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图书馆工作的人际关系学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柏林[1](2019)在《基于流通数据的医学院校读者借阅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医学院校图书馆图书资源的流通数据为依据,社会网络分析为方法,调查分析医学院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的使用现状,构建读者兴趣小组和专业合作小组,为图书馆更好地服务读者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归纳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分析了目前借阅行为的研究现状;运用统计分析法获取了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医学类热门图书、非医学类热门图书、高借阅量读者及高借阅量专业并进行了简要的统计分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确定了医学类图书热点主题、非医学类点主题并构建借阅兴趣小组和专业合作小组。【结果】本研究结果如下:(1)本科生特别是临床专业的本科生借阅频次占总借阅频次的31.71%,是医学院校图书馆的第一大使用群体。(2)教材类图书、医学基础知识类图书、专业性医学图书是医学类热点借阅主题。(3)中国当代文学、以英语为主的其他学科教辅类图书、以日本美国为代表的境外通俗读物、音乐类图书是非医学类热点借阅主题。(4)只含有本科生的兴趣小组为5个,占兴趣小组总数的55.56%。(5)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共现性最好,在11个合作小组中的9个小组都有参加,占兴趣小组总数的81.82%(6)临床专业本科生和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共现性非常好,在11个合作小组中的6个小组都共同参与,占兴趣小组总数的54.55%。(7)药学的本科生、法医学的本科生、口腔医学的本科生、临床检验诊断学的硕士生、儿科学的硕士生、医学检验技术的本科生、病理与病理生理的硕士生、急诊医学的硕士生与其他专业的共现次数少、点度中心性弱。【结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目前医学院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重点及其对应的服务人群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这表明馆藏图书资源在辅助教学中仍起基础性作用。(2)医学院校图书馆在图书资源的采编方面应该向基础性医学图书倾斜。(3)医学生特别重视英语的学习,应适当加大英语学习类图书的采编。(4)医学生在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涉猎广泛。(5)读者交流活动应该重点针对临床专业的本科生。(6)留学生借阅兴趣小组的借阅图书比较单一且小众,需要鼓励留学生借阅兴趣小组扩大借阅范围,并增加针对留学生的跨文化教育及语言培训。(7)通俗类读物在不同群体的渗透性较好,适合读者扩大借阅兴趣小组成员的学历层次。(8)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其他几乎所有专业都合适的交流、合作对象。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次之,也比较适合与其他专业进行交流、合作。这两个专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也非常契合。(9)药学的本科生、法医学的本科生、口腔医学的本科生、临床检验诊断学的硕士生、儿科学的硕士生、医学检验技术的本科生、病理与病理生理的硕士生、急诊医学的硕士生等群所借图书的学科独立性较强,应当鼓励这些专业的读者扩大借阅范围,增加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路璐[2](2017)在《河南省高校图书馆馆员和读者冲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冲突理论在很多领域被引用,图书馆领域也受到冲突理论的影响。图书馆馆员和读者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关系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但是在现实中读者与馆员的服务工作又是错综复杂的,很难避免一些矛盾冲突的发生。本文主要研究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的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冲突,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图书馆馆员-读者冲突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界定了馆员-读者冲突的内涵,阐述了冲突五阶段理论,同时对馆员-读者冲突所带来的积极效用和消极影响作了对比分析。第三部分对河南省部分高校的馆员和读者做问卷调查,并对调查问卷的质量做信度和效度检测,对问卷结果进行样本背景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第四部分对引起馆员-读者冲突的因素做了详细的探讨,图书馆规章制度,馆员的职业素养和读者的个人认知等多方面原因都是容易引起馆员和读者之间冲突的因素。第五部分提出了缓解河南省高校图书馆馆员-读者冲突的对策。即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增加读者对本图书馆管理制度的培训宣传,完善图书馆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改善图书馆环境,增进读者与馆员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等。第六部分对全文的研究工作做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做了展望。
钱素芳[3](2016)在《图书馆员职业焦虑分析及自我调适途径探究》文中认为职业焦虑是目前图书馆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基于对焦虑概念和特征的阐述,分析了图书馆员职业焦虑的原因,提出了杜绝空想、改变思维模式、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放松等焦虑管理途径。
文涛[4](2013)在《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校园空间营造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作为大学赖于存在的根源,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依托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这一物质实体。论文旨在解决大学精神的培育如何通过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作用与反作用得以实现和升华。论文运用了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例法等研究方法。论文创新点有三:研究视角的创新,研究思路的创新,研究内容的创新。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在对论文背景的梳理下,对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论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而后,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框架和创新点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大学精神、校园空间的演变及相互关系分析。本章在分析大学精神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精神的内涵,辩证分析了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大学理想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大学精神在大学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文章分四个阶段分析了西方校园空间形态演变的过程、分六个阶段分析了中国校园空间形态的演变。在对中西方校园空间形态演变的梳理之后,对大学精神与校园空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第三章: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解析。本章从大学精神与校园空间的问卷入手,对问卷的数据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场所精神这些和大学精神培育息息相关的学科入手,分析了不同学科视角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要求。第四章:影响大学校园空间的非物质因素解析。本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对影响大学校园空间的非物质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的结果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校园规划从宏观上解决了校园格局的问题,从中观上解决了肌理的问题,从微观上解决了质感的问题。三者之间从不同层面共同作用,影响了校园空间形态的构成。在三者的关系里,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是微观层面的前提和基础,微观层面是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具体化、细化和深化。本章进而分析了影响大学校园空间的非物质因素对校园空间形态的要求。第五章: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校园空间形态分析。本章从校园文化熏陶机制和空间形态熏陶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精神培育的机制;从建筑实体空间和外部环境空间两个层面对大学校园空间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文章进而对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特征进行了凝练。在此基础上,文章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场效应”模式为案例,详细分析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改造方案,为相关理论提供了现实依据。第六章: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校园空间营造模式语言。本章是论文的核心之一和落脚点。首先分析了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校园空间营造模式语言的建立原则。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了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校园空间营造模式语言。其中,宏观层面8条,中观层面4条,微观层面14条。
肖庚庆,姚慧君[5](2012)在《图书馆管理模式探讨——馆员与读者的“角色互换”及心理分析》文中指出在读者服务工作中,馆读(即馆员与读者)冲突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对图书馆功能的实现具有消极作用。文章从心理学层面,论述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应积极运行"角色互换"这一管理模式,以推动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效应,最终形成读者服务环节中的良性循环。
宫惠[6](2011)在《图书馆人社会资本积累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图书馆人是图书馆工作的主体,对图书馆员的思想、心理和工作绩效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把握图书馆人的思想脉博,消除他们心理上情绪上的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应有之义。社会资本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国际性学术热点,它被认为是货币资本、物质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之外可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资本类型。本文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引入到图书馆学的研究中来,旨在分析图书馆人的人际关系网络、信任、社会规范及其资本化策略,以及图书馆人积累社会资本的重要意义。文章指出,社会资本的积累为图书馆人以及图书馆的发展将产生极其重要的正面影响;作为公共领域并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需要有效积累和利用社会资本优势,获取所需的知识资源、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以此促进自身发展以及图书馆知识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文章结合图书馆员的“职业高原”、“职业倦怠”等现象提出图书馆人积累社会资本的几个方法,以期提高图书馆人的工作绩效,并促进图书馆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图书馆乃至整个图书馆事业的良性发展指出有益思路和启发。
杨玲梅[7](2010)在《心理健康类图书的馆藏与利用调查分析——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阅读心理健康类图书成为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对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2006-2009年心理健康类图书的流通量、品种利用率、藏书量等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心理健康类藏书的结构不合理问题可通过加强心理健康类图书的馆藏建设、加强管理以提高心理健康类图书的利用率等措施加以调整。
兰荣娟[8](2010)在《人性化思想在高校图书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文中认为为改善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人们对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人性化设计等方面理论的运用进行了许多探讨与实践,但因为是从商业领域到服务领域的迁移,以及在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导致了生搬硬套人性化管理理论、"人性化服务"理论不成熟与内涵不健全、人性化设计思想欠缺与不重视等问题。灵活运用人性化设计思想可以解决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祖关秀[9](2010)在《对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继续教育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提出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继续教育的任途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结果.
门建华[10](2009)在《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策略分析》文中提出指出了目前高校图书馆员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服务中员工不好的表情对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服务中员工的语言粗鲁、出口伤人,会损害读者的自尊心;服务中员工的姿态不雅,会干扰读者阅读的情绪。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员工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社会偏见与图书馆职业声望低;二是图书馆员工整体素质偏低、服务意识浅薄。提出了提高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质量的措施:图书馆员工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开展"阳光服务"活动,让读者感受到图书馆员工的阳光,温暖他们求知的心;图书馆员工和读者双方要适时地进行"角色互换",将心比心地去认识、体验和思考对方的感情和言行;建立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考核制度,调动图书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对读者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
二、对图书馆工作的人际关系学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图书馆工作的人际关系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流通数据的医学院校读者借阅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2 医学院校图书馆借阅主题词网络研究 |
1.4.3 医学院校图书馆借阅人网络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统计分析法 |
1.5.3 社会网络分析法 |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
2 相关理论及数据来源 |
2.1 相关理论依据 |
2.1.1 行为科学理论 |
2.1.2 社会网络分析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主题词网络 |
2.2.2 借阅人网络 |
2.3 样本数据来源 |
2.3.1 样本的选择 |
2.3.2 样本数据来源 |
2.3.3 样本数据预处理说明 |
3 医学院校图书馆借阅主题词网络分析 |
3.1 医学类图书重点借阅主题词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数据转换 |
3.1.3 基于高频主题词的医学类图书借阅热点分析 |
3.2 非医学类图书重点借阅主题词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数据转换 |
3.2.3 基于高频主题词的非医学类图书借阅热点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医学院校图书馆借阅人网络分析 |
4.1 医学院校图书馆读者分析 |
4.1.1 医学院校图书馆高借阅量读者 |
4.1.2 医学院校图书馆读者兴趣小组分析 |
4.2 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分析 |
4.2.1 医学院校图书馆高借阅量专业 |
4.2.2 医学院校图书馆专业合作小组分析 |
5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流通数据及信息行为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2)河南省高校图书馆馆员和读者冲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基本概念阐述 |
2.1 馆员与读者冲突的内涵 |
2.2 馆员-读者冲突发展的五个阶段 |
2.3 高校图书馆馆员-读者冲突的效用 |
2.3.1 高校图书馆馆员-读者冲突的积极效用 |
2.3.2 高校图书馆馆员-读者冲突的消极效用 |
3 河南省高校图书馆馆员-读者冲突调查 |
3.1 调查方法与样本构成 |
3.1.1 问卷具体设计思路 |
3.1.2 调查方法 |
3.1.3 问卷调查过程及回收说明 |
3.2 问卷质量分析 |
3.2.1 信度分析 |
3.2.2 效度分析 |
3.3 数据分析 |
3.3.1 样本背景分析 |
3.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3 因子统计分析 |
3.3.4 相关性分析 |
3.3.5 单因素方差分析 |
4 馆员-读者冲突原因分析 |
4.1 图书馆规章制度不完善和管理手段缺失 |
4.1.1 规章制度不完善 |
4.1.2 管理手段的缺失 |
4.1.3 馆员-读者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
4.2 馆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
4.2.1 馆员心理失衡 |
4.2.2 馆员素质有待提高 |
4.2.3 馆员缺乏正确的工作态度 |
4.2.4 馆员职业教育与培训缺失 |
4.3 读者不遵守规范制度 |
4.3.1 极少数读者思想道德素质差 |
4.3.2 新生入馆教育欠缺 |
4.3.3 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低下 |
4.4 图书馆基础设施不完善 |
4.4.1 馆藏文献资源缺陷 |
4.4.2 基础设施及技术设备因素 |
5 缓解河南省高校图书馆馆员-读者冲突的对策 |
5.1 提升馆员整体素质 |
5.1.1 提高馆员的职业素养 |
5.1.2 加强馆员心理素质 |
5.1.3 提高馆员业务水平 |
5.1.4 提高馆员的服务意识 |
5.1.5 提高馆员的沟通能力 |
5.2 加强对读者的管理培训 |
5.2.1 加强新生入馆教育 |
5.2.2 增加讲座与培训 |
5.3 完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配置 |
5.4 规范高校图书馆规章制度 |
5.4.1 图书馆规章制度与用户权益 |
5.4.2 图书馆制度创新 |
5.5 改善图书馆环境 |
5.5.1 提高图书馆软环境 |
5.5.2 提高图书馆硬件质量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河南省高校图书馆馆员-读者冲突调查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图书馆员职业焦虑分析及自我调适途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焦虑的概念和特征 |
2图书馆员职业焦虑原因分析 |
2.1焦虑源于不安全感 |
2.2职业成就的缺失激发馆员焦虑 |
2.3紧张的人际关系增加馆员焦虑 |
2.4个人性格差异引发的焦虑 |
3焦虑管理 |
3.1杜绝空想 |
3.2改变思维模式 |
3.3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
3.4学会放松能够帮助我们应对焦虑 |
(4)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校园空间营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
1.2.1 大学精神 |
1.2.2 校园空间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大学精神的研究现状 |
1.3.2 关于校园空间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框架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4.4 论文创新点 |
1.5 小结 |
2 大学精神、校园空间的演变及相互关系分析 |
2.1 大学精神的演变 |
2.2 大学精神的内涵 |
2.2.1 自由 |
2.2.2 平等 |
2.2.3 独立 |
2.2.4 批判 |
2.2.5 创新 |
2.2.6 服务 |
2.3 大学理念、大学理想与大学精神的关系分析 |
2.3.1 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的辩证关系 |
2.3.2 大学理想与大学精神的辩证关系 |
2.4 西方校园空间形态的演变 |
2.4.1 古代和中世纪高等教育场所的形态 |
2.4.2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高等教育场所的形态 |
2.4.3 20 世纪初—70 年代西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 |
2.4.4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 |
2.4.5 当代西方国家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演变 |
2.5 中国校园空间形态的演变 |
2.5.1 中国传统官学 |
2.5.2 中国传统书院 |
2.5.3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的中国大学校园空间形态 |
2.5.4 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中国大学校园空间形态 |
2.5.5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的中国大学校园空间形态 |
2.5.6 1999 年扩招后的中国大学校园空间形态 |
2.6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变中的精神轨迹——以北京大学为例 |
2.6.1 1898-1949 年的北京大学校园形态演变 |
2.6.2 1952-1977 年间的北京大学校园形态演变 |
2.6.3 1978 年后的北京大学校园形态演变 |
2.6.4 北京大学校园形态演进与大学精神的关系分析 |
2.7 大学精神与校园空间的关系剖析 |
2.8 小结 |
3 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解析 |
3.1 关于大学精神、校园空间的问卷调查 |
3.1.1 问卷的制定及说明 |
3.1.2 问卷的数据统计及分析 |
3.1.3 问卷分析的结论 |
3.2 社会心理学之于校园空间形态的要求分析 |
3.2.1 校园空间主体的特征 |
3.2.2 人际交往理论之于校园空间形态的要求 |
3.3 环境心理学之于校园空间形态的要求分析 |
3.3.1 校园空间行为的特征 |
3.3.2 环境心理学之于校园空间形态的要求 |
3.4 场所精神之于校园空间形态的要求分析 |
3.4.1 校园场所精神的特质 |
3.4.2 场所精神之于校园空间形态的要求 |
3.5 小结 |
4 影响大学校园空间的非物质因素 |
4.1 影响大学校园空间的非物质因素分类 |
4.1.1 宏观的意识形态 |
4.1.2 中观的社会文化 |
4.1.3 微观的校园文化 |
4.2 影响大学校园空间的非物质因素对校园空间形态的要求 |
4.2.1 宏观意识形态对大学校园空间的要求 |
4.2.2 中观社会文化对大学校园空间的要求 |
4.2.3 微观校园文化对大学校园空间的要求 |
4.3 小结 |
5 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校园空间形态分析 |
5.1 大学精神的培育机制分析 |
5.1.1 校园文化熏陶机制 |
5.1.2 空间形态熏陶机制 |
5.2 大学校园空间的构成 |
5.2.1 建筑实体空间 |
5.2.2 外部环境空间 |
5.3 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特征 |
5.3.1 消解与融合 |
5.3.2 文化与生态 |
5.3.3 集约与开放 |
5.3.4 多元与互动 |
5.4 小结 |
6 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校园空间营造模式语言 |
6.1 模式建立的原则 |
6.1.1 整体性原则 |
6.1.2 多样性原则 |
6.1.3 弹性原则 |
6.1.4 可持续原则 |
6.1.5 以人为本原则 |
6.2 不同层面的模式语言 |
6.2.1 宏观层面的模式语言 |
6.2.2 中观层面的模式语言 |
6.2.3 微观层面的模式语言 |
6.3 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校园空间营造案例分析——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系馆为例 |
6.3.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基本情况 |
6.3.2 建筑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背景 |
6.3.3 建筑学院“场效应”模式建立的理念与原则 |
6.3.4 建筑学院建筑教育“场效应”模式的实践内容 |
6.3.5 建筑教育“场效应”模式的实践成果 |
6.4 小结 |
7 结论 |
7.1 论文结论 |
7.2 研究中的体会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5)图书馆管理模式探讨——馆员与读者的“角色互换”及心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馆读冲突的存在使“角色互换”成为必然 |
(一) 期望值差距冲突 |
(二) 利益差距冲突 |
(三) 个体心理品质差异冲突 |
(四) 沟通不良冲突 |
二、“角色互换”管理模式的心理层面剖析 |
三、服务中“角色互换”的管理模式所带来的良性效益 |
(一) 服务中“角色互换”管理模式的积极运行 |
1.学会尊重和理解 |
2.换位思考, 缩小心理距离 |
3.讲究语言的艺术性 |
(二) 读者服务工作中良性循环的形成 |
(6)图书馆人社会资本积累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拟创新点 |
第一章 关于社会资本 |
第一节 社会资本的起源 |
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定义 |
第三节 社会资本的特点 |
第四节 社会资本的作用 |
第二章 图书馆场域中的社会资本 |
第一节 图书馆场域:概念、边界与结构特征 |
一、"场域"概念 |
二、场域的边界 |
第二节 图书馆场域中的社会资本的表现 |
一、图书馆人的信任 |
二、图书馆人的规范 |
三、图书馆人的参与和合作 |
第三章 图书馆人的社会资本积累策略及其意义 |
第一节 图书馆人的社会资本积累策略 |
一、构建图书馆人社会资本的意义和可行性 |
二、建立信任的策略 |
三、遵循规范的策略研究 |
四、寻求合作的策略研究 |
五、积极参与的策略研究 |
第二节 图书馆人社会资本积累的意义 |
一、指导图书馆职业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 |
二、指导图书馆职业人员的职业实践策略 |
三、有利于图书馆及图书馆行业的和谐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心理健康类图书的馆藏与利用调查分析——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背景 |
2 调查概况 |
2.1 调查目的 |
2.2 统计内容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心理健康类图书的流通量调查分析 |
3.2 心理健康类图书的品种利用率调查分析 |
3.3 心理健康类图书的藏书量调查分析 |
3.3.1 藏书比例 |
3.3.2 新书增长率 |
3.3.3 藏书保障率 |
3.3.4 平均复本量 |
4 结论与建议 |
4.1 加强心理健康类图书的馆藏建设 |
4.2 加强管理, 提高心理健康类图书的利用率。 |
(8)人性化思想在高校图书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人性化管理理论到人性化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
二、人性化思想在高校图书馆的运用中所产生的问题 |
(一) 生搬硬套商业领域的人性化管理理论。 |
(二) 不成熟的“人性化服务”理论。 |
(三) 图书馆中欠缺人性化的设计。 |
三、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正确人性化设计思想 |
(9)对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继续教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进行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继续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 进行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继续教育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信息化息息相关. |
1.2 进行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知识化息息相关. |
1.3 进行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数字化息息相关. |
2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 |
2.1 职业道德教育. |
2.2 专业知识教育. |
2.3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教育. |
2.4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法的教育. |
2.5 外语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汉语言使用推广的教育. |
2.6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注意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
2.7 创新素质继续教育. |
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
3.1 专业知识在职培训. |
3.2 业余自学. |
3.3 网络大学培训教育. |
3.4 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
3.5 短期培训. |
四、对图书馆工作的人际关系学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流通数据的医学院校读者借阅行为研究[D]. 张柏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2]河南省高校图书馆馆员和读者冲突研究[D]. 路璐. 郑州大学, 2017(12)
- [3]图书馆员职业焦虑分析及自我调适途径探究[J]. 钱素芳. 图书情报导刊, 2016(08)
- [4]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校园空间营造模式研究[D]. 文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7)
- [5]图书馆管理模式探讨——馆员与读者的“角色互换”及心理分析[J]. 肖庚庆,姚慧君.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2(06)
- [6]图书馆人社会资本积累策略研究[D]. 宫惠. 黑龙江大学, 2011(07)
- [7]心理健康类图书的馆藏与利用调查分析——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 杨玲梅. 图书馆建设, 2010(09)
- [8]人性化思想在高校图书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J]. 兰荣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 [9]对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继续教育的思考[J]. 祖关秀.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10]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策略分析[J]. 门建华. 河北科技图苑,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