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小觑

不容小觑

一、不可小瞧的There be(论文文献综述)

徐小红[1](2021)在《彼得兔一家的丰收晚宴》文中研究表明彼得兔一家有一个小小的菜园。金秋时节,菜园里的瓜果丰收了,彼得兔邀请刺猬、小猪和松鼠来参加丰收晚宴。刺猬:There are so many vegebables on the table.有这么多的蔬菜。There are picked tomatoes and potatoes.有精选的西红柿和土豆。彼得兔:And there are a lot of carrots in my hands. Haha!哈哈,我手里还有很多胡萝卜呢!

田铖[2](2021)在《认知翻译理论下莫言短篇小说翻译研究 ——以《晚熟的人》英译为例》文中认为

张国龙[3](2020)在《理雅各中国史汉学文章汉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材料为汉学家理雅各的一篇书信《太平天国起义》和三篇讲座稿合辑《中国封建社会——夏商周》。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给研究中国史和理雅各汉学的学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太平天国起义》主要内容为理雅各对太平天国宗教属性的描述以及展望。《中国封建社会——夏商周》则为夏商周三代各个国王、诸侯以及历史事件的简要介绍。笔者在文中探讨了历史文本的翻译方法及难点解决思路,了解理雅各对中国历史和宗教的看法,希望能给其他历史文本翻译提供参照。本次翻译报告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次翻译实践的内容简介及要求、项目研究思路、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翻译任务描述,主要介绍本次翻译实践的文本内容和文本特点。第三部分为翻译过程描述,主要从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工作三个层面进行介绍。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主要介绍了历史名词和句子的翻译策略及翻译难点。第五部分为翻译难点,记录了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及解决办法。第六部分为翻译实践总结,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考据法、文献搜集和翻译辅助工具的使用等。

王微[4](2017)在《《我是华裔》选译及翻译报告》文中指出本项目共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所选文本的中文翻译。该项目选取的是艾伦·基的散文集《我是华裔》中的第一、二、四章节。第二部分是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的报告。报告一共包含四个部分:项目简介、项目意义、翻译策略和方法及结论。此项目旨在为读者呈现美国种族歧视的深刻影响及美国华裔身份认同问题,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华裔在美国的真实生活。此外,此项目也向从事有关华裔文学作品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翻译报告部分,作者细致分析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如何指导译者完成表达型文本的翻译,并从原文中选出例子来例证。经缜密查询,译者至今没有在任何途径发现任何形式的所选原文的译文。并且,相关翻译策略和方法在指导所选原文的翻译时,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都属作者原创。此项目对从事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的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都俊竹[5](2017)在《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数据新闻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下数据新闻具有不同的传播形态和特点,目前“数据新闻”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中的实践逐渐步入常态化,但是在信息接收主要来源之一的“移动客户端”中的实践却处于起步阶段。伴随着大众“碎片化”阅读习惯的改变和“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媒体纷纷在移动客户端开展“数据新闻”实践。目前移动客户数据新闻实践以英国的BBC、《卫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表现尤为突出;虽然我国数据新闻实践的起步时间稍落后于外国媒体,但近年来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如《财新网》、《新华炫闻》和网易等都制作出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选择《卫报》和《新华炫闻》2016年移动端中的数据新闻作品作为研究范本,是因为两家媒体不仅都是极具影响力的本地媒体而且二者的数据新闻理念非常相似,都设立了相应的数据新闻栏目,“数据博客”和“数据新闻”。对两家媒体的数据新闻作品从数据来源、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以及可视化形态三个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对比,旨在探析目前移动端数据新闻的主要呈现形态并对我国数据新闻实践提出应对策略。在对比当中发现目前移动端数据新闻具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直接式交互”,受众通过指尖的触碰即可浏览作品并实现动态交互,这种触碰式的方式增加了大众阅读的趣味性和对文章代入感;其二是“轻量可视化”设计,与网络平台的动态化可视化设计相比,移动终端的数据新闻作品可视化形式更加简洁,大方,直观明确。目前移动端数据新闻实践受制于移动载体承载量的缺陷,无法传播巨大的信息体量,只能依靠相对简单的可视化设计传达信息,因此随着技术难题的攻破,移动终端的数据新闻作品会越来越出色。因此,移动端的数据新闻作品不但要契合“移动”的传播特性,为受众传播简洁高效的信息,还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设计易于接受的数据新闻作品。为了提升数据来源的质量和拓宽数据来源的渠道,我国媒体在移动端的数据新闻实践也可借鉴《卫报》的经验,一方面尝试众包新闻,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另一方面,关注数据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问题,拓展记者的数据分析思路和提高记者可视化设计能力。

许静[6](2017)在《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模糊限制语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其使用是一种重要的语用策略,语言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根据现有的文献调查,国内对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进行全面的和系统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跨语言的对比研究则更少。外交新闻发言人话语是国家立场政策的传播载体,是新闻传媒重要的消息来源。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发言人的话语讲究客观、委婉、灵活和模糊。在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不仅会显得有礼有节,而且往往能在问答间获得话语权的主动性,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因此,对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其相似点和不同点,并揭示模糊限制语所反映出的意识形态差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基于Fairclough (1989)提出的三维批评性话语分析框架,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并结合对比语言学、新闻传播学和外交学等理论,建立了从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微观和宏观解释相结合的整体分析框架。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本研究力求解决两个主要问题:(1)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和美国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有什么相似点和不同点?(2)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和美国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哪些不同?为了回答以上的研究问题,本研究自建了两个主语料库: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语料库和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会语料库;并根据各个章节的研究需要,从两个主语料库中抽取出全部中美外交新闻发言人的话语和全部记者的话语,建成四个子语料库。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语料统计的基础上,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路径,对中国和美国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对比分析,探讨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在两种语言中的使用特点,并揭示模糊限制语背后反映的意识形态差异,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具体如下:第一,微观层面上的发现:(1)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对比分析。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会语料中直接缓和语的使用频率远远大于其在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语料中的频率;而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语料中间接缓和语的使用频率远大于其在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会语料中的频率。中国新闻发言人使用的直接缓和语中的三类主语按照频率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中方”类、我们和我;而美国新闻发言人使用的直接缓和语中三类主语按照频率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I, we和“the United States”类。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使用最多的主观见解型直接缓和语是:“我们希望”、“中方支持”和“我想”类;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使用最多的主观见解型直接缓和语是:“Ithink”和“We believe”。中国新闻发言人语料库里高值情态动词出现的频率最高,而美国新闻发言人语料库里低值情态动词出现频率最高。本研究对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在四个子语料库中的统计发现:①中国发言人比美国发言人使用了更多的有消息来源型间接缓和语;在有消息来源型和无消息来源型间接缓和语的使用频率上,中国发布会记者比美国发布会记者高,中国发布会记者比中国发言人高,美国发布会记者比美国发言人高。②有消息来源型间接缓和语在四个子语料库中的的高频词统计表明,中美发言人尤其是记者,在外交新闻发布会问答中,都尽量选择不带有感情色彩的间接缓和语,以保持态度的客观和中立。③在四个子语料库中,中国发布会记者语料库使用无消息来源型间接缓和语的频率最高,其中“据报道”最常用。(2)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对比分析。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语料库中程度变动型和范围变动型的使用频率都低于它们在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会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统计发现,中美新闻发布会话语都倾向于使用表示程度深的程度变动语加强语气。美国新闻发言人使用限制命题型程度变动语的频率高于中国发言人,模糊限制词的语言表达手段也更多样化。中美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数值型数量范围变动语经常用在以下情况中:发言人和记者为了使话语精练,突出重点,让整个语句具有直观性;发言人对问题所涉及的相关数量并没有确切的了解时,为弥补不足而采用有一定变动空间的模糊数量表达,令语言更加严谨,不易出现纰漏;另一些情况,是记者所提的问题关系到发言人不便透露的具体数量信息,这时给出一个模糊的数量范围,既扞卫了国家的利益,也不会言不符实。非数值型数量范围变动语常常被外交发言人用来做夸张或强调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非数值型数量范围变动语中还有一类词,像汉语中的“一些、部分、个别、有些、某些”和英语中的“some”等,面对敏感问题的时候,这些词能够起到有意回避确指内容的作用,特别是针对某些尖锐的话题,出于外交活动礼貌性的需要,使用这类模糊限制语可以把话说得含蓄一些。中国外交新闻发言人习惯于使用在时间上无限延伸毫不间断的频率范围变动语:“不断、一贯、一直”等,强调中方对于某一问题的态度或做法从来没有改变。美国发言人和中国发言人在频率变动型模糊限制语高频词的使用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最明显的就是使用“再次”/“again”的频率很高。这个词虽然很简单,但是却包含了一个语用预设,就是之前一定也表示过相同的态度。中国外交新闻发言人语料库中列举范围变动语虽然只使用了一个词“等”,但是使用频率却高于美国语料库中所有28个列举范围变动语的频率总和。第二,宏观层面上的发现: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批评性分析。本研究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路径出发,揭示模糊限制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的中美意识形态差异,解释造成中美两国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策略和意识形态方面差异的社会文化原因。根据van Dijk (1993)对意识形态的解释,基于定量研究的成果和对语料的研读分析,本研究认为,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的模糊限制语折射文化价值观、反映外交理念、体现国家立场,并通过个案的批评性分析加以说明。本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的主要启示:理论启示:(1)本研究将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新闻传播学理论和外交学理论运用到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中去,体现了语言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2)本研究对模糊限制语进行理论上的界定和分类,增加了 10个小类的划分,细化了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并且适用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方法论启示:本研究自建了两个主语料库和四个子语料库,语料全部来自于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的真实话语,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对各小类模糊限制语在主语料库或四个子语料库中的频率和高频词进行了定量统计,以此为基础,进行定性分析,是批评性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的有益尝试。实践启示:(1)本研究为我国外交新闻发言人恰当和灵活地使用模糊限制语提供语言学和语用学上的参照;并为我国新闻发言人提供美国外交新闻发言人在模糊限制语使用方面的技巧和策略。(2)帮助大众学会批评性地解读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的方法。

胡春艳[7](2016)在《小学英语“浪费时间”的策略谈》文中提出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听起来似乎很矛盾,因为我们一直在追求高效课堂,希望利用有限的时间能够让孩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卢梭自有他的道理,他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我们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或家里学习,看书,考试等才叫不虚度光阴,而忽视了孩子有自己的天性,他们需要的是符合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成长辅导。正如卢梭的质疑"什么叫虚度?

赵海云[8](2014)在《“功能对等”理论下小说《葛士比》翻译的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笔者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对美国畅销小说Gadsby(《葛士比》)汉译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核心是:译者从原语风格意义出发,用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语翻译原文,以读者的客观反应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换而言之,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不应拘泥于形式,更应着重于原文的意义,而判断译文的质量则要看译文的读者对译文做出的反应是否与原文的读者对原文所做出的反应一致,这一点正是功能对等理论与其他理论的不同之处。笔者认为功能对等理论对小说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选取美国着名畅销作家厄尔尼斯特·文森特·莱特的小说Gadsby(《葛士比》)中的翻译实例,分别从词汇对等和句法对等两个不同的层面出发,进行阐述对该理论在小说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译者可以采取意译和词类转换的翻译方法实现词汇层面的功能对等;采取拆分、合并、增译、减译等方法实现句法层面的功能对等,用最自然贴切的目的语来对源文本进行翻译,将原作中的信息真实有效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顾照人[9](2012)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初中英语语法的教学带来了诸多方便。它大大地提高了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丰富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起到的仅是辅助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更不是主体作用。

王宇光[10](2010)在《维特根斯坦和哥德尔定理》文中认为1956年,维特根斯坦的Remarks on the Foundation of Mathematics一书出版。这本书得到的评价与《哲学研究》截然不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维特根斯坦的数学哲学都被认为价值较低,甚或不知所云,亲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者常常也感到难以为其辩护。其中两个具体的问题的批评之声尤甚。一个是维特根斯坦对矛盾的评论,另一个是他对哥德尔定理的评论。不少名家认为,维特根斯坦没弄懂哥德尔定理就胡乱评论,哥德尔本人读过其中几段之后,称其毫无意义。如此权威的批评使人们加深了原本就有的印象:维特根斯坦的全部数学哲学非常可疑。1988年至今,开始有一些学者试图为维特根斯坦辩护,维特根斯坦论哥德尔俨然成了个热门的题目。本文的动机也正是要为维特根斯坦辩护。本文首先介绍了哥德尔定理及其背景,并通过对微积分史的一个研究,描述了古代数学到近代数学的转变。随后,对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数学哲学作了介绍:既提及维特根斯坦数学哲学的要点,同时也要理解它们。论文还为“维特根斯坦论矛盾”提供了一个辩护。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概述了“维特根斯坦论哥德尔”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为维特根斯坦辩护的一条思路。本文的结论是:维特根斯坦对哥德尔定理的评论是可以辩护的,——即便不是以反对者们设想的那种方式。澄清这个论题,有助于我们关注或承认维特根斯坦数学哲学的价值,进而为批评当代分析哲学提供一条“釜底抽薪”的线索。

二、不可小瞧的There b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可小瞧的There be(论文提纲范文)

(3)理雅各中国史汉学文章汉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思路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本解读
    2.1 文本内容简介
    2.2 文本特点
第三章 翻译过程介绍
    3.1 译前准备
    3.2 文档的转录和校对
    3.3 相关专着阅读和资料搜索
    3.4 翻译过程
    3.5 翻译难点与解决思路
    3.6 译后审校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文化名词翻译
        4.1.1 历史名词翻译
        4.1.2 宗教名词翻译
        4.1.3 爵位翻译
    4.2 关键词语翻译处理
        4.2.1 增译处理
        4.2.2 一词多义
        4.2.3 立场词语
    4.3 句子翻译处理
        4.3.1 省略主语
        4.3.2 确定主语
        4.3.3 被动句的翻译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太平天国起义》术语表
附录二 《中国封建社会——夏商周》人名
附录三 《中国封建社会——夏商周》地名和国名
附录四《中国封建社会——夏商周》文化词汇
附录五 原文及译文
致谢

(4)《我是华裔》选译及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Part Ⅰ Translation
    1.1 The Original Text
    1.2 The Translation
Part Ⅱ Critical Commentary
    2.1 Introduction to the Project
    2.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2.3 Strategies and Methods Employed in the Translation
    2.4 An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Translation Methods under the Guidance ofSemantic Translation
        2.4.1 Addition
        2.4.2 Annotation
        2.4.3 Explicitation
    2.5 An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Translation Methods under the Guidance of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2.5.1 Generalization
        2.5.2 Borrowing
    2.6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5)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数据新闻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现状
    4. 研究内容
    5. 研究方法
第1章 数据新闻概述
    1.1 数据新闻兴起的背景
    1.2 数据新闻概念的缘起
    1.3 移动客户端数据新闻的兴起
        1.3.1 走向全球的数据新闻实践
        1.3.2 移动客户端数据新闻实践现状
第2章 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数据来源的比较
    2.1 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数据来源方式的
    2.2 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数据来源类型的
    2.3 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数据来源数量的
第3章 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的比较
    3.1 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报道选题的比较
    3.2 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报道范围的比较
    3.3 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报道方式的比较
第4章 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数据可视化形式的比较
    4.1 移动客户端数据新闻“可视化”概述
        4.1.1“数据可视化”概述
        4.1.2 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常见的可视化形式
    4.2 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静态可视化比较
    4.3 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动态可视化比较
第5章 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相同选题案例的比较
    5.1 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移动客户端对女性从政议题的报道
    5.2 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移动客户端对诺贝奖议题的报道
    5.3 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移动客户端对器官捐献议题的报道
第6章 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对比的启示
    6.1 契合“移动特性”重塑受众阅读模式
    6.2 拓展数据来源,尝试众包新闻
    6.3 从受众角度进行可视化设计
    6.4 提升记者数据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模糊限制语的定义
        2.1.2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2.2 模糊限制语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语义学的研究视角
        2.2.2 语用学的研究视角
        2.2.3 其他研究视角
        2.2.4 启示和局限
    2.3 本研究的提出和创新点
    2.4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批评性话语分析
        3.1.1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起源和理论基础
        3.1.2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3.1.3 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
        3.1.4 政治话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3.1.5 基于语料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3.2 理论框架
        3.2.1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3.2.2 本研究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和分类
    3.3 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工具
        4.3.1 分词软件
        4.3.2 标注软件
        4.3.3 检索软件
        4.3.4 显着性检测工具
    4.4 语料库的创建
        4.4.1 语料的收集
        4.4.2 语料的识别和标注
    4.5 小结
第五章 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对比研究
    5.1 统计结果
        5.1.1 中美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整体数据统计
        5.1.2 中美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频率和高频词统计
        5.1.3 中美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频率和高频词统计
    5.2 中美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对比分析
        5.2.1 中美主观见解型直接缓和语中主语类型对比分析
        5.2.2 中美主观见解型直接缓和语对比分析
        5.2.3 中美情态意愿型直接缓和语对比分析
    5.3 中美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对比分析
        5.3.1 中美两类间接缓和语在四个子语料库中的对比分析
        5.3.2 中美有消息来源型间接缓和语对比分析
        5.3.3 中美无消息来源型间接缓和语对比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对比研究
    6.1 统计结果
        6.1.1 中美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整体数据统计
        6.1.2 中美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频率和高频词统计
        6.1.3 中美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频率和高频词统计
    6.2 中美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对比分析
        6.2.1 中美降低模糊程度型程度变动语对比分析
        6.2.2 中美限制命题型程度变动语对比分析
    6.3 中美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对比分析
        6.3.1 中美数量范围变动型范围变动语对比分析
        6.3.2 中美频率范围变动型范围变动语对比分析
        6.3.3 中美列举范围变动型范围变动语对比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批评性分析
    7.1 模糊限制语折射文化价值观
    7.2 模糊限制语反映外交理念
    7.3 模糊限制语体现国家立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1.1 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分析
        8.1.2 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批评性分析
    8.2 本研究的启示
        8.2.1 理论启示
        8.2.2 方法论启示
        8.2.3 实践启示
    8.3 本研究的不足
    8.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小学英语“浪费时间”的策略谈(论文提纲范文)

1词汇:编儿歌
2语法:童谣篇
    2.1There be句型:
    2.2动词+ing形式:
3句型:诗篇
4阅读:沉淀建构式

(8)“功能对等”理论下小说《葛士比》翻译的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论文简介
    1.1 论文结构
    1.2 小说翻译策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
    1.3 翻译理论指导——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第二章 小说Gadsby介绍
    2.1 小说的写作风格
    2.2 小说Gddsby翻译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3.1 最高和最低功能对等
    3.2 功能对等的原则
第四章 “功能对等"理论下小说Gadsby的翻译策略
    4.1 词汇层面的功能对等
        4.1.1 意译法
        4.1.2 词性转换
    4.2 句法层面的功能对等
        4.2.1 拆分法
        4.2.2 合并法
        4.2.3 增译、省译法
        4.2.4 重复法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文
附录二 译文

(9)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尊重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师生交流
三、多媒体技术应与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结合使用

(10)维特根斯坦和哥德尔定理(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书目缩写
导言
第一章 哥德尔定理
    第一节 数学真理:哲学家的观念
    第二节 从真理到推理——以微积分为例
        1,古希腊的无穷小概念
        2,穷竭法
        3,牛顿和莱布尼茨
        4,无穷级数
        5,19世纪分析的严格化
        6,逻辑基础?
    第三节 哥德尔定理
        1,自然数理论和公理化
        2,映射
        3,集合论
        4,三种主义
        5,哥德尔定理
第二章 维特根斯坦的数学哲学
    第一节 逻辑推理
        1,TLP和分离规则
        2,量词
        3,形式逻辑和日常语言
        4,遵行规则
        5,机制
    第二节 数学证明
        1,证明的必然性
        2,几何构造
        3,综观
        4,定义
        5,Sign-game
        6,prose
        7,数学的必然性
    第三节 数学基础
        1,Intension,extension
        2,自然推理
        3,绝对的推理
        4,罗素对数的定义
        5,逻辑主义
        6,形式主义
        7,矛盾
第三章 维特根斯坦论哥德尔定理
    第一节 Shanker和F1oyd的辩护
        1,Shanker的辩护
        2,Floyd的辩护
    第二节 几点评论
        1,真与可证
        2,"Notorious Paragraph"
        3,"Suppose this could be proved"
    第三节 结论
第四章 结论
附录:维特根斯坦对哥德尔定理的评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不可小瞧的There be(论文参考文献)

  • [1]彼得兔一家的丰收晚宴[J]. 徐小红. 阅读, 2021(77)
  • [2]认知翻译理论下莫言短篇小说翻译研究 ——以《晚熟的人》英译为例[D]. 田铖. 济南大学, 2021
  • [3]理雅各中国史汉学文章汉译报告[D]. 张国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我是华裔》选译及翻译报告[D]. 王微. 云南大学, 2017(01)
  • [5]新华炫闻“数据新闻”与卫报“数据博客”数据新闻比较[D]. 都俊竹. 吉林大学, 2017(10)
  • [6]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路径[D]. 许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7]小学英语“浪费时间”的策略谈[J]. 胡春艳. 读书文摘, 2016(06)
  • [8]“功能对等”理论下小说《葛士比》翻译的实践报告[D]. 赵海云. 内蒙古大学, 2014(09)
  • [9]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 顾照人. 校园英语(教研版), 2012(02)
  • [10]维特根斯坦和哥德尔定理[D]. 王宇光.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不容小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