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拓宽世界--对国画的新认识

外教拓宽世界--对国画的新认识

一、外师造化天地宽——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再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赵珍[1](2020)在《《雪景寒林图》中写实与意境的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雪景山水是古代四时山水画中的一个特殊题材,它所营造的荒寒、静谧、冷寂的意境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意蕴,故而受到古代文人画家地推崇。《雪景寒林图》中范宽以写实的笔墨技法真实表现了终南山雄强厚重的本质,通过构图与布局传达了其与林泉为乐,和溪山神往的隐逸情怀,以雪景、寒林、空山的“静”表现内心中的虚静之心,从而昭示范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身与物化的精神状态,也树立了“雪景寒林”独特的审美意韵。范宽以不夹杂过多主观臆造与还原物象本真状态的写实手法融合了自身虚静、空寂的内心精神,与绢素上呈现出了一万物态真实,却远离尘世的净土。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范宽这种心灵高洁的精神品质和对人生、自然的参悟以及深入生活殚精竭虑的绘画创作态度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唯利至上的社会更加弥足珍贵,应当被珍惜和发扬。

员禹辛[2](2020)在《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意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宾虹的艺术成就在现代山水画领域中颇具影响,其艺术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修养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且艺术语言形式及风格较为独特。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徽州文化,在长期的传统绘画钻探中,融会贯通于传统,习法古人、自我创新与变法,作品品质以疏淡清逸、干笔淡墨而着称一生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变革时期:晚清、民国、新中国。他的绘画艺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尤为注重传统,重视笔墨的文化意蕴与情感表达。以传统笔墨为基石,主张“师造化”,在自然万物中感受领悟笔墨之法,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五笔七墨”之法则,以精湛的笔墨技巧和笔墨精神体现出了艺术作品的本性。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赋予了绘画作品内在的品格与精神,其山水画作品中透射出独特的笔墨意蕴和美学价值,使其艺术成就享誉画坛,独树一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绘画艺术与其共生共存,密不可分。儒家和道家思想对黄宾虹山水画创作影响至深,尤其对他的艺术风格和笔墨观念的转型与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体现在绘画早期的“清秀淡雅”,中晚期的“浑厚华滋”。新旧时代的更替,在笔墨的传承与创新上,黄宾虹始终坚持着继承传统,突破创新。潜心苦研前人的作画经验、笔法语言、水墨情趣,以静养学,秉承“师古人不若师造化”与“道法自然”。正如黄宾虹所说:“要之屡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故言笔墨者,舍其理法,必邻于妄,拘守理法,又近于迂。宁迂毋妄,庶可以论画史变迁已”;“变其所当变,体貌异而精神自同;变其所不当变,精神离而体貌亦非也”;“鉴古非为复古,知时不欲矫时,则变迁之理易明。研求之事,不可不亟亟焉。”[1]黄宾虹提倡“兼学南北宗”,为新安画派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路径。本文对黄宾虹山水画作品中的笔墨意蕴进行研究,深刻的解析了他的笔墨语言和绘画风格,揭示出笔墨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浓厚民族精神。对山水画中传统笔墨的研究和思考以及创作理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转化启示。

李琪祺[3](2020)在《吴一峰《岷江胜概》艺术语言研究》文中指出吴一峰是中国20世纪写生山水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借古开今”写生理念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他所接受的传统文人画技法和笔墨的临摹学习以及诗词、书法、篆刻等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学习;其二是他作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国画专业第一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接受过系统的西方写实造型体系的训练。所以,他的写生理念既有中国传统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审美意境表现部分(主要),又有西方科学透视法的观察方法部分(辅助),同时,由于他的艺术历程基本跨越整个20世纪,这使得他的山水画写生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和时代特色,因此重新发掘、研究吴一峰的写生理念和艺术创作对明晰20世纪山水画写生的变革具有一定的学理意义。《岷江胜概》长卷作为表现新中国建设题材的写生山水画作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实景、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这是新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山水画写生创作所具有的特殊的艺术面貌,所以该长卷具备“艺术地理学的品质”。对该作品的分析研究,可以重新认识20世纪50年代岷江流域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甚至可以通过该作品窥见当时中国乡村和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赵丽艳[4](2020)在《走出巴颜喀拉 ——李伯安绘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为中国画现代转型奋斗一生的画家、学者不胜枚举,李伯安是世纪末的一个特例,他与新中国同龄,经历了“文革”的时代影响,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用尽自己毕生心血开辟了一条新的艺术之路,形成了极具个性化的绘画语言。本文以李伯安的绘画艺术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将其代表作品巨幅人物长卷《走出巴颜喀拉》为重点研究对象,深入感悟画家的精神世界,通过对李伯安个人性格成因的剖析,分析画家在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其水墨人物的绘画语言形成的过程及思想变化;以探究《走出巴颜喀拉》最终形成极其震撼的、独具特点的中国水墨人物作品之成因,进而分析在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现代转型中,李伯安的绘画艺术对画坛的重要影响及启示作用。在20世纪末全球化的语境中,在社会模式激变、巨变的时代,李伯安师法传统、师法西方造型艺术、师法民间艺术、师法自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面貌。李伯安在生命最后的十年里绘制了气势撼人的水墨人物长卷《走出巴颜喀拉》。他的作品在继承传统人物长卷表现手法的基础上,结合画家对传统中国画用线的理解,大胆的融合西方绘画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语言,以坚实有力的团块体量结构、强烈的黑白冲突及画家独有的意象造型语言,创造出中国历代画史到近世画坛不曾有过的大气雄强、现代感十足的绘画巨作,将中国水墨人物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通过李伯安的生活背景、个人性格、艺术经历、自身素养、插图、连环画作品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李伯安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下个性化意象造型等绘画语言转变过程及形成的内因与外因,突出《走出巴颜喀拉》特殊的精神价值。李伯安纯粹的艺术精神值得人们永久怀念与崇敬。从绘画风格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其作品藏族题材绘画的图像表意进行转译,研究李伯安作品的章法布局、形式规律、写实技法、造型变化,新笔墨语言等特征,以李伯安不同时期人物画作品为依托,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和图像研究,着眼于在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剖析艺术家的绘画思想及绘画风格转变的过程以及与时代的关系。梳理李伯安汲取传统绘画营养的内在根基,分析画家融汇西方古典绘画及现代艺术等多种元素和造型理念的开放性视野。得出结论,即李伯安作为现实主义人物画家,实现了中国人物画造型写实的写意化转换,以及在解决长期以来中国人物画中笔墨与造型、中与西的冲突问题所做的努力及成效。以此研究《走出巴颜喀拉》从现实主义到写意精神的转变,探析时代背景下中国画现代转型发展轨迹;站在21世纪的视角分析中国画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得与失,以此探析中国水墨人物画创作规律及未来发展方向。

史小可[5](2019)在《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研究 ——以中西绘画交融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色彩作为油画艺术的重要语言因素,从19世纪末的引入、模仿学习到20世纪以来本土化的发展,在以西方绘画为主要参照来表达中国本土生活情境和文化现实主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了东方艺术的魅力,这既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审美积淀,也是中国画家与西方艺术语汇碰撞与交融、吸收与转化的结果。基于此,本文以中西绘画色彩观的比较及其交汇背景作为论述起点,梳理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的演变与实践历程,通过具体现象、作品的语言分析和类型归纳,探讨其发生嬗变的深层原因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对中国油画色彩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中西绘画色彩观比较的角度切入,试图廓清中西绘画色彩语言系统各自不同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特点,结合历史背景对两者产生碰撞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中西绘画色彩观念在中国油画语境下互补与相融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在20世纪以来中西文化和艺术交流的背景下对中国油画色彩在历史流变中产生的观念、语言的演变进行线性的梳理和分析,抽离出与本论题研究内容相关的线索,以此来考察具有东方意味的油画色彩语言现象的形成过程,为下文类型特点的归纳研究提供史料基础。第三部分将当代中国油画中横向的色彩语言类型和纵向的风格流变结合起来,重点归纳在西方绘画形式中注入中国语境的三类色调倾向,从微观角度考察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和西方语系融入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的内在里路,挖掘其在观念和语言层面不同于西方的相对自足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几大语言类型所包含的创作理念和视觉特点,同时从社会环境、艺术传统和审美心理等几个方面分析该现象形成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的发展现状,考量与辨析由该现象所引出的相关拓展性问题。希冀通过对色彩问题的研究,探讨中国油画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的回应方式与内在持守,梳理并提炼中西绘画交融过程中的有益线索与经验,为21世纪中国油画艺术的再发展提供自己的总结和思考。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中国油画色彩发展脉络的宏观纵向描述和微观横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色彩文化基础的形成及演变线索,色彩语言的形式特点及观念表达等相关问题的辨析中,提出了个人观点和见解,力图为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体系的完善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王鹏程[6](2019)在《范宽的细密皴法对于《四时景》系列创作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范宽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其对于自然山川的领悟和独创的皴法一直被后人们奉为圭臬并加以学习和传承。范宽独有的细密皴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北方山石代表性的描绘体系,对南宋、明清及现代画家的笔法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范宽山水画的石法中特有的细密皴法及对我创作的影响。通过对范宽作品中的细密皴法包括雨点皴、刮铁皴、钉头皴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介绍了范宽之所以产生这种细密皴法的成因,包括师承关系和生活环境等因素,进而了解范宽的细密皴法对后世名家的影响和对笔者创作的启示。通过对范宽独特皴法的具体操作进行研究,帮助我进行创作及毕业创作的技法实际性操作。通过列举范宽的作品,对范宽的细密皴法来进行分析,不仅仅是研究《溪山行旅图》,而是把范宽其他传世名作一起进行分析,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范宽的其他传世之作进行对比分析,学习范宽对于自然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从中选择对于我的毕业创作有帮助的技法和绘画思想。分析后世名家对于范宽细密皴法的传承,并且通过对比他们和范宽的作品,找出他们如何继承与发展范宽细密皴法的,以及在绘画理念上的共通点。最后结合范宽细密皴法、后世对于范宽皴法的继承,集中众家之所长,结合自己对于人生如四时之景的理解,对于细密皴法的极致追求,以及我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浅绛设色和书法用笔,确定绘画主题、绘画形式并完成毕业创作。力求在创作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对于山水的感悟与表达方式,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创新的理解。

钟日恒[7](2019)在《“目识心记”法的应用研究 ——以黄宾虹桂林山水题材作品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表现方法及笔墨程式,而“目识心记”这一传统的写生方法,在中国山水画的写生创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识心记”法是中国山水画写生创作中的重要方法,在历代传承下来的山水画作品中,不难看出古代艺术家都是运用“目识心记”法来进行写生创作。在当下中国山水画写生创作中,往往会忽略了这一传统写生方法的运用,而更为人所擅长的却是运用对景写生的方法进行写生创作。可想而知,这里面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当下大部分的艺术家或者从事艺术活动的画家,对“目识心记”这一传统的写生方法不甚了解或者知之甚少。为此,笔者以近现代着名山水画家黄宾虹为切入点,论证“目识心记”法在中国山水画的写生创作中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为,黄宾虹是“目识心记”法这一理论的伟大实践者,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旅行写生上。为此,笔者以“目识心记”中国山水画传统写生方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黄宾虹桂林山水题材的作品展开研究。论文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目识心记”的概念和“目识心记”的理论发展。首先对“目识心记”的概念及其字面意思进行阐述。其次论证“目识心记”这一传统写生方法的价值,以及它对音乐、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最后,全面阐释“目识心记”这一理论发展的根源,从魏晋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到近现代以来黄宾虹等大家对“目识心记”法这一理论的叙述和实践,论证“目识心记”法在中国山水画的写生创作中有重要的意义。论文第二章主要论述了“目识心记”与中国山水画的关系。首先,阐述山水画的写生方法,在近现代以来的一些变化。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方法也由“目识心记”法转向“对景写生”法,进而使得更多的艺术家在进行写生创作时运用“对景写生”的方法进行写生创作,从而忽略了“目识心记”这一传统的写生方法在中国山水画写生创作中的运用。“目识心记”法是古代艺术家进行写生创作时的重要方法,是中国山水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阐述“目识心记”与山水画的关系。叙述古代艺术家在进行写生创作时是如何运用“目识心记”法进行创作的。论文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论述了“目识心记”法在黄宾虹以桂林为题材的山水作品中的运用。首先,阐述了黄宾虹的人生经历、师承关系以及他艺术特征的变化。其次,叙述黄宾虹的两次桂林之旅,分析他以桂林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的笔墨特征,通过他的写生作品和后来创作的作品来进行分析。接着,分析“目识心记”在黄宾虹桂林山水写生作品中的运用。通过他在桂林写生期间运用“勾古画法”完成的写生作品、桂林期间创作的作品以及晚年创作的桂林题材山水画作品三个方面来分析他对“目识心记”的运用。最后,叙述两次的桂林写生对他后期艺术创作的影响。论文第四章是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论述了“目识心记”的传统写生方法,在现当代以流行“对景写生”方法的中国画写生创作中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次,通过前面分析黄宾虹在写生创作中对“目识心记”法的运用,阐述“目识心记”法在中国山水画写生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笔者的影响。最后,结合笔者研究生期间的写生作品论述“目识心记”法在笔者作品中的运用。

聂松[8](2018)在《龚贤山水画形式语言研究 ——龚贤对当代山水画的启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拟将龚贤山水画形式语言研究中发现的对于当代山水画创作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提取出来,以视觉思维必落实于视觉中方能攫取其艺术特质的观念,从龚贤形式语言的诸多方面进行探索。首先在艺术的本体范畴内挖掘龚贤形式语言的成因、形态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图式结构,进而探索其图式结构与形式语言的现代性特质。从而发现了龚贤从对光的视觉元素的转换到黑白观念的生成有着逻辑上的内在连贯性。本文从龚贤形式语言几种存在形态中逐渐推导出他对现代性山水画有启示意义的领域,并以一图对应一段的分析方式逐一分析其画面的形式元素的现代性意义。这其中所涉足的领域须龚贤山水画的某些话题作为支撑,如龚贤的形式语言来自于对自然丘壑的觉受,这从《摄山栖霞图》说起逐渐发现龚贤对“景”与“境”的认识,进而得出他的“实境”说对形式的意义;而“千岩万壑”乃明清之际山水艺术的一个重要话题,它与龚贤的形式有紧密联系,因此亦将其纳入本文视野;而龚贤荒柳、寒林母题恰是其强烈的形式元素寓居之地,在研究其画面结构与形式语言的探索中不可忽视这个有意思的话题,在这些话题支撑的形式研究中,最终归结到他平行勾廓的形式、形式的重复之美、整一的团块性视像、边的完整性与节奏性到雄浑之满沟图的内美。本文对龚贤山水画形式语言研究的落脚点是其特质所开启的现代性画面形式因子,或曰龚贤山水画形式语言中的现代因子,在归纳形式语言的形态转向时一个主导线索就是龚贤对传统与对造化的认知与发现,并其探索中所引起的墨的质觉的彰显,而在龚贤则以积墨、淡墨统合的语言诉说着艺术的真实,笔者贯穿始终的线索则是他之积墨的笔迹叠加和由此形成的图式结构和形式质素。

杨乔波[9](2018)在《北宋绘画中的写生观》文中指出写生是古今中外艺术家们接触现实、认识自然的必要创作方法。在近现代美术变革的影响下,传统的中国式写生已然被逐渐西方化。北宋,一个绘画写生观成熟的时代,无疑是笔者追溯中国式写生观最理想的落脚点,本文将以北宋绘画中的写生观为主题进行详实的论述。绘画的出现伴随着写生观的诞生,北宋写生观的成熟也并非一蹴而就。本文首先对写生的内涵予以阐述,同时通过查阅中国绘画史的相关文献寻找不同时期写生观的发展变化,系统地对北宋绘画写生观的演变与形成进行了梳理。其次,以北宋的主要画论着述为突破口提炼出北宋主流绘画观念中的写生观,综合阐述北宋写生观的总体美学特征,这些特征在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中也都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题材的写生观在北宋时期都经历了不同的转型,并都有其各自不同的风格与特点。由于题材的不同,其各自的写生观念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笔者将对三大题材以师造化为基础的具体写生方法所体现出的写生观作出重点论述。北宋画家们的写生方法在当代已无从见证,除了研读史论资料和画论的记载外,笔者以画家的作品为媒介,深入读析作品图像的同时与北宋绘画中的写生观相结合,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融入画家的创作情景,并在其中生成对北宋写生观的自我理解,在文证图、图证文的相互渗透下感悟北宋写生观的至高境界。通过对北宋写生观的论述及作品分析,笔者将其与当AI写作生观的独特之处与不足之处进行联系、对比,总结出北宋绘画中的写生观对当代绘画写生观的启发意义。

徐新红[10](2016)在《山水画写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通过分析山水画写生的“游观、体悟、默记、对景写生”1等方式,对历代典型的山水画写生作品的图式进行比较,探究山水画写生与图式的笔墨2关系。文中阐述了历代山水画写生的观点、类型,梳理了写生的传承、积累和不同时期的文化对其外在的引领作用。山水画写生萌芽期“游观之境”是写生因素产生的基础,文中根据写生对山水画图式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山水画诸法演变的影响,分析了写生与图式形成的笔墨关系。西学东渐下山水画的代表性写生观如黄宾虹先生的游观与古法写生、李可染先生的对景写生与笔墨语言转换、陆俨少先生的写生与创作的关系等影响了之后的写生观,其独特的笔墨语言体现了山水画图式变换。写生对当代山水画的笔墨语言的意义在于改变了近代山水画坛的衰微状态,画家在写生中扩充了中国画的笔墨形质,创造了新图式,构成其独特的符号。当代山水画写生存在着多种模式,其中的“对景写生”与传统的“游观、体悟、默记”相比,更是创造了无穷的笔墨语言与价值旨趣。本论文的意义在于从审美角度、观察方法、笔墨语言等方面论述传统与当代山水画写生的区别,当代山水画写生是对传统写生方式的传承与创新,写生对形成山水画图式中的笔墨语言提供原创经验。从山水画写生的多元意识、当代画家通过写生对山水画图式形成的多种尝试等方面,概述了山水画写生的当代趋向。在当代画家融合中西、多元发展,关注生活、激发笔墨语言的同时,也发现一些山水画写生的“误区”,值得当下画坛深思。本论文笔者通过学习中国画学、哲学,考证博物馆的作品实物以及历代的文献资料,对历代山水画写生作品进行解读与比较,集多次学术研讨会理论成果,辅以具体的作品个案研究,从山水画写生的发展过程阐述不同时期的图式变化,研究当代山水画写生方式对图式中笔墨语言发展的意义。其切入方式既结合历代对写生主题理论的研究,又集当代活跃于画坛的优秀画家的探索、感悟与理念、切身体会去理解山水画理论法则,明确在写生过程中提炼、升华图式对笔墨语言的要求。本论文的结论为当代山水画写生站在继承传统笔墨语言、自然结构,借鉴外来文化又不同于彼此的交汇点上,以“游观、体悟、默记、对景写生”等方式为写生源泉,创造了新的笔墨语言,这种综合的状态将影响山水画当代的图式形态。

二、外师造化天地宽——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再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师造化天地宽——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雪景寒林图》中写实与意境的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写实与意境的融合是北宋山水画的主流
    (一)北宋山水画中写实与意境的融合风格
    (二)写实与意境融合风格的形成
        1.2.1 山水画自身的发展
        1.2.2 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 、写实与意境融合的典范——《雪景寒林图》
    (一)穷观极照下的山水形象
    (二)体察自然,形与质的高度统一
    (三)写实与意境的融合,抒写理想之境
第三章 《雪景寒林图》中写实与意境的融合表现手法
    (一)山石、树木-客观整体的描绘自然
    (二)构图、布局-畅游林泉的隐逸情怀
    (三)雪景、寒林-静谧纯净的空灵之美
第四章 、对山水画中写实与意境的融合体验与感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个人成果

(2)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自身理论着作
    1.4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传承
    2.1 笔墨的特征
    2.2 笔墨的形态
第三章 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语言
    3.1 黄宾虹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3.1.1 登山临水
        3.1.2 坐望苦不足
        3.1.3 山水我所有
        3.1.4 三思而后行
    3.2 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关系
    3.3 黄宾虹的“五笔七墨”法
        3.3.1 “五笔法”
        3.3.2 “七墨法”
第四章 黄宾虹山水画艺术中的文化体现及笔墨意蕴
    4.1 文化与笔墨意蕴
    4.2 中和之美
    4.3 道法自然
        4.3.1 虚静空灵
        4.3.2 知白守黑
        4.3.3 天人合一
    4.4 传统美学思想下的笔墨意蕴
        4.4.1 黄宾虹的“内美”思想
        4.4.2 “内美”思想下“浑厚华滋”的笔墨意蕴
第五章 黄宾虹山水画中笔墨精神的体现
    5.1 传统笔墨精神
    5.2 传统与创新
        5.2.1 笔法、墨法的创新
        5.2.2 中西绘画观念的融合
第六章 黄宾虹笔墨意蕴对现代画坛的启示与影响
    6.1 黄宾虹对现代画坛的启示
        6.1.1 与时俱进的笔墨观念
        6.1.2 艺术与生活
    6.2 黄宾虹对现代画坛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
致谢

(3)吴一峰《岷江胜概》艺术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依据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理念与规范:借古开今写生思想的来源
    一、古典规范:古法写生的审美形态
        (一)师徒传授学习
        (二)学校系统教学
        (三)写物创意表达
    二、现代变革:对景写生的观察方法
        (一)西画造型基础
        (二)写生创作训练
        (三)科学观看方式
    注释
第三章 图像与语言:《岷江胜概》艺术语言分析
    一、记游写生:图像的写实再现
        (一)客观纪实的图像直述
        (二)时代面貌的人文再现
    二、卧游写意:审美的语言转译
        (一)审美意境的建构
        (二)笔墨语言的重构
    注释
第四章 反思与重估:吴一峰与中国20世纪中期的山水画变革
    一、写生理念的反思
        (一)山水画的传统审美
        (二)山水画的写生变革
    二、艺术价值的重估
        (一)文人画在当代的价值体现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对话刘欣:我的老师吴一峰
附录2 吴一峰年表简编
附录3 吴一峰山水画代表作品一览表
附录4 吴一峰:中国画和我的绘画艺术
附录5 时贤谈吴一峰
附录6 袁庭栋:《岷江胜概》概说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走出巴颜喀拉 ——李伯安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及价值
第一章 《走出巴颜喀拉》的创作语境
    第一节 写实水墨人物长卷《流民图》的影响
    第二节 从写实到宣情的启示——人物组画《矿工图》
    第三节 表现主义人物组画《原爆图》的影响
第二章 李伯安与《走出巴颜喀拉》
    第一节 李伯安的艺术成长背景
        一、 学艺之初
        二、 插图对其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李伯安的个人性格
        一、 作为普通人的李伯安
        二、 作为画家的李伯安
        (一) 初为画家
        (二) 结缘《走出巴颜喀拉》
    第三节 《走出巴颜喀拉》绘制时间的确定
        一、 关于《走出巴颜喀拉》绘制时间的不同版本
        二、 《走出巴颜喀拉》绘制时间考证
第三章 《走出巴颜喀拉》的图式研究
    第一节《走出巴颜喀拉》组画介绍
        一、 神圣的灵魂诉求
        二、 虔诚的宗教信仰
        (一) 《开光大典》
        (二) 《朝圣》
        (三) 《哈达》
        (四)《玛尼堆》
        三、 丰富的世俗生活
        (一) 《劳作》
        (二) 《歇息》
        (三) 《藏戏》
        (四) 《赛马》
        四、 生命意义的追问
    第二节 对传统长卷结构的借鉴与拓展
        一、 故事画的叙事方法
        二、 人物画长卷结构
        (一) 单景式构图法
        (二) 连续式构图法
        三、 《走出巴颜喀拉》的意象时空
    第三节 《走出巴颜喀拉》的形式构成
        一、 对西方宏大场景人物画的借鉴
        二、 形式美的个性化表现
        (一) “点”、“线”、“面”的形式安排
        (二) 对比与均衡
        (三) 移动的视点
        (四) 节奏的运用
    第四节 连环画场景设计表现语言的运用
        一、 连环画叙事结构的传承与演变
        二、 《走出巴颜喀拉》“摄取”场景的特点
第四章 《走出巴颜喀拉》绘画语言分析
    第一节 李伯安水墨人物的造型基础
        一、 写实水墨人物造型特征
        二、 “太行系列”人物画造型的意象变化
    第二节 《走出巴颜喀拉》的意象造型转化
        一、 头部造型的意象表现
        (一) “重意与尚形”的造型特征
        (二) 眼部的“形”、“神”表达
        (三) 丑拙的意象变化
        二、 躯干、四肢及服饰器物的意象特征
        (一) 躯干、四肢造型的意象转换
        (二) 服饰从方直到浑圆的团块塑造
    第三节 《走出巴颜喀拉》笔墨语言的生成与特征
        一、 李伯安的笔墨源流
        二、 笔墨题材的丰富多元
        三、 《走出巴颜喀拉》的笔墨特征
        (一) “中西融合”的笔墨形态
        (二) 笔墨运用的精神指向
    第四节 《走出巴颜喀拉》用线的审美特质
        一、 寻“形”用线的非传统笔法
        二、 线条的张力
第五章 李伯安绘画思想的形成与艺术价值
    第一节 李伯安绘画的三个转折
        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绘画语言探索期(1984-1988)
        二、 “见异,唯知音耳”巨幅长卷的磨砺与洗练(1989-1994)
        (一) 跨艺术门类“取法”
        (二) “藏族题材”的时风影响
        (三) 大气雄强的审美理想与传统用线的溯源
        三、 “墨韵通达天地宽”超越自我的写意境界(1995-1998)
    第二节 《走出巴颜喀拉》的艺术价值
        一、 “崇高”之美
        二、 时代呼唤的力作——《走出巴颜喀拉》的现实意义
        三、 “有容乃大”——对中国人物画现代转型的融合之法
        四、 从写实到写意——李伯安的笔墨与造型观
        五、 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研究 ——以中西绘画交融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梳理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西绘画色彩观的历史形成与现代交汇
    第一节 中国绘画色彩观的发展线索与文化特点
        一、艳丽肆意:民间画的色彩观
        二、典雅精致:宫廷画的色彩观
        三、素淡质朴:文人画的色彩观
    第二节 西方绘画色彩观的发展脉络与视觉特点
        一、客观再现:形、色、光的和谐一体
        二、从客观到主观的过渡:对光色关系的突破
        三、主观表现:色彩的个性化语言运用
    第三节 时代语境与中西绘画色彩的交汇
        一、针对晚清文人画的“色彩武器”
        二、中国美术对西画写实观的选择
        三、中西绘画色彩观念的碰撞与更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油画色彩语言在中西交融下的演变与实践
    第一节 初露锋芒:西画引进之初
        一、对西方写实油画色彩的模仿与借鉴
        二、印象派绘画影响下的融合初探
    第二节 潮流涌动:融合中西的探索与开拓
        一、现代主义绘画引入后的色彩探索与实验
        二、油画色彩语言在渐进中发展与推进
        三、“冷色调”的回归与“固有色”的再认识
    第三节 百花齐放:多元并存的类型化格局
        一、“85新潮”期间油画色彩语言的实践与转型
        二、90年代以来多元发展的新气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的类型特点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的几大类型
        一、以纯色表现为主的色彩强化
        二、以黑白表现为主的色彩消减
        三、以灰色表现为主的色彩中和
    第二节 创作理念与视觉特点
        一、视觉深度退隐与色彩意蕴凸显结合
        二、用色理念转换与肌理效果生成融合
        三、简化意识延伸与书写趣味表达糅合
    第三节 影响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嬗变的重要因素
        一、思想观念的解放与审美取向的转变
        二、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创造性转化
        三、创作主体的的构成与心理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油画色彩语言发展的当代思考
    第一节 中国油画色彩语言发展现状中的不足
        一、色彩语言表达的精神缺失
        二、对油画民族化思潮误读的延续
        三、官方美展中的色调趋同化现象
    第二节 相关问题辨析
        一、图像时代下的色彩危机
        二、双重标准下的评判困惑
    第三节 当代文化语境下对中国油画色彩语言发展的思考
        一、具有东方品格的色彩研究体系建立
        二、寻求色彩语言背后的本土文化经验
        三、从色彩语言发展看当代中国油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范宽的细密皴法对于《四时景》系列创作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价值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范宽的细密皴法概况
    第一节 范宽细密皴法的特点
    第二节 范宽细密皴法的成因
第二章 范宽细密皴法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南宋李唐的凌利厚重
    第二节 清初四王的古中求变
    第三节 当代宋玉麟的秀润清雅
第三章 范宽细密皴法对于《四时景》系列创作的启示
    第一节 《四时景》系列创作思想的确立
    第二节 《四时景》系列的创作过程
    第三节 创作作品的实践技法应用及创作感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含毕业作品)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

(7)“目识心记”法的应用研究 ——以黄宾虹桂林山水题材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研究目的与范围
    3.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一、“目识心记”的概念及其理论发展
    (一)“目识心记”的概念
        1.“目识心记”的概念
        2.“目识心记”的价值
    (二)“目识心记”的理论发展
二、“目识心记”与中国山水画的关系
    (一)山水画的写生方法
    (二)“目识心记”与山水画的关系
三、“目识心记”在黄宾虹以桂林为题材的山水画创作中的运用
    (一)黄宾虹的生平及其艺术特征
        1.黄宾虹生平及师承关系
        2.黄宾虹的艺术特征
    (二)黄宾虹与桂林的关系
        1.黄宾虹与桂林
        2.黄宾虹桂林山水题材作品的笔墨特征
        3.“目识心记”在黄宾虹桂林山水写生创作中的运用
        4.黄宾虹桂林写生对其后期艺术创作的影响
四、“目识心记”在现当代中国山水画写生创作中的价值及意义
    (一)“目识心记”对当下中国山水画写生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二)“目识心记”中国传统山水画写生方法对笔者的影响
    (三)“目识心记”写生方法在笔者作品中的运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龚贤山水画形式语言研究 ——龚贤对当代山水画的启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四、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明清之际艺术语境中的龚贤
    第一节 董其昌的影响
        一、近师华亭
        二、“逸”与“工”的抉择
    第二节 龚贤的“辟世必隐”
第二章 龚贤的绘画观念与画面结构
    第一节 平面的浑融视像——对董源《潇湘图》的艺术转换
    第二节 是画而非图——龚贤的观念转换
    第三节 从《寒林寻古》轴看龚贤画面结构的特质
        一、相似的山门
        二、阴阳、黑白——对龚贤敏感于光和画面结构的再认识
第三章 龚贤山水话题的形式内化
    第一节 《摄山栖霞图》引起的思考
        一、《摄山栖霞图》卷
        二、移情:形式发生的源
        三、白龙藏影的形式:从直觉到形式的成就过程
    第二节 “两峰中劈与天开”——讨论龚贤的一幅小册页
        一、画黄山与否
        二、心师造化
    第三节 “千岩万壑”的话题
        一、问题的导出
        二、“千岩万壑”之话题
        三、不随时趋的丘壑观
    第四节 龚贤寒林、荒柳母题中的形式特质
        一、前人画柳的探索
        二、龚贤的荒柳
        三、龚贤画柳的启发意义
第四章 龚贤山水画图式结构的探索
    第一节 平行勾斫的形式——始于董其昌启示的形式转换
    第二节 形式的重复之美——“工笔米家山”的意象转换
    第三节 “积健为雄”的观念落实——形式演进和图式创建
        一、整一的团块性结构
        二、边的明确性、完整性与节奏性推演
        三、雄浑之满构图的内美
结论
附录:龚贤年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北宋绘画中的写生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及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
        3.1 跨学科研究法
        3.2 考证法
        3.3 图像学法
第一章 绘画写生观念的演变
    1.1 写生范畴的内涵
    1.2 北宋绘画中写生观的形成
        1.2.1 古AI写作生观的萌芽
        1.2.2 唐五AI写作生观对北宋写生观的影响
第二章 北宋代表性画论着述中的写生观
    2.1 北宋主流绘画观念中的写生观
        2.1.1 写生观对题材转变的促进
        2.1.2 写生观对写实画风的影响
        2.1.3 写生观在文人画与院体画的地位
    2.2 师古人不如师造化
    2.3 形似与传神
    2.4 理学与画理
第三章 北宋人物画写生观
    3.1 人物画写生观的转型
    3.2 “阴察默识”的写生方法
    3.3 世俗化与时代性
        3.3.1 “传神写貌”的肖像画写生
        3.3.2 “生活写实”的风俗画写生
    3.4 “洞达气韵,不有相类”
第四章 北宋山水画写生观
    4.1 山水画写生观的转型
    4.2 “存形善莫于画”
        4.2.1 “北雄南秀”的地域性写生
        4.2.2 “格物求真”的纪实性写生
    4.3 “经之众多,览之淳熟”的写生方法
        4.3.1 “饱游饫看,目识心记”的游历写生
        4.3.2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全景写生
        4.3.3 “林泉之心”的移情写生
    4.4 山水画写生的意境传达
        4.4.1 以写境为载体的写生
        4.4.2 以造境为灵魂的写生
第五章 北宋花鸟画写生观
    5.1 花鸟画写生观的转型
    5.2 广泛的动植物写生
    5.3 直面自然,观物写生的写生方法
        5.3.1 植物的观察式写生
        5.3.2 动物的体验式写生
    5.4 “得其生意,具若自然”
        5.4.1 何为“生意”
        5.4.2 “盗造物机,奇绝灵趣”
    5.5 “绘事之妙,寓兴于此”
        5.5.1 “内涵丰富”的寓意写生
        5.5.2 “以物明志”的寄情写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北宋画论中的写生观文字表述
附录二 北宋写生观代表作品

(10)山水画写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历代山水画写生综论
    第一节 历代山水画写生观
    第二节 历代山水画写生类型
第二章 山水画写生的萌芽期
    第一节 早期山水画的游观之境
    第二节“粉本”与“默记”的关系
    第三节 写生与笔墨语言关系的形成
第三章 写生对山水画图式的作用
    第一节 写生对山水画皴法演变的影响
    第二节 写生与山水画诸法的对应
    第三节 写生与山水画图式的形成
第四章 西学东渐下山水画写生观的转换
    第一节 黄宾虹的游观与古法写生
    第二节 李可染的对景写生与笔墨语言转换
    第三节 陆俨少的写生与创作关系
第五章 当代山水画写生的类型比较
    第一节 游观、默记型
    第二节 深入传统、结合写生感受型
    第三节 对景写生、体悟新法型
    第四节 重物象、轻笔墨型
第六章写生对当代山水画图式中笔墨语言的意义
    第一节 写生改变了清后期山水画坛衰微状态
    第二节 中西兼容,多元发展
    第三节 对景写生,关注生活
    第四节 激发笔墨语言,创造新的图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外师造化天地宽——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再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雪景寒林图》中写实与意境的融合研究[D]. 赵珍. 西南大学, 2020(01)
  • [2]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意蕴[D]. 员禹辛.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3]吴一峰《岷江胜概》艺术语言研究[D]. 李琪祺.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4)
  • [4]走出巴颜喀拉 ——李伯安绘画研究[D]. 赵丽艳.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7)
  • [5]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研究 ——以中西绘画交融为视角[D]. 史小可.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6]范宽的细密皴法对于《四时景》系列创作的启示[D]. 王鹏程. 聊城大学, 2019(01)
  • [7]“目识心记”法的应用研究 ——以黄宾虹桂林山水题材作品为例[D]. 钟日恒.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8]龚贤山水画形式语言研究 ——龚贤对当代山水画的启发[D]. 聂松.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9]北宋绘画中的写生观[D]. 杨乔波. 江苏大学, 2018(02)
  • [10]山水画写生研究[D]. 徐新红. 中国美术学院, 2016(02)

标签:;  ;  ;  ;  ;  

外教拓宽世界--对国画的新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