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络宁注射液联合某些药物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祥,胡学莲,李振之,刘淑杰,刘玉伶,孟春明,薛刚[1](2021)在《基于处方的儿童高警示药品使用情况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儿科门急诊处方、住院医嘱中儿童高警示药品(HAM)使用状况。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怀柔妇幼保健院2016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年龄<18岁患者的所有门急诊处方和住院医嘱, 根据《中国儿童高警示药品目录》, 对处方/医嘱中儿童HAM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处方/医嘱297 968张, 包括门急诊处方270 024张(90.62%), 住院医嘱27 944张(9.38%);处方涉及的患儿包括男性162 521例次(54.54%), 女性135 447例次(45.46%);年龄(4±3)岁, 范围0~17岁;每张处方药品种数为(2±1)种, 范围1~9种。297 968张处方/医嘱中涉及儿童HAM处方23 476张(7.88%), 门急诊处方中儿童HAM处方占比明显高于住院医嘱[7.92%(21 381/270 024)比7.50%(2 095/27 944), P=0.013], 外科处方/医嘱中儿童HAM处方占比[32.84%(1 220/3 715)]明显高于内科[8.17%(22 043/269 777)]和其他科室[0.87%(213/24 47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3 476张处方涉及儿童HAM共13类42种, 使用26 084例次。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药物类型包括中药注射剂(8 694例次、33.33%)、解热镇痛抗炎药(7 505例次、28.77%)和抗感染药物(4 011例次、15.38%), 排名前10位的儿童HAM分别为对乙酰氨基酚、炎琥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维生素K1、阿糖腺苷、破伤风抗毒素、青霉素类、苯巴比妥、异丙嗪注射剂和肝素。因儿童HAM用药错误导致9例患儿发生不良事件, 均为E级, 涉及的药物包括喜炎平注射液、对乙酰氨基酚和维生素K1注射液。结论儿童HAM使用较普遍, 中药注射剂相关HAM使用较多, 门急诊和外科处方中含儿童HAM占比较高。儿童HAM相关用药错误可能导致严重不良事件, 应加强管理。
梁雯雯,罗端庆,夏伟梅[2](2021)在《阿立哌唑联合小剂量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阿立哌唑联合小剂量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0年4月接受治疗的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以及观察组48例。对照组使用阿立哌唑治疗,观察组使用阿立哌唑联合小剂量氯氮平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8周的临床治疗,在此期间内患者不使用其他药物,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为97.92%,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2%,观察组为6.2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PANSS评分明显更低(P <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阿立哌唑联合小剂量氯氮平治疗,能够取得满意成效,安全性强,能够较大程度上改善患者所表现出的阴性以及阳性症状。
刘福梅,谢雁鸣,王志飞,张强,崔鑫[3](2021)在《碟脉灵?苦碟子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中医药特色("6+1"维度)进行临床综合评价,体现碟脉灵?苦碟子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优势和特点。该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基于循证医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循证药学、药物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卫生技术评估(HTA)等方法,通过专家对准则层、指标层赋予权重,采用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模型及CSC v2.0软件进行计算,评估碟脉灵?苦碟子注射液的临床价值。根据现有证据显示,碟脉灵?苦碟子注射液上市后开展了主动监测以及多项RCTs,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99%,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属罕见,安全性评价为B级。有效性证据价值显示碟脉灵?苦碟子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提高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以及日常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且证据级别较高,评价为A级。经济学研究结果显示碟脉灵?苦碟子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与西药常规治疗对比,碟脉灵?苦碟子注射液组增量效应较大,但成本一般,经济学报告的总体质量评价结果基本明确,评价为B级。创新性评价为B级。该药用法较易,无特殊技术和管理要求,易于医护人员临床操作,患者亦可接受,对临床医生、护士、药师以及使用该药品的患者具有较好的适宜性,评价为B级。可负担性与可获得性较好,由于价格水平在同类药品属于中等,评价为B级。碟脉灵?苦碟子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火毒证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且该药属于民族药,开展了大样本的主动监测研究,有丰富的人用经验,因此中医药特色评价为A级。综合各难度证据评价碟脉灵?苦碟子注射液为A类,建议可直接按程序转化为基本临床用药管理的相关政策结果。
杜伟清,李新锋,杨泽春[4](2021)在《罂粟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罂粟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东莞市清溪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罂粟碱组,两组各43例。常规组给予脉络宁注射液、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罂粟碱组给予脉络宁注射液、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罂粟碱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病情改善优良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罂粟碱组患者病情改善优良率为93.02 %,相比常规组的76.74 %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罂粟碱组患者NIHSS评分为(12.07±2.15)分,相比常规组的(19.18±3.74)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罂粟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陈莹,黄东勉,谭辉[5](2021)在《脉络宁注射液、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常规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脉络宁注射液、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常规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29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观察组,每组43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加曲班等)、常规治疗+脉络宁注射液、常规治疗+脉络宁注射液+通督调神针刺法,疗程1个月。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脑氧代谢指标(CjvO2、SjvO2)、脑部血流指标(LVA、RVA、BA血流速度)、凝血指标(APTT、PLT、PT、FIB)、血管内皮功能指标(vWF、VEGF、ET-1、NO)、LP-PLA2、ADMA、Hcy、IL-33、MMP-9、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A、对照组B(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vWF、ET-1、LP-PLA2、ADMA、Hcy、MMP-9低于对照组A、对照组B(P<0.05),脑氧代谢指标、脑部血流指标、VEGF、NO、IL-33更高(P<0.05),APTT、PT更长(P<0.05),PLT更短(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络宁注射液、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常规治疗可安全有效地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流指标及血清Hcy、IL-33、MMP-9水平,缓解临床症状。
吴通,孙博,马换青,张二锋[6](2021)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与不同药物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的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与不同药物注射液在临床的配伍禁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莫西沙星""配伍禁忌""用药安全"等关键词,搜索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禁忌"的文章,分析其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结果:剔除重复文献,涉及有效文献中24种药物与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结论: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临床常用的药物注射液均产生乳白色、乳黄色、棕色浑浊及絮状物,临床使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时应引起高度重视,以确保用药安全性。
唐贵菊,田塬,王继婷,张世波,李亚玲[7](2021)在《中药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中药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患者凝血功能和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集中药注射液联合LMWH对比单纯LMWH预防骨科术后DVT形成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根据Cochrane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7项RCT,包含5024例患者,涉及13种中药(丹参川芎嗪、丹参多酚酸盐、银杏达莫、红花黄色素、疏血通、血栓通、血塞通、丹红、丹参、七叶皂苷钠、苦碟子、脉络宁、红花)注射液。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LMWH单纯治疗相比,除血塞通外,其余12种中药注射液联合LMWH均可有效预防DVT形成,排序前3的中药注射液是疏血通(72.2%)>红花黄色素(70.9%)>丹参川芎嗪(66.1%);在降低D-二聚体(D-dimer,DD)水平方面,排序前3的中药注射液是丹红(82.7%)>丹参川芎嗪(76.0%)>苦碟子(74.4%);在降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方面,排序前3的中药注射液是丹参川芎嗪(92.0%)>银杏达莫(87.0%)>疏血通(57.8%);在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方面,排序前3的中药注射液是丹红(85.7%)>红花黄色素(68.3%)>血栓通(68.0%);在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方面,排序前3的中药注射液是七叶皂苷钠(100.0%)>丹红(84.5%)>红花(66.0%);在减少术后出血量方面,疏血通联合LMWH明显优于银杏达莫联合LMWH,排序前3的中药注射液是疏血通(94.5%)>丹参川芎嗪(58.5%)>血栓通(57.9%);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方面,排序前3的中药注射液是疏血通(86.3%)>红花黄色素(79.5%)>丹参川芎嗪(66.5%)。结论与LMWH单纯治疗相比,疏血通、红花黄色素、丹参川芎嗪联合LMWH预防DVT形成的疗效较佳,丹参川芎嗪联合LMWH降低DD的疗效较佳,丹参川芎嗪、银杏达莫联合LMWH降低FIB的疗效较佳,红花黄色素联合LMWH延长PT的疗效较佳,七叶皂苷钠、丹红联合LMWH延长APTT的疗效较佳,疏血通、红花黄色素联合LMWH减少不良反应的效果较佳,纳入的13种中药注射液与LMWH联合均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量,比较安全。可能以红花黄色素、丹参川芎嗪联合LMWH预防骨科术后DVT形成的疗效为最佳,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李楠[8](2021)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构建“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对现有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全面汇总,为科研、临床决策快速获取指南、指南推荐意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顶层设计与平台搭建:成立多学科专家组,借助Spring,MyBatis,Vue,Element-UI,Redis,Elasticsearch,Flowable等软件对系统进行开发,设置数据管理、评价报告、系统管理和权限管理4个模块。专家组参照RIGHT清单条目制订指南管理原则、提取/录入字段及质量控制规范。采用AGREEⅡ工具和RIGHT清单,对中医药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进行评价。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通过多渠道进行指南收集,包括(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2)手工检索当当网、亚马逊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3)搜索指南制订及发布国家级相关机构网站。采用NoteExpress软件对各数据库文献题录处理并手工查重,依据预设的纳排标准进行指南筛选。其中指南筛选、数据录入、数据标化和指南评价过程均经过培训考核,数据录入严格执行“双录+核查”规范,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G-TCM系统的应用:基于本系统对糖尿病相关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检索及统计分析,总结指南推荐信息及方法学质量,并与人工检索比较,以校验平台的可靠性及功能性。[结果]G-TCM系统已上线运行,已完成对658部中医药CPGs的提取、评价工作;可实现快速获取疾病/病证相关的中医药指南信息和指南推荐的中医药疗法,包括指南方法学专家对该疗法证据级别和推荐级别的评级。用户可通过查看指南的质量和报告规范的评价结果,快速评估相关指南的质量和获取推荐意见,有利于促进指南的利用和更新。基于本平台以糖尿病为主题进行示范研究,共纳入32部CPGs,87.5%的指南关注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推荐信息中涉及方剂、中成药、针灸、中医外治法等多种中医疗法。19部指南采用循证方法进行制订,指南的证据类型多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但证据引文的年份较久远,引用研究的样本量较低,导致证据级别普遍较低。此外,纳入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质量方面,在某些领域评分较低,为指南的修订提供参考。[结论]本次研究设计、构建了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为临床医师、研究者、指南制(修)订以及评估人员提供一个临床指南信息快速查询和获取平台,对推进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规范化和可及性,更好指导临床实践发挥支撑作用。
田紫煜[9](2021)在《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成药的合理规范使用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而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进一步加大了此类研究的难点。醒脑静注射液说明书适应症提示其可同时用于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且其为北京120急救车用于中风急救的唯一必备中成药。但真实世界中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该药用于急性脑卒中的认知态度、使用规范程度以及是不是该早用尚无相关证据。目的旨在为醒脑静注射液在急性脑卒中的合理应用及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开展提供多角度的证据依据。方法1.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中风的循证证据再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标准,通过系统检索7大中英文常用数据库,纳入有关醒脑静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 stroke,AIS)和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或Meta分析,运用系统综述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及证据质量评价工具GRADE对当前醒脑静治疗AIS、ICH的证据进行系统总结及证据质量评价。2.横断面调查:基于某三甲中医医院数据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调取北京某三甲中医院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期间HIS数据库,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以“AIS”或“ICH”为第一诊断的患者,采集所有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患者的电子病例基本信息及醒脑静使用情况、合并中药西药情况、神经功能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信息,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检验筛选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疗程、合并疾病、病情轻重(AIS患者入院NIHSS评分;ICH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再灌注治疗与患者出入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index,BI)及NIHSS评分变化之间(出院与入院减少1分为临床最小有意义值)的影响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筛选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3.临床医师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的认知和态度基于研究2定量数据结果,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为该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临床医师三个焦点组。使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4.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指南依从性稽查以AIS中西医早期基础治疗及中医诊疗规范为稽查主题,在研究2的864例AIS病例中按照患者姓名使用Excel进行随机排序,并通过随机函数随机抽取300例进行临床稽查,西医指南稽查参照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医指南则选取包含诊断、辨证论治及中药处方的相关指南。结果1.文献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35篇,经筛选后最终分别纳入醒脑静治疗AIS、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10篇、13篇。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都非常低。纳入的AIS文献,共20个重要结局指标,有7个(35%)结局指标被评为低质量证据,有10个(50%)结局指标被评为极低质量证据,有3个(15%)结局指标被评为的中等质量证据。纳入的ICH文献,共36个重要结局指标,有2个(5.6%)结局指标被评为中等质量证据,有7个(19.4%)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低,有27个(75%)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极低。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与丹参注射液相比,醒脑静联合常规治疗可以降低AIS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与常规治疗相比,醒脑静可降低急性ICH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共10篇SR报告了轻微不良事件,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当前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中所有研究均未关注治疗急性卒中的不同用药时点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纳入的研究质量不高,当前的研究无法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下肯定结论;2.醒脑静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共调取1024例患者,最终符合急性期诊断的急性ICH患者46例;AIS患者864例。2.1急性脑出血用药特征分析:46例急性ICH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人数为33例,该医院醒脑静在急性ICH患者中使用率为71.7%。33例使用醒脑静的患者中11例由120急救车送至入急诊(占33.3%),在急救车开始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脑出血患者的3%);20例患者由急诊收治入院(60.6%),共有22例(66.7%)在急诊开始使用醒脑静;33例患者发病6小时内开始使用醒脑静的使用率最高达51.5%(17例);合并使用西药中,天麻素注射液的使用率最高达81.8%(27例)。33例急性ICH患者中,入院出院BI评分共11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22例。因原始病例中对ICH患者出血位置、出血量等是影响患者出院BI的关键因素信息数据的缺失,未对醒脑静不同干预时点等因素对ICH患者出院BI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2.2急性缺血性卒中用药特征分析:8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IS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有167例,该医院醒脑静在AIS患者的使用率为19.3%。167例AIS患者,由急诊入院占比最高达70.1%(117例),由急救车送入院的患者27例,占比16.2%;在120急救车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AIS患者的0.6%);22例动静脉溶栓患者中,有2例在静脉溶栓前口服安宫牛黄丸,占比9.1%,12例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开始用醒脑静占比54.5%;AIS发病72小时后使用醒脑静占比最高达28.1%(47例);AIS患者首次使用醒脑静科室神经内科占比最高达74.8%(125例);合并西药使用最多的为阿托伐他汀,使用频率为88.02%(147例);合并使用中成药最多的为丹红注射液51.5%(83例)。预后相关性分析:167例AIS患者中,入院出院NIHSS评分共29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138例。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结果及非参检验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入院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既往脑出血以及再灌注治疗与AIS患者NIHSS变化具有相关性;不同用药时点与AIS患者出院BI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发病24小时内、发病72小时内)、高血压、既往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对AIS患者出院—入院NIHSS变化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AIS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以及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是出入院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AIS患者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是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的患者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4.099倍(OR=4.099,95%CI 1.459-11.512)。3.定性访谈参与访谈的11位临床医师中,神经内科医师5人,神经外科医师3人,急诊科医师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西医背景2人,中医背景6人,中西医结合背景3人,工作年限2-25年不等,平均工作年限9.91年,访谈时间2021.1.24-1.28日。定性资料的结果显示,共获得5个主题,180个编码。必选项:意识障碍、AIS伴出血和渗血,而醒脑静的中医适应症如痰热证、火证等,中医临床大夫也会第一时间使用,而神经外科西医师及非脑病专业的急诊医师则不会第一时间用(影响因素主要是岗位性质原因、医保限制);用法用量则更多是根据个人用药习惯(对医保的解读不同);用药时点及用药顺序:溶栓后,立即使用醒脑静,或溶栓后24小时用(担心药物交互作用,加重出血风险),对于急性ICH则无特殊考虑;早用的态度(急救车用):支持(中医师认为需辨证使用),中立(西医师)。4.临床稽查4.1急性缺血性卒中西医指南临床稽查300例AIS患者影像学检查、溶栓、血压控制及抗板的治疗符合度为100%,NIHSS的评估达99.7%;而指南未推荐的神经保护剂使用率较高,此条符合度为53.3%;早期康复的符合度仅为13.3%;院内强化降脂的符合度为100%。4.2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指南临床稽查中医诊断的符合度为95%,辨证分型的符合度为96.8%,而中草药的处方符合度为84.7%,中成药活血化瘀剂使用疗程等符合度为100%,但对于活血化瘀剂的使用时机,指南未给出明确推荐。结论1.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基于某三甲中医院167例住院病历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发病6小时内与发病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相比,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具有相关性,虽然中医内科临床医师支持尽早使用醒脑静注射液,但当醒脑静与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措施有时间冲突时,会存在用药顾虑,仍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来验证疗效的因果关系;2.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该三甲中医院醒脑静注射液在中风急救的不同科室用药存在差异,很大原因是医保的限制,但医生对医保的解读并无统一标准;3.临床稽查发现: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被调查医院中西医治疗方案与西医指南溶栓、血压、血糖控制、抗板、降脂治疗符合度较高;但神经保护剂的使用超出指南推荐范畴,病情稳定患者发病24小时后床旁康复的体现度较低,未来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中、西医医院对中医及西医常规诊疗的差异性。
陈志敏[10](2021)在《补肾活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补肾活血类中药汤方或中成药制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结局指标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可靠、科学、客观依据。方法:1.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The Cochrane library、SCI、Pub Med等数据库,筛选关于补肾活血类中药方剂及中成药制剂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包括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9年10月。中文文献计算机检索词为:“补肾活血”、“补肾祛瘀”、“益肾活血”、“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随机”。英文检索词包括:“Bu Shen Huo Xue”、“Bu Shen Qu Yu”、“Yi Shen Huo Xue”、“Lumbar disc herniation”、“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Random”等检索词。2.检索到的文献导入Note Express软件,剔除重复文献,再由两个人精读摘要、全文根据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独立筛选,提取数据,制定文献特征表,质量评价,数据分析,结果解读等。结果:纳入的29项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有3465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最大样本量为754名,最小样本量为40名。1.共有27项研究比较总有效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补肾活血法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RR=1.18,95%CI1.13to1.24,P<0.00001。共有16项研究比较了VAS评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补肾活血法治疗LDH疼痛缓解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MD=-1.27,95%CI-1.47to-1.08,P<0.00001)。共有10项研究比较JOA评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补肾活血法治疗LDH的JOA评分高于常规治疗组(MD=3.16,95%CI2.43to3.89,P<0.00001)。共有3项研究比较ODI评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补肾活血法治疗LDH降低ODI评分优于常规治疗组(MD=-5.79,95%CI-9.52to-1.96,P=0.003<0.05)。共有3项研究比较IL-6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补肾活血法治疗LDH降低IL-6优于常规治疗组(MD=-12.66,95%CI-24.90to-0.42,P=0.04<0.05)。共有3项研究比较IL-1β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补肾活血法治疗LDH降低IL-1β优于常规治疗组(MD=-0.12,95%CI-0.14to-0.10,P<0.0001)。共有2项研究报道了比较TNF-α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补肾活血法治疗LDH降低TNF-α优于常规治疗组(MD=-0.27,95%CI-0.36to-0.17,P<0.0001)。2.补肾活血法治疗LDH的不良反应有12项研究报道了补肾活血法治疗LDH的不良反应数据,其中5项研究报道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剩余7项研究对不良反应进行了报道,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过敏、荨麻疹、恶心、嗜睡等,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分析结果显示补肾活血法治疗LDH的不良反应与常规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4,95%CI0.40to1.04,P=0.07>0.05)。结论:补肾活血类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制剂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总有效率、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IL-6、IL-1β、TNF-α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分析结果稳健。补肾活血类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安全性较高。补肾活血类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制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在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虽然对不良反应进行了报道,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过敏、荨麻疹、恶心、嗜睡等,但并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二、脉络宁注射液联合某些药物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脉络宁注射液联合某些药物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阿立哌唑联合小剂量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效果对比 |
2.2 不良反应对比 |
2.3 PANSS评分对比 |
3 讨论 |
(3)碟脉灵?苦碟子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文献检索 |
1.3 问卷资料的获取 |
1.4 证据质量评价工具 |
1.5 统计分析 |
1.6 综合评价内容 |
2 药理与药学特性 |
2.1 药理与药效学研究 |
2.2 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及特殊安全性 |
2.2.1 急性毒性 |
2.2.2 长期毒性 |
2.2.3 特殊安全性 |
2.3 药学质量评价 |
3 结果 |
3.1 安全性 |
3.1.1 证据概述 |
3.1.1.1 主动监测 |
3.1.1.2 药品不良反应直报报告系统数据 |
3.1.1.3 药物警戒 |
3.1.2 证据评价 |
3.2 有效性 |
3.2.1 证据概述 |
3.2.2 证据评价 |
3.2.2.1 评价原则 |
3.2.2.2 证据质量评价 |
3.2.2.3 证据价值评价 |
3.3 经济性 |
3.3.1 证据概述 |
3.3.2 证据评价 |
3.4 创新性 |
3.4.1 证据概述 |
3.4.2 证据评价 |
3.5 适宜性 |
3.5.1 证据概述 |
3.5.2 证据评价 |
3.6 可及性 |
3.6.1 证据概述 |
3.6.1.1 药品价格 |
3.6.1.2 可负担性 |
3.6.1.3 可获得性 |
3.6.2 证据评价 |
3.7 中医药特色 |
3.7.1 证据概述 |
3.7.2 证据评价 |
3.8 临床综合评价 |
4 结论与建议 |
5 局限性 |
6 利益冲突 |
(4)罂粟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常规组 |
1.2.2 罂粟碱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两组患者病情改善优良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3 讨 论 |
(5)脉络宁注射液、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常规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手段 |
1.4 疗效评价 |
1.5 指标检测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中医证候评分 |
2.3 脑氧代谢、脑部血流指标 |
2.4 凝血指标 |
2.5 血管内皮功能指标 |
2.6 LP-PLA2、ADMA、Hcy、IL-33、MMP-9水平 |
2.7 不良反应发生率 |
3 讨论 |
(6)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与不同药物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配伍禁忌[3-27] |
3 讨论 |
(7)中药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结局指标 |
1.1.5 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与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3 网状Meta分析 |
2.3.1 DVT |
2.3.2 DD |
2.3.3 FIB |
2.3.4 PT |
2.3.5 APTT |
2.3.6 术后出血量 |
2.3.7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8)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构建 |
1 顶层设计及关键技术 |
2 G-TCM功能模块设计 |
3 字段设置 |
4 指南库效果展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 |
1 指南收集与信息提取 |
2 数据录入与管理 |
3 指南评价 |
4 质量控制 |
5 G-TCM工作进度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数据库应用示范研究—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证据及质量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引文和证据类型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1 急性中风流行病学调查 |
2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3 急性中风早期中医药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
1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
2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 |
研究一 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中风循证证据再评价 |
1 背景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解释性序列混合方法研究 |
前言 |
研究二 横断面调查: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急性卒中醒脑静注射液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定性研究: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临床医师对急性卒中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认知和态度 |
1 方法 |
2 访谈提纲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研究四 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早期管理临床稽查 |
1 背景 |
2 稽查主题 |
3 稽查标准及内容 |
4 抽样与数据收集 |
5 结果 |
6 讨论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
3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10)补肾活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文献提取方法 |
5 文献质量评价 |
6 数据提取方法 |
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分析结果 |
1 文献检索 |
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4 Meta分析结果 |
4.1 补肾活血法治疗LDH的总有效率及发表偏倚 |
4.2 补肾活血法治疗LDH对于VAS评分的影响及发表偏倚 |
4.3 补肾活血法治疗LDH对于JOA评分的影响及发表偏倚 |
4.4 补肾活血法治疗LDH对于ODI评分的影响 |
4.5 补肾活血法治疗LDH对于IL-6的影响 |
4.6 补肾活血法治疗LDH对于IL-1β的影响 |
4.7 补肾活血法治疗LDH对于TNF-α的影响 |
4.8 补肾活血法治疗LDH的不良反应 |
讨论 |
1 肾虚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认识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西医学认识 |
3 补肾活血法现代医学认识及临床试验 |
4 纳入研究的各观察指标疗效分析 |
5 补肾活血中药方或中成药的安全性分析 |
6 本研究特点及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疗效评定标准 |
附录B 腰椎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 |
附录C 疗效判定 |
文献综述 补肾活血法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脉络宁注射液联合某些药物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处方的儿童高警示药品使用情况调查[J]. 王春祥,胡学莲,李振之,刘淑杰,刘玉伶,孟春明,薛刚.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11)
- [2]阿立哌唑联合小剂量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J]. 梁雯雯,罗端庆,夏伟梅. 中国处方药, 2021(10)
- [3]碟脉灵?苦碟子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综合评价[J]. 刘福梅,谢雁鸣,王志飞,张强,崔鑫.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 [4]罂粟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杜伟清,李新锋,杨泽春.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18)
- [5]脉络宁注射液、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常规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J]. 陈莹,黄东勉,谭辉. 中成药, 2021(09)
- [6]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与不同药物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的文献分析[J]. 吴通,孙博,马换青,张二锋. 抗感染药学, 2021(08)
- [7]中药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网状Meta分析[J]. 唐贵菊,田塬,王继婷,张世波,李亚玲. 中草药, 2021(14)
- [8]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D]. 李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D]. 田紫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补肾活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D]. 陈志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