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临摹散居史

《永乐大典》临摹散居史

一、《永乐大典》副本流散史(论文文献综述)

张升[1](2008)在《《四库全书》的底本与稿本》文中研究指明《四库》底本,即四库馆臣据以校办并抄入《四库》的四库馆书,其主要特点有:盖翰林院印、书内有删改涂乙处、有校签。《四库》稿本,即从《四库》底本到定本这一编纂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修改本。在存世的《四库》大典本稿本中,二次修改稿本及三次修改稿本在格式与内容上均已颇接近于《四库》定本,但前者有一些校签及改动痕迹,而后者则基本没有。《四库》底本与稿本在四库馆闭馆后流散严重。不过,现幸存于世的《四库》底本、稿本仍有不少,是研究《四库》的重要资料。

陈小辉[2](2007)在《李绂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清代陆王学术重要传承人物李绂为主要研究对象,共包括五章内容:即李绂生平及政绩述评,李绂与陆王学术,李绂与考据学,李绂与方志,李绂年谱。李绂一生跨越康雍乾三朝,担任过民政、漕运、典试、志书馆等职,官至广西巡抚及直隶总督等要职,在政治上发挥过其重要作用,诸如参与雍正帝打击其政敌允禩集团,参与雍正帝改土归流政策等等。在学术上,李绂一生致力于陆王学术,他用力甚勤,着有《陆子学谱》、《陆子年谱》、《朱子晚年全论》等书,极力为陆王之学争正统,完全可以说是维护陆王学术的一员猛将。至于他的考据和方志也自有其特色,他的考据体现了清代学术由经世之学向乾嘉考据学发展的趋势,他的方志以史为宗,对以后的方志学家章学诚等人不无启迪作用。另外,他爱才如命,奖掖后进,培养提拔了全祖望、桑调元、厉鹗、钱陈群、顾栋高等人。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人物,学界涉及不多,偶有提及,也大多从其陆王心学上着手。本文试图打破这种局面,从其诗文、陆王学术、考据、方志诸方面入手来作一全面考察。相信通过对李绂进行研究,对了解清初学术界的状况,并对清初学界走向作一恰当的评估不无益处。

史广超[3](2006)在《《永乐大典》辑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永乐大典》是编纂于明初的大型类书,所收文献多为宋元旧本,是辑佚宋元典籍之渊薮。从明至今,有近千种文献从其中辑出。《永乐大典》辑佚研究是《永乐大典》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诸家论着,多有涉及。然多限于某一方面之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本文尽可能竭泽而渔地占有材料,力图全面展现各时期《永乐大典》辑佚之面貌,弄清辑佚之成就。同时用还原分析之方法剖析具体辑本,对其辑佚之得失进行探讨,为我们今天之辑佚提供借鉴。笔者根据《永乐大典》存缺之情形、辑佚之特点,将《永乐大典》辑佚分为四个时期:四库馆前、四库馆、全唐文馆、全唐文馆后。本文致力于前三个时期的研究。绪论部分概述《永乐大典》编纂、散亡及重新收集的历史,《永乐大典》辑佚研究现状、本文研究之重点及方法等等。第一章研究四库馆前《永乐大典》辑佚。此时期《永乐大典》所存最多,随见随录为其辑佚特点。笔者根据所得若干新材料,探讨张四维、全祖望二人开创之功。此时期辑佚总成就作为附录一。第二章研究四库馆《永乐大典》辑佚。此时期辑佚规模宏大,成果丰富。本章所论包括以下方面:分析辑佚之初人员之调配,佚书确定之原则;比较现存两种详注《永乐大典》各卷存缺的目录,考查此时《永乐大典》之存缺,探讨馆臣辑佚之文献基础;统计参与辑佚之人员,考察总裁于敏中、纪昀在辑佚中的作用;探究辑佚之程序,考察馆臣在《永乐大典》中签出文献之详目,列为附录二、附录三;分析确定一辑本具体纂修官之原则,考究其中四十名纂修官所纂之辑本;调查并胪陈未经发现之辑本;详论馆臣辑本之得失等等。第三章研究全唐文馆《永乐大典》辑佚。此时期徐松辑佚成绩斐然。第一节概述该时期辑佚总成就。第二节讨论徐松辑佚之成绩。其中方志及《中兴礼书》是此节论述之重点。其方志辑佚主要集中在《河南志》、《唐两京城坊考》、《登科记考》三书之中。《中兴礼书》之讨论则涉及其版本、逸文在《永乐大典》中的位置、类目设定、卷次分合、缺卷补遗五个方面。并补录蒋光焴本之逸文,作为附录四。馀论部分简述全唐文馆后之辑佚,调查该时期辑佚之总成就,列为附录五。并探讨今天《永乐大典》辑佚之热门:方志,介绍张国淦、黄燕生对此问题之意见。

何华连,方宝花[4](2005)在《中国辞书学论文索引(2004年)》文中认为说明一、刊于《辞书研究》的文章本索引不收。二、限于篇幅,本索引仅收列工具书总论方面以及研究各类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和古代语文工具书的论文。三、综合性、多科性、师范性高校的学报未专门加注者均为社科版(或哲社、人文社科版)。四、索引包括篇名、作者、出处三部分,所收篇目按主题集中;出处从简标注,如“2004(1)”即表示“2004年第1期”。

张升[5](2004)在《《永乐大典》副本流散史》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之新史料,以时间为序,甄录有关《永乐大典》副本下落的史料,并予以简略的分析,尝试对《大典》副本的流散史作更为详细而准确的描述。

二、《永乐大典》副本流散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永乐大典》副本流散史(论文提纲范文)

(1)《四库全书》的底本与稿本(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库》底本
    1.1 《四库》底本的范围
    1.2 《四库》底本的特点
2 《四库》稿本
3 《四库》底本、稿本的下落

(2)李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有关涉及李绂生平的文章有
    1.2 有关研究李绂的散文和诗歌方面的文章有
    1.3 有关研究李绂治陆王学术的文章有
    1.4 有关涉及李绂考据的文章有
    1.5 有关研究李绂方志的文章有
    1.6 有关研究李绂年谱的文章有
    1.7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朝亮博士所着《李绂与<陆子学谱>》
第2章 李绂生平及政绩述评
    2.1 李绂生平简介
    2.2 李绂着作简介
    2.3 李绂政绩述评
        2.3.1 执行清廷政策,清正廉明
        2.3.2 重视教育,提拔人才
        2.3.3 爱护家乡,关注家乡建设
第3章 李绂与陆王学术
    3.1 李绂治学取向
    3.2 李绂在陆王学术上的贡献
        3.2.1 对陆王学术的修正
        3.2.2 对陆王学术的维护
        3.2.3 对陆王学术体系的建立
    3.3 李绂在陆王学术上的不足
        3.3.1 在维护陆王学术理论上的不足
        3.3.2 在和会朱陆思想上的不足
    3.4 李绂在陆王学术上的地位
第4章 李绂与考据学
    4.1 李绂与考据学的渊源
    4.2 李绂在考据方面的成果
        4.2.1 关于四书方面的考证
        4.2.2 关于五经方面的考证
        4.2.3 关于历史方面的考证
        4.2.4 关于其它方面的考证
    4.3 李绂在考据方面的特点
        4.3.1 考证广博欠精深
        4.3.2 充满实证精神,不囿于成见
        4.3.3 重视史实的考证,疏于名物、制度及文字、音韵、训诂
第5章 李绂与方志
    5.1 李绂参与纂修方志的介绍
        5.1.1 八旗通志
        5.1.2 广西通志
        5.1.3 畿辅通志
        5.1.4 临川县志
    5.2 李绂在纂修方志上的贡献
        5.2.1 在方志的性质上,认为方志乃是史类
        5.2.2 在纂修方法上,认为方志应与诸史为宗
        5.2.3 方志的纂修上,重视资料的收集
        5.2.4 在方志的纂修上,重视人才的选拔
第6章 李绂年谱
结论
附录 李绂交游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简历

(3)《永乐大典》辑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四库馆前《永乐大典》辑佚
    第一节 张四维与《永乐大典》辑佚
    第二节 全祖望与《永乐大典》辑佚
        一 清代倡议《永乐大典》辑佚第一人
        二 全祖望《永乐大典》辑佚
第二章 四库馆《永乐大典》辑佚
    第一节 《永乐大典》辑佚之议起
    第二节 《永乐大典》存缺考
    第三节 《永乐大典》辑佚人员考
    第四节 《永乐大典》辑佚程序考
        一 签佚书单
        二 裒辑草本
        三 校勘
        四 改编
    第五节 四库馆《永乐大典》辑本纂修人考
        一 陈昌图
        二 励守谦
        三 王嘉曾
        四 吴寿昌
        五 黄轩
        六 闵思诚
        七 陈昌齐
        八 平恕
        九 邹炳泰
        十 黄寿龄
        十一 余集
        十二 邵晋涵
        十三 周永年
        十四 戴震
        十五 杨昌霖
        十六 吴典
        十七 孙辰东
        十八 刘湄
        十九 邹玉藻
        二十 翁方纲
        廿一 邹奕孝
        廿二 郑际唐
        廿三 刘权之
        廿四 汪如藻
        廿五 程晋芳
        廿六 任大椿
        廿七 张羲年
        廿八 沈孙琏
        廿九 王汝嘉
        三十 沈叔埏
        卅一 徐步云
        卅二 周兴岱
        卅三 彭元珫
        卅四 黄良栋
        卅五 林澍蕃
        卅六 陈初哲
        卅七 周厚辕
        卅八 徐天柱
        卅九 秦泉
        四十 钱大昕
    第六节 四库馆《永乐大典》辑本数量考
    第七节 四库馆《永乐大典》辑本之评价
        一 出处
        二 全
        三 真
        四 编排
第三章 全唐文馆《永乐大典》辑佚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徐松与《永乐大典》辑佚研究
        一 《中兴礼书》及《续编》研究
        1、版本研究
        2、《永乐大典》中佚文位置
        3、类目
        4、分卷
        5、《续修四库全书》影印蒋光焴抄本补遗
        二 徐松与《永乐大典》方志辑佚
        1、《登科记考》中《永乐大典》方志考
        2、《唐两京城坊考》中《永乐大典》方志考
馀论
附录一 四库馆前《大典》辑佚书目
附录二 《永乐大典书目》残本
附录三 上图本《永乐大典书目》
附录四 蒋光焴抄本《中兴礼书》补遗
附录五 唐文馆后《大典》辑佚书目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永乐大典》副本流散史(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库全书》的底本与稿本[J]. 张升. 图书情报工作, 2008(11)
  • [2]李绂研究[D]. 陈小辉.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1)
  • [3]《永乐大典》辑佚研究[D]. 史广超. 复旦大学, 2006(02)
  • [4]中国辞书学论文索引(2004年)[J]. 何华连,方宝花. 辞书研究, 2005(04)
  • [5]《永乐大典》副本流散史[J]. 张升.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4(04)

标签:;  ;  ;  

《永乐大典》临摹散居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