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业结构迎接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对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药行业发展的思考

调整产业结构迎接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对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药行业发展的思考

一、调整产业结构,迎接入世挑战——对加入WTO后,中国农药行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尤晓林[1](2009)在《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WTO后过渡期”,一些经过三年适度保护的产业领域将陆续结束过渡期,开始到达“入世”承诺的终极目标。在农业领域,我国步入“WTO后过渡期”以后,WTO规则下的农产品贸易要求各国只能通过有限关税措施对农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不能或尽量减少非关税使用。而随着各国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各个区域农业政策不同而导致农产品国际贸易不能完全按照自由贸易原则进行,随着加入WTO农产品贸易和市场更加开放,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的降低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着各种压力和风险。本文以“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为题对黑龙江省在“WTO后过渡期”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即从WTO规则解读和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研究出发,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区域农产品出口与WTO规则应用,根据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及政策体系现状,建立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农业政策干预模型,并以设置不同参数组的方式,对黑龙江省粮食、畜牧产品和果蔬产品出口政策的评价实现良好的适应性和拟合优度,并根据模型预测和评价,针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政策和措施调整,提出建议。通过对WTO相关规则阐述与解释,国内外应对措施和相应效果与政策调整,结合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际状况,分析黑龙江省运用这些规则和措施的效果,并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型实证考查政策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贸易的影响,并在实证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分别从理论基础、宏观政策分析、黑龙江省省情、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模型实证与政策建议等几个层次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主要讨论贸易政策与格局演变下,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和效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现实参考,提出本文的逻辑框架,并着重谈论农业协议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其次,对包括中国农业政策在入市后的调整与适应,应用规则前提下国内农业的支持内容与作用,与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不同与对比在内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历史分析和国内外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和完善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相应对策措施。再次,在前几部分中的理论阐述和中国应对农业开放对策措施基础上,对黑龙江省实际进行实证,并且通过建立出口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量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效率,通过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考查了建立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和对策建议,主要对以上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出利用规则前提下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对策措施。本文系统地对WTO规则、WTO后过渡期的特征、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区域政策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国内支持、财政补贴、市场准入和动植物卫生为重点,分析了我国在WTO后过渡期政策层面调整应对复杂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其中分析了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提出应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黑龙江省的比较优势,打好品牌战略。利用黑龙江省的土地和水资源优势及气候条件,发展本省的支柱产品出口,如黑龙江的大豆产业可以利用我国特殊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贸易加工产品的出口。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是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增强农产品加工环节,加强农产品出口贸易是一项既扩大出口又解决过多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好方法。继续加强对俄罗斯的边境贸易,进一步开发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的边境贸易及非洲国家的市场。中俄有着超过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交通运输条件便捷,地缘优势突出。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日趋活跃,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对俄出口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并有利于进一步开发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质量监管体制。现行的出口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仍存在多头管理、分而治之的现象。如畜禽产品,出口过程中国内的商检部门要检测检疫,畜牧部门也要检测检疫,而且部门之间宽严不同,标准不一。这种多头检、重复检、矛盾检的做法,不仅令出口企业左右为难,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而且使出口产品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是扩大农产品贸易强化硬件和改善软件的需要,条件成熟时可在俄境内选择适宜地点建立仓储基地或批发中心,同时发展果蔬产品的加工业务,开发果汁、罐头及各类深加工产品,提高对俄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可以及时指导企业改进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规避出口风险,改进企业管理和积极参加应诉工作,以确保黑龙江省出口贸易发展。本研究从区域农业品出口政策调整的角度来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不仅局限于对作为外因的WTO规则的解读,还进一步对显着影响区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区域政策制度的演变和调整进行分析。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由于政策及其效应研究问题的性质,大量引入定性变量,以点带面,构建出完整并且真实的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政策干预的影响,建立干预分析模型,研究农产品出口问题,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预测。

肖长惜[2](2007)在《中国蔬菜产业:生产、贸易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且不可替代的副食品,中国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已经形成相当大的产业规模,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应对WTO挑战的新形势下,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开始成为农业尤其是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重点。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蔬菜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下、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和科技含量低等发展过程中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严重制约了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本研究通过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变动趋势、世界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条件下中国蔬菜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一个透视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理论视角。然后,综合考虑相关蔬菜产业发展的来自于制度、技术等方面的内生及外生因素。立足于农业家庭经营这一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探索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政策含义,初步形成中国蔬菜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为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决策参考。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中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变得日益重要起来,本研究在探索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对提升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进行规划。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总括性介绍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为课题的逻辑起点,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进行评估,并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历史定位和产业障碍作出明确判断。第三章是对中国蔬菜市场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特别是农户的蔬菜消费行为进行一个整体性评估,他们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基础。第四章运用数理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中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并对中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所面临的国际政策和市场环境进行分析。第五章运用抽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蔬菜主要生产国的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试图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蔬菜产业化模式提供借鉴。第六章是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系统探讨中国蔬菜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他们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基石,能为中国的蔬菜产业化发展提供组织、制度、科技和管理上的保障。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意义,即第七章是在结论性述评的基础上,对中国蔬菜产业产业化和政策实施的良性耦合。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1)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属于经济学和园艺学(蔬菜)的交叉学科领域,这一选题具有一定创新意义,领域具有开拓性。(2)从中国蔬菜产业的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特色出发,对蔬菜产业进行经济研究,即对中国蔬菜的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效益、流通与贸易、比较优势与出口竞争力等重要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在研究内容上具有系统性;通过本项研究渴望初步形成“中国蔬菜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框架,力求开辟新学科生长点。(3)综合运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以及园艺学等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问题,结合计量经济模型、数理经济方法、统计工具、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揭示有关蔬菜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其内在的政策含义,例如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蔬菜产业的供给特点进行分析,采用协整理论及单位根检验模型研究农户蔬菜的消费特点,以及对国际竞争力及比较优势的测算模型等。这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特色和创新。(4)本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是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把握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与未来走向的基础上,剖析WTO的制度框架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未来走向为我们提供了蔬菜产业发展的制度与技术选择,转轨经济的制度背景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分析为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框架与思路对策。

崔卫东[3](2006)在《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论波特“钻石”框架下政府行为与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过程是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融合过程,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按市场经济原则流动和配置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随着我国进入“后WTO”过渡时期,对WTO成员国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使得我国的经济尤其是农业在国际市场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提高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特别是基于我国特定国情之下,探讨政府行为应如何理性的引导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其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阐述了本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写作方法和逻辑架构等问题。第二章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本章界定有关农业竞争力的概念、层次与定义,分析农业竞争力的表象因素与本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我国目前农业竞争力的现状、特征与矛盾等。第三章农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本章对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波特“钻石”)理论的内容、逻辑与观点进行了阐释,论述两者间的发展关系与异同。探讨我国农产业竞争力中的比较优劣势和竞争优劣势方面。阐释我国农业竞争力问题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上的不合理背离现象和原因。对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评价与测度方法问题进行举证研究。第四章从制约我国农业竞争力因素的复杂性看“钻石”模型的失灵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突出地位。提出发展中国家农业竞力的现实要素与波特“钻石”模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导向对包括农业竞争力在内的各个领域的突出作用并以实例加以定性、定量的证明。构建基于政府行为优势的理论作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分析模型。第五章政府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战略核心——全面的城市(镇)化。由我国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解决农业本质问题的唯一出路——全面的城市(镇)化战略。阐释了城市化规律与现阶段我国城市(镇)化方式的关系;论述我国农村城市(镇)化的标志性特征及其与农业竞争力的关系;城市(镇)化过程中政府作为的关键环节以及在土地的利用问题上的政策和建构我国土地等资源的占用模型。

熊丁[4](2006)在《入世对湖北民营经济的影响》文中指出“十五”期间,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从而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湖北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将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并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也因中国入世而发生重大改变。加入WTO以后,我省市场逐步放开,在2006年12月11日“过渡期”结束后将与国际市场全面对接。到那时,外国商品、资本、技术以及跨国公司将纷纷进入湖北市场,这既给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会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我省民营经济还比较薄弱、竞争力不强,入世后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与货物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贸易等三大贸易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迎接入世的挑战,我省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加快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适当地保护我省幼稚产业,以便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陈蕾[5](2006)在《加入WTO后中国造纸产业发展和竞争力变化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造纸产业都被公认为“永不衰竭”的工业。在中国,造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大,且对上下游产业的经济有一定拉动作用。我国在加入WTO时,承诺将逐步降低部分纸产品的进口关税并开放造纸产业投资,由此引发了学者对我国造纸产业能否应对入世挑战的大讨论,并且普遍对此持观望态度。至今我国已加入WTO五年了,我国造纸产业发展状况如何,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焦点。 本文首先通过对加入WTO后我国造纸产业发展态势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加入WTO后,国内纸品生产总量在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的同时,产品结构也得以优化,其中新闻纸、铜版纸、瓦楞原纸等高附加值纸品产量增幅较大。虽然国内制浆产业中非木浆的比重仍然较大,但总体上非木浆呈逐年下降趋势。生产布局更加向我国东部地区集中,且生产集中度提高较快。 其次,在对我国纸及纸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得出虽然近年来我国纸产品国际贸易一直呈现为补缺型进口贸易的模式,但在我国纸品进口总量增加的同时,进口结构却在发生变化。且在纸及纸板的进口量保持平稳波动的前提下,新闻纸、铜版纸等重要高附加值纸品进口量却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而在出口方面虽然我国出口纸品的绝对数量较少,但年均增长率较高。 再则,运用贸易竞争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竞争力评价指标对我国纸产品竞争力进行分析,似乎竞争力不强,但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逐年提高来看竞争力正逐步增强。通过对我国本土纸产品与美国纸产品价格进行比较,及对我国目前消费结构和人均消费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后,随着我国消费需求的增长,国内造纸产能快速提高,日益满足市场需求,也表明我国制浆造纸产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上述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得出我国造纸产业需求取向已从产品需求转向原料需求,国内造纸技术提高日益满足市场需求,且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竞争力逐步增强。据此建议加快原料林基地的建立,建立完善废纸回收体系,鼓励引导制浆产业发展,同时关注制浆造纸产业发展对环境潜在破坏问题,并希望政府能尽快制定后续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以协调产业均衡发展。

徐孝勇[6](2005)在《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深入考察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条件下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客观现实、世界与中国商贸业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趋势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回顾和借鉴国内外商贸中心发展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协同发展理论和商贸经济发展理论:从结构系统视角和功能范式上,界定了“商贸中心”、“区域商贸”和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分析基点;按商贸经济协同发展要求,深化了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理解,进而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1、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是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的简称。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是西南地区在商贸业发展上进行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建设结构合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功能强大的地区性商贸中心体系。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就是在西南地区统一规划商贸中心、商贸网点布局和确定各地商贸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高区域商贸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发展。西南地区在商贸中心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和竞合、共赢。 2、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需要具备相应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一个地区中心城市要建设商贸中心应具备条件:(1)自然地理条件,其包括地理区位、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等:(2)社会经济条件,其包括经济条件、城市规模、人口、市场规模、交通条件、政策因素、文化氛围等。经济条件又包括商贸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资金和市场。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和各种配套设施等。 3、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发展要求西南地区加强商贸产业的协同发展 发达的商贸产业,是个城市或地区的构建商贸中心的前提条件。西南地区五省市区只有打破行政区划限,加强商贸产业的协同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商贸产业的竞争力,应对后WTO时代外资商业巨头大量进入中国的挑战。 4、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建立区域共同市场 建立区域共同市场是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和必要条件。建立西南地区区域共同市场的作用:(1)推进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网络体系的建成。(2)降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成本、公共物品配置成本以及资源流动的交易成本。(3)促进西南地区都市商贸经济圈的发展。(4)作为西南地区区域商贸的协同发展的平台。 5、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外在条件是加强与我国其它地区和国外的商贸合作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要想获得更大发展空间,须开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处理好其与我国其它地区和国外的商贸交流与合作。西南地区同周边地区的商贸合作,可以使西南地区区域一体化市场效应得到放大。 6、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西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

李钢[7](2005)在《加入WTO对淮安市种植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进入了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而推动中国农业参与全球竞争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标志。种植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无论是在传统农业中还是在现代农业中,都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近几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对种植业发展的影响看,虽然对推动种植业加快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也显现出了产品价高质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总体效益不高等问题,因此,研究种植业如何进一步适应加入WTO带来的重大政策变化,趋利避害,提升优势,是当前急需面对和研究的课题。淮安市作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的地区,在种植业发展中就遇到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和需求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加入WTO农业谈判的基本原则和内容,综合了国内有关加入WTO对种植业发展影响与对策的研究成果,提出问题;其次是分析了淮安的种植业发展现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加入WTO给淮安种植业发展所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比价、资源成本、综合评价等方法分析测定了淮安主要种植业农产品在WTO框架下的竞争优势,找出淮安种植业发展中不适应加入WTO的主要制约因素,最后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对策。

凌慧明[8](2005)在《中国加入WTO后法律服务及其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律服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商业服务,为服务贸易中商业服务项下的专业服务,其市场开放问题属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调整范围。各方应通过谈判方式逐步开放法律服务市场,使外国律师有可能对本国的公司、企业或个人提供法律服务。从各国法律服务的实践看,法律服务实际上主要是律师所提供的服务,在服务范围上,包括民事、刑事、经济等多种领域,主要表现为代为诉讼、仲裁及非诉讼法律事务等。本文结合作者从事的实际工作,从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角度,在WTO服务贸易法律框架下对中国加入WTO后法律服务业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应对策略及中国法律服务贸易制度的调整作相关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全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章为导论,对法律服务的范畴、特征、国际性法律服务的提供方式以及职业化法律服务的意义作了论述,比较分析了关于服务贸易的各种学说,归纳了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意义与作用。通过对法律服务的内涵和法律服务贸易壁垒的分析,揭示了法律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 法律服务具有高度专业性,法律服务属专业服务,一般只有取得律师资格和执业证书者方能提供。法律服务具有地域专属性,法律服务与当事人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及法律制度密切相关。法律服务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律师从事的法律业务中,绝大多数均需与当事人直接接触,涉及到社会与经济的所有主体。国际性的服务贸易有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人员进入四种提供方式。律师参与诉讼和非诉讼法律服务的意义在于,通过最有针对性和最见成效的法制宣传和法律救济,可以有效地预防犯罪和减少诉讼,有利于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服务贸易法的产生、《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内容、法律地位和在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意义的分析,从对各国学者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所提出的不同理论和学术观点入手,结合国际贸易原理对于服务贸易的适用性的比较分析,通过国际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的分析推导出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必然趋势。国际服务贸易法的产生与国际服务贸易壁垒是密切

苏志文[9](2005)在《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关税之墙普遍变矮,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受到限制。在这种背景下,TBT利SPS措施对贸易的限制作用在增强,因而受到各方的重视。虽然WTO规则试图规范TBT和SBS措施的实施,以减少对贸易的扭曲,但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技术法规和质量标准差别很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性时常显露。我国无论在应对国外的贸易技术壁垒方面,还是在构筑自身的贸易技术性措施体系方面,都非常薄弱,近几年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严重地冲击着我国的外贸出口。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质,并通过大量案例评价了TBT措施对我国外贸出口及国内经济的影响。论文强调,我国应该理性和客观地看待技术性贸易措施问题,并从政府、社会、行业中介、企业等方面探求如何突破国外TBT措施构成的限制和如何构建我国自身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侯满平[10](2004)在《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农产品生产能力已经得到提升,但面临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加入WTO后的国内外市场的多重约束。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已成为“北粮南调”的重要农产品基地,其面临着全国农业发展相同的境遇,但又有着本区域农业发展特有的挑战。 系统考查了国内外农业发展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研究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其发展战略,对解决黄淮海平原农业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并参与WTO框架下的世界农产品市场,提高农民收入,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重大战略意义。 农业是一复杂的巨系统,其肩负着生产粮食、发展经济及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功能。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经济规律,因此文中以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经济理论、农业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规模报酬理论等作为研究区域农业的基础理论;以区域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农业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以农业农村发展三个阶段理论作为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理论。 总体上考察了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历史、现状形势;浅析了黄淮海平原的水系变迁,土壤演变过程及其经济区位条件的形成,初步探讨了该平原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运用Mapgis软件建立了该平原农业系统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平原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态势及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农产品生产在我国占有绝对优势,但其受结构调整的影响也发生了波动性变化,其产品质量面临着国内外市场巨大的挑战,农民收入也面临着增长缓慢的挑战;水资源受种植制度、气候变化及利用率低等多种因素的胁迫作用,严重短缺;耕地资源近年来大量减少,受自然及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稀缺程度加大。分析表明其资源利用还是高投入、高能耗、重污染的模式。通过这些系统的分析为结构调整及发展战略的形成提供了定性定量基础。 研究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调整的三大目标:效益目标、质量目标及农民目标。结构调整应遵循区域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及粮食安全等多条原则;从整体产业结构来论,第一产业有明显下降趋势,第二产业表现为波动变化,第三产业整体上升;该平原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种植业内部的调整、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 初步预测了未来耕地供需量与水资源需求量,为农业发展布局提供宏观量化依据。在系统分析与预测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平原农业发展的总体区域战略,关键在于技术体系的支撑及增加农业资本投入。研究了具体的农业发展对策,主要拟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对策、农产品生产及应对市场对策、农业投入对策及防灾减灾应变对策。综合考虑该平原自然资源、产量分级、区位条件及其在全国农产品优势产区布局中地位等诸因素,以农业区域发展理论及结构调整原理为指导,初步区划了该平原农业发展战略分区,其布局为:以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现代都市农业区、高产区、中低产区,高产区、中低产区布局又细分为8个小区,各区都有本区域特色。农业战略区划布局为该平原因地制宜地可持续地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农业结构调整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典型示范及具体构想。以北京为例探讨了现代都市农业模式;以曲周、寿光为典型研究了高产区节水高效生产模式;以环渤海模式、开封治沙模式、淮北模式为典型研究了中低产区资源利用及改良同时并举的生态农业模式。大中小城市及中低产区在该平原占有重要份量,因此,研究现代都市农业模式及中低产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同样也显得十分重要。典型农业模式为未来区域农业的发展提供实证,也是区域规划的具体设想,期以模式的典型示范作用推动黄淮海平原农业现代化的初步实现及其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迎接入世挑战——对加入WTO后,中国农药行业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整产业结构,迎接入世挑战——对加入WTO后,中国农药行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论文结构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 WTO 农业框架评述
    2.1 经济全球化与WTO 的概述
        2.1.1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发展沿革
        2.1.2 关贸总协定有关农产品贸易的缺陷
        2.1.3 乌拉圭回合中的农产品贸易谈判
    2.2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框架的基本内容与主要内涵
        2.2.1 WTO《农业协定》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2.2.2 WTO《农业协定》三大支柱的内容
        2.2.3 WTO《农业协定》的规则、义务和实施时间
    2.3 中国加入WTO 关于农业问题的主要承诺
3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3.1 中国现行农产品贸易体制、政策及目标
    3.2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3.3 加入WTO 与中国农业及贸易政策调整
4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4.1 农业与国内支持政策
        4.1.1 农业政策的一般理论
        4.1.2 农业是一个需要政策扶持的特殊产业
    4.2 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国内外比较
        4.2.1 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现状
        4.2.2 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比较
    4.3 WTO 规则下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改革与调整
        4.3.1 加大力度,增加国家对农业的预算
        4.3.2 以WTO 规则为导向,优化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结构
        4.3.3 对“绿箱政策”支持的项目应择优重点扶持
5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5.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及分析
        5.1.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
        5.1.2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实证分析
    5.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5.2.1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
        5.2.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5.3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5.3.1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
        5.3.2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5.4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5 小结
6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效率评价
    6.1 “WTO 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6.1.1 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 农业政策干预模型的机理分析
        6.1.2 模型的相关假设与参数设定
        6.1.3 预测及模型质量评价
        6.1.4 小结
    6.2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6.2.2 评价目的
        6.2.3 指标筛选
        6.2.4 畜牧业产业链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6.3.1 层次分析法对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2 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结果的评价
        6.3.3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7 基于WTO 规则的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对策
    7.1 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积极扶持优势农产品出口
    7.2 发展“三高”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
    7.3 进一步增加“绿箱”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
        7.3.1 增加“绿箱”投入
        7.3.2 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农业领域
    7.4 积极利用WTO 贸易规则,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7.5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7.6 加快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
    7.7 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7.7.1 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全面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
        7.7.2 加强磋商和谈判,合理运用规则
        7.7.3 建立一批外向型农业生态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7.7.4 提高产品质量,走发展品牌的道路
    7.8 健全黑龙江省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
    7.9 黑龙江省主要出口农产品的具体对策
        7.9.1 玉米
        7.9.2 大豆
        7.9.3 水稻
        7.9.4 畜产品
        7.9.5 蔬菜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中国蔬菜产业:生产、贸易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中国蔬菜产业:一个蓄势待发的巨大产业
        二、中国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简要综述
        一、中国蔬菜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二、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研究
    第三节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与范围的界定
        二、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生产、贸易及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中国蔬菜生产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现状
        二、经济社会地位评价
        三、面临的机遇
        四、问题与挑战
    第二节 中国蔬菜贸易的现状及基本格局
        一、出口格局
        二、进口格局
        三、对国际蔬菜市场依存度与国际蔬菜市场需求趋势
    第三节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障碍与选择
        一、中国蔬菜产业发展障碍的制度分析
        二、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变
第三章 中国蔬菜供需分析
    第一节 中国蔬菜供给:生产特征与资源配置
        一、前提假定
        二、模型与推导
        三、指标和样本数据
        四、结果与简要分析
        五、结论与启示
    第二节 中国蔬菜市场需求分析
        一、中国蔬菜消费需求现状分析
        二、影响蔬菜消费需求的因素分析
        三、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转型期中国农户蔬菜消费与收入的短期动态与长期均衡
        一、前提界定
        二、中国农户蔬菜消费与收入水平的长期均衡关系
        三、中国农户蔬菜消费与收入水平的短期动态调整
        四、中国农户蔬菜消费与收入水平的因果关系检验
        五、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WTO框架下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与测度方法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三、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节 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际蔬菜贸易动态格局
        二、蔬菜产业竞争力构成因素分析
        三、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二、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三、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WTO框架下国际蔬菜市场准入与贸易壁垒
        一、WTO《农业协议》及其动态
        二、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 to Trade,TBT)
        三、中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实路径选择
第五章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蔬菜产业的产业化与现代化
        一、生产过程的专业化
        二、生产布局的优化、形成优势产业带
        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四、一体化的流通服务体系
        五、讨论与启示
    第二节 日本蔬菜产业化的发展与启示
        一、日本蔬菜的生产特点
        二、流通形式、费用及规格标准
        三、蔬菜产销中的政府行为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欧盟蔬菜产业的生产与流通
        一、注重研发创新,强调规模,保证企业高水平高效益的强势竞争
        二、高效、合理的蔬菜流通体制
        三、有效的政府支持
        四、讨论与启示
第六章 蔬菜产业化经营
    第一节 蔬菜产业化体系制度创新平台
        一、蔬菜产业化面临的制度约束
        二、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制度创新平台
        三、讨论与启示
    第二节 蔬菜产业化的技术创新平台
        一、技术创新及农业技术创新简要介绍
        二、技术创新:蔬菜产业化的关键
        三、蔬菜产业化中的技术创新实践
    第三节 蔬菜产业高效运转的资本投入与信息支持
        一、资本投入是蔬菜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生产要素
        二、构建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多元投资体系
        三、信息化与蔬菜产业化经营
        四、蔬菜产业化经营中的信息支持
    第四节 蔬菜产业良好运作的物流体系
        一、农村物流与农业产业化
        二、蔬菜产业化经营中农村物流的微观组织机制
        三、以农村物流组织的发育来促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第七章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建议与对策
    第一节 中国蔬菜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路径
        一、新世纪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二、以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蔬菜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三、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四、实施科技兴菜战略,建设蔬菜强国
    第二节 WTO框架下的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选择
        一、WTO短期内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冲击
        二、WTO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长期影响评估
        三、充分利用WTO规则,同时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节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与定位
        一、绿色蔬菜产业
        二、设施蔬菜产业
        三、“外向型”蔬菜产业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论波特“钻石”框架下政府行为与农业竞争力的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相互渗透、彼此交错地发展趋势
        1.1.2 我国农业发展空间与农产品出口面对严酷国际竞争挑战
        1.1.3 我国政府现有农业产业政策陷于困境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层次、概念界定及其表述
        2.1.1 农业竞争力的层次分界与表现形态
        2.1.2 本文对农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2.1.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与内容
        2.1.4 农业竞争力概念的形成过程
        2.1.5 农业竞争力的特点
    2.2 我国农业竞争力的现状及特征
        2.2.1 我国农业竞争力的现状及特征
        2.2.2 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突出矛盾
    2.3 影响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2.3.1 价格因素
        2.3.2 基础设施因素
        2.3.3 科学技术因素
        2.3.4 政府的经营制度与政策因素
        2.3.5 农业产业化因素
        2.3.6 农业结构因素
        2.3.7 农业标准化因素
        2.3.8 农业投入因素
        2.3.9 可持续发展因素
第三章 农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3.1 比较优势与我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
        3.1.1 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3.1.2 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比较劣势
    3.2 衡量比较优势的指标体系
        3.2.1 显示性指标体系
        3.2.2 解释性指标体系
        3.2.3 我国农业上述15 项指标的现状
    3.3 测度我国农业竞争力比较优势水平的数学模型
    3.4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发展
        3.4.1 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及基本观点
        3.4.2 竞争优势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第四章 从制约我国农业竞争力因素的复杂性看“钻石”模型的失灵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突出地位
    4.1 发展中国家农业竞力要素的存在状况与波特“钻石”模型的差异
        4.1.1 波特“钻石”中政府的地位、作用及方式等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状况不一致
        4.1.2 中国政府行为导向对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突出作用
    4.2 政府作为与我国农业竞争力诸要素关系(以政府的农业保护政策为例)
        4.2.1 政府有关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形式及变化
        4.2.2 农业关税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
        4.2.3 我国政府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
        4.2.4 我国政府农产品出口补贴政策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
    4.3 我国政府其他支持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
        4.3.1 国内农业支持政策与农业竞争力的关系
        4.3.2 国内支持方式与农业竞争力的关系
        4.3.3 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及其效果
    4.4 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范式——基于政府的竞争优势理论
        4.4.1 政府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创新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基石
        4.4.2 典型性国家政府的农业作为与启示
        4.4.3 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模型——基于政府的竞争优势理论构想
第五章 政府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战略核心——全面的城市(镇)化
    5.1 解决我国农民失业与贫困的出路—实施城市(镇)化战略
        5.1.1 我国资源禀赋条件对发展农业的约束
        5.1.2 我国土地等资源占用与消耗的测度方法
        5.1.3 人口过多导致农民失业与经济滞后的悖论及其可能解决办法
    5.2 城市化规律与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城市(镇)化方式的关系
        5.2.1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5.2.2 城市化规律与我国现阶段城市(镇)化的关系
    5.3 城市化战略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5.3.1 城市(镇)化的标志性特征
        5.3.2 城市化对农业竞争力提高的贡献途径
    5.4 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应作为的关键点
        5.4.1 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环境冲突问题
        5.4.2 我国城市(镇)化发展中的土地使用问题
        5.4.3 城市(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问题
        5.4.4 制约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政策体制矛盾
    5.5 建国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和模式
        5.5.1 我国城镇的发展历程
        5.5.2 我国城镇的分类
        5.5.3 我国现有城镇的共同特征
        5.5.4 我国城镇发展模式给予我们的启示
第六章 政府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改善其经营状况的行为
    6.1 农产品的总成本决定了其价格竞争力
        6.1.1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成本构成
        6.1.2 我国主要农产品成本的国外比较
        6.1.3 前述分析得出的结果
    6.2 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因素与农业国际竞争力
        6.2.1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6.2.2 政府行为指向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竞争能力的途径
    6.3 农产品质量与农业国际竞争力
        6.3.1 农产品质量竞争优势的表现
        6.3.2 我国农产品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6.3.3 制约我国农产品质量提升的因素分析
        6.3.4 政府致力于改善我国农产品质量的行为
    6.4 农业标准化及其它因素与我国农业竞争力
        6.4.1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义与内容
        6.4.2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6.4.3 我国人力资源的质与量对农业竞争力的约束及其开发途径
第七章 政府协调农业关联及支持性产业的战术
    7.1 科技创新—农业竞争力的产前投入与政府的行为模式讨论
        7.1.1 阐释:科技创新——农业竞争力提升的产前投入
        7.1.2 发展:政府的行为模式—加速制度创新,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7.2 信息化农业建设与政府的抉择
        7.2.1 信息化农业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7.2.2 日美两国农业信息化的案例
        7.2.3 适应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领域
        7.2.4 政府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方略的抉择
    7.3 政府推进农业产前产后及关联性产业升级的战略—产业集聚
        7.3.1 产业集聚(Cluster)的概念及其优势来源
        7.3.2 对我国农业经营主体而言,产业“集群”的环境限制
        7.3.3 政府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簇群”形成的行为取向
        7.3.4 产业“簇群”研究的竞争力分析模型
第八章 政府应对农产品国内需求和国际竞争者的姿态
    8.1 我国农产品国内需求对竞争力的影响及政府姿态
        8.1.1 我国农产品国内市场需求形态与竞争力的关系
        8.1.2 政府有利于改善国内需求条件的行为
    8.2 应对国际竞争者的政府策略之一——突破技术壁垒
        8.2.1 技术壁垒的产生与功能
        8.2.2 经济学视角的技术壁垒
        8.2.3 我国农业遭遇到的技术壁垒
        8.2.4 我国政府突破农业技术壁垒之方略
    8.3 应对国际竞争者的政府策略之二——积极应对争端
        8.3.1 农产品贸易争端的实况与特点
        8.3.2 农产品国际贸易争端的起因
        8.3.3 政府须积极处理争端保护我国农业竞争力
结束语:对中国农业竞争力模型的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入世对湖北民营经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民营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1.2 湖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1.3 入世后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发生变化
        1.1.4 “十一五”规划制定并开始实施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第二章 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经济发展与外部环境互动关系的方法论分析
        2.1.1 从系统理论角度分析湖北民营经济与入世大环境的关系
        2.1.2 从权变理论角度分析政府、企业组织与入世大环境的关系
    2.2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利弊分析
        2.2.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2.2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2.3 WTO 与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WTO 对中国民营经济的影响
        2.3.1 中国加入WTO 与经济全球化
        2.3.2 加入WTO 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影响
第三章 湖北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民营经济竞争力不强
        3.1.1 民营经济总量和规模偏小
        3.1.2 企业主素质不高,企业内部缺少应有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3.1.3 技术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足
        3.1.4 产品结构不合理
    3.2 市场准入限制多,政策待遇不平等
        3.2.1 行业准入限制多
        3.2.2 政策待遇不公平
        3.2.3 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力度不够
    3.3 体制不顺,服务体系远未建立
        3.3.1 管理体制不顺畅,管理方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3.2 帮扶措施不到位,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3.4 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3.5 观念和认识滞后
第四章 入世对湖北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
    4.1 入世给湖北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4.1.1 入世为湖北民营经济发展开创良好市场环境
        4.1.2 入世为湖北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4.1.3 入世为湖北民营经济发展开创良好政策环境
        4.1.4 入世为湖北民营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更多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机遇
        4.1.5 入世有利于促进湖北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4.2 湖北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入世的挑战
        4.2.1 从货物贸易领域来看
        4.2.2 从服务贸易领域来看
        4.2.3 从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贸易领域来看
第五章 湖北省民营经济应对入世的对策
    5.1 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市场经济环境
        5.1.1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经济行为
        5.1.2 完善政府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5.1.3 拓宽融资渠道,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5.1.4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5.2 加快行业协会组织建设
        5.2.1 理顺行业协会与政府的关系
        5.2.2 鼓励和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
        5.2.3 加强对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
    5.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5.3.1 提高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5.3.2 鼓励和帮助民营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5.3.3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建设
        5.3.4 做好知识产权投诉、调处工作
        5.3.5 加强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工作
    5.4 在 WTO 规则范围内保护省内幼稚产业
        5.4.1 在幼稚产业领域适当引入竞争
        5.4.2 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研发工作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5)加入WTO后中国造纸产业发展和竞争力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与构架
    1.3 已有的相关研究
        1.3.1 有关造纸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1.3.2 有关造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1.3.3 有关造纸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 纸及纸产品范围的说明
        1.5.1 纸浆的范围说明
        1.5.2 纸及纸板的范围说明
2 加入WTO后中国造纸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2.1 中国造纸产业发展态势总体分析
    2.2 中国纸及纸板产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2.3 中国纸浆产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2.4 中国纸业生产布局与集中度分析
        2.4.1 中国纸业生产布局变动分析
        2.4.2 中国纸业生产集中度变动分析
    2.5 小结
3 中国纸及纸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3.1 中国纸及纸产品进出口贸易总体分析
    3.2 中国纸及纸产品进口总体变化分析
        3.2.1 中国纸及纸板进口变化分析
        3.2.2 中国纸浆进口变化分析
        3.2.3 中国废纸进口变化分析
    3.3 中国纸及纸产品出口总体变化分析
        3.3.1 中国纸及纸板出口变化分析
        3.3.2 中国纸浆出口变化分析
    3.4 小结
4 中国纸及纸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4.1 中国纸及纸产品竞争力的一般分析
        4.1.1 国际市场占有率
        4.1.2 贸易竞争指数
        4.1.3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4.2 中国纸及纸产品竞争力的深入分析
        4.2.1 中美纸产品价格比较分析
        4.2.2 中国纸及纸产品市场潜力分析
    4.3 小结
5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基本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加快原料林基地的建立
        5.2.2 建立完善废纸回收体系
        5.2.3 鼓励引导制浆产业发展
        5.2.4 关注制浆产业发展潜在环境破坏问题
        5.2.5 尽快制定后续造纸产业发展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展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展示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思路
    1.4 研究的方法、资料及内容构架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资料选用
        1.4.3 研究的内容及基本结构
第2章 理论借鉴
    2.1 区域分工理论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2.1.3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2 后发优势理论
        2.2.1 后发优势的概念
        2.2.2 技术引进与后发优势
    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1 均衡发展理论
        2.3.2 非均衡发展理论
        2.3.3 协调发展理论
    2.4 商贸发展理论
        2.4.1 商贸信息化理论
        2.4.2 电子商务理论
        2.4.3 商贸流通组织结构理论
第3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概念框架
    3.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战略思路、理论假设
        3.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战略思路
        3.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的理论假设
    3.2 区域商贸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
        3.2.1 协同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3.2.2 区域商贸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3.3 商贸中心概念、类型和功能
        3.3.1 商贸中心概念
        3.3.2 商贸中心类型
        3.3.3 商贸中心功能
    3.4 商贸中心竞争力理论
        3.4.1 产业竞争力理论
        3.4.2 商贸中心竞争力理论
    3.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宏观条件—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
        3.5.1 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的相互作用关系
        3.5.2 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战略要求
    3.6 商贸中心与其它五中心相互关系
第4章 商贸业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4.1 世界商贸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4.1.1 世界商贸业发展特点
        4.1.2 世界商贸业发展趋势
        4.1.3 世界商贸业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
    4.2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4.2.1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特点
        4.2.2 世界商贸中心发展趋势
        4.2.3 世界商贸中心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趋势
    4.3 中国商贸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4.3.1 中国商贸业结构演化概述
        4.3.2 中国商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4.3.3 中国商贸业发展趋势
    4.4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特点及趋势
        4.4.1 中国商贸中心空间分布情况
        4.4.2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特点
        4.4.3 中国商贸中心发展趋势
第5章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模式与可行性分析
    5.1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模式
        5.1.1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目标-实现西南地区商贸经济协同发展
        5.1.2 构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模式
    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区域自然资源分析
        5.2.1 国土资源和区位
        5.2.2 水能资源和水运资源
        5.2.3 旅游资源
    5.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分析
        5.3.1 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5.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概况
        5.3.3 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资源概略评价
        5.3.4 西南地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商贸中心和商贸产业发展
    5.4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现状分析
        5.4.1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现状
        5.4.2 西南地区商贸业发展特征
    5.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意义、优势和制约因素
        5.5.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意义
        5.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优势
        5.5.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制约因素
    5.6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消费需求和商贸中心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5.6.1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
        5.6.2 收入因素对我国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5.6.3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5.6.4 收入因素对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的影响
第6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6.1 商贸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6.1.1 商贸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6.1.2 E-CBD竞争力概念与数学模型
        6.1.3 商贸中心竞争力的因子分析方法简介
    6.2 重庆市中心区、成都、昆明、贵阳、南宁商贸中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6.2.1 城市和指标数据的选取
        6.2.2 计算方法和结果
        6.2.3 公因子权重和因子值
        6.2.4 商贸中心竞争实力排序与结论对策
    6.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6.3.1 交通区位因素分析
        6.3.2 经济因素分析
        6.3.3 人力资源因素分析
        6.3.4 技术因素分析
        6.3.5 政策因素分析
第7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其它五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7.1 西南地区商贸心与交通物流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7.1.1 西南地区交通中心发展状况
        7.1.2 建设西南地区物流中心意义
        7.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交通物流中心的相互关系
    7.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工业中心的相互关系分析
        7.2.1 西南地区的工业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7.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工业中心相互关系
    7.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金融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7.3.1 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7.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金融中心相互关系
    7.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7.4.1 西南地区旅游服务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7.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相互关系
    7.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科教文化中心相互关系分析
        7.5.1 西南地区科教文化中心发展状况分析
        7.5.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科教文化中心相互关系
第8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布局与管理运营的对策建议
    8.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空间布局的建议
        8.1.1 商贸中心空间布局的战略思路和原则
        8.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空间总体布局
        8.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一级商贸中心布局
        8.1.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二级商贸中心布局
        8.1.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三级商贸中心布局
    8.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功能定位
        8.2.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一般功能
        8.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核心功能
    8.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内部要素结构
        8.3.1 商品交易市场
        8.3.2 中央商务区
        8.3.3 购物中心
        8.3.4 会展中心
        8.3.5 物流中心
        8.3.6 信息服务中心
        8.3.7 组织管理机构
    8.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部结构关系和业态选择
        8.4.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部结构关系
        8.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中各级商贸中心的业态选择
    8.5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管理运营的对策建议
        8.5.1 法制化
        8.5.2 规章制度化
        8.5.3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8.5.4 打造品牌,培育支点,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8.5.5 建立信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商贸流通现代化
        8.5.6 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诚信消费环境
        8.5.7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9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对策
    9.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概况
        9.1.1 信息社会的经济特征与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9.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状况
    9.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电子商务发展
        9.2.1 西南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9.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与对策
        9.2.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公司发展
        9.2.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电子商务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的发展
    9.3 推进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9.3.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9.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9.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E-CBD的建设
        9.4.1 E-CBD简介
        9.4.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三大 E-CBD建设对策
第10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发展战略与对策
    10.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业企业发展概况
        10.1.1 重庆市中心区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10.1.2 成都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10.1.3 昆明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10.1.4 贵州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概况
        10.1.5 南宁商贸中心的商贸企业发展状况
    10.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发展战略方向
        10.2.1 连锁经营
        10.2.2 物流配送
    10.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10.3.1 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组建企业战略联盟,推进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
        10.3.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10.4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商贸企业发展对策
        10.4.1 西南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
        10.4.2 西南地区商贸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目标框架
        10.4.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商贸企业发展政策措施
第11章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我国其它地区和东盟的商贸合作对策
    1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我国其它地区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1.1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西北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1.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珠三角地区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东盟的商贸合作与交流对策
        11.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发展
        11.2.2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交通对接的对策
        11.2.3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与东盟国家开展商贸合作与交流的对策措施
第12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12.1 研究结论
    12.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2.3 政策运用
    12.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加入WTO对淮安市种植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及评价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1.5 研究目标
2 中国加入 WTO农业谈判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2.1 基本原则
    2.2 主要内容
    2.3 中国加入 WTO在农业方面的承诺
3 加入 WTO对淮安市种植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3.1 淮安市种植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3.2 加入WTO对淮安种植业发展影响的宏观分析
    3.3 加入WTO对淮安种植业发展影响的微观分析
4 淮安主要种植业农产品在 WTO框架下的竞争优势分析
    4.1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三要素
    4.2 国内主要种植业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总体分析
    4.3 淮安主要种植业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5 淮安种植业发展不适应 WTO的主要制约因素
    5.1 投入不足
    5.2 种植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不高
    5.3 农产品外向度较低
    5.4 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差
    5.5 农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5.6 农产品污染有加重趋势
6 对策研究
    6.1 大力推进 WTO导向型的种植业产业化发展
    6.2 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种植业农产品
    6.3 突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6.4 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种植业农产品的竞争力
    6.5 实施农业市场化工程,提高农产品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6.6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6.7 切实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种植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6.8 充分利用 WTO规则内的“绿箱”政策措施
    6.9 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指导和服务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加入WTO后法律服务及其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从法律服务到法律服务贸易
    第一节 法律服务和法律服务贸易的概念
        一、法律服务的范畴
        二、法律服务的特征
        三、涉外法律服务的提供方式
        四、职业化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意义
    第二节 世贸组织框架下的服务贸易法律制度
        一、关于服务贸易的理论
        二、服务贸易法的产生
        三、《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意义与作用
    第三节 法律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一、法律服务贸易壁垒
        二、法律服务贸易自由化
        三、多哈回合的有关情况
第二章 法律服务贸易与WTO服务贸易法律制度
    第一节 中国与《服务贸易总协定》
    第二节 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
        一、中国服务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总体现状
        二、《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第三节 中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基本框架与完善
        一、中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基本框架的构成
        二、《对外贸易法》在中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三、中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管理制度和司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章 中外法律服务业和法律服务市场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国法律服务业和法律服务市场的现状
        一、中国法律服务业对外开放现状
        二、CEPA的实施与我国法律服务业开放的新机遇
        三、中国法律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法律和规章
        四、外国律师的业务范围与限制
        五、外国律师在我国提供法律服务活动的特征
        六、我国法律服务市场开放的对策
    第二节 外国法律服务业的管理
        一、外国律师管理机构
        二、外国律师实习制度
    第三节 制约我国律师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定位
        二、关于律师事务所的体制
        三、关于法律服务市场
        四、关于律师管理
        五、关于律师执业机构
        六、关于律师队伍素质
        七、关于律师执业责任赔偿
    第四节 外国法律服务业开放的状况
        一、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服务市场开放概况
        二、德国有关外国律师资格的取得和从业条件
        三、英国有关外国律师资格的取得和从业条件
    第五节 中国律师执业的生态环境
        一、立法环境
        二、司法执法环境
        三、法庭环境
        四、社会环境
        五、技术环境
第四章 中国加入WTO对法律服务业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加入WTO对法律服务业带来的机遇
        一、拓宽律师服务的业务范围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律师业的综合实力,加快我国律师业的国际化进程
        三、有利于加快我国律师职业化、产业化的进程
        四、有助于法律服务外部环境的改善
        五、法律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有助于推动律师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的提高
    第二节 加入WTO对中国法律服务业带来的挑战
        一、业务的竞争
        二、人才的竞争
        三、机构的竞争
    第三节 中国法律服务业迎接机遇和挑战的对策
        一、制度上的对策
        二、管理上的对策
        三、机构上的对策
        四、律师行业管理的对策
        五、发挥律师事务所在律师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第五章 我国法律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 我国法律服务业的产业化
        一、推进我国法律服务产业化的理论依据
        二、加快我国法律服务产业化的客观要求
        三、实现我国法律服务产业化的目标展望
        四、促进我国法律服务产业化的政策取向
    第二节 律师事务所的整合与规模化
        一、律师事务所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二、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化扩展
        三、律师事务所之间的合并
        四、律师事务所分支机构的建立
        五、中外律师事务所之间的合作
        六、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化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三节 我国律师制度的创新
        一、关于法律制度的完善
        二、关于律师业监管理念问题
        三、关于律师管理体制问题
第六章 结论——关于中国加入WTO后法律服务制度完善的建议
    第一节 中国加入WTO后法律服务制度调整的必要性
        一、中国法律服务规则的现状
        二、中国法律服务规则调整的意义
        三、中国法律服务规则调整的原则
    第二节 中国加入WTO后法律服务制度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调整外国法律服务业的市场准入
        二、调整本国法律服务的市场规则
    第三节 《律师法》中存在的问题与调整
        一、关于律师资格的取得条件
        二、扩大律师的业务范围和地域范围
        三、加强律师的调查取证权
        四、改革律师收费制度
        五、建立新的律师惩戒制度
    第四节 《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规则的调整
        一、《刑事诉讼法》和《刑法》对于法律服务的意义
        二、与人身权保障相关规则的调整
        三、保障依法获取证据规则的调整
中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和方法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产生的背景和作用
    2.3 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3.1 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分析
    3.2 我国出口贸易中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分析
    3.3 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对我国进口贸易的重要意义
    3.4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机制)建设情况
第四章 典型案例分析
    4.1 农产品药物残留问题典型案例分析
    4.2 对欧盟出口纺织品偶氮染料问题分析
    4.3 机电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案例分析
    4.4 国内外典型案例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第五章 国际经验介绍
    5.1 各国现行贸易技术性措施体系及运行机制
    5.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经验分析
第六章 我国如何构建自己的贸易技术措施体系
    6.1 普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理念
    6.2 如何构建自身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6.3 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措施
    6.4 政府在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及应对国际 TBT中的作用
    6.5 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非政府行为”
第七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10)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与农业资源利用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区域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理论
    2.2 区域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农业理念
    2.3 区域农业发展的战略理论
第三章 黄淮海平原概况及农业区位资源形成探讨
    3.1 黄淮海平原概况
    3.2 黄淮海平原农业区位资源形成
第四章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态势及面临挑战与机遇分析
    4.1 黄淮海平原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态势分析
    4.2 农村经济的态势分析
    4.3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五章 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
    5.1 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5.2 结构调整的目标
    5.3 结构调整的原则
    5.4 现阶段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现状及调整重点
第六章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与布局
    6.1 黄淮海平原耕地预测
    6.2 黄淮海平原水资源需求预算
    6.3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总体战略
    6.4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的具体对策
    6.5 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布局
第七章 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模式
    7.1 现代都市农业模式
    7.2 高产区农业模式
    7.3 中低产区农业模式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基本结论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调整产业结构,迎接入世挑战——对加入WTO后,中国农药行业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D]. 尤晓林.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2)
  • [2]中国蔬菜产业:生产、贸易与政策研究[D]. 肖长惜.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3]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论波特“钻石”框架下政府行为与农业竞争力的提升[D]. 崔卫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4]入世对湖北民营经济的影响[D]. 熊丁. 武汉科技大学, 2006(12)
  • [5]加入WTO后中国造纸产业发展和竞争力变化研究[D]. 陈蕾.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
  • [6]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D]. 徐孝勇. 西南大学, 2005(04)
  • [7]加入WTO对淮安市种植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李钢.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6)
  • [8]中国加入WTO后法律服务及其制度研究[D]. 凌慧明. 武汉大学, 2005(05)
  • [9]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D]. 苏志文.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4)
  • [10]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 侯满平.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调整产业结构迎接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对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药行业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