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利文献的情报价值与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赖晓敏[1](2021)在《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科技兴农战略下,中国农业专利事业发展迅速,但发展过程中的研发不平衡与转化不充分问题愈发突显。得益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中国农业专利规模持续扩大,新增专利数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且增速不断加快,后发优势明显,在特定技术领域实现由“跟跑”向“并跑”甚至是“领跑”的跨越。与此同时,专利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研发不平衡、转化不充分问题,前者主要表现为农业专利在数量布局、质量层次和研发主体结构上存在失衡现象,后者主要表现为农业专利的加速扩张与农业经济的增速放缓不相适应,二者的脱钩反映出农业专利的质量不高与应用转化不足。对此,围绕如何量化并解释中国农业专利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研究依次从专利数量、专利质量和专利经济效果三方面入手,综合利用专利文献计量、空间计量经济学、二元选择模型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在量化把握农业专利数量与质量水平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中国农业专利产出数量水平的均衡收敛机制,农业专利质量水平的长期优化机制,以及农业专利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转化扩散机制,并据此提出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专利研发与转化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1)中国来源和受理的农业专利规模整体不断扩大,1985-2019年中国来源和受理的累计农业发明申请、发明授权和实用新型数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一;中国农业专利多布局在以植物栽培、农药、饲料、养殖管理和肥料等小类为主的农业生产领域和以食品饮料加工处理小类为主的食品加工领域;首要应用行业是以农业生产专用设备制造、农业中间品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制造业,其次是以各种农作物种植栽培为主的农林牧渔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是研发主力,个体占比趋于下降。整体上,专利数量和申请人规模在1985-1995年技术引进期较小,此后进入技术发展期,并在2008-2019年技术发展期第二阶段加速增长;不同技术领域和研发主体的技术生命周期演进存在一定差异。(2)中国农业专利呈现自东向西递减分布,数量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华东区、华北区、东北区、中南区、西北区和西南区,且各区域研发主体结构不同;数量水平的省域分布高度失衡,失衡主要由区域间差异引起,区域内相对均衡;数量水平分布具有负空间自相关性,省域分布以低高聚类为主,其次是高低聚类。发明申请和实用新型水平的省域分布呈绝对β收敛,且在技术相似和产业相似两种关联矩阵下的收敛速度快于反距离和邻接关系两种地理矩阵,而科研机构和企业三类专利水平均呈绝对β收敛,个人则仅发明授权和实用新型水平收敛;引入控制变量后,全样本和各主体的三类专利水平仍呈现条件β收敛,其中技术市场发育对各专利水平增速均有促进效果。(3)中国农业专利质量水平符合技术生命周期演化特点,在1996年进入技术发展期之后质量水平被稀释下降,质量综合指数由期初的0.70降至期末的0.40,质量的子维度技术通用性、技术创新性、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在发展期有所下降;空间分布上,技术创新性、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呈现东高西低特点,三者分布在前期呈现一定的空间失衡,而技术通用性和综合质量水平始终较为均衡。专利规模扩张也带来泡沫专利规模的上升,累计泡沫23,135件,整体泡沫化程度为11.70%,泡沫规模在2008-2019年呈加速上升趋势,但泡沫化程度略有下降;泡沫专利空间格局与农业专利总量格局一致,即东多西少,省域分布由失衡转为均衡,但本土专利的泡沫化程度远高于境外来源专利。无论是Logit、Probit和异方差Probit模型,还是随机森林和BP神经网络算法,各方法对非泡沫专利的预测精度均趋于100.00%,但在泡沫专利的预测上,仅随机森林算法在训练样本内有99.24%的预测精度,其余方法均有明显第一类错误。(4)静态空间杜宾模型表明,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及其构成受本地和相关地区农业研发要素投入、研发主体发育和创新外部环境三方面因素影响,其中研发人员投入在关联矩阵下对专利技术创新性和法律经济的间接效应为负,经费投入对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的直接效应为正,对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和整体质量的间接效应均为负;科研机构发育对技术创新性具有正向间接效应,企业发育在地理矩阵下对法律价值和整体质量的间接效应为正,在关联矩阵下对法律价值的间接效应为负;基础研究在地理矩阵下对技术通用性、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各效应均为负,技术市场对技术通用性、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各效应均为正,科技转化服务对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对临近地区技术创新性的间接效应为正,信息化在地理矩阵下对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的间接效应为负,但对经济价值为正。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表明专利的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具有累积性,受经济价值影响,综合质量在地理矩阵下具有累积效应,在关联矩阵下具有收敛性;动态模型中上述长期边际效应依旧成立,并进一步证实长期与短期效应的作用方向多相反。(5)以种植业为例,各空间模型中农业有效专利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回归系数均显着为正,并大于普通面板模型结果,表明农业专利同时存在地理临近和技术供需联系两种扩散渠道;反距离矩阵、邻接关系矩阵、技术相似矩阵和产业相似矩阵四种空间权重下,专利对农业经济产出的总贡献分别为12.30%、12.72%、13.41%和13.16%,贡献率仅次于化肥(50.00%左右)和劳动(20.00%左右)投入,与机械投入(10.00%左右)相近;专利对农业经济的总贡献效应以本地直接效应为主,四种矩阵下的直接效应分别为11.97%、16.07%、18.29%和14.36%,而间接效应分别为0.33%、-3.35%、-4.88%和-1.21%,这种差异化的间接效应表明专利的空间溢出包含由技术扩散产生的正向辐射增益效应和农业物候相似凸显的专利权负向排他效应两部分。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三个方面:(1)拓展并验证了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关联。在探讨农业科技研发绩效和经济贡献过程中,不仅考虑了反距离矩阵和邻接关系矩阵刻画的常见地理溢出效应,还基于夹角余弦定理拓展并检验了技术和产业结构相似地区间的技术供需关联溢出效应。(2)基于专利视角测度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效果。相比以往研究采用的政府科技经费投入变量,专利作为应用研究的直接成果,避免了兼顾基础研究的政府经费投入会夸大实际技术研发支出,并能全面涵盖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各类技术研发主体。(3)探索了农业专利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综合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三个维度构建质量评价体系,系统量化了中国农业专利质量现状格局,并讨论了研发要素投入、科研主体发育和创新外部环境三方面因素对综合质量及其子维度构成的影响。
范志卓[2](2021)在《中外篮球鞋专利比较研究 ——基于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为来源数据库检索1967—2020年篮球鞋专利信息,运用文献资料法、可视化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外篮球鞋专利的时间分布、学科领域分布、国际专利分类和德温特手工代码分类、高产专利权人、高产专利发明人、专利热点主题、核心专利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1967年—2020年的54年时间里,国际篮球鞋专利的发明数量一直呈现着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篮球鞋专利的发明数量都是以倍数的形式在不断增长。在2008年—2020年的13年时间里,中国篮球鞋专利的发明数量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2)学科领域方面,国际篮球鞋专利共涉及20个学科领域;中国篮球鞋专利共涉及13个学科领域。(3)国际上发明篮球鞋专利的高产专利权人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篮球鞋专利的高产专利权人主要集中在体育公司和学校中。(4)国际篮球鞋专利的高产专利发明人的前20位全部集中在美国;中国从事篮球鞋领域研发的科研人员比较稀少。(5)国际篮球鞋的专利热点主题主要是集中在气垫气压阈值、易穿脱篮球鞋、有关篮球鞋的游戏设备、篮球鞋鞋底、篮球鞋的推荐尺码标准、篮球鞋的附加件、热能感应装置、篮球鞋基本结构框架、篮球鞋的信息储存技术、篮球鞋的定位程序、运动装备、篮球鞋外底、篮球鞋双层碳板、篮球鞋外观配色等方面;中国篮球鞋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织物芯层、篮球鞋身、橡胶混合物、球鞋加强件、篮球鞋、多种制鞋材料、篮球鞋基本结构框架等方面。基于分析数据后的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1)重视篮球鞋专利的发明,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2)明确竞争目标,争夺篮球鞋市场。(3)派遣我国学者前往美国深造。(4)调整研发热点,提升专利质量。
冯婧[3](2021)在《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智能家居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现代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智能家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新型智能家居研发公司在家居市场上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映入眼帘,智能家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技术创新上,其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在专利方面,因而专利情报分析对智能家居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智能家居企业专利数据进行技术情报分析,并从经济情报和法律情报层面进行整体分析,进而提出合乎智能家居企业的发展战略,让更多智能家居企业认识到专利情报分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促使其今后的发展中更加重视专利情报分析,为智能家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从而提高智能家居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智能家居专利数据整理分析,构建共现矩阵,绘制共类网络图,分析专利涉及的各项相关信息,总结出智能家居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核心专利技术等;运用博弈论方法对智能家居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进行分析;从专利说明书出获取智能家居专利的法律信息,了解专利的法律状态,以更好地应对专利诉讼情况。最后,综合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适合智能家居企业发展的战略。
孙扬[4](2021)在《基于博弈论的专利语义社区发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知识经济与技术经济的蓬勃发展,以专利文献为主体的核心科技资源中数据呈现出知识丰富、海量稀疏、语义关联等特性,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企业的技术发展,为指导技术评价提供可靠依据。如此技术性强、规模海量、内涵丰富的专利文献数据具有极高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但由于缺乏深层的专利知识挖掘方法,决策者难以捕捉知识结构信息。决策者对专利分析研究、知识关联挖掘、知识结构发现的需求愈加迫切。为了让专利文献数据有效指导决策者进行技术评价与技术预测,研究中面临以下挑战:1)专利文献数据海量稀疏,难以从全局挖掘知识信息及内在关联;2)技术知识丰富混杂,难以区分知识的不同层级;3)专利网络中知识节点间相互作用,难以得到稳定的知识结构。目前,对于专利技术的研究大多基于外部特征、宏观网络、知识提取等方面,其中,现有的专利社区发现方法大多基于静态网络与经典算法,不仅缺少对专利知识语义表达的层次性,同时没有考虑社区形成时节点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了建立专利知识的层次性体系并发现其社区结构,本文提出了基于博弈论的专利语义社区发现方法研究。具体开展以下方向的研究:(1)为了挖掘专利文献中的技术知识及其内在关联,识别专利网络中知识的不同层次,提出了多层专利知识关联网络的构建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关键词提取与关联规则挖掘以建立专利知识网络,挖掘了内在语义关联,增强了文本知识的语义表达能力。其次,基于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对知识关键词划分层次,通过熵值计算来建立“金字塔型”多层知识关联结构。(2)为了进行语义社区发现,提出了基于博弈论的重叠社区发现方法。该方法融合博弈论框架,研究智能节点之间的个体策略与互动关系,以个体的局部均衡为条件,形成相对稳定的语义社区,来检测专利知识网络中的重叠社区结构。本文将博弈论、社区发现、专利知识分析方法进行结合,以专利网络的节点个体为研究视角,在层次知识网络中完成社区发现。研究成果有助于技术核心定位、技术趋势预测、技术演化结构等领域分析。
冯康[5](2020)在《基于引文分析的专利文献评价研究——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专利文献是原创性科学技术信息的载体,做好专利文献的评价工作,对提高研究水准、促进科学创新和优化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和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专利文献评价研究领域成果的全面分析,基于专利引文分析构建专利文献评价系列指标,将系列指标划分为基础指标和综合指标两部分。将生命周期曲线引入基础指标之中;在综合指标部分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综合指标中各个指标的权重,提出"引文综合评价指数"的概念。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新能源产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产业专利文献等级区域进行划分,进而筛选出核心专利文献。最后,文章通过对新能源产业实证研究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对文章的理论内容进行了验证完善;并进一步论述了实证研究的价值性。文章最终构建了科学性、全面性且可行性的专利文献评价系列指标。此外,利用构建的系列指标筛选出新能源产业核心专利。
吕璐成,罗文馨,许景龙,王莉莉,马丽婧,赵亚娟[6](2020)在《专利情报方法、工具、应用研究进展及新技术应用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基于2017年以来的国内外专利情报学术研究和行业实践成果,从专利情报研究方法、专利情报分析工具、专利情报研究应用和新技术应用趋势4个方面综述专利情报研究最新进展。其中,研究方法部分围绕专利文本挖掘方法、聚类分类方法和复杂网络方法三方面展开;分析工具部分从专利检索、数据处理、分析及可视化、报告生成导出和价值评估5个模块分别论述;研究应用部分从技术预见与预测、专利预警与机会发现和专利导航与决策支持三方面分别梳理,并归纳了新技术应用的4个趋势:基于智能语义的专利文本检索,基于多种数据融合的专利数据重构与处理,基于关联分析、语义分析和预测分析的专利大数据挖掘和专利分析报告的自动生成与智能解读。最后将整体研究进展概括为:分析挖掘细粒度化、深度化和复杂化,分析过程自动化、人性化和智能化,应用场景需求导向化。
刘恩泽[7](2020)在《核心专利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创业一直是国家扩大就业,能够给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4年9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我国李克强总理在其讲话中率先阐述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客”理念。其理念中所指代的大部分创新创业技术成果是由专利文献来予以展现的。其经济地位和法律权益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所保护。2019年3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指出,上一年中国经由该组织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数仅次于美国。由此可见,我国越发重视创新创业,在此过程中,我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促使我国专利申请量的增加,而各种专利中所蕴含的核心技术也予以快速增加。在创新创业所必需的技术中,最为重要的必然是处于战略地位的核心技术,最能够突出体现核心技术成果的专利是核心专利。但是,核心专利隐藏在海量的专利中,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发现哪些专利才是核心专利。于是,快速、准确地识别核心专利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快速地识别核心专利,本文进行了核心专利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首先是收集、整理了国内外对于核心专利的概念及特征的参考文献,对核心专利的概念进行整理和归纳,以其概念、特征与实际收集到的数据为基础,确定了能够体现核心专利特征的识别核心专利指标。在确定了技术、经济、法律三个一级指标以及其下的十三个二级指标的基础上,又通过发放电子问卷,使用层次分析法请十二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专利工程师对这些指标进行了权重比较,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构建了核心专利识别指标体系。最后根据所构建的核心专利识别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其一,通过引入技术相似度进一步的完善了核心专利这个概念。其二,系统地量化了技术相似度这个指标。通过计算文本相似度对其进行量化,可以更加精准的识别核心专利,构建和完善了核心专利指标体系。
史璇[8](2020)在《基于科技文献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机会研究》文中认为当今全球范围内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正蓬勃兴起,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加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战略部署,试图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技术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而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只有具备宏观把握技术发展方向、识别技术创新机会、评估与预测技术商业化前景、并拥有制定最优技术发展策略的能力,才能适时地顺应快速发展的技术趋势,在科技创新与应用中占得先机。因此,如何能够更好地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脉搏与技术创新机会,成为当前企业和科研人员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研究者愈发关注的关键问题,这对制定企业未来技术发展战略、实现自主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企业技术创新”为研究目标,燃料电池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期刊文献和专利文献为数据基础,将文本挖掘、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和专利分析相关方法与技术机会研究相结合,以“理论框架和方法基础?核心技术研发方向识别?技术创新方案识别?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为文章主线,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基于科技文献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机会研究模型,主要创新成果总结如下:(1)本文提出了一个识别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方向的方法模型。该模型创造性地将隐含狄利克雷分布引入到核心技术识别的框架当中,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文本特征词并识别领域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组件;其次,通过分析企业各项核心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评估各个核心技术领域的未来潜力与发展优先级,为企业推荐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方向;最后,运用异常因子检测算法识别各个核心技术领域中的创新专利,预测了未来可能引领企业技术方向的创新发展点。实证研究部分以通用汽车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评估技术发展潜力与优先级,识别了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效率的核心技术研发方向。(2)本文有效地建立了一个识别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方案的方法模型。本文从网络分析的角度入手,基于改进的特征词共现网络来描述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并提出了网络结构链的思想,将识别技术创新方案视为预测技术网络的未来链路变化和潜在关联;其次,分析与识别现有技术方案的专利开发状态,并基于文献和专利数据特征及专家意见构建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借助回归分析方法实现技术创新方案的评价与预测。实证研究部分,以燃料电池汽车储氢技术为例开展实证分析,识别了该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方案,并为企业推荐了适合未来不同阶段发展的技术机会。(3)本文构建了一个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模型。在以知识为导向的全球化经济中,技术创新成果成功的商业化应用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因此,本文重点强调对企业技术的潜在商业化机会的发掘,并以燃料电池汽车储氢技术为例开展实证分析。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模型共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利用协同过滤的方法获得市场竞争对手企业的技术发展策略,得到对目标企业有用的关键信息来识别具有商业潜力的、适合其发展的技术领域;其次,基于技术与行业映射关系识别竞争对手企业所具体涉足的行业,结合目标企业实际需求,分析和识别适合其拓展的行业领域;最后,通过建立专利增长趋势和跨领域应用趋势分析指标,评估已识别的行业领域的未来价值,进而为企业推荐了最具潜力的商业化拓展机会。
李晓曼[9](2020)在《基于专利要素特征的技术演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技术演化分析是通过文献计量学及文本挖掘的方法对技术的产生、创新、发展等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能够为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国家战略决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进而引起政府企业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专利文献是自主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技术演化分析的最可靠的数据来源之一。如何对专利技术信息进行深度揭示是当前技术演化分析的研究重点。然而,现有技术演化分析仅局限在技术主题上,对技术拆分重组的重视不足,使研究者难以在更具体、细化的层次上对技术演化的特征规律进行深度揭示。为此,本研究以专利的构成要素为数据来源,提取专利中所包含的多类型技术要素信息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技术要素及其之间的关联关系从多维度、语义化、细粒度等角度探索专利技术的演化脉络。本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从专利的构成要素入手,对专利的文本信息进行特征挖掘,构建了基于技术要素及其关联关系的专利文本表示模型。通过典型专利剖析、技术要素特征分析及特征识别标记等构建技术要素识别框架,应用SAO结构的抽取、基于动词词库的SAO结构分类、技术关键词特征标记以及构建规则库等综合方法,实现了技术要素实体及其关系的识别抽取;(2)基于技术要素实体及其关联关系,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构建单要素和多要素的技术要素网络。从统计特征、社会网络指标分析等角度分析不同时间片时序网络间的实体链接等特征,提出基于技术要素网络的演化状态分析框架;(3)提出了基于技术要素属性信息的关联关系挖掘方法,给出了适用于技术要素分析的基于属性相似度的关联关系强度计算公式,构建了不同属性信息维度的关联关系刻画模型。结合时间属性,面向特定技术领域,提出基于技术要素的技术演化路径分析方法;(4)以缓控释肥技术领域为实证领域,识别了不同时间切片的技术要素关键词及其之间的关联关系。基于时序化的单要素和多要素网络挖掘技术要素本身及其关联关系的演化情况,并以产品技术要素为主,识别了产品基于材料属性的技术演化路径。通过专家咨询及演化分析的关键环节对比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的创新点是提出了一种基于专利要素特征挖掘的技术演化分析模型,基于典型专利剖析、技术要素特征分析以及特征识别,构建了一种通用的技术要素识别框架。基于技术要素及其关联关系,提出技术要素网络构建和演化分析方法,能够细粒度地揭示技术演化路径。
马雅鑫[10](2020)在《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人脸识别技术发展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人脸识别技术依托海量的生物数据信息,在智慧交通、互联网金融、公共安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该项技术综合了心理学、生理学、计算科学等学科,创新、高效地采集与处理相关人员的人脸信息。专利中蕴含着丰富的技术信息,通过对人脸识别技术领域的专利分析,能够为我国相关行业的技术研发提供重要指引。本文将基于专利文献信息,利用incoPat科技创新情报平台,综合专利情报分析、技术生命周期等相关理论,采用专利情报分析方法、工具,揭示全球与我国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态势。本文主要对全球和我国人脸识别相关专利文献进行分析,对人脸识别专利的时间趋势、地域分布、主要参与主体、重要技术领域进行可视化展示。以incoPat专利数据库人脸识别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为数据对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生命周期进行预测,发现人脸识别技术将在2024年发展最快。而我国的人脸识别技术将在2021年发展最快,并预计将于2029年达到饱和。因此,我国人脸识别技术研发应用应抓住机遇,加速人脸识别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而在世界人脸识别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运用定量、定性的专利分析方法分析,发现我国人脸识别专利数量增长呈加速发展态势;从参与主体来看,日本企业暂居人脸识别技术领域世界前列,且积极开拓中国市场,而我国本土人脸识别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从专利地域分布来看,我国人脸识别专利活动主要参与主体集中在广东、北京、上海等城市。在人脸识别技术领域,各国均对数据识别、数据表示的处理有所关注,我国擅长时间登记器等装置和系统的研发。今后我国人脸识别产业的发展要以统领性规划为指导,着力攻克人脸识别技术难题。通过构建人脸识别大数据平台,协调多方资源,形成我国人脸识别数据库,以供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进行训练和测试,逐步推进芯片和算法等人脸识别关键领域的研究。创新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推进人脸识别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资源,形成人脸识别产业创新研发主体体系。
二、专利文献的情报价值与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利文献的情报价值与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专利研发 |
1.3.2 专利评价 |
1.3.3 专利转化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技术创新理论 |
2.1.2 TRIZ创新方法理论 |
2.1.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农业专利 |
2.2.2 农业专利技术生命周期 |
2.2.3 农业专利质量 |
2.3 理论分析框架 |
2.3.1 农业专利的数量增长与趋同 |
2.3.2 农业专利的质量评价与甄别 |
2.3.3 农业专利的有效应用与转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格局与技术生命周期 |
3.1 数据来源与研发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研究方法 |
3.2 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分布 |
3.2.1 中国农业专利的全球地位 |
3.2.2 中国农业专利的IPC分布 |
3.2.3 中国农业专利的行业分布 |
3.2.4 中国农业专利的主体分布 |
3.3 中国农业专利的技术生命周期 |
3.3.1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整体发展阶段 |
3.3.2 主要农业技术领域的生命周期比较 |
3.3.3 三大主体的农业专利技术生命周期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空间分布与收敛性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 |
4.1.2 数据来源 |
4.2 中国农业专利的空间分布 |
4.2.1 中国农业专利的省域分布 |
4.2.2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空间均衡性 |
4.2.3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 |
4.3 中国农业专利的收敛性 |
4.3.1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绝对β收敛 |
4.3.2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条件β收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质量分布与泡沫甄别——以授权发明为例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5.1.1 研究方法 |
5.1.2 数据来源 |
5.2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分布 |
5.2.1 基于综合评价指数的专利质量比较 |
5.2.2 基于专利宽度的技术通用性分析 |
5.2.3 基于专利被引的技术创新性分析 |
5.2.4 基于专利权利要求的法律价值分析 |
5.2.5 基于专利存续期的经济价值分析 |
5.3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分布 |
5.3.1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规模 |
5.3.2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分布 |
5.3.3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空间均衡性 |
5.4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识别 |
5.4.1 基于二元选择模型的泡沫专利识别 |
5.4.2 基于机器学习分类的泡沫专利识别 |
5.4.3 两类泡沫专利识别方法结果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 |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6.1.1 研究方法 |
6.1.2 数据来源 |
6.1.3 空间自相关检验 |
6.2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6.2.1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影响因素 |
6.2.2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边际影响 |
6.3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 |
6.3.1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通用性路径 |
6.3.2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创新性路径 |
6.3.3 中国农业专利法律价值路径 |
6.3.4 中国农业专利经济价值路径 |
6.4 考虑创新累积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
6.4.1 综合质量影响因素稳健性 |
6.4.2 技术通用性影响因素稳健性 |
6.4.3 技术创新性影响因素稳健性 |
6.4.4 法律价值影响因素稳健性 |
6.4.5 经济价值影响因素稳健性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经济效果评价——以种植业为例 |
7.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7.1.1 空间计量模型 |
7.1.2 数据来源 |
7.2 中国农业专利的经济贡献分析 |
7.2.1 模型适配度检验 |
7.2.2 地理视角下经济贡献分析 |
7.2.3 供需视角下经济贡献分析 |
7.3 中国农业专利的边际经济贡献 |
7.3.1 地理视角下边际经济贡献 |
7.3.2 供需视角下边际经济贡献 |
7.4 中国农业专利经济效果的稳健性检验 |
7.4.1 模型互为因果的内生性讨论 |
7.4.2 异方差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
7.4.3 含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 |
7.4.4 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1.1 中国农业专利数量加速增长,省域间数量水平呈现β收敛 |
8.1.2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阶段性下降,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
8.1.3 中国农业专利具有显着经济贡献,贡献以本地直接效应为主 |
8.2 政策建议 |
8.2.1 优化农业技术研发资源配置,推动农业专利产出合理收敛 |
8.2.2 壮大市场化农业技术研发主体,加快农业技术诱致性创新 |
8.2.3 构建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农业高质量专利应用转化 |
8.3 讨论 |
8.3.1 研究不足 |
8.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外篮球鞋专利比较研究 ——基于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创新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2.1.1 专利与专利文献 |
2.1.2 专利计量研究现状 |
2.1.3 专利信息可视化的研究 |
2.1.4 专利地图和科学知识图谱 |
2.1.5 专利和体育相关专利竞争情报的研究 |
2.1.6 专利和知识产权法 |
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2.1 国外专利计量研究现状 |
2.2.2 国外信息可视化方法的研究 |
2.2.3 德温特数据库的分析方法研究 |
2.2.4 国外专利与知识产权法 |
2.2.5 国外专利与专利战略 |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可视化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外篮球鞋专利的时间分布对比 |
4.2 中外篮球鞋专利的空间分布对比 |
4.2.1 中外篮球鞋专利学科领域分布对比 |
4.2.2 中外专利权人分布对比 |
4.2.3 中外高产专利发明人对比 |
4.3 中外篮球鞋专利的热点技术领域分布 |
4.3.1 中外篮球鞋专利IPC(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国际专利分类)分布 |
4.3.2 中外篮球鞋专利DMC(Derwent Manual Code德温特手工代码)分布 |
4.3.3 中外篮球鞋专利技术热点主题可视化对比分析 |
4.3.4 中外篮球鞋专利被引频次对比 |
5.结论 |
6.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智能家居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难点 |
1.4.1 研究创新之处 |
1.4.2 研究难点 |
第2章 智能家居企业发展中专利情报的作用 |
2.1 专利情报的定义及特点 |
2.1.1 专利情报的概念 |
2.1.2 专利情报的特性 |
2.2 专利战略的概念及作用 |
2.2.1 专利战略的概念 |
2.2.2 专利战略的作用 |
2.3 专利情报战略分析的主要内容 |
2.3.1 主要专利技术的分析 |
2.3.2 对关键专利的分析 |
2.3.3 对拟申请专利的各专题技术的分析 |
2.3.4 该课题中争夺要点的技术领域的分析 |
2.4 专利信息的情报功能 |
2.4.1 技术情报 |
2.4.2 市场情报 |
2.4.3 法律情报 |
2.5 专利情报分析对于智能家居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
2.5.1 发现竞争对手 |
2.5.2 判断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及特点 |
2.5.3 评价竞争对手的实力 |
2.5.4 监测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 |
第3章 智能家居企业专利技术情报分析 |
3.1 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 |
3.2 专利数据收集与整理 |
3.2.1 数据源选取 |
3.2.2 专利检索策略 |
3.3 专利态势分析 |
3.3.1 专利年度申请量分析 |
3.3.2 地域分布分析 |
3.4 专利发明人及专利权人分析 |
3.4.1 专利发明人分析 |
3.4.2 专利权人分析 |
3.5 专利技术分析 |
3.5.1 德温特手工代码分析 |
3.5.2 国际专利分类号分析 |
3.6 专利共被引分析 |
3.6.1 专利号共被引分析 |
3.6.2 发明人共被引分析 |
3.6.3 专利权人共被引分析 |
第4章 智能家居企业的经济情报与法律情报分析 |
4.1 智能家居企业的经济情报分析 |
4.1.1 智能家居控制难易程度分析 |
4.1.2 主导者与进入者的博弈分析 |
4.2 智能家居专利的法律情报分析 |
4.2.1 专利有效性的判定 |
4.2.2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保护适用范围确定 |
4.2.3 外观设计中的专利权保护适用范围的确定 |
4.2.4 专利侵权行为的判定 |
第5章 智能家居企业发展战略 |
5.1 专利管理的风险防范 |
5.1.1 研发阶段的专利风险防范 |
5.1.2 专利申请中的风险防范 |
5.1.3 专利运营中的风险防范 |
5.2 专利战略管理 |
5.2.1 专利信息战略 |
5.2.2 专利进攻战略 |
5.2.3 专利防御战略 |
5.3 专利综合战略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创新之处 |
6.3 研究不足之处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博弈论的专利语义社区发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意义 |
1.5 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 |
2.1 专利技术挖掘方法研究现状 |
2.1.1 专利统计分析方法 |
2.1.2 专利文本内容分析方法 |
2.1.3 专利网络分析方法 |
2.2 复杂网络与社区发现方法研究现状 |
2.2.1 复杂网络理论方法 |
2.2.2 非重叠社区发现方法 |
2.2.3 重叠社区发现方法 |
2.3 基于博弈论的社区发现方法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多层专利知识关联网络的构建 |
3.1 问题提出 |
3.2 问题定义 |
3.3 全局专利知识关联网络模型 |
3.4 知识关联网络分层算法 |
3.4.1 多层知识关联网络表示 |
3.4.2 基于熵的知识关联网络分层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博弈论的重叠社区发现方法 |
4.1 问题提出 |
4.2 问题定义 |
4.3 融合博弈论的节点策略表示 |
4.4 基于博弈论的重叠社区发现算法 |
4.4.1 社区发现方法框架 |
4.4.2 社区效用函数 |
4.4.3 算法描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5.1 专利数据集合描述 |
5.2 实验过程与评价标准 |
5.3 对比方法 |
5.4 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基于引文分析的专利文献评价研究——以新能源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专利文献评价研究现状 |
1.1 专利文献评价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 专利文献评价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 引文分析法评价专利文献的研究现状 |
1.4 新能源产业专利文献评价的研究现状 |
1.5 专利文献评价的现状总结 |
2 方法理论 |
2.1 专利引文分析指标的梳理与筛选 |
2.2 专利文献评价指标的优化 |
2.2.1 问卷设计和分析 |
2.2.2 专利文献评价系列指标的划分 |
2.3 专利文献评价系列指标的确定 |
3 实证分析 |
3.1 实证研究过程 |
3.2 数据获取与分析 |
3.2.1 基础指标 |
3.2.2 综合指标 |
3.3 专利文献评价系列指标的验证与完善 |
3.3.1 核心专利的应用现状 |
3.3.2 相关性分析方法的确定 |
3.3.3 专利文献评价系列指标的完善 |
4 结语 |
4.1 总结和思考 |
4.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6)专利情报方法、工具、应用研究进展及新技术应用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专利情报研究方法 |
1.1 专利文本挖掘方法 |
1.1.1 文本语义表示 |
1.1.2 主题识别 |
1.1.3 术语及关系抽取 |
1.2 专利聚类分类方法 |
1.2.1 专利聚类方法 |
1.2.2 专利分类方法 |
1.3 用于专利情报研究的复杂网络方法 |
1.3.1 主路径方法 |
1.3.2 链路预测 |
1.3.3 结构洞理论 |
2 专利情报分析工具 |
2.1 专利检索模块 |
2.1.1 基于统计模型的语义检索 |
2.1.2 基于知识图谱的语义检索 |
2.2 数据处理模块 |
2.3 分析及可视化模块 |
2.3.1 专利分析模块 |
2.3.2 分析结果可视化模块 |
2.4 报告导出模块 |
2.5 价值评估模块 |
3 专利情报研究应用 |
3.1 技术预见与预测 |
3.1.1 技术演化轨迹分析 |
3.1.2 技术识别 |
3.1.3 技术前景分析 |
3.2 专利预警与机会发现 |
3.2.1 专利预警 |
3.2.2 机会发现 |
3.3 专利导航与决策支持 |
3.3.1 专利导航 |
3.3.2 决策支持 |
4 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
5 进展总结 |
6 结束语 |
(7)核心专利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核心专利的研究现状 |
1.2.2 专利相似度研究现状 |
1.3 创新点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模型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及方法简介 |
2.1 核心专利和关键技术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2 文本相似度计算的相关理论 |
2.2.1 基于字面匹配的方法 |
2.2.2 基于统计的经验主义方法 |
2.2.3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 |
2.2.4 基于句法分析的方法 |
2.3 TF-IDF计算原理与公式 |
2.4 层次分析法 |
第三章 核心专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的选取原则和标准 |
3.2 评价指标选取 |
3.3 指标体系构建 |
3.4 核心专利识别指标项的相关权重确定 |
3.4.1 确立指标体系表 |
3.4.2 确立因素权重 |
3.5 指标的分值量化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4.1 实证研究设计 |
4.2 实证研究一 比亚迪公司核心专利识别研究 |
4.2.1 收集比亚迪公司在WIPO上的所有专利数据 |
4.2.2 技术相似度指标计算 |
4.3 实证研究二 基于技术相似度的核心专利识别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果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
(8)基于科技文献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机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当前研究与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案 |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2 理论研究构架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意义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方法和文献综述 |
2.1 技术机会分析相关理论 |
2.1.1 技术预测与技术机会分析 |
2.1.2 技术机会的含义 |
2.1.3 技术机会分析方法与工具 |
2.2 文本挖掘在技术机会分析中的应用 |
2.2.1 文本分割与句法分析 |
2.2.2 关键词提取 |
2.2.3 文本聚类 |
2.3 网络分析在技术机会分析中的应用 |
2.3.1 关系提取 |
2.3.2 特征与结构分析 |
2.4 文献计量与专利分析在技术机会分析中的应用 |
2.4.1 趋势分析 |
2.4.2 计量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方向识别研究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核心技术领域识别及发展水平分析 |
3.2.1 基于文本挖掘的核心技术组件萃取 |
3.2.2 企业的技术组合向量构建 |
3.2.3 基于技术组合向量的技术发展水平分析 |
3.3 核心技术领域潜力评估及发展优先级分析 |
3.3.1 技术竞争强度评估 |
3.3.2 技术生命周期评估 |
3.3.3 技术市场潜力评估 |
3.4 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点识别 |
3.4.1 专利关系映射 |
3.4.2 创新专利识别 |
3.5 实证研究——以通用公司为例识别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方向 |
3.5.1 案例研究背景 |
3.5.2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5.3 通用公司核心技术领域识别及发展水平分析 |
3.5.4 通用公司核心技术领域潜力评估与发展优先级分析 |
3.5.5 通用公司核心技术领域中的创新专利识别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方案识别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技术网络描述 |
4.2.1 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技术网络构建方法 |
4.2.2 技术网络特征描述 |
4.3 基于多元链路结构的技术方案识别 |
4.3.1 基于文献数据的技术方案识别 |
4.3.2 基于专利数据的技术方案识别 |
4.4 基于回归分析的技术创新方案评价与预测模型 |
4.4.1 技术创新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2 基于回归分析构建技术创新方案预测模型 |
4.5 实证研究——以“储氢技术”为例开展企业技术创新方案识别研究 |
4.5.1 储氢技术网络特征描述 |
4.5.2 基于多元链路结构的储氢技术方案识别 |
4.5.3 构建基于回归分析的储氢技术方案评价模型 |
4.5.4 预测储氢技术领域未来技术创新方案并进行结果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框架 |
5.2.1 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思路及方法 |
5.2.2 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步骤 |
5.3 面向技术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
5.3.1 基于专利分析的竞争对手企业初选 |
5.3.2 基于协同过滤的竞争对手企业识别 |
5.3.3 技术领域潜在商业化机会分析 |
5.4 面向行业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
5.4.1 技术与行业映射关系 |
5.4.2 基于技术与行业映射关系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
5.4.3 行业未来发展潜力评价 |
5.5 实证研究——以“储氢技术”为例开展企业的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 |
5.5.1 数据收集 |
5.5.2 面向技术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
5.5.3 面向行业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后续研究建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9)基于专利要素特征的技术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组织结构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技术演化分析方法相关研究 |
2.1 技术演化分析方法概述 |
2.2 SAO结构识别及应用研究 |
2.2.1 SAO结构抽取 |
2.2.2 SAO结构在专利情报分析中的应用 |
2.3 关系识别相关研究 |
2.3.1 基于本体和结构化词表的方法 |
2.3.2 基于语言学的方法 |
2.3.3 基于统计的方法 |
2.4 技术演化揭示方法相关研究 |
2.4.1 主题模型分析方法 |
2.4.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
2.4.3 技术演化路径分析方法 |
2.5 研究方法特点分析及可改进之处 |
2.5.1 现有分析方法特点分析 |
2.5.2 可改进之处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专利要素特征的技术演化分析模型 |
3.1 专利要素特征分析 |
3.1.1 专利构成要素 |
3.1.2 专利与技术关联分析 |
3.2 技术演化分析中要素特征及其关系类型的确定 |
3.2.1 技术的不同表示维度 |
3.2.2 技术要素类型确定 |
3.2.3 技术要素关联关系类型 |
3.3 基于技术要素及其关系的技术演化分析的关键问题 |
3.3.1 基于技术要素的技术演化分析内容 |
3.3.2 技术演化分析框架 |
3.3.3 可应用的分析方法 |
3.4 基于技术要素及其关联关系的技术演化模型构建 |
3.4.1 技术要素及其关系识别抽取 |
3.4.2 技术要素网络构建及分析 |
3.4.3 基于要素属性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技术要素识别抽取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 |
4.1 技术要素识别抽取的主要思路 |
4.1.1 典型专利剖析 |
4.1.2 特征分析与特征识别 |
4.1.3 技术要素识别框架 |
4.2 技术要素识别抽取的关键技术 |
4.2.1 面向技术要素分析的SAO结构抽取优化 |
4.2.2 基于核心词集的SAO结构评价筛选 |
4.2.3 基于特征识别的技术要素识别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要素网络构建及演化分析 |
5.1 技术要素网络构建及演化分析中的相关问题 |
5.1.1 技术要素网络中的相关定义 |
5.1.2 网络中节点的设计 |
5.1.3 融合多种含义的边 |
5.1.4 网络演化模型构建 |
5.2 技术要素网络构建及技术演化分析 |
5.2.1 单类型技术要素网络构建 |
5.2.2 基于要素属性的复合技术要素网络构建 |
5.2.3 技术演化分析相关指标 |
5.3 基于要素属性的技术演化路径揭示 |
5.3.1 基于属性的产品关联关系计算 |
5.3.2 技术演化路径获取方法 |
5.3.3 技术演化路径可视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缓控释肥料技术领域实证分析 |
6.1 数据集构建及特征分析 |
6.1.1 技术演化数据集说明 |
6.1.2 缓控释肥料技术领域特征分析 |
6.2 技术要素实体及关系的识别结果 |
6.2.1 SAO结构识别抽取结果 |
6.2.2 技术要素实体识别结果 |
6.2.3 技术要素实体间关系的识别结果 |
6.3 技术网络演化特征分析 |
6.3.1 各类型技术要素演化分析 |
6.3.2 基于要素属性的复合网络分析 |
6.4 技术演化路径揭示 |
6.4.1 技术要素关系强度计算 |
6.4.2 技术演化路径可视化 |
6.5 关键环节对比分析 |
6.5.1 技术要素及其关系抽取对比分析 |
6.5.2 技术要素类型识别方法对比分析 |
6.5.3 技术演化效果对比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人脸识别技术发展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人脸识别专利情报分析研究现状梳理 |
2.1 人脸识别技术基本问题考察 |
2.1.1 人脸识别技术简介 |
2.1.2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分析 |
2.2 人脸识别专利情报分析相关研究 |
2.2.1 专利情报分析理论 |
2.2.2 专利情报分析对挖掘技术情报的作用 |
2.2.3 人脸识别专利情报分析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全球人脸识别专利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
3.1 人脸识别技术专利检索策略 |
3.2 全球人脸识别技术发展趋势 |
3.2.1 全球人脸识别专利总体发展趋势 |
3.2.2 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生命周期预测 |
3.3 全球人脸识别专利区域分析 |
3.3.1 来源国家/地区分布 |
3.3.2 目标国家/地区分布 |
3.3.3 主要国家/地区流向分析 |
3.4 全球人脸识别专利参与主体分析 |
3.4.1 专利权人分布 |
3.4.2 主要发明人分布 |
3.5 全球人脸识别专利技术领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我国人脸识别专利技术发展态势展望 |
4.1 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发展趋势 |
4.1.1 我国人脸识别专利总体发展趋势 |
4.1.2 我国人脸识别技术生命周期预测 |
4.2 我国人脸识别专利参与主体分析 |
4.3 我国人脸识别热点技术领域分析 |
4.3.1 技术类别分析 |
4.3.2 重要专利分析 |
4.4 我国人脸识别技术专利法律状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的问题剖析与对策建议 |
5.1 当前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的问题 |
5.1.1 技术研发薄弱 |
5.1.2 研发方向较为局限 |
5.1.3 缺乏国际布局意识 |
5.2 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
5.2.1 推进人脸识别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 |
5.2.2 加强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部署 |
5.2.3 基于产学研资源完善产业创新研发体系 |
5.2.4 制定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专利文献的情报价值与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D]. 赖晓敏.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2]中外篮球鞋专利比较研究 ——基于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D]. 范志卓.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智能家居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冯婧.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基于博弈论的专利语义社区发现方法研究[D]. 孙扬.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基于引文分析的专利文献评价研究——以新能源产业为例[J]. 冯康.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0(06)
- [6]专利情报方法、工具、应用研究进展及新技术应用趋势[J]. 吕璐成,罗文馨,许景龙,王莉莉,马丽婧,赵亚娟. 情报学进展, 2020(00)
- [7]核心专利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刘恩泽. 延边大学, 2020(05)
- [8]基于科技文献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机会研究[D]. 史璇. 山西大学, 2020(12)
- [9]基于专利要素特征的技术演化分析[D]. 李晓曼.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10]基于专利情报分析的人脸识别技术发展与对策研究[D]. 马雅鑫.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