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通知

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实施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有关工作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朱最新[1](2021)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的现状、困境与路径完善》文中研究说明规则衔接是实施大湾区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大湾区三地政府、社会组织分别采取多种方式探索三地规则衔接,初步形成了"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社会补充"的规则衔接路径。然而,由于中央、大湾区三地政府、社会组织在规则衔接方面受到"一国两制三法域三个单独关税区"带来的诸多因素的限制,大湾区规则衔接存在诸多问题与困境,难以满足大湾区融合发展需要。从大湾区融合发展需要出发,优化现有规则衔接路径,形成一条中央主导、地方主体、社会组织参与、多元互动的规则衔接路径,并完善相关实施机制,是实现大湾区规则有效衔接、为大湾区融合发展提供良好法治保障的必由之路。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2](202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文中提出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状态。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3](202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文中认为二〇〇九年年初 我国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新标准提高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96元,扶贫对象覆盖4007万人。2月28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3月1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实行政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4](2021)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文中指出1959年3月28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的命令》,决定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此前,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撕毁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发动武装叛乱。20日,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奉命进行平叛作战。22日,中共中央发出

骆焕泰[5](2021)在《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认为粤港澳大湾区(GBA)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立足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发展大局,关系着粤港澳三地人民福祉,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了推进大湾区药品管理一体化,近年来从居民到企业家,再到两会代表都提出许多重要的构想,2020年国家药监局允许港澳已上市药品经广东省批准后在大湾区使用,进一步促进大湾区药品融合创新发展。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研究大湾区药品协同管理的文献。粤港澳三地虽同属一个主权国家,但粤港澳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司法管辖区,港澳依据宪法和基本法实行高度自治,粤港澳三地政府的行政管辖权互不干涉,且三地法律制度差异巨大,目前粤港澳三地实行各自的药品管理制度;因此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药品一体化管理模式需要基于三地制度和法律差异的现状。为此本文在第二章先就粤港澳三地的政治制度背景以及现阶段粤港澳政府间区域协作的法律基础进行研究,理清现阶段粤港澳区域合作在宪法和基本法所赋予的权力和依据现行法律框架下所采用的模式。然后在第三章先分别对粤港澳三地的药品监管机构职责和权限,以及粤港澳三地药品注册所采用的不同机制和药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差异进行研究;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跨境注册的关键因素,以及内地药品在港澳注册必须满足的条件。基于以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司法、法律现状和药品监管机制差异的研究;在尊重粤港澳“一国两制三法域”的原则下将三地的药品监管机制差异进行有机结合,本文构建了六个类别的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模式:第四章提出了构建政府区域协作的非法定组织“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委员负责协调三地的药监部门进行药品联合巡查,向药品申请人提供义务注册咨询培训,以及对三地互通的药品进行认证等。第五章提出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协同注册的新模式,详细论述了新模式的流程和基于粤港澳三地法律框架进行的可行性论证,并与欧盟药品注册模式进行对比论述。第六章提出了如何通过修订港澳药品注册法规使得加快内地新药在港澳的上市时间,并且在港澳的立法现状下进行可行性分析。第七章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联合检验模式的构建,三地药监部门在“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协调下指派代表进行药品联合抽检,并委托共同认可的检验所进行检验。第八章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药品制造商的模式构建,通过三地政府组成联合稽查小组对同一制造商进行同步稽查,三地药监部门独立行使稽查权,使得在不改变粤港澳现行稽查制度下整合大湾区资源、提高稽查效率。第九章提出了港澳中成药委托境内药厂代工生产模式的构建,先分析了粤港澳三地药品委托加工的法律依据,然后构建了港澳中成药制造商委托内地加工的具体实施流程,最后提出了将委托加工的港澳中成药在内地进行销售的策略。至此,本文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司法、法律现状和药品监管机制差异的研究;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提出了六类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模式。并且在每一类模式的构建中均进行法律可行性分析,同时依据粤港澳三地的药品管理制度设计出具有实操性的SOP流程。为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协同管理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和现实执行的参考,同时也为大湾区一体化建设中其它行业和领域的合作提供思路和借鉴。

冯紫洋[6](2021)在《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文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地理区位概念,作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确立了“‘一国两制’,依法办事”的基本原则,以及“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营造高标准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发展目标。我们通过认识和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与其它湾区相比所独有的特点和问题,着力研究如何为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出基于现实基础,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前瞻性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法律法规。还应当意识到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法治化需要国际高标准规则作为参照和努力的方向,重视国际惯例,树立规则意识,向与世贸规则相关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和体系积极靠拢。当然,制度壁垒是横跨在粤港澳三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何将其化解,从而形成区域较为统一的高标准经贸规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从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要求中提炼出应当以大湾区区域立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作为出发点,重点研究的内容包括:粤港澳大湾区立法现状分析及建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面临的问题及实施策略。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之外,本文还将根据《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及《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要求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的相关理念,对接国际通行的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等国际经验进行借鉴分析,以此来完善法治保障。不仅如此,还应当结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十四五”规划中法治相关问题的重要精神做出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第一部分是引言。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在该领域研究的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立法的现状分析及建议研究。该部分首先从大湾区区域立法的必要性、基本原则、现有法律等方面分析立法的现状。然后尝试探究适合大湾区区域协同立法的路径。第三部分是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该部分内容包括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必要性、框架和实施策略,具体包括了区际司法协助、公证、仲裁、调解等纠纷解决机制的实施。第四部分是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该部分内容从粤港澳大湾区与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的关系开始分析,然后通过介绍《美墨加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为代表的多边投资贸易协议的相关内容和条款,勇于对接这些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从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及金融国际化,最终实现内地与港澳之间的高水平自由经贸合作和战略建设的常态化。第五部分是结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瓶颈及实际需求,提炼法治化营商环境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给出建议。

魏德红[7](2020)在《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ISDS)机制转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际经济秩序从新自由主义向内嵌自由主义转型加速,质疑与批评投资仲裁的声音逐步高涨,投资仲裁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为解决危机,2017年11月起,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三工作组召开专题会议讨论ISDS机制改革,两项建议成为焦点,一是抛弃投资仲裁,构建多边投资法院,让ISDS机制转为司法型;二是沿用投资仲裁,并为其构建上诉机制,让ISDS机制转为准司法型。人类沿用多年的ISDS机制面临转型。投资仲裁遭遇危机是ISDS机制转型的起点。设计于20世纪60年代的投资仲裁是以商事仲裁为模板的ISDS机制,随着新自由主义国际经济秩序的崛起,投资仲裁成为ISDS机制的主流。进入21世纪以来,投资仲裁遭遇危机并逐步深化,表现为:投资仲裁挑战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权力,仲裁员的独立性标准存在系统性缺陷,裁决不一致加深了投资规则的不可预测。透过表象深入剖析,得出如下判断:学者以司法标准审视投资仲裁,这是危机的起源;面对制定投资实体规则的僵局,《华盛顿公约》选择“先程序后实体”的思路,造成了投资仲裁遭遇的问题持续增多,这是危机的形成;学者、政治人物凭借国内政治理论来评价与指责投资仲裁,这是危机的深化。ISDS机制开启转型之路,是投资仲裁内外因素变化引起的。在投资仲裁的内部:启动基础由国家契约转变为国际投资协定,审查对象从征收或国有化措施扩展到公共政策,功能定位从解决争端延伸到明确规则。在投资仲裁的外部:外国投资者所面临政治风险的类型从征收与国有化风险转为政策风险,人权、环境、法治三因素影响力持续增强。进一步分析,ISDS机制转型是其承载价值变迁的体现,主权价值从过度承诺回归国家主权,秩序价值由突破国内秩序转向构建法律秩序,安全价值从忽视经济安全转向保障经济安全。ISDS机制转型的两个选项,不仅来源于国际专题讨论中的建议案,更来源于欧盟、美国的国家实践。从2015年起,欧盟在新签订的国际经贸协议中,拒绝投资仲裁,以双边投资法庭作为ISDS机制,意在让ISDS机制转为司法型。2002年以后,美国在新签订的BIT、FTA中多约定将就设立投资仲裁上诉机制启动双边谈判,意在让ISDS机制转为准司法型。作为司法型的选项,构建多边投资法院是人类长期存在的设想。阿拉伯投资法院为此积累了经验,集中在两点,一是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支持,二是《阿拉伯投资协定》的签订与执行。作为准司法型的选项,为投资仲裁构建上诉机制,这是以WTO上诉机构为参照系构建新机制。WTO上诉机构有着人员固定、规则一致、程序明确三个方面的优势。无论是司法型,还是准司法型,均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缺少多边投资协定和国际投资组织。两选项也存在着共同特征:均延续着投资仲裁的投资者本位与对外交保护的限制,均肯定了卡尔沃主义的局部复活。ISDS机制转型的进展,集中在欧盟与经贸伙伴共同设立的双边投资法庭上。对于欧盟内部的投资仲裁,2018年3月,欧盟法院在对Achmea案的预先裁决中,肯定了欧盟法具有优先地位,否定了投资仲裁的适用。瑞典等国对此有不同意见。在欧盟外部,在与非欧盟成员国签订的经贸协议中,欧盟不再接受投资仲裁作为ISDS机制,以双边投资法庭替代之。双边投资法庭是以欧盟法院为模板设计的,可避免投资仲裁所蕴含的矛盾。2019年4月,欧盟法院明确:双边投资法庭符合欧盟法,解决了比利时等国对双边投资法庭的疑问。虽然ISDS机制有所改变,但双边投资法庭仍坚持投资者本位和岔路口条款,运行仍要依靠ICSID秘书处与投资仲裁规则,对投资仲裁有制度传承。ISDS机制转型的趋势,取决于动力与障碍的博弈。ISDS机制转型的总趋势将是增量进化而非激烈变革。依据法律进化论,投资仲裁是具有过渡性的机制设计,这类似于达尔文进化论中对鸭嘴兽的描述。国际法的碎片化、人本化等理论为转型提供了动力,但国际投资法的现实无法满足构建新机制的条件:缺乏多边投资协定、没有专门的国际投资组织。此外,国际司法机关管辖权有限。国际经济秩序从新自由主义向内嵌自由主义转型,FDI流动方向与流动方式的改变,这些是推动ISDS机制转型的现实动力。但国际社会缺乏构建新机制的政治共识,东道国珍视国家主权,担心“司法造法”、“寒蝉效应”、国家责任,而构建新机制比沿用投资仲裁更需要政治支持。基于对动力与障碍的对比分析,将投资仲裁全面抛弃的可能性不大,但ISDS机制将会呈现双边为主、更加多样的特征。由于缺乏政治共识,构建多边投资法院将仍然是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100多个国家订立了BIT,分三个阶段逐步接受投资仲裁作为ISDS机制。截至2020年9月,我国(含港澳)居民、企业发起的投资仲裁案件共有10件,其中有4件涉及英美跨国企业凭借香港、澳门地位进行的国籍筹划。我国政府作为被告的投资仲裁案件为5件。在UNCTAD统计到全球投资仲裁案件数量突破1000件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与我国投资者遭遇的案件数量很少,但2015年以来,案件数量迅速增长的趋势应引起警惕。在投资仲裁遭遇危机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我国投资者深受其害,要求ISDS机制转型的愿望强烈。主要原因有:第一,裁决的不一致困扰着我国投资者;第二,投资仲裁影响着我国政府行使国家规制权;第三,无论是绿地投资,还是跨国并购,投资仲裁均无法保障中国投资者权益。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是ISDS机制转型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专题讨论并提交支持设立上诉机制的建议案,在《中国—澳大利亚FTA》中约定将启动设立上诉机制的谈判;有内地商事仲裁管理机构可以受理投资仲裁案件,我国正在为完善投资仲裁的相关法律而努力。在ISDS机制转型中,中国有着独特的需求,一是需要融合双重法律文化:现代法律文化与传统法律文化;二是需要平衡双重国家身份:资本输入国与资本输出国;三是需要协调两种豁免主张:绝对豁免主义与相对豁免主义。为了在ISDS机制转型中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应坚持如下立场,一是遵循增量进化的总趋势,避免激烈变革;二是不支持构建多边投资法院,避免中欧投资协定将双边投资法庭作为ISDS机制;三是以行业化的ISDS机制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双重身份问题。我国尤其要补上本国投资者权益无法保障的短板,有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适当运用外交保护,第二,我国跨国企业应提前做好国籍筹划,第三,在BIT、FTA以及国家契约中为我国的投资仲裁机构设置选项。

钟立国[8](2020)在《CEPA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法律制度的协调与完善》文中指出CEPA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作为内地、香港、澳门相互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CEPA为内地、香港、澳门彼此给予贸易特别优惠待遇建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推动了三地之间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合并三项CEPA,完善现有贸易、投资规则,增设竞争政策、环境保护等非贸易议题,赋予广东省更多先行先试的权力,CEPA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宇[9](2020)在《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作为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国际间的学生流动已然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并且逐渐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质量衡量标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化的大潮中日新月异,其中来华留学生教育也随之诞生并逐步发展壮大。历经七十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在中国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强有力的推动下,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成为中国敞开国门,发展成为世界教育强国的重要体现。论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及其演进进行系统考察,并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为研究背景,从各个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内容入手,以来华留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结合广泛的统计和调研,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及特点,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以期达到以史鉴今、以外鉴内的目的。论文首先按照历史分期,概述了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伴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进而从强调扩大规模到注重提质增效的深刻转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初步创立、开放探索、调整规范和提升完善等各个阶段的演进历程,并突出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招生和管理两个重要方面的政策演进的研究。在总结来华留学教育政策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一方面,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和现实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和国际政治、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全球发展、文化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等因素及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演进历程中的特征进行提炼,系统分析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制定和演进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即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招生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留学资费由援助向收费转变,招生模式由计划向开放转变;管理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管理手段更加注重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为使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适应国际化实际发展要求论述得更加充分,论文基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优势、地缘、语言、文化、经济和教育水平等各项因素,选择并集中描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的概况及政策特点,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和影响因素,以及演进特点的分析,总结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助力国家外交战略、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提出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总体政策高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社会服务以及就业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服务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质量、完善社会服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制定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一系列建议,包括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服务政策和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等。最后,论文就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国际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启示和对未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期待。

王炳垚[10](2020)在《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环保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成为现阶段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发展环保产业不仅有利于进行污染治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环保产业的发展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的环保产业政策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环保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政策的科学合理与否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从政策视角下,对我国中央层面颁布的环保产业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收集并筛选出360份高度相关的环保产业政策文本进行分析。通过借鉴前人在政策工具方面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政策工具、产业价值链和政策力度”三维分析框架。在对环保产业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归类的基础上,根据三维分析框架,对环保产业政策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发现,环保产业政策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应用存在不足;二是政策工具在产业价值链分布上不够合理;三是环保产业政策力度有待加强。基于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强目标规划;二是加强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应用;三是完善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的实施细节;四是加强环保产业价值链中投资和消费的支持力度。

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实施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有关工作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实施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有关工作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的现状、困境与路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多方探索: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的现实路径
    (一)规则衔接的中央探索
        1.法律的自我变革。
        2.央地行政协议。
        3.中央区域规划。
        4.司法协助。
        5.中央指令。
    (二)规则衔接的地方探索
        1.地方行政协议。
        2.地方区域规划。
        3.单方开放。
        4.共建机构管理。
    (三)规则衔接的社会组织探索
三、多重限制: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中央规则衔接的多重限制
        1.WTO协议的限制。
        2.港澳基本法的限制。
        3.形式取向的限制。
    (二)地方规则衔接的限制
        1.理念差异。
        2.行政级别差异。
        3.权限差异。
    (三)社会组织规则衔接的限制
        1.组织发展不平衡。
        2.角色定位存在差异。
四、多元互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的路径选择
    (一)中央主导: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的宪制要求
        1.中央主导规则衔接是宪法要求。
        2.中央主导规则衔接符合港澳基本法规定。
    (二)地方主体: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的现实选择
    (三)社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治理在规则衔接中的体现
    (四)互动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多元规则衔接的制度保障
五、多元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路径的实施机制完善
    (一)中央主导规则衔接的实施机制
    (二)地方主体规则衔接的实施机制
        1.建立健全珠三角一体化统筹协调机制。
        2.建立健全广深珠先行示范机制。
        3.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协商机制。
    (三)社会参与规则衔接的实施机制
        1.健全珠三角社会组织培育机制。
        2.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协商机制。
    (四)规则衔接互动的实施机制
        1.备案审查机制。
        2.多元参与机制。
        3.开放协调的示范法机制。
结语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二〇一二年
二〇一三年
二〇一四年
二〇一五年
二〇一六年
二〇一七年
二〇一八年
二〇一九年
二〇二〇年
二〇二一年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二〇〇九年
二〇一〇年
二〇一一年
二〇一二年
二〇一三年
二〇一四年
二〇一五年
二〇一六年
二〇一七年
二〇一八年
二〇一九年
二〇二〇年
二〇二一年

(5)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内容
        1.1.3 研究意义
        1.1.3.1 理论研究意义
        1.1.3.2 现实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1.1 粤港澳三地药品监管对比研究
        1.2.1.2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性中成药上市许可机制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法律解释学研究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3.4 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整合
    1.4 论文创新点
        1.4.1 选题新颖契合时政
        1.4.2 研究视角新颖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粤港澳大湾区政治制度背景与合作的法律基础研究
    2.1 粤港澳大湾区概述
    2.2 粤港澳大湾区政治制度背景与司法管辖权研究
    2.3 粤港澳大湾区法律冲突与协作监管制度现状
    2.4 粤港澳大湾区现有合作协议模式及法律效力
        2.4.1 粤港澳合作协议签订的主体
        2.4.2 广深港高铁“一地两检”方案的模式
        2.4.3 粤港澳三地立法权限的比较
    2.5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需要遵守的国际法
    2.6 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法律合作项目
        2.6.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司法协助合作项目
        2.6.2 粤港澳大湾区的律师执业合作项目
        2.6.3 粤港澳大湾区的法院审判合作项目
        2.6.4 粤港澳大湾区的仲裁合作项目
    2.7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立法协同管辖”的探讨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监管现状研究
    3.1 粤港澳三地药品监管机构简介
        3.1.1 内地药品监管机构及职责简介
        3.1.1.1 药品注册管理司
        3.1.1.2 药品监督管理司
        3.1.1.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3.1.2 香港药品监管机构及职责简介
        3.1.2.1 西药监管机构——卫生署药物办公室
        3.1.2.2 西药注册机构——药剂业及毒药管理局
        3.1.2.3 中成药监管机构——中医药规管办公室
        3.1.2.4 中成药注册机构——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
        3.1.3 澳门药品监管机构及职责简介
        3.1.3.1 药物监测暨管理处
        3.1.3.2 稽查暨牌照处
    3.2 粤港澳三地药品注册市场准入制度研究
        3.2.1 内地药品注册制度研究
        3.2.1.1 内地药品管理分类
        3.2.1.2 内地药品注册申请主体
        3.2.1.3 内地药品注册监管机构
        3.2.1.4 内地“化学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
        3.2.1.5 内地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
        3.2.1.6 内地“中成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
        3.2.2 香港药品注册制度研究
        3.2.2.1 香港药品管理分类
        3.2.2.2 香港药品注册申请主体
        3.2.2.3 香港药品注册监管机构
        3.2.2.4 香港西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
        3.2.2.5 香港中成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
        3.2.3 澳门药品注册制度研究
        3.2.3.1 澳门药品管理分类
        3.2.3.2 澳门药品注册申请主体
        3.2.3.3 澳门药品注册监管机构
        3.2.3.4 澳门西药注册及市场准入制度
        3.2.3.5 澳门中成药市场准入制度
    3.3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跨境注册的关键因素探究
        3.3.1 内地审批境外药品注册的关键因素
        3.3.1.1 境外化学药在内地注册的关键因素
        3.3.1.2 境外中成药药在内地注册的关键因素
        3.3.2 香港审批境外药品注册的关键因素
        3.3.2.1 境外化学药在香港注册的关键因素
        3.3.2.2 境外生物制品在香港注册的关键因素
        3.3.2.3 境外中成药在香港注册的关键因素
        3.3.3 澳门审批境外药品注册的关键因素
        3.3.3.1 境外西药在澳门注册的关键因素
        3.3.3.2 境外中成药在澳门注册的关键因素
    3.4 内地药品在港澳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1 内地药品在香港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1.1 内地西药在香港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1.1 内地中成药在香港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2 内地药品在澳门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2.1 内地西药在澳门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2.2 内地中成药药在澳门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成立
    4.1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性质
    4.2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4.3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法律依据
    4.4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组成
        4.4.1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4.5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组织架构
        4.5.1 委员会主席的选举制度
        4.5.2 委员会主席的职权范围
        4.5.3 委员会秘书处
        4.5.4 委员会小组
    4.6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经费来源
    4.7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办公地址
    4.8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运作程序
        4.8.1 委员会日常会议程序
        4.8.2 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4.9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成立的意义
    4.10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成立的可行性分析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协同注册模式的构建——“协同认可程序”
    5.1 协同认可程序简介
    5.2 协同认可程序(CRP)的申请人
        5.2.1 申请人必须是内地企业法人的法律依据
        5.2.2 申请人必须是香港企业法人的法律依据
        5.2.3 申请人必须是澳门企业法人的法律依据
        5.2.4 申请人必须为粤港澳各地企业法人的司法意义
    5.3 协同认可程序(CRP)认证编号
        5.3.1 协同认可程序(CRP)认证编号的释义
        5.3.2 协同认可程序(CRP)认证编号的法律效力及地位
    5.4 协同认可程序(CRP)的一般流程
        5.4.1 事前技术沟通指导
        5.4.2 向粤港澳三地分别提交药品注册
        5.4.2.1 内地的申请注册
        5.4.2.2 香港的申请注册
        5.4.2.3 澳门的申请注册
        5.4.3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认证登记证书”的申请
        5.4.4 协同认可程序(CRP)流程图
    5.5 四种不同情形的协同认可程序
        5.5.1 已在粤港澳三地上市药品的协同认可程序(CRP)
        5.5.2 境外已上市粤港澳未上市药品的协同认可程序(CRP)
        5.5.2.1 事前指导程序
        5.5.2.2 向粤港澳三地分别提交药品注册
        5.5.2.3 申请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认证登记证书
        5.5.3 国内已上市港澳未上市药品的协同认可程序(CRP)
        5.5.4 内地未上市仿制药的协同认可程序(CRP)
        5.5.4.1 内地未上市仿制在港澳申请注册的程序合法性分析
    5.6 欧盟药品注册模式与“粤港澳协同认可程序”的对比与借鉴意义
        5.6.1 欧盟药品注册模式分类
        5.6.1.1 集中授权程序(CP)
        5.6.1.2 互认程序(MRP)
        5.6.1.3 分散程序(DCP)
        5.6.1.4 单一成员国审批程序(MAP)
        5.6.2 互认程序(MRP)和分散程序(DCP)的异同
        5.6.3 欧洲药品管理局对非集中程序存在分歧时的仲裁类型
        5.6.3.1 仲裁实例一
        5.6.3.2 仲裁实例二
        5.6.4 欧盟药品注册模式在大湾区的不适用性分析
        5.6.5 欧盟药品注册模式对“粤港澳协同认可模式”的可借鉴意义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地原研药在港澳申请注册的模式构建探讨
    6.1 内地新药在香港注册的新模式探讨
        6.1.1 将内地纳入香港认可的药品注册参照机构
        6.1.1.1 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6.1.2 放宽香港对取得两份药品注册证明书的时限规定
        6.1.2.1 香港对两份药品注册证明书时限要求的管理现状
        6.1.2.2 香港放宽对两份药品注册证明书时限规定的新模式探讨
        6.1.2.3 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6.2 内地新药在澳门注册的新模式探讨
        6.2.1 放宽澳门对取得两份药品注册证明书的时限规定
        6.2.2 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6.3 应对公卫紧急事态的内地药品进入港澳的特许模式
        6.3.1 应急药品进入香港的特许模式
        6.3.2 应急药品进入澳门的特许模式
        6.3.3 国产新冠疫苗进入香港的案例解析
        6.3.3.1 香港立法授权政府特许疫苗上市
        6.3.3.2 未注册疫苗在香港使用引发安全责任的解决机制
        6.3.3.3 香港首次立法授权政府疫苗准入特许权
        6.3.4 国产新冠疫苗进入澳门的案例解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联合检验模式的构建
    7.1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联合检验模式的一般流程
    7.2 对内地药品制造商的药品联合检验程序
    7.3 对香港药品制造商的药品联合检验程序
    7.4 对澳门药品制造商的药品联合检验程序
    7.5 委员会(GBAC)成员兼任“药品抽样联合小组”的合法性分析
    7.6 可行性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药品制造商的模式构建
    8.1 粤港澳三地药品稽查分类
    8.2 内地对境外药品稽查的法律依据
    8.3 香港对境外药品稽查的法律依据
    8.4 内地对境外药品稽查的法律依据
    8.5 对国外药品制造商进行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的程序
        8.5.1 本程序的具体流程
    8.6 对内地药品制造商进行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的程序
        8.6.1 本程序的具体流程
    8.7 对香港药品制造商进行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的程序
        8.7.1 本程序的具体流程
    8.8 对澳门药品制造商进行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的程序
        8.8.1 本程序的具体流程
    8.9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制造商联合稽查的可行性分析
    8.10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港澳中成药委托境内药厂代工生产模式的构建
    9.1 港澳中成药委托境内药厂代工生产的背景及依据
        9.1.1 港澳中成药制造商规模现状
        9.1.2 港澳中成药委托内地生产的优势
    9.2 粤港澳三地药品委托加工的法律依据
        9.2.1 内地有关药品委托加工的法律依据
        9.2.2 香港有关药品委托加工的法律依据
        9.2.3 澳门有关药品委托加工的法律依据
        9.2.4 港澳中成药委托内地加工的法律基础
    9.3 香港中成药委托大湾区内地城市代工生产的模式
        9.3.1 香港已注册中成药委托大湾区内地城市代工生产的流程
        9.3.1.1 香港中成药制造商委托大湾区内地药品生产企业代工
        9.3.1.2 申请更改中成药的注册详情——更改制造商地址
        9.3.1.3 该程序的可行性分析
        9.3.2 香港未注册中成药委托大湾区内地城市代工生产的流程
        9.3.2.1 内地“境外药品委托生产规定”更新对未注册中成药代工的影响
        9.3.2.2 修订香港《中成药注册申请手册》
        9.3.2.3 香港未注册中成药委托生产的新模式
    9.4 澳门已注册中成药委托大湾区内地城市代工生产的流程
    9.5 澳门未注册中成药委托大湾区内地城市代工生产的流程
    9.6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的出口转内销模式探索
        9.6.1 内地对于境外委托加工药品的销售规定
        9.6.2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转内销的合法模式探讨
        9.6.2.1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转内销的法律依据
        9.6.2.2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按照进口药在内地注册
        9.6.2.3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按照国产药在内地注册
        9.6.3 港澳委托内地代工药品依照进口药的出口转内销流程
        9.6.3.1 先按境外已上市中成药向国家药监局申请注册
        9.6.3.2 委托加工药品经海关手续后转内销
        9.6.4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以国产药申请内地注册的模式
        9.6.4.1 以国产药注册比依照进口药注册具有的优势
        9.6.4.2 以国产药注册模式有利于港澳中成药在内地上市
    9.7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粤港澳大湾区的立法现状及建议
    2.1 粤港澳大湾区立法的现状
        2.1.1 粤港澳大湾区立法面临的问题
        2.1.2 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法律基础
    2.2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立法的建议
        2.2.1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立法遵守的原则
        2.2.2 按照各自的立法权限分别进行立法
        2.2.3 三地立法机关及时进行法的清理
        2.2.4 完善广东自贸区的各项制度
        2.2.5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冲突解决机制
3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3.1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纠纷解决机制的必要性
        3.1.1 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制度的资源优势
        3.1.2 以法治原则作为出发点
        3.1.3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探求
        3.1.4 呈现多层互补的基本模式
    3.2 粤港澳大湾区纠纷解决机制框架
        3.2.1 优化区际司法协助机制
        3.2.2 构建公证合作机制
        3.2.3 构建仲裁合作机制
        3.2.4 构建调解合作机制
4 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
    4.1 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关系
    4.2 USMCA“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的启示
    4.3 CPTPP协定中的经验
        4.3.1 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
        4.3.2 劳工保护制度
        4.3.3 环境保护制度
5 粤港澳大湾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法治问题
    5.1 “双循环”下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要解决的问题
    5.2 “双循环”下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
        5.2.1 加强产权保护力度
        5.2.2 加强诉与非诉对接
        5.2.3 推动法律产业升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7)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ISDS)机制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案例表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概念界定与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ISDS机制转型的起点:投资仲裁遭遇危机
    一、投资仲裁是以商事仲裁为模板的ISDS机制
        (一)投资仲裁延续着商事仲裁的基本框架
        (二)投资仲裁有着多机构与多规则的特征
        (三)投资仲裁以商事仲裁程序解决公法争端
    二、投资仲裁遭遇危机的主要表象
        (一)投资仲裁挑战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权力
        (二)仲裁员的独立性标准存在系统性缺陷
        (三)裁决不一致加深了投资规则的不可预测
    三、对投资仲裁遭遇危机表象的剖析
        (一)危机的起源:以司法标准审视投资仲裁
        (二)危机的形成:“先程序后实体”思路带来问题增多
        (三)危机的深化:依据国内政治理论评判投资仲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ISDS机制转型的原因:投资仲裁内外要素发生变化
    一、ISDS机制转型是投资仲裁内部发展的要求
        (一)投资仲裁的启动基础由国家契约转变为国际投资协定
        (二)投资仲裁的审查对象从征收或国有化扩展到公共政策
        (三)投资仲裁的功能定位从解决争端延伸到明确规则
    二、ISDS机制转型是投资仲裁外部变化使然
        (一)外国投资者所面对政治风险的类型发生转换
        (二)人权与环境因素对外国投资的影响力增强
        (三)为国际机制增加法治因素的呼声持续增强
    三、转型是ISDS机制承载价值变迁的体现
        (一)主权价值的变迁:从过度的主权承诺转向回归国家主权
        (二)秩序价值的变迁:从突破国内秩序转向构建法律秩序
        (三)安全价值的变迁:对国家经济安全从忽视转向重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SDS机制转型的选项:多边投资法院VS上诉机制
    一、转型的选项取决于司法性与契约性的互动关系
        (一)增强司法性并降低契约性的选项:构建多边投资法院
        (二)增强司法性且尊重契约性的选项:构建上诉机制
    二、构建多边投资法院:阿拉伯投资法院的经验与启示
        (一)阿拉伯投资法院是ISDS机制区域化的探索
        (二)阿拉伯投资法院是投资争端解决方式的多元选项之一
        (三)阿拉伯投资法院作为ISDS机制的优势与不足
    三、构建上诉机制:WTO上诉机构的经验与启示
        (一)WTO上诉机构是准司法属性的争端解决机构
        (二)借鉴WTO上诉机构来构建上诉机制的主要方面
        (三)借鉴WTO上诉机构来构建上诉机制所面临的挑战
    四、转型两选项对投资仲裁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二者均延续着投资仲裁对外交保护的限制
        (二)传承:二者均延续着投资仲裁的投资者本位
        (三)发展:二者均肯定了卡尔沃主义的局部复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SDS机制转型的进展:以双边投资法庭为过渡
    一、双边投资法庭是欧盟应对ISDS机制转型的抉择
        (一)欧盟对内放弃投资仲裁是维护欧盟法的优先地位
        (二)欧盟对外拒绝投资仲裁并积极推广双边投资法庭
        (三)双边投资法庭是以欧盟法院为模板设计的
    二、双边投资法庭相对于投资仲裁有着显着优势
        (一)基础条约将国家规制权从理论推向实践
        (二)双边投资法庭是符合欧盟法的ISDS机制
        (三)双边投资法庭可避免投资仲裁所蕴含的矛盾
    三、双边投资法庭的多项制度传承自投资仲裁
        (一)法庭运行依靠ICSID秘书处与投资仲裁规则
        (二)法庭承袭了投资仲裁打击轻浮诉讼的两个程序
        (三)法庭仍坚持投资者本位与岔路口条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SDS机制转型的趋势:动力与障碍
    一、国际法为ISDS机制转型提供了理论动力
        (一)投资仲裁是具有过渡性的机制设计
        (二)国际法碎片化为ISDS机制转型提供能量
        (三)国际法人本化为ISDS机制转型指引方向
        (四)全球行政法理论为ISDS机制转型提供新视野
    二、国际经济秩序转型为ISDS机制转型提供了现实动力
        (一)宏观:国际经济秩序由新自由主义向内嵌自由主义转型
        (二)微观:FDI流动方向与形式的变迁要求变革ISDS机制
    三、ISDS机制转型的表层障碍:构建新机制条件不足
        (一)多边规则缺乏:国际投资法缺少多边协定
        (二)专门组织缺乏:国际投资法缺乏专门的国际组织
        (三)司法机关乏力:国际司法机关的管辖权有限
    四、ISDS机制转型的深层次障碍:构建新机制缺少政治共识
        (一)珍视主权:东道国对ISDS机制转型存在三个方面担心
        (二)依靠政治:构建新机制比沿用投资仲裁更需要政治支持
    五、对ISDS机制转型的趋势判断
        (一)总趋势:转型是增量进化而非激烈变革
        (二)趋势之一:ISDS机制将不会全面抛弃投资仲裁
        (三)趋势之二:ISDS机制将呈现双边为主与逐步多样化特征
        (四)趋势之三:构建多边投资法院将仍是理想
    本章小结
第六章 ISDS机制转型:中国的立场与选择
    一、中国参与ISDS机制的实践分析
        (一)中国接受投资仲裁为ISDS机制的条约实践考察
        (二)中国以投资仲裁来解决投资争端的主要实践
        (三)中国以投资仲裁来解决投资争端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推进ISDS机制转型的现实动因分析
        (一)投资仲裁裁决不一致困扰着中国投资者
        (二)投资仲裁影响着中国政府行使国家规制权
        (三)投资仲裁无法保障中国投资者在绿地投资中的权益
        (四)投资仲裁无法保障中国投资者在跨国并购中的权益
    三、中国是ISDS机制转型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一)多边:中国积极参加国际讨论并提交建议案
        (二)双边:《中国—澳大利亚FTA》约定将启动谈判
        (三)国内:中国有机构可受理投资仲裁案件
    四、中国在ISDS机制转型中的独特需求
        (一)需要融合两种法律文化:现代法律文化与传统法律文化
        (二)需要平衡双重国家身份:资本输入国与资本输出国
        (三)需要协调两种豁免主张:绝对豁免主义与相对豁免主义
    五、中国在ISDS机制转型中的应有立场
        (一)应遵循ISDS机制转型是增量进化的趋势
        (二)应以行业化的ISDS机制解决双重身份问题
        (三)应补齐我国投资者权益无法保障的短板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8)CEPA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法律制度的协调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法律制度障碍
    (一)粤港澳三地分属三个不同的单独关税区
    (二)粤港澳三地法律制度存在差异
    (三)粤港澳三地间法律制度差异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CEPA是破解难题不可或缺的制度性工具
    (一) CEPA为粤港澳相互间给予特别优惠待遇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协调三地法律制度,促进生产要素在大湾区的自由流动
    (三)推动高水平互联互通市场建设,提升大湾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
    (四)现行CEPA存在的不足
四、完善CEPA的具体建议
    (一)合并三项CEPA,建立内地香港澳门自由贸易区
    (二)完善自然人流动规则,促进三地间服务贸易自由化
    (三)将竞争政策议题纳入合并后的CEPA
    (四)将环境保护议题纳入合并后的CEPA
五、结语

(9)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国际学生流动日益频繁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
    二、研究问题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研究
        (二)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研究
        (三)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结构的研究
        (四)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关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留学和留学生
        (二)来华留学生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五、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七、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初创阶段(1950-1977年)
        (一)初启交换留学生计划
        (二)初探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政策体系
        (三)初建来华留学生教学和实习管理政策
        (四)初次召开全国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
        (五)中断和积极恢复
    二、开放探索阶段(1978-1992年)
        (一)两次来华留学生工作会议,实现继往开来
        (二)加强经费管理,增加教育投入
        (三)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提高生源层次
        (四)注重语言培训,实现汉语言推广
        (五)打造综合管理,开启自费留学
    三、调整规范阶段(1993-2009年)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走上依法办学道路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步入信息化建设
        (三)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
    四、提升完善阶段(2010—2019年)
        (一)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的演进
    一、来华留学生招生方式政策的演进
        (一)以协定方式接受来华留学生政策
        (二)开放自主招收来华留学生政策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资费政策转变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高度集中的招生管理政策
        (二)招生管理政策向宏观管理过渡
    三、来华留学生招生类别政策的演进
        (一)来华留学生类别的明确
        (二)来华留学生类别的细化
        (三)招生专业政策的调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教学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教学管理政策启动出台
        (二)教学管理政策的规范完善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初步建立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调整补充
        (三)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科学前瞻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日常管理政策的初步探索
        (二)日常管理政策的稳步调整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顺势规范
        (四)日常管理政策的应势完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
        (一)国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
        (二)国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方向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前提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三、文化和教育因素的影响
        (一)文化交流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特点阐释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中的基本特点
        (一)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
        (二)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
        (三)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一)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二)留学资费——“从援助到收费”的转变
        (三)招生模式——“由计划到开放”的转变
    三、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一)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
        (二)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
        (三)管理手段——管理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借鉴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二)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三)相关借鉴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一)英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三)相关借鉴
    三、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
        (一)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概况
        (二)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特点
        (三)相关借鉴
    四、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
        (一)日本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二)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三)相关借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评析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取得的显着成就
        (一)助力国家外交战略
        (二)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
        (三)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
        (四)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总体高度有待提升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有待完善
        (三)教育结构政策有待调整
        (四)质量保障政策有待统一
        (五)社会服务政策有待补充
        (六)就业政策体系有待建立
    三、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建议
        (一)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
        (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三)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
        (四)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五)完善社会服务政策
        (六)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10)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环保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
        1.1.2 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1.1.3 发展环保产业的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政策工具
        1.2.2 环保产业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内容分析法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1.7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政策科学理论
        2.1.2 政策工具选择理论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2.1 政策工具的相关研究
        (1)政策工具分类研究
        (2)政策工具的应用研究
        2.2.2 环保产业政策的研究
3 政策文本收集和数据处理
    3.1 政策文本收集
    3.2 分析框架的构建
        3.2.1 政策工具维度
        3.2.2 产业价值链维度
        3.2.3 政策力度维度
    3.3 政策内容编码与归类
    3.4 信度效度说明
4 环保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
    4.1 基于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4.2 基于产业价值链维度分析
    4.3 基于政策力度维度分析
5 研究结论
    5.1 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应用存在不足
        5.1.1 偏重环境型和供给型政策工具,轻需求型政策工具
        5.1.2 需求型政策工具严重不足
        5.1.3 在供给型政策中资金投入政策稍显不足
        5.1.4 在环境型政策工具组合不合理
    5.2 政策工具在产业价值链分布上不够合理
    5.3 环保产业政策力度有待加强
6 政策建议
    6.1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强目标规划
    6.2 加强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
    6.3 完善资金投入、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的细节
    6.4 加强环保产业价值链中投资和消费的支持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致谢

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实施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有关工作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的现状、困境与路径完善[J]. 朱最新. 法治论坛, 2021(03)
  •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J].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国经济评论, 2021(08)
  •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N].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人民日报, 2021
  • [4]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N].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人民日报, 2021
  • [5]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模式的构建[D]. 骆焕泰.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6]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D]. 冯紫洋. 河北经贸大学, 2021
  • [7]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ISDS)机制转型研究[D]. 魏德红. 吉林大学, 2020(03)
  • [8]CEPA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法律制度的协调与完善[J]. 钟立国.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0(05)
  • [9]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D]. 陈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环保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D]. 王炳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