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鼠肾性高血压与心脏受体自身抗体产生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楦[1](2020)在《高血压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高血压是心血管和肾脏疾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流行,但大多数成年人高血压的原因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炎症和免疫在高血压发生中的作用。本综述阐述了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在高血压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损伤终末重要器官的过程。在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内膜内皮功能障碍作为启动因素,补体系统激活,中膜中的平滑肌细胞增殖,并迁移至内膜。促进外膜成纤维细胞迁移并诱导肌成纤维细胞分化。巨噬细胞(M1)诱导炎症,巨噬细胞(M2)抗炎作用和介导组织修复。M1/M2巨噬细胞的比例在高血压的病理生理中也起重要作用。活化的树突状细胞促进了T细胞增殖,诱导Th17细胞分化,推动高血压发生发展。产生干扰素-γ的自然杀伤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和单核细胞在血管系统中的相互激活导致血管功能障碍。肥大细胞是心肌重塑的主要介质,激活的肥大细胞,发挥促炎、促纤维化和肥大,显着增加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胶原纤维。在CD4T细胞4个主要谱系中,Th1细胞直接介导高血压肾损害。提高Th2数量改善妊娠期胎盘缺血引起的高血压。在高盐条件下产生的Th17细胞表现出高致病性。Treg细胞通过抗炎作用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高血压、血管损伤、心脏炎症和冠状小动脉功能障碍的发展。过继转移CD8+T细胞到RAG-1小鼠则导致血压显着升高。CD8+T细胞浸润到盐敏感型高血压动物的肾脏中导致盐敏感型高血压的发生。γδT细胞介导了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小鼠SBP升高,血管内皮损伤。B细胞缺乏可降低小鼠血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的自身抗体与先兆子痫、恶性高血压、非难治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都密切相关。在固有免疫系统中,大多数TLR亚型促进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但TLR5可能起到保护作用。NLRP3参与了中国汉族人群PE的发展,抑制NLRP3炎症小体可有效减轻血压,肾脏炎症,和功能障碍。在适应性免疫系统中,B细胞和抗体的作用是在高血压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提供联系。APC提呈抗原刺激,启动免疫反应,T细胞被激活、增殖并迁移到肾脏和血管。激活的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引起靶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导致高血压以及并发症。但具体引发炎症和免疫激活的机制仍尚未清楚。本综述为高血压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魏惠平[2](2020)在《当归醇提物对SHR血压及靶器官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目的1.明确当归醇提物对SHR血压和靶器官的作用。2.基于Th17/Treg细胞平衡探讨当归醇提物干预SHR血压和靶器官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1.系统检索Cochrane、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CBM七个数据库,纳入当归和含有当归的复方制剂治疗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相关研究。使用EXCEL 2013和SPSS 21对数据进行整合与处理,并通过气泡图来呈现结果。2.结合70%乙醇热回流法和喷雾干燥法制备当归有机酸;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当归醇提物中阿魏酸含量的方法,通过阿魏酸含量控制当归醇提物的质量。3.动物分组:空白组9只WKY大鼠,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贝那普利)、当归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各9只SHR大鼠。空白组和模型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用贝那普利片10mg/d,当归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用对应剂量,进行灌胃,每日1次,连续8周。监测各组大鼠血压及其他生理参数;通过大鼠心脏彩超、HE染色、Masson染色评估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采用ELISA、Western Blot、RT-PCR实验方法检测血清中NF-κβ、VCAM-1、ET-1、ICAM-1、eNOS含量,并基于蛋白-基因层面监测RAAS系统和氧化应激成分的表达;评价当归醇取物对SHR肝肾功能的影响。4.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当归治疗高血压及靶器官保护的信号通路。5.建立SHR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贝那普利组、当归醇提物高剂量组,并设空白组(WKY)。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指标IL-6、CRP以及Th17、Treg表达因子IL-17、IL-23、IL-10、TGFβ1含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并计算Th17/Treg比率;qPCR检测大鼠肾组织转录因子FoxP3和RORγt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组织p38、p-p38、FoxO1、p-FoxO1、SGK1和IL-23R表达。结果1.Evidence Mapping分析纳入的RCT研究,总有效性结局指标占69.4%,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纳入研究干预措施中所用的中药药性将其分为补气活血法、补气养血法、补气养阴活血法等八大类,大部分药性类型为活血化瘀方;纳入文献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降压、靶器官保护,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2.当归醇提物的制备及质量控制当归醇提物呈棕褐色细粉。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流动相由乙腈-0.1%磷酸溶液组成,梯度洗脱,洗脱时间为:0-30 min,A:95%-5%(v/v),B:5%-95%(v/v);检测波长为316 nm;该方法专属性强,精密度,回收率能满足体外分析要求;当归醇提物中阿魏酸平均含量为(151.525±0.002)%(μg/g)。3.当归醇提物对SHR的降压效果评价指标及肝肾功能影响血压及一般状况:给药2、4、6、8周后,贝那普利组、当归醇提物高剂量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贝那普利组与当归醇提物中、高剂量组大鼠活动积极,反应灵敏,睡眠少、体毛光泽,弓背表现少,体重升高。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1)彩超: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脏LVEDD、LVESD减小,IVSTD及LVPWTD均明显增厚,EF、FS、E/A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贝那普利组LVEDD、LVESD增加,EF、FS、E/A提高,IVSTD、LVPWTD降低,高剂量当归醇提物明显增了LVEDD、LVESD、EF、FS、E/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HR心肌细胞体积增大、心肌纤维走形紊乱、细胞核染色加深、细胞间隙增大伴明显的组织胶原沉积及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贝那普利组及当归醇提物高剂量组SHR心肌纤维走形整齐、细胞核染色正常,未见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及细胞间质胶原沉积。(3)Masson染色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间隙可见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细胞间隙增宽、心肌细胞形态受压失去原有的梭形结构、血管周围大量的胶原沉积;与模型组比较,贝那普利及当归醇提物高剂量组心肌纤维间隙、血管周围胶原沉积明显减少、心肌细胞梭形结构清晰可见。血管内皮功能及RAAS系统指标:(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VCAM-1、ET-1、ICAM-1蛋SHR白表达上升,基因表达明显上调,氧化应激因子eNOS蛋白表达下降,基因表达明显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贝那普利组及当归醇提物高剂量组VCAM-1、ET-1、ICAM-1蛋白表达下降,基因表达下调,而eNOS蛋白表达升高,基因表达上调(P<0.01)。(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T1-R蛋白表达升高,基因表达上调,AT2-R蛋白表达下降,基因表达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贝那普利组及当归醇提物组AT1-R蛋白表达下降,基因的表达下调,AT2-R蛋白表达升高,基因表达上调(P<0.05)。肝肾功能影响的初步评价:与空白组比较,实验各组大鼠血清生化指标ALT、AST、BUN、CREA均在同一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4.网络药理学探讨当归防治高血压的机制研究当归治疗高血压时主要涉及生物膜合成、脑肠轴发育、细胞内钙信号转导、平滑肌收缩、刺激cAMP合成、脂多糖反应、G蛋白耦连的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MAPK/SGK1/FoxO1/RORγt/IL-23R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细胞的平衡发挥降低SHR模型血压及靶器官保护的作用。5.当归醇提物干预SHR血压和靶器官损伤的作用机制肾脏组织病理:与空白组比较,SHR模型组大鼠肾小球纤维化明显,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变窄,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受压,形态欠规则,间质肿胀,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贝那普利组、当归醇提物高剂量组大鼠肾小球纤维化减轻,肾小管形态规则,炎性浸润减少。血清炎症指标:(1)与模型组比较,贝那普利组、当归醇提物高剂量组IL-6、CRP的表达降低(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h17细胞百分比上升,Treg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Th17/Treg细胞比值上升;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贝那普利组、当归醇提物高剂量组Th17细胞百分比下降,Treg细胞百分比上升,Th17/Treg细胞比值明显下降(P<0.05)。(3)与模型组比较,贝那普利组、当归醇提物高剂量组IL-17、IL-23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模型组比较,贝那普利组、当归醇提物高剂量组IL-10、TGFβ1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Rγt、FoxP3的表达:(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RORγt表达降低(P<0.05);贝那普利组、当归醇提物高剂量组RORγt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Fox P3表达升高(P<0.05);贝那普利组、当归醇提物高剂量组Fox P3表达均升高于模型组(P<0.05)。p38/MAPK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HR肾脏组织中p-p38、SGK1、p-FoxO1和IL-23R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贝那普利组、当归醇提物高剂量组大鼠肾脏组织中p-p38、SGK1、p-FoxO1和IL-23R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1.目前的研究现状提示当归对高血压治疗的降压及靶器官保护有效且不良反应较低,但其疗效有待更多的研究进一步证明。2.当归醇提物可以改善SHR一般情况,一定程度上降低SHR血压,能够逆转SHR心肌重塑、改善内皮功能,且无明显肝、肾功能影响。3.Th17/Treg平衡失调是SHR模型高血压发病的关键因素,当归醇提物高剂量组通过调节p38MAPK/SGK1/FoxO1/RORγt/IL-23R介导的Th17/Treg平衡,降低SHR血压,防治其靶器官损伤。
王怀[3](2019)在《基于MCP-1/CCR2信号通路研究清达颗粒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炎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基于MCP-1/CCR2信号通路研究清达颗粒控制血压,改善高血压心脏炎症(Cardiac Inflammation)的作用及潜在机制。以期进一步为临床清达颗粒治疗高血压,保护靶器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17周龄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6只为正常组(即WKY组),SHR模型18只依照初始体重值随机分为SHR组、SHR+清达颗粒组(0.4g/kg/d)和SHR+清达颗粒组(0.8g/kg/d),每组6只。按照临床给药量予以每日灌胃,WKY、SHR组给予生理盐水1 mL/d,SHR+清达颗粒组(0.4g/kg/d)每只0.4 g/kg/d,SHR+清达颗粒组(0.8g/kg/d)每只0.8 g/kg/天,灌胃1mL。从给药第1天起,采用鼠尾无创血压仪每周一次检测大鼠血压并称量体重,8周后进行取材,收集大鼠心脏组织。2.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心脏的形态学变化。3.采用Q-PCR检测心脏中MCP-1、CCR2的mRNA表达。4.采用IHC检测炎症细胞标记蛋白CD3、Mac-2,炎症因子TNF-α、IL-6以及IFN-γ、MCP-1、CCR2的表达。5.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的含量。结果1.血压监测结果表明,给予清达颗粒3周以后,SHR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平均动脉压均得到了显着的降低。2.HE染色结果显示,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心肌组织出现坏死、心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在给予清达颗粒干预后,SHR心肌纤维紊乱减轻、心肌组织坏死程度减轻、心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减少。3.Q-PCR结果显示,与WKY组比较,SHR组心脏中的MCP-1、CCR2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在给予清达颗粒干预后,SHR心脏中MCP-1、CCR2的mRNA表达显着降低。4.IHC结果显示,与WKY组比较,SHR组心脏中的TNF-α、IL-6、CD3、Mac-2、IFN-γ、MCP-1、CCR2表达明显升高,在给予清达颗粒干预后,SHR心脏中TNF-α、IL-6、CD3、Mac-2、IFN-γ、MCP-1、CCR2的表达显着降低。5.ELISA结果显示,SHR血清中TNF-α、IL-6的含量显着减少。结论1.清达颗粒能显着减缓SHR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平均动脉压的升高。2.清达颗粒可改善SHR心脏病理形态,减轻炎症反应。3.清达颗粒可通过调控MCP-1/CCR2信号通路中IFN-γ、MCP-1、CCR2的表达,减少SHR心脏中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聚集,从而改善SHR心脏炎症。
李治琴[4](2019)在《Takayasu’s动脉炎的临床特点及疾病活动评判指标的筛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Takayasu’s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又称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肉芽肿性血管炎,多发于青年女性,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包括肺动脉等大中血管。该病病程较长,缓解与发作交替出现,慢性血管炎最终导致血管壁增厚、纤维化,管腔狭窄、闭塞、扩张或动脉瘤形成,具有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的特点。其临床表现多样,从无症状的无脉症、血管杂音到致命性的神经系统症状;而根据临床血管图像可被分为无脉症前的早期系统性炎症期和晚期闭塞期。早期炎症期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不适、发热、盗汗、关节痛、头痛、和体重减轻等。常出现贫血和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升高。这些非特异症状大约3个月后自行缓解或在数月至数年内进入慢性期。疾病晚期出现跛行、缺血症状、无脉、高血压症状及末端器官功能障碍。然而,高达50%的患者在急性炎症期不能被识别,导致诊断及治疗延迟[1]。另一方面,TA诊断时及随访中疾病活动度判断影响预后及治疗,同样是目前TA临床管理中的重点及难题。TA局部缺血症状与血管壁损伤、狭窄的程度有关,而与管壁是否存在炎症、病情是否活动并不一定相符。在大约50%的TA患者中,临床特征与炎症标志物如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并不相关,在ESR和C RP正常的患者中血管活动性病变可能持续存在[2]。临床评估通常采用Kerr评分或印度2010 Takayasu动脉炎疾病活动度评分(the Indian Takayasu clinical activity scor e,ITAS2010)来进行。然而,Kerr评分或ITAS 2010评估为非疾病活动状态的TA患者仍常发生血管病变进展。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非侵入性技术被用于TA的诊断和评估TA疾病活动度。目前用来评估、管理TA的影像学技术包括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超声(ultrasonography,US),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PE T/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尤其是在2018年EULRA大血管炎影像学检查指南中,MRA被首选推荐用来评估血管壁炎症和(或者)管径的变化。然而,这些方法并非没有缺点,包括辐射大、耗时、费用昂贵、技术要求高、使用碘造影剂可能造成的肾毒性和经济考虑等,均使其在临床中应用受限。因此寻找可靠、简便易行的的影像学检查评估疾病活动度对TA诊治至关重要。US虽然检查方便,无辐射,检查中可见动脉管壁向心性增厚,然而管壁增厚是否代表局部炎症和水肿,尚不明确。近年临床医师开始使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 hanced ultrasound,CEUS)对增厚的颈动脉血管进行成像,可增强血管腔的可视化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助于量化血管壁内的血管化。然而颈动脉CEUS是否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评估TA疾病活动度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虽然目前有研究认为颈动脉CEUS与TA疾病活动有关,但仅有个案报道,尚无大队列的文献报道。此外,尽管CEUS可能具有监测病情的作用,然而其操作需要更为专业的医生操作,且不利于短时间内反复进行。因此,能够寻找敏感的血清学指标,结合影像学检查共同评价病情,同样也至关重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最重要的血管生成细胞因子之一,可导致新生血管形成、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文献报道TA患者血清VEGF水平升高,但与动脉管壁新生血管形成是否相关,尚无相关报道。且在临床中区分血管急性炎性损伤和永久性血管纤维化狭窄病变很困难[3]。近来血清学研究显示在TA患者中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IL-8、IL-9、IL-18、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IL-17A、血管内皮粘附分子(vascular endothelial adhesion molecule,VCAM)和穿透素(pentraxi,PTX)-3等血清标志物升高;尤其PTX-3在炎症部位产生,与CRP对IL-6分泌应答代表系统性炎症不同,它主要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DC等对局部促炎因子应答后产生,并在局部发挥作用;PTX-3可能是反应、血管局部炎症的有用标志物;目前关于TA细胞因子的定性、定量研究报道较少,而且不同的研究报道结果不一致。因此,为更好地早期识别、诊治及管理TA患者,本研究:1)系统回顾本中心TA患者的发病状况、流行病学特点,并发症、复发率,并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疾病复发的原因;2)评估TA患者颈动脉CEUS中的活动性病变,与ITAS2010及Kerr标准等临床疾病活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以颈动脉的PET/CT检查作为血管炎症的标准,分析CEUS评价病情活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检测TA患者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并评估其与炎性指标(ESR和CRP)、颈动脉CEUS结果之间的关系,评估这些细胞因子在判断疾病活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为探寻TA诊断、病情评价指标,进而依此制定治疗方案以及调整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2008至2018年住院及门诊随访的TA患者341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的TA诊断标准。分析TA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特点、并发症、治疗及手术等。分析TA患者血管并发症、复发率,并采用logic回归分析其相关风险因素等。第二部分前瞻性研究分析71例完成颈动脉CEUS的TA患者。其中有22例患者同时完成了18FDG-PET。使用Kerr标准和ITAS2010来评估TA患者的临床疾病活动度。分析颈动脉CEUS中颈动脉的血管形成和临床资料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比CEUS和PET/CT在评估颈动脉炎症中的一致性。第三部分采用luminex试剂盒检测49例TA血清PTX-3、TNF-α、IL-6、IL-8、IL-9、IL-17A、IFN-γ和VEGF等。依据Kerr评分TA患者被分为活动组与非活动组。分析两组间上述细胞因子的差异。并与颈动脉CEUS进行相关性分析。ROC被用来分析血清PTX-3水平与Kerr评分之间的一致性。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Graph Pad Prism 5.0被用来完成作图。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在2008至2018年间,本机构诊断的TA患者为341例,诊断时的中位年龄是36岁,男女比为1:4.8。V型是最常见的分型(59.9%),其次是I型23%。最常见的症状是头晕56%、肢体无力44.3%。最常见的体征是上下肢血压差>20mmHg占80.1%,颈部杂音占66.7%,脉搏减弱或无脉占65.2%,高血压占45.3%。影像学检查最常发现的是血管狭窄91.2%,动脉瘤19.6%;血管狭窄受累部位依次为颈总动脉83.6%、锁骨下动脉76%、胸主动脉58.9%、主动脉弓51.2%、无名动脉43.7%、腹主动脉41.4%、肾动脉30.1%、肠系膜动脉27%、肺动脉25.6%等。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脑卒中8.5%,肺高压10.7%,主动脉瓣返流27.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8.8%,心功能不全9.7%。TA治疗中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89.4%,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是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40.5%,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33.1%,托珠单抗(Tocilizumab,TCZ)6.7%等。行外科干预的TA患者占12.0%,肾动脉和上肢血管成形术是最常见的血管内介入手术,分别占支架置入术的50%和22.2%。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5.2%,年龄≥35岁、进展性病程、高血压病≥2级的患者均是其高危因素,风险分别为2.0、1.7、1.89倍。在GCs、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的状况下,仍有120例(35.2%)的TA患者出现疾病复发,危险因素为男性2.6倍、CRP升高1.67倍、颈痛症1.99倍;疾病复发有以下三种情况:自行减停药者13.3%,根据ESR/CRP水平减停药者53.3%,炎性指标+影像学指导下减停药33.4%。TA患者平均诊断时间:2.94±4.77年。延迟诊断234例(68.6%),患者及医源性因素分别占38.5%和61.5%。第二部分.71例TA患者,双侧颈动脉CEUS评分总和与ITAS2010评分(P=0.004)或Kerr’s评分(P<0.001)均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根据ITAS2010评分,在71例TA患者中,34例处于临床疾病非活动状态。34例疾病非活动状态的TA患者中,有11例(32.4%)患者颈动脉CEUS结果中有活动性病变【左侧和(或)右侧颈动脉CEUS≥2级】。在同时完成颈动脉CEUS和PET的22例TA患者中,根据ITAS2010评分评判有12例患者临床疾病活动,10例处于临床非疾病活动状态。而且,双侧颈动脉CEUS新生血管形成和PET中的氟[18F]-脱氧葡糖(Fluoride[18F]-Deoxyglucose,18F-FDG)摄取呈相关(P=0.004)。以颈动脉血管的18F-FDG摄取分级≥2级为金标准,颈动脉CEUS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0%。第三部分.根据Kerr评分,49例TA患者(年龄:31.4±9.39岁;女/男:43/6)被分为活动组29例与非活动组20例。血清PTX-3水平在在疾病活动组高于非活动组(P<0.05),而其他的细胞因子在活动组高于非活动组,但无统计学差异。ESR水平与CRP(r=0.615,P=0.000)和PTX-3(r=0.3,P=0.036)呈正相关。IFN-γ与ESR(r=-0.305,P=0.033)和PTX-3(r=-0.357,P=0.012)均呈负相关。TNF-α与IL-6、IFN-γ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VEGF与TNF-α、IL-6均呈正相关(P<0.05;P<0.01)。血清VEGF与双侧颈动脉CEUS结果呈相关(r=0.522,P=0.032)。以Kerr评分为金标准,PTX-3预测TA疾病活动的最佳分界值为2.93 ng/ml,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8%和50%。在23例ESR和CRP均正常的患者中,有10例(43.4%)的患者PTX-3高于最佳分界值,其中6例(60%)患者颈动脉CEUS呈活动性病变(左侧和/或右侧分级≥2级)。结论本中心TA患者女性多发,V型最多见,动脉累及范围广,主动脉弓及其分支最常受累,尤其是颈总动脉,高血压、脑卒中、肺高压等并发症多,诊断延迟、血管并发症多,疾病复发率高,男性、CRP升高、颈痛症等是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依据血清学及影像学指标随访减药的患者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及血管进展。缺乏有效的TA疾病监测指标是导致其不良后果的原因。颈动脉CEUS与TA临床疾病活动呈正相关,有100%的敏感性及较高的特异性。对于临床判断为非疾病活动的患者,颈动脉CEUS可以帮助临床医师鉴别颈动脉血管是否存在活动性病变。颈动脉CEUS可能成为TA患者随访中快速和经济有效的图像工具。PTX-3可能是评估疾病活动潜在的生物标志物;VEGF可能与动脉局部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朱彬[5](2019)在《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生物标记物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随着高血压筛查手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血压被证实是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临床症状之一。其中,系统性血管炎(SV)已被证实是顽固性高血压和恶性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其临床表现千差万别且缺乏特异性诊断及病情评估的生物标记物。因此,临床诊断、区别疾病活动期和缓解期以及评估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非常困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断为SV的住院患者,深度解析SV及其亚组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对SV的认识。并进一步研究SV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高迁率组蛋白B1(HMGB1)、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AMP-2)及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分析RDW、HMGB1、LAMP-2及其自身抗体其与SV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评判其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价值。方法:第一部分: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87例SV住院患者病历进行总结,其中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患者170例、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患者73例、大动脉炎(TA)患者44例,记录SV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学分析SV及各亚组的临床特点。第二部分:根据SV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SV及其亚组中的临床意义。第三部分: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明确诊断为SV的患者86例,同期收集与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46例和健康对照(HC)者86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测定血清HMGB1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中IL-8和IL-23的水平。观察SV及其亚组间血清HMGB1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第四部分: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各组间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观察各组间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的表达差异。分析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与临床指标的关系。进一步评估LAMP-2及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对于高血压人群中SV患者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第一部分:SV患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其中以30-40岁和51-60岁年龄段最为常见,男女比例约为1:1。SV亚组中,AAV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50岁以上人群,男女比例约为1:1;PAN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60岁之间,男女比例约为1:1,男性略多于女性;TA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40岁以下人群,男女比例约为1:2.2。此外,SV患者以肾脏受累、高血压和发热为最常见首发临床症状。SV亚组中,AAV患者最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主要为肾脏受累、肺脏受累和高血压;PAN、TA患者最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发热和头痛。SV患者病程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肾脏受累,其次为高血压。SV亚组中,AAV患者病程中的临床表现以肾脏受累、肺脏受累、高血压最为常见;PAN患者病程中的临床表现以肾脏受累、高血压、头痛最为常见;TA患者病程中的临床表现以高血压、头痛、发热最为常见。进一步把合并高血压的SV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分为Ⅰ-Ⅲ级,结果显示AAV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以Ⅰ-Ⅱ级为主;PAN和TA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以Ⅱ-Ⅲ级为主。在SV亚组中,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肌酐(Scr)在AAV患者中的水平显着高于PAN和TA患者;而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在AAV患者中的水平显着低于PAN和TA患者。第二部分:SV活动期患者RDW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患者和HC。此外,SV肾损伤患者RDW水平显着高于非肾损伤患者和HC。相关分析表明,RDW与伯明翰血管炎活动期评分(BVAS)、Hs-CRP、ESR、Scr和WBC呈显着正相关,与HB呈显着负相关。RDW是SV活动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部分:SV患者中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EH和HC组;EH和HC两组之间血清HMGB1水平没有显着差异。SV活动期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患者,且与Hs-CRP和BAVS呈显着正相关。SV肾损伤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非肾损伤患者,且与Scr和24小时尿蛋白呈显着正相关。进一步评估HMGB1与相关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血清HMGB1水平与IL-8和IL-23无显着相关。亚组分析显示,PAN患者中血清HMGB1显着高于AAV和TA患者,且与Scr和24小时尿蛋白呈显着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MGB1是S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四部分:与EH和HC组相比较,SV患者中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显着升高。SV活动期患者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患者和HC,且与BAVS和Hs-CRP呈显着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为SV及活动期发生的危险因素。LAMP-2及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S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5%和95.7%。LAMP-2及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SV活动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4%和81.3%。结论:第一部分:SV患者可见于任何年龄,其中以30-40岁和51-60岁年龄段最为常见。SV亚组中,AAV患者主要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为主,PAN患者主要以31-60岁的中青年人群为主,TA患者主要以40岁以下女性青年人群为主。SV患者以肾损受累最为常见,尤其AAV患者。SV患者合并高血压也较为常见,尤其PAN和TA患者常伴有严重的高血压。部分SV患者中,尤其是PAN和TA患者起病时炎症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和血管病变情况可能并不呈正比。此外,与PAN和TA患者相比,AAV患者更易发生贫血。第二部分:RDW水平在SV患者中是显着增高的,且可反应SV的疾病活动程度及肾脏受累情况。此外,高RDW水平可能是SV疾病活动期发生的危险因素。第三部分:SV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EH和HC组,且可反映SV的活动期、肾损伤的严重程度。此外,PAN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AAV和TA患者,且与Scr和24小时尿蛋白呈显着正相关。HMGB1可成为SV的一个潜在生物标记物,为SV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及高血压人群中SV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尤其是在PAN中。第四部分: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较之EH和HC组是显着增高的,并且可以反映SV活动期的严重程度。LAMP-2及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作为新型生物标记物对于SV的诊断及活动期评估以及高血压人群中SV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孙艳香,陶军,冯力,袁勇,黄炫生,张励庭[6](2017)在《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风险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自身抗体(AT1-AAs)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风险。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ACS患者(高血压+ACS组)28例、单纯ACS患者(ACS组)29例、单纯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26例及正常对照组2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标本血清进行抗AT1受体抗体检测,分析并比较各组间AT1-AAs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血糖等水平,进一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组间AT1-AAs与血脂、血糖及炎症因子血清hs-CRP表达的相关性。结果:ACS组患者血清AT1-AAs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分别为0.26±0.09,0.21±0.06,P=0.105),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而高血压+ACS组(0.40±0.05)及高血压组(0.33±0.10)其血清AT1-AAs水平则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0.02)同时高血压+ACS组也明显高于高血压组(P=0.044)。另外,在除正常对照组外高血压+ACS组、ACS组及高血压组中AT1-AAs水平与血清hs-CRP的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9、0.503、0.273,P均<0.01)。结论:AT1-AAs与高血压合并ACS患者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尤其与炎症因子血清hs-CRP水平呈一定相关性。
郭苓[7](2014)在《奥美沙坦、佐芬普利对肾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分析》文中认为选择肾性高血压患者14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I组给予奥美沙坦治疗,II组给予佐芬普利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治疗后心功能等相关指标。两组肾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对比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良反应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Ⅱ组患者的心脏重量指数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较为明显,并多伴有心肌肥厚等,佐芬普利对肾性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有助于改善心功能,改善心肌肥厚,效果明显。
黄红娟,卢新政,郑宏健,宗文纳,杨晓慧,陈秀梅,秦晓毅,雍永宏,曹克将,黄峻[8](2012)在《不同位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剂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及其抗体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佐芬普利、奥美沙坦、依普利酮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心肌肥厚及外周血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及其抗体(AT1R-Ab)的影响。方法 120只清洁型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两肾一夹组、两肾一夹+佐芬普利组(Z)、两肾一夹+奥美沙坦组(O)和两肾一夹+依普利酮组(E),每组24只。对后4组以两肾一夹制作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制模4周后,药物干预组分别采用佐芬普利10mg/kg、奥美沙坦3mg/kg、依普利酮100mg/kg灌胃,假手术组、两肾一夹组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术后8、12、14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每组处死6只大鼠取主动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血浆AT1R、AT1R-Ab水平。结果术后8周,假手术组、两肾一夹组的AT1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干预组AT1R水平较两肾一夹组上升(均P<0.05)。术后12周、14周两肾一夹组大鼠动脉血浆AT1R水平较同期假手术组上调;Z、E干预组AT1R水平较两肾一夹组升高[12周:(74.63±0.83)、(75.85±3.09)比(67.56±1.67)ng/L;14周:(78.29±0.31)、(78.05±1.12)比(73.90±1.98)ng/L,均P<0.05];而O组与两肾一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两肾一夹组大鼠血浆AT1R-Ab水平较假手术组升高;术后12、14周两肾一夹组大鼠血浆AT1R-Ab水平较术后8周降低;各时段Z、E组AT1R-Ab水平均较两肾一夹组降低[8周(2.10±0.10)、(2.13±0.18)比(2.75±0.13)ng/L,12周(2.00±0.10)、(2.03±0.1)比(2.32±0.10)ng/L;14周(1.99±0.16)、(2.00±0.09)比(2.23±0.23)ng/L;均P<0.05];而O组与两肾一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血浆AT1R、AT1-Ab水平随时间动态变化。奥美沙坦、佐芬普利、依普利酮降低大鼠血压、减小心肌肥厚程度、上调动脉血AT1R水平;佐芬普利、依普利酮下调动脉血浆AT1R-Ab水平,而奥美沙坦对AT1R-Ab无明显影响。
黄红娟[9](2012)在《不同RAAS抑制剂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浆AT1R/AT1R-Ab及心肌AT1R/CS-1/CaN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AT1R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外周血中已检出其自身抗体。高血压形成过程与T细胞的活动性免疫作用与相关。T细胞中存在内源性RAAS调节其功能,其中AngⅡ增加T细胞活性。目的:探讨外周血浆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及其抗体、大鼠肾血管性高血压、心肌肥厚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观察AT1R、AT1R-Ab与收缩压、心肌肥厚的相关性;佐芬普利、奥美沙坦、依普利酮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心肌肥厚程度及外周血浆AT1R、AT1R-Ab的影响。方法:120只清洁型雄性大鼠随机分为Sham24只、2K1C组24只、2K1C+佐芬普利组(Z)24只、2K1C+奥美沙坦组(O)24只、2K1C+依普利酮组(E)24只,对后4组以2K1C法制作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制作模型4周后,药物干预组分别采用佐分普利10mg/kg、奥美沙坦3mg/kg、依普利酮100mg/kg灌胃,Sham、2K1C组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术后4、8、12、14周,用无创血压仪套尾法测量血压;以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每组处死6只大鼠取主动脉血、心肌组织;以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血浆AT1R、AT1R-Ab水平。结果:(1)术后8周内,2K1C组大鼠收缩压、心肌厚度水平显着增加;术后12、14周收缩压水平较术后8周显着降低。(2)术后12、14周,2K1C组大鼠动脉血浆AT1R水平较同期Sham组显着上调,而术后8周无显着差异;相比2K1C组,术后8周各干预组血浆AT1R水平均增加;术后12、14周相比2K1C组,O组大鼠血浆AT1R水平无明显差异,Z、E组血浆AT1R水平增加。(3)术后8周,2K1C组大鼠血浆AT1R-Ab水平较Sham组升高;术后12、14周2K1C组大鼠较术后8周血浆AT1R-Ab水平显着降低;各时段佐芬普利、依普利酮组AT1R-Ab水平均下调,而O组大鼠血浆AT1R-Ab水平较2K1C组无明显变化。结论:(1)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血浆AT1R、AT1-Ab水平随时间动态变化。外周血浆AT1R、AT1R-Ab与肾血管性高血压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与心肌肥厚无直接相关性。(2)奥美沙坦、佐芬普利、依普利酮降低大鼠血压、改善心肌肥厚、上调动脉血AT1R水平;佐芬普利、依普利酮下调动脉血浆AT1R-Ab水平,而奥美沙坦对AT1R-Ab无明显影响;不同RAAS抑制剂的作用部分与AT1R的免疫机制有关。背景:RAAS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AngⅡ与其AT1R受体结合起重要作用。AT1R尚可通过CaN途径对机体免疫机制进行调节,改善心肌重构。目的:研究病理性肥厚心肌组织中AT1R、CaN、及CS-1的变化,阐述其在心肌肥厚过程中的作用;探讨不同部位RAAS抑制剂佐芬普利、奥美沙坦、依普利酮逆转心肌肥厚的机制。方法:120只清洁型雄性大鼠随机分为Sham24只、2K1C组24只、2K1C+佐芬普利组(Z)24只、2K1C+奥美沙坦组(O)24只、2K1C+依普利酮组(E)24只,对后4组以2K1C法制作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制作模型4周后,药物干预组分别采用佐分普利10mg/kg、奥美沙坦3mg/kg、依普利酮100mg/kg灌胃,Sham、2K1C组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术后4、8、12、14周,用无创血压仪套尾法测量血压;术后8、12、14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分别处死大鼠,收集主动脉血浆及心肌组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CaN活性浓度;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测量心肌组织AT1R、CaNAα、CS-1mRNA表达水平及AT1R、CaNAα、CS-1蛋白含量。结果:(1)术后,2K1C组大鼠外周动脉血CaN活性浓度较Sham组增高,各干预组CaN活性浓度较2K1C组均降低。(2)2K1C组大鼠心肌AT1R、CaN核酸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较Sham组大鼠均升高,各干预组均下调。(3)术后,2K1C组大鼠心肌CS-1核酸表达及蛋白表达水较Sham组平均降低,各干预组均上调。结论:(1)肾性高血压大鼠CaN活性增加,佐芬普利、奥美沙坦、依普利酮可抑制C aN活性。(2)心肌组织中AT1R、CaNAα 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与心肌肥厚程度成正相关。而CS-1与心肌肥厚程度成负相关,心肌组织中AT1R与CaN Aα正相关。(3)佐芬普利、奥美沙坦、依普利酮下调心肌组织中AT1R与CaN Aα水平、上调CS-1水平,提示RAAS抑制剂可通过AT1R-CS-1-CaN信号通路,改善心肌肥厚。
杨光照[10](2010)在《α1D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高血压(Hypertension, HT)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虽然目前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有很多患者的血压得不到理想的控制,提示在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还有其它因素的参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恶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存在有针对α1-肾上腺素受体细胞外第二环(α1-AR-ECⅡ)的自身抗体(α1-AA),该自身抗体可以使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加快,使心肌细胞膜上L-钙通道激活。此外,我们的前期工作还观察到α1-AA可以通过激活α1-肾上腺素受体增加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的张力和重要脏器微血管的张力。这些研究强烈提示α1-AA可能与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α1A受体的自身抗体((α1A-AA),而αl-肾上腺素受体(α1-AR)主要分为α1A、α1B-1B、α1D三种亚型。已有研究发现,在人和大鼠主动脉分布的α1-AR亚型主要是α1D-AR,α1D对大动脉及小动脉收缩都起重要作用,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所以高血压患者体内α1D受体自身抗体(α1D.AA)的有无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值得关注。但目前要解决上述问题尚需要完成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首先,已有的检测α1-AA的试剂盒是用于检测抗α1A-AR自身抗体的。因此,建立一种针对α1D-AR亚型自身抗体的检测试剂盒,是进行αD-AA研究所必备的基础条件。其次,α1D-AA的病理生理意义有待进一步确定。本研究小组前期用合成的α1D-AR-ECⅡ肽段主动免疫正常大鼠,虽然并未导致高血压形成,免疫大鼠的血管内皮功能发生了损伤。然而,这种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并不能区别是由于抗原本身的作用,还是由α1D-AA所引起。此外,高血压发病过程中存在免疫系统激活的现象,但原因不清。已知T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起始阶段起着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T淋巴细胞增殖是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有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膜上存在α1D-AR,那么,α1D-AA除了先前所发现的对心血管的作用外,是否可以与T淋巴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进而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呢?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本研究课题:(1)根据ELISA方法的原理,设计和研制针对高血压患者α1D-AA的抗体测定试剂盒;(2)将α1D.AA转运至正常大鼠,检测前期研究观察到的α1D-AR-ECⅡ主动免疫大鼠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等现象是否由α1D-AA所引起;(3)制备高血压大鼠模型,检测模型鼠免疫状态,并从离体水平观察α1D-AA对T淋巴细胞的直接作用。研究目的1.建立并优化检测α1D-AA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方法和条件。2.观察α1D-AA长期被动免疫对大鼠的血压和血管内皮的损伤情况。3.观察α1-AA是否可以与T淋巴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进而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研究方法1.以合成的人α1D-肾上腺素受体(α1D-adrenoceptor,α1D-AR)细胞外第二环功能表位肽段(第192-218位氨基酸残基)为特异性抗原,建立间接ELISA测定方法,并用该法检测100例血压正常者和6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抗α1D-AA。2.用α1D-AA长期被动免疫正常大鼠,观察该类抗体对大鼠血压的直接影响;通过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观察ααlD-AA长期存在下,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舒缩活动的改变;以血清中内皮素-1(ET-1)含量为指标,观察在该抗体长期作用下,血管内皮的损伤情况。3.采用两肾一夹(2K1C)法制备高血压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定期检测血清中α1D-AA的抗体滴度;并检测抗体生成能力;培养肠系膜淋巴结细胞,采用CCK-8检测试剂盒,观察α1D-AA对刀豆球蛋白A(ConcanavalinA,Con A)刺激的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1.α1D-AA试剂盒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该实验方法中确定的最适抗原工作浓度为2.5mg/L,生物素化山羊抗人IgG的工作浓度为1:1500,SA-HRP的工作浓度为1:750。用我们建立的试剂盒,将α1D-AA阳性对照血清和阴性对照血清重复测定20次,其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5.8%和4.2%;连续测定20天的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2.7%和9.8%,提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特异性吸收试验结果表明(图1-1),以人工合成的ααlD-AR细胞外第二环相应的抗原肽段吸收阳性血清后,使平均OD值下降了2/3;而使用PMT吸收阳性血清后,没有使该抗体水平下降。提示,本法具有较强的特异性。用该试剂盒测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α1D-AA,其阳性率为23.2%(16/69),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血清的阳性率9%(9/100),(P<0.05,表1-2)。2.被动免疫正常大鼠后α1D-AA抗体滴度的变化给正常大鼠经尾静脉被动转入α1D-AA后,大鼠血清中α1D-AA水平迅速升高,随后保持在一个较平稳的水平。被动免疫组1、2、3、4月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均为P<0.05)。在整个被动免疫过程中,免疫大鼠血清中α1D-AA水平维持在0.43±0.13-0.49±0.11之间,提示α1D-AA被动免疫模型制备成功(图2-1)。3.被动免疫正常大鼠后血压的变化被动免疫之前大鼠免疫组和对照组的平均血压分别为105±5.4mmHg和104±4.4mmHg,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2周时免疫组大鼠血压有所升高,第4周时血压一过性升高达125±6.9mmHg,明显高于免疫对照组(P<0.05),并维持到第6周(125±7.3mmHg),随后血压回落到被动免疫前的水平。而免疫对照组大鼠血压在整个免疫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图2-2)。4.被动免疫正常大鼠血清中ET-1的变化采用ELISA法定量测定大鼠血清中ET-1的含量。研究结果显示,被动免疫组大鼠在免疫后4周血清中ET-1含量便开始增高(12.0±1.4),12周时达高峰(21.0±1.6),与对照组(11.0±1.1)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至免疫结束时,免疫组ET-1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16.3±0.6),(P<0.05,vs.同期对照组,图2-3)。提示α1D-AA可能持续地引起了血管内皮损伤。5.被动免疫正常大鼠血管反应性的变化采用离体血管环的方法测定大鼠胸主动脉的舒缩功能。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去氧肾上腺素(PE)浓度的升高,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的收缩幅度逐渐增加,在PE浓度为10-7mol/L和10-6mol/L时,被动免疫组大鼠的血管收缩作用较对照组均增强,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均小于0.05,图2-4);尽管如此,被动免疫组大鼠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却弱于免疫对照组,当Ach浓度为10-6mol/L和10-5mol/L时,两组大鼠的血管舒张程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5,图2-5)。6.2K1 C手术后大鼠血压的变化情况2K1C手术前手术组和伪手术组的血压分别为114.8±3.9mmHg和114.3±3.3mmHg;手术2周后手术组大鼠血压升高(134.3±8.7mmHg),显着高于同期伪手术组(116.2±3.9nmHg)(两组相比P<0.05);在术后4周时手术组大鼠血压达到高峰(141.5±10.5mmHg),(P<0.01,vs同期对照组);并且在术后16周时手术组大鼠血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137.6±7.4mmHg,P<0.01,vs.同期伪手术组,图3-1)。提示,高血压模型制备成功。7.2K1C手术后大鼠血清中α1D.AA的生成2K1C手术后2周手术组大鼠血清中α1D.AA含量即升高(0.19±0.02),显着高于伪手术组(0.15±0.01,P<0.01);4周后手术组大鼠血清中α1D.AA含量达到高峰(0.21±0.01,P<0.01,vs.同期伪手术组);并持续到第12周(0.21±0.01,P<0.01,vs.同期伪手术组),之后开始下降,并于术后16周降至术前水平(0.16±0.01,图3-2)。提示,在高血压形成过程中有α1D.AA的生成,并呈一定的规律性。8.高血压大鼠模型中抗体生成能力的改变采用直接溶血空斑实验来测定两周时2K1C大鼠脾淋巴细胞的功能(即抗体生成能力),结果表明,2K1C大鼠直接溶血空斑数量明显升高(2.5±0.01,P<0.01,vs.伪手术组,图3-3)。提示,2K1C术后大鼠在血压升高过程中出现免疫系统抗体生成能力的增强。9.αDo-AA对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经CCK-8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三个浓度的α1D-AA(0.01unol/L,0.1μmol/L,1μmol/L)均可以促进Con A激活的T淋巴细胞增殖,并呈浓度依赖性趋势(OD值分别为0.49±0.05,0.69±0.08,0.82±0.07),该作用类似于α1-AR激动剂去氧肾上腺素的效应。此外,α1D-AA的作用可被α1D-AR特异性阻断剂布那唑嗪和α1D.AR细胞外第二环的抗原肽段所中和,而单纯的布那唑嗪或α1D.AR抗原肽段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无明显影响(图3-4)。提示α1D-AA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结论1.本研究建立的α1D-AA检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以及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2.α1D-AA被动免疫大鼠,可以引起大鼠血压一过性的升高,但并不能导致高血压的形成。而该抗体长期存在时,可以导致大鼠血管内皮功能损伤。3.大鼠模型中抗体的生成能力增强,生成的α1D-AA可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这可能会使免疫系统进一步紊乱,从而恶化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二、大鼠肾性高血压与心脏受体自身抗体产生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肾性高血压与心脏受体自身抗体产生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高血压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细胞因子 |
1.肿瘤坏死因子 |
2.干扰素 |
3.转化生长因子-β |
4.趋化因子 |
5.白细胞介素 |
二、补体 |
三、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
四、树突状细胞 |
五、自然杀伤细胞 |
六、肥大细胞 |
七、T淋巴细胞 |
1.CD4T细胞 |
2.CD8T细胞 |
3.γδT细胞 |
八、B细胞及抗体 |
九、固有免疫与高血压 |
1.抗原提呈细胞(APC) |
2.模式识别受体:Toll样受体(TLR) |
3.模式识别受体:NOD样受体(NLR) |
十、适应性免疫与高血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当归醇提物对SHR血压及靶器官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当归防治高血压病的研究现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分析方法 |
1.4 结局指标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 Evidence Mapping |
3 讨论 |
3.1 当归及其复方制剂的有效性 |
3.2 当归及其复方制剂的安全性 |
3.3 纳入研究质量 |
3.4 当归的应用前景 |
3.5 优势与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当归醇提物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当归醇提物的制备 |
1.2.2 阿魏酸含量的测定 |
1.2.3 当归醇提物中阿魏酸含量测定 |
2 结果 |
2.1 系统适用性 |
2.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2.3 精密度、相对回收率和稳定性 |
2.4 阿魏酸含量测定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当归醇提物对SHR血压及靶器官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当归醇提物降低SHR血压的疗效评价 |
2.2 当归醇提物对SHR肝、肾功能影响的初步评价 |
3 讨论 |
3.1 当归醇提物逆转心肌重构作用机制 |
3.2 当归醇提物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网络药理学探讨当归防治高血压机制 |
1 资料方法 |
1.1 当归活性成分筛选 |
1.2 当归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预测 |
1.3 高血压疾病靶点预测 |
1.4 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 |
1.5 靶蛋白互作网络构建 |
1.6 KEGG信号通路与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当归活性成分筛选 |
2.2 当归活性成分-靶点-疾病靶点网络构建 |
2.3 潜在靶点蛋白互作(PPI)网络图 |
2.4 当归治疗高血压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2.5 当归治疗高血压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当归醇提物降低SHR血压及靶器官保护的分子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形态学评估当归醇提物对SHR模型靶器官的影响 |
1.2.2 当归醇提物对SHR血清IL-6和CRP的影响 |
1.2.3 当归醇提物对SHR血清Th17/Treg比例的影响 |
1.2.4 p38/MAPK通路相关因子的检测 |
1.2.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SHR模型肾组织HE染色的影响 |
2.2 对SHR模型IL-6和CRP表达的影响 |
2.3 对SHR模型Th17和Treg表达的影响 |
2.4 对SHR模型IL17和IL-23表达的影响 |
2.5 对SHR模型IL-10和TGFβ1表达的影响 |
2.6 Th17和Treg 转录因子RORγt、FoxP3的表达 |
2.7 对SHR模型p38、p-p38、SGK1、FoxO1、p-FoxO1和IL-23R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展望与不足 |
附录 |
附录1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件2 系统评价检索策略 |
附件3 系统评价纳入文献基本信息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基于MCP-1/CCR2信号通路研究清达颗粒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炎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药物、试剂及仪器 |
2.1 实验药物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药物制备 |
3.2 动物分组和用药 |
3.3 血压测量 |
3.4 样本采集 |
3.5 HE染色 |
3.6 Q-PCR |
3.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3.8 ELISA |
4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1 清达颗粒对SHR血压的影响 |
2 清达颗粒对SHR心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3 清达颗粒对SHR心脏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4 清达颗粒对SHR心脏炎性细胞浸润的影响 |
5 清达颗粒对SHR心脏MCP-1/CCR2 信号通路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Takayasu’s动脉炎的临床特点及疾病活动评判指标的筛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TAKAYASU'S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
1 材料 |
1.1 TA患者招募 |
2 方法 |
2.1 TA患者临床资料收集 |
2.2 血管并发症定义 |
2.3 延迟诊断的定义 |
2.4 临床数据采集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TA基本临床特征 |
3.2 TA患者临床症状统计分析 |
3.3 TA患者临床体征统计分析 |
3.4 TA患者影像学结果统计分析 |
3.5 TA患者并发症统计分析 |
3.5.1 脑卒中 |
3.5.2 心血管受累 |
3.5.3 肾脏受累 |
3.6 TA患者的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统计分析 |
3.6.1 TA药物治疗统计分析 |
3.6.2 TA手术干预统计分析 |
3.7 TA血管并发症风险因素分析 |
3.8 TA患者复发率及风险因素分析 |
3.9 TA诊断时间及延迟情况分析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颈动脉超声造影在监测TAKAYASU'S动脉炎患者动脉炎症中的作用 |
1 材料 |
1.1 TA患者招募 |
2 方法 |
2.1 TA患者临床资料 |
2.2 颈动脉CEUS检查 |
2.3 颈动脉CEUS分析 |
2.4 PET/CT检查 |
2.5 PET/CT分析 |
2.6 数据和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描述性统计资料 |
3.2 颈动脉CEUS的结果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 |
3.3 CEUS结果与PET/CT的18F-FDG摄取的相关性研究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TAKAYASU'S动脉炎患者病情评判血清标志物的初步筛查 |
1 材料 |
1.1 TA外周血清标本采集与保存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试剂准备 |
2.2 luminex检测流程 |
2.3 注意事项 |
2.4 数据和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TA患者基本临床特征 |
3.2 TA血清炎症指标及细胞因子组间分析 |
3.3 各细胞因子、炎性标志物(ESR、CRP)之间的相关分析性 |
3.4 细胞因子对于TA疾病活动判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 |
3.5 CEUS结果与VEGF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生物标记物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观察指标 |
1.3 相关定义或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RDW在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数据收集和检测 |
1.3 相关定义或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HMGB1与系统性血管炎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伦理事宜 |
1.3 主要仪器与实验材料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定义或标准 |
1.6 HMGB1与SV关系的Meta分析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的检测及其联合诊断价值评估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伦理事宜 |
1.3 主要仪器与实验材料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定义或标准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生物标记物在系统性血管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6)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风险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7)奥美沙坦、佐芬普利对肾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8)不同位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剂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及其抗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前准备及动物分组 |
1.2.2 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制备 |
1.2.3 血压测定 |
1.2.4 心脏结构及功能评估 |
1.2.5 外周动脉AT1R、AT1R-Ab测定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实验动物存活情况 |
2.2 动脉血压变化 |
2.3 超声心动图检测 |
2.4 外周动脉血浆 |
3 讨 论 |
(9)不同RAAS抑制剂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浆AT1R/AT1R-Ab及心肌AT1R/CS-1/CaN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
第一部分 不同部位 RAAS 抑制剂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浆 AT1R及其抗体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不同 RAAS 抑制剂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心肌 AT1R/CS-1/CaN 信号通路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α1D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前言 |
第一部分 α_(1D)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初步应用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第二部分 抗α_(1D)肾上腺素受体抗体对大鼠在体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第三部分 肾性高血压形成过程中α_(1D)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及其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 |
综述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大鼠肾性高血压与心脏受体自身抗体产生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血压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D]. 陈楦. 汕头大学, 2020(02)
- [2]当归醇提物对SHR血压及靶器官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探讨[D]. 魏惠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基于MCP-1/CCR2信号通路研究清达颗粒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炎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王怀.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Takayasu’s动脉炎的临床特点及疾病活动评判指标的筛查研究[D]. 李治琴.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5]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生物标记物的相关研究[D]. 朱彬.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 [6]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风险的分析[J]. 孙艳香,陶军,冯力,袁勇,黄炫生,张励庭. 中国循环杂志, 2017(02)
- [7]奥美沙坦、佐芬普利对肾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分析[J]. 郭苓.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15)
- [8]不同位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剂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及其抗体的影响[J]. 黄红娟,卢新政,郑宏健,宗文纳,杨晓慧,陈秀梅,秦晓毅,雍永宏,曹克将,黄峻.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2(05)
- [9]不同RAAS抑制剂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浆AT1R/AT1R-Ab及心肌AT1R/CS-1/CaN信号通路的影响[D]. 黄红娟. 南京医科大学, 2012(02)
- [10]α1D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D]. 杨光照. 山西医科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