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投资与创业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曹文婷[1](2021)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期,为了深化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在政策驱动下风险投资业获得较大的鼓舞,资本市场建设也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风险投资金额为7630.94亿元,风险投资案例数为8234起。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我国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提升新三板、设立科创板、完善创业板。其中,提升新三板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推进“双创战略”实施有更为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为,新三板是专门服务于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孵化平台。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是真正的中小微企业,它们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达不到上市条件,但自身又具有融资需求和发展愿望。这部分企业的数量较大,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数量最多的时候为2017年末达到11630家。本文认为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属于“双创战略”框架中的重要支撑内容。它们具备共同的政策目标,即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发展。然而,学界对“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主题并未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前期学者较多地关注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而对风险投资与场外市场企业的探讨较少。前期学者较多的关注风险投资对微观企业的影响结果,而忽略风险投资的影响机制和宏观溢出效果。针对以上现实背景和研究不足,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对被投企业价值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考虑到风险投资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受资企业,它可能对整个产业或区域都产生外部效应。因此,从宏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和溢出机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获得政策启示,为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机制和充分释放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提供有益的借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全球疫情尚未得到缓解,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常态化时期。中国要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创业能否在更大范围普及和更高层次推进。而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本,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平台作为纽带将资本与中小企业的发展连接起来。毋庸置疑,新三板便是这个重要的连接纽带。因此,以中小企业为切入点,探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探讨了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法、数理模型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系统全面地探讨了该主题。全文的逻辑思路为“提出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基础+现实基础→理论分析+机制分析→实证检验→结论”。就具体章节而言,本文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共分4个章。其中,第1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与研究设计;第2章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3章对本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相关理论;第4章描述了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是本文的核心,包括3个章。其中,第5章为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第6章从微观视角实证分析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第7章从宏观视角验证了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和溢出效应。根据前两部分研究,第三部分重在“解决问题”。第8章总结研究结论,并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和提出研究展望。通过研究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机制分析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治理作用机制、认证作用机制、支持作用机制对被投新三板企业发挥积极作用。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创业企业有信任风险投资的企业文化,风险投资人的声誉资本昂贵且失难复得,风险投资和创业企业能建立建设性的互动关系。(2)风险资本投于新三板企业通过资源配置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其中,竞争合作机制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协作链接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当前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投入金额较小。因此,风险投资通过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的效果可能会被削弱。风险投资溢出机制有效运作也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政府有适当的引导政策,市场环境存在适度的竞争,中小微企业具备吸收能力,资本市场体系健全完善。(2)微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且这种正向作用并非风险投资自选择效应的结果。(2)风险投资通过改善新三板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股票流动性、外部融资能力实现公司价值增值,即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存在治理作用、认证作用和支持作用的中介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个中介效应中,股票流动性(认证作用)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说明信息效率的改善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功能。(3)进一步,还发现风险资本投资于不同特征的企业对价值增值的影响存在差异。新三板挂牌企业在收入增长能力、无形资产占比、治理规范性、股票流动性、股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正向影响。而企业规模、债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负向影响。(3)宏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微观企业主体将影响放大到宏观层面而产生溢出效应。即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是存在的(竞争合作机制存在)。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路径也是存在的(协作链接机制存在)。(2)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显着,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不显着。(3)考虑空间因素也获得相同的结论。新三板市场的风险资本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超过了直接效应。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4)以上结论说明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支持,确实促进了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主导产业的演变,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但对产业整合方面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这是因为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投入金额较小。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功能受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企业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的实现。因此,风险投资较难引导产业进行整合、关联、聚集,即现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较难发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鉴于此,应进一步培育和规范风险投资事业及新三板市场,形成规模的同时要具备质量,使风险投资支持新三板企业的同时,不仅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还能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释放出来。使风险投资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基于以上结论获得如下政策启示:(1)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以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价值增值作用和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2)风险投资机构要提升专业运作水平,积极参与被投新三板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新三板企业要摒弃只想获得资金支持,不愿接受风险投资人管理的家族企业文化观念。(3)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4)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新三板企业要注重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及长期竞争力的培养。(5)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进一步促进风险投资产业结构合理化溢出效应的发挥。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拓展了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边界。首先,以往学者大多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挂牌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其次,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关注风险资本的异质性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本文则探讨了新三板挂牌企业异质性对风险投资作用效果的影响。此外,风险投资的影响可能不局限于接受投资的公司,基于风险资本对新三板企业的投资,进一步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并尝试性地分析空间溢出效应。补充和拓展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成果。(2)丰富了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有学者从中介效应模型角度探讨风险投资影响企业价值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本文把治理作用、认证作用、支持作用同时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中,从定量角度解释风险投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作用机制。同时基于新三板市场的独特情景,分析了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更客观地评价风险投资的作用,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3)揭示了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工作原理。溢出机制好似一个“黑箱”,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驱动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力量或规则。现有研究成果对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探讨较少。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组成产业的细胞。从企业角度切入,探讨风险投资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的溢出机制。并借鉴经典生物数学Lotka-Volterra模型对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进行刻画。这种尝试性的探索丰富了溢出效应的研究成果。
陈琰,宋正刚,邢博文[2](2020)在《风险投资逆向选择、市场化程度与创业企业绩效》文中研究说明从创业企业资源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风险投资逆向选择、市场化程度与创业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中国情境下逆向选择是影响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重要机制,而市场化程度反映资源的可获取性,一方面能够为创业企业提供充裕资源,提升创业企业绩效;另一方面,市场化程度高可能导致创业企业选择非风险投资的其它融资方式,进而加剧风险投资逆向选择问题。收集2009-2012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获得风险投资的创业企业绩效更低,证实了中国情境下风险投资的确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市场化程度能够提升企业绩效,但是未能证明市场化程度显着影响逆向选择问题。
张鹏[3](2020)在《联合风险投资成员异质性对企业IPO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风险投资(VC)对一个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也因此对风险投资的发展采取鼓励的态度,近十几年来,风险投资在我国得以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创业企业都会被VC投资,联合风险投资成为了VC的主要投资方式,联合风险投资中各成员VC的异质性会对被投资企业的价值增值服务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IPO绩效。这种影响是利是弊会因为联合风险投资中成员VC的异质性而有所改变,所以研究出联合风险投资成员异质性在何种状态下有利于企业IPO绩效非常重要。学者们对联合风险投资的定义有两种,其中一种认为它是指两家及两家以上的VC在同一轮投资中对同一家企业进行投资,这种定义也被称为狭义定义。还有一种广义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不应该对多家VC的投资时间进行限制,即只要一家企业被两家及两家以上的VC进行投资,无论是同一轮还是非同一轮,都可以认为这种投资方式是联合风险投资。本文认为VC对企业的影响贯穿企业从刚开始到IPO这一期间,而不应该只关注某一轮的投资,所以本文采用广义的定义。联合风险投资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异质性会影响到被投资企业的IPO绩效。其中联合风险投资中各成员的异质性是指组成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在自身特征和对被投资企业的服务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异质性,被投资企业的IPO绩效是根据IPO当日的抑价率来判断,IPO抑价率低,说明IPO绩效好,反之,则表明IPO绩效差。本文所研究的是联合风险投资中各个成员VC的持股比例、年龄和资本背景这三个方面的异质性对企业IPO绩效的影响,其中持股比例异质性是指联合风险投资中各个成员VC持有被投资企业的股份比例不同所造成的异质性,年龄异质性是指联合风险投资中各个成员VC的成立时间长短的不同所造成的异质性,资本背景异质性是指联合风险投资中各个成员VC的资本来源不同所造成的异质性。本文所用的样本数据选自国内沪深主板、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这些样本都是在2008年到2018年这11年间被VC投资且IPO成功的企业。通过筛选,最终得到有效样本数为607家。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所需要的数据主要有风险投资相关数据、企业IPO绩效指标数据和IPO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在对数据进行检验时,首先排除了异方差和共线性对检验结果的干扰,最终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企业IPO绩效与联合风险投资成员持股比例异质性负相关,这说明在一个联合风险投资中,各个VC持有被投资企业的股份相差越大,被投资企业的IPO绩效就会越差;(2)企业IPO绩效与联合风险投资成员年龄异质性正相关,这说明在一个联合风险投资中,各个VC的成立时间相隔越大,被投资企业的IPO绩效就会越好;(3)企业IPO绩效与联合风险投资成员资本背景异质性正相关,这表明在一个联合风险投资中,各个VC的资本背景呈现多元化,被投资企业的IPO绩效会更好。在理论上,本文研究结果既充实了风险投资领域的相关理论成果,又丰富了企业IPO绩效影响因素领域的相关理论成果;在现实世界的风投业务中,本文研究结果能够帮助创业企业更好的寻找不同的VC进行融资。
程思婧[4](2020)在《风险投资、高管团队对创业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联系愈发紧密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企业国际化不但需要企业有较为充足的资源,还对其内部高管团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创业企业常因自身规模和资源的限制,在筹集国际化所需的资金时会面临较多困难。而在资金和资源方面均有优势的风险投资以股权投资的方式进入创业企业,不仅能够缓解企业资金短缺的困境,还能凭借其历史投资经验,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风险识别、内部监管等增值服务,为创业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全面的帮助。现有文献主要单独从高管团队或风险投资来讨论其对创业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很少有文献同时把三个因素加到同一研究框架之中。本文首先基于高阶理论、信号传递理论、资源基础观等理论分析了风险投资、高管团队影响创业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机理,提出研究假设;然后,采用2010-2018年成立8年内于深圳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的企业数据,将企业国际化水平、风险投资介入、联合投资策略、组织形式、股权背景以及高管团队的年龄、学历、海外经验、兼职经历等作为主要研究变量,通过Tobit模型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同时出于处理自选择以及内生性问题的考虑,本文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更加准确的研究;其次,以中科创达为案例,进一步分析风险投资、高管团队对中科创达国际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风险投资介入、联合投资策略、风险投资组织形式以及股权背景对创业企业国际化具有显着的正影响;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和教育水平对创业企业国际化存在负影响,其海外经验及兼职经历则是显着的正影响;然而,风险投资与高管团队之间的交互效应出现了负效应的情况,说明样本企业的风险投资和高管团队确实能影响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但风险投资和高管团队尚未产生协同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政府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创业企业应引进优质的风险投资机构、吸纳国际化人才,风投机构要理性投资、处理好与高管团队的关系。
于梦华[5](2020)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圈三个子城市群突破行政壁垒的约束而形成的超大城市群。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出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带动中部地区创新发展的经济新增长极,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引擎。而创业风险投资作为一种促进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工具,能够很好的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因此,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提升中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长江中游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出发,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2个地级市2007年至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构建面板计量模型,分别对长江中游整体及三大子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政府政策环境、金融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信息基础设施水平能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且影响程度依次递减;从局部来看,武汉城市圈的创业风险投资发展主要靠当地的金融发展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政府政策环境作用,长株潭城市群则是依靠科技创新能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来拉动当地的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环鄱阳湖城市圈主要依靠金融发展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来促进其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因此,在借鉴国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三个成熟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区域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区域科技金融主体、深化区域特色科技创新、发挥武汉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提高长江中游城市群金融科技和产业信息互联互通水平、促进三大子城市群的科技金融和产业的科学分工协调等建议。
张瑾怡[6](2020)在《联合投资异质性对上市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文中提出作为创业企业的一种重要融资形式,风险投资一直以来都深受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创业板市场的开启,我国资本市场体系逐渐完善,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风险投资不仅为目标企业提供所需要的资金帮助,更可以通过管理、销售和经营等一系列活动为创业公司提供更为优质的非资本增值服务。但是,在创业投资过程中常常受到高风险、资金和资源受限、收益不确定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困扰,于是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机构倾向于采用联合投资策略进行投资。与单独的风险投资方式相比较,联合投资策略能够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而且不同类型和地区的投资机构能为被投资公司提供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所需资源。因此,本文选择以联合风险投资为切入视角,从宏观层面研究了联合投资以及其成员异质性对于被投资公司成长性的影响情况。随后,深入目标企业内部,从微观层面探究了联合投资及其成员异质性对公司成长的作用机制。首先,本文基于联合投资成员具有多种属性的特点构建了联合投资异质性指标,并验证了成员异质性与目标公司成长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三种联合投资成员异质性均会对被投资公司的成长性产生正向影响。在创业公司上市之前,联合投资成员结构异质性对企业成长性的正向影响要明显强于另外两种成员异质性,上市之后亦然。随后,进一步探究了成员异质性对目标公司成长的作用机制。回归结果证明,联合投资成员的三种异质性会通过改善目标企业的治理情况来促进企业的成长,且成员异质性程度越大,目标企业的治理水平越高,越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其次,创业公司的成长不仅需要依靠合理的管理制度,更需要充足的资金予以支持。除了联合投资的帮助之外,创业公司也要运用投融资策略来获取收益。但由于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等,公司的投资决策中往往会出现各类问题,降低投融资决策的成功概率。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联合投资成员异质性与公司投融资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联合投资成员异质性对目标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其中成员地域差异程度越高对过度投资的抑制性越佳,而成员类型差异程度越高对投资不足的抑制性越好。对目标企业融资效率的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投资成员异质性对创业公司的有息债券融资效率的提升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对公司的权益融资影响微弱。最后,本文进一步验证了联合投资及其成员异质性对于被投资公司投资速度的影响。通过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证明了联合投资机构的加入确实能够缩短目标公司达到投资预期的所需时间,加快企业的投资速度。并且,当联合投资成员的异质性程度增加时,对所需时间的影响越大,越能助力企业投资进程。综上所述,本文最主要的贡献是从多种属性共同作用的角度,构建了联合投资成员异质性指标,并且从联合投资异质性的角度补充了公司成长性的影响因素。更是在关于联合投资成员性质的传统分类方法中,首次引入全新的属性类型-利益相关者,构建了联合投资成员结构异质性指标,为研究联合投资异质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通[7](2019)在《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业被认为是国家创新和经济成长的重要源泉。风险投资被誉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推动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创新经济不断向前,驱动产业重构与技术创新,助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对建设现代化经济的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风险投资呈现出网络化发展态势,出于分散投资风险、实现价值创造的动因,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机构选择通过合作构建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的方式进行投资。联合风险投资网络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虽然学者们大多认同联合风险投资网络能够增加风险投资项目成功的概率,但对于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动态演化的特征,网络内投资机构扮演的角色,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内在作用及影响机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的构成以及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动态演化的特征;将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和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统一于系统的研究框架下,丰富并拓展联合风险投资及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研究思路,利用超循环理论解释联合风险投资网络下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分析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基于实际数据构建实证模型检验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为我国在新常态下调整经济结构,推进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的良性发展,实现投资机构与创业企业的合作共赢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联合风险投资网络构成及动态演化过程,构建理论研究框架。论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将社会网络理论引入到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的研究中,从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的参与主体着手,挖掘参与主体间的相互联系,研究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的构成;运用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对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的演化过程进行刻画,总结其演化规律,挖掘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的属性特征,构建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影响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理论研究框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分析基础。其次,基于超循环理论研究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从理论上解释了联合风险投资网络为什么能够促进创业企业的价值创造,又是如何影响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等问题。基于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的基本要素,分析联合风险投资网络下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三个阶段,探讨价值创造的内在驱动力;基于超循环理论,阐述从最基础的单一反应循环到高等级的、耦合多个反应循环的催化超循环机理,将超循环理论应用于联合风险投资网络下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的研究中,研究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的转化反应循环、催化反应循环、催化超循环,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联合风险投资网络下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超循环模型分析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实现过程;基于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的功能和作用及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超循环过程,从创业企业财务绩效、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创业企业价值三个维度揭示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然后,从实证角度检验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选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属性,构建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分析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第二,用创新效率和创新产出两个角度分别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运用DEA方法测算创业企业创新效率,专利数量作为创新产出,检验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第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属性,运用波纳西茨权力指数测算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地位,从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关系、网络结构、网络位置三个维度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价值的影响,为创业企业拓展和深化与风险投资机构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实现价值创造提供实证依据。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论,从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组织创新的视角,提出建议对策。基于不同投资机构的利益诉求,投资偏好,信息资源特征所构成的投资网络,优化风险投资的制度环境,满足创业企业和投资机构的多元投融资需求,并竭力促成投资机构的资源整合,推进合作创新,以联合风险投资网络为载体,共同扶持创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改善经营来实现价值增值,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发挥风险投资对实体经济价值创造作用。
邹双[8](2019)在《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然而,创业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和管理问题,制约其发挥创新性。风险投资除了能够为创业企业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外,还能为创业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因此被认为是促进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但是一方面,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根植于国内资本市场制度和发展程度,必然表现出与国外风险投资不同的特点,从而影响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而且这一效果还受到风险投资进入时间、投资方式、背景、声誉等特征的影响,与技术创新程度和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动态性也密切相关,但这方面研究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如何影响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黑匣子尚未打开。除了直接融资外,风险投资提供的增值服务也是影响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尤其是融资增值和监管增值服务。那么风险投资是否为创业企业提供了融资和监管增值服务,进而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增值效应?现有文献尚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尝试立足于我国风险投资进入阶段的特点和提供融资与监管服务的事实,构建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的理论模型,并实证检验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为推动风险投资促进创业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依据。首先,借鉴Schmidt(2003)分析可转换证券在风险投资中解决双边道德风险问题的模型结构,从两方面构建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的理论模型以分析其作用机理:一方面,将创业企业谋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利己行为归结为努力水平,风险投资谋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利己监管行为归结为监管努力水平,引入到影响创新项目成功的概率函数中,通过比较风险投资不投入监管努力和投入监管努力时,创业企业的最优努力水平及创新项目的最优收益水平,揭示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监管增值效应的作用机理。另一方面,将风险投资谋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利己融资行为归结为融资努力水平,加入到影响创新项目成功时的产出函数中,通过比较风险投资不投入融资努力和投入融资努力时,创业企业的最优努力水平及创新项目的最优收益水平,揭示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增值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由于创业企业存在道德风险,创业企业努力不足,致使创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低下;风险投资的监管努力能够缓解创业企业的道德风险、激励创业企业提高努力水平,从而提高创新项目成功的概率,最终促进创业企业技术创新。(2)但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间存在双边道德风险,创业企业努力不足、风险投资监管努力不足,致使创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低下;风险投资的融资努力除了能够提高创新项目成功时的产出,还能够进一步缓解创业企业与风险投资间的双边道德风险,增加对创业企业的监管、激励创业企业提高努力水平,从而提高创新项目成功的概率,最终促进创业企业技术创新。上述研究弥补了现有文献忽视风险投资为创业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融资增值的不足,丰富了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的理论研究,为全文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基于手工搜集的公司风险投资数据和专利申请量数据,揭示出中国风险投资偏向后期进入的特点,并基于此在整体上从两个层面检验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一是,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测度风险投资后期进入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二是,考虑风险投资进入时间、技术创新异质性、风险投资类型以及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动态性,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一步检验后期进入风险投资特征对创业企业异质性创新的增值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于创业企业后期阶段进入,而且后期进入的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研发投资不具有增值效应、对专利申请量也不产生增值效应,即后期进入的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不存在增值效应。(2)在后期进入的风险投资中,第一,较早进入企业的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都存在增值效应,但增值效应逐渐减小,并且对渐进式创新的增值效应在持续性和影响程度上都要大于对突破式创新;第二,较晚进入企业的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都不具有增值效应;第三,相对于单独风险投资、低声誉风险投资和国有风险投资,联合风险投资、高声誉风险投资和非国有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突破式创新以及渐进式创新的增值效应更大、更持久。这一研究弥补了现有研究忽略中国风险投资进入阶段特点、技术创新异质性及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动态性的不足。再次,基于第三章的理论模型,深入到风险投资的融资增值和监管增值层面实证检验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其一,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测度了风险投资及其声誉对创业企业的融资增值,并运用中介模型实证检验了风险投资及其声誉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增值效应。其二,利用手工搜集的风险投资派出高管数据,运用赫克曼选择模型检验了风险投资及其声誉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监管增值效应。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没有对创业企业提供融资增值服务,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增值,而且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不存在增值效应;但高声誉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提供了股权融资增值服务,高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增值效应,而且,股权融资在高声誉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中起到非完全中介作用;反映整体而言,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不存在融资增值效应,但高声誉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产生融资增值效应。(2)风险投资监管有助于提高创业企业技术创新,而且仅高声誉风险投资监管有助于提高创业企业技术创新,说明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监管增值效应,而且仅高声誉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监管增值效应。这一研究更为深入地探讨了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增值和监管增值效应,拓展了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的实证研究。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推动风险投资促进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第一,建立非上市企业信息公开规章制度,加大信息违规披露的惩处力度,以降低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第二,进一步推行注册制,完善退市规则,以抑制投机、套利的投资行为,推动风险投资向早期阶段创业企业投资;第三,完善风险投资风险防范机制,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推动风险投资向早期阶段、高创新性创业企业投资;第四,建立风险投资机构交流平台,搭建风险投资机构间合作桥梁,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强风险投资间的互助协作;第五,推动风险债的发展,形成以风险投资为引导,风险债、PE、IPO等多种融资方式联动的创业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市场,以满足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在后续阶段的融资需求。
陈亚男[9](2019)在《时空压缩背景下的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 ——基于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85年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风险投资行业在我国的出现,三十多年来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及逆向选择等原因,风险投资有着较强的地理亲近性,作为对信息极为敏感的风险投资机构,高速铁路通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有“地理距离”对风险投资决策的重要影响。日本和欧洲等多个经济体的实践表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会大幅度降低出行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扩大不同区域之间的开放程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知识溢出在地理距离上的限制,增加经济活动集聚的可能性,最终会促进创新的产生。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的不断开通,打破了城市之间的边界,对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交通运输的发展通过缩短企业之间商务谈判时间和降低信息沟通成本等方式,促进了信息的快速流通,加快了人员、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速度。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不断建设,高铁网络化时代所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使得人们在时间距离和相对经济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地理距离逐渐增大。那么,我国高速铁路通车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是否会通过降低时间和沟通成本改变风险投资机构的地理亲近性,进而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的监督,最终对被投资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呢?研究这些问题,对深入了解我国风险投资对被投资公司创新水平的影响,推动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被投资公司的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的研究成果并未对此做出明确解答,本文以我国高速铁路通车这一准自然实验对风险投资影响创业企业进行研究,试图全面系统地分析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高铁通车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对风险资本的投资行为影响以及时空压缩背景下的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创新。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风险投资与被投资企业之间关系的有关文献基础上,结合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时空压缩理论,对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以及风险投资影响被投资公司创新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首先,本文全面分析了风险资本的不同投资策略对被投资公司创新能力的影响,包括分阶段投资、联合投资以及投资时企业所处阶段等;其次,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从区分风险投资的投前筛选和投后增值效应的角度,分析了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筛选”效应和“价值增值”效应。接下来,基于交通运输发展对地区可达性及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基础,本文将高速铁路通车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纳入分析框架,分析了时空压缩效应对风险资本投资行为的影响。第四,基于高速铁路通车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了时空压缩背景下风险投资机构对被投资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四点:首先,风险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分阶段投资以及风险投资分阶段投资总轮次对专利总数和发明专利数量的增加都有显着的影响,由于发明专利更能体现专利的质量,结果表明有风险资本支持的公司更加重视企业的专利质量。然而,风险投资机构采取辛迪加投资的策略不利于被投资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可能的原因是当采取辛迪加投资的策略时,风险投资机构存在搭便车现象。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阶段越靠后,越不利于被投资公司创新能力的提高,风险资本投资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能有效降低创业企业的融资约束,更有可能提升其创新能力。其次,风险资本存在明显的投资前“筛选”效应,在投资时选择了那些创新水平较高的公司,并且风险资本在投资后并没有显着提高被投资公司的创新能力。但是在考虑样本选择偏误之后发现,存在遗漏的影响风险投资筛选被投资企业时的不可观测因素。在考虑了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之后,风险投资机构能显着提高被投资企业的创新水平。第三,高铁通车之后,风险投资更倾向于采取分阶段投资策略。加入地理距离圈层的虚拟变量后分析发现,高铁开通之后对于600千米以内的被投资公司,风险投资机构更倾向于采取分阶段投资策略,高铁开通对风险资本投资策略的影响仍然受地理距离的限制。同时,风险投资对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投资显着增加,有助于缓解处于企业生命周期早期阶段的公司融资约束的问题,说明高铁的通车能降低风险投资的出行成本和信息搜集成本,加强对这类企业的沟通交流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推动创业企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国有企业在创新能力、资本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方面较低,风险投资通过增加分阶段投资的总轮次来为所投资的国有企业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同时对国有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联合投资的策略,加强对国有被投资企业的监督。最后,高铁通车之后,对有风险投资支持公司的专利总数和发明专利数量有显着的增加作用,时空压缩效应改变了原有地理距离对风险资本的时空约束,通过降低风险投资机构与被投资公司之间的沟通往来成本,加强对被投资公司的监督以及为企业提供更多增值服务等方式,提高被投资公司的创新质量。在投资距离小于500千米的范围内,高铁通车所引起的时空压缩效应,显着提高了有风险投资支持的被投资公司的专利总数和发明专利数量,意味着风险投资机构更加重视被投资公司的创新质量,而不仅仅只关注专利数量的增加。时空压缩背景下,风险投资机构能显着提高非同一地区的被投资公司的创新水平,风险投资机构能显着提高获得联合投资的被投资企业的创新水平。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对风险投资机构的引导,促进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快速发展。本文的实证结果已证实了风险投资对被投资公司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但是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风险资本的投资阶段偏后,我国政府应制定实施一系列引导政策,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早期初创企业的投资,引导风险资本更多地流向高新技术行业以及创新型企业。二是不断促进创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应不断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和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作用的发挥以及我国创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成立一些专业的信息中介和咨询机构,减少风险投资机构与创业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提高其投资效率,发挥其对促进创业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应不断加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创业企业的创新意愿,增加企业的创新产出,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三是加大对高速铁路建设的投资,重视高铁对风险投资及知识溢出的作用。应重视中西部地区的高铁建设及高铁分支线路的建设,促进我国高铁形成更密集的网络,风险投资应充分利用高铁带来的出行成本及监督管理成本降低的优势,提升其投后管理和增值服务能力,从而促进被投资企业的发展。本文可能的增量贡献在于以下三点:首先,本文拓展了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的研究视角。以往文献仅仅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地理亲近性,与既有文献有所创新的是,本文在考虑风险投资与被投资公司之间地理距离的基础上,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以高速铁路通车这一外生变量进行准自然实验分析,研究高铁通车通过改变地理距离的时空约束,产生时空压缩效应的背景下,风险投资对被投资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从而丰富和拓展了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的研究视角。第二,本文将时空压缩与风险投资的研究拓展到微观层面。我国现有研究时空压缩与风险投资的文献仅局限于城市层面,分析时空压缩对高铁沿线城市获得风险投资金额及退出成功率的影响,对时空压缩影响风险投资的地理偏好进行分析,尚无文献研究深入到企业层面,更没有文献研究时空压缩背景下的风险投资与被投资企业的创新,本文将时空压缩与风险投资的研究拓展到企业层面,从微观层面研究时空压缩背景下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一步丰富时空压缩影响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第三,本文将地理学分析法纳入研究分析框架中。鲜有风险投资相关的文献选取地理学分析法研究相关问题,本文利用地理学分析方法绘制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范围图,以及时空压缩影响下我国风险资本投资的变化图。
张琳[10](2019)在《风险投资家异质性与投资业绩》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财务资金流向创新性高科技新创企业的桥梁,风险投资为带动经济发展起到了“引擎”作用。世界范围内,风险投资的主导者大多以风险投资机构或风险投资基金的形式存在,但究其根本,风险投资是一项由风险投资家执行的技术性工作。已有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家人力资本对风险投资业绩的解释能力远高于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基于此,本研究分别从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和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三个视角,对比研究风险投资家异质性对投资业绩的影响,并探究背后机理。借助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投资家个人、被投资企业的样本和数据,本论文发现风险投资家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绩效具有显着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本文发现金融背景风险投资家的投资业绩优于实业背景风险投资家,表现为所投项目有更高的IPO退出率。究其背后机理,发现金融背景的风险投资家能够借助其在金融领域的社会网络和声誉资源更好地支持被投资企业,如,有助于被投资企业更快获得下一轮VC融资,并且在IPO过程中帮助其雇佣更好的承销商。相对于实业背景风险投资家的创业网络,金融背景风险投资家的金融网络范围更广,源自于金融行业本身较高的跨区域、跨行业特点。因此,金融背景风险投资家比实业背景风险投资家表现出更激进的投资风格,本地偏好程度更低。在网络深度方面,金融背景的风险投资家也略占优势。借助其在分析师领域、承销商领域的资源,金融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可以促使企业IPO前的信息快速传导至股票公开发行市场,降低投资者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被其投资的企业在IPO过程中获得的估值更高,抑价率更低。第二,基于政治关联视角,本文发现拥有政治背景的风险投资家投资业绩好于一般风险投资家,但这一结论仅在以“其是否具备政府机关工作经历”为标准时成立,具备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风险投资家投资业绩与一般风险投资家业绩之间无显着差异。其内在机制主要体现为,相较于一般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的风险投资家拥有更多与政府的联系,对比其他资源,这种资源较为稀缺。一方面,风险投资家凭借政治资源,能够为企业引入更多的外部融资机会,可以帮助企业在IPO前期雇佣到声誉更高的承销商;另一方面,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政治背景的风险投资家较一般风险投资家,更希望通过担任董监事的途径掌握更多企业控制权,以达到资源贡献和收益获取的平衡。最后,政治背景风险投资家可以在IPO市场发挥更多认证作用,使企业IPO抑价率更低。最后,风险投资家在投资策略中表现出更激进和本地偏好更强的投资倾向。第三,基于海外人力资本视角,本文发现风险投资家的海外背景会影响其投资的退出方式,具体表现为:海外背景的风险投资家所投资企业在海外IPO的可能性更高,而本土风险投资家更擅长于“扶植”企业进行海内IPO。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包括其曾经在海外的工作或学习经历,拥有海外工作、学习双重经历的风险投资家通过海外IPO实现资本退出的概率要高于仅具有一种经历的风险投资家。海内背景和海外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在投资企业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显着的差异性。首先,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在声誉和网络资源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特征。相对于本土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风险投资家具有更多海外资源,而海内资源的积累相对不足,表现为在帮助企业吸引银行贷款、债务融资及来自于其他VC机构资金方面的劣势。海外背景的风险投资家的优势在于其具有来自国外风险投资行业更先进投资理念,表现在对企业风险的重视程度更高、注重通过监督治理提高被投资企业的管理水平,较本土投资家来说,投资策略所体现出的“赌徒”倾向更低。最后,相较于本土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风险投资家具有更低的“本地投资”偏好性。在研究风险投资家异质性对投资业绩影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内生性问题。为了进一步分辨风险投资家对投资业绩的影响来源于其对企业的“扶植”还是“挑选”,本论文各部分通过倾向匹配评分法来控制不同风险投资家在VC投资时点的选择偏差,通过工具变量法消除不可观测变量对投资业绩带来的影响,最终证实以上结论。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有助于修正补充关于中国风险投资已有的研究结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解答“什么样的风险投资家更为成功”。虽有学者指出,相对于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家对投资业绩的解释能力更强(Ewens and Phodes-Kropf,2015),但关于风险投资家异质性的研究还寥寥无几。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借助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投资家个人、被投资企业的样本和数据,分别从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和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三个视角,对比研究风险投资家异质性对投资业绩的影响。二是解答“风险投资作用于被投资企业的根源是什么?”。风险投资家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加快企业成长,实现资本的成功退出,进而获得巨额投资回报。从表面来看,很多企业在风险投资之后确实呈现出快速成长之势,但是企业价值增值的来源是什么?已有研究将关注点放在风险投资背景或资金背景上,例如,企业背景风险投资在扶植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上作用更明显(Chemmanur et al.,2014;Tian and Wang,2014);银行背景风险投资机构在帮助企业进行外部融资方面具有天然优势(Mayer et al.,2005;Hellmann et al.,2008;Fang et al.,2013)。这些文章力求通过可直接观测到的显性资源解释VC对企业的价值;而本研究立足于个人,关注风险投资家行为偏好和个人经历,试图从不可直接观测到的隐形资源解释VC对企业的作用。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基于社会网络、政治关联和海外人力资本三个角度较为全面地刻画了风险投资家在中国的主要特征,将研究深入到风险投资家层面。由于个人层面的数据较难得到,且整理起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以往关于我国风险投资研究的大多停留在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两个层面(陈工孟等,2011;余琰等,2014;胡志颖等,2015),主要研究风险投资参与与否差异、风险投资与其他中介机构差异,及不同类型风险投资之间的差异。风险投资是一项人力资本密集型投资,其业绩与风险投资家个人能力和资源禀赋密切相关,已有研究尚未深入到该层面,本文对其进行了补充。(2)通过社会网络、政治关联和人力资本三个方面研究了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对其业绩的影响,包括对被投资企业上市速度和上市机会的影响。以往关于风险投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被投资企业IPO市场表现(张学勇和廖理,2011)、IPO后长期业绩(刘晓明等,2010)、创新(张学勇和张叶青,2016:温军和冯根福,2018)和投融资行为的研究,而事实上,在我国IPO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企业能否尽快上市既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又关系到风险资本能否顺利退出。因此,IPO不仅是企业从弱小走向成熟的“里程碑”,也是检验风险投资家是否成功的“试金石”。因此,对企业能否IPO的研究是学术中关于风险投资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研究从风险投资家异质性方面弥补了该领域的不足。(3)研究了不同职业背景、政治背景和海外背景风险投资家投资特征的差异,揭示了风险投资家异质性对投资业绩影响背后的机制。以实现投资回报率最大化为目标,每个风险投资家会根据自己的优劣势和以往投资经验制定一套自己的投资准则,这些准则能够反映在具体的投资策略上。通过对其联合投资、多阶段投资、本地投资倾向等行为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家依靠社会网络、政治关联和人力资本作用于企业、实现成功退出的机制和渠道。
二、风险投资与创业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险投资与创业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影响 |
2.1.1 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 |
2.1.2 风险投资与公司治理 |
2.1.3 风险投资与信息认证 |
2.1.4 风险投资与网络支持 |
2.2 风险投资对产业的影响 |
2.2.1 风险投资影响战略新兴产业 |
2.2.2 风险投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
2.2.3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
2.2.4 产业结构升级与融资制度 |
2.3 风险投资与溢出 |
2.3.1 关于溢出效应的综述 |
2.3.2 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 |
2.3.3 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 |
2.3.4 风险投资对初创企业的溢出效应 |
2.4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 |
2.4.1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 |
2.4.2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治理水平的影响 |
2.4.3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信息认证作用的影响 |
2.4.4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网络支持作用的影响 |
2.5 简要评述 |
3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风险投资 |
3.1.2 新三板 |
3.1.3 企业价值 |
3.1.4 机制 |
3.1.5 溢出效应 |
3.2 相关基础理论 |
3.2.1 风险投资理论 |
3.2.2 中小企业存在理论 |
3.2.3 企业创新成长理论 |
3.2.4 溢出效应理论 |
3.2.5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 |
4.1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进程 |
4.1.1 萌芽期(1986-1997):政策鼓励下风险投资起步且发展缓慢 |
4.1.2 探索期(1998-2008):外部环境不确定下风险投资曲折前行 |
4.1.3 成长期(2009-2014):金融危机之后风险投资复苏与成长 |
4.1.4 发展期(2015 至今):第四次创业浪潮给风险投资新的机会 |
4.2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
4.2.1 募资层面:强监管下募资缩减,早期风投基金募集堪忧 |
4.2.2 投资层面:风险投资避险情绪强烈,偏向后期成熟市场 |
4.2.3 退出层面:退出案例增加且IPO为主,境外上市减少 |
4.3 新三板市场的演变进程 |
4.3.1 “两网系统”盛衰更迭,整顿之后被取缔(1992-2000) |
4.3.2 三板市场应时而生,维护资本市场稳定(2001-2005) |
4.3.3 新三板试点开启,市场逐渐扩大(2006-2012) |
4.3.4 股转系统成立,市场活力显现(2013-今) |
4.4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
4.4.1 新三板发展趋势放缓,市场强调质量且回归理性 |
4.4.2 分层制度改善市场结构,公司治理与监管逐渐提升 |
4.4.3 新三板市场交易低迷,多重因素导致流动性不足 |
4.4.4 挂牌企业定位“双创一成长”,市场沟通能力有待提升 |
4.5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互动关系 |
4.5.1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契合之处 |
4.5.2 新三板为风险资本筛选优质项目提供平台与便利 |
4.5.3 新三板增加了风险投资实现资本退出的渠道 |
4.5.4 风险投资作为机构投资者利于新三板市场成熟发展 |
4.6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存在的问题 |
4.6.1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规模较小 |
4.6.2 风险投资以新三板为退出渠道的案例数量较少 |
4.7 本章小结 |
5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 |
5.1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理论分析 |
5.1.1 基于监督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
5.1.2 基于信息认证理论视角的分析 |
5.1.3 基于增值服务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
5.2.1 基于风险投资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2 基于中小企业存在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3 基于企业创新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4 基于企业成长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3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作用机制分析 |
5.3.1 治理作用机制 |
5.3.2 认证作用机制 |
5.3.3 支持作用机制 |
5.3.4 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
5.4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分析 |
5.4.1 资源配置机制 |
5.4.2 竞争合作机制 |
5.4.3 协作链接机制 |
5.4.4 溢出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
5.4.5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溢出机制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6.1 变量说明及基本统计分析 |
6.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
6.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6.2 研究假设与计量模型设定 |
6.2.1 研究假设回顾 |
6.2.2 计量模型设定 |
6.3 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6.3.1 治理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3.2 认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3.3 支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4 内生性分析 |
6.4.1 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
6.4.2 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 |
6.5 稳健性检验 |
6.5.1 稳健性检验Ⅰ:每股净资产(BPS) |
6.5.2 稳健性检验Ⅱ:总市值(Mvalue) |
6.5.3 稳健性检验Ⅲ:每股价值(p_value) |
6.5.4 稳健性检验Ⅳ:东部地区 |
6.6 进一步探讨:考虑异质性因素 |
6.7 本章小结 |
7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1 变量与研究假设 |
7.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
7.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7.1.3 研究假设回顾 |
7.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机制的验证 |
7.2.1 计量模型设定 |
7.2.2 实证分析与结果 |
7.2.3 稳健性检验 |
7.3 基于面板模型: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3.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7.3.2 实证分析与结果 |
7.3.3 稳健性检验 |
7.3.4 内生性分析 |
7.4 考虑空间因素: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4.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造 |
7.4.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7.4.3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与效应的测算 |
7.4.4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7.4.5 稳健性检验 |
7.4.6 内生性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2.1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 |
8.2.2 风险投资方提升自身实力,新三板企业接纳风险投资介入 |
8.2.3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
8.2.4 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
8.2.5 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 |
8.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风险投资逆向选择、市场化程度与创业企业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1.1 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绩效 |
1.2 假设提出 |
1.2.1 风险投资逆向选择 |
1.2.2 市场化程度与逆向选择 |
1.2.3 市场化程度与企业绩效 |
2 研究设计 |
2.1 样本和数据 |
2.2 变量测度 |
2.2.1 自变量 |
2.2.2 解释变量和交互项 |
2.2.3 控制变量 |
3 检验结果与讨论 |
3.1 描述性统计 |
3.2 相关系数 |
3.3 回归分析和讨论 |
4 进一步分析和讨论 |
4.1 风险投资的逆向选择 |
4.2 市场化程度 |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3)联合风险投资成员异质性对企业IPO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2.3 研究方法 |
1.3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1.3.1 本文创新点 |
1.3.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 风险投资异质性相关研究 |
2.1.1 风险投资异质性界定 |
2.1.2 风险投资的相关研究 |
2.2 企业IPO绩效的相关研究 |
2.2.1 企业IPO绩效的度量方法 |
2.2.2 企业IPO绩效的影响因素 |
2.3 风险投资异质性对IPO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1 风险投资对企业IPO的影响 |
2.3.2 风险投资异质性对企业IPO的影响 |
2.3.3 联合风险投资异质性对企业IPO的影响 |
2.4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联合风险投资持股比例异质性与企业IPO绩效 |
3.1.1 VC的监督作用与认证作用 |
3.1.2 VC持股比例的高与低对企业的影响 |
3.1.3 联合风险投资中各成员VC的持股比例存在着异质性 |
3.2 联合风险投资年龄异质性与企业IPO绩效 |
3.2.1 成立时间短的VC存在逐名效应,成立时间长的VC不存在这种效应 |
3.2.2 联合风险投资中各成员VC在年龄上存在着异质性 |
3.3 联合风险投资资本背景异质性与企业IPO绩效 |
3.3.1 不同资本背景的VC,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不同 |
3.3.2 外资背景和承销商背景的VC可以更好的帮助被投资企业的发展 |
3.3.3 联合风险投资中各成员VC的资本背景存在着异质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1.2 变量设计 |
4.1.3 模型构建 |
4.2 实证检验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相关性分析 |
4.2.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2.4 异方差检验 |
4.2.5 假设检验 |
4.2.6 稳健性检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企业IPO绩效与联合VC成员持股比例异质性负相关 |
5.1.2 企业IPO绩效与联合VC成员年龄异质性正相关 |
5.1.3 企业IPO绩效与联合VC成员资本背景异质性正相关 |
5.2 相关建议 |
5.2.1 联合风险投资中,企业应该使各成员VC持有相接近的股份数量 |
5.2.2 联合风险投资中既要有成立时间短的VC,也要有成立时间久的VC |
5.2.3 联合风险投资中既要有中资VC,也要有外资VC或者中外合资VC |
5.3 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风险投资、高管团队对创业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企业国际化相关研究 |
1.2.2 风险投资与企业国际化 |
1.2.3 高管团队与企业国际化 |
1.2.4 现有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1 相关理论 |
2.1.1 高阶理论 |
2.1.2 信号传递理论 |
2.1.3 资源基础观 |
2.2 研究假设 |
2.2.1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国际化影响的研究假设 |
2.2.2 高管团队对创业企业国际化影响的研究假设 |
2.2.3 风险投资、高管团队及其交互作用对创业企业国际化影响的研究假设 |
第三章 风险投资、高管团队对创业企业国际化影响的模型构建 |
3.1 创业企业国际化、风险投资及高管团队概况 |
3.1.1 创业企业国际化概况 |
3.1.2 风险投资概况 |
3.1.3 高管团队概况 |
3.2 样本选择、变量设计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3.2.2 变量设计 |
3.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 模型构建 |
3.3.1 Tobit模型 |
3.3.2 PSM模型 |
第四章 风险投资、高管团队对创业企业国际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
4.1.1 基于Tobit模型的回归分析 |
4.1.2 基于PSM的内生性问题处理 |
4.2 高管团队对创业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
4.3 风险投资、高管团队的交互作用对创业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
4.4 稳健性检验 |
4.5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基于中科创达的案例分析 |
5.1 中科创达企业简介 |
5.1.1 案例企业的选取原则 |
5.1.2 中科创达基本情况 |
5.1.3 中科创达业务情况 |
5.1.4 中科创达财务状况 |
5.2 中科创达的国际化、风险投资及高管团队 |
5.2.1 中科创达国际化情况 |
5.2.2 中科创达风险投资介入状况 |
5.2.3 中科创达的高管团队状况 |
5.2.4 风险投资、高管团队对中科创达国际化的影响 |
5.3 基于中科创达案例的启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长江中游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创业风险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
1.2.2 影响创业风险投资区域布局的因素研究 |
1.2.3 区域创业风险投资发展问题研究 |
1.2.4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长江中游城市群 |
2.1.2 创业风险投资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金融聚集与辐射理论 |
2.2.2 金融发展理论 |
2.2.3 创业风险投资区位选择理论 |
2.2.4 区域创业风险投资合作理论 |
3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业风险投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
3.2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规模与科技创新的需求不匹配 |
3.2.2 城市群内部创业风险投资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的聚集与辐射效果不强 |
3.2.3 城市群缺乏全局性政策发展规划,三省政府协作不紧密 |
3.2.4 城市群内部产业同质化竞争削弱合作动力,高端人才流失严重 |
4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
4.2 数据来源及指标体系设定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指标体系设定 |
4.3 创业风险投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3.1 模型设定及检验 |
4.3.2 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回归结果分析 |
4.3.3 长江中游三大子城市群回归结果分析 |
5 国内三大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经验借鉴 |
5.1 长三角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经验 |
5.2 珠三角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经验 |
5.3 京津冀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经验 |
5.4 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主要启示 |
6 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加大区域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城市群科技金融合作 |
6.2 大力培育区域科技金融主体,提升区域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服务能力 |
6.3 深化区域特色科技创新,吸引创业风险投资的战略性投资 |
6.4 发挥武汉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提高长江中游城市群金融科技和产业信息互联互通水平 |
6.5 三大子城市群的科技金融和产业的科学分工协调,促进风险投资在区内合理布局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实证相关数据 |
致谢 |
(6)联合投资异质性对上市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创新 |
1.4 研究方法 |
1.5 全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联合投资的动机和原因 |
2.1.1 分摊和分散投资风险 |
2.1.2 资源获取 |
2.1.3 增加投资或交易机会 |
2.2 联合投资成员选择及其异质性 |
2.2.1 联合投资成员的选择 |
2.2.2 联合投资成员异质性 |
2.3 联合投资与企业成长性的研究 |
2.3.1 企业成长性 |
2.3.2 联合投资策略与企业成长性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联合投资及成员异质性的概念界定与相关模型 |
3.1 联合投资 |
3.1.1 相关概念 |
3.1.2 数据选取及描述 |
3.2 联合投资成员异质性 |
3.2.1 变量选取和描述 |
3.2.2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联合投资及成员异质性与上市公司的成长性 |
4.1 引言 |
4.2 数据来源 |
4.3 联合投资及成员异质性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影响 |
4.3.1 模型设定 |
4.3.2 实证结果 |
4.4 联合投资及成员异质性对企业成长性影响机制 |
4.4.1 模型设定 |
4.4.2 实证结果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联合投资及成员异质性与上市公司的投融资效率 |
5.1 引言 |
5.2 联合投资与异质性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 |
5.2.1 数据描述 |
5.2.2 模型设定 |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 联合投资与异质性对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影响 |
5.3.1 数据描述 |
5.3.2 模型设定 |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联合投资及成员异质性与上市公司的投资速度 |
6.1 引言 |
6.2 数据描述 |
6.2.1 数据来源 |
6.2.2 模型设定 |
6.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6.3.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2 联合投资对企业投资速度的影响分析 |
6.3.3 联合投资成员异质性对企业投资速度的影响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7.3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1.3.1 关于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的研究 |
1.3.2 关于企业价值创造的研究 |
1.3.3 关于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影响的研究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影响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础理论分析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2.1.1 社会网络理论 |
2.1.2 价值创造理论 |
2.1.3 超循环理论 |
2.2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的构成分析 |
2.2.1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形成的动因 |
2.2.2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的参与主体 |
2.2.3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的网络结构 |
2.3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的动态演化分析 |
2.3.1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动态演化过程分析 |
2.3.2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属性分析 |
2.3.3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动态演化特征分析 |
2.4 理论研究框架的构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分析 |
3.1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下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实现过程 |
3.1.1 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要素 |
3.1.2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下创业企业价值创造实现的三个阶段 |
3.1.3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下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力 |
3.2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下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超循环模型构建 |
3.2.1 转化反应循环 |
3.2.2 催化反应循环 |
3.2.3 催化超循环 |
3.3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分析 |
3.3.1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
3.3.2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
3.3.3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价值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
4.1 模型构建 |
4.1.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4.1.2 数据来源及变量界定 |
4.2 计量模型的测度 |
4.2.1 倾向得分值的估计 |
4.2.2 平衡性检验 |
4.3 平均处理效果分析 |
4.3.1 偿债能力 |
4.3.2 成长能力 |
4.3.3 盈利能力 |
4.3.4 营运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检验 |
5.1 假设的提出 |
5.2 数据来源及变量界定 |
5.2.1 数据来源 |
5.2.2 变量界定 |
5.3 变量指标测算 |
5.3.1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属性指标测算 |
5.3.2 创业企业创新效率测度 |
5.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5.4.1 模型构建 |
5.4.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5.4.3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
5.4.4 内生性检验及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
6.1 假设的提出 |
6.1.1 投资机构的网络位置对创业企业价值的影响 |
6.1.2 投资机构在网络中的角色定位对创业企业价值的影响 |
6.2 数据来源及变量界定 |
6.2.1 数据来源 |
6.2.2 变量界定 |
6.3 变量指标测算 |
6.3.1 风险投资机构网络属性测算 |
6.3.2 风险投资机构网络地位测算 |
6.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6.4.1 多元回归模型的构建 |
6.4.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6.4.3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
6.4.4 内生性检验及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
1.2.2 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增值效应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 |
1.3.1 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节 |
2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 |
2.1.2 技术创新 |
2.1.3 增值效应 |
2.2 实践分析 |
2.2.1 寻找并筛选创新项目 |
2.2.2 签订契约 |
2.2.3 提供增值服务 |
2.2.4 退出变现 |
2.3 基础理论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资源基础理论 |
2.3.3 信号传递理论 |
2.3.4 委托代理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理论建模 |
3.1 模型设定与假设 |
3.1.1 模型设定 |
3.1.2 模型假设 |
3.2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监管增值效应建模 |
3.2.1 完全信息条件下理论建模 |
3.2.2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理论建模 |
3.3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增值效应建模 |
3.3.1 完全信息条件下理论建模 |
3.3.2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理论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4 风险投资进入特点及其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检验 |
4.1 中国风险投资进入特点 |
4.1.1 宏观层面 |
4.1.2 微观层面 |
4.2 风险投资后期进入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检验 |
4.2.1 研究假设 |
4.2.2 研究设计 |
4.2.3 实证结果 |
4.3 后期进入风险投资特征对创业企业异质性创新的增值效应检验 |
4.3.1 研究假设 |
4.3.2 研究设计 |
4.3.3 实证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与监管增值效应检验 |
5.1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增值效应检验 |
5.1.1 研究假设 |
5.1.2 研究设计 |
5.1.3 实证结果 |
5.2 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监管增值效应检验 |
5.2.1 研究假设 |
5.2.2 研究设计 |
5.2.3 实证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政策建议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时空压缩背景下的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 ——基于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时空压缩的经济效应 |
(二)风险投资与被投资创业企业创新 |
(三)本地偏好、时空压缩与风险投资 |
(四)时空压缩背景下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 |
(五)文献述评 |
三、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图 |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之处 |
(一)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时空压缩、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特征事实、理论分析与影响机制 |
第一节 风险投资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 |
一、风险投资的不同特征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 |
二、风险资本的不同投资策略与企业创新 |
第二节 时空压缩影响风险投资行为的特征事实 |
一、高速铁路发展的时空压缩效应 |
二、我国风险投资的空间分布 |
三、时空压缩背景下风险投资的地理距离偏好 |
第三节 时空压缩、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一个逻辑分析框架 |
一、风险投资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关联 |
二、时空压缩背景下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理论基础和逻辑关联 |
三、时空压缩效应下的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创新理论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风险资本投资策略对创业企业创新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一、风险投资与被投资企业创新 |
二、风险资本的投资策略与被投资企业创新 |
第二节 变量选择与样本说明 |
一、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及说明 |
二、变量选取及定义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一、初步分析及描述性统计结果 |
二、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风险投资投前筛选、投后增值与创业企业创新 |
第一节 理论分析 |
一、风险资本投资前的“筛选”效应 |
二、风险资本投资后的“增值”效应 |
第二节 变量选择及样本说明 |
一、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及说明 |
二、变量选取及定义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一、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水平的总体效应分析 |
二、风险投资的投前筛选效应分析 |
三、风险投资的投后增值效应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时空压缩对风险投资行为的影响 |
第一节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一、时空压缩与风险资本投资策略 |
二、时空压缩效应下风险资本对不同企业的投资 |
第二节 变量选择及样本说明 |
一、模型、变量选取及定义 |
二、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
二、时空压缩对风险投资行为的实证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时空压缩、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创新 |
第一节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一、时空压缩效应下风险投资与被投资企业创新 |
二、时空压缩效应下风险投资对不同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及说明 |
二、时空压缩效应下风险投资影响被投资公司创新水平的实证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一)风险投资的不同投资策略对被投资公司创新能力的影响 |
(二)风险投资机构的投前筛选及投后增值效应 |
(三)时空压缩效应对风险投资行为的影响 |
(四)时空压缩背景下风险投资对被投资公司创新能力的影响 |
二、政策建议 |
(一)加强对风险投资机构的引导,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快速发展 |
(二)进一步推动创业企业的健康发展 |
(三)重视高铁对风险投资及知识溢出的作用 |
三、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风险投资家异质性与投资业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风险投资介绍 |
1.3.1 概念和特点 |
1.3.2 运作模式 |
1.3.3 发展历史 |
1.3.4 发展现状 |
1.4 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
1.5 贡献与创新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风险投资作用于企业的机制 |
2.1.1 回报激励机制 |
2.1.2 认证作用 |
2.1.3 逐名效应 |
2.2 风险投资作用于企业的渠道 |
2.2.1 资金支持 |
2.2.2 监督治理 |
2.2.3 资源提供 |
2.3 风险投资机构对投资业绩的影响 |
2.3.1 企业背景的风险投资 |
2.3.2 银行背景的风险投资 |
2.3.3 券商背景的风险投资 |
2.4 风险投资人力资本与投资业绩 |
2.4.1 风险投资人力资本划分 |
2.4.2 风险投资家个人特征与投资策略 |
2.4.3 人力资本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模型 |
3.1 理论基础 |
3.1.1 资源基础理论 |
3.1.2 资源依赖理论 |
3.1.3 人力资本理论 |
3.1.4 政治市场理论 |
3.1.5 社会资本理论 |
3.2 概念模型 |
3.2.1 风险投资家人力资本 |
3.2.2 风险投资绩效的界定 |
3.2.3 风险投资家异质性影响投资业绩的机制 |
3.2.4 模型基本框架 |
第4章 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对投资绩效的影响: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 |
4.1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
4.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2 描述性统计 |
4.3 计量模型构建 |
4.4 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与投资业绩的关系检验 |
4.4.1 金融背景与实业背景风险投资家业绩差异 |
4.4.2 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与投资策略 |
4.4.3 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与企业融资 |
4.4.4 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与承销商声誉 |
4.4.5 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与IPO抑价率 |
4.4.6 稳健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对投资绩效的影响:基于政治关联的视角 |
5.1 理论机制 |
5.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2 变量定义和描述性统计 |
5.3 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与投资业绩的关系检验 |
5.3.1 不同政治背景的风险投资家业绩差异 |
5.3.2 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与投资策略 |
5.3.3 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与企业监督治理 |
5.3.4 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与承销商声誉 |
5.3.5 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与IPO抑价率 |
5.4 稳健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对投资绩效的影响: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 |
6.1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
6.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2.2 变量定义和描述性统计 |
6.3 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与投资业绩的关系检验 |
6.3.1 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家投资业绩差异性 |
6.3.2 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与投资策略 |
6.3.3 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与企业融资 |
6.3.4 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与承销商声誉 |
6.3.5 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与企业IPO抑价率 |
6.4 稳健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研究 |
7.3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风险投资与创业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D]. 曹文婷. 四川大学, 2021(12)
- [2]风险投资逆向选择、市场化程度与创业企业绩效[J]. 陈琰,宋正刚,邢博文. 未来与发展, 2020(08)
- [3]联合风险投资成员异质性对企业IPO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 张鹏.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风险投资、高管团队对创业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研究[D]. 程思婧. 江苏大学, 2020(05)
- [5]长江中游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研究[D]. 于梦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6]联合投资异质性对上市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D]. 张瑾怡. 天津大学, 2020(01)
- [7]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对创业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D]. 刘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8]风险投资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效应研究[D]. 邹双.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9]时空压缩背景下的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 ——基于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陈亚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10]风险投资家异质性与投资业绩[D]. 张琳.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