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发展支线机场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业[1](2021)在《九寨黄龙机场正外部性不足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琪凯[2](2021)在《A机场北商务区临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1世纪,机场将成为推动城市规模扩张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新的发动机,这主要归功于机场以航空客货运为基础,汇聚的各类优质经济资源,分布于机场周边的临空产业区经过不断发展,最终成为航空大都市。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因此需要通过制定合适的战略提高产业发展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达到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优势的目的。本次研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A机场北商务区作为研究对象,A机场是中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在客货吞吐量等航空要素方面在国内大型机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在临空产业发展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其他大型枢纽的临空产业区相比竞争力比较薄弱,也缺乏长期稳定的战略规划作为指导。本文针对A机场北商务区临空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法、PEST、核心竞争力分析法、SWOT分析的方法,对其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从宏观环境看,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以及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都为临空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从临空产业市场看,除部分行业壁垒较高的航空制造业以及航空运输业外,负责开发A机场北商务区的A集团对其他临空产业已经有一定的涉足,北商务区下一步发展临空产业有一定的优势。同时,A机场也面临其他机场和铁路、公路等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威胁,并且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经研究,本文为A机场北商务区制定了扭转型相关多元化的临空产业发展战略,利用外部带来的机会,弥补内部的劣势,发展相关产业,打造完整临空产业链。最后,制定临空产业筛选原则,对适合北商务区的临空产业进行选择,结合相关多元化战略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各项业务进行优化调整,并提出具体的策略,确保北商务区临空产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王靖宇[3](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驿运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驿运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社会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其主要利用人力、畜力及车、马、船等多种交通工具,进行一站接一站、一段接一段交接递运,曾被誉为国之血脉也。中国古代社会四通八达的驿运系统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和进步,且长期领先于世界其它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代以来,随着公路、铁路、航运等新式运输方式兴起后,传统驿运方式因其落后的效能而逐渐被取代,至民国初年全部裁撤。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凭借强大军事实力大肆侵占我国主要水陆空交通线并毁坏大批近代交通运输工具,实施战略性交通封锁政策,在加上中国近代交通事业本身发展的滞后性,致使全面抗战期间我国交通运输力量严重不足,给抗战前途和国家命运带来极大的危害。为夺取全面抗战胜利,摆脱战时运输力量不足的困境,国民政府借鉴传统驿运系统的运输功能,调动全国人力和民间固有运输工具作为战时运输力量。这项古老的运输方式重新走上历史舞台,恢复活力,在全面抗战期间大放光彩,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贵州成为抗战大后方基地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抗战时期国际运输线必经之地和军民物质中转补给地,更是重要战略纵深枢纽,在汽车等现代工具运力极度匮乏情况下,鉴于大后方公路、铁路、航空、河运等交通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较大等原因,贵州省政府遵照国民政府指示积极发展传统驿运事业,成立战时驿运组织机构,开辟驿运线路及设置驿站,积极动员民间力量参与,并随着战局变化而不断调整营运业务和组织机构,以增强战时运输力量,缓解战时运输紧张的局面,为争取全面抗战胜利做出极大贡献,也对战时贵州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文化生活变迁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全文主要分为四章对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驿运事业的开展及营运情况予以陈述和具体分析。第一章主要探究贵州战时驿运事业兴起的时代背景。通过梳理中国传统驿运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全面抗战爆发前贵州交通发展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进而论述全面抗战时期贵州举办战时驿运事业的物资基础和时代背景。第二章介绍贵州驿运事业各项制度建设的具体情况。这一章分别从贵州省驿运组织机构的设立、战时驿运路线的开辟及驿站设置、运力和运具的征调与管制等方面展开具体阐述,深入了解贵州战时驿运事业的组织架构建设成效。第三章主要论述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驿运发展过程。首先陈述了国民政府的宣传动员和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的情况;其次分析战时驿运运价的制订与调整过程;最后论述贵州战时驿运后期的发展状况。第四章对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驿运事业发展进行总体评价。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驿运的发展,增强战时运输力量,缓解战时运输紧张的局面,为争取全面抗战胜利做出极大贡献,也对战时贵州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文化生活变迁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贵州战时驿运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因素和自然环境制约了贵州战时驿运事业进一步完善发展。总之,全面抗战时期贵州战时驿运事业的实际经营发展过程并不十分理想,但其毕竟在全面抗战时期交通运输危难之际,因时因地因战局制宜,在全面抗战中起到重大作用。全面抗战时期贵州战时驿运事业的发展打破了日本交通封锁,粉碎了其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野心,给处于悲观的国人带来坚持抗战到底的信念和勇气;加强战时运输效率,最大限度承担战时军需民用物资输送任务,极大增强中华民族抗战力量;调剂抗战前线和大后方军民的物资供需平衡,也对战时贵州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文化生活变迁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李岚[4](2020)在《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文中提出近代以来,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东部沿海城市发生了深刻变革,而且对内陆城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西方规划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内陆城市的太原,随着近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格局和风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太原特殊的政治和军事环境,规划建设亦呈现出许多独特性。本文以近代太原城市的规划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新史学、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研究近代太原复杂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的时间脉络为经,以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要素(机构、规划、建设、思想、人物等)为纬,系统挖掘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梳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太原自主建设与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而形成对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建设特点、实施动因的理论认识。本文分析了太原山水人文环境及其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历程,归纳总结了近代太原城市发展的地理、人文及规划建设基础;通过对近代发展历程的基础研究,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并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事件、要素、人物方面阐述其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呈现出的近现代化、本土化的特征及多元化的规划思想。本文通过对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的整理,系统梳理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脉络,提出了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分期,揭示了太原社会、政治、经济与城市规划建设演变的历史特征;发掘了珍贵的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献,对中国近代内陆城市规划建设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科技史料价值;进一步提出了太原城市规划建设中“革化因循、人心化育、文化传承与复兴、遗产保护”的现代启示,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资鉴意义。
贾长浩[5](2020)在《可持续视角下的我国中小型机场航站楼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大力发展航空运输的背景之下,我国航空运输规模持续增长,中小型航站楼改建、扩建、续建现象日益增多。除了日益增长的航空量外,当前航站楼设计还面临着管理模式变革,科技变革等多方面的挑战,这对航站楼的可持续开发及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航站楼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大,纠错成本高。研究如何在高度不确定性的语境下进行机场航站楼的规划设计,为将来的变更、再开发提供可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建立框架、分层论述、实践论证的逻辑展开,全文共由六个章节组成,其中三至五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主要对应第一、二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包括对研究背景与现状的论述,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对研究方法的阐述。第二章是对中小型航站楼进行基础研究。文章结合相关资料与现场调研,对我国中小型机场航站楼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梳理,对现有航站楼改扩建的模式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建立框架(主要对应第三、四章节)第三章阐述了航站楼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价值,对典型的航站楼可持续设计方法与传统航站楼设计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可持续是当前航站楼设计创作中所需关注的主线,为航站楼可持续思维框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第四章为可持续视角下航站楼设计的思维框架。首先在归纳总结多种可持续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基于构件使用寿命的“分层”设计是实现建筑可持续的前提。在分层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了符合航站楼自身特点的三大系统分层,并分别在战略(大于20年)、战术(10-15年)、运营(0-5年)三个层面归纳了与之相匹配的设计策略。最后,结合连贯性设计思维,提出了航站楼可持续设计的思维框架,并对其构成内容与运作逻辑进行了说明。第三部分:分层论述(对应第五章节)第五章紧密围绕第四章归纳的战略、战术、运营三个层面展开更加深入的类型化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持续设计策略,包括:(1)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航站楼可持续设计与机场总体规划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可适应航站楼持续发展的机场总体规划设计策略,包括建立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配套设施统筹考虑、弹性预留合理分期等内容,以提升规划布局的前瞻性与建设过程的合理性。(2)在战略层面,提出适应于中小型航站楼规模的总平面图布局模式及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并详细论述了各发展模式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在战术层面,提出可满足外部扩建及内部变化的弹性平面设计策略,使航站楼允许通过简单变动或有序改造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空间适应性;在运营层面,提出以提高灵活性为目的的微观操作手法,从可重塑、可转换、多功能及弹性灵活的家具组合四个方面论述相应措施,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管理运营的需求。(3)从航站楼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航空业发达国家较为先进的运营管理经验,提出促进航站楼良性开发及运作的相关建议。第四部分:实践论证(对应第六章节)通过岳阳三荷机场航站楼项目的设计过程回顾,探索中小型航站楼可持续设计策略在实践中的运用,对上述结论进行进一步验证。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文章期望为我国对中小型航站楼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凸显可持续设计作为整体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期对我国中小型机场航站楼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石昌灵[6](2020)在《云南Q通用航空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用航空是我国民航行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对比国际航空业发达国家,我国的通用航空发展尚有广阔的前景。目前我国通用航空行业发展逐步进入快速成长阶段,通用航空的市场正在迅速释放。就国家支持程度来看,我国大力支持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放低空空域,为通用航空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政策保障。就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区域来看,西南地区是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重要区域。2017年,西南地区通用航空产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逐步转向,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就通航企业业内竞争情况看,新兴的通用航空企业在逐步增加,低产能、低效益的通航企业在慢慢退出。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通航公司和企业仍然面临生存的巨大压力,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下,如何选择和制定企业的战略对通航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云南Q通用航空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参考美国、巴西等通用航空强国的发展历史与案例、对研究对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通过SWOT分析提供的战略方案,选择差异化战略方案,并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差异化战略的目标和思路,以及实施路径。再从管理的角度出发,从资源、市场和制度三个方面提出差异化战略的保障措施,以确保该战略的可持续性。本文主要在以下方面展开分析论述并得出结论:第一,通过对国际、国内通用航空行业发展历程和趋势的分析,结合Q通航发展背景进行分析,Q通航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第二,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Q通航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企业发展,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基于对问题的分析,深层剖析通过公司内外部环境情况分析,总结出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通过SWOT分析,为企业选择和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方案。第三,通用航空在云南具有明显的区位发展优势,市场潜力巨大。结合云南Q通用航空的发展状况和自身的资源能力,提出差异化的战略发展目标思路以及具体的实施路径。第四,在差异化战略的保障措施方面,从资源、市场和制度三个方面对公司的内部管理、发展业务等具体项目提出对策和措施,以保障差异化战略的可持续实施。
徐睿阳[7](2020)在《区域多机场航线网络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民航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多机场协同发展成为未来民航发展的新趋势。如何管理区域多机场,通过整体优化区域多机场的航线网络来促进各机场功能定位的明确以及协同发展模式的形成已成为了重点的研究问题。航线网络是使民航健康有序发展的先决条件,要完善区域多机场布局,促进区域多机场协同发展,首先需要在明确各机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对区域多机场的航线网络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与机场定位相契合、与多机场协同发展相适应的航线网络布局。本文着眼于区域多机场协同发展问题,结合功能定位理论、航线评价方法与优化建模研究区域多机场航线网络结构优化问题。首先,对区域多机场相关概念特征进行定义,总结归纳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区域多机场的发展模式和建设经验,提取具有共性特征的区域多机场的发展模式;其次,为使区域多机场内各机场明确功能定位,建立了区域多机场的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组合分类模型,选取实例对各机场进行梯度区分定位;然后,构建了机场航线网络评价指标体系,以贵州省区域多机场为例,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多机场航线网络进行了综合评价,甄别出待优化航线;最后,在功能定位和航线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基于多机场协同发展的目标,建立航线优化分配模型和航线优化连通性模型,使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将枢纽机场待优化的航线分配至区域内其他机场,在此基础上提高区域内枢纽机场的连通性,促进整个区域多机场的协同发展,为我国区域多机场航线结构的调整以及区域多机场内航线的优化分配和布局提供思路和建议。
刘静[8](2020)在《西南地区支线机场与区域经济协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南地区地面交通不便,航空运输业发展迅速。支线机场作为保障支线航空运输服务的基础设施,在航空运输网络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由于目前西南地区支线航空运输发展缓慢,大部分支线机场处于亏损运营状态,支线机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业界以及地方政府普遍关心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论文首先从理论上对支线机场和区域经济概念进行界定,并且根据西南地区支线机场发展现状,将西南地区支线机场分为旅游支线机场和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的支线机场。然后,从定性角度讨论了支线机场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其次,以西南地区支线机场为例,运用协整检验、VEC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支线机场旅客吞吐量与区域多经济指标是否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同时确定旅客吞吐量与多经济指标间的关系,最后检验其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并明确方向。结果显示,西南支线机场旅客吞吐量与西南地区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数量、旅游人数均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短期存在波动时,对旅客吞吐量影响最大的是可支配收入,影响最小的是旅游人数,并且GDP与旅客吞吐量间存在显着的Granger因果关系。为深入分析西南地区不同类型支线机场与区域经济的协整关系,论文选取代表性旅游支线机场--九黄机场和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的支线机场--普洱机场,分别进行协整分析。通过协整检验、VEC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明确区域经济指标与机场旅客吞吐量间的相互影响强度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结果显示,阿坝州的旅游业对九黄机场的影响较大,九黄机场对阿坝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显着;普洱市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对普洱机场发展的影响较大,普洱机场对普洱市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显着。最后,根据分析结论,对西南地区支线机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刘彤彤[9](2019)在《昆明国际航空枢纽战略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航业作为交通产业的重要运输途径,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大国,其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及机场数量也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截止2017年底,我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229个,较2015年增长22个。全国民航运输机场完成起降架次1024.9万架次,完成旅客运输量11.48亿人次,货邮吞吐量1617.73万吨。西南地区中3000万级机场包括成都、重庆、昆明,其中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4708.81万人次,起降36.07万架次,货邮吞吐量42.83万吨,综合实力在西南地区排行第二,仅次于成都机场。根据民航局公布的2018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昆明长水机场在全国机场中航班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排行第4、第6、第8。据直观的统计数据来看,昆明机场国际旅客量占比不超过10%,国际航班多集中在南亚、东南亚,国际及地区航班较少,机场空域、基础设施等资源趋于饱和,加之我国“八横八纵”高铁短途运输正在加紧建设,昆明作为“八横八纵”高铁运输线上的重要站点,建成后对周边短途通航城市造成影响,但也伴随着与高铁合作的机遇。在这种挑战下,本文从民航运输行业发展情况切入,参考了国内外大型民航运输机场基本情况,运用文献检索、比较分析、历史演变趋势分析方法,采用SWOT模型分析昆明机场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情况、管理模式,民航运输业的机遇及威胁,通过相似机场发展历程比较法预测了昆明机场市场需求,制定了建设昆明航空国际枢纽的战略目标,就昆明航空枢纽建设过程中会遇到的基础设施受限、空域资源不足、航空网络市场结构单一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实施方案。
康艳[10](2019)在《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经营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通航短途运输是干线和支线网络的重要补充,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区域交通的通达性,改善边远地区群众的出行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需求的角度目前可以认为,我国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国内已有很多地方开展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但由于国内外宏观政策、市场战略、公司发展战略和运营模式等因素影响,我国通用航空短途运输发展整体思路并不清晰。如何更好地发展通用航空短途运输,改善边远城市航空通达性,提高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旅游品质,破解地面急救的时间限制,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和民生发展,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急迫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以及SWOT分析法对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经营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总结。首先,本文对国内外通用航空短途运输发展状况和新疆通航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从公司基本情况、业务总体经营情况、短途运输业务具体介入的业务范畴以及公司短途运输经营情况四个方面分析了新疆短途运输业务现状与存在问题;其次,通过查找公司内部资料,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短途运输业务发展环境进行系统了解和调查,分别从外部的经济和行业等层面以及内部的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分析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的发展环境;最后,本文提出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经营策略选择与实施对策,以期实现促进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发展的目的。通过分析论证,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目前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主要有通勤航空、低空旅游以及医疗救援三大业务,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发展迅速,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仍存在管理模式单一、运营成本高、服务能力弱以及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2)通过对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的SWOT分析,可以得出新疆通航拥有飞行和机务队伍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安全管理优势;在劣势方面体现在运营成本偏高、飞机座位少、机队规模较小、市场营销能力较弱以及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在机会方面表现在市场需求旺盛、行业规模扩大、政策不断完善、市场前景广阔以及旅游市场带动五个方面的机遇。在威胁方面有空域管理改革不充分、同业竞争激烈、替代品较多、供应商议价能力弱以及消费者认同度低的威胁。通过内部优劣势及外部威胁及机会的综合分析,考虑到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需要快速提升经营水平的现实,本研究认为,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应该选择策略组合,抓住发展机遇,立足于优势,将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很好融合,占领市场竞争的话语权,扩大疆内和内蒙古短途运输航线的市场份额。(3)基于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的发展现状,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应按照差异化原则,对通勤航空+低空旅游类业务,应综合分析各地的区位条件、环境资源和经济基础,根据景区特点合理选取运营飞行器的类型与机型,选择合适的低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努力降低项目运营成本,因地制宜地开发低空旅游市场;对通勤航空+应急救援业务,应考虑目前人口相对较多、有一定客运量、条件成熟的支线机场。未来根据运输量、机场建设、空域资源等发展情况,可逐步向通用机场转移,更好的发挥通用航空的作用。(4)新疆通航应从完善航线网络布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机队建设、完善机票销售模式、优化成本管理以及争取政策支持六个方面优化现有短途运输业务经营策略。
二、云南发展支线机场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发展支线机场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2)A机场北商务区临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 |
二、国内研究文献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一节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一、战略管理的含义 |
二、战略分析 |
三、战略选择 |
四、战略实施 |
第二节 临空产业相关概念和特点 |
一、临空产业相关理论 |
二、临空产业类型 |
三、临空产业区发展阶段 |
四、临空产业的空间布局 |
第三章 A机场北商务区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因素分析 |
二、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
三、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
四、科技环境因素分析 |
五、发展环境分析总结 |
第二节 腹地产业分析 |
第三节 临空产业市场分析 |
一、航空运输市场 |
二、航空物流(货运)市场 |
三、航空保障市场 |
四、机场建设与管理运营市场 |
五、航空制造市场 |
六、航空金融市场 |
七、商旅娱乐市场 |
八、总结 |
第四章 A机场北商务区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资源竞争力分析 |
一、A机场北商务区基本情况 |
二、交通情况 |
三、A机场经营情况 |
第二节 竞争力分析 |
一、A集团基本情况 |
二、业务经营情况 |
三、A集团业务能力分析 |
第五章 A机场北商务区临空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和实施 |
第一节 北商务区发展目标和定位 |
一、发展目标 |
二、城市规划定位 |
第二节 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三、机会分析 |
四、威胁分析 |
五、SWOT分析总结 |
第三节 北商务区临空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
一、战略备选方案制定 |
二、评价与选择 |
第四节 临空产业选择 |
一、产业选择的原则和结构 |
二、核心产业 |
三、关联产业 |
第五节 相关多元化战略实施 |
一、业务板块划分 |
二、航空运输板块 |
三、通用航空板块 |
四、航空保障板块 |
五、航空物流板块 |
六、商旅文娱板块 |
第六章 A机场北商务区临空产业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统一规划、协调开发 |
第二节 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
第三节 争取相关政策 |
第四节 科技创新促进多元化发展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北商务区规划图 |
附录 B 北商务区用地分类表 |
附录 C 2010 年-2019 年全国民航运量 |
附录 D 2013 年-2019 年A机场运量 |
附录 E 2013—2018 年国内低成本航空旅客运量 |
附录 F 北商务区功能划分 |
致谢 |
(3)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驿运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案 |
第一章 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驿运兴起背景 |
第一节 传统驿运的产生和发展 |
第二节 贵州近代交通运输概况 |
第三节 战时驿运酝酿与建立 |
第二章 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驿运制度建设与完善 |
第一节 驿运组织机构成立 |
第二节 驿运路线开辟及驿站设置 |
第三节 运力和运具征调与管制 |
第三章 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驿运事业之开展 |
第一节 驿运中民间力量的参与 |
第二节 驿运运价与物价的关系 |
第三节 贵州战时驿运事业后期发展 |
第四章 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驿运事业的评价 |
第一节 贵州战时驿运事业历史贡献 |
第二节 贵州战时驿运事业历史局限 |
第三节 对当代贵州旅游经济发展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1 研究对象及相关范畴 |
1.3.2 空间范畴和时间断限 |
1.4 研究依据的基础理论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5.1 国外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 |
1.5.2 国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相关的研究 |
1.5.3 近代太原城市史的相关研究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7 论文框架 |
2 太原近代城市建设背景和历史分期 |
2.1 太原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 |
2.1.1 太原概况 |
2.1.2 山川形势 |
2.1.3 交通条件 |
2.1.4 资源环境 |
2.2 太原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 |
2.2.1 行政建置沿革 |
2.2.2 晋商都会 |
2.2.3 地方历史名人 |
2.3 近代以前太原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
2.3.1 城市起源与城址变迁 |
2.3.2 明代军事重镇及城市格局 |
2.3.3 清代城市功能的转变与发展 |
2.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其主要内容 |
2.4.1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依据 |
2.4.2 各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 |
2.5 本章小结 |
3 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 |
3.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的萌芽和发展计划的制定 |
3.1.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与地方自治 |
3.1.2 广泛探索到地方自治 |
3.2 实业初创与城市近代化发展 |
3.2.1 交通体系的发展 |
3.2.2 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变迁 |
3.2.3 城市文化教育职能的加强 |
3.3 本章小结 |
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 |
4.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和制度建立 |
4.1.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与发展变化 |
4.1.2 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 |
4.2 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十年建设计划 |
4.2.1 西方“市政”思想的引入 |
4.2.2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 |
4.2.3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的思想评析 |
4.3 若干重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析 |
4.3.1 督军府 |
4.3.2 傅公祠 |
4.3.3 同蒲铁路 |
4.3.4 西北实业公司 |
4.3.5 环城公路 |
4.3.6 学校及新式文化建筑 |
4.3.7 公园整修与开放 |
4.3.8 植树造林 |
4.3.9 古迹保护 |
4.3.10 其它市政建设 |
4.4 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活跃阶段的原因 |
4.4.1 特殊的政治环境 |
4.4.2 太原的基本经济状况 |
4.4.3 太原的人口状况 |
4.4.4 具有先进思想和地方营建经验的人才推动 |
4.5 阎锡山地方自治理念探源 |
4.5.1 阎锡山和“山西自治”“太原试验” |
4.5.2 阎锡山的地方自治理念 |
4.6 本章小结 |
5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 |
5.1 日本占领时期制定的《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评析 |
5.1.1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产生的社会背景 |
5.1.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
5.1.3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历史影响 |
5.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与其它城市规划的比较 |
5.2.1 与同时期华北地区其它都市计划的比较 |
5.2.2 与不同时期国人制定的城市规划比较 |
5.3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建设 |
5.3.1 交通运输 |
5.3.2 工矿企业 |
5.3.3 水道建设 |
5.3.4 其它方面建设 |
5.4 本章小结 |
6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 |
6.1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建构 |
6.1.1 太原的军事防御布局机制 |
6.1.2 太原军事防御工事构筑设施 |
6.1.3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的影响 |
6.2 新中国成立前太原的城市规划 |
6.2.1 建城问题讨论以及对太原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
6.2.2 新版城市规划生成 |
6.2.3 市政改善工程 |
6.3 本章小结 |
7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影响 |
7.1 西方文化输入与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近代化 |
7.2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本土化特征 |
7.3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嬗变 |
7.4 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其它城市的比较 |
7.5 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
7.6 小结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可持续视角下的我国中小型机场航站楼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概况 |
1.2.1 机场及空港设计研究现状综述 |
1.2.2 航站楼的可持续设计研究现状综述 |
1.2.3 中小型机场航站楼设计研究现状综述 |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
1.3.课题研究范围及内容 |
1.3.1 中小型机场航站楼的概念界定 |
1.3.2 可持续视角的概念界定 |
1.4.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论文研究方法 |
1.5.2 论文研究框架 |
二、我国中小型航站楼的基础研究及发展现状 |
2.1 中小型机场航站楼的基础研究 |
2.1.1 基本构型 |
2.1.2 工艺流程 |
2.2 我国中小型机场航站楼改扩建的基本模式与存在问题研究 |
2.2.1 我国中小型机场航站楼改扩建的基本模式 |
2.2.2 我国已建中小型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存在的问题 |
2.3 我国中小型机场航站楼的发展概况及发展问题研究 |
2.3.1 我国中小型机场航站楼的发展现状 |
2.3.2 我国中小型机场航站楼可持续建设的难点 |
三、航站楼可持续设计的必要性研究 |
3.1 航站楼可持续设计的影响因素 |
3.1.1 航空运输量增长 |
3.1.2 运营及管理的不确定性 |
3.1.3 飞行器设计的发展 |
3.2 航站楼可持续设计的价值 |
3.2.1 有效管控不确定性风险 |
3.2.2 降低机场综合使用成本 |
3.2.3 延长建筑及构建的使用寿命 |
3.3 航站楼传统设计方法及可持续设计方法研究 |
3.3.1 机场及航站楼传统设计方法研究 |
3.3.2 机场及航站楼可持续设计方法研究 |
3.3.3 传统设计思维与可持续设计思维对比研究 |
3.4 案例研究 |
3.4.1 阿姆斯特丹史基浦国际机场主航站楼 |
3.4.2 美国肯尼迪国际机场TWA航站楼 |
四、可持续视角下航站楼设计的思维框架 |
4.1 可持续设计方法研究及相关启示 |
4.1.1 服伺空间理论研究 |
4.1.2 灵活性住房理论研究 |
4.1.3 可持续设计方法的相关启示 |
4.2 可持续视角下航站楼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1 动态平衡原则——开放设计 |
4.2.2 整体协调原则——整体设计 |
4.2.3 灵活适应原则——弹性设计 |
4.3 可持续视角下航站楼思维框架的切入点 |
4.3.1 航站楼的永久性与灵活性的辩证关系 |
4.3.2 与使用寿命关联的航站楼系统分层 |
4.3.3“连贯性”设计思维 |
4.4 可持续视角下航站楼设计的思维框架 |
4.4.1 重新确定航站楼可持续设计的主导要素 |
4.4.2 重新审视将增强航站楼可持续的特定设计策略 |
4.4.3 重新评估影响航站楼可持续设计的相关因素 |
4.4.4 航站楼可持续开发的思维框架 |
五、可持续视角下中小型机场航站楼设计策略研究 |
5.1 机场总体规划的可持续性研究 |
5.1.1 机场总体规划的作用 |
5.1.2 机场总体规划的目标及内容 |
5.1.3 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
5.1.4 选址配套的统筹考虑 |
5.1.5 弹性预留与合理分期 |
5.2 航站楼总平面及空间格局的可持续性研究 ——战略层面 |
5.2.1 航站楼总平面与空间格局可持续设计的难点 |
5.2.2 航站楼总平面及空间格局构型原则 |
5.2.3 基于可持续扩展的邻接式分期方案——拼合体量 |
5.2.4 基于可持续扩展的独立式分期方案——延续格局 |
5.2.5 基于可持续扩展的混合式分期方案 |
5.3 航站楼平面组织的可持续性研究——战术层面 |
5.3.1 功能平面组织的难点与特点 |
5.3.2 统一的几何逻辑及模数 |
5.3.3 可生长的结构体系 |
5.3.4 位置适宜的服务核心 |
5.4 航站楼运营管理的可持续性研究——运营层面 |
5.4.1 识别不确定的区域 |
5.4.2 创造灵活的空间划分方式 |
5.4.3 创造灵活的家具组合 |
5.5 航站楼发展建设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研究 |
5.5.1 国外航站楼的运营管理经验及启示 |
5.5.2 注重非航空收入 |
5.5.3 注重标准化设计 |
5.5.4 注重生态节能设计 |
六、中小型机场航站楼案例研究——以岳阳机场为例 |
6.1 项目概况 |
6.1.1 项目背景及项目定位 |
6.1.2 航站楼设计参数及设计标准 |
6.1.3 航站楼设计原则 |
6.1.4 航站楼设计理念 |
6.2 航站楼发展建设的可持续分析 |
6.2.1 机场总体规划的可持续设计 |
6.2.2 总平面及空间格局的可持续性设计——战略层面 |
6.2.3 功能组织的可持续性设计——战术及运营层面 |
6.2.4 管理运营的可持续设计——经济效益层面 |
6.3 航站楼工艺流程分析 |
6.3.1 功能分区 |
6.3.2 出入口设计 |
6.3.3 旅客流程设计 |
6.3.4 路线距离设计 |
6.4 航站楼结构选型分析 |
6.5 航站楼空间造型分析 |
结论与不足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本文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云南Q通用航空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方法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基本竞争战略 |
二、竞争战略的选择 |
三、差异化战略 |
第二节 战略分析选择工具 |
一、五力分析 |
二、SWOT分析 |
第三节 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
一、文献综述 |
二、典型案例 |
第三章 Q通航企业现状分析 |
第一节 Q通航企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一、Q通航企业发展历程 |
二、Q通航企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Q通航企业面临的问题 |
一、运营成本高,盈利能力不足 |
二、市场定位模糊,开发程度不够 |
三、缺乏专业人才,能力与发展速度不匹配 |
第三节 Q通航企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战略环境变化 |
二、战略能力变化 |
三、环境与能力动态失衡 |
第四章 Q通航竞争战略分析 |
第一节 五力分析 |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
二、潜在进入者威胁 |
三、替代品的威胁 |
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五、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
六、五力分析总结 |
第二节 SW0T分析 |
一、优势 |
二、劣势 |
三、机遇 |
四、SWOT战略分析 |
第五章 差异化战略目标思路与实施路径 |
第一节 战略目标与思路 |
一、基本原则 |
二、指导思想 |
三、战略定位 |
四、目标体系 |
第二节 战略实施路径 |
一、发展线路 |
二、阶段任务 |
三、公司差异化方案 |
四、战略支撑体系 |
五、风险分析 |
第六章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制度保障措施 |
一、充分利用国家定位,争取相关政策 |
二、持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差异化战略提供可持续保障 |
三、改善经营和发展环境 |
四、加强经营风险防控能力 |
第二节 资源保障措施 |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供给和需求 |
二、充分发挥低空空域资源 |
三、提升融资能力,建立多元化产权模式 |
四、积极稳妥推进飞机引进工作 |
第三节 市场保障措施 |
一、充分发挥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引领作用 |
二、开展品牌形象建设 |
三、借助网络渠道开拓区域市场业务 |
四、充分体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价值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区域多机场航线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区域多机场协同发展 |
1.2.2 机场功能定位 |
1.2.3 航线网络优化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二章 区域多机场基本概念及协同发展综述 |
2.1 区域多机场基本概念 |
2.1.1 区域多机场的定义 |
2.1.2 区域多机场特征 |
2.1.3 多机场功能定位 |
2.2 国外典型区域多机场协同发展综述 |
2.2.1 美国的区域多机场 |
2.2.2 英国的区域多机场 |
2.2.3 国外区域多机场发展概况总结 |
2.3 国内典型区域多机场协同发展综述 |
2.3.1 新疆机场群 |
2.3.2 云南省区域多机场 |
2.3.3 国内区域多机场发展概况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区域多机场协同发展定位分析 |
3.1 功能定位指标构建 |
3.2 多机场协同发展定位模型 |
3.2.1 聚类分析 |
3.2.2 多维尺度分析 |
3.3 实证分析 |
3.3.1 聚类分析求解 |
3.3.2 多维尺度分析求解 |
3.4 区域多机场协同发展定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区域多机场航线网络综合评价 |
4.1 航线网络评价指标体系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3 Logit分担率模型 |
4.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航线网络评价 |
4.3 实例分析 |
4.3.1 构建初始数据矩阵 |
4.3.2 SPSS分析过程及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功能定位的区域多机场航线网络优化 |
5.1 航线网络优化模型 |
5.1.1 航线优化分配模型 |
5.1.2 航线优化连通性模型 |
5.2 实例分析 |
5.2.1 航线网络优化思路 |
5.2.2 区域内航线网络优化 |
5.2.3 国内航线网络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铁分担率计算值 |
附录2 航线评价部分统计数据 |
附录3 贵阳机场航线评价值 |
附录4 部分航线航班调整结果 |
作者简介 |
(8)西南地区支线机场与区域经济协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机场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
1.3.2 依靠机场的临空经济研究 |
1.3.3 支线机场发展研究 |
1.3.4 协整理论在机场与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支线机场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定性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支线机场概念界定 |
2.1.2 区域经济概念界定 |
2.2 我国西南地区支线机场概况 |
2.3 支线机场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 |
2.3.1 支线机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2.3.2 区域经济对支线机场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南地区支线机场与区域经济协整关系实证分析 |
3.1 协整理论 |
3.1.1 平稳性检验 |
3.1.2 协整检验 |
3.1.3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3.1.4 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 |
3.2 西南地区支线机场实证分析 |
3.2.1 研究对象及指标选取 |
3.2.2 平稳性检验 |
3.2.3 协整检验 |
3.2.4 VEC模型构建 |
3.2.5 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
3.3 分析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类型支线机场与区域经济的协整实证分析 |
4.1 旅游支线机场分析 |
4.1.1 研究对象及指标选取 |
4.1.2 平稳性检验 |
4.1.3 协整检验 |
4.1.4 VEC模型构建 |
4.1.5 格兰杰因果检验 |
4.2 主要服务区域经济的支线机场分析 |
4.2.1 研究对象及指标选取 |
4.2.2 平稳性检验 |
4.2.3 协整检验 |
4.2.4 VEC模型构建 |
4.2.5 格兰杰因果检验 |
4.3 分析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南地区支线机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
5.1 完善支线机场自身市场的建设 |
5.2 支线机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5.3 加大对支线机场的支持力度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昆明国际航空枢纽战略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及概念 |
2.1 枢纽机场基本概念 |
2.1.1 机场分类 |
2.1.2 枢纽机场的概念 |
2.1.3 中枢辐射式航线网络的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战略相关理论 |
2.2.2 定位理论 |
2.2.3 企业国际化概念 |
2.2.4 国际化理论 |
2.2.5 国际化方式 |
3 国内外枢纽机场基本情况 |
3.1 国外枢纽机场 |
3.1.1 亚特兰大机场——一家独大的航空运输模式 |
3.1.2 伦敦机场群——错位发展模式 |
3.2 国内大型机场 |
3.2.1 北京首都机场 |
3.2.2 香港国际机场 |
3.3 小结 |
4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现状分析 |
4.1 昆明机场基本情况 |
4.1.1 昆明机场基础设施基本情况 |
4.1.2 昆明机场航线市场基本情况 |
4.1.3 空域现状 |
4.2 SWOT分析 |
4.3 发展环境分析 |
4.3.1 国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4.3.2 国内经济发展为民航提供可持续动力 |
4.4 昆明机场航线网络分析 |
4.4.1 航线网络规模不断扩大 |
4.4.2 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枢纽效应初显 |
4.4.3 国内航线方面 |
4.4.4 省内支线市场和网络逐步发展壮大 |
4.4.5 昆明航空货运市场实现稳定增长 |
4.5 云南高铁对昆明机场分流情况分析 |
4.5.1 对距昆1000公里以内的通航城市影响 |
4.5.2 对距昆1000公里至2000公里内的通航城市影响 |
4.5.3 对距昆2000公里以上的通航城市影响 |
4.6 昆明机场总体市场需求预测 |
4.6.1 旅客吞吐量预测 |
4.6.2 货邮吞吐量预测 |
4.6.3 机场起降量预测 |
5 昆明国际枢纽建设目标及思路 |
5.1 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发展目标 |
5.1.1 2020年目标 |
5.1.2 2030年长远期目标 |
5.2 昆明国际航空枢纽重点任务 |
5.2.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
5.2.2 提升空管保障能力 |
5.2.3 构建枢纽航线网络 |
5.2.4 打造综合交通枢纽 |
5.2.5 优化枢纽发展环境 |
6 昆明国际航空枢纽战略实施建议措施 |
6.1 机场基础设施建设 |
6.1.1 枢纽航站楼 |
6.1.2 实施路径 |
6.2 航线网络建设 |
6.2.1 完善国内支撑网络 |
6.2.2 提高国内网络覆盖力度 |
6.2.3 强化西亚、东北亚航空市场 |
6.2.4 连接欧美澳非主要经济体 |
6.2.5 扩大国际中转市场份额 |
6.3 空域规划和空管保障 |
6.3.1 空域规划 |
6.3.2 空管保障 |
6.4 其他方面 |
6.4.1 智慧化建设 |
6.4.2 致力延伸海外投资合作产业 |
6.4.3 增加非航收入 |
6.4.4 节能减排降低运营成本 |
6.4.5 人才发展保障 |
7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3.3 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4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通用航空 |
2.1.2 通用航空短途运输 |
2.1.3 航线网络 |
2.1.4 经营策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发展战略理论 |
2.2.2 SWOT理论 |
2.2.3 核心竞争理论 |
第三章 国内外通用航空短途运输发展状况分析 |
3.1 国外短途运输发展状况 |
3.1.1 国外短途运输发展政策 |
3.1.2 国外短途运输发展状况 |
3.1.3 经验启示 |
3.2 国内短途运输发展状况 |
3.2.1 国内短途运输政策环境 |
3.2.2 国内短途运输发展状况 |
3.2.3 短途运输机场建设和运营状况 |
3.2.4 经验启示 |
第四章 新疆通用航空短途运输发展状况分析 |
4.1 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发展现状 |
4.1.1 公司基本情况 |
4.1.2 公司业务总体经营情况 |
4.1.3 公司短途运输业务具体介入的业务范畴 |
4.1.4 公司短途运输经营情况 |
4.2 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
4.2.1 管理模式单一 |
4.2.2 运营成本高 |
4.2.3 服务能力和航空通达性问题 |
4.2.4 融资渠道狭窄 |
第五章 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
5.1 优势(S) |
5.1.1 经营优势 |
5.1.2 飞行和机务队伍优势 |
5.1.3 技术优势 |
5.1.4 安全管理优势 |
5.2 劣势(W) |
5.2.1 运营成本偏高 |
5.2.2 飞机座位少 |
5.2.3 机队规模较小 |
5.2.4 市场营销能力较弱 |
5.2.5 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
5.3 机会(O) |
5.3.1 市场需求旺盛 |
5.3.2 行业规模扩大 |
5.3.3 政策不断完善 |
5.3.4 市场前景广阔 |
5.3.5 旅游市场带动 |
5.4 威胁(T) |
5.4.1 空域管理改革不充分 |
5.4.2 同业竞争激烈 |
5.4.3 替代品较多 |
5.4.4 供应商议价能力弱 |
5.4.5 消费者认同度低 |
5.5 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经营策略矩阵 |
第六章 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经营策略选择与实施 |
6.1 公司短途运输发展规划 |
6.2 短途运输业务经营策略选择 |
6.2.1 通勤航空+低空旅游类业务的经营策略选择 |
6.2.2 通勤航空+应急救援业务经营策略选择 |
6.3 经营策略实施 |
6.3.1 完善航线网络布局 |
6.3.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
6.3.3 加强机队建设 |
6.3.4 完善机票销售模式 |
6.3.5 优化成本管理 |
6.3.6 争取政策支持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四、云南发展支线机场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九寨黄龙机场正外部性不足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志业.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A机场北商务区临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黄琪凯.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驿运发展研究[D]. 王靖宇.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4]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D]. 李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可持续视角下的我国中小型机场航站楼设计研究[D]. 贾长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云南Q通用航空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D]. 石昌灵.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7]区域多机场航线网络优化研究[D]. 徐睿阳.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8]西南地区支线机场与区域经济协整研究[D]. 刘静.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12)
- [9]昆明国际航空枢纽战略实施研究[D]. 刘彤彤. 云南大学, 2019(03)
- [10]新疆通航短途运输业务经营策略研究[D]. 康艳. 石河子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