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环境下虚拟馆藏的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胡曦玮[1](2019)在《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经费投入的比例增加,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建设越来越引起重视,数字阅读技术的蓬勃发展也让用户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变化。数字阅读方式不断普及,电子书作为数字资源的一部分,相较于纸质书携带轻便、获取便捷、借阅方便等优势受到用户的青睐,使得用户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的电子书馆藏数量与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当前国内图书馆尚未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同时,电子书馆藏建设存在着电子书使用率低下、电子书商捆绑销售和版权严苛等问题,阻碍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用户对数字资源需求的增强推动着电子书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着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和电子书馆藏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图书馆电子书服务中,由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形成的电子书流转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作为其依托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水平欠佳。造成这一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信息政策不完善的因素,也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失衡的因素。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看,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归结为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主体未能普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共生理念,尚未形成良好的共生机制等。本文旨在研究构建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用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主,兼顾馆员和电子书商的需求,同时也对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加以指导与规范。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通过文献调查和网络调研了解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现状,从理论上根据文献、着作等资料检索,梳理与分析当前国内外关于图书馆电子书馆藏政策的研究。从实践上调查中美两国前100所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数据库情况、电子书许可协议情况以及电子书馆藏政策实践情况;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其次构建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在公共政策分析指导下,构建两套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案方案,一套为现有政策内容为基础的限制性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一套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从共生理论角度来看,首先阐述了共生理论的内涵和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其次探讨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共生系统构成条件、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然后论述了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运用。需求理论认为电子书馆藏建设各方需求推动着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发展,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生态链及形成动因,探讨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研究电子书馆藏利益管理与馆藏建设政策的关系,从而找出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三者的共同利益需求条款重点分析。通过数字资源建设理论和调查的现有政策条款来拟定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最后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流程来设计政策方案。首先明确政策构建的思路,确立政策目标,设计两套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最后对两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然后调查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情况。以上文中两套政策条款的设置为基础,对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分别开展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接受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最后分析三方问卷和访谈的结果,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利益需求,来确立政策条款。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抉择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从研究结果发现,有88.61%的用户、95.00%的图书馆员和96.05%的电子书商认为需要构建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有93.47%的用户、95.32%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的构建需要以用户需求为主、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需求。此外,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一致认为政策框架需要包括14项条款:“政策概括”、“采购标准”、“用户资格规定”、“版权限制”、“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合作馆藏”和“政策修订”。其中“采购标准”、“版权限制”、“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和“政策修订”这七项条款与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中的对应条款一致。其余的“政策概括”、“用户资格规定”、“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和“合作馆藏”这7项政策条款根据问卷和访谈调查内容在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和调整。此外,有90.95%的用户、91.49%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需要揭示,对每项政策条款揭示度的分值发现,揭示度分数较高的条款基本都涉及到用户如何使用相关信息,也与访谈者所述情况相吻合。最后依据相关调研数据和访谈内容,来提出改善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三方共生关系、促进三方共同利益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兼顾电子书商和图书馆利益需求的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宏观层面上包括:(1)加强组织信息文化建设,推广信息人生共生理念、(2)改善公共信息政策环境,推动共生系统平衡和优化、(3)建立利益相关者协调组织,促进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的构建三个方面。微观层面上分别从用户与图书馆的角度、图书馆与电子书商角度和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角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对政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分析政策主要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三大功能。政策执行过程需要包括:政策执行的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并从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以外的因素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来预测分析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郝世博[2](2015)在《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当前时期,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有力推动了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众多学者开始在以图博档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探索数字资源整合及服务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伴随互联网环境的形成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大量馆藏资源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超越时空的服务。如何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一体化的信息资源服务,形成知识资源的无缝集成与协同共享环境,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图情领域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当前基于开放网络的新兴分布式计算模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开始应用于图博档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高度自治的参与主体、复杂灵活的交互协作和多变异构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当前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融合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特征。基于上述网络环境,实现充分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的交互协作面临若干新的问题。信任管理机制作为当前能够有效解决分布式、开放网络环境中安全问题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有助于在没有足够先验知识的参与实体之间进行有效、健康协作关系的构建与维护。针对信任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国内与国外研究人员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工作,多种专用或通用信任管理模型被先后提出。然而,当前已经存在的信任管理机制或模型在应对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新环境和新应用时,还是在信任表征、信任获取、反馈信任聚合以及信任度评估等方面表现出种种不足。本文拟从数字资源互操作和数字化服务融合用户交互的双重视角出发,为满足分布式开放环境中数字资源互操作和服务融合的安全及信任需要,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机制、数字化服务融合信任协商机制等相关研究,为图博档数字资源互操作与服务融合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本文首先对选题意义及研究背景进行简要介绍,探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本研究工作中涉及的相关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寻找理论依据。然后对当前信任管理和自动信任协商存在的系统架构与典型模型进行论述,深入分析现阶段信任管理机制存在的多种应用模式;针对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这一研究主题,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应用实践,论述数字资源互操作存在的典型应用系统,从可行性、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探析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针对当前开放、动态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互操作、数字化服务融合用户交互过程中存在的信任问题和安全需求,分别构建数字资源互操作的信任管理模型和数字化服务融合的自动信任协商模型;在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模型的研究中详细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并给出其中动态信任评估模型的设计原则,针对反馈信任聚合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新型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的研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该机制的有效性;在数字化服务融合自动信任协商模型的研究中详细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具体论述自适应自动信任协商流程及其实例、访问控制策略描述方式、一致性校验算法、改进的策略语言逻辑结构等。最后系统归纳本文相关的研究工作,总结研究结论和研究贡献,指出本文研究工作的局限并探讨后续还需努力的研究方向。
张凤巧,毕杰[3](2014)在《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馆藏建设》文中研究指明在网络信息共享已深入人心之际,图书馆必须对馆藏建设的重点、内容以及策略进行转变与相应的调整,才能主动及时地为读者提供知识信息服务,才能保证教学与科研等网络工作顺利进行。
佘小芹[4](2013)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与策略——以集宁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集宁师范学院图书馆现状,阐述了该馆在网络环境下的变革及其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与策略。
周蕾[5](2012)在《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文中提出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探讨了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了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该如何进行资源建设。本文认为可行的策略有五个方面,改变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采集方式、加强虚拟馆藏建设、加强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打造别具特色的图书馆馆藏和实现各高校间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
程荷艳[6](2012)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文中提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表现出多样化、多层次、新颖、有价值等特征,促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由实体馆藏拓展到虚拟网络信息,形成二者互补、并存的馆藏信息资源新模式,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建设特色化、多元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的联合发展模式,并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提高信息资源的获得率、获知率、利用率,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这就促使我们在有效整合现有馆藏资源的同时,就如何应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成和开发利用进行深入的探究,建立具有协同保障能力的信息资源体系,以便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所担负的社会职能。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整个社会组织体系内的地位、职能,以及馆藏信息资源的现实状况,进而分析了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对馆藏信息资源的需求,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工作经验,就馆藏信息资源亟需建设的方向和内容,多方面、多角度剖析馆藏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障碍。最后作者探讨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总之,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了空前复杂而又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我们只有把技术、资源、人文手段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进行逐层、逐类地开发和利用,才能构建高效、便捷、有序的馆藏信息资源空间,并实现信息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李媛[7](2011)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文中提出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的迅速壮大使高校图书馆丧失了大量的用户。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出现,又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借助Web2.0技术理念提升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已成为当下图书情报界的研究热点。而高校图书馆能否实现在网络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是否能够吸引用户。用户需求是高校图书馆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本文首先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及其需求进行了探讨;再以中国民航大学用户为调查对象,以问卷的形式实例调查和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然后比较了网络环境下与传统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不同,介绍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服务模式、Web2.0理念及其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服务模式系统化方案,即开展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知识导航服务、构建交互性虚拟学习社区、强化信息整合系统的构建和应用、建立以创新性为导向的用户激励制度,并以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和豆瓣网为例进行案例分析以及对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的知识导航服务提出了设想。
杜娟[8](2010)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图书馆为例》文中提出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图书馆为例,探讨网络环境下研究所图书馆信息资源特点,介绍心理所图书馆信息资源情况,讨论网络环境下研究所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措施,希望能够给同行提供经验和借鉴。
何华连[9](2010)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研究》文中提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关键是提高文献质量。就高校图书馆而言,要妥善处理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等方面的关系,在文献无序生产的情况下建立相对有序的文献收藏秩序,对不同类型的文献实施不同的馆藏资源配置原则。就社会而言,应采取建立文献生产的宏观调控机制、改变文献生产质量不高的被动局面等应对措施。
樊五妹[10](2010)在《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述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性、内容及特点、现状、原则、举措。
二、网络环境下虚拟馆藏的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虚拟馆藏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用户电子书需求上涨 |
1.1.2 图书馆电子书经费投入增长 |
1.1.3 电子书市场面临挑战 |
1.1.4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矛盾凸显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图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电子书馆藏建设概念术语厘清 |
2.2 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发展政策研究现状 |
2.3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
2.3.2 国内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分析 |
3.1 中美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现状调查 |
3.1.1 高校馆电子书商数量统计 |
3.1.2 电子书数据库检索情况 |
3.1.3 电子书商统计情况 |
3.2 国内外电子书许可协议条款调查与评价 |
3.2.1 图书馆电子书许可协议模板条款调查 |
3.2.2 国外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
3.2.3 国内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
3.3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与评价 |
3.3.1 政策网上公布情况 |
3.3.2 政策覆盖范围情况 |
3.3.3 政策修订情况 |
3.3.4 政策条款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构建 |
4.1 共生理论 |
4.1.1 共生理论的内涵 |
4.1.2 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 |
4.1.3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 |
4.1.4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构成条件 |
4.1.5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 |
4.1.6 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应用 |
4.2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
4.2.1 需求理论 |
4.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4.2.3 数字资源建设理论 |
4.3 政策构建思路 |
4.3.1 政策构建流程 |
4.3.2 现有共生系统问题分析 |
4.3.3 政策宏观层次的问题 |
4.3.4 政策微观层次的问题 |
4.3.5 政策构建原则 |
4.4 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构建 |
4.4.1 政策目标确立 |
4.4.2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
4.4.3 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
4.4.4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与共生视角下政策备选方案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调查 |
5.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3 预调查 |
5.3.1 样本描述 |
5.3.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5.3.3 正式调查问卷形成 |
5.4 正式调查的实施 |
5.4.1 问卷发放与数据采集 |
5.4.2 调查数据的检验 |
5.5 正式调查数据的分析 |
5.5.1 样本属性分析 |
5.5.2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接受度调查 |
5.5.3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接受度调查 |
5.5.4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揭示的认知调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方案的确立 |
6.1 政策方案抉择 |
6.1.1 “政策概括”条款抉择 |
6.1.2 “采购标准”条款抉择 |
6.1.3 “用户资格规定”条款抉择 |
6.1.4 “版权限制”条款抉择 |
6.1.5 “电子书商义务”条款抉择 |
6.1.6 “图书馆义务”条款抉择 |
6.1.7 “用户义务”条款抉择 |
6.1.8 “三方共同义务”条款抉择 |
6.1.9 “电子书访问”条款抉择 |
6.1.10 “电子书保存”条款抉择 |
6.1.11 “电子书整合”条款抉择 |
6.1.12 “评价与剔除”条款抉择 |
6.1.13 “合作馆藏”条款抉择 |
6.1.14 “政策修订”条款抉择 |
6.2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 |
6.3 相关意见与建议 |
6.3.1 宏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
6.3.2 微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
6.4 政策执行的可行性分析 |
6.4.1 政策的功能 |
6.4.2 政策执行的过程 |
6.4.3 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主要贡献与结论 |
7.1.2 研究的创新点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数字资源建设、共享与整合 |
1.2.2 国内外LAM研究 |
1.2.3 信任管理研究 |
1.2.4 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框架结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互操作 |
2.1.2 服务融合 |
2.1.3 信任的定义 |
2.1.4 信任的属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论 |
2.2.2 协同论 |
2.2.3 知识组织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信任管理机制及应用模式分析 |
3.1 信任管理 |
3.1.1 定义 |
3.1.2 信任管理模型 |
3.1.3 凭证信任管理系统 |
3.1.4 行为信任管理模型 |
3.2 自动信任协商 |
3.2.1 定义 |
3.2.2 自动信任协商基本概念 |
3.2.3 现有自动信任协商系统 |
3.3 信任管理机制应用模式分析 |
3.3.1 P2P网络信任管理 |
3.3.2 普适计算信任管理 |
3.3.3 网格计算信任管理 |
3.3.4 Ad hoc网络信任管理 |
3.3.5 电子商务信任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模式分析 |
4.1 国内外应用实践分析 |
4.1.1 Europeana |
4.1.2 世界数字图书馆 |
4.1.3 美国IMLS支持项目实践 |
4.1.4 CALIS |
4.2 数字资源互操作模式探析 |
4.2.1 数字资源整合原则与方法 |
4.2.2 Metalib with SFX系统 |
4.2.3 MAP系统 |
4.2.4 TPI系统及USP平台 |
4.2.5 数字资源互操作典型系统总结 |
4.3 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探析 |
4.3.1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
4.3.2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广度分析 |
4.3.3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深度分析 |
4.4 跨域环境下安全互操作的实践分析 |
4.4.1 安全检测实施维度下的互操作 |
4.4.2 协作架构维度下的互操作 |
4.4.3 建模辅助维度下的互操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数字资源互操作中的信任管理研究 |
5.1 OAI-PMH协议 |
5.2 数字化协作模式构建 |
5.3 数字化协作模式面临的问题 |
5.4 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模型构建 |
5.4.1 动态信任管理的内涵 |
5.4.2 LAM信任管理模型构建 |
5.4.3 动态信任评估模型的设计原则 |
5.5 动态信任评估算法设计 |
5.5.1 传统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研究 |
5.5.2 新型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研究 |
5.5.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信任协商研究 |
6.1 信任协商策略需求 |
6.2 LAM-AATN模型构建 |
6.3 LAM-AATN信任协商流程 |
6.4 LAM-AATN信任协商实例研究 |
6.5 LAM-AATN一致性校验研究 |
6.5.1 访问控制策略描述研究 |
6.5.2 一致性校验算法研究 |
6.6 LAM-AATN策略语言研究 |
6.6.1 策略语言功能需求 |
6.6.2 LAM-AATN-Jess策略语言 |
6.6.3 LAM-AATN-Jess语法结构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贡献 |
7.1.1 研究结论 |
7.1.2 研究贡献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馆藏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
1. 因特网的诞生与发展, 图书馆信息资源与服务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 |
2. 馆藏的优势很多, 主要在于它资源丰富, 文献的结构优化, 这些都有效地开展, 极其有利于工作,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
二、网络环境下文献与图书馆馆藏资源基本内容 |
1. 传统的文献主要以实物为主, 光编辑工作就包括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等手工操作, 使编辑到资料出版发行时间较为漫长。 |
2. 网络环境下虚拟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主要来源于传统图书馆固有的纸质文献, 又包含以网络信息资源为主的虚拟馆藏。 |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 |
1. 因特网上信息资源虽然是丰富的, 但其地理上与组织上的松散以及散据类型多、随机变化差距大。 |
2. 信息资源上, 虚拟馆藏要远远大于实体馆藏, 且网上免费提供的信息资源也很多, 但这些信息大都未进行相关学科、专业的聚类, 它们以零散信息形式出现且处于无序化的自由状态, 这就使用户在工作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
(4)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与策略——以集宁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我院图书馆现状 |
2 网络环境下我院图书馆的变革 |
2.1 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变革 |
2.2 图书馆馆藏结构的变革 |
2.3 图书馆信息资源质量评价的变革 |
3 我院图书馆信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与策略 |
4.1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
4.1.1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
4.1.2 突出图书馆的权威性和学术性 |
4.1.3 遵循资源共享和分工协调的原则 |
4.2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
4.2.1 从实际情况出发优化馆藏结构 |
4.2.2 注重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 |
4.2.3 加强图书馆人才的培养 |
5 结语 |
(5)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环境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影响 |
1. 网络环境改变了图书馆资源的获取途径 |
2. 网络环境延伸了图书馆的基本职能 |
3. 网络环境促使图书馆馆藏资源形式的改变 |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 |
1. 改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采集方式 |
2. 加强虚拟馆藏建设 |
3. 加强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 |
4. 打造别具特色的图书馆馆藏 |
5. 实现各高校间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 |
(6)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目标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2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基本概述 |
2.1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含义、特征 |
2.2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要类型 |
3 高校图书馆读者在网络环境下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变化 |
3.1 多样化 |
3.2 多层次、立体式 |
3.3 新颖、及时 |
3.4 价值性明显 |
3.5 系统性 |
4 如何开发网络环境中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 |
4.1 实体类文献信息资源与虚拟网络信息资源 |
4.1.1 实体类文献信息资源开发 |
4.1.2 虚拟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
4.1.3 实体类文献信息资源与虚拟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机结合 |
4.2 在网络环境下开发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原则 |
4.2.1 重视馆藏信息资源发展政策的制定 |
4.2.2 建设多样化的文献信息资源 |
4.2.3 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
4.2.4 突出馆藏信息资源特色化建设 |
4.2.5 科学配置图书购置专项经费 |
4.2.6 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读者的能力和水平 |
5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
5.1 各高校图书馆实体类、虚拟类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式 |
5.1.1 实体类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弊端 |
5.1.2 实物类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 |
5.1.3 实物类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服务策略 |
5.2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5.2.1 实际利用现状: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及产生原因 |
5.2.2 转化策略 |
5.3. 立足本职,提高素质,增强服务本领 |
5.3.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点 |
5.3.2 制定完备的工作制度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及其需求 |
2.1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工作 |
2.1.1 网络环境对馆藏资源的影响 |
2.1.2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员的影响 |
2.1.3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影响 |
2.1.4 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 |
2.2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影响 |
2.3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用户特点 |
2.3.1 用户数量增加 |
2.3.2 用户类型多样化 |
2.4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 |
2.4.1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特征 |
2.4.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障碍 |
2.4.2.1 个人主观因素 |
2.4.2.2 外界因素 |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
3.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3.2 调查内容与统计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
4.1 网络环境下与传统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比较 |
4.1.1 服务内容上的不同 |
4.1.2 服务手段上的不同 |
4.1.3 服务范围的不同 |
4.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现有服务模式 |
4.2.1 虚拟参考咨询 |
4.2.2 个性化服务 |
4.2.3 网络资源导航服务 |
4.2.4 远程教育 |
4.3 Web2.0理念及其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应用 |
4.3.1 Web2.0理念简介 |
4.3.1.1 Web2.0概念 |
4.3.1.2 Web2.0的模式 |
4.3.2 Web2.0相关技术及其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
4.3.2.1 Blog |
4.3.2.2 Wiki |
4.3.2.3 RSS |
4.3.2.4 Tag |
4.3.2.5 Podcasts |
4.3.2.6 SNS |
4.3.3 Web2.0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特性分析 |
第五章 面向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需求的服务模式系统化方案 |
5.1 面向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需求的服务模式构想 |
5.1.1 开展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知识导航服务 |
5.1.2 构建交互性虚拟学习社区 |
5.1.3 强化信息整合系统的构建和应用 |
5.1.4 建立以创新性为导向的用户激励制度 |
5.2 面向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需求的服务模式案例分析 |
5.2.1 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的学科知识导航服务 |
5.2.2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 |
5.2.3 从豆瓣网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 |
5.3 中国民航大学知识导航服务设想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网络环境下研究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环境下研究所图书馆信息资源特点 |
1.1 馆藏内容专业化 |
1.2 馆藏载体多样化 |
1.3 馆藏虚拟化 |
1.4 书目信息网络化 |
2 网络环境下心理所图书馆信息资源 |
2.1 印刷型文献资源 |
2.2 电子资源 |
3 网络环境下研究所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措施 |
3.1 加强馆藏文献数字化 |
3.2 加强电子资源的建设 |
3.3 加强虚拟馆藏的建设 |
3.4充分利用免费的试用资源 |
3.5 加强特色数据库建设 |
3.6加强馆际合作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
3.7 做好信息资源服务 |
(9)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馆藏建设中应妥善处理的关系及其资源配置原则 |
1.1 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 |
1.2 纸型文献与数字文献 |
1.3 中文文献与外文文献 |
1.4 常用性文献与保障性文献 |
1.5 一般馆藏与特色馆藏 |
1.6 图书资料与报刊资料 |
1.7 同地利用与异地查检 |
1.8 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 |
2 馆藏建设的实现条件及其应对措施 |
2.1 改变文献生产总体质量不高的局面 |
2.2 建立文献生产的宏观调控机制 |
2.3 加强文献生产者、管理者与利用者之间的联系 |
2.4 提高文献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 |
2.5 争取相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
2.6 开展个性化的读者服务 |
(10)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性 |
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内容及特点 |
3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现状 |
3.1“藏与用”矛盾难以解决 |
3.2 图书购置经费短缺 |
3.3 资源共享意识不强 |
4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原则 |
4.1 需求性原则 |
4.2 针对性原则 |
4.3 可持续发展原则 |
4.4 资源共享原则 |
4.5“以人为本, 读者第一”原则 |
5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举措 |
5.1 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建设馆藏 |
5.2 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并重发展 |
5.3 增强资源共享意识 |
5.4 加强特色馆藏建设 |
5.5 做好图书剔旧工作, 提高馆藏质量 |
5.6 努力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素质 |
四、网络环境下虚拟馆藏的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D]. 胡曦玮.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2]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D]. 郝世博. 南京大学, 2015
- [3]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馆藏建设[J]. 张凤巧,毕杰. 兰台世界, 2014(32)
- [4]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与策略——以集宁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J]. 佘小芹.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15)
- [5]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J]. 周蕾. 中国报业, 2012(06)
- [6]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D]. 程荷艳. 郑州大学, 2012(09)
- [7]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D]. 李媛. 天津师范大学, 2011(10)
- [8]网络环境下研究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图书馆为例[J]. 杜娟. 图书情报工作, 2010(S2)
- [9]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研究[J]. 何华连. 图书馆, 2010(06)
- [10]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J]. 樊五妹. 情报探索,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