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优质稻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曾铮[1](2021)在《湖南省郴州市稻米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
罗云成,卿喜明[2](2020)在《湖南水稻品质育种主要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由量向质的转变,以及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优质稻育种变得"刻不容缓"。文章全面地回顾和概述了湖南省优质稻育种的主要成就。
贾琳,吴立群,伍中胜,彭建,朱益祥,贾先勇[3](2020)在《桃优香占在常德的生产表现与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认为桃优香占是湖南省桃源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湖南金健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用桃农1A与黄华占配组育成的产量高、米质优、熟期早的优质杂交晚稻组合。通过对不同栽培条件的实例分析,总结了该组合在常德的生产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高倩[4](2019)在《近郊乡村土地集约规划利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土地集约利用已成为国家政府和学术界高度重视的热点。而近郊乡村作为促进城乡间要素科学流动的重要区域,对土地集约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近郊乡村也逐渐暴露出空心村等一系列土地资源浪费、粗放使用的问题,不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基于以上人地关系紧张、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背景,如何解决近郊乡村土地资源浪费、粗放使用的问题,如何对近郊乡村进行集约化利用,提高近郊乡村土地利用效率,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在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通过研究发现,现有研究对近郊乡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不足,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权重确定从而构建了近郊乡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本文首先从国内外研究入手,分析了目前近郊乡村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接着通过对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分析梳理,提出在规划视角下,针对近郊乡村,构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效益均衡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研究。然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入手,较系统地挖掘近郊乡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特征,为后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和指标选取提供依据。其次是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近郊乡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先是从整体上构架“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三级评价体系结构,搭建起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框架,共涵盖15项评价指标。并对其评价指标的性质、含义等进行解释说明,为所构建的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提供支撑。最后是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选取长沙市永安镇坪头村作为实证评价对象,验证了前文所构建评价体系的实际使用效果。评价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三个方面以及土地综合集约利用程度。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改善建议,希望能以此为基础,为其他近郊乡村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刘利民[5](2016)在《刈割处理对优质稻农艺性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稻米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大量研究表明,株型偏高、易倒伏导致的籽粒灌浆不充实问题,严重影响了部分优质稻品种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此外,由于部分优质稻品种生长期长、病虫害发生严重、农药施用次数多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优质稻米的安全品质下降。因此,通过合理的栽培调控措施提高优质稻的稻米品质尤为重要。随着对再生稻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者发现,刈割处理后水稻株型得到明显优化。为此,本试验选择了力源占、农香18、美香占、马坝银占、兆香1号、惠民122、湘晚籼17、黄华占、绿稻Q7、丰两优香1号和新两优223等11个优质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了刈割处理和非刈割对照,刈割时间为孕穗期,留桩高度20 cm,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了刈割处理对优质稻农艺性状、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优质稻丰产、优质栽培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刈割处理延长各品种生育期,刈割处理再生植株生长期平均为165 d,比非刈割对照增加了22d。然而,刈割至成熟的时间仅为88 d,比对照缩短了55d。刈割至成熟时间缩短有利于减轻病虫害为害、降低农药施用次数,对于优质稻安全品质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2.刈割处理后优质稻品种平均株高为98 cm,比非刈割对照平均降低24.6%;齐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比非刈割对照降低42.4%;叶片变小和群体生物量下降有利于提高群体的抗倒伏性能。刈割处理可以提高粒叶比和收获指数,对于刈割处理产量形成具有促进作用。3.刈割处理降低部分优质稻品种的产量,如刈割处理显着降低了丰两优香1号、湘晚籼17、美香占、黄华占、马坝银占和绿稻Q7的产量,产量降幅为10.4%41.5%,绿稻Q7降幅最大,丰两优香1号降幅最小。刈割处理导致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生物量和每穗颖花数的不足。部分品种刈割处理与对照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着,如力源占、农香18、兆香1号、惠民122和新两优223等品种,这主要是由于刈割处理促进有效穗、结实率、粒重和收获指数的提高,补偿了生物量和每穗颖花数下降带来的减产效应。4.与非刈割对照相比,刈割处理提升了农香18、兆香1号和湘晚籼17的整精米率,而刈割处理与播期二的整精米率差异不显着。刈割处理的平均垩白粒率为9.53%,比非刈割对照平均增加了7.74个百分点,比播期二降低了0.57个百分点。刈割处理垩白粒率最高和最低的品种分别是力源占和新两优223。刈割处理、非刈割对照、播期二的平均垩白度分别是2.19%、0.43%和2.70%。非刈割对照相比,刈割处理增加了兆香1号、惠民122、湘晚籼17、黄华占、绿稻Q7、丰两优香1号和新两优223的垩白度。与播期二相比,刈割处理降低了力源占、美香占和新两优223的垩白度。除力源占、农香18、美香占、绿稻Q7长宽比不存在处理间差异外,刈割处理的长宽比小于非刈割对照,而刈割处理与播期二差异不显着。刈割处理的平均直链淀粉含量为23.5%,比非刈割对照和播期二分别增加9.3和6.7个百分点;非刈割对照、播期二和刈割处理的平均胶稠度分别是:79.2 mm、58.2 mm和57.6 mm,刈割处理与播期二的平均胶稠度差异不显着,而刈割处理的胶稠度却显着低于非刈割对照;刈割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是9.75%,分别比非刈割对照和播期二提高了1.23和1.70个百分点。
唐文帮,张桂莲,熊跃东,明兴权,丁新才,易国良[6](2016)在《转型时期水稻育种的战略思考——发展高档优质杂交水稻》文中提出中国水稻生产正处于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通过对中国粮食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发展杂交稻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提出发展高档优质杂交稻是目前解决中国水稻产业面临困境的有效途径。并介绍了作者在高档优质杂交稻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建议国家加大对高档优质杂交稻研究,特别是两系杂交水稻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育种工作者重视高产广适与高档优质相结合,鼓励原始创新。
詹可[7](2015)在《鼎城区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文中认为20122013年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农业局在该区不同乡镇建立3个1 000亩和15个100亩优质稻高产高效核心示范片,通过推广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加强组织协调与技术培训,提高粮食产量与稻米品质,增加农民收益,推进优质稻产业逐渐壮大,为鼎城区水稻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打下基础。
唐文邦,张桂莲,陈桂华,徐一兰,陈黎明,王建龙[8](2015)在《新选育杂交稻父本新品系的稻米品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探明新选育杂交稻父本品系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以‘C两优343’、‘天优华占’、‘金优207’3个组合为对照,对新选育的83个杂交稻父本品系和超市购买的9个高档商品米的品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选育杂交稻父本品系的糙米率、垩白粒率、长宽比、胶稠度以及食味综合评分整体表现较好;与国家优质米标准的12个指标相比,所有指标达到国家三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系有6个。与高档商品米比较,新选育杂交稻父本品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分别低于高档商品米有22个和45个,高于高档商品米分别有61个和38个,新选育杂交稻父本品系垩白粒率、垩白度的变异系数均小于高档商品米;直链淀粉含量低于高档商品米,但其变异系数高于高档商品米。分析结果表明,新选育杂交稻父本品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高的品系个数占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69.3%和43.2%,其优质达标率较低,仅25.0%和51.1%,降低其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今后水稻稻米品质改良的重点。
刘利成,闵军,刘三雄,潘孝武,黄海明,黎用朝[9](2015)在《湖南优质稻品种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对湖南省评选出的221个优质稻品种(组合)的主要米质指标进行了分析,探析了品质性状与评定等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越大,等级越低;而粒型长宽比和胶稠度越大,等级越高。湖南省二、三等优质品种的出糙率要求高于国家相应标准,垩白度和胶稠度要求低于国家相应标准。30年来,湖南省评选的优质稻品种米质有较大改善,但垩白粒率、垩白度仍普遍偏高。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稻米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着正相关,垩白粒率、垩白度与出糙率、精米率呈显着正相关,与粒型长宽比、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呈极显着负相关;粒型长宽比、整精米率与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呈极显着正相关。
秦延春[10](2013)在《广西优质稻育种现状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广西优质稻新品种(组合)选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对广西近5年育成并通过品种审定的较有代表性的优质稻新品种(组合)玉美占、桂育7号、科玉03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了广西优质稻育种存在的杂交稻优质化育种水平较低、常规优质稻的抗性差、品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并提出今后广西优质稻育种的发展对策。
二、湖南优质稻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优质稻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2)湖南水稻品质育种主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南省优质稻发展历程 |
1.1 优质稻发展背景 |
1.2 湖南省优质稻发展阶段 |
1.2.1 评价阶段 |
1.2.2 改良阶段 |
1.2.3 提高阶段 |
1.3 主要做法 |
1.3.1 成立优质稻攻关协作组 |
1.3.2 组织优质稻评选 |
2 取得主要成绩 |
2.1 主要成就和进展 |
2.2 优质稻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
2.3 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品牌不断提升 |
2.4 代表型优质稻品种 |
2.4.1 第一个国标一等优质稻品种—湘晚籼17号 |
2.4.2 米质最优—玉针香 |
2.4.3 最新优质稻品种—农香42 |
3 结语 |
(3)桃优香占在常德的生产表现与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特性 |
1.1 农艺性状 |
1.2 米质 |
1.3 抗性 |
1.4 产量 |
2 生产表现 |
2.1 人工移栽 |
2.2 机插栽培 |
2.3 抛秧栽培 |
2.4 直播栽培 |
3 结果分析 |
3.1 桃优香占丰产性好 |
3.2 秧龄偏长 |
3.3 用种量偏小 |
3.4 施肥方法不当 |
3.5 施肥量偏高 |
4 高产栽培技术 |
4.1 适时播种 |
4.2 培育壮秧 |
4.3 合理密植 |
4.4 科学管水 |
4.5 科学施肥 |
4.6 巧防病虫草害 |
4.7 综合措施防倒伏 |
(4)近郊乡村土地集约规划利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问题提出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对象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国外研究综述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1.5.3 综述小结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技术路线 |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1.8 本章小结 |
第2章 近郊乡村土地集约利用的特征研究 |
2.1 内涵研究 |
2.1.1 近郊乡村的内涵 |
2.1.2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
2.1.3 小结 |
2.2 目标导向 |
2.2.1 经济效益的提升 |
2.2.2 社会效益的满足 |
2.2.3 环境效益的增强 |
2.3 系统研究 |
2.3.1 宏观角度 |
2.3.2 中观角度 |
2.3.3 微观角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评价体系模型构建思路 |
3.1 评价体系功能分析 |
3.2 评价原则 |
3.2.1 资源利用高效化 |
3.2.2 要素联系系统化 |
3.2.3 规划布局人性化 |
3.3 评价要点 |
3.3.1 村庄宜居 |
3.3.2 人地和谐 |
3.3.3 资源集约 |
3.3.4 效益综合 |
3.4 评价方法 |
3.4.1 指标选取的方法 |
3.4.2 权重确定的方法 |
3.4.3 指标标准化方法 |
3.4.4 指标标准值确定的方法 |
3.4.5 综合评价的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评价体系模型构建分析 |
4.1 评价体系结构建立 |
4.2 评价体系框架建立 |
4.2.1 要素提取 |
4.2.2 指标初选 |
4.2.3 指标优化 |
4.2.4 指标体系 |
4.3 评价体系框架分析 |
4.3.1 评价指标含义 |
4.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4 评价体系模型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长沙市坪头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5.1 长沙市近郊乡村概况 |
5.1.1 范围确定 |
5.1.2 现状布局 |
5.1.3 规模情况 |
5.2 坪头村概况 |
5.2.1 区位情况 |
5.2.2 自然地理概况 |
5.2.3 社会经济条件 |
5.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5.3.1 生活用地 |
5.3.2 生产用地 |
5.3.3 生态用地 |
5.4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5.4.1 评价指标标准值确定 |
5.4.2 原始数据 |
5.4.3 指标标准化处理 |
5.4.4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值 |
5.5 评价结果分析 |
5.5.1 土地利用结构评价 |
5.5.2 土地利用强度评价 |
5.5.3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
5.5.4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 |
5.6 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A:调研一览表 |
附录 B:案例调研 |
附录 C:调查问卷 |
附录 D |
(5)刈割处理对优质稻农艺性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研究背景 |
1.1 米质的主要指标 |
1.2 米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
1.2.1 米质形成的酶学基础 |
1.2.2 米质形成的分子基础 |
1.3 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 |
1.3.1 不同水稻类型间米质的差异 |
1.3.2 播期对米质的影响 |
1.3.3 氮肥管理对米质的影响 |
1.3.4 水分管理对米质的影响 |
1.3.5 环境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1.4 优质稻相关研究结果 |
1.4.1 优质稻的产量及高产相关性状 |
1.4.2 影响优质稻米质的因素 |
1.5 再生稻的优势 |
1.6 试验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地点 |
2.2.2 试验设计 |
2.2.3 育秧与移栽 |
2.2.4 肥料管理 |
2.2.5 水分管理 |
2.2.6 病虫害防治 |
2.3 考察项目与方法 |
2.3.1 齐穗期取样 |
2.3.2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考察 |
2.3.3 再生芽调查 |
2.3.4 米质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气象数据分析 |
3.2 刈割处理对生育期的影响 |
3.3 各品种再生能力及稻桩干物质转运比较 |
3.3.1 各品种再生力动态比较 |
3.3.2 各品种再生力比较 |
3.3.3 各品种稻桩干物质转运特性比较 |
3.4 刈割处理对各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
3.4.1 刈割处理对株高的影响 |
3.4.2 刈割处理对有效穗的影响 |
3.4.3 刈割处理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4.4 刈割处理对粒叶比的影响 |
3.4.5 刈割处理对收获指数的影响 |
3.5 刈割处理对花前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
3.6 刈割处理农药施用次数情况 |
3.7 刈割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
3.8 刈割处理对米质的影响 |
3.8.1 刈割处理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
3.8.2 刈割处理对外观品质的影响 |
3.8.3 刈割处理对蒸煮品质的影响 |
3.8.4 各处理稻米品质国标分级比较 |
3.8.5 米质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刈割处理对生育期的影响 |
4.2 供试品种再生特性和稻桩物质转运特性比较 |
4.3 刈割处理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4.4 刈割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
4.5 刈割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4.5.1 刈割处理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
4.5.2 刈割处理对外观品质的影响 |
4.5.3 刈割处理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4.5.4 刈割处理对胶稠度的影响 |
4.5.5 刈割处理对碱消值的影响 |
4.5.6 刈割处理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5.7 刈割处理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
4.6 米质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转型时期水稻育种的战略思考——发展高档优质杂交水稻(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粮食存在“数量安全”问题 |
2 中国粮食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
3 杂交稻的优势与不足 |
4 高档优质杂交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方向 |
5 高档优质杂交稻育种实践 |
6 建议 |
(7)鼎城区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情况及规模 |
2 主要措施 |
2.1 技术措施 |
2.1.1 推广集中育秧综合技术 |
2.1.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
2.1.3 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 |
2.1.4 大田管理措施 |
2.2 组织措施 |
2.2.1 广泛宣传推广 |
2.2.2 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
2.2.3 加强组织协调, 统一管理 |
3 配套技术推广取得的成果 |
4 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的发展前景 |
(8)新选育杂交稻父本新品系的稻米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供试材料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新选育水稻父本新品系稻米品质总体表现及其优质率 |
2.2 新选育水稻父本新品系稻米品质性状分析 |
2.3 新选育水稻父本新品系与高档商品米品质性状之间的比较 |
2.4 供试水稻新品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1 新选育水稻父本新品系稻米品质评价 |
3.2 国内外水稻品质遗传育种相关研究 |
3.3 水稻稻米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研究 |
3.4 选育优质杂交稻的策略 |
(9)湖南优质稻品种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湖南省优质稻评选概况与标准体系分析 |
2.2 湖南省评选的优质稻各米质指标的相关分析 |
2.3 湖南省当选优质稻品种各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
3 结论 |
(10)广西优质稻育种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优质稻育种现状 |
1.1 玉美占 |
1.2 桂育7号 |
1.3 科玉03 |
1.4 家福香1号 |
1.5 柳丰香占 |
1.6 百优838 |
1.7 丝香1号 |
1.8 桂茉香1号 |
2 广西优质稻育种存在的问题 |
2.1 杂交稻的优质化育种水平较低 |
2.2 常规优质稻的抗性差 |
2.3 常规优质稻的稻米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
2.4 产量、抗性和米质难以统一 |
2.5 优质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较少,优良品质无法充分发挥 |
2.6 稻米食味品质育种研究缺乏 |
3 广西优质稻育种发展对策 |
3.1 广西优质杂交稻育种对策 |
3.1.1 加大培育优质杂交稻新组合的力度 |
3.1.2 优质杂交稻高产、抗病与优质的统一 |
3.2 广西常规优质稻育种对策 |
3.2.1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 |
3.2.2 利用生物技术,培育高抗优质的常规优质稻品种 |
3.2.3 通过提高千粒重来提高优质常规稻的产量 |
3.3 重视优质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充分发挥其优质特性 |
3.4 制定广西自己的优质稻选育标准 |
3.5 重视对稻米食味品质育种的研究 |
四、湖南优质稻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省郴州市稻米产业发展研究[D]. 曾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2]湖南水稻品质育种主要进展[J]. 罗云成,卿喜明. 农村实用技术, 2020(07)
- [3]桃优香占在常德的生产表现与高产栽培技术[J]. 贾琳,吴立群,伍中胜,彭建,朱益祥,贾先勇. 杂交水稻, 2020(02)
- [4]近郊乡村土地集约规划利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高倩. 华侨大学, 2019(01)
- [5]刈割处理对优质稻农艺性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D]. 刘利民.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6]转型时期水稻育种的战略思考——发展高档优质杂交水稻[J]. 唐文帮,张桂莲,熊跃东,明兴权,丁新才,易国良. 杂交水稻, 2016(01)
- [7]鼎城区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J]. 詹可. 基层农技推广, 2015(10)
- [8]新选育杂交稻父本新品系的稻米品质分析[J]. 唐文邦,张桂莲,陈桂华,徐一兰,陈黎明,王建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15(03)
- [9]湖南优质稻品种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J]. 刘利成,闵军,刘三雄,潘孝武,黄海明,黎用朝. 中国稻米, 2015(01)
- [10]广西优质稻育种现状与对策[J]. 秦延春. 广东农业科学, 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