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化学修饰电极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碳纳米管化学修饰电极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一、碳纳米管化学修饰电极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胥荃[1](2021)在《Ti3C2-MXene复合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黄酮类药物的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化学传感器由于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限低、成本低及携带方便等优点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或氮化物(MXene)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类石墨烯材料,其不仅具有电导率高、比表面积大、活性位点多以及原子层厚度可控等特性,还拥有良好的亲水性,有望作为新一代高性能的电化学传感材料。然而,MXene层间易发生自堆叠,这导致其导电性和比表面积等性能降低,进而影响了MXene在电化学传感器领域的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采用将MXene与其他材料复合或者构筑三维MXene的方式来防止其发生自堆叠。同时,以制备的复合材料为电极修饰材料,构建三种电化学传感器,并将其用于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采用原位生长方式合成了ZIF-67/CNT(ZIF-67: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67,CNT:碳纳米管),再通过超声方法制备MXene/ZIF-67/CNT复合材料。以MXene/ZIF-67/CNT为电极材料构建了电化学传感器,将其用于木犀草素(luteolin,LUT)的检测研究。MXene/ZIF-67/CNT电极结合了MXene/ZIF-67的高吸附性,CNT的高电催化活性,对LUT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1-1000 nM,最低检测限为0.03 nM。同时,该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较高的灵敏度和重现性,并可应用于葡萄汁饮品中LUT的检测。(2)通过对MXene-CNT复合材料进行氧化和碱化处理,制得三维海胆状的M-NTO-CNT复合材料(M-NTO:MXene衍生的钛酸盐纳米棒)。以M-NTOCNT为电极材料构建了电化学传感器,将其用于LUT的检测研究。M-NTO-CNT电极结合了M-NTO大的比表面积和CNT的高电催化活性,对LUT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1-100 nM,最低检测限为0.003 nM。同时,该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较高的灵敏度和重现性,并可应用于茶叶样品中LUT的检测。(3)通过自氧化还原方法制备MXene-Pt,采用氧化和碱化处理方法得到三维M-NTO-Pt复合材料(M-NTO:MXene衍生的钛酸盐纳米棒),接着,通过自组装方式将β-环糊精(β-CD)固载于M-NTO-Pt表面,获得β-CD/M-NTO-CNT复合材料。以β-CD/M-NTO-CNT为电极材料构建了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槲皮素(Quercetin,QUE)的检测研究。得益于M-NTO大的比表面积和β-CD对QUE的特异性识别性能,该电极对QUE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1-1000 nM,最低检测限为0.03 nM。同时,该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较高的灵敏度和重现性,并可应用于茶叶样品中QUE的检测。

邹娜[2](2021)在《生物液体中三种RONSS小分子的电化学实时连续传感》文中研究指明生物标志物分子中的活性氧、活性氮和活性硫(RONSS)参与细胞氧化还原平衡态的维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深入理解并阐明RONSS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氧化还原平衡的调控机制,可避免应激反应带来的机体核酸和蛋白质的氧化损伤,还可用于疾病的筛查、辅助诊断和新药新疗法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这些研究都离不开对RONSS含量准确而快速的检测,但是生物液体中RONSS物种反应性高、扩散快并具有瞬态转化特性,实时连续检测具有巨大的挑战性。基于电化学伏安分析法的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和易于小型化的特点,使在生物液体环境中进行实时和连续测量RONSS物种成为可能。复合纳米材料和生物识别元素在构筑传感界面上的应用是传感器常用的信号放大策略,是提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必由之路。贵金属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过渡金属及其氧化物纳米材料和导电聚合物材料都是最合适的电极修饰材料。电极表面可用多种不同组合的修饰剂进行沉积,单个修饰电极的特性分析对于合理地选择合适的修饰材料是至关重要的。理想的传感器最终取决于实际应用,灵敏度、选择性、长期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这些指标在定性定量保证中同样重要。本文分成五部分对三种生物活性小分子双氧水(H2O2)、硫化氢(H2S)和一氧化氮(NO)的电化学传感进行了研究。(1)使用1-氨基芘作为中间连接物构建监测H2O2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传感界面1-氨基芘一端含有氨基可以和HRP共价连接,另一端是共轭芳基能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发生π-π共轭作用。酶的共价连接可以阻止电极使用过程中的酶的浸出,而π-π共轭作用可以加快电子传递,从而实现酶的高效、定向固定化。HRP-AP/RGO传感界面的电化学性能通过循环伏安法(CV)、交流阻抗法和恒电位安培法(CPA)进行测定,在优化条件下,传感器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5μM到28.5μM,最低检测限为0.5μM,传感器稳定性好,选择性高,适宜监测生物液体中的H2O2浓度变化。(2)以牛血清蛋白为模板用生物矿化法合成了二氧化锰纳米材料,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验证了材料的成功合成及二维片状形貌。然后将其与导电性能良好的RGO杂化,用于生物环境H2O2电化学传感。结果表明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灵敏度高,检测限低。在20 n M到5μM和5μM到800μM范围内对双氧水电流响应具有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14.92 n M(S/N=3),稳定性、重复性和选择性好,可用于真实生物环境下H2O2含量的监测。(3)用高温热解法以荷叶为原料制备了生物质碳材料(Bcn),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纳米Cu Fe2O4,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SEM、ATR-FTIR表征了产物的元素组成和表面形貌。将导电和负载能力优良的Bcn与电催化剂纳米Cu Fe2O4相结合复合修饰于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备生理p H下H2S电化学传感器。使用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CPA对传感器的灵敏度、选择性、稳定性分别进行考察,发现复合材料的使用避免了氧化副产物硫在电极表面的沉积和生物环境中电活性物质的干扰。Cu Fe2O4/Bcn构筑的传感器在5 n M-10μM浓度范围内,能灵敏准确地对H2S产生响应信号,并在模拟伤口液中对H2S有较高的灵敏度留存率。(4)三脉冲安培法(TPA)可以提供离散的清洁和测量脉冲,消除硫沉积带来的电极表面钝化。在电极表面修饰贵金属材料或导电聚合物薄膜,能稳定传感器性能,提高选择性。选用纳米金、纳米铂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修饰电极分别构筑电化学传感器并对H2S传感性能进行单独考察。根据CPA和TPA对H2S和四种主要干扰物抗坏血酸(AA)、多巴胺、尿酸和肾上腺素的电流响应计算灵敏度和最低检测限,将选择性系数进行综合比较确定最优化的电极修饰方案为使用PEDOT/Au复合膜修饰电极和TPA技术。并且传感器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可用于模拟真实生物环境中H2S电化学连续监测。(5)NO的直接电化学氧化发生在较高的电位,因此对其传感器选择性的定量考察很有必要。分别使用滴涂法、电化学沉积法和电化学聚合法制备了碳纳米管传感界面(CNT/GCE)、Ti3C2传感界面(Ti3C2/GCE)、纳米金传感界面(Au/GCE)和聚1-氨基-5奈酚电聚合膜传感界面。使用DPV法研究了四种传感界面对NO和三种干扰物AA、半胱氨酸、亚硝酸盐的伏安响应,计算对应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干扰系数,优化出性能最好的传感界面为Ti3C2/CNT/GCE,并在模拟真实生物液体中评估其使用性能良好。本论文有68幅图、9个表和315篇参考文献。

赵文鹏[3](2021)在《三种典型酚类污染物的电化学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简单的方法对玻碳电极进行修饰得到L-甲硫氨酸修饰电极(PLM/GCE)、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MWCNTs/GCE)、纳米银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AgNPs/GR/MWCNTs/GCE),用于对三种典型酚类污染物的电化学检测,并对最优实验条件以及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L-甲硫氨酸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对对氯苯酚的电化学检测通过循环伏安法将L-甲硫氨酸修饰到裸玻碳电极上,形成一层致密均匀的修饰膜,制备出PLM/GCE。通过时间-电流法对对氯苯酚进行富集,并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探讨了对氯苯酚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和最优的测定条件。结果表明,在聚合圈数为3圈,以+0.2 V为富集电压,富集时间为150 s,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为支持电解质,p H=6.0的底液体系中,对氯苯酚在8.0×10-6~1.0×10-4mol/L浓度范围内,其浓度与氧化峰电流值大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范围宽,灵敏度高,稳定性、重复性以及回收率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2.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对2,6-二甲基苯酚的电化学检测以二次蒸馏水为分散剂,将MWCNTs长时间超声分散,形成均匀的浑浊修饰液,并通过简单的滴涂法,成功的将MWCNTs修饰到裸玻碳电极上,制备出MWCNTs/GCE。将修饰好的电极作为工作电极,建立三电极体系,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探讨了2,6-二甲基苯酚在MWCNTs/GCE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最优的测定条件。结果表明,在滴涂12μL,1.0 mg/m L修饰液,0 V为富集电压,富集时间为400 s,以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为支持电解质,p H=7.0的底液体系中,2,6-二甲基苯酚在2.0×10-6~1.0×10-4mol/L的浓度范围,其浓度与氧化峰电流值大小之间之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宽,电极的稳定性及重复性满足要求。3.纳米银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对双酚A的电化学检测通过简单的浸渍法和电化学还原法成功的将纳米银(AgNPs)、氧化石墨烯(GO)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修饰到玻碳电极上。制备出稳定性高,重复性好,检测范围宽的纳米银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并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探讨了双酚A在复合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最优的测定条件。结果表明,在修饰6μL、浓度比1:1的修饰液,浸泡在质量浓度为0.01 mg/m L的AgNPs中30 min,以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为支持电解质,底液p H=7.0的条件下,双酚A在8.0×10-6~1.0×10-4mol/L浓度范围内,其浓度与氧化峰电流值大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电化学响应良好,可用于双酚A的检测。

连爽[4](2021)在《水体中部分典型PPCPs的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各种药物与个人护理品(PPCPs)的使用量逐年增长,PPCPs污染物也被广泛地关注。研究发现,PPCPs会在水体中残留,并对水体有一定影响。本文研究新型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对药物污染物的电化学检测方法,并且对实验方法进行调整优化,主要内容如下:1.电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rGO-MWCNTs/GCE)的制备及其对萘普生的测定:将氧化石墨烯(GO)与多壁碳纳米管(MWCNTs)通过超声混合、滴涂、烘干,选用恒电位还原法修饰到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得电极rGO-MWCNTs/GCE。通过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实现了对萘普生的电化学检测,优化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在电极修饰材料修饰量为7μL,支持电解质为p H=6.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缓冲液,电还原时间为600 s,富集时间为300 s的条件下,rGO-MWNTs/GCE可以对萘普生进行快速检测。萘普生的浓度在5.0×10-6~2.0×10-4mol/L(M)范围内,线性方程为Ip(μA)=0.1419c+28.258(r=0.9985),检测限为4.8×10-6M,并将该电极应用于加标回收实验,结果令人满意。2.罗丹明B-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Rh B-MWCNTs/GCE)的制备及其对磺胺(SA)的测定:通过电聚合方法合成了罗丹明B-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使用DPV检测磺胺的电化学行为,并对测定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电极修饰材料为10μL,电聚合10圈,富集时间300 s,支持电解质为PBS,p H=7.0,在1.4×10-4~3.0×10-7M范围内,峰值与磺胺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p(μA)=0.9222c+8.0637(r=0.9978),并将该电极应用于加标回收实验。3.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CTAB-rGO-MWCNTs/GCE)的制备及其对水杨酸(salicylicacid)的测定通过电聚合与恒电位还原法合成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通过DPV对水杨酸进行电化学检测,并对测定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电极修饰材料为10μL,电聚合15圈,富集时间450 s,电还原时间500 s,支持电解质为柠檬酸-柠檬酸钠,p H=6.0,水杨酸的浓度在1.0×10-6~5.0×10-3M范围内,峰值与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p(μA)=10408c+3.727(r=0.9992),并将该电极应用于加标回收实验。

宋凯利[5](2021)在《纳米材料—有机聚合物复合膜修饰电极在食品违禁添加物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非法使用各种违禁添加物已成为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保障食品安全,实现食品样品中违禁添加物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准确检测成为关键手段。尽管目前已有不少方法可用于食品样品中违禁添加物的分析检测,但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因此,进一步开发新的分析方法、原理以实现食品中违禁添加物快速准确检测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近期,纳米材料化学修饰电极电化学传感方法因操作方便、分析费用低、易于实现小型化、自动化等特点已在食品安全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其主要原理是将各种纳米材料有序组装于基础电极表面,利用各纳米材料的相互协同实现修饰电极对食品中违禁添加物的高性能电化学分析。本论文首先对近年来纳米材料化学修饰电极在食品分析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和总结,然后通过设计分别制备了石墨烯量子点-过氧化聚吡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膜修饰电极、多壁碳纳米管-过氧化聚吡咯-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膜以及金纳米粒子-聚L-半胱氨酸-过氧化聚吡咯-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膜修饰电极,并将上述电极分别用于罗丹明B、6-苄氨基嘌呤及瘦肉精等食品中违禁添加剂的电化学传感。全文主要内容如下:1.先将碳纳米管滴涂于基础电极表面,再以石墨烯量子点为掺杂剂,采用电化学方法将吡咯电化学聚合在碳纳米管表面,在进一步电化学还原和过氧化处理后,得到了石墨烯量子点-过氧化聚吡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膜修饰电极(GQDs-OPPy/MWCNTs/CCE)。在详细研究罗丹明B在该修饰电极上电化学性质及电极反应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建立了一种可用于食品样品中罗丹明B测定的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采用DPV法测定Rh B,在5.0×10-8~2.0×10-5 mol·L-1范围内,峰电流的大小与浓度变化成正比,检出限为1.7×10-8 mol·L-1(3Sb)。该GQDs-OPPy/MWCNTs/CCE修饰电极与文献报道的电化学传感器相比具有更低的检出限和更宽的线性范围。将其用于花椒、辣椒和果干样品中罗丹明B的检测,结果满意。2.采用一步电化学沉积法从同时含有氧化石墨烯(GO)、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吡咯的溶液中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聚吡咯/氧化石墨烯复合膜(MWCNTs/PPy/GO)修饰电极。经后续电化学还原和过氧化处理,制得了一种多壁碳纳米管-过氧化聚吡咯-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膜(MWCNTs/OPPy/Er GO)修饰电极。结果表明,采用一步电化学技术可同时将石墨烯、碳纳米管和聚吡咯有序组装在基础电极表面,简化了电极制备过程。进一步研究了该修饰电极上植物激素6-苄氨基嘌呤(6-BAP)的电化学行为,解释了6-BAP在该电极上可能的反应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微分脉冲伏安法(DPV)测定6-BAP的新方法。优化实验条件后,用该修饰电极DPV法检测6-BAP时,在1.0×10-8~3.0×10-5 mol·L-1范围内,浓度大小与峰电流值成正比,检出限(3Sb)为3.3×10-9 mol·L-1。该方法用于豆芽水中6-BAP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5.2~104%范围内。3.首先采用电化学方法构筑了过氧化聚吡咯-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膜(OPPy/ERGO)修饰电极。进一步在该复合膜修饰电极上电化学沉积了聚L-半胱氨酸(P-L-Cys),制得聚L-半胱氨酸-过氧化聚吡咯-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膜(P-L-Cys/OPPy/ERGO),最后将该电极浸入金纳米粒子(Au NPs)胶体溶液中,制备了一种金纳米粒子-聚L-半胱氨酸/过氧化聚吡咯/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膜(Au NPs/P-L-Cys/OPPy/ERGO)复合膜修饰电极。结果表明,基础OPPy/ERGO复合膜的三维结构为负载聚L-半胱氨酸提供了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活性位点。利用聚L-半胱氨酸的吸附作用,可进一步将金纳米粒子有序组装到界面上。膜中各组分的相互协同进一步提高了该修饰电极检测盐酸克伦特罗的电化学活性,可实现猪肉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有效测定。DPV法检测盐酸克伦特罗时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3Sb)分别为7.0×10-8~7.0×10-5 mol·L-1和2.3×10-8 mol·L-1。

彭苏娟[6](2021)在《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硝基苯胺(p-nitroaniline,PNA)属苯胺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主要作为偶氮染料、农药和兽药的中间体。然而,PNA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母液和洗涤废水,排放到河流水体中,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建立快速检测PNA的方法尤为重要。电化学分析方法因其灵敏、高效、快捷的特点,在分析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利用单层二硫化钨(WS2)及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电化学性质,构建WS2/CMWCNTs复合材料用于检测PNA,将建立的方法能够应用到实际样品PNA的检测中,为检测水中PNA提供快速灵敏的方法。方法:(1)将玻碳电极进行打磨、清洗、晾干等预处理,运用混酸法将多壁碳纳米管进行改性,再通过超声将WS2与CMWCNTs两者混合,制备成WS2/CMWCNTs复合材料,然后用移液器将制备的复合材料滴涂在玻碳电极上,自然晾干,记为WS2/CMWCNTs/GCE。(2)运用扫描电镜、循环伏安法以及电化学阻抗谱等对修饰材料进行表征,观察其形貌特征,研究其电化学性能。(3)采用三电极体系,以WS2/CMWCNTs/GCE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为参比电极,铂电极(Pt)为辅助电极,以扫描速率100m V·s-1,起始电位为-1.1V,终止电位为0.4V作为测定参数,使用线性循环伏安法探讨PNA在WS2/CMWCNTs/GCE上的电化学行为。通过对修饰剂用量、支持电解液的选择、磷酸盐缓冲液(PBS)的p H值及扫描速率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建立快速测定PNA的电化学分析方法;(4)通过线性范围、检出限、重复性、稳定性及干扰实验等一系列方法性能学指标对方法进行验证,将建立的方法应用到实际废水样品的检测中。结果:(1)通过混酸法制备羧基化碳纳米管,再经过超声与单层二硫化钨结合,制成的悬浊液不仅均匀且分散性好。(2)对修饰电极的表征结果进行分析,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单层二硫化钨形貌为薄片状,酸化后的多壁碳纳米管氧化比较均匀,且WS2/CMWCNTs复合膜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循环伏安曲线显示:与裸电极相比,WS2/CMWCNTs复合膜的峰电流增大了100μA,说明氧化还原能力大大增强;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拟合计算得出GCE、WS2/GCE、CMWCNTs/GCE和WS2/CMWCNTs/GCE的电阻值,分别为628?、251?、11?、4?,电阻依次减小,表明修饰的复合材料WS2/CMWCNTs/GCE能够有效减少电阻,加快电子传递速率,这也与CV结果一致。(3)循环伏安曲线表明:在p H7.0的底液PBS中,PNA在-0.7V处有一明显的还原峰,且为不可逆。探讨出了最优的实验条件为修饰剂用量为4μL;支持电解液选择磷酸盐缓冲液(PBS);支持电解液的p H值为7;扫描速率最佳为100m V·s-1。(4)条件优化后,在0~500μmol·L-1范围内,峰电流值与PNA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1,检出限(3s/k)为0.63μmol·L-1,电极重复性和重现性结果表明两者RSD均小于5%,干扰实验结果显示:在可能共存的有机物和常见的离子以及同分异构体进行干扰时,WS2/CMWCNTs复合膜对硝基苯胺选择性强。应用构建的修饰电极对废水进行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2.8%~102.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5%。结论:(1)构建了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通过在多壁碳纳米管的表面引入羧基,既能保持其原有的良好性质,又可以提高其对离子的结合能力,且引入羧基的多壁碳纳米管能为单层二硫化钨提供支撑载体和更多结合位点。通过一系列方法对修饰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比较成功。(2)利用构建的WS2/CMWCNTs/GCE电化学传感器检测实际样品,结果表明电化学传感器对PNA还原特性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通过线性范围、检出限、重复性及干扰实验,进一步证实了方法的可靠性。利用建立的新方法测定废水中的对硝基苯胺,结果令人满意。表明该传感器性能稳定、重现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可为水中对硝基苯胺快速检测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王国凡[7](2021)在《化学修饰电极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修饰电极作为电化学、电分析化学中研究的热点领域,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环境,药物、医学等不同领域的检测。伴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检测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提高化学修饰电极的选择性、灵敏度、重现性和稳定性,满足当下检测技术的要求,本文对化学修饰电极的类型,制备方法和应用进行了归纳分析。

孙会萍[8](2021)在《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检测DNA羟甲基化与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碳基材料的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5-羟甲基胞嘧啶(5-hydroxymethylcytosine,5-hmC)是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C)的氧化产物,是继5-mC被称为“第五种碱基”之后的“第六种碱基”。研究表明,5-hmC是DNA主动去甲基化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体,在细胞分化和基因表达调控等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5-hmC含量的变化与人体多种疾病相关,例如,神经性系统疾病(抑郁症)、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等。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5-hmC含量明显降低。因此,5-hmC有可能成为癌症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建立准确、快速和灵敏的DNA羟甲基化及相关转移酶活性的检测方法,已成为阐明正常和病理基因表达现象重要机制的工具,能为癌症、遗传性疾病等诊断与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成为当前分析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交叉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电化学发光分析法(ECL)是分析化学方法中极少有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食品分析及环境分析等领域。本论文研究工作基于核酸酶和抗体分别对DNA序列特定位点的特异性识别,结合纳米材料信号放大和核酸信号放大策略,发展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DNA羟甲基化检测的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新方法。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CSC)资助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周宏才教授课题组进行联合培养,开展了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衍生碳基金属氧化物及其应用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工作。全文共分为六章,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限制性内切酶识别DNA羟甲基化及葡糖基转移酶活性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新方法研究。利用纳米金(AuNPs)/Nafion膜修饰玻碳电极(GCE)制备了AuNPs/Nafion/GCE修饰电极,然后将钌-三(2,2′-联吡啶)二六氟磷酸盐(Ru(bpy)32+)静电吸附到AuNPs/Nafion/GCE表面,随后将二茂铁标记的羟甲基化双链DNA自组装到AuNPs表面,二茂铁对Ru(bpy)32+电化学发光信号起到高效淬灭作用。T4噬菌体β-葡萄糖转移酶(T4β-glycosyltransferase,β-GT)在葡萄糖供体尿核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lu)存在的情况下,将5-羟甲基胞嘧啶糖基化生成β-葡萄糖基-5-羟甲基胞嘧啶(β-glucosyl-5-hydroxymethylcytosine,5-ghmC),而生成的β-葡萄糖基-5-羟甲基胞嘧啶可对目标DNA序列起到保护作用,使目标DNA序列避免被Msp I限制性酶剪切,从而使标记有淬灭物质二茂铁的DNA序列保持在电极表面,使得钌联吡啶的电化学发光被淬灭;没有β-GT存在的情况下,Msp I在羟甲基化序列3’-GGChm/C-5’位点处发生剪切,使二茂铁随着切断的DNA远离电极表面,钌联吡啶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得到恢复。ECL强度与糖基转移酶浓度在0.1-180U·m 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4 U·m L-1。该方法实现了5-羟甲基胞嘧啶与5-甲基胞嘧啶的区分以及β-GT活性检测。2.基于甲基转移酶特异性识别与纳米材料信号放大DNA羟甲基化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方法研究。论文第二章建立了β-GT活性检测新方法,该方法也可有效区分5-hmC与5-mC。本章研究工作中,针对5-hmC含量低的问题,建立一种灵敏检测5-hmC DNA的分析新方法。首先,在电极表面修饰还原性二硫化钼(r Mo S2)与聚丙烯酸(PAA)复合物,然后将双链DNA组装到修饰电极表面,再通过甲基转移酶M.Hha I将β-巯基乙胺结合到带有5-hmC位点的DNA链上,随后利用改性后二氧化硅包覆钌联吡啶纳米复合物上的氰基与M.Hha I处理过的DNA结合,将电化学发光物质结合到电极表面,施加电压,产生一个增强的电化学发光响应信号。在优化实验条件下,电化学发光强度与5-羟甲基胞嘧啶DNA链(5-hmC DNA)浓度在5.0×10-14 M-1.0×10-11 M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2×10-14 M。3.基于葡糖基转移酶与多功能电化学发光信号物质DNA羟甲基化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方法研究。本研究工作中,重点制备了多功能电化学发光物质(N-(phthalhydrazide-4-yl)-thiophen-2-amino-5-boronic acid,PTAB),以实现羟甲基化DNA含量的快速、灵敏检测。PTAB含有三个模块:发光物质模块(异鲁米诺部分)、桥连模块(硼酸部分)和自组装模块(噻吩部分)。在β-GT和UDP-Glu存在的情况下,将目标检测物质5-hmC-dsDNA上的5-羟甲基胞嘧啶糖基化生成5-ghmC,再通过带硼酸基团的ECL信号物质PTAB和5-ghmC的顺式二醇生成硼酸酯共价键,每个羟甲基胞嘧啶位点处可添加一个发光物质PTAB,最后将标记PTAB的5-hmC-dsDNA巯基自组装到金电极表面,施加电压后产生强的电化学发光信号。该传感方法可对5-hmC-dsDNA进行特异性识别与检测,电化学发光强度与5-hmC-dsDNA含量(质量百分比浓度)在0.0090%-0.576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058%。由于合成的ECL信号物质含有硼酸基团,该生物传感方法可望用于含有1,2-或1,3-二醇官能团物质的检测。4.基于磁性纳米复合物和DNA纳米机器的DNA羟甲基化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方法研究。结合纳米材料信号放大和核酸信号放大创建了检测5-hmC-dsDNA的新策略,该策略可降低电极表面DNA组装产生空间位阻效应的影响,实现了5-hmC-dsDNA含量的高灵敏度检测。首先,将5-hmC-dsDNA静电吸附在带有正电荷的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四氧化三铁/二硫化钼(PDDA/Fe3O4/Mo S2)表面,制备了5-hmC-dsDNA/PDDA/Fe3O4/Mo S2。然后,将DNA walker探针、Ru(bpy)32+标记的DNA(Ru-S1)和5-hmC抗体依次固定到具有较大表面积的金纳米(AuNPs)表面,制备了DNA纳米机器。再利用DNA纳米机器上的5-hmC抗体与5-hmC-dsDNA/PDDA/Fe3O4/Mo S2表面的5-hmC位点特异性相互作用,得到Ab@walker&Ru-S1/Au/5-hmC-dsDNA/PDDA/Fe3O4/Mo S2。磁性分离后,当DNA walker探针与Ru-S1配对时,形成的Nb.Bv CI切刻内切核酸酶识别位点,在Nb.Bv CI的剪切作用下,剪切Ru-S1,产生带有Ru(bpy)32+标记的DNA小片段(Ru-S1′),同时释放DNA walker探针,释放的DNA walker探针与金纳米表面上由近到远的下一个Ru-S1继续配对,形成新的Nb.Bv CI识别位点,继续引发剪切反应,最终将少量的目标5-hmC-dsDNA转化得到大量的Ru-S1′。最后,通过静电作用将Ru-S1′吸附到聚乙烯亚胺(PEI)/GCE修饰电极表面,产生强的ECL信号。该生物传感方法的检出限为0.0024%。5.以ZIF-67为钴前驱体和牺牲模板,引入碳纳米管并且协同过渡金属铜锰纳米粒子,经过高温煅烧生成了具有交联结构的Cu-Mn/ZIF-67/CNTs-600纳米复合材料,该制备方法可防止粒子团聚,促进电解液离子的运输,有利于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电容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以Cu-Mn/ZIF-67/CNTs-600纳米复合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测试了其在三电极体系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此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2 A·g-1时,比电容可达1040 F·g-1。

闫彬[9](2020)在《典型环境有机污染物的电化学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关于水环境污染物检测的化学方法也层出不穷。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新型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水环境中部分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检测。具体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GR-MWNTs/GCE)的制备及对盐酸环丙沙星(CIP)的测定:将石墨烯(GR)与多壁碳纳米管(MWNTs)进行超声混合,得到了一种性能稳定的复合纳米修饰材料GR-MWNTs,并采用简单的滴涂法将其修饰到玻碳电极(GCE)表面,通过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实现了对CIP的电化学检测,并对其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CIP在该修饰电极上有良好的电化学响应,在优化实验条件后,该电极呈现出良好的灵敏度、稳定性和重现性,CIP在5.0×10-62.0×10-44 mol/L浓度范围内,线性方程为Ip(μA)=0.1095c+11.766,相关系数R=0.9980,检出限为5.0×10-66 mol/L(信噪比为S/N=3),并将该电极进行模拟水样检测。2.石墨烯-锰卟啉复合修饰电极(GR-MnTPP/GCE)的制备及对苯二酚异构体和磺胺(SA)的测定:通过π-π非共价的方式合成了石墨烯-锰卟啉复合材料(GR-MnTPP),以GCE为基础电极,采用滴涂法对GCE进行修饰,通过DPV对3种异构体进行电化学检测,并对逐步对3种异构体达的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pH=5.0的乙酸-乙酸钠底液(HAc-NaAc)中,一定浓度范围内,苯二酚3种异构体的差分脉冲峰电流强度与其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电化学检测的线性范围分别为对苯二酚(HQ)5.0×10-62.0×10-44 mol/L、邻苯二酚(CT)5.0×10-62.0×10-4 mol/L,间苯二酚(RS)5.0×10-63.0×10-4 mol/L,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5、0.9986、0.9996。表明该方法能灵敏、快速、准确地对3种异构体进行同时测定,并将该电极应用于模拟水样。同时运用DPV研究了SA在该纳米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p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产生一个不可逆的氧化峰,峰电位为0.89 V。同时,在5.0×10-62.0×10-44 mol/L范围内,磺胺的峰电流与其浓度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其电化学检测的线性方程为Ip(μA)=0.114c+11.982,相关系数R=0.9989,平行测定的相对误差小于1.38%(n=7)。结论表明利用GR-MnTPP/GCE对SA的电化学检测有良好的响应效果,可以应用于对SA的测定。3.多壁碳纳米管-锰卟啉复合修饰电极(MWNTs-MnTPP/GCE)的制备及对罗丹明B的测定:同样的运用π-π非共价的方式制备了MWNTs-MnTPP/GCE,研究了罗丹明B在MWNTs-MnTPP/GCE上的电化学行为,并探讨了罗丹明B在MWNTs-MnTPP/GCE上检测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最优的条件下,罗丹明B在MWNTs-MnTPP/GCE上呈现出良好的电化学响应,罗丹明B的检测浓度范围为5.0×10-72.0×10-44 mol/L,同时线性方程为Ip(μA)=0.6102c+14.078,相关系数R=0.9986,检出限为5.0×10-77 mol/L,信噪比为S/N=3。并应用该修饰电极进行模拟水样检测,取得结果令人满意。

陈金城[10](2019)在《碳纳米复合材料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药物和非法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传感器技术作为药物分析中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由于其具有响应快、操作简单以及灵敏度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药品与食品领域的研究。近年来,碳纳米材料因其具有许多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已经成为众多领域中研究的热点。其中,功能化碳纳米材料因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更强的选择性以及电催化活性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传感器的构建。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五种不同的功能化碳纳米复合材料的传感器平台,并将其应用于药物和食品非法添加剂的分析。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将β-CD-GO复合物固定在玻碳电极上制备了一种用于同时测定欧前胡素(IMP)、异欧前胡素(IIMP)和伞形花内酯(UB)的电化学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这三种成分的电化学行为。IMP、IIMP和UB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5-90.0μM、3.0-90.0μM和0.8-20.0μM,检测限分别为0.5、0.8和0.05μM(S/N=3)。将该传感器应用于实际样品白芷和都梁滴丸(白芷和川芎)中IMP、IIMP和UB的测定,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并用HPLC进行了验证。2、将DNA/carboxyl MWCNTs固定在玻碳电极上构建了同时测定甘草素(LG)和甘草苷(LQ)的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研究了LG和LQ在DNA/carboxyl MWCNTs复合物修饰GCE上的吸附伏安行为。LG和LQ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8-1.6μM和5.0-100.0μM,检测限分别为0.02和0.8μM(S/N=3)。该方法成功应用于人血清中LG和LQ的检测且效果令人满意,它为体内研究LG和LQ的药理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3、采用简单的滴涂法制备了ZnCl2@β-CD–GO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并应用于花椒毒素(XAT)及其同分异构体佛手柑内酯(BG)的同时检测。实验结果表明,ZnCl2@β-CD–GO/GCE电极对XAT和BG具有很好的电催化活性。XAT和BG在该修饰电极上得到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8-100.0μM和2.0-100.0μM,检测限分别为25.0nM和0.2μM(S/N=3)。此外,ZnCl2@β-CD–GO/GCE电极对XAT和BG的分析检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重现性,可应用于血样中XAT和BG的同时检测。4、首次将DNA固定在氧化石墨烯修饰的玻碳电极上用于甲氨蝶呤(MTX)的检测,利用DNA中鸟嘌呤的峰电流响应作为溶液中MTX的检测信号。MTX在DNA传感器上的吸附伏安行为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进行研究。伏安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MTX的线性范围为0.055-2.2μM,检测限为7.6nM(S/N=3)。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较,我们所构建的DNA/GO/GCE电极是根据DNA中鸟嘌呤峰电流的变化率来反应MTX的浓度,利用该方法检测血液样品中的MTX具有操作简便、快速以及灵敏度高等特点。5、采用溶剂热的方法合成了纳米黄铜矿(CuFeS2),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黄铜矿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石墨烯形成GR-CuFeS2复合物后能够增强其催化活性。基于GR-CuFeS2复合材料,构建了一种高选择性、高灵敏检测三聚氰胺的比色传感器,结果表明,该传感器检测三聚氰胺的线性范围为0.05-1.8μM,检测限为8.0nM。此外,该传感器成功应用于奶粉样品中三聚氰胺的测定。

二、碳纳米管化学修饰电极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碳纳米管化学修饰电极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Ti3C2-MXene复合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黄酮类药物的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黄酮类化合物
    1.2 电化学传感器
    1.3 功能材料在电化学检测黄酮类物质中的应用
        1.3.1 β-环糊精对黄酮类物质的检测研究
        1.3.2 碳纳米管对黄酮类物质的检测研究
        1.3.3 贵金属纳米粒子对黄酮类物质的检测研究
        1.3.4 石墨烯对黄酮类物质的检测研究
    1.4 MXene材料及其电化学传感应用
        1.4.1 MXene材料简介
        1.4.2 Ti_3C_2-MXene基电化学传感器
    1.5 Ti_3C_2-MXene材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5.1 Ti_3C_2-MXene的自堆叠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1.5.2 Ti_3C_2-MXene易被氧化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1.6 Ti_3C_2-MXene衍生的钛酸盐(M-NTO)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电化学检测实验
        2.2.1 修饰电极的制备
        2.2.2 电化学实验条件
        2.2.3 电化学方法
第3章 MXene/ZIF-67/CNT电极的构建及其对木犀草素的检测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MXene/ZIF-67/CNT材料的制备
        3.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3.2.3 电化学实验方法及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Xene/ZIF-67/CNT的组成及形貌表征
        3.3.2 MXene/ZIF-67/CNT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 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
        3.3.5 修饰电极对LUT的电化学检测
        3.3.6 修饰电极的的重现性,稳定性及选择性研究
        3.3.7 修饰电极的实用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NTO-CNT电极的构建及其对木犀草素的检测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M-NTO-CNT材料的制备
        4.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4.2.3 电化学实验方法及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NTO-CNT的组成及形貌表征
        4.3.2 M-NTO-CNT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4 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
        4.3.5 修饰电极对LUT的电化学检测
        4.3.6 修饰电极的重现性、稳定性及选择性研究
        4.3.7 修饰电极的实用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NTO-Pt/β-CD电极的构建及其对槲皮素的检测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
        5.2.1 M-NTO-Pt/β-CD的制备
        5.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5.2.3 电化学实验方法及条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NTO-Pt/β-CD的组成及形貌表征
        5.3.2 M-NTO-Pt/β-CD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5.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5.3.4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5.3.5 修饰电极对QUE的电化学检测
        5.3.6 修饰电极的稳定性,重现性及选择性研究
        5.3.7 修饰电极的实用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2)生物液体中三种RONSS小分子的电化学实时连续传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物标志物及活性氧氮硫
    1.2 电化学传感分析方法概述
    1.3 双氧水传感研究进展
    1.4 硫化氢传感研究进展
    1.5 一氧化氮传感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标和内容
2 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氨基芘的电化学酶传感器检测生物液体中H_2O_2
    2.1 引言
    2.2 传感器的构建与电化学检测方法
    2.3 HPR-AP/RGO杂化材料的表征
    2.4 电化学传感实验条件的优化
    2.5 传感器对H_2O_2的电化学响应
    2.6 酶传感器性能评价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二氧化锰纳米片催化的超灵敏H_2O_2电化学传感
    3.1 引言
    3.2 MnO_2纳米材料的合成及传感器的构建
    3.3 MnO_2纳米材料和工作电极的表征
    3.4 MnO_2NFs/RGO复合材料对H_2O_2的电催化响应
    3.5 H_2O_2电化学传感实验条件的优化
    3.6 传感器安培电流响应及实用性能评价
    3.7 本章小结
4 纳米铁酸铜/生物质碳复合材料构筑H_2S生物传感器
    4.1 引言
    4.2 CuFe_2O_4纳米材料和生物质碳的合成及传感器的构建
    4.3 CuFe_2O_4和生物质碳材料的表征
    4.4 CuFe_2O_4/Bcn纳米材料对H_2S的电催化响应
    4.5 传感器检测H_2S实验条件的优化
    4.6 传感器对H_2S的安培时间电流响应
    4.7 H_2S传感器稳定性、重复性、选择性和兼容性评价
    4.8 本章小结
5 不同电化学催化界面上H_2S传感性能比较
    5.1 引言
    5.2 传感界面的构建和选择性评估方法
    5.3 裸电极对H_2S的循环伏安响应特性
    5.4 传感界面的表征和对H_2S响应敏感度的比较
    5.5 不同传感界面对四种干扰物的安培响应比较
    5.6 优化的传感界面对H_2S的传感性能考察
    5.7 本章小结
6 差分脉冲伏安法下四种传感界面对NO电化学性能影响评价
    6.1 引言
    6.2 NO传感界面的构建及性能评估方法
    6.3 四种NO传感界面的表面形貌和差分脉冲响应
    6.4 四种传感界面对三种干扰物的选择性研究
    6.5 优化传感界面的性能评估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三种典型酚类污染物的电化学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化学修饰电极
        1.1.1 化学修饰电极的定义及发展
        1.1.2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
        1.1.3 化学修饰电极的应用及意义
    1.2 L-甲硫氨酸、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纳米银
        1.2.1 L-甲硫氨酸的特征及应用
        1.2.2 碳纳米管的特征及应用
        1.2.3 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概述及应用
        1.2.4 纳米银的概述及应用
    1.3 酚类污染物的概述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2 L-甲硫氨酸修饰玻碳电极电化学检测对氯苯酚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2.1 PLM/GCE的制备
        2.2.2.2 对氯苯酚的电化学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LM/GCE的电化学表征
        2.3.2 对氯苯酚在PLM/GCE上的电化学行为
        2.3.3 检测条件优化
        2.3.3.1 L-甲硫氨酸聚合膜厚度对对氯苯酚检测的影响
        2.3.3.2 L-甲硫氨酸溶液浓度对对氯苯酚检测的影响
        2.3.3.3 富集电压对对氯苯酚检测的影响
        2.3.3.4 富集时间对对氯苯酚检测的影响
        2.3.3.5 支持电解质的种类及其浓度对对氯苯酚检测的影响
        2.3.3.6 pH对对氯苯酚检测的影响
        2.3.3.7 扫描速度对对氯苯酚检测的影响
        2.3.3.8 对氯苯酚的电化学检测
        2.3.3.9 稳定性、重复性和回收率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3 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电化学检测2,6-二甲基苯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2.1 MWCNTs/GCE的制备
        3.2.2.2 2,6-二甲基苯酚的电化学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WCNTs/GCE的电化学表征
        3.3.2 2,6-二甲基苯酚在MWCNTs/GCE上的电化学行为
        3.3.3 检测条件优化
        3.3.3.1 分散剂对2,6-二甲基苯酚检测的影响
        3.3.3.2 MWCNTs修饰量对2,6-二甲基苯酚检测的影响
        3.3.3.3 MWCNTs浓度对2,6-二甲基苯酚检测的影响
        3.3.3.4 富集电压对2,6-二甲基苯酚检测的影响
        3.3.3.5 富集时间的对2,6-二甲基苯酚检测的影响
        3.3.3.6 支持电解质对2,6-二甲基苯酚检测的影响
        3.3.3.7 pH对2,6-二甲基苯酚检测的影响
        3.3.3.8 扫描速度对2,6-二甲基苯酚检测的影响
        3.3.3.9 2,6-二甲基苯酚的电化学检测
        3.3.3.10 稳定性、重现性和回收率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4 纳米银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电化学检测双酚A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2.1 修饰电极的制备
        4.2.2.2 双酚A的电化学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gNPs/GR/MWCNTs/GCE的电化学表征
        4.3.2 双酚A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4.3.3 检测条件优化
        4.3.3.1 GO-MWCNTs修饰量对双酚A检测的影响
        4.3.3.2 GO-MWCNTs浓度比对双酚A检测的影响
        4.3.3.3 纳米银质量浓度对双酚A检测的影响
        4.3.3.4 浸泡时间对双酚A检测的影响
        4.3.3.5 氧化石墨烯还原时间对双酚A检测的影响
        4.3.3.6 富集时间对双酚A检测的影响
        4.3.3.7 支持电解质和pH对双酚A检测的影响
        4.3.3.8 扫描速度对双酚A检测的影响
        4.3.3.9 双酚A的电化学检测
        4.3.3.10 稳定性和重复性的测定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水体中部分典型PPCPs的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化学修饰电极的概述
        1.1.1 化学修饰电极的定义和发展史
        1.1.2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
        1.1.3 化学修饰电极的应用及意义
    1.2 石墨烯的概述
        1.2.1 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质
        1.2.2 石墨烯的制备
        1.2.3 石墨烯的应用
    1.3 碳纳米管的概述
        1.3.1 碳纳米管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1.3.2 碳纳米管的应用
    1.4 染料的概述
        1.4.1 染料的种类和性质
        1.4.2 染料修饰电极及其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1.5 表面活性剂的概述
        1.5.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性质
        1.5.2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6 药物污染物的概述
    1.7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2 电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萘普生的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萘普生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响应
        2.3.2 rGO-MWCNTs/GCE的表征
        2.3.3 电极修饰条件及对萘普生测定条件的优化
        2.3.4 萘普生在rGO-MWCNTs/GCE上的电化学检测
        2.3.5 电极的稳定性、重现性和加标回收实验
    2.4 本章小结
3 罗丹明B-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磺胺的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磺胺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响应
        3.3.2 Rh B-MWCNTs/GCE的表征
        3.3.3 电极修饰的条件和磺胺检测条件的优化
        3.3.4 磺胺在Rh B-MWCNTs/GCE上的浓度检测
        3.3.5 电极的稳定性、重现性和加标回收实验
    3.4 本章总结
4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电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水杨酸的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2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杨酸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响应
        4.3.2 CTAB-rGO-MWCNTs/GCE的表征
        4.3.3 电极修饰条件及水杨酸测定条件的优化
        4.3.4 水杨酸在CTAB-rGO-MWCNTs/GCE上的电化学检测
        4.3.5 稳定性、重现性和加标回收实验
    4.4 本章总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纳米材料—有机聚合物复合膜修饰电极在食品违禁添加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1.1 碳基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1.2 金属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2 有机聚合物膜修饰电极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3 纳米材料/有机聚合物复合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3.1 纳米材料/有机聚合物复合膜修饰电极的制备
        1.3.2 纳米材料/有机聚合物复合膜修饰电极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4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石墨烯量子点-过氧化聚吡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膜电极检测罗丹明B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QDs-OPPy/MWCNTs/CCE修饰电极的制备及表征
        2.3.2 罗丹明B在 GQDs-OPPy/MWCNTs/CCE上电化学行为研究
        2.3.3 DPV法测定RhB
        2.3.4 修饰电极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
        2.3.5 样品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电化学共沉积多壁碳纳米管-过氧化聚吡咯-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膜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MWCNTs/ERGO/OPPy/CCE修饰电极的制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WCNTs/ErGO/OPPy/CCE修饰电极制备与表征
        3.3.2 6-BAP在 MWCNTs/ErGO/OPPy/CCE上电化学行为研究
        3.3.3 DPV法检测6-BAP
        3.3.4 修饰电极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
        3.3.5 样品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金纳米粒子-聚L-半胱氨酸-过氧化聚吡咯-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膜电极的制备及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uNPs/P-L-Cys/OPPy/ERGO/CCE修饰电极的制备及表征
        4.3.2 CLB在 AuNPs/P-L-Cys/OPPy/ERGO/CCE上电化学行为研究
        4.3.3 AuNPs/P-L-Cys/OPPy/ERGO/CCE电极测定CLB
        4.3.4 修饰电极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
        4.3.5 样品分析
    4.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论文完成情况

(6)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对硝基苯胺的危害
    1.2 电化学分析方法
    1.3 纳米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应用
    1.4 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应用
2 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
        2.1.2 材料与试剂
        2.1.3 实验测试参数及方法
        2.1.3.1 电化学工作站
        2.1.3.2 三电极体系
        2.1.3.3 循环伏安法
        2.1.4 WS_2/CMWCNTs/GCE电化学传感器构建
        2.1.4.1 修饰材料的制备
        2.1.4.2 修饰电极的制备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扫描电镜(SEM)
        2.2.2 线性循环伏安曲线(CV)
        2.2.3 电化学阻抗谱(EIS)
    2.3 小结
3 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测定水中对硝基苯胺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NA在不同修饰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
        3.2.2 实验条件的优化
        3.2.2.1 修饰剂的用量
        3.2.2.2 支持电解液的选择
        3.2.2.3 电解液p H值对PNA峰电流的影响
        3.2.2.4 扫描速率的影响
        3.2.3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3.2.4 电极的重复性与重现性
        3.2.5 干扰试验
        3.2.6 实际样品及加标回收测定
    3.3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对硝基苯胺的测定方法及纳米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化学修饰电极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修饰电极的种类
2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
3 化学修饰电极的应用
    3.1 化学修饰电极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3.1.1 化学修饰电极在无机污染物中的检测应用
        3.1.2 化学修饰电极在有机污染物中的检测应用
    3.2 化学修饰电极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3.3 化学修饰电极在医学检测中的应用
4 结论与展望

(8)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检测DNA羟甲基化与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碳基材料的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概述
    1.2 电化学发光基本反应机理
    1.3 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的应用
    1.4 DNA羟甲基化及其研究进展
    1.5 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限制性内切酶识别DNA羟甲基化及葡糖基转移酶活性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新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甲基转移酶特异性识别与纳米材料信号放大DNA羟甲基化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葡糖基转移酶与多功能电化学发光信号物质DNA羟甲基化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磁性纳米复合物和DNA纳米机器的DNA羟甲基化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衍生碳基金属氧化物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典型环境有机污染物的电化学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化学修饰电极的概述
        1.1.1 化学修饰电极的定义和发展史
        1.1.2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
        1.1.3 化学修饰电极的应用及意义
    1.2 石墨烯的概述
        1.2.1 石墨烯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1.2.2 石墨烯的制备
        1.2.3 石墨烯的应用
    1.3 碳纳米管的概述
        1.3.1 碳纳米管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1.3.2 碳纳米管的制备
        1.3.3 碳纳米管的应用
    1.4 卟啉的概述
        1.4.1 卟啉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1.4.2 卟啉的应用
    1.5 电化学分析法在环境有机污染物检测的应用
    1.6 论文的选题背景依据、研究内容和意义
2 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盐酸环丙沙星的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GR-MWNTs的制备
        2.2.3 GR-MWNTs/GCE的制备
        2.2.4 CIP的电化学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R-MWNTs/GCE的电化学表征
        2.3.2 电极修饰的条件及CIP测定条件的优化
        2.3.2.1 GR-MWNTs的体积比对CIP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2.3.2.2 GR-MWNTs修饰体积对CIP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2.3.2.3 支持电解质及其浓度对CIP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2.3.2.4 支持电解质pH对CIP的氧化峰电流的关系
        2.3.2.5 富集时间及富集电位对CIP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2.3.2.6 扫描速度对CIP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2.3.3 CIP在GR-MWCNTs/GCE上的电化学检测
        2.3.4 稳定性、重现性和模拟水样的检测
    2.4 本章小结
3 石墨烯-锰卟啉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3种苯二酚异构体及磺胺的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GR-MnTPP的制备
        3.2.3 GR-MnTPP/GCE的制备
        3.2.4 苯二酚3种异构体的电化学检测
        3.2.5 SA的电化学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R-Mn TPP/GCE的电化学表征
        3.3.2 电极修饰的条件和苯二酚3 种异构体检测条件的优化
        3.3.2.1 GR-MnTPP修饰体积和浓度对HQ、CT、RS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3.3.2.2 支持电解质及其浓度对HQ、CT、RS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3.3.2.3 支持电解质pH对HQ、CT、RS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3.3.2.4 富集时间及富集电位对HQ、CT、RS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3.3.2.5 扫描速度对HQ、CT、RS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3.3.2.6 3种异构体在GR-MnTPP/GCE上的浓度检测
        3.3.2.7 稳定性、重现性和模拟水样的检测
        3.3.3 SA的电化学行为
        3.3.4 电极修饰的条件及磺胺测定条件的优化
        3.3.4.1 GR-MnTPP/GCE修饰体积对SA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3.3.4.2 支持电解质及其浓度对SA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3.3.4.3 支持电解质pH对SA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3.3.4.4 富集时间及富集电位对SA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3.3.4.5 扫描速度对SA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3.3.4.6 SA在GR-MnTPP/GCE上的电化学检测
        3.3.4.7 稳定性、重现性和模拟水样的检测
    3.4 本章总结
4 多壁碳纳米管-锰卟啉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罗丹明B的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2 MWNTs-MnTPP的制备
        4.2.3 MWNTs-MnTPP/GCE的制备
        4.2.4 MWNTs-MnTPP/GCE对罗丹明B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WNTs-MnTPP/GCE的电化学表征
        4.3.2 电极修饰的条件及罗丹明B测定条件的优化
        4.3.2.1 MWNTs-MnTPP的体积比对罗丹明B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4.3.2.2 MWNTs-MnTPP修饰体积对罗丹明B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4.3.2.3 支持电解质及浓度对罗丹明B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4.3.2.4 支持电解质pH对罗丹明B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4.3.2.5 富集时间及富集电位对罗丹明B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4.3.2.6 扫描速度对罗丹明B的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4.3.3 罗丹明B在MWCNTs-MnTPP/GCE上的电化学检测
        4.3.4 稳定性、重现性和模拟水样的检测
    4.4 本章总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碳纳米复合材料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药物和非法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传感器
        1.1.1 电化学传感器
        1.1.1.1 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
        1.1.1.2 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
        1.1.2 比色传感器
    1.2 碳纳米材料
        1.2.1 石墨烯
        1.2.1.1 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质
        1.2.1.2 石墨烯的制备
        1.2.1.3 石墨烯的功能化
        1.2.2 碳纳米管
        1.2.2.1 碳纳米管的结构与性质
        1.2.2.2 碳纳米管的制备
        1.2.2.3 碳纳米管的改性
    1.3 碳纳米材料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1.3.1 抗肿瘤成分的检测
        1.3.2 抗氧化成分的检测
        1.3.3 抗病毒成分的检测
        1.3.4 抗菌成分的检测
        1.3.5 非法添加剂的检测
    1.4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欧前胡素(IMP)、异欧前胡素(IIMP)和伞形花内酯(UB)在β-CD–GO复合膜修饰电极上的同时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β-CD–GO/GCE修饰电极的制备
        2.2.3 白芷样品溶液的制备
        2.2.4 都梁滴丸样品溶液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扫描电镜的表征
        2.3.2 β-CD–GO/GCE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2.3.3 IMP、IIMP和UB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2.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4.1 扫描速率的影响
        2.3.4.2 缓冲溶液的影响
        2.3.4.3 GO与β-CD比例的影响
        2.3.4.4 β-CD-GO悬浮液体积的影响
        2.3.5 IMP、IIMP和 UB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2.3.6 重现性与稳定性
        2.3.7 干扰实验
        2.3.8 实际样品分析
        2.3.8.1 白芷样品中IMP、IIMP和UB的同时测定
        2.3.8.2 都梁滴丸样品中IMP、IIMP和UB的同时测定
    2.4 结论
第三章 甘草素(LG)和甘草苷(LQ)在DNA/carboxyl MWCNTs修饰电极上的同时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DNA/carboxyl MWCNTs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
        3.2.3 LG和 LQ的检测流程图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扫描电镜表征
        3.3.2 DNA/carboxyl MWCNTs/GCE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3.3.3 LG和LQ在DNA/carboxyl MWCNTs/GCE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3.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1 扫描速率的影响
        3.3.4.2 carboxyl MWCNTs和DNA比例的影响
        3.3.4.3 缓冲溶液与pH的影响
        3.3.5 LG和LQ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3.3.6 干扰实验
        3.3.7 重现性和稳定性
        3.3.8 LG和LQ在人血清样品中的同时测定
    3.4 结论
第四章 花椒毒素(XAT)和佛手苷内脂(BG)同分异构体在ZnCl_2@β-CD-GO修饰电极上的同时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ZnCl_2@β-CD–GO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
        4.2.3 XAT和BG的检测流程图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极表征
        4.3.1.1 扫描电镜与能级图谱表征
        4.3.1.2 ZnCl_2@β-CD–GO/GCE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4.3.2 XAT和BG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4.3.3 扫描速率的影响
        4.3.4 合成温度的影响
        4.3.5 XAT和BG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4.3.6 重现性与稳定性
        4.3.7 干扰实验
        4.3.8 XAT和BG在人血清样品中的同时测定
    4.4 结论
第五章 氧化石墨烯修饰的DNA电化学传感器用于甲氨蝶呤(MTX)的测定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GO修饰电极的制备
        5.2.3 DNA在修饰电极表面上的固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DNA/GO/GCE电极的表征
        5.3.2 MTX-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5.3.3 DNA/GCE和DNA/GO/GCE电化学行为的比较
        5.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5.3.4.1 扫描速率的影响
        5.3.4.2 缓冲溶液和pH的影响
        5.3.4.3 吸附时间与吸附电位的影响
        5.3.4.4 DNA浓度的优化
        5.3.5 MTX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5.3.6 重现性与稳定性
        5.3.7 干扰实验
        5.3.8 实际样品的测定
        5.3.8.1 血清样品中MTX的测定
        5.3.8.2 尿液样品中MTX的测定
    5.4 结论
第六章 基于石墨烯-黄铜矿复合物模拟酶比色法检测三聚氰胺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GR-CuFeS_2复合物的制备
        6.2.3动力学实验
        6.2.4 比色法检测三聚氰胺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uFeS_2的表征
        6.3.2 GR-CuFeS_2模拟酶的催化性质
        6.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6.3.4 GR-CuFeS_2模拟酶动力学分析
        6.3.5 三聚氰胺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6.3.6 选择性实验
        6.3.7 奶粉中三聚氰胺的测定
    6.4 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碳纳米管化学修饰电极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Ti3C2-MXene复合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黄酮类药物的检测研究[D]. 胥荃.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2]生物液体中三种RONSS小分子的电化学实时连续传感[D]. 邹娜.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3]三种典型酚类污染物的电化学检测研究[D]. 赵文鹏. 渤海大学, 2021(11)
  • [4]水体中部分典型PPCPs的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D]. 连爽. 渤海大学, 2021(09)
  • [5]纳米材料—有机聚合物复合膜修饰电极在食品违禁添加物分析中的应用[D]. 宋凯利. 延安大学, 2021(11)
  • [6]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应用[D]. 彭苏娟.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7]化学修饰电极的应用研究进展[J]. 王国凡. 广东化工, 2021(09)
  • [8]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检测DNA羟甲基化与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碳基材料的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D]. 孙会萍. 西北大学, 2021(10)
  • [9]典型环境有机污染物的电化学检测方法研究[D]. 闫彬. 渤海大学, 2020(12)
  • [10]碳纳米复合材料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药物和非法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D]. 陈金城.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碳纳米管化学修饰电极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