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创造力和潜力

企业家的创造力和潜力

一、企业家的创意力和潜力(论文文献综述)

黄弘,黄铭枫,李海东,黄志荣[1](2022)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研究——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的视角》文中认为提高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性,对高质量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具有重要意义。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指标测算结果表明,景德镇的人才结构与陶瓷产业结构还存在着一定的偏离度。基于景德镇立足于试验区建设,须深入推进要素协同、产业协同、区域协同和供需协同;培育壮大试验区建设产业主体,布局"雁阵"产业结构模式;加快陶瓷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以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产业技术水平不断升级;聚焦陶瓷产业链锻造人才链,构建陶瓷产业发展新格局;创新人才工作新思路,打造中部地区引才聚才育才用才新样板,进而提高人才——产业结构匹配性。

朱子钰[2](2020)在《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被明确提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以及农村社会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求,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已然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命题。与此同时,产业集群在新经济地理空间上不断形成新的农村聚落,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产业集群理论入手,选取农村特色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梳理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基本现状与特征,同时分析了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动力机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试图勾勒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山东路径。本文认为,目前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划分为手工艺产业、书画产业、文创农业、乡村文化旅游和其他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五大类别,基于资源共享效益、规模扩大效益、降低成本效益和技术创新效益,构建了“四要素”动力机制,分析了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角色缺位、合作低效、结构失衡、人资制约和创新乏力等掣肘因素,并提出政策聚集、企业聚集、价值聚集、人才聚集和创新聚集等解决思路,为我国特色文化产业提供经验借鉴,以优势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打造,实现农村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李遂完[3](2020)在《政策扶持与社会支持对创业行动的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韩国潜在创业者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化分工受到挑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新常态”下,企业雇佣率持续下降,社会失业率不断攀升,由此而引起的社会问题严重困扰着政府部门。为了应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困境,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投入资本、改善环境,力求稳定经济增长,缓解失业压力,稳定社会。纵观世界各国的政策方向,不难发现促进创新创业活性提升,推动更多的人自我雇佣、参与创业,从而减少失业和企业雇佣的压力,为经济增长创造活力已经非常普遍,而且这种方式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全世界对于通过创业活性化来实现经济增长和增加雇佣率的这一对创业政策的关心程度正在上升。创业政策是指在经济增长缓慢或出现经济危机征兆时,为风险创业企业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新机会,并通过扩大新市场和创造就业岗位等途径,对刺激经济复苏或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政策。尤其是在韩国,出现了“无雇佣增长”的世界性现象,还出现了低生育和老龄化现象,同时失业率已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下,韩国政府出台发展中小企业鼓励创业政策,通过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大量青年失业问题,该政策被评价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和平民经济稳定化的核心政策。2017年5月现‘文在寅政府’也是把创造工作岗位作为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对创业给予了更大力度的支持。创业作为创造工作岗位的有效措施之一,政府大幅度加强了对创业的扶持,并宣布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韩国政府通过加大创业奖励、增加创业补贴、设立政府创业项目等方式,扩大了政府对创业活动的支持规模。但是,韩国政府出台的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创业的真正参与者以及社会的整个创业氛围并没有得到鼓舞,创业活动并没有达到政策预期的也活跃度。那么,激发创业行动和创业氛围,应该如何发挥政府的政策效应应该得到关注。创业行动的实施受三个方面的因素支撑,一是创业需求者的个人意图,二是政府政策的引导力度,三是社会环境的支持。激活创业行动,不仅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合理引导和扶持,还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社会环境对于创业行动的产生至关重要。同时,创业是一种文化,是对预期和风险的博弈,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也会对创业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从创业者角度来看,一方面需要较强的个人能力,包括个人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社会资源、等等,另一方面创业者也会考虑政策的力度、政策的方向、政策的可行性。在创业者对个人品质衡量、政策衡量的同时,也会考虑社会环境的因素。总之,创业行动的发生是多方面的因素协调均衡起来激发的,整个社会创业活跃性是一个多原因影响的结果。因此,本文基于现有研究的基础和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本研综合考虑现有研究对于社会支持对创业产生的影响,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对创业产生的影响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业者周边的社会氛围(积极支持、积极奖励创等)和政府针对创业者个人的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同时作用于创业者的时候,对于实际的创业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力求找到影响创业行为的靶向因素,为提升社会的创业活性提供参考建议。首先,本文提出“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和社会支持将对潜在创业者的创业过程和创业行动产生影响”这一假设,进而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究政府创业扶持政策对潜在创业者创业行为如何产生影响。其次,以创业过程为媒介,实证分析创业者创业过程对创业行动产生的直接及间接影响。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以大量的文献资料、政府报告、研究报告、书籍等为基础掌握现有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然后,根据研究内容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相关的研究数据,并进行处理,采用构造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具体的分析方法为:为验证文献研究得出的假设,以潜在创业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为进一步了解政府政策扶持与社会支持对创业过程、创业行动的影响,利用SPSS 23.0和AMOS 23.0进行统计分析。据分析结果显示,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和社会支持在创业过程中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并且创业过程也被证明对创业行动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但是,和大部分研究认为社会支持和政府的创业支持政策将分别对创业行动产生显着影响不同,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和政府的创业支持政策并没有对创业行动产生单一的影响,这意味着仅凭社会支持和政府政策扶持等任何一项政策,都无法对创业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可见,创业行动产生很难单方面被政府政策推动,需要社会支持和政府扶持政策的配合。创业活动不活跃的原因,不是政策扶持不充分,而是受到创业政策扶持的方式、制度环境和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不成熟的创业融资环境、不健全的创业失败救济、不发达的劳动力市场供给、不健康社会创业文化等社会环境问题会对创业行动产生影响,因此,打造良好的创业融资环境、提供基本的创业失败救济、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营造全社会的创业氛围与制定创业扶持政策同样重要。创业者处在完善的创业环境中,并且处在创业支持的社会文化下,加上政策的扶持,创业会被更多的人选择,可以大大减少创业者的风险、减少创业失败的担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创业的主体是创业者个人,创业者所处的环境影响创业决策。创业者行为会受到家人、朋友、邻居、同事等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会影响创业者对创业的欲望和创业需求。同时,良好的社会资本会帮助创业正更容易获取政府信息和资源,争取更多的政府帮助支持。因此,在经济低迷时期,需要涌现更多的个人创业者,为社会经济发展减轻压力、注入活力、解决就业,挖掘和培养创业者切实行动起来非常关键。因此,本文认为应实行社会支持和创业扶持并举政策,促使潜在的创业者的实际创业行动活跃起来。

胡锦绣,钟书华[4](2020)在《国外“智慧专业化竞争优势评价”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自OECD提出智慧专业化战略以来,国外学者开始关注欧盟各区域智慧专业化竞争优势的评价。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总结了欧盟智慧专业化竞争优势评价的基本情况概括了SWOT方法、PESTER方法和RCA方法三种智慧专业化竞争优势评价方法,构建了智慧专业化竞争优势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国外,智慧专业化评价效用较好的国家有德国、波兰、英国和马耳他。

琚韵冉[5](2020)在《创意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武汉城市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竞争愈加激烈。为了增加城市竞争力,挖掘城市特色文化并形成独特的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由此,文化创意产业逐步进入大众视野。武汉作为中部领头城市,成功于2017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与北京、深圳、上海三座城市并列。武汉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沉淀、完善的教育资源和充足的人才储备,但作为新的“设计之都”,武汉却还未发掘出相应的优势与特色。因此,在创意城市建设背景下发展武汉城市文创产业,既满足了打造武汉独特“设计之都”的需求,又顺应了文化元素在当下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中愈发重要这一趋势。本课题研究以创意城市“设计之都”为设计背景,以武汉城市文化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在分析和梳理武汉市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和理论基础上,试图探讨武汉市文创产品的设计模式。通过整合武汉文化元素、确定文创产品构建的条件、框架和方式方法等,从而分析并构建武汉城市文创产品设计中文化传递模型,并确立了武汉市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通过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理论和设计实践,分析文化创意产品与创意城市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出武汉城市文创产品的设计要素、设计原则和设计思维。并以此为设计实践的理论基础,以“武汉元素”产品开发为例,进行“创意城市”导向下的文创产品设计实践。在最后对武汉城市元素文创产品产业化和可持续性发展进行讨论。本文意在将无形的城市文化与有形的产品相结合,赋予产品以文化价值并与使用户产生情感共鸣。将武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理念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础打造武汉特色文创产品既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又赋予了文创产品新的情感和文化价值。打造具有武汉城市特色、富有创新性、识别度高的文创产品是对武汉城市文化的挖掘再设计,一方面,在文创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活化了城市文化内涵,并传承了优秀的武汉城市文化。另一方面,打造武汉特色文创产品也是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发展“设计之都”的有效手段。

赵讷[6](2017)在《地方品质、创意场与城市创意空间网络的塑造 ——以上海为例》文中指出创意本身与个人和群体的思想、行动紧密相关。同时,创意也被嵌入到有形的社会环境中,并以不同的方式塑造其运动的轨迹和方向。城市是创意的源头,以其所具有的独特的资质禀赋吸引创意阶层的到来,同时,通过城市内部创意空间之间的互动将创意阶层与社交网络进行有机结合。上海作为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窗口和桥梁,其创意经济的繁荣与其内部的创意网络发展密不可分。2010年,上海被联合国创意城市联盟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是世界上第八个被授予这一称号的城市。上海还是全球金融中心,这一角色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而愈发重要,且为创意阶层提供了更广阔的全球化市场。作为上海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相较于国外地理学者的研究现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放在创意集群的空间布局和时空演变的层面,很少涉及集群内部的网络体系和内在机理的研究。本文基于地方品质和创意场理论,以上海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各类创意空间并与设计师进行深度访谈,梳理并总结上海城市创意网络的形成机制,以期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这一目标提供有价值的研究参考。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梳理了创意集群、创意阶层与创意场理论相关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区域和两个主要研究方法,即质性研究和空间分析,以及相对应的研究过程。第四章以弗罗里达的"地方品质"为出发点,结合深度访谈的材料,构建上海"地方品质"体系,总结上海吸引创意阶层到来的原因。第五章是本文第二个实证部分。首先通过空间分析,测度上海创意空间的地理集聚程度;接着构建上海城市创意空间网络,分析不同类型的创意空间对于创意阶层及其社交网络形成的意义;最后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阐明城市创意空间网络对于社交网络的形成具有很大作用。最后一章是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本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的研究做铺垫。

飞翔[7](2014)在《中国企业转型为什么成功率低?》文中认为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当人们还在分享工业文明成果之际,信息文明迎面而来,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全新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传统企业面临着一道"生死坎":要么转型成为移动互联网企业,要么继续保持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最终成为时代的淘汰者。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一次颠覆式变革,传统企业没有什么选择,唯有转型成功,否则将消失在茫茫商海。"转型时代"、"转型社会"、"转型企业"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新课题。提高中国企业转型的成功率是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根本条件之一,也是我国成为经济强国的基础性工程。

陈峰[8](2014)在《扬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产业作为全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对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城市品牌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扬州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来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产业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些差距。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扬州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从多个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引导和扶持。从政策执行情况看,扬州的文化产业政策仍存在着可供改善和优化的空间,这也是本文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政府公共政策的角度着眼,对扬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政策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理论成果作了总体概述,选取了3P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模型。随后,对扬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利用3P理论模型对扬州现存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进行分析,提出了扬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主要的3点不足:政策路径有依赖、政策内容少突破、政策执行力不强。接着,选取洛杉矶、苏州等国内外5大文化产业发达城市,对其文化产业政策特点进行分析,并提炼出可供扬州借鉴参考的成功经验。最后,以3P模型为框架,对进一步完善扬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是优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产业载体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引导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提升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绩效,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执行保障机制。

吴威[9](2014)在《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创意产业从概念提出、政策制定再到实践探索,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不可抵挡的经济浪潮,对包括欧美、亚太地区,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背景下,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创意经济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蓬勃发展态势。目前,创意产业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表现和经济的新增长点,凭借其高速蓬勃的增长态势和日益深远的影响范畴,业已成为英国、美国、韩国、香港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新型支柱产业之一。并且,创意产业这种蓬勃发展态势已经蔓延至中国。在我国政府积极倡导和相关政策扶持下,随着多元化优势资源的持续投入和创意企业发展的日趋成熟,我国创意产业正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萌芽到发展,从起步到飞跃的历史时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如今,我国创意产业不仅主要集聚在北京、上海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国际化都市,也进一步扩展到国内各地中心城市,并形成环渤海、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三个创意产业带,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尤其是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实体经济衰退,中国经济一直依赖的出口导向型和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出现产业发展受阻、城市产业空心化、商务成本剧增、城市生态严峻以及经济滑坡迅速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创意产业优势凸显,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出口驱动型的粗放式外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向以创意和创新为内生增长要素的、以消费和投资为主导驱动力的集约式“内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中国经济走出困境、迈向新台阶。近几年,创意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被各地方政府广泛重视,并积极通过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政策推进创意产业更好地发展,实现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但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与固有矛盾尚未得到缓解。我国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创意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创意理念、创意设计等要素投入对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尚未显现出来。面对经济成就与文化发展的失调、经济发展速度与产业结构的失衡、经济增长总量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匹配以及创意产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等问题,本文将突破从经济现象本身去寻找经济增长原因的局限,对经济发展背后的区域环境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从创意产业发展视角阐释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动力与源泉,解释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的相互作用机理,推进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共生。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首先,开拓经济学与城市地理和规划学交叉前沿研究领域,拓宽创意产业研究视野、完善区域经济增长相关理论。其次,重塑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区域空间作用机理,开拓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新领域、新视角和新方法。最后,在对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以及城市地理和规划学等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理论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提出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动态耦合论,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首先,实现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实现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二者的相互促进。其次,通过分析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理,为创意城市的空间规划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改革思路。最后,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缩小区域间差距,切实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本文通过对比中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方面的先进经验,探寻更符合中国国情和区域发展特征的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缩小区域间差距,切实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全文以创意产业发展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联机制为主题线索,共分为七个部分逐一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本文研究背景及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系统梳理有关创意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文献,在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第二部分为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准备。首先在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清晰界定本文所指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其次,概述文化与经济增长的几个基本理论为下文论述作理论铺垫。再次,在对国内外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简要介绍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阿罗的“干中学”模型等理论分析模型,作为创意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典型。第三部分为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机理的经济学分析。首先,将波特的“钻石模型”运用到区域经济竞争优势分析当中,初步揭示创意产业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其次,从创意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和区域环境对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两个回路,论证创意产业发展各个层面与区域环境各方面因素之间的关联互动性。最后,系统演化为思路,建立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动态耦合模型。第四部分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典型案例,遵循两条线索,即: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理和区域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机理,从理论层面阐述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功能耦合的作用机理。第五部分为中国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研究。首先,对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总体情况进行简要概括。其次,介绍中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再次,分析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对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复次,阐述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探寻创意产业所体现的边际收益递增特性以及与区域经济二者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最后,以中国上海为例,针对创意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的互动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第六部分为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动态耦合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首先,分别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为例,汲取其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其次,遵循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区域空间的重构和区域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两条线索,对创意产业发达国家经验进行总结与借鉴。第七部分为实现创意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的对策建议。基于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与互动性,该部分将在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探讨实现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有四:第一,创意思想史和创意产业改革史并重,为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改革定位。第二,从区域空间视角切入,将波特建立的原用于揭示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置于区域范围内,得到经过相关要素替代和修正的创意产业主导下的区域竞争力“钻石模型”。第三,首次借用“耦合”这一物理学概念来研究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问题。建立创意产业与其余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耦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互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因果关系模型,揭示创意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二者动态耦合关系所呈现的周期性变动规律。第四,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将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研究的传统分析范式分解为“作用”与“响应”的研究范式,以“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区域空间重构”为逻辑框架,将创意产业政策、创意城市战略和区域空间重构问题融为一体加以研究和探索,具有较强的学科前沿性和理论创新性。

谭军[10](2013)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重点关注两大问题:内生性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城市即创意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外生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即文化园区如何成功构建?全文运用演化经济地理学、组织生态学、产业演化学、产业组织学、新古典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新制度经济学、文艺学和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理论,试图以问题为导向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作专业分析。对于内生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综合运用了理论模型建立、案例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基于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异质性特征,强调多种形成机制的综合作用;对于外生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关注政府与文化园区构建的关系,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强制性变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包括创意城市和文化企业集群两大类型,其形成方式可以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在分析内生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城市形成中,构建了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强调偶然性、组织惯例、相关性产业、分蘖机制、创意人才流动、知识溢出、项目网络、社会网络和城市适宜性等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性,上述机制又可归为三大类型:分蘖机制、集聚经济和城市适宜性,上述三大机制成为论文的分析重点。对于外生性文化产业集群,分析了政府介入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强制性变迁的动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路径。在第八章,本文选择了中国20个城市作为实证对象,用“区位熵法”对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态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用各城市数据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进行了单元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分蘖机制、集聚经济和城市适宜性是内生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机制。全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的共同驱动下形成的。这些因素包括偶然性、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所构成的景致的一致性、相关性产业、创意人才集聚、优势组织惯例、政府等。这些因素下隐藏着多种驱动力量,包括集聚经济、分蘖机制、城市适宜性和政府介入等。二是相关性产业集聚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非常重要。一个城市有可能形成哪个门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该城市的相关性产业有关系。如果一座城市已经形成了某一门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由于“相关多样性”导致知识跨产业溢出,也容易推动其他门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三是分蘖机制是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视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本身就是各种分蘖进入方式的集聚。如果一座城市较早拥有一家成功的文化厂商,从这一厂商分蘖出来的创业者创业成功的概率也更高,大量的分蘖创业者集聚在父辈企业周边容易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四是集聚经济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重要形成机制。创意人才集聚、生产网络、社会嵌入性等形成的集聚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之间属于共演化关系。五是城市适宜性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非常重要,社会公共空间成为城市适宜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共空间是生产域嵌入于社会域和灵感域的重要场所,文化创意者通过参与社会公共空间的活动,能够实现工作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工作化。六是政府介入能够成功建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建构文化园区要坚持多功能组合和多空间组合原则。

二、企业家的创意力和潜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家的创意力和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研究——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景德镇陶瓷产业人才结构与陶瓷产业结构现状
    1.1 景德镇人才结构总体状况
    1.2 景德镇陶瓷产业人才结构总体状况
    1.3 陶瓷产业结构现状
2 景德镇陶瓷人才结构与陶瓷产业结构匹配度分析
    2.1 产业人才结构匹配度指标的构建与测算
    2.2 人才结构与陶瓷产业结构呈现非匹配性的原因
3 提高人才—产业结构匹配性,推进试验区建设的思路
    3.1 立足于试验区建设,以协同发展深度推进人才——产业结构匹配
    3.2 培育壮大试验区建设产业主体,布局“雁阵”产业结构模式
    3.3 加快陶瓷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制创新,以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产业技术水平不断升级
    3.4 聚焦陶瓷产业链锻造人才链,构建陶瓷产业发展新格局
    3.5 创新人才工作思路,打造中部地区引才聚才育才用才新样板

(2)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产业集群理论与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一) 产业集群理论
    (二) 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二、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 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现状
    (二) 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特征
三、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 动力机制的要素构成
    (二) 基础要素:齐鲁文化资源内生与开发
    (三) 主导要素:规模化生产与出口
    (四) 支撑要素:创意升级与产业融合
    (五) 推动要素:互联网生产经营
四、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集群角色缺位:政府引导失范下的政策供给不足
    (二) 集群合作低效:封闭性组织边界下的半成熟聚集
    (三) 集群结构失衡:文化价值孕育不足下的业态滞后
    (四) 集群人资制约:创意人才缺失下的集群培育困境
    (五) 集群创新乏力:商业营运落后下的产业发展弱势
五、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政策集聚:以融合发展促进政策精准供给
    (二) 企业集聚:以重点园区建设突破组织边界
    (三) 价值集聚:以业态重构实现文化价值拓展
    (四) 人才集聚:以创意人才力量凸显集群品牌
    (五) 创新集聚:以技术共生增强集群网络协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政策扶持与社会支持对创业行动的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韩国潜在创业者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调查分析法
        1.3.3 实证分析法
    1.4 可能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企业家阶段
        2.1.2 企业成长阶段分析
        2.1.3 政策扶持对创业行动研究
        2.1.4 社会支持对创业行动研究
        2.1.5 创业行动的研究
        2.1.6 文献评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创业概念和类型
        2.2.2 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
        2.2.3 创业资源禀赋理论
        2.2.4 创业行动理论
第3章 理论机制分析
    3.1 创业行动的相关理论
    3.2 创业行动的构成因素
        3.2.1 发现机遇
        3.2.2 创业意图
    3.3 扶持政策对创业行动的影响
        3.3.1 创业生态界
        3.3.2 创业生态界的组成
        3.3.3 韩国创业政府扶持
        3.3.4 政府扶持现状
    3.4 影响机制分析:基于创业过程
        3.4.1 创业过程框架
        3.4.2 创业过程的构成因素
    3.5 创业政府扶持与社会支持对创业行动的影响
第4章 研究设计与假设的提出
    4.1 研究模型的设定
    4.2 结构方程模型
        4.2.1 结构方程模型的定义
        4.2.2 结构方程模型的特点
        4.2.3 结构方程模型
    4.3 研究假设的设置
        4.3.1 政策扶持对创业行动的影响
        4.3.2 社会支持对创业行动的影响
        4.3.3 政府扶持政策对创业过程的影响
        4.3.4 社会支持对创业过程的影响
        4.3.5 创业过程对创业行动的影响
    4.4 相关变量设定与说明
        4.4.1 核心解释变量(自变量)
        4.4.2 中介变量:创业过程
        4.4.3 从属变量:创业行动
    4.5 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4.5.1 问卷设计
        4.5.2 数据分析方法
第5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人口统计学特征
        5.1.2 技术统计及正规性分析
        5.1.3 相关分析
    5.2 结构方程的实证分析
        5.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5.2.2 验证性因素分析
        5.2.3 信赖度与效率性验证
        5.2.4 媒介效应
        5.2.5 人口统计学特点与创业行动的关系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与研究不足之处
        6.2.1 政策建议
        6.2.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
致谢

(4)国外“智慧专业化竞争优势评价”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智慧专业化竞争优势理论
    1.1 智慧专业化的企业能力优化
    1.2 智慧专业化的人才储备
    1.3 智慧专业化的全球价值链延伸
2 智慧专业化竞争优势评价方法
    2.1 SWOT方法
    2.2 PESTER方法
    2.3 RCA方法
3 智慧专业化竞争优势的评价指标
    3.1 全要素生产率
    3.2 智慧增长
    3.3 经济凝聚力
    3.4 创新指数
4 智慧专业化竞争优势评价效用的典型案例
    4.1 德国集群政策框架:智慧专业化未来领域
    4.2 波兰国家行动计划:传统优势的智慧专业化
    4.3 英国创新战略项目:智慧专业化契合的典范
    4.4 马耳他R&I:小经济体智慧专业化道路

(5)创意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武汉城市文创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创意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及文创产品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创意城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理论
    2.1 创意城市的概述
        2.1.1 创意城市的概念
        2.1.2 创意城市的构成要素
        2.1.3 创意城市的发展概况
    2.2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2.2.1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辨析
        2.2.2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2.2.3 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2.3 创意城市背景下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概述
        2.3.1 文化创意产品的概述
        2.3.2 创意城市与文化创意产品的互促与互通
第3章 创意城市导向下武汉文创产品的设计模式
    3.1 武汉城市文化创意产品的模型构建
        3.1.1 武汉城市文化元素整合
        3.1.2 文创产品模型构建的条件
        3.1.3 文创产品模型构建的框架
        3.1.4 文创产品模型构建的方式
        3.1.5 文创产品模型构建的成果体现
    3.2 创意城市对武汉城市文创产品的影响
        3.2.1 创意环境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3.2.2 武汉城市创意文化的继承与发掘
        3.2.3 武汉城市创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3 武汉城市文脉与文创产品的有机结合
        3.3.1 城市文脉的概念和要素
        3.3.2 武汉市城市文脉素材的建立
        3.3.3 作为“设计之都”武汉城市文创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3.4 文创产品在创意城市中的价值分析
        3.4.1 城市文化的传承
        3.4.2 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3.4.3 城市创意经济的发掘、巩固和发展
        3.4.4 城市文创产品附加值的全面提升
        3.4.5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第4章 武汉城市文创产品设计要素与原则
    4.1 武汉城市文创产品的设计要素
        4.1.1 城市地域特色要素
        4.1.2 人文特色要素
        4.1.3 情感要素
    4.2 武汉城市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
        4.2.1 城市文化与创意创新性相结合原则
        4.2.2 系列化原则
        4.2.3 特征识别性原则
        4.2.4 趣味性设计原则
    4.3 武汉城市文创产品的设计思维
        4.3.1 表象思维
        4.3.2 符号转化思维
        4.3.3 意象诠释思维
第5章 “创意城市”导向下的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以“武汉元素”产品开发为例
    5.1 “武汉元素”文创产品的设计定位
        5.1.1 “武汉元素”文创产品受众人群分析
        5.1.2 “武汉元素”文创产品购买环境分析
        5.1.3 “武汉元素”文创产品需求分析
    5.2 “武汉元素”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案
        5.2.1 “武汉元素”文创产品设计思路
        5.2.2 “武汉元素”文创产品设计方案展示
    5.3 “武汉元素”文创产品的产业化思考
        5.3.1 文创产品设计的产业化
        5.3.2 文创产品生产销售的产业化
        5.3.3 文创产品产业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武汉元素”文创产品问卷调查设计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6)地方品质、创意场与城市创意空间网络的塑造 ——以上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
        1.6.1 理论创新
        1.6.2 方法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创意集群
        2.1.1 创意经济视角
        2.1.2 创意城市视角
    2.2 创意阶层
        2.2.1 概念和价值观
        2.2.2 创意阶层与地方品质
        2.2.3 创意阶层与社交网络
    2.3 创意场
        2.3.1 概念和表征
        2.3.2 知识库和知识流
        2.3.3 文化和空间分异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研究区域、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案例概况
        3.1.1 行业类别
        3.1.2 产业规模
    3.2 质性研究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过程
    3.3 空间分析
        3.3.1 数据来源
        3.3.2 研究过程
第四章 城市创意网络的形成基础—地方品质体系
    4.1 密集的劳动力市场
        4.1.1 多样的职业类型
        4.1.2 灵活的职业道路
    4.2 包容的文化环境
        4.2.1 数量众多的外来人口
        4.2.2 与时俱进的国际文化
    4.3 舒适的生活方式
        4.3.1 特色的城市空间
        4.3.2 适宜的生活节奏
    4.4 紧凑的社交网络
        4.4.1 互补的生活方式
        4.4.2 活跃的社交人群
    4.5 多样的场所空间
        4.5.1 种类齐全的空间
        4.5.2 集聚分布的格局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创意网络的实体表征—城市创意空间网络
    5.1 上海城市创意空间地理分布
        5.1.1 展览场馆
        5.1.2 教育机构
        5.1.3 艺术创意园区
        5.1.4 设计公司或工作室
        5.1.5 公共空间
        5.1.6 设计产品与生活方式
    5.2 上海城市创意空间网络
        5.2.1 核心圈层
        5.2.2 次中心圈层
        5.2.3 外围圈层
    5.3 城市创意空间网络实例:KTGA春日盛会
        5.3.1 现场表演
        5.3.2 讲座
        5.3.3 工作坊
        5.3.4 展览
        5.3.5 艺术展示
        5.3.6 艺术市集
        5.3.7 咖啡美食
    5.4 政策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企业转型为什么成功率低?(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什么中国企业要转型?
二、转型的哲学意义
三、什么是企业转型?
四、企业转型的市场分析
五、企业转型的市场空间分析
六、中国企业转型的市场空间分析
七、企业转型的本质规定性:转什么?怎么转?转到哪里?转成什么?
    1.第一种企业转型:思想型转型。
    2.第二种企业转型:实体层面转型。
    3.第三种企业转型:市场层面转型。
八、企业转型工程的设计思想
    1.市场定位。
    2.企业转型的个性化、专业化设计。
    3.企业转型的操作设计。
九、企业转型的操作技巧
    1.先易后难。
    2.配套协同思维。
    3.创造、创新、创意的多维度协同。
    4.谁是企业转型的第一推动力:“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的两难选择。
    5.企业转型的环境分析:寻找最佳的发展环境。
十、企业转型的挑战、风险与对策
    (一) 挑战分析
        1.挑战一:Web化管理思维方式:平等化思维方式决定企业组织的扁平化、管理民主化、思维活跃化, 消除等级制度带来的组织病。
        2.挑战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建设虚拟化企业。
        3.挑战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机会。
        4.挑战四:低“交互成本”运作与全球大协同系统建设。
        5.挑战五:生产数字化、物流网络化、财务虚拟化。
        6.挑战六:机器人时代的到来。
        7.挑战七:个性化服务与新价值源泉。
        8.挑战八:人才培育与知识经济。
    (二) 风险分析
        l.政策法律的风险与机遇。
        2.企业定位的风险与机遇。
        3.转型刚度与强度的均衡点。
        4.观念转变与思想解放的协同。
        5.改革的风险与成功概率。

(8)扬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 概念界定及理论模型
    2.1 文化产业概述
        2.1.1 文化产业概念
        2.1.2 文化产业特性
    2.2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概述
        2.2.1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概念
        2.2.2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特点
        2.2.3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内容
    2.3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3P模型
        2.3.1 3P模型的提出
        2.3.2 3P模型的内容
        2.3.3 3P模型研究方法
3 扬州文化产业现状及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分析
    3.1 扬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1.1 扬州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3.1.2 扬州文化产业存在不足
    3.2 扬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分析
        3.2.1 扬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概况
        3.2.2 3P模型下的扬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剖析
        3.2.3 扬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不足
4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经验借鉴
    4.1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经验
        4.1.1 洛杉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经验
        4.1.2 伦敦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经验
    4.2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经验
        4.2.1 苏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经验
        4.2.2 常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经验
        4.2.3 长沙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经验
    4.3 国内外政策经验对扬州的启示
5 扬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5.1 与提升影响力相关的政策建议
        5.1.1 优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
        5.1.2 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加强产业载体建设
        5.1.3 完善市场监管,培育产业品牌
    5.2 与提升创意力相关的政策建议
        5.2.1 引导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5.2.2 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5.3 与提升文化资本转换力相关的政策建议
        5.3.1 改善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5.3.2 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
        5.3.3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5.4 提升政策执行力
        5.4.1 建立完善政策执行保障机制
        5.4.2 坚决维护政策与市场的协调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0.2.1 理论价值
        0.2.2 现实意义
    0.3 文献综述
        0.3.1 创意集聚的思想发展脉络
        0.3.2 创意产业集聚的研究
        0.3.3 创意产业园区的研究
        0.3.4 创意阶层的研究
        0.3.5 创意城市的研究
        0.3.6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0.3.7 文献综述简评
    0.4 研究内容
    0.5 研究方法
        0.5.1 比较研究
        0.5.2 耦合分析
        0.5.3 案例分析
    0.6 创新
第1章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基础
    1.1 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1.1.1 创意产业的内涵
        1.1.2 创意产业的外延
    1.2 文化与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1.2.1 文化经济学理论
        1.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1.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1.2.4 发展经济学理论
        1.2.5 知识经济理论
    1.3 创意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1.3.1 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1.3.2 阿罗的“干中学”模型
        1.3.3 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
        1.3.4 基于文化向度的空间经济增长模型
        1.3.5 文化禀赋与经济绩效分析框架
第2章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机理的经济学分析
    2.1 创意产业与区域竞争力模型
        2.1.1 波特的“钻石模型”
        2.1.2 区域竞争力与“钻石模型”
        2.1.3 创意产业主导下的区域竞争力“钻石模型”
        2.1.4 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动力:创意产业与核心竞争力的互动
    2.2 创意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2.2.1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2.2.2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泉
        2.2.3 对城市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和拓展作用
        2.2.4 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作用
        2.2.5 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提升作用
        2.2.6 对城市就业的拉动作用
        2.2.7 对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2.2.8 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2.9 对城市功能转型的推动作用
    2.3 区域空间对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2.3.1 区域文化环境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2.3.2 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2.3.3 区域数字技术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2.3.4 区域城市化发展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2.3.5 区域基础产业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2.3.6 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2.3.7 区域竞争力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2.4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动态耦合模型构建
        2.4.1 耦合的涵义
        2.4.2 耦合的理论模型
        2.4.3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动态耦合模型
第3章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功能耦合的作用机理
    3.1 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区域空间的作用机理
        3.1.1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区域空间重构作用的时空秩序
        3.1.2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区域空间重构作用的载体与关联要素
        3.1.3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的作用规律
    3.2 区域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机理
        3.2.1 区域空间响应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内涵与类型
        3.2.2 区域空间响应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3.2.3 区域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规律
第4章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研究
    4.1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4.1.1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4.1.2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与问题
    4.2 中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4.2.1 中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综合数据对比分析
        4.2.2 中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特点及趋势
    4.3 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对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
        4.3.1 “后危机时代”经济转型发展为创意产业发展创造历史机遇
        4.3.2 经济、文化与社会的稳步发展实现文化消费需求的跨越式提升
        4.3.3 数字技术革命丰富创意内容的生产与传播
        4.3.4 消费结构升级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更宽阔的市场空间
    4.4 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4.4.1 创意产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新经济增长点
        4.4.2 创意驱动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泉
        4.4.3 创意产业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4.4.4 科技与创新的高度融合是引发新一轮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契机
    4.5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以上海为例
        4.5.1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概要
        4.5.2 上海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4.5.3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与城市更新的互动
第5章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的国际比较与经验
    5.1 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5.1.1 美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
        5.1.2 英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
        5.1.3 日本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
    5.2 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区域空间的实证分析
        5.2.1 伦敦西区:单个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区域空间重构
        5.2.2 曼哈顿:群体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区域空间重构
        5.2.3 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区域空间的经验借鉴
    5.3 区域空间响应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实证分析
        5.3.1 东京都空间响应练马区动漫产业区演化的实证分析
        5.3.2 伦敦市空间响应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实证分析
        5.3.3 区域空间响应创意产业区演化的经验借鉴
第6章 实现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6.1.1 创意产业的主导地位凸显,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等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化的主要形式
        6.1.2 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国际化与全球化趋势
        6.1.3 创意产业集中度加剧,企业组织集团化成为创意产业集发展的主要形式
        6.1.4 创意产业的内容不断深化,作为新型业态将赶超传统产业占居主体地位
        6.1.5 创意产业集群的城市集聚功能显着,加剧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6.2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2.1 国家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创造重要机遇
        6.2.2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6.2.3 现代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6.2.4 经济全球化趋势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创造广阔的发展天地
    6.3 推动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策略
        6.3.1 健全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
        6.3.2 构建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6.3.3 创造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环境
        6.3.4 完善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
    6.4 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6.4.1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抢占创意产业发高地
        6.4.2 实施集团化战略,实现创意产业规模化经营
        6.4.3 实施品牌化战略,形成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
        6.4.4 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升创意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6.4.5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创意产业集群的贡献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10)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问题
        1.2.1 研究对象
        1.2.2 主要研究问题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产业集群概念和类型
        2.1.1 产业集群概念
        2.1.2 产业集群类型
    2.2 产业集群研究视角
        2.2.1 新古典经济学视角
        2.2.2 制度分析视角
        2.2.3 演化分析视角
        2.2.4 产业集群分析视角述评
    2.3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
        2.3.1 创意城市研究
        2.3.2 文化创意产业门类集群研究
        2.3.3 文化园区研究
        2.3.4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机制研究
第3章 理论分析框架
    3.1 文化产品及创意内涵
        3.1.1 文化产品
        3.1.2 创意与创新
    3.2 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集群概念界定
        3.2.1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3.2.2 文化创意产业特点
        3.2.3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概念与类型
        3.2.4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类型
    3.3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分析框架
        3.3.1 产业集群形成:分工演进
        3.3.2 产业集群形成:偶然事件
        3.3.3 产业集群形成:文化传统的结构性嵌入
        3.3.4 产业集群形成:组织惯例
        3.3.5 产业集群演化逻辑
        3.3.6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双层分析架构
第4章 相关产业、分蘖机制与集群演化
    4.1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初始演化的经验分析
        4.1.1 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偏斜分布
        4.1.2 形成机制与产业集群演化阶段
        4.1.3 偶然性、相关性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突现
    4.2 分蘖机制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
        4.2.1 分蘖机制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过程
        4.2.2 分蘖机制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模型
    4.3 案例分析:台北音乐产业集群演化
        4.3.1 台北音乐产业集群形成阶段
        4.3.2 音乐产业集群初始演化机制
        4.3.3 音乐产业集群中的分蘖机制
第5章 创意人员流动、项目网络与集群发展
    5.1 集聚经济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5.1.1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经济来源
        5.1.2 集聚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模型
    5.2 创意人员集聚下的地方化流动
        5.2.1 创意人员流动与默会知识、半编码知识扩散
        5.2.2 创意人员的地方化流动
    5.3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的项目网络
        5.3.1 项目网络的正效应分析
        5.3.2 项目网络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依赖
    5.4 项目网络向文化创意产业网络的演化
        5.4.1 文化创意产业网络结构
        5.4.2 创作网络
        5.4.3 消费网络
        5.4.4 案例分析:台北流行音乐产业网络
第6章 社会网络、城市适宜性与集群发展
    6.1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非交易性视角
        6.1.1 经济交易性视角的不足
        6.1.2 文化创意产业的嵌入性
        6.1.3 非交易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6.2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结构
        6.2.1 创意的地方化机制
        6.2.2 文化创意者在社会网络中成长
        6.2.3 创业者、管理者的社会嵌入性
        6.2.4 文化创意的小世界网络分析
    6.3 城市适宜性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影响
        6.3.1 城市适宜性的重要性
        6.3.2 城市适宜性属于城市声誉机制
        6.3.3 城市适宜性的主要构件
第7章 外生机制:政府介入与文化园区构建
    7.1 介入动因与园区类型
        7.1.1 政府介入变迁与园区兴建动因
        7.1.2 文化园区类型
    7.2 文化园区结构分析
        7.2.1 文化园区构成要素的理论分析
        7.2.2 文化园区构成要素的实践探索
        7.2.3 消费型文化园区的租赁组合
    7.3 文化园区发展路径
        7.3.1 都市再生发展计划
        7.3.2 鲍莫尔成本病模型与J型发展路径
        7.3.3 综合超市模型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
        7.3.4 链式开发路径
        7.3.5 双边市场发展路径
第8章 实证: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为例
    8.1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成长脉络
        8.1.1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制度变迁
        8.1.2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演化所处阶段
    8.2 基于区位熵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识别
        8.2.1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识别方法和数据来源选择
        8.2.2 中国主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城市评价
    8.3 基于中国数据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实证
        8.3.1 实证方法选定
        8.3.2 实证结果分析
第9章 结语
    9.1 结论与展望
        9.1.1 主要结论
        9.1.2 进一步研究展望
    9.2 政策建议
        9.2.1 创意城市发展建议
        9.2.2 文化园区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企业家的创意力和潜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研究——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的视角[J]. 黄弘,黄铭枫,李海东,黄志荣. 中国陶瓷工业, 2022(01)
  • [2]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朱子钰. 山东大学, 2020(11)
  • [3]政策扶持与社会支持对创业行动的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韩国潜在创业者数据的实证分析[D]. 李遂完. 广西大学, 2020(07)
  • [4]国外“智慧专业化竞争优势评价”研究述评[J]. 胡锦绣,钟书华. 科学管理研究, 2020(02)
  • [5]创意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武汉城市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 琚韵冉.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6]地方品质、创意场与城市创意空间网络的塑造 ——以上海为例[D]. 赵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7]中国企业转型为什么成功率低?[J]. 飞翔. 商业文化, 2014(28)
  • [8]扬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 陈峰. 扬州大学, 2014(03)
  • [9]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D]. 吴威. 吉林大学, 2014(09)
  • [10]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 谭军. 南京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企业家的创造力和潜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