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塞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多塞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一、多虑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兰[1](2021)在《按神经节段取穴针刺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按神经节段取穴针刺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汉密尔顿焦虑评分(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和睡眠效率,探讨按神经节段取穴针刺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及优势,以期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一种新的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针灸科及皮肤科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按神经节段取穴针刺治疗,每周治疗6次,间隔1天再行下一次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观察两个疗程;对照组予普瑞巴林胶囊口服,75mg(1粒)/次,可视患者疗效及耐受性增加至每次150mg,每日2次,2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观察两个疗程。以VAS、HAMA和睡眠效率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疗效的组内和组间差异性。结果:(1)纳入本课题研究一共60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治疗过程两组均无脱落,实际完成60人,每组各30人;(2)经过4周的治疗,治疗组30例试验对象中,总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30例试验对象中,总有效21例,总有效率为70%,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疼痛评分比较:经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均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组间比较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对PHN患者的止痛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4)HAMA评分比较:经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HAMA评分均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组间比较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对改善PHN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效果优于对照组。(5)睡眠效率比较:经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睡眠效率评分均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效率;组间比较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对改善PHN患者睡眠效率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两组方案均对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有改善疼痛、焦虑抑郁状况、睡眠状况的作用;2、按神经节段取穴针刺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在改善疼痛、焦虑抑郁状态、失眠方面效果优于口服普瑞巴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证实本方案临床切实有效。

陆星宇,任雁威,杨雪,张爱华[2](2021)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患者疼痛及血清NPY、SP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对患者疼痛、血清神经肽Y (NPY)、P物质(S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在西安宝石花长庆医院治疗的9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简单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多虑平片、甲钴胺片及维生素B1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功能障碍量表(PDI),以及治疗前后血清NPY、SP、β内啡肽(β-EP)及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β(IL-1β)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OL-BREF)评分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PDI评分分别为(8.31±1.09)分、(2.13±0.56)分、(15.61±2.3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64±1.13)分、(2.39±0.59)分、(16.98±2.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NPY、SP及β-EP、IL-1β水平分别为(238.31±21.86) ng/L、(49.71±5.23) ng/L、(64.57±7.81) ng/L、(47.17±5.35)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9.47±22.05)ng/L、(52.05±5.39) ng/L、(71.92±8.05) ng/L、(51.38±5.62) ng/L,IL-10水平为(173.22±19.73)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6.97±16.05)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生活环境评分分别为(27.68±2.37)分、(24.41±4.16)分、(10.67±1.63)分、(28.60±3.6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30±2.35)分、(22.67±4.01)分、(9.14±1.57)分、(26.97±3.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3%、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其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杨一玲[3](2020)在《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原发疾病(带状疱疹)消除后病变部位仍存在持续疼痛3个月以上或者数年、乃至终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0%的患者对传统止痛药物治疗反应差。已有的研究表明,(1)疼痛中枢敏化后的脑可塑性变化所诱发的疼痛记忆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键所在;(2)周围电刺激对脑可塑性(运动皮层兴奋性)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3)电针作为周围电刺激的一种形式,是临床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手段。从而提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脑可塑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挥治疗作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通过检测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变化,为人体大脑皮层可塑性的研究提供一种精确、安全、可靠的检测手段。因此,在经过meta研究观察周围电刺激对脑可塑性影响的工作基础上,本研究应用了TMS的多种检测模式,观察PHN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脑皮层兴奋性的特点、电针治疗PH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兴奋性的变化,初步探讨电针治疗PHN的脑可塑性机制,为针灸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更加翔实的科学依据。内容与方法本项研究中Meta研究在PROSPERO网站注册(注册编号:CRD42019121546),临床研究内容已通过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在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伦理编号NO.Y2017-066-01,注册号NO.AMCTR-IOR-16000138)。具体分为三个内容:1.研究内容一: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1)检索内容:因应用TMS检测电针调节脑皮层兴奋性效应的临床研究较少,故搜索包括了电针在内的关于周围电刺激干预健康人脑可塑性影响的临床对照试验。具体检索词包括:electroacupuncture、peripher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等等。(2)检索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all Cochrane databases、EMBASE、Scopus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式使用OR、AND、NOT等连接运算。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用stata1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异质性较高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等,探索周围电刺激干预健康志愿者的脑可塑性改变的循证医学证据。2.研究内容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1)研究对象:基础研究已发现慢性长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诱发皮层可塑性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拟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精准无创的观察PHN患者的皮层可塑性变化。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20位PHN患者和18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2)研究方法:采用TMS单刺激模式分别测量PHN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双侧运动皮层的皮层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MEPs),静息运动阈值和活动运动阈值(motor threshold,MT)、皮质静息期(silent period,SP)等;其次应用双脉冲TMS刺激模式检测不同刺激条件下大脑运动皮层的皮层内抑制和易化效应(short-interval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 and/or intracortical facilitation,SICI/SICF)的变化。(3)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临床症状与脑可塑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3.研究内容三: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1)研究方案:对符合胸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及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2Hz电针以及假电针治疗,主穴为夹脊穴和阿是穴。每周完成3次治疗,隔日一次,6次/疗程,总计治疗8周(四个疗程),治疗完成后随访1个月。(2)评估内容:主要结局指标为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的疼痛评分,6个评估时点,分别为治疗前1次,治疗期内2周评估一次(共4次),随访期完成后1次。次要结局指标为简式疼痛量表(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中疼痛及相关情绪变化的三种维度量表评分、压痛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睡眠质量评分、患者治疗后自我感觉评估,此外应用配对联合刺激技术(PAS)观察治疗前后PHN患者脑可塑性变化,具体指标包括运动阈值,诱发电位的评价波幅及PAS25所诱发的长时程可塑性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样的波幅比变化,次要结局指标的评估分为3个时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期完成后。(3)统计方法:针对以上多个时点的定量结局指标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譬如次要指标分析时使用3个时点*2种治疗方法的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去探索不同治疗措施(电针、假针组)随着时间的变化(三个检测时间)对观察指标的影响。结果:研究内容一: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1.Meta分析部分最终纳入31项临床研究,所纳入文献皆符合疗效评定标准,基本遵守循证医学的原则,研究结果较为可靠;2.周围电刺激可对脑皮层可塑性产生影响[MD=0.41,95%CI(0.05,0.78),P=0.000],电刺激亦可对皮层内抑制效应的脑可塑性产生影响[MD=1.53,95%CI(0.83,2.23),P=0.000];3.亚组分析研究显示,电激强度为阈上刺激[MD=0.36,95%CI(0.15,0.56),P=0.000],刺激频率小于30Hz[MD=0.34,95%CI(0.23,0.44),P=0.000],刺激时长30-120min[MD=0.27,95%CI(0.16,0.38),P=0.000]均可对脑可塑性产生影响。研究内容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1.PHN组患者的患侧支配区运动皮层的静息运动阈值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HN组患者的双侧皮层的活动运动阈值和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健康组比较,PHN组患侧支配区运动皮层运动诱发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运动皮层静息期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健康组比较,70%的刺激强度下PHN患者的患侧支配区的运动皮层内抑制效应(SICI)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HN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双侧大脑运动皮层内易化效应(SIC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皮层兴奋性指标运动阈值,皮层内抑制效应(SICI)和临床相关变量如病程、疼痛强度、疼痛频率进行相关性检验,SICI与PHN患者的每日疼痛频率具有正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2=0.3244,P<0.05)。对侧皮层的RMT与PHN患者临床疼痛的相关变量如病程和疼痛强度以及疼痛频率无相关性,而皮层的SICI与病程和疼痛强度无相关性。研究内容三: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1.本研究最终纳入34例胸段PHN患者,两组受试者在人口学数据和PHN疼痛病史等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各观察指标基线评分比较,基线特征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2.与假针组比较,治疗过程中(四个疗程期间)电针组均可明显降低PHN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发现,两组VAS值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3.对简式疼痛量表(SF-MPQ)中疼痛及相关情绪变化的量表评分发现,SF-MPQAS评分在电针组的治疗后、随访期的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电针可改善PHN患者的PPI评分,电针组在治疗后、随访期的评分都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PHN患者的睡眠质量,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PHN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时发现,两组VAS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不同治疗对压痛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PHN患者的压痛阈值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干预措施对RMT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措施对MEPs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7.电针治疗可对PAS诱导的LTP效应产生影响,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LTP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时发现,电针对PAS25诱导的LTP效应可产生影响,与假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治疗期间皮层兴奋性指标LTP样可塑性改变和临床相关变量VAS的变化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相关分析发现随着LTP波幅比的减少,VAS评分也随之降低,有显着的相关性(R2=0.37,P=0.015<0.05)。结论:1.包括电针在内的外周电刺激可明显影响运动皮层的兴奋性,与刺激强度(运动阈值以上)、刺激频率(不超过30Hz),治疗时长(30-120min)密切相关。2.PHN患者皮层内抑制减弱(去抑制),可能是PHN患者脑可塑性改变的特征之一。3.电针通过调节PHN的脑可塑性(抑制运动皮层长时程增强效应)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

杨书蔚[4](2020)在《温针灸夹脊穴联合药物治疗中老年躯干部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温针灸夹脊穴配合局部围刺与口服西药联合疗法治疗中老年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中研究对象来自2018年3月到2019年10月沈阳市沈河区中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共纳入符合标准患者5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口服加巴喷丁胶囊及甲钴胺片治疗,同时治疗组在口服药物治疗基础上取疼痛区域相对应脊椎神经节段的夹脊穴温针灸并配合阿是穴围刺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口服药物连续服用7日为1疗程;针灸治疗连续治疗5次,休息2天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21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结果作为疗效指标,于治疗前、治疗1疗程、治疗2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评估,记录各项评分并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病例53例,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实际完成50例,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和对照组较治疗前VAS评分、HAMD评分、PSQ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每个疗程均较前一阶段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VAS评分第1疗程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第2个疗程及治疗结束后VAS评分降低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HAMD评分、PSQI评分每个疗程降低的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84%,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夹脊穴配合局部围刺联合药物治疗中老年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相比于单纯西药治疗,联合疗法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等方面改善情况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翟国松[5](2020)在《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原发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优势,优选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方法,为进一步临床治疗方案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72例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疼痛科和皮肤科门诊气虚血瘀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按随机对照分组原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纳入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病例36例,治疗组采用围刺法配合雷火灸的方法治疗,日/1次,5日为一个疗程,每治疗1个疗程休息2天,连续6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对照组采用口服消炎痛片(吲哚美辛片),25mg/次,日/3次,饭后服用,同时口服甲钴胺片(弥可保),0.5mg/次,日/3次,连续服用药物6周,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分别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VAS疼痛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分变化,使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病情基线、组间、组内试验数据分析。结果:(1)纳入本课题研究共72人,符合纳入及非排除标准,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36人,脱落2人,脱落率为5.56%;对照组36人,脱落3人,脱落率为8.33%,本课题两组治疗方法最终共完成病例67人。(2)经过6个疗程的诊疗,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76%,且治疗组愈显人数为15例,愈显率为44.12%,对照组愈显人数为7例,愈显率为21.21%,说明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疗效数据结果存在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疼痛情况评分:两组在疗程结束后受试者疼痛程度均明显降低,临床疗效明确,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疼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AMA焦虑改善情况评分:两组在疗程结束后受试者焦虑状况均明显减轻,疗效确切,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前者焦虑改善情况更为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PSQI睡眠改善状况评分:两组在疗程结束后受试者睡眠状况均明显改善,治疗效果良好,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更为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气虚血瘀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临床治疗效果确切、易于操作且绿色安全。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其睡眠质量和改善焦虑状况。(2)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气虚血瘀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口服西药消炎痛片和甲钴胺片。

郭慧[6](2020)在《穴位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对比观察针刀联合治疗、穴位注射、常规口服西药三种治疗手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差异;对比观察针刀联合治疗与穴位注射及常规口服西药三种治疗方式治疗PHN患者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的变化。方法:此次试验选择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案,把符合纳入标准的99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配为常规药物组、穴位注射组及针刀联合组,每组33例。常规药物组口服加巴喷丁、甲钴胺治疗,穴位注射组在常规药物组的基础上给予局部穴位注射利多卡因,针刀联合组在穴位注射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刀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三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变化、临床疗效指数及HAMA指数变化。结果:针刀治疗组在VAS疼痛方面治总有效率96.87%;穴位注射组在减轻VAS痛总有效率是93.75%;总有效率83.87%,比较三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PHN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焦虑状态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穴位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良好的效果,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高渝[7](2020)在《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同单用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疗效上及安全性上的差异,进一步探析梅花针配合走罐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上是否比单用药物治疗更具有优势,以期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课题病例7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35例。对照组仅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梅花针配合走罐法治疗,每周2次,2周为1疗程,进行总治疗4周的治疗观察,并拟对痊愈患者进行治疗后3月内的随访,以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综合疗效,并对患者治疗前、治疗1疗程、治疗后的VAS评分及治疗前后的PSQI评分进行评分比较,观察复发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以分析梅花针联合走罐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上是否具有优势,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5.0分析得出。结果:1.疗效比较:4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7%,愈显率为71.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78%,愈显率为3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高于对照组。2.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治疗1疗程及治疗结束后,两组组内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疼痛;治疗1疗程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治疗结束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治疗组在改善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3.PSQI睡眠质量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两组均能改善睡眠质量;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治疗组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4.两组在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两组痊愈患者均无复发,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梅花针联合走罐法和单独使用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能改善患者疼痛情况,但梅花针联合游走罐疗法的临床疗效更佳,不良反应较小且较为安全,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2.梅花针联合走罐法可以帮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改善睡眠质量,临床应用更具优势。

陈乔[8](2019)在《针刀皮内松解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综合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课题是通过对针刀皮内松解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综合疗效的观察,并与普通针刺疗法进行对照,在验证其有效性的同时,探索疗效好且规范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新方法,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方法:将72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等临床研究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以针刀皮损区皮内松解为主要干预,对照组以针刺华佗夹脊穴和阿是穴为主要干预,每组各36例。参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简化的Mc Gill疼痛问卷中的情感部分SF-MPQ评分(short-form of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简称SF-MPQ)以及睡眠质量评分(Quality of Sleep,简称Qs),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评分,并使用spss22.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综合的评价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1.67%和80.56%,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疗程结束后VAS评分、情感SF-MPQ评分以及Qs评分与治疗前对比都有差异(P<0.05),提示两组都能改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症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皮内松解与针刺华佗夹脊穴和阿是穴均能改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且针刀疗法优于针刺疗法。针刀疗法疗效显着、省时、经济,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也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提供更好的方法。

吴培培[9](2019)在《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文献分析与规律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索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文献,验证针刺治疗PHN的有效性,得出针刺在PHN的临床治疗的优势,及临床针刺治疗PHN应用规律,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检索方法:由2名数据评价员联合制定初步检索式(主题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or PHN)“AND”(关键词=针刺or针灸),分别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试验思路:统计数据后,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文献由2名数据评价员分别根据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本研究主要通过针刺治疗PHN的临床治愈例、有效例,治疗前后均数及标准差、VAS疼痛评分、睡眠评分、抑郁评分等数据,对研究进行评价分析,得出的资料通过比值比(OR)、均数差(MD)、标准化均数差(SMD)及统计量P值等,进行分析比较,得出Meta分析结论。应用Excel表格,对近10年针刺治疗PHN的临床观察类文献进行针刺穴位、经络的频数、频率统计,得出一般针刺规律结论。结果:1.Meta分析研究1.1针刺治疗PHN有效性的研究中,单纯针刺治疗PHN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西药治疗;针刺联合口服药物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纯口服药物。1.2针刺在PHN止痛研究中,可知单纯针刺或联合西药效果好于单纯口服或外用西药治疗。电针、温针灸联合梅花针叩刺、火针、三棱针联合梅花针叩刺放血法止痛疗效强于单纯应用西药。但埋针、浮针、浅针在PHN治疗中止痛疗效不够确切,待临床验证。各疗法间标准化均数差:SMD(三棱针+梅花针)<SMD(火针)<SMD(温针灸+梅花针)<SMD(普通针刺)<SMD(电针)。1.3针刺治疗PHN对患者睡眠影响的研究中,可知埋针联合西药、普通围刺联合西药,三棱针联合梅花针刺络放血疗法,对PHN患者睡眠改善方面疗效优于单独应用西药,各疗法间标准化均数差:SMD(埋针)>SMD(三棱针+梅花针)>SMD(普通围刺)。1.4针刺治疗PHN对患者精神抑郁影响的研究中,可知埋针配合西药治疗,对改善患者抑郁情绪作用强于单纯应用西药口服;针刺治疗对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的研究中,可知普通针刺治疗较对照组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的效果更好。1.5针刺治疗PHN对SF-MPQ积分影响研究中,可知普通针刺、三棱针联合梅花针、浮针可降低SF-MPQ积分,且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温针灸联合梅花针叩刺在降低SF-MPQ积分作用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2.针刺规律研究2.1针刺主穴应用频数前十的腧穴分别为阿是穴、夹脊穴、足三里、太冲、合谷、曲池、背俞穴、阳陵泉、三阴交、支沟。2.2针刺主穴应用中,大肠经应用频率最高,其次为脾经与胃经。2.3分部配穴研究中,头面颈部:合谷应用最多,多应用上肢及头面部的经穴配合主穴治疗;胸胁背部:支沟应用率最高,肝经、胆经、三焦经经穴配合主穴应用率较高;腰腹背部: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应用率高;四肢部:上肢多应用合谷、曲池、外关、肩井等分布于上肢腧穴,下肢多应用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等分布于下肢的腧穴。结论:1.针刺对PHN治疗有效率高;三棱针联合梅花针叩刺放血止痛效果最强;埋针改善患者睡眠效果好,也可改善患者精神抑郁情况;普通针刺疗法可减轻PHN患者的焦虑情绪;普通针刺、三棱针联合梅花针、浮针均可降低PHN患者SFMPQ积分。2.阿是穴、夹脊穴为应用最多针刺主穴;大肠经经穴为主穴应用频率最高,其次为脾经与胃经;配穴中,头面颈部:合谷应用最多,多应用上肢及头面部的经穴;胸胁背部:支沟应用率最高,肝经、胆经、三焦经经穴应用率较高;腰腹背部: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应用率高;四肢部:上肢多应用分布于上肢腧穴,下肢多应用分布于下肢的腧穴。

李中平[10](2019)在《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观察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安全性,从而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所有试验研究病例都来自于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或住院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根据本研究制定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共收入6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分组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扶正祛瘀汤口服加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予加巴喷丁胶囊口服及氦氖激光照射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VAS评分、QS评分及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用统计学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Q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显着降低,即两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故治疗组比对照组更能缓解患者的疼痛。4、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Q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QS评分均有显着降低,即两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睡眠质量。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Q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后的Q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故治疗组比对照组更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6、治疗组愈显率为86.67%,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愈率为73.33%,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即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7、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5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6.67%。结论:1、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2、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安全、有效,临床上值得推广。

二、多虑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虑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按神经节段取穴针刺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纳入病例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针灸施术注意事项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判定标准
        2.7 安全性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3.2 病情资料基线
        3.3 治疗结果数据分析
        3.4 总体疗效分析
    4 依从性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关于PHN的论述
        1.1 病名来源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PHN概况
    2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2.1 PHN的基本认识
        2.2 PHN的相关危险因素
        2.3 PHN的发病机制研究
        2.4 现代医学治疗概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课题确立依据
        1.1 按神经节段取穴理论来源
        1.2 按神经节段取穴的镇痛机理研究
        1.3 按神经节段取穴的临床应用
    2 选穴依据
        2.1 夹脊穴
        2.2 阿是穴
    3 针灸治疗PHN的作用机制研究
        3.1 选择针刺的依据
        3.2 针刺镇痛机理研究
        3.3 电针治疗PHN的机制研究
    4 透刺法
        4.1 透刺法的中医认识和特点
        4.2 透刺法的作用机制研究
        4.3 透刺法的临床应用
    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VAS疼痛评分分析
        5.2 HAMA评分分析
        5.3 睡眠效率评分分析
        5.4 两组整体疗效分析
    6 研究创新、不足和展望
        6.1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6.2 本课题的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患者疼痛及血清NPY、SP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和PDI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NPY、SP和β-EP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2.6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3)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及治疗
        1.1 中医经典理论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2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2.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
        2.2 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2.3 电针参数对镇痛效应的影响
    3.神经病理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
        3.1 慢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的基础研究
        3.2 神经病理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的分期特点
        3.3 临床常用的皮层可塑性检测方法
        3.4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试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一 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方法
        1.3.1 检索内容
        1.3.2 检索策略
        1.3.4 文献补充整理
        1.3.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1.4 研究结果
        1.4.1 纳入文献结果
        1.4.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1.4.3 Meta分析结果
        1.4.4 偏倚风险评估
        1.4.5 发表偏倚
        1.5 小结
        1.6 问题和展望
    2. 研究内容二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流程
        2.2.1 操作环境
        2.2.2 研究设备
        2.2.3 检测指标
        2.2.4 具体检测流程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5 研究结果
        2.5.1 一般资料比较
        2.5.2 应用单脉冲TMS检测的脑皮层兴奋性指标比较
        2.5.3 双脉冲TMS检测运动皮层内抑制/易化(SICI/ICF)
        2.5.4 皮层兴奋性指标和临床变量的相关性检测
        2.6 小结
    3. 研究内容三 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
        3.1 研究对象
        3.1.1 诊断标准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样本量计算
        3.2.2 随机化、分配隐藏和盲法
        3.2.3 研究流程
        3.2.4 治疗方案
        3.2.5 评价指标
        3.3 统计学处理
        3.4 研究结果
        3.4.1 一般资料比较
        3.4.2 临床疗效评价
        3.4.3 针刺前后运动皮层兴奋性变化
        3.4.4 相关性分析
        3.4.5 脱落病例分析
        3.4.6 不良发生情况汇总
        3.5 小结
第三章 讨论部分
    1.针灸治疗PHN的中医理论基础
        1.1 选穴依据
        1.2 针刺方法
        1.3 针刺“调神”
    2.针灸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
        2.1 周围神经电刺激诱发的皮层兴奋性改变
        2.2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皮层兴奋性变化
        2.3 电针对PHN患者的脑可塑性影响
    3.结论
    4.创新点
    5.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温针灸夹脊穴联合药物治疗中老年躯干部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观察结果
    1 基线情况
    2 临床疗效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VAS 评分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HAMD 评分比较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PSQI 评分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 PHN 发病机制的阐释
    2 中医治疗中老年 PHN 重在温阳扶正调和气血
    3 治疗方法的讨论
    4 结果分析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西方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病机制的研究
    2 西方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疗方案
    3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探究与诊疗方案
    4 小结
试验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课题试验病例标准
    2 具体试验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与评估
        2.4 疗效判断标准
    3 安全性标准
    4 依从性评价
    5 临床资料统计处理方法
    6 统计方法
    7 试验结果及资料分析
    8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选题及选型依据
    2 取穴依据
    3 选择围刺法依据
    4 选择雷火灸的依据
    5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6)穴位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研究设计
    2.2 随机化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内容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项目分析
    3.2 治疗前后VAS对比
    3.3 治疗前后HAMA对比
    3.4 不良反应分析
    3.5 总体疗效评定比较
4 讨论
    4.1 中医药诊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理论与经验
    4.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4.3 对于穴位注射认识及在治疗PHN的临床应用
    4.4 针刀的概念、针刀技术在治疗PHN的临床应用
    4.5 临床观察分析
    4.6 不足与展望
    4.7 结果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浅谈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 病例报告表

(7)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研究方案
        2.4 治疗方案
        2.5 治疗疗程与随访
        2.6 疗效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2.7 安全性评价
        2.8 统计方法
        2.9 统计结果
第二部分 讨论
    1.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立证依据
        2.1 血瘀致病
        2.2 兼夹湿邪致病
    3.加巴喷丁选用依据
    4.梅花针结合游走罐治疗依据
        4.1 梅花针叩刺依据
        4.2 游走罐选用依据
        4.3 针罐结合方法
    5.夹脊穴及阿是穴选用依据
        5.1 夹脊穴
        5.2 阿是穴
    6.选用VAS疼痛评分依据
    7.研究结果分析
        7.1 性别、年龄及病程情况
        7.2 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结论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患者基本情况表
附录3 :VAS评分表
附录4 :PSQI评分表
附录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针刀皮内松解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综合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疾病诊断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脱落与剔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器械及药物
        (三)治疗方法
    三、疗效观察
        (一)观察指标
        (二)疗效评定标准
        (三)统计学处理
    四、研究结果
        (一)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二)两组治疗PHN前和治疗PHN后各项指标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五、不良事件
讨论
    一、传统医学对PHN的认识
        (一)对PHN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络脉皮部理论及病候
    二、现代医学对PHN的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PHN的发病机制认识
        (二)解剖结构对PHN的认识
    三、针刀医学
        (一)针刀医学相关理论
        (二)针刀医学对PHN的认识
    四、施术点的选择分析
    五、结果分析及机制探讨
        (一)结果分析
        (二)机制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 10 年治疗 PHN 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9)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文献分析与规律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针刺治疗PHN的Meta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PHN的规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2 西医治疗 PHN 的研究进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判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4 讨论
    4.1 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4.2 扶正祛瘀汤方药分析
    4.3 热敏灸作用机制的探讨
    4.4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4.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四、多虑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按神经节段取穴针刺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黄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患者疼痛及血清NPY、SP水平的影响[J]. 陆星宇,任雁威,杨雪,张爱华. 海南医学, 2021(01)
  • [3]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D]. 杨一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温针灸夹脊穴联合药物治疗中老年躯干部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D]. 杨书蔚.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翟国松.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穴位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郭慧.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7]梅花针联合走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针刀皮内松解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综合疗效观察[D]. 陈乔.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文献分析与规律总结[D]. 吴培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中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多塞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