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搅拌罐配方验证研究

不锈钢搅拌罐配方验证研究

一、不锈钢搅拌桶制剂验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彩猛[1](2021)在《豌豆源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生成机理与低异味豌豆分离蛋白加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豌豆蛋白作为一种新兴植物蛋白资源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相比于大豆蛋白,具有非转基因、低致敏性和高营养价值标签的豌豆蛋白更受投资者青睐,其市场需求增长迅速。但是,豌豆蛋白替代传统动物蛋白以及大豆蛋白应用于食品开发,特别是应用于植物蛋白饮料和植物乳时,其风味是最大的限制因素。本论文对豌豆分离蛋白(PPI)中挥发性成分、气味活性成分及其相应的异味贡献比例进行了系统表征;考察了豌豆源异味成分前体物质及脂肪氧合酶(LOX)途径相关内源酶,揭示了关键挥发性异味化合物的生成机理;阐释了加工因素对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生成的影响;明确了豌豆浆中各组分与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间的吸附机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低异味PPI生产工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系统表征了PPI中的挥发性成分、气味活性成分及其相应的异味贡献比例,并揭示了关键挥发性异味化合物的生成机理。PPI的异味可归为非豆腥味类和豆腥味类,其中非豆腥味类化合物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和2-甲氧基-3-异丙基-(5/6)-甲基吡嗪的异味贡献比例分别达到约46.77%和30.70%;豆腥味类异味的代表性化合物为(E,E)-2,4-癸二烯醛(7.19%)、(E,E)-2,4-壬二烯醛(7.01%)、己醛(4.34%)、2-戊基呋喃(1.34%)和1-辛烯-3-醇(1.57%)。其它气味活性成分的异味贡献率均小于1%。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PPI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是非LOX和LOX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2-甲氧基-3-异丙基-(5/6)-甲基吡嗪和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通过非LOX途径生成,前者来源于豌豆的成熟过程,而后者则以游离氨基酸为合成前体,经加热和甲氧基化作用生成。豌豆中LOX-2、乙醇脱氢酶(ADH)的含量和活性较高,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PL)的含量和活性较低。内源性风味前体物质含量和LOX途径酶活性的差异是决定关键异味化合物含量的主导因素,脂类含量的差异是次要因素。考察了加工因素和膜分离处理对PPI中关键挥发性异味含量的影响,明确了豌豆浆中各组分与异味成分间的吸附机制。当豌豆在LOX活性被抑制的碱性条件下磨浆时,豌豆浆中与LOX途径相关的异味成分含量可减少58%-73%。热处理可破坏2-甲氧基-3-异丙基-(5/6)-甲基吡嗪与豌豆浆中组分的结合,加热后,约25%的吡嗪被分离到乳清中。通过在不同体系中异味成分膜分离行为的研究,发现除2-甲氧基-3-异丙基-(5/6)-甲基吡嗪外,其余关键异味成分与豌豆浆各组分间的吸附强度与其log P值呈正相关;甲氧基吡嗪易被紧密吸附在蛋白质与脂质界面上,导致其在常温豌豆浆中的释放量极低,加热可破坏这种吸附。与常规工艺相比,经膜分离和酸沉处理,约70%的2-甲氧基-3-异丙基-(5/6)-甲基吡嗪、86%的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以及大部分的豆腥味化合物被去除。以每批投料20 kg豌豆进行了三轮实验室规模中试试验。PPI、淀粉和纤维的得率分别为19.10%±0.85%、44.30%±1.35%和16.90%±0.80%。实验室中试PPI样品的风味和溶解性全面优于商业化产品S85F,验证了工艺放大的可行性。根据物料衡算结果,设计了一条每批处理200 kg豌豆的低异味PPI中试生产线,并进行了主要生产设备的选型。

李平[2](2021)在《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外(UV)光固化技术具有固化速度快、无溶剂、VOC排放量少、节能环保等优点,在近十年里发展快速,已应用在运输、建筑、包装、标签等诸多领域。然而,将光固化技术应用于胶粘剂仍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固化深度有限、有色体系适用性差以及基材不透明等不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UV固化胶粘剂的发展及应用。对于胶粘剂而言,很多应用场景下被粘附基材为不透明,光固化胶粘剂在应用时往往要求被粘附基材至少需要一面透光。如果基材为不透光或透光性较差,则光线无法到达胶层有效激发光引发剂引发树脂发生固化反应。因此如何解决光固化胶粘剂在不透光基材间的有效光固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光引发剂类型的选择,制备了两种单组分UV延迟固化胶粘剂。首先在基材表面涂覆一层胶液,当其受到紫外光照后并不会立刻快速地发生光聚合/固化反应,而是具有一定的诱导期延迟固化反应的进行。这种方法可提供足够的操作时间以满足基材间的搭接,随后则利用暗反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基材间的粘接定型。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选用环氧丙烯酸酯(EA)、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及环氧树脂(E51)为主体树脂,加入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SH4)作为固化剂,光引发剂体系是由光产碱剂四苯基硼酸盐和光敏剂2-异丙基硫杂蒽酮(ITX)共同搭配使用,并添加自由基抑制剂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自由基(TEMPO)来抑制光照后体系中由光敏剂产生的自由基,制备出一系列具有延迟性能的光产碱型单组分UV固化胶粘剂树脂。通过拉伸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组分比例对胶粘剂体系的延迟固化性能及力学性能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对固化物的热机械性能和热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发现当环氧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和环氧树脂E51的交联网络质量比为30:30:40,光产碱剂为1 wt%TBD?HBPh4时,胶粘剂的综合性能最佳。此时胶粘剂体系经过UV光辐照20 s之后,待2 min后搭接,在室温条件下放置20 min,可实现快速定型;室温条件下放置3 h,胶粘剂的初始粘结强度为0.71 MPa;经过在真空烘箱80℃固化2 h后,胶粘剂的拉伸剪切强度可达到4.32 MPa;并且胶粘剂固化物的起始热分解温度大于290℃,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2)选用缩水甘油醚类的环氧树脂(E51)为基体树脂,以三芳基磷酸硫鎓盐作为光引发剂,添加不同种类的环氧活性稀释剂,制备了一系列基于阳离子光聚合反应的UV延迟固化胶粘剂。通过拉伸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活性稀释剂种类及含量对体系延迟光固化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考察了胶粘剂固化材料的热机械性能及热性能;通过流变仪对黏度进行测试,反映胶粘剂体系的存储性能。结果发现,当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EP3)活性稀释剂含量为25 wt%时,胶粘剂体系具有最佳的UV延迟固化性能。经过UV辐照10 s之后,胶粘剂体系可提供3 min的延迟固化时间窗口以满足搭接;且搭接后胶粘剂能够在10 min内产生一定的初始粘结强度,可实现两基材间的搭接定型;完全固化后,胶粘剂的拉伸剪切强度可达3.42 MPa,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通过调节体系中活性稀释剂的含量,胶粘剂的延迟固化时间可从2 min至20 min进行有效调控;并且胶粘剂固化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起始热分解温度大于300℃;此外,胶粘剂体系在温度为50℃条件下至少可存储90 d。本文所制备的单组份光固化胶粘剂具有延迟固化的特点,可应用于不透光基材间的粘接,同时具有良好的粘接强度及室温存储稳定性,应用前景广阔。

杨唯一[3](2021)在《多替拉韦钠的合成工艺研究》文中认为Tivicay(dolutegravir,多替拉韦钠)是Viiv Healthcare公司研发于2013年8月经FDA批准用于治疗艾滋病的新化学实体。Tivicay因多项指标领先于现有抗HIV药物而纳入了优先评审,该药物属于整合酶抑制剂,可以有效的抑制HIV病毒复制,通过“鸡尾酒疗法”与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用可以更加有效的治疗HIV感染。该药可使用的人群广泛,即初次接受抗HIV治疗的患者以及曾经接受过抗HIV治疗产生耐药性的患者均可应用,包括之前已用过其他整合酶抑制剂治疗的HIV感染患者。本文以市场可大量供应的1-(2,2-二甲氧乙基)-1,4-二氢-3-甲氧基-4-氧代-2,5-吡啶二羧酸-2-甲酯为起始原料,经过缩醛脱保护、环合、酰胺化、脱甲基以及强碱成盐五步反应合成了多替拉韦钠,总收率53.5%,终产品纯度99%以上,各项指标均符合美国药典要求。对各步骤的工艺条件与参数进行了摸索,结合软件设计实验并对数据进行拟合建模摸索出了最优的工艺条件及后处理方法,优化了整条路线的工艺,适合放大生产,并对API的晶型进行了研究,选择了最优的工艺条件;对工艺产生的主要杂质进行了控制和跟踪,对杂质的来源去向进行了考察,建立了完整的杂质控制策略,使最终API的杂质控制符合ICH的要求。此外,结合原料药的工艺特点,对设备材质、型号及生成能力进行了筛选,设计了适合工艺放大的工业化规模生产线,并成功进行了生产放大,各步产品质量和收率均符合预期,给出了三废的处理策略,识别工艺安全风险并建立了适合的控制策略,使生产线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也达到了安全环保健康的要求。

李金格[4](2021)在《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质量一致性评价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与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查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中公布的参比制剂遴选相关文件,研究开展公司自制仿制药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与原研进口的意大利赛诺菲·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的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商品名:Mucosolvan)的药品一致性评价研究,为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仿制药申报一致性评价工作提供相关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国内仿制药品的疗效及质量。为充分保证本品质量和疗效与参比制剂Mucosolvan的一致性,参照参比制剂Mucosolvan,仿制的吸入用盐酸氨溴溶液规格、剂型、给药途径、用法用量及适应症等与Mucosolvan均一致,在辅料种类和用量一致的前提下,参照制剂性状、p H、含量、有关物质、渗透压等指标,对处方工艺进行筛选,最终确定自制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以提高国产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仿制药的质量。方法:用反向工程思路对原研药品Mucosolvan进行反向研究,先掌握Mucosolvan的药物组成、处方工艺、制备条件等信息,制备出疗效及质量与Mucosolvan一致的产品。再通过对处方进一步研究及优化,最终确定出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的处方及生产工艺参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Mucosolvan进行相关试验;通过对比2020年版《中国药典》(Chp)及9.0版欧洲药典(EP)的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含量测定标准,发现色谱条件基本一致。所以在Chp标准上对其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优化,针对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的含量限度进行合理限定;也在Chp标准上优化了自制品测定的有关物质方法。采用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质量标准对实验室中试三批产品进行配伍实验及稳定性实验研究。结果:经过大量实验最终确定了自制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的制剂处方用量、制备工艺及含量和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结论:1.处方组成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规格为2 m L:15 mg。辅料分别是一水枸橼酸、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氯化钠。1000个单位剂量溶液的处方组成见表1。2.工艺操作1)称量:称取处方量的盐酸氨溴索、一水枸橼酸、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氯化钠;2)配液:在不锈钢桶中加入80%处方量超纯水(实验室无注射用水,使用自制超纯水替代),加热至55±5℃,加入称量好的盐酸氨溴索,磁力搅拌使其彻底溶解,再加入称量的一水枸橼酸,磁力搅拌至彻底溶解,再加入称量的氯化钠,磁力搅拌彻底溶解,最后加入称量的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磁力搅拌彻底溶解,倒入量筒补加超纯水至处方量,搅拌混合均匀,检测中间体药液的性状、p H、含量;其中,中间体药液p H内控范围5.0±0.2,含量在7.277.73 mg/m L之间;3)过滤:溶液经0.22μm PES材质滤膜过滤;4)灌封:药液灌装于2 m L中硼硅玻璃安瓿(棕色)中,灌装量2.1 m L,边灌装边充氮气,监测安瓿瓶残氧量,内控6%以下,熔封;5)灭菌:121℃灭菌15 min;6)贴标。3.性状检测方法:目测法。药典规定:本品内容物为无色至微黄绿色的澄明液体。4.装量差异重量差异限度为±10%。5.含量、有关物质测定结合2020年版Chp对本品含盐酸氨溴(C13H18Br2N2O·HCl)应为标示量的95.0%-105.0%;所建立的有关物质方法对于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自制品的检测符合规定。

柏林[5](2021)在《铅锌硫化矿分级预先抛尾联合分选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共伴生复杂的硫化铅锌矿,碎磨-浮选的工艺流程已经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目前浮选工艺要求的磨矿细度为-74μm占70%左右,由于硫化矿性质较脆,在较粗粒级时已有部分达到单体解离,却仍然需要进一步磨矿以满足入浮粒度的要求,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磨矿耗能还容易产生过磨问题,影响浮选指标。因此,若能提升矿物分选的粒度上限,实现粗粒级铅锌矿的浮选,预先抛除大部分尾矿,不仅对于缓解碎磨压力、节能降耗具有重大意义,还可以减少矿物过磨,提高分选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引入水力浮选设备,提出矿物分级-粗选-预先抛尾的思路,跳出以往浮选工艺对粒级的限制,将入浮硫化矿物分级上限由74μm提升至535μm,进行分级预先抛尾联合分选工艺的探索研究。通过工艺矿物学对原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品铅锌品位较高,分别为6.55%和24.73%,主要赋存于硫化矿中。扫描电镜结果显示,-74μm时,大部分闪锌矿实现了单体解离,而方铅矿和小部分闪锌矿则在-45μm的粒级下才能达到单体解离。此外使用显微镜对粗粒级矿(+104μm)进行观察:该粒级下连生体赋存率57.83%,铅锌单体解离率20.25%,若可在不进入磨机的情况下浮选这部分单体和连生体铅锌矿颗粒,实现预先抛尾,则可减少整体磨矿量,达到降低磨矿能耗的目的。对矿石进行分级,粗粒级矿采用水力浮选机进行试验,获得的粗精矿经过再磨后与细粒级矿混合,进行后续分选。在最佳试验条件下,进行闭路试验,得到品位为66.31%、回收率为85.59%的铅精矿,以及品位为59.05%、回收率为94.70%的锌精矿。相较于直接采用原厂流程进行分选获得的试验结果,联合流程的药剂用量增加,锌的回收率降低了0.37%,但锌品位提高了4.03%,铅回收率提高了1.17%,品位提高了1.54%。经济概算假设选厂每天处理1000吨原矿,采用邦德经验公式分析计算磨矿能耗,结果显示一天可降低磨矿能耗617.69Wi kw·h,同时分级入选联合流程每天可增加效益38050元。水力浮选机的引入在降低磨矿能耗的同时提高了产品指标,为今后的选厂工艺设计,设备革新以及降低磨矿能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潘晶晶[6](2021)在《基于膜分散微混合器的中药醇沉工艺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醇沉工艺广泛用于中药现代剂型生产。本研究将膜分散微混合器用于中药醇沉,有助于减少醇沉活性成分包裹损失;并针对静置时间长和醇沉产液批次间质量一致性不佳的问题,提出了改进设备、控制浓缩液品质和建立设计空间等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醇沉混合情况的定量评价指标。提出以“与乙醇充分混合的浓缩液质量百分比(Well-mixing ratio,WMR)”为指标评价乙醇和浓缩液的混合效果。提出混合情况指示剂的概念和要求,并推导出WMR的计算式。验证确定党参炔苷为党参醇沉的混合情况指示剂。在党参搅拌醇沉中,党参炔苷保留率和WMR值随浓缩液固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随搅拌速度的增加而提高,随浓缩液和乙醇液滴直径的减小而增加;将乙醇滴加入浓缩液中混合效果优于将浓缩液滴加入乙醇中。结果表明WMR值能定量表征醇沉时浓缩液和乙醇的混合情况。2.膜分散微混合器结构及工艺参数对醇沉效果的影响。设计制作了膜分散微混合器应用于党参醇沉。研究发现减小膜孔径、混合槽宽度和深度能提高浓缩液和乙醇的混合效果。优化微混合器结构并实施醇沉,发现混合效果随两相流量的增加而提高,随浓缩液固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建立了两相雷诺数、醇料比和各醇沉工艺评价指标的定量模型。对比研究发现,当浓缩液固含量为55%时,相同混合时间下膜分散微混合醇沉的WMR值比搅拌醇沉提高15%以上。膜分散微混合器有望为减少醇沉活性成分包裹损失提供解决方法。3.膜分散微混合醇沉的浓缩液品质控制方法研究。测定了多批次党参浓缩液性质,发现密度能反映浓缩液固含量的高低,粘度比密度更适合描述批次间浓缩液固体组成的差异,并拟合获得了浓缩液密度、粘度与温度、固含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浓缩液固含量、粘度与醇沉混合情况评价指标的定量模型,采用预测误差传播法建立了党参浓缩液的质量标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有较好预测性能,所制定的浓缩液质量标准较为可靠。相比工业中大多仅控制浓缩液密度,本章的浓缩液品质控制方法更能在药材批次变化时保持醇沉工艺评价指标一致。4.可快速降温的膜分散微混合醇沉工艺控制方法研究。在微混合器连续加醇前增加换热装置,并对混合后药液实施夹套控温,实现了醇沉体系快速精准降温,有效减少静置冷藏时间。将该装置应用于黄芪醇沉,通过确定性筛选设计建立了浓缩液关键原料性质、关键工艺参数和醇沉工艺评价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以达标概率法计算得到考虑了原料性质的设计空间并成功验证。提出采用不等式组控制黄芪浓缩液品质,对优质浓缩液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有望推广应用于其它中药生产过程,提高中药制剂质量批次间一致性。

韩宜芯[7](2021)在《氨来呫诺通过靶向抑制脂多糖活化巨噬细胞中的磷酸二酯酶4B发挥抗炎作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1996年,氨来呫诺经美国FDA批准成为第一个治疗口腔溃疡的处方药。世界上迄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它用作治疗口腔溃疡的一线药物。然而,作为一个能改善经典炎症(以“红、肿、热、痛”为特征的炎症,亦称为“热炎症”)的老药,其精确的分子机制及作用靶点尚不明确。反而近年来关于氨来呫诺在代谢性炎症(相对于热炎症称其为“冷炎症”)方面的作用备受关注。现有研究证明,氨来呫诺对于二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肥胖患者有确切的治疗效果,此作用是通过抑制冷炎症靶点IKKε/TBK1 同源激酶来实现的。但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介导的热炎症中,IKKε的敲除不仅未造成促炎因子表达减少反致其增加。同时也正是在这一炎症模型中,IKKε/TBK1抑制剂氨来呫诺却展现出明确的抗炎效果,这表明IKKε/TBK1一定不是氨来呫诺对抗热炎症的作用靶点。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氨来呫诺在热炎症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静脉注射LPS引起小鼠内毒素血症作为热炎症体内模型、LPS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作为体外模型,分别以Griess法和ELISA法测定氨来呫诺对热炎症相关因子的效果。以全波长酶标仪扫描氨来呫诺的激发-发射3D扫描图谱以获得其最佳激发和发射波长,并使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确定其在巨噬细胞中的分布特征。在巨噬细胞中,通过RT-qPCR、报告基因、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研究氨来呫诺对LPS活化的NF-κB和MAPK/AP-1通路中关键信号事件的作用。最后,利用分子对接、荧光偏振、无细胞体系酶活实验、基因静默等技术确定氨来呫诺在热炎症中的作用靶点。结果:LPS致内毒素血症小鼠血清中的IL-6及TNF-α浓度显着上升,氨来呫诺能显着降低这两种炎症因子的水平,并压制该模型小鼠腹腔灌流液中TNF-α增高。在LPS活化巨噬细胞体外模型中,氨来呫诺不仅能抑制TNF-α的分泌,还能减少NO的释放以及其合成酶iNOS的活性和表达,并且促进抗炎因子IL-10分泌。机制研究表明,氨来呫诺能减少IκBα磷酸化并阻止其降解,抑制了随后的NF-κB p65亚单位易位入核及转录因子NF-κB的活性;另一方面,可阻止ERK1/2磷酸化及下游的AP-1活化;同时,氨来呫诺可持续增高LPS刺激的巨噬细胞内cAMP的水平、活化其效应蛋白PKA,并影响cAMP/PKA信号调控的胞内氯离子水平和尼日利亚菌素介导的IL-1β释放。而cAMP对抗剂可抵消氨来呫诺对炎症介质NO、TNF-α的抑制作用。我们还发现氨来呫诺自身具有荧光,其最佳激发/发射波长为352nm/398nm。利用其荧光特性,我们检测到氨来呫诺孵育巨噬细胞十分钟即可完成入胞、主要分布区域为细胞质。分子对接预测,在细胞质中它可能通过π-π堆积和离子键结合到PDE4B水解cAMP的活性口袋中。荧光偏振实验显示,PDE4B可使氨来呫诺的荧光偏振值单向、持续变大,意味着氨来呫诺的确可直接与人PDE4B酶结合;而加入另一种非选择性PDE抑制剂IBMX可部分对抗该结合。在无细胞体系酶活抑制实验中,氨来呫诺不仅可直接抑制PDE4B活性(IC50=11 μM),也对PDE1A、PDE3A、PDE3B 有效,IC50 分别为 18μM、3 μM、18μM,因此氨来呫诺对PDE的抑制作用是非选择性的。但在RAW264.7细胞中,PDE3选择性抑制剂并不影响LPS诱导的炎症因子分泌,而敲低PDE4B后氨来呫诺的抗炎作用全部消失。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氨来呫诺是一种非选择性PDE抑制剂。在LPS活化的巨噬细胞中,氨来呫诺能靶向抑制PDE4B减少其底物cAMP水解,进而激活cAMP的效应激酶PKA。活化的PKA不仅能够通过阻止IκBα的降解及随后的p65转位入核来减少转录因子NF-κB活化,还通过减少ERK1/2的磷酸化来抑制AP-1的转录活性。而对NF-κB及ERK/AP-1两条信号通路的抑制最终会表现为促炎因子iNOS和TNF-α表达水平的降低,从而缓解热炎症。

丁家碧[8](2021)在《恩替卡韦片处方工艺和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报道全世界目前有超过20亿的人感染乙肝病毒(HBV),大约有3.5亿为慢性感染者。乙肝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肝硬化、肝衰竭以及原发性肝细胞癌等,每年造成约一百万的患者死亡。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是国际公认的抗病毒治疗的两类药物,这其中核苷(酸)类药物是口服用药,方便快捷,受到普遍的青睐。目前,在中国上市的该类药物主要有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其中,恩替卡韦片(ETV)是新一代抗HBV核苷类似物药物,在2005年3月美国的FDA批准了上市,SFDA紧随其后于当年11月批准其在国内上市。它是第一种与HIV和疱疹病毒无交叉反应性的HBV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因其抗病毒治疗具有高效性、极低耐药率的优点,成为此类治疗首选药物。本实验旨在制备出性质稳定的恩替卡韦片,满足我国广大HBV感染患者的用药需要,以及降低药价,满足临床HBV感染患者治疗的需要。主要研究内容有恩替卡韦片的处方前研究和原料稳定性考察,原辅料相容性试验,以及对制剂工艺、溶出、质量和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然后进行中试放大试验筛选出最终处方工艺,要求工艺简便,稳定性良好并适合工业化大生产的需求,并制定质量控制标准。本文最终筛选出的处方工艺,进行了中试放大得到三批次样品,三个批次样品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9001《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以及长期试验,对产品的含量、有关物质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均符合标准。本实验最终采用的处方工艺简易,稳定性良好。经过中试放大试验证明了最终的处方工艺可以应用于大批量生产。

鞠星可[9](2021)在《中药青果中羟基酪醇的提取、衍生化及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果,又称橄榄。羟基酪醇是青果中的一种活性成分,在人体内起到高活性抗氧化剂的作用。同时,研究发现羟基酪醇还具有较多的药理活性,医用前景广泛。为了进一步对青果和羟基酪醇价值开发,本研究以青果中羟基酪醇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羟基酪醇提取工艺考察研究。设计单因素实验,建立响应面模型,以羟基酪醇提取率为指标,获得最优提取工艺。条件如下:盐酸溶液浓度为0.5 mol/L,料液比为1:21 g/mL,超声提取时间为72 min,提取温度为89℃。通过薄层、核磁共振法对提取的化合物进行定性鉴别,确证提取的化合物是羟基酪醇。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器测定提取化合物的纯度。2.羟基酪醇原料药车间设计。以羟基酪醇原料药的生产工艺路线为核心,分解各个生产阶段,进行物料衡算,根据计算结果选择优良的设备。参考前期计算数据和市场调研对羟基酪醇原料药车间进行布置和设计,并绘制了初步的工程图纸。3.羟基酪醇衍生物的合成。本研究设计合成了两大类羟基酪醇衍生物。以肉桂酸类和其他羧酸类化合物为原料,对羟基酪醇的醇羟基进行结构修饰。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对羟基酪醇肉桂酸类衍生物合成进行工艺优化,得到羟基酪醇肉桂酸酯类衍生物最佳的合成工艺。本研究共计合成13个结构新颖的羟基酪醇衍生物,并均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法进行结构确证。4.羟基酪醇衍生物活性研究。本实验采用了 DPPH法对羟基酪醇衍生物进行抗氧化能力测定。以维生素C为对照,结果显示有5种衍生物抗氧化活性优良,在同等浓度下,自由基清除率远高于反应物,甚至在高浓度下趋于维生素C。其中,羟基酪醇熊果酸酯抗氧化活性最好,高浓度下自由基清除率高达94%。采用MIC法和药敏纸片法完成了多种衍生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测试,以头孢唑啉等药物作为阳性对照。结果显示,羟基酪醇大黄酸、羟基酪醇肉桂酸类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对羟基酪醇大黄酸酯进行了抗菌机制初步研究,发现其机制与清除生物膜活性有关。

顾孔新[10](2021)在《氨磺必利口崩片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氨磺必利是一种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以阳性症状或阴性症状为主的急性或慢性精神分裂症。其溶解度低,几乎不溶于水,具有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属于BCS II类药物。本课题旨在使用固体分散体技术改善氨磺必利的低溶解度,在此基础上,制备一种拥有良好崩解性能的口崩片,并对其进行质量研究和稳定性考察。第一部分氨磺必利固体分散体的制备目的:筛选出合适固体分散体载体材料与用量,制备无定型固体分散体改善氨磺必利溶解度。方法:以体外溶出度为指标筛选载体及载体用量,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并进行验证;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进行表征;通过苦味评分评价固体分散体的掩味效果;通过影响因素试验考察制剂稳定性。结果:氨磺必利固体分散体的最载体为PVP K30,药物与载体的比例为1:2,溶剂法制备工艺参数为搅拌温度60℃、搅拌时间2 h,蒸发温度40℃;固体分散体的物理表征结果表明药物与载体形成了无定型固体分散体,其对药物的苦味的掩盖能力良好;该制剂对高温、强光稳定,高湿不稳定。结论:将氨磺必利制备成固体分散体显着改善了其水溶性差的缺点,有效的掩盖其不良口味,制备的无定型固体分散体贮存时应注意密封。第二部分氨磺必利口崩片的处方工艺研究目的:通过单因素考察筛选出口崩片的处方工艺并进行优化、验证,制备出崩解性能优秀、口感良好的口崩片。方法: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口崩片,通过单因素依次对崩解剂、填充剂、润滑剂、助流剂、矫味剂进行考察;采用Box-Behnken设计结合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并对最佳处方进行验证。结果:最终确定最优处方为AMS-SD 150 mg、PVPP 37.45 mg、CMS-Na 51.8 mg、甘露醇58.8 mg、微晶纤维素34.45 mg、硬脂酸镁3.5 mg、滑石粉7 mg、阿斯巴甜6.3 mg、香草香精0.7 mg。三批口崩片平均崩解时间为31.7 s。结论:氨磺必利口崩片的制备工艺简单可行,三批验证样品重现性良好,能在60 s内迅速崩解。第三部分氨磺必利口崩片质量研究及稳定性考察目的:对氨磺必利口崩片进行质量研究与稳定性考察,确保制剂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方法:对氨磺必利口崩片建立一套质量标准包括外观、硬度、脆碎度、口感、崩解时间、含量以及体外溶出度。进行影响因素试验与加速试验考察制剂稳定性。结果:制备的口崩片有良好的口感,能在60 s内迅速崩解;建立的氨磺必利口崩片含量测定和体外释放度方法学结果表明其系统适用性、线性、精密度、重复性和回收率均符合要求;该制剂对高温、强光稳定,具有一定吸湿性,在加速试验中稳定性良好。结论:对氨磺必利口崩片制定了合理且可达到的质量标准,制剂在贮存时要注意密封保存。

二、不锈钢搅拌桶制剂验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锈钢搅拌桶制剂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豌豆源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生成机理与低异味豌豆分离蛋白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豌豆与豌豆蛋白质
        1.1.1 豌豆资源及其可持续性
        1.1.2 豌豆的成分
        1.1.3 豌豆的营养及应用
    1.2 豌豆蛋白产品及生产工艺
        1.2.1 豌豆蛋白产品
        1.2.2 豌豆蛋白生产工艺
    1.3 豌豆蛋白的性质与应用现状
        1.3.1 加工特性及其应用
        1.3.2 营养特性及其应用
        1.3.3 在新兴植物基产品中的应用
    1.4 豌豆源异味成分及产生机理研究现状
        1.4.1 豌豆源异味成分
        1.4.2 豌豆源异味成分产生机理
    1.5 豌豆蛋白产品风味改善研究进展
        1.5.1 豌豆原料对风味的影响
        1.5.2 豌豆预处理对风味的影响
        1.5.3 加工工艺对风味的影响
    1.6 立题背景和意义
    1.7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豌豆分离蛋白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组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豌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2.3.2 无气味豌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2.3.3 粗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4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2.3.5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
        2.3.6 标准曲线的建立
        2.3.7 气味活性值的测定
        2.3.8 感官评价
        2.3.9 气味重组实验
        2.3.10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豌豆分离蛋白的成分分析
        2.4.2 豌豆分离蛋白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鉴定
        2.4.3 豌豆分离蛋白的感官特性及其气味活性成分的鉴定
        2.4.4 豌豆分离蛋白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及其异味贡献率的分析
        2.4.5 豌豆分离蛋白的气味重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豌豆分离蛋白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生成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豌豆浆和大豆浆的制备
        3.3.2 豌豆和大豆粗油体的制备
        3.3.3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
        3.3.4 感官评价
        3.3.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3.6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3.3.7 游离脂肪酸的测定
        3.3.8 挥发性成分相关内源酶的鉴定
        3.3.9 挥发性成分相关内源酶活性的测定
        3.3.10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豌豆浆与大豆浆中挥发性异味成分的表征
        3.4.2 LOX途径相关酶的组成分析
        3.4.3 多不饱和FFA含量与LOX途径挥发物生成量的关系
        3.4.4 LOX途径相关酶活性与挥发物生成量的关系
        3.4.5 甲氧基吡嗪的生成途径分析
        3.4.6 1-辛烯-3-醇的生成途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工因素对豌豆分离蛋白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湿法豌豆浆的制备
        4.3.2 半干法豌豆浆的制备
        4.3.3 不同pH豌豆浆的制备
        4.3.4 无氧豌豆浆的制备
        4.3.5 碱性磨浆豌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4.3.6 不同加热条件下,LOX活性的测定
        4.3.7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
        4.3.8 感官评价
        4.3.9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湿法和半干法工艺对豌豆浆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含量的影响
        4.4.2 LOX活性抑制对豌豆浆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含量的影响
        4.4.3 无氧磨浆对豌豆浆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含量的影响
        4.4.4 豌豆浆热处理对酸沉去除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影响
        4.4.5 甲氧基吡嗪与豌豆浆组分的相互作用
        4.4.6 工艺改进对豌豆分离蛋白异味成分和感官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膜分离去除豌豆分离蛋白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豌豆浆的制备
        5.3.2 无气味豌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5.3.3 挥发性异味模拟体系的制备
        5.3.4 膜分离流程
        5.3.5 膜通量的计算
        5.3.6 挥发性化合物理论透过量的计算
        5.3.7 结合常数的测定
        5.3.8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5.3.9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
        5.3.10 感官评价
        5.3.11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理化性质
        5.4.2 异味成分在不同体系中的膜分离行为
        5.4.3 异味成分在加热豌豆浆中的膜分离行为
        5.4.4 膜分离去除甲氧基吡嗪合成前体
        5.4.5 豌豆浆膜分离过程中膜通量的变化
        5.4.6 膜分离处理PPI中关键挥发性异味成分与感官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异味豌豆分离蛋白工艺设计及中试验证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生产工艺路线设计
        6.3.2 设备选型
        6.3.3 物料衡算
        6.3.4 挥发性成分的鉴定和感官评价
        6.3.5 PPI产品质量分析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PPI中试加工过程的物料衡算
        6.4.2 实验室规模中试流程及相关指标分析
        6.4.3 实验室规模中试PPI产品质量分析
        6.4.4 低异味PPI中试线工艺流程设计
        6.4.5 设备的选型与操作流程
        6.4.6 技术转化情况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成果清单
附录 Ⅱ:部分样品的GC-MS谱图

(2)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紫外光固化技术
        1.2.1 紫外光固化技术的概述
        1.2.2 紫外光固化技术的特点
        1.2.3 紫外光固化技术的固化机理
    1.3 UV固化胶粘剂
        1.3.1 UV固化胶粘剂的组成
        1.3.2 UV固化胶粘剂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1.4 UV延迟固化胶粘剂
        1.4.1 UV延迟固化技术及其应用
        1.4.2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产碱型单组分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药品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2.4 分析与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2.3.2 胶粘剂组分优化
        2.3.3 固化条件的优化
        2.3.4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固化机制
        2.3.5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非等温固化动态反应历程
        2.3.6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热机械性能
        2.3.7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热性能
        2.3.8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耐化学性
        2.3.9 UV延迟固化胶粘剂应用于不同基材的粘结强度
        2.3.10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基础力学性能
        2.3.11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室温储存稳定性
        2.3.12 UV延迟固化胶粘剂其他性能测试
        2.3.13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耐冻及耐湿热老化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产酸型单组分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药品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2.4 分析与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3.2 光固化胶粘剂固化前后的红外光谱表征
        3.3.3 胶粘剂组分优化
        3.3.4 光固化时间对体系延迟固化性能的影响
        3.3.5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热机械性能
        3.3.6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热性能测试
        3.3.7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耐化学性能
        3.3.8 UV延迟固化胶粘剂应用于不同基材的粘结强度
        3.3.9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基础力学性能
        3.3.10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室温存储稳定性
        3.3.11 UV延迟固化胶粘剂其他性能测试
        3.3.12 延迟固化胶粘剂的耐冻及耐湿热老化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3)多替拉韦钠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艾滋病简介
    1.2 抗艾滋病药简介
        1.2.1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
        1.2.2 非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
        1.2.3 蛋白酶抑制剂(PI)
        1.2.4 进入抑制剂(ELS)
        1.2.5 整合酶抑制剂(INSTI)
    1.3 多替拉韦钠新药简介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第2章 多替拉韦钠合成路线设计与选择的文献综述
    2.1 多替拉韦钠合成路线文献综述
        2.1.1 多替拉韦钠合成路线1
        2.1.2 多替拉韦钠合成路线2
        2.1.3 多替拉韦钠合成路线3
        2.1.4 多替拉韦钠合成路线4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主要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仪器与原料
        3.1.1 实验相关设备和原料
        3.1.2 实验原料
    3.2 化合物5-3的合成
        3.2.1 反应方程式
        3.2.2 投料配比
        3.2.3 典型实验操作
        3.2.4 检测及结构表征
    3.3 化合物5-4的合成
        3.3.1 反应方程式
        3.3.2 投料配比
        3.3.3 典型实验操作
        3.3.4 检测及结构表征
    3.4 化合物5-5的合成
        3.4.1 反应方程式
        3.4.2 投料配比
        3.4.3 典型实验操作
        3.4.4 检测及结构表征
    3.5 化合物多替拉韦钠的合成
        3.5.1 反应方程式
        3.5.2 投料配比
        3.5.3 典型实验操作
        3.5.4 多替拉韦钠检测及结构表征
第4章 工艺优化研究
    4.1 化合物5-3合成优化
        4.1.1 合成机理探讨
        4.1.2 反应条件的影响
    4.2 化合物5-4的合成优化
        4.2.1 合成机理探讨
    4.3 化合物5-5的合成优化
        4.3.1 合成机理探讨
        4.3.2 反应条件的影响
    4.4 多替拉韦钠的合成优化
        4.4.1 合成机理探讨
        4.4.2 反应条件的影响
    4.5 多替拉韦钠晶型研究
        4.5.1 晶型Form1在结晶体系中的稳定态研究
第5章 中试放大
    5.1 设备选型及生产线设计
        5.1.1 设备材质与原料的匹配性评估
        5.1.2 生产设备与流程图
    5.2 化合物多替拉韦钠的中试生产
        5.2.1 化合物5-3的中试生产
        5.2.2 化合物5-4的中试生产
        5.2.3 化合物5-5的中试生产
        5.2.4 多替拉韦钠的中试生产
    5.3 三废及其处理方案
        5.3.1 废液处理
        5.3.2 废水处理
        5.3.3 废固处理
        5.3.4 废气处理
    5.4 产品技术经济指标评估
        5.4.1 原辅料成本
        5.4.2 工时和产能
第6章 结论
    6.1 本论文小结
    6.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多替拉韦钠及中间体的HPLC图谱及结构表征图谱

(4)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质量一致性评价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见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质量标准研究
    1 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有关物质方法学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2 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含量方法学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二部分 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生产工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产品再评价研究
        1.3 处方前研究
        1.4 处方开发
    2 结果
        2.1 原料厂家筛选
        2.2 原料粒度分布与溶解性
        2.3 原料药引湿性
        2.4 原料不同p H溶解度曲线
        2.5 原料不同p H值溶液中的稳定性
        2.6 原辅料相容性
        2.7 辅料种类及用量的选择
        2.8 处方开发考察
        2.9 工艺开发考察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中试样品检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1.2 含量测定
        1.3 有关物质测定
    2 结果
        2.1 含量测试结果
        2.2 有关物质测试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稳定性实验研究
    1 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2 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稳定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铅锌硫化矿分级预先抛尾联合分选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铅锌性质用途及资源概述
        1.1.1 铅锌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1.1.2 铅锌的主要用途
        1.1.3 铅锌资源概述
    1.2 铅锌选矿工艺
    1.3 分级入选工艺
    1.4 粗颗粒矿物浮选现状
        1.4.1 粗颗粒对浮选的影响
        1.4.2 粗颗粒分选设备
    1.5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试验材料,设备和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矿样制备
        2.1.2 显微镜观察矿样制备
        2.1.3 试验药剂
    2.2 试验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粗粒级矿浮选试验研究
        2.3.2 细粒级矿浮选试验研究
    2.4 测试分析
        2.4.1 偏光显微镜观察
        2.4.2 连生度测定
        2.4.3 密度测定
第三章 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3.1.1 化学成分分析
        3.1.2 粒级分析
        3.1.3 物相分析
        3.1.4 矿物组成分析
        3.1.5 矿物嵌布特性
    3.2 粗粒级矿物分析
        3.2.1 多元素分析
        3.2.2 偏光显微镜观察
    3.3 细粒级矿物分析
        3.3.1 多元素分析
        3.3.2 矿物组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铅锌矿粗粒级连生体水力浮选试验研究
    4.1 水力浮选机设备介绍
        4.1.1 设备结构组成
        4.1.2 设备特点
        4.1.3 设备工作原理
    4.2 水力浮选粒级探索
    4.3 水力浮选探索试验
        4.3.1 磨矿粒级分布试验
        4.3.2 硫酸铜用量试验
        4.3.3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4.3.4 起泡剂用量试验
        4.3.5 上升水流量试验
        4.3.6 充气量试验
    4.4 水力浮选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铅锌矿细粒级单槽浮选试验研究
    5.1 粒级探索试验与磨矿细度
        5.1.1 粒级探索试验
        5.1.2 水力浮选粗精矿磨矿细度试验
    5.2 铅锌部分混合浮选探索试验
        5.2.1 硫酸锌用量试验
        5.2.2 乙黄药用量试验
        5.2.3 硫酸铜用量试验
        5.2.4 丁黄药用量试验
    5.3 铅锌分离探索试验
        5.3.1 再磨浮选试验
        5.3.2 铅粗选石灰用量试验
        5.3.3 硫酸锌和亚硫酸钠用量试验
        5.3.4 乙硫氮用量试验
        5.3.5 锌粗选石灰用量试验
        5.3.6 硫酸铜用量试验
        5.3.7 丁黄药用量试验
    5.4 开路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概算与磨矿能耗分析
    6.1 全闭路浮选试验流程
        6.1.1 选厂浮选闭路流程试验
        6.1.2 水力-单槽浮选机联合闭路流程试验
    6.2 经济概算
    6.3 磨矿能耗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6)基于膜分散微混合器的中药醇沉工艺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绪论
    1.1 中药醇沉工艺应用现状
    1.2 中药醇沉工艺中活性成分损失现象及原因
    1.3 醇沉设备研究现状
    1.4 中药醇沉工艺控制方法
    1.5 微混合技术及应用
    1.6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2 醇沉混合情况的定量评价指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药
        2.2.2 醇沉混合情况定量评价新指标的推导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党参醇沉体系中混合情况指示剂的确定
        2.3.2 搅拌速度和浓缩液固含量的影响
        2.3.3 浓缩液和乙醇液滴直径对混合效果的影响
    2.4 WMR指标的不足
    2.5 本章小结
3 膜分散微混合器结构及工艺参数对醇沉效果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药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设计
        3.2.4 分析方法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膜孔径的影响
        3.3.2 混合槽尺寸的影响
        3.3.3 流量的影响
        3.3.4 醇料比的影响
        3.3.5 浓缩液固含量的影响
        3.3.6 搅拌醇沉和膜分散醇沉的比较
        3.3.7 数据建模
    3.4 本章小结
4 膜分散微混合醇沉的浓缩液品质控制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药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设计
        4.2.4 分析方法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批次浓缩液的性质
        4.3.2 浓缩液性质的影响因素研究
        4.3.3 浓缩液性质对膜分散党参醇沉工艺效果的影响
        4.3.4 浓缩液质量标准的建立
        4.3.5 浓缩液质量控制的验证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可快速降温的膜分散微混合醇沉工艺控制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药
        5.2.2 实验方法
        5.2.3 实验设计
        5.2.4 分析方法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浓缩液的理化性质
        5.3.2 关键工艺评价指标的确定
        5.3.3 浓缩液关键原料性质的确定
        5.3.4 关键原料性质和关键工艺参数的影响规律
        5.3.5 设计空间及验证
        5.3.6 黄芪浓缩液质量标准的建立
        5.3.7 浓缩液质量控制和验证实验的示例
    5.4 讨论
        5.4.1 醇沉过程对药品质量一致性的影响
        5.4.2 冷却对象的选择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附录

(7)氨来呫诺通过靶向抑制脂多糖活化巨噬细胞中的磷酸二酯酶4B发挥抗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 氨来呫诺的研究现状
    2. 本研究的切入点
    3. 参考文献
实验流程图
第二章 氨来呫诺抑制LPS引起的经典炎症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细胞和实验动物
        2.1.3 仪器设备及其他材料
        2.1.4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LPS引起的小鼠内毒素血症
        2.2.2 以ELISA法测定炎症因子的水平
        2.2.3 细胞毒作用的测定
        2.2.4 细胞培养上清中NO水平的测定
        2.2.5 胞内iNOS酶活的测定
        2.2.6 iNOS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
        2.2.7 细胞培养上清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水平的测定
        2.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氨来呫诺在LPS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小鼠体内的抗炎作用
        2.3.2 氨来呫诺对RAW264.7细胞的安全剂量考察
        2.3.3 氨来呫诺对LPS活化的RAW264.7细胞分泌NO及iNOS活性、蛋白表达的作用
        2.3.4 氨来呫诺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上清TNF-α和IL-6水平的作用
    2.4 讨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氨来呫诺抑制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转录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细胞
        3.1.3 仪器设备及其他材料
        3.1.4 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的处理
        3.2.2 总RNA的抽提
        3.2.3 总RNA的反转录
        3.2.4 以RT-qPCR法检测炎症因子的转录水平
        3.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氨来呫诺抑制LPS活化巨噬细胞中NF-κB和AP-1信号通路关键蛋白事件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细胞与细菌
        4.1.3 仪器设备及其他材料
        4.1.4 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NF-κB和AP-1转录活性的测定
        4.2.2 IκBα磷酸化、降解及p65核转位作用的测定
        4.2.3 JNK1/2、ERK1/2和p38磷酸化作用的测定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氨来呫诺可抑制LPS活化的NF-κB信号通路
        4.3.2 氨来呫诺可抑制LPS活化的AP-1信号通路
    4.4 讨论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氨来呫诺增高LPS活化的巨噬细胞内cAMP水平及相关作用
    5.1 实验材料
        5.1.1 主要试剂
        5.1.2 细胞及动物
        5.1.3 仪器设备及其他材料
        5.1.4 溶液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cAMP对抗实验
        5.2.2 胞内cAMP水平的测定
        5.2.3 胞内PKA活性的测定
        5.2.4 骨髓源巨噬细胞的分离、分化与培养
        5.2.5 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水平的测定
        5.2.6 胞内NLRP3炎症小体活性的测定
        5.2.7 胞内氯离子水平的测定
        5.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cAMP对抗剂对氨来呫诺抗炎作用的影响
        5.3.2 氨来呫诺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内cAMP水平的作用
        5.3.3 氨来呫诺通过增高胞内cAMP产生的其他效果
        5.3.3.1 氨来呫诺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内PKA活性的作用
        5.3.3.2 氨来呫诺对LPS刺激的BMDMs分泌IL-10的作用
        5.3.3.3 氨来呫诺对LPS刺激的BMDMs中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作用
        5.3.3.4 氨来呫诺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内氯离子水平的作用
    5.4 讨论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氨来呫诺靶向抑制巨噬细胞内PDE4B发挥抗炎作用
    6.1 实验材料及方法
        6.1.1 主要试剂
        6.1.2 细胞
        6.1.3 仪器设备及其他材料
        6.1.4 溶液配制
    6.2 实验方法
        6.2.1 氨来呫诺的荧光特性及其入胞和胞内分布特征考察
        6.2.2 以MOE软件进分子对接
        6.2.3 荧光偏振实验
        6.2.4 重组人PDE4B活性抑制实验
        6.2.5 以siRNA静默巨噬细胞中PDE4B
        6.2.6 PDE4B(+)与PDE4B(-)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水平的测定
        6.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利用氨来呫诺的荧光特性考察其入胞和胞内分布特征
        6.3.1.1 氨来呫诺的激发-发射3D荧光图谱扫描
        6.3.1.2 氨来呫诺入胞特征
        6.3.1.3 氨来呫诺在巨噬细胞内分布特征的考察
        6.3.2 以MOE软件进行氨来呫诺与PDE4B分子对接
        6.3.3 荧光偏振法测定氨来呫诺与重组人PDE4B蛋白的直接结合
        6.3.4 氨来呫诺对重组人PDE4B活性的作用
        6.3.5 氨来呫诺对LPS刺激的PDE4B(-)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作用.
    6.4 讨论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氨来呫诺对PDE的抑制不具选择性,但其抗炎作用与PDE3无关
    7.1 实验材料
        7.1.1 主要试剂
        7.1.2 细胞
        7.1.3 仪器设备及其他材料
        7.1.4 溶液配制
    7.2 实验方法
        7.2.1 HPLC法测定自制PDE粗酶活性
        7.2.2 重组人PDE1C,PDE3A,PDE3B活性抑制实验
    7.3 实验结果
        7.3.1 氨来呫诺对自制PDE粗酶活性的作用
        7.3.2 氨来呫诺对重组人PDE1C,PDE3A,PDE3B活性的作用
        7.3.3 选择性PDE3抑制剂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NO和TNF-α的作用
    7.4 讨论
    7.5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点
文献综述 氨来呫诺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申请
个人简历

(8)恩替卡韦片处方工艺和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恩替卡韦的基本概况
        1.2.1 恩替卡韦的理化性质
        1.2.2 药学性质与临床应用
    1.3 研究现状
        1.3.1 固体分散体技术
        1.3.2 恩替卡韦片
    1.4 本文研究思路以及创新之处
        1.4.1 本文研究思路
        1.4.2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恩替卡韦片处方与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混合制粒压片
        2.3.2 质量分析检测
    2.4 处方与工艺研究
        2.4.1 原辅料相容性研究
        2.4.2 恩替卡韦片处方设计与优化
        2.4.3 制剂工艺与优化
        2.4.4 小试工艺验证
    2.5 小结
第3章 质量与检测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化学试剂和药品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3 检测方法学研究
        3.3.1 鉴别
        3.3.2 溶出度检查
        3.3.3 有关物质检查
        3.3.4 对映异构体
        3.3.5 含量测定
        3.3.6 含量均匀度检查
    3.4 小结
第4章 恩替卡韦片放大生产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生产设备及仪器设备
    4.3 中试放大研究
        4.3.1 中试放大处方量
        4.3.2 中试放大工艺研究
    4.4 中试生产
        4.4.1 中试生产批处方
        4.4.2 工艺描述
        4.4.3 工艺流程图
    4.5 质量对比研究
        4.5.1 溶出数据
        4.5.2 其他项目检查
    4.6 稳定性研究
        4.6.1 影响因素试验
        4.6.2 加速试验
        4.6.3 长期试验
    4.7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9)中药青果中羟基酪醇的提取、衍生化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羟基酪醇的研究概述
        1.1.1 羟基酪醇
        1.1.2 羟基酪醇的提取工艺研究
        1.1.3 羟基酪醇的纯化工艺研究
        1.1.4 羟基酪醇的药理作用研究
        1.1.5 羟基酪醇衍生化研究进展
    1.2 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羟基酪醇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2.1 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其他材料
    2.2 羟基酪醇的提取工艺研究
        2.2.1 羟基酪醇的提取
        2.2.2 羟基酪醇提取工艺优化
        2.2.3 羟基酪醇工艺优化实验结果
    2.3 羟基酪醇的定性鉴别、结构表征及纯度测定
        2.3.1 薄层鉴别
        2.3.2 核磁共振法
        2.3.3 羟基酪醇纯度测定
    2.4 小结与讨论
3 羟基酪醇原料药车间的工艺设计
    3.1 设计思想和原则
    3.2 厂址概况
    3.3 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3.3.1 产品方案
        3.3.2 建设规模
    3.4 生产工艺设计
        3.4.1 生产安排
        3.4.2 生产工艺流程
    3.5 物料衡算
        3.5.1 物料衡算的依据
        3.5.2 衡算基准
        3.5.3 提取工段的物料衡算
        3.5.4 浓缩Ⅰ工段的物料衡算
        3.5.5 酸解工段的物料衡算
        3.5.6 浓缩Ⅱ工段的物料衡算
        3.5.7 粗制阶段的物料衡算
        3.5.8 浓缩Ⅲ阶段的物料衡算
        3.5.9 精制阶段的物料衡算
        3.5.10 浓缩Ⅳ阶段的物料衡算
        3.5.11 喷雾干燥阶段的物料衡算
        3.5.12 包装阶段的物料衡算
        3.5.13 批投料量总表
    3.6 设备选型
        3.6.1 设备选型的基本原则
        3.6.2 多功能提取罐的选型
        3.6.3 提取液储罐的选型
        3.6.4 过滤器的选型
        3.6.5 双效浓缩器的选型
        3.6.6 蒸脱烘干机的选型
        3.6.7 回收溶剂储罐的选型
        3.6.8 酸解液配制罐的选型
        3.6.9 酸解液储罐的选型
        3.6.10 酸解反应釜的选型
        3.6.11 稀释罐的选型
        3.6.12 洗脱液配制罐的选型
        3.6.13 洗脱液储罐的选型
        3.6.14 树脂柱的选型
        3.6.15 萃取剂储罐的选型
        3.6.16 萃取液储罐的选型
        3.6.17 萃取罐的选型
        3.6.18 喷雾干燥机的选型
        3.6.19 设备一览表
    3.7 劳动定员
    3.8 图纸设计说明
        3.8.1 总平面布置图
        3.8.2 设备工艺流程图
        3.8.3 提取车间布置图
        3.8.4 单体设备图
    3.9 小结与讨论
4 羟基酪醇的衍生化研究
    4.1 仪器与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其他材料
    4.2 羟基酪醇肉桂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
        4.2.1 合成路线
        4.2.2 羟基酪醇肉桂酸酯类衍生物合成步骤
        4.2.3 羟基酪醇肉桂酸酯类衍生物合成工艺优化
        4.2.4 羟基酪醇肉桂酸酯类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4.3 羟基酪醇与其他羧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
        4.3.1 羟基酪醇熊去氧胆酸酯的合成
        4.3.2 羟基酪醇熊果酸酯的合成
        4.3.3 羟基酪醇阿曲汀衍生物的合成
        4.3.4 羟基酪醇大黄酸酯的合成
        4.3.5 羟基酪醇水杨酸酯的合成
        4.3.6 羟基酪醇二氢咖啡酸酯的合成
    4.4 小结
5 羟基酪醇活性研究
    5.1 仪器与材料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材料
    5.2 活性测试
        5.2.1 抗氧化活性测试方法
        5.2.2 抗菌活性测试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羟基酪醇衍生物抗氧化活性结果
        5.3.2 羟基酪醇衍生物抗菌活性结果
    5.4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羟基酪醇及其衍生物核磁图谱
附录B: 车间设计图
附录C: 英文缩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氨磺必利口崩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氨磺必利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氨磺必利口崩片的处方工艺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氨磺必利口崩片质量研究及稳定性考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固体分散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不锈钢搅拌桶制剂验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豌豆源挥发性异味成分的生成机理与低异味豌豆分离蛋白加工工艺研究[D]. 张彩猛. 江南大学, 2021(01)
  • [2]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平. 江南大学, 2021(01)
  • [3]多替拉韦钠的合成工艺研究[D]. 杨唯一.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质量一致性评价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与稳定性研究[D]. 李金格.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铅锌硫化矿分级预先抛尾联合分选工艺研究[D]. 柏林.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膜分散微混合器的中药醇沉工艺控制方法研究[D]. 潘晶晶. 浙江大学, 2021
  • [7]氨来呫诺通过靶向抑制脂多糖活化巨噬细胞中的磷酸二酯酶4B发挥抗炎作用[D]. 韩宜芯.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8]恩替卡韦片处方工艺和质量研究[D]. 丁家碧.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9]中药青果中羟基酪醇的提取、衍生化及活性研究[D]. 鞠星可.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10]氨磺必利口崩片的研制[D]. 顾孔新.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不锈钢搅拌罐配方验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