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收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颖[1](2020)在《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状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直以来党中央和国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上保持高度的重视,并想一切办法来进行解决。而在农业、农村、农民中,最为核心的依然是农民的问题,农民生活的质量改善,对于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实现,还有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对农村经济得以发展,对农村居民的生活上有所改进。就要围绕其收入、收入结构研究,通过研究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来提高其收入水平,最终实现优化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河南,这个既是我国农业大省,又是人口大省的省份,其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状况也是尤为重要的。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阐述,提出了研究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状况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相关的文献收集与归纳总结得出相应研究的思路。其次,本文就收入结构中来源收入作为主要内容开展研究分析,将河南省近22年的收入情况与全国平均收入及周边多省份对比分析,看到其差距,找到其中的变化情况。然后尽可能的分析出对于河南省收入结构的影响因素,找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中不利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给定优化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政策建议。要做到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做到优化农村居民资产结构,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其次,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加快农村产业建设,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完善劳动力市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要建设农村经济体系,通过加大财政相关补贴、完善政府相关政策体制。通过以上方式,使得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的增加,带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
何春虹[2](2020)在《广东省普宁市南径镇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为立国之本。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一直有增无减。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因素,也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役的决胜要素。普宁市“十三五”时期的预期目标中也提到,农业现代化、农村宜居性、农民可支配收入等都要迈上一个新台阶。现阶段,南径镇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镇,农民收入的现状主要为:农民人均收入偏低,工业基础薄弱、转型困难,农业产业化进程速度较慢,离规模化农业形成还为时尚早,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且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技素养不高,要实现农民增收,仍面临着方方面面各色各样的许多困难。解决好了南径镇农民增收问题,才能全方位促进南径镇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才有利于南径镇整个辖区社会面平稳,才有助于普宁市完成“十三五”预期目标,才能真正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本文选取普宁市南径镇作为研究对象,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概述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阐述农民增收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第三部分为普宁市南径镇农民收入的现状,阐述镇概况、农业经济现状、农民收入情况等;第四部分为南径镇促进农民增收的做法、存在问题及原因,阐述了党委、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自身等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为普宁市内促进农民增收较显着镇的相关经验与启示,选取了占陇镇、南溪镇、梅林镇三个镇,这三个镇通过发展工业、电子商务业、乡镇旅游业、蕉柑产业等,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带来较好的成效,通过分析三个镇的成功经验,找出可供南径镇借鉴的经验;第六部分为促进南径镇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从农业发展、教育、电子商务业发展、工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促进南径镇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对本论文作出结论、指出不足、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林晓荣[3](2020)在《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村土地的规模化流转趋势日益明显。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在不同地区进行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转改革取得不错成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盘活了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增加了农民总收入。通过不断总结土地流转试点的经验,各地纷纷响应政府号召,开始了大规模的农村土地流转运动。但是在流转过程中出现了流转速度的放缓、农业生产方式难以转变、农地流转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递减,以及政府对推动农地流转的阶段性特征等的现实问题,为了跳出农地流转“内卷化”陷阱,解决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适度规模”这一土地流转理论相应出现,政府要在现实条件下需要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动态的、开放的、辩证的分析才能找出最适合当地土地流转的规模。因此,中国这样一个小农农业根深蒂固的特殊农业大国,进行土地流转并不是通过流转数量来说明其流转成果,只有在提高土地流转质量和土地生产效率的适度规模下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盘活农村市场经济,促进农村资本流通才是农地流转的正确目的。并且,通过农地流转实现的规模效益并不只是体现在经济领域,而是一个联动的全方位的效益,其不仅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为农民获得美好生活提供了一个更加稳定和公平的空间。中国要强,农业必强;中国要富,农民必富。农民的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腰包鼓不鼓是检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要素。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振兴乡村必须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财产性收入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提高其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本文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三权分置”的视角,阐明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对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状况和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现实情况,深层次多角度地探寻了在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制约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并分别从宏观制度设计、微观市场基础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进一步探索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的有效形式和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路径。文章探析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提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维护农民的土地产权;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市场运行机制,把农村的“死资源”转变成“活资本”;构建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活资本”流动,扩大农村生产;建立更加完善、系统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更好的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激发农民流转的积极性,实现农村生产的适度规模化;优化农村基层教育制度,为农村社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通过多手段全方位的各项对策等以期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张明慧[4](2019)在《农地流转视域下的湖北省天门市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民占总人口的比重最大,所以,“三农”问题一直深受国家的重视。“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问题,其实质是农民生存的问题,与农民生存密不可分的就是农民的土地,所以想要更好地处理“三农”问题,就必须先处理好农民与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关系。为了适应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农村土地相关政策,目前,国家所鼓励的是在保证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流转农民承包地的经营权,来更好地适应和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天门市是湖北省一个重要的农业县级市,农地流转工作取得明显成绩,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农地流转后农民增收困难严重的阻碍了天门市农业的发展,所以,必须探索出有针对性且有效的解决对策,这对处理天门市的“三农”问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农民收入的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农民收入的思想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及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农地转入和农地转出两方面对影响天门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提高农地转出户农民就业竞争力,促进农地转入小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及农地转入大户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积极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
陈爽[5](2019)在《农民视角下河南省夏邑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因此探讨研究农民增收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夏邑县地处豫东平原,坐落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是京九经济开发带的黄金枢纽。如何提升夏邑县农民收入也对该地区长期稳定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从农民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夏邑县农民收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当地的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并提出实现农民增收的相应对策。首先,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夏邑县农民收入现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农民基本情况、农民收入状况、满意度调查和农民的具体需求,并根据调查的具体情况发现了当地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比对夏邑县农民增收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出夏邑县农民增收的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因素,为下一部分提出对策做铺垫。分析认为,夏邑县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交通和地理位置优越、有特色的农产品支撑、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三农”问题重视程度逐年高涨、夏邑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及消费者消费理念的不断升级六个方面;不利因素包括:农民的收入渠道单一、受教育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的限制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七个方面。最后,根据问卷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提出了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对策,分别为:借乡村振兴之东风,推动农民增收、努力发挥优势,保障农民增收和优化限制性因素,拉动农民增收这三个方面。
陈航[6](2019)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社会转型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中如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更是关乎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关键环节,对全面建成农村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现阶段中国农民收入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相对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三个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持续增收缺乏保障,在微观层面上,会导致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受到影响,降低农民再生产积极性以及相关人力资本投资,农民自身难以实现个人素质的持续提高与发展;而在宏观层面上,影响攻克农村“空心化”积弊,阻碍以农民为中心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从而阻滞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乃至妨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突破农民增收缓慢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国内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制度、经济与社会方面的建议,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农民组织化、财政支农、农业技术进步与机械化等。这其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及其人力资本投资被视为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如何在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中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且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增收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文献还较为有限,其研究中多是将对方作为支撑论点之一,没有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论述,更没有在一定的理论指导框架下进行研究。由此,本文尝试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非常重要,能通过内在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根据这一主旨,本文提出以下论题,即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究竟是如何影响农民增收、甚至是持续增收?其主要机制是什么?在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背景之下如何实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的影响”这一主线,进行展开分析。首先,本文要对国家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积累现状、农民收入演变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描画,以期为研究主题获得现实资料的支持。其次,本文要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展开机制分析,回答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究竟是如何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然后通过实证方法进行检验。最后,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使问题得到解决。按照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共六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包括0、1章;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包括2、3、4章;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包括5章。基本内容概述如下:0章是导论。本章从研究背景和提出问题出发,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等基本论文要素,并通过文献综述,构架出全文的研究内容与思路,以及为此需要的研究方法,为后文的研究过程做好铺垫。1章是理论梳理及其分析框架。本章对论文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并对人力资本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分工理论等基础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文献学习,构建了全文的分析框架,提炼出了新型职业农民成长与培育的理论内涵、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通过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的互动机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的内在关联和理论逻辑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的定量关系等全文主线要点。2章是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实况描述。本章说明了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进程决定了传统农民必须向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转变,这不仅有来自体制、市场与技术方面的因素影响,还包括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但不够成熟。其人力资本投资仍存在投资效率低下、收益不足、极不平衡等问题,各投资主体职能不够完备,无法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还需得到进一步的调整。此外,本章还比较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的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发现增加对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因此解决我国农民收入问题,应合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3章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机制分析。本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在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与培育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扩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有着深远意义。特别将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从耦合机制和长效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理论阐释,在耦合机制方面,人力资本投资能够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动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路径。而同时,农民实现增收,农民才会继续加深职业化程度,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只有农民增收,才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进行准确而全面的评价。在长效机制方面,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直接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变化,从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可能;其投资结果主要表现为农民综合素质提高,使农民劳动能力、管理能力、投资能力得到提升,影响农民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构成变化,从而使得农民收入结构得到调整,农民整体抗风险能力增强,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得以确立;此外,还能通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带动就业,影响农民赋权、减负与投资过程,促使政府加大支农惠政策力度等,影响农民劳动经营份额、工资收入份额、财产受益份额、转移支付收入份额的变动,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结构的调整,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不竭动力。4章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的实证分析。本章将在理论指引下,通过有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相关文献学习的基础上,构建修正误差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以此定量分析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中发现,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确存在稳定且显着的长期关系,在更长的时期中,这种互动关系会更加稳定。5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将在前文分析基础之上,概括了本文的研究结论,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至关重要,能够对农民增收、乃至持续增收产生重要促进作用。由此,提出首先应精准选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促进培育积极性;其次应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的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率;再次应加强政府政策供给,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完善的培育体系;最后应健全农民收入增长机制,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不竭动力。可以看出,本文存在以下创新点:(1)本文基于改造传统农业等理论逻辑,探讨新时期乡村振兴中的微观主体即农户转型问题,能体现出一定的现实问题导向与学术前沿性。同时,聚焦于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的探讨,又有一定的聚焦性。(2)本文从体制、市场与技术三个维度探讨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制度与技术基础,揭示出职业农民作为中国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市场主体、产业主体与技术主体的经济属性,在农业市场化与现代化的背景框架下,更科学地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对职业农民增收的影响。(3)本文从三大体系中探讨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收传导过程,即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多个分层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到经济能力提升,到增收的传导载体,保证了研究的结构性和系统性。(4)本文从耦合机制与长效机制两个层面,研究投资、赋能与增收的传导机理,以及增收影响的水平、方式、结构,保证了研究的系统性与缜密性。鉴于本文作者水平有限,对相关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相关资料的收集或有遗漏,并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时间跨度较短,本文研究还有继续深入和改进的可能。同时,考虑到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的动态变化,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的推进,其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内涵将越来越丰富,需要进一步探讨。
王文进[7](2019)在《泰安市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脱贫以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和步伐。研究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泰安市为研究区域,以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采用时间序列动态分析法,分析了泰安以及各县市区2010年至2017年农民收入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情况,运用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得出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进行多元回归模型验证。在此基础上,根据影响农民收入的两个主要因素,即受教育水平和城镇化率,有针对性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劳动力转移方面、土地利用方面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制约农民收入的深层次现实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为泰安市“三农”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理论支持。根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方面,根据统计年鉴数据的各项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收入的回归方程为:Y=31917.8863+0.0236*X1+0.0197*X2+0.0291*X3+165.2961*X4+0.1063*X5+0.1394*X6+1046.9837*X7(其中X1、X2、X3、X4、X5、X6、X7分别为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城镇化水平、农林水财政支出、劳动生产率、农民教育水平)。即泰安市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民受教育水平、城镇化水平存在显着相关性,农民受教育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农民收入会增加1046.98个单位;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农民收入会增加165.30个单位;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林水财政支出、劳动生产率对农民可支配收入存在正相关,但相关性不高。2、泰安市农民收入现状方面,通过对农民收入的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可知,在家庭收入方面,泰安市农村家庭的年纯收入由2010年的以5001元-10000元为主上升为2017年的10001元-15000元为主,且贫富差距明显扩大;以纯农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由2010年的51.22%减低到2017年的19.8%,以外出务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从2010年的10.12%上升到2017年的27.19%;以纯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村家庭,年纯收入整体较低,且没有明显提高,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村家庭,年纯收入则明显增多。3、泰安市农民收入问题方面,通过重点对培训、劳动力转移、土地利用三个方面的调查可知,农民培训最主要问题体现在费用太高、时间不合理、内容不切合实际;农民务工存在主要问题是工作技能标准要求高,找工作难度大,工作不稳定、缺乏保障,城市留不下;农民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质量下降、土地收益低、土地流转困难。4、泰安市农民收入对策方面,针对以上分析,提出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包括:(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2)破除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3)注重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罗显蓉[8](2019)在《河源市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问题在“三农”问题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国家也逐渐加大了对农村各方面的扶持力度。河源市自1988年建市以来,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8年的520元提高到2017年的13301元,但还未达到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比,更是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全市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发展整体滞后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民增收问题仍然亟待解决。河源市地处粤北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薄弱,城镇化水平较低,要加快增加农民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相当的艰巨。在广东大力实施振兴粤东西北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河源市农民收入的增长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应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收入增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研究农民收入的理论基础,分析河源市农民收入现状,对其收入总量、收入结构、城乡收入差距等进行详尽的分析,得出河源市农民收入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分析影响河源市农民增收的原因,内部原因包括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科技应用水平不高、规模经营程度不高、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外部原因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滞后、制度和政策不够完善、农业公共产品投入的力度不够大。在此基础上,研究促进河源市农民增收的对策,主要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分别从内部增收和外部增收两大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内部增收对策包括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并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五个方面,外部增收对策包括加大各项改革实施的力度、加大农业公共产品投入的力度两个方面。
刘乃安[9](2017)在《基于职业分化视角的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社会全局的问题,而其核心在于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又在收入问题,所以,农民收入问题是反映“三农”状况的重要指标。自新世纪实施“反哺”政策以来,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2015年更达到11422元。农民在工作性质与收入状况上曾经差异都不大,然而,当前出现了分工分业现象,促使他们无论在就业层级、就业结构,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在分化,且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主要表现为农民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就业流转,并随着分化程度的加深,收入主要来源也会发生变化,并将推动个体及家庭身份的变化。因此,本文将以职业分化为视角,以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吉林省农民收入为对象,基于家庭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划分,以50%为界,经营性收入占主体则为职业型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主体则为兼业型农民,而完全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农民将不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对农民收入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反映当前农民收入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让农民收入问题的分析更有针对性,为破解“三农”难题、改善农民收入困境寻找路径,为调整优化农民增收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也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本论文主要包括九章,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二章包括导论、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主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框架、方法与技术路线及学术贡献,并界定相关概念,评述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为下文做铺垫。第三章从基本现状与结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变动情况,并分析了农民收入变动特点。实现了对农民收入问题的一般性分析,显示出职业分化对收入的影响作用。第四章围绕职业分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展开,从农民职业分化内涵、变动规律与分化现状分析了我国农民职业分化问题,并以灰色关联为主要方法,分析了职业分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结果显示出农民工外出就业、农业人口比重下降等职业分化因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突出,说明职业分化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关联性强,分析农民收入问题需结合其职业分化。第五章主要以职业型农民收入增长为分析对象。职业型农民是以经营性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农民,他们是未来农业的实际经营者和美丽乡村承载者。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了吉林省职业型农民的收入现状,中部地区更具收入增长能力。在对其收入增长潜力分析中发现吉林省具有职业型农民收入增长的区位优势,兼业指数也较高。并从理论意义上分析了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为第七章的实证分析打基础。第六章重点分析了兼业型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兼业型农民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农民,他们是城镇非农岗位所需劳动力的储备者和应以市民化为发展取向的农民,工资性收入对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样本调查为主要数据获取手段,分析了当前吉林省兼业型农民收入现状,其总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均高于职业型农民。增长潜力分析显示出吉林省兼业型农民的兼业指数高但呈下降趋势,且区位优势弱。并在理论上分析了兼业型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第七章主要基于吉林省调查数据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问题。在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借鉴已有成果的分析方法,选取了Mincer劳动挣得收入函数作为分析模型,根据模型内涵分别选取了职业型农民与兼业型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自变量组,以Eviews8.0为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并对两类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论职业型农民还是兼业型农民,影响其收入的因素都是多方面的,具有系统性,其中影响职业型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身体状况、文化程度、性别、年龄、土地流转、作物种植品种、经营成本、灌溉设施及粮价预期、保护性生产投资意愿和规模经营认知等;影响兼业型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务工地、务工信息渠道、加班情况、岗位培训、城里定居规划、技术资质等因素。经结果对比显示出,对两类农民收入增长分析结论相同方面主要体现在:身体健康状况、心理预期性变量、宏观政策因素及收入基本构成情况;分析结论的相异方面主要体现在:年龄、文化显着水平的变化、婚姻变量、主要收入来源影响因素及财产性收入与补贴性收入的贡献能力等方面。分析结论也显示出多种因素与预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保险购买、结构单一的玉米种植问题、经营成本对收入的作用及普遍接受加班的经济理性选择行为、省外务工选择等方面。第八章主要评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支持政策,并提出政策建议。从农业收入净流出阶段、收入增长低速徘徊阶段、农民收入多元增长阶段、农民收入来源分化阶段四个时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侧重支持职业型农民收入政策的演变和侧重支持兼业型农民收入政策的演变进行梳理,揭示出政策重点、收入成效,对不同类型农民的影响,以及各阶段政策不足,并提出支持农民收入政策调整方向与政策建议应以坚持农民收入是政治问题并非单单经济问题的高度,区分职业型农民与兼业型农民进行调整优化。第九章总结全文,形成研究结论。给出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并对下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孙娟[10](2017)在《泰安市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农民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改革开放,而且也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可谓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和政府不断重视,并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的情况下,我国的三农问题的解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近几年中央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扶持,粮食得以连续增产,农民得以持续增收,农村经济不仅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顺利的实现了向小康型的转变,当然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泰安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又是中等城市的典型代表。与沿海城市相比,农业人口所占比重比较大、城市化水平相对比较低等问题已成为泰安市农村经济运行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不利于泰安的新农村建设。因此,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实地搞好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系统分析、统计分析等分析方法,在泰安市农民收入问题上进行深入的分析,目的在于分析出影响泰安市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研究的基础就是能够准确分析出近年来泰安市农民收入变化状况。通过运用归纳分析方法,对农民收入数量的变化趋势、农民收入的结构进行分析。经过大量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泰安市农民收入数量持续增长,但增速有所减缓,县市区间农民收入之间虽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在不断缩小。经过数据分析概括出泰安市农民收入增长所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核心,就是对影响泰安市农民收入的因素展开分析。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泰安市农民收入的因素。然后利用多元统计的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以此了解各影响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本文研究的关键在于提出切实可行的的对策建议。本文针对近年来泰安市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和因素分析结果,结合泰安市实际情况,本文认为,一是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农业生产投入;二是不断强化农民教育,进行专业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素质;三是不断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四是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实现农业现代化;五是不断加强城镇化建设,切实提高城镇化水平;六是不断增加财政支农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二、农民收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民收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村居民 |
2.1.2 农村居民收入 |
2.1.3 农村居民收入结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结构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收入分配理论 |
3 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情况 |
3.1.1 农村居民收入的总体性现状 |
3.1.2 农村居民收入的阶段性变化 |
3.2 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动状况分析 |
3.2.1 家庭经营性收入结构变动情况 |
3.2.2 工资性收入结构变动情况 |
3.2.3 财产性收入结构变动情况 |
3.2.4 转移性收入结构变动情况 |
3.3 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经济发展水平 |
3.3.2 城镇化发展水平 |
3.3.3 农村居民文化水平 |
3.3.4 国家政策补贴 |
4 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存在的问题 |
4.1 家庭经营收入结构比重大,效益不高 |
4.2 工资性收入结构所占比重低于我国平均水平 |
4.3 财产性收入结构比重极低且增长缓慢 |
4.4 转移性收入结构比重增长会受到抑制 |
5 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关键产业的占比无法提升 |
5.2 农民文化程度低,导致自身发展受阻 |
5.3 城镇化水平低且基础设施不太完善,导致发展受阻 |
5.4 财政支持力度不到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
6 优化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政策建议 |
6.1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
6.2 提高农民综合素养 |
6.3 提高城镇化水平 |
6.4 建设农村经济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广东省普宁市南径镇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简要评价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概念一:家庭经营纯收入 |
2.1.2 概念二:工资性收入 |
2.1.3 概念三:转移性纯收入 |
2.1.4 概念四:财产性纯收入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二元经济理论 |
2.2.2 农村城镇化理论 |
2.2.3 统筹发展理论 |
2.2.4 劳动力转移就业理论 |
2.2.5 调整产业结构理论 |
3 普宁市南径镇农民收入的现状 |
3.1 普宁市南径镇概况 |
3.2 南径镇农业经济现状 |
3.2.1 南径镇农业用地 |
3.2.2 南径镇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 |
3.2.3 南径镇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 |
3.2.4 南径镇人口组成 |
3.3 南径镇农民收入情况 |
3.3.1 南径镇农民收入组成与支出组成 |
3.3.2 南径镇历年农民收入情况 |
3.3.3 南径镇农民收入与全市农民收入对比情况 |
3.3.4 农民收入途径较少 |
3.3.5 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
4 南径镇促进农民增收的做法、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镇委镇政府促进农民增收途径及成效 |
4.1.1 提升基础设施和科技激发农业动力 |
4.1.2 加强电商培训、小额贷款 |
4.1.3 加大教育投入促增收 |
4.2 协会、企业促农民增收途径及成效 |
4.3 南径镇农民增收途径及成效 |
4.4 制约南径镇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 |
4.4.1 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 |
4.4.2 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
4.4.3 工业发展滞后 |
4.4.4 农民文化素质水平较低 |
5 普宁市内促增收较显着镇的经验启示 |
5.1 占陇镇工业、电商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启示 |
5.1.1 占陇镇镇情概况 |
5.1.2 占陇镇工业、电商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启示 |
5.2 南溪镇乡镇旅游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启示 |
5.2.1 南溪镇镇情概况 |
5.2.2 南溪镇乡镇旅游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启示 |
5.3 梅林镇蕉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启示 |
5.3.1 梅林镇镇情概况 |
5.3.2 梅林镇蕉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启示 |
6 促进南径镇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
6.1 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
6.2 增强农民文化素质 |
6.3 促进电子商务、小额贷款良性发展 |
6.4 加快工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与不足 |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概念 |
三、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基础理论研究 |
一、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 |
二、马克思地租理论 |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农村土地流转状况分析 |
一、流转政策的不断探索与更新 |
二、农村土地流转特征 |
三、农村土地流转地区差异化 |
第二节 农民财产性收入现状分析 |
一、农民财产性收入整体现状 |
二、农民财产性收入结构特征 |
三、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空间差异化 |
第三节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内在逻辑 |
一、农村土地流转显化土地资源配置效应 |
二、农村土地流转集聚资本效应 |
三、农村土地流转优化劳动力资源再配置 |
第四章 农村土地流转下制约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制度因素 |
一、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不健全,阻碍农民财产权益的实现 |
二、确权登记制度不完善,主体虚设导致收益受损 |
三、土地征用补偿分配制度不合理,损害农民土地财产权益 |
四、配套制度不完善,弱化农民土地流转动力 |
第二节 社会市场因素 |
一、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失灵”,弱化市场资源配置能力 |
二、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交易不完善,配置资源效率有待提高 |
三、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体系不完善,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 |
第三节 其他因素 |
一、文化习俗的惯性,固有观念难以转变 |
二、农民流动的不稳定性和不完全性,土地流转不确定性加大 |
三、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投资理财意识亟待激发 |
第五章 农村土地流转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农村土地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农民财产性收入制度性供给 |
一、明确界定农村土地权属,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
二、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保障农民补偿权益 |
三、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土地规范化流转 |
第二节 优化农村土地市场机制,有效显化农民财产价值 |
一、摆正政府市场角色定位,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效应 |
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 |
三、完善农村土地市场价格体系,保障流转双方合法权益 |
第三节 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引领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 |
一、明确“三权”法律地位,确保农民土地主体权益 |
二、提升土地流转法律可操作性,保证农民财产权益落实到位 |
三、明确新型农业主体法律地位,双向保护流转主体权益 |
第四节 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体系,激发农民财产性收入内生动力 |
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
二、推动农村金融体系制度创新,激活土地与资本要素 |
三、优化农村基层教育制度,提高农民素质和增收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4)农地流转视域下的湖北省天门市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农地流转视域下农民收入问题的理论基础 |
2.1 研究主题的相关概念 |
2.1.1 农地流转及模式 |
2.1.2 农民收入及其分类 |
2.2 农地流转与农民收入的关联性分析 |
2.2.1 农地流转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
2.2.2 农民收入状况影响农地流转持续性 |
2.3 研究农地流转视域下农民收入问题的理论支撑 |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收入的理论 |
2.3.2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农民收入的思想 |
第三章 农地流转视域下天门市农民收入实证分析 |
3.1 天门市概况 |
3.1.1 天门市基本情况 |
3.1.2 天门市农地流转现状 |
3.1.3 天门市农民收入现状 |
3.2 天门市农地流转视域下农民收入遇到的问题 |
3.2.1 农地转出农民收入面临的问题 |
3.2.2 农地转入户农民收入面临的问题 |
3.3 影响天门市农地流转视域下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 |
3.3.1 影响农地转出户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 |
3.3.2 影响农地转入户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 |
第四章 实现农地流转视域下湖北天门农民收入增长的思路 |
4.1 提高农地转出户农民的就业竞争力 |
4.1.1 加强农民学习及自主创业能力 |
4.1.2 提高农民就业质量 |
4.1.3 完善农民就业服务 |
4.2 促进农地转入小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
4.2.1 提升农地转入小户发展能力 |
4.2.2 提高农地转入小户组织化程度 |
4.2.3 健全面向农地转入小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
4.2.4 完善对农地转入小户的扶持政策 |
4.3 促进农地转入大户适度规模经营 |
4.3.1 促进农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的主体培育 |
4.3.2 增加对规模经营主体补贴 |
4.3.3 建立农业保险制度 |
4.3.4 搭建综合农地流转信息平台 |
4.3.5 完善农村金融信贷体系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农民视角下河南省夏邑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3.3 综合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4.1 夏邑县农民收入现状调查与分析 |
1.4.2 夏邑县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 |
1.4.3 夏邑县农民增收的途径与对策探讨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1.6 技术路线 |
2 夏邑县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
2.1 夏邑县农民收入概况 |
2.1.1 农民收入情况 |
2.1.2 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
2.2 农民视角下的农民收入相关问题调查与分析 |
2.2.1 样本数据来源 |
2.2.2 样本基本情况 |
2.2.3 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
2.2.4 农民满意度及农民对各方面问题了解程度调查分析 |
2.2.5 农民需求调查分析 |
3 夏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夏邑县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分析 |
3.1.1 交通和地理位置优越 |
3.1.2 有特色农产品的支撑 |
3.1.3 二三产业迅猛发展 |
3.1.4 “三农”问题重视程度逐年高涨 |
3.1.5 夏邑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
3.1.6 消费者消费理念不断升级,改变种植模式将能有效增收 |
3.2 夏邑县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分析 |
3.2.1 农民的收入渠道相对单一 |
3.2.2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导致增收缓慢 |
3.2.3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
3.2.4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 |
3.2.5 人口老龄化严重 |
3.2.6 劳动力短缺限制农民增收步伐 |
3.2.7 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
4 促进夏邑县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
4.1 借乡村振兴之东风,推动农民增收 |
4.1.1 以乡村振兴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民增收 |
4.1.2 以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
4.1.3 以乡村振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
4.2 努力发挥优势,保障农民增收 |
4.2.1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
4.2.2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
4.2.3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带动农业的发展 |
4.3 优化限制性因素,拉动农民增收 |
4.3.1 发展现代农业 |
4.3.2 全面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
4.3.3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
4.3.4 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
4.3.5 努力落实精准扶贫 |
4.3.6 加强政府服务的力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国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导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意义 |
0.2.1 理论意义 |
0.2.2 现实意义 |
0.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
0.3.1 改造传统农业与人力资本投资 |
0.3.2 农业发展转型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0.3.3 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 |
0.3.4 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民增收问题 |
0.3.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
0.3.6 相关文献研究简评 |
0.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0.4.1 研究重点及内容 |
0.4.2 研究思路 |
0.5 研究方法 |
0.6 可能创新与不足 |
1.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
1.1 基本概念解释 |
1.1.1 农民、新型职业农民 |
1.1.1.1 农民的概念 |
1.1.1.2 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 |
1.1.1.3 传统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 |
1.1.2 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及其投资 |
1.1.2.1 人力资源定义 |
1.1.2.2 人力资本定义 |
1.1.2.3 人力资本投资的界定 |
1.1.3 农民劳动增收 |
1.1.3.1 农民收入的概念 |
1.1.3.2 农民收入增长的界定 |
1.2 基本理论工具 |
1.2.1 人力资本理论 |
1.2.1.1 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 |
1.2.1.2 现代的人力资本理论 |
1.2.1.3 人力资本理论的前沿发展 |
1.2.2 收入分配理论 |
1.2.2.1 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
1.2.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 |
1.2.3 分工理论 |
1.2.3.1 西方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 |
1.2.3.2 马克思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 |
1.2.3.3 社会学关于农业生产劳动的分工理论 |
1.3 分析框架 |
1.3.1 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说明 |
1.3.2 理论命题概述 |
1.4 本章小结 |
2.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实况描述 |
2.1 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中国经验的解释 |
2.1.1 体制、市场与技术: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现实要素 |
2.1.2 在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及其现实状况 |
2.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问题 |
2.2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概况 |
2.2.1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情况 |
2.2.2 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
2.2.3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
2.2.4 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及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
2.3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增收的演变状况 |
2.3.1 改革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 |
2.3.2 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增收状况概述 |
2.3.2.1 影响农民增收方式 |
2.3.2.2 影响农民增收水平 |
2.3.2.3 影响农民增收结构 |
2.3.2.4 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
2.4 国际比较分析 |
2.4.1 发达国家(美、英、日)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入对其收入的影响情况 |
2.4.2 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入对其收入的影响情况 |
2.4.3 转型国家(俄罗斯)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入对其收入的影响情况 |
2.4.4 经验与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3.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机制分析 |
3.1 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与培育机制 |
3.1.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与培育 |
3.1.2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与培育 |
3.1.3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与培育 |
3.2 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的耦合机制 |
3.2.1 人力资本投资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互动性 |
3.2.1.1 知识人力资本投资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互作用 |
3.2.1.2 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互作用 |
3.2.1.3 迁徙人力资本投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互作用 |
3.2.2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动力 |
3.2.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农民增收的基本路径 |
3.2.4 农民增收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条件 |
3.2.5 农民增收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绩效标准 |
3.3 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
3.3.1 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积累变化提升农民整体增收水平 |
3.3.2 新型职业农民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构成改变农民增收方式 |
3.3.3 新型职业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动影响农民增收 |
3.4 本章小结 |
4.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的实证分析 |
4.1 实证分析方法介绍 |
4.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
4.3 模型建立和实证分析 |
4.3.1 修正误差模型(ECM)的构建 |
4.3.2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构建 |
4.3.3 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 |
4.4 结论说明 |
4.5 本章小结 |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精准选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促进培育绩效 |
5.2.2 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的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率 |
5.2.3 加强政府政策供给,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完善的培育体系 |
5.2.4 健全农民收入增长机制,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不竭动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泰安市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2 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 基础理论 |
2.1.1 收入增长的经济理论 |
2.1.2 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 |
2.1.3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主成分分析方法 |
2.2.2 序时数列动态分析法 |
2.2.3 多元回归分析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5 其他研究方法 |
3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统计年鉴数据及其平均增长率 |
3.3 问卷调查数据处理 |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4.1 泰安市农民人均收入变化趋势对比分析 |
4.2 泰安市农民人均收入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 |
4.3 影响泰安市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分析 |
4.3.1 影响农民收入的主成分分析 |
4.3.2 基于主成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5 农民收入情况及问题分析 |
5.1 农民家庭年收入情况及其比较分析 |
5.2 农民收入的制约问题分析 |
5.2.1 教育培训方面的问题分析 |
5.2.2 劳动力转移方面问题分析 |
5.2.3 土地利用方面问题分析 |
6 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
6.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
6.1.1 以农民文化现状为基础,开展教育认知培训 |
6.1.2 以外出务工为渠道,开展社会化培训 |
6.1.3 以不同的财政政策为导向,开展针对性培训 |
6.2 破除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 |
6.2.1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 |
6.2.2 合理产业布局,提高农民就业机会 |
6.3 注重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6.3.1 推动土地流转,高效利用国土资源 |
6.3.2 转变耕作方式,推广先进适用农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河源市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民 |
2.1.2 农民收入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收入增长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河源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
3.1 河源市农民收入现状 |
3.1.1 河源市概况 |
3.1.2 河源市农民收入总量分析 |
3.1.3 河源市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
3.1.4 河源市城乡收入差距分析 |
3.2 河源市农民收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 |
3.2.2 农民收入结构不够优化 |
3.2.3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
4 影响河源市农民增收的原因分析 |
4.1 内部原因 |
4.1.1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
4.1.2 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 |
4.1.3 科技应用水平不高 |
4.1.4 规模经营程度不高 |
4.1.5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
4.2 外部原因 |
4.2.1 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
4.2.2 制度和政策不够完善 |
4.2.3 农业公共产品投入的力度不够大 |
5 促进河源市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
5.1 内部增收对策 |
5.1.1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
5.1.2 发挥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
5.1.3 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
5.1.4 推进农业产业化并延长产业链条 |
5.1.5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
5.2 外部增收对策 |
5.2.1 加大各项改革实施的力度 |
5.2.2 加大农业公共产品投入的力度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职业分化视角的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学术贡献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动 |
3.1 农民收入变动的基本现状 |
3.2 农民收入变动的结构现状 |
3.3 农民收入变动的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职业分化与农民收入 |
4.1 农民职业分化内涵及其变动规律 |
4.2 农民职业分化现状 |
4.3 职业分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判断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职业型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
5.1 职业型农民及其收入的现实意义 |
5.2 职业型农民收入现状 |
5.3 职业型农民收入增长潜力 |
5.4 职业型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兼业型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
6.1 兼业型农民及其收入的社会意义 |
6.2 兼业型农民收入现状 |
6.3 兼业型农民收入增长潜力 |
6.4 兼业型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吉林省调查 |
7.1 职业型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吉林省调查 |
7.2 兼业型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吉林省调查 |
7.3 职业型与兼业型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比较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我国的农民收入支持政策评析 |
8.1 我国农民收入政策演变回顾 |
8.2 我国农民收入政策演变评价 |
8.3 农民收入政策调整方向与政策建议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泰安市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农民 |
1.2.2 农民收入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3 现有文献的评述与总结 |
1.4 论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论文的创新点 |
1.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2 泰安市农民收入发展历程分析 |
2.1 泰安市农民收入数量变化状况 |
2.2 泰安市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状况 |
2.3 泰安市农民收入差距状况 |
2.3.1 泰安市农民收入的极值变化趋势分析 |
2.3.2 泰安市农民收入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变化趋势分析 |
3 泰安市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从数量上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
3.2 从结构上看,农民收入结构不够优化 |
3.3 从空间上看,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
4 泰安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4.1 泰安市农民收入内部影响因素 |
4.1.1 基于农业生产内部的影响因素 |
4.1.2 基于农民自身的制约因素 |
4.2 泰安市农民收入外部影响因素 |
4.2.1 基于“三农”外部的影响因素 |
4.2.2 基于政策及制度层面的外部制约因素 |
4.3 泰安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3.1 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 |
4.3.2 家庭经营纯收入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4.4 泰安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4.4.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数量有着首要作用 |
4.4.2 农民素质对增加农民收入数量作用明显 |
4.4.3 农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数量的根本 |
4.4.4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增加农民收入数量的补充 |
4.4.5 城镇化建设是优化农民收入结构的关键 |
4.4.6 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补贴是优化农民收入结构的补充 |
5 增加和改善泰安市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生产投入 |
5.2 强化农民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素质 |
5.3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 |
5.4 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 |
5.5 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
5.6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
6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农民收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状况分析[D]. 韩颖.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广东省普宁市南径镇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 何春虹.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3]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研究[D]. 林晓荣. 江苏大学, 2020(05)
- [4]农地流转视域下的湖北省天门市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 张明慧.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5]农民视角下河南省夏邑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 陈爽.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6]中国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研究[D]. 陈航.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泰安市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文进.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8]河源市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研究[D]. 罗显蓉.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9]基于职业分化视角的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 刘乃安.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10]泰安市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 孙娟.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