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把握大局、把握重点、狠抓落实、乘势而上

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把握大局、把握重点、狠抓落实、乘势而上

一、认清形势 坚定信心 统揽全局 把握重点 狠抓落实 乘势前进(论文文献综述)

刘华超[1](2021)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研究》文中指出纵观世界政党政治340余年的历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170余年的历史,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强弱都是政党生存与发展乃至执政长久与否的关键驱动。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世界上一些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深刻历史教训表明,无论是通过和平选举手段上台执政的政党,还是通过革命手段夺取政权的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都会因执政理念僵化、执政基础萎缩、执政方式落后等造成执政能力的退化。政党的执政能力退化不仅会引发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危机,甚至会带来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需要以史为鉴,认真思考和高度重视政党执政兴衰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只有始终围绕党的建设主线,不断提升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化解和抵御执政风险与挑战,有效应对“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避免犯颠覆性错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源自于历史,是人民的选择,但这绝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当前,党执政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风险”说明,党的执政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党能否破解政党执政兴衰存亡的“历史周期率”难题,跳出政党执政的“塔西佗陷阱”、社会经济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等,仍然需要接受时代地拷问和检验。因此,在世情国情党情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巩固和维护党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和重中之重。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百年大党,从创建到执政,其执政理念、执政方式都在因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创新和改进完善。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也随之日益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是结合党执政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风险、新考验,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党的执政理念,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持续厚植党的执政基础。同时,基于党对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大论断,要求全党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积极推进党的执政转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既具有政党的一般属性和功能,又具有其自身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执政转型是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党的执政转型,党的执政转型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考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执政转型,一是必须清楚政党与执政党、党的领导与执政、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党的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充分认识和把握“三大规律”。二是必须要围绕执政能力的三大核心构成要素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三大核心构成要素之中,创新执政理念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灵魂,意在重点解决为谁执政的问题;厚植执政基础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根基,旨在明确靠谁执政的问题;完善执政方式是党执政能力建设成效的具体体现,主要回答怎样执政的问题。三是必须要十分清楚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根基和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是其理论根基和出发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总体而言,首先从理论层面理清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理论、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等,对弄清党为什么能够长期执政、靠什么进行长期执政,以及如何在未来继续长期执好政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执政,若从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局部执政活动算起,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执政能力建设(1927-1949),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以后的执政能力建设(1949-1978);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的执政能力建设(1978-2012);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的执政能力建设(2012-)。从大革命失败到新中国成立,是党的局部执政时期。在这22年的局部执政实践当中,党积累了丰富的局部执政经验和党的建设经验,为党执政培养和储备了一批难得的执政人才,为党执政作了充分准备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在党22年局部执政实践当中,由于长期以农村为基础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它部分地塑造了党在意识形态和执政信念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对党执政后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党的八大召开,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快速得到恢复发展、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党的执政地位日益稳固,党的执政取得显着历史性成效。党的八大系统总结了执政7年以来的经验与不足,明确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但是,随后由于党内“左”的指导思想日益发展和对党内外阶级斗争形势的严重误判,以致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于是,通过频繁开展群众政治运动、消灭党内外的“阶级敌人”,也就成为了当时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和主要方式。特别是从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在阶级斗争和群众政治运动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党和国家权力被过分集中,党作为执政党的权力逐渐发生异化,政党国家化倾向日趋明显,并最终演变为以党代政。后又经两年徘徊时期,在异化的阶级斗争思维和运动思维支配下,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被严重削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遭受了重大挫折和损失。究其根源在于,一是由于此前党长期处于农村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之中,党在全面执掌国家政权以后,仍习惯于运用革命战争年代对敌的阶级斗争思维和运动方式进行治国理政。二是作为执政党,出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与执政地位的需要,党希望能够简单通过继续保持自身的革命性质、品质和精神,发扬优良革命传统,来彻底完成社会革命任务。但作为执政党,用革命战争年代消灭阶级敌人的激进方式,来解决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既是缺少执政经验的表现,也是执政能力有所不足的表现。其最终带来的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理有序发展,而是“左”的错误思想在党内外的滋长蔓延。其直接表现即是阶级斗争和群众政治运动被过分强化和不适当运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标志着党的执政和执政能力建设进入了新的转型发展时期。党在改革开放前经历的重大执政挫折,使党坚定了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念。通过关于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拨乱反正,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路线。同时,它也使党充分认识到,只有牢牢抓住党的建设主线,才能把党建设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勇于自我革命、人民衷心拥护、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改革开放以来,党鉴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因民主与法制被践踏而付出的沉重代价,以及国外一些执政党因执政能力下降而丧失执政地位的经验教训。结合当时国内外不断变幻的执政环境与形势,党希望能够通过不断推进深化改革、创新执政理念、完善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提升执政能力,来正确处理和规范党与政府的关系,并逐步推进党由习惯于运用革命战争年代消灭阶级敌人的激进思维和方式治国理政的党,向注重实现“四个自我”,崇尚法治和制度之治,领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党转型。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党便开始着力恢复和重建党和国家各项制度,并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其目标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和树立强有力的国家法律与制度权威,并用完善的制度和科学的法制体系规范权力运行,压缩权力的寻租空间,真正确保权为民用和实现依法、科学、民主执政,同时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制度化、法制化。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的执政环境、执政考验,新时代对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在已有丰富执政经验和充分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因执政能力下降而丧失执政地位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从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出发,适时提出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大论断。这不仅是党在新时代对执政面临“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积极回应,更是积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执政转型的最好体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党结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立足基本国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积极创新党的执政理念、厚植的党执政基础、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继续深入推进党的执政党转型。新时代,党领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其最终旨归在于要彻底杜绝“左”的泛政治化运动对党和国家制度与法律法规的任意践踏,更加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和制度体系,注重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进而实现制度治党、制度治国与制度治权的“制度之治”。与此同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党科学、依法、民主执政,就是要彻底改变以往几乎完全由党和政府包揽主导一切,过多依靠党和政府政策与科层官僚化部门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和行政命令进行治国理政的方式。旨在突出强调党作为执政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的核心作用,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网络化治理主体的横向协同与纵向垂直联动。因此,新时代党作为执政党,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团结各方力量画出最大同心圆、满足多元诉求、维护各方利益,更加主动采取通过共同协商、拓宽参与渠道、倾听人民声音、科学制定政策、强化执行监督等,以此来不断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得失可以发现,一个政党能否实现长期执政、有效执政,关键在于这个政党能否因时代变化而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进而合理有效地推进自身的适应性变革。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由于其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特殊角色担当,在充分汲取党以往执政经验和教训,以及国外一些政党特别是苏联共产党因执政能力退化而丧失执政地位的深刻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新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党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执政底色,是推进执政转型的动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谛。二是要积极变革执政体制,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其中,完善党的监督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是保障,强化规范权力运行的政党体制是旨归,构建引导权力运行的舆论体制是导向。三是要准确把握内外情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此,新时代党要始终坚持把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统一,要始终树立改革创新和自我革命的行动自觉和坚持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使命担当。同时,还要建构科学考评体系,锻造党的执政人才。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人”就是党政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各级党政干部的执政能力,锻造党的执政人才队伍,就是要始终坚持新时代的好干部标准,不断健全干部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完善干部能力考核评价方式、科学运用干部能力考评结果,以便形成良性循环的选才用才氛围和政治生态,让真正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脱颖而出。最后,要始终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正确执政方向。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做到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增强政治建设的自觉性与坚定性,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发挥党的领导的最大优势。只有这样,党才能不断提高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把握两个大局,进而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李晓霞[2](2021)在《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科学化的关键是在把握和运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并完善其内部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使党内集中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使党内集中教育呈现出科学发展的过程与状态。提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这个问题,不是对以往党的思想建设经验和成效的否定,而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发生重大转变,给我们党与时俱进增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科学化水平就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论文遵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这一总的逻辑理路展开。在研究过程中以对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基本概念和本质的把握为基础,围绕“如何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这一基本问题,搭建了以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和理论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回顾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总结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的时代必然性,力图探寻新时代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的主要路径。本论文的正文总共包含五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阐释。本部分内容旨在解决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依据是什么”“本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的前提性问题。本文认为,在理论依据方面,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和理论教育思想是党内集中教育的理论源泉。在本质和特征方面,促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先决条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关键是把握和运用规律,落脚点是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还具有动态性、系统性、长期性等基本特征。在现实意义方面,促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有助于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助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第二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本部分内容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共计22次的党内集中教育,从背景、目标、内容、形式、过程、成效、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试图回答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从哪里起步”“经历了什么样发展”的问题。本文认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起步于思想建党基本原则的确立,历经了奠基与开创、继承与曲折、创新与发展、完善与深化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本部分内容总结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基本经验,试图回答我们党在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经验和规律”的问题。本文认为,党内集中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是“贯彻思想建党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根本追求是“推动党的自我革命,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坚持实事求是,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成效检验的方法和标准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实践检验的根本准则”;根本保证和重要保障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第四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本部分内容立足国情、党情、世情的新变化,从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发展“是否必要”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能够为我们党统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供重要思想保证,能够为我们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新布局提供重要抓手,能够为我们党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强大精神支撑。第五部分,守正创新: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本部分内容从优化和完善党内集中教育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出发,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向何处去”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要在新形势下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就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准确把握党的思想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定位,以认清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方位;优化内容体系,以丰富党内集中教育的内容结构;健全体制机制,以规范党内集中教育的过程管理;创新方式方法,以拓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形式;构建评价体系,以加强党内集中教育的成效评估。总之,要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就要在准确把握党的思想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李智利[3](2021)在《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革命性的理论品格,是一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和重要法宝。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深入研究发扬党的斗争精神问题,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发扬党的斗争精神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永葆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精神学说的坚持和传承,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关于永葆党的斗争精神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实践的凝练和升华。立足新时代,着眼于新的国内外形势,充分发扬和践行党的斗争精神于党、人民、国家、民族乃至世界而言都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面临的多层次的困难与挑战对党的斗争精神的发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阻滞效应,严重妨碍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敢于斗争精神的传承和善于斗争能力的发挥。当前,为有效克服影响党的斗争精神发扬的阻滞因素,亟需从斗争的方向、意识、意志、艺术和能力等方面构建起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的体系框架,为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夺取斗争的新胜利提供精神指引和行动指南。

许晓[4](2020)在《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不同领域都提出并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在党的建设方面,总书记指出,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自我革命,勇于深刻改造、深度重塑,保持力度、善作善成,不断取得党的建设新成效;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总书记指出,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对各项改革措施盯住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使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在改善民生方面,总书记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使民生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真正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等等。总的来说,钉钉子既是一种精神,蕴含着始终不渝、坚韧不拔等内涵,也是一种做事方法,要求我们科学地“钉”,用对方法,不能使用蛮力、蛮劲,否则只能把钉子“钉”坏“钉”歪。本文将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作为研究目标,从四个方面做了相关阐述。第一章,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基本问题。本章对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涵义进行了分析,从马克思关于意识能动性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钉钉子精神的相关论述、习近平关于钉钉子精神的论述四个方面对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理论资源进行了系统论述,并从党内真抓实干工作作风的形成、领导干部政德素养的提高、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以及改革发展举措的落实等方面对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关论述。第二章,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在党中央的倡导下,针对钉钉子精神的研究逐渐得到加强,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的培育工作获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这项培育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整体性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而培育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成员及家庭氛围的影响、领导干部自身钉钉子精神观念淡薄等因素是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三章,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工作应当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出发点,处理好培育过程阶段性与持续性的关系、培育时间集中性与经常性的关系、培育内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培育对象广泛性与重点性的关系、培育效果即时性与长远性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到科学把握培育内容,不断创新培育方法,使培育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第四章,实现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基本要求的路径。主要包括:构建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发挥所属单位或部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示范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以社会和家庭为基础构建良好的培育环境,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坚持不懈、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的氛围;以领导干部的自我教育为主要抓手,促进其钉钉子意识的增强和践行能力的提高。

解金鹏[5](2020)在《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机遇与风险并存,与挑战同在。人们唯有增强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方能实现转危为机、化危为安。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1),这告诫人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我国面临着许多不可预料的国内外风险挑战,全体共产党人必须时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常怀对党、国家、人民和世界的高度责任感,防微杜渐、防范未然,绝不犯战略性系统性颠覆性错误,不断提升风险识别管控能力、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本选题研究主要涉及习近平忧患意识及其时代意义、生成逻辑、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意蕴、培育践行等章节,它系统回答了习近平忧患意识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来的、有什么内容、怎么样和怎么办等理论问题:其一,习近平忧患意识可以从外延定位、内涵结构和理论场域等层面来界定。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党执政地位稳固、民族振兴发展和世界和平大同,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提出的关于防范和应对党、人民、国家、民族和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挑战的系列观点、论断和思想。其二,习近平忧患意识的时代意义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有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如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能力、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等;二是有助于实现国家总体安全,如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大局、推进民族复兴大业、巩固社会稳定大势等;三是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如有助于刺激生产发展、达到生活富裕、实现生态良好等;四是有助于维护世界的正义和平,如有助于国际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世界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全球绿色清洁、美丽生态等。其三,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生成有着四重逻辑。一是关于民族历史、我国近代历史、党的历史的历史逻辑;二是关涉世界共同挑战、国家内部风险、党执政考验、人民生活问题等的实践逻辑;三是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理论思想战略等的理论逻辑;四是关涉习近平优良家风熏陶、艰苦知青岁月锤炼、丰富从政经历磨砺、大量文史阅读积累的个人逻辑。其四,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基本内容有着四个维度。一是忧党,忧党的执政本领不强、党的建设被削弱、党的领导被弱化等;二是忧国,忧生态保护、经济转型、文化自信、政治民主、社会稳定、国土安全和国家统一等;三是忧民,忧脱贫攻坚、青年成长、国民健康、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就业质量等;四是忧世,忧和平与发展、开放与包容、人类命运等。其五,习近平忧患意识具有多重的马克思主义意蕴。一是具有现代与未来兼顾、吸收外来立足实际结合、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共存的科学性;二是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统一、绿色青山与金山银山统一、底线思维与进取精神统一的辩证性;三是具有以全人类命运为整体,以党、国家、人民发展为整体,以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整体的整体性;四是具有以问题为导向、以防范为引领、以实干为根本等的实践性;五是具有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主体地位、践行群众路线等的人民性。其六,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培育践行可以从四个层次展开剖析。一是增强忧患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注重底线意识与奋进意识、提升防范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批判意识和辩证意识、激发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二是注重忧患理论: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修养、掌握机遇哲学和主体性理论、培养前瞻性整体性和战略性思维等;三是提升忧患能力:自我反省能力、情绪疏导能力、忧患兢慎能力;四是打造忧患机制:挑战应对机制、风险抵御机制、阻力克服机制、矛盾解决机制。

杜俊奇[6](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侯燕[7](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艾春洋[8](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一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功应用于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因此,从新时代的实践出发,探讨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对于深入认识新时代新思想新实践的内在规律,系统把握新时代实践发展的方向,从而推动新时代伟大实践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实践主体观、实践价值观、实践辩证法、实践精神和实践思维等论述和观点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这一思想的实践观的形成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科学的理论来源,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化地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成为进一步指导新时代伟大实践走向成功的思想指南。论文主要由导论、六章内容和结语构成。论文的导论对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进行了阐述,梳理了国内不同时期的相关研究成果,说明了论文的基本框架,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概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等内容,对论文进行了全貌式的描述。第一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来源进行了梳理。论文提出的实践基础主要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实践、十八大以来历史变革与实践成就以及习近平从地方到中央的实践探索。理论源泉部分主要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中国传统哲学源泉、马克思主义源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中国哲学的实践观则为其打上了中国的风格和烙印。第二章着重分析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主体观。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创造主体。第三章集中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价值观。主要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实践价值的前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价值。第四章集中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辩证法。主要包括实现目标任务的整体性方法和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第五章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精神论。提出要以“四个自信”推动实践和发展,同心共筑中国梦建设强大凝聚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和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第六章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思维。主要有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优化要素的系统思维、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突破束缚的创新思维和心存敬畏的底线思维。结语部分明确提出要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研究,探究该理论体系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实践价值、实践精神和实践思维,把握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特点,发挥实践观的理论指导作用。

杨昌斌[9](2019)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简称“双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独创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双拥实践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双拥工作理论,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治国理政建军的新境界。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对做好双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展双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从提出“双拥思想”(“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简称)概念(即“关于双拥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入题,对“双拥”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创的具有政治性、全局性、社会性的活动,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当代双拥思想”)作为研究课题,主要从八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课题选题的缘起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双拥、双拥工作、双拥思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文献研究,界定了相关概念,说明了论文创新点,明确了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主要揭示双拥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探究其渊源及其在实践中体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双拥工作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指南的独特价值。第三部分,廓清双拥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发展的双拥思想的核心内容,提出不同历史时期双拥思想有其核心要义、目标、任务,阐明双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创新,体现了双拥思想血脉基因、精髓本质。第四部分,系统梳理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双拥工作的讲话、指示等内容,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路径和发展历程,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形成于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期,成熟于党的十八大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全党全国全军领导集体核心以后。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从双拥工作本质、目标、主体、关键等四个方面对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展开阐述论证,详细阐述军民融合内涵、理念、机制、发展战略等核心要义,深刻剖析当代双拥思想需要把握的理论核心。第六部分,深入论述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全局性与局部性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四个理论特点,揭示双拥思想的理论价值、科学禀赋。第七部分,从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第八部分,从实践维度,全面论述如何推动当代双拥思想指导工作、落地见效。主要从政治思想、工作力量、组织制度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坚持组织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实践要素。本文试图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提出“双拥思想”和“当代双拥思想”。论文提出的“双拥思想”,是将其提升到政治理论的指导思想层面,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对“双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完善定义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为“当代双拥思想”。二是从理论层面首次概括出党的历代双拥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第一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一致”,党的第二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共建”,党的当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融合”。三是系统阐述当代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和重大意义。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理论特点。是十八大以来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双拥实践的新发展,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郑超华[10](2019)在《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文中指出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伟大梦想,也是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政治承诺和责任担当,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把历史接力棒传递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为之接续奋斗。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赋之以民族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创新性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当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牢牢接住,而且领跑于时代,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历史性伟大飞跃,民族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璀璨的前景。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梦想—愿景”与“使命—担当”的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使民族复兴成为新时代的最鲜明主题,拓宽了民族复兴的新的研究视域和研究范式。“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广泛热议,中外学者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可以说,用“梦想—愿景”的研究范式来阐释民族复兴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十八届党中央作出的理论贡献。自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重大命题以来,以“使命—担当”为视角探讨民族复兴日益成为学术理论界的新的研究热点、焦点,而这一研究也刚刚才起步。虽然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曾用“使命”来阐述民族振兴、民族复兴等问题,但新时代赋予了历史使命新的内涵和要求,则是需要加以对比区分、厘清界定和深入把握的。鉴于此,本研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力图较为完整地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形成过程、基本原理、理论渊源,找到本研究命题的具体分析工具和分析视角,融通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对中国共产党担负的新时代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全文结构分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共有五章,具体内容摘要如下:引言,简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与述评、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与本研究的限度。第一章,重点对政党使命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挖掘使命的内涵、特征与功能,政党使命的来源、类型及价值,特别是较为全面地梳理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渊源,由远及近、从大到小地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发展中归纳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理论地位,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提供重要原则参考和一般原理指引。第二章,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本源出发梳理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实质内涵,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本质属性出发探讨分析其所肩负的对人民、对民族、对世界的三重伟大使命,并以这三重使命为出发点和分界点,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履行三重使命的伟大奋斗历程。第三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呈现与意义,厘清新时代与历史使命的辩证关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复兴的重要论述为理论依据,阐述在“梦想—愿景”与“使命—担当”不同话语体系下实现民族复兴的不同时代要求,并从经济基础、政治体制、精神力量、民心根本、生态底线、外部环境、历史责任、安全保障、领导核心等九个方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生动演绎进行简要归纳,初步提炼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世界性意义。第四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战略构想,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梳理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重要标志、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对民族复兴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综合研判,梳理民族复兴征程中的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以期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化巨大挑战为重大机遇。第五章,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路径选择,紧密围绕新时代对民族复兴提出的新要求,从“政党—国家—社会”与“国际—国内—党内”两重维度的“大党建”视角出发,提出中国共产党只有统筹协调好“四个必须”和“四个伟大”、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两个大局”和“两件大事”、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等决定性要素,弘扬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最终实现自身所肩负的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伟大历史使命。结语,主要是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就进一步深化本命题研究进行展望。

二、认清形势 坚定信心 统揽全局 把握重点 狠抓落实 乘势前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清形势 坚定信心 统揽全局 把握重点 狠抓落实 乘势前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基本评析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理论阐释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相关概念与内容
        一、政党与执政党
        二、党的领导与执政
        三、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能力
        四、党的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党的执政理念
        二、党的执政基础
        三、党的执政方式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党建设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建设理论
        二、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执政能力建设(1927-1949)
    第一节 土地革命时期培养党的革命斗争能力
        一、依靠正确革命政策巩固根据地政权
        二、党的革命策略正确源于调查研究
        三、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斗争胜利之本
    第二节 抗战时期局部执政增强党的执政信心
        一、指导中国革命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抗战时期局部民主执政实践影响深远
        三、思想与组织建设并重是党的建设特色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锻炼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制定实施政策
        二、建立新型人民政权终结民国政治逻辑
        三、围绕工作重心转移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以后的执政能力建设(1949-1978)
    第一节 全面探索时期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尚未彻底完成
        二、新中国安全依然在遭受着严重威胁
        三、整党和党的建设任务艰巨且刻不容缓
    第二节 革命化执政理念内蕴于党的执政能力
        一、必须以革命手段解决革命未竟事业
        二、革命化思维根植于党的灵魂深处
    第三节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考验党的执政能力
        一、合理运用阶级斗争有助巩固执政基础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则有损执政之基
    第四节 “左”的运动严重弱化党的执政能力
        一、政治运动仅适用于战争年代与特殊时期
        二、“运动主义”必然践踏法制与正常秩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的执政能力建设(1978-2012)
    第一节 党执政能力建设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是当务之急
        二、国内政治风波与苏东剧变带来执政危机
        三、新世纪急需创新发展理念解决执政难题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坚守执政为民理念
        二、更加关注民主与法制在执政中的作用
        三、改革限制社会主义发展的执政体制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二、提出践行“三个代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党的执政方式转型
    第四节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以“党的建设科学化”锻造新型政党
        二、坚持“以人为本”巩固党的执政之基
        三、强调一体推进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的执政能力建设(2012-)
    第一节 新时代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背景
        一、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一个“转化”与两个“没有变”是最大国情
        三、党同时面临“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
    第二节 、创新执政理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坚持创新和发展党的执政理念
        二、明确以提升党的政治能力为统领
        三、坚决以提高党的法治能力为重心
    第三节 厚植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坚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二、坚持以增强党的思想引领能力为支柱
        三、强调以提升党的群众工作能力为基础
    第四节 完善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强化以提升党的应急处突能力为先手
        二、增强以抓落实与改革攻坚能力为保障
        三、注重以制度规范和改进党的全面领导
        四、把全面依法治国与特色民主协同推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启示
    第一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党的执政理念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执政底色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执政转型动力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民主政治真谛
    第二节 积极变革执政体制,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一、完善监督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是保障
        二、强化规范权力运行的政党体制是旨归
        三、构建引导权力运行的舆论体制是导向
    第三节 准确把握内外情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一、注重把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统一
        二、树立改革创新和自我革命的行动自觉
        三、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使命担当
    第四节 建构科学考评体系,锻造党的执政人才
        一、健全的干部能力考评指标体系是基础
        二、完善的干部能力考核评价方式是关键
        三、科学的运用干部能力考评结果是目标
    第五节 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正确执政方向
        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
        二、全面增强政治建设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三、不断坚持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相关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党内集中教育
        (二)科学与科学化
        (三)党的建设科学化
        (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概述
    一、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二)列宁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三)斯大林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二、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主要内涵
        (二)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基本特征
    三、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
        (二)有助于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三)有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有助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第二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奠基与开创
        (一)思想建党基本原则的确立
        (二)“运动式”整风整党模式的创立和实践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的继承与曲折
        (一)整风整党运动与中心工作两结合两促进
        (二)整风整党运动发生转折并偏离正确方向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创新与发展
        (一)整风整党运动优良传统的全面恢复
        (二)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式”集中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通过建章立制规范集中教育过程管理的全面探索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完善与深化
        (一)以融入经常为目的的“主题式”学习教育的逐步完善
        (二)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融合发展机制的持续深化
第三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
    一、本质特征:贯彻思想建党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一)贯彻思想建党方针是党内集中教育的根本特征
        (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是党内集中教育的鲜明本质
    二、价值旨归:推动党的自我革命,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一)推动党的自我革命是党内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
        (二)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是党内集中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原则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四、成效检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实践检验的根本准则
        (一)发扬党内外民主,坚持由人民来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检验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
    五、根本保证:坚持党中央正确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一)党的领导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正确政治路线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基本遵循
        (三)制度建设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根本保障
第四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国内局势的需要
        (一)能够为我们党统筹推进国内局势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二)帮助我们党统筹国内局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新布局的需要
        (一)能够为我们党深入推进党建新布局提供重要抓手
        (二)助力我们党推进党建新布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的需要
        (一)能够为我们党应对世界变局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辅助我们党应对世界变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五章 守正创新: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
    一、明确目标定位,认清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方位
        (一)明确目标定位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目标定位的主要依据
        (三)明确目标定位的主要切入点
    二、优化内容体系,丰富党内集中教育的内容结构
        (一)优化内容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优化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
        (三)优化内容体系的主要着力点
    三、健全体制机制,规范党内集中教育的过程管理
        (一)健全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健全体制机制的基本原则
        (三)健全体制机制的主要方向
    四、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形式
        (一)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基本原则
        (三)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主要抓手
    五、构建评价体系,加强党内集中教育的成效评估
        (一)构建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3)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依据及意义
        (一) 研究依据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评价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创新之处
        (二) 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的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党的斗争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 党的斗争精神基本内涵的演进
        (二) 新时代党的斗争精神的基本内涵
    二、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永葆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精神的思想
        (二) 列宁关于永葆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精神的思想
        (三) 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关于永葆斗争精神的思想
第二章 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的必要性
    一、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内在要求
        (一) 坚定全面从严治党决心信心的内在要求
        (二)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内在要求
    二、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保证
        (一)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证
        (二)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根本保证
    三、防范化解国内各种风险与挑战的现实需要
        (一) 化解国内各种风险的现实需要
        (二) 化解国内各种挑战的现实需要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一) 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力量的必然选择
        (二) 克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阻力的必然选择
    五、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保障
        (一) 抵制西方霸权主义的坚实保障
        (二) 共同应对全球问题的坚实保障
第三章 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的阻滞因素
    一、生活条件的优越性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 长期处于和平的环境对斗争精神发扬的影响
        (二) 生活条件的显着改善对斗争精神发扬的影响
    二、市场经济的功利性构成的主要挑战
        (一) 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对斗争精神发扬的挑战
        (二) 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对斗争精神发扬的挑战
    三、国内各项任务的艰巨性引起的重大考验
        (一) 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对斗争精神发扬的考验
        (二) 维护稳定的艰巨任务对斗争精神发扬的考验
    四、党内突出问题的严峻性造成的严重危害
        (一) “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斗争精神发扬的危害
        (二) “四种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对斗争精神发扬的危害
    五、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性带来的巨大冲击
        (一) 西方社会思潮的入侵对斗争精神发扬的冲击
        (二) 西方文化霸权的推行对斗争精神发扬的冲击
第四章 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政治意识,把准斗争方向
        (一)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二) 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三) 坚定“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
    二、强化理论武装,增强斗争意识
        (一)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
        (二) 加强对“四史”的学习
        (三) 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
    三、勇于自我锻造,锤炼斗争意志
        (一) 培养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
        (二) 培养临危不乱的气魄
        (三) 培养长期斗争的毅力
    四、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
        (一) 善于把握斗争形势
        (二) 善于掌握斗争规律
        (三) 善于调整斗争策略
    五、加强实践淬炼,提升斗争能力
        (一) 在斗争实践中主动担当作为
        (二) 在斗争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三) 在斗争实践中进行自我改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基本问题
    一、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涵义
        (一) 钉钉子精神
        (二) 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
    二、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理论资源
        (一) 马克思关于意识能动性理论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
        (三)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钉钉子精神的相关论述
        (四) 习近平关于钉钉子精神的论述
    三、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 有助于强化党内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二) 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政德素养
        (三) 有助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四) 有助于落实改革发展各项举措
第二章 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现状
    一、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取得的成效
        (一) 钉钉子精神培育途径逐步制度化
        (二) 钉钉子精神践行意识逐步自觉化
        (三) 钉钉子精神践行能力得到强化
    二、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 钉钉子精神培育的针对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 钉钉子精神培育的实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钉钉子精神培育的整体性需要进一步加大
    三、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培育机制不够健全完善
        (二) 复杂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三) 家庭成员及家庭氛围的影响
        (四) 领导干部自身钉钉子精神观念淡薄
第三章 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基本要求
    一、处理好钉钉子精神培育过程阶段性与持续性的关系
        (一)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过程的阶段性
        (二)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过程的持续性
        (三) 坚持培育过程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统一
    二、处理好钉钉子精神培育时间集中性与经常性的关系
        (一)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时间的集中性
        (二)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时间的经常性
        (三) 坚持培育时间集中性与经常性的统一
    三、处理好钉钉子精神培育内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一)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内容的普遍性
        (二)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内容的特殊性
        (三) 坚持培育内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四、处理好钉钉子精神培育对象广泛性与重点性的关系
        (一)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对象的广泛性
        (二)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对象的重点性
        (三) 坚持培育对象广泛性与重点性的统一
    五、处理好钉钉子精神培育效果即时性与长远性的关系
        (一)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效果的即时性
        (二)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效果的长远性
        (三) 坚持培育效果即时性与长远性的统一
第四章 实现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基本要求的路径
    一、构建钉钉子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
        (一)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二)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三)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二、加强所属单位或部门教育在钉钉子精神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二) 示范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
        (三) 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
        (四)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三、改善钉钉子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
        (一) 优化经济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 优化政治环境:营造敢于担当作为的从政氛围
        (三) 优化文化环境: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作用
    四、提高家庭在钉钉子精神培育中的基础作用
        (一) 提升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 注重搞好滋养钉钉子精神的家风建设
        (三) 坚持共同成长的原则,营造潜移默化的氛围
    五、增强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的内化作用
        (一) 主动学习以切实增强钉钉子意识
        (二) 端正态度以明确自身政治责任
        (三) 知行合一以准确把握培育要求
        (四) 久久为功以练就狠抓落实本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依据和研究思路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 研究现状和评价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价
    1.3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重点
        1.3.2 研究的难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范畴界定及其时代意义
    2.1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范畴界定
        2.1.1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外延定位
        2.1.2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内涵结构
        2.1.3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理论场域
    2.2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时代意义
        2.2.1 有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2.2.2 有助于实现国家总体安全
        2.2.3 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2.4 有助于维护世界的正义和平
第三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生成逻辑
    3.1 历史逻辑
        3.1.1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沉淀
        3.1.2 中国近代170多年的历史教训
        3.1.3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经验
    3.2 实践逻辑
        3.2.1 世界发展面临的风险
        3.2.2 党执政面临的考验
        3.2.3 民族复兴面临的挑战
        3.2.4 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
        3.2.5 人民生活面临的困难
    3.3 理论逻辑
        3.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3.2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3.3.3 党的理论、思想和战略
        3.3.4 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经验智慧
    3.4 个人逻辑
        3.4.1 优良革命家风熏陶
        3.4.2 艰苦知青岁月锤炼
        3.4.3 丰富从政经历磨砺
        3.4.4 大量文史阅读积累
第四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基本内容
    4.1 忧党
        4.1.1 忧党的执政本领不强
        4.1.2 忧党的建设被削弱
        4.1.3 忧党的领导被弱化
    4.2 忧国
        4.2.1 生态环境保护之忧
        4.2.2 经济转型之忧
        4.2.3 文化自信之忧
        4.2.4 政治民主之忧
        4.2.5 社会稳定之忧
        4.2.6 国土安全和国家统一之忧
    4.3 忧民
        4.3.1 脱贫攻坚之忧
        4.3.2 青年成长之忧
        4.3.3 国民健康之忧
        4.3.4 社会保障之忧
        4.3.5 教育公平之忧
        4.3.6 就业质量之忧
    4.4 忧世
        4.4.1 和平与发展之忧
        4.4.2 开放与包容之忧
        4.4.3 人类命运之忧
第五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意蕴
    5.1 科学性
        5.1.1 现代与未来兼顾
        5.1.2 吸收外来与立足实际结合
        5.1.3 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共存
    5.2 辩证性
        5.2.1 继承性与发展性辩证统一
        5.2.2 绿色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统一
        5.2.3 底线思维与进取精神辩证统一
    5.3 整体性
        5.3.1 以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整体
        5.3.2 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发展为整体
        5.3.3 以全人类命运为整体
    5.4 实践性
        5.4.1 以问题为导向
        5.4.2 以防范为引领
        5.4.3 以实干为根本
    5.5 人民性
        5.5.1 坚持人民立场
        5.5.2 保持血肉联系
        5.5.3 尊重主体地位
第六章 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培育践行
    6.1 增强忧患意识
        6.1.1 强化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
        6.1.2 注重底线意识与奋进意识
        6.1.3 提升防范意识和创新意识
        6.1.4 树立批判意识和辩证意识
        6.1.5 激发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6.2 注重忧患理论
        6.2.1 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修养
        6.2.2 掌握机遇哲学和主体性理论
        6.2.3 培养前瞻性、整体性和战略性思维
    6.3 提升忧患能力
        6.3.1 提升自我反省能力
        6.3.2 提升情绪疏导能力
        6.3.3 提升忧患兢慎能力
    6.4 打造忧患机制
        6.4.1 打造挑战应对机制
        6.4.2 打造风险抵御机制
        6.4.3 打造阻力克服机制
        6.4.4 打造矛盾解决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二)“党外”的概念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四)选好选准主委。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一)政治优势
        (二)智力资源优势
        (三)利益表达优势
        (四)社会活动优势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一)建国初期
        (二)改革开放初期
        (三)新时期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一、内部监督内容
        二、内部监督实践
        三、内部监督成效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一、制度基础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二、法理依据
        (一)根本法依据
        (二)专门法依据
        (三)行业法依据
        (四)有关法规依据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一)宗教界
        (二)工商联
        (三)村委会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一)内外监督不力
        (二)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一)统领推进作用
        (二)警示威慑作用
        (三)法治保障作用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立体监督
        四、坚持务实管用
        五、坚持理论创新
        六、坚持用权公开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三、谈心谈话机制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五、廉政诫勉机制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后记

(7)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青年为本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留学工作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相关研究
        (二)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三、论文基本框架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来源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现实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实践成就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变革与实践成就
        三、习近平同志从地方到中央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的理论来源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观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实践观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主体观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创造主体
        一、人民当家作主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三、推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
        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三、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建设
    第三节 国家的治理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塑造政府形象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价值观
    第一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实践价值观的前提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
    第二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现实国情的必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
    第三节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一、尊重生态的价值观
        二、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辩证法
    第一节 社会实践的整体性方法
        一、“两步走”战略突出实践的时空性
        二、“五位一体”突出实践的系统性
        三、“四个全面”突出实践的全面性
        四、立足物质生产实践增强改革的系统性
    第二节 把握社会实践的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分析法是科学认识新时代的有力工具
        二、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三、用“两点论”处理政府与市场的矛盾
        四、从实践出发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精神论
    第一节 以“四个自信”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一、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突出的思想和精神优势
        二、“四个自信”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
        三、“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第二节 同心共筑中国梦
        一、中国梦是国家和人民的梦
        二、“三个必须”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导航标
        三、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力量
    第三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
        一、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
        二、“实谈兴务”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三、实践中注重调查研究
    第四节 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
        一、弘扬钉钉子精神
        二、增强狠抓改革落实的自觉性
        三、提高狠抓改革落实的本领
第六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思维
    第一节 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
        一、重视战略思维是我们党取胜的法宝
        二、善于运用战略思维做出战略决策
    第二节 优化要素的系统思维
        一、运用系统思维全面布局改革
        二、系统把握改革的内在关系
        三、系统优化改革的各个要素
    第三节 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
        一、看待历史问题要以历史规律为前提
        二、审视现实问题要以历史规律为基础
        三、以历史规律为依据预见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节 突破束缚的创新思维
        一、通过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三、创新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四、创新要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第五节 心存敬畏的底线思维
        一、底线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
        二、底线思维是掌握事物质、量、度的科学思维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着作
        (二) 习近平同志的着作及论述摘编
        (三)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着作
        (四) 其他相关研究着作
    二、期刊
    三、学位论文
后记(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 国内双拥研究
        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主要创新点
一、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一)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
        1. 中国古代兵民关系思想的批判继承
        2. 中国共产党双拥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
        3. 马克思主义军政军民关系理论的中国化
    (二)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价值意蕴
        1. 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结晶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3. 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具体体现
        4. 开展双拥工作和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行动指南
二、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历史脉络
    (一) 双拥工作发端及双拥思想萌芽
        1. 对革命军队军民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2. 新型军民关系雏形
        3. 双拥思想萌芽
    (二) 土地革命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军民一致”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1. 土地革命时期,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2. 抗日战争时期,双拥思想正式形成
        3. 解放战争时期,双拥思想进一步发展
        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双拥思想日臻完善
    (三) 改革开放时期以“军民共建”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拥思想在恢复中发展
        2. 双拥工作不断创新,新时期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形成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1. 双拥工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双拥工作体现改革、发展、稳定要求
        3. 双拥工作成为社会系统工程
        4. 双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 双拥工作实现军地互办实事常态化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发展成熟
        1. 军政军民关系的新发展
        2. 双拥工作目标的新定位
        3. 双拥工作领域的新拓展
四、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要义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
        1. 明确双拥工作的本质既是政治任务,又是社会工作
        2. 明确双拥工作的目标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
        3. 明确双拥工作的主体是广大军民
        4. 明确双拥工作的关键是领导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以“军民融合”为核心要义
        1. 创新了双拥思想理念
        2. 丰富了双拥思想内容
        3. 提升了双拥工作战略地位
五、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
    (一) 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二)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三) 全局性和局部性相统一
    (四) 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六、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 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在双拥领域的具体体现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二) 当代双拥思想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1. 政治上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的自觉性
        2. 战略上增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
        3. 全局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三) 当代双拥思想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1. 加强双拥工作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2. 加强双拥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选择
        3. 加强双拥工作是人民军队使命担当的必由之路
七、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实践要素
    (一) 政治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1. 党的政治理论是双拥工作的指导思想
        2. 党的领导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原则
        3.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双拥工作的基本遵循
    (二) 工作力量上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保证作用
        2. 拓展双拥工作的实践主体
        3. 调动广大军民参与双拥工作的积极性
    (三) 组织制度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 强化双拥组织领导
        2. 创新双拥工作载体
        3. 完善法律政策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10)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与限度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限度
第一章 政党使命基本理论分析
    第一节 使命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一、使命的内涵
        二、使命的特征
        (一)多元性和多样性
        (二)完成性和延续性
        (三)历史性和时代性
        三、使命的功能
    第二节 政党使命的来源、类型及价值
        一、政党使命的来源
        二、政党使命的类型
        (一)以阶级属性为划分
        (二)以政权关系为划分
        三、政党使命的价值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渊源
        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创立
        (二)列宁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发展
        (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理论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形成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理论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提出与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学说的理论地位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学说的继承发展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的历史自觉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初心的内涵界定
        (二)初心与使命的互通性
        二、中国共产党对政党使命的三重界定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根本使命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的重要使命
    第二节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一、实现中国人民自由解放
        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
        三、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第三节 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一、领导中国人民共同致富
        二、扞卫中华民族独立主权
        三、维护世界和平民主环境
    第四节 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与奋斗
        一、领导中国人民奔向小康
        二、领导中华民族振兴富强
        三、推动世界和谐合作发展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呈现与意义
    第一节 新时代与历史使命的辩证关系
        一、新时代的内涵及要求
        二、历史使命的时代内涵
        三、实现历史使命的时代要求
        (一)“梦想—愿景”话语下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二)“使命—担当”话语下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第二节 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指归
        一、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二、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
        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梦想的光明前景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奋斗
        一、夯实民族复兴的经济基础
        二、优化民族复兴的政治体制
        三、提振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四、厚植民族复兴的民心根本
        五、守护民族复兴的生态底线
        六、营造民族复兴的外部环境
        七、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八、筑牢民族复兴的安全保障
        九、锻造民族复兴的领导核心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世界意义
        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二、科学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生机活力
        三、夯实世界和平发展进步更坚固的地基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机遇挑战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战略构想
        一、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标志
        二、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时间表
        三、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路线图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面临的机遇
        一、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中国内需不断扩大和提升
        (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三)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新机遇
        (二)新一轮产业变革新机遇
        三、我国发展具备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一)世界格局总体趋于稳定
        (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面临的挑战
        一、维护良好外部环境的难度剧增
        (一)经济全球化受到破坏
        (二)世界和平稳定出现波折
        二、危害民族复兴的因素明显增长
        (一)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二)祖国统一面临严峻挑战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二)打好三大攻坚战迫在眉睫
        四、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压力加大
        (一)执政外部环境日益复杂
        (二)党建自身出现薄弱环节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统筹“四个必须”与“四个伟大”
        一、始终坚持“四个必须”
        (一)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二)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三)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四)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二、统筹推进“四个伟大”
        (一)必须高扬伟大梦想
        (二)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
        (四)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第二节 统筹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
        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正确把握总体布局内在逻辑
        (二)抓紧抓牢五大建设基本要求
        (三)狠抓落实各项建设重点难点
        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正确把握战略布局内在逻辑
        (二)系统处理四个全面各重关系
        (三)时空推进战略布局全面落实
    第三节 统筹两个大局与两件大事
        一、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一)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二)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三)用好国际国内两类规则
        二、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一)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二)把安全作为巩固发展成果的保障
    第四节 统筹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
        一、深入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一)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二)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三)着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二、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做到“两个维护”
        (二)强化党员思想武装,补足精神之钙
        (三)夯实党的基层基础,巩固执政根基
        (四)锻造党的铁军队伍,发挥先锋作用
        (五)不断正风肃纪反腐,净化政治生态
        (六)健全完善党内法规,提高制度刚性
    第五节 倡导共同价值与共同命运
        一、弘扬人类共同价值
        (一)夯实和平发展这个条件基础
        (二)运用公平正义这个手段原则
        (三)致力民主自由这个根本追求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共同价值基础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话语体系
        (三)精准高效地传播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四)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厚价值意蕴
        (五)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指导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认清形势 坚定信心 统揽全局 把握重点 狠抓落实 乘势前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研究[D]. 刘华超. 山东大学, 2021(11)
  • [2]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D]. 李晓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发扬党的斗争精神研究[D]. 李智利. 扬州大学, 2021(09)
  • [4]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研究[D]. 许晓. 山东大学, 2020(10)
  • [5]习近平忧患意识研究[D]. 解金鹏.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6]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7]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观研究[D]. 艾春洋. 中央民族大学, 2019(04)
  • [9]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D]. 杨昌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D]. 郑超华.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把握大局、把握重点、狠抓落实、乘势而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