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褐家鼠肥满度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韦应敏,李定超,留青,杨德辉,韦应红,敖银梅[1](2022)在《安龙县农区褐家鼠肥满度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体重与体长立方的比值作为肥满度指标,来反映鼠类身体状况的好坏。对贵州省安龙县2013-2020年农区鼠情监测捕获的229只褐家鼠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分别研究褐家鼠肥满度不同性别、生境、年龄、年度、月份、季节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褐家鼠肥满度的变动幅度为1.45~6.27 g/cm3 ,平均肥满度为(3.05±0.67)g/cm3。不同性别之间肥满度差异不显着;住宅区平均肥满度明显高于农田区,住宅区和农田区之间肥满度差异显着;随着种群年龄的不断增长,肥满度逐渐增加,不同年龄组之间肥满度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年度之间肥满度差异极显着,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肥满度差异不显着。同时,比较了我国其他地区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和贵州省主要鼠类平均肥满度的大小。
李梅,尹文书,宋致书,杨再学[2](2021)在《黔中地区农舍褐家鼠种群的体型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褐家鼠是黔中地区农舍的优势种害鼠。明确不同年龄组、不同季节本地区褐家鼠的体型特征,既可以丰富褐家鼠种群生态研究资料,也可为预测其种群数量动态,进而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于1986—2019年期间,采用逐月夹捕法捕获农舍区害鼠,共捕获了1746只褐家鼠。测量捕获鼠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高等体型指标,分析了褐家鼠这些指标的雌雄、年龄、季节间的差异。结果显示,黔中地区农舍褐家鼠种群体重主要集中在30.01~160.00 g之间,占种群个体总数的83.62%,种群中亚成年组和成年Ⅰ组个体占总鼠数的69.76%。雌雄鼠间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及耳高无显着差异;不同年龄组这些体型特征指标差异极显着;不同季节间这些体型指标也有差异。由此可见,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褐家鼠雌雄鼠生长速度一致,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季节变化对褐家鼠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李梅,尹文书,宋致书,杨再学[3](2020)在《黔中地区农舍褐家鼠种群繁殖参数的季节及年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褐家鼠是黔中地区农舍区害鼠优势种,为摸清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化情况,丰富种群生态研究资料,为其种群数量动态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对贵州省息烽县农舍区1986—2019年鼠情调查中捕获的1 746只褐家鼠标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褐家鼠雌雄性比为1.18,总体平均怀孕率为27.94%,平均胎仔数为6.41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4.79%,平均繁殖指数为0.969 6。不同月份种群繁殖参数存在明显差异,3—4月和8—10月是褐家鼠种群繁殖高峰期。不同季节种群繁殖参数存在一定差异,春季、夏季和秋季是褐家鼠繁殖高峰期,冬季是繁殖低谷期。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能力不断增强,其主要繁殖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及老年组。
丁励[4](2020)在《仓鼠亚科系统发生及藏仓鼠的进化研究》文中认为仓鼠亚科(Cricetinae)隶属于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广泛分布于古北区。大量古仓鼠化石的发现虽然为仓鼠的亚洲起源奠定了基础,但这些化石资料未能与现生仓鼠完全接轨。已发现的现生仓鼠的化石形成于更新世中晚期,但与现生仓鼠种间分化时间相比较更为年轻,支持现生仓鼠亚洲起源的理论也显得匮乏。我国是仓鼠种类较为丰富的国家,目前尚无针对我国仓鼠资源、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栖息地受制约因素的报道。此外,有关仓鼠分子进化的研究较少,也有待完善。藏仓鼠(Cricetulus kamensis)作为仓鼠中的一员,隶属于仓鼠属(Cricetulus),为青藏高原特有种,其属级分类受到了挑战,亚种分类也存在争议。除生态学研究以外,有关藏仓鼠研究的报道较少,可研究的方面较多。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种内谱系地理学研究可为青藏高原隆升史提供证据;适应性进化研究,可为哺乳动物适应高原环境的机制提供基础资料;生态遗传学和适宜栖息地评估研究,可为藏仓鼠的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基于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使用贝叶斯推断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了仓鼠亚科系统发生关系,并结合生物地理分析、物种形成率分析以及地质发育史探讨了仓鼠的起源与多样化。比较分析了仓鼠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特征。利用物种分布模型探讨了我国仓鼠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此外,以藏仓鼠为研究对象,基于线粒体标记和核基因标记、消化道形态以及地理分布资料,探讨了藏仓鼠的系统地理结构、种群遗传结构、种群动态史、形态与分子适应和适宜栖息地评估与保护,丰富和完善了藏仓鼠的基础资料。本研究得出的结果如下:1.基于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串联序列构建的仓鼠亚科系统发生关系表明藏仓鼠与毛足鼠属(Phodopus)物种亲缘关系近,而与所有仓鼠属物种亲缘关系远。分子钟结果表明仓鼠最近祖先分化发生在中新世晚期。生物地理分析表明现生的仓鼠起源于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引发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触发了现生仓鼠的物种形成和多样化。青藏高原隆升形成的新环境并没有为仓鼠的祖先提供生态机遇而引发适应辐射,仓鼠的多样化过程是非适应辐射。2.我国仓鼠的物种丰富度格局总体表现为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地理因子对仓鼠的物种丰富度格局的影响表现为,随着经度、纬度的增加仓鼠的物种丰富度显着增加,而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显着降低。气象因子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温差的增大,仓鼠的物种丰富度显着降低,而随着季节性降水和地表温度的增加,仓鼠的物种丰富度显着增加。3.基于10种仓鼠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表明,它们在基因排布、碱基比例、密码子惯用、tRNA结构、碱基偏态和轻链复制起始位点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基因无任何插入、缺失和重排。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的仓鼠亚科系统发生关系表明,藏仓鼠位于系统发生树的根部,在系统发生上与所有仓鼠属物种亲缘关系远,而与毛足鼠属物种亲缘关系近。藏仓鼠与其它仓鼠间的遗传距离支持Urocricetus应该视作一个独立的属。此外,大仓鼠代表了一个独立类群,属级分类地位成立,该属与多元化的仓鼠类群(包括仓鼠属(Cricetulus)、短耳仓鼠属(Allocricetulus)和原仓鼠属(Cricetus))亲缘关系近。4.基于线粒体和核基因构建的种群间系统发生关系表明,藏仓鼠的13个地理种群形成了两个主要的进化支,其分化时间可追溯至更新世早期,结合青藏高原隆升史表明青藏运动导致了两个支系的分化。同时,两个支系间的遗传距离未达到种上分化水平。种群历史动态分析表明重构的藏仓鼠种群受到了第四纪冰期的影响。物种分布模型表明藏仓鼠适宜的栖息地受末次盛冰期的影响较大,支持末次冰期高原经历过大冰盖。此外,基于遗传距离厘定的亚种分类表明C.alticola是C.kamensis的亚种。5.藏仓鼠种群单倍型多样性较高而遗传多样性较低。藏南种群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定日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冗余分析表明海拔、年平均水汽压和年日照百分率对藏仓鼠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较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平均水汽压对藏仓鼠种群遗传多样性影响显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藏仓鼠不同地理种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表现出正的空间遗传结构。6.藏仓鼠肥满度无显着的性别差异,且不同地理种群间肥满度变异不显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地理、气象因子对藏仓鼠肥满度的影响不显着。藏仓鼠消化道形态也没有显着的性别差异。藏仓鼠消化道长度在不同地理种群间变异显着,地理因子对消化道长度影响不显着,而年平均水汽压和年日照百分数对消化道长度的影响显着。消化道干重种群间变异显着,而地理、气象因子对消化道干重的影响不显着。肥满度与消化道形态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仅大肠干重对肥满度的影响显着,而其它消化道形态因子影响不显着。位点模型和分支位点模型在种间和种内都检测到了正选择信号,但未检测到正选择位点,表明藏仓鼠在适应高海拔环境过程中受到了环境压力的选择作用。7.基于6年的调查研究发现,虽然藏仓鼠栖息地环境类型多样,但在野外分布范围狭窄、种群密度低,并且在啮齿动物群落中并非优势物种。物种分布模型表明青藏高原受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环境条件下藏仓鼠适宜的栖息地将会减少,啮齿动物的多样性保护须引起关注。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仓鼠的起源与多样化、空间分布格局、分子进化以及藏仓鼠的进化与保护,旨在为我国仓鼠的研究、生态保护和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继承和发展啮齿动物的研究体系。
张蓉[5](2018)在《荒漠区优势鼠种年龄划分及其不同干扰下年龄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啮齿动物年龄的划分对研究其年龄结构和种群数量变化等生态学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体重来划分年龄组不仅对于野外实验研究方便快捷,而且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年龄与其形态特征指标的关系。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和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是阿拉善荒漠区分布较为广泛的优势啮齿动物,对其年龄组进行划分,是了解其生活史特征的有效方法,目前对于这3种啮齿动物的年龄划分及其体重与体尺特征的关系的研究仍然较为少见。本文利用系统聚类法对2012-2014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捕获的五趾跳鼠、三趾跳鼠和子午沙鼠体重进行分析,并建立3种啮齿动物体重与体尺特征指标的关系模型,分析不同放牧方式下3种啮齿动物的分布情况及种群结构在全年随季节的变化。结果表明:1.3种啮齿动物年龄组:五趾跳鼠Ⅰ龄组:体重62-80g;Ⅱ龄组:体重80-110g;Ⅲ龄组:体重>110g;三趾跳鼠Ⅰ龄组:体重30-53g;Ⅱ龄组:体重55-78g;Ⅲ龄组:体重79-98g;子午沙鼠Ⅰ龄组:体重11-25g;Ⅱ龄组:体重26-40g;Ⅲ龄组:体重>40g。2.3种啮齿动物的体尺指标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并不是统一生长的。五趾跳鼠耳长在Ⅰ龄前生长完成;体长和尾长在Ⅰ龄时生长占优势;后足长在Ⅱ龄时开始快速生长。三趾跳鼠体长在3个年龄时均生长;耳长主要在Ⅱ龄时生长;尾长和后足长生长无规律。子午沙鼠体长在3个年龄时均生长;Ⅲ龄时体长和后足长生长占优势,在Ⅲ龄前4个指标生长无规律。3.不同放牧方式下五趾跳鼠和三趾跳鼠的年龄结构均以Ⅱ龄组为优势,但五趾跳鼠Ⅲ龄组个体数大于Ⅰ龄组,三趾跳鼠Ⅰ龄组个体数大于Ⅲ龄组;子午沙鼠则在不同放牧方式下全年均以Ⅲ龄组为优势,且Ⅱ龄组个体数大于Ⅰ龄组。4.3种啮齿动物年龄结构季节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春季和夏季五趾跳鼠以Ⅱ龄组为优势;到秋季Ⅲ龄组个体优势。三趾跳鼠在春季和夏季以Ⅱ龄组为优势;秋季Ⅲ龄组个体明显增加。子午沙鼠在3个季节中均以Ⅲ龄组为优势。
王宁[6](2015)在《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视器结构及辨色能力研究》文中提出社鼠在我国分布较广泛,主要栖息在山区和丘陵的灌木草丛以及岩石缝隙中。其食性广泛,取食木本植物的种子和果实、植物嫩叶及部分淀粉类农作物,主要在夜间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农林业害鼠。同时社鼠自身含有多种病原体,对疫源区人及兽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在流行病学的研究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目前对社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学、行为学以及防治等方面,对社鼠视觉系统的特点及其与社鼠生活习性的相关性研究较少。视觉是动物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动物的捕食、配偶选择及讯息传递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对动物的进化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视觉器官是研究动物行为及进化的主要研究对象。视觉包括光觉、色觉和形觉,光觉是色觉和形觉的基础。感光细胞是视觉器官中唯一可接受光并对光敏感的部位。一般地,感光细胞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类型。视杆细胞介导暗视觉,无色觉功能;视锥细胞介导明视觉,具有色觉功能。生物体在进化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视觉适应即是生物体的感觉器官在视觉生理上的适应性表现,对动物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啮齿动物视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视觉器官结构、感光细胞的类型和分布、视蛋白、视色素和色觉系统等几个方面。本研究采用组织解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行为学方法,主要研究社鼠的视网膜结构、感光细胞类型和分布、辨色能力。旨在探讨社鼠视觉系统的特点及其与社鼠生活习性的相关性,同时可为啮齿动物的视觉进化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社鼠视觉器官较大,眼球发育正常,具备眼睑、角膜、巩膜、虹膜、晶状体、脉络膜以及视网膜等结构。视网膜分层明显,与典型哺乳动物的视网膜结构相似。2.社鼠外核层细胞数目与神经节细胞层的细胞数目有差异,两者细胞数目比例为105:1。该比例接近于夜行性鼠的外核层细胞数和神经节细胞层的细胞数目之比,说明社鼠视觉系统与夜行性鼠相似。3.社鼠感光细胞结构完整。感光细胞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类型,视杆细胞的数目远大于视锥细胞。这与社鼠主要在夜间活动相适应。4.社鼠视网膜含有对短波长敏感的S-视锥细胞及对长波长敏感的L-视锥细胞,所以社鼠为二色色觉。S-视锥细胞数目远大于L-视锥细胞,且两种视锥细胞在视网膜上分布不均匀,在视网膜中央区分布较密集,向边缘区呈逐渐递减趋势。视锥细胞的分布与一般夜行性鼠的视锥细胞分布相似。5.在不同波长的光照环境中,社鼠行为产生变化。蓝光环境中,社鼠的运动时间较少,休息时间较多;而在红光环境中,.休息时间较少,运动时间相对较多。说明社鼠可以辨别不同波长的光,具有辨色能力。总之,社鼠的视觉器官结构完整,具有感光能力,视觉系统适应短时间外出。社鼠可以辨别不同波长的光,有一定的辨色能力。社鼠的视觉系统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
彭培英,郭宪国[7](2014)在《社鼠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提出社鼠是啮齿目鼠科白腹鼠属的鼠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山区丘陵地带,不仅危害农林业生产,而且还可作为多种人兽共患病的动物宿主,是我国的重要害鼠之一。本文结合国内文献报道,对社鼠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了社鼠的分类地位与亚种分化、形态鉴别特征、地理分布、栖息环境及垂直分布、繁殖、种群数量季节消长、食性与日食量、肥满度、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变化、年龄鉴定与种群年龄组成、生理生态、染色体组型、体表寄生虫及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和防治策略等各个方面。根据国内外对社鼠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指出了在社鼠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
杨再学,金星,雷邦海,郑元利,文炳智,杨通武[8](2014)在《贵州省针毛鼠肥满度的变化规律》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1984-2013年在贵州省余庆县、岑巩县、凯里市、雷山县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采集的179只针毛鼠的肥满度进行分析,探讨其不同地区、生境、性别、年度、月份、季节、年龄间肥满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针毛鼠肥满度变幅在1.56-4.98 g·cm-3之间,平均肥满度为(2.99±0.58)g·cm-3。不同地区之间以及稻田区、旱地耕作区之间肥满度差异不显着,雌、雄鼠肥满度差异不显着,不同年度间肥满度存在显着差异,月份、季节间差异不显着,不同年龄组肥满度有所不同,但差异不显着。
马志广[9](2013)在《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及优势种的生态学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具有扩散性强等特点动物群落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啮齿动物具有种类最繁多、分布广、易于取样等优势,成为研究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的重要物种。小型啮齿类具有贮食行为是农林业生产的主要鼠害,又能传播例如恙虫病、血吸虫病等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啮齿类的群落结构及其种群动态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优势种的生态学研究就能很好的反映种群的动态。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地处湖北省与重庆市交界的长江与汉水之间,四季变化鲜明,为典型的亚热带北部湿润季风气候且垂直分带明显,自然植被良好,蕴藏着丰富的动物资源。鉴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选取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小型兽类为研究对象,对其群落结构以及优势种的生态学进行研究。2011年7-8月、2011年10月、2011年12月、2012年3-6月、2012年7-8月,用铗日法和陷阱法进行小型兽类样本的采集,调查范围覆盖整个保护区的6个保护站,每个保护站选择1-2个样点,调查生境涵盖农田、居民区、草地、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等,海拔范围400-2700m。经过近5个月放置10307个铗日的调研,共记录到啮齿目、兔形目鼠兔属、鼩形目小型兽类7科25属41种,其中小背纹鼩鼱(Sorex bedfordiae)、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urica)为湖北省新纪录。生境方面:捕获率以灌丛最高(3.95%)、针阔混交林次之(3.81%);捕获的物种数则以草地最高(15种)、阔叶林次之(11种);聚类分析表明七种生境可以聚为很明显的两支,明显的反映出生境的复杂程度,阔叶林、灌丛、草地和针阔混交林为一支,针叶林、农田和居民区为一支。海拔梯度方面:捕获的数量、种数、捕获率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总体都表现出中海拔较高,高、低海拔较低的趋势,为“中域效应”假说又提供了一有力证据。按照Hernandez等的标准,北社鼠为其唯一的优势种,其在各生境、各海拔所占比例都是较高的,且分布在各种生境的各种海拔地段,因此,选其作为优势种进行研究。在形态学测量方面,北社鼠存在明显的偏向于雄性的性二型,体重肥满度和胴体重肥满度性别间都是存在极显着差异的(p=0.000),雄性明显高于雌性,但脏器指数雌性优于雄性(t=3.7039,p=0.000)。由于性别间胴体重差异显着(t=5.18,p=0.000),因此对北社鼠以胴体重为标准鉴定年龄应性别间独立进行。各年龄组胴体重划分标准为:雄性:幼年组(Juvenile,Ⅰ)≤44g、44g<亚成年组(Sub-adult,Ⅱ)≤52g、52g<成年组(Adult,Ⅲ)≤60g、老年组(Senior, Ⅳ)>60g;雌性:幼年组(Juvenile, Ⅰ)≤29g、29g<亚成年组(Sub-adult, Ⅱ)≤36g、36g<成年组(Adult, Ⅲ)≤42g、老年组(Senior, Ⅳ)>42g。不同年龄组间胴体重经方差分析差异极显着(♀:F=118.843、p=0.000;♂:F=45.990、p=0.000),(?)-检验分析相邻两年龄组之间胴体重的差异,性别内各年龄组间差异极显着,都说明胴体重鉴定方法是可行性。研究表明,北社鼠的体重、体长、尾长都是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长的,但体重、体长的变异系数在幼年组最大,因此幼年组是体重、体长增长最快的阶段,而雌雄尾长都是在亚成年组和幼年组差异显着,成年组和亚成年组以及老年组和成年组差异不显着,说明进入亚成年组以后北社鼠尾长的生长速度较慢,增长幅度明显慢于胴体重的增长速度。繁殖方面的研究表明,该种群的雄雌性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剧降低。雌性的主要繁殖阶段在成年组和老年组,而雄性却在亚成年和成年组。该地区北社鼠在主要繁殖力的年龄组上性比近似1:1。繁殖指数为1.09,该指数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综合繁殖特征、性比、年龄结构等因素推断,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啮齿类种群在短时间内保持稳定或逐渐减少,没有爆发的趋势。
杨再学,郑元利,潘会,周显明,周朝霞,龙贵兴[10](2013)在《锡金小家鼠肥满度的研究》文中指出采用体重与体长立方的比值(K=100 W/L3)作为测定肥满度的指标,对贵州省关岭县、三都县、大方县1984~2012年采集的249只锡金小家鼠肥满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锡金小家鼠平均肥满度为(3.68±0.67)g/cm3,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生境之间肥满度差异不显着;不同年龄组之间肥满度差异极显着,且随种群年龄的增长,肥满度不断增加;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之间肥满度差异不显着,不同季节之间肥满度具有显着差异;肥满度与种群繁殖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
二、新疆褐家鼠肥满度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褐家鼠肥满度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安龙县农区褐家鼠肥满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年龄鉴定方法 |
1.3 肥满度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性别肥满度变化 |
2.2 不同生境肥满度变化 |
2.3 不同年龄组肥满度变化 |
2.4 不同年度肥满度变化 |
2.5 不同月份肥满度变化 |
2.6 不同季节肥满度变化 |
3 结论与讨论 |
(2)黔中地区农舍褐家鼠种群的体型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调查方法 |
1.3 年龄鉴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群体型结构特征 |
2.2 种群雌雄个体体型特征差异 |
2.3 种群不同年龄体型特征差异 |
2.4 种群不同季节体型特征差异 |
3 讨论与结论 |
(3)黔中地区农舍褐家鼠种群繁殖参数的季节及年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调查方法 |
1.3 年龄鉴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总体种群繁殖参数 |
2.2 种群繁殖参数月份变化 |
2.3 种群繁殖参数季节变化 |
2.4 种群繁殖参数年龄变化 |
3 小结与讨论 |
(4)仓鼠亚科系统发生及藏仓鼠的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仓鼠亚科研究概况 |
1 仓鼠亚科概述 |
1.1 分类学研究 |
1.2 地理分布 |
2 系统发生研究 |
3 线粒体基因组进化特征 |
4 仓鼠亚科的起源 |
5 生态机遇与适应辐射 |
6 我国仓鼠的地理分布格局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藏仓鼠研究概况 |
1 藏仓鼠概述 |
1.1 分类学研究 |
1.2 形态特征 |
1.3 生物学资料 |
1.4 地理分布 |
2 形态地理变异 |
2.1 外部形态 |
2.2 内脏器官 |
2.3 头骨形态 |
3 藏仓鼠研究待解决的问题 |
3.1 分类问题 |
3.2 谱系地理学研究 |
3.3 生态遗传学 |
3.4 形态与分子适应 |
3.5 适宜栖息地评估与保护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仓鼠亚科及藏仓鼠的进化和保护研究 |
第三章 仓鼠的起源与多样化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样本采集 |
2.2 DNA提取、扩增和测序 |
2.3 系统发生分析、核苷酸突变率和分歧时间估计 |
2.4 生物地理分析 |
2.5 多样化分析 |
3 结果 |
3.1 仓鼠亚科系统发生关系 |
3.2 生物地理史和分歧时间 |
3.3 多样化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我国仓鼠的地理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物种分布数据 |
2.2 环境数据 |
2.3 生态位模型 |
2.4 物种丰富度统计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我国仓鼠空间分布特征 |
3.2 我国仓鼠的多样性格局 |
3.3 我国仓鼠多样性与地理因子的关系 |
3.4 我国仓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仓鼠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与系统发生 |
1 引言 |
2 方法与材料 |
2.1 样本采集和DNA提取 |
2.2 PCR扩增和测序 |
2.3 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注释与分析 |
2.4 系统发生分析与遗传距离 |
3 结果 |
3.1 原仓鼠和黑线毛足鼠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与组织结构 |
3.2 仓鼠线粒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 |
3.3 仓鼠线粒体基因组tRNA和 rRNA基因 |
3.4 仓鼠线粒体基因组非编码序列和轻链复制起始序列特征 |
3.5 仓鼠亚科系统发生分析 |
4 讨论 |
4.1 仓鼠线粒体基因组 |
4.2 仓鼠亚科分类评述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藏仓鼠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样本采集 |
2.2 分子实验 |
2.3 系统发生分析 |
2.4 核苷酸突变率和分歧时间估计 |
2.5 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 |
2.6 种群动态史 |
2.7 物种分布模型 |
3 结果 |
3.1 系统地理分析和种群分化时间 |
3.2 种群遗传结构 |
3.3 基因流和K2P遗传距离 |
3.4 种群动态史 |
3.5 物种分布模型 |
4 讨论 |
4.1 系统地理结构:青藏高原隆升与地理隔离 |
4.2 藏仓鼠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 |
4.3 种群动态史:冰期波动和种群扩张 |
4.4 藏仓鼠亚种分类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环境因子对藏仓鼠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采集 |
2.2 气象数据获取 |
2.3 DNA提取、扩增和测序 |
2.4 碱基比例、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 |
2.5 统计分析 |
2.6 空间自相关分析 |
3 结果 |
3.1 序列特征 |
3.2 遗传多样性 |
3.3 冗余分析 |
3.4 相关性分析 |
3.5 空间自相关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藏仓鼠形态地理变异和分子适应研究 |
1 引言 |
1.1 消化道形态 |
1.2 分子适应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消化道形态 |
2.1.1 样本采集 |
2.1.2 肥满度 |
2.1.3 消化道长度和重量测量 |
2.1.4 环境因子 |
2.1.5 统计分析 |
2.2 分子适应 |
2.2.1 分子数据 |
2.2.2 系统发生分析 |
2.2.3 正选择分析 |
3 结果 |
3.1 消化道形态 |
3.1.1 肥满度变异 |
3.1.2 肥满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3.1.3 消化道长度变异 |
3.1.4 消化道重量变异 |
3.1.5 肥满度与消化道形态的关系 |
3.2 分子适应 |
3.2.1 位点模型 |
3.2.2 分支位点模型 |
4 讨论 |
4.1 消化道形态 |
4.2 分子适应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藏仓鼠适宜栖息地评估与保护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样本采集 |
2.2 种群数量统计 |
2.3 优势度 |
2.4 生态位模型 |
3 结果 |
3.1 生境归纳 |
3.2 铗捕率、性比和种群密度 |
3.3 优势度 |
3.4 栖息地变化 |
4 讨论 |
5 保护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结论和创新点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荒漠区优势鼠种年龄划分及其不同干扰下年龄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鼠类年龄的研究进展 |
1.2.2 鼠类生长的研究进展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3.结果与分析 |
3.1 荒漠区优势鼠种年龄组划分 |
3.1.1 雌雄鼠体重、体尺特征差异性检验 |
3.1.2 已孕雌鼠与未孕雌鼠体重差异性检验 |
3.1.3 年龄组划分 |
3.1.4 小结 |
3.2 优势鼠种体重及体尺特征的关系模型建立 |
3.2.1 五趾跳鼠体重及体尺特征的关系模型建立 |
3.2.2 三趾跳鼠体重及体尺特征的关系模型建立 |
3.2.3 子午沙鼠体重及体尺特征的关系模型建立 |
3.2.4 小结 |
3.3 不同干扰方式下优势鼠种年龄结构分析 |
3.3.1 不同干扰方式下优势鼠种数量分布动态 |
3.3.2 不同干扰方式下优势鼠种年龄结构 |
3.3.3 不同干扰方式下优势鼠种年龄结构随季节的变化 |
3.3.4 小结 |
4.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3种优势鼠种年龄的划分 |
4.1.2 体重与各项体尺特征之间模型的建立 |
4.1.3 不同干扰方式下3中优势鼠种的年龄结构及其随季节的变化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视器结构及辨色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社鼠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1.1 分类研究 |
1.1.2 食性研究 |
1.1.3 消化道形态 |
1.1.4 繁殖研究 |
1.1.5 肥满度研究 |
1.1.6 种群年龄结构 |
1.1.7 生理生态 |
1.1.8 栖息地选择与垂直分布 |
1.1.9 体表寄生虫及流行病 |
1.1.10 分子生物学研究 |
1.1.11 防治研究 |
1.2 啮齿动物视觉研究现状 |
1.2.1 视觉与视觉器官 |
1.2.2 感光细胞 |
1.2.3 视色素 |
1.2.4 视色素的进化 |
1.3 啮齿动物辨色能力的研究进展 |
第2章 社鼠视网膜结构研究 |
2.1 引言 |
2.2 社鼠捕获地区概况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数据测量统计 |
2.4 结果 |
2.4.1 视网膜结构 |
2.4.2 感光细胞亚显微结构 |
2.5 讨论 |
第3章 社鼠视锥细胞的类型及分布研究 |
3.1 引言 |
3.2 社鼠捕获地区概况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实验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数据测量统计 |
3.4 结果 |
3.5 讨论 |
第4章 社鼠的辨色能力研究 |
4.1 引言 |
4.2 社鼠捕获地区概况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实验材料 |
4.3.2 方法 |
4.3.3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 |
4.5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社鼠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地位与亚种分化 |
2 形态鉴别特征 |
2.1 形态 |
2.2 鉴别特征与种间鉴定 |
3 地理分布、栖息环境及垂直分布 |
4 繁殖与种群数量季节消长 |
5 食性与日食量 |
6 肥满度 |
7 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变化 |
8 年龄鉴定与种群年龄组成 |
9 生理生态 |
1 0 染色体组型 |
1 1 体表寄生虫及流行病学 |
1 2 分子生物学 |
1 2.1 分子系统发育 |
1 2.2 生境片段化与遗传多样性 |
1 3 防治策略 |
1 4 研究展望 |
(8)贵州省针毛鼠肥满度的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调查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地区针毛鼠肥满度的变化 |
2.2 不同生境针毛鼠肥满度的变化 |
2.3 不同性别针毛鼠肥满度的变化 |
2.4 不同年度、月份与季节针毛鼠肥满度的变化 |
2.5 不同年龄组针毛鼠肥满度的变化 |
2.6 繁殖个体与未繁殖个体针毛鼠肥满度的变化 |
3 小结与讨论 |
(9)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及优势种的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 |
1.2 “中域效应”假说 |
1.3 年龄鉴定 |
1.4 北社鼠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自然概况 |
2.1.2 气候特征 |
2.1.3 植被 |
2.1.4 动物资源 |
2.1.5 旅游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地点的选择 |
2.2.2 小型兽类样本采集方法 |
2.2.3 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 |
2.2.4 优势种研究方法 |
2.2.5 数据分析处理 |
3 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及垂直海拔分布结构 |
3.1 布铗统计 |
3.2 物种多样性 |
3.3 生境相似性 |
3.4 垂直海拔分布 |
3.5 分析与讨论 |
4 小型兽类优势种生态学研究 |
4.1 优势种的确定 |
4.2 性二型 |
4.3 年龄鉴定 |
4.3.1 年龄组划分标准 |
4.3.2 不同年龄组体重、体长、尾长的变化 |
4.4 繁殖 |
4.5 性比、年龄结构及种群动态 |
4.6 分析与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锡金小家鼠肥满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调查方法 |
1.3 肥满度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地区肥满度的变化 |
2.2 不同性别肥满度的变化 |
2.3 不同生境肥满度的变化 |
2.4 不同年龄组肥满度的变化 |
2.5 不同年度肥满度的变化 |
2.6 不同月份肥满度的变化 |
2.7 不同季节肥满度的变化 |
2.8 肥满度与种群繁殖之间的关系 |
3 讨论 |
四、新疆褐家鼠肥满度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安龙县农区褐家鼠肥满度的研究[J]. 韦应敏,李定超,留青,杨德辉,韦应红,敖银梅.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2(01)
- [2]黔中地区农舍褐家鼠种群的体型特征研究[J]. 李梅,尹文书,宋致书,杨再学. 中国农学通报, 2021(02)
- [3]黔中地区农舍褐家鼠种群繁殖参数的季节及年龄变化[J]. 李梅,尹文书,宋致书,杨再学.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9)
- [4]仓鼠亚科系统发生及藏仓鼠的进化研究[D]. 丁励. 兰州大学, 2020(01)
- [5]荒漠区优势鼠种年龄划分及其不同干扰下年龄结构分析[D]. 张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6]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视器结构及辨色能力研究[D]. 王宁.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2)
- [7]社鼠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 彭培英,郭宪国. 四川动物, 2014(05)
- [8]贵州省针毛鼠肥满度的变化规律[J]. 杨再学,金星,雷邦海,郑元利,文炳智,杨通武.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4(02)
- [9]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及优势种的生态学研究[D]. 马志广.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10]锡金小家鼠肥满度的研究[J]. 杨再学,郑元利,潘会,周显明,周朝霞,龙贵兴.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