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职业理想和师德的形成及其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优秀教师职业理想和师德的形成及其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一、优秀教师职业理想、道德的形成及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左琳[1](2021)在《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开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尚处在摄取知识和积累经验历程中的大学生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和意义。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结合并非是把两个各异的领域生硬拼凑,而是找准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和契合点,达到有机联结的状态,并且共同服务于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对于二者结合的研究,既有益于把握前者的教育方向,又是为创新和开拓后者的内容及载体赋予了新的启迪。师范生作为我国大学生中特殊的一类人群,具有相对明确的职业取向。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中确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查找其原因并进一步探究得出针对师范生这一群体发挥出使得二者相结合更大效用的基本原则和路径,这是一个重要且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将“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研究”作为主旨,主要分四个部分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章在厘清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为本文的后续写作奠基;第二章是分别从教育目标的趋同点、教育内容的联通点以及教育功能的交叉点三个维度探索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为后文深入探讨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章对云南省师范类高校中的其中三所高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式,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究二者在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情况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高校的教育环境、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归因分析;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探析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基本方式,并从科学的结合内容之呈现、多样的结合方法之运用、专业师资的建设、师范生综合素质之提升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促成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此领域的相关研究做出补充和参考。

闵雪[2](2021)在《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以广西师范院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报告提出“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敬业精神作为价值追求,不仅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内容。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我国社会发展也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培养具有正确的职业认知,良好的职业情感,坚定的职业信念和守正创新的职业行为的新时代劳动者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高校师范生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后备力量以及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承担着教书育人、兴国安邦的神圣使命。研究新时代师范生敬业精神的现状,解决师范生敬业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既是丰富敬业精神的时代内涵,提升师范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教育强国战略,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调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共分为五大部分,分别为:绪论部分。本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一部分为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的相关理论概述。本部分在对新时代、敬业、新时代师范生敬业精神以及教师职业道德概念厘清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马克思关于敬业精神的相关论述。此外,本部分立足于敬业精神的时代发展基础上结合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与新时代三个重要阶段关于敬业精神的相关论述,为师范生敬业精神的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及重要价值。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精业、勤业与爱业三个部分,主要表现为正确的教师职业认知、良好的教师职业情感、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以及守正创新的教师职业行为。新时代背景下培养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从国家社会层面来看有助于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高校层面来看有利于加强师范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从个人层面来看有助于促进师范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第三部分是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的现状调查及分析。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广西地区部分师范院校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发现了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取得的一些积极进展如师范生敬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得到重视;有助于加强师范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正确认知师范生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一些现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敬业认知不足,敬业情感浅薄,敬业信念不强以及敬业行为偏差。根据反映出来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个人层面、学校层面、国家社会层面对其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为下文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培育的对策思考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为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培育的对策思考。结合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提出从个人层面、学校层面以及国家社会层面来提升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的培育路径。具体而言,在个人层面,主要从知情信行四个方面入手来树立正确的敬业认知,提升敬业精神的情感认同,强化敬业精神的信念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的敬业精神;在学校层面,主要从优化师范生课程教育结构、营造良好的校园敬业文化环境、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以及丰富敬业精神教学资源与空间等方面努力;在国家与社会的层面,主要从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郁的敬业氛围、积极完善教师职业相关法律法规、充分挖掘社会敬业资源,积极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以及构建健全的敬业评价体系等方面努力。

刘倩[3](2021)在《“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百年教育,贵在师道。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已深入人心,成为时代的主流,职前教育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阵地、教师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应挑起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监控的重担。今下,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实施有条不紊,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如此形势,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现状如何?该做出什么样的应对?改革的核心又是什么?本研究选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主题,“学生中心”理念为指导,阐明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针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现状开展深入研究。本研究秉承“学生中心”理念,以相关政策、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过程模式课程开发观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过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开展研究工作。为了清晰了解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笔者采用“面——线——点”结合的方式获取信息。将全国通过第二、三级师范类专业认证的221个专业的整体状况作为“面”上了解;从中随机选取化学专业通过认证的六所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等材料进行“线”上分析;最后,以M师范大学的七个师范专业为“点”上研究对象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其中重点分析M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辅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M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的真实情况。介于多层面的研究了解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之困境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过于理想化和同质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未能有机结合,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不高;教师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保守且融合度低,教师专业伦理处于边缘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时空受限,在大力提倡增加实践类课程的同时缺乏有效管理;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涉及范围不够全面且评价机制效能低下。本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研究态度,从社会、学校、教师和师范生个体四个层面探究原因。综合各方面的调查资料,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四化”的破境之策:专业化层面,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夯实教师专业发展基础;加强教师教育者资质培训,提供专业化师资保障;精品化层面,均衡课程学分比重,强化课程地位;开发与利用精品课程,永葆课程活力;实践化层面,理解教师实践智慧,擦亮师范专业育人;注重课程实践管理,保障课程高效实施;持续化层面,规划文本评价研究,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自我评价功能,健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张贺[4](2021)在《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教师越投入于工作,学生的表现就越好,他们对未来的准备也越好。此外,如果教师投入于工作,他们就不太愿意辞职。工作投入的相关研究在西方已经较为丰富,国内学者对于“工作投入”这一西方舶来概念,提出要关注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但目前国内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研究还比较薄弱,已有的本土化研究也没有关注到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本土化的视角,构建了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考虑到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教师在实习阶段(实习师范生阶段)的工作经历对其后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着重关注了教师的职初阶段(实习师范生阶段)。另外,本研究还关注了师范生入职后的职业发展阶段(在职教师阶段),通过两个阶段的工作投入概念及影响因素的对比,探索促进高校师范人才培养的策略。为了构建本土化的教师工作投入概念,本研究从传统文化和当下的文化环境两方面着手。借助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传统典籍的文本分析,得到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工作投入概念。同时,通过对18名实习师范生和19名在职教师的深度访谈,探索当前文化环境下教师工作投入概念。通过将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工作投入概念与实习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理解的工作投入概念比较分析,建构出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教师工作投入概念包含工作活力、工作道德、工作负责、工作奉献、工作专注五个维度。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更趋近于传统文化,而与西方的工作投入概念不同。通过深度访谈,本研究探索了影响实习师范生工作投入的主要因素。访谈的结果发现,实习师范生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工作特征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重要他人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并从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探索了师范生入职后的职业发展阶段(在职教师阶段)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实习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工作投入影响因素的分析,从高等师范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师范生培养教育的相关建议。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构建了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并通过质的研究方法探索了影响实习师范生工作投入的主要因素,从师范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师范人才培养教育的建议和策略,丰富了师范生培养的相关研究。

金茜[5](2021)在《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师作为国家走向文明富强的重要基石,是教育事业的关键部分,教师也是改善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源泉。当前,世界各国愈发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并认为高等师范教育对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和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俄罗斯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改变了其方向、内容和结构。长久以来,俄罗斯始终重视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发展,在继承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提升俄罗斯师范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分析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经验与启示。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对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研究。绪论部分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进行探究,通过搜集和分析文献,进一步阐述本研究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为文章提供研究思路。第二章为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本章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搜集俄文文献对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进行概述并阐述俄罗斯在课程改革前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和课程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对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进行阐述,详细地介绍了影响俄罗斯课程改革的人本主义观和能力本位观;第四章论述了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依据,包括师范教育现代化规划(2014—2017)、第三代师范教育国家标准(学士)修订、教师专业标准,第三章与第四章的研究为本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第五章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从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质量评价几方面详细介绍了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第六章运用比较研究法,总结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当前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不足并提出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得出以下结论:丰富并优化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选修课程;构建实践取向的课程模式;丰富师范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方式;注重培养未来教师的职业能力。

李辉[6](2020)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文中提出职业理想是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想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职业理想是职业实践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任何职业生活都需要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更需要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崇尚师德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历代教育家也均执着追求着“师范端严,学明德尊”的个人修养和教育境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理想问题,并将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置于教师培养的核心地位。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也激励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简洁概括激励着广大人民教师实现从世俗生活到精神自由、从个人价值到使命担当的发展跨越,为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范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主力军,他们只有拥有崇高教师职业理想,才能形成可贵的师范气质和深厚教师情怀,才能调动起奉献教育事业的职业热情和奋斗意志。职业理想教育是高校师范生理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职业理想培育的坚实保障。因此,对标“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积极关注并研究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问题对师范生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进行了阐释,明确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马克思主义职业观为理论指导,并借鉴了西方职业发展理论相关研究测量工具。同时,对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进行了分析: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关乎新时代我国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关乎新时代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以及师范专业改革工作的成效;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目标指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心理学研究方法编制了《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及《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使用上述两个自编问卷进行了相关测量和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积极方面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内容体系有待完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合力结构尚未形成”等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国家及社会四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的成因。结合前期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进行了重点研究:一是在实施原则的调试方面,提出要遵循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等原则;二是在内容体系建构方面,建议内容体系应涵盖政治信仰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职业认知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教育、教师职业情感教育以及教师从教信念教育等五个方面;三是在实践举措探索方面,梳理了以讲授、体验、榜样、环境和自我为核心的“五维”培育路径以及探索了构建“向师型”师范生课程体系、发挥以“实习支教”为核心的实践教育优势、发挥“榜样力量”的启迪与激励影响、彰显“师范教育”特质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激发高校师范生主体意识及自我教育积极性等对策。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完善高校师范生的“录取与退出机制”“效果评价机制”“国家支持机制”“社会引导机制”以及“家庭干预机制”等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支持机制的思路。其中,第一章“理论概述”是研究起点和基础;第二章“意义与要求”是研究的方向和指引;第三章“现状实证分析”和第四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是研究难点和切入点;第五章“思路与举措”是研究重点和落脚点。

李梦[7](2020)在《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文中提出培养高质量的教师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新时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目标。良好的理论素养作为师范生成长的基石,是他们成功迈入职场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教育理论承担着提升师范生理论素养并促进其专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能够帮助师范生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养成批判和反思的教学思维,做出专业的教学判断。重视教育理论在师范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教师职业的理论基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知识基础。本文以小学教育专业完成四年学业任务即将毕业的师范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教育理论的学习状况,以此为基础提出优化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的相关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教育理论知识、师范生专业学习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方面的相关文献。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进一步分析了师范生教育理论的学习状况,并采用量化分析与质性访谈混合式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师范生对教育理论的重视程度、学习兴趣、掌握状况、运用频率和应用能力。接着,通过对20位师范生就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过程进行半结构访谈,重点探讨他们在经过四年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在职业道德与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所取得的学习效果。最后,根据调查内容分析当前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善学习效果的优化策略。研究发现,师范生教育理论的学习状况总体较好。对教育理论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学习兴趣不足。对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也能够有意识地在实践情境中主动运用,但转化与应用能力较弱,有待加强。本研究认为,影响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和运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师范生的性别、见习与实习时间、学业成绩排名、报考专业原因、未来的职业规划以及所读专业是否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项目等。目前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存在着自我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困惑的束缚、课程设置缺乏弹性、高校教师教育者教学素养有待提高、教育实践效果低下等问题。本研究提出,师范生应正确认识教育理论,并强化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与运用;高校教师教育者要提升自我的教学素养,更好地引导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大学应该加强师范专业的吸引力,安排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并通过借鉴境外先进的教师教育模式,推行有效的职前教师教育改革。

单瑞平[8](2020)在《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职业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在职业领域的具体表现,它对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等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随之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师范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关系着未来教师的从教行为和工作状态,同时关系着未来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但是在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发现以大学生这一宏观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比较多,而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文章将对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研究通过对高等院校的在校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状况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共收集问卷492份。调查显示: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特征为职业价值观整体积极、职业价值取向多元、推崇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职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选择的矛盾性;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在性别、学科类型、生源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就业能力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都影响着师范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因此,文章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四个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帮助师范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从而促进他们科学、有序地步入教育工作之中。

普国嵘[9](2020)在《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研究》文中提出立德树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要落实的根本任务,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大时代命题。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肩负着为国家、社会和民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他们在高校养成的道德、品行会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这直接关系到我国下一代学生的成长。因此,加强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党中央、各级党委政府和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深入研究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探寻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对于提高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师范生品德的塑造,为社会培养造就卓越教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来研究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实际状况,以马克思的道德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威尔逊的道德教育理论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师德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相关概念、目标及基本内容进行阐释。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实证研究,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当前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梳理了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取得的成绩,从高校教育方面及师范生自身方面对立德树人教育的现存问题展开论述,即从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评价机制、育人合力以及师范生自身德行对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针对现状从学校、教师、社会环境和学生自身四个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其问题及原因,从牢固持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完善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构建良好的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环境、增强高校教师的育人影响力、发挥师范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等五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为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朱豆豆[10](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构建研究 ——基于三所师范院校调查的思考》文中认为教育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师风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当前我国师德教育水平依然参差不齐,社会各界对在职教师的道德问题关注的较多,师范生师德教育往往被忽视。师范生作为准教师,有必要坚定其从教信念和职业理想,使其明晰“做教师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也应该同样受到重视。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水平与师德教育课程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完善的师德教育课程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师德素养。因此,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定位于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遵循“内涵确立—问题研究—原因分析—课程构建—实施保障”的研究思路,选取东部、中部、西部各一所师范大学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和访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明确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内涵的基础上,调查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现状及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除绪论部分外,本论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内涵及结构的相关概述。这部分内容对师德、师德教育、师德教育课程等核心内涵进行概念界定,并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审视师德,探讨师德的内容结构。第二部分: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研究。这一部分是选取三所师范院校,通过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实施效果等方面调查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从社会层面、制度层面、学校层面分析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社会层面是受极端功利主义文化观念的影响;制度层面是由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薄弱;学校层面是师德教育课程的评价不合理。第四部分: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构建及实施。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和创新部分,从课程理念、课程系统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手段实现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构建。创新性地提出师德教育课程的四种实施路径,即概念+认知路径、案例+分析路径、情境+体验路径以及实践+反思路径。第五部分: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实施保障。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以下条件作为实施保障,即建设高素质教师教育者队伍、创建道德文化环境、完善教师专业道德规范、改革师范生招生机制,严把入口关。

二、优秀教师职业理想、道德的形成及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秀教师职业理想、道德的形成及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个别访谈法
        (四)辅助工具:SPSS数据统计与分析
    四、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厘清
        一、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节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作用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启发
    第三节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两者的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两者的结合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需要
        三、两者的结合是应对师范生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
第二章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第一节 教育目标的趋同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
        三、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趋同点
    第二节 教育内容的联通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
        三、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联通点
    第三节 教育功能的交叉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
        三、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交叉点
第三章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描述
        二、调查维度及设计
        三、调查分析
    第二节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两者结合的受教育者主体意识不强
        二、两者结合的教育内容实效性有限
        三、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多样性不足
        四、两者结合的专业师资建设不完善
    第三节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环境建设方面
        (一)对两者结合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二)缺乏对两者结合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指导
        (三)缺乏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
        二、教育者的资源提供方面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备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阶段性和系统性不足
        三、受教育者的个体接受方面
        (一)师范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甚少
        (二)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三)师范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知不足
第四章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原则和路径
    第一节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路径
        一、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方式
        (一)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二)借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三)为二者结合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二、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具体路径
        (一)在课程设置上呈现科学的结合内容
        (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的结合方法
        (三)从内外两方面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
        (四)从主体能动性上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以广西师范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重难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七)创新之处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研究不足
一、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阐释
        1.新时代
        2.敬业
        3.新时代师范生敬业精神
        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二)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于劳动与敬业精神的相关论述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敬业精神的相关论述
        3.马克思关于职业道德思想与敬业精神的相关论述
    (三)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关于敬业精神的论述
        1.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关于敬业精神的论述
        2.改革开放时期关于敬业精神的论述
        3.新时代关于敬业精神的论述
二、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的内容表现及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的基本内容
        1.精业——扎实的教师学识基础
        2.勤业——勤恳的工作学习态度
        3.爱业——浓厚的教师职业情感
    (二)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的主要表现
        1.正确的教师职业认知
        2.良好的教师职业情感
        3.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
        4.守正创新的教师职业行为
    (三)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的重要价值
        1.有助于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有助于加强师范院校职业道德教育
        3.有助于促进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三、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的问卷设计
        1.问卷设计
        2.调查过程
        3.数据整理
    (二)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的积极表现
        1.师范生敬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得到重视
        2.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方式多样化
        3.正确认知师范生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
    (三)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的问题表现
        1.敬业认知不足
        2.敬业情感不足
        3.敬业信念不强
        4.敬业行为偏差
    (四)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个人层面
        2.学校层面
        3.国家与社会层面
四、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培育的对策思考
    (一)个人层面
        1.树立正确的敬业认知,提升自身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
        2.提升对敬业精神的情感认同
        3.强化敬业精神的信念
        4.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的敬业精神
    (二)学校层面
        1.优化师范生课程教育结构
        2.营造良好的校园敬业文化环境
        3.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4.丰富敬业精神教学资源与空间
    (三)国家与社会层面
        1.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郁的敬业氛围
        2.积极完善教师职业相关法律法规
        3.充分挖掘社会敬业资源,积极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4.构建健全的敬业评价体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新时代广西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培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政策依据: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必然趋势
        二、理论依据:构建人本主义教师教育课程观的必然要求
        三、实践依据:探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
    第二节 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第四节 概念界定和关系阐述
        一、概念界定
        二、关系阐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二、过程模式课程开发观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教师教育课程的现实状况
        一、教师教育课程目标
        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三、教师教育课程内容
        四、教师教育课程实施
        五、教师教育课程评价
    第二节 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教师教育课程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定位:地位模糊,弱化课程特色
        二、课程目标:偏社会化,忽视学生需求
        三、课程结构:比例失衡,阻碍学生选择
        四、课程内容:陈旧保守,未达学生满意
        五、课程实施:以教定学,无视学生体验
        六、课程评价:方法单一,缺失学生参与
第三章 M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个案分析
    第一节 问卷的编制与数据处理
        一、问卷的编制
        二、问卷的调查对象
        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四、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五、问卷的数据处理
    第二节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提纲的编写
        二、访谈的调查对象
    第三节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分析——基于问卷和访谈的调查
        一、总体情况的分析
        二、各维度的调查与分析
        三、差异分析
    第四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案分析——基于文本的分析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概说
        二、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个案分析
        (一)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
        (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设置
        (三)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选取
        (四)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运行
        (五)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的方式
第四章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第一节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之困境表征
        一、师范生与课程目标的相遇
        二、师范生与课程结构的相识
        三、师范生与课程内容的相知
        四、师范生与课程实施的相融
        五、师范生与课程评价的相守
    第二节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困境成因之透析
        一、社会层面:教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之动摇
        二、学校层面:教师教育课程顶层建设薄弱
        三、教师层面:教师教育者专业资质欠缺
        四、学生层面:师范生自我职业认同感低
    第三节 “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破境之策
        一、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二、精品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
        三、实践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四、持续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工作投入的概念
        1.1.1 国外工作投入的概念与测量
        1.1.2 国内工作投入的概念与测量
        1.1.3 工作投入的概念与中国文化
    1.2 教师工作投入影响因素
        1.2.1 国外教师工作投入影响因素研究
        1.2.2 国内教师工作投入影响因素研究
        1.2.3 文化对工作投入的影响
    1.3 小结
第2章 研究问题、思路及框架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对象
    2.5 研究方法
        2.5.1 研究程序
        2.5.2 数据分析方法
第3章 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
    3.1 传统经典书籍的文本分析结果
    3.2 实习师范生的访谈数据结果
        3.2.1 实习师范生的访谈数据分析
        3.2.2 实习师范生的访谈结果分析
    3.3 师范生入职后职业发展阶段(在职教师)访谈数据结果
        3.3.1 在职教师的访谈数据分析
        3.3.2 在职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教师生涯不同阶段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
    4.1 实习师范生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
        4.1.1 数据收集与分析
        4.1.2 数据结果与讨论
        4.1.3 小结
    4.2 师范生入职后职业发展阶段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
        4.2.1 数据收集与分析
        4.2.2 数据结果与讨论
        4.2.3 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讨论
        5.1.1 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的讨论
        5.1.2 教师生涯不同阶段工作投入影响因素的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师范生)
附录B 访谈提纲(教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概述
        (一)俄罗斯师范教育体系的构成
        (二)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特点
    二、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提出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
        (二)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面对的问题
第三章 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一、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一)人本主义观
        (二)能力本位观
    二、俄罗斯学者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观点
    三、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
第四章 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依据
    一、师范教育现代化规划(2014-2017)决定课程改革的方向
    二、第三代师范教育国家标准(学士)修订影响课程改革的内容
    三、俄罗斯教师专业标准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
第五章 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设计
        (一)俄罗斯顶尖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计——以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为例
        (二)俄罗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计——以托木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为例
    二、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实施
        (一)实施模块化原则
        (二)运用实践取向的教学方法
        (三)采用教育实习模式
    三、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质量与评价
        (一)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的学习成果评估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的国家最终认证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的教师资格认证
第六章 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选修课程所占比重较少
        (二)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薄弱
        (三)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单一
    二、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丰富并优化选修课程
        (二)构建实践取向的课程模式
        (三)丰富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方式
        (四)注重培养未来教师的职业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及功能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概念结构模型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功能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功能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职业观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实施
        (二)推动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
        (三)助力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深化改革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方向与要求
        (一)根本方向:培育“四有”好老师
        (二)职责要求:做好“四个引路人”
第三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现状实证分析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问卷编制及使用
        (一)编制目的
        (二)编制方法
        (三)编制过程
        (四)问卷使用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分析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当前的积极方面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有待完善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
        (四)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合力结构尚未形成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弱化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原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及教育有效性不足
        (二)学生原因:师范生职业理想塑造自觉性差
        (三)国家原因:薪酬待遇及社会保障不佳
        (四)社会原因:社会价值观影响及就业形势压力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工作原则调适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原则
        (二)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原则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原则
        (四)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原则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
        (一)政治信仰与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师职业认知教育
        (三)教师职业认同教育
        (四)教师职业情感教育
        (五)教师从教信念教育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践举措探索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选择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对策提升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机制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提纲》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正式版)》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新师范教育要求重新审视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1.1.2 实践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面临困境
        1.1.3 教育理论有何作用及其如何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
        1.2.2 教师知识结构的相关研究
        1.2.3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1.2.4 师范生专业学习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问题
        1.4.4 研究目标
        1.4.5 研究内容
        1.4.6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职前教师教育中教育理论的重要性
    1.1 教育理论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1 教育理论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成分
        1.1.2 教育理论体现师范生的“师范性”和“理论性”
        1.1.3 师范生教育理论的学习状况能够反映未来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
    1.2 教育理论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1.2.1 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
        1.2.2 奠定坚实的理论素养
        1.2.3 养成批判和反思的教学思维
        1.2.4 形成一致的专业认同
        1.2.5 做出专业的教学判断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2.1 研究框架
        2.1.1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情况研究
        2.1.2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效果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法
        2.2.2 访谈法
    2.3 研究工具
        2.3.1 问卷的编订
        2.3.2 问卷的修订
        2.3.3 信效度检验
        2.3.4 访谈提纲
    2.4 研究对象
        2.4.1 问卷对象
        2.4.2 访谈对象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的现状分析
    3.1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现状的总体情况分析
        3.1.1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重视程度的分析
        3.1.2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学习兴趣的分析
        3.1.3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掌握状况的分析
        3.1.4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运用频率的分析
        3.1.5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应用能力的分析
    3.2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3.2.1 价值认识
        3.2.2 学习过程
    3.3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现状的差异性分析
        3.3.1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重视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3.3.2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学习兴趣的差异性分析
        3.3.3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掌握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3.3.4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运用频率的差异性分析
        3.3.5 师范生对教育理论应用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的效果分析
    4.1 为师之本:职业道德理念的养成
        4.1.1 发展的专业意识日益强化
        4.1.2 未来的职业定位轮廓清晰
        4.1.3 师范生职业心理趋于稳定
        4.1.4 自我的师德修养更为完善
    4.2 为师之资:教育专业知识的形成
        4.2.1 教育理论基本知识
        4.2.2 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知识
        4.2.3 一般教学知识
        4.2.4 学科教学知识
        4.2.5 班级管理知识
    4.3 为师之实:教学专业能力的习得
        4.3.1 教学调控与管理能力
        4.3.2 师生沟通与合作能力
        4.3.3 教学技术与应用能力
        4.3.4 日常反思与科研能力
        4.3.5 终身学习与发展能力
第五章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的问题剖析
    5.1 师范生自我学习的动力不足
        5.1.1 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
        5.1.2 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
        5.1.3 专业思维尚未形成
    5.2 师范生学习困惑的束缚
        5.2.1 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5.2.2 教育理论高深莫测
    5.3 课程设置缺乏弹性
        5.3.1 形式上,选修成必修
        5.3.2 内容上,缺乏针对性
    5.4 大学教师教育者的教学素养有待于提高
        5.4.1 教学方式相对单一,课堂讲授法仍居主导地位
        5.4.2 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够,难以唤醒学生的积极性
        5.4.3 教学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式需要进行改革
        5.4.4 教师自身囿于高校,缺少一线教学经验
    5.5 教育实践效果的低下
第六章 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的优化策略
    6.1 师范生应强化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应用
        6.1.1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论期待,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6.1.2 激发学习教育理论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内生动机
        6.1.3 探究深层次的学习方式,提高理论-实践-理论的转化能力
        6.1.4 关注学习的主体性,促进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养成
        6.1.5 培养反思能力,提高其探究与创新意识
    6.2 大学教师教育者应提升自我的教学素养
        6.2.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6.2.2 走进一线教学实践,从“身份赋权”到“素养胜任”
        6.2.3 以学习者为中心,树立“进步即质量”的教育评价观
    6.3 大学应推行有效的职前教师教育改革
        6.3.1 培养理念:“技术理性”向“反思性实践”的转变
        6.3.2 生源质量:加强师范专业的吸引力并优化招生政策
        6.3.3 课程开发:完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论课程体系
        6.3.4 学习空间:实现大学本位与中小学实践场所的融合
        6.3.5 借鉴他国:学习境外先进的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理论的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
第一章 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研究概述
    第一节 职业价值观的概念界定
        一、价值观
        二、职业价值观
        三、师范生职业价值观
    第二节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是促进师范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加强高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需要
        三、是推动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择业观理论的基本思想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的基本思想
        三、习近平关于青年择业观理论的重要思想
        四、理论启示
第二章 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设计与样本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样本选择
        三、变量测量
        四、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第二节 样本基本情况
        一、样本回收情况
        二、样本基本特征
第三章 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总体现状分析
        一、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描述统计分析
        二、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总体特征
    第二节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群体性差异分析
        一、性别差异分析
        二、学科类型差异分析
        三、生源地差异分析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五、家庭经济情况差异分析
        六、就业能力差异分析
第四章 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一、社会因素
        二、学校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
        四、个人因素
    第二节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回归模型建立
        二、回归结果分析
第五章 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育对策
    第一节 加强社会对职业价值观培育的保障作用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作用
        二、加强网络新媒体的监督
        三、提高教师职业的地位
    第二节 发挥学校对职业价值观培育的主导功能
        一、推进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
        二、加强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三、提升职业指导工作成效
    第三节 强化家庭对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力量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二、重视家庭教育
    第四节 发挥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自我教育
        一、坚定职业理想信念
        二、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三、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9)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1.研究创新之处
        2.研究不足之处
一、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概述
    (一)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相关概念
        1.立德树人
        2.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
        3.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
    (二)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1.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
        2.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的道德理论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3.威尔逊的道德教育理论
        4.苏霍姆林斯基的师德理论
    (四)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师范生坚定职业信仰
        2.有利于提升师范生“为人师表”意识
        3.有利于提高师范生道德行为的履践能力
        4.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一)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取得的成绩
        1.高校针对立德树人教育采取了有效行动
        2.师范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
        3.多数已毕业的师范生能较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
    (二)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1.立德树人教育内容欠完善
        2.立德树人教育方式方法不够多元
        3.立德树人教育评价机制不足
        4.各门课程的教育合力尚未完全形成
        5.师范生自身德行有待提升
    (三)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高校对立德树人教育落实不到位
        2.教师对立德树人教育实现的作用发挥不够
        3.社会环境对立德树人教育的负面影响
        4.师范生对立德树人教育的坚守不足
三、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
    (一)牢固持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二)完善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工作
        1.加强立德树人教育的主渠道建设
        2.创新立德树人教育的方式方法
        3.健全立德树人教育的相关机制
    (三)构建良好的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环境
        1.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环境
        2.形成崇教尚师的优良家庭风气
        3.打造师范特色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
    (四)增强高校教师的育人影响力
        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加强高校在职教师的师德建设
        3.强化教师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五)发挥师范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1.自觉加强思想道德理论学习
        2.强化对个人行为的道德自律
        3.积极参与校内外的道德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构建研究 ——基于三所师范院校调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政策诉求
        1.1.2 现实需求
        1.1.3 个人研究兴趣与反思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创新点
2 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内涵及结构
    2.1 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内涵
        2.1.1 道德
        2.1.2 师德
        2.1.3 师范生师德教育
        2.1.4 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
    2.2 师范生师德结构
3 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部分专业没有明确提出对师范生的师德培养目标
    3.2 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边缘化
        3.2.1 缺乏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
        3.2.2 师德教育相关课程较少
    3.3 师范生师德课程实践环节薄弱
        3.3.1 师范生实践课程较少
        3.3.2 师范生实践活动缺乏指导
    3.4 师范生师德教育相关课程实施效果不佳
        3.4.1 师范生师德教育相关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联系
        3.4.2 师范生缺少师德的相关知识或认识
        3.4.3 部分师范生缺乏对教师专业的内部认同
4 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社会层面:极端功利主义文化观念影响课程的重视程度
    4.2 制度层面:有待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影响课程的内容
    4.3 学校层面:不当的师德教育课程评价影响课程的实施
5 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构建及实施
    5.1 明确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5.2 系统规划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
        5.2.1 建构独立的师德教育课程模块,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5.2.2 发挥师德相关课程的育人功能
        5.2.3 推进师德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5.3 优化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实施路径
        5.3.1 概念+认知路径
        5.3.2 案例+分析路径
        5.3.3 情境+体验路径
        5.3.4 实践+反思路径
    5.4 完善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5.5 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建设的案例—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
        5.5.1 师德教育的学校依据
        5.5.2 理论课程与师德教育
        5.5.3 实践教育与师德养成
6 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实施保障
    6.1 建设高素质教师教育者队伍
    6.2 创建道德文化环境
        6.2.1 完善社会文化支持系统
        6.2.2 营造师范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6.3 完善教师专业道德规范
    6.4 改革师范生招生机制,严把入口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优秀教师职业理想、道德的形成及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研究[D]. 左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新时代高校师范生敬业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以广西师范院校为例[D]. 闵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D]. 刘倩.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4]教师工作投入的本土化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贺.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 金茜.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6]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D]. 李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师范生教育理论学习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D]. 李梦. 江南大学, 2020(01)
  • [8]高等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 单瑞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研究[D]. 普国嵘.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构建研究 ——基于三所师范院校调查的思考[D]. 朱豆豆.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优秀教师职业理想和师德的形成及其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