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发动机汽化器浮子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卓[1](2017)在《乙醇水蒸气微波等离子体重整制氢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已然是当今社会众多话题之一,人们也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而汽车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无可厚非的成为了公众话题的焦点。汽车已经伴随人类百余年的时光,尤其在近些年来,对于环境和能源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压力,而新能源汽车很有可能成为汽车发展的方向。而掺氢发动机作为其中的过渡形式,成为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方向,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为了实现掺氢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微波等离子体重整制氢成为了可行性的方案之一。本文探究了关于掺氢发动机的车载在线等离子体制氢的可行性,简述了车载等离子体制氢实验台架,通过台架实验,测量乙醇水蒸气微波等离子体重整制氢反应的一系列数据并进行分析。乙醇水蒸气重整反应下,混合气中氢气浓度达到52.17%,实验装置反应率大于0.8,制氢率达到7.6L/min。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掺氢发动机的发展前景、等离子体重整器在车辆上的应用,并且估算出掺氢发动机掺氢所需的制氢率。第三章和第四章对实验台架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对实验的操作和细节进行了主要描述,并且将测量的一系列数据进行展示与分析第五章和第六章通过对比掺氢内燃机燃烧数据,探讨微波等离子体重整制氢的节能性,并作出了全文总结与展望。
王彭[2](2015)在《甲醇燃料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石油燃料的应用领域和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状况变得更加严重,因此石油代用燃料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甲醇燃料由于其清洁、经济性好、来源广泛等特点,近些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大力推崇。甲醇作为汽车代用燃料的推广目前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相对来说,甲醇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却很少,甲醇在车用燃料领域推广取得的成功使我们希望甲醇能够应用于更多的领域当中。将甲醇燃料作为民用灶具燃烧器、锅炉、发电燃气轮机的燃料进行推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第一,用甲醇燃料替代石油燃料,可以促进能源多元化发展,缓解国内能源资源的匮乏;第二,甲醇燃料低碳环保,可降低石油燃料燃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第三,燃烧甲醇燃料可为企业和个人带来经济效益。本文首先对我国甲醇燃料的车用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甲醇的制备和其特性进行了详细探讨,以分析甲醇作为石油代用燃料的优势。文章中对甲醇燃料灶具的行业标准进行了阐述,并对甲醇燃料灶具燃用甲醇燃料和柴油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燃用甲醇燃料的灶具热效率相比柴油并没有下降,常规排放明显降低,但产生了一定量的甲醛排放。通过实验结果和用户调研对甲醇燃料灶具在使用和推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本文还介绍了甲醇燃料锅炉的汽化燃烧技术,并通过经济性、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三方面对锅炉用甲醇燃料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文中最后对甲醇燃料对燃气轮机运行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燃用甲醇燃料燃气轮机的改进建议。
江同[3](2004)在《柴油/LPG双燃料发动机工作状态的控制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人类面临着能源短缺和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为解决这些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们正在寻找一条既能合理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途径。 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及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汽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及石油危机问题日益突出。发展低污染的绿色汽车是当今世界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众多代用燃料在内燃机上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特别是燃气汽车的发展为油品短缺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广阔空间与良好契机。近几十年来,燃气汽车发展较快,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近两三年来,我国的燃气汽车亦备受青睐,发展势头强劲。 在众多代用燃料中,液化石油气LPG(Liquefied Petroleum Gas)以其能量密度高于天然气NG(Natural Gas),易于液化(0.5~1MPa即可液化),便于充装携带,以及优异的排放性能和动力性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近年来在汽车上得到了优先发展。 本文是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车用柴油/LPG双燃料发动机进行的工作状态的控制及性能研究。实验采用单片机控制进气道预混合混合器的供气方式,对490Q直喷式柴油机进行了柴油/LPG双燃料的技术改造。在分别燃用全柴油和柴油/LPG双燃料的情况下,得到了相应工况下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噪声等性能指标的对比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燃用柴油/LPG混合燃料,发动机的动力性有所提高;经济性在低负荷时优于全柴油,高负荷时较差;排放方面,烟度大幅降低,NOx也有所降低,排温和噪声都较原机低。
徐兆坤,黄虎,赵高晖,常健[4](2002)在《LPG—汽油两用燃料汽车发动机的性能特征及其技术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第一、二、三和四代LPG汽车发动机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 ,分别在技术和发展策略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苏志忠[5](2000)在《汽车发动机汽化器浮子的研制》文中认为研究了汽化器浮子的制备工艺发现,采用两段硫化工艺既能保证一段硫化和发泡速度相匹配,又能通过二段硫化提高硬度,形成硬质胶。一段硫化,温度在120℃-130℃范围内,发泡效果较好。经160℃的二段硫化后制品表现密度达0.15-0.30g/cm,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使用性能优良。
刘寿华[6](1992)在《工程塑料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文中指出汽车发动机的工作条件异常苛刻。本文叙述了工程塑料在汽车发动机中取代金属材料所必须具备的性能,以及五类结构件对工程塑料的具体要求。以阀盖、冷却水管和进汽岐管为例,指出选择最佳塑料和采用最佳工艺是实现这一取代的关键。最后,介绍了聚酰亚胺,聚酰胺等理想选材和几种几乎全塑料的汽车发动机,展示出工程塑料在汽车发动机上应用的广阔前景。
张伦[7](1990)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用的传感器》文中研究指明 引言 汽车制造是计划大量采用电子系统的技术领域。在汽车电子系统中,包括众多的各类传感器。例如,根据Volkswagen公司(西德)的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汽车中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的成本合计将达汽车总成本的16%;到2010年,预计这个数字将增加到24%。
刘士通[8](1990)在《沃尔沃C3系列汽车用可变喉管汽化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3系列汽车用可变喉管汽化器是瑞典VOLVO公司研制的,它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优点。文中介绍了该汽化器的结构及其辅助装置,并对其做了评价。
肖立生[9](1989)在《国产在用汽车尾气超标原因及解决途径的探讨》文中认为 我国的机动车,飞机,轮船,内燃机车等拥有量为二千万辆,这些燃油的机动车船等给城市空气污染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不仅要求对工业排放污染物加以限制,在用汽车也开始尾气限制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主要有:《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GB3842—83》中规定CO新车≤5%;在用车≤6%;进口车≤4.5%。HC新车
堀政彦,金荣吉,郭占哲[10](1987)在《甲醇发动机的现状与未来》文中指出 1.前言自1980年日本通产省开始研究甲醇燃料在汽车上应用以来,甲醇燃料的研究从大学、研究所进行的基础研究开始,在有关企业支持下正向以实用为前提的可行性研究方面发展。三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掺入15%(体积)甲醇的混合汽油(M15)的中混合率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用于汽油车上时,常温及高温运转特性恶化,燃料系统部件劣化。关于影响较小的低浓度甲醇混合汽油,国内外资料很少,现在正在进行掺入3%(体积)的混合汽油(M3)的可行性研究。
二、汽车发动机汽化器浮子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发动机汽化器浮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乙醇水蒸气微波等离子体重整制氢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能源与环境 |
1.2 汽车与氢能源 |
1.2.1 氢气作为燃料的特点 |
1.2.2 新能源汽车 |
1.2.3 掺氢内燃机 |
1.2.4 小结 |
1.3 车载在线制氢 |
1.3.1 氢能汽车应用与在线制氢 |
1.3.2 车载在线制氢技术 |
1.4 等离子体重整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电弧、等离子体炬放电 |
1.4.2 电晕、介质阻挡、微波放电 |
1.4.3 等离子体制氢的评论 |
1.5 小结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课题意义 |
第2章 掺氢内燃机所需的制氢率 |
2.1 国内外掺氢汽油机的掺氢比例 |
2.2 汽油机掺氢比例的对比 |
2.3 汽油机掺氢比例的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等离子体制氢台架简述 |
3.1 实验台架 |
3.2 实验台架气液管路 |
3.3 实验台架软件 |
3.4 实验台架的装调测试与标定 |
3.5 制氢反应 |
3.5.1 催化反应 |
3.5.2 等离子体 |
3.5.3 等离子体催化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4.1 实验内容与过程 |
4.1.1 实验内容与状态 |
4.1.2 实验过程 |
4.2 制氢色谱数据 |
4.2.1 标气的测量 |
4.2.2 实验气体的测量 |
4.2.3 其他气体的测量 |
4.3 压强、反应率和制氢率 |
第5章 不同工况下的节能分析 |
5.1 节能分析计算 |
5.2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问题与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甲醇燃料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节约石油资源 |
1.1.2 降低化石能源的污染物排放 |
1.1.3 降低能耗成本 |
1.2 国内外甲醇燃料研究应用概况 |
1.2.1 国外甲醇燃料研究应用状况 |
1.2.2 国内甲醇燃料研究应用状况 |
1.3 我国发展甲醇燃料可行性分析 |
1.3.1 甲醇燃料的技术性能 |
1.3.2 甲醇燃料的经济性能 |
1.3.3 政府对发展甲醇燃料的支持 |
1.3.4 甲醇燃料的车用技术研究现状 |
1.3.5 甲醇燃料的发展前景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甲醇燃料 |
2.1 甲醇的制备 |
2.2 甲醇的特性 |
2.2.1 物理化学性质 |
2.2.2 毒性及环境安全性 |
2.2.3 腐蚀溶胀性 |
2.2.4 燃烧特性 |
2.2.5 甲醇燃料的排放性能 |
2.3 甲醇燃料加臭剂 |
2.3.1 加臭剂概述 |
2.3.2 加臭剂标准 |
2.3.3 加臭量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灶具用甲醇燃料应用技术研究 |
3.1 甲醇燃料灶具的行业标准与性能要求 |
3.1.1 额定压力 |
3.1.2 燃烧器热负荷 |
3.1.3 燃烧稳定性 |
3.1.4 燃烧废气 |
3.1.5 其它性能要求 |
3.2 甲醇燃料灶具燃烧器的分类和结构 |
3.3 甲醇燃料灶具试验研究 |
3.3.1 试验简介 |
3.3.2 热效率试验 |
3.3.3 排放试验 |
3.3.4 燃料消耗量试验 |
3.3.5 灶具使用性能的评测及分析 |
3.4 灶具用甲醇燃料的经济性 |
3.4.1 生产端收益 |
3.4.2 客户端收益 |
3.5 甲醇燃料灶具在使用和推广中出现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锅炉用甲醇燃料应用技术研究 |
4.1 液体燃料锅炉简介 |
4.1.1 液体燃料 |
4.1.2 液体燃料的燃烧 |
4.2 甲醇燃料锅炉汽化燃烧技术 |
4.2.1 汽化燃烧技术简介 |
4.2.2 汽化器参数计算 |
4.3 甲醇燃料锅炉运行中的燃烧调节 |
4.3.1 燃料量的调节 |
4.3.2 送风量的调节 |
4.3.3 引风量的调节 |
4.4 甲醇燃料锅炉燃烧器的保养及常见故障和处理 |
4.4.1 甲醇燃料锅炉燃烧器的保养 |
4.4.2 甲醇燃料锅炉燃烧器的常见故障和处理方法 |
4.5 锅炉用甲醇燃料综合评价分析 |
4.5.1 经济性评价分析 |
4.5.2 能源评价分析 |
4.5.3 环境排放评价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电用甲醇燃料应用技术研究 |
5.1 甲醇与重油的性能对比分析 |
5.1.1 化学组分对比 |
5.1.2 性能参数对比 |
5.1.3 腐蚀溶胀性 |
5.2 甲醇燃料发电的可行性研究 |
5.3 甲醇燃料对燃气轮机运行性能的影响 |
5.3.1 燃气轮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
5.3.2 甲醇燃料对燃气轮机运行性能的影响 |
5.4 燃用甲醇燃料燃气轮机的改进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工作总结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柴油/LPG双燃料发动机工作状态的控制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内燃机发展和技术现状 |
1.1.1 内燃机的发展历程 |
1.1.2 内燃机技术发展趋势 |
1.1.3 汽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1.2 汽车发展引发的能源危机 |
1.3 汽车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 |
1.3.1 全球环境问题 |
1.3.2 汽车尾气的危害 |
1.4 世界各国相关政策法规 |
1.5 洁净能源汽车技术 |
第二章 代用燃料发动机技术 |
2.1 汽车代用燃料 |
2.1.1 液化石油气(LPG) |
2.1.2 天然气(NG) |
2.1.3 氢气(H2) |
2.1.4 醇类 |
2.1.5 生物柴油 |
2.1.6 二甲基醚(DME) |
2.2 代用燃料的选择 |
2.2.1 各种代用燃料性能评价 |
2.2.2 LPG和NG的比较 |
2.3 代用燃料汽车 |
第三章 试验方法和试验装置 |
3.1 研究背景 |
3.2 技术发展状况 |
3.3 试验原理 |
3.4 系统设计 |
3.4.1 供给系统单元 |
3.4.2 测量及监控设备 |
3.4.3 电控系统单元 |
第四章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4.1 试验相关指标及参数 |
4.1.1 双燃料发动机燃烧特性 |
4.1.2 供油提前角的调整 |
4.1.3 掺烧比的确定 |
4.2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4.2.1 动力性 |
4.2.2 燃料经济性 |
4.2.3 排放性能 |
第五章 试验总结及展望 |
5.1 试验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5.3 市场前景 |
5.3.1 改装技术问题 |
5.3.2 车用LPG气质要求 |
5.3.3 加气站配套建设 |
参考文献 |
(4)LPG—汽油两用燃料汽车发动机的性能特征及其技术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LPG汽车发动机的性能特征及其对策 |
2.1 LPG汽车发动机具有较大的改善排放性能潜力 |
2.2 燃料经济性较好 |
2.3 LPG发动机寿命较长, 维修费用低 |
2.4 动力性欠佳 |
2.5 对点火系统的要求较高 |
2.6 对燃料系统的要求更高 |
2.7 辛烷值的差异使两用燃料汽车性能难以兼顾 |
2.8 火焰的传播速度要求两用燃料车有不同的提前角 |
2.9 LPG混合器内径与汽油化油器或者节气门体喉口尺寸不一致, 造成性能下降。 |
3 故障机理及其对策探讨 |
3.1 发动机性能, 尤其第一代LPG车排放性能不稳定, 耗气增加。 |
3.2 汽车难以加速, 或难于高速行驶, 甚至熄火。 |
3.3 第二代LPG汽车发动机发生回火, 炸坏空滤器。 |
3.4 汽车转弯时, 突然熄火 |
4 结论 |
四、汽车发动机汽化器浮子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乙醇水蒸气微波等离子体重整制氢实验研究[D]. 李卓. 吉林大学, 2017(10)
- [2]甲醇燃料应用技术研究[D]. 王彭. 长安大学, 2015(01)
- [3]柴油/LPG双燃料发动机工作状态的控制及性能研究[D]. 江同. 浙江大学, 2004(04)
- [4]LPG—汽油两用燃料汽车发动机的性能特征及其技术对策[J]. 徐兆坤,黄虎,赵高晖,常健.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2002(02)
- [5]汽车发动机汽化器浮子的研制[J]. 苏志忠. 三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0(S1)
- [6]工程塑料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J]. 刘寿华. 中国塑料, 1992(03)
- [7]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用的传感器[J]. 张伦. 传感器技术, 1990(03)
- [8]沃尔沃C3系列汽车用可变喉管汽化器[J]. 刘士通. 车用发动机, 1990(02)
- [9]国产在用汽车尾气超标原因及解决途径的探讨[J]. 肖立生. 鹤城环境, 1989(02)
- [10]甲醇发动机的现状与未来[J]. 堀政彦,金荣吉,郭占哲. 小型内燃机, 19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