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编校注意力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万冬辉[1](2021)在《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数字化出版成为出版业关注的焦点。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面对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出版业编校工作如何开展,解决目前出版业编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出版物质量,增强出版单位的行业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媒介融合发展对编校工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出发,讨论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问题的解决对策,以期提高出版物质量和受众的阅读体验。
周志平[2](2020)在《“编校合一”还是“校编合一”——出版新形势下校对模式的再审视》文中指出在出版新形势下,全部稿件都应由专职校对人员负责校对。由于大量编辑部缺少专职校对,原"编校合一"校对模式已然不适应新形势,该模式事实上也产生了影响校对质量的诸多心理困扰,如效能感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本领恐慌、无法免责等。而"校编合一"下,专职校对在职称、能力和站位上都指向编辑,强化校对,可以有效纾解校对工作中的心理困扰,进而提升编校质量。
王莉莉[3](2020)在《我国6-12岁少儿古诗词类图书出版情况分析(2010-2019年)》文中指出6-12岁的少儿在我国大多正处于上小学的阶段,古诗词是他们必学的内容。他们学习古诗词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课本,二是其他课外少儿古诗词图书。少儿古诗词图书是为少儿介绍古诗词文化的图书,具有启蒙、教育、认知等功能,助力少年儿童学习古诗词文化知识,了解传统文化,感受诗词文化的氛围。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号召和古诗词文化类节目的热播,我国出版界对少儿古诗词图书的出版越来越重视,因此分析我国少儿古诗词出版的现状,为今后该类图书出版提供发展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提供的数据,整理了2010年至2019年累计销量排行前100名的6-12岁少儿古诗词图书的情况,基于此着重分析了我国6-12岁少儿古诗词图书出版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该类图书出版的特点主要有: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最受欢迎,唐诗紧随其后;插图本居多,插画绘者专业性逐渐受关注;封面色彩丰富,广泛运用中国元素;“漫画”古诗词出现;开本大小多样,中型本、常规开本为主;有声书获取方式便捷,一诗一码图书居多;网络书店销量普遍高于实体书店;图书定价呈上升趋势;系列化及套书化趋势突出等。6-12岁少儿古诗词图书的出版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虽然少儿古诗词图书近几年出版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且品种丰富多样,但总体上其出版种数占儿童读物出版种数的比重仍然较小;少儿古诗词图书还存在图书编校不严,图书印刷油墨味道大,内容同质化,有声书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注定少儿古诗词图书要继续走向一条探索之路。基于此本文对6-12岁少儿古诗词图书的今后出版提出了以下几点发展建议:要重视“儿童本位”;善用“漫画”,注意把握分寸,注意插画的专业性和独特风格;要加强重视图书内容编校工作,做到实事求是,切实标注书名古诗词篇目数,明确标注古诗词的古音和现代音,常读教材,确保古诗词内容与教材相符;进一步研发有声书等新出版形式;可以推出套书,注重图书品牌的打造和延续;重视印刷质量;充分利用社群和电商营销进行图书营销,培养更多忠实用户,采用线上+线下营销相结合的营销模式等。
吉鹏云[4](2020)在《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数据、信息和知识借助互联网进行储存和传播,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场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应用,逐渐从通讯工具转变成集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和商业盈利为一体的媒介平台。最早在2013年,出版学CSSCI期刊就尝试借助微信公众号连接读者,进行学术期刊的品牌营销活动。本文首先借助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学术期刊在微信公众号营销领域的研究现状。然后对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历程和基本情况作梳理和总结,发现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营销竞争日趋激烈,读者日渐增加的内容和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然而出版学CSSCI期刊仅将微信公众号视为学术论文分发、传播的补充渠道,没有充分利用机遇和自身优势,团队人员也缺乏专业的营销策略指导。借助互联网web2.0时代的消费者分析模型:SICAS,对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在读者与期刊品牌互相感知阶段,公众号定位模糊、未经认证,以及外部推广活动不够,导致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的品牌影响力有限,无法快速吸引目标读者;在激发读者兴趣,引发沟通阶段,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的内容主题单一、分发方式不规律等问题导致公众号内容缺乏趣味和价值,读者产生不了与公众号沟通的兴趣;在读者与公众号交流互动阶段,菜单功能不够完善,读者体验不佳;在促进购买行为发生阶段,公众号商业盈利方式单一,读者的付费意愿不高;在读者体验分享阶段,由于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缺乏引导读者分享的意识,也就无法知悉读者意见,反促二次营销。由于出版学CSSCI期刊的公众号营销活动整体呈现同质化、保守化的特点,本文选择微信传播指数高、市场化水平好的学术类公众号:壹学者、募格学术、学术志、社科学术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值得学习的经验和汲取的教训。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联合相关平台进行推广、引流活动,垂直营销感知目标读者;内容上平衡社会和学术类选题,降低阅读门槛以提高趣味性;建立读者社群,实现读者、编辑的实时沟通。然而,案例在公众号关联网页设计方面还有待优化,致使读者交互体验不佳;公众号的读者社群关系不够紧密,输出价值的活跃者数量较少,这类问题值得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规避和思考。最后,结合社交媒体营销理论,以及双效原则强调出版机构社会效益和经验效益兼而有之的目标,对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提出建议。首先开通线上平台的引流入口,提高线上活动的类型和频率,联合有关组织举办学术类比赛,借此输送读者流量,提高学术期刊品牌的感知力;其次,平衡社会和学术类选题,鼓励读者协同内容生产,创新内容呈现方式以此提高公众号内容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三,定期更新链入资源,打通投稿审稿端,设计清新流畅的网页以及设置关键词回复,借此提升读者的交互体验,增强平台粘性;第四,结合出版学CSSCI期刊的资源优势,开发多种知识内容的产品和服务,利用消费者心理创新销售方式,促使读者产生购买决策;最后,建立读者社群,引导读者分享评价,并建立监测数据库,反促二次营销策略的调整。
黄秋硕[5](2020)在《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丁韪良(W.A.P.Martin)任清政府同文馆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等职,前后从事职业教育40年,其一生汉学成就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丁韪良在近代西方人文学科方法影响下,重视对儒释道文化的释读,肯定颇多。丁韪良是美国汉学史上真正依据中国典籍并结合考察社会实际而释读儒释道文化的第一人。第二,丁韪良高度评价中华民族“壮丽的文学丰碑”;热衷向西方传递中华文化、中国观念和中国形象,促进了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丁韪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研究与译介的拓荒者与奠基人。第三,丁韪良热情颂扬与推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并以明确的近代化理念,在西方汉学史上,第一次梳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诞生之前的中国近代史。丁韪良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因此他的相关记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第四,丁韪良翻译大量西学论着,侧重于近代化新兴学科与实用知识,大多是对西方科技、法律、经济等领域专着的首次翻译,其对相关理论、概念、名词及内容等方面的汉语表述,对中国近代相关新兴学科之构建,均具有创新与借鉴意义,丁韪良汉译西学论着,同样具有重要汉学意义。第五,丁韪良创办中文期刊《中西闻见录》与《新学月报》,大力传播“实学”,不仅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推动汉学研究往更高层次发展,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六,丁韪良作为汉学研究机构北京东方学会首任会长,倡导以“自由思辨精神”来研究汉学的一切领域。北京东方学会在拓展汉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学术创新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并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西方宗教的负面影响。丁韪良也存在种种弱点与不足,这应更多地从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局限性的角度加以说明。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美国汉学的开创、奠基与初步发展,主要是由清代美国来华汉学家们完成的。丁韪良称得上是汉学发展史上一位成绩卓着的巨匠。其在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双向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值得充分肯定,至今仍有实际借鉴意义。
赵青[6](2019)在《地方高校学报编校质量提升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地方高校学报在编校质量方面存在图表不规范,摘要、关键词、引文不准确等突出问题。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在编辑加工环节应重视批注的作用,在校对环节应重视内容校对和形式校对的结合,加强与作者沟通联系,重视作者自校、编辑互校等。优化编校流程、加强编辑职业责任建设、提升编辑编校技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是提升地方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的有效途径。
江雨[7](2019)在《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余家菊是中国近代着名的教育家,对于近代中国社会及教育等领域的诸多问题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和主张,其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成果丰硕,但鲜少有人研究。随着教育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余家菊也逐渐进入教育界和学术界的研究视野,他在近代收回教育权运动和乡村教育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他的乡村教育思想以及师范教育思想等开始被人知晓。同时,余家菊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研究儿童心理学与儿童教育的教育家之一。他对传统儿童教育“重知识之实质而不重求知之过程”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在学习吸收西方先进儿童心理学知识和儿童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儿童教育思想。以余家菊为代表的近代教育家、思想家在中国儿童教育近代化道路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体现出民主化、科学化和民族化的时代特征,不仅完善了儿童游戏教育理论,推动了近代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而且对当代儿童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余家菊的儿童教育思想:绪论部分:首先,论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界定了余家菊对儿童的定义,然后梳理归纳了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介绍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将其思想刊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的形成做一个宏观的把握。第二部分:主要从余家菊的成长以及求学经历考察其儿童教育理论的思想来源。第三部分:从儿童心理学思想、儿童本位教育观、游戏教育思想以及儿童教育课程设置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在分析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总结民国时期儿童教育发展现状以及时代特点,客观公正地评价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刘明才[8](2019)在《“中年变法”—徐渭书画造型世界的多重复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徐渭作为明代中晚期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其早岁曾积极参与抗倭斗争,并两度北上对明朝北部边关的防务大计表现出热切关注。他既是文学家、诗人,又是书法家、画家,入胡宗宪幕府的经历又令其展现出“知兵好奇计”的军事才能,多重复合的因素交织于一身,使我们很难仅仅以书画家的视角来界定其身份。因此,为了更深入地展开对徐渭书画艺术的再认识,论文通过六个章节的分析研究,分别对徐渭的心性、诗文、戏剧、书法、绘画及其时代背景下的典型性进行了相对独立的解析,并于其间穿插联系,关注这众多视角在复杂并置下对徐渭书画将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影响,从而使我们得以进入徐渭众多文艺成就所营造出的精神世界,对多重复合视野下那个孤独而高傲的灵魂逐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论文第一章通过对徐渭思想性格形成的诸多方面的考察,令我们发现徐渭的身世遭遇同他的天性紧密混杂在一起。他建立在敏感、直率、急躁先天气质基础之上的心性特征,经由生命际遇中频繁挫折的淬炼逐渐形成猜妒、刚硬、孤傲、执拗倔强的性格。并对其这样的性格与自幼生长的心学环境的浸染关系,以及基于“畸人心理”,徐渭所展现出的畸与奇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二章与第三章分别对徐渭诗文和戏剧的研究,使我们发现,徐渭的人生若离开他所遭遇的坎坷与不幸,徐渭就不可能成其为徐渭。是生活决定了我们的选择,而不是选择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正是徐渭的生活苦境,历练出他那颗“诗性”心灵。使他的诗得意弃形,深于法而略于貌;他的文章“师心纵横、不傍门户”,直抒胸臆、崇简尚气;他的戏剧让我们察觉出他对现实世界的理想化重塑。在第四章与第五章关于徐渭书法和绘画的研究中,一方面对其书画的造型规律与特征,以及其绘画造型能力的获取与卓越书法才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其诗文、戏剧的创作实践,对其颇具“才、胆、识、力”的“文心”所造就先期成熟的高水准审美修养给予了充分的解读,并详细分析了他自评“书一、诗二、文三、画四”的排序可能蕴含的深意。论文第六章从其所处时代状貌入手,着重对明中叶时期浙东地区的人文环境,该时段明朝政府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所带来世俗风尚的转变进行考察,如果说徐渭是明中晚期,浙东地区人文环境下在野士人的典型代表,那么,作为个体,他身上所折射的正是那个时代众多现象的缩影。将徐渭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详加研讨,使我们追索出徐渭文艺创作之所以呈现出开阔宏大、奇诡悲怆的气象格局,与其身负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紧密相关。以45岁时杀妻入狱为分水岭,徐渭于“中岁变法”,人生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型。但他却能虽晚而优地开创出中国艺术史上水墨大写意的先河,使我们通过研究多重复合视野下的徐渭书画世界,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修为取径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赵春,韩廷俊,万惠琴[9](2017)在《“编校合一”模式下社科类学术期刊校对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表明社科学术期刊相比较科技期刊以及其他消费类期刊,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在分析社科类学术期刊校对中常见错误基础上,运用质量控制原理,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提出提高社科类学术期刊校对质量控制方法。
张炯[10](2017)在《中国童书出版编辑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童书出版一直是出版产业中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一个板块,被称作“永远的朝阳产业”。近年来,随着儿童阅读受关注度的提高,儿童阅读需求持续增长,童书出版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为了抢占市场,童书界重复出版、跟风出版的现象比比皆是。童书出版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出版的源头进行把控,需要以编辑力的提升为基础。童书编辑作为童书选题的策划人、童书质量的把关人、童书阅读的引导人,如何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儿童提供优质的阅读内容和服务,如何在童书出版活动中形成并提升编辑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全民阅读和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双重背景下,立足于编辑学的专业视角,结合国内外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围绕童书出版的流程与特点,对中国童书出版编辑力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首先,对本文涉及的重要概念,如儿童、童书、编辑力等进行界定,揭示了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内涵、特征、构成和作用,阐述了童书出版编辑力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将童书出版编辑力形成的因素分为内生影响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中,童书编辑的自我角色认同、知识结构、思想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是编辑力形成的内生影响因素;文化政策环境、国际竞争环境、数字新媒体环境的变化以及童书产业健康发展的目标,是编辑力形成的外部驱动因素。再次,在归纳童书出版编辑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炼出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从微观编辑力、中观编辑力和宏观编辑力三个层面构建童书出版编辑力分析体系与评价体系。最后,分别针对童书编辑个体、童书出版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编辑力提升的策略与方法,从而为我国童书出版产业发展和儿童阅读推广提供参考。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本文在编辑力一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童书出版这一特定对象,对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内涵、特征、构成等进行系统梳理,丰富了编辑学的研究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出版学的理论研究范畴。从实践价值看,分析我国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形成因素与提升途径,不仅有助于童书编辑强化自身素质,提高个人编辑力水平,而且有助于童书出版企业将编辑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从管理层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编辑实力,促进我国童书出版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提高编校注意力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编校注意力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出版编校工作与媒介融合 |
(一)出版编校工作 |
(二)媒介融合发展对出版编校工作产生的影响 |
1.媒介融合发展对编校工作的积极影响 |
2.媒介融合发展对编校工作的消极影响 |
二、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存在的问题 |
(二)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三、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提升编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编校工作准入门槛 |
(二)实现编校工作模式优化 |
(三)秉持融合理念,实现优势互补 |
(四)改进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制度 |
四、结语 |
(2)“编校合一”还是“校编合一”——出版新形势下校对模式的再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编校合一”下校对工作中的心理困扰 |
(一)效能感不足 |
(二)注意力不集中 |
(三)本领恐慌 |
(四)无法免责 |
二、纾解校对工作的心理困扰的新思路 |
三、“校编合一”应对校对工作心理困扰的对策 |
(一)校对兼职编辑,破解效能感障碍 |
(二)立足专职校对,控制注意力水平 |
(三)积累校对本领,突破本领恐慌 |
(四)倒逼编辑工作,提前化解责任 |
(3)我国6-12岁少儿古诗词类图书出版情况分析(2010-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诗词出版”的研究现状 |
1.2.1 “诗词出版”的国内研究 |
1.2.2 “诗词出版”的国外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2 6-12岁少儿古诗词类图书基本概况 |
2.1 相关概念 |
2.1.1 少儿古诗词 |
2.1.2 6-12岁少儿古诗词类图书 |
2.2 出版现状 |
2.2.1 6-12岁少儿古诗词类图书出版种数在儿童读物出版种数中占比小 |
2.2.2 6-12岁少儿古诗词类图书出版数量呈上升趋势 |
2.3 6-12岁少儿古诗词类图书品种分类 |
3 6-12岁少儿古诗词类图书出版的特点 |
3.1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最受欢迎,唐诗紧随其后 |
3.2 插图本居多,插画绘者专业性逐渐受关注 |
3.3 封面色彩丰富,广泛运用中国元素 |
3.4 “漫画”古诗词出现 |
3.5 开本大小多样,中型本、常规开本为主 |
3.6 有声书获取方式便捷,一诗一码图书居多 |
3.7 图书定价呈上升趋势 |
3.8 网络书店销量一般高于实体书店 |
3.9 系列化及套书化趋势突出 |
4 6-12岁少儿古诗词类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
4.1 编校不严,图书存在错字 |
4.2 图书内容同质化 |
4.3 漫画古诗词图书重形式轻内容 |
4.4 图书书名标注古诗词篇目数与实际篇目数不相符 |
4.5 图书拼音标注不明确,未明确区分古音和现代音 |
4.6 图书油墨味道大 |
4.7 有声书内容形式单一 |
5 6-12岁少儿古诗词类图书出版策略分析 |
5.1 重视“儿童本位”,打造优质图书 |
5.2 重视插画专业性,善用“漫画古诗词” |
5.2.1 重视插画专业性,形成独特插画风格 |
5.2.2 把握分寸,善用“漫画”古诗词 |
5.3 编辑加强重视图书内容编校工作 |
5.3.1 实事求是,切实标注书名古诗词篇目数 |
5.3.2 图书明确标注古音和现代音 |
5.3.3 常读教材,确保古诗词内容与教材相辅相成 |
5.4 进一步开发有声书,重视有声书的质量 |
5.5 推出套书,注重打造图书品牌 |
5.6 采用大豆油油墨,提高图书质量 |
5.7 重视网络营销,“线上线下”两手抓 |
5.7.1 充分利用社群和电商营销,培养更多忠实用户 |
5.7.2 线上+线下营销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微信应用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 |
1.1.2 学术期刊积极建设微信公众号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综述 |
1.2.2 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综述 |
1.2.3 出版学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
1.4.1 研究理论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径 |
1.5 创新点 |
2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基本情况 |
2.1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的发展历程 |
2.1.1 萌芽期(2013年以前) |
2.1.2 增长期(2014年至2016年) |
2.1.3 竞争期(2017年至今) |
2.2 社交媒体营销理论视角下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的机遇 |
2.2.1 高质量的读者协创内容 |
2.2.2 微信公众号后台分析读者数据 |
2.2.3 借助人际连接提高分众传播效率 |
2.2.4 即时互动的体验空间 |
2.3 社交媒体营销理论视角下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的挑战 |
2.3.1 公众号内容同质化严重 |
2.3.2 微信读者的需求把握不准 |
2.3.3 资源共享积极性不高 |
3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营销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营销现状 |
3.1.1 学术期刊-读者感知情况分析 |
3.1.2 产生兴趣-形成互动情况分析 |
3.1.3 读者与期刊建立连接-交互情况分析 |
3.1.4 读者行动-产生购买行为情况分析 |
3.1.5 读者体验-分享情况分析 |
3.2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营销的问题 |
3.2.1 公众号-读者感知失焦,品牌营销效果不佳 |
3.2.2 推送内容趣味性不够,难以引发读者互动 |
3.2.3 平台功能不完善,读者交互体验差 |
3.2.4 商业盈利形式单一,读者付费意愿不高 |
3.2.5 忽视引导读者体验分享,口碑营销意识不高 |
4 案例分析 |
4.1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壹学者”营销策略 |
4.1.1 联合同类平台举办学术大赛,品牌精准营销 |
4.1.2 提供学术社交价值,激发读者兴趣 |
4.1.3 刊网合作资源联动,提供信息交互便利 |
4.1.4 推出多级会员服务,打造特色盈利模式 |
4.1.5 培育兴趣小组文化,鼓励学者分享观点 |
4.2 综合性学术类公众号营销策略 |
4.2.1 母子账号互引流量,提高用户感知效率 |
4.2.2 聚焦生活资讯类选题,契合年轻群体的阅读兴趣 |
4.2.3 自动回复文本介绍菜单功能,完善用户交互体验 |
4.2.4 销售课程和广告推广,促进流量变现 |
4.2.5 以微课为纽带建立社群,搭建分享渠道 |
4.3 案例分析对出版学CSSCI期刊公众号营销的启示和教训 |
4.3.1 案例值得借鉴的经验 |
4.3.2 案例值得汲取的教训 |
5 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微信公众号营销的建议 |
5.1 借助平台联动与活动推广,精准感知、吸引读者 |
5.1.1 开通平台间互引入口,高效导流读者 |
5.1.2 改善线上活动的类型和频率,激活沉默读者 |
5.1.3 联合举办学术比赛,扩大社会影响力 |
5.2 提升内容趣味和价值,激发读者兴趣 |
5.2.1 平衡学术论文与学术资讯,引发读者参与讨论 |
5.2.2 PGC+UGC内容生产模式,突破纸刊来源局限 |
5.2.3 提高内容编辑技巧,定期推送培养习惯 |
5.3 更新优化平台功能,改善读者交互体验 |
5.3.1 定期更新链接资源,打通投稿审稿端 |
5.3.2 统计读者常见问题,设立关键词回复 |
5.3.3 设计清爽整洁的页面,确保流畅和灵敏度 |
5.4 创新知识变现形式,提高购买转化率 |
5.4.1 利用资源和人员优势,开发知识内容服务 |
5.4.2 结合消费者心理,创新产品销售形式 |
5.5 建设读者交流社群,监测反馈评价 |
5.5.1 紧密社群关系,鼓励转发分享 |
5.5.2 建立读者数据库,便于营销策略调整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成果 |
一、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
一、《中国出版》微信公众号 |
二、《出版发行研究》微信公众号 |
三、《科技与出版》微信公众号 |
四、《出版科学》微信公众号 |
五、《现代出版》微信公众号 |
六、《编辑之友》微信公众号 |
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微信公众号 |
八、“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微信公众号 |
致谢 |
(5)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中外学者关于美国早期汉学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
1.美国“早期汉学”起始于何时? |
2.美国“早期汉学”结束于何时? |
3.美国“传教士汉学”何时向“专业汉学”过渡? |
4.笔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史分期之思考 |
二、当代中外学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家成就的总体评价 |
三、当代中外学者对丁韪良汉学研究的总体论述与评价 |
四、国内学者关于丁韪良其他方面问题的讨论 |
五、国外与丁韪良有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学术创新 |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
第一章 丁韪良来华前后的美国汉学界 |
第一节 裨治文与美国汉学之起源 |
一、裨治文来华前的中美关系与来华美国人 |
二、裨治文来华与创办《中国丛报》 |
1.裨治文来华与初期的汉语研习环境 |
2.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最初目的 |
3. 《中国丛报》由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 |
4.裨治文与美部会的分歧 |
三、裨治文的主要着述 |
四、裨治文创办学会与教育机构 |
1.裨治文等创立美国东方学会 |
2.裨治文创立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 |
3.裨治文创办其他学会 |
第二节 卫三畏来华经历与汉学研究 |
一、卫三畏汉学研究之历程 |
1.第一阶段:以传教身份研究汉学 |
2.第二阶段:以外交官身份研究汉学 |
3.第三阶段:以学者身份研究汉学 |
二、卫三畏汉学研究成就与特点分析 |
三、卫三畏与马礼逊、裨治文、丁韪良之关系 |
第三节 丁韪良来华前后美国汉学之演绎趋势 |
一、美国早期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
二、早期美国汉学家“中国观”类型之演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丁韪良宣教经历与汉学研习 |
第一节 丁韪良来华与汉学初步研习 |
一、丁韪良来华前的教育背景 |
二、丁韪良初到广州、福州的社会观察力 |
三、丁韪良宁波研习汉语三步骤 |
四、丁韪良发明宁波话拼音 |
第二节 丁韪良宣教作品与汉学研究 |
一、丁韪良与《天道溯原》 |
1.写作缘由、内容与材料来源 |
2.《天道溯原》与附儒之传教策略 |
3.《天道溯原》之影响 |
二、丁韪良的其他中文宣教作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职业教育家与汉学研究之转型 |
第一节 丁韪良的教育改革实践 |
一、同文馆总教习 |
二、赴欧美考察与汉学交流 |
三、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 |
四、湖广仕学院总教习 |
五、中文教科书编译与与汉学研究 |
第二节 中文期刊与汉学研究 |
一、丁韪良与《中西闻见录》 |
1. 《中西闻见录》办刊宗旨与主要撰稿人 |
2.丁韪良作品分析 |
二、丁韪良与《新学月报》 |
1. 《新学月报》创办原因与主要内容 |
2.《新学月报》与汉学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丁韪良与汉学研究机构 |
第一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初创 |
一、创设北京东方学会之目的与经过 |
二、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早期会员之关系 |
三、早期《北京东方学会会刊》之特点 |
第二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发展 |
一、丁韪良对北京东方学会的持续影响 |
二、1886—1898 年会刊中的丁韪良作品 |
三、北京东方学会学术争议与丁韪良之态度 |
四、北京东方学会之局限性 |
第三节 丁韪良与其他研究机构 |
一、丁韪良与皇家亚洲学会北华支会 |
二、丁韪良与《教务杂志》 |
三、丁韪良与美国东方学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丁韪良中外比较视野下对儒释道之新解 |
第一节 比较宗教视野与儒教之认知 |
一、关于性善性恶论问题 |
二、关于伦理与道德问题 |
三、其他方面问题 |
第二节 中西哲学比较与儒学之解读 |
一、孔子与西方圣哲之比较 |
二、“最典型的哲学时代” |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与佛道之新解 |
一、丁韪良与佛教研究 |
1.丁韪良研究佛教之学术背景 |
2.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成员对佛教的研讨 |
二、丁韪良与道教研究 |
1.比较视野中的老子 |
2.从“科学史”角度论道教之贡献 |
三、丁韪良论“三教”之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丁韪良论中国历史 |
第一节 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动因与方法 |
一、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四个出发点 |
二、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理论与方法 |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古代史 |
一、丁韪良论中国历史分期 |
二、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
三、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四、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技 |
五、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
第三节 丁韪良论中国近代史 |
一、裨治文、卫三畏与丁韪良研究中国近代史之缘起 |
二、丁韪良论中国近代五次战争 |
三、关于太平天国 |
四、关于晚清改革 |
五、丁韪良之局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丁韪良与中国文学 |
第一节 丁韪良与中国诗歌 |
一、丁韪良欧美诗歌之修养 |
二、丁韪良重视中国诗歌之缘由 |
三、丁韪良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推崇 |
1.丁韪良翻译中国诗歌的大体过程 |
2.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译介与评论 |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寓言与民间传说 |
一、关于中国寓言 |
二、关于民间传说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丁韪良汉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
附录1 .丁韪良中文教科书编译述略 |
附录2 .丁韪良《中西闻见录》署名文章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6)地方高校学报编校质量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现状 |
2 提升地方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的几点思考 |
2.1 优化编校流程 |
2.2 加强编辑职业责任建设 |
2.3 提升编辑编校技能 |
2.4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
3 结束语 |
(7)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1. 儿童 |
2. 儿童教育 |
(四) 文献综述 |
1. 关于余家菊的研究 |
2. 关于民国时期儿童教育的研究 |
(五) 研究方案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一、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
(一) 教育救国思潮的推动 |
(二) 儿童教育现状的催发 |
(三) 儿童教育研究的兴起 |
1. 国外儿童教育研究的浪潮 |
2. 国内儿童教育研究的推动 |
二、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
(一) 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熏染 |
1. 儿童教育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
2. 儿童教育的思想核心——仁 |
(二) 西方儿童教育思想的影响 |
1. 倡导自由,以儿童为本位 |
2. 尊重差异,发展儿童个性 |
3. 重视活动,实施游戏教育 |
(三) 西方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借鉴 |
1. 人格理论 |
2. 学习理论 |
3. 情感理论 |
三、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 儿童教育心理学思想 |
1. 儿童的道德性 |
2. 儿童心灵的发育 |
(二) 儿童本位教育观 |
1. 教育乃师生间的共同活动 |
2. 教育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
3. 教育需尊重儿童个别差异 |
(三) 儿童游戏教学法 |
1. 儿童游戏的价值 |
2. 儿童游戏的特质 |
3. 儿童游戏教育的实施 |
(四) 儿童中心课程观 |
1. 课程乃为发展民族性的教育 |
2. 课程须兼具玩耍与做事 |
3. 课程设置需以儿童为中心 |
四、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历史意义 |
(一) 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 |
1. 民主性 |
2. 科学性 |
3. 民族性 |
(二) 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
1. 提出完备的儿童游戏教育理论 |
2. 促进对中国儿童教育与心理的研究 |
3. 推动儿童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中年变法”—徐渭书画造型世界的多重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吾谁与语?”——徐渭心性研究 |
第一节 阳明心学与徐渭思想 |
1、心学影响 |
2、致“中”之选 |
第二节 由“中”入“畸”而生“奇” |
小结 |
第二章 “细腻中有老刺,老刺中有娇丽”——徐渭诗文研究 |
第一节 “如冷水浇背”之诗 |
1、诗化人生 |
2、“矜于昔而颓且放于今” |
第二节 “师心横纵,不傍门户”之文 |
1、代文 |
2、为己之作 |
第三节 诗文与绘画的情、形之辩 |
1、意贯情、形 |
2、求简尚气 |
小结 |
第三章 “情之所钟,宁独在我辈?”徐渭杂剧研究 |
第一节 猿鸣己声 |
1、《玉禅师翠乡一梦》 |
2、《狂鼓史渔阳三弄》 |
3、《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凤得凰》 |
第二节 《歌代啸》为谁而啸 |
第三节 戏剧的矛盾冲突与书画的张力表现 |
小结 |
第四章 “体辣格乖,人所不惬”——徐渭书法研究 |
第一节 结字与个性 |
1、结字特征分析 |
2、比较中见个性 |
3、结字与空间造型 |
第二节 运笔和性情 |
1、点线形态与笔势 |
2、代表书作笔势分析 |
第三节 章法与精神诉求 |
1、章法的“第一印象” |
2、代表书作章法解析 |
3、章法设计与书画立意 |
小结 |
第五章 “谁解凡粧是白龙?”——徐渭绘画研究 |
第一节 绘画中的戏剧 |
1、空间铺陈中的造型对比 |
2、时间延续中的书画关系 |
3、扫抹写意中的文艺通感 |
第二节 绘画中的诗文 |
1、以象尽意 |
2、外化“心志” |
第三节 “畸与奇”中的天、人关系 |
小结 |
第六章 时代语境中“徐渭现象”再认识 |
第一节 明中晚期浙东地区人文环境 |
1、心学环境 |
2、游幕 |
第二节 明中晚期国内、国际形势 |
1、边防之乱 |
2、商业发展与社会风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编校合一”模式下社科类学术期刊校对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科学术期刊论文编排中常见错误类型 |
(一) 思想内容方面的错误 |
(二) 版面格式方面的错误 |
(三) 语言文字方面的差错 |
(四) 参考文献着录格式规范错误 |
二、导致编校质量不高因素 |
(一) 编校人员责任意识淡薄, 校对主体单一 |
(二) 编校人员的学识水平受限 |
(三) 校对方法较为传统 |
(四) 人员编制不足, 编辑人才缺乏 |
(五) 经费投入有限, 人员培训不到位 |
(六) 编辑部内部编校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 |
三、社科学术期刊校对质量控制路径 |
(一) 技术层面 |
1. 培养编校人员的敬业乐业精神, 校对主体多元化。 |
2. 提高编校人员的学识水平。 |
3. 传统校对和现代校对相结合。 |
(二) 管理层面 |
1. 增加人员编制, 培养编辑人才。 |
2. 加大经费投入, 进行人员培训。 |
3. 完善编辑部内部编校质量奖惩管理制度。 |
(10)中国童书出版编辑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儿童阅读推广已成为社会共识 |
1.1.2 童书出版是我国出版业活力最强的板块 |
1.1.3 童书出版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价值 |
1.3 研究现状 |
1.3.1 童书出版研究 |
1.3.2 编辑力与童书编辑研究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概念界定 |
1.6.1 儿童及童书 |
1.6.2 少儿出版、少儿图书出版与童书出版 |
1.6.3 编辑与编辑力 |
2 童书出版编辑力概述 |
2.1 编辑力的基本理论问题 |
2.1.1 编辑力的内涵 |
2.1.2 编辑力的特征 |
2.1.3 编辑力的构成 |
2.2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内涵 |
2.3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特征 |
2.4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构成 |
2.4.1 微观层面的童书编辑能力 |
2.4.2 中观层面的童书编辑竞争力 |
2.4.3 宏观层面的童书编辑影响力 |
2.5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作用 |
2.5.1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微观作用 |
2.5.2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中观作用 |
2.5.3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宏观作用 |
3 童书出版编辑力形成的内外因素 |
3.1 童书出版编辑力形成的内生影响因素 |
3.1.1 童书编辑的自我角色认同 |
3.1.2 童书编辑的多元知识结构 |
3.1.3 童书编辑的多样思想意识 |
3.1.4 童书编辑的道德法律修养 |
3.2 童书出版编辑力形成的外部驱动因素 |
3.2.1 文化政策环境与儿童阅读状况发生变化 |
3.2.2 国际化竞争环境给童书编辑提出新要求 |
3.2.3 数字新媒体环境促使童书编辑能力升级 |
3.2.4 日益复杂的童书出版环境需要规范引导 |
4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构建 |
4.1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原则 |
4.1.1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的构建思路 |
4.1.2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构建的方法 |
4.2.1 相关模型构建理论及其方法 |
4.2.2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的构建方法 |
4.3 童书出版编辑力分析体系的构建 |
4.3.1 童书出版编辑力分析体系的构成要素 |
4.3.2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生成路径与分析框架 |
4.3.3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调查样本与数据分析 |
4.3.4 童书出版编辑力分析体系的运用 |
4.4 童书出版编辑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4.4.1 童书出版微观编辑力评价 |
4.4.2 童书出版中观编辑力评价 |
4.4.3 童书出版宏观编辑力评价 |
5 童书出版编辑力提升策略 |
5.1 童书编辑个体层面的编辑力提升策略 |
5.1.1 全面了解童书特性及童书创作者 |
5.1.2 充分考虑受众需求提高服务水平 |
5.1.3 提高市场感知力及童书策划能力 |
5.1.4 具备富有童趣的艺术加工创造力 |
5.1.5 培养适应新媒体的营销宣传能力 |
5.2 出版机构层面的童书出版编辑力提升策略 |
5.2.1 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编辑力的提升 |
5.2.2 重视编辑人才培养与加强编辑团队建设 |
5.2.3 构建童书质量管理与编辑考核评价体系 |
5.3 政府管理层面的童书出版编辑力提升策略 |
5.3.1 营造良好的儿童阅读及童书出版环境 |
5.3.2 加强童书出版产业政策引导与扶持 |
5.3.3 培养新形势下的童书编辑专业人才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与的学术科研项目 |
参加的国际学术交流 |
附录 童书编辑人员调查问卷 |
后记 |
四、提高编校注意力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介融合生态下编校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 万冬辉. 传播与版权, 2021(05)
- [2]“编校合一”还是“校编合一”——出版新形势下校对模式的再审视[J]. 周志平. 传播与版权, 2020(07)
- [3]我国6-12岁少儿古诗词类图书出版情况分析(2010-2019年)[D]. 王莉莉.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我国出版学CSSCI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营销研究[D]. 吉鹏云. 南京大学, 2020(02)
- [5]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D]. 黄秋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地方高校学报编校质量提升策略[J]. 赵青. 学报编辑论丛, 2019(00)
- [7]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研究[D]. 江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中年变法”—徐渭书画造型世界的多重复合研究[D]. 刘明才. 中央美术学院, 2019(12)
- [9]“编校合一”模式下社科类学术期刊校对质量控制[J]. 赵春,韩廷俊,万惠琴. 传播与版权, 2017(11)
- [10]中国童书出版编辑力研究[D]. 张炯. 武汉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