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系统化肿瘤登记系统建立与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汪哲宇[2](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吴莉萍[3](2020)在《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对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及焦虑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描述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与焦虑水平的现状与潜在关联;结合患者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需求调研结果,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理论与“ESIA分析法”构建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平台;并验证其对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与焦虑水平的影响。方法:1.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信息接收问卷(QLQ-INFO25)、阿姆斯特丹术前焦虑与信息量表(APAIS)描述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焦虑的现状以及变量之间的潜在关系;后续辅以质性研究多视角探索患者高水平焦虑与信息支持之间的内在关联,以补充量性研究结果。2.采用自制《乳腺日间手术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需求调查表》调研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的需求;通过专家咨询法论证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的模块与功能,构建“乳腺日间手术全流程信息支持”微信公众号。3.采用类实验研究,通过信息接收问卷、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需求调查表、阿姆斯特丹术前焦虑与信息量表,验证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对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与心焦虑水平的干预效果。结果:1.对150名乳腺日间手术患者量性研究显示:患者信息接收标准化总分为45.87±18.42(总分100),呈中低水平,文化程度影响其信息接收得分(t=-2.629,P<0.01);术前焦虑分量表总分9.55±3.73,高水平焦虑占比45.3%,信息需求分量表总分6.11±2.31,中高程度信息需求占比72.6%,BI-RADS诊断影响麻醉相关焦虑得分(t=2.166,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手术相关信息需求、麻醉相关信息需求与焦虑总分呈正相关;信息获益度与焦虑总分呈负相关。对15名高水平焦虑患者与10名乳腺外科医护人员的质性研究勾勒4个主题:体验多维焦虑状态,凸显阶段性波动趋势;赋予信息期望多重属性;感知信息实践效能缺如,自我照护能力欠佳;共同期待智能化的信息支持。2.对150名乳腺日间手术患者横断面调查显示:患者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需求的标准化总分为90.24±8.50(满分100),信息支持内容呈现高程度的需求;结合前期研究,运用业务流程重组理论与“ESIA分析法”来指导基于移动平台的全流程信息支持模块的研发设计;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确定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的模块与功能,涵盖六个模块(个人信息、预约信息、诊疗路径信息、信息知识支持、延续服务信息、评价信息);构建“乳腺日间手术全流程信息支持”微信公众号。3.对301名乳腺日间手术患者的非同期对照研究显示:干预组信息接收标准化总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需求标准化总分、术前焦虑总分、高水平焦虑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信息需求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乳腺日间手术患者存在信息接收不足,焦虑与信息需求呈现较高水平,且高焦虑水平与高信息需求和低信息获益度有关;患者信息期望的多重属性与信息实践效能的缺如,两者的鲜明对比诠释了高水平焦虑的内在缘由;并共同期待智能化的信息支持。2.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信息接收水平、满足高程度信息需求,改善焦虑水平,启示后续要注重不断完善移动全流程信息支持方案。
李长岭,陈立军,张爱莉,李响,齐隽[4](2021)在《高危非转移性肾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文中研究表明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是泌尿系统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WHO统计,2018年全球RCC新发病例403 262例,造成超过175 000例患者死亡[1];中国RCC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数分别为70 407例和43 486例,5年期生存率仅约60%~65%[2]。手术切除肿瘤或患肾是器官局限性及局部进展性肾癌等非转移性肾癌(没有远处转移或区域外淋巴结转移)的主要治疗手段。
张素兰,刘倩倩,王佳琪,巴佳代子,贺会杰,李娜,高明[5](2020)在《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并验证其应用效果,为手臂输液港的应用提供系统化管理方法。方法2018年3月由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研究团队构建由植入输液港前评估、植入输液港登记、维护记录、统计查询、院外随访、系统维护6个模块组成的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月—9月植入手臂输液港的肿瘤科患者为试验组,使用该平台进行管理;选取2019年4月—6月植入手臂输液港的肿瘤科患者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手臂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和应用该平台后护士的满意度。结果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后,统计到的手臂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上升(χ2=4.146,P=0.042);护士对平台的满意度得分为(91.59±4.52)分,整体较为满意。结论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有良好的实用性,有助于实现携带手臂输液港患者的系统管理,为临床科研提供数据支持。
岳慧娟[6](2020)在《内蒙古包头市宁养服务研究》文中指出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近年来,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在不断递增,人民群众对临终关怀的现实需要也在日益增长;我国的传统文化有较强的“重生忌死”观念,社会普遍回避与死亡相关的问题,在有意无意之中对本来已经无法逆转的生命依旧施以传统的治疗,给有限的医疗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临终关怀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但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较为迟滞,目前国内运行最好、影响最大的临终关怀模式是李嘉诚基金会建立的宁养院。本研究从当前“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出发,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聚焦晚期贫困癌痛患者的现实需求。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结合包头市宁养服务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立足于包头宁养服务的具体实践。以新公共服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政策和法规方面的知识,发现包头市宁养服务发展中存在的政府支持不足、宁养宣传不到位、资源整合不力、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法规制度不健全、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蒙中医药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本研究结合以上原因,尝试通过加强政府的支持和管理、强化舆论正向引导、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发挥蒙中医学和传统文化优势的方式,探索出促进宁养服务长效发展的模式,进一步推动宁养服务和临终关怀事业在本地区的长足发展。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发现:近几年包头市肿瘤患者的发病率、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数量等数据并未进行相关统计,可见临终关怀和宁养服务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本文研究最力不从心的地方,同时也期待可以唤起政府、社会及相关部门对临终关怀和宁养服务的重视,尊重生命,为实现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生活尽绵薄之力。
陶思羽[7](2020)在《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研判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形势环境和搭建其管理模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围绕管理模式的关键组件分析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运行现状,建立一套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为选取典型案例研究进行效果检验提供依据;探究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医保方、医院方、医务人员方、患方四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实证评估公立医院内部开展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成效;分析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方法】1、文献计量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灰色文献的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等界定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搭建本研究理论分析平台和框架。2、实证研究法(1)典型案例研究法。根据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现场调研,选取28家来自灰色文献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典型医院和17家来自广东省广州市、福建省三明市、湖北省武汉市、枝江市、荆门市和四川省南充市现场调研的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公立医院,收集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的相关制度文件、精细化管理措施、医保运行数据、智能审核数据、患者费用、医保管理资源配置等资料进行案例研究。(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75名医保科工作人员和1242名医务人员关于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感知、工作满意度等情况。(3)关键知情人访谈。通过文献研究、选题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等确定访谈提纲,访谈了来自17家公立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医保科及相关职能科室的科主任和医保联络员共56人,内容涵盖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建设、对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认识、管理成效、现存的问题及建议等。3、专家咨询法邀请对医院医保管理研究有丰富经验的学者、医保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领导共30人召开专家咨询会,对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和采集评分数据。4、分析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法等构建研究理论框架,界定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分析法、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管理运行现状。基于多准则模糊评价法构建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通过典型样本的纵向比较和典型样本与对照组的横向比较,论证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结果】1、界定了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一种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符合新形势的医保管理职能定位、组织结构、医保管理流程、医保管理制度、医保管理工具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内部结构和良好的运行机制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系统,以高标准、高效果和高质量的实现医保精细化管理目标;并构建了内涵关键管理要素和逻辑关系的管理模式理论框架。2、梳理了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运行现状,发现全国各地已有公立医院开展了一定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其中各院在组织结构、流程改造、管理制度建设、精细化管理工具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为本模型评价和模式优化等奠定基础。但是各自重点和方向不一,未建立起系统的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3、构建了一套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模型,说明了对于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而言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可以看做是动因因素(R1=0.963;R4=0.502;R2=0.418);组织构架、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和运行机制可以看做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结果因素(R5=-0.823;R3=-0.532;R7=0.207;R8=0.198;R6=0.124);从因素的中心度来说,管理理论、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中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P4=24.039;P1=23.443;P2=22.619)。4、模型评价表明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医院的医保基金风险发生概率和医保基金实际扣减金额从2015年1月到2019年7月的整体变化呈下降趋势,风险概率从30%下降至7%,医保基金实际扣减金额从2015年月度平均的186.71万元下降至2018年的77.11万元;医院DRGs组数从580组增长至689组,DRGs病组权重大于1的病例数持续上升、权重小于0.5的病例数下降,CMI值从0.83增长至0.99,时间消耗指数从1.1下降至0.94,费用消耗指数从1.05下降至0.87,低风险死亡率从0.31%下降至0.1%;院内的医保精细化管理对提高医务人员认识、满意度、行为规范有一定的积极影响(P<0.05);有利于提高患者收益水平和就医满意度(P<0.05)。【结论】1、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是指一种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由符合新形势的医保管理职能定位、组织结构、医保管理流程、医保管理制度、医保管理工具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内部结构和良好的运行机制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系统,以高标准、高效果和高质量的实现医保精细化管理目标。2、公立医院医保管理面对复杂的新形势,院内医保管理需要明确作为医、保、患三方的沟通纽带,医保基金的守护者和医院发展的指挥棒的功能定位,建立精细化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扬长避短、应对新形势的机遇与挑战。3、目前我国已有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为建立起系统的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及测量评价奠定了基础。4、在构建的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评价工具及模式因素关系模型中,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可以看做是动因因素,其中管理理念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管理人员、管理目标;组织构架、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和运行机制可以看做是结果因素,其中管理流程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组织架构、管理工具;从因素的中心度来说,管理理论、管理目标和管理人员是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中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5、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促进医院医保基金风险防控,但目前在医保政策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促进医院学科能力发展;医保精细化管理能进一步规范医生行为,但还需要进一步改革运行机制以赢得医生认可和提高满意度;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能进一步保障患者权益,减轻患者疾病经济负担。6、当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中还存在忽视精细化管理理念、模式设计的系统性不完整、管理策略与公立医院社会目标和内部发展目标不一致、组织构架和部门沟通协调需进一步优化、缺乏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等问题。【创新与不足】1、创新之处研究视角的创新:本研究从管理模式构建和优化的角度出发,关注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在形势复杂、机会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之下应满足实践需要和科学理论支持的管理模式发展。从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关键组件的角度提出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优化策略。研究思路的创新:本文以精细化管理理论、激励相容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等经典理论为依据,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理论框架,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确定提供了支撑。方法学的创新: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文本分析法和质性研究法等分析专家咨询、关键知情人访谈结果,科学界定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内涵、搭建理论框架、总结运行现状和科学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搭建评价模型和管理成效分析。应用性的创新:本研究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模式实践情况,构建了适应新形势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新模式,为我国公立医院构建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提供了指导。2、不足之处在实证数据的收集方面,受各地不同医保政策、支付方式、地方财政实际水平的影响,各院所执行的医保政策、面对的医保防控风险和配套的信息化水平、信息系统存在差异,导致部分医院的比较存在差异。在研究的资料内容方面,所进行的医保数据量化分析基于可识别的风险,有些隐藏于深处的“隐形”风险无法识别并纳入分析。作为本研究分析证据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是一种主观感知和判断,数据的客观性可能存在一定局限。另外,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影响,本研究在公立医院实地调研的样本范围和现场调研内容受到影响,虽然研究已通过大数据进行规避,但希望待疫情结束后通过继续调研提高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柳丽娜[8](2020)在《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文中研究说明1912至1937年是我国晚清以来教育现代化努力的一个重要时期。研究这一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可以丰富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成果,能够为当下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本论文以安徽省的乡村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法为主,辅之以个案研究法和比较归纳法,考察1912至1937年间安徽省乡村教育的发展状态,以揭示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在其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制约。在整理、分析民国时期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文件、法令汇编,相关报刊、着作等一般性史料的基础上,重点整理、挖掘了民国时期安徽省乡村教育办理的地方史料,主要包括《安徽教育行政周刊》《安徽教育周刊》《安徽教育行政旬刊》,怀宁县、天长县、阜阳县等八个县的教育志,桐城县和休宁县的县志等。以艾森斯塔德关于教育领域现代化的理论为基础,聚焦1912至1937年间安徽省乡村小学校,从乡村教育组织机构、乡村小学校系统、乡村教育者三个维度,以专门化、组织化和系统化为指征,贯穿以国家意志、精英理想、乡村诉求三条线索,分析乡村教育在这三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的现代转型进程与样态。研究发现:第一,从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建立了省、县两级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在县与最基层的乡村之间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组织,主要通过在乡区设立学区教育委员和保甲制度下以联保主任充任学董来代为行使部分教育行政权力。通过对安徽省怀宁县、天长县、颍上县等样本县乡村小学校发展的总体情况看,乡村小学校的数量都是逐年增加的,就学的学生数也呈上升的趋势。但乡村小学校的建设很多停留在形式上,尤其是初级小学校,虽然有充足的生源,却没有足够的学生,虽然遍布乡村,却时常难以为继。这其中,乡村私塾的影响不可忽视,小学校与私塾,分别作为现代教育和旧式教育机构的代表共存于乡村地区。这折射出的不仅是现代教育在乡村推进的不易,更说明了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绝不止步于设立专门的组织与机构,更需要组织与机构的系统化有效运行。第二,从乡村教育小学校系统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乡村小学校无论是从小学校的建设、课程标准的执行、教学法的运用还是学校内部的管理上都呈现出较多的不成熟性,乡村小学校的办理参差不齐、成效总体不彰。除了一小部分乡村小学校的办理彰显出现代化的活力,更多的乡村小学校呈现出的是较为萧条的景象。此外,位于教育经费体系最底端的乡村小学教育经费,在这一时期,虽有独立之名,但常无独立之实,维持乡村小学校正常运转的教育经费的专门化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常常是金额不足、来源不稳。第三,从乡村教育者角色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小学校长和教员的任职资格标准根据省情进行了修订,整体上略低于国家标准。这一时期,安徽省虽然在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合格化、小学校长专任化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但总体上看,乡村小学校长无论从资质还是实质上,特别是实质的胜任力上都没有成为现代化学校系统的合格的专业成员,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弊病,校长们的违规行为也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对小学教员而言,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政府对小学教员在任职资格和专业知能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匹配的。虽然安徽省试图使小学教员达到任职资格标准,通过培训、研究等方式促进小学教员的专业化程度,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安徽省各县小学教员,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员的专业化程度总体上依然不高且参差不齐,有些乡村地区的小学教员甚至连形式上的专门化也没有达到,其专业化水平更是令人担忧。这一现象在占乡村小学校多数的初级小学校中尤为明显。1912至1937年的安徽省乡村教育发展的状况表明:民国政府力图对乡村教育的行政组织机构,乡村小学校的设立,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则规约、内部管理、办学经费、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员的选任、培训及考核等进行现代化的规划,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政治的以及经济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乡村社会自身的制约,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步履维艰。尽管这一时期乡村教育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初步完成了制度层面的现代转型,但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转型还远没有完成。
孙齐蕊[9](2020)在《以肿瘤为例分析临床数据资源共享伦理问题和中美相关法律政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选择数据共享相对成熟、共享需求和价值显着的肿瘤临床数据,作为慢性病代表分析临床数据共享伦理共性问题;比较中美临床数据共享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共享平台共享实践方面的异同,为促进我国的临床数据共享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理论分析以肿瘤为代表的慢性疾病临床数据资源共享的伦理共性问题。通过关键词频次分析提取伦理问题,并从文献探究中美数据共享的潜在伦理管理、实践体系;调研并选取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文本进行主题趋势、主要内容框架和重点内容比较分析中美数据共享,特别是肿瘤临床数据共享政策法律法规的异同;并结合调研可行性各选择一可完整实践框架的肿瘤数据共享平台进行比较分析。以讨论分析政策法律法规对数据共享实践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调研了 326篇中美相关伦理参考文献和154篇政策法律法规相关文献。其中有关中国和美国的伦理相关文献分别为71篇和255篇;涉及中国和美国的数据共享政策法律法规文件分别为41项和21项。研究结果如下:(1)临床数据共享伦理共性问题,聚焦于隐私保护(64/326)和知情同意(76/326);在伦理管理方面,主要围绕泛知情同意(共29篇),重点讨论泛知情同意及其他知情同意形式的潜在问题和应对。美国讨论较为充分(21/29)。(2)中美肿瘤临床数据共享相关法规政策在主题趋势、内容框架和重点内容方面均具有相同点和差异。(a)主题趋势:相同点:肿瘤登记具有法规层面上的规定;逐步完善实现共享的机制;都存在促进共享与保障权益的制衡。差异点:我国因起步较晚而构建时间较为集中;强调国家战略导向,并以此推进共享管理和数据平台的构建与管理等政策法规的制定;细化程度较弱,肿瘤临床数据共享实践仍遵循医学数据共享管理普遍规则。(b)内容框架:相同点: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较少;内容覆盖率基本持平等。差异点:中国较重视政策法规内容涵盖的维度和均衡性,内容框架在政策法规中体现较全面;相对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再利用的致谢要求体现较多。(c)主要内容:相同点:在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方面为一般性法律法规调整;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方面具有一定共性。差异点:共享管理方面,我国尚比较笼统;共享模式多为有条件性的共享;隐私保护包含于一般法律法规中。(3)肿瘤数据共享代表平台的共享实践:相同点:均具有相关细化标准或指南提供给用户;大部分数据共享为分级共享,获取为有条件性获取;共享数据包含的主要信息较为相近。差异点:我国的共享平台功能模块更为丰富;数据访问和数据获取条件严格;数据共享方式为元数据和部分样例数据,完整数据的获取需要严格审批;数据的特点是类型多样、但时间跨度窄、即时性高。结论:对于肿瘤为代表的慢性病临床数据共享,中美学者集中探讨的伦理共性问题为隐私保护和知情同意,伦理管理规范对我国有一定借鉴。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对于临床数据共享实践有一定影响。为促进更积极的数据共享,我国应加强不同领域数据共享的实践指导文件的细化和具化。美国的政策法律法规与共享实践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此外,应该认识到我国部分地方数据共享经验可进一步推广全国应用。
李晓怡[10](2020)在《建立和完善我国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与罕用药物制度的研究》文中指出提高罕见病群体的生存生活质量,提升罕见病患者的医疗保障体系,努力创造每个公民的医疗资源平等化是全球目前热烈讨论的话题。当今我国,密切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大力建设健康2030国家计划是政府首要关注的民生健康问题。罕见病患者作为弱势群体,迫切需要国家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如何让罕见病患者获得及时足量的治疗并确保罕见病患者的用药,不仅是公共卫生治理问题,更是关乎整个社会安定人民总体幸福感的关键因素。而实际情况罕见病患病由于人数少,罕见病药物又异常昂贵,每年消耗政府财政资源,研究成本高,往往入不敷出,研发医药企业积极性差,因此仅仅通过市场的激励措施已很难大力促进医药公司生产小众的罕见病药物。本文通过阐述全球范围的罕见病和孤儿药的定义及其特点,分析中国罕见病患者的生存情况,问诊和诊疗费用与家庭收入的对比,罕见病患者的社会认同感和融合度,一级问诊的满意度等揭示了目前中国罕见病领域保障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合理并公平地使用政府医保目录及医保基金,从诊疗公平性,诊费降低化,诊疗专业化,最大程度地惠及服务罕见病患者,让罕见病患者拥有和常见病人一样的看病资源和问诊权利。同时归纳总结了发达国家的罕见病政策和保障模式,从管理机构、主要法律法规、生产激励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四个维度予以启示。最后结合我国的自身国情和目前缺乏或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提出制度建设、产业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议。
二、医院系统化肿瘤登记系统建立与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系统化肿瘤登记系统建立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慢病管理概述 |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
1.4.1 关键问题分析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3)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对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及焦虑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相关理论 |
3 相关概念 |
4 研究设计 |
第二部分 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与焦虑水平的现状研究 |
(一)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与焦虑水平的量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6 对于质性研究的启示 |
(二)多视角下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与焦虑水平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案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6 混合研究对于构建后续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的启示 |
第三部分 乳腺日间手术患者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平台的研发 |
(一)乳腺日间手术患者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需求的调研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二)乳腺日间手术患者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模块与功能的论证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三)乳腺日间手术患者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平台的实现 |
1 “乳腺日间手术全流程信息支持”微信公众号的简介 |
2 “乳腺日间手术全流程信息支持”微信公众号模块的实现与描述 |
3 研发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平台对于后续研究的启示 |
第四部分 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对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与焦虑水平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对于临床工作的意义 |
3 研究的创新点 |
4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伦理委员会审批件 |
附录二: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四:信息接收问卷 |
附录五:阿姆斯特丹术前焦虑与信息量表 |
附录六:乳腺日间手术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需求调查表 |
附录七: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模块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八: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模块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成果 |
1 论文发表 |
2 参与课题 |
3 学术交流 |
4 计算机软件着作权 |
(4)高危非转移性肾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论文提纲范文)
1 目标人群 |
2 复发进展风险评估 |
3 辅助系统化治疗策略和方案 |
3.1 辅助靶向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 |
3.2 争议和证据再分析 |
3.3 辅助免疫治疗可能的前景 |
4 随访评估和全程管理 |
5 总结和展望 |
(5)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 |
1.1 设计思路 |
1.2 设计原理 |
1.3 设计内容 |
1.3.1 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构成 |
1.3.2 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各模块功能 |
2 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试验组的干预方法 |
2.2.2 对照组的干预方法 |
2.2.3 评价指标 |
2.2.3. 1 手臂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 |
2.2.3. 2 使用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后护士满意度 |
2.2.4 资料收集方法 |
2.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手臂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表1) |
3.3 使用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后护士满意度 |
4 讨论 |
4.1 本研究构建的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4.2 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了信息数据库,优化了临床工作流程,提高对患者的安全管理 |
4.3 护士对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整体较为满意 |
5 结论 |
(6)内蒙古包头市宁养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研究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概况 |
2.国内研究概况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临终关怀 |
2.宁养服务 |
(二)理论基础 |
1.新公共服务理论 |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3.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二、宁养服务现状 |
(一)我国宁养服务发展历程 |
1.宁养院发展历程 |
2.宁养服务的作用 |
3.宁养服务的意义 |
(二)包头市宁养服务现状 |
1.背景介绍 |
2.组织优势 |
3.主要模式 |
4.包头市中心医院宁养院概况 |
(三)宁养服务的先进经验启示 |
1.国外先进经验启示 |
2.国内先进经验启示 |
三、包头市宁养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包头市宁养服务存在问题 |
1.政府支持不足 |
2.宁养宣传不到位 |
3.资源整合不力 |
4.专业人才缺乏 |
(二)原因分析 |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
2.法规制度不健全 |
3.传统观念影响 |
4.蒙中医药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
四、完善包头市宁养服务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政府的支持和管理 |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2.健全社会制度保障 |
3.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
(二)强化舆论正向引导教育 |
1.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
2.开展死亡教育 |
3.壮大志愿者队伍 |
4.获得全社会的支持和关爱 |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
1.加快专业人才培育 |
2.加强专业人员培训 |
(四)发挥中蒙医学和传统文化优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成果 |
(7)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医院医保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假设 |
1.3.3 研究内容 |
1.4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4.1 资料来源 |
1.4.2 资料分析方法 |
1.4.3 质量控制方法 |
1.4.4 研究使用软件 |
1.5 研究逻辑框架 |
1.5.1 技术路线图 |
1.5.2 结构安排 |
2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理论框架构建 |
2.1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发展及环境判断 |
2.1.1 医院医保管理的发展 |
2.1.2 基于SWOT-PEST模型的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形势判断 |
2.2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及激励相容问题 |
2.2.1 利益相关者分析 |
2.2.2 公立医院医保管理所面临的激励相容问题 |
2.3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精细化管理理论 |
2.3.2 激励相容理论 |
2.3.3 内部控制理论 |
2.3.4 行为科学理论 |
2.3.5 现代组织理论 |
2.4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界定 |
2.4.1 公立医院的概念 |
2.4.2 医保管理的概念 |
2.4.3 管理模式的内涵 |
2.4.4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
2.4.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涵界定 |
2.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理论框架构建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典型案例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运行状况实证研究 |
3.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3.1.1 资料来源 |
3.1.2 研究方法 |
3.2 样本医院分布及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
3.2.1 样本医院分布及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
3.2.2 样本医院属性基本情况分析 |
3.3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组织构架分析 |
3.3.1 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分析 |
3.3.2 部门划分及部门联动机制分析 |
3.3.3 职位设置与职权责划分分析 |
3.4 样本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流程改造分析 |
3.5 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 |
3.6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工具分析 |
3.7 样本医院开展医保精细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建设分析 |
3.8 公立医院内部主要医保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影响因素研究 |
3.8.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3.8.2 主要医保管理者的医保管理理念及认知的定量分析 |
3.8.3 主要医院医保管理者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质性分析 |
3.9 医院医保管理队伍服务能力分析 |
3.9.1 医保科人力资源配置基本情况分析 |
3.9.2 医保科办公基本设施配置情况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多准则模糊评价方法的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评价分析 |
4.1 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
4.1.1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
4.1.2 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方法 |
4.2 评价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
4.3 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评价模型构建——基于DEMATEL和 ANP方法 |
4.3.1 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评价各指标相互影响关系 |
4.3.2 运用ANP方法分析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程度 |
4.4 评价对象——VIKOR方法评价 |
4.4.1 评价对象 |
4.4.2 评价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分析——对医保、医院、医生、患者的影响研究 |
5.1 医保角度——医院医保资金安全与使用风险识别与防控效果分析 |
5.1.1 基于FTA方法构建医院医保基金安全与使用风险识别 |
5.1.2 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医保基金风险防控的实证分析 |
5.2 医院角度——基于DRGs的医院精细化管理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
5.2.1 基于DRGs的评价方法 |
5.2.2 评价结果 |
5.3 医生角度——基于倾向值匹配的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成效评估 |
5.3.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5.3.2 结果 |
5.4 患者角度——患者医保受益变化及满意度分析 |
5.4.1 基于GAM的患者医保收益分析 |
5.4.2 开展精细化管理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改进策略 |
6.1 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实践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
6.1.1 缺乏精细化医院医保管理理念和目标管理 |
6.1.2 管理模式缺乏精细化的系统组织管理 |
6.1.3 支持管理模式的医保管理队伍非职业化、人员专业水平较弱 |
6.2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改进策略 |
6.2.1 树立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理念与目标指导模式构建 |
6.2.2 优化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组织管理 |
6.2.3 加强稳定、高质量的医保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与特色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精细化管理背景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模式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公立医院医保科(室)工作人员情况调查表 |
附录3 医务人员人员基本建设和运行调查表 |
附录4 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相关指标关系矩阵表 |
附录5 公立医院主要医保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6 MATLAB程序命令 |
附录7 公立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相关主要政策梳理表 |
(8)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
(一) 研究的问题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 |
(二)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研究 |
(三) 晚清至民国时期安徽省教育现代化研究 |
(四)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与评价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基本概念界定 |
(一) 乡村教育 |
(二) 乡村小学校 |
(三) 现代教育 |
(四) 教育现代转型 |
六、样本县基本情况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发展的背景 |
一、民国时期的国家教育制度 |
(一) 明确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标 |
(二) 颁行现代学制和制定教育法令法规 |
二、民国时期影响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主要教育思想 |
(一) 普及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二) 义务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三) 国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四) 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三、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 |
四、民国时期的安徽省社会和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
(一) 安徽省社会发展概况 |
(二) 安徽省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 |
一、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
(一) 国家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
(二) 安徽省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
(三) 安徽省县级及以下地方教育行政组织的运行 |
(四) 安徽省教育行政组织的特征 |
二、乡村小学校的专门化、组织化 |
(一) 国家关于小学校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的设立 |
(三)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并存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小学校系统的现代转型 |
一、乡村小学课程的现代化 |
(一) 国家对小学课程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对国家小学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
二、乡村小学教学法与教则的现代化 |
(一) 小学教学法的现代演进 |
(二) 小学教则的现代演进 |
三、乡村小学内部管理的规范化 |
四、乡村小学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
(一) 国家层面教育经费独立的相关政策 |
(二) 安徽省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
(三)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的经费保障情况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者角色的现代转型 |
一、乡村小学校长角色的专门化 |
(一) 国家对小学校长角色专门化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长角色的专门化 |
二、乡村小学教员角色的专门化 |
(一) 国家关于小学教员角色专门化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教员角色的专门化 |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与历史镜鉴 |
一、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 |
(一)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决定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难度 |
(二) 国家意志、知识精英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张力制约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程度 |
(三) 乡村小学校的边缘地位延缓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进度 |
二、历史镜鉴:面向未来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
(一) 时间维度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
(二) 空间维度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
参考文献 |
本人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9)以肿瘤为例分析临床数据资源共享伦理问题和中美相关法律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医学数据共享的价值和意义 |
1.1.2 临床数据及其共享的趋势 |
1.1.3 肿瘤临床数据及其共享趋势 |
1.1.4 伦理、政策法律法规与数据共享平台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研究方案 |
2.1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1 肿瘤临床数据 |
2.1.2 数据共享 |
2.2 研究内容 |
2.2.1 肿瘤临床数据共享的伦理问题分析 |
2.2.2 中美肿瘤临床数据共享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 |
2.2.3 中美肿瘤临床数据共享平台现状比较 |
2.3 研究对象 |
2.3.1 肿瘤临床数据共享伦理问题 |
2.3.2 中美肿瘤临床数据共享政策与法律法规 |
2.3.3 中美肿瘤临床数据共享平台 |
2.4 研究方法 |
2.4.1 比较研究法 |
2.4.2 文献调研法 |
2.4.3 关键词频次分析 |
2.5 比较要素构建 |
2.6 技术路线 |
2.7 论文组织架构 |
第三章、临床数据共享伦理问题概述 |
3.1 分析对象选取及一般情况 |
3.2 肿瘤代表的临床数据共享伦理共性问题 |
3.2.1 隐私保护 |
3.2.2 知情同意 |
3.3 伦理管理规范 |
3.3.1 中国 |
3.3.2 美国 |
3.4 以肿瘤为例探讨伦理审查实践 |
3.4.1 中国 |
3.4.2 美国 |
第四章、临床数据共享政策法律法规比较分析 |
4.1 分析对象选取及一般情况 |
4.2 共享相关政策法规描述 |
4.2.1 政策法律法规主题趋势比较 |
4.2.2 政策法律法规相关主要内容框架比较 |
4.2.3 具体政策法律法规重点内容比较 |
第五章、中美肿瘤临床数据共享平台案例比较分析 |
5.1 分析对象选取及一般情况 |
5.2 共享平台描述及比较 |
第六章、讨论 |
6.1 伦理法律与共享概述 |
6.1.1 共享实践存在的法律伦理实质问题 |
6.1.2 政策法律法规现状对共享实践的影响 |
6.1.3 伦理、政策法律法规与共享实践水平互为影响 |
6.2 我国的数据共享优势 |
6.2.1 趋势和主体框架方面 |
6.2.2 政策法律法规重点内容方面 |
6.2.3 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方面 |
6.3 结合我国现有优势的美国经验借鉴 |
6.3.1 伦理方面 |
6.3.2 政策法律法规趋势和主题框架方面 |
6.3.3 政策法律法规重点内容具体规定方面 |
6.3.4 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方面 |
6.4 我国地方实践优势借鉴——试点试行 |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建立和完善我国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与罕用药物制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了解我国罕见病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2 为中国罕见病体系构建提供参考建议 |
1.2.3 实现公民权利平等化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二章 我国罕见病现状分析 |
2.1 罕见病及孤儿药的概况 |
2.1.1 罕见病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2.1.2 孤儿药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2.2 国内罕见病患者生存情况 |
2.2.1 患者因病致残现象 |
2.2.2 患者因病致贫现象 |
2.2.3 患者社会融合感和生活满意度情况 |
2.3 我国罕见病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
2.3.1 罕见病专业诊疗团队与机构缺乏 |
2.3.2 境外有药,境内无药现象突出 |
2.3.3 研发基础薄弱,激励机制不完善 |
2.3.4 罕见病保障模式地方差异化 |
2.3.5 政策配合力度有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外罕见病政策和保障模式介绍和启示 |
3.1 国外罕见病政策和保障模式 |
3.1.1 美国罕见病政策和保障模式 |
3.1.2 日本罕见病政策和保障模式 |
3.1.3 欧盟罕见病政策和保障模式 |
3.1.4 澳大利亚罕见病政策和保障模式 |
3.2 对完善我国罕见病政策和制度的启示 |
3.2.1 制定罕见病国家计划 |
3.2.2 明确定义罕见病及罕见病药物 |
3.2.3 对企业予以政策支持 |
3.2.4 对患者予以保险和财政补贴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罕见病医疗保障与罕用药物制度分析及其与国外制度的比较 |
4.1 创新激励政策 |
4.2 罕见病药物增值税减税政策 |
4.3 颁布罕见病诊疗指南性文件及《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
4.4 加速罕用药物上市注册审评审批流程 |
4.5 我国罕见病医疗保障与罕用药物制度及其与国外制度的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我国罕见病医疗保障与罕用药物制度的政策建议 |
5.1 完善罕见病社会制度 |
5.2 进一步完善罕见病药物科研、注册和产业政策 |
5.3 构建多层次的罕见病社会保障体系 |
5.4 提高罕见病诊治系统化的产业建设 |
5.5 加强对罕见病群体的社会关爱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医院系统化肿瘤登记系统建立与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3]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对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及焦虑水平影响的研究[D]. 吴莉萍.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4]高危非转移性肾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J]. 李长岭,陈立军,张爱莉,李响,齐隽.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21(04)
- [5]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应用[J]. 张素兰,刘倩倩,王佳琪,巴佳代子,贺会杰,李娜,高明. 中华护理杂志, 2020(07)
- [6]内蒙古包头市宁养服务研究[D]. 岳慧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D]. 陶思羽.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D]. 柳丽娜.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9]以肿瘤为例分析临床数据资源共享伦理问题和中美相关法律政策比较研究[D]. 孙齐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建立和完善我国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与罕用药物制度的研究[D]. 李晓怡.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