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峰山矿区构造特征研究

顶峰山矿区构造特征研究

一、顶峰山井田构造特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凤丽[1](2021)在《瓦斯生运聚散的构造动力学过程及数值模拟研究 ——以阳泉矿区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构造演化为主线,在区域地质背景、野外构造观测、煤田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岩的显微变形特征及包裹体分析,研究了阳泉矿区构造变形和演化特征及其对煤层沉积、埋藏和变形的控制作用,分析了构造变形期的应力-应变环境。结合不同类型煤体结构分布、构造煤孔裂隙结构和甲烷吸附特性的系统表征,应用CBMHS V1.0软件模拟了阳泉矿区瓦斯生运聚散的动力学过程,深刻揭示了矿区瓦斯演化的构造控制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阳泉矿区褶皱构造较为发育,以NNE-NE向褶皱为主,控制着矿区的整体构造形态;近EW向、NW向褶皱发育相对较少,对矿区构造形态的影响相对较小。根据构造类型及其组合形式、变形程度的差异,将矿区分为西部大型褶皱发育区、东北部弱褶皱变形区、中部叠加褶皱发育区、中东部弱褶皱变形区、中南部断褶区和南部复杂叠加褶皱区等6个构造变形区,揭示了阳泉矿区主体构造格局形成于燕山中期上地壳中低温条件下的脆性-脆韧性变形环境。(2)在区域构造演化的控制下,研究区聚煤基底较为平坦,基本处于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环境,沉积了石炭-二叠纪煤系。聚煤作用结束后,阳泉矿区先后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运动,分别形成近EW向、NNE-NE向和NW向褶皱和断裂构造,不仅改造了煤层的原始赋存状态,还控制着煤体变形和构造煤的分布。3煤和15煤构造变形相对较弱,以脆性变形为主,I、II、III类煤体结构均有发育,以II类煤体结构为主,II类和III类煤体结构多沿褶皱轴部展布,集中分布在褶皱轴部、褶皱叠加区以及断裂和褶皱叠加区等构造复杂区。(3)煤的构造变形影响其孔-裂隙结构及瓦斯吸附能力。随着煤体变形程度的增加,显微裂隙结构复杂性增强,空间分布非均质性减小;孔体积和孔比表面积增大(尤其是大孔和介孔),孔隙形态渐趋复杂,大孔之间的连通性减小。煤的微孔和介孔具有多重分形特征,且随着煤体变形的增强,孔径分布趋于连续和均匀、连通性增强。甲烷等温吸附实验、吸附特征曲线以及表面自由能分析表明,随着煤体变形程度的增加,煤的甲烷吸附能力逐渐增加。煤体变形主要是通过影响煤的孔隙结构进而影响煤的甲烷吸附行为,在煤体变形过程中,孔隙(尤其是1-10 nm孔径段孔隙)逐渐增多,孔体积和孔比表面积增大,孔径分布趋于连续和均匀,是强变形构造煤瓦斯吸附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4)通过数值模拟将研究区瓦斯生运聚散动力学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即阶段I(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阶段II(中二叠世-晚三叠世)、阶段III(早中侏罗世)、阶段IV(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阶段V(晚白垩世)和阶段VI(新生代)。阶段I为浅埋藏生物成因气阶段,煤层生成少量的生物成因气;阶段II为煤层快速沉降阶段,煤层开始第一次生烃,生气量较少,聚散作用微弱,含气量较低;阶段III为煤层埋深波动阶段,煤层生气量极少,但气体散失作用依然存在,煤层含气量和储层压力下降;阶段IV为煤层第二次生烃阶段,在高异常古地热场作用下,煤层大量生气,并伴随着强烈的扩散散失、盖层突破散失和渗流散失作用,是研究区瓦斯演化的关键阶段;阶段V和阶段VI煤化作用完全停止,为瓦斯散失阶段。(5)构造是瓦斯生运聚散演化过程的主控因素。区域构造背景下,煤层的沉积、埋藏、抬升、构造热事件以及矿井构造的发育共同控制着煤的受热-成熟-生烃-聚集-散失的动力学过程。聚煤期构造通过控制研究区聚煤基底及沉积环境控制煤层的煤质特征、煤厚及展布,进而影响煤层瓦斯的生成和散失。印支期构造作用主要通过控制煤层的沉降,进一步控制煤层瓦斯的生成和散失;燕山期,瓦斯生运聚散演化最为活跃,构造热事件是影响本期煤层瓦斯生成和散失的主控因素,同时,构造应力场的转变及矿区构造形态也是影响煤层瓦斯聚散行为的重要因素;喜马拉雅期,瓦斯演化以散失作用为主,矿区构造形态以及矿井构造的展布继续控制着煤层瓦斯的聚散过程。(6)构造应力作用下构造煤的发育和分布也显着影响着瓦斯的运移、聚集和散失。一方面,弱变形构造煤的渗透性强于强变形构造煤,研究区弱变形和强变形构造煤分布区在燕山期分别表现出较强和较弱的瓦斯渗流散失作用;另一方面,强变形构造煤吸附空间和吸附势明显高于原生结构煤,表现出更强的瓦斯吸附能力,研究区强变形构造煤的发育对区内3煤和15煤瓦斯的聚集及高瓦斯含量区的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该论文有图98幅,表20个,参考文献297篇

张珺晔[2](2020)在《新疆阜康低阶煤煤体结构及其地质控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广泛发育的煤层中,构造煤虽分布较为局限,但它对煤矿瓦斯突出与煤层气分布、赋存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准确预测煤体结构平面与纵向分布规律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新疆阜康区域作为研究区域,通过该地区的煤芯样本的宏观特征将研究区域的构造煤分为三个大类TYPE1(原生结构煤)、TYPE2(碎裂结构煤)、TYPE3(碎粒结构煤和糜棱结构煤),其划分标准中不同类型的构造煤的破碎程度依次递增。通过多项逻辑斯蒂回归和深层全连接神经网络对研究区域内的煤层气井所涉及煤层,使用测井数据中C13、C24(井径)、DT、LLD、LLS、GR、RHOB测井参数作为模型输入特征,进行煤体结构反演模型的建模、测试,其中神经网络模型准确率最佳达到90%以上。对研究区域内进行煤体结构反演,发现新疆阜康区域八道湾组下段各煤层以发育TYPE2型构造煤为主含量占比达到80%以上,在局部地区发育TYPE3型、TYPE1型构造煤。在反演基础上,总结了各测井曲线在不同煤体结构背景下的变化趋势,并对研究区域内主要煤层(42、44、45、46号煤层)的煤体结构展布的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中其各煤层均以发育TYPE2型构造煤为主;除44号煤层外,煤层中TYPE3型构造煤含量高值区多集中在研究区域西南部赤岗断层附近,并且TYPE1型构造煤含量有向东北方向递增的趋势。通过研究区域内的构造煤地质控制因素及演化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八道湾组下段煤层煤体结构的展布主要受沉积特征和构造运动共同影响所控制。由于研究区域西北方向沉积相由辫状河三角洲相向半深-深湖相的转变,泥质含量的增多、煤层的增厚,导致西北方向的主要煤层对构造破坏作用的抵抗能力增强;研究区域内八道湾组下段煤层构造煤的发育开始于燕山晚期,并在喜马拉雅运动时期达到顶峰。现今研究区域,八道湾组下段煤层煤体结构主要受阜康向斜、阜康背斜、赤岗断层、白杨河断层、二公河向斜、白杨河逆断层控制,并认为阜康地区煤体结构展布以构造控制为主。

尹尚先,连会青,刘德民,尹慧超[3](2019)在《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研究70年:成因·机理·防治》文中认为系统阐述了华北型煤田陷落柱及其突水的研究历程和取得的成就。20世纪30年代煤田岩溶陷落柱偶然发现于煤炭开采中,因其带来开采及安全影响,研究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伊始,百业待兴,能源先行,陷落柱对煤炭开发的影响逐渐显现,在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同时,基础理论得到蓬勃发展,至1984年开滦范各庄矿陷落柱特大突水事故震惊世界,其成功封堵复矿标志着我国治理技术基本成熟,该事件得以成功处理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其后能源行业从萧条到黄金10年,煤炭开发向深部、西部转移,陷落柱突水威胁日趋严重,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相关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到目前为止,基本理论及治理技术日臻完善。由于其局域性和特殊性,国外仅有岩溶塌陷和采矿垮落的理论可作为研究借鉴。从基本特征、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导水性、突水模式及机理、预测探查和治理等方面全方位进行了总结,归纳了岩溶陷落柱空间形态特征、充填物特点、揭露特征、结构构造特征等,系统梳理了岩溶陷落柱分类及类型;探讨了岩溶陷落柱导水性,建立了岩溶陷落柱预测指标体系及预测模型,分类提出了陷落柱突水模式和机理及力学判据,研讨了陷落柱突水量预测的可行性,规范了陷落柱预测探查及治理的程序,总结了陷落柱治理技术。作者指出了目前陷落柱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凝练了岩溶陷落柱成因、导水性、预测、突水机理及突水量预测等方面的待解科学命题,列举了陷落柱精细化探查、突水监测预警、治理装备技术等方面技术难题,指明了未来探索及发展方向。应当指出,尽管现有成果基本成型,但距离技术理论体系的完善、满足保障矿井安全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杨东辉[4](2019)在《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能源和矿产资源,迫切需要了解岩体的应力状态,地应力测试越来越受到重视。Kaiser效应测地应力因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获得广泛的研究,但有关钻孔岩芯Kaiser效应机理与应用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为此,本文针对钻孔岩芯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首先借助Griffith微裂纹模型,分析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进而采用实验室试验探讨循环路径、循环峰值和围压等对Kaiser效应的影响,提出Kaiser效应合理的加载模式及峰值载荷,并建立其地应力测试方法。然后基于Byerlee-Anderson理论,分析矿井应力积累水平。运用广义Hoek-Brown岩体强度准则,建立煤层覆岩应力状态评价指标。结合实测地应力回归模型,研究主应力偏转和重复采动下煤层顶板应力场特征,并针对矿井强矿压在分析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其防治技术,最终形成矿井开采优化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再加载方向相对偏转角y小于10°时,微裂纹临界载荷相对值为0.9~1.1,Kaiser效应不存在方向独立性;γ在10°~60°之间时,Kaiser效应存在方向独立性。岩石内存在较大微量包裹气体膨胀能,应力解除后,封闭在其内部的众多微细流体包裹体随时间而渗流、移动和相变,产生更多微裂纹,导致再加载时微裂纹开裂所需临界载荷更小,Filicity比FR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2)揭示了高应力对Kaiser效应的影响机制,提出了 AE-DRA法合理加载模式。当首循环峰值载荷σp较大于先前最大应力σhmax时,高应力使岩石进一步产生损伤劣化积累,导致Kaiser效应不同于σhmax记忆,FR变化较大;当σp小于或稍大于σhmax时,岩石内部微元体产生变形失稳,但不会改变岩石裂纹尺寸,对之后循环Kaiser效应影响不明显。不同循环路径实质是通过首循环σp对岩石应力记忆产生影响。AE-DRA法采用载荷与位移控制的循环加载模式,首循环σp小于Kaiser效应点应力值,之后循环σp不超过扩容点应力值。三轴加载岩石Kaiser效应对应的差应力与围压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随循环加载次数增加,FR呈减小趋势;围压较低时,可直接采用单轴加载进行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3)建立了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并进行工程应用,获得了钻孔及附近应力场特征。将Kaiser效应测试值与空心包体法、ASR法和水力压裂法现场实测值对比,误差均在工程合理范围之内,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4)分析了煤层覆岩应力积累水平,建立了其应力状态评价指标。布尔台矿和保德矿区域断层摩擦系数平均0.3,远小于断层发生走滑型滑动的下限,应力积累水平整体较低。利用强度应力比指标对两矿进行评价,前者属中—高地应力场,后者属中等地应力场,与现场比较符合,验证了指标的可靠性。(5)主应力偏转对顶煤、基本顶主应力大小分布影响不明显,对方向影响较大。σ1随偏转角度增加而增大,σ3则相反。沿工作面走向,采空区上方形成应力壳结构,高度为90m左右。受上覆煤层开采影响,煤柱和采空区下工作面超前剧烈影响范围内基本顶σ1大小和方向相差均较大。主方向旋转和σ1增加、σ3减小均可导致顶板裂隙的扩展。(6)上下煤层同采、采空区侧动静载叠加和开采工艺参数等工程效应与覆岩关键层复合破断构成了布尔台矿复杂的开采条件。同时侏罗系砂岩普遍结构松散,胶结程度差,导致巷道大变形、片帮严重等强烈矿压显现。针对强矿压危险区域,采用卸压爆破、水压致裂超前预裂主控岩组等技术,可减缓强矿压显现。针对爆破堵塞研制的炮眼堵塞器能够实现多级缓冲胀裂,延长爆生气体作用时间,增强堵塞效果。基于实测地应力,建议开采400m水平时,将盘区大巷轴向布置在NS~N30°E,并对开采顺序和强度提出优化措施。

李金星[5](2016)在《龙永煤田培丰矿区滑覆推覆构造特征、成因及其找煤方向》文中指出培丰勘探区重新进行地质勘探施工已多年,重新施工钻孔26个。发现该区东部发育有呈"楔状叠瓦扇"走向近南北的推覆构造。推覆构造地表有槽硐探控制、地下有7个钻孔控制。在老地层推覆体下找到了童子岩组(P1t)煤系。对培丰勘探医东部构造形态认识方面有了新的具有规律性的认识,这一成果对龙永煤田今后类似矿区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唐秀龙[6](2015)在《基于SURPAC的煤层赋存特征研究 ——以孙疃煤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煤炭资源开采深度、速度及规模的增大,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给煤层高效、安全生产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只有根据煤层赋存规律,科学组织生产,才能够有效规避开采风险,提高煤炭开采效率。本论文在收集统计采区地质资料,井下实际揭露地层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孙疃井田10煤层稳定性特征、影响赋存沉积环境特征和区域地质特征,通过对煤层厚度、可采系数、变异系数、直接顶岩性、直接顶厚度、直接顶砂岩率、断裂分维值和断裂影响带的分析,建立了孙疃井田10煤层实体3DM模型,进行了孙疃井田10煤层赋存条件综合评价,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有:(1)通过对研究区10煤层厚度、变异系数和可采系数的分析,得出孙瞳井田大部分区域10煤层为较稳定煤层和稳定煤层,只有中部极小区域属于不稳定煤层;(2)煤层顶底板岩性对10煤层,岩性与煤厚的关系为:顶底板为泥岩的区域煤层相对较厚,而砂岩分布区域煤层则相对较薄;(3)应用SURPAC软件建立了孙疃井田地质数据库,生成了井田范围内10煤层实体3DM模型,经与实际资料对比分析,SURPAC所建实体模型基本一致,仅局部存在微小差异,说明矿体实体模型有效,符合实际情况;(4)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变异系数、可采指数、煤厚、直接顶岩性、直接顶厚度、直接顶砂岩率、断层分维值和断层影响区等8个指标,对研究区10煤层赋存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孙疃井田10煤层赋存条件较好和好的区域约占整个井田的75%,赋存条件差和一般的区域约占井田面积的25%。

邱占林,吴超凡,陈栋,罗城,王磊,陈万煌[7](2015)在《福建省二叠纪含煤区深部找煤靶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对二叠纪聚煤盆地的层序地层、聚煤规律、煤系盖层特征以及聚煤期后构造对煤系地层改造的基本认识基础上,选取福建省9个典型靶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滑覆体下、推覆体下、火山岩下及红层下出发寻找煤靶区。结果表明福建省二叠纪含煤区深部找煤前景较好,预测煤炭资源量约115808万t。该研究对缓解福建省煤炭缺口以及深部找煤均具有重要意义。

周达洪[8](2014)在《顶峰山(田螺形)煤矿岩溶水现状分析及对策》文中认为从煤矿地质构造及岩溶水规律入手,提出留设岩溶水隔水煤柱等思路,并对矿井防治岩溶水提出具体对策

黄尚泉[9](2013)在《顶峰山井田主采煤层对比分析探讨》文中提出在收集整理顶峰山井田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并研究井田的岩煤层对比。分析表明,在某些标志层特征不明显的情况下,找到其它某些特征明显的标志层对矿区的岩煤层对比可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苏水生[10](2012)在《福建省大田大吉煤矿区推覆构造控煤作用及深部找煤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根据煤矿区勘查资料①和广平推覆构造研究成果[1],论述大吉煤矿区推覆构造特征与控煤作用。认为区内童子岩组具有"二层楼"的特征,一部分煤系为受推覆构造影响的"外来岩系",而另一部分则表现为"原地岩系"。以卷入推覆构造的地层及相关的岩体时代分析,区内层间推覆构造和逆冲推覆构造分别形成于印支期[2]与燕山期。通过对大吉煤矿区推覆构造研究,总结近年来福建省以推覆构造为主导思想在深部找煤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对我省深部找煤进行探讨。

二、顶峰山井田构造特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顶峰山井田构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瓦斯生运聚散的构造动力学过程及数值模拟研究 ——以阳泉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演化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及岩浆活动
    2.3 阳泉矿区构造变形特征
    2.4 显微变形特征及应力-应变环境
    2.5 小结
3 煤层发育的构造控制
    3.1 煤层发育特征
    3.2 煤层形成与赋存的构造控制
    3.3 煤变质的构造控制
    3.4 煤变形的构造控制
    3.5 小结
4 构造煤孔-裂隙结构特征及瓦斯吸附特性
    4.1 构造煤裂隙结构特征
    4.2 构造煤孔隙结构特征
    4.3 构造煤瓦斯吸附特性
    4.4 小结
5 瓦斯生运聚散演化模拟及其构造控制
    5.1 埋藏史
    5.2 热成熟史
    5.3 瓦斯演化过程模拟
    5.4 瓦斯生运聚散演化的构造控制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新疆阜康低阶煤煤体结构及其地质控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现阶段研究状况
        1.3.1 煤体结构分类研究现状
        1.3.2 煤体结构反演方法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与成果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2.1.1 区域构造演化
        2.1.2 现今研究区域构造背景
    2.2 研究区域含煤地层沉积以及展布特征
        2.2.1 主要含煤地层特征
        2.2.2 主要含煤地层沉积特征
    2.3 水文地质特征
        2.3.1 垂向水文地质单元
        2.3.2 地下水化学特征
    2.4 主要煤层发育与展布
        2.4.1 42号煤层发育及展布特征
        2.4.2 44号煤层发育及展布特征
        2.4.3 45号煤层发育及展布特征
        2.4.4 46号煤层发育及展布特征
3 基于测井数据的煤体结构反演
    3.1 煤体结构划分与测井参数优选
        3.1.1 构造煤与煤体结构划分
        3.1.2 测井参数与煤体结构相关性理论依据
        3.1.3 参数优选与处理
    3.2 煤体结构识别模型的建立
        3.2.1 多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算法与建模
        3.2.2 深层全联接神经网络算法
        3.2.3 梯度下降优化算法
        3.2.4 深层全联接神经网络的建立
    3.3 煤体结构识别模型的测试准确率
        3.3.1 多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测试准确率
        3.3.2 深层全联接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过程与测试准确率
        3.3.3 煤体结构模型反演结果与煤芯样本观测结果的对比
4 煤体结构反演模型应用与评价
    4.1 单井识别结果与对比
    4.2 连井反演结果与对比
    4.3 测井各参数随煤体结构的变化趋势
    4.4 煤体结构反演模型评价
5 构造煤展布及其地质控因分析
    5.1 研究区主要煤层煤体结构展布预测
        5.1.1 42号煤层构造煤展布预测
        5.1.2 44号煤层构造煤展布预测
        5.1.3 45号煤层构造煤展布预测
        5.1.4 46号煤层构造煤展布预测
    5.2 煤体结构的地质控制因素
        5.2.1 沉积控制因素
        5.2.2 构造控制因素
6 结论
附:神经网络模型训练代码(PYTHON)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研究70年:成因·机理·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华北煤田岩溶陷落柱危害及其研究历程
    1.1 岩溶陷落柱危害
    1.2 研究历程
    1.3 国外研究情况
2 岩溶陷落柱研究进展
    2.1 岩溶陷落柱特征
        2.1.1 岩溶陷落柱形态特征
        2.1.2 岩溶陷落柱内部充填物特征
        2.1.3 岩溶陷落柱出露特征
        2.1.4 岩溶陷落柱结构构造特征
    2.2 岩溶陷落柱发育分布规律
        2.2.1 区域构造控制岩溶陷落柱区域分布规律
        2.2.2 区域岩溶陷落柱分布规律
        2.2.3 煤田内岩溶陷落柱发育分布规律
    2.3 岩溶陷落柱分类
        2.3.1 陷落柱单项指标分类
        2.3.2 陷落柱综合指标分类
    2.4 岩溶陷落柱成因
        2.4.1 陷落柱形成基本条件及控制因素
        2.4.2 岩溶陷落柱成因
        2.4.3 岩溶陷落柱形成时间
    2.5 岩溶陷落柱导水性
        2.5.1 岩溶陷落柱导水性影响因素及条件
        2.5.2 岩溶陷落柱导水性宏观定性辨识
        2.5.3 岩溶陷落柱导水性微观定量半定量辨识
    2.6 岩溶陷落柱预测及探查
        2.6.1 岩溶陷落柱预测
        2.6.2 岩溶陷落柱探查
3 岩溶陷落柱突水机理分析
    3.1 岩溶陷落柱突水机理
    3.2 岩溶陷落柱突水模式及判据
    3.3 岩溶陷落柱突水危险性评价
    3.4 岩溶陷落柱突水量预测
    3.5 岩溶陷落柱治理
        3.5.1 岩溶陷落柱综合治理原则
        3.5.2 岩溶陷落柱突水治理
        3.5.3 岩溶陷落柱超前治理
4 岩溶陷落柱及其突水机理研究展望
    4.1 待解科学问题
    4.2 工程技术解决措施
        4.2.1 岩溶陷落柱精细探测精准定位精致堵水
        4.2.2 陷落柱突水监测预警系统
    4.3 建议
5 结论

(4)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应力分布规律综述
        1.2.2 岩石Kaiser效应试验研究现状
        1.2.3 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研究现状
        1.2.4 地应力在采矿工程中应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Kaiser效应理论分析与试验方案设计
    2.1 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
        2.1.1 基于Griffith模型的微裂纹临界载荷
        2.1.2 再加载方向偏转对Kaiser效应影响
    2.2 Kaiser效应时间延迟与多期性
        2.2.1 Kaiser效应时间延迟机理
        2.2.2 Kaiser效应多期性探讨
    2.3 Kaiser效应试验方案
        2.3.1 单轴加载试验方案
        2.3.2 古地磁岩芯定向方案
        2.3.3 三轴加载试验方案
    2.4 Kaiser效应点识别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Kaiser效应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3.1 不同循环路径下Kaiser效应研究
        3.1.1 高应力对Kaiser效应的影响机制
        3.1.2 多次等幅循环下Kaiser效应特征
    3.2 不同循环峰值载荷下Kaiser效应研究
        3.2.1 循环峰值载荷与Kaiser效应应力水平关系
        3.2.2 Kaiser效应存在的应力水平
        3.2.3 合理的循环加载模式
    3.3 不同加载速率下Kaiser效应研究
    3.4 不同含水率下Kaiser效应研究
    3.5 不同埋深下Kaiser效应研究
    3.6 不同围压下Kaiser效应研究
        3.6.1 双周期循环加卸载中的Kaiser效应
        3.6.2 岩石三轴与单轴Kaiser效应关系
        3.6.3 围压对Kaiser效应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方法与应力状态指标
    4.1 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
        4.1.1 试样选制与测试方法
        4.1.2 主应力大小和方向计算
        4.1.3 古地磁岩芯定向技术
    4.2 布尔台矿地应力测试与分析
        4.2.1 工程地质概况
        4.2.2 地应力分布特征
        4.2.3 地应力方向分析
        4.2.4 地应力测试结果验证
    4.3 保德矿地应力测试与分析
        4.3.1 工程地质概况
        4.3.2 地应力分布特征
        4.3.3 地应力方向分析
        4.3.4 地应力测试结果验证
    4.4 煤层覆岩应力状态评价
        4.4.1 应力积累水平分析
        4.4.2 广义Hoek-Brown岩体强度估算
        4.4.3 基于岩芯分级的GSI研究
        4.4.4 煤层覆岩应力状态评价指标
        4.4.5 工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应力实测的煤层顶板应力场特征
    5.1 布尔台矿地应力场反演
        5.1.1 反演方案设计
        5.1.2 数值模型构建
        5.1.3 反演结果分析
        5.1.4 顶板初始应力状态评价
    5.2 主应力偏转下顶板应力场特征
        5.2.1 数值模型构建
        5.2.2 主应力大小分布
        5.2.3 主应力方向分布
        5.2.4 顶板应力路径
    5.3 重复采动煤层顶板应力场特征
        5.3.1 数值模型构建
        5.3.2 主应力分布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煤层开采矿压显现与强矿压防治技术
    6.1 布尔台矿矿压显现分析
        6.1.1 矿井开采条件
        6.1.2 22煤层矿压显现
        6.1.3 42煤层矿压显现
    6.2 工作面强矿压主控因素分析
        6.2.1 开采工程效应
        6.2.2 覆岩主控岩组作用
    6.3 工作面强矿压防治技术
        6.3.1 无煤柱开采
        6.3.2 顶板预裂爆破
        6.3.3 顶板水压致裂
    6.4 布尔台矿开采方案优化
        6.4.1 采掘布置评价
        6.4.2 开采顺序和强度优化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龙永煤田培丰矿区滑覆推覆构造特征、成因及其找煤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培丰矿区勘探情况
2 矿区地质特征
3 矿区构造特征
4 矿区岩浆岩特征
5 矿区滑覆、推覆构造特征
    5.1 矿区滑覆构造
    5.2 矿区推覆构造
6 矿区滑覆、推覆构造成因分析
    6.1 矿区滑覆、推覆构造成因探讨
    6.2 矿区滑覆、推覆构造形成时间顺序探讨
7 找煤方向探讨
8 结语

(6)基于SURPAC的煤层赋存特征研究 ——以孙疃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层沉积环境
        1.2.2 煤层厚度分布规律
        1.2.3 煤层稳定性分析
        1.2.4 SURPAC软件在研究煤层赋存条件方面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地层
        2.2.1 区域地层
        2.2.2 井田地层及含煤情况
    2.3 构造特征
        2.3.1 区域构造
        2.3.2 井田构造
        2.3.3 构造复杂程度分析
    2.4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2.4.1 地形及地表水
        2.4.2 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2.4.3 隔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
    2.5 岩浆岩
3 10煤层赋存规律
    3.1 10煤层判识
        3.1.1 钻孔取芯解释
        3.1.2 钻孔测井曲线解释
        3.1.3 研究区10煤厚度变化特征
    3.2 10煤层赋存条件
        3.2.1 10煤底板标高
        3.2.2 10煤层厚度分布特征
    3.3 10煤厚稳定性分析
        3.3.1 煤层的可采性指数
        3.3.2 煤层厚度变异系数
    3.4 影响煤层赋存沉积特征分析
        3.4.1 直接顶底板岩性展布特征分析
        3.4.2 直接顶底板岩性与煤厚关系
4 井田煤层三维可视化研究
    4.1 SURPAC软件系统简介
    4.2 SURPAC软件地质数据库简介
    4.3 孙疃井田10煤层地质数据库建立
        4.3.1 钻孔资料分析
        4.3.2 地质数据库建立
    4.4 孙疃井田三维地质实体模型
        4.4.1 实体模型构建原理与方法
        4.4.2 地质实体模型的构建
        4.4.3 三维地质模型有效性验证及复合显示
    4.5 本章小结
5 煤层赋存条件综合评价
    5.1 评价方法及基本原理
    5.2 评价指标选取
    5.3 权重的确定
    5.4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5.5 评价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福建省二叠纪含煤区深部找煤靶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省二叠系地层含煤性规律及特征分析
    1. 1 层序地层
    1. 2 煤系沉积特征
    1. 3 含煤性变化规律
    1. 4 聚煤期后构造对煤系地层改造
    1. 5 重点靶区分类
        ( 1) 滑覆体下
        ( 2) 推覆体下
        ( 3) 火山岩下
        ( 4) 红层与推覆体下
2 重点靶区分析与预测
    2. 1 滑覆体下找煤
        2. 1. 1 田坑找煤靶区
        2. 1. 2 后路洋找煤靶区
        2. 1. 3 杏坑北找煤靶区
        2. 1. 4 瓦窑坪矿区深部
    2. 2 推覆体下找煤
        2. 2. 1 内坑找煤靶区
        2. 2. 2 下寨找煤靶区
    2. 3 火山岩下找煤
        2. 3. 1 张公垄找煤靶区
        2. 3. 2 樟半坑找煤靶区
    2. 4 红层及推覆体下
3 结论

(8)顶峰山(田螺形)煤矿岩溶水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概况
    1.1 矿井位置及自然地理
    1.2 矿井基本情况
2 矿井地质、水文地质
    2.1 矿井地质特征
    2.2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3 矿井开采受岩溶水影响程度分析
    3.1 岩溶水调查
    3.2 岩溶水影响程度
4 岩溶水防治的措施
5 岩溶水对策

(9)顶峰山井田主采煤层对比分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童子岩组第3段地层特征
    1.1 下亚段 (P1t3-1)
    1.2 中亚段 (P1t3-2)
    1.3 上亚段 (P1t3-3)
2 矿区主采煤层对比分析
    2.1 地质特征对比法
    2.2 主采煤层地质特征
3 结论

四、顶峰山井田构造特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瓦斯生运聚散的构造动力学过程及数值模拟研究 ——以阳泉矿区为例[D]. 李凤丽.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新疆阜康低阶煤煤体结构及其地质控因分析[D]. 张珺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3]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研究70年:成因·机理·防治[J]. 尹尚先,连会青,刘德民,尹慧超. 煤炭科学技术, 2019(11)
  • [4]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与应用研究[D]. 杨东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5]龙永煤田培丰矿区滑覆推覆构造特征、成因及其找煤方向[J]. 李金星. 企业技术开发, 2016(19)
  • [6]基于SURPAC的煤层赋存特征研究 ——以孙疃煤矿为例[D]. 唐秀龙. 安徽理工大学, 2015(08)
  • [7]福建省二叠纪含煤区深部找煤靶区研究[J]. 邱占林,吴超凡,陈栋,罗城,王磊,陈万煌. 龙岩学院学报, 2015(02)
  • [8]顶峰山(田螺形)煤矿岩溶水现状分析及对策[J]. 周达洪. 能源与环境, 2014(02)
  • [9]顶峰山井田主采煤层对比分析探讨[J]. 黄尚泉. 能源与环境, 2013(06)
  • [10]福建省大田大吉煤矿区推覆构造控煤作用及深部找煤的应用[A]. 苏水生. 地质调查 环境保障 实现找矿新突破-2012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 2012

标签:;  ;  ;  ;  ;  

顶峰山矿区构造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