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青年的媒介接触动机──“当代传媒与青年”抽样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寒[1](2021)在《返乡创业人员的媒介使用行为研究 ——基于泗洪县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朱嗣杰[2](2020)在《新农村“网红扶贫”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针对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当前,新农村扶贫的路径主要集中在“国家政策扶贫”上,脱贫形式主要是易地搬迁、社会保障、生态补偿等,依靠国家政策、资金和社会资助完成的脱贫,难以从本质上帮助农村全面、自主地脱贫。“网红扶贫”作为一种基于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文化环境衍生的扶贫形式,将“网红营销”模式应用于扶贫工作,在话题、热度、社会影响上形成一定规模,继而进行商业突破、实现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在新媒体技术高速进步的背景之下,普通扶贫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网红扶贫传播通过互联网背景逐渐发展。形成三大主要的传播特征。整合互联网资源,形成了社会关注和效应;其次,继承网红传播路径,形成多元化的传播优势;在此,加强专业化管理化模式,提升精准扶贫的效率。网红扶贫传播的在初步发展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从社会认知角度而言,通过网络渠道收获了大量媒体和受众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专家和企业的讨论;从社会态度而言,网红扶贫通过切实落地的扶贫手段帮助大量贫困地区脱贫打消了受众的疑虑,收获了政府部门与业界专家的肯定与鼓励;而在社会转变的进程中,网红扶贫成为了受众、贫困地区、新媒体平台之间的桥梁,帮助三者互惠互利、共享共赢。然而,在网红扶贫发展的初期,因为发展不平衡和不成熟,也存在着不少漏洞。在传播主体上,文化素养偏低和过分商业化的态度使得网红扶贫传播难以发展彻底;在传播路径中,内容的单一化、粗鄙化与平台的监管不力造成其发展屡遭诟病;在传播效果中,传播区域的不平衡以及受众态度的娱乐化使得网红扶贫传播失去公信力。针对种种弊端,从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提升到传播内容的严格监管以及政府、媒体的正面宣传都是其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精准扶贫战役处于成功的关键点。网红扶贫传播是基于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一次创新,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只有理清当前问题的症结、把握号未来发展的方向才能走出扶贫的困境,帮助贫困地区顺利脱贫,走向致富。
李勇[3](2020)在《用户对新闻客户端的使用偏好及满意度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4G技术的普及和5G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日渐“平民化”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公众获取新闻的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往传统的媒介渠道,越来越多的公众突破传统媒介所营造的“信息围墙”,将新闻客户端作为获取信息的利器。新闻客户端以其极大地便捷性,营造了一种“随手看新闻”的国民级现象。新闻客户端吸粉的手段不单单是凭借其极大地传播便捷性,新闻客户端还以其海量的信息、不断更新的功能体验和不断优化的用户体验,受到大多数用户的青睐。目前新闻客户端市场主打的新闻客户端类型有三种: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门户网站类新闻客户端。笔者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量化研究等方法总结用户使用新闻客户端的行为偏好及影响用户对新闻客户端满意度的因素。文章共分为七个部分,具体概述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研究相关背景及选题依据、意义、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系统阐述,界定与本次研究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对新闻客户端的定义、类型、发展状况做相关介绍,对应本文的第一章;第三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通过梳理以往学者的研究,总结研究问题,并对相关观点进行总结阐释,对应本文的第二章;第四部分主要内容为笔者与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的采访对话部分,对应本文第三章;第五部分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同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确定影响用户对新闻客户端满意程度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假设,进行问卷设计等,对应本文的第四章;第六部分为数据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通过对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大致总结用户对新闻客户端的使用行为偏好,第二,对影响新闻客户端满意程度的因素展开实证分析,主要通过样本信度检验、效度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展开,对应本文的第五章;第七部分主要是新闻客户端的优化建议,并对研究不足做出阐述,对应本文第六章。笔者主要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主要切入点,将影响新闻客户端的满意程度划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信息需求满足程度、个人整合需求满足程度、社会整合需求满足程度、新闻客户端信息质量的高低、用户的功能体验,因此笔者在进行问卷设计时,将不同的考察维度分别设置4至5个考察项,通过对各变量进行降维做因子分析,并通过因子分析发现所提取出的主成分与问卷划分的维度一致。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性检验笔者发现,用户对新闻客户端的满意程度与上述5个维度均存在正向相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回归分析结果,笔者得出如下结论,信息需求满足程度、个人整合需求满足程度、新闻客户端信息质量、用户对新闻客户端的功能体验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用户对新闻客户端的满意程度,而通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整合需求的满足程度与用户对新闻客户端的满足程度无太大关联。
周楠[4](2020)在《“使用与满足”视阈下社交app用户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媒介已经成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它正在或已经极大程度地影响和改变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基于移动媒介出现的社交软件更是侵占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不仅改变了以往的信息传递方式,更是形成了独特的社交文化。如今市面上活跃着那么多的社交app,它们的用户使用行为有何差异,这些差异又是基于怎样的原因而形成的。文章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了市面上热门的八个社交软件,从社交app上用户之间关系的强弱入手,将其分类为强关系的熟人社交app、弱关系社交app、零关系的陌生人社交app三类。结合“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框架,将受众接触社交app的使用动机为五类:认知动机、情感动机、个人整合动机、社会整合动机、休闲娱乐动机。将受众使用动机后的满足情况也分为五类:认知满足、情感满足、个人整合满足、社会整合满足、休闲娱乐满足。从使用与满足两个大层面去考察三类社交app的用户使用行为,以及和人口统计学因素上的差异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用户主要出于个人整合动机、休闲动机和社会整合动机去使用强关系型的社交app;主要出于认知动机和休闲娱乐动机去使用弱关系型社交app;主要出于社会整合动机和情感动机去使用零关系型社交app。文化水平对用户使用动机有显着差异影响;性别、年龄、月均支出对用户使用动机有部分显着差异影响;职业身份、居住区域对用户使用动机没有显着差异影响。用户通过社交app获得满足的情况与用户使用动机保持高度一致性。对于强关系型的社交app,用户的个人整合满足、休闲娱乐满足和社会整合满足程度较高;对于弱关系型的社交app,认知满足和休闲娱乐满足程度最高;对于零关系型的社交app,社会整合满足、情感满足和休闲娱乐满足程度最高。性别对用户的满足程度有显着差异影响;文化水平、职业身份、月均支出对用户满足程度有部分显着差异影响;年龄、居住区域对用户满足程度没有显着差异影响。
龚雪[5](2020)在《现代媒介对土家族村落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以恩施鲁竹坝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国家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传播公共服务体系得到完善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日常生活逐渐被现代媒介浸入,媒介已成为少数民族受众认识世界、人际交往和消遣娱乐的重要途径。探讨现代媒介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方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市白杨坪镇的土家族村落——鲁竹坝村为研究对象,以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鲁竹坝村民使用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电脑等现代媒介的数据与资料,对调查对象的媒介接触情况、内容偏好、内容信任度以及人口统计学基本指标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发现:电视和手机是鲁竹坝村民日常生活使用的主要媒介,村民偏好于娱乐性媒介内容,手机对鲁竹坝村民的影响最大,电视退居第二,而报纸、广播、电脑对鲁竹坝村的影响较小。在现代媒介环境下,鲁竹坝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构,主要表现在村民的劳动生产、生活消费、文化娱乐和社会关系四大领域。在劳动生产方面,鲁竹坝村民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商品宣传,使鲁竹坝村的产业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改善,也促进了鲁竹坝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生活消费方面,鲁竹坝村民对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做出了一定的调整,逐渐向城市消费生活发展与靠拢;在文化娱乐方面,随着电视和手机的进入,“乡村夜话”和露天电影逐渐淡出鲁竹坝村的历史舞台,现实生活的“群体激情”被手机的“线上狂欢”所取代;在社会关系方面,手机微信拓展了鲁竹坝村民的社会关系圈,也因长辈在媒介技术上的劣势而瓦解了传统的父为子纲的权力模式。现代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对鲁竹坝村民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鲁竹坝村民的媒介接触存在着媒介资源失衡、媒介功能缺失、媒介素养较低等问题,文章结合鲁竹坝村的实际情况,尝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同类型乡镇村民使用现代媒介提供更好的适用范式。
颜环宁[6](2020)在《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 ——以新浪新闻(2006-2019)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老龄化背景下,伴随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升级,信息传播趋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数字信息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流,各种新媒介不断崛起。数字化、老龄化这两股趋势的交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塑造着人口老龄化社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为社会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本研究拟综合运用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浪新闻2006年3月至2019年8月(13年6个月)的老年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对老年人媒介形象展开全面研究,旨在回应这两股趋势的交织现实,为老年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相关知识。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新闻报道在报道框架、报道对象属性以及报道内容指标三方面具有相应的特点。报道框架方面,报道数量总体份额不足,稳中有升后的爆发式增长再骤降;报道篇幅中“简短小型化”势头明显;报道消息来源上精英化松动,专家与路人并驾齐驱;报道体裁中消息与通讯始终独大且稳中有升,其它体裁日渐缩水;报道形式由单一平面转向综合立体。报道对象属性方面,男性始终一枝独秀,女性变动中缓慢成长;高龄化报道明显,发展趋势逐渐平缓;城镇老年人为主,东中西部依次递减,全国报道居多;退休前职业身份多为普通老人;生理形象不健康,心理形象积极,社会形象消极化。报道内容指标方面,配角比例有所下降,主角式报道增多;报道偏重于物质生活;报道主题社会类占主流,呈多元化发展;报道倾向负面多于正面,客观报道趋势明显。在此基础上,老年人媒介形象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老年群体媒介形象“更加高龄衰弱”;女性老年人报道份额不足且形象更加负面;农村老年人报道份额不足且形象偏于负面。与此同时,对老年群体的典型形象进行分析总结如下:弱势无用的老年人占多数,主要分为被关怀救助、经济薄弱、家庭负担、上当受骗四种类型;孤寡独居和违法犯罪的老人报道占比较多。本研究亦从宏观因素对老年人媒介形象消极负面化报道作出解释,并针对此问题作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具体来看,影响老年人媒介形象构建的因素主要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基薄弱、媒介商业化与专业素养缺失、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以及舆论氛围的影响等四个方面。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本研究从夯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根基、提高媒体从业者的新闻素养、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引导老年人自我改变等方面为治理老年人媒介形象建言献策。
高云[7](2020)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农民媒介接触行为研究 ——基于修武县的实地调查》文中指出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获得了大批忠实的“粉丝”,迅速打压并蚕食着传统媒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移动互联网,这种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不仅表现在城市地区,同样也表现在农村地区。在这种环境大背景下,农民的媒介接触和使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媒介已经成为农民了解世界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和工具。不仅如此,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为代表的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比较突出的问题,“三农”问题得不到改善,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农民媒介接触研究涉及颇多,但多侧重于大众媒介时代,主要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农民媒介接触研究还有所欠缺。为了客观真实了解农民现今的媒介接触行为,本文选取河南省修武县作为调查对象,在该地发放总计4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335份)并随机采访10人。通过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等方法,获得了修武县农村地区农民媒介接触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并将所获得数据资料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探讨出当地媒介接触的特点和问题。首先,本文介绍了修武县农村农民媒介接触行为的调查研究设计概况,叙述了调查地修武县的基本县情和媒介发展情况,并且对样本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描述,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月收入。另外还重点叙述了问卷的设计和访谈情况。其次,通过对问卷进行文本分析,总结当地在媒介拥有量、媒介接触行为、媒介信任与满意方面的情况。在媒介拥有量上,手机的拥有量占据着第一位置。在媒介接触上,期刊报纸的接触率很低;传统广播虽然“遇冷”,但网络广播、车载广播深受听众喜爱;电视的拥有率不低,但是接触时间并不长。作为新媒介,电脑的接触率并不高,而当地农民对手机却有着很深的依赖感。在媒介信任与满意度上,当地总体表现出比较乐观的态度。最后,通过统计出的数据概括修武农民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接触行为所呈现的新特点。比如移动互联网提高当地农民获取和发布信息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民处于信息弱势群体的地位;报纸、杂志和广播使用率较低,而传统广播随着车载广播与移动广播的发展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获得了稳定的听众群;新媒体接触的主力军在年龄上出现向上过渡趋势,青年人不再成为新媒介接触的主要人群,用手机上网已成为40到60岁人群的日常习惯;社交动机成为媒介接触的主要驱动力,这大大拓展了乡土联系的范围。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媒介接触行为与大众媒介时代相比有所不同,但也不能轻易忽视所存在的问题。如媒介接触比例失衡、地方媒体涉农服务功能发挥有限、农民媒介素养不高、缺少对农新媒介技能培训等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多方合力来助力农村更加健康稳定发展。如政府部门需要做好统筹规划和对农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地方媒体应充分利用好县级融媒体,通过融媒体新闻矩阵来为农服务;农民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与文化修养,学会媒介的基本操作和知识;意见领袖也要发挥好对农新媒介技能培训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地区学会利用互联网增产增收。
王婧婧[8](2020)在《基于TAM模型的公众媒介接触对流感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流感作为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实行全球检测的首要传染病,成为全球目前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预防疾病所需耗费成本最低的手段之一就是接种疫苗,接种疫苗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具有广泛的公共卫生意义。然而在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流感防治信息在公众中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那么本应发挥“改变受众认知态度和促进健康行为”效果的媒介与公共健康问题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又会存在哪些影响因素,都值得引起学界重视并进行相关探索。此次研究有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包含有绪论与第一章,陈述了此次课题的研究动机与研究价值,通过整理和总结相关资料,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并定义了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方法和假设;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该部分进行了公众媒介接触与流感防治认知态度的数据分析,验证了假设与模型,探讨了媒介接触对流感疫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关系;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与建议部分,也就是第四章,在收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公众的媒介接触情况对流感防治信息的有效传播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公众通过媒介接触对接种流感疫苗意愿的影响存在,也就是说公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分别通过影响其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提升了对流感疫苗的使用意愿。同时,学历、生活地区、月收入水平也影响着公众对流感防治的态度。此外,互联网和医生/医疗机构这些渠道优势显着。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认为有针对性的制定媒介优化策略、促进健康信息的有效传播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表现为要促进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深度融合、发挥人际传播渠道的说服作用、提高流感信息的实用性、发挥医生的强势话语作用。旨在更好地提升中国公众对流感疫苗的接受度,为流感疫苗的推广和流感的防治提供科学的资料参考。
袁媛[9](2020)在《南充市近郊农村儿童的手机媒介接触及其对社会化的影响》文中提出近年来,手机媒介不断融入人们的生活。它拓宽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重构社会的信息环境,也改变人们的交往和消费方式。在这种媒介环境中,农村儿童的手机媒介接触情况如何?手机媒介接触是否会影响农村儿童的社会化?本研究以传播学为研究视角,探究手机媒介接触与农村儿童社会化的关联。通过问卷、访谈和个案分析对四川省南充市三所小学的三到六年级共572名儿童进行深入调查,试图厘清:农村儿童的手机媒介使用模型是否与留守、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因素联系紧密;农村儿童偏好媒介内容中的暴力呈现、婚恋观、消费观等是否会对其产生影响;手机媒介接触对农村儿童的性别社会化、消费社会化、社交社会化、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是否相关。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媒介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影响源,因而手机媒介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研究发现:1.通过SPSS25.0统计软件对受调查儿童的手机媒介接触行为与人口学因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在接触来源、接触动机、接触时长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均显示出明显差异;学习、娱乐、社交是农村儿童接触手机的主要动机;过半家长会严格控制儿童接触手机的时长,但几乎不筛选儿童接触的媒介内容。2.对受调查儿童偏好的电视剧、电影、手机游戏、抖音网红四个类型的内容进行统计,并对人数最多的偏好内容进行个案分析发现:偶像剧中的人物形象对农村儿童具有示范作用,其奋斗过程和婚恋观为他们营造美好的想象;电影中的正义、幽默暴力呈现让农村儿童更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超七成女童也经常玩手机游戏,游戏中的暴力与儿童的暴力模仿行为显着相关;抖音网红作品对性别气质、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表达等内容具有一定积极意义。3.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村儿童手机媒介接触行为与其在性别社会化、消费社会化、社交社会化、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五个方面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手机媒介接触与农村儿童早恋倾向相关、助长农村儿童攀比风气、拓宽农村儿童学习路径、增添农村儿童交往渠道、误导农村儿童道德选择,并发现手机媒介接触对农村儿童具有推动其学习方式变革和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刺激其非理性消费和误导其道德行为判断的消极影响。目前,三所小学中的手机媒介接触与农村儿童社会化问题与我国其他农村地区有诸多相似性。因此,对三所小学的调查结果可以为国内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任丽颖[10](2020)在《新媒介接触对西北农村已婚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 ——以甘肃省华池县五蛟镇李良子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APP的普及,为农村已婚女性的媒介接触带来了更多渠道和机会,同时也丰富了她们的媒介接触种类和内容,使其在媒介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了新的媒介接触习惯。由于农村已婚女性的消费行为与其媒介接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新的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下,其消费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与传统消费行为相比,现阶段农村已婚女性的消费需求、消费动机、消费内容、以及消费渠道和方式、消费频率和金额深受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五蛟镇李良子村的已婚女性为研究样本,在对其媒介接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新媒介接触对其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该村具有很高的网络普及率,手机成为村里的“强势媒体”,受访对象使用时间最长、接触频率最高、偏好程度最大的媒介都是智能手机;二、在新媒介接触过程中,受访对象的消费需求、消费动机、消费内容、消费渠道和消费方式均受到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影响,其中,消费渠道和消费方式是受影响最大的指标,并且消费频率和消费金额也在新媒介接触过程中有所增加;三、部分受访对象由消费者转向销售者,完成了身份的转变,这种双重身份,使她们的消费情况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她们的消费在当地已婚女性当中有风向标的作用,为更多农村已婚女性熟悉网络消费、加入电商行业提供了示范和经验;四、由于众多电商、网红主播所营造的“老铁经济”存在商品来源、品牌、质量等无法保证的状况,加之目前网购平台对电商入驻审核体系还不完善,受访对象在网购过程中遭遇“欺诈行为”也是常有之事,但这一现象并未得到受访对象的重视。
二、上海青年的媒介接触动机──“当代传媒与青年”抽样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青年的媒介接触动机──“当代传媒与青年”抽样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新农村“网红扶贫”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缘起 |
0.1.2 研究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网红”及“网红”经济研究 |
0.2.2 有关网络扶贫的研究 |
0.2.3 有关新农村传播的研究 |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 |
第1章 新农村“网红扶贫”传播的背景 |
1.1 新媒体技术应用全民化 |
1.1.1 媒介技术准入门槛降低 |
1.1.2 媒介操作流程简化 |
1.2 网络扶贫政策落实 |
1.2.1 “新媒体扶贫”政策的全面落实 |
1.2.2 “国家政策扶贫”到“自主精准扶贫”的决策性改变 |
1.3 网络经济运作扩大化 |
1.3.1 农产品经济区域共享时代来临 |
1.3.2 “网红”数字资本运作模式形成 |
1.4 互联网文化发展大众化 |
1.4.1 互联网成为泛娱乐化时代的欢乐场 |
1.4.2 贫困地区成为低俗文化蔓延的温床 |
第2章 新农村“网红扶贫”传播的特点 |
2.1 “大IP”式的营销资源整合 |
2.1.1 推出新媒体平台“网红扶贫”项目 |
2.1.2 培养贫困地区“网红领袖” |
2.1.3 借助“网红”人气精准扶贫 |
2.2 “多元”化的扶贫传播内容 |
2.2.1 地域开发网红农村产品 |
2.2.2 个性打造网红农村文化 |
2.3 “轰炸”式的大众传播路径 |
2.3.1 “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土味模式 |
2.3.2 “夺眼球”式的宣传话题 |
2.3.3 视听与内心双重冲击的传播效果 |
2.4 “专业”化的媒介管理模式 |
2.4.1 整体性规划“网红品牌” |
2.4.2 衍生拓展“网红周边” |
2.4.3 多维设计“网红人设” |
第3章 新农村“网红扶贫”的传播效果 |
3.1 新农村“网红扶贫”的社会认知 |
3.1.1 网络媒体关注度高于传统媒体 |
3.1.2 受众认知呈现年轻化 |
3.2 新农村“网红扶贫”的受众态度 |
3.2.1 受众质疑,态度回暖 |
3.2.2 官方点赞,保持谨慎 |
3.2.3 专家鼓励,渴求创新 |
3.3 新农村“网红扶贫”的受众角色转换 |
3.3.1 新媒体平台成为多维的“大赢家” |
3.3.2 受众由内容接受者变为扶贫参与者 |
3.3.3 帮扶对象由受助者成为内容生产者 |
第4章 新农村“网红扶贫”传播的不足 |
4.1 传播主体:整体素质偏低,扶贫观念不明 |
4.1.1 “网红”扶贫主体文化素养偏低 |
4.1.2 商业属性主导“网红平台” |
4.2 传播路径:传播内容单一,平台监督不力 |
4.2.1 异化为走红捷径 |
4.2.2 内容同质化 |
4.2.3 平台评价良莠不齐 |
4.3 传播效果:传播范围局限,扶贫效果不明显 |
4.3.1 覆盖范围局限 |
4.3.2 泛娱乐导致过度消费 |
4.3.3 争议性降低政府公信力 |
第5章 新农村“网红扶贫”传播的建议 |
5.1 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媒介素养 |
5.1.1 建立完整的新媒体技术培训机制 |
5.1.2 多维开发新媒体内容的传播载体 |
5.1.3 针对性设立新媒体开发专项资金 |
5.2 加强“网红扶贫”传播的内容审查 |
5.2.1 深化网络主体的“扶贫意识” |
5.2.2 培养符合当地特色的新媒体发展模式 |
5.2.3 树立传播主体正确的政策观念 |
5.3 依托政府政策助力“网红扶贫”传播 |
5.3.1 推动贫困地区“网红扶贫”模式的多边合作 |
5.3.2 设定地方式的“网红扶贫”传播内容红线 |
5.3.3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政府公信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3)用户对新闻客户端的使用偏好及满意度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依据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本文创新点 |
六、相关概念界定 |
第1章 新闻客户端及其发展历程 |
1.1 新闻客户端定义及类型 |
1.2 目前我国新闻客户端的发展现状 |
第2章 新闻客户端研究的文献综述 |
2.1 关于新闻客户端内容、运营模式的研究 |
2.2 关于新闻客户端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
2.3 关于使用与满足和媒介接触行为研究 |
第3章 用户对新闻客户端的需求及期待 |
3.1 新闻客户端使用情况 |
3.2 受访者的使用动机 |
3.3 受访者对新闻客户端的功能期待及满意度 |
第4章 研究假设及问卷设计 |
4.1 新闻客户端满意度影响因素的选取 |
4.2 新闻客户端满意度的定量判断 |
4.3 新闻客户端满意程度影响因素的假设 |
4.4 问卷设计与发放回收 |
4.4.1 问卷设计 |
4.4.2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
第5章 实证数据分析及结果验证 |
5.1 用户使用行为偏好的描述性统计 |
5.1.1 新闻客户端使用偏好 |
5.1.2 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类型 |
5.1.3 用户使用新闻客户端时段及时长的特征 |
5.1.4 用户对新闻客户端的功能期待 |
5.2 样本信度检验 |
5.3 主成分分析 |
5.4 相关性检验 |
5.5 用户对新闻客户端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5.6 结论 |
第6章 建议与总结 |
6.1 新闻客户端优化建议 |
6.1.1 借力大数据,强化个性推荐 |
6.1.2 辨别真实性,做内容把关者 |
6.1.3 避免媚俗化,净化传播环境 |
6.1.4 规避商业化,注重用户体验 |
6.1.5 独辟蹊径,实现差异化发展 |
6.1.6 完善信息类型,打造多样性平台 |
6.1.7 用户至上,优化界面和功能设计 |
6.1.8 适时适度,避免过度推送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实习情况 |
致谢 |
(4)“使用与满足”视阈下社交app用户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可行性分析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媒介使用 |
1.2 社交app |
1.3 “使用与满足”理论 |
1.4 研究假设 |
第2章 基于社交app用户使用动机的深度访谈 |
2.1 样本概况 |
2.2 常使用的社交app |
2.3 社交app的使用动机 |
第3章 社交app的用户使用行为分析 |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3.2 媒介使用行为 |
3.3 社交app用户使用动机分析 |
3.4 社交app用户满足情况分析 |
第4章 社交app用户使用动机的差异化分析 |
4.1 性别 |
4.2 年龄 |
4.3 学历 |
4.4 职业身份 |
4.5 月均支出 |
4.6 常住区域 |
第5章 社交app用户满足程度的差异化分析 |
5.1 性别 |
5.2 年龄 |
5.3 学历 |
5.4 职业身份 |
5.5 月均支出 |
5.6 常住区域 |
第6章 结论 |
6.1 用户使用社交app的动机差异 |
6.2 用户使用社交app的满足差异 |
6.3 不同用户的使用动机差异化结论 |
6.4 不同用户的满足程度差异化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现代媒介对土家族村落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以恩施鲁竹坝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 |
(二)理论概述 |
四、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调研地点及调研样本的定量分析 |
第一节 鲁竹坝村背景 |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
二、民族融合下的鲁竹坝 |
三、独特的土家风俗习惯 |
第二节 鲁竹坝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一、性别结构 |
二、民族结构 |
三、年龄结构 |
四、学历结构 |
五、职业分布 |
第三节 鲁竹坝村现代媒介接触情况 |
一、接触情况 |
二、内容偏好 |
三、内容信任度 |
第二章 鲁竹坝村村民现代媒介接触现状 |
第一节 难以“成长”的报纸 |
一、报纸是“文化人”的专属品 |
二、报纸“供需失衡” |
第二节 沦为“背景”的广播 |
一、“声音嘶哑”的大喇叭 |
二、陶冶“情趣”的车载广播 |
第三节 “地位”难保的电视 |
一、记忆中的黑白电视 |
二、普及化的彩色电视 |
第四节 “后起之秀”的手机 |
一、村民对手机的认知程度 |
二、APP“入主”村民手机 |
三、网购已成“新潮流” |
第三章 现代媒介对鲁竹坝村生活方式的重构 |
第一节 现代媒介对村民劳动生产的重构 |
一、商品销售模式升级 |
二、广告宣传范式多样 |
第二节 现代媒介对村民生活消费的重构 |
一、重塑了消费理念 |
二、扩展了消费选择 |
第三节 现代媒介对村民文化娱乐的重构 |
一、拓展了文化学习路径 |
二、增加了休闲娱乐渠道 |
第四节 现代媒介对村民社会关系的重构 |
一、放大了社会交往空间 |
二、衍生了家庭交往隔阂 |
第四章 现代媒介影响下鲁竹坝村生活方式显现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鲁竹坝村生活方式中显现的问题 |
一、现代媒介资源失衡 |
二、现代媒介功能缺失 |
三、现代媒介素养较低 |
第二节 鲁竹坝村生活方式显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平衡现代媒介资源 |
二、完善现代媒介功能 |
三、增强媒介素养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恩施市鲁竹坝村村民现代媒介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6)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 ——以新浪新闻(2006-2019)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老年媒介形象现状 |
1.3.2 老年媒介形象影响因素 |
1.3.3 老年媒介形象的建设完善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概念界定 |
2.1.1 老年人 |
2.1.2 媒介形象 |
2.2 理论基础 |
2.2.1 符号消费理论 |
2.2.2 污名化理论 |
2.3 研究方法 |
2.3.1 资料收集方法 |
2.3.2 资料分析方法 |
2.4 抽样设计 |
2.4.1 个案选取 |
2.4.2 样本选取 |
2.4.3 样本抽样 |
2.4.4 类目构建 |
第三章 老年人媒介报道现状 |
3.1 报道框架分析 |
3.1.1 报道数量:整体份额不足,报道渐趋饱和 |
3.1.2 报道篇幅:“简短小型化”势头明显 |
3.1.3 报道消息来源:精英化松动,专家与路人并驾齐驱 |
3.1.4 报道体裁:消息与通讯始终独大且稳中有升 |
3.1.5 报道形式:单一平面转向综合立体 |
3.2 报道对象属性分析 |
3.2.1 性别方面:男性始终独大,女性缓慢增长 |
3.2.2 年龄方面:高龄化明显,发展渐趋平缓 |
3.2.3 区域空间:“城镇化”“东部化”报道且差异渐微,“全国化”明显 |
3.2.4 职业身份方面:普通老人居多且趋向同质化 |
3.2.5 公众形象:身残志坚,消极报道明显 |
3.3 报道内容分析 |
3.3.1 报道角色:主角式报道增多 |
3.3.2 报道领域:重视物质生活且愈加聚焦 |
3.3.3 报道主题:社会类占主流,呈多元化发展 |
3.3.4 报道倾向:负面化显着且渐趋客观化 |
3.4 小结 |
第四章 老年人媒介形象现状 |
4.1 趋向高龄衰弱的老年群体 |
4.2 女性老年人报道份额不足且形象侧重负面 |
4.3 农村老年人报道份额不足且形象偏于负面 |
4.4 典型形象分析:热点话题中的老年形象 |
4.4.1 弱势无用的老年人 |
4.4.2 孤寡独居的老年人 |
4.4.3 违法犯罪的老年人 |
4.5 小结 |
第五章 老年人媒介形象的影响因素 |
5.1 深层矛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基薄弱 |
5.2 先天不足:媒介商业化与专业素养缺失 |
5.3 推波助澜: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 |
5.4 潜移默化:老年歧视与大众审丑舆论氛围 |
5.5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 |
6.1 老年人媒介形象的社会治理 |
6.1.1 夯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根基 |
6.1.2 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 |
6.1.3 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
6.1.4 引导老年群体自我改变 |
6.2 他者化:被建构的老年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7)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农民媒介接触行为研究 ——基于修武县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理论依据与相关概念界定 |
1.理论依据 |
2.概念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个人访谈法 |
4.文本分析法 |
(六)创新之处 |
一、修武县农民媒介接触行为调查研究设计 |
(一)修武县基本概况 |
1.修武县概况 |
2.媒介发展情况 |
(二)样本选择特征 |
1.调查样本选择说明 |
2.样本基本信息 |
3.调查问卷设计情况 |
二、修武县农民媒介接触行为概况 |
(一)媒介拥有量占比情况 |
(二)媒介接触情况 |
1.报纸接触行为 |
2.期刊杂志接触行为 |
3.广播接触行为 |
4.电视接触行为 |
5.电脑接触行为 |
6.手机接触行为 |
(三)媒介信任与满意情况 |
三、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媒介接触行为呈现的新特点 |
(一)移动互联网提高农民获取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
(二)报纸杂志广播使用率较低,网络广播潜力巨大 |
(三)新媒体接触主力军由青年向中青年群体过渡 |
(四)社交动机成为媒介接触的主要驱动力 |
四、修武县农民媒介接触行为存在的问题 |
(一)媒介接触比例失衡 |
(二)地方媒体涉农服务功能发挥有限 |
(三)农民媒介素养不高 |
(四)缺少对农新媒介技能培训 |
五、修武县农民媒介接触行为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政府:做好统筹规划和对农资金投入 |
(二)地方媒体:充分利用县级融媒体平台 |
(三)农民: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与文化修养 |
(四)意见领袖:发挥对农新媒介技能培训的带动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TAM模型的公众媒介接触对流感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流感的危害及流感疫苗的重要性 |
二、公众对流感及流感疫苗的认知存在缺陷 |
三、媒介是改变公众对流感防治态度的重要手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健康传播研究理论——“知-信-行”模式的研究综述 |
二、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综述 |
三、公众关于健康信息的媒介接触研究 |
四、流感防治相关认知及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层面 |
二、实践层面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理论模型 |
一、技术接受模型 |
二、态度理论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媒介接触 |
二、流感防治 |
三、感知有用性 |
四、感知易用性 |
五、使用意向 |
第三节 研究假设 |
一、媒介接触、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意向 |
二、媒介接触、感知易用性与使用意向 |
三、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使用意向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实施 |
一、问卷设计 |
二、深度访谈设计 |
第二章 数据分析 |
第一节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一、信度检验 |
二、效度检验 |
第二节 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样本性别分布情况 |
二、样本年龄分布情况 |
三、样本学历分布情况 |
四、样本所在地分布情况 |
五、样本职业分布情况 |
六、样本月收入分布情况 |
七、样本获取信息的来源情况 |
八、样本主动查找信息的来源情况 |
第三节 变量分析 |
一、媒介接触变量分析 |
二、感知有用性变量分析 |
三、感知易用性变量分析 |
四、使用意向变量分析 |
五、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
六、假设检验 |
七、假设验证结果与模型修正 |
第三章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研究变量关系分析 |
第一节 媒介接触变量与人口统计学变量 |
一、媒介接触变量的性别差异 |
二、媒介接触变量的年龄差异 |
三、媒介接触变量的学历差异 |
四、媒介接触变量的生活地区差异 |
五、媒介接触变量的职业差异 |
六、媒介接触的月收入水平差异 |
第二节 感知有用性变量与人口统计学变量 |
一、感知有用性的性别差异 |
二、感知有用性的年龄差异 |
三、感知有用性的学历差异 |
四、感知有用性的生活地区差异 |
五、感知有用性的职业差异 |
六、感知有用性的月收入水平差异 |
第三节 感知易用性变量与人口统计学变量 |
一、感知易用性的性别差异 |
二、感知易用性的年龄差异 |
三、感知易用性的学历差异 |
四、感知易用性的生活地区差异 |
五、感知易用性的职业差异 |
六、感知易用性的月收入水平差异 |
第四节 使用意向变量与人口统计学变量 |
一、使用意向的性别差异 |
二、使用意向的年龄差异 |
三、使用意向的学历差异 |
四、使用意向的生活地区差异 |
五、使用意向的职业差异 |
六、使用意向的月收入水平差异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媒介接触对公众关于流感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存在 |
二、人口统计学因素影响公众流感防治态度 |
三、互联网媒介及医生/医疗机构等优势突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与启示 |
一、促进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深度融合 |
二、发挥人际传播渠道的说服作用 |
三、提高流感信息的实用性 |
四、发挥医生的强势话语作用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期刊论文 |
三、学位论文 |
四、电子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深度访谈信息 |
致谢 |
(9)南充市近郊农村儿童的手机媒介接触及其对社会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一)调查区域 |
(二)调查对象 |
二、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 |
(一)理论依据 |
(二)研究假设 |
三、研究过程 |
(一)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
(二)调查步骤 |
(三)问卷回收及数据处理 |
第二章 受调查儿童情况及手机媒介接触行为 |
一、受调查儿童的基本情况 |
(一)学校和年级分布 |
(二)性别和留守比例 |
(三)成绩和留守情况 |
二、受调查儿童的媒介接触行为 |
(一)受调查儿童手机媒介接触来源 |
(二)受调查儿童手机媒介接触动机 |
(三)受调查儿童手机媒介使用时长 |
(四)受调查儿童手机媒介接触应用 |
第三章 受调查儿童手机媒介接触偏好内容分析 |
一、受调查儿童手机电视剧偏好分析 |
(一)受调查儿童偏好的电视剧类型 |
(二)受调查儿童偏好的电视剧内容分析 |
二、受调查儿童电影偏好分析 |
(一)受调查儿童偏好的电影类型 |
(二)受调查儿童偏好的电影内容分析 |
三、受调查儿童手机游戏偏好分析 |
(一)受调查儿童偏好的手机游戏类型 |
(二)受调查儿童偏好的手机游戏内容分析 |
四、受调查儿童抖音网红偏好分析 |
(一)受调查儿童偏好的抖音网红类型 |
(二)受调查儿童偏好的抖音网红内容分析 |
第四章 手机媒介接触与农村儿童社会化 |
一、农村儿童手机媒介接触与其社会化的相关性分析 |
(一)性别社会化:偶像剧与农村儿童早恋倾向相关 |
(二)消费社会化:手机游戏助长农村儿童攀比风气 |
(三)角色社会化:线上教育拓宽农村儿童学习路径 |
(四)社交社会化:手机软件增添农村儿童交往渠道 |
(五)道德社会化:媒介内容误导农村儿童道德选择 |
二、手机媒介接触对农村儿童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
(一)推动农村儿童学习方式变革 |
(二)提升农村儿童社会交往能力 |
(三)丰富农村儿童性别体验 |
三、手机媒介接触对农村儿童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
(一)刺激农村儿童非理性消费 |
(二)误导农村儿童道德行为判断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10)新媒介接触对西北农村已婚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 ——以甘肃省华池县五蛟镇李良子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理论依据 |
六、概念界定 |
第一章 研究地点概貌及研究样本特征 |
第一节 研究地点概貌 |
第二节 研究样本特征 |
第二章 李良子村已婚女性媒介接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李良子村已婚女性媒介拥有情况 |
第二节 李良子村已婚女性媒介接触频率 |
第三节 李良子村已婚女性媒介接触动机 |
第四节 李良子村已婚女性媒介接触偏好 |
第五节 李良子村已婚女性媒介接触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新媒介接触对李良子村已婚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 |
第一节 新媒介接触对李良子村已婚女性消费需求的影响 |
第二节 新媒介接触对李良子村已婚女性消费动机的影响 |
第三节 新媒介接触对李良子村已婚女性消费内容的影响 |
第四节 新媒介接触对李良子村已婚女性消费渠道与方式的影响 |
第五节 新媒介接触对李良子村已婚女性消费频率与金额的影响 |
第四章 新媒介接触影响下李良子村已婚女性消费行为的联动效应 |
第一节 李良子村少数已婚女性身份转换带来的消费升级 |
第二节 成功女性电商对其他已婚女性创业及消费的联动效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上海青年的媒介接触动机──“当代传媒与青年”抽样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返乡创业人员的媒介使用行为研究 ——基于泗洪县的实证分析[D]. 张寒.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新农村“网红扶贫”传播研究[D]. 朱嗣杰. 湘潭大学, 2020(02)
- [3]用户对新闻客户端的使用偏好及满意度的实证研究[D]. 李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4]“使用与满足”视阈下社交app用户行为研究[D]. 周楠. 吉林大学, 2020(08)
- [5]现代媒介对土家族村落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以恩施鲁竹坝村为例[D]. 龚雪. 湖北民族大学, 2020(05)
- [6]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 ——以新浪新闻(2006-2019)为例[D]. 颜环宁. 济南大学, 2020(01)
- [7]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农民媒介接触行为研究 ——基于修武县的实地调查[D]. 高云. 河南大学, 2020(02)
- [8]基于TAM模型的公众媒介接触对流感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D]. 王婧婧.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9]南充市近郊农村儿童的手机媒介接触及其对社会化的影响[D]. 袁媛.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10]新媒介接触对西北农村已婚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 ——以甘肃省华池县五蛟镇李良子村为例[D]. 任丽颖.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