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IN98系统维护常用方法四则(论文文献综述)
周子超[1](2016)在《SCPI在示波器中的实现及其在上位机上的应用》文中提出SCPI(可编程仪器标准命令)作为仪器程控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的标准,自从被提出以来,极大地提高了系统中仪器之间的兼容性,促进了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快速发展。本课题设计的基于Windows系统对示波器进行远程控制的功能就是采用这一标准来实现的。SCPI解决了仪器行业程控消息标准化的问题,使用这一标准能够大大节省程控仪器程序的开发时间,一旦示波器有了SCPI程控功能,就为组建整个自动化测试系统提供了夯实的硬件基础。本课题以现有的示波器产品为研发平台,旨在为示波器提供可靠的程控功能。示波器端需在已有的测量系统中添加一个SCPI命令解析模块,Windows端采用Qt Creator软件环境来开发上位机,上位机与示波器之间的远程控制通信是由Cypress公司的Cy7c68013a芯片来完成的。本课题完成的重点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SCPI命令的构建及其解析器设计。结合SCPI规范和本型号示波器的测量功能构建了特定的SCPI控制命令集。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端解析器的设计中,采用了静态顺序表来存储SCPI命令,然后根据SCPI命令的树型分层结构,用线性索引和顺序查找结合的算法实现了SCPI命令的分析,提高了程序执行的效率,继而完成了命令的响应。2、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信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本课题采用的是Cy7c68013a芯片数据传输中的从属FIFO(First In First Out)模式,示波器端的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作为外部控制器实现了从属模式异步读写时序,根据固件程序框架完成了USB芯片的初始化和用户自定义请求函数,接着利用官方开发包中的Cyapi.lib库编写驱动接口函数。经过设备驱动的安装,最终实现了上位机-USB-示波器之间的双向通信传输。3、上位机应用软件的设计实现。作为直接与用户交互的部分,利用Qt窗口程序设计的优势,为上位机规划并实现了具有良好体验的程控界面。单独开启一个线程来接收查询结果数据,使上位机操作体验更加的流畅。根据示波器上传数据的类型,经过验证后分别作了相应的处理。此外,还对应用程序进行了发布,制作了基于Windows系统的安装包。待上述功能模块设计完毕,本课题基于SCPI标准最终实现了上位机对示波器的远程控制功能,为本型号示波器加入到自动测试系统奠定了基础。
张霞[2](2015)在《基于职业适应性的地铁司机选拔及测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我国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地铁大发展的同时,对地铁司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如何筛选出符合地铁司机职位的人员、提高司机的职业适应性、加快地铁司机的培训速度是是目前轨道交通人因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地铁司机职业适应性及选拔方式展开研究,完成了以下论文工作:(1)地铁司机职业适应性轮廓构建:以京港地铁在职司机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实施155份O*NET工作分析问卷;对采集到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了信效度分析,完成了探索性因子提取及验证性因子分析,建立了包括4个维度-11个因子-73个要项的地铁司机职业适应性轮廓;(2)地铁司机选拔要项提取:以职业适应性轮廓为基础,设计并实施了地铁司机选拔要项专家评价问卷,对地铁司机选拔要项进行了提取,获得九项指标;选取十八篇文献进行元分析,汇总得到十项能力要项,同时结合工作任务分析法对指标集进行验证与完善,最终得到地铁司机选拔测评指标集,包括:操作控制能力、反应能力、视觉追踪能力、注意力、抗压能力、抗干扰能力、作业稳定性和记忆力;(3)地铁司机选拔要项测试方法设计:以现有的经典、成熟心理学理论和模型为基础,针对地铁司机选拔要项指标集设计了九项交互操作测试,包括双手协调能力测试、抗压能力测试、抗干扰能力测试、反应能力测试、注意力测试、视觉追踪测试、作业稳定性测试、视觉记忆力测试,并对测试的范式、方法、参数、过程、数据采集及综合评价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4)地铁司机职业适应性选拔系统设计:基于地铁司机职业适应性选拔过程和管理需求,以地铁司机选拔要项测评方法为基础,对在线选拔平台进行了需求设计,并开发了人机交互操作面板,初步实现了对地铁司机及应聘者进行动态评估和测评。本文构建了地铁司机职业适应性轮廓,从中提取了选拔要项,设计了测试方法并实现了在线化测评。论文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地铁司机的选拔过程,进一步提升地铁司机的人岗适配性,为地铁司机的招聘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及应用工具。
王国勋[3](2013)在《基于STEP-N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控技术的快速发展,开放化、智能化、标准化、网络化、高速高精度已成为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目前的数控系统仍然使用IS06983(G、M代码)作为NC编程的数据接口,这种编程接口不包含除刀具运动信息以外的任何其他信息,已成为阻碍制造系统信息集成的瓶颈,严重制约着数控系统乃至制造业的发展。为此,新的数控编程接口标准STEP-NC被提出,它是STEP标准向数控加工领域内的扩展,其核心思想是实现了产品信息描述的标准化与完整性。STEP-NC的出现,不但为实现智能化、柔性化和开放式的CNC系统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CNC系统与其它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提供了条件。随着STEP-NC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如何将STEP-NC标准应用在数控系统的开发中,以及如何实现STEP-NC相关技术,克服IS06983的缺点,满足先进数控系统的发展需求,仍然是目前数控加工领域内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STEP-NC数据模型,从开放式智能化数控系统体系结构入手,对STEP-NC数控系统相关关键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并通过仿真、实验和综合分析对所研究的方法、技术进行了验证,为STEP-NC数控系统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为STEP-NC相关技术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论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及STEP-NC数控系统关键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当前数控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STEP-NC对数控技术乃至制造业的影响,指出研究新型的基于STEP-N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必要性和前沿性。(2)针对STEP-NC数控系统的开放性问题,分别从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数据模型等三个方面进行解决。采用“PC+运动控制器”的嵌入式双CPU硬件体系结构来解决硬件系统的开放性问题;采用基于调度软件的分层体系结构,来解决软件系统的开放性问题,并简化数控系统的开发工作。采用STEP-NC数据模型来构建数控系统,从数据模型层面解决数控系统的开放性问题。(3)针对NURBS曲线直接插补中存在的进给速度波动问题,采用自适应修正插补算法对插补点的计算精度进行控制,并对插补过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保证插补周期的前提下减小插补进给速度波动率,提高插补精度;针对NURBS直接插补进给速度规划过程中所存在的计算复杂、计算量大的问题,采用基于进给速度预处理曲线的进给速度规划方法,减小实时插补周期计算任务量,从而提高插补实时性,获得更加光滑的进给速度曲线。(4)针对复杂参数曲面五轴加工刀具路径规划过程中所存在的计算量大、加工效率低以及加工精度不一致等方面的问题,采用基于等照度线的刀具路径规划方法,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计算量,提高了规划效率和精度。采用基于坐标变换的五轴加工刀具干涉检测方法,解决传统的距离检测法所存在的计算量大,效率低的问题,大大减少了检测过程中的计算量,提高了加工效率。(5)针对NURBS曲线曲面求值求导计算复杂,计算量大的问题,采用基于B样条基函数系数矩阵的NURBS快速递推算法,从而减小了NURBS的曲线插补算法和刀具路径规划算法中所涉及的NURBS大量求值求导计算量,提高了插补器的性能。(6)建立STEP-NC数控加工程序的可加工性评价体系,判断目标机床是否具备加工的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参数自适应协同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加工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有利于发挥机床的最大性能,同时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
刘国栋[4](2013)在《基于PLC技术的CTDS电源智能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人们对装备技术保障以及测试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维修工作效率等方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飞机的转场维修保障和机动作战维修保障方面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为适应机务部队对飞机电子设备定检、性能测试及视情维修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以及进一步提高飞机电子设备的检测维修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飞机出勤率和战斗力;满足打赢未来高科技战争的紧迫需要。人们需要借助专用的测试仪器对机载电子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以确定其各项参数是否能够达到应有的技术指标。鉴于机载电子设备的复杂程度,课题组研制了飞机电子设备CTDS(综合测试诊断系统)。本文主要研究CTDS的电源控制问题。在电子设备的自动测试系统中,采用先进技术对各种仪器进行合理上电,不仅有利于增加仪器的使用寿命,提高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度,有助于各种设备测试工作的正常进行。本文按照CTDS电源控制的项目需求,提出了基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组态王相结合的系统控制设计方案。该控制系统采用工控机与组态王软件,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与故障检测;采用PLC与文本显示器(TD400C),实现电压、电流、温湿度的监控以及TD开关上电(即通过文本显示器的触点按钮上电)。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学习CTDS系统的相关技术资料,分析CTDS系统对电源控制器的任务要求,进行了相关技术的培训和研究。(2)分析CTDS系统中测试仪器的加电逻辑关系,结合现有的电源控制器模型,绘制电源控制器的硬件结构图。(3)电源控制器软件的设计,包括TD400C的配置、组态画面的设计、PLC输入输出口的分配等。(4)电源控制器的组装与调试,包括后面板插线的制作、连接等。
楚田田[5](2010)在《基于ARM的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文中认为信号源是各种测试和科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电子设备,函数信号发生器作为现代测试领域中的重要仪器之一,广泛地应用于通信、测控、导航、雷达等领域。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irect Digital Frequency Synthesis,简称DDS)技术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全数字的频率合成技术,基于DDS技术的函数信号发生器以其输出频率稳定度高、范围宽、相位连续、分辨率高等优点成为了函数信号发生器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和研究当前国内外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基于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嵌入式系统和DDS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函数信号发生器系统的设计方案,并针对该方案进行了具体的硬件电路设计、人机操作界面设计和ARM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DDS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设计原理,它的实现依赖于高速、高性能的数字器件。本文选用基于S3C2410微处理器的ARM嵌入式系统并借助其既有的Linux操作系统来实现函数信号发生器的控制、人机交互与接口通信等功能。整个方案在实现的过程中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了硬件的多功能性、高速性和低功耗性以及软件的灵活性。最后,通过对系统的性能测试和误差分析证明:本系统实现了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功能,达到了预期效果,为后续的产品化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
窦颖艳[6](2009)在《基于LabWindows/CVI和MATLAB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文中认为MATLAB是当今流行的用于数值计算和图形显示的工程计算软件,但不能对硬件端口进行直接读写操作,缺乏实用性,使得工程上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虚拟仪器开发环境LabWindows/CVI可以对I/O接口设备进行直接控制,通过MATLAB与LabWindows/CVI的软接口,可实现在MATLAB环境下对硬件端口信息的读写。本文采用自制采集卡,以LabWindows/CVI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开发了一款基于MATLAB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高精度、低成本的完成数据的实时采集。本文详细地阐述了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软件设计及相关接口电路。在软件设计中,PC端应用程序在LabWindows/CVI下开发,以MATLAB软件为仿真后台完成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通过LabWindows/CVI对USB接口的支持来控制下位机驱动实际对象完成控制系统的实时控制实验。在硬件电路设计中,采用美国TI公司高速模数转换器(ADC)TLC1543和数模转换器(DAC)TLV5617实现高速数据采集与控制输出,采用ATMEL公司单片机AT89S52和USB接口器件PDIUSBD12实现与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传送。以炉温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将PID控制技术与模糊控制技术相结合,采用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算法,实现了PID参数的在线自整定,与常规PID控制算法相比,该算法具有调节时间短、过渡过程平稳、抗干扰性能好等优点。本文所采用的PID参数模糊自整定算法,为以后更高性能的此类算法的开发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电路的设计和控制程序的开发,对其它同类产品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阳阳[7](2007)在《基于DSP的电液伺服嵌入式控制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电液伺服系统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在工业控制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许多电液伺服系统的控制器都是采用商用的通用型控制器,这类控制器往往存在着功能单一,通用性不强等缺陷。为了推动电液伺服技术的工业化广泛应用,本课题研制了一套基于DSP的电液伺服系统的嵌入式控制器。本控制器采用目前国际市场上较先进、功能强大的32位定点DSP芯片TMS320F2812为控制核心。在硬件设计中,利用CPLD和逻辑电平转换接口,本课题完成了A/D扩展、D/A扩展、双端口RAM扩展以及Can Bus通信,串口通信,实现了数据采集、驱动输出和主、目标机通信等功能。在软件设计中,研究了基于WindowsXp的ISA总线驱动程序开发方法,采用WinDriver设计开发了控制卡的WindowsXp下驱动程序以实现主、目标机之间的通信,并应用LabVIEW完成了人机交互界面。为了便于程序的维护和修改,缩短程序的开发时间,采用了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并通过Matlab实现了的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快速原型开发技术,编制了信号发生器、AD模块、DA模块和一些基本的保护功能模块。介绍了如何应用Matlab实现对目标板卡进行快速控制原型开发,并对快速控制原型产生的代码效率和精度进行了分析。对于控制器的开发来说在理论仿真和实际调试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电模拟仿真(即半实物仿真)。设计、制作液压系统的电模拟模型仿真系统也是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在该模型上验证了控制器的可行性。
徐宇[8](2007)在《高电压绝缘监督专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随着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绝缘监督作为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技术监督手段之一,它对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内蒙古电力系统绝缘监督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绝缘监督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和方案设计,利用PowerBuilder8.0完成了该管理系统的开发,系统在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得到了应用。该系统具有台帐管理、试验记录管理、试验报告管理、预试周期管理、缺陷事故分析、试验结论专家系统、网络共享数据库等功能,系统的操作简单,有培训学习功能,界面友好直观。该管理系统经过调试,实际应用效果良好,改造和提升了传统的绝缘监督手段。
石静波[9](2007)在《基于网络的清水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电力系统要求发电机组启动快、开停机迅速,现代发电企业要求操作简单、安全稳定性好、经济效益高,现代社会要求电能质量高。这一切,都要求电站提高自动化水平。只有现代化的计算机监控系统,才能实现电站的自动经济运行和安全监控,使之满足现代水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模式、现地控制单元以及数据通信系统的结构,给出了清水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控制模式、结构配置。电站级采用100Mbps以太网,现地控制单元(Local Control Unit,简称LCU)级采用专为自动控制系统分散I/O的设备设计,并针对LCU在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对LCU开停机流程图及人机界面进行了设计。系统在软硬件配置及功能上均达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本文还探讨了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硬件可靠性问题,分析了计算机监控系统干扰的主要来源,提出了硬件和软件抗干扰的主要措施。
于晶荣[10](2007)在《基于USB主机技术的三相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设计》文中提出不同的电能计量现场对抄表方式和通信接口有不同的需求。电能表抄表和通信接口的选取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特点、用户用电行为、技术水平、管理体制和投资成本等多种因素。本文针对数据传输量大、电能表分布分散、不适合配置自动抄表系统的用户,设计了基于USB主机技术的三相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这种电能表实现了谐波分析和谐波电能计量,不仅具有精度高、功耗低等优点,而且还可以分时段计量各用户的电能以提高电网利用率,达到避峰填谷的目的。基于USB主机技术的三相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为用户提供了USB接口,用户可使用U盘设置电能表运行参数、抄读电力负荷曲线和电量数据,方便现场抄表,避免了人为差错。本文首先综述电能表的发展、电力抄表方式和电能表通信接口的需求和发展,讨论了USB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以及USB主机技术在电能表中的应用意义;介绍了三相电子式电能表工作原理与工作流程,论述了电能计量模块硬件设计与电能计量算法的实现,介绍了电能表管理、电源、通信等模块的功能与原理;论述了USB主机技术和文件系统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USB主机技术的新型三相多功能电能表的结构,重点描述了USB主机单元的硬件、软件设计,以及USB接口电磁兼容设计,详细阐述了基于USB主机技术的电能表对U盘文件读写、新建、删除和修改等文件操作的设计方法;探讨了电子式电能表的抗干扰设计与低功耗设计技术,介绍了电能表的计量检验与功能检验方法,以及电能表现场运行情况,分析了电能表的误差来源,介绍了项目设计采用的误差校正方法,讨论了USB技术在电能表和抄表系统中的应用前景。本文的研究为电力抄表和电能表参数设置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的技术手段。基于USB主机技术的三相电子式电能表,以其独有的优势与特点将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的认可。
二、WIN98系统维护常用方法四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N98系统维护常用方法四则(论文提纲范文)
(1)SCPI在示波器中的实现及其在上位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意义 |
1.4 论文设计任务和整体框架 |
第二章 基于示波器平台的SCPI实现总体设计 |
2.1 硬件平台介绍 |
2.2 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2.3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CPI命令的构建及其解析器设计 |
3.1 SCPI介绍 |
3.1.1 SCPI概述 |
3.1.2 SCPI的形成及特点 |
3.1.3 SCPI的主要内容 |
3.2 本型号示波器SCPI命令的设计 |
3.2.1 本仪器特定SCPI控制命令设计 |
3.2.2 本仪器部分SCPI命令树汇总 |
3.3 DSP端的SCPI命令解析器设计 |
3.3.1 需求分析 |
3.3.2 SCPI命令解析器程序设计 |
3.3.3 SCPI命令解析器软件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USB的通信功能设计 |
4.1 通信模块整体结构设计 |
4.1.1 需求分析 |
4.1.2 功能整体设计 |
4.2 USB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
4.2.1 从属FIFO硬件电路介绍 |
4.2.2 从属FIFO传输编程实现 |
4.3 USB固件程序设计 |
4.3.1 固件程序基本框架 |
4.3.2 固件程序的编程实现 |
4.4 USB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
4.4.1 USB通用设备驱动程序相关概述 |
4.4.2 驱动接口函数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indows端的上位机应用软件设计 |
5.1 程控界面设计 |
5.1.1 界面布局规划 |
5.1.2 界面软件实现 |
5.2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5.2.1 数据处理模块分析 |
5.2.2 数据处理模块软件实现 |
5.3 上位机应用程序发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课题功能验证 |
6.1 硬件连接 |
6.2 USB设备驱动安装验证 |
6.3 上位机安装验证 |
6.4 上位机界面功能验证 |
6.5 SCPI程控功能验证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课题结论 |
7.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职业适应性的地铁司机选拔及测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职业适应性概述 |
1.1.2 地铁司机职业适应性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地铁司机职业适应性轮廓构建研究 |
2.1 引言 |
2.2 地铁司机职业适应性轮廓提取方法选取 |
2.3 基于O~*NET问卷的地铁司机素质要项提取 |
2.3.1 京港地铁司机O~*NET问卷设计及实施 |
2.3.2 信效度分析 |
2.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2.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2.4 地铁司机职业适应性轮廓构建及综合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地铁司机选拔测评要项提取及指标集构建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专家评价法的地铁司机选拔测评要项提取 |
3.3 基于元分析法的列车司机测评要项提取 |
3.3.1 文献检索策略的制定和选取 |
3.3.2 加权效应值的计算 |
3.3.3 基于元分析的列车司机选拔要项总结 |
3.4 基于工作任务分析法的地铁司机测评要项提取 |
3.5 地铁司机选拔测评指标集验证与构建 |
3.6 本章小结 |
4. 地铁司机选拔要项测试方法设计及研究 |
4.1 引言 |
4.2 地铁司机选拔要项测试方法研究 |
4.2.1 选拔要项测试方式选定原则 |
4.2.2 测评方式对比分析 |
4.3 基于交互操作的选拔要项测试设计 |
4.3.1 手协调能力测试 |
4.3.2 抗压能力测试 |
4.3.3 抗干扰能力测试 |
4.3.4 反应能力测试 |
4.3.5 注意力测试 |
4.3.6 视觉追踪测试 |
4.3.7 作业稳定性 |
4.3.8 视觉记忆力测试 |
4.4 测试综合评价方法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地铁司机职业适应性选拔系统需求设计及交互面板开发 |
5.1 引言 |
5.2 地铁司机职业适应性选拔系统需求设计 |
5.2.1 系统总体设计 |
5.2.2 在线测试平台整体设计要求 |
5.2.3 人机交互操作面板整体设计要求 |
5.3 在线测试平台总体设计 |
5.3.1 在线测试平台基础定义 |
5.3.2 在线测试平台总体功能及业务流程 |
5.3.3 在线测试平台权限设计 |
5.3.4 交互操作题参数设计 |
5.4 在线测试平台模块设计 |
5.4.1 测试管理模块设计 |
5.4.2 测试模块设计 |
5.4.3 成绩跟踪模块 |
5.4.4 系统设置配置模块 |
5.5 人机交互操作面板设计与开发 |
5.5.1 操作面板需求分析及硬件选型 |
5.5.2 操作面板开发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STEP-N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当前CNC存在的问题 |
1.1.2 STEP-NC相对旧标准的改进 |
1.2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TEP-NC标准研究概况 |
1.2.2 数控系统体系结构研究概况 |
1.2.3 复杂曲线曲面直接插补技术研究概况 |
1.2.4 五轴加工刀具路径规划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5 加工参数多目标优化技术研究概况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结构框架及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STEP-N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 |
2.1 STEP-NC标准 |
2.1.1 STEP-NC标准简介 |
2.1.2 采用STEP-NC标准对数控加工技术的影响 |
2.2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定义及分类 |
2.2.1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定义 |
2.2.2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类型 |
2.3 STEP-NC数控系统开放性分析 |
2.3.1 开放式数控系统需求分析 |
2.3.2 STEP-NC的开放性优点 |
2.4 基于调度软件的STEP-NC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构建 |
2.4.1 基于STEP-NC的数控系统的功能结构 |
2.4.2 基于调度软件模块的STEP-NC开放式数控系统体系结构 |
2.5 基于调度软件的STEP-NC开放式数控系统硬件结构 |
2.5.1 PMAC卡介绍 |
2.5.2 系统硬件体系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URBS曲线实时直接插补技术研究 |
3.1 当前自由曲线曲面插补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
3.2 NURBS直接插补技术及其优点 |
3.3 支持NURBS功能的STEP-NC数控系统 |
3.4 NURBS曲线插补原理 |
3.4.1 NURBS曲线的定义和性质 |
3.4.2 NURBS曲线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 |
3.5 NURBS直接插补算法研究 |
3.5.1 进给速度波动问题 |
3.5.2 NURBS实时插补算法实现 |
3.5.3 基于自适应修正法的速度波动率的控制方法 |
3.6 实时插补进给速度规划算法研究 |
3.6.1 NURBS曲线几何特性对进给速度的影响 |
3.6.2 基于进给速度预处理曲线的进给速度规划算法 |
3.7 仿真验证 |
3.7.1 基于自适应修正插补算法的仿真验证 |
3.7.2 基于进给速度预处理曲线的进给速度规划算法仿真验证 |
3.7.3 仿真验证结论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URBS求值求导快速算法研究 |
4.1 NURBS插补计算问题分析 |
4.2 NURBS的理论基础 |
4.2.1 B样条基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
4.2.2 B样条基函数的导数 |
4.2.3 B样条曲线的定义及性质 |
4.3 基于系数矩阵的B样条基函数快速递推算法研究 |
4.3.1 B样条基函数的系数矩阵的推导 |
4.3.2 B样条基函数的系数矩阵快速递推算法 |
4.3.3 B样条基函数系数矩阵的递推计算过程 |
4.3.4 采用基于系数矩阵的B样条基函数快速递推算法优点 |
4.4 仿真验证 |
4.4.1 基于系数矩阵的B样条基函数快速递推算法计算效率实验 |
4.4.2 算法实例与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五轴加工刀具路径规划技术研究 |
5.1 基于STEP-NC的刀具路径规划的优点 |
5.2 STEP-NC与NURBS曲面 |
5.2.1 NURBS曲面定义 |
5.2.2 STEP-NC中NURBS曲面的定义 |
5.2.3 STEP-NC中铣削数据模型的定义 |
5.3 刀具路径规划技术研究 |
5.3.1 常用方法分析 |
5.3.2 曲面等照度线划分 |
5.3.3 刀具路径计算方法 |
5.4 刀具干涉检测及姿态调整 |
5.4.1 曲面的划分 |
5.4.2 五轴加工刀具干涉检测 |
5.4.3 干涉的避免 |
5.4.4 刀具干涉实例仿真 |
5.5 基于STEP-NC的五轴加工刀具路径规划仿真与实验验证 |
5.5.1 STEP-NC数据模型在五轴加工中应用仿真 |
5.5.2 刀具路径规划的应用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STEP-NC的加工参数多目标优化技术研究 |
6.1 STEP-NC程序可加工性评价 |
6.1.1 零件可加工性评价方法 |
6.2 基于参数自适应协同粒子群算法的加工参数多目标优化 |
6.2.1 粒子群算法简介 |
6.2.2 粒子群算法参数对优化结果的影响 |
6.2.3 基于参数自适应协同粒子群优化算法研究 |
6.2.4 加工参数优化模型的建立 |
6.2.5 基于WCVPSO算法的加工参数多目标优化方法实现 |
6.3 仿真验证 |
6.3.1 STEP-NC程序可加工性评价方法仿真验证 |
6.3.2 基于WCVPSO的优化算法仿真验证 |
6.4 基于WCVPSO的多目标优化算法实验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作者简介 |
(4)基于PLC技术的CTDS电源智能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CTDS简介 |
1.2.1 CTDS硬件组成 |
1.2.2 CTDS软件组成 |
1.3 PLC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PLC原理及其应用 |
2.1 PLC基本结构及其分类 |
2.1.1 PLC的基本结构 |
2.1.2 PLC的基本分类 |
2.2 PLC的工作原理 |
2.2.1 PLC的循环扫描周期 |
2.2.2 PLC的循环扫描周期特点 |
2.2.3 PLC工作流程 |
2.3 PLC的功能特点 |
2.3.1 PLC的功能 |
2.3.2 PLC的特点 |
2.4 PLC的工程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CTDS电源智能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1 CTDS电源智能控制系统的任务 |
3.2 CTDS电源智能控制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3.3 设计思想 |
3.4 CTDS电源智能控制系统流程分析 |
3.4.1 模拟量采集模块 |
3.4.2 CPU模块 |
3.4.3 继电器开关组模块 |
3.4.4 显示模块 |
3.4.5 开关电源模块 |
3.4.6 外线插座模块 |
3.5 CTDS电源智能控制系统控制方案和组成 |
3.6 本章总结 |
第4章 CTDS电源智能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PLC的选型 |
4.1.1 概述 |
4.1.2 PLC的选择 |
4.2 传感器的选择 |
4.2.1 电压隔离传感器的选择 |
4.2.2 电流隔离传感器的选择 |
4.2.3 温湿度变送器的选择 |
4.3 论文中用到的产品参数 |
4.4 上位机的选型 |
4.4.1 上位机的作用 |
4.4.2 上位机的选择 |
4.5 OMLONG继电器的选型 |
4.6 控制内容的设计 |
4.6.1 电路结构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CTDS电源智能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PLC程序的设计 |
5.1.1 编程资源概述 |
5.1.2 I/O点数分配 |
5.1.3 系统流程图 |
5.1.4 程序设计 |
5.2 上位机组态软件的设计 |
5.2.1 组态软件的选择 |
5.2.2 KINGVIEW6.55 介绍 |
5.3 KINGVIEW6.55 工程组态 |
5.3.1 组态王控制的原理 |
5.3.2 数据库的设计 |
5.3.3 KVODC控件的设计 |
5.3.4 权限的设计 |
5.4 通信系统的配置 |
5.4.1 S7-200 系列PLC的通讯 |
5.4.2 通信的条件 |
5.4.3 PC机与PLC连接配置 |
5.5 组态画面的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CTDS电源智能控制系统的组装与调试 |
6.1 CTDS电源智能控制系统的组装 |
6.2 CTDS电源智能控制系统的调试 |
6.2.1 传感器的调试 |
6.2.2 被控强电的调试 |
6.2.3 显示调试 |
6.3 调试、组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附录 |
(5)基于ARM的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信号发生器的概况 |
1.2.1 信号发生器的发展 |
1.2.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3 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实现方案 |
1.3.1 程序控制输出方式 |
1.3.2 DMA输出方式 |
1.3.3 可变时钟计数器寻址方式 |
1.3.4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方式 |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工作 |
第二章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的理论分析 |
2.1 频率合成技术 |
2.1.1 频率合成技术概述 |
2.1.2 频率合成技术的技术指标 |
2.2 DDS原理和结构 |
2.2.1 DDS的原理 |
2.2.2 DDS的基本结构 |
2.3 DDS的频谱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总体设计 |
3.2 ARM核心模块 |
3.3 信号的产生与控制模块 |
3.3.1 AD9912简介 |
3.3.2 正弦波的产生与控制模块 |
3.3.3 任意波的产生与控制模块 |
3.4 信号调理模块 |
3.4.1 D/A转换模块 |
3.4.2 滤波模块 |
3.5 人机交互模块 |
3.5.1 键盘输入模块 |
3.5.2 显示模块 |
3.5.3 通信接口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开发工作站的搭建 |
4.1.1 安装Linux操作系统 |
4.1.2 安装交叉编译器 |
4.1.3 建立NFS开发环境 |
4.2 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 |
4.2.1 Bootloader的移植 |
4.2.2 内核的编译与移植 |
4.2.3 建立根文件系统 |
4.2.4 Qt图形用户界面库的移植 |
4.3 软件总体设计 |
4.3.1 功能实现程序的设计 |
4.3.2 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 |
4.3.3 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性能测试及误差分析 |
5.1 系统的性能测试 |
5.1.1 输出波形测试 |
5.1.2 频率和相位测试 |
5.1.3 频谱纯度测试 |
5.2 误差分析 |
5.2.1 输入误差分析 |
5.2.2 测量误差分析 |
5.2.3 频谱杂散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6)基于LabWindows/CVI和MATLAB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的发展及现状 |
1.2.1 数据采集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
1.2.2 虚拟仪器的发展现状 |
1.2.3 模糊PID 控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MATLAB 控制设计方法简介 |
2.1 MATLAB 数据存取工具箱简介 |
2.2 计算机并行接口在MATLAB 中的应用 |
2.3 计算机声卡在MATLAB 中的使用 |
2.4 基于MATLAB 的数据采集卡设计方法 |
第三章 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系统构成 |
3.2 硬件电路的芯片选用及接口电路 |
3.2.1 USB 芯片的选择 |
3.2.2 单片机选型 |
3.2.3 串行AD 转换器TLC1543 原理及应用 |
3.2.4 热电偶接口芯片MAX6675 的原理及应用 |
3.2.5 D/A 转换器TLC5617 简介 |
3.2.6 可控硅功率控制电路 |
3.3 USB 外设控制接口芯片PDIUSBD12 |
3.3.1 D12 器件的主要特性 |
3.3.2 D12 的接口电路 |
3.4 硬件抗干扰措施[31] |
3.4.1 干扰的来源与抑制方法 |
3.4.2 电源抗干扰措施 |
3.4.3 PCB 板布线抗干扰技术 |
第四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实时监控工具的底层固件开发 |
4.2 USB 接口的驱动设计 |
4.2.1 WDM 驱动程序介绍 |
4.2.2 USB 驱动程序设计 |
4.3 与LabWindows/CVI 链接的DLL 设计 |
4.3.1 动态链接库 |
4.3.2 DLL 的编制与调用 |
第五章 系统控制算法研究 |
5.1 PID 控制器方案 |
5.1.1 常规PID 控制及其缺点 |
5.1.2 改进的PID 算法 |
5.2 模糊控制方案 |
5.2.1 模糊控制理论研究概况 |
5.2.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5.3 模糊自整定PID 控制方案 |
第六章 基于LabWindows/CVI 的监控和测试平台的开发 |
6.1 虚拟仪器概述 |
6.1.1 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 |
6.1.2 虚拟仪器的构成和组成特点 |
6.2 虚拟仪器开发语言LabWindows/CVI 简介 |
6.2.1 LabWindows/CVI 的主要特点 |
6.2.2 采用LabWindows/CVI 设计虚拟仪器的步骤与方法 |
6.3 LabWindows/CVI 与MATLAB 的接口原理与方法 |
6.3.1 实现LabWindows/CVI 与MATLAB 软接口的方法 |
6.3.2 通过ActiveX 技术实现LabWindows/CVI 与MATLAB 的软接口 |
6.4 炉温度控制系统用户界面设计 |
6.4.1 炉温控制系统介绍 |
6.4.2 MATLAB 仿真 |
6.4.3 控制算法程序 |
6.4.4 炉温控制系统的界面及功能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数据采集板的原理图 |
附录B 数据采集板实物图 |
附录C 可控硅功率控制电路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于DSP的电液伺服嵌入式控制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电液伺服控制器的研究现状 |
1.2.1 Atos 电液伺服控制器 |
1.2.2 Rexroth 电液伺服控制器 |
1.3 嵌入式系统定义和发展 |
1.4 本课题任务 |
第2章 总体方案 |
2.1 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 |
2.2 方案设计 |
2.3 硬件方案设计 |
2.3.1 A/D 模块 |
2.3.2 CPLD 模块 |
2.3.3 双端口RAM 模块 |
2.3.4 信号电平转换接口 |
2.4 软件方案设计 |
2.4.1 上位机软件介绍 |
2.4.2 下位机软件系统 |
2.5 实时性的保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上下位机的通信 |
3.1 驱动程序开发 |
3.1.1 驱动开发工具的选取 |
3.1.2 WinDriver 的介绍 |
3.1.3 WinDriver 体系结构 |
3.2 驱动程序的结构 |
3.3 使用WinDriver 生成板卡驱动程序 |
3.4 ISA 板卡驱动程序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快速控制原型 |
4.1 快速控制原型 |
4.2 软件方案设计 |
4.2.1 Embedded Target for C 2000 DSP 工具箱 |
4.2.2 Code Composer Studio |
4.2.3 Link for CCS |
4.3 开发流程 |
4.4 对于定点DSP 的精度问题 |
4.5 对于定点处理器的效率问题 |
4.6 基于Link for CCS 的调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模拟仿真实验 |
5.1 电模拟仿真实验的可行性 |
5.2 单缸位置控制系统 |
5.3 电模拟仿真实验电路 |
5.3.1 比例环节 |
5.3.2 二阶振荡环节 |
5.3.3 惯性环节 |
5.3.4 电压跟随器 |
5.3.5 实际电路 |
5.4 控制器实物图 |
5.5 实验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高电压绝缘监督专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内蒙古电力系统绝缘监督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
2.1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绝缘监督管理工作实施细则 |
2.1.1 工作内容 |
2.1.2 监督机构与职责 |
2.1.3 受监督的电气设备 |
2.1.4 技术管理 |
2.2 内蒙古电力系统绝缘监督专业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
2.2.1 信息源分析 |
2.2.2 需求分析 |
2.2.3 系统设计 |
2.2.4 数据库设计 |
2.3 小结 |
第三章 绝缘监督管理系统的实现 |
3.1 数据库编程语言简介 |
3.1.1 PowerBuilder 8.0 的功能和特点 |
3.1.2 PowerScript 编程语言 |
3.1.3 PowerBuilder 的属性、函数和事件 |
3.2 功能实现 |
3.2.1 用户登陆 |
3.2.2 台帐管理 |
3.2.3 试验记录管理 |
3.2.4 试验报告管理 |
3.2.5 预试周期管理 |
3.2.6 缺陷事故分析 |
3.2.7 试验结论专家系统 |
3.2.8 网络共享数据库 |
3.2.9 培训学习功能 |
3.2.10 友好界面实现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绝缘监督专业管理系统的应用 |
4.1 系统使用概况 |
4.2 系统应用实例 |
4.2.1 台帐管理 |
4.2.2 实验数据的录入 |
4.2.3 实验信息的管理 |
4.2.4 专家系统 |
4.2.5 培训系统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9)基于网络的清水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概述 |
1.1.1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概况 |
1.1.2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2 清水水电站概述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功能要求分析 |
2.2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结构模式及特点分析 |
2.3 清水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 |
2.3.1 清水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功能要求 |
2.3.2 清水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结构设计 |
2.3.3 清水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软件选择 |
2.3.4 清水水电站电站级与单元控制级功能的分配 |
3. LCU 的硬件和程序设计 |
3.1 机组 LCU 的功能 |
3.2 LCU 的结构模式 |
3.2.1 一体化工控机直接联网 |
3.2.2 控制面板和 PLC 直接联网 |
3.2.3 触摸屏和 PLC 直接联网 |
3.3 清水水电站对于机组及公用 LCU 的功能要求 |
3.3.1 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 |
3.3.2 安全运行监视 |
3.3.3 控制和调节 |
3.3.4 事故停机处理 |
3.3.5 数据通信 |
3.3.6 在线诊断 |
3.4 清水水电站机组及公用 LCU 的硬件设计 |
3.4.1 主控制器 PLC 的选择 |
3.4.2 触摸屏的选择 |
3.4.3 测速装置的选择 |
3.4.4 测温装置的选择 |
3.4.5 同期装置的选择 |
3.4.6 交流采样装置的冗余配置 |
3.5 机组状态的判断 |
3.6 机组顺控工艺流程的设计 |
3.6.1 机组停机态到空转态 |
3.6.2 机组空转态到空载态 |
3.6.3 机组空载到发电态 |
3.6.4 机组发电态到空载态 |
3.6.5 机组空载态到空转态 |
3.6.6 机组空转态到停机态 |
3.6.7 机组停机态到发电态 |
3.6.8 机组发电态到停机态 |
3.6.9 机组事故停机功能 |
3.7 LCU 应用程序的设计开发 |
3.7.1 编程方法的选择 |
3.7.2 应用程序的设计 |
3.7.3 控制流程应用程序 |
4. 清水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特点及调试结果 |
4.1 机组 LCU 的设计特点 |
4.2 清水水电站 LCU 测试结果 |
4.2.1 实时性 |
4.2.2 可靠性 |
4.2.3 可维修性 |
4.2.4 可用性(率) |
4.2.5 系统安全性 |
4.2.6 可扩性 |
4.2.7 可变性 |
4.3 清水水电站运行典型画面 |
5 清水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可靠性 |
5.1 软件可靠性设计方法 |
5.1.1 系统定义阶段 |
5.1.2 系统设计阶段 |
5.1.3 测试阶段 |
5.1.4 运行维护阶段 |
5.1.5 全面加强软件设计过程管理 |
5.2 硬件可靠性 |
5.2.1 监控系统结构 |
5.2.2 硬件设备本身 |
5.3 监控系统干扰的主要来源和抗干扰的措施 |
5.3.1 干扰的主要来源 |
5.3.2 提高硬件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的措施 |
5.3.3 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的技术措施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USB主机技术的三相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能表的发展 |
1.2 电力抄表的方式 |
1.3 电能表通信接口的需求与发展 |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于 USB主机技术的三相电能表工作原理 |
2.1 电子式电能表的基本构成 |
2.2 电能计量模块 |
2.2.1 采样单元 |
2.2.2 电能计量算法研究 |
2.2.3 DSP单元设计 |
2.2.4 计量模块接口定义 |
2.3 电能表管理模块 |
2.4 人机接口模块 |
2.5 通信模块 |
2.6 电源模块 |
第3章 电能表的 USB主机接口设计 |
3.1 USB1.1概述 |
3.1.1 USB系统组成 |
3.1.2 USB的物理接口和电气特性 |
3.1.3 USB交换的包格式 |
3.1.4 USB通信流 |
3.1.5 USB的传输方式 |
3.1.6 Mass Storage协议 |
3.2 FAT16/32文件系统 |
3.3 电能表 USB主机单元的工作原理 |
3.3.1 接入电能表的 USB设备的检测 |
3.3.2 电能表 USB设备的枚举与识别 |
3.3.3 设备驱动程序的自动确定 |
3.3.4 电能表 USB设备的退出管理 |
3.4 电能表 USB主机单元硬件设计 |
3.4.1 电能表 USB主机控制器 CH375A |
3.4.2 电能表 USB主机硬件电路设计 |
3.4.3 电能表 USB电源设计 |
3.4.4 电能表 USB主机单元的 EMC设计 |
3.4.5 电能表 USB带宽计算 |
3.5 电能表 USB管理程序设计 |
3.5.1 电能表 USB主机驱动程序体系结构 |
3.5.2 电能表 USB主机控制器驱动程序设计 |
3.5.3 电能表 USB驱动程序设计 |
3.5.4 客户端驱动程序设计 |
3.5.5 电能表 U盘文件操作设计 |
3.6 电能表 USB主机应用程序设计 |
3.6.1 内卡数据读取 |
3.6.2 负荷曲线数据读取 |
3.6.3 电能表参数设置 |
3.6.4 U盘断开处理 |
第4章 电能表的工程设计 |
4.1 电能表的抗干扰设计 |
4.1.1 电能表的干扰来源与分类 |
4.1.2 硬件抗干扰设计 |
4.1.3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2 电能表的低功耗设计 |
第5章 电能表的检验、运行与误差分析 |
5.1 电能表的计量检验与功能检验 |
5.1.1 电能表的计量检验 |
5.1.2 电能表的功能检验 |
5.2 电能表的现场运行 |
5.3 三相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误差分析 |
5.3.1 电能表测量误差分析 |
5.3.2 采样和计算误差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基于 USB的三相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实物图 |
致谢 |
四、WIN98系统维护常用方法四则(论文参考文献)
- [1]SCPI在示波器中的实现及其在上位机上的应用[D]. 周子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2]基于职业适应性的地铁司机选拔及测评方法研究[D]. 张霞.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3]基于STEP-N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王国勋. 东北大学, 2013(03)
- [4]基于PLC技术的CTDS电源智能控制研究[D]. 刘国栋. 南昌航空大学, 2013(04)
- [5]基于ARM的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D]. 楚田田. 江苏大学, 2010(05)
- [6]基于LabWindows/CVI和MATLAB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D]. 窦颖艳. 湖南工业大学, 2009(02)
- [7]基于DSP的电液伺服嵌入式控制器[D]. 李阳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3)
- [8]高电压绝缘监督专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徐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7(02)
- [9]基于网络的清水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石静波.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4)
- [10]基于USB主机技术的三相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设计[D]. 于晶荣. 湖南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