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内植骨的发展

椎弓根内植骨的发展

一、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器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蔡梦涵[1](2021)在《新型复位器经椎弓根复位骨折椎体并植骨结合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TBF)的常用方法,但该技术存在以下问题:复位不充分;会形成“空洞样椎体”,缺乏植骨支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经椎弓根椎体复位器,它可以经椎弓根微创通道对伤椎进行撑开复位,退出伤椎后可进行植骨。另外,采用新型经椎弓根椎体复位器复位骨折椎体并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观察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1.一种新型经椎弓根椎体复位器的研制:(1)测量32例患者爆裂性骨折T11~L2节段椎体的相关数据,包括椎弓根内径最狭窄部位的横径和矢状径,爆裂性骨折椎体的中高、螺钉固定术后的伤椎中高,计算伤椎复位前后的中高差。主要参数为椎弓根内径最狭窄部位的横径和矢状径和伤椎复位前后的中高差。(2)参照上述主要参数以及采用CAD软件,设计一种满足在闭合状态时可通过椎弓根内径最狭窄部位的横径和矢状径,撑开高度大于骨折椎体复位所需高度的可调节性复位器并详细阐述这种新型经椎弓根椎体骨折复位器的组成结构及使用原理。结合上述资料委托百易得医疗器械公司加工制成产品。2.对新型复位器经椎弓根复位骨折椎体并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TBFs的临床疗效的研究:从2018年7月到2020年11月,研究包括了70例TBFs。采用新型经椎弓根复位骨折椎体并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35例TBFs(观察组),单独椎弓根短节段螺钉固定治疗35例TBFs(对照组)。分别于术前、复位后、术后3天、3个月和12个月对两组进行测量,并比较两组伤椎的前高、中高、伤椎的前高比和中高比(AVBHr和MVBHr)和Cobb角。术后12个月,采用VAS评分和生活质量GQOL-74评分评价疼痛和生活质量,并复查CT评价骨愈合情况。结果:1.(1)T11~L2节段椎弓根内径最狭窄部位横径为6.58-7.48mm,平均为7.10mm,矢状径为11.39-16.04 mm,平均为14.16mm。爆裂性骨折椎体复位前后中高差为5.66±1.75 mm-6.04±1.97mm。(2)新型经椎弓根椎体骨折复位器成品在闭态下边长为5.0mm,撑开最大时高度达13.0mm,撑开范围8.0mm。2.观察组伤椎术前、复位后、术后3天、3个月和12个月的前高分别为:20.56±3.74mm、29.53±2.53mm、29.88±2.52mm、28.36±1.93mm和27.96±0.72mm;中高分别为:20.36±4.20mm、27.54±1.00mm、27.70±2.01mm、27.05±2.45mm和26.83±2.45mm;前高比分别为:63.09±8.91%、97.22±7.38%、97.54±5.08%、96.46±3.87%和94.89±4.21%;中高比分别为:68.97±8.43%、97.34±4.85%、97.40±6.11%、96.05±5.21%和93.11±3.22%;Cobb角分别为:11.80±1.44°、2.46±1.00°、2.72±0.70°、3.03±0.65°和4.34±0.56°。由此可知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的参数与术前相应参数进行比较,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伤椎术前、复位后、术后3天、3个月和12个月的前高分别20.70±4.57mm、28.32±3.18mm、28.5±5.09mm、27.03±1.43mm和23.7±0.66mm;中高分别为:19.36±3.06mm、26.43±2.03mm、26.56±4.56mm、24.12±3.23mm和22.45±2.57mm;前高比分别为:63.76±4.68%、93.31±2.75%、93.06±3.57%、85.64±3.23%和82.77±4.97%;中高比分别为:64.91±4.84%、89.15±3.57%、89.13±4.5%、77.95±5.67%和74.8±3.68%;Cobb角分别为:11.84±1.78°、3.59±1.03°、3.65±0.69°、4.68±0.23°和7.89±1.24°。由此可知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参数值都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的参数值(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VAS评分(P<0.05),但两组GQOL-74评分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CT可见骨愈合良好,未见明显骨缺损。结论:1.该新型经椎弓根椎体复位器可经椎弓根通道安全植入并对伤椎进行复位,提供均匀的力学支撑并且复位高度自行调控,复位器退出伤椎后可对“空洞样椎体”进行植骨,满足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在微创手术治疗中的基本要求。2.新型复位器经椎弓根复位骨折及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阙伊辰[2](2019)在《新型脊柱外固定系统在多节段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系统联合经皮伤椎植骨术治疗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探讨这一术式对治疗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初步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2010年09月至2017年03月运用新型脊柱外固定系统联合经皮伤椎植骨术治疗的28例相邻节段胸腰椎骨折(Multiple-comlevel Contigous Spinal Fracture,MCSF)患者(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37.5岁)和28例非相邻节段胸腰椎骨折(Multiple-comlevel Non-contigous Spinal Fracture,MNSF)患者(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3岁)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两组共5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ASIA神经功能分级,术前脊柱正侧位X线片、CT以及MRI,术后一周内、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和CT,测量与计算椎体前缘的高度百分比变化,并记录在术前、术后一周内、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进行临床评估。结果:28例MCSF患者随访13-32个月(24.5±3.5个月),其中术前3例ASIA为D级患者,术后1-3月均恢复至E级,无神经功能损伤加重患者;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平均值在术前、术后一周内、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7.1±5.9%、90.4±2.3%、89.2±2.4%,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比较P<0.05,术后一周内与末次随访比较P>0.05;VAS评分在术前、术后一周内、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1±1.0分、2.4±0.8分、0.5±0.5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28例MNSF患者随访9-60个月(24.7±7.5个月),其中术前5例ASIA为D级患者,术后1-3月均恢复至E级,无神经功能损伤加重患者;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平均值在术前、术后一周内、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2.9±6.1%、92.4±1.8%、91.7±1.9%,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比较P<0.05,术后一周内与末次随访比较P>0.05;VAS评分在术前、术后一周内、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5±1.1分、2.7±0.8分、0.7±0.7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本组病例中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2例患者出现钉道口局部感染,均予以拆除外固定系统并同时佩戴支具、换药等对症处理;未出现椎体感染、迟发型神经功能损伤等情况。结论:应用新型外固定系统联合经皮椎弓根椎体植骨术治疗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初步临床应用疗效满意,通过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该术式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庄苏阳[3](2019)在《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椎体三维植骨器的研制及力学测试背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经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后会在伤椎内形成骨缺损区。现有的椎体内植骨工具无法将植骨材料精确填充至椎体骨缺损区,同时也无法复位终板中央及后部塌陷区。而椎体内植骨量及植骨的充分程度决定伤椎愈合的程度及强度,所以寻找更为可靠的解决方法。本研究设计制作了经椎弓根通道三维植骨器,内部含有产生较大推力的机械装置,以期达到复位塌陷终板、消除椎体内骨缺损的目的。目的对三维植骨器进行力学实验分析,论证它的抗挤压与破坏性能和抗拉伸破坏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件三维植骨器在压力测试仪上进行挤压试验,观察其压力随行程变化数据和曲线。增加载荷,检测植骨器遭到破坏所能承受最大载荷值。利用静态拉压力测试仪对10个植骨器的重要部件,螺纹杆和螺纹套,进行拉伸破坏试验,分析其抗拉特性,找到危险截面,获得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结果在挤压与破坏试验测试中,分别取1ON和25N为预紧力。10件植骨器的压力位移曲线趋势相同。一定预紧力下,在刚开始填充阶段(旋转1-2圈),压力变化上升迅速,到3圈后直至最大行程,压力变化缓慢上升并趋于平稳。最终所达到的最大挤压力为121.5±6N(113~128N)。植骨器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为150±3N(142~165N)。在拉伸破坏试验测试10个部件的力位移曲线趋势相同,破坏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82±0.09KN(1.73~1.98KN)。10个部件的断口位置分别在螺纹段偏下和螺纹段偏上位置,而螺纹套位置的螺纹无破坏,说明部件的危险截面不在螺纹套和螺纹的集合面位置。结论三维植骨器在工作时可以产生足够大的推顶挤压力,可以对抗相当大的阻力,人工拧动最大扭力不足以破坏工具,且工艺稳定。符合椎体骨折手术中植骨及复位骨折块的要求,为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术工具。第二部分应用三维植骨器植骨重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分析背景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常用方法。塌陷终板的复位情况、椎体内植骨量及植骨的充分程度决定伤椎愈合的程度及强度。经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后在伤椎内形成骨缺损区,通过现有的植骨方法容易出现植骨不良,形成空腔,成为“蛋壳样”椎体。终板的复位不良易于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引起慢性腰背痛。因此有必要改进终板复位及椎体内植骨方法,提高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体的疗效。目的 评价应用三维植骨器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复位终板、重建伤椎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52例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三维植骨器组和植骨漏斗组。三维植骨器组应用自行研制的椎体三维植骨器经椎弓根进行终板复位、植骨;植骨漏斗组应用传统的漏斗形植骨器经椎弓根植骨。分别测得手术前后、术后,术后一年半及取出内固定术后的3月伤椎的X线摄片及CT二维扫描,测量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正常椎前缘高度、伤椎终板高度、正常终板高度等,计算前高矫正率、终板矫正率和椎体缺损区的体积。结果:(1)伤椎Cobb角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前伤椎Cobb角为(23.3±2.5)°,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Cobb角为分别为(4.4±1.4)°、(5.2±1.2)°、(5.8±1.6)°。植骨漏斗组术前伤椎Cobb角为(23.1±2.7)°,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Cobb角分别为(5.3±1.9)°、(6.2±1.9)°、(7.4±1.8)°。两组伤椎Cobb角在术前、术后5天、术后一年半无显着性差异(P>0.05)。取出内固定3月后两组间伤椎Cobb角有显着性差异(P<0.05)(2)前缘高度的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1.59±0.20cm,术后5天为2.81±0.19cm,椎体正常高度为2.96±0.32cm,伤椎前高率为(95.3±3.6)%。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68±0.18cm和2.56±0.18cm。植骨漏斗组术前伤椎高度为1.61±0.18cm,术后为2.77±0.17cm,椎体正常高度为2.91±0.36cm,伤椎前高率为(91.8±4.2)%。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25±0.18cm和1.93±0.12cm。两组术后五天前矫正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术后一年半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终板中心高度的变化:三维植骨器组术后五天伤椎终板中心高度为2.34±0.22cm,终板中心正常高度为2.42±0.18cm,伤椎前高率为(93.6±5.8)%。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分别2.24±0.18cm和2.19±0.18.cm。植骨漏斗组术后术后五天伤椎终板中心高度为1.85±0.26cm,终板中心正常高度为2.48±0.23cm,伤椎前高率为(72.5±6.4)%。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3月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1.64±0.20cm和1.41±0.19cm。两组术后五天终板高度矫正率及术后一年半、取出内固定后的伤椎终板中心高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缺损区的体积:三维植骨器组术后椎体缺损区体积为0.75±0.16cm3,而植骨漏斗组为2.51±0.33cm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一年半时随访发现,三维植骨器组与植骨漏斗组的缺损区分别为0.52±0.06cm3和1.49±0.13cm3。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5)VAS:三维植骨器组与植骨漏斗组的术前VAS分别评分为(8.61±1.13)分和(8.58±1.24)分(p>0.05);术后5天分别为(3.35±0.94)分和(3.54±0.95)分(p>0.05);术后一年半的VAS分别为(0.35±0.63)分和(1.77±1.39)分(p<0.05);取出内固定后VAS分别为(0.46±0.58)分和(2.04±1.15)分(p<0.05)。结论:三维植骨器可以有效地复位塌陷的终板、实现伤椎有效植骨、减少椎体内骨缺损区,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提供新型的植骨工具。第三部分保留一侧球囊撑开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背景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常用微创治疗方法。为恢复伤椎的高度及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通过可扩张球囊辅助的椎体后凸成形术应运而生。但将扩张后的球囊撤除过程中常常会观察到复位的椎体高度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影响手术疗效。目的研究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临时保留一侧球囊支撑力、注入骨水泥对维持初始撑开高度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与之沟通,由患者自愿选择椎体后凸成形(PKP)或椎体成形术(PVP),共69例选择PKP的患者入组。改良穿刺技术,使插入的导针接近椎体前1/3时,正位像上导针前端接近椎弓根内侧壁。用球囊先后自两侧扩张伤椎,并临时保留后扩张一侧球囊。记录扩张前椎体高度(H0)、充分扩张后椎体前高(H1)、临时释放球囊内压力后椎体前高(H2)。经先扩张侧注入骨水泥,待凝固后撤出球囊,再经后扩张侧注入骨水泥。测量术毕椎体前高(H3)。记录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变化、VAS及0DI评分变化。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一年伤椎高度、Cobb角、VAS及ODI变化。结果每个椎体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8.5±12.4)min,出血量为(23.1±8.5)ml,球囊压力为180-250psi,球囊膨胀大小为(3.6±1.1)ml。骨水泥的注入量为(8.2±2.4)ml。2例术中推注骨水泥时出现球囊破裂。(1)椎体高度变化: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H0)、球囊撑开后椎体前高(H1)、球囊释放压力后椎体前高(H2)、术毕椎体前高(H3)与上下邻椎前高均值百分比(椎体前高压缩比)分别为(58.23±12.57)%,(85.14±9.36)%,(70.25±8.12)%,(82.46±10.59)%,球囊撑开后前高比与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压缩比及球囊释放压力后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毕椎体前高压缩比与体位复位后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也有显着性(p<0.05),而与球囊撑开后椎体前高比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O.05)。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前高与上下邻椎前高均值百分比为(78.59±9.37)%,与术毕椎体前高压缩比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2)Cobb角变化:体位复位后的Cobb角为(18.65±4.25)。,球囊撑开后的Cobb角为(6.84±2.57)°,球囊释放压力后的Cobb角为(10.22±3.41)°,术毕的Cobb角为(6.93±2.69)°。术后1年随访时Cobb角为(7.06±2.86)°。球囊撑开后的Cobb角与体位复位后的Cobb角及球囊释放压力后的Cobb角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后1年随访时Cobb角与术毕的Cobb角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3)疼痛和功能评分结果:术前VAS评分为(8.26±1.17)分,术后2天为(2.11±0.36)分,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为(1.83±0.31)分。术后2天的VAS评分与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前ODI评分为(88.35±8.26)%,术后2天的ODI为(23.56±3.12)%,术后1年随访时ODI评分为(19.68±2.81)%。术前ODI评分与术后2天及术后1年随访时的ODI评分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术后2天的ODI评分与术后1年随访时0DI评分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临时保留一侧球囊支撑力、注入骨水泥技术能有效地维持撑开后的伤椎高度,避免后凸角矫正后再次丢失,可以获得较好的术后远期疗效,是对现有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改良和优化。

尹智宇,尹知训,何二兴,卢伟杰[4](2016)在《枪状植骨器的设计与模拟手术》文中指出背景:现有植骨器均为长管状,顺行植骨,管内骨粒推移困难、骨耗损大。目的:设计出新概念微创植骨器,实现椎体内、椎间隙微创植骨。方法:在Solidworks2012软件平台上,利用三维实体建模技术,针对既往经皮或/和经椎弓根植骨器顺行植骨,路径过长、植骨困难问题,设计一套头端逆向置骨、顺行推出的全新概念枪状植骨器,并进行虚拟装配和模拟植骨手术,观察器械匹配情况和植骨手术步骤。结果与结论:成功设计出一套微创枪状植骨器,植骨器总长20 cm,前端半封闭植骨管长2.5 cm,直径有2种规格:内径3.5 mm/外径4 mm、内径5 mm/外径6 mm。虚拟装配见器械匹配良好。模拟手术显示骨粒装载及推出简单。枪状植骨器设计合理,避免既往管状植骨器顺行植骨推移距离长、骨推行困难、骨量丢失等问题;可经皮、镜下椎体内或椎间隙微创植骨。

俞宇,田晓华[5](2014)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远期随访》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加自制植骨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加自制植骨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共16例,骨折愈合后,行椎弓根钉取出术15例,并行远期随访,分别测量不同时期伤椎楔变角、后凸角及伤椎椎体、椎间隙高度。结果术后15例患者得到平均9.5年的远期随访,测得伤椎平均高度及Cobbs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能恢复伤椎高度,能有效预防远期伤椎的椎体塌陷。

刘通[6](2012)在《单纯椎弓根内固定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比较单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T11~L2)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骨科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60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分为两组:不植骨组和植骨组。采用单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不植骨组)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植骨组)各治疗患者30例,以Frankel分级、VAS评分、椎体压缩率、Cobb角等为观察指标,根据患者术前、术后2天和术后1年的结果,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并作系统比较。结果:60例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多数患者功能障碍恢复良好;术后椎体高度和后凸畸形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不植骨组和与植骨组相比,术后2天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两组手术方法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并可较好的恢复其功能障碍,椎体高度和形态均得到明显改善;2、植骨组可防止后期椎体高度和矫正角度的丢失,临床疗效较不植骨组更为满意。

罗亚平,常小波,王勤业,汤峰[7](2011)在《经椎弓根椎体撑开器的研制与实验手术》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撑开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方法选取4具人胸腰椎标本(T9~L5)截成10个脊柱功能节段,按Dennis分类,将标本造成前屈位压缩性骨折,再将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自行设计的经椎弓根椎体撑开器对骨折椎体复位,复位后再注入骨水泥,对照组单纯行椎体成形术。测定术前、术后骨折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和骨水泥注入量。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能顺利完成整个手术过程,实验组注入的骨水泥量为(3.9±0.14)mL,对照组(2.8±0.26)mL(P<0.01)。实验组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后Cobb角观察结果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PVP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自主研制的经椎弓根椎体撑开器在椎体压缩骨折中能有效地撑开压缩椎体,值得推广。

胡安文,罗光平,肖业生,杨长远,袁泉,向超,刘洪,朱钧[8](2011)在《脊柱外固定器下MED技术联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脊柱外固定器下用椎间盘镜行椎管减压联合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09年6月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对伤椎行体外固定复位?椎间盘镜行椎管微创减压,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用骨水泥固化伤椎或经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治疗3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观察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椎管狭窄率的变化,随访6个月按照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标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无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发生,16例行PVP的患者拆除外固定的时间平均为(3.38±0.75)周,20例骨融合拆除外固定的时间平均在(10.5±2.27)周,术后随访6~41个月,平均20个月,5例出现外固定器钉孔感染,2例出现螺钉松动,均经相应处理或拆除外固定后治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30.7°±6.30°恢复至术后的平均4.62°±3.19°(P<0.01);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平均恢复至94.6%±6.45%,较术前的58.66%±6.06%明显改善(P<0.01);椎管狭窄率由术前的35.20%±8.73%改善至术后的平均7.65%±3.80%(P<0.01);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后6个月时平均提高1.27±0.44级。[结论]脊柱外固定器结合椎间盘镜减压和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实现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体外复位固定和微创减压,减少手术创伤和伤椎非椎间融合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较好的微创手段。

宋林章[9](2011)在《脊柱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期随访》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应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中期随访,探讨这一术式的临床疗效:1、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脊柱外固器作用下的矫形复位效果及外固定拆除后复位丢失情况;2、椎管间接减压能力及椎管再塑形情况;3、经皮椎体内植骨的转归及邻近椎间盘退变和椎间隙变化情况;方法:本研究共随访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39例患者,男21例,女18例,入院时平均年龄35.6岁(16岁-49岁)。对资料完整的采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观察分析:1、对骨折类型分型,按ASIA残损分级标准进行神经功能分级,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2、通过术前、术后、外固定拆除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矢状位X片,测量其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的变化,探讨脊柱外固定器矫形复位原理,观察矫形成果丢失情况并分析原因;3、通过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螺旋CT资料,就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对椎管间接复位、减压的能力、椎管重新塑形机制和椎体内植骨的转归进行分析; 4、末次随访时部分患者行腰椎动力位片或MRI检查,观察腰椎运动功能保留情况及相邻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平均37.6个月(30-47个月)。1、本组病例术前有8例神经功能为D级,术后3周至3月内均恢复至E级,无神经功能损伤加重患者; 2、本组患者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及Cobb角平均分别为37.5±13.5%、16.5°±8.0°,术后、术后3月、随访时分别为3.0±3.5%、6.1±4.7%、8.5±5.9%,3.1°±4.9°、3.8°±5.0°、5.5°±5.2°;统计学比较显示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术后与术前p<0.05,术后与术后3月p>0.05,术后与随访时p<0.05,Cobb角比较示术前与术后p<0.05,术后、术后3月及随访时三者比较p>0.05;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与Cobb角均有轻微丢失,但丢失率较小;3、术前椎管狭窄为43.4±15.3%,术后、术后3月、随访时分别为10.7±6.2%、10.2±5.9%、9.8±5.6%,术前术后比较p<0.05,术后、术后3月及随访时比较p>0.05;并且观察到椎管内游离小骨块存在自然吸收、椎管再塑形现象;4、随访时有7例患者行MRI检查,发现终板破裂相邻椎间盘退变明显,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改变,部分患者出现椎间隙变窄、椎体前方自发性融合现像。结论:1、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矫形效果良好,随访均有轻微丢失;椎体内植骨可以与正常骨组织有效整合,但并不能完全阻止椎体前缘高度丢失;2.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可以完成间接减压,并明显改善椎管狭窄率,可以有效保留脊髓残余功能,并促进不完全损伤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3.新型脊柱外固定器间接减压复位后,可以有效维持椎管复位效果。椎管内未复位小骨块存在自然吸收现像,椎管发生二次塑形;4、伤椎相邻椎间盘变化主要与终板是否受损及损伤程度有关;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对邻近节段无明显影响;

宋西正,王文军,王东,尹知训,胡文凯,王程[10](2009)在《经皮椎弓根植骨联合脊柱外固定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文中指出胸腰椎骨折的传统手术治疗主要是前路、前外侧入路、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创伤大、出血多、跨节段融合、脊柱活动度丢失。为减少创伤、保留脊柱活动度,我院研制了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和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自2005年2月至2007年6月应用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联合新型脊柱

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器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复位器经椎弓根复位骨折椎体并植骨结合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新型经椎弓根椎体复位器的研制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对新型复位器经椎弓根复位骨折椎体及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的研究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新型脊柱外固定系统在多节段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新型外固定系统在相邻双节段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 手术方式
    3 观察项目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影像学观察评价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脊髓损伤的功能评价
        5.2 围手术期的观察和相关并发症
        5.3 影像学观察结果
第3章 新型外固定系统在非相邻节段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 手术方式
    3 观察项目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影像学观察评价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脊髓损伤的功能评价
        5.2 围手术期的观察和相关并发症
        5.3 影像学观察结果
第4章 讨论
    1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临床特点与传统治疗方式选择
    2 新型外固定系统的发展与运用
    3 本次研究发现
    4 新型外固定系统的优缺点
    5 植骨问题
    6 手术注意事项与本次研究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本论文专用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椎体三维植骨器的研制及力学测试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三维植骨器植骨重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像学和临床分析
    1.一般资料
    2 主要设备、手术器械及药物
    3 治疗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保留一侧球囊撑开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 主要设备、手术器械及药物
    3 治疗方法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获奖情况
基金资助
致谢

(4)枪状植骨器的设计与模拟手术(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植骨
    植骨器
0 引言Introduction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设计
        1.1.1设计理念
        1.1.2设计依据
    1.2时间及地点
    1.3材料
    1.4 设计方法
        1.4.1枪状植骨器设计
        1.4.2模拟手术
    1.5主要观察指标
2 结果Results
    2.1微创枪状植骨器设计结果
    2.2虚拟手术结果
3 讨论Discussion
    3.1设计背景
    3.2本器械设计的全新理念与思路
    3.3本植骨器优点
    3.4植骨参数
    3.5学习曲线
    3.6应用前景
作者贡献
利益冲突
伦理问题
文章查重
文章外审
作者声明
文章版权

(5)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远期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术后治疗
    1.4 随访内容
2 结果
3 讨论

(6)单纯椎弓根内固定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二) 病例入选标准
        (三) 手术方法
        (四) 术后处理
    二、 观察指标及方法
        (一) 观察指标
        (二) 统计学处理
    三、 结果
        (一) Frankel 分级
        (二) VAS 评分
        (三) 椎体压缩率
        (四) Cobb 角
        (五) 减压情况
讨论
    一、 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特点
    二、 关于手术入路的选择
        (一) 前路手术
        (二) 后路手术
    三、 关于椎体内植骨与矫正度丢失的探讨
    四、 关于植骨材料的选择
        (一) 自体骨
        (二) 同种异体骨
        (三) 骨水泥(PMMP)
        (四) 硫酸钙
        (五) 生物陶瓷
        (六) 生物玻璃
    五、 关于是否减压的探讨
    六、 术后功能锻炼
    七、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脊柱外固定器下MED技术联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临床观察指标与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3.1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现状
    3.2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下椎间盘镜减压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等微创技术相互结合的优势
    3.3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与椎间盘镜下减压等微创技术相互结合的缺点
    3.4 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注意事项及应用前景

(9)脊柱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期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期随访表
    中英文对照索引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10)经皮椎弓根植骨联合脊柱外固定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器械
        1.2.2 手术方法
    1.3 观测项目与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器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复位器经椎弓根复位骨折椎体并植骨结合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D]. 蔡梦涵.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新型脊柱外固定系统在多节段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D]. 阙伊辰. 南华大学, 2019(01)
  • [3]纠正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的研究[D]. 庄苏阳. 东南大学, 2019(01)
  • [4]枪状植骨器的设计与模拟手术[J]. 尹智宇,尹知训,何二兴,卢伟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09)
  • [5]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远期随访[J]. 俞宇,田晓华. 安徽医学, 2014(10)
  • [6]单纯椎弓根内固定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 刘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7]经椎弓根椎体撑开器的研制与实验手术[J]. 罗亚平,常小波,王勤业,汤峰. 实用骨科杂志, 2011(09)
  • [8]脊柱外固定器下MED技术联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J]. 胡安文,罗光平,肖业生,杨长远,袁泉,向超,刘洪,朱钧.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12)
  • [9]脊柱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期随访[D]. 宋林章. 南华大学, 2011(11)
  • [10]经皮椎弓根植骨联合脊柱外固定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J]. 宋西正,王文军,王东,尹知训,胡文凯,王程. 中国骨伤, 2009(10)

标签:;  ;  ;  ;  ;  

椎弓根内植骨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