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向球磨机磨削特性的探讨与试验研究

斜向球磨机磨削特性的探讨与试验研究

一、倾斜球磨机粉磨特点的探讨与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涛[1](2020)在《煤矿底板突水机制与新型注浆材料加固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统计,我国60%左右的矿井事故与地下水相关,煤矿重特大事故中,水害造成的伤亡人数位居第2位,仅次于瓦斯事故。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浅部煤矿越来越少,深部煤矿越来越多,导致高承压水、高地应力威胁日趋严重,导致深部煤矿开采中底板突水灾害控制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关于煤矿底板突水灾变机理、底板改造加固材料研发以及注浆材料的研发尚有诸多不足,成为了保证采煤安全进行的关键科学难题之一。本文从突水影响因素和灾变条件的角度切入,系统探讨了煤矿底板突水灾变特征;分析了不同阶段底板裂隙受力状态,并建立了裂隙抗剪强度模型,进而依据底板整体受力状态,提出煤层底板起劈判据;以COMSOL为模拟平台,获得煤层回采中多场信息演化规律,并以此提出煤层底板改造要求;基于过火煤矸石可有效提高胶凝活性的特点,结合底板改造要求,研发以过火煤矸石为主、少量水泥及粘土为辅的新型注浆加固材料,并分析其各项物理力学性能,最终提出新型奥灰含水层注浆材料工业试生产技术和工艺实施方案,验证新型材料的工程适用性,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1)从含水层性质、天然隔水层状态、底板岩性、采动矿压、开采方法等多角度展开分析,阐述了突水通道的发展过程;分析了煤矿底板突水灾变特征,包括复杂性特征、时空特征、采动破坏特征以及强危害性特征,建立了底板突水地质模型,为非构造型底板突水机理提供基础。(2)在分析煤矿底板弱化损伤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未突阶段(第一阶段)、突水阶段(第二阶段)、稳定阶段(第三阶段)的裂隙抗剪强度模型,得出节理裂隙的特征参数(起伏程度、粗糙度等)变化时,水流参数(流速、渗压)将相应改变;建立了承压水条件下,底板岩体的强度模型,当围岩应力状态超过岩石强度破坏准则时,裂隙会发生起劈,进而形成劈裂通道,得出裂隙起劈方向、劈裂通道扩展方向均与大主应力方向一致。(3)岩体裂隙网络对奥灰底板岩层的透水性具有显着影响,地下水压力场呈现明显各向异性特征,地下水压力等势线由平滑曲线变为折线;不同的渗流压力等势面逐渐从奥灰底板区域向采空区底边界靠拢并包裹,最终对采空区底边界形成包围,在采空区附近渗流压力等势面相比其他区域更为密集;注浆改造厚度的增加对于减小底板最大位移的影响不显着,但是可显着减小采空区涌水量;注浆改造对于采空区涌水量的限制效果很突出,但是对控制采空区底板位移的效果不显着。(4)基于过火煤矸石可有效提高胶凝活性的特点,研发以过火煤矸石为主、少量水泥及粘土为辅的新型注浆加固材料:得出随着过火煤矸石含量的增加,新型材料流动性大于普通硅酸盐水泥,浆液具有优异的长距离泵送性及操作性能;新型材料的胶凝时间可通过调节速凝剂、早强剂等外加剂含量而实现相应调整,可保证浆液具有良好的扩散性能;与传统材料相比,当水泥含量一定时,新型材料的中后期强度存在较为明显的提升;新型材料体系中的过火煤矸石可有效提高结石体的致密度和抗渗性,削弱大含量粘土导致结石体抗渗性较差的缺陷。(5)基于室内材料研发试验和工业生产标准,提出了新型奥灰含水层注浆材料工业试生产技术和工艺实施方案;通过布设位移计、孔应力计、渗压计和锚杆测力计实时记录注浆过程中和加固后底板围岩的稳定性和涌水压力变化,对比分析了新型注浆材料在奥灰底板治理工程中的性能优势,验证了自主研发的新型绿色奥灰含水层注浆材料具有良好的工程适用性,对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汪利萍[2](2020)在《基于离散元方法的立式辊磨机粉磨装置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式辊磨机是一种集细碎、烘干、粉磨、选粉、输送为一体的高效设备,可粉磨各种不同强度、硬度和含水率的物料。立式辊磨机不仅在煤粉制备过程中广泛应用,在水泥、化工、煤炭、电力等行业也同样备受关注。目前立式辊磨机的粉磨效率有待提高,辊盘磨损等问题需要解决,对其粉磨时的内部规律也缺乏全面掌握。为提高立式辊磨机的工作性能,本文对粉磨装置关键参数进行计算与分析,基于料层粉碎理论对其粉磨机理进行研究,对粉磨过程进行离散元仿真,并利用仿真与实验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参数对粉磨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立式辊磨机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就其粉磨装置的关键参数(辊盘配合形式、辊盘尺寸、物料粒度、物料形状、钳角、料层厚度、转速、磨辊辊压)进行分析与计算,重点对辊压的计算方法进行推导与比较;基于料层粉碎理论对立式辊磨机粉磨过程中料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推导粉碎腔内压应力分布公式;通过理论分析建立影响立式辊磨机粉磨性能的数学模型。(2)运用实验与仿真结合的方法,基于因子实验设计,对煤物料与立式辊磨机的接触参数进行标定,并将这些参数运用到后续的仿真中;运用离散元软件对粉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颗粒速度、动能、碰撞次数以及立式辊磨机的受力、转矩和磨损的变化,并将仿真磨损情况与实际相比较。(3)通过单因素仿真试验确定各因素水平;基于DEM-Workbench耦合的正交试验重点考虑各不同参数(辊盘配合形式、磨辊个数、磨盘转速、磨辊倾角、物料粒度与物料形状)对粉磨性能的影响,提出立式辊磨机粉磨性能综合指标判定公式,并对仿真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及参数优化。(4)基于现有实验条件分析物料粒径、磨辊倾角以及磨盘转速对粉磨效果的影响,采用了 Box-Benhnken响应曲面法来设计实验,将产品通筛率作为响应因子,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本文结合理论、仿真与实验,研究在粉磨过程中物料的力学行为及其对立式辊磨机的影响,分析不同参数和粉磨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实际生产中提高立式辊磨机的性能与产量有一定参考意义。图[73]表[30]参[116]

赵士英[3](2019)在《球磨机转速与磨球大小对效率及能耗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球磨机是对已破碎物料再进行粉磨的设备,其广泛应用于建材、电力、选矿等工业部门,对各种矿石和磨料进行干式或湿式粉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对粉磨物料需求量日益增大,球磨机属于大型高耗能设备,再加上国家倡导“绿色、节能、环保”,这就对球磨机粉磨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有必要研究球磨机转速与磨球大小对效率及能耗的影响。首先对球磨机工作机理进行研究,对球磨机内研磨体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将球磨机转速、装载量、级配、冲击动能、功率等工作参数计算公式进行推导,为模拟仿真时转速、球径等参数设置奠定理论基础,球磨机传统的驱动方式是三相异步电机+减速器,为提高传动效率、降低能耗,将其更换为高效驱动装置永磁直驱电机,给出参数计算方法,并根据负载特性设计甩球启动方法;对离散单元法及颗粒接触理论进行分析,对球磨机建立三维模型和参数计算,将球磨机对物料颗粒破碎研磨过程的实际工况和课题研究结合,对离散元仿真分析软件EDEM进行了 EDEM-API二次开发,通过由C++和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8编制的动态链接库调用颗粒坐标和名称数量等信息完成颗粒替换,使大物料颗粒由多个小物料颗粒通过正应力和切应力的黏结力黏结而成,在研磨介质的冲击和研磨作用下大物料颗粒被分解成小物料颗粒来模拟球磨机破碎研磨过程。根据参数理论计算值使用EDEM软件对球磨机设置不同转速值、结合钢球级配曲线对研磨体设置不同直径进行仿真,得到黏结键断裂数量、转矩等图像,将实际工况和仿真结合设计效率和能耗评价指标,并进行分析对比,综合考虑效率和能耗并进行优化分析得出最佳转速率80%,分析研磨体大小对效率及能耗影响规律,结合级配曲线进行科学配比,充分发挥大球径磨球冲击动能大、破碎能力强,小球径磨球研磨能力强、与物料接触碰撞次数多且电耗低的优势,并对水泥厂级配调整进行模拟分析,调整后效率提高,电耗降低;从降低能耗角度考虑,将轻质研磨体陶瓷球应用于球磨机,陶瓷球密度比钢球小可降低消耗功率,通过对钢球和陶瓷球进行理论和仿真分析知破碎研磨效率也会降低,因此对钢球和陶瓷球进行特性对比和节电计算,适当提高陶瓷球填充率可降低对破碎研磨效率影响,将陶瓷球应用于山东中联水泥厂并同理论分析结合,确定最佳填充率37%,实现降低能耗的同时减小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球磨机转速与磨球大小对效率及能耗影响,可利用相关结论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从而实现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的目标。

付帅旗[4](2019)在《基于DEM和GPU的球磨机介质运动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颗粒系统的运动是工业生产的重要过程,在矿业、制药工业和电力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均广泛存在,然而驱动其运动耗能巨大且驱动能量的利用率不高,工业球磨机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研究球磨机介质及物料的运动特性,了解磨机内各种现象的产生机理对提高球磨机的能量利用率有非常重大的作用,计算机仿真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球磨机内介质规模巨大且采用离散元素法方法计算复杂度较高,导致目前实现较大规模的模拟需要耗费较多的资源和时间,难以使颗粒系统的模拟成为研究的日常手段。因此,本文结合离散元素法和GPU并行计算架构,实现基于GPU的球磨机介质运动仿真,希望以更普遍的设备提高计算机仿真的速度,为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一种更快速的方式。首先,针对GPU并行计算模型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多线程计算的特点,采用以颗粒为单位的计算任务划分方式,将颗粒作为最小线程单元,让每个线程负责一个颗粒的相关计算;针对GPU线程的轻量化特点,将离散元素法的计算步骤划分为逻辑上更简单多个步骤,减少每个核函数的计算负担,从而建立基于GPU和离散元素法的计算框架。其次,对于计算较为复杂和耗时的颗粒接触搜索步骤,采用经典的均匀空间分解方法,将颗粒的近邻识别过程分解为空间分解、排序和装箱三个步骤,采用更加简单的计算方法实现颗粒的潜在近邻搜索,使得每个颗粒的相关计算任务大大减小,更加适合GPU的轻量化线程结构;对于均匀尺寸颗粒系统,通过使用mask搜索方法进行优化,减小了一半的颗粒接触搜索区域,去除了重复搜索,进一步降低接触判断的计算时间,提高计算效率;对于尺寸分布不均匀的颗粒系统,采用边界盒方法进行空间分解和颗粒装箱,根据颗粒大小和位置动态调整颗粒的近邻区域,减少了因为每个元胞单元所含颗粒数目大规模增加带来的不必要的接触判断,进一步提高粗相接触搜索的计算效率。再次,针对依赖切向位移的切向接触力模型在GPU上应用时会大幅降低计算效率的问题,选择忽略切向弹性变形过程的简单摩擦模型,降低接触力计算的复杂度;简化颗粒与几何体之间的接触判断,将其与颗粒之间的作用力计算分开,并将筒体视为由圆柱面、端盖平面和多面体衬板组成的简单边界,避免了将几何体离散化为大量离散单元而带来的额外计算;通过对颗粒与几何体的相对位置进行粗相判断,排除大量未与几何体真实接触的颗粒,减少颗粒与几何体的接触判断计算。最后,通过和采用CPU并行计算方式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并结合小型滚筒实验和实际工业球磨机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中提出的计算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线程结构和不同空间网格尺寸下的计算时间,找出最佳的线程结构范围和网格尺寸选择范围;然后通过采取三种仿真方案,对比了在大致相同的硬件条件下,采用GPU并行的计算方式相对于CPU并行计算方式的计算效率提升幅度。

倪旭[5](2018)在《干湿磨工况下球磨机衬板冲击摩擦磨损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作为铁矿石磨矿关键设备之一,铁矿石球磨机依靠钢球为主要工作介质带动磨内块状或颗粒状铁矿石抛落并冲击破碎或实现研磨粉碎,而衬板为主要受作用体,其冲击摩擦磨损特性直接影响其服役寿命。本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衬板摩擦磨损及冲击摩擦特性研究,旨在掌握抛落破碎区衬板冲击摩擦特性以及研磨区衬板摩擦特性和磨损机理,为球磨机衬板优化选材及保障工作寿命提供基础数据。首先,基于铁矿石球磨机介质运动学及动力学理论,分析球磨机内钢球运行特性,为后续的衬板磨损形成模式分析提供理论准备;基于摩擦磨损理论,分析研磨区内钢球、矿石与衬板摩擦磨损类型,为试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基于球磨介质运动学理论,分析钢球抛落时冲击动力学特性,为冲击摩擦试验提供基础数据。接着,针对研磨区衬板摩擦磨损工况,设计铁矿石球磨机衬板单球与多球摩擦磨损试验台,并进行干湿磨工况下衬板摩擦磨损试验,分别针对无添加、添加矿粉及添加矿浆介质工况下摩擦系数、摩擦温升以及磨损形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从而掌握研磨区衬板摩擦磨损原理;为了深入分析衬板摩擦磨损机理,建立了钢球与衬板接触应力场与温度场模型,揭示衬板与钢球摩擦磨损过程中应力与温度变化规律,为衬板摩擦磨损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针对破碎区衬板冲击工况,设计衬板钢球冲击摩擦试验台,开展干湿磨工况下衬板冲击摩擦试验,分别针对无添加、添加矿粉及添加矿浆介质工况下衬板钢球间的冲击恢复系数、冲击摩擦系数以及冲击形貌特性进行研究,从而掌握衬板冲击摩擦原理。为深入分析破碎区衬板冲击摩擦行为,对衬板与钢球冲击碰撞行为进行动力学仿真,掌握了衬板受钢球冲击碰撞时的等效应力、能量变化以及塑性变形等变化规律,结合衬板变形后内部残余应力变化,从能量变化角度解释冲击摩擦机理。

张哲娟[6](2018)在《机械合金化振动磨的动力学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械合金化是一种新型制备合金材料的方法,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磨筒和磨球的高能碰撞、冲击运动,使得两种以上金属粉末发生相变。常用的机械合金化设备有行星球磨机、搅拌球磨机、振动球磨机(振动磨),其中振动磨的研磨效率最高,对振动磨刚体及散体的动力学分析是研究振动磨工作机理的关键,对选择合适的机械合金化参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将以QM-3A型高速摆振球磨机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刚体和散体两方面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并进行初步的实验研究。首先,从刚体角度建立磨筒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分别运用齐次坐标变换和Lagrange方法推导六自由度动力学方程,仿真分析了磨筒的振动形态和振动轨迹,发现磨筒的运动轨迹是椭圆形摆动,磨筒截面内径向各点的振动轨迹变化较大;其次,从散体角度建立磨筒和磨球的刚散耦合模型,针对不同配比组合的偏心轴转速、偏心距,及磨球大小、个数,仿真计算磨球的平均受力、磨筒的受力以及磨球的动能,发现磨筒在低转速、高振幅以及大小磨球组合的工况下有利于机械合金化的发生;最后,利用高速摄像的方法对球碰撞的微观过程进行实验研究,提取了单球自由落体时与桌面接触、弹出等瞬间的速度和位移,据此计算了磨球的法向接触刚度,与理论计算的法向接触刚度进行对比发现,刚度数据的量级相同但有数值误差,初步探讨了实验方法的可行性。本文从刚体和散体两方面对振动磨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为机械合金化的机械参数设置提供理论依据;并应用高速摄像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计算了单球的法向接触刚度。其他机械参数如装球量、球料比等,可在后面的研究中继续进行仿真分析;实验部分可以通过增加实验数据、安装力传感器来减小实验误差,并继续使用高速摄像进行微观参数研究。

许利学[7](2016)在《颤振球磨机介质碰撞能特性与粉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球磨机是广泛应用于粉体制备的重要设备,普通球磨机的粉碎机理导致存在着能耗与钢耗高等弱点难以有效克服。颤振球磨机在筒体转动运动的基础上耦合了垂直振动,形成了新的复合运动形式,以期提升粉磨性能。本文围绕颤振球磨机介质碰撞能特性和粉磨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本文基于颗粒破碎基本理论,结合球磨机总体平衡模型,分析了碰撞能与球磨机内颗粒破碎率的数学关系。以Φ600×900mm的试验颤振球磨机为试验平台,利用离散元软件EDEM对颤振球磨机和普通球磨机在三个不同转速率下的粉磨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对颤振球磨机碰撞能特性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介质在做由筒体转动作用导致的抛落和泻落运动之外,还耦合了筒体振动带来的振动影响抛落运动;颤振球磨机的总碰撞能大小按振动周期有规律的变化,在筒体向下运动时,总碰撞能减少,在筒体向上运动时,总碰撞能明显增大,从而使得颤振球磨机的粉碎作用主要发生在筒体上升阶段。颤振球磨机和普通球磨机的主要碰撞能集中在0.0001J和0.001J能级范围内,颤振球磨机粉磨过程中冲击作用为主要粉碎作用,且冲击作用主要发生在筒体上升阶段。设计了与仿真实验相对应的粉磨实验,通过颗粒电镜观测和筛分结果对颤振球磨机产品颗粒形貌、产率和颗粒破碎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颤振球磨机产品颗粒均匀性相对较好;颤振球磨机-325目产率相对普通球磨机有较大提高;在相同的转速率下,颤振球磨机中120目、200目和325目颗粒的破碎率均比普通球磨机大。本文通过仿真分析和实际粉磨实验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颤振球磨机介质碰撞能特性和粉磨性能进行研究,为揭示颤振球磨机粉磨性能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何芳[8](2016)在《基于钢球动能的球磨机存煤量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以能源为基础的发展社会中,火力发电对我国工业领域节能降耗至关重要,锅炉作为火力发电的重要燃煤动力设备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锅炉燃烧制粉系统中球磨机是最为关键的设备之一。球磨机内存煤量的检测和控制问题是制粉系统优化的重中之重,但针对球磨机研磨过程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严谨和完整的理论分析,存煤量的监控缺乏更精准方便的解决方案,因此,迅速提高球磨机制粉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是火电厂刻不容缓的任务。目前,将磨煤介质的动能用来反映制粉系统的被控制量存煤量未见报道。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钢球动能的球磨机存煤量的控制策略,以提高火电厂制粉系统存煤量控制的准确性。本文结合球磨机工业运行特性,专注钢球实时动能与存煤量、制粉系统运行效率之间的理论与方法,针对如何实现存煤量的优化控制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本文提出了以所有钢球的总动能用来反映制粉系统的被控制量存煤量。(1)给煤量与制粉效率间的关联模型。基于电厂实时运行数据,从基础参数和运动能量角度采用关联度分析和均衡接近度方法综合分析反映锅炉效率的负荷与磨机给煤量及锅炉运行参数的关系。通过Matlab得出球磨机优化运行工况下运动钢球的变化规律,绘制其抛落状态下的运动曲线,设计钢球位置坐标系统,确立给煤量与钢球运动的关联程度。通过建立多项式回归模型和信息融合模型得出钢球动能相比多个锅炉运行参数对球磨机给煤量的影响更大,为研究基于钢球动能的存煤量的优化控制方法做理论准备。(2)钢球动能计算模型。通过分析球磨机运行条件及参数,对磨煤介质钢球随存煤量变化的运动空间分布实行分区计算,并由此提出一种基于球磨机内存煤量的钢球动能计算模型。随后采用实测试验验证模型准确性,确定斜抛运动为钢球获得最大动能的最佳运动状态,此时的存煤量为磨机的最佳存煤量。钢球运动分布测量简易,通过动能计算模型得到钢球实时动能值,对应调整磨机存煤量,表明钢球运动动能可用来反映存煤量工况,探索煤粉磨制过程,为基于钢球动能的球磨机存煤量的优化控制新方法的实现做基础理论研究。2.本文得出钢球实时动能与存煤量、制粉系统的运行效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1)离散元素法(DEM)仿真试验。采用DEM研究在分子动力学领域可被视为颗粒的钢球和煤的运动规律。基于DEM的PFC3D软件平台仿真球磨机运行过程,分析一定球径的定量优化的工作参数配置下不同煤径、煤量及粒度分布和钢球运动的关系,得出存煤量与钢球动能、摩擦损失能量和磨机筒壁总功的参数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钢球抛落较泻落状态获得更多的动能;随存煤量增加,钢球动能的利用率先升高随后降低,初步得出存煤量与钢球运动存在密切关系。(2)球磨机物理试验。通过GUI图像边缘检测方法和Origin数据处理软件来研究中心传动式球磨机物理模型实验过程中钢球和煤的高速摄影图像,随存煤量增加,钢球经历泻落运动、少数钢球抛落运动到多数钢球抛落运动,钢球获得的动能越多,研磨煤的效率越高,从物理实验角度验证提出的基于钢球动能的球磨机存煤量控制方法的有效性。3.本文提出基于钢球动能的球磨机存煤量的控制策略。(1)钢球动能对存煤量的预测。基于存煤量和钢球运动的PFC3D仿真试验数据,采用组合自适应学习算法,建立存煤量和钢球动能信息融合的神经网络模型,实现钢球动能对磨机存煤量的实时预测控制,具有较高精度,为完善基于钢球动能的存煤量控制方法提供了有效的实验依据。此外,对基于钢球动能的存煤量控制建立系统参数模型,进行存煤量的阶跃扰动下钢球动能变化的阶跃响应曲线试验和系统辨识传递函数模型试验,得到递推最小二乘法(RLS)对存煤量估计的准确率和预测精度较高,评价基于钢球动能的存煤量预测模型,表明制粉系统的运行特性。(2)通过对钢球动能实时监控,建立钢球动能参数与球磨机存煤量的关系模型,本文提出基于运动钢球动能的存煤量控制方法,避免直接检测存煤量的困难,减少煤种、通风量、背景噪声等众多环境因素对料位检测的影响,提升对存煤量参数控制的精准度。

周李洪[9](2016)在《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粉磨作业耗能巨大,而用于粉磨作业的辊式系列设备能量有效利用率却很低,如雷蒙磨的能量有效利用率还不到12%,因此研究粉磨设备能量利用率对我国水泥、陶瓷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实现粉磨过程的节能降耗的关键在于提高粉磨效率。层叠式行星立磨机在运用料层粉碎和多碎少磨原理后使得水泥原料粉磨作业的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单位质量的原料产生的电耗明显降低,成为水泥粉磨作业机械设备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从辊式系列磨机破碎原理和机械结构设计等角度出发,分析其碾轮磨损不均,碾轮易被物料卡死、能耗高的原因,采用数值仿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辊式系列磨中存在的问题的影响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工作,并参考雷蒙磨结构,运用料层粉碎和多碎少磨原理,设计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并应用于生产实践。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点如下:(1)重新设计了立磨磨机内部重要部件,并基于最大入料粒度计算和动力学分析结果确定了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的结构特性和力学特性,物料碾磨性能改善和能量利用效率提高验证了改进设计的有效性。(2)建立了层叠式行星立磨机三维模型,对碾轮、悬臂和主轴等关键零部件的受力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获得了计算与调整相关的结构参数与工艺参数的理论依据;(3)完成了层叠式行星立磨样机的组装、调试以及实地粉磨试验,结果表明,测试产品性能良好,且经济效益较为显着。

付亚峰[10](2015)在《低品级菱镁矿立式辊终粉磨-浮选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物料碎磨是一个高能耗、高钢耗而效率又低的过程,如何降低粉碎介质的磨损消耗、提高粉磨过程中的能量利用率、改善粉磨产品粒度组成特性,成为研究物料粉磨过程的主要内容。立式辊磨机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水泥、煤炭、化工、电力等行业的一种新型粉磨设备,不仅能有效粉磨物料,还具有占地面积小、电耗低、磨耗少、噪音小、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采用。本文以辽宁丹东地区低品级菱镁矿为原料进行立式辊磨-浮选条件试验和球磨机湿磨-浮选条件试验,并分别进行了开闭路浮选试验。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菱镁矿与脉石矿物的分离原则工艺流程。在相同原矿条件下,经过一粗二精反浮选脱硅-一粗一精正浮选提镁的闭路流程试验,立式辊磨-浮选试验可以获得 MgO 47.24%,SiO2 0.27%,CaO 0.29%,MgO 回收率 65.14%的菱镁矿精矿;球磨机湿磨-浮选试验可以获得MgO 47.07%,SiO2 0.25%,CaO 0.57%,MgO回收率61.95%的菱镁矿精矿。对比可知立式辊磨-浮选精矿中MgO回收率较球磨高出约3个百分点,且立式辊磨-浮选精矿中CaO品位为0.29%,符合菱镁矿工业生产特级标准,而球磨机粉磨-浮选精矿中CaO品位为0.57%,远高于工业生产对菱镁矿开发利用中CaO含量的要求。通过对两种磨矿方式下矿石特性进行分析,得出立式辊磨机磨矿产品中有利于浮选的中间粒级含量为48.66%,球磨机磨矿产品中间粒级含量为46.27%,较立式辊磨机低2.39%;并对两种磨矿方式下浮选矿浆中铁离子浓度进行测定,得出立式辊磨产品-浮选矿浆中铁离子浓度更低,浮选指标较球磨机更佳;通过对立式辊磨机粉磨机理进行分析,得出立式辊磨机粉磨矿石的主要施力方式为压碎、剪切和研磨,并对北方重工集团MPS32立式辊磨机的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得出适合该立式辊磨机粉磨的物料粒度范围,对比实际粉磨物料可知本论文试验物料均在立式辊磨机可磨范围内。本文通过菱镁矿的立式辊磨-浮选试验和球磨机湿磨-浮选试验及相关理论研究,为立式辊磨机在菱镁矿选矿厂的应用及菱镁矿浮选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试验和理论基础。

二、倾斜球磨机粉磨特点的探讨与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倾斜球磨机粉磨特点的探讨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底板突水机制与新型注浆材料加固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选题目的与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底板突水机理研究现状
        1.2.2 底板注浆加固材料研发现状
        1.2.3 底板突水加固机理研究现状
        1.2.4 底板突水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3.1 底板突水机理
        1.3.2 岩体弱化裂隙扩展
        1.3.3 奥灰底板注浆堵水加固材料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煤矿底板突水灾变特征及地质模型
    2.1 底板突水影响因素分析
        2.1.1 地下水因素
        2.1.2 地质因素
        2.1.3 工程因素
    2.2 底板突水灾变条件
        2.2.1 底板下承压含水层
        2.2.2 地层渗透弱化
        2.2.3 工作面采动影响
        2.2.4 导水通道扩展
    2.3 底板突水灾变特征
        2.3.1 底板突水复杂性特征
        2.3.2 底板突水时空特征
        2.3.3 底板突水采动破坏特征
        2.3.4 底板突水强危害性特征
    2.4 底板突水地质模型
        2.4.1 水文地质情况
        2.4.2 地质模型力学简化
        2.4.3 地质力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底板裂隙抗剪强度及突水机理
    3.1 底板损伤弱化因素
        3.1.1 裂隙粗糙度
        3.1.2 承压水作用
        3.1.3 界面力学参数分析
        3.1.4 裂隙细观特征
    3.2 底板裂隙受力分析
        3.2.1 未突阶段受力分析
        3.2.2 突水阶段受力分析
        3.2.3 稳定阶段受力分析
        3.2.4 底板裂隙稳定性分析
    3.3 底板裂隙抗剪强度
        3.3.1 节理裂隙突水过程
        3.3.2 未突阶段抗剪强度模型
        3.3.3 突水阶段抗剪强度模型
        3.3.4 稳定阶段抗剪强度模型
    3.4 底板整体受力分析
    3.5 煤层底板起劈判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矿奥灰底板含水层注浆改造效果数值分析
    4.1 考虑裂隙网络的底板改造二维模型
        4.1.1 岩体裂隙渗流控制方程
        4.1.2 岩体离散裂隙网络生成
        4.1.3 计算结果分析
    4.2 奥灰底板含水层注浆改造三维模型
        4.2.1 渗流与应力变形控制方程
        4.2.2 三维有限元模型创建
    4.3 煤层回采多场信息演化规律
        4.3.1 渗流场演化规律
        4.3.2 应力场演化规律
        4.3.3 位移演化规律
        4.3.4 塑性区演化规律
    4.4 开挖稳定性及涌水量影响因素分析
        4.4.1 注浆改造厚度的影响
        4.4.2 注浆改造区参数的影响
        4.4.3 奥灰岩层参数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矿底板加固材料研发与性能分析
    5.1 材料组分可行性分析
        5.1.1 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
        5.1.2 煤矸石
        5.1.3 粘土
    5.2 粒度级配
    5.3 流动度
    5.4 初凝及终凝时间
    5.5 结石体抗折及抗压强度
    5.6 结石体抗渗性
    5.7 不同龄期结石体XRD及SEM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绿色奥灰含水层注浆材料工业生产与现场试验
    6.1 新型奥灰含水层注浆材料生产工艺
        6.1.1 煤矸石破碎工艺
        6.1.2 材料粉磨工艺
        6.1.3 原料混合工艺
    6.2 试验现场概况
        6.2.1 工程概况
        6.2.2 水文地质分析
        6.2.3 工作面物探勘察
    6.3 注浆治理及现场监测方案设计
        6.3.1 注浆治理方案设计
        6.3.2 现场监测方案设计
    6.4 注浆治理现场试验及结果分析
        6.4.1 现场注浆治理与监测
        6.4.2 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博士期间获得/申请的专利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获得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离散元方法的立式辊磨机粉磨装置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立式辊磨机简介
        1.2.1 立式辊磨机工作原理
        1.2.2 立式辊磨机种类及比较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离散单元法简介
        1.4.1 离散元法简介
        1.4.2 离散元方法在立磨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
2 立式辊磨机粉磨装置关键参数分析及粉磨机理研究
    2.1 立式辊磨机粉磨装置结构选型及关键参数分析
        2.1.1 立式辊磨机粉磨装置结构选型
        2.1.2 关键参数计算与分析
    2.2 立式辊磨机粉磨机理研究
        2.2.1 料层粉碎理论
        2.2.2 物料粉碎过程分析
        2.2.3 粉磨过程压应力分析
    2.3 立式辊磨机粉磨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2.3.1 立式辊磨机参数对粉磨效果的影响
        2.3.2 立式辊磨机粉磨性能影响因素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离散元的立式辊磨机粉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3.1 煤颗粒和立式辊磨机几何模型材料参数标定
        3.1.1 堆积角的测定
        3.1.2 基于因子实验设计的接触参数标定
    3.2 立式辊磨机离散元仿真模型建立
        3.2.1 立式辊磨机三维模型建立
        3.2.2 仿真设置
    3.3 粉磨过程颗粒分析
        3.3.1 颗粒路径分析
        3.3.2 颗粒速度分析
        3.3.3 颗粒动能分析
        3.3.4 颗粒碰撞次数分析
    3.4 粉磨过程立式辊磨机分析
        3.4.1 受力分析
        3.4.2 立式辊磨机转矩分析
        3.4.3 立式辊磨机磨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参数对立式辊磨机粉磨效果的影响
    4.1 单因素实验设计
        4.1.1 辊盘配合形式对粉磨效果的影响
        4.1.2 磨辊个数对粉磨效果的影响
        4.1.3 磨辊倾角对粉磨效果的影响
        4.1.4 磨盘转速对粉磨效果的影响
        4.1.5 物料粒度对粉磨效果的影响
        4.1.6 物料形状对粉磨效果的影响
    4.2 基于DEM-Workbench耦合的正交试验设计
        4.2.1 耦合过程
        4.2.2 正交试验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立式辊磨机粉磨性能实验研究与分析
    5.1 实验设备及方法介绍
        5.1.1 实验设备介绍
        5.1.2 实验方法
    5.2 响应曲面实验设计及结果
        5.2.1 预测模型建立
        5.2.2 响应面可视化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球磨机转速与磨球大小对效率及能耗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球磨机工作机理与节能研究
    2.1 球磨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球磨机研磨体的运动学分析
    2.3 球磨机研磨体的动力学分析
    2.4 球磨机工作参数分析计算
    2.5 永磁直驱系统节能应用及甩球启动方法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离散单元法理论分析及球磨机仿真模型建立
    3.1 离散单元法及求解机理
    3.2 颗粒接触理论研究
    3.3 EDEM软件结构组成及求解
    3.4 离散元仿真模型建立及参数计算
    3.5 EDEM-API二次开发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EDEM的球磨机离散元仿真分析
    4.1 球磨机转速对效率影响仿真分析
    4.2 球磨机磨球大小对效率影响仿真分析
    4.3 球磨机转速对能耗影响仿真分析
    4.4 球磨机磨球大小对能耗影响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陶瓷研磨体用于球磨机的节能分析
    5.1 陶瓷球和钢球特性对比及仿真分析
    5.2 陶瓷球节电计算及应用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DEM和GPU的球磨机介质运动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DEM接触模型和搜索算法研究
        1.2.2 基于DEM的颗粒运动仿真研究
        1.2.3 DEM的并行计算研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DEM和 GPU的仿真计算框架研究
    2.1 GPU并行计算模型简介
    2.2 基于DEM和 GPU的仿真计算框架
    2.3 颗粒状态更新方法
    2.4 时间步长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GPU的颗粒间接触搜索算法与优化研究
    3.1 基于GPU的 NBS接触搜索方法实现研究
        3.1.1 NBS搜索方法原理
        3.1.2 基于GPU的 NBS搜索方法实现
    3.2 颗粒间接触搜索算法的优化方法研究
        3.2.1 均匀尺寸分布颗粒系统接触搜索优化方法
        3.2.2 非均匀尺寸分布颗粒系统接触搜索优化方法
    3.3 算法优化效果分析
        3.3.1 均匀尺寸颗粒系统采用mask方法优化效果分析
        3.3.2 不均匀尺寸颗粒系统采用Bounding box方法优化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PU的接触力计算与接触判断方法研究
    4.1 基于DEM的接触力计算方法
        4.1.1 法向接触力模型
        4.1.2 切向接触力模型
    4.2 基于GPU的颗粒间接触力计算方法研究
    4.3 基于GPU的颗粒与边界作用力计算方法研究
        4.3.1 颗粒与筒体的作用力计算
        4.3.2 颗粒与衬板的作用力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计算模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验证
    5.1 计算模型的准确性验证
        5.1.1 与经典计算方法的对比验证
        5.1.2 计算模型的球磨机实验验证
    5.2 计算参数对计算效率的影响
        5.2.1 线程分配方式对计算效率的影响
        5.2.2 空间网格尺寸对计算效率的影响
    5.3 本文中计算模型仿真效率提升分析
        5.3.1 颗粒散落仿真
        5.3.2 单一尺寸颗粒在滚筒中的运动仿真
        5.3.3 不同尺寸混合颗粒在球磨机滚筒中的运动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干湿磨工况下球磨机衬板冲击摩擦磨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5 课题来源
    1.6 本章小结
2 球磨机衬板冲击摩擦磨损基础理论研究
    2.1 球磨机磨内介质运动学
    2.2 球磨机磨内摩擦磨损基础理论
    2.3 球磨机磨内抛落冲击基础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球磨机衬板冲击摩擦磨损试验装置设计
    3.1 球磨机衬板摩擦磨损试验台设计
    3.2 球磨机衬板冲击摩擦试验台设计
    3.3 冲击摩擦磨损试验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球磨机衬板摩擦磨损行为研究
    4.1 单体钢球摩擦系数研究
    4.2 单体钢球摩擦热研究
    4.3 单体钢球磨损率及磨损形貌研究
    4.4 多体钢球摩擦磨损行为研究
    4.5 钢球衬板摩擦接触有限元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球磨机衬板冲击摩擦行为研究
    5.1 冲击试验恢复系数研究
    5.2 冲击摩擦试验研究
    5.3 冲击试验冲击碰撞形貌研究
    5.4 钢球与衬板冲击碰撞行为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机械合金化振动磨的动力学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械合金化研究现状
        1.2.2 离散单元法研究现状
        1.2.3 常用机械合金化制备装置研究现状
        1.2.4 磨机机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振动磨机磨筒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
    2.1 QM-3A型高速摆振球磨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振动磨运动学分析
        2.2.1 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2.2.2 运动学模型的坐标变换
        2.2.3 运动轨迹仿真分析
    2.3 振动磨动力学分析
        2.3.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3.2 坐标变换及振动分析
        2.3.3 系统动能与势能计算
        2.3.4 振动波形仿真分析
        2.3.5 振动轨迹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振动磨机刚散系统仿真建模
    3.1 PFC~(3D)5.0 软件介绍
        3.1.1 PFC~(3D)5.0 基础理论
        3.1.2 PFC~(3D)5.0 主要特征
        3.1.3 PFC~(3D)5.0 模型建立与求解
    3.2 磨机刚散系统模型建立
        3.2.1 磨筒与磨球建模
        3.2.2 筒体速度施加并计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振动磨机磨球离散元分析
    4.1 影响因素及球磨效率
        4.1.1 反应机制
        4.1.2 影响因素
        4.1.3 球磨效率
    4.2 工作参数仿真试验方案确定
        4.2.1 工作参数选取
        4.2.2 仿真方案确定
    4.3 磨球运动仿真模拟
        4.3.1 磨球运动形态分析
        4.3.2 磨球碰撞次数分析
        4.3.3 磨球动能分析
        4.3.4 磨球及磨筒受力分析
        4.3.5 不同弹簧位置磨球动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研究
    5.1 实验方案设计
    5.2 实验设备
        5.2.1 PCO.1200s高速相机
        5.2.2 图像分析软件
        5.2.3 实验系统
    5.3 实验内容与结论
        5.3.1 磨球变形实验
        5.3.2 磨球振动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着的论文
致谢

(7)颤振球磨机介质碰撞能特性与粉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颤振球磨机概述
    1.3 介质运动规律及碰撞特性
        1.3.1 介质运动规律
        1.3.2 介质碰撞特性与粉磨性能研究
    1.4 颤振球磨机介质碰撞能特性与粉磨性能研究方法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离散元法理论
    2.1 离散元法模拟颤振球磨机介质碰撞能
        2.1.1 利用离散元法数值模拟介质碰撞能
        2.1.2 离散元基本算法
    2.2 离散元中介质碰撞能计算
        2.2.1 模型假设
        2.2.2 接触模型
        2.2.3 接触力计算
        2.2.4 介质碰撞能计算
    2.3 介质离散元动力学模型
    2.4 三维离散元软件EDEM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介质碰撞破碎与颗粒破碎模型
    3.1 介质运动影响因素
    3.2 介质碰撞破碎
        3.2.1 粉碎方法
        3.2.2 介质碰撞产生的破碎作用
        3.2.3 介质碰撞情况分析
    3.3 颗粒破碎模型
        3.3.1 粉碎功耗理论
        3.3.2 颗粒破碎模型
        3.3.3 颗粒的累积破碎概率计算
        3.3.4 关于碰撞能的颗粒破碎率计算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颤振球磨机介质碰撞能特性仿真分析
    4.1 仿真方案的确定
        4.1.1 球磨机参数计算
    4.2 球磨机仿真模型建立
    4.3 介质运动情况
    4.4 介质总碰撞变化
    4.5 颤振球磨机碰撞能转化
        4.5.1 碰撞能分布情况分析
        4.5.2 颗粒破碎率分析
    4.6 颤振球磨机冲击与研磨粉碎分析
    4.7 介质与筒体碰撞情况分析
    4.8 本章总结
第5章 颤振球磨机粉磨性能分析实验
    5.1 实验设计
    5.2 实验方案
    5.3 实验步骤
    5.4 粉磨性能分析
        5.4.1 粉磨性能分析方法
        5.4.2 产品颗粒形貌分析
        5.4.3 产率对比分析
        5.4.4 颗粒破碎率分析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8)基于钢球动能的球磨机存煤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球磨机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
        1.1.1 煤粉磨制及处理过程
        1.1.2 磨煤机分类及煤的应用
        1.1.3 球磨机的工作特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球磨机应用领域
        1.2.2 存煤量检测方法
        1.2.3 存煤量控制方法
        1.2.4 球磨机存煤量研究的主流方向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参数关联分析与钢球动能计算方法
    2.1 制粉系统主要运行参数变化
        2.1.1 参数分析
        2.1.2 参数变化规律
    2.2 参数关联计算理论
        2.2.1 关联度分析法
        2.2.2 均衡接近度
        2.2.3 多项式回归模型
        2.2.4 数据融合模型
    2.3 制粉系统主要运行参数的关联分析
        2.3.1 磨机给煤量与锅炉运行参数的关联分析
        2.3.2 运行参数与给煤量的多项式回归模型
        2.3.3 运行参数与给煤量的信息融合模型
    2.4 基于存煤量的钢球运动动能计算模型
        2.4.1 球磨机运行参数分析
        2.4.2 钢球运动状态分析
        2.4.3 不同煤量下钢球的动能计算模型
        2.4.4 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离散元素法的PFC3D球磨机仿真运行实验
    3.1 分子动力学理论
    3.2 离散元素法
    3.3 基于离散元素法的PFC3D
    3.4 PFC3D仿真与实现
        3.4.1 实验系统
        3.4.2 钢球直径与煤粒直径对钢球动能的影响
        3.4.3 煤的粒度分布对钢球动能的影响
    3.5 实验结果与影响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心传动式球磨机物理模型
    4.1 模型建立
        4.1.1 设计思路
        4.1.2 理论计算
        4.1.3 模型实现
    4.2 图像边缘检测
    4.3 图像边缘检测对球磨机物理模型的应用
        4.3.1 球磨机运行工况的高速摄影
        4.3.2 检测提取
        4.3.3 模型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存煤量的神经网络信息融合建模与预测
    5.1 球磨机制粉系统的数学模型描述
    5.2 钢球动能与存煤量的信息融合神经网络模型
        5.2.1 学习样本库建立
        5.2.2 样本数据归一化
        5.2.3 基于钢球动能的存煤量预测模型
    5.3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存煤量控制模型的系统辨识
    6.1 阶跃响应研究
    6.2 存煤量的阶跃扰动下的钢球动能响应
    6.3 系统控制性能分析
    6.4 系统辨识
    6.5 递推最小二乘法建模
    6.6 存煤量控制的系统辨识传递函数模型
        6.6.1 模型选择与参数估计
        6.6.2 存煤量检测的系统辨识与预测
    6.7 存煤量与钢球动能关系的预测模型
    6.8 基于钢球动能的存煤量控制策略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粉碎理论体系研究
        1.2.2 各类破碎粉磨设备介绍
    1.3 层叠式行星磨
        1.3.1 层叠式行星磨起源
        1.3.2 层叠式行星立磨的特点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设计及改进
    2.1 老式层叠式行星立磨设计缺陷
    2.2 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总体设计方案
    2.3 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碾轮粉磨时力学分析
        2.3.1 最大入料粒度计算
        2.3.2 动力学分析
    2.4 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结构设计改进
        2.4.1 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的磨悬挂式碾轮总成
        2.4.2 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粗磨碾压总成
        2.4.3 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传动总成设计
        2.4.4 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碾环
        2.4.5 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筒体
        2.4.6 顶升装置的设计
    2.5 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主要技术参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结构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分析基本原理
        3.1.1 弹性力学基本假设
        3.1.2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3.1.3 有限元分析基本思路
    3.2 悬臂有限元分析
    3.3 碾轮有限元分析
    3.4 主轴有限元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试机及应用
    4.1 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机总体介绍
    4.2 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试机
    4.3 影响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机性能因素的研究
        4.3.1 进料粒度
        4.3.2 给料速度
        4.3.3 主轴转速
    4.4 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机的经济效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低品级菱镁矿立式辊终粉磨-浮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菱镁矿资源概况
        1.1.1 菱镁矿资源储量及分布
        1.1.2 菱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1.1.3 菱镁矿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2 菱镁矿浮选研究现状
        1.2.1 菱镁矿浮选工艺的研究现状
        1.2.2 菱镁矿浮选捕收剂的研究现状
        1.2.3 菱镁矿浮选调整剂的研究现状
        1.2.4 “难免”离子对菱镁矿浮选的影响研究
    1.3 立式辊磨机的研究现状
        1.3.1 立式辊磨机的发展史
        1.3.2 粉磨设备的工作原理
        1.3.3 MPS型立式辊磨机简介
    1.4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矿样制备及试验研究方法
    2.1 试验矿样制备
    2.2 试验主要试剂
    2.3 试验仪器设备
    2.4 试验研究方法
        2.4.1 立式辊磨试验
        2.4.2 浮选试验方法
        2.4.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4.4 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ICP)
第3章 菱镁矿立式辊磨-浮选与湿式球磨-浮选的对比研究
    3.1 菱镁矿立式辊磨-浮选试验研究
        3.1.1 矿样制备及矿石性质
        3.1.2 反-正浮选试验工艺流程
        3.1.3 磨矿细度条件试验
        3.1.4 十二胺用量条件试验
        3.1.5 正浮选碳酸钠用量试验
        3.1.6 正浮选水玻璃用量试验
        3.1.7 正浮选六偏磷酸钠用量试验
        3.1.8 正浮选油酸钠用量试验
        3.1.9 开路流程试验
        3.1.10 闭路流程试验
    3.2 菱镁矿湿式球磨-浮选试验研究
        3.2.1 矿石性质及矿样的制备
        3.2.2 磨矿细度与磨矿时间关系
        3.2.3 十二胺用量条件试验
        3.2.4 正浮选碳酸钠用量试验
        3.2.5 正浮选水玻璃用量试验
        3.2.6 正浮选六偏磷酸钠用量试验
        3.2.7 正浮选油酸钠用量试验
        3.2.8 开路流程试验
        3.2.9 闭路流程试验
    3.3 两种不同粉磨方式对菱镁矿浮选的影响
        3.3.1 两种不同粉磨方式下矿样性质对比
        3.3.2 两种不同粉磨方式对浮选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立式辊终粉磨-浮选过程的机理分析
    4.1 两种碎磨方式下矿石特性分析
    4.2 立磨机粉磨菱镁矿磨耗与能耗测量
    4.3 矿浆中铁离子浓度测定
    4.4 立式辊磨机碎磨机理分析
        4.4.1 物料粉磨方法简介
        4.4.2 立式辊磨机粉碎机理研究
        4.4.3 立式辊磨机的相关参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得奖励

四、倾斜球磨机粉磨特点的探讨与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底板突水机制与新型注浆材料加固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D]. 王慧涛. 山东大学, 2020(11)
  • [2]基于离散元方法的立式辊磨机粉磨装置性能研究[D]. 汪利萍.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3]球磨机转速与磨球大小对效率及能耗影响的研究[D]. 赵士英.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6)
  • [4]基于DEM和GPU的球磨机介质运动仿真研究[D]. 付帅旗. 东南大学, 2019(06)
  • [5]干湿磨工况下球磨机衬板冲击摩擦磨损行为研究[D]. 倪旭.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6]机械合金化振动磨的动力学分析与应用研究[D]. 张哲娟.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4)
  • [7]颤振球磨机介质碰撞能特性与粉磨性能研究[D]. 许利学.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5)
  • [8]基于钢球动能的球磨机存煤量控制方法的研究[D]. 何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9]新型层叠式行星立磨的设计与研究[D]. 周李洪. 湖南大学, 2016(03)
  • [10]低品级菱镁矿立式辊终粉磨-浮选技术研究[D]. 付亚峰. 东北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斜向球磨机磨削特性的探讨与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