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添加胡萝卜茎叶能增浓蛋黄的色泽(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1](2018)在《辣木的营养价值评定及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辣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饲料的资源匮是我国畜牧业面临的问题之一,开发木本饲料具有良好的前景。母猪的生产水平影响着生猪养殖的生产水平。本研究展开了辣木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首先测定了辣木叶粉和辣木茎叶粉在猪上的消化能和代谢能,以及可消化养分的含量。试验使用玉米豆粕配制基础日粮,辣木叶粉、辣木茎叶粉分别替代基础饲粮的30%,粉料饲喂。选取12头体型、健康状况相近初始体重为35kg左右的去势长白公猪,随机分3组,每组4头,分别放入个体代谢笼内进行饲养,适应期7 d。适应期结束后,随机分三组,每组4头,进行正式试验。试验选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分三期,每期共8天,前5d为预试期,后3d为粪尿收集期,并测定相关指标。其次,探究辣木叶粉对母猪繁殖性能、背膘厚度、初乳成分、母猪和仔猪的血清指标的影响。选取45头胎次、体重、采食量基本一致的健康后备纯种长白母猪,随机分3组,每组15头。设计分别添加有0%、4%、8%的辣木叶粉的饲料配方,平衡能量、营养水平。母猪饲喂试验从配种前两周开始到仔猪断奶结束。试验结果显示:1.辣木叶粉的消化能(DE)为13.93 MJ/kg,代谢能(ME)为13.29 MJ/kg,可消化粗纤维为7.20%,可消化出脂肪为4.81%,可消化粗蛋白质为23.31%;辣木茎叶粉的消化能为13.27 MJ/kg,代谢能为12.55 MJ/kg,可消化粗纤维为11.03%,可消化粗脂肪为3.63%,可消化粗蛋白质为12.52%。2.辣木叶粉能降低失配率,不影响母猪产仔总数、初生重、断奶重(P>0.05),4%和8%辣木叶粉组显着降低了母猪产程和死胎,且对产活仔数有提高趋势(0.05<P<0.1);辣木叶粉对母猪在配种、妊娠、分娩、断奶等阶段的背膘厚度无影响,不影响母猪在哺乳阶段的背膘(BF)损失;8%辣木叶粉组显着提高了初乳中粗蛋白质含量,辣木叶粉对初乳中乳非脂固形物、脂肪、乳糖含量无影响;在母猪妊娠90d时,4%辣木叶粉组显着降低了母猪血清中尿素的含量,在母猪哺乳期10d时,4%辣木叶粉组显着降低了母猪血清中葡萄糖含量。在妊娠60天时,辣木叶粉组显着提高了母猪血清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8%辣木叶粉组显着提高了母猪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在妊娠90天时,辣木叶粉组显着提高了母猪血清中的总抗氧化能力,4%辣木叶粉组显着降低了母猪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在哺乳10天时,辣木叶粉组显着提高了母猪血清中的总抗氧化能力,8%辣木叶粉组显着降低了母猪血清中丙二醛的含量、提高了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此外,在哺乳期10天时,8%辣木叶粉组显着提高了母猪血清中催乳素(PRL)的含量。8%辣木叶粉组显着提高了仔猪血清中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对仔猪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力无显着影响;4%和8%辣木叶粉组均显着降低了仔猪血清中的尿素含量;4%辣木叶粉组组显着提高了仔猪血清中葡萄糖含量;8%辣木叶粉组显着提高了仔猪血清中的总胆固醇含量,4%辣木叶粉组显着提高了仔猪血清中的总蛋白质含量。综上所述,辣木叶粉营养价值高,其中的养分能被猪充分消化利用,辣木叶粉可作为一种优质母猪饲料资源。此外,饲粮中添加辣木叶粉可以缩短母猪产程,降低死胎数。同时,辣木叶粉还能改善母猪和仔猪的血清生化指标,增强母猪和仔猪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李燕舞,姜八一,温华梅,王君荣[2](2017)在《杜仲叶的活性成分及其在养殖业中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就杜仲树叶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在养殖业中的应用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发展前景,对开辟饲料资源、研制与开发绿色饲料添加剂具有参考价值。
邓留坤[3](2013)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动物产品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畜禽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产品营养丰富,而且要有较好的口味和感官性状。开发绿色饲料添加剂,生产绿色动物食品,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因此研制开发既能保持一定生长速度,又能改善肉质、风味的天然物饲料添加剂具有十分重要的
宋秀洁[4](2012)在《全营养甘薯全粉制备工艺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薯全粉是甘薯脱水制品中的一种,它包含了新鲜甘薯中除薯皮以外的全部干物质。复水后的甘薯全粉呈新鲜甘薯蒸熟后捣成的泥状,并具有新鲜甘薯的营养、风味和口感。将甘薯加工成甘薯全粉可以很好的解决其储藏和运输难的问题。但是目前市面生产的甘薯全粉多采用鼓风干燥、滚筒干燥等干燥方法,生产出的甘薯全粉营养损失较大,且复水性差,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真空干燥方法和喷雾干燥方法制备甘薯全粉,以期得到营养损失小、复水性好的甘薯全粉,并研究其应用性质。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真空干燥方法,分别讨论了真空干燥温度、浸钙浓度、蒸煮时间和乳化剂添加量对甘薯熟制全粉的游离淀粉含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真空干燥法制备甘薯熟制全粉的最佳工艺为:真空干燥温度40℃,浸钙浓度25ppm,乳化剂添加量0.2%,蒸煮时间12min,此时甘薯熟制全粉的游离淀粉含量最低,为21.89%。2、采用真空干燥方法,分别讨论了真空干燥温度、浸钙浓度和乳化剂添加量对生甘薯全粉的游离淀粉含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真空干燥法制备生甘薯全粉的最佳工艺为:干燥温度40℃,浸钙浓度75ppm,乳化剂添加量0.3%,此时生甘薯全粉的游离淀粉含量为26.84%。3、采用真空干燥方法,分别讨论了烤制温度、真空干燥温度和乳化剂添加量对甘薯烤制全粉的游离淀粉含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真空干燥法制备甘薯烤制全粉的最佳工艺为:烤制温度190℃,真空干燥温度40℃,乳化剂添加量0.1%,此时甘薯烤制全粉的游离淀粉含量最低,为17.26%。4、采用喷雾干燥方法,分别讨论了进风温度、蒸煮时间和料液比对甘薯熟制全粉的游离淀粉含量的影响。通过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喷雾干燥法制备甘薯熟制全粉的最佳工艺为:进风温度为160℃,蒸煮时间为9min,料液比为1:4,此时甘薯熟制全粉的游离淀粉含量为33.28%。5、四种不同的甘薯全粉加工工艺对甘薯全粉的感官性状、理化指标和应用品质的影响。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得的甘薯全粉的理化指标无明显差异,而游离淀粉含量、持水性、持油性、透光度和凝胶性存在很大的差异。
张君萍[5](2011)在《沙葱籽油和多糖的提取及其降血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沙葱为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lium)植物,学名蒙古韭(Allium Monglicum Regel),别名蒙古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沙葱可食用和药用,地上部分入蒙药,能开胃、消食、杀虫,有“菜中灵芝”的美称。沙葱种子中脂肪和总糖含量较高。沙葱种子含油量约为15.07%,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90.37%,总糖中以多糖为主,沙葱籽多糖含量约为7.59%。本研究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沙葱籽油,以超临界CO2萃取脱脂后的沙葱籽滤渣为材料,采用超声波法提取沙葱籽多糖(AMRP),并对沙葱籽油和多糖的降血脂生物活性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超临界CO2萃取沙葱籽油的工艺优化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沙葱籽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得出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沙葱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得率有显着影响。采用响应曲面法(RSM)建立了超临界CO2萃取沙葱籽油萃取率的二次多元回归方程。根据萃取率回归方程对沙葱籽油的超临界萃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选,最优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31.50MPa;萃取温度46.00℃;萃取时间101.60min;该条件下最大萃取得率预测值为15.07%,与实测值相符,证实了该方程的预测值与试验值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利用优化工艺参数提取沙葱籽油,具有最大的产量值。2.沙葱籽油的脂肪酸成分及理化性质分析沙葱籽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出9种脂肪酸成分。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5.73%)为主,占脂肪酸总量的9.63%;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64.50%)和油酸(19.28%),另外还检出单不饱和脂肪酸7-十八碳烯酸(2.84%)、11-二十碳烯酸(2.17%),多不饱和脂肪酸9,15-十八碳二烯酸(1.57%),占脂肪酸总量的90.37%,与维药黑种草子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相类似。用常规方法对沙葱籽油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得到的沙葱籽油各项理化指标均良好,产物纯度高,品质好。3.超声波辅助提取沙葱籽多糖的工艺优化以超临界CO2萃取脱脂后沙葱种子滤渣为材料,将RSM用于沙葱籽多糖的超声波提取工艺。对影响沙葱籽多糖提取的主要因素水料比(V/m)、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的最佳水平范围及其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依据回归分析结果,最佳工艺条件是:水料比48.00:1,提取温度73.10℃,提取时间1.60h,超声波功率300W,提取次数2次,沙葱籽多糖得率的理论值为7.59%,与试验值相符。对三氯乙酸(TCA)脱蛋白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TCA终浓度为5%左右,TCA沉淀蛋白的时间为2h或稍长。4.沙葱籽多糖的分离与纯化及结构分析超临界CO2萃取脱脂后的沙葱种子滤渣,通过超声波辅助提取,TCA法除蛋白,乙醇沉淀得AMRP粗品。采用DEAE-52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层析对AMRP粗品进行初步分离,得到AMRP-Ⅰ、AMRP-Ⅱ采用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对AMRP-ⅠAMRP-Ⅱ进一步纯化;AMRP-Ⅰ经Sephadex G-100柱层析只洗脱出单一的峰;AMRP-Ⅱ洗脱曲线为四个明显的洗脱峰,试验共分离得到5个组分。用气相色谱(GC)、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分析对AMRP-Ⅰ、AMRP-Ⅱ的结构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纯化的AMRP为杂多糖,AMRP-Ⅰ由鼠李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4种单糖组成,AMRP-Ⅱ由鼠李糖、阿拉伯糖、岩藻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6种单糖组成;UV检测显示AMRP-Ⅰ、AMRP-Ⅱ在波长260nm与280nm处未见有核酸和蛋白特征吸收峰,经IR检测证实AMRP-Ⅰ、AMRP-Ⅱ具有多糖类物质的特征吸收峰。5.沙葱籽油、多糖的降血脂功能考察沙葱籽油、多糖对高血脂小鼠降血脂功能研究。采用KM小鼠作为试验动物,将小鼠随机分为5小组:空白对照组(NC)、高脂模型组(HM)、高剂量组(HD)、中剂量组(MD)、低剂量组(LD)。用不同浓度的沙葱籽油、多糖给小鼠灌胃,连续灌胃35天,测定小鼠体重变化、脏器指数和小鼠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动脉硬化指数(AI)、丙二醛(MDA)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表明:沙葱籽油、多糖连续灌胃35天后,沙葱籽油、多糖对高血脂小鼠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使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下降;各干预组小鼠血清的TC、TG水平比试验前下降显着(p<0.01), LDL-C水平比试验前下降显着(P<0.01或P<0.05),各干预组小鼠的血清HDL-C水平比试验前显着升高(P<0.01或P<0.05),各干预组小鼠的动脉硬化指数(Al)与高脂模型组比较都显着降低(P<0.01);表明沙葱籽油和多糖均能有效调节小鼠脂质代谢,减少脂质在体内的积累。沙葱籽油、多糖均能显着降低高酯血症小鼠血清MDA(P<0.05)含量,提高血清SOD (P<0.01或P<0.05)、GSH-Px (P<0.01)活性;表明沙葱籽油、多糖均能显着提高机体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起到拮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作用。
陈晓萍[6](2011)在《蚕沙堆肥及其堆肥产品的生物学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以叶绿素提取后的废弃蚕沙为主要原料,接种微生物菌剂进行堆肥后作为有机肥再利用。主要研究堆肥过程的理化性质变化及堆肥产品的施用机理及效果,旨在为蚕沙有机肥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堆肥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不仅有利于堆肥的快速腐熟,有效缩短堆肥时间,还能促进堆肥过程的水分散失,有利于堆肥产品的贮存和运输。堆肥结束后的蚕沙pH值和电导率分别为8.6和3.lms.cm-1左右,其中较高的pH值对于改良设施栽培中经常引起的土壤酸化现象具有重要作用。堆肥后的蚕沙含全氮3.05%、全磷(P2O5)1.77%、全钾(K2O)3.32%、分别比堆肥前提高了58.0%、84.4%、29.7%;含有机质67.5%,比堆肥前下降10.4%。堆肥后的蚕沙全量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及重金属含量均符合NY525-2002规定的商品有机肥标准。同时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能够减少堆肥过程中的碳氮损失,从而提高蚕沙有机肥的质量。用发芽指数检验堆肥产品的腐熟性,结果显示:堆肥后的蚕沙对于小白菜和番茄种子的发芽指数均大于80%,对作物没有毒害作用。(2)发芽试验结果表明,蚕沙有机肥不仅能够提高小白菜和番茄种子的发芽率,还能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和增加幼苗株高。其中添加亚联微生物菌剂的蚕沙有机肥对于促进小白菜苗的根系生长效果最好,添加联业微生物菌剂的蚕沙有机肥对于促进番茄幼苗的根系生长和株高增加效果最好。(3)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适量的蚕沙有机肥可以提高小白菜Vc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植株体内的营养元素,减少硝酸盐在小白菜植株体内的积累。同时可以使小白菜的出苗率增加13.8%-20.6%,每盆增产23.6%-44.3%。小白菜植株中As、Cr、Cd, Hg, Pb的含量都低于无公害蔬菜的指标。对盆栽土壤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施用蚕沙有机肥可显着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酸度;显着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添加亚联微生物菌剂的蚕沙有机肥对提高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尤为显着,从而改善了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4)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蚕沙有机肥可使葡萄提前2-3d成熟,果实颜色和着色程度,及果粒分布紧密程度都有所提高,破损、烂果、畸形果少,耐储运性增强;促进叶绿素的形成;增加果实平均穗重、单粒重和总颗粒数,其中平均穗重藤稔和巨峰可比对照增加41.4%、63.2%;提高果实甜度和口感,藤稔和巨峰的糖酸比可比对照提高4.4%、15.3%,Vc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37.8%、11.2%;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每667m2地可增加收益1955.75元。
冯善祥[7](2009)在《“羊宝”对小尾寒羊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为了提高小尾寒羊增重速度,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结合中兽医学传统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以益补气血、扶正固本、健脾开胃为原则,结合免疫学、现代中药药理学以及小尾寒羊的消化生理特点,在多次筛选试验的基础上,用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草药黄芪和具有消食健胃、活血化瘀、行气消积作用的山楂为主药,优化组合成适于小尾寒羊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方——“羊宝”。其目的是寻求在小尾寒羊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羊宝”对小尾寒羊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筛选出“羊宝”最佳添加量,对以后小尾寒羊的饲养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用优良的中药材,按照“羊宝”组方配制,经粉碎,过60目筛,混匀,密封保存备用。选择健康的断奶小尾寒羊公母各20只,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1个对照组和4个试验组,每组8只,公母各半。对照组不添加中草药,4个试验组分别添加0.5%、1%、1.5%、2%的“羊宝”,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进行试验,预饲期15天,正试期60天。测量其始重、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采食量、料重比等指标。每组剖杀1只,测量其胸腺、脾脏重,计算胸腺、脾脏指数,检测血液指标。应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方差分析法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羊宝”添加量0.5%、1.0%、1.5%和2.0%的组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1.23%、53.00%、61.57%和61.84%,其中添加量1.5%的组饲料干物质/增重与精料/增重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67.10%和47.65%。(2)饲料中分别添加“羊宝”0.5%、1.0%、1.5%和2.0%的试验组,小尾寒羊对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干物质的消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添加“羊宝”量1.5%的组效果最佳。(3) 1.5%处理组中血清尿素氮、碱性磷酸酶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血清葡萄糖、血清中乳酸脱氢酶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4)各试验组中生长激素水平、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生长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水平比对照组均有提高,添加量1.5%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各试验组血清尿素氮、血清葡萄糖含量均比对照组下降,添加“羊宝”量1.5%组差异显着(p<0.05)。血清中乳酸脱氢酶水平变化不显着。各试验组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总蛋白均有提高,添加“羊宝”量1.5%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纯1.5%中草药组方饲料添加剂“羊宝”对小尾寒羊具有显着的增重保健效果;能够促进小尾寒羊的血液有形成分生成及免疫活性细胞激活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其中添加“羊宝”量1.5%的组效果最佳。
金丽[8](2009)在《中药—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的制备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利用产朊假丝酵母发酵制备了中药-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继而进行了养鸡试验对其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可行性和试验效果做出了初步的探索,得出以下结论:1.试验确定最佳的中药-银杏叶组合是黄芪-银杏叶,比例为1:4;选择蔗糖为碳源,添加量为2.27%3%,硫酸铵作为氮源的添加量为3.29%4%,适合的接种量为7.43%10%;确定的优化发酵培养条件是:发酵料含水率65%、pH值5.5、发酵温度2830℃、发酵时间4860h。2.分析了最优条件下发酵产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变化,产品中总黄酮含量略有下降,但其中的产朊假丝酵母数达到26.5亿个/g,黄芪多糖、粗蛋白含量、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11.5%、70.02%和20.92%。3.在试验室最优条件下制备出的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呈棕褐色,有黄芪特有的清香,质地柔软细腻。4.养鸡试验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0.1%或0.2%的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能够有效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功能,促进肉鸡的免疫器官的发育;添加0.2%的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肉鸡的屠宰性能、改善鸡肉的营养成分,降低肉鸡血清胆固醇和尿素氮水平,总体效果优于对照组和原料组。5.经济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添加0.1%和0.2%的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每只鸡能获得的利润为1.76元和1.51元。实际应用利润可观,可用于推广。
刘辉[9](2009)在《芹菜籽油的提取纯化及降血脂功能研究》文中提出芹菜籽为伞形花科草本植物芹菜(Apium graveolens Linn)的种子,在我国资源丰富,且尚未得到合理的有效利用。研究表明,芹菜籽中油脂含量丰富,含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具有散气、消肿、利尿、抗肿瘤、抗衰老等功效。本文采用在我国产量最高的旱芹菜籽为试验原料,对其萃取出的芹菜籽油进行系统的研究,确定最佳的制备技术路线,并明确其生理活性,为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芹菜籽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有机溶剂法、同时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研究芹菜籽油的提取工艺;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分离轻重组分纯化芹菜籽油;研究了芹菜籽油的理化性质和氧化稳定性,分析其营养成分;将芹菜籽油微胶囊化;通过动物实验评价芹菜籽油的毒理安全性,研究了芹菜籽油对高脂大鼠的血脂调节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芹菜籽中粗脂肪含量达19.05%;含有19种基本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230.569mg/g,8种必需氨基酸均含有,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芹菜籽中矿物元素钾含量高达8.6mg/g,镁含量为1.0mg/g,钠、铁含量也比较丰富。2、有机溶剂法提取芹菜籽油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度60目、液料比3∶1、浸泡48h、旋转蒸发温度50℃,提取率达11.47%。同时水蒸气蒸馏法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度60目、液料比8∶1、浸泡时间12h、蒸馏时间8h,提取率为4.36%。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响应面优化工艺条件为:粒度60目、萃取压力21MPa、萃取温度46℃、CO2流量16L/h、分离温度30℃、每次进料300g、萃取2h,工艺优化后芹菜籽油提取率达12.04%。3、分子蒸馏纯化芹菜籽油响应面法优化工艺条件为:进料温度50℃、蒸发温度111℃、刮膜转速214r/min、进料速率1.6mL/min,在此优化条件下重组分馏出物收率达71.08%。气质联用分析分子蒸馏后芹菜籽油主要成分和相对含量,共鉴定出占总成分91.6%的19种主要成分。轻组分化合物被分离在蒸出物中,而不饱和脂肪酸、丁基苯酞、瑟单内酯、角鲨烯等有效成分则分离在重组分馏出物中,且相对含量均有提高。4、芹菜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不稳定。温度、时间、空气和光照可加速芹菜籽油的氧化速度。加入抗氧化剂可有效延缓氧化速度,四种抗氧化剂抗氧化性顺序为TBHQ>PG>BHT>BHA,以抗坏血酸增效,抗氧化效果更好。与Cu2+、Fe3+两种金属离子接触,芹菜籽油过氧化值明显升高,Cu2+的影响更大。芹菜籽油应尽量在低温、隔绝空气、避光条件下保存,避免与金属离子的接触,为延长贮藏期可适当加入抗氧化剂。5、气相色谱法测定芹籽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组成及含量,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六种不饱和脂肪酸达到基线分离,结果表明芹菜籽油中棕榈酸的含量为92.86mg/g,硬脂酸含量为8.46mg/g,油酸含量为98.71mg/g,亚油酸的含量为283.24mg/g,亚麻酸的含量为19.69mg/g,花生酸的含量为34.28mg/g。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芹菜籽油中6-维生素E含量为86.9μg/g,γ-维生素E含量为120.6μg/g,β-维生素E含量为69.7μg/g,α-维生素E含量为132.5μg/g。6、以β-环糊精和明胶为复合壁材微胶囊化芹菜籽油的最佳壁材配方为:芯材占壁材含量24.70%,β-环糊精/明胶3.03倍,固形物浓度18.82%,乳化剂用量0.75%。以最优壁材配方包埋芹菜籽油,通过工艺优化模型得出最佳微胶囊化芹菜籽油的喷雾干燥工艺参数为32MPa压力下均质3次、进风温度181℃、出风温度80℃,在此条件下,芹菜籽油的微胶囊化效率达到92.11%,产率为84.46%。制备的微胶囊化芹菜籽油产品溶解性良好,模拟胃液中60min释放率可达90%以上,贮藏稳定性明显优于液态芹菜籽油,电镜扫描观察微胶囊结构均匀呈球形。红外光谱分析微胶囊化前后芹菜籽油的成分基本保留。7、芹菜籽油对小鼠经口LD50>10.00g/kg体重,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所测芹菜籽油属实际无毒级,是安全的。8、与高脂模型组比,灌胃不同剂量芹菜籽油显着降低大鼠血清的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载脂蛋白B(ApoB)含量,显着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和载脂蛋白A(ApoA I)含量,动脉硬化指数LDL-C/HDL-C显着下降;能有效防止高脂饮食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及细胞坏死,且呈一定剂量依赖关系;并使高脂血症大鼠血清和肝脏的SOD活性显着提高,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显着下降,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表明芹菜籽油能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的产生,防止脂质过氧化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机体的损害,可以有效提高高脂血症大鼠体内的抗氧化水平,从而改善血脂代谢。综上所述,本论文系统的研究了制备芹菜籽油的工艺条件,分析芹菜籽油中的活性成分,明确了其降血脂的生理功能,为芹菜籽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王建辉[10](2007)在《杜仲和桐粕提取物功能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人类和动物健康,开发和使用无残留、无污染、无毒副作用的抗生素替代品和抗氧化剂显得日益重要。我国是植物资源大国,植物种类繁多,针对性地对某些植物进行抗氧化性及其抗生素替代的可行性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杜仲作为我国重要中草药,因其茎叶富含绿原酸、桃叶珊瑚甙等药用成分;桐粕过95%乙醇回流提取,初步鉴定其富含多酚类物质,两者均是开发天然抗氧化剂的重要来源。本文通过动物饲养、屠宰试验和抗氧化动力学特征研究对杜仲提取物(EUOE)的抗氧化性及其抗生素替代作用进行了探讨;通过分离纯化、药物高通量筛选、体外抗氧化试验及小鼠高血脂造模试验,以体内外试验从生物整体或细胞水平对桐粕活性物质抗氧化性与降血脂作用进行了评价,主要试验结果如下:试验一杜仲提取物对猪生产性能影响研究旨以探索杜仲提取物(EUOE)对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用胎次相同、体重相近的42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300头,平均初始重为9.96±0.05kg,随机分成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试验分成3个阶段,阶段Ⅰ:9.96-20 kg;阶段Ⅱ:20-60 kg;阶段Ⅲ:60-90 kg。试验日粮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杜仲提取物0.1500,2000,2500 mg/kg或黄霉素12mg/kg(阶段Ⅰ)或8mg/kg(阶段Ⅱ和Ⅲ)。试验结果表明在猪日粮中添加EUOE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其生长性能,改善猪只免疫水平和抗腹泻能力,影响猪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改善胴体质量和猪肉品质,具体结果如下:1500mg/kgEUOE显着降低阶段Ⅰ和Ⅱ日均腹泻评分(P<0.05),显着提高了阶段Ⅱ猪群日均增重(ADG)(P<0.05),降低了阶段Ⅱ和Ⅲ料重比(F/G)(P<0.05)。EUOE(除2000mg/kg)和黄霉素组均能显着提高试验全期ADG(P<0.05),动物日均采食量存在增加趋势(0.05<P<0.10)。EUOE能显着降低血清尿素氮(SUN)水平(P<0.05),显着提高阶段Ⅱ和Ⅲ血清球蛋白水平(P<0.05)。EUOE1500,2000mg/kg的添加显着提高了猪肌内脂肪含量(P<0.05),其不同添加水平间无显着差异(P>0.05);而黄霉素的添加显着降低了肌内脂肪含量(P<0.05)。黄霉素和EUOE组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胴体皮厚(0.05<P<0.10),同时各日粮处理有降低滴水损失,增加眼肌面积、肉色评分和肌肉大理石纹评分的趋势(0.05<P<0.10),且EUOE处理组能显着提高猪肉肌肉总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P<0.05)。这表明EUOE能不同程度地改善猪胴体品质和肌肉质量,其中以1500mg/kg添加效果最佳。试验二EUOE对浓缩饲料氧化动力学影响研究通过EUOE对猪浓缩饲粮抗油脂过氧化试验研究发现,添加抗氧化剂可以显着降低饲料过氧化值(POV)。饲粮油脂水平越高,POV越高;饲粮油脂水平越高,需添加的抗氧化剂水平也越高;各种抗氧化剂对添加油脂的饲粮均能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但对猪用浓缩饲料中油脂抗氧化活性仅在前21天表现良好效果,28天后基本无效;根据POV比较各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活性,乙氧基喹啉(I)最好,EUOE的抗氧化活性较低;不同抗氧化剂及其添加水平氧化动力学方程各有不同,其中不同EUOE添加水平及油脂添加水平各组氧化反应均以一级反应为主。试验三桐粕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综合利用NKA大孔树脂和聚酰胺层析分离,对桐粕95%乙醇提取物过NKA大孔树脂的50%乙醇洗脱部分继续追踪分离活性成分,经高效液相色谱确定化合物纯度后,结合其理化性质,并通过UV、1H-NMR、13C-NMR、DEPT等光谱解析,证明晶体为双四氢呋喃类木脂素,化学名称为(±)3,3`-bisdemethyl pinoresinol,即(±)3,3`-双去甲基松脂醇,该物质在桐粕中第一次发现。试验四桐粕提取物抗肿瘤与降糖降脂活性筛选对桐粕提取物各组分进行高通量筛选发现,70%乙醇洗脱部分在浓度为50μl/ml和10μl/ml时,对28SC肿瘤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水洗脱部分在浓度为10、5μl/ml,70%乙醇洗脱部分在浓度为5μl/ml时,对HL-60肿瘤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晶体1和桐粕95%乙醇提取物经50%乙醇洗脱部分在浓度为50μg/ml时对SMMC-7721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桐粕95%乙醇提取物50%乙醇洗脱部分具有明显的抗糖尿病活性,在浓度为5μg/ml时对PPARa、PPARd、PPARγ,RXR受体的激活倍数分别为1.29,3.88,7.06和1.95。试验五桐粕95%乙醇提取物不同乙醇洗脱部分体外抗氧化试验研究本试验对桐粕95%乙醇提取物不同乙醇浓度梯度洗脱部分进行体外抗氧化试验,研究发现各洗脱部分均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和抗脂质过氧化功能。不同洗脱部分中总酚含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从50%乙醇洗脱部分的47.68 mg/g到水洗脱部分的34.51mg/g不等;对DPPH·的清除率各异,50%乙醇梯度洗脱部分高达90.37%;当浓度=0.8 mg/ml时,三种不同乙醇梯度洗脱部分的还原能力显着强于维生素C(0.2mg/ml)和BHT(0.2mg/ml);50%乙醇洗脱部分对邻苯三酚自氧化的最大抑制率为96.67%,且在同浓度条件下与维生素C(0.20mg/ml)的抑制作用相当(P>0.05);相同浓度(0.50 mg/ml)条件下,50%乙醇洗脱部分对亚油酸过氧化的抑制效果与维生素C相当(P>0.05);当浓度为0.80 mg/ml时,50%乙醇洗脱部分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达96.01%;随着洗脱部分浓度的增加,对H2O2诱导的红细胞氧化溶血的抑制作用增强,不同剂量水平下均以50%乙醇梯度洗脱部分最佳。这说明按照该试验工艺制备的桐粕提取物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试验六桐粕提取物降脂保肝作用研究选取50只昆明SD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个处理即空白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50%乙醇洗脱部分3个组(1000 mg/kg BW,500 mg/kg BW,250 mg/kg BW),每个处理10只小鼠,进行高血脂模型构建,3周造模成功后,除空白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外,其他4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同时50%乙醇洗脱部分各组以1000 mg/kg BW,500 mg/kg BW,250 mg/kg BW剂量灌喂桐粕提取物95%乙醇提取物50%乙醇洗脱部分,空白和高脂对照组灌服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试验研究发现,桐粕95%乙醇提取物50%乙醇洗脱部分能通过提高血中抗氧化防御功能、调节血脂水平、改变血液流变学参数等,发挥抗动脉硬化(AS)的活性。饲喂桐粕95%乙醇提取物经50%乙醇洗脱物后,高、中、低3个剂量组血清TC、TG、LDL-C含量、LDL-C/HDL-C和Apo-AI/Apo-B比值、冠心指数和动脉硬化指数均有显着降低(P<0.05);高、中、低3个剂量组血清和肝脏SOD、GSH-Px水平、TAC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显着升高(P<0.05),MDA水平显着降低(P<0.05);高、中、低3个剂量组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刚性指数和聚集指数显着升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显着升高(P<0.05)。
二、添加胡萝卜茎叶能增浓蛋黄的色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添加胡萝卜茎叶能增浓蛋黄的色泽(论文提纲范文)
(1)辣木的营养价值评定及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辣木种植现状 |
1.2 辣木生物学特性 |
1.2.1 形态学 |
1.2.2 生态学 |
1.3 辣木营养特性 |
1.4 辣木的生物学功能 |
1.4.1 抗氧化 |
1.4.2 抗肥胖、降低血脂、血糖、血压 |
1.4.3 消炎、抑菌、免疫调节 |
1.4.4 治疗溃疡 |
1.4.5 抗肿瘤和预防癌症作用 |
1.4.6 保护肾脏肝脏 |
1.5 辣木在动物饲料上的应用 |
1.5.1 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1.5.2 在兔饲粮中的应用 |
1.5.3 在奶牛饲粮中的应用 |
1.5.4 在山羊饲粮中的应用 |
1.5.5 在鸡饲粮中的应用 |
1.5.6 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
1.6 母猪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辣木叶粉和辣木茎叶粉对猪营养价值的评定 |
2.1.1 试验材料与场地 |
2.1.2 试验动物及方案设计 |
2.1.3 饲粮配方 |
2.1.4 试验检测指标及方法 |
2.2 辣木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2.2.1 试验材料与场地 |
2.2.2 试验动物及方案设计 |
2.2.3 饲粮配方及营养水平 |
2.2.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5 试验检测指标及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辣木叶粉和辣木茎叶粉对猪营养价值的评定 |
3.2 辣木叶粉饲喂母猪试验 |
3.2.1 生产性能 |
3.2.2 背膘厚度 |
3.2.3 泌乳量及初乳成分 |
3.2.4 母猪血清生化指标 |
3.2.5 母猪血清抗氧化指标 |
3.2.6 母猪血清催乳素含量 |
3.2.7 哺乳仔猪血清生化指标 |
3.2.8 哺乳仔猪血清抗氧化指标 |
4 讨论 |
4.1 辣木叶粉和辣木茎叶粉对猪营养价值的评定 |
4.2 辣木叶粉饲喂母猪试验 |
4.2.1 辣木叶粉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4.2.2 辣木叶粉对母猪背膘厚度的影响 |
4.2.3 辣木叶粉对母猪初乳成分的影响 |
4.2.4 辣木叶粉对母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5 辣木叶粉对母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2.6 辣木叶粉对母猪血清催乳素的影响 |
4.2.7 辣木叶粉对哺乳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杜仲叶的活性成分及其在养殖业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杜仲叶的成分 |
1.1 绿原酸 |
1.2 黄酮类 |
1.3 木脂素类 |
1.4 环烯醚萜类 |
1.5 多糖类 |
2 杜仲叶的功能 |
2.1 促生长作用 |
2.2 增强免疫力 |
2.3 改善营养物质的代谢 |
2.4 改善肉质 |
3 杜仲叶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
3.1 鱼类 |
3.2 鸡 |
3.3 猪 |
3.4 牛、羊 |
4 杜仲叶作饲料添加剂的前景展望 |
(3)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动物产品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特点 |
1.1 来源天然性 |
1.2 功能多样性 |
1.3 安全可靠性 |
2 中药药在改善动物产品中作用 |
2.1 增加动物产品营养物质含量 |
2.2 提高胴体瘦肉率 |
2.3 提高机体免疫力, 减少药物残留 |
2.4 抗应激, 降低PSE肉发生率 |
2.5 抗氧化, 延长肉品存放期 |
2.6 降低畜禽产品中胆固醇含量 |
2.7 提高动物产品风味 |
2.8 提高养殖动物产品的色泽 |
3 中药添加剂在提高动物产品中应用 |
3.1 松针叶 |
3.2 杜仲 |
3.3 茶叶 |
3.4 黄芪 |
3.5 桑树叶 |
3.6 泡桐叶 |
3.7 海带 |
3.8 中草药增色剂 |
4 展望 |
(4)全营养甘薯全粉制备工艺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甘薯 |
1.2 甘薯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
1.2.1 甘薯的营养价值 |
1.2.2 甘薯的保健功能 |
1.3 我国甘薯资源及加工现状 |
1.3.1 我国的甘薯资源 |
1.3.2 甘薯的加工现状 |
1.4 甘薯全粉概况 |
1.4.1 甘薯全粉的概念 |
1.4.2 甘薯全粉的特性 |
1.4.3 甘薯全粉的应用 |
1.4.4 甘薯全粉的研究现状 |
1.5 本题研课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本题研课究的主要内容 |
1.6.1 真空干燥法制备甘薯熟制全粉工艺研究 |
1.6.2 真空干燥法制备生甘薯全粉工艺研究 |
1.6.3 真空干燥法制备甘薯烤制全粉工艺研究 |
1.6.4 喷雾干燥法制备甘薯熟制全粉工艺研究 |
1.6.5 甘薯全粉理化指标和应用性质的研究 |
第二章 真空干燥法制备甘薯熟制全粉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仪器设备 |
2.2.3 甘薯熟制全粉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甘薯熟制全粉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
2.3.2 甘薯熟制全粉制备的正交试验 |
2.4 小结 |
第三章 真空干燥法制备生甘薯全粉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2 生甘薯全粉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生甘薯全粉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
3.3.2 生甘薯全粉制备的正交试验 |
3.4 小结 |
第四章 真空干燥法制备甘薯烤制全粉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仪器设备 |
4.2.3 甘薯烤制全粉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甘薯烤制全粉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
4.3.2 甘薯熟制全粉制备的正交试验 |
4.4 小结 |
第五章 喷雾干燥法制备甘薯熟制全粉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仪器设备 |
5.2.3 甘薯熟制全粉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甘薯熟制全粉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
5.3.2 甘薯熟制全粉制备的正交试验 |
5.4 小结 |
第六章 甘薯全粉应用品质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仪器设备 |
6.2.3 感官性状的测定方法 |
6.2.4 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四种不同制粉工艺制得甘薯全粉的感官性质比较 |
6.3.2 四种不同制粉工艺制得甘薯全粉的理化指标比较 |
6.3.3 四种不同制粉工艺制得甘薯全粉的应用品质比较 |
6.4 小结 |
第七章 讨论 |
7.1 关于真空干燥方法的讨论 |
7.2 关于护色方法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5)沙葱籽油和多糖的提取及其降血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葱属植物研究进展 |
1.2.1 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
1.2.2 葱属植物的药理作用 |
1.3 沙葱研究进展 |
1.3.1 沙葱资源分布 |
1.3.2 沙葱的植物学特征和习性 |
1.3.3 沙葱的营养成分 |
1.3.4 沙葱的化学成分 |
1.3.5 沙葱的药用价值 |
1.4 植物油脂研究概况 |
1.4.1 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
1.4.2 植物油脂提取方法研究 |
1.5 植物多糖研究概况 |
1.5.1 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功能 |
1.5.2 多糖的分离纯化 |
1.5.3 多糖的结构分析 |
1.6 降血脂研究进展 |
1.6.1 高脂血症简介 |
1.6.2 降血脂有效成分 |
1.6.3 脂质代谢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 |
1.6.4 生物体内的脂质过氧化 |
1.6.5 高脂血症与中药治疗 |
第二章 超临界CO_2萃取沙葱籽油的工艺优化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超临界CO_2萃取油脂的工艺流程 |
2.2.2 超临界CO_2萃取沙葱籽油各工艺参数的确定 |
2.2.3 超临界CO_2萃取沙葱籽油的工艺条件优化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预处理试验对萃取得率的影响 |
2.3.2 萃取工艺条件对萃取得率的影响 |
2.3.3 超临界CO_2萃取沙葱籽油的工艺条件优化 |
2.3.4 响应曲面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沙葱籽油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分析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油脂的提取 |
3.2.2 油脂脂肪酸成分分析 |
3.2.3 沙葱籽油理化性质的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油脂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分析 |
3.3.2 沙葱籽油理化性质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超声波辅助提取沙葱籽多糖的工艺优化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超声波辅助提取多糖流程 |
4.2.2 多糖含量测定 |
4.2.3 蛋白质含量测定 |
4.2.4 超声波辅助提取沙葱籽多糖的工艺条件优化 |
4.2.5 三氯乙酸脱蛋白条件优化 |
4.2.6 传统水提法提取多糖工艺流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超声波辅助提取沙葱籽多糖的单因素影响 |
4.3.2 超声波辅助提取沙葱籽多糖的的工艺条件优化 |
4.3.3 验证试验 |
4.3.4 三氯乙酸脱蛋白条件优化 |
4.3.5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传统水提法提取多糖的比较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沙葱籽多糖的分离与纯化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5.2 试验方法 |
5.2.1 DEAE-52纤维素柱层析法 |
5.2.2 SephadexG-100凝胶柱层析法 |
5.2.3 纯化多糖结构的初步分析 |
5.2.4 纯化多糖的理化性质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沙葱籽多糖的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初步分离 |
5.3.2 沙葱籽多糖的SephadexG-100凝胶柱层析进一步纯化 |
5.3.3 多糖结构的初步分析 |
5.3.4 沙葱籽多糖理化性质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沙葱籽油、多糖的降血脂功能 |
6.1 材料与仪器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6.2 试验方法 |
6.2.1 分组 |
6.2.2 饮食诱导高脂模型建立 |
6.2.3 降血脂各指标的测定方法 |
6.2.4 肝脏病理切片HE染色方法 |
6.2.5 数据统计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高脂模型的建立 |
6.3.2 小鼠生长发育及体重变化的观察 |
6.3.3 沙葱籽油、多糖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6.3.4 沙葱籽油、多糖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的影响 |
6.3.5 沙葱籽油、多糖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脂质过氧化指标的影响 |
6.3.6 肝脏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 |
6.4 讨论 |
6.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蚕沙堆肥及其堆肥产品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蚕沙资源状况 |
2 蚕沙化学成分 |
3 蚕沙处理现状及带来的问题 |
4 蚕沙利用现状 |
4.1 饲用产品的开发利用 |
4.2 农用产品的开发利用 |
4.2.1 作有机肥 |
4.2.2 制沼气 |
4.2.3 栽培食用菌 |
4.3 生化产品的开发利用 |
4.3.1 叶绿素的提取 |
4.3.2 果胶的提取 |
4.3.3 叶蛋白的提取 |
4.3.4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 |
4.3.5 植醇的提取 |
4.3.6 提取其他成分 |
4.4 医学上的应用 |
5 蚕沙的应用前景 |
6 堆肥概况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
6.1 堆肥概况 |
6.1.1 堆肥定义、原理及过程 |
6.1.2 堆肥原料 |
6.2 堆肥影响因素 |
6.2.1 水分 |
6.2.2 C/N |
6.2.3 通风供氧 |
6.2.4 温度 |
6.2.5 有机物含量 |
6.2.6 pH值 |
6.2.7 添加剂 |
6.3 堆肥研究进展 |
6.3.1 堆肥腐熟度指标 |
6.3.2 堆肥添加微生物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绪论 |
1 立题依据 |
2 研究内容 |
2.1 蚕沙堆肥研究 |
2.2 蚕沙有机肥的应用效果研究 |
3 本试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三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蚕沙堆肥研究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 蚕沙有机肥应用效果研究 |
2.1 发芽试验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2 小白菜盆栽试验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 大田试验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 主要指标测定方法 |
3.1 蚕沙堆肥试验 |
3.2 小白菜植株的分析测定 |
3.3 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测定 |
3.4 土壤酶的测定 |
3.5 大田试验中葡萄的分析测定 |
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四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蚕沙堆肥研究 |
1.1 蚕沙堆肥过程物理性质的变化 |
1.1.1 蚕沙堆肥过程温度的变化 |
1.1.2 蚕沙堆肥过程颜色、气味、重量体积的变化 |
1.2 蚕沙堆肥过程生物化学性质的变化 |
1.2.1 蚕沙堆肥过程含水率的变化 |
1.2.2 蚕沙堆肥过程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 |
1.2.3 蚕沙堆肥过程有机质、全氮、C/N及全磷、全钾的变化 |
1.2.4 蚕沙堆肥前后发芽指数的变化 |
1.3 蚕沙有机肥的养分质量状况 |
1.3.1 蚕沙有机肥的全量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 |
1.3.2 蚕沙有机肥的重金属含量 |
2 蚕沙有机肥的应用效果研究 |
2.1 蚕沙有机肥对小白菜和番茄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2.1.1 对小白菜和番茄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2.1.2 对小白菜和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 蚕沙有机肥对小白菜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
2.2.1 对小白菜出苗率、产量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2 对小白菜硝酸盐和V_C含量的影响 |
2.2.3 对小白菜植株体内化学组分的影响 |
2.3 蚕沙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2.3.1 对土壤农化性状的影响 |
2.3.2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4 蚕沙有机肥对设施葡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2.4.1 对藤稔葡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2.4.1.1 对藤稔果实感官性状和质量的影响 |
2.4.1.2 对藤稔品质的影响 |
2.4.1.3 对藤稔实际经济效益的影响 |
2.4.2 对巨峰葡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2.4.2.1 对巨峰果实感官性状和质量的影响 |
2.4.2.2 对巨峰品质的影响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7)“羊宝”对小尾寒羊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人类健康需求及中草药优势 |
2. 抗生素残留与危害 |
3. 国内外食品安全 |
3.1 国内绿色食品问题 |
3.2 国外绿色食品问题 |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特色分析 |
1.中草药添加剂的概念、分类、作用及其研究概况 |
1.1 中草药添加剂的概念 |
1.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分类 |
1.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 |
1.4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特点 |
1.5 国内中草药添加剂研究发展概况 |
1.6 国外中草药添加剂研究发展概况 |
2. 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中兽医理论基础 |
3.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3.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促生长机理 |
3.2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免疫增强作用机理 |
4. 中草药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有效成分分析 |
4.1 生物碱与免疫功能 |
4.2 多糖与免疫功能 |
4.3 皂甙与免疫功能 |
4.4 蒽类物质与免疫功能 |
4.5 挥发油与免疫功能 |
4.6 有机酸与免疫功能 |
5. “羊宝”组方中兽医理论基础 |
6. “羊宝”组方方解 |
7. “羊宝”的应用前景及现实意义 |
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羊宝”方剂组成 |
1.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3 日粮组成 |
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1.5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羊宝”对小尾寒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羊宝”对小尾寒羊消化率的影响 |
2.3 “羊宝”对小尾寒羊血液生化指标及相关酶的影响 |
2.4 “羊宝”对小尾寒羊血清激素相关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羊宝”对小尾寒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羊宝”对小尾寒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3.3 “羊宝”对小尾寒羊血液生化指标及相关酶的影响 |
3.4 “羊宝”对小尾寒羊血清激素相关指标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药—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的制备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酵母菌概述 |
1.2 酵母培养物概述 |
1.3 微生物发酵的研究进展 |
1.3.1 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的研究进展 |
1.3.2 微生物转化在中药中的研究进展 |
1.3.3 微生物发酵在养殖业的研究进展 |
1.4 银杏叶的应用现状 |
1.4.1 银杏叶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 |
1.4.2 微生物发酵在银杏叶饲料添加剂中的研究进展 |
1.5 中药饲料添加剂在养殖业的应用现状 |
1.5.1 松针的价值及应用现状 |
1.5.2 黄芪的价值及应用现状 |
1.5.3 山楂的价值及应用现状 |
1.5.4 其他中药饲料添加剂在养殖业的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中药-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的制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4 中药-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的感官评定 |
2.2 中药-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的应用试验 |
2.2.1 试验动物 |
2.2.2 试验材料 |
2.2.3 试验方法 |
2.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中药-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的制备 |
3.1.1 最佳的中药及其与银杏叶比例的筛选 |
3.1.2 碳源的确定 |
3.1.3 氮源对发酵的影响 |
3.1.4 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
3.1.5 黄芪-银杏叶发酵条件的优化 |
3.1.6 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的感官评定 |
3.1.7 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3.2 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的应用试验 |
3.2.1 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3 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2.4 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对肉鸡鸡肉品质的影响 |
3.2.5 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对肉鸡血清指标的影响 |
3.2.6 经济效益评价 |
4 讨论 |
4.1 碳源、氮源对发酵的影响 |
4.2 发酵培养条件对发酵的影响 |
4.3 发酵对黄芪-银杏叶的影响 |
4.4 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4.5 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4.6 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7 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对肉鸡鸡肉品质的影响 |
4.8 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对肉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9 黄芪-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对肉鸡其他血清指标的影响 |
5 结论 |
6 本论文的不足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9)芹菜籽油的提取纯化及降血脂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芹菜籽中生理活性物质及药理作用 |
1.1.1 芹菜籽中生理活性物质种类 |
1.1.2 芹菜籽的药理作用 |
1.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概述 |
1.2.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发展史 |
1.2.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
1.2.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1.3 分子蒸馏技术概述 |
1.3.1 分子蒸馏分离技术的发展史 |
1.3.2 分子蒸馏技术的基本原理 |
1.3.3 分子蒸馏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1.4 微胶囊技术概述 |
1.4.1 微胶囊技术的发展史 |
1.4.2 微胶囊喷雾干燥技术的基本原理 |
1.4.3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1.5 芹菜籽油的研究进展 |
1.5.1 芹菜籽油提取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
1.5.2 芹菜籽油的微胶囊制备研究进展 |
1.5.3 芹菜籽油化学成分分析研究进展 |
1.5.4 芹菜籽油生理功能性研究进展 |
1.5.5 芹菜籽油食品安全毒理学研究进展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芹菜籽油提取工艺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3 试验设计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芹菜籽营养成分分析 |
2.2.2 有机溶剂萃取法对芹菜籽油提取条件的研究 |
2.2.3 同时水蒸气蒸馏法对芹菜籽油提取条件的研究 |
2.2.4 超临界CO_2萃取法对芹菜籽油提取条件的研究 |
2.2.5 三种提取方法对芹菜籽油提取效果的比较研究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分子蒸馏法纯化芹菜籽油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主要仪器 |
3.1.3 试验设计及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进料温度对馏出物收率的影响 |
3.2.2 进料速率对馏出物收率的影响 |
3.2.3 蒸馏温度对馏出物收率的影响 |
3.2.4 转速对馏出物收率的影响 |
3.2.5 真空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3.2.6 分子蒸馏正交试验 |
3.2.7 响应面法优化分子蒸馏工艺试验 |
3.2.8 分子蒸馏纯化芹菜籽油的GC/MS分析 |
3.2.9 分子蒸馏纯化芹菜籽油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芹菜籽油氧化稳定性及营养成分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4.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芹菜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 |
4.2.2 气相色谱法测定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
4.2.3 RP-HPLC-PDA法测定芹菜籽油中的维生素E含量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芹菜籽油微胶囊化的工艺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主要仪器 |
5.1.3 试验设计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微胶囊化芹菜籽油壁材的确定 |
5.2.2 响应面法优化壁材配方 |
5.2.3 微胶囊化芹菜籽油喷雾干燥工艺条件的确定 |
5.2.4 响应面法优化喷雾干燥工艺条件 |
5.2.5 微胶囊化芹菜籽油的质量评价 |
5.2.6 微胶囊化芹菜籽油成分分析 |
5.2.7 微胶囊化芹菜籽油在模拟胃液中的释放曲线 |
5.2.8 微胶囊化芹菜籽油的储存效果 |
5.3 讨论 |
5.4 结论 |
第六章 芹菜籽油的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与试剂 |
6.1.2 主要仪器 |
6.1.3 试验方法 |
6.1.4 数据分析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急性毒性试验 |
6.2.2 Ames试验 |
6.2.3 微核试验 |
6.3 讨论 |
6.4 结论 |
第七章 芹菜籽油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血脂作用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7.1.3 试验方法 |
7.1.4 数据分析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饲养期间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
7.2.2 大鼠主要脏体比值的变化 |
7.2.3 芹菜籽油对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7.2.4 肝脏切片HE染色结果 |
7.2.5 芹菜籽油对大鼠血清和肝脏SOD活性、MDA含量的影响 |
7.3 讨论 |
7.4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10)杜仲和桐粕提取物功能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杜仲化学组成及其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2.1 杜仲的功效成分 |
2.2 杜仲的主要作用及作用机理 |
2.3 杜仲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动物养殖业中的应用 |
3 桐粕化学组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3.1 我国桐粕资源状况 |
3.2 国内外桐粕开发利用的现状 |
3.3 常用的提取方法 |
4 自由基、疾病与抗氧化的关系 |
4.1 自由基及其形成 |
4.2 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伤 |
4.3 自由基与衰老、肿瘤、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关系 |
4.4 氧化防御系统 |
5 高通量筛选在药物创新中的应用 |
6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6.1 目的意义 |
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杜仲活性成分功能性研究 |
第一节 杜仲提取物对猪生产性能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杜仲提取物的制备 |
1.2 试验日粮组成及其营养水平 |
1.3 动物和处理 |
1.4 动物健康状况和生长指标的评价 |
1.5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
1.6 胴体品质指标测定 |
1.7 肌肉氨基酸含量测定 |
1.8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杜仲提取物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杜仲提取物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对胴体品质和肌肉质量的影响 |
2.4 对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 小结 |
4 结论 |
第二节 EUOE对浓缩饲料氧化动力学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2 试验设计与饲料处理 |
1.3 浓缩饲料的氧化动力学特征 |
1.4 统计分析 |
2.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相同油脂添加水平各抗氧化剂种类或水平的抗氧化性能比较 |
2.2 相同抗氧化剂在不同油脂添加水平下不同时段抗氧化性能比较 |
2.3 不同抗氧化剂对浓缩饲料的氧化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桐粕活性成分功能性研究 |
第一节 桐粕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柱层析前期准备 |
2.2 NKA大孔树脂富集分离粗提物 |
2.3 聚酰胺柱层析法 |
2.4 结构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颜色反应 |
3.2 化合物HPTLC图谱 |
3.3 化合物的纯度检测 |
3.4 晶体UV光谱扫描图 |
3.5 晶体结构鉴定图谱分析 |
4 讨论与小结 |
第二节 桐粕提取物抗肿瘤与降糖降脂活性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提取物的制备 |
1.3 样品的预处理 |
1.4 桐粕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筛选 |
1.5 桐粕提取物降血脂活性筛选 |
1.6 桐粕提取物降血糖活性筛选 |
2.结果与分析 |
2.1 桐粕提取物抗肿瘤作用 |
2.2 桐粕提取物降血脂作用 |
2.3 桐粕提取物的降高血糖活性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节 桐粕不同乙醇洗脱部分体外抗氧化试验研究 |
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提取物中总酚含量的测定 |
2.2 洗脱液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计算 |
2.3 洗脱液清除NO_2~-效果的测定 |
2.4 洗脱液还原能力的测定 |
2.5 洗脱液清除化学模拟体系中活性氧能力的测定 |
2.6 洗脱液清除羟自由基效果的测定 |
2.7 洗脱液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效果测定 |
2.8 洗脱液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测定 |
2.9 H_2O_2诱导的红细胞氧化溶血的测定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提取物中总酚含量 |
3.2 对DPPH·的清除率影响 |
3.3 对化学NO_2~-的清除效果 |
3.4 总还原能力的比较 |
3.5 对化学模拟体系中活性氧的抑制效果 |
3.6 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3.7 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效果 |
3.8 对亚油酸过氧化的抑制作用 |
3.9 H_2O_2诱导的红细胞氧化溶血的作用 |
3.10 不同乙醇梯度洗脱部分体外氧化指标回归曲线及其相应IC_(50)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节 桐粕提取部分降脂保肝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及高脂模型建立 |
1.2 分析试剂盒 |
1.3 仪器 |
1.4 小鼠肝匀浆制备与蛋白质含量测定 |
1.5 血清和肝匀浆SOD活力的测定 |
1.6 血清和肝匀浆GSH-Px活力测定 |
1.7 血清和肝匀浆MDA测定 |
1.8 血清和肝匀浆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
1.9 血清和肝匀浆羟自由基测定 |
1.10 观察方法与测定指标 |
1.11 统计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桐粕提取物对实验性高血脂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
2.2 桐粕提取物对实验性高血脂小鼠血清血脂水平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 |
2.3 桐粕提取物对实验性高脂小鼠肝重、肝脏指数及肝脏血脂水平的影响 |
2.4 桐粕提取物对实验小鼠血清和肝脏MDA、GSH-Px、SOD含量的影响 |
2.5 桐粕提取物对实验小鼠血清和肝脏TAC、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
2.6 提取物对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四、添加胡萝卜茎叶能增浓蛋黄的色泽(论文参考文献)
- [1]辣木的营养价值评定及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D]. 王鹏.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2]杜仲叶的活性成分及其在养殖业中应用[J]. 李燕舞,姜八一,温华梅,王君荣. 饲料广角, 2017(07)
- [3]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动物产品品质的影响[J]. 邓留坤. 畜牧兽医杂志, 2013(04)
- [4]全营养甘薯全粉制备工艺技术的研究[D]. 宋秀洁. 沈阳农业大学, 2012(02)
- [5]沙葱籽油和多糖的提取及其降血脂作用[D]. 张君萍.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6]蚕沙堆肥及其堆肥产品的生物学效应研究[D]. 陈晓萍. 浙江大学, 2011(07)
- [7]“羊宝”对小尾寒羊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D]. 冯善祥.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8]中药—银杏叶复合饲料添加剂的制备及效果研究[D]. 金丽.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
- [9]芹菜籽油的提取纯化及降血脂功能研究[D]. 刘辉. 沈阳农业大学, 2009(01)
- [10]杜仲和桐粕提取物功能活性研究[D]. 王建辉.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