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VB6.0实现监控机与PLC之间的通讯(论文文献综述)
康微微,鞠振河[1](2014)在《基于VB实现PLC与上位机之间的通信》文中研究指明利用THSMS-C网络型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台进行VB6.0与S7-200西门子系列PLC控制实验的调试,改善了系统在监控过程中的实时同步性。采用VB6.0编程来实现计算机监控界面的操作,针对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大量数据,系统采用自由口通讯协议,利用Active X控件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并保存相关信息。测试结果表明,所搭建的实验平台实现了对该实验的监控,达到了彼此同步的效果,同时验证了所设计方案具有可操作性、简单灵活、实时性强、运行稳定可靠等优点。
白晓旭,陈广华,霍凯[2](2014)在《基于PC-PLC的虚拟电梯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用1台PC机和2台PLC设计了1个5层楼2部电梯运行的计算机仿真模型。1台PC机既作为系统的监控上位机,又可实现两部虚拟电梯的显示界面;每部虚拟电梯的运行各由1台PLC控制。PC机上的电梯仿真模型与监控、通信程序用VB6.0实现,PLC的通信、控制程序使用西门子S7-200系列的PLC的专用编程软件STEP 7-Mcro/WIN实现。仿真测试表明,系统设计方案可行,在虚拟电梯的显示界面上操作,虚拟电梯可在PLC的控制下正确的运行,且可以查看电梯运行的各个参数。系统经济性高,界面友好,延展性强,特别适合应用于高校实验教学和科研中。
冯曦[3](2014)在《基于西门子S7-400PLC的远程监控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如今,冷轧工业现场的诸多生产设备由PLC控制运转,PLC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响冷轧板带的质量产量。负责调试维护的技术人员需要在PLC出现故障的时候迅速对PLC程序进行诊断,并对生产中的故障进行分析纠正。然而,有时技术人员并不在企业的生产现场,无法第一时间赶回处理故障。因此,是否能够有效地对PLC进行远程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网络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用传统VPN协议的一些远程监控系统往往无法通过网络地址转换(NAT),代理服务器及防火墙等这些网络设备来进行通信,受网络的局限性影响很大,往往无法正常工作。Softether VPN是一种新型的VPN协议,通过对其原理技术的分析,并经过实际工程连接试验,证明了在任意网络条件下Softether VPN的客户端均可以方便、安全、高速地与服务器进行VPN会话。同时,3G技术的使用,也一定程度地扩展了无线方式的带宽,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在监控软件的编写方面,鉴于采用组态软件或者OPC服务器的PLC上位机监控系统具有实时性较低、软件成本过高等弊端,根据现场采用西门子S7-400系列PLC这一实际情况,充分地使用LIBNODAVE开源免费函数库结合VB语言自主开发了基于以太网通讯的监控软件,优化了上位机与PLC之间的通讯。同时,使用TeeChart设计实时监控曲线功能,从而能够更为直观地反映所观察数据的动态情况。基于LIBNODAVE开发的监控软件便于数据的采集与存储、故障分析及调试,具有操作简单、数据交换灵活、高实时性的特点,并且具有极强的独立自主性,不依赖于西门子的其他任何软件。基于PLC的远程监控系统的成功开发,极大地方便了技术人员,节约了企业成本,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对搭建企业远程故障公共服务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祖林均[4](2014)在《立体织机电子开口和电子引纬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纺织复合材料是用纺织纤维、纱线、织物作为增强成分,特别是用纺织的方法所形成的织物与基体相结合而形成的复合材料。纺织复合材料种类很多,其中整体织造的三维复合材料因其良好的整体性和仿形性,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能源环保、建筑设施、体育运动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复合材料技术不断发展、织物质量和性能不断提高的今天,织造具有三维交织结构的整体机织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纺织的研究热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立体剑杆织机的织造工艺和控制系统设计,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分析三维异型截面机织物织造成型的关键技术,设计立体剑杆织机的织造工艺,重点解决了立体织机的品种适应性和规格多样性问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织造立体织物的特殊要求,对立体剑杆织机进行总体设计,分别提出对立体剑杆织机的开口系统、引纬系统、打纬系统、送经系统、引离系统的设计方案。(2)设计一种立体织机电子开口系统,采用多眼综丝与单眼综丝相结合控制经纱运动,每次开口可形成多个梭口;采用基于PLC的伺服电机控制系统控制立体织机的开口动作,分析具体控制方法,并设计伺服驱动系统。(3)分析剑杆引纬的运动规律以及剑杆织机引纬机构的特点,根据织造三维机织物对立体织机引纬机构的特殊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剑杆引纬控制系统。采用伺服电动机控制立体织机的引纬动作,可实现立体织机变动程引纬。(4)通过VB软件编制上位机控制软件及程序,程序包括数据输入、状态显示等功能。在所设计的控制系统中,上位机通过串行通信与PLC实现通讯,将必要的控制信息和参数设置信息写入PLC的数据存储区并实时获得PLC反馈数据。
苏继伟[5](2014)在《可调式立体织机引纬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纺织复合材料是用纺织纤维、纱线、织物作为增强体与基体相结合而形成的复合材料。纺织复合材料种类较多,其中三维立体织物增强的复合材料因其良好的整体性和仿形性,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能源环保、建筑设施、体育运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复合材料技术不断发展、织物质量和性能不断提高的今天,织造具有三维交织结构的立体织物的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纺织的研究热点。本课题主要研究剑杆立体织机的引纬机构设计及控制系统,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分析几种典型截面立体机织物织造成型的关键技术,设计出剑杆立体织机的织造工艺,重点解决立体织机的品种适应性和规格多样性问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织造立体织物的特殊要求分别对织机的开口、引纬、织边、打纬、送经、引离机构进行设计。(2)通过分析剑杆引纬的运动规律以及剑杆织机引纬机构的特点,根据织造三维机织物对立体织机引纬机构的特殊要求,设计了一种可调式剑杆引纬系统。采用伺服直线驱动单元控制立体织机的引纬动作,由计算机控制驱动器驱动伺服直线驱动单元动作,剑杆与伺服直线驱动单元的滑台连接,从而在滑台的带动下下实现往复运动,完成引纬动作并可实现立体织机变动程引纬。(3)通过VB软件编制上位机控制软件及程序,程序包括数据输入、状态显示等功能。在所设计的控制系统中,上位机通过串行通信与PLC实现通讯,将必要的控制信息和参数设置信息写入PLC的数据存储区并实时获得PLC反馈数据。
王学彦[6](2013)在《低成本、开放式立体车库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加快,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与车位规划相对滞后相悖并存,使得停车难成为城市发展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停车难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住宅小区、商业区、写字楼,如何合理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开发出一套快速、便捷、高效、经济的停车设备来缓解以上三大区域的停车难问题是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传统的平面停车场仍居停车库首位,它不仅大量占用了宝贵的、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且已不能满足现代停车库智能化、机械化、全自动化的需求。与传统的停车库相比本课题开发的低成本、开放式立体停车库具有占地面积少,存取方便快捷,车位利用率高,造价低等优点。为了保证车库的使用性能,稳定可靠的监控与管理系统是不可或缺的。VB.NET2008是一门强大的、简单的、可视化的编程语言,它是专门为高效地生成类型安全的、性能可靠的、功能强大的、完全面向对象的应用程序而设计的。本文在研究低成本、开放式立体停车库的基础上应用VB.NET2008对车库的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进行了开发设计。一、简要介绍了立体车库的国内外动态、研究现状以及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二、对低成本、开放式立体停车库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根据项目实际要求对车库的监控与管理系统进行了总体方案的详细设计,该方案主要是围绕车辆出入库的工作流程及相应数据的存取进行研究设计的;三、根据车库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的要求完成了系统开发工具的选用,包括开发语言和相应数据库的选用;四、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完成了立体车库监控与管理系统软件的研究与设计,主要功能模块有操作员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车位管理模块、通讯模块、系统日志模块、视频采集模块、帮助模块等;五、为保证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对保障系统可靠性的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多次调试运行不断地完善了系统。本文开发设计的该套低成本、开放式立体车库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具有强大的实时性和开放性,满足了系统的监控、管理要求。该系统不仅可以简化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讯,而且很容易配置形象逼真的监控与管理界面,有利于降低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成本、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提高车位的使用效率,具有一定的研究应用价值。
李庚[7](2013)在《多点式集中管理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已经实现了较为全面的现代化,在大中型城市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文化等领域的活动方式较以前有了非常巨大的改变。在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如商厦、写字楼、广场、景观公园、现代化小区等建筑群以及为市场提供建设所必须产品的生产企业、工厂、车间、生产线等工业单位,为了提高舒适、美观、效率、产能都加装了很多高耗能的设备。在这些技术成果为人们带来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产生了全球性的新困难,能源短缺问题,以及温室效应等。在近年来这些问题已经在生活中越来越明显的反映出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干扰与不变。经过调研、走访、资料收集等工作后总结出目前高耗能大型设备中较有代表性的系统结构如生产线、中央空调、楼宇景观照明等,工作系统都具有一些共性,工作时能耗点较多,分布分散,工作时对工作效果没有检测,只以一种功率输出,缺少智能控制系统。这样的高耗能设备往往对能源的消耗较大,缺少控制。国内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已有耗能设备进行节能管控的设备系统,对于企业来说重新投资购买大型设备造价太高,所以设计一种可以将原有能耗高功能落后,性能不佳的设备进行智能化节能改进的通用型的系统就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本文所设计的的系统可以实现对设备的每个能耗工作点的工作效果进行采集,将采集结果返回到主控系统,由主控系统进行逻辑处理与判断,根据反馈信号发送执行控制命令,对能耗点的供电输出进行控制,从而达到对大型能耗设备每一个分散的能耗工作点进行分别智能控制。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但被控制对象因为用途、工作领域各不相同,无法确定一种能耗设备工作时的效果模拟量类型,故本文在设计时选取能耗设备影响最多的物理量——温度作为本系统的工作效果判断目标,设计一种可以针对温控领域的大能耗设备进行智能节能控制的多点式远程集中管理温度采集系统。本文中设计的系统选定的智能化控制对象为大型高能耗设备中的温控设备,在此基础上对本系统的传感器类型稍作改动即可使用在其他控制类型的高能耗设备上进行节能化智能改进。
于永茂,高德欣,杜厚朋[8](2013)在《基于MX组件的三菱PLC监控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基于MX组件的三菱PLC监控系统设计过程及应用,以MX组件作为底层驱动接口,采用C#程序调用ACT控件中的函数,实现了上位机PC与不同型号三菱PLC之间的通信,奠定了监控系统设计的基础。并以三菱FX2NPLC为例,采用RS485为通信方式,完成了上位机PC对该PLC软元件状态与数据的实时采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某测试系统人机界面,经现场实际运行表明,效果良好。
杨沙强[9](2012)在《基于PLC的汽车ID牌智能打刻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源于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配车间生产线设备改造的一个重要项目。本文针对打刻汽车ID牌的生产工艺流程,设计汽车ID牌打刻机总体结构和气缸移载机构;应用伺服控制系统,对打刻汽车ID牌进行控制;选用三菱Q06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打刻ID牌吸取、定位、打刻的顺序工作;采用VB6.0编程,实现人机界面,监控ID牌打刻机的工作情况。经过现场的实际调试及运行,整个系统完全能够满足自动打刻,手动打刻及在线监控功能,各项指标都满足生产要求。本设计采用VB6.0软件编写操作界面,通过MSComm控件事件驱动以完成通信工作,与PLC进行数据交换,实现输入操作与数据显示;采用PLC控制气动系统电磁阀并向伺服系统输出运行脉冲,实现打刻机的运行控制;采用交流伺服系统实现ID牌打刻的位置控制;采用气缸传动原理控制,实现了汽车ID牌移载定位。在分析汽车ID牌打刻的生产工艺流程、伺服控制技术及操作性的基础上,设计了打刻机机械结构、气缸移载机构及电气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给出了伺服控制器参数设置;分析了控制系统PLC梯形图程序设计思路并给出了PLC程序清单;采用VB6.0软件编写控制界面,给出了界面设计的方法。将汽车ID牌打刻机进行组装,并联机调试,测试了气缸移载定位精度、ID牌的打刻精度、ID牌打刻质量等指标,并将其投入到生产线在线使用。经过现场实际测试的结果表明:本设计的机械结构、气缸移载机构、电气控制系统应用在在线汽车ID牌打刻机上,具有控制精度高、操作简便直观、可靠性好、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并保证打刻汽车ID牌的品质。现已投入到打刻汽车ID牌在线生产使用。因而,本文提出的结构设计及控制方案对类似工业控制具有借鉴作用,为汽车ID牌打刻及控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陈东红[10](2012)在《基于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是利用FLASH动画进行设计,可模拟出多种真实场景、融合课堂与实训场所的双重功能,让学生寓学于练,又融练于学,使PLC课程编程培训变得不再枯燥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价格便宜,有利于学校实验室的大量采购。由于是软件产品避免了传统PLC在实训过程中存在误操作等因素导致实训设备的损坏的现象,也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危险性;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可不受场地、验证设备等限制来达到验证的效果,并且十分安全。本文在对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系统从总体框架开始到各分功能块,从上到下对整个系统的实现进行了规划。根据系统功能要求选定适用的硬件平台,对起桥梁作用的通信模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实现了通信模块的所有功能。在软件方面又对FLASH和VB6.0的交互访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实现了FLASH和VB6.0的交互访问,为整个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最后本文利用已被攻克的技术实现了整个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包括交通灯控制、电镀生产线控制、四层电梯控制、水塔水位自动控制等从仿真模块。本文的主要工作集中在:1、按照PLC实训课程的要求搭建了支持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运行的硬件平台,详细介绍了三菱PLC、通信模块两大硬件模块的功能;2、研究了系统的通信原理和技术:详细阐述了RS232串行口通信的原理、Modbus协议及VB6.0中MSCOMM控件的使用;介绍了Modbus的两种传输方式;并用VB6.0实现了PC机与通信模块通信。介绍了FLASH和VB6.0的交互访问技术,解决了整个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中的关键问题;3、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各仿真实训模块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二、用VB6.0实现监控机与PLC之间的通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VB6.0实现监控机与PLC之间的通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VB实现PLC与上位机之间的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计算机与S7-200的硬件连接 |
2 编程软件中设置通信接口参数 |
3 西门子S7-200可编程控制器与上位机的在线联系 |
4 VB与PLC的串口通信 |
4.1 VB串口通信程序的设计 |
4.2 西门子PLC的通信程序设计 |
5 VB与PLC的通信调试与实验 |
6 结语 |
(2)基于PC-PLC的虚拟电梯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总体方案 |
2.1 控制系统方案 |
2.2 硬件连接 |
3 软件设计 |
3.1 参量命名表 |
3.2 虚拟电梯和监控程序 |
3.2.1 虚拟电梯 |
3.2.2 电梯监控界面 |
3.3 通信程序 |
3.3.1 通讯方式 |
3.3.2 通信协议 |
3.3.3 通信程序 |
4 虚拟电梯的综合调试 |
1)信号的采集与传送 |
2)数据的接收与处理 |
3)数据的返回与控制 |
5 结束语 |
(3)基于西门子S7-400PLC的远程监控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课题来源 |
1.2 远程监控系统的发展状况 |
1.3 远程监控系统的分类 |
1.4 远程监控系统存在的技术问题 |
1.5 论文主要结构安排 |
第2章 冷轧背景下的远程监控系统 |
2.1 冷轧工作流程简介 |
2.2 冷轧现场控制系统结构 |
2.2.1 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功能 |
2.2.2 基础自动化网络结构 |
2.3 冷轧远程监控系统的实时性要求 |
2.3.1 影响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性的因素 |
2.3.2 远程监控系统延时分析 |
2.4 远程监控系统整体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远程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3.1 VPN 通信技术 |
3.1.1 传统 VPN 技术简介 |
3.1.2 隧道技术的分析 |
3.1.3 传统 VPN 技术的局限与不足 |
3.2 新型 VPN—Softether VPN |
3.2.1 Softether VPN 的隧道技术 |
3.2.2 Softether VPN 的虚拟以太网架构 |
3.2.3 Softether VPN 的本地桥 |
3.2.4 Softether VPN 的安全可靠性 |
3.3 3G 无线通信技术 |
3.4 远程通信连接的实现方法 |
3.4.1 服务器端的设置 |
3.4.2 客户端的设置 |
3.4.3 PLC 端的设置 |
3.4.4 连接实时性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位机监控软件的设计开发 |
4.1 PLC 上位机软件的方案比较 |
4.2 西门子以太网分析 |
4.2.1 普通以太网使用的 TCP 协议 |
4.2.2 西门子使用的 ISO on TCP 协议 |
4.3 监控软件具体功能 |
4.3.1 登陆界面 |
4.3.2 VPN 连接 |
4.3.3 PLC 设置 |
4.3.4 读取数据 |
4.3.5 写入数据 |
4.3.6 曲线监控 |
4.3.7 数据库报表 |
4.3.8 视频监控 |
4.4 监控软件的特点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立体织机电子开口和电子引纬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立体织造技术概述 |
1.1 三维机织物的分类及特点 |
1.2 立体织造技术的现状 |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立体织机的总体设计 |
2.1 立体织机的组成 |
2.2 立体织机的关键技术 |
2.3 立体织机的特点 |
2.4 立体织机的技术指标 |
第三章 立体织机电子开口系统的设计 |
3.1 伺服控制的电子开口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1 吊绳式电子开口机构的原理 |
3.1.2 吊绳式综框定位 |
3.1.3 开口综框的运动规律 |
3.2 伺服控制的电子开口系统的硬件设计 |
3.2.1 PC+PLC的控制系统 |
3.2.2 交流伺服电动机 |
3.3 基于PLC的开口伺服控制系统 |
3.4 伺服控制的电子开口系统的控制软件设计 |
第四章 立体织机电子引纬系统的设计 |
4.1 剑杆引纬机构的运动规律分析 |
4.1.1 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
4.1.2 次多项式运动规律 |
4.1.3 修正梯形加速度运动规律 |
4.1.4 引纬机构的特点 |
4.2 立体织机引纬系统的设计 |
4.2.1 多剑杆引纬系统 |
4.2.2 新型引纬系统的硬件配置 |
4.2.3 电子引纬系统的控制软件设计 |
4.2.5 断炜检测装置的设计 |
第五章 立体织机控制系统的人机界面及其串行通讯 |
5.1 基于VB的立体织机控制系统人机界面 |
5.2 PC上位机与PLC的通讯 |
5.2.1 上位机与PLC间的串行通信 |
5.2.2 MSCOMM控件 |
5.3 串口通信方案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6.2 立体织机织造工艺的难点 |
6.3 本课题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专利及学科竞赛情况 |
致谢 |
(5)可调式立体织机引纬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立体织造技术概述 |
1.1 立体机织物概述 |
1.2 立体机织物的结构组织及特点 |
1.2.1 立体机织物的结构组织 |
1.2.2 立体机织物的特点 |
1.3 国内外立体织造设备的研究概况 |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立体织机的总体设计 |
2.1 立体织机的织造原理 |
2.2 剑杆立体织机的总体设计 |
2.2.1 剑杆立体织机的设计指标 |
2.2.2 剑杆立体织机的结构设计 |
2.3 剑杆立体织机的特点 |
第三章 剑杆引纬运动规律分析 |
3.1 剑杆引纬机构的特点 |
3.2 剑杆引纬运动规律的要求 |
3.3 剑杆引纬运动规律分析 |
3.3.1 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
3.3.2 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律 |
3.3.3 修正梯形加速度运动规律 |
第四章 可调式立体织机引纬系统的设计 |
4.1 立体织机引纬系统的方案 |
4.1.1 一对剑杆对应多个梭口依次引纬 |
4.1.2 多对剑杆同时引纬 |
4.2 剑杆运动规律的设计 |
4.3 可调式立体织机引纬系统的设计 |
4.3.1 工作原理 |
4.3.2 选纬器的设计 |
4.3.3 夹持机构的设计 |
4.3.4 断纬检测装置的设计 |
4.3.5 剑杆位置检测装置的设计 |
4.3.6 位置可调的纬纱切断装置的设计 |
4.3.7 可调式钢筘的设计 |
4.4 引纬控制系统的设计 |
4.4.1 引纬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 |
4.4.2 引纬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 |
第五章 立体织机控制系统的人机界面及其串行通讯 |
5.1 基于VB的立体织机控制系统人机界面 |
5.2 上位机与PLC间的串行通信 |
5.3 MSCOMM控件 |
5.4 串口通信方案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专利及学科竞赛情况 |
致谢 |
(6)低成本、开放式立体车库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立体车库的国内外概况 |
1.2.1 立体车库国外发展概况 |
1.2.2 立体车库国内发展概况 |
1.3 立体停车库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 |
2 立体车库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车库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1 立体车库整体结构布局 |
2.1.2 立体车库的工作原理 |
2.2 立体车库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的总体方案 |
2.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2 系统功能模块方案设计 |
3 立体车库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开发工具选用 |
3.1 编程语言的选用 |
3.1.1 VB.NET 的演变史 |
3.1.2 VB.NET 版本的选用 |
3.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用 |
3.3 VB.NET 2008 与数据库的应用 |
3.4 远程通讯工具的选用 |
4 立体车库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软件的研究设计 |
4.1 监控与管理系统主界面 |
4.2 车库主管手册 |
4.3 操作员信息管理与用户信息管理 |
4.3.1 操作员信息管理 |
4.3.2 用户信息管理 |
4.4 车位使用情况与缴费情况查询统计 |
4.4.1 车位使用情况 |
4.4.2 缴费情况查询统计 |
4.5 系统通讯与视频的操作管理 |
4.5.1 系统通讯 |
4.5.2 视频的操作管理 |
4.6 日志 |
4.7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
4.8 打印功能 |
4.9 帮助文件 |
5 系统可靠性设计与调试 |
5.1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
5.2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
5.2.1 模块化调试 |
5.2.2 工作模式调试 |
5.2.3 调试结论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多点式集中管理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方向现状 |
1.3 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
1.3.1 温度采集点位模块 |
1.3.2 信号传输系统 |
1.3.3 PC 机温度集中处理平台 |
1.3.4 PLC 智能控制设备的控制程序设计 |
1.3.5 建立耗能设备工作情况监控组态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系统的总体分析 |
2.1.1 各分散能耗点温度模拟量的采集、显示 |
2.1.2 模拟量的远程多点数据收集、管理 |
2.1.3 各远程分散温度模拟量的 PC 管理平台实现 |
2.1.4 各点反馈命令发送 |
2.1.5 机组供配电管理系统及监控界面 |
2.2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2.2.1 经济可行性分析 |
2.2.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2.2.3 社会应用可行性分析 |
2.3 多点式远程集中管理温度采集系统的综合要求 |
2.4 多点式远程集中管理温度采集系统开发环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总体设计思想 |
3.1 系统设计总体方案 |
3.1.1 温度采集节点实现方案 |
3.1.2 PC 机数据管理界面的实现方案 |
3.1.3 能耗点供配电管理实现方案 |
3.1.4 整体系统原理框图 |
3.2 论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温度采集节点的硬件设计 |
4.1.1 电源电路要求 |
4.1.2 温度转换实现 |
4.1.3 单片机最小系统 |
4.1.4 温度采集节点串行通信系统 |
4.1.5 温度采集节点显示器 |
4.2 能耗点供配电控制电路 |
4.2.1 PC 机 MCGS 操作平台与 S7-200PPI 可编程控制器的系统构成 |
4.2.2 组态监控平台与 PLC 上下位机连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信系统设计 |
5.1 单片机通信系统 |
5.1.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
5.1.2 STC12C5A60S2 单片机的串行通信接口 |
5.2 单片机的双机通信 |
5.2.1 单片机的双机通信 |
5.2.2 数据的校验与纠错 |
5.3 单片机的多机通讯 |
5.3.1 STC12C5A60S2 单片机多机通信的系统连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设计 |
6.1 温度采集显示节点程序设计 |
6.1.1 温度采集及显示驱动核心程序设计 |
6.1.2 程序部分设计方法说明 |
6.2 PC 机 VB 界面驱动串行接口程序设计 |
6.2.1 VB 串行接口初始化设置 |
6.2.2 VB 界面命令发送功能设置 |
6.3 PLC 控制程序 |
6.4 系统组态过程 |
6.4.1 MCGS 简介 |
6.4.2 组态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运行效果测试 |
7.1 温度采集点系统运行效果 |
7.2 VB 数据处理界面工作效果 |
7.3 PLC 组态控制系统运行效果 |
7.4 系统节能能力测试 |
第八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MX组件的三菱PLC监控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三菱MX组件 |
3 监控系统设计 |
3.1 系统结构 |
3.2 下位机PLC通讯参数设置 |
3.3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
4 结束语 |
(9)基于PLC的汽车ID牌智能打刻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打刻机控制技术的现状与前景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发展趋势 |
1.4 PLC技术在打刻机上应用的前景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PLC及伺服控制技术 |
2.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综述 |
2.1.1 PLC的基本特点 |
2.1.2 PLC与其他工业控制系统的比较 |
2.2 交流伺服控制技术 |
2.3 步进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性能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ID牌打刻机结构 |
3.1 打刻机工艺流程 |
3.2 总体结构 |
3.3 移载机构 |
3.3.1 机构要求 |
3.3.2 机构工作流程 |
3.3.3 机构工作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设计 |
4.1 系统控制要求 |
4.2 系统控制方案的选择 |
4.3 系统设计示意图 |
4.4 电气机构 |
4.4.1 定位模块 |
4.4.2 串口通信模块 |
4.5 伺服系统 |
4.5.1 伺服驱动装置 |
4.5.2 伺服电机 |
4.6 模块间的通信信号 |
4.7 参数设定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程序设计 |
5.1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
5.1.1 PLC功能特点 |
5.1.2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
5.1.3 常用梯形图编程方法 |
5.2 PLC编程软件GX Developer综述 |
5.2.1 GX-Developer的主要功能 |
5.2.2 PLC编程软件GX Developer的应用 |
5.3 梯形图的设计 |
5.4 PLC程序清单 |
5.5 在应用PLC应该注意的问题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编程及调试 |
6.1 人机界面 |
6.2 软件开发平台及语言 |
6.3 工控机的通信 |
6.3.1 MSComm控件 |
6.3.2 串口编程的基本流程 |
6.4 Visual Basic软件界面程序调试 |
6.4.1 打刻机程序流程图 |
6.4.2 打刻机人机控制界面 |
6.5 现场运行调试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基于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介绍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4 课题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6 论文内容安排 |
1.7 总结 |
第二章 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总体方案 |
2.1 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 |
2.1.1 简介 |
2.1.2 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优点 |
2.2 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2.2.1 系统的总体框架 |
2.2.2 实验管理系统框架 |
2.2.3 RS232 通信口驱动程序框架 |
2.2.4 软件系统界面框架 |
2.3 总结 |
第三章 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硬件平台设计 |
3.1 PLC主机介绍 |
3.2 通信模块的设计 |
3.2.1 通信模块的CPU主控电路设计 |
3.2.2 通信模块的电源电路设计 |
3.2.3 通信模块的通讯电路设计 |
3.2.4 通信模块的驱动电路设计 |
3.3 PLC主机与通信模块的连接 |
3.4 总结 |
第四章 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通信模块 |
4.1 RS232 串行口通信 |
4.1.1 RS232 串行口 |
4.1.2 串行通信基本原理 |
4.1.3 Modbus 通信协议 |
4.1.4 MSCOMM串行通信控件介绍 |
4.2 PC机与通信模块串行通信的实现 |
4.2.1 通信模块串行通信详解 |
4.2.2 VB 6.0 实现与通信模块串行通信 |
4.3 FLASH仿真动画与VB6.0 的交互通信 |
4.3.1 FLASH简介 |
4.3.2 FLASH仿真动画与VB 6.0 的交互访问 |
4.4 总结 |
第五章 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PLC仿真软件的设计方案 |
5.2 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各模块实现 |
5.2.1 交通灯控制 |
5.2.2 邮件分拣机 |
5.2.3 水塔水位自动控制 |
5.2.4 多种液体自动混合 |
5.2.5 小车运动控制 |
5.2.6 自动售货机 |
5.3 总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内容及结果 |
6.3 测试结论 |
6.4 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用VB6.0实现监控机与PLC之间的通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VB实现PLC与上位机之间的通信[J]. 康微微,鞠振河.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 [2]基于PC-PLC的虚拟电梯控制系统设计[J]. 白晓旭,陈广华,霍凯. 计算机仿真, 2014(06)
- [3]基于西门子S7-400PLC的远程监控系统开发[D]. 冯曦. 燕山大学, 2014(01)
- [4]立体织机电子开口和电子引纬控制系统的设计[D]. 祖林均. 东华大学, 2014(06)
- [5]可调式立体织机引纬系统的设计[D]. 苏继伟. 东华大学, 2014(09)
- [6]低成本、开放式立体车库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 王学彦. 兰州交通大学, 2013(02)
- [7]多点式集中管理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庚.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8]基于MX组件的三菱PLC监控系统设计及应用[J]. 于永茂,高德欣,杜厚朋.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3(03)
- [9]基于PLC的汽车ID牌智能打刻机控制系统设计[D]. 杨沙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2)
- [10]基于PLC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东红.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