一、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临床分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想,张慧媛,张俭,何志义[1](2021)在《FUS基因变异型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例》文中研究表明患者女性,25岁。主因双下肢无力伴言语不清、吞咽困难9个月,双上肢无力2个月,于2019年3月29日入院。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无力,7个月前出现左下肢无力,此后症状进行性加重并伴随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症状,偶有饮水呛咳,未予治疗;2个月前出现双上肢无力,为求诊断与治疗,遂至我院就诊,门诊以肢体无力收入院。自患病以来症状平稳,无发热,无头痛、头晕,无意识障碍,无抽搐发作,无恶心、呕吐,无视物不清、视物成双及耳鸣等症状与体征。精神状态尚可,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异常变化,既往身体健康。
吴瑞鹏,冯斌,任占宏,谷成,高福林,张毅[2](2021)在《肌萎缩侧索硬化SOD1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muscular atrophy,ALS)分为家族性ALS (familial amyotrophiclateral sclerosis,FALS)和散发性ALS (sporadic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SALS)。关于ALS的基因组学特征,现阶段研究较明确的有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SOD1)、反式激活反应-DNA结合蛋白(TARDBP)基因、C9orf72基因、肉瘤熔合(FUS)基因,占到家族性ALS的20%,占到散发型ALS的1%[1-2]。
郑超然[3](2021)在《Sigma1R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影响及肝细胞癌中SNHG1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影响脊髓和大脑运动神经元(Motorneuron,MN)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在疾病过程中患者上(UMN)、下(LMN)运动神经元发生退行性变性,可导致多个脑区(包括大脑皮层运动区、脑干和脊髓部分)中的运动神经元丧失功能,进而影响肌力、呼吸、吞咽等功能,最终致使患者瘫痪以及死亡。ALS引起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导致的突触传递异常,神经元兴奋-抑制平衡失衡对于神经元影响深远,因此,了解在ALS病程中脊髓运动神经元是如何受到影响,能否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以改变疾病的病程,能为推进疾病治疗方法的进步提供思路。Sigma1R是一种较小的(仅28 KDa)、高度保守的跨膜蛋白,位于运动神经元突触后C-终末的下池(Subsurfacecisternae),通常特异性地在线粒体相关膜(MAM)区域的内质网膜上富集。在动物体内,Sigma1R选择性高表达于神经系统,尤其是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中。研究显示Sigma1R的缺失突变可导致一种被称为ALS16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或者其它类似的运动神经元缺陷。此外,即使在非Sigma1R突变的病例中,Sigma1R也被发现参与ALS的发病。我们认为,Sigma1R在神经系统中可能参与介导神经发生等一系列过程的调节,并广泛参与疾病病程中的各种细胞过程。我们的前期实验已经验证Sigma1R敲除的大鼠表现出神经损伤相关的表型,随后我们分离大鼠背部的脊髓,采用RNA-seq技术进行对照组(野生型组)和基因敲除组(Sigma1RKnockout组)的转录组学研究。最终得到在Sigma1R-/-中上调的基因为551个,下调的基因为674个。通过Sigma1R敲除后上调基因的KEGG功能富集分析我们发现HVP感染过程和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功能的富集。通过Sigma1敲除后分析下调基因的KEGG功能富集发现钙信号通路和γ-氨基丁酸等相关功能的富集。通过Sigma1R敲除后上调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我们发现,神经元鞘和轴突鞘相关功能的富集。通过Sigma1R敲除后下调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可以检测到大量神经递质和突触相关功能的富集。在对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以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的数量作为体现相应的脊髓目标脑区的功能受损程度的重要指标。尼氏染色结果显示,在敲除Sigma1R基因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在六月龄时就已经存在数量减少,细胞体积萎缩的现象,该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愈趋严重,在一年龄时神经元的数量显着降低,神经元的胞体体积也显着降低,提示敲除Sigma1R基因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会发生进行性的退行,这种现象可能是Sigma1R基因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证据之一。通过对突触囊泡糖蛋白(SV2B)的标记显示,在敲除Sigma1R基因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上的兴奋性突触连接数量显着减少,其原因可能与神经元的数量整体减少有关;同时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和损伤修复功能的弱化也有可能导致神经元突触末梢的发育和维持发生障碍,从而无法将兴奋性突触的数量维持在原本的水平。随后我们使用透射电镜方法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敲除Sigma1R基因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中突触前活性带的长度没有显着变化,突触间隙变宽,突触后致密区显着增厚,提示Sigma1R敲除对神经元突触前释放递质的能力影响不大,但会使突触可塑性降低。电生理技术是研究神经元生理学活动的直接手段。通过对急性分离脊髓脑片进行膜片钳记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Sigma1R敲除大鼠和野生型大鼠相比:(1)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明显增高,静息膜电位明显降低,膜电阻无显着变化,被给予电流刺激之后所产生的动作电位的最大幅度明显增高。(2)动作电位的幅度略小,峰型更宽,复极化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并且后超极化电位更小,指示钾离子流出过程的减慢。(3)激发动作电位的频率普遍更高,指示Sigma1R敲除能使神经元更易兴奋,且兴奋水平更高。(4)PSC频率显着更高,说明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其囊泡释放的数量更多,提示更频繁的突触前活动;而PSC的幅度在两者间没有显着差异,说明两者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突触后受体水平方面差别不大。(5)mEPSC频率略高于野生型,说明在没有动作电位的作用下其囊泡释放的数量更多,提示更频繁的突触前活动;mEPSC幅度显着升高,说明缺失Sigma1R基因的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受体水平和反应能力的升高;电流峰面积更大,说明突触后对信号接受能力更强。在上述研究之外,我们对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的GDC数据进行了整理和挖掘,寻找其中关键的lncRNA-miRNA-mRNA网络和竞争性内源RNA(ceRNA)。我们发现SNHG1在HCC患者中过表达。SNHG1的上调与几种主要生物学功能的富集有关,包括细胞增殖,转录和蛋白质结合。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SNHG1),E2F8(E2F转录因子8),FANCE(FA互补组E)和LMNB2(编码lamin B2)的表达趋势相似。在与SNHG1相关的网络中,SNHG1(对数秩p值=0.0643),E2F8(对数秩p值=0.000048),FANCE(对数秩p值=0.00125)和LMNB2(对数秩p)的高表达水平值=0.0392)与低生存率显着相关。单细胞分析表明,E2F8可能参与肿瘤发生或癌症发展。
冯广树[4](2020)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的初步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为罕见病、难治病,传统的脏腑、三焦、八纲等辨证论治方法,临床疗效不着。ALS患者提供的、可用于个体辨证的临床信息有限,体质与证关系密切,本研究期望通过观察ALS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分布情况,探究二者的相关性,进而从体质角度出发,为ALS的临床辨证提供新的方向,以期提高辨证准确性及其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集临床确诊、临床拟诊、临床可能ALS患者93例。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ALS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中医体质、证型及ALS FRS-R评分等相关信息,观察ALS患者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探究二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ALS患者一般情况所纳入的93例ALS患者,以男性患者为主,男女之比为1.51:1。平均发病年龄为54.88± 10.51岁,平均病程为17.89 ± 10.95月。病程与ALS FRS-R评分呈负相关(P=0.021<0.05),发病年龄、BMI值均非ALS FRS-R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但需注意发病年龄(P=0.052)。2.ALS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所纳入的93例ALS患者,以偏颇体质居多(64%),其次为基本平和质(19%),平和质最少(17%)。偏颇体质中以单一偏颇体质患者最多,占偏颇体质的46%,其次为2种偏颇体质兼夹的患者,占偏颇体质的24%。基本平和质中,以倾向气虚质最多,占基本平和质的28%,其次为倾向痰湿质、倾向气郁质、倾向气虚+气郁质,各占基本平和质的17%。最能反映ALS患者偏颇体质特点的第一体质以气虚、阳虚、痰湿、气郁质为主,占偏颇体质总数的92%。以平和质为参照,病程为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的影响因素(P<0.05),病程越长,越易出现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BMI为气虚质、阳虚质的影响因素(P<0.05),BMI值越低,越易出现气虚质、阳虚质。3.AL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气血阴阳虚证中,以气虚、阳虚证为主,其次为血虚证,阴虚证最少。五脏单一虚证中,以肺、脾、肾虚为主。五脏虚证相兼情况以肺脾肾俱虚、肺脾两虚为主。实证、虚实夹杂证中以痰湿蕴热、肝郁化火、肝气郁结、血虚生风证型最多。4.ALS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系从五脏虚损角度,平和质ALS患者与肺虚存在相关性(P<0.05),基本平和质ALS患者与肺虚、肾虚存在相关性(P<0.05),阴虚质ALS患者与肾虚存在相关性(P<0.05),痰湿质ALS患者与脾虚存在相关性(P<0.05)。从气血阴阳虚损角度,平和质ALS患者与气虚证存在相关性(P<0.05),阳虚质ALS患者与阳虚证存在相关性(P<0.05)。此外,基本平和质ALS患者还与肝气郁结证存在相关性(P<0.05)。研究结论和意义1.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为ALS患者的主要偏颇体质,且与病程呈正相关。临床诊治ALS,尤其病程相对较长的ALS患者,可多从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考虑。ALS患者的BMI值与气虚质、阳虚质呈负相关,通过观察患者外形,偏瘦的ALS患者,可多从气虚质、阳虚质角度考虑。2.ALS患者以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肺脾肾虚、痰湿蕴热、肝郁化火、血虚生风证为主。临床诊治ALS患者,可多从益气养血、温阳、补益肺脾肾入手,同时还要注意祛除痰湿、疏肝解郁,以防痰湿蕴热、肝郁化火之变。3.ALS患者体质与证型存在相关性。从五脏虚损角度,平和质ALS患者更易出现肺虚表现,基本平和质ALS患者更易出现肺虚、肾虚表现,阴虚质ALS患者,更易出现肾虚表现,痰湿质ALS患者更易出现脾虚表现。从气血阴阳角度,平和质ALS患者更易出现气虚表现,阳虚质ALS患者更易出现阳虚表现。除此之外,基本平和质ALS患者还易出现肝气郁结表现。4.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ALS是罕见病、难治病,临床论治ALS,需基于ALS疾病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即病证结合。本研究发现ALS患者体质与证型存在相关性,体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证候特点,结合ALS患者体质特点,可以为ALS的临床辨证提供新的方向,提高辨证准确性,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林谐伦[5](2020)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初步探索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pnic Lateral Sclerosis,ALS)证候要素和证型的分布特点,为建立该病规范化的中医辨证体系提供依据。方法1.经过文献调研及专家咨询,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等相关内容,制订ALS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2.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进行病例收集,纳入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共87例。3.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统计频数与频率,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首发症状及中医四诊信息;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中医四诊信息,形成4个聚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各聚类的主次症;参考《证素辨证学》,结合专家意见与临床经验,得到病性证素关系表和病位证素关系表;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各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取证素组合,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等,判断并划分出各类中医证型;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各证型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87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者,男女比例约为2:1,男性为59例,占67.8%;女性为28例,占32.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小患病年龄36岁,最大患病年龄82岁,平均患病年龄52±10.72岁。男性平均患病年龄52±10.68岁,女性平均患病年龄52±11.21岁。患者多见于51-60岁和41-50岁,各占35.6%和25.3%,二者共计60.9%。关于个人史,长期吸烟者共29人,占33.3%;长期饮酒者共12人,占13.8%;有明确毒物接触史者共9人,占10.3%。关于既往史,曾诊断肩关节疾病者最多,共40人,占46.0%;曾诊断颈椎疾病者共37人,占42.5%;曾诊断腰椎疾病者共20人,占26.4%。合并高血压病者最多,共14人,占16.1%;合并高脂血症者共12人,占13.8%;合并糖尿病者共4人,占4.6%。关于病程,患者病程最长51个月,最短6个月,平均20.4±4.5个月。病程小于25个月患者共49例,占比56.3%,以中短期病程者多见。关于治疗情况,曾服用或现已服用利鲁唑者44人,占50.6%;曾服用或现已服用中药者50人,占57.5%;曾接受或现已接受针灸治疗者43人,占49.4%。关于首发症状,首发症状为单侧上肢乏力者,共27人,占31.1%;其次是单侧下肢乏力和双侧下肢乏力,分别有15人和13人,占17.2%和14.9%;颈部或背部乏力、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者,共23例,占26.4%。由首发症状情况可知起病部位,上肢起病患者共36人,占41.4%;下肢起病者共28人,占32.1%;延髓(球部)起病者共23人,占26.4%。2.提取各聚类相关性最高的证素组合,第1聚类:“气虚”-“脾”、“湿”-“脾”;第2聚类:“气虚”-“脾”、“气滞”-“肝”;第3聚类:“气虚”-“脾”、“气虚”-“肺”;第4聚类:“阳虚”-“脾”、“阳虚”-“肾”。3.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结合专家意见和临床经验,将所提取的证素组合总结归纳为4类中医证型:脾虚湿蕴型、肝脾郁热型、脾肺气虚型和脾肾阳虚型。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到的主次症,各证型的主次症如下:脾虚湿蕴型:主症为肢体乏力、肌肉痿软、神疲体倦、头身困重、肌肉僵着、少气懒言、大便溏稀;次症为筋肉跳动、食少纳呆、苔厚、苔白、脉沉。脾虚肝郁型:主症为肢体乏力、情绪抑郁、脘腹胀闷、痰黄黏腻、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苔黄、脉弦。次症为言语欠清、筋肉跳动、舌红、苔腻、脉滑。脾肺气虚型:主症为肢体乏力、肌肉痿软、少气懒言、呼吸气短、语声低微、食少纳呆、大便溏稀、自汗、痰白清稀;次症为行动迟缓、神疲体倦、言语欠清、舌淡白、苔白。脾肾阳虚型:主症为肢体乏力、肌肉痿软、畏寒肢冷、大便溏稀、夜尿频多、腰膝酸软、五更泄泻、舌胖大;次症为形体消瘦、行动迟缓、神疲体倦、吞咽困难、苔滑、脉虚。4.脾虚湿蕴型患者共31例,占35.6%;脾肾阳虚型患者共22例,占25.3%;脾肺气虚型的患者共20例,占23.0%;脾虚肝郁型患者共14例,占16.1%。5.男性患者中,脾虚湿蕴型患者共18例,占20.7%,脾肾阳虚型患者共19,占21.8%,二者所占比例最高;女性患者中,脾虚湿蕴型者共13例,占14.9%,所占比例最高。各证型在性别中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6.各证型在年龄的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31-40岁、41-50岁和51-60岁在脾虚湿蕴型患者中最多;61-70岁和>70岁在脾肾阳虚型患者中最多。年龄与脾虚湿蕴型呈负相关(P<0.05);年龄与脾肾阳虚型呈正相关(P<0.05)。7.各证型在病程的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12月和13-24月脾虚湿蕴型患者最多;25-36月脾肾阳虚型患者最多;>36月脾肺气虚型患者最多。病程与脾虚湿蕴型呈负相关(P<0.05);病程与脾肾阳虚型呈正相关(P<0.05)。8.上肢起病的患者,脾肾阳虚型出现频次高于其他起病部位(P<0.05);延髓起病的患者,脾虚肝郁型出现频次高于其他起病部位(P<0.05)。9.17-24分段的患者,脾肾阳虚型出现频数高于其他分段(P<0.05);41-48分段的患者,脾虚湿蕴型出现频数高于其他分段(P<0.05)。脾虚湿蕴型与功能评分呈正相关(P<0.05)。10.经卡方检验,慢速进展型的患者,脾虚湿蕴型、脾肾阳虚型出现频数高于快速型进展患者(P<0.01、P<0.01);快速型进展的患者,脾虚肝郁型、脾肺气虚型患者出现频数高于慢速进展型患者(P<0.01、P<0.01)。11.1期与脾虚湿蕴型呈正相关(P<0.01);2期与脾肺气虚型和脾肾阳虚型呈正相关(P<0.05、P<0.05);4期与脾肾阳虚型呈正相关(P<0.01)。结论1.本研究87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可归纳为4类证型:分别为脾虚湿蕴型、脾虚肝郁型、脾肺气虚型和脾肾阳虚型。其中脾虚湿蕴型患者人数最多,特点为:患者年龄轻,病程短,病情程度轻,病情进展慢,功能域丧失少;患者年龄越小,该型出现的频率越高。其次,脾肾阳虚型:患者年龄大,病程2-3年,多上肢起病,病情程度重,病情进展慢,功能域丧失最多;患者年龄越大,该型出现的频率越高。2.临床辨证时应抓住患者年龄、病程、起病部位、病情程度、进展速度、功能域丧失情况等。治疗时应首抓脾虚,疾病初期病情较轻时,着重化湿,次兼补脾;疾病后期病情较重时,补脾肾之阳。
张伊[6](2020)在《不同FUS基因突变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针对携带不同肉瘤融合基因(FUS)突变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FUS突变蛋白表达、活性氧水平和线粒体功能的探索。方法1活检获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确诊的携带FUS-R524W和FUS-P525L基因突变的家族性ALS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皮肤组织,培养并建立成纤维细胞系。2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基因突变位点。3共聚焦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FUS蛋白。4流式细胞仪检测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水平。5使用活细胞工作站Incu Cyte系统对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表型进行72h时时观察。结果1携带FUS-R524W和FUS-P525L基因突变的ALS患者成纤维细胞出现胞质FUS蛋白异常聚集,突变组较对照组分别升高2.1和2.2倍。2流式细胞仪检测基因突变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了31.1、65.1倍。3流式细胞仪检测突变基因细胞与健康对照组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携带FUS基因突变的ALS患者成纤维细胞内出现胞质FUS蛋白异常聚集,ALS患者成纤维细胞ROS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着增高,但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未见明显变化。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外周组织成纤维细胞对ALS发病机制具有短期快速诊断和预后的潜在可能模型,更益于将来可能的临床应用,加快ALS研究的进程。图11幅;表4个;参95篇。
张姝[7](2020)在《153例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特点及随访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组主要累及上二、下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UMN;Lower motor neuron,LMN)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病,大部分患者的生存期仅为3-5年。由于不同患者UMN及LMN受累程度不同,MND的临床表现具有较强的异质性,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分为多种亚型。常见的亚型有:经典的肢体起病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由进行性延髓麻痹(Progressive bulbar palsy,PBP)发展而来的延髓起病的ALS:相对少见的表型包括局限性亚型:连枷臂综合征(Flail arm syndrome,FAS)、连枷腿综合征(Flail leg syndrome,FLS)、孤立球部 ALS(Isolated bulbar ALS,IBALS);和仅累及UMN或LMN的亚型:原发性侧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PLS)、进行性肌萎缩(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PMA)等。尽管MND最常见的亚型ALS的自然史、病理生理及临床特征研究较多,但其少见亚型如FAS、FLS、IBALS等因其发病率较低而临床表现独特,多来自于个案或小规模报道,且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进展速度及预后特点在不同报道中不尽相同。同时,由于ALS/MND缺乏特效药物及病情不可逆性进展,多数患者难以规律复诊和配合随访,如何在初诊时利用有限的临床信息作出预后的评估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本研究通过随访观察本院就诊的MND患者的临床演变过程及预后特点,探究本地区MND患者的生存情况、影响预后的因素及少见亚型与常见亚型间的临床和预后特点的差异。研究方法自2017-1至2019-6收集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ALS/MND患者。根据修订的El Escorial诊断标准[1]对患者进行诊断和分级,仅具有UMN或LMN体征的患者也纳入本研究并归类为“可疑ALS”等级。在意大利ALS中心分型标准的基础上[2],结合Jawdat等对局限性亚型分类标准[3],将患者分为目前被广泛接受的6种亚型:肢体起病ALS、延髓起病ALS、FAS、FLS、PMA和PLS,其中延髓起病ALS又进一步分为PBP和IBALS。通过CRF采集患者的基线数据、临床表现、ALSFRS-R 评分(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revised,ALSFRS-R)、电生理特点及治疗情况等,对各脊髓节段LMN体征进行评分量化[4]。所有患者均接受电生理检查,定义分裂比CMAP揭短展肌/CMAP小指展肌<0.6为分裂手[5];肱三头肌肌力>肱二头肌为分裂肘[6]。每6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评估进展情况及ALSFRS-R评分。定义“终点事件”为ALS导致的死亡或呼吸受累至需要启动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最终的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12。利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分析进行生存分析。研究结果1.153例ALS/MND患者包含肢体起病ALS 90例(58.8%)、延髓起病ALS 28例(18.3%,其中 PBP 22 例、IBALS 6 例)、FAS 19 例(12.4%)、PMA 12 例(7.8%),FLS 3例(1.9%)和PLS 1例(0.6%)。总体起病年龄在25至82岁(平均56.20岁),平均诊断延迟为14.01个月(中位数12个月),男女比例1.38:1。2.截止到随访结束日期,有96人存活(62.7%),37人死亡(24.1%),19人失访(13.0%),75人发生终点事件(死亡或NIV,以先发生为准)。平均生存时间51.22月(中位数57月),起病至终点事件时间为38.58月(中位数30月),各亚型分别为34.78月(肢体起病ALS)、53.61月(FAS)、59.20月(PMA)和22.20月(延髓起病ALS)。延髓起病、诊断延迟短、ALSFRS-R评分低是提示预后不良的因素。3.肢体起病ALS中53.3%和40.5%患者具有分裂手和分裂肘现象,不同侧别的右利手(右侧28/31,左侧17/17)无差异(p=0.540),即起病侧别与利手性无关。诊断延迟小于1年(p=0.014)、年龄大于65岁(p=0.023)及LMN负荷高(p=0.030)是肢体起病ALS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4.FAS具有男性优势(M:F=5.3:1),症状局限于首个脊髓节段时间(29月)显着长于肢体起病ALS(11.5月)、延髓起病ALS(6月)和PMA(12月)p<0.05)。15.7%远端起病,最弱肌肌力MRC分级显着低于UL-ALS(FAS 2级,UL-ALS 3级,p<0.001)。89.4%FAS肌电图显示3个节段以上失神经,63.2%至少存在1个UMN体征但不如UL-ALS广泛,分裂现象与UL-ALS无显着差异。肢体起病ALS中某些患者也呈现连枷臂样表现(FAS型ALS),但进展迅速(起病至死亡/NIV时间FAS型ALS 20.00月,UL-ALS 40.96月),故症状局限于上肢大于1年是FAS诊断的必要条件。5.延髓起病ALS患者平均年龄60.71岁,男:女=0.75:1,其中PBP和IBALS各占78.5%和21.5%。IBALS起病至死亡/NIV时间长于PBP(IBALS 33.16月,PBP 20.75月,p=0.015),与其症状局限于球部时间较长一致(IBALS 24.5月,PBP 6 月,p<0.001)。IBALS 较少累及肢体(IBALS 77.27%,PBP 14.20%,p=0.013)且均为混合性球麻痹,31.8%PBP患者仅有球部LMN体征。结论1.ALS/MND异质性较强,不同亚型间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较大。其中延髓起病ALS预后最差,肢体起病ALS其次,FAS和PMA进展缓慢。延髓起病、诊断延迟短、ALSFRS-R评分低是提示预后不良的因素。2.肢体起病ALS最为常见,起病侧别与利手性无关。诊断延迟小于1年、年龄大于65岁及LMN评分较高是其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3.FAS为局限于上肢的亚型,进展缓慢。与UL-ALS相比,其受累肌肉无力更显着,分裂现象无差别。为了与FAS型ALS区分,症状局限于上肢大于12月是FAS诊断的必要条件。4.IBALS为局限于球部的亚型,预后较PBP好,症状局限于球部时间较长并较少累及肢体。
程燕飞[8](2020)在《基因检测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实践的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大陆神经科医生进行调查,了解临床神经科医生对基因检测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临床实践的态度和认识。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自2019年6月22日至2019年8月2日,以在线问卷形式分发给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ALS协作组的神经科医生并回收数据。基于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Bonferroni校正进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其次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结果:来自中国大陆23个省份或直辖市的183名神经科医生参与调查(男性vs女性:65人vs 118人)。超过半数(55.7%)的医生认为目前国内尚无fALS定义的共识,近半数医生倾向于除有ALS家族史外,将有FTD的家族史也纳入fALS。绝大多数医生会或有时会为ALS患者提供基因检测,医生提供检测占比有家族史者与无家族史者分别为95.6%vs 74.9%。年看诊人数>30人的医生较年看诊人数<30人的医生更倾向为sALS患者提供基因检测(92.5%vs 69.9%,p=0.003,pearsonχ2)。国内神经科医生选择较多的四种基因筛查方式分别为ALS基因检测试剂盒(57.1%),全外显子测序(44.1%),单基因Sanger测序(SOD1或TARDBP或Fus)(40.0%)和C9orf72(32.0%)等。绝大多数医生(92.9%)总是或有时会为fALS患者家庭成员提供症状前检测,且表示假定自身诊断为ALS,愿意行基因检测(89.6%)。结论:目前国内神经科医生尚无fALS定义的共识。大多数临床神经科医生无论患者有无ALS家族史均会提供基因检测,绝大多数医生会为有家族史的患者亲属提供症状前检测,医生也会为自己进行基因检测,这表明国内神经科医生认可基因检测在ALS临床工作中的价值。
罗浩[9](2019)在《ALS患者中血浆肌酸激酶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及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目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一种慢性致死性疾病,目前尚没有单一的诊断性实验或生物标志物。临床上可观察到部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肌酸激酶呈不同水平增高,本研究的目的探讨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与临床特点及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来自PRO-ACT数据库中的1206名ALS患者数据,包含完整的肌酸激酶水平以及生存时间数据,肌酸激酶正常范围男性(38-174u/L)、女性(96-140u/L)。通过秩相关及线性相关分析CK水平与临床特征(性别、年龄、病程、利鲁唑服用史、起病部位、BMI、FVC、ALSFRS评分之间的关系。二元logistic回归研究CK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研究CK水平与ALSFRS进展率之间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来探讨CK水平是否与ALS的存活预后独立相关。结果:共有656(49.6%)名受试者的基线CK水平高于正常上限,男性患者的血清CK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01)。非延髓起病患者的CK水平也明显高于延髓起病患者(p<0.001),其中上肢起病患者的CK水平高于下肢起病[p=0.028),上肢起病患者CK水平高于延髓起病患者(p<0.001),而下肢起病患者CK水平与延髓起病患者CK无统计学差异(p=0.180)。CK水平升高与性别[OR=4.125(2.633-6.461,p<0.001)、利鲁唑服用史[OR=0.629(0.430-0.916),p=0.011]、血清白蛋白[OR=1.191(1.102-1.287,p<0.001)]、ALSFRS上肢评分下降率[OR=0.210(0.078-0.569),p=0.002]、下肢评分下降率[OR=0.340(0.119-0.968),p=0.043]独立相关。Log CK与ALSFRS进展率存在相关性[OR=0.212(0.123-0.368),p<0.001],Log CK越高,ALSFRS进展率越小。Kaplan–Meier生存曲线示,男性患者中,CK升高组生存时间高于CK正常组(p=0.008),女性患者中,CK升高组的生存时间同样高于CK正常组(p=0.008)。调整其他变量后,Log CK与总体存活率显着相关,每增加1U死亡风险下降29.6%[调整后的HR=0.704(0.530-0.935),p=0.015]。结论:(1)ALS患者血清CK浓度可升高,但较少超过1,000U/L,在肢体起病和男性患者中,CK水平相对较高,肥胖和超重的ALS患者可能有更高的CK水平,但这种差异在多因素回归中并不明显。(2)ALS患者中CK水平与血清白蛋白、性别、利鲁唑服用、ALSFRS上下肢体评分下降率独立相关。支持CK水平升高的保护机制假说,但CK水平升高可能存在多种机制。(3)Log CK是ALS患者独立生存预测因素,对ALS患者上下肢体功能可能存在保护作用。
李惠珍[10](2019)在《中药健脾益肺方对谷氨酸诱导脊髓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致残性、致死性的神经变性疾病,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运动功能丧失的临床症状和神经电生理表现,在疾病终末期出现呼吸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目前该疾病病因未明,关于其发病存在较多假说,现阶段普遍接受的是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同时,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与线粒体功能异常的相关性也不断被证明。本研究建立健脾益肺方预处理、谷氨酸诱导模型,发现健脾益肺方可减少谷氨酸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模型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及提高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模型线粒体功能。方法:1、动物准备、细胞及健脾益肺方冻干粉的制备1.1动物:SD孕鼠,待产,取新生24 h内幼鼠以提取皮层星形胶质细胞;14-16 d胎鼠以提取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1.2健脾益肺方冻干粉制备。2、健脾益肺方对谷氨酸诱导星形胶质细胞EAAT2表达的影响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的原代;健脾益肺方(低浓度0.25 g/L、中浓度0.5 g/L、高浓度1 g/L)预处理星形胶质细胞24 h,谷氨酸(250 μmoL/L)诱导作用4 h建立细胞损伤模型后,采用MTT法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存活情况,用IF法和W-b法检测EAAT2的表达,紫外比色法测定各组培养基上清谷氨酸浓度,IF法检测各组培养基上清作用后的神经元存活情况。3、健脾益肺方对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线粒体功能损伤的影响培养PC12细胞,健脾益肺方(低浓度0.5 g/L、中浓度1 g/L、高浓度2g/L)预处理24 h,谷氨酸(250 μmoL/L)诱导作用4 h建立PC12细胞损伤模型后,采用MTT法检测PC12细胞存活情况,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法检测PC1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内ROS,钙离子浓度。结果:1、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鉴定与培养传至第三代的星形胶质细胞所占比例为96%以上。培养至6 d的脊髓神经元所占比例为90%以上。2、健脾益肺方对谷氨酸诱导星形胶质细胞EAAT2表达的影响2.1、谷氨酸组、健脾益肺方(低、中、高浓度)预处理组、正常组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分别是68%、78%、83%、86%、100%;2.2、免疫荧光测定谷氨酸组、健脾益肺方(低、中、高浓度)预处理组、正常组EAAT2表达平均光密度分别是0.61、0.69、0.79、0.87、0.94;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EAAT2的表达提示健脾益肺方干预后EAAT2蛋白表达明显提高(P<0.05,P<0.01)。2.3、测定各组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基上清谷氨酸浓度提示健脾益肺方预处理组培养基上清谷氨酸浓度下降,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4、谷氨酸组、健脾益肺方(低、中、高浓度)预处理组、正常组上清作用于神经元后,各组神经元存活个数分别是72.67、92.33、133.67、143.33、160.67个。3、健脾益肺方对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线粒体功能损伤的影响3.1、健脾益肺方对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活力的影响 与正常组比较,谷氨酸造模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与造模组比较,健脾益肺方预处理24 h后,从0.5 g/L开始,细胞存活率随浓度升高而提高,至4 g/L最佳,8 g/L开始降低,其中2、4、8 g/L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与正常组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16 g/L组显示高浓度的健脾益肺方对细胞反而有毒性作用。3.2、检测健脾益肺方对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ROS、胞内钙离子浓度提示健脾益肺方预处理可提高PC12细胞膜电位(P<0.01),降低细胞内ROS产生和抑制钙离子内流。结论:1、在相应剂量范围内,健脾益肺方可减少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提高EAAT2的表达,降低细胞外液谷氨酸浓度,减少谷氨酸对神经元细胞的损伤,从而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2、在相应剂量范围内,健脾益肺方可稳定PC1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减少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维持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从而减少对PC12细胞的细胞毒性损伤。
二、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临床分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临床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FUS基因变异型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
(2)肌萎缩侧索硬化SOD1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外周血DNA提取 |
1.2.2 SOD1基因PCR扩增引物及反应条件 |
1.2.3 DNA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先证者SOD1基因突变的家系分析 |
2.2 SOD1基因突变结果 |
3 讨论 |
(3)Sigma1R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影响及肝细胞癌中SNHG1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创新点 |
Sigma1R 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影响 |
第一章 背景概述 |
1.1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概述 |
1.2 Sigma1R概述 |
1.2.1 Sigma1R的发现及其分子药理学特征 |
1.2.2 Sigma1R的结构和定位 |
1.2.3 Sigma1R的分子功能 |
1.2.4 Sigma1R作为配体伴侣 |
1.2.5 Sigma1R的人类遗传学研究 |
1.3 Sigma1R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1.4 ALS与脊髓运动神经元 |
1.5 转录组分析 |
1.6 电生理记录在研究神经元特性中的应用 |
1.6.1 动作电位 |
1.6.2 mEPSC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
1.7 神经元功能与神经元膜表面各种通道的关系 |
第二章 Sigma1R敲除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转录组分析及验证 |
引言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试剂配制和用具预处理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大鼠组织样本转录组测序分析 |
2.2.2 大鼠脊髓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 |
2.3 分析结果 |
2.3.1 数据产出及质控 |
2.3.2 差异基因分析 |
2.3.3 上调基因功能注释 |
2.3.4 下调基因功能注释 |
2.3.5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验证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上调基因的KEGG富集功能促进神经损伤 |
2.4.2 下调基因的KEGG富集功能影响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过程 |
2.4.3 上调基因的GO富集功能增强神经元和外周神经发育 |
2.4.4 下调基因的GO富集功能影响神经递质水平和突触功能 |
第三章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 |
引言 |
3.1 材料 |
3.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3.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主要试剂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动物的基因组提取 |
3.2.2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数量的影响 |
3.2.3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数量的影响 |
3.2.4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
3.3 实验结果 |
3.3.1 Sigma1R敲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数量和面积都存在变化 |
3.3.2 Sigma1R敲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兴奋性突触数量存在变化 |
3.3.3 Sigma1R敲除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电生理学功能特性的影响 |
引言 |
4.1 材料 |
4.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4.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4.1.3 实验所需试剂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大鼠脊髓脑片的制备和细胞活力评估 |
4.3.2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基本电生理性质的影响 |
4.3.3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影响 |
4.3.4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特性的影响 |
4.3.5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后电流(PSC)的影响 |
4.3.6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m EPSC的影响 |
4.4 小结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肝细胞癌中SNHG1 的表达和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 |
第五章 背景概述 |
5.1 肝癌概述 |
5.1.1 肝癌的形成机制 |
5.1.2 肝癌相关的部分基因 |
5.1.3 肝癌的筛查 |
5.1.4 肝癌的治疗 |
5.2 肝癌发生与miRNA |
5.2.1 微小RNA |
5.2.2 miRNA沉默基因表达的机制 |
5.2.3 miRNA参与癌症发生的机制 |
第六章 肝细胞癌中SNHG1 的表达研究 |
引言 |
6.1 材料 |
6.1.1 主要数据库 |
6.1.2 主要软件 |
6.2 实验方法 |
6.2.1 数据下载和组织 |
6.2.2 基因表达分析 |
6.2.3 功能分析 |
6.2.4 代谢通路分析 |
6.3 实验结果 |
6.3.1 RNA在 HCC中的表达 |
6.3.2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6.3.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调控网络 |
6.3.4 肝癌中差异表达基因所影响的代谢通路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肝细胞癌中SNHG1 的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 |
引言 |
7.1 实验材料 |
7.1.1 主要数据库 |
7.1.2 主要软件 |
7.2 实验方法 |
7.2.1 数据下载和组织 |
7.2.2 ceRNA网络分析 |
7.2.3 单变量生存分析 |
7.2.4 单细胞分析 |
7.3 实验结果 |
7.3.1 肝癌中的生物相互作用网络 |
7.3.2 肝细胞癌共表达基因的单因素生存分析 |
7.3.3 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SNHG1 相关mRNA的表达 |
7.4 小结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附表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探讨 |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证型研究 |
4 中医治疗现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发病机制 |
3 ALS发病的危险因素 |
4 治疗进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体质理论研究现状 |
1 理论源流 |
2 体质的分类 |
3 体质与发病 |
4 体质与证候 |
5 体质与防治 |
6 体质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的意义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工具 |
2.2 调查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ALS患者一般情况 |
3.2 ALS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3.3 AL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4 ALS患者体质与证型之间的关系 |
4 分析与讨论 |
4.1 ALS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4.2 ALS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分析 |
4.3 AL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
4.4 ALS患者体质与证型相关性分析 |
4.5 导师对体质辨证理论的认识 |
4.6 研究结果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ALS的诊断标准 |
附录二 —般信息、现病史等情况调査表 |
附录三 体质类型与特征 |
附录四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附录五 改良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量表(ALS FRS-R)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相关研究进展 |
1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现代医学研究 |
2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中医学研究 |
3 中医证候研究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流程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对象 |
5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人口学信息 |
2 ALS患者首发症状 |
3 AL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
4 ALS患者病情进展类型 |
5 ALS患者病情分期 |
6 ALS患者症状信息 |
7 ALS患者中医症状的数据分析 |
8 证素提取 |
9 证型研究 |
讨论 |
1 人口学信息统计讨论 |
2 ALS患者首发症状及起病部位讨论 |
3 中医症状讨论 |
4 中医证素提取讨论 |
5 ALS中医证型讨论 |
6 ALS中医证型分布讨论 |
7 ALS中医证型的病性讨论 |
8 ALS中医证型的病位讨论 |
9 ALS中医证型的病因病机讨论 |
10 证型与各因素的讨论 |
11 对各证型的总结 |
12 研究方法学讨论 |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不同FUS基因突变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两名家族性ALS患者基因突变检测 |
1.2.2 皮肤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 |
1.2.3 免疫荧光检测成纤维细胞FUS突变蛋白表达 |
1.2.4 皮肤成纤维细胞内ROS含量的变化 |
1.2.5 皮肤成纤维细胞内未见明显的线粒体功能障碍 |
1.3 讨论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研究进展 |
2.1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常见的发病机制 |
2.1.1 兴奋毒性 |
2.1.2 氧化应激的损伤 |
2.1.3 线粒体功能障碍 |
2.1.4 自噬 |
2.1.5 神经炎症 |
2.1.6 细胞凋亡 |
2.1.7 核质运输 |
2.1.8 DNA损伤 |
2.1.9 RNA剪接/代谢 |
2.1.10 细胞骨架完整性和轴突运输 |
2.2 ALS遗传学 |
2.2.1 SOD1 |
2.2.2 C9orf72 |
2.2.3 TARDBP |
2.2.4 FUS |
2.2.5 ALS中基因治疗的方法 |
2.2.6 ALS中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 |
2.3 干细胞治疗 |
2.3.1 干细胞治疗方法 |
2.3.2 干细胞的临床研究 |
2.3.3 干细胞治疗中的伦理问题 |
2.4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153例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特点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研究背景 |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2 诊断标准和表型分类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评估 |
2.2 辅助检查评估 |
2.3 随访 |
3.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ALS/MND患者总体情况 |
2. 各亚型生存分析比较 |
3. 肢体起病ALS临床特点和生存分析 |
3.1 肢体起病ALS的临床特点 |
3.2 肢体起病ALS的生存分析 |
4. FAS的临床特点及与ALS的比较 |
4.1 FAS的临床特点 |
4.2 FAS、FAS型ALS、UL-ALS三者比较 |
5. IBALS和PBP比较 |
讨论 |
1. 总体临床和预后分析及与其他研究的比较 |
2. 肢体起病ALS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 |
3. FAS的临床特征及与UL-ALS的鉴别 |
4. 延髓起病ALS的亚组分析 |
5. 研究局限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肌萎缩侧索硬化及其变异型的临床特点及鉴别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基因检测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实践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人口学信息 |
3.2 基因检测的现状分析 |
3.2.1 国内神经科医生关于fALS定义的态度 |
3.2.2 基因检测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
3.2.3 临床诊疗中症状前检测的应用 |
3.2.4 假设医生本人患ALS后对基因检测的态度 讨论 |
4.1 国内关于fALS定义的态度 |
4.2 临床诊疗中基因检测的应用 |
4.3 临床诊疗中症状前检测的应用 |
4.4 假设医生本人患ALS后对基因检测的态度 |
4.5 局限性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基因检测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实践的前景与问题 |
参考文献 致谢 |
(9)ALS患者中血浆肌酸激酶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筛选条件 |
2.2.2 数据处理 |
2.3 统计方法 |
结果 |
3.1 受试者临床特征基线水平 |
3.2 受试者肌酸激酶基线水平 |
3.3 血清CK水平与临床及实验室特征的相关性 |
3.4 血清CK水平与ALSFRS进展率关系 |
3.5 血清CK水平与ALS患者预后关系 |
讨论 |
4.1 肌萎缩侧索硬化 |
4.2 肌酸激酶 |
4.3 ALS患者血清CK改变及相关因素和临床价值 |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药健脾益肺方对谷氨酸诱导脊髓神经元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背景 |
第一节 ALS的西医研究进展 |
一、ALS的西医现状 |
二、ALS的病因与病机 |
三、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与ALS |
四、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与星形胶质细胞及EAAT2表达的影响 |
五、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与线粒体功能异常 |
第二节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中医学现状的研究 |
一、中医病名探索 |
二、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三、中医治则与治法 |
第三节 健脾益肺方的方解及相关药物的现代研究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基础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健脾益肺方对谷氨酸诱导星形胶质细胞EAAT2表达的影响 |
一、基础目的 |
二、主要试剂与器材 |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
四、统计方法描述 |
五、实验结果展示 |
六、阐述实验结论 |
七、实验总结 |
第二节 健脾益肺方对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线粒体功能损伤的影响 |
一、基础目的 |
二、主要试剂与器材 |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
四、统计方法描述 |
五、实验结果展示 |
六、阐述实验结论 |
七、实验总结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健脾益肺方对谷氨酸诱导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EAAT2表达的分析 |
第二节 健脾益肺方对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线粒体功能损伤的影响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缺陷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临床分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FUS基因变异型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例[J]. 李想,张慧媛,张俭,何志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1(06)
- [2]肌萎缩侧索硬化SOD1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型分析[J]. 吴瑞鹏,冯斌,任占宏,谷成,高福林,张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1(05)
- [3]Sigma1R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影响及肝细胞癌中SNHG1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D]. 郑超然. 武汉大学, 2021(02)
- [4]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的初步探究[D]. 冯广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研究[D]. 林谐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 [6]不同FUS基因突变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发病机制的研究[D]. 张伊.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153例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特点及随访研究[D]. 张姝. 山东大学, 2020(02)
- [8]基因检测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实践的现状分析[D]. 程燕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ALS患者中血浆肌酸激酶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及影响因素[D]. 罗浩.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中药健脾益肺方对谷氨酸诱导脊髓神经元损伤的影响[D]. 李惠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