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420铝锂合金板材成形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澐龙[1](2021)在《铝锂合金蒙皮桁条T型结构激光焊接特性和压缩屈曲行为研究》文中指出轻量化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是未来民用飞机实现绿色、高效、节能、减排、减重的核心支撑技术。欧洲空客公司成功实现了激光焊接铝合金蒙皮桁条结构替代传统的铆接结构在飞机机身上的应用,取得了减重10%-20%、刚度增加15%-20%的效果。我国国产大型客机也提出了采用高比强度铝锂合金的蒙皮桁条结构激光焊接应用的需求,亟需解决铝锂合金蒙皮桁条结构的焊缝成形、接头软化、焊接变形和结构力学性能等关键问题。针对国产大飞机项目对双侧激光同步焊接铝锂合金蒙皮桁条结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迫切需求,在本人硕士期间开展焊丝选型、工艺参数优化、焊缝成形、未熔合和气孔缺陷控制、组织和性能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补充研究光束间距和点固工艺对焊缝成形的影响,研究点固工艺对焊接变形的影响;通过焊接试验研究焊接顺序和工装夹具对蒙皮桁条结构焊接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不同焊后热处理工艺对接头组织的强化机理。在此基础上,对蒙皮桁条结构典型件进行激光焊接制造;鉴于该激光焊接蒙皮桁条结构未来应用于前机身和中后机身的下机身壁板,主要承载压缩和剪切载荷,本文结合试验和有限元模型,研究蒙皮桁条结构典型件在压缩载荷下的屈曲行为,并通过电测和光测试验数据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经有限元非线性理想化误差分析研究各误差源对压缩屈曲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横截面积相等的典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比激光焊接结构与铆接结构、搅拌摩擦焊接结构的压缩性能差异。通过工艺试验研究发现,光束间距和点固焊接工艺直接影响焊缝横截面成形的对称性和内部组织的均匀性,继而影响接头的横向拉伸强度。在连续焊接之前,采用合理的点固焊接工艺可以有效控制焊接变形,当点固焊接线能量较小时,角变形降低64%,挠曲变形降低89%,但由于组织的不均匀性导致接头横向拉伸强度降低40MPa-60MPa。为了提高接头强度,制定了不同时效时间的固溶+时效和时效两种焊后热处理工艺,结果表明,随时效时间的增加,采用固溶+时效热处理,强度逐渐增大,延伸率逐渐减小;采用时效热处理,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延伸率均小于1%。对于T3母材,时效165℃×20h或30h时,接头强度与AA2060-T8母材相当,但延伸率小于1%;对于T8母材,固溶+时效165℃×20h热处理时,接头强度与AA2060-T8母材相当,延伸率提高到2.7%。进一步探讨两种焊后热处理对焊缝组织的强化机理。固溶+时效热处理的焊缝中Cu元素固溶到基体中,晶界上的脆性θ相大量消失,并生成增强强度和韧性的T1相和δ’相,同时T相球化导致应力集中程度降低、增加晶间结合强度使得接头强度提高,强化机制为固溶强化和第二相强化;AA热处理的焊缝中产生增强强度的δ’相,而未生成增加韧性的T1相,晶界强化相中Cu含量增大,原有的晶界θ相更加连续使接头强度提高,强化机制为晶界强化和第二相强化。在解决焊接接头强化、焊接变形控制的基础上,研究铝锂合金激光焊接典型件的压缩屈曲行为。与实际壁板结构相比,典型结构虽然尺寸较小且实际承载能力不及实际壁板结构,但是其所反映的压缩屈曲行为特征仍可作为实际壁板结构的理论参考。结果显示,典型件的失效模式为整体变形失稳而不能继续承载引起的失稳失效,最终破坏形式包括蒙皮的局部屈曲、桁条的弯曲失稳和部分焊缝的连续断裂。典型件在达到初始屈曲载荷时,蒙皮上的应变表现出应变分叉现象,蒙皮的面外位移表现出不同数量的半波形式;在达到失效载荷时,桁条A的翼缘存在沿Y轴负方向的较大面外位移。从有限元模型提取相关数据,与试验值基本吻合,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对上述有限元模型进行非线性理想化误差分析,获得误差较小的有限元模型的控制方法。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直接影响典型件的偏心加载情况,是影响典型件压缩强度和失效模式的主要因素;通过焊后热处理提高焊缝强度,对典型件压缩性能无影响;本征模缺陷影响典型件的屈曲模态,具有一定尺寸的几何缺陷和残余应力可以提高典型件的失效载荷,随着几何缺陷尺寸的增大或拉伸残余应力峰值的降低,失效载荷逐渐增大。建立横截面积相等的有限元模型并参数优化,对比相同横截面积的Z型桁条铆接结构、Z型桁条搅拌摩擦焊接结构和L型桁条激光焊接结构,三者的压缩失效载荷较接近,相比于焊接因素,结构因素对压缩失效载荷的影响更大。
席瑞[2](2020)在《2195铝锂合金电流辅助热冲压工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航空航天领域中结构件的轻量化需求越来越迫切,铝锂合金因兼具低密度,高弹性模量、比强度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铝锂合金存在室温塑性差、回弹大、成形后热处理畸变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它的应用。本文在传统热成形-冷模淬火复合工艺的基础上引入了脉冲电流,一则将热变形与热处理集于一体,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成形”与“控性”一体化,二则通过脉冲电流的引入,缩短了工艺进程,极大地减少了能耗。本文以2195铝锂合金为研究对象,对脉冲电流作用下板材的升温、固溶、成形过程展开研究,为铝锂合金电流辅助热冲压工艺的开发奠定基础。针对自阻加热升温过程中板材温度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设计了“两边窄中间宽”形状的试样,通过有限元分析及实验手段,分析了端部宽度与夹持距离对板材稳态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试样端部宽度与夹持距离的减小会增强端部产热,改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对比常规固溶处理,通过室温拉伸实验、金相组织观察等手段,分析了电脉冲固溶处理对2195铝锂合金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脉冲电流提高了原子的扩散速率,加快了第二相的溶解,对试样的固溶过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电脉冲处理提高了合金的再结晶形核率,使晶粒更加细小均匀。通过进行不同固溶温度、应变速率下的高温拉伸实验,研究了2195铝锂合金板材热态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基于电流辅助热冲压过程建立了ABAQUS电-热-结构耦合的有限元模型,探索不同工艺方案、初始成形温度、润滑条件、变形速率等对“U”型件温度分布与壁厚分布的影响规律,优化成形工艺。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热成形-冷模淬火工艺,采用电流辅助热冲压时零件的温降较小,成形性能更佳。同时,在保证成形且避开淬火敏感温度区间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温度与提高成形速率可改善零件的壁厚均匀性。良好的润滑条件对零件的表面质量、壁厚分布及模具寿命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
范书铭[3](2020)在《5A90铝锂合金板料各向异性屈服行为研究及屈服准则修正》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推进以及对建材轻量化的追求,铝锂合金凭借其密度低、比强度高、比刚度高、优异的耐腐蚀性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以及尖端武器制造中。然而,与常规铝合金材料相比,铝锂合金板料具有不同程度的各向异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工业应用。为科学合理利用铝锂合金材料,需要系统研究其各向异性屈服行为,并对屈服准则进行修正。为此本文选用5A90铝锂合金板料,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试验等方法,对该材料的各向异性屈服行为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基于DIC应变测量系统,在常温下以3mm/min的速度沿5A90铝锂合金板料的五个方向(0°、22.5°、45°、67.5°、90°)进行单向拉伸试验,研究其塑性流变行为、测定各向异性r值大小,并且绘制不同各向异性屈服准则(Hill48、Hosford、Barlat89、Yld2000-2d)下的理论屈服轨迹。(2)根据ISO 16842:2014标准设计十字拉伸试样,在常温下通过卧式十字双拉试验机在不同的加载比例(2:4、3:4、4:4、4:3、4:2)下,以主方向3mm/min的速度对试样进行拉伸直至拉断,获取5A90铝锂合金板料的试验屈服点,并绘制5A90铝锂合金应力空间第一象限的试验屈服轨迹。(3)在温热条件下(150℃)进行单向拉伸试验和十字双向拉伸试验,获取应力应变曲线、屈服点,分析研究温度对材料力学性能和屈服轨迹的影响。(4)在Hill48屈服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分片法和随动强化的思想对常温下5A90铝锂合金板料的屈服准则进行修正。(5)利用Drucker公设和塑性应变功相等原理,对双向加载条件下的修正后屈服准则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理论推导验证,并将其编写成VUMAT子程序后嵌入到Abaqus有限元软件中,通过对5A90铝锂合金板料成形极限进行模拟,获得成形极限图,对修正的屈服准则进行验证。
顾义斌[4](2019)在《5A90铝锂合金板材脉冲电流辅助热成形—模具淬火复合工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天器零件轻量化和性能需求的提高,高比强度的铝锂合金材料在航天领域应用上得到了长足发展。虽然铝锂合金室温下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但塑性却很差,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极大限制了它在航天器零件上的应用。本课题目标成形件为桁条零件,是一种复合了弯曲和拉深变形特点的超长薄壁窄端结构件,传统热成形工艺无法同时保证零件的尺寸精度和力学性能需求。脉冲电流加热成形-模具淬火复合工艺是将电流快速热成形与热处理工艺进行结合,有效解决了铝合金室温成形性能差且后续热处理零件热畸变的问题,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本课题首先开展了5A90铝锂合金板材的高温力学性能实验,初步确定铝锂合金在不同温度以及成形速率下的成形性能。随后结合有限元模拟和实验手段对含裂纹金属薄板电流止裂机制进行探究,裂纹尖端出现孔洞的主要原因是电流在裂纹尖端绕流而产生的局部高温区,从而对材料内部裂纹达到止裂的效果。为了获得5A90铝锂合金电流加热成形-模具淬火工艺规律,本课题进行了U形件成形实验来探究电流自阻加热温度、加热时间以及后续时效参数对零件尺寸精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成形零件在360℃以上弹复基本消失,当加载电流密度为12.76A/mm2时,板材的最大温度为460℃,成形U型零件顶部与底部圆角位置的温差小于10℃。在固溶条件460℃/20min和时效条件160℃/10h下零件获得最理想强化效果。对应零件圆角位置的维氏硬度可以达到159.34HV,平板位置的抗拉强度达到512MPa。与传统铝合金热成形工艺进行对比,确定了复合工艺在生产效率及制造成本上的优势。通过自主设计的气动柔性夹持电极来提高工艺自动化程度,结合有限元模拟和缩比零件实验对易失稳位置进行研究,缩比桁条零件大部分区域处在简单的弯曲变形状态下,厚度分布均匀。而轴线位置的板材由于受到弯曲+拉深的复杂变形状态的影响,属于局部大变形区域,容易出现强烈的减薄。当在460℃温度下成形桁条零件时,壁厚差可以缩小到0.187mm。
吴凡[5](2019)在《1420/7B04异种铝合金扩散连接界面组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铝锂合金不仅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和高比刚度等优点,还兼具低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和良好的成形性能,被认为是航空航天领域理想的轻量化材料。扩散连接/超塑成形工艺(Diffusion bonding/superplastic forming,简称 DB/SPF)可以获得高精度复杂构件,在降低结构重量、提高结构完整性和承载效率等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发展铝锂合金的DB/SPF工艺,可以进一步发挥材料特点和工艺优势,制造出结构复杂的轻量化整体构件,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铝锂合金的固有活性,导致其表面极易生成致密稳定的氧化膜,严重影响了扩散连接质量,成为制约其DB/SPF技术发展的瓶颈。本文以1420铝锂合金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连接工艺参数、中间层添加、合金元素扩散以及界面反应等因素对界面焊合率、组织稳定性、接头强度和断裂方式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分析了界面反应对铝锂合金界面氧化膜的改性机理,揭示了合金元素扩散对界面组织和接头性能的影响,并开展了 1420铝锂合金与7B04铝合金的DB/SPF工艺探索。主要结论如下:提高连接温度、增大连接压力和延长连接时间均可以显着提高1420铝锂合金扩散连接的界面焊合率和接头力学性能。在连接温度为520℃,压力为6MPa,保温90 min的参数下即可获得完整的扩散连接接头,界面附近母材组织稳定,接头强度可达185.2 MPa,约为1420铝锂合金母材强度的90%。剪切断口形貌中可观察到明显的形变韧窝和剪切撕裂棱,这表明当前断裂方式是以韧性断裂为主导的混合断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扩散连接温度、压力以及时间参数,会导致母材出现较大塑性变形或者晶粒长大等现象,但不会对接头强度及断裂机制产生明显影响。纯铝中间层可以有效提高1420铝锂合金扩散连接的界面连接质量。在扩散连接初期,纯铝中间层良好的塑性可以有效增加待连接界面之间的物理接触面积,同时中间层与铝锂合金之间的合金元素扩散会进一步提高界面焊合率。研究表明:添加纯铝中间层在520℃-6 MPa-60 min的参数下即可获得完整无缺陷的扩散连接接头,接头剪切强度为148.2 MPa,约为1420铝锂合金母材强度的72%,与相同参数下1420铝锂合金直接扩散连接相比,其接头强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扩散连接过程未能使纯铝中间层与铝锂合金基体完全“融合”,较低强度的纯铝中间层影响了接头的强度。合金元素扩散和界面反应可以显着提高1420铝锂合金与7B04铝合金的扩散连接界面组织和接头性能。随着连接温度升高,接头区域合金元素镁和锌的互扩散距离明显增加;同时接头区域晶粒内部出现了晶态氧化物(Al2Mg04)。这是由于合金元素的扩散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增加了跨越界面的合金元素扩散通量:这一方面促进了镁与氧化膜之间的界面反应,使界面氧化膜转化为晶态氧化物溶解到母材晶粒内部,降低了其对合金原子扩散的阻碍;另一方面提高的合金元素扩散通量可以加速界面孔洞闭合,进而提高扩散连接质量。1420铝锂合金与7B04铝合金在温度为460-490℃(6 MPa-60 min)扩散连接时,合金元素在界面上偏聚形成尺寸在2-10μm的AlZnMgCu四元合金相,导致连接接头在剪切过程中发生脆性断裂。当扩散连接参数为520℃-6 MPa-60 min时,可获得完整无明显缺陷的接头,未出现界面合金相,界面两侧母材组织稳定,接头剪切强度为190 MPa,达到1420铝锂合金母材强度的92%;其剪切断口包含韧窝和剪切撕裂棱,断裂方式是以韧性断裂为主导的混合断裂。开展以1420铝锂合金为基板、7B04铝合金为成形板材的DB/SPF实验,结果表明:7B04铝合金在520℃和3×10-4 s-1变形条件下,获得了最佳超塑性,延伸率为1 105%,该温度下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m为0.57。基于ABAQUS软件蠕变成形模块对7B04铝合金的超塑成形过程进行模拟,确定成形工艺参数,在一个热循环内完成了 1420铝锂合金和7B04铝合金的DB/SPF实验,实验构件与模具贴合良好,成形区域壁厚分布均匀,扩散连接区域界面质量良好。
赵礼[6](2019)在《铝锂合金的高能束焊及其接头的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铝锂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良好的耐蚀性及超塑成形性能等优点,是目前航空航天工业中最具潜力的新型结构材料。以真空电子束焊、激光焊为代表的高能束焊接方法具有能量集中、焊接热影响区窄、焊件变形小等特点,用于铝锂合金的焊接具有明显优势。然而,铝锂合金在熔化焊接过程中存在易产生焊缝气孔、热裂纹及接头区软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本文针对2195铝锂合金,分别进行电子束焊和激光焊,分析不同工艺条件下接头显微组织的演变规律,优化焊接工艺参数;对比研究焊态下两种接头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针对焊态下接头区存在软化问题,焊后对两种接头分别进行固溶+单级和双级时效热处理,分析研究焊后热处理对接头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以进一步提高焊接接头的强度系数。论文中进行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其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焊接参数下2195铝锂合金电子束焊及激光焊接头的组织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对接头的力学性能测试,优化确定焊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电子束焊接头靠近熔合线的焊缝侧存在一个窄的等轴细晶区。焊缝区主要为等轴晶,还存在一些树枝晶。焊态下电子束焊接头焊缝的主要组成相为α(Al),同时存在少量的θ、δ’和β’等强化相;其中,θ相和δ’相作为主要强化相有利于提高接头的强度。由于焊态下焊缝金属处于欠时效状态,焊缝中T1相析出的数量较少。激光焊接头的显微组织与电子束焊接头的基本相同,但是激光焊缝上部不存在电子束焊接时由于后续修饰焊而引起的局部晶粒粗化。确定试验条件下的最佳工艺参数如下,电子束焊:电子束流13mA,焊接速度600mm/min,圆形电子束扫描(500Hz,2%);激光焊:激光功率4600W、焊接速度5000mm/min、离焦量0mm。(2)对比分析焊态下电子束焊及激光焊接头的力学性能及拉伸断裂行为。结果表明,两种接头在焊态下均存在较为明显的软化现象。其中,电子束焊接头的最大抗拉强度为368.4MPa,为母材强度的68%;激光焊接头的力学性能略低于电子束焊接头,其最大抗拉强度为352MPa,为母材强度的64.6%;接头的断后伸长率两者大体相当,与母材的相比均有所下降。两种焊接接头的拉伸断口均呈韧-脆混合断裂特征,即微孔聚集型断裂与准解理断裂的混合断裂模式。(3)对两种焊接方法所得的最佳接头进行固溶+单级和双级时效热处理。微观分析显示,两种接头焊缝中的强化相基本相同。焊态下主要为θ和δ′相,经过单级时效处理(HT1、HT2)后,接头焊缝中析出β’、T1等强化相,且强化相的尺寸和数量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与单级时效处理(HT1、HT2)相比,双级时效处理(HT3)的析出强化效果更为显着。由于双级时效使焊缝金属发生了再结晶,接头焊缝区晶粒相对于单级时效有一定程度的细化。对比焊态及三种热处理态的接头力学性能发现,经双级时效处理(HT3)后电子束焊接头的抗拉强度提高到492.5MPa,达到母材强度的90.4%;与电子束焊接头相比,激光焊接头的强度略低,双级时效后(HT3)接头的抗拉强度为485.2MPa,接头的强度系数为89.03%。此外,焊后热处理对接头区域的显微硬度分布也具有较大影响,热处理后接头熔合区的硬度明显升高,母材区的硬度有所下降,曲线形状则由焊态的“V”形变为热处理后的“草帽”形。不同热处理态的接头拉伸断口扫描观察显示,单级时效处理HT1态的接头呈明显的韧窝断裂特征,其他两种热处理态下的接头(HT2、HT3)均为韧-脆混合型断裂模式,在拉伸断口表面同时存在韧窝和小的解理面。
王国玮,叶凌英,孙大翔,杨涛,陈敏,张新明[7](2017)在《5A90铝锂合金的超塑性变形行为》文中提出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电导率测试以及超塑性高温拉伸实验研究5A90铝锂合金超塑性变形行为和变形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450℃/30 min再结晶退火后,在变形温度为500℃、应变速率为8×10-4s-1的超塑性变形条件下,可使伸长率由未退火状态的630%提升至1 120%;在超塑性变形过程中,晶粒由长条状逐渐变为等轴状,而退火后的晶粒更加细小且等轴化程度更高,再结晶退火还可以提高材料内部的空位浓度并增加大角度晶界所占的比例,这都有利于伸长率提高;在最适宜超塑性变形条件下,该材料的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m为0.63,因此,其主要变形机制为晶界滑移,但在变形后期扩散机制成为一种协调机制。
高爱凤[8](2017)在《铝锂合金压印与压—粘接头机械性能及失效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轻量化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轻质高强材料被运用到汽车、航空航天等各领域,铝锂合金就是其中一种。铝锂合金的广泛应用对传统连接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1420铝锂合金为研究对象,运用新兴连接技术对1420合金进行压印连接和压-粘复合连接,测定接头机械性能,分析失效机理,以期为1420铝锂合金的有效连接提供新的方法。运用压印连接技术对1420铝锂合金进行同质/异质组合可行性连接试验。选取钛合金(TA1)、铜合金(H62)和镀锌钢(DX52D+Z),进行了 1420-1420、TA1-1420、H62-1420、DX52D+Z-1420及1420-DX52D+Z五种材料组合的压印连接试验,证明了 1420铝锂合金与其他金属的可连接性,通过分析接头截面并对接头进行静力学破坏试验测定接头强度。选取1420-1420组合和DX52D+Z-1420组合进行压-粘可行性连接试验,分别制备单搭压-粘接头与T型压-粘接头,通过对比相同材料组合的单搭压印接头与T型压印接头,研究胶层对不同形式压印接头静力学性能、失效模式及能量吸收方面的影响。对接头典型失效模式进行微观SEM分析,从微观角度分析接头失效的类型及断口特征。结果表明:粘接剂大大提高了压印接头的最大失效载荷、最大失效位移与能量吸收能力,并且改变了接头的失效模式。粘接剂对T型压印接头的影响小于对单搭压印接头的影响。对1420-1420压印接头与压-粘接头进行动态疲劳试验,测试两种接头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疲劳性能,运用三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拟合接头疲劳寿命曲线,对比研究两种接头的疲劳寿命及疲劳特点。对疲劳破坏后的接头进行SEM电镜扫描分析,描述疲劳断裂的特点,研究疲劳裂纹源的产生及裂纹的发展过程,从微观角度分析胶层对压印接头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压-粘接头对疲劳应力水平变化敏感,在低应力状态下压-粘接头的疲劳寿命优于压印接头;在较短寿命区两种接头均为颈部断裂失效,在较长疲劳寿命区,压印接头疲劳断裂位置为下板,压-粘接头疲劳断裂位置为下板压印点处。两组疲劳断口均呈现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同时出现的特征。
吴秀亮,刘铭,臧金鑫,李国爱,伊琳娜,李惠曲,陈军洲[9](2016)在《铝锂合金研究进展和航空航天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概述了国内外铝锂合金的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以及铝锂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情况。回顾和总结国外新型铝锂合金的特征和加工制造技术进展,介绍了国外新型铝锂合金的生产情况。总结和分析了我国铝锂合金制造技术发展和最新应用,指出了我国铝锂合金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探讨了我国铝锂合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发展方向。
张先炼,何晓聪,程强,卢毅[10](2016)在《1420铝锂合金自冲铆连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自冲铆连接技术对1420铝锂合金(AL1420)同种板及其与钛(TA1)组合板进行了连接,对其接头的静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剖面直观检测法分析接头成形质量,并进行拉伸-剪切试验;同时基于MATLAB R2014b平台,通过用户自定义开发编写接头能量吸收值精确计算程序。结果表明:自冲铆连接工艺可以实现对AL1420同种及异种板材的有效连接,TA1-AL1420接头的静失效强度和能量吸收值大于另外接头的静失效强度和能量吸收值。TA1-AL1420接头适用于对承载和缓冲吸震能力要求较高的结构。
二、1420铝锂合金板材成形性能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420铝锂合金板材成形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铝锂合金蒙皮桁条T型结构激光焊接特性和压缩屈曲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轻量化材料和结构连接技术在飞机制造业中的应用 |
1.2.1 铝锂合金在飞机制造业中的应用 |
1.2.2 双侧激光同步焊接技术在飞机制造业中的应用 |
1.3 铝合金及铝锂合金双侧激光同步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常见机身壁板结构及其典型结构压缩屈曲行为研究现状 |
1.4.1 常见机身壁板结构形式 |
1.4.2 典型结构压缩屈曲失稳特点 |
1.4.3 典型结构压缩屈曲试验研究现状 |
1.4.4 典型结构压缩屈曲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
1.4.5 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的结构屈曲分析方法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备及方法 |
2.2.1 试验设备 |
2.2.2 试验方法 |
2.3 特征件组织分析及性能测试 |
2.3.1 显微组织分析 |
2.3.2 扫描电镜组织的图像处理 |
2.3.3 性能测试 |
2.4 特征件和典型件焊接变形测试分析方法 |
2.4.1 特征件焊接变形测量方法及测试设备 |
2.4.2 典型件焊接变形测量方法及测试设备 |
2.4.3 焊接变形数据处理方法 |
2.5 典型件压缩性能测试分析方法 |
2.5.1 典型件试验前准备工作及测试设备 |
2.5.2 面内应变分析方法 |
2.5.3 面外位移分析方法 |
第3章 铝锂合金T型接头激光焊接成形及变形特性 |
3.1 引言 |
3.2 工艺参数对T型接头特征件焊缝成形的影响 |
3.2.1 光束间距对特征件焊缝成形的影响 |
3.2.2 点固工艺对特征件焊缝成形的影响 |
3.3 点固工艺对T型接头焊接变形的影响 |
3.3.1 点固工艺对单桁条长焊缝特征件焊接变形的影响 |
3.3.2 点固工艺对三桁条短焊缝典型件焊接变形的影响 |
3.4 焊接顺序对四桁条长焊缝典型件焊接变形的影响 |
3.5 四桁条长焊缝典型件焊接工装夹具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焊后热处理对铝锂合金T型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热处理工艺参数选择 |
4.3 焊后热处理对T3 态铝锂合金T型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 |
4.3.1 焊后热处理对T3 态铝锂合金T型接头横向拉伸性能的影响 |
4.3.2 焊后热处理对T3 态铝锂合金T型接头显微硬度的影响 |
4.3.3 焊后热处理对T3 态铝锂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及强化机制分析 |
4.4 焊后热处理对T8 态铝锂合金T型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 |
4.4.1 焊后热处理对T8 态铝锂合金T型接头横向拉伸性能的影响 |
4.4.2 焊后热处理对T8 态铝锂合金T型接头显微硬度的影响 |
4.4.3 焊后热处理对T8 态铝锂合金T型接头显微组织的影响 |
4.4.4 焊后热处理对T8 态铝锂合金接头强化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铝锂合金激光焊接典型件压缩屈曲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
5.1 引言 |
5.2 铝锂合金激光焊接典型件压缩性能测试夹具设计 |
5.3 典型件压缩屈曲试验前的系统校准 |
5.4 铝锂合金激光焊接对称典型件压缩屈曲试验测试结果 |
5.4.1 对称典型件压缩失效载荷及最终破坏形式 |
5.4.2 对称典型件压缩载荷下面内应变 |
5.4.3 对称典型件压缩载荷下面外位移 |
5.4.4 对称典型件压缩屈曲失效机制 |
5.5 铝锂合金激光焊接对称典型件压缩屈曲有限元模型建立 |
5.5.1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5.5.2 材料属性 |
5.5.3 特征值屈曲分析及后屈曲分析 |
5.6 对称典型件压缩屈曲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讨论 |
5.6.1 对称典型件失效载荷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5.6.2 对称典型件面内应变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5.6.3 对称典型件面外位移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5.6.4 框架与角片对典型件压缩性能的影响 |
5.7 非对称典型件压缩屈曲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7.1 非对称典型件失效载荷的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7.2 非对称典型件面内应变的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7.3 非对称典型件面外位移的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典型件压缩屈曲理想化误差分析及结构设计 |
6.1 引言 |
6.2 对称典型件压缩屈曲非线性理想化误差分析 |
6.2.1 误差源分析 |
6.2.2 网格密度的非线性理想化误差 |
6.2.3 材料参数离散的非线性理想化误差 |
6.2.4 边界条件的非线性理想化误差 |
6.2.5 加载方式的非线性理想化误差 |
6.2.6 几何缺陷的非线性理想化误差 |
6.2.7 残余应力的非线性理想化误差 |
6.2.8 总体误差分析 |
6.3 典型件压缩屈曲的结构设计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创新性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2195铝锂合金电流辅助热冲压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铝锂合金研究现状 |
1.2.1 铝锂合金的发展历程 |
1.2.2 铝锂合金强化机制 |
1.3 电流辅助成形 |
1.3.1 电塑性效应研究现状 |
1.3.2 电流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
1.3.3 电流在塑性加工中的应用 |
1.4 铝合金热变形-淬火复合工艺研究进展 |
1.4.1 加热方式 |
1.4.2 成形性能 |
1.4.3 淬火行为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案 |
2.3 实验方法及设备 |
2.3.1 自阻加热升温实验 |
2.3.2 电脉冲热处理实验 |
2.3.3 零件成形性分析 |
2.3.4 拉伸实验 |
2.3.5 硬度测试 |
2.3.6 金相组织观察 |
第3章 2195铝锂合金自阻加热升温有限元分析及实验 |
3.1 引言 |
3.2 ABAQUS热-电耦合有限元分析建模 |
3.2.1 材料属性 |
3.2.2 模型尺寸与网格划分 |
3.2.3 边界条件 |
3.2.4 接触属性设置 |
3.3 自阻加热升温仿真结果分析 |
3.3.1 阻热片数量对升温过程的影响规律 |
3.3.2 试样形状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 |
3.3.3 试样夹持距离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 |
3.4 自阻加热升温实验 |
3.5 自阻加热升温回路电阻分布及电流密度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脉冲固溶处理对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电脉冲固溶装置设计 |
4.3 常规固溶处理对合金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 电脉冲固溶处理对合金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2195铝锂合金电流辅助热冲压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固溶态热变形行为研究 |
5.2.1 温度、应变速率对2195铝锂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2 2195铝锂合金热态力学性能 |
5.3 电流辅助热冲压工装设计及制造 |
5.4 2195铝锂合金电流辅助热冲压工艺有限元分析 |
5.4.1 ABAQUS电-热-结构耦合有限元分析建模 |
5.4.2 电流辅助热冲压工艺仿真结果分析 |
5.5 电流辅助热冲压工艺与传统热冲压工艺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5A90铝锂合金板料各向异性屈服行为研究及屈服准则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铝锂合金各向异性研究现状 |
1.3 屈服准则发展及应用 |
1.3.1 屈服准则及屈服轨迹概述 |
1.3.2 屈服准则的发展 |
1.3.3 屈服准则在有限元模拟软件中的应用 |
1.3.4 温热条件下金属屈服行为的研究 |
1.4 十字双向拉伸试验概述 |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5A90铝锂合金板料屈服性能的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常温单向拉伸试验 |
2.2.1 试验方案 |
2.2.2 单拉试验结果分析 |
2.3 常温十字拉伸试验 |
2.3.1 试样设计 |
2.3.2 试验方案 |
2.3.3 试验结果分析 |
2.3.4 试验屈服轨迹 |
2.4 温热条件下十字拉伸及单向拉伸试验 |
2.4.1 试验方案 |
2.4.2 试验结果分析 |
2.5 5A90铝锂合金板料常温下理论屈服轨迹 |
2.5.1 屈服准则参数的获取 |
2.5.2 理论与试验屈服轨迹的对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对5A90铝锂合金板料屈服准则的修正 |
3.1 引言 |
3.2 对屈服准则的修正 |
3.2.1 基于Hill48屈服准则修正的优点 |
3.2.2 修正屈服准则原理 |
3.2.3 外凸性说明 |
3.2.4 特征点选取标准 |
3.3 修正后屈服准则各向异性参数的求解 |
3.4 绘制修正后理论屈服轨迹 |
3.4.1 理论屈服轨迹有效部分选取原则及表达式 |
3.4.2 理论屈服轨迹绘制及等效应力表达式 |
3.5 屈服轨迹的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修正后屈服准则的准确性验证 |
4.1 引言 |
4.2 双向加载应力应变关系 |
4.2.1 双向加载下应力应变方程的计算 |
4.2.2 等效应力-等效应变曲线对比 |
4.3 5A90铝锂合金成形极限有限元模拟 |
4.3.1 修正后屈服准则VUMAT子程序编写 |
4.3.2 有限元模拟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5A90铝锂合金板材脉冲电流辅助热成形—模具淬火复合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铝锂合金在航空航天构件的应用 |
1.2.1 铝锂合金的发展历程 |
1.2.2 铝锂合金的成形工艺 |
1.2.3 铝锂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
1.3 脉冲电流辅助热成形技术 |
1.3.1 电致塑性效应 |
1.3.2 电流辅助热成形技术 |
1.4 热成形-模具淬火复合成形工艺研究进展 |
1.4.1 高强钢热成形-模具淬火复合成形工艺研究 |
1.4.2 铝合金热成形-模具淬火复合成形工艺研究 |
1.4.3 脉冲电流辅助热成形-模具淬火复合成形工艺研究 |
1.5 课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案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装置与设备 |
2.3.1 热成形设备 |
2.3.2 温度测量设备 |
2.3.3 热物性能测量设备 |
2.3.4 力学性能与显微组织分析设备 |
2.4 实验方案 |
第3章 5A90铝锂合金板材的热、电性能实验 |
3.1 引言 |
3.2 5A90铝锂合金高温拉伸实验 |
3.2.1 拉伸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
3.2.2 温度对于5A90铝锂合金力学性能影响 |
3.2.3 应变速率对于5A90铝锂合金力学性能影响 |
3.3 脉冲电流作用含裂纹金属薄板实验 |
3.3.1 热-电-结构三场耦合理论背景 |
3.3.2 实验方案设计及模型建立 |
3.3.3 脉冲电流止裂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及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5A90铝锂合金电流辅助热弯曲-模具淬火复合工艺实验 |
4.1 引言 |
4.2 电流辅助加热板材温度场分布 |
4.3 电流辅助热弯曲-模具淬火复合成形工艺参数研究 |
4.3.1 电流辅助加热弯曲-模具淬火复合成形实验 |
4.3.2 脉冲电流加热温度对于弯曲零件影响 |
4.3.3 脉冲电流加热时间对于弯曲零件影响 |
4.3.4 时效时间对于弯曲零件性能影响 |
4.3.5 冷却方式对于原始板材性能影响 |
4.4 复合成形工艺与铝合金传统热成形工艺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桁条结构件电流辅助热成形-模具淬火复合工艺实验 |
5.1 引言 |
5.2 5A90铝锂合金缩比桁条零件试制 |
5.2.1 5A90铝锂合金缩比桁条零件有限元模拟 |
5.2.2 脉冲电流辅助加热一体化设备设计及制造 |
5.2.3 5A90铝锂合金缩比桁条零件实验 |
5.3 超长桁条零件工装模型及实验展望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1420/7B04异种铝合金扩散连接界面组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铝锂合金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铝锂合金发展及现状 |
1.2.2 国内铝锂合金发展与现状 |
1.2.3 铝锂合金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
1.3 扩散连接工艺研究现状 |
1.3.1 扩散连接概述 |
1.3.2 扩散连接机理 |
1.3.3 扩散连接/超塑成形工艺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
1.4 铝锂合金扩散连接中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过程 |
2.2.1 扩散连接板材预处理 |
2.2.2 扩散连接 |
2.2.3 高温拉伸 |
2.2.4 扩散连接/超塑成形 |
2.3 微观组织表征 |
2.4 力学性能测试及评价 |
3 1420铝锂合金扩散连接界面组织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1420铝锂合金扩散连接实验 |
3.3 工艺参数对扩散连接界面组织影响 |
3.3.1 连接温度的影响 |
3.3.2 连接压力的影响 |
3.3.3 连接时间的影响 |
3.4 晶粒尺寸对扩散连接界面组织的影响 |
3.5 扩散连接接头剪切强度及断口形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纯铝中间层辅助1420铝锂合金扩散连接界面组织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纯铝中间层辅助1420铝锂合金扩散连接实验 |
4.3 连接参数对扩散连接界面组织影响 |
4.3.1 连接温度的影响 |
4.3.2 连接压力的影响 |
4.3.3 连接时间的影响 |
4.4 连接参数对扩散连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
4.4.1 对接头区域硬度的影响 |
4.4.2 对接头剪切强度的影响 |
4.4.3 接头剪切断口形貌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5 1420铝锂合金与7B04铝合金扩散连接界面组织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1420铝锂合金与7B04铝合金扩散连接实验 |
5.3 连接参数对扩散连接界面组织的影响 |
5.3.1 连接温度的影响 |
5.3.2 连接时间的影响 |
5.4 连接参数对扩散连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
5.4.1 连接温度的影响 |
5.4.2 连接时间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1420铝锂合金与7B04铝合金扩散连接界面行为 |
6.1 引言 |
6.2 界面元素扩散系数 |
6.2.1 扩散模型建立 |
6.2.2 扩散系数计算 |
6.2.3 扩散热力学计算 |
6.3 界面反应 |
6.4 界面合金相 |
6.4.1 界面合金相形貌及成分分析 |
6.4.2 界面合金相形成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7 1420铝锂合金与7B04铝合金构件DB/SPF研究 |
7.1 引言 |
7.2 7B04铝合金超塑性研究 |
7.2.1 力学行为 |
7.2.2 应力-应变关系 |
7.2.3 超塑变形过程中的材料特征参数 |
7.3 DB/SPF组合工艺设计 |
7.3.1 实验模具设计 |
7.3.2 超塑成形过程有限元模拟 |
7.3.3 双层复合结构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 |
7.3.4 DB/SPF实验工艺流程 |
7.4 1420铝锂合金与7B04铝合金DB/SPF实验 |
7.4.1 实验准备 |
7.4.2 扩散连接 |
7.4.3 超塑成形 |
7.5 DB/SPF构件质量评价 |
7.5.1 DB/SPF构件扩散连接质量评价 |
7.5.2 DB/SPF构件超塑成形质量评价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铝锂合金的高能束焊及其接头的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铝锂合金的发展及应用概述 |
1.2 铝锂合金的合金化特点与组织性能表征 |
1.3 铝锂合金的焊接性分析及主要焊接方法 |
1.3.1 铝锂合金的焊接性分析 |
1.3.2 铝锂合金的主要焊接方法 |
1.4 铝锂合金的高能束焊接研究现状 |
1.5 铝锂合金及其焊接接头的热处理研究进展 |
1.5.1 铝锂合金的热处理制度 |
1.5.2 铝锂合金及其焊接接头的热处理研究现状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焊接工艺与设备 |
2.2.1 焊前清理 |
2.2.2 铝锂合金电子束焊接工艺 |
2.2.3 铝锂合金激光焊接工艺 |
2.3 接头的焊后热处理 |
2.4 接头力学性能测试与显微组织分析 |
2.4.1 拉伸性能测试 |
2.4.2 接头显微硬度测试 |
2.4.3 金相组织观察 |
2.4.4 焊缝气孔率分析 |
2.4.5 XRD物相分析 |
2.4.6 SEM断口观察及能谱分析 |
第三章 铝锂合金的电子束焊接头组织与性能分析 |
3.1 2195 铝锂合金电子束焊接头焊缝成形 |
3.2 焊接接头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 |
3.3 接头力学性能测试及断口分析 |
3.3.1 接头区域显微硬度分布 |
3.3.2 接头拉伸性能测试 |
3.3.3 接头强度和焊接热输入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
3.3.4 拉伸断口扫描观察与分析 |
3.4 焊接参数对焊缝气孔率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铝锂合金的激光焊接头组织与性能分析 |
4.1 2195 铝锂合金激光焊接头焊缝成形 |
4.2 焊接接头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 |
4.3 接头力学性能测试及断口分析 |
4.3.1 接头区域显微硬度分布 |
4.3.2 接头拉伸性能测试 |
4.3.3 拉伸断口扫描观察与分析 |
4.4 铝锂合金的激光焊与电子束焊分析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焊后热处理对铝锂合金高能束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5.1 焊后热处理对铝锂合金电子束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5.1.1 接头显微组织分析 |
5.1.2 接头显微硬度测试 |
5.1.3 接头拉伸性能分析 |
5.2 焊后热处理对铝锂合金激光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5.2.1 接头显微组织分析 |
5.2.2 接头显微硬度测试 |
5.2.3 接头拉伸性能分析 |
5.2.4 焊后热处理对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5.3 铝锂合金高能束焊接头中强化相的析出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5A90铝锂合金的超塑性变形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再结晶退火对晶粒组织的影响 |
2.2 适宜超塑性变形条件的确定 |
2.3 5A90铝锂合金的应力-应变曲线 |
2.4 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 |
2.5 再结晶退火对电导率的影响 |
2.6 晶粒组织演变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8)铝锂合金压印与压—粘接头机械性能及失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铝锂合金研究动态及应用 |
1.2.1 锂元素及铝锂合金特性 |
1.2.2 铝锂合金发展动态 |
1.2.3 铝锂合金应用及连接方式 |
1.3 压印连接技术 |
1.3.1 压印连接工艺过程 |
1.3.2 压印点的几何形状及成型原理 |
1.3.3 压印点质量评价及失效模式 |
1.3.4 压印连接技术优势 |
1.3.5 压印技术研究现状 |
1.4 压-粘复合连接技术 |
1.5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试件制备及接头质量检测 |
2.1 材料性能测试 |
2.2 1420同质/异质压印接头的制备 |
2.2.1 压印试验连接设备 |
2.2.2 接头的连接试验 |
2.2.3 模具选择及接头截面质量分析 |
2.2.4 1420同质接头成形过程有限元模拟 |
2.3 1420同质/异质压-粘接头的制备 |
2.3.1 粘接剂的选择及特性 |
2.3.2 压-粘试件的制备过程 |
2.3.3 压-粘接头的质量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420铝锂合金压印及压-粘接头静力学性能研究 |
3.1 静力学破坏试验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3.2.1 数据统计学分析 |
3.2.2 接头静态力学性能分析 |
3.2.3 接头承载能力分析 |
3.2.4 接头典型失效形式及失效机理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420铝锂合金压印与压-粘接头疲劳性能研究 |
4.1 金属材料疲劳基本理论 |
4.1.1 疲劳的基本概念 |
4.1.2 金属材料的疲劳破坏过程及机理 |
4.1.3 疲劳断口分析 |
4.1.4 疲劳影响因素及疲劳类型分类 |
4.2 接头的疲劳试验 |
4.2.1 疲劳试件制备 |
4.2.2 疲劳试验参数确定 |
4.2.3 疲劳试验说明及注意事项 |
4.3 试验结果分析讨论 |
4.3.1 数据统计分析 |
4.3.2 数据拟合S-N曲线 |
4.3.3 试件疲劳失效模式及失效过程 |
4.3.4 试件疲劳失效断口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9)铝锂合金研究进展和航空航天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铝锂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
2 新型铝锂合金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
2.1 国外发展和研究方向 |
2.2 国外铝锂合金加工制造技术发展现状 |
3 我国铝锂合金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
4 结束语 |
(10)1420铝锂合金自冲铆连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自冲铆连接试验 |
2 静力学试验 |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静失效载荷及失效模式分析 |
3.2 能量吸收能力分析 |
4 结论 |
四、1420铝锂合金板材成形性能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铝锂合金蒙皮桁条T型结构激光焊接特性和压缩屈曲行为研究[D]. 张澐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2195铝锂合金电流辅助热冲压工艺研究[D]. 席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5A90铝锂合金板料各向异性屈服行为研究及屈服准则修正[D]. 范书铭. 山东大学, 2020(11)
- [4]5A90铝锂合金板材脉冲电流辅助热成形—模具淬火复合工艺[D]. 顾义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5]1420/7B04异种铝合金扩散连接界面组织及性能研究[D]. 吴凡.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6]铝锂合金的高能束焊及其接头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 赵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7]5A90铝锂合金的超塑性变形行为[J]. 王国玮,叶凌英,孙大翔,杨涛,陈敏,张新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8]铝锂合金压印与压—粘接头机械性能及失效机理研究[D]. 高爱凤.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9]铝锂合金研究进展和航空航天应用[J]. 吴秀亮,刘铭,臧金鑫,李国爱,伊琳娜,李惠曲,陈军洲. 材料导报, 2016(S2)
- [10]1420铝锂合金自冲铆连接研究[J]. 张先炼,何晓聪,程强,卢毅. 热加工工艺, 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