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浅谈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贞[1](2021)在《推动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文中提出发展速度慢、经济总量较少是当前县域财政经济中面临的发展桎梏,从当前县域财政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当前我国需要把握县域财政经济的原则,结合县域财政经济的项目运行,充分结合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制定相对应的县域财政经济的发展目标,扩大县域财政经济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并拓宽县域财政经济发展项目的融资规模,这样才能够为推动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的意见与建议。

杨梅[2](2021)在《地形起伏度视域下云南山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山区是特殊的人地系统。山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影响着山区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我国是世界上的山地大国,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9%,受地理环境复杂、历史基础薄弱等条件影响,山区经济相较平原地区欠发达。地处我国西南的云南省是典型的山区省份,是我国垂直地带性和地表破碎程度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地形地貌特征复杂多样,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省内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在国家新的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下,云南亟需进一步探究山区地理环境特征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努力摸索出一条有别于中东部平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研究旨在克服现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忽视垂直地带性影响要素的局限,从地形起伏度视域下,尝试筛选构建山区经济发展的分析方法体系,探究以云南为代表的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研究基于山地系统是多层次、多界面交织建构的理念,结合典型地区考察和相关文献资料收集,以云南129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基于90 m分辨率的DEM数据和面板数据,一方面运用窗口分析法和均值变点法提取分析县域平均地形起伏度;另一方面运用全域空间自相关、局域空间自相关、局域空间自相关分布及显着性检验等GIS空间分析手段,探究地形起伏度视域下的云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并深入分析地形起伏度对县域经济的空间影响效应,揭示云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独特规律,针对性地提出山区县域经济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对策,谋求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确定研究方法,阐明主要内容并提出创新点。第二章:研究区基础环境分析。紧扣地形起伏度和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两个层面分析归纳云南山区经济发展基础环境。第三章:云南地形起伏度和山区经济发展总体特征。运用窗口分析法和均值变点法等提取县域平均地形起伏度,探究县域地形起伏度分布态势;并从省、县域层面剖析云南山区经济发展变化总体特征。第四章:云南地形起伏度和山区经济空间发展集聚特征分析。运用全域空间自相关、局域空间自相关、局域空间自相关分布及显着性检验等GIS空间分析手段,探究云南县域平均地形起伏度与山区县域经济的空间发展集聚特征。第五章:云南地形起伏度对山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评价。筛选影响山区经济发展的指标因子,构建基于地形起伏度影响因子的评价模型,剖析地形起伏度对云南山区县域经济增长与产业增长的空间影响效应。第六章:云南山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紧扣以上山区经济发展的研究结论,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云南山区县域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七章:总结与展望。概括归纳研究主要结论,指出本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简述后续研究发展方向。

霍丽莉[3](2021)在《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计研究》文中指出1980年我国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完善,在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可持续发展占据重要地位。现如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未来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2017年我国提出建设雄安新区的设想,作为国家级战略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经济特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设立雄安新区的目的是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分担一部分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因此研究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促进该地区的协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雄安新区包含的容城县、安新县、雄县以及周边的清苑区、徐水区、定兴县、高碑店市和高阳县,一个县级市、五县及两个市辖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了2012-2018年相关数据对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统计研究。首先从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三个方面对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2012-2018年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应用PSR模型,选取了涵盖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系统的多项指标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出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与PSR协调度,接着运用障碍度公式对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障碍因子分析,得出结论:2012-2018年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良好的态势。其中,定兴县、高阳县、安新县、雄县和高碑店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持续性增长,清苑区、徐水区和容城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为间断性增长。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2012-2018年PSR协调度整体上均有所上升,但波动性较大且上升幅度差异明显,压力、状态、响应组成的系统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地区可持续性发展。另外,制约各县市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所差异,但工业废水排放量、用水总量、GDP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人口密度、人均GDP、粮食总产量、每千普通中学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以及科学技术和节能环保支出是2012-2018年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障碍指标。最后,为提高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基础设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与资源保护;加大政府干预和支持力度。

商庆凯[4](2021)在《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文中提出

屈鹏[5](2021)在《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科学发展战略,县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实现我国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关键。县域城镇化是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以县城为中心的就近城镇化和县域外异地城镇化同步发展的过程,是国家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基础组成部分。进入新发展阶段,作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域,增强县域乡村人口城镇化的动力和提升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建设及管理水平是高台县政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中心任务。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做了具体案例研究。在梳理了县域新型城镇化相关概念、理论、内涵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目标,调查发现了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笔者尝试提出了一些提高高台县城镇化水平的路径和提升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的对策。本文对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理论和规律的探索,有助于拓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理论的研究范围;本文对高台县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案例;本文对高台县县域城镇化水平提升路径和质量提升策略的探索,对促进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高台县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做案例研究,可以为西部省份乃至全国范围具有相近人口规模和地域特点的县域政府提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赵庆伟[6](2020)在《广东省东源县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观光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其是否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农业农村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区各省份。广东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也是多山省份,山区主要分布于粤东西北地区且当地发展滞后,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急需加快粤东西北山区农业、观光农业等产业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加快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村振兴,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山区观光农业不仅在整个观光农业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影响着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县域尺度,构建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本文首先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区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依据本文提出的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概念模型、思路和原则等,结合专家意见,构建了包含26个指标的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AHP法和PCA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计算各项指标的具体权重,并根据结果得出了“资源环境可持续、产业发展可持续”承载了0.7796的权重,对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采用极值法和目标值法标准化相结合的方法对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案例研究部分选取广东省山区县——东源县为例,运用构建的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东源县2011—2018年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8年8年间其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逐年增长,从0.3225增长到0.8466,可持续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于2016年从“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上升为“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水平。基于研究结果和分析,本文也提出了进一步提升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策略,希望为相似地区的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张宸嘉[7](2020)在《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持续生计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和前沿性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来,国际社会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努力,以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联合国已经制定了两次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方式是人类经济社会未来的理想发展模式,但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推进却是极端困难的,关键的障碍就是全球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有约20亿人口至今无法解决温饱,脱贫和可持续生计问题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之一。不解决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生计问题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论文通过迄今最系统的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分析,揭示了国际、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演变趋势、研究前沿、学科体系、竞争态势、学术影响力差距等。柯西河流域是开展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的典型代表性区域。柯西河流域(Koshi River basin,KRB)是位于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脉(Hindu Kush Himalayas,HKH)地区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跨越中国、尼泊尔和印度三个国家的跨境流域。而HKH地区是南亚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复杂区域,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极为敏感。柯西河流域所在区域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非常落后,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特别是地理资源综合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大多数人依赖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加之劳动力素质低,导致解决温饱和生计成为最基本的问题和发展挑战。这样的区域是尼泊尔本国及国际扶贫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是全球开展生计可持续性问题研究的典型区域。论文对此予以深入分析和阐述。从生计资本评价特别是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和评价入手开展柯西河流域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是流域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国际山地研究中心合作项目,论文以中国及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对该跨境流域的气候、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及生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生计可持续性评价、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及生计政策设计研究,重点以生计资本评价为主要问题,以深入观察和识别制约柯西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本、影响因素及其解决途径。论文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定量评价了可持续生计国际、国内研究进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生计可持续性、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各种生计资本的影响因素详细分类,从县域尺度、家庭尺度、性别尺度等3个尺度,主要开展了两个方面的生计资本评价,一是整体生计资本的空间格局、结构、生计资本类型特点等,二是关键资本的定义、识别和评价,获得以下结论及认识:(1)流域内整体生计资本水平较差,上游、中下游地区5种生计资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农户生计可持续状况较差;(2)不同家庭生计资本差异明显,尤其是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农户家庭受气候变化影响,生计资本脆弱性较强、生计可持续能力较差,生计可持续能力受其适应能力、气候变化、地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3)流域内存在明显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不同性别群体的生计可持续性、生计资本存在着明显的差异。(4)基于以上三个尺度对五大生计资本的可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的集成性评价,定义了“关键生计资本”的概念,并以DEMATEL方法进行关键生计资本识别与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识别出对特定区域、特定研究对象的当前生计资本状况影响力最大、最关键的资本类型。(5)生计资本评价、关键生计资本定义和识别,是生计政策与措施设计的关键科学依据。论文在生计资本评价、关键生计资本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上游、中下游流域所处国家的不同国情,适度分析了国情特点,针对不同生计问题对象尺度,提出了面向县域、家庭和性别的可持续生计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应用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方法,全面量化揭示可持续生计研究发展态势与特点。将可持续生计学科研究与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方法相结合,基于国内CNKI数据库和国际SCI-E、SSCI数据库,以迄今可持续生计领域研究所有文献为分析对象,通过系统定量分析和知识图谱展示,全面揭示了国际、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发展态势、前沿方向、合作网络、学术影响力等,这是目前国内关于可持续生计的最前沿科学计量学研究成果。对开展该领域研究及把握国际前沿动态有指导意义。(2)构建了柯西河流域生计资本评价框架并进行了量化评价。开展了针对柯西河流域县域、家庭及性别等3个尺度的生计资本评价研究,三个尺度相互比较、相互印证,丰富和深化了跨境流域生计可持续发展理论。(3)拓展了生计资本的有关概念和内涵,提出了关键生计资本概念。论文创新性的定义了“关键生计资本”的概念,而且进行了关键生计资本的定量评价。综合3个维度的分析,进行了关键生计资本及其影响因素的集成性评价,得出了3个维度的生计资本及其影响因素的关键性、重要性排序。另外,文章还基于柯西河流域的传统农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结合对生计资本的定量评价分析,提出了针对三个不同尺度(区域、家庭及性别)的高度具有针对性的生计策略建议。

徐寻[8](2020)在《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县域建设用地配置研究 ——以武义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县域建设用地配置存在规模与结构错配及不可持续等问题,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人地关系紧张格局显现并进一步加剧,制约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在资源与生态安全的底线约束下,准确把握建设用地规模及其结构变化的时空规律,差别化配置建设用地,实现以较少建设用地指标取得更大效益的土地利用目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关注的重要议题。首先,本文基于建设用地增长机制以及建设用地配置理论,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提出包含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PSR扩展模型,从区域差异、动态发展和因果关系的多维视角构建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测度2008-2017年武义县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其次,从建设用地要素子系统、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结构、建设用地提升障碍的角度出发,通过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回归分析与障碍度分析,阐述建设用地与评价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探究区域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的机理与机制,提出区域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路径;最后,运用GM(1,1)灰色模型对武义县近期内(2018-2022年)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利用信息熵评价系统,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探索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方案,进行分区管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建设用地配置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期内武义县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较为明显,但区域差异显着。在时间序列上,建设用地可持续水平偏低,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发展要素提升表现为“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在空间维度上,建设用地可持续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县域东北部,中水平地区主要集中在县域的西南部,形成以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及桐琴镇为主中心、以柳城镇及桃溪镇为副中心向周边逐步递减的空间格局。(2)建设用地可持续水平的提升是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四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职能区域的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机制存在差异。经济增长是建设用地增长的主要动力,社会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受到经济增长的驱动,并对建设用地增长具有助推作用;不同职能区域对建设用地规模的需求有所差异,综合服务型与工业生产型区域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强于农旅服务型区域;不同职能区域对于建设用地供给类型的需求有所不同,可通过改变建设用地供给结构提升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与有限的用地供给已成为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亟需通过土地集约利用和转变发展动力提升用地可持续水平。(3)基于可持续评价指标预测,利用信息熵对建设用地总量进行优化配置的方案兼顾了公平与效率,提高配置方案的合理性。根据优化后各区域的增减面积比例进行分区,将武义县18个区域划分为大幅度削减区、小幅度削减区、小幅度增加区、大幅度增加区四个类型,并从用地供给与产业调整两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的管制策略。

马莉[9](2020)在《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北麓西部特昭盆地的特克斯县,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山区县。近年来,特克斯县以全域旅游、全域绿色为发展方向,旅游业发展速度及质量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稳步增长,并入选2016年11月公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二批创建名单,特克斯县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与挑战。尽管特克斯县旅游业发展势头好,但在2019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工作中未能入围。这说明,特克斯县域旅游发展与全域旅游理念要求之间仍有一定差距,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此契机下,文章基于当前大众旅游和“供给侧改革”的社会背景,结合全域旅游理念及相关要求,运用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法等,对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展开研究,以期推动特克斯县全域旅游发展及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全文由八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绪论,从宏观层面梳理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章阐述县域经济、县域旅游、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县域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关系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结合全域旅游理念对特克斯县域旅游资源赋存进行分类及评价,并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居民支持,游客感知及经济贡献五个方面对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第四章结合全域旅游理念及相关要求分析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第五章承上启下,从全局出发分析特克斯县进行全域旅游开发的必要性,提出开发的目标定位与原则引领后续旅游开发工作。第六章通过上述对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的整体把握,针对考察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全产业”融合和“全领域”联动两条开发路径及其具体实施措施。第七章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支撑保障体系,全方位为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基础。第八章结论与展望。经调研得知,特克斯县具有优质而丰富的自然、人文及社会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类型多样,涵盖8个主类,26个亚类,49个基本类型,约120个代表资源,全域旅游发展潜力大。旅游产品集聚,政府、企业、居民的参与度与游客满意度均较高,旅游业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大,全域旅游发展是大势所趋。由于特克斯县域旅游总体开发力度不足;旅游相关产业融合不够;资源利用缺乏统筹规划;旅游管理体系渗透力弱,导致其旅游开发存在旅游产品发展结构不均衡、旅游产业要素不健全、旅游资源利用不尽合理、执行力水平略显不足等问题。为解决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问题,提出“全产业”融合及“全领域”联动两条县域旅游开发路径,通过把握资源、产品、市场、技术和政策因素,加强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业围绕旅游创特色,农业围绕旅游增价值,工商业围绕旅游出产品,服务业围绕旅游提质量”的全产业融合开发态势,未来要积极实现“融合共生”,将旅游融入不同的产业形成新业态,走“旅游+”的发展之路,并列举了“旅游+农牧业、文化业、工业、康养、环保、体育、互联网”等融合开发途径,进而提出通过县际政府联动、旅游企业联动、景区资源联动,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共生式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并从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人才与营销、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旅游安全与监管四个层面完善旅游开发保障体系。研究对于特克斯县全域旅游及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璞[10](2020)在《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空间分区或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义,也是地球科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针对当前国土空间分区科学性不足、省级国土空间分区定位不清,以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资源型地区空间治理亟待加强等问题,本文以全国第一个全省域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为研究区域,开展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和实证综合研究,优化提出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的模型方法与技术流程,提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与空间管制建议,以期为省级空间规划分区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为促进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一是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重构和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在国土空间分类、分区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从国土空间功能系统演化机理出发,按照平行维度分类结构的思路,优化构建了五级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根据资源型地区独特的空间演化路径和高质量发展诉求,综合考虑资源产业发展及其外部影响,改进提出了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二是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和区划技术方法体系优化。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指标设置指向性不突出、模型方法机理解释不足,功能判别的量化依据不明晰等问题,引入生态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自组织理论中的协同学等原理,构建了以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为核心,以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和空间兼容功能协同性分析为判别标准,以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定性研判为校验准则的技术方法体系。三是开展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评价、综合识别与分区方案制定。构建体现山西特色的国土空间功能“态”“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方法进行多功能适宜性评价。基于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比较优势分析和协同性分析等结果,划定了山西省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和复合功能分区方案,兼顾了空间管制的政策需要和增强空间管制弹性的现实诉求,并提出了以功能为导向的空间格局优化建议和分区管治策略。综合山西省分区方案衔接对比和技术方法体系总结讨论,本文提出的功能分区体系、综合识别与区划技术方法基本可行,能够对不同尺度尤其是宏观、中观尺度下的空间分区研究提供一定指导,对完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与方法、指导省级和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推动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状况
二、推动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提升各个部门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率,推动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发展
    (二)提升企业风险防范意识,降低防范投资风险
    (三)推行多元化发展模式,防范企业运营风险
    (四)调整增值税的分成比例,实现县级财政的均衡发展
    (五)结合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加大对县域财政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
    (六)规范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政策性的依据
    (七)完善县级财政经济发展监管机制,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结束语

(2)地形起伏度视域下云南山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二)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四)相关理论基础
    三、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界定
        (二)主要研究方法
    四、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云南山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特征
    一、特征显着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特殊的地形地貌
        (二)多样的自然资源
    二、丰富多彩的社会人文环境
        (一)区位条件特殊
        (二)人口民族多样
        (三)人文历史多彩
        (四)政策保障有利
第三章 云南地形起伏度和山区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一、地形起伏度总体特征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三)地形起伏度特征
    二、经济发展时空特征
        (一)经济发展时间演进特征
        (二)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特征
第四章 云南地形起伏度和山区经济空间发展集聚特征分析
    一、全域空间自相关检验
        (一)研究方法
        (二)全域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二、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
        (一)研究方法
        (二)局域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三、小结
第五章 云南地形起伏度对山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评价
    一、研究模型方法筛选构建
        (一)影响因子筛选
        (二)方法模型构建
    二、山区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
    三、山区县域产业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
        (一)第一产业增长的空间效应
        (二)第二产业增长的空间效应
        (三)第三产业增长的空间效应
    四、小结
第六章 云南山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一、紧抓“新基建”机遇,打通区域空间屏障
    二、凭借“滇中”增长极,加快培育副增长点
    三、立足山区梯度特色,大力推进产业兴旺
    四、发挥边境区位优势,积极促进对外开放
    五、完善区域就业政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二、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研究
        1.2.2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
        1.2.3 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1 平衡发展理论
        2.1.2 不平衡发展理论
    2.2 可持续发展内涵及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内涵
        2.2.2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3 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2.3.1 县域经济的概念
        2.3.2 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发展现状
    3.1 经济发展的现状
    3.2 社会发展现状
    3.3 资源环境发展现状
第四章 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数据来源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2 指标的选取
        4.1.3 数据来源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评价结果及分析
        4.3.1 压力子系统指数及分析
        4.3.2 状态子系统指数及分析
        4.3.3 响应子系统指数及分析
        4.3.4 综合评价指数及分析
        4.3.5 PSR协调度及分析
    4.4 障碍因素分析
        4.4.1 准则层障碍因素分析
        4.4.2 指标层障碍因素分析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建议
        5.2.1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5.2.2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水平
        5.2.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基础设施
        5.2.4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与资源保护
        5.2.5 加大政府干预和支持力度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县域新型城镇化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镇化
        2.1.2 新型城镇化
        2.1.3 县域和小城镇
        2.1.4 县域城镇化
    2.2 县域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
        2.2.1 人口迁移推拉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城市规划理论
        2.2.4 田园城市理论
        2.2.5 公共治理理论
    2.3 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2.3.1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3.2 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
        2.3.3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
        2.3.4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
第三章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客观条件与目标分析
    3.1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客观条件和发展现状
        3.1.1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3.1.2 交通条件通达便利
        3.1.3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3.1.4 社会发展环境良好
        3.1.5 旅游资源丰富独特
        3.1.6 县域经济基础良好
        3.1.7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1.8 城乡建设成果显着
        3.1.9 文教卫体发展良好
    3.2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
        3.2.1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提出的目标
        3.2.2 张掖市“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目标
        3.2.3 高台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年)提出的规划目标
第四章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产业支撑动力不足
        4.1.2 半城市化问题突出
        4.1.3 土地城镇化问题严重
        4.1.4 县城规划建设水平不高
        4.1.5 县城城市治理水平不高
        4.1.6 城乡休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4.1.7 城乡老弱妇幼留守问题突出
    4.2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2.1 县域经济动力不足
        4.2.2 非农产业发展滞后
第五章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借鉴
    5.1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5.1.1 德国小城镇建设经验
        5.1.2 美国小城镇建设经验
        5.1.3 澳大利亚小城镇建设经验
        5.1.4 日本小城镇建设经验
    5.2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概括
    5.3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借鉴
第六章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和对策
    6.1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原则
        6.1.1 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
        6.1.2 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
        6.1.3 集约精细化原则
        6.1.4 特色创新原则
    6.2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路径
        6.2.1 教育培训人才发展路径
        6.2.2 特色主导产业培育路径
        6.2.3 公共管理职能优化路径
    6.3 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管理发展对策
        6.3.1 加强特色主导产业培育
        6.3.2 促进公共管理职能优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高台县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表
附录 B:高台县探明储量矿产地分布统计表
附录 C:高台县县城空间结构规划图
附录 D:高台县县城景观风貌规划图
附录 E:高台县县城近期建设规划图
致谢
作者简历

(6)广东省东源县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关键问题
    1.6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山区
        2.1.2 观光农业
        2.1.3 可持续发展
    2.2 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2.1 国外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2.2 国内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3 评价指标体系参考借鉴
        2.3.1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标体系
        2.3.2 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2.4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概述及评析
        2.4.1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2.4.2 研究方法梳理与评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体系构建总体过程
    3.2 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概念模型
    3.3 山区县域特征
        3.3.1 自然生态资源
        3.3.2 人口综合素质
        3.3.3 经济发展水平
        3.3.4 生产条件方面
        3.3.5 科技教育方面
        3.3.6 产业融合方面
    3.4 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5 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3.5.1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3.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3.5.3 指标选取依据
        3.5.4 具体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第四章 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综合评价
    4.1 基于AHP和 PCA的熵组合权重的计算
        4.1.1 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赋值
        4.1.2 主成分分析法指标权重赋值
        4.1.3 基于AHP和 PCA的熵组合权重
    4.2 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选择东源县作为案例研究的依据
        5.1.1 地貌特征方面
        5.1.2 观光农业方面
        5.1.3 资源环境方面
        5.1.4 小结
    5.2 东源县基本情况
        5.2.1 基本概况
        5.2.2 农业产业概述
        5.2.3 观光农业概述
    5.3 基于AHP和 PCA的熵组合权重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5.3.1 数据来源
        5.3.2 数据标准化处理
        5.3.3 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5.3.4 计算组合权重
        5.3.5 基于极值法标准化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5.3.6 基于目标值法标准化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5.3.7 基于两种标准化方法的综合评价
    5.4 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5.4.1 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利用农业景观资源,丰富农业景观
        5.4.2 丰富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组合,提高过夜游客比重,优化客源结构
        5.4.3 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5.4.4 提升地域特色和吸引力,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5.4.5 积极加强农旅资源的生态保护,促进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5.4.6 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产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调查问卷
    附件2 东源县评价指标基础数据
致谢
附件

(7)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本文研究方法
第3章 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量化评价
    3.1 可持续生计的内涵与发展演进
    3.2 国际生计可持续研究进展及文献计量分析
        3.2.1 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数据源
        3.2.2 数据检索与处理
        3.2.3 文献特征分析
        3.2.4 主要研究力量空间分布及其合作关系分析
        3.2.5 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3.2.6 主要研究者及其社会网络结构分析
        3.2.7 研究热点分析
    3.3 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文献计量分析
        3.3.1 国内研究进展及阶段分析
        3.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3.3 发文整体情况分析
        3.3.4 主要研究力量分析
        3.3.5 学术影响力分析
        3.3.6 主要研究主题与热点领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域柯西河流域概述
    4.1 柯西河流域地理位置
    4.2 柯西河流域自然地理
        4.2.1 柯西河流域河流概况
        4.2.2 柯西河流域地貌概况
        4.2.3 柯西河流域气候及降水概况
    4.3 柯西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4.4 柯西河流域的能源状况
    4.5 柯西河流域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4.6 柯西河流域居民的主要生计方式及其研究意义
第5章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评价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5.1 县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方法
        5.1.1 评价数据来源
        5.1.2 评价指标选取
        5.1.3 评价测度模型选择
        5.1.4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差异测度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
        5.1.5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2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评价结果
    5.3 县域生计资本空间格局特征
    5.4 农户生计资本聚集特征
    5.5 柯西河流域县域生计资本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柯西河流域家庭生计资本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案例区选择:尼泊尔境内柯西河流域
        6.1.2 数据收集及实地考察
        6.1.3 指标构建:生计脆弱性指数与可持续生计指数
        6.1.4 SLI指数及测度方法
        6.1.5 基于IPCC框架的科学性验证
    6.2 结论结果及分析
        6.2.1 Kavre、Sindhuli及Saptari县生计脆弱性分析
        6.2.2 县域LVI-IPCC得分
        6.2.3 Kavre、Sindhuli和Saptari县可持续生计指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柯西河流域不同性别群体生计资本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7.1 尼泊尔的性别不平等状况
    7.2 性别不平等的测量指标与方法
        7.2.1 指标体系构建
        7.2.2 计算方法
    7.3 性别维度生计资本空间分布特征
    7.4 基于县域的两性生计资本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5 日喀则地区柯西河流域上游不同性别群体生计资本评价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关键生计资本评价研究
    8.1 关键资本识别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DEMATEL方法
    8.2 不同分析维度的主要资本及其影响因素判别
    8.3 DEMATEL方法分析的实现步骤
    8.4 柯西河流域关键资本及影响因素分析
        8.4.1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区域视角
        8.4.2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性别视角
        8.4.3 影响因素及关键资本分析——家庭视角
        8.4.4 基于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流域可持续生计策略的建议
    9.1 流域县域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及对策建议
        9.1.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9.1.2 面向县域尺度的可持续生计战略
    9.2 流域家庭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及对策建议
        9.2.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9.2.2 面向家庭尺度的可持续生计策略
    9.3 流域性别群体尺度生计发展的障碍与问题
        9.3.1 可持续生计的障碍与问题分析
        9.3.2 面向性别尺度的可持续生计措施
    9.4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讨论
    10.1 研究主要结论
    10.2 论文主要创新点
    10.3 论文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农户家庭调查问卷
附录 2 基于Dematel方法的农户关键资本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县域建设用地配置研究 ——以武义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建设用地的概念及内涵
    2.2 基础理论研究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2.2.3 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2.2.4 “压力(P)-状态(S)-响应(R)”模型基本理论
    2.3 建设用地配置及增长机制
        2.3.1 建设用地指标配置
        2.3.2 建设用地规模管制与空间配置
        2.3.3 建设用地增长机制
    2.4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综述
        2.4.1 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
        2.4.2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
    2.5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指标选取
第四章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与配置方法
    4.1 研究区概况
        4.1.1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4.1.2 建设用地利用概况
        4.1.3 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
    4.2 数据来源
    4.3 评价与配置方法
        4.3.1 熵值TOPSIS法
        4.3.2 障碍度分析
        4.3.3 GM(1,1)模型
        4.3.4 信息熵优化配置
第五章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与机理研究
    5.1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变
    5.2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变
    5.3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机理研究
        5.3.1 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在建设用地增长中的作用机理
        5.3.2 区域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在用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5.3.3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障碍因子分析
        5.3.4 区域建设用地的提升障碍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六章 基于可持续评价的建设用地规模优化配置
    6.1 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水平预测
    6.2 区域建设用地规模优化配置
        6.2.1 建设用地配置思路
        6.2.2 现状建设用地公平性评价
        6.2.3 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方案
    6.3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建设用地分区管制策略
        6.3.1 建设用地大幅度削减区用地管制策略
        6.3.2 建设用地小幅度削减区用地管制策略
        6.3.3 建设用地小幅度增加区用地管制策略
        6.3.4 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区用地管制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性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特色及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相关概念
        2.1.1 县域经济
        2.1.2 县域旅游
        2.1.3 全域旅游
        2.1.4 县域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关联
    2.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资源禀赋理论
        2.2.3 区位理论
        2.2.4 产业集聚理论
第三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资源赋存及开发现状
    3.1 特克斯县概况
    3.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资源赋存及评价
        3.2.1 以草原、湖泊、山脉为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
        3.2.2 以周易文化、乌孙文化为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3.2.3 以社会环境、节事活动为主的社会旅游资源
        3.2.4 特克斯县域旅游资源评价
    3.3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现状
        3.3.1 政府主导
        3.3.2 企业参与
        3.3.3 居民支持
        3.3.4 游客感知
        3.3.5 经济贡献
第四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4.1.1 旅游产品具备特色吸引力,但旅游产品发展结构不均衡
        4.1.2 县域旅游经济效益显着,但旅游产业要素不健全
        4.1.3 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但旅游资源利用不尽合理
        4.1.4 重视旅游改革与创新,但执行力水平略显不足
    4.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问题的成因
        4.2.1 旅游总体开发力度不足,导致旅游产品发展结构失衡
        4.2.2 旅游相关产业融合不够,导致旅游产业要素不健全
        4.2.3 资源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导致旅游资源利用不尽合理
        4.2.4 旅游管理体系渗透力弱,导致旅游执行力水平不足
第五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的目标定位与开发原则
    5.1 特克斯县进行全域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5.1.1 是推动特克斯县域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5.1.2 是推进特克斯县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5.1.3 是增强特克斯县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5.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的目标定位
        5.2.1 总体定位
        5.2.2 分期目标
        5.2.3 形象定位
    5.3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原则
        5.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5.3.2 党政统筹原则
        5.3.3 融合共享原则
        5.3.4 特色发展原则
第六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路径
    6.1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全产业”融合开发路径
        6.1.1 旅游+农牧业,打造景区周边休闲业态
        6.1.2 旅游+文化业,突出特色旅游元素
        6.1.3 旅游+工业,强化产业链延伸
        6.1.4 旅游+康养,打造高端康养旅游目的地
        6.1.5 旅游+环保,促进旅游与环保共赢
        6.1.6 旅游+体育,构建竞技休闲旅游方式
        6.1.7 旅游+互联网,实现智慧旅游服务
    6.2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全领域”联动开发路径
        6.2.1 县际政府联动,打破行政壁垒
        6.2.2 旅游企业联动,增强内生动力
        6.2.3 景区资源联动,形成优势互补
第七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支撑保障体系
    7.1 旅游政策与法规保障
        7.1.1 旅游政策保障
        7.1.2 法律法规保障
    7.2 旅游人才与营销保障
        7.2.1 旅游人才保障
        7.2.2 市场营销保障
    7.3 基础设施与服务保障
        7.3.1 基础设施保障
        7.3.2 公共服务保障
    7.4 旅游安全与监管保障
        7.4.1 旅游安全保障
        7.4.2 旅游监管保障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10)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完成的工作量
2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界定
        2.1.2 相关基础理论
    2.2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研究
        2.2.1 国土空间功能类型划分
        2.2.2 国土空间功能评价方法
        2.2.3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
    2.3 国土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研究
        2.3.1 国外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类型
        2.3.2 我国“多规合一”的发展背景与分区对比
    2.4 资源型地区相关研究
        2.4.1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研究
        2.4.2 资源型地区空间发展相关研究
        2.4.3 山西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2.5 研究进展评述
3 山西省国土基本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资源环境
        3.1.2 土地利用状况
        3.1.3 经济社会发展
    3.2 国土空间分区现状和开发利用问题
        3.2.1 现有国土空间分区类型对比
        3.2.2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问题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4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
    4.1 国土空间优化治理的需求分析
        4.1.1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理论与现实需求
        4.1.2 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
    4.2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机理分析
        4.2.1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的一般机理
        4.2.2 资源型地区空间功能演变的主要特征
    4.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优化
        4.3.1 分区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4.3.2 “多规合一”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构建
        4.3.3 基于省级资源型特征的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
5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
    5.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方法改进
        5.1.1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基本原理
        5.1.2 功能“态”与“势”评价模型
        5.1.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5.1.4 改进的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
        5.1.5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动态综合评价
    5.2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和参数选取
        5.2.1 标准地域单元确定
        5.2.2 功能“态”与“势”评价指标构建
        5.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与参数选取
    5.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和分析
        5.3.1 功能“态”和“势”测度结果
        5.3.2 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结果
        5.3.3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结果
        5.3.4 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空间关联分析
6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
    6.1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判别与分区技术流程优化
        6.1.1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
        6.1.2 国土空间功能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6.1.3 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性分析方法
        6.1.4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路径
    6.2 基于比较优势分析的主导功能识别与分区
        6.2.1 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
        6.2.2 主导功能调整优化
        6.2.3 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
    6.3 基于协同分析的潜力功能识别与分区优化
        6.3.1 国土空间兼容功能性识别
        6.3.2 兼容功能协同性指数测算
        6.3.3 兼容潜力功能类型判别
        6.3.4 国土空间复合功能分区方案
    6.4 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主要特征和政策导向
        6.4.1 功能区的市域分布规律统计
        6.4.2 功能区分异特征和调控政策
        6.4.3 与相关分区成果的衔接与对比
    6.5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和技术体系适用性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附录2 个人简介和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推动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J]. 张佳贞. 财经界, 2021(29)
  • [2]地形起伏度视域下云南山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D]. 杨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计研究[D]. 霍丽莉. 河北大学, 2021(02)
  • [4]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 商庆凯. 宁夏大学, 2021
  • [5]高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 屈鹏. 兰州大学, 2021(12)
  • [6]广东省东源县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赵庆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柯西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与生计可持续性研究[D]. 张宸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8]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县域建设用地配置研究 ——以武义县为例[D]. 徐寻.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9]全域旅游视角下特克斯县域旅游开发研究[D]. 马莉.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10]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D]. 周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标签:;  ;  ;  ;  ;  

浅谈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