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课程走进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门课程走进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走进生活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潘洪建,蒋武超,戴晓琳,孙向丽,谢婕,田晓玲,许英,吴娟,梅琳,卞爱萍,杨金珍[1](2021)在《螺旋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笔谈)》文中研究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克服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存在的浅层化、表面化问题,螺旋式设计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回顾螺旋式课程设计的历史、界说螺旋式活动课程的概念、探讨其意义、目标、内容、过程、评价、指导、管理,有助于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实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提供新的生长点。

刘琳[2](2021)在《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常州市部分初中学校为例》文中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应改变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在历史课程中“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调查是一种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重要的研究方法。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拉进学生与历史、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生活紧密相连,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涵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本文依据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施建议,对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进行探究。全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节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的概念、方法、内容以及一般步骤做了相应的概述;其次,从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涵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等方面阐述了开展社会调查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第二章节是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课堂观摩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当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的现状,一方面社会调查已经被部分初中学校和历史教师所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机会少、流于形式,忽视过程体验和结果反馈,缺乏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等。第三章节,围绕调查中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第一,端正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养;第二,优化调查活动设计,尊重学生主体;第三,形成社会各方合力,创设良好环境。并尝试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的“寻找家族记忆”历史调查活动为例,从案例的提出背景、设计思路、组织实施、学生评价和总结反思等方面细致地进行剖析和研究,以期为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本文虽然对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建议,但囿于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有限,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继续反思和完善,以求服务教学、服务学生。

朱飞[3](2021)在《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改进策略研究 ——以赣州六所小学为例》文中指出赣南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发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不仅能丰富和拓展研学课程内容,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赣南客家文化,也为小学教师组织赣南客家文化研学旅行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首先,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开展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从课程认知、开发目标、内容选择、组织实施、效果评价五个维度设计问卷,在赣南地区选取6所学校发放学生和教师问卷,回收学生有效问卷260份、教师有效问卷320份;对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赣南地区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主体认知模糊,参与度低;课程开发教学目标单一,指向性不明显;课程内容同质化,整体性不强;组织开发管理不到位,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课程评价倾向学科化,研学课程特色不突出。其次,本文运用访谈法,选取赣南地区6所小学的12位校长及教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主要因素有:学校方面领导重视程度低、教学目标功利化、教育经费匮乏;教师方面主要存在课程开发意识不强,开发能力不足,教学任务过重等;社会及家庭方面,家长参与课程开发不积极,支持力度低,相关研学专家和客家文化研究专家指导不足。最后,通过对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实践的把握,依据调查统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多主体协调发展,发挥开发主体整体优势;把握赣南客家文化价值,全面设计研学课程目标;组织设计研学主题内容,构建赣南客家文化六大模块;实施研学课程开发精细化管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施研学课程开发精细化管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评价机制构建的改进策略。

王子璇[4](2021)在《小学地方特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策略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新形势,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中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上起着独特的作用。我国的研学旅行课程发展上有些不足,在课程设计、活动设计、主题选择、课程评价方面的设计还不够完善。其中研学旅行课程化是将其归入到学校综合课程中的根本问题。本文从国家的研学政策方向出发,将综合实践课程的相关理论作为基础,联系研学旅行的活动特点,并结合辽宁省的独特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的背景、理论及实践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梳理了国内外对于研学旅行的相关研究并确定了相关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分别对沈阳市S小学中年级307位学生及122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个别学生与教师进行访谈,全面了解该校师生在研学旅行课程认识方面、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情况、研学旅行类型选择、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方面、达到效果与存在问题几个维度的现状,为课程设计提供具体的设计方向。第三部分主要收集国内成功的研学案例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为课程设计提供经验。第四部分主要根据分析结果与辽宁省的研学旅行资源情况,有针对性的对辽宁省地区的研学课程设计给出实施建议,对案例课程总目标、活动目标、课程主题、课程活动内容、课程方案、活动评价等方面提出设计策略。本研究认为,优化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是推动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只有在思想上充分意识到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重要性,结合研学资源、学生特点、教育方法,使课程设计更符合学生需要、符合地区教育发展,从而加快地区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

闫佳伟[5](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王思源[6](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洪露萍[7](2021)在《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美术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走进传统节日文化》为例》文中认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包容性,倡导课程结构的重构。换句话说,教师不仅要注意基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内容,而且还要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的内部关系。从高中阶段美术学科上着眼,其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上已经提出了发展“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美术核心素养体系,并正在以学生发展美术核心素养为指引提炼美术学科的大概念。然而大概念作为一个外来词汇,基于大概念的课程建构和发展还处在探究阶段,所以我国的美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的试错中会越来越发现由于中西文化背景、教育传统的差异,国外先进理论并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在此,本课题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设计开发基于大概念的《走进传统节日文化》美术课程,探索如何落实课改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促进教学进步。本文分为五部分,详细设计如下所示:第一部分是绪论,解释了本文的缘起、目标、重要性、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教学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对大概念和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和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第三部分为有关大概念的课程标准与教学案例分析,通过课标比较得出启示,明确概念为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前瞻性;通过实施现状对比得出启示,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设计课程。第四部分为《走进传统节日文化》美术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四方面对课程予以论述。第五部分回顾整个研究,对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美术教学进行思考与展望。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陶灵芝[9](2020)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近十年教学案例为对象》文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五、六年级的教材中专门开设了“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单元。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的教学不容乐观,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教师在对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存在较多困惑。本文以近十年小学语文高段综合性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学设计现状的研究,以期探究出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或总趋势,从中找到一些有效做法,并结合优秀教学设计和自身教学实践对存着的不足提出建议。本文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国内外对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第二部分是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的教材进行分析,通过对人教版和统编版综合性学习单元的内容概述、具体内容分析和编写特点三部分进行具体阐述。第三部分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设计的分析,从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设计的现状、对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以及得出的结论进行了详细说明,提炼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和有效经验。同时发现教学设计在课时安排、重难点把握、内容选择、评价要点等方面存在问题。第四部分结合优秀教学设计和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设计的改善提供参考。

任盈[10](2020)在《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行动研究》文中提出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五大重要领域之一,尤其是低学段口语交际的学习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还为以后的习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研究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四次口语交际为蓝本,以单元教学为突破口,结合新课标对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的标准和要求,在四次口语交际内容的基础上整合优化,形成口语交际单元,并设计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并在贵阳市L小学选取三个试验班级进行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本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绪论部分从口语交际在新课标和教材中的地位、儿童的发展和单元教学等方面阐述了本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探讨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对“单元教学”“口语交际”相关文献的梳理,为本研究指明了方向,并确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根据研究的需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从语用学理论和问题解决学习理论出发,系统的阐述了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语用学在口语交际中的应用价值;根据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的特点,拟定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模型(单元计划、单元教学、单元评价和单元改进)和结构要素(情境分析、确定单元目标和评价标准、制定单元教学和评价计划),为之后的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厘清思路。第二章以“我是乐小小记者”招募令为大情境,设计口语交际单元教学,首先对口语交际单元教学情境分析(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其次,依据新课标的标准和要求制定“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最后,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教材为蓝本,整合和优化口语交际单元教学内容并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第三章是“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的行动研究,通过活动导入——活动展开——活动总结三个阶段实施三轮行动研究,从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实施、单元教学反思和单元教学评价四个方面阐述行动研究的过程,经过三轮行动研究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力求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方案。第四章行动研究的结论与建议,根据三轮行动研究的实施和三个试验班级前后测数据对比,核心目标达成数据对比,得出以下几个结论:设计口语交际单元,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素养;运用语用理论分析,有益于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创设真实交际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交际欲望,并提出几条建议:鼓励教师阅读专业书籍,丰富理论知识;不断反思和完善教学设计,关注听说并重;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交际素养。

二、走进生活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进生活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2)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常州市部分初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社会调查与初中历史教学
    第一节 社会调查概述
        一、社会调查的概念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的主要内容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第二节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二、转变学习方式
        三、涵养健全人格
第二章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分析——以常州市部分初中学校为例
    第一节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情况说明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机会少、缺乏主动性
        二、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新意
        三、教师忽视活动过程和结果反馈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完善的教育环境和评价体系
        二、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第三章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对策及案例
    第一节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对策
        一、端正观念,提高教师素养是前提
        二、优化活动,尊重学生主体是根本
        三、形成合力,创设良好环境是保障
    第二节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实践
        一、案例的提出
        二、案例的实施
        三、案例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致谢

(3)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改进策略研究 ——以赣州六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关于小学研学课程开发的政策规定及要求
        (二)赣南客家文化融入学校课程的教育价值
        (三)赣南地区小学研学课程开发体系亟待完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总体评述
    四、概念界定
        (一)赣南客家文化
        (二)研学课程
        (三)研学课程开发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一、小学研学课程开发的内涵
        (一)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实践类课程
        (二)研学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三)研学课程的范围界定
    二、小学阶段研学课程开发的特点
        (一)教育性
        (二)文化传承性
        (三)系统性
        (四)实践性
        (五)趣味性
    三、小学研学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生活教育理论
        (二)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三)“做中学”理论
第二章 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的现状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问卷调查设计
        (四)访谈提纲设计
    二、调查实施
        (一)问卷实施
        (二)访谈实施
    三、调查结果
        (一)赣南小学对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的认知调查
        (二)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目标调查
        (三)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内容情况调查
        (四)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组织与实施调查
        (五)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评价调查
第三章 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的问题及原因
    一、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开发主体认知模糊,参与度低
        (二)课程开发教学目标单一,指向性不明显
        (三)课程内容同质化,整体性不强
        (四)组织开发管理不到位,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
        (五)课程评价倾向学科化,研学课程特色不突出
    二、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一)学校因素
        (二)教师因素
        (三)社会因素
第四章 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的改进策略
    一、多主体协调发展,发挥开发主体整体优势
        (一)构建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多元主体,提高课程开发参与度
        (二)明确主体责任,促进分工合作
        (三)推动“三维一中心”贯通协同形成合力,发挥开发主体整体优势
    二、把握赣南客家文化价值,全面设计研学课程目标
        (一)促进赣南客家文化与研学课程的融合
        (二)全面设计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目标的制定
    三、组织设计研学主题内容,构建赣南客家文化六大模块
        (一)组织赣南客家文化内容,分层设计活动主题
        (二)构建六大主题模块,促进课程整合发展
    四、实施研学课程开发精细化管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一)建立“点线面”新格局,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坚持“点”做表率,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三)各“线面”分工合作,促进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最大化
    五、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评价机制构建
        (一)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评价机制重要性
        (二)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评价体系内涵
        (三)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评价体系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外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赣南小学研学课程开发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二 赣南小学研学课程开发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三 赣南小学研学课程开发现状调查(教师访谈)
    附录四 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模式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小学地方特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策略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政策助推研学旅行发展
        (二)研学旅行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
        (三)辽宁省研学旅行仍处在起步阶段
        (四)辽宁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为研学旅行提供条件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学旅行
        (二)研学旅行课程
        (三)课程设计
    四、研究综述
        (一)关于研学旅行功能及影响的研究
        (二)关于研学旅行目的地类型研究
        (三)关于研学旅行课程存在问题的研究
        (四)关于研学旅行课程开展对策的研究
        (五)简要评析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学旅行课程参与现状与需求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二)调查对象选择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总体需求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认识情况
        (三)研学旅行课程内容选择
        (四)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方面
        (五)研学旅行课程达到的效果
        (六)研学旅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案例分析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主题设计
        (一)主题设计的特点
        (二)主题的来源
    二、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定位
        (一)课程目标的取向
        (二)课程目标系统的结构
    三、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课程资源的类型
        (二)课程开发的特点
    四、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的设计
        (一)课程方案的结构与内容
        (二)课程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三)具体研学活动设计
        (四)课程评价内容与方法
第四章 辽宁省小学地方特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策略
    一、结合小学学科教学与辽宁省地方特色设计研学主题
        (一)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二)与地区特色相结合
    二、立足学生发展与核心素养提升设计课程目标体系
        (一)设计三维立体课程目标
        (二)设计任务驱动型活动目标
    三、依据课程目标体系设计研学活动与评价
        (一)围绕区域现实与学生经验设计研学活动
        (二)设计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手段
    四、以课程内容及活动任务为主体构建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一)明确研学目标,确定旅行目的地
        (二)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活动内容
        (三)落实课程目标,设计活动任务
        (四)完善准备工作,促进课程实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工具
附录二 课程方案
致谢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美术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走进传统节日文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内容
    五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案例研究
        (三)调查研究
        (四)实践研究
        (五)比较研究
    六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有关大概念的文献综述
        (二)国内外有关传统节日美术教学的文献综述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研究
    第一节 大概念
        一 大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二 大概念的界定
        三 大概念的类别
        四 大概念运用于本研究
    第二节 传统节日文化
        一 传统节日文化的界定
        二 传统节日文化学习的意义
第二章 有关大概念的课程标准与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节 有关大概念的课程标准分析
        一 2017 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的大概念
        二 2014 年《美国国家视觉艺术标准》中的大概念
        三 建议启示
    第二节 有关大概念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极简生活》、《纪录片里的故事》
        二 San Marino High School《SMHS校园公共艺术》
        三 La Ca?ada High School《先锋艺术》、《杂志寻宝游戏》
        四 案例的比较分析
        五 建议启示
第三章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美术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第一节 高中生学情调查
        一 调查目标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内容
        四 调查结果分析
        五 调查结论
    第二节 《走进传统节日文化》课程设计
        一 《走进传统节日文化》单元设计思路
        二 《走进传统节日文化》单元教学目标
        三 《走进传统节日文化》单元教学重难点
        四 《走进传统节日文化》单元课程内容
    第三节 《走进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实施
        一 《走进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实施阶段一:问题引入
        二 《走进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实施阶段二:问题分析
        三 《走进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实施阶段三:问题解决
        四 《走进传统节日文化》学生产出成果
    第四节 《走进传统节日文化》教学评价
        一 学生自我评价
        二 学生相互评价
        三 教师评价
    第五节 《走进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反思
        一 实施成效
        二 不足之处
第四章 基于大概念开展高中美术教学的思考与展望
    第一节 对本研究的思考与回顾
        一 对本研究的回顾
        二 本研究的创新点
        三 本研究的局限
    第二节 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走进传统节日文化》高中美术教学实践前期的学情调查
附录 B:《走进传统节日文化》美术鉴赏学习单
致谢

(9)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近十年教学案例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案例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以及港台地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理论研究
        二、国内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六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教版与部编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的教材分析
    第一节 综合性学习单元概述
    第二节 综合性学习单元分析
        一、主题选择
        二、板块设计
        三、活动建议
    第三节 综合性学习单元教材编写的特点
        一、主题选择的考量
        二、板块设计的结构
        三、活动建议的规律
        四、教材版本的对比
第三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设计的现状与分析
    第一节 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设计的现状
    第二节 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设计的现状分析
        一、基本模式
        二、课时安排
        三、重难点的确定
        四、主题的选择
        五、活动方式的选择
        六、阅读材料的使用
        七、活动内容的来源
        八、评价方式和内容
    第三节 基于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得出的结论
        一、基本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设计的建议
    第一节 教学设计凸显特殊性
    第二节 教学重难点的弹性设定
    第三节 活动内容的多元选择
    第四节 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介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语文高段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设计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学高段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汇总
致谢

(10)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口语交际”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领域
        (二)“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独立版块
        (三)小学低学段是发展儿童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期
        (四)小学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面临的困境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口语交际相关研究
        (二)单元教学相关研究
        (三)文献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低学段口语交际
        (二)单元教学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理论依据
    一、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理论基础
        (一)语用学理论:解释交际内容
        (二)问题解决学习理论:解决交际的问题
    二、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原则
        (一)情境性
        (二)对话性
        (三)整合性
    三、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模型
    四、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结构要素
        (一)情境分析
        (二)确定单元目标与评价标准
        (三)制定单元教学与评价计划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方案
    一、“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情境分析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二、“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一)单元教学目标
        (二)单元教学评价标准
    三、“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内容和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
        (二)单元教学计划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行动研究
    一、“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行动研究准备
        (一)提出研究假设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拟定研究计划
    二、活动导入阶段行动: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摸索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改进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完善
    三、活动展开阶段行动:进阶活动螺旋上升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修改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发展
    四、活动总结阶段行动:单元总结颁发记者证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探索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优化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成熟
    五、“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实施效果
        (一)试验三个班前后测数据对比
        (二)试验班核心目标达成数据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设计口语交际单元,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素养
        (二)运用语用理论分析,有益于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
        (三)创设真实交际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交际欲望
    二、研究建议
        (一)鼓励教师阅读专业书籍,丰富理论知识
        (二)不断反思和完善教学设计,关注听说并重
        (三)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交际素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走进生活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 [1]螺旋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笔谈)[A]. 潘洪建,蒋武超,戴晓琳,孙向丽,谢婕,田晓玲,许英,吴娟,梅琳,卞爱萍,杨金珍. 《当代教育评论》(第11辑), 2021
  • [2]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常州市部分初中学校为例[D]. 刘琳. 扬州大学, 2021(09)
  • [3]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改进策略研究 ——以赣州六所小学为例[D]. 朱飞.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4]小学地方特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策略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王子璇.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美术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走进传统节日文化》为例[D]. 洪露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近十年教学案例为对象[D]. 陶灵芝.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10]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行动研究[D]. 任盈.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一门课程走进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