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护士的素质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司龙妹,刘飞,刘瑾,张佩英,李会娟,邓俊,丁炎明[1](2021)在《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岗位素质标准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WOCN)的岗位素质标准指标体系。方法于2019年1月成立专家协调小组,通过文献检索、半结构式访谈和WOCN工作现状调查,参考专家协调小组的意见,初步构建WOCN岗位素质标准指标体系,于2019年1—4月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来自全国的45名资深专家进行3轮函询。结果 3轮专家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93.3%和1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2±0.16),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241~0.383(P<0.01),变异系数均<0.25。最终构建的WOCN岗位素质标准指标体系包括临床实践能力、教育能力、研究能力、协调管理能力、专业促进能力5个一级指标和79个二级指标。结论明确WOCN的岗位素质标准,可促进制订专科护士再培训、晋升等多方面的人力资源决策,并有利于提高专科护士岗位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王鑫[2](2021)在《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文中提出
刘萍[3](2021)在《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为依据,充分调研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和Delphi专家函询法构建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水平护理人才提供借鉴。研究方法系统检索我国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关文献,运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实践(Johns Hopkins Nurs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JHNEBP)模型中的科研证据评价工具和非科研证据评价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质量评价等级为A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得出现有培养方案的要素及内容,为本培养方案的构建提供内容来源。采用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选取14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3年内的MNS毕业生和8名经验丰富的护理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使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明晰“需求二元体”视角下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为本培养方案的构建提供能力需求指导。综合文献内容分析和质性研究的结果形成本研究培养方案初稿。采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对24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使用优序图法确定各种能力的权重,形成最终版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结果1.共纳入42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提取出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的4个要素及内容包括:培养目标(10个主题,40项内容)、课程设置(29种课程)、临床实践(4个主题,30项内容)、考核评价(8个主题,31项内容)。2.通过对14名MNS毕业生和8名护理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得到MNS研究生2个层面8种需求能力,基本需求层面:专业实践能力、护理科研能力、教育指导能力、护理管理能力、软技能;发展需求层面:学科领导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3.共有24名专家完成了两轮Delphi专家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较高(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85.71%和100%,两轮函询提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79.17%和33.33%),权威性较好(Cr=0.88),协调程度较好(两轮函询的和谐系数分别为0.160和0.201);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立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内容与要求、考核评价五个部分共236项内容。4.应用优序图法确定2个层面9种能力的权重。9种能力的组合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实践能力(0.1101)、护理科研能力(0.0843)、教育指导能力(0.0615)、护理管理能力(0.0584)、基本非技术技能力(0.0577)、创新实践能力(0.0559)、护理领导力(0.0380)、职业规划能力(0.0380)、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0.0202)。结论1.本研究确定了 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包含基本需求和发展需求2个层面9种能力,为本研究中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可为今后MNS研究生能力培养相关研究提供借鉴。2.本研究构建了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内容与要求、考核评价五个部分共236项内容。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研究内容贴近现实需求,研究结果合理可靠,以期为我国改进MNS研究生培养方案,提高MNS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胡琳莉[4](2021)在《基于社会需求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社会大众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需求和对护士能力的期望,调查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态度和培训需求,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指标体系,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规范化培训、护理人力合理调配、护理安全保障提供依据。[方法]1.以问卷星的形式,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调查江苏省13个市的社会大众,采用自制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社会需求调查问卷,了解社会大众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需求和对护士能力的期望。2.以问卷星的形式,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调查江苏省13个市的护理管理者和护士,采用自制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理管理者调查问卷和“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了解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认知、态度及相关培训需求。3.采用文献回顾和小组讨论方法,基于社会需求初步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运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选取江苏省范围内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和护理教育32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结果]1.“互联网+护理服务”社会需求调查结果:社会大众中仅50.76%的人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57.35%的人认为需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76.57%的人希望护士来自公立医院,90.48%的人认为需要考虑护士所在医院级别,39.29%的人希望出诊费在100-200元,社会大众对护理项目的需求集中于基础护理项目,对护理安全、质量监管关注度高,90%以上的人认为需要建立三方评价体系。2.“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需求调查:80.11%的护理管理者和55.36%的护士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81.78%的护理管理者和55.75%的护士认为需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84.40%的护理管理者愿意支持护士利用业余时间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但担心护士安全问题,49.08%的护士不愿意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主要是自身时间不足和担心安全问题。87%以上的护理管理者和护士认为护士来源需要考虑医院等级,医院级别越低,护士资质要求越高。90%的护理管理者和80%以上的护士认为需要接受服务流程、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培训。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出诊费倾向于201-300元,护士报酬占比在50%-60%,护理管理者和护士认为可行的护理项目集中于基础护理项目。90%以上的护理管理者和护士认为需要建立三方评价体系,护士对平台应用能力还存在不足。3.“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研究结果:本研究对32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3.75%,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80,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203和0.136,最终确定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准入标准、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考核内容,22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81个四级指标,内容涵盖了“互联网+护理服务”概述、护士素质、法律法规、护理环境、应急处理、监管、质量控制、收费标准、护理安全、平台使用等一系列培训内容。[结论]1.“互联网+护理服务”社会知晓度低,需求度高,“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具有必要性。社会大众对护士资质期望高,对医保报销、服务安全、服务评价等方面存在需求,需要的护理集中于基础护理项目,研究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客观依据。2.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知晓度低,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均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安全性、平台运用、护理价格等存在顾虑,对服务流程、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培训需求度高,可为后期制定管理制度、培训方案提供参考。3.基于社会需求构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具体量化,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可为护理管理者后期培训“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提供借鉴,填补“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的空白。
曹禹宸,黄维肖[5](2020)在《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探析》文中指出该文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医学模式改革的背景下,论述了普通护士的素质要求,通过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分析,探讨儿科护士与普通护士的区别,并从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沟通交流方面提出儿科护士需具备的素质要求。从学校和医院两方面途径阐述提升儿科护士素质要求的有效措施,以期为临床培养高素质的儿科护士,满足社会医疗服务需求提供可借鉴的意见。
方瑞迪[6](2020)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广东省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民日益高涨的健康需求要求社会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卫生医疗环境。同时为满足公民的健康需求,国家大力推进护理事业和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多元化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仍达不到社会医疗服务的要求,就业竞争力低,无法满足多元化护理人才市场的需求。笔者结合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的研究并针对性提出对应培养策略。本研究以“冰山素质”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护士条例》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划分为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三个研究维度和十个研究条目,其中职业认知维度围绕基础理论知识、护理专科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三个条目开展调查研究;职业道德维度围绕优质护理服务意识、关爱意识、遵守职业规范意识三个条目开展调查研究,职业能力维度围绕护患沟通能力、临床实践能力、问题应对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四个条目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发放635份自行编制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问卷》和随机抽取师生进行访谈,收集了各种资料了解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剖析当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发现,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主要存在着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职业认知层面存在护理专业知识与临床脱节,不同教师对护理专业知识的影响不协同,职业认知浅薄等问题;第二,职业道德层面存在优质护理服务意识待加强、护理行为难以体现关爱意识、不同教育人群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影响存在差异等问题;第三,职业能力层面存在沟通交流能力欠缺、合作医院级别对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培养存在差异、片面重视技能培养、忽略综合职业能力素养培养等问题。针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如下的对策建议:第一职业认知素养方面,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对职业合理认知,合理分配教师资源促进知识协调影响和增加临床实践机会促进知识实践应用等;第二,职业道德素养方面,提供优质实习环境实践提升优质护理服务意识、校园人文关怀环境建设培养关爱意识、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培养慎独精神等;第三,职业能力素养方面,丰富沟通课堂教学,建设附属医院促进产教融合,临床实践充分开展PBL教学全面提升职业能力素养等。
吴宏涛[7](2020)在《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进需求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2.了解护士对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认知体验和改进需求。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法、问卷调查法和质性访谈法,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护理信息系统使用行为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本阶段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文版《信息系统使用行为问卷》、《护士信息能力调查问卷》、《护士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中国职业紧张调查问卷》、《护士组织创新氛围量表》对符合条件的郑州市三家医院的430名临床护士开展调查,了解护士NIS使用行为现状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第二部分: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认知体验研究以“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体验和改进需求”为主题制作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符合访谈条件的一线护理人员14人,医院信息科人员3人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护士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认知体验,进一步掌握护士对改进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切实需求,以弥补单一研究方法的不足。结果本研究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采用频数、率、百分比对样本的一般资料的构成进行统计描述,均数、标准差、多元回归分析对样本的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平α=0.05,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采用AMOS24.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多个中介效应的进行检验,结果如下:1.护士护理信息系统使用行为得分为(26.832±3.691)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探索型使用行为得分为(3.38±0.74)分,处于中等水平;2.在个体特质的影响因素中,性别、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使用系统时间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3.护士信息能力、护士自主学习能力、护士职业紧张反应、护士组织创新氛围感知各维度均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P<0.01)、护士信息能力中的“护理信息意识”(P=0.01)、“护理信息管理能力”(P=0.05)、“护理信息操作能力”(P<0.01),护士自主学习能力中的“自我动机信念”(P=0.018),护士职业紧张反应量表里的“认知行为紧张反应”(P<0.01)、“心理紧张反应”(P=0.008)、“身体紧张反应”(P=0.044),护士组织创新氛围里的“创新激励”(P<0.01),9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护士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紧张度、组织创新氛围与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关系模型的构建和验证显示:组织创新氛围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均显着,护士信息能力(76.8%)和职业紧张度(12.0%)的间接效应显着,自主学习能力(-23.9%)的间接效应不显着;结合以上直接效应检验的结果可知,护士信息能力和组织创新氛围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更为主要。6.本此访谈的目的在于了解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的心理期待和改进需求,通过对访谈资料深入分析、总结,本研究提炼出4个主题,13个亚主题:(1)护士对NIS的有用性、易用性感知不佳;(2)护士对NIS创新的知识不足;(3)护士对NIS组织支持不足;(4)对相关培训的期待。结论1.接受调查的两家医院护士的NIS使用行为较好,但探索型使用行为有待提升;2.个体因素中性别、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使用系统时间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有显着影响,其中性别影响更为突出;3.护士信息能力、护士职业紧张度、护士自主学习能力、护士组织创新氛围均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护士信息能力中的“护理信息意识”、“护理信息管理能力”、“护理信息操作能力”,护士自主学习能力中的“自我动机信念”,护士职业紧张反应量表里的“认知行为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护士组织创新氛围里的“创新激励”8个因素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更为突出;4.组织创新氛围对创新性使用行为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均显着,护士信息能力和职业紧张度的间接效应显着,护士信息能力和组织创新氛围对NIS创新性使用行为影响最为突出。5.护士需要开展改进NIS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培训,并需要多部门的支持。
吴莹玉[8](2020)在《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提高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意识,为临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和实施标准,进一步完善护士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中的职业防护内容。方法1.以“工作场所暴力”/“workplace violence”、“护士”/“nurse*”、“培训”/“train*”/“education”等为检索词在国内外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参照检索所得文献,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初步形成条目池。2.便利抽取青岛市某3个辖区内的三甲综合医院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修订版》调查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状,丰富条目池。3.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包含临床护士、患者及家属和医院行政人员在内的19名访谈对象进行面对面地深度访谈,访谈资料应用Colaizzi法进行分析和整理,提取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需求,结合文献回顾和现状调查结果,初步构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4.运用德尔菲法对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初稿进行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立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5.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赋值进行计算,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果1.通过文献回顾,初步形成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条目池。2.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31.31%的三甲综合医院护士经历过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语言辱骂、威胁、性骚扰、躯体攻击。(2)暴力事件多于白班(67.63%)、有其他同事在场(76.98%)、护士办公室(39.57%)和急诊(61.06%)发生;为首施暴人员多为中年(77.70%)、男性(78.42%)和患者家属(73.38%);施暴主要原因为施暴者素质低(71.22%)、其不合理要求被拒绝(60.43%)和等候时间长(46.76%)等;护士的应对方式主要为耐心解释(79.14%)、忍让回避(53.96%)和求助保安(30.94%);遭遇工作场所暴力后,护士受到的即时影响主要为感到委屈(80.58%)、气愤(77.70%)和工作热情下降(52.52%),且常存在持续影响(62.59%)。(3)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的认知水平总体较低,66.67%的护士听说过“工作场所暴力”,76.13%的护士认为“工作场所暴力”在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6.76%的护士不认为“工作场所暴力”不值得大惊小怪,95%以上的护士对预防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持肯定态度。(4)49.77%的护士所在医院开展过与工作场所暴力预防有关的培训。3.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共提取暴力识别、应对策略、自我保护、团队协作、沟通技巧、心理支持和法律法规7个培训需求主题。结合文献回顾和现状调查结果,初步构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中,培训目标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培训内容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4.共20名专家参加体系构建咨询,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性分别为95.24%、95.00%。第二轮培训目标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828,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333(P<0.001);第二轮培训内容指标的权威系数为0.803,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63(P<0.001)。最终确立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中,培训目标包括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其一级指标分别为:树立防暴意识、具备暴力识别技能、掌握暴力应对技能、掌握自我保护技能、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和熟知法律法规;培训内容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其一级指标分别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概况、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特征和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指导;培训方式包括课堂授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及工作坊等。5.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显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目标中,“树立防暴意识”和“掌握自我保护技能”两项指标所占权重最大(0.262),其次为“具备暴力识别技能”、“掌握暴力应对技能”和“保持健康心理状态”(0.146),最后为“熟知法律法规”(0.038)。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内容中,“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指导”权重最大(0.547),其次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特征”(0.345),最后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概况”(0.109)。结论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需求高;本研究构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指导临床开展护士防暴能力培训工作。
袁美玲[9](2020)在《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文中指出目的以能力结局—行为评估(The Competency Outcomes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odel,COPA)模型为指导,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相互衔接的培养思路融入到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旨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体现ICU专科特色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新思路。方法1.文献回顾: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查阅国内外医学高校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国家相关文件政策,了解新入职护士培训及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现状,根据文献回顾结果拟定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初稿。2.半结构访谈:课题组对来自护理教育、护理管理、ICU专科护理相关领域的6位专家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结束后修订函询问卷,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3.德尔菲专家函询:从全国选取30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两轮函询,请专家按Likert5级评分法对各条目进行重要性评分。指标删除标准为同时满足重要性赋值<3.5、变异系数>0.25,结合课题组讨论意见进行修改或删除。4.统计学方法:函询专家一般资料用率、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研究可靠性用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专家协调系数表示;条目重要程度用均数±标准差、权重值表示。结果1.文献回顾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268篇文献,依据相关程度将文献分为两组:一组是非直接相关文献(78篇),这组文献主要包括培养现状、对策及发展建议,旨在了解目前MNS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本研究建立科学可行的MNS培养方案奠定基础。另一组是直接相关文献(190篇),主要围绕MNS培养内容探索,包括培养模式、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及与新入职护士培训并轨等内容。2.半结构访谈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共确定了包括MNS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有效衔接可行性及衔接后ICU方向MNS培养策略两大主题。3.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来自12个省份的25位专家完成了两轮专家函询。专家年龄为(49.56±7.56)岁,参加工作年限为(28.32±8.93)年。两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3.33%和89.29%,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1,两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17(P<0.001)和0.206(P<0.001)。4.指标修改结果:第一轮专家函询指标共174项,共有12名专家提出35条修改建议。按照本研究的指标纳入排除标准,本轮共增加指标29项,删除指标4项,修改指标12项;第二轮专家函询指标共199项,共有3名专家提出5条修改建议。修改指标4项,增加指标1项。最终形成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总体时间安排、临床实践内容、过程考核及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6部分在内的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结论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定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家积极性及权威程度较高,构建的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科学性,可为我国新入职护士培训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提供新思路。
陈俊竹[10](2020)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需要大量优质人力资源做为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处于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中等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已显示出强劲的势头。近年来,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在医疗活动中医患纠纷增多、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日趋显着。作为新兴的一门既包含医学专业知识,又包含法律法规的卫生法学可以培养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职业道德,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今后的医护卫生工作中需要承担那些义务,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如何依法行医、规范行医,以及依法化解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但由于卫生法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我国卫生法学的萌芽阶段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医学院校才有意识地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入专业法律知识的普及学习。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卫生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而于此问题研究成果不多,欠缺专门性系统研究,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即便外国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比如美国、日本的卫生法学教学模式已日趋完善,但也并不适合我国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的现实发展需要。本文主要用了两种研究方法:第一,文献分析法,查阅国内外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对所研究的内容有宏观上的把握和认识,同时综合其中的多方面观点,引用其中具有价值的内容;第二,调查法,从研究课题的需要出发,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深入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具体了解卫生法学的教学情况,对卫生法学授课老师、在校学生、已就业学生分别开展针对性调研,获取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奠定信息基础。本文以日照市卫生学校调研和对职二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为基础,主要从卫生法学的教材质量,课程设置,授课教师,中职学生自身和教学模式五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深入探究分析其内在原因。主要原因在于卫生法的不稳定性,学校对卫生法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学体系不成熟等。同时结合调研结果和文献资料分析,提出完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的新思路:提高卫生法学的教材质量,完善卫生法学的课程设置,强化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师资力量,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改革教学模式。由此,可以极大提高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依法行医意识,培养学生依法化解、处理医疗纠纷的实践能力,为我国的医疗卫生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医疗技术人才。
二、浅谈护士的素质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护士的素质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3)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2.2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的现状概述 |
2.3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供给的现状概述 |
2.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关研究的内容分析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确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3.2.2 文献检索策略 |
3.2.3 文献质量评价 |
3.2.4 资料分析与整理 |
3.3 研究结果 |
3.3.1 文献检索结果 |
3.3.2 内容分析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需求的质性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2.1 纳入标准 |
4.2.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 |
4.3 研究方法 |
4.3.1 制定访谈提纲 |
4.3.2 资料收集方法 |
4.3.3 资料分析与处理 |
4.3.4 伦理学原则 |
4.3.5 质量控制 |
4.4 研究结果 |
4.4.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4.4.2 主题提炼 |
4.5 小结 |
第五章 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2.1 专家遴选 |
5.2.2 拟定初始函询问卷 |
5.2.3 函询过程 |
5.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5 伦理原则 |
5.3 研究结果 |
5.3.1 专家基本情况 |
5.3.2 专家意见整理 |
第六章 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求能力的权重确定 |
6.1 研究方法 |
6.2 研究结果 |
6.2.1 确定2个层面的能力权重 |
6.2.2 确定9种能力权重 |
第七章 讨论 |
7.1 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分析 |
7.2 方案构建的内容分析 |
7.3 方案构建的意义分析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性 |
8.3 局限性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基于社会需求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1 文献回顾 |
1.1 “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概念 |
1.2 国内外“互联网+护理服务”研究现状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3.1 理论意义 |
3.2 实际意义 |
4 研究思路 |
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互联网+护理服务”社会需求调查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社会大众基本资料 |
2.2 “互联网+护理服务”认知及态度调查 |
2.3 “互联网+护理服务”需求调查 |
3 讨论 |
3.1 “互联网+护理服务”宣传不足 |
3.2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能力欠缺 |
3.3 服务项目开展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 |
3.4 质量监管受高度重视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需求调查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基本资料 |
2.2 “互联网+护理服务”认知及态度调查 |
2.3 平台应用现状 |
2.4 “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需求调查 |
2.5 质量监管 |
3 讨论 |
3.1 “互联网+护理服务”有待推进 |
3.2 “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需求度高 |
3.3 “互联网+护理服务”价格有待规范 |
3.4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理项目有待分层落实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培训体系确定原则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工具 |
1.4 调查方法 |
1.5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专家基本资料 |
2.2 专家积极性系数 |
2.3 专家权威程度 |
2.4 专家协调程度 |
2.5 专家意见集中度 |
2.6 专家修改意见 |
2.7 专家函询结果 |
3 讨论 |
3.1 专家函询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分析 |
3.2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内容分析 |
3.3 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的意义 |
4 结论 |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
1 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 |
3 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设想 |
3.1 研究局限性 |
3.2 进一步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普通护士的素质要求 |
2 儿童心理、生理特点 |
2.1 儿童生理特点 |
2.2 儿童心理特点 |
3 对于儿科护士的具体素质要求 |
3.1 专业素质 |
3.2 思想道德素质 |
3.3 身体心理素质 |
3.4 科学文化素质 |
3.5 有效的医患交流 |
(1)有效地与患儿沟通。 |
(2)有效地与家属沟通。 |
4 提升儿科护士素质要求的途径 |
4.1 学校方面 |
4.2 医院方面 |
4.2.1 培养良好的工作品质 |
4.2.2 自主学习专业知识 |
4.2.3 反复练习操作技能 |
5 结语 |
(6)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广东省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护士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
四、关于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六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第二节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
一、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知素养的调查分析 |
(一)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 |
(二)护理专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 |
(三)法律法规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 |
(四)学生职业认知素养的评价调查 |
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调查分析 |
(一)优质护理服务意识的调查 |
(二)关爱意识的调查 |
(三)遵守职业规范意识的调查 |
三、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调查分析 |
(一)护患沟通能力的调查 |
(二)临床实践能力的调查 |
(三)问题应对能力的调查 |
(四)团队合作能力的调查 |
第三章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知素养的问题 |
一、职业认知较为浅薄,停留在职业表象 |
二、不同教师对护理专业知识的影响不协同,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
三、护理专业知识与临床脱节,不容易学以致用 |
第二节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问题 |
一、优质护理服务意识待加强 |
二、护理行为难以体现关爱意识 |
三、不同教育群体对学生遵守职业规范意识评价标准存在偏差 |
第三节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问题 |
一、沟通交流能力欠缺,表达能力待提升 |
二、合作医院级别不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差异 |
三、片面重视技能掌握,忽略综合职业能力素养培养 |
第四章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
第一节 职业认知素养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
一、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对职业的合理认知 |
二、合理分配教师资源,促进知识的协调影响 |
三、增加临床实践机会,促进知识的实践应用 |
第二节 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
一、学校提供优质实习环境,实践中提升优质护理服务意识 |
二、加强校园人文关怀环境建设,促进学生关爱意识培养 |
三、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慎独精神 |
第三节 职业能力素养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
一、丰富沟通课堂教学,促进护患沟通能力提升 |
二、产教融合“双元”育人,促进附属医院临床实践培养 |
三、临床实践充分开展PBL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素养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附录1 参考文献 |
附录2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3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教师及学生管理者问卷) |
附录4 学生及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 致谢 |
附录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7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7)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进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立题依据 |
1.2 相关概念及定义 |
1.3 国内外文献回顾 |
1.4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理论依据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工具 |
5 资料收集 |
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7 伦理原则 |
8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
1.1 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资料构成 |
1.2 护理信息创新性系统使用行为结果 |
1.3 人口学特征对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影响的结果 |
1.4 护士信息能力得分结果分析 |
1.5 护士自主学习能力得分结果分析 |
1.6 护士职业紧张反应统计结果 |
1.7 护士组织创新氛围统计结果 |
2 各量表维度得分对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影响的比较分析 |
3 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
4 护士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紧张度、组织创新氛围与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关系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
4.1 模型假设 |
4.2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认知体验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访谈提纲 |
4 资料收集与处理 |
5 伦理原则 |
6 结果 |
7 讨论 |
总结与思考 |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简历 |
致谢 |
(8)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4.1 行为目标理论 |
4.2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 |
5 技术路线图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文献回顾研究对象 |
1.2 问卷调查研究对象 |
1.3 半结构式访谈法研究对象 |
1.4 专家遴选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回顾法 |
2.2 问卷调查法 |
2.3 半结构式访谈法 |
2.4 德尔菲法 |
3 统计学分析 |
3.1 问卷调查法 |
3.2 德尔菲法 |
4 质量控制 |
4.1 团队组建 |
4.2 问卷调查 |
4.3 半结构式访谈 |
4.4 专家咨询 |
结果 |
1 文献回顾结果 |
2 问卷调查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2 三甲综合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现状 |
3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3.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3.2 培训需求主题 |
4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初稿 |
5 咨询专家结果 |
5.1 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5.2 专家的积极程度 |
5.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5.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5.5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6 指标咨询结果 |
6.1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
6.2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
讨论 |
1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的必要性和需求性高 |
2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科学性较好 |
3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可靠性较强 |
4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内容分析 |
4.1 培训目标 |
4.2 培训内容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9)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技术路线图 |
5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文献研究结果 |
2 半结构访谈结果 |
3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
讨论 |
1 ICU方向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
2 ICU 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衔接方案指标分析 |
3 本研究的创新性 |
4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10)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的现状 |
(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教材质量有待提高 |
1.卫生法学教材中医学知识与法学知识相分离 |
2.卫生法学教材内容繁多 |
3.卫生法学教材中引用的案例有待更新 |
(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课程设置存在不足 |
1.卫生法学课程的课时较少,缺乏系统性 |
2.卫生法学课程内容有待完善 |
3.课程设置与实践缺乏必要联系 |
(三)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授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
1.授课教师备课吃力,专业度不高 |
2.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老师积极性不高 |
(四)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重视程度低 |
1.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 |
2.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
3.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 |
(五)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
1.以填鸭式、“分离式”教学方法为主 |
2.缺乏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方法 |
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我国卫生法的立法方面 |
1.我国的卫生法是一个体系,没有专门法 |
2.卫生法律法规修订过于频繁,稳定性较差 |
(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对卫生法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 |
1.对卫生法学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准确 |
2.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保障条件不足 |
(三)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师资力量匮乏 |
1.专业型、复合型教师严重不足 |
2.授课教师存在“一职多能”现象 |
3.任用的实习代课老师中存在素质不高问题 |
(四)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学生生源素质不高 |
1.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招生入学门槛低 |
2.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学生心理方面不成熟 |
(五)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教学体系不成熟 |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任务不清晰 |
2.卫生法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
3.授课内容局限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
三、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的新思路 |
(一)提高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教材质量 |
1.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
2.教学中减少晦涩文字的篇幅 |
3.增加图片内容和最新案例 |
(二)完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课程设置 |
1.完善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
2.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考核机制 |
(三)强化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师资力量 |
1.构建精通医学和法学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
2.培养提升教师组织驾驭课堂的能力 |
(四)培养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
2.通过多种活动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
3.利用原有兴趣迁移转化成新兴趣 |
(五)改革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的教学模式 |
1.增强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性 |
2.丰富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
3.课堂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实践教学相衔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浅谈护士的素质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岗位素质标准指标体系的构建[J]. 司龙妹,刘飞,刘瑾,张佩英,李会娟,邓俊,丁炎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25)
- [2]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 王鑫.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3]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D]. 刘萍. 山东大学, 2021(12)
- [4]基于社会需求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构建研究[D]. 胡琳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探析[J]. 曹禹宸,黄维肖. 科技资讯, 2020(31)
- [6]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广东省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方瑞迪.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2)
- [7]护理信息系统创新性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进需求研究[D]. 吴宏涛. 郑州大学, 2020(02)
- [8]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防范培训体系的构建[D]. 吴莹玉. 青岛大学, 2020(01)
- [9]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D]. 袁美玲. 青岛大学, 2020(01)
- [10]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法学教学研究[D]. 陈俊竹.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护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