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固定噪声源之一风机噪声综合治理

城市固定噪声源之一风机噪声综合治理

一、城市固定噪声源之一风机噪声的综合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宣晓梅[1](2021)在《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噪声被定义为环境七大公害之一,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产生影响,高噪声甚至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高速铁路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从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全寿命周期角度,对于社会和大众的出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高速铁路系统可能引起的噪声问题是公众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这导致在高速铁路规划设计及建设阶段,邻近高速铁路线路两侧的居民表现出对噪声影响的重视,居民通过公众参与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愿,希望高铁线路尽量远离自己的住宅,这给线路的规划选线和建设增加了难度。可见高速铁路噪声与其作为新型基础设施要求的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矛盾,不仅直接影响到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可能成为制约高速铁路提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降低噪声影响逐渐成为高速铁路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从环境经济学角度看,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因此高速铁路的环境影响问题可以用负外部性来解释。选择从环境经济学视角对噪声负外部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控制策略,对高速铁路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微观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对高速铁路外部性进行了分析梳理,选择在经济行为中容易被忽视的噪声负外部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高速铁路噪声外部成本的量化模型,运用博弈理论建立各参与方解决噪声负外部性问题的动态博弈模型,提出以环境污染成本内在化方式降低高速铁路负外部性影响的方法,最后提出噪声控制策略研究,将全寿命周期理论贯穿其中。具体包括:1.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分析。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后,按物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将高速铁路划分为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借助外部性理论,通过对高速铁路项目效应的分析,结合高速铁路项目建设及运营的特点,定义高速铁路噪声外部性的内涵,并分别对高速铁路的正负外部性进行表征分析后着重对噪声负外部性的影响进行了阐述。2.高速铁路噪声外部成本量化模型研究。论文在对比交通运输外部成本量化方法后选择单位值转换法作为高速铁路噪声成本量化的基本方法,提出将人均购买力平价PPPGDP比值、人口密度比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值作为单位值转移法的校正因子,建立我国高速铁路噪声成本的计算模型。用近12年的高速铁路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后得出不同阈值下我国高速铁路噪声外部平均成本及总成本数值。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各年高速铁路噪声外部平均成本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未有较大增长幅度;但高速铁路噪声总外部成本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可预计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噪声负外部成本将持续增加。3.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博弈模型研究。噪声外部成本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噪声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不可忽视,针对负外部性问题的解决,论文借鉴博弈理论模型的研究方法,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分别建立了政府和企业,企业和居民两个方面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针对政府和企业的博弈,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企业三方动态博弈树分析模型,搭建各方支付函数后,以各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利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博弈均衡解。针对企业和居民的博弈,构建两者的两方有限博弈分析模型,利用支付等值法求解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解。对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解的分析分别阐述了政府、企业和居民在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问题上做出决策的约束条件。4.提出以环境污染成本内在化方式降低高速铁路负外部性影响的方法。结合量化分析结果和博弈分析结论,环境污染内在化方式是降低高速铁路负外部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我国环境成本内在化阶段性的变化阐述及存在问题分析,从健全高速铁路噪声内在化制度、合理建立价格激励方案、建立主体责任考核机制、重点工程示范激励、加强供应链环境成本管理和加强环境成本控制计算等六个方面提出我国高速铁路噪声成本内在化的措施。5.提出高速铁路噪声全寿命周期控制策略。高速铁路噪声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高速铁路全寿命周期划分为设计,建设和维护三个阶段,提出围绕全寿命周期构建“1平台+1体系”的模式,即构建全寿命周期噪声监测与智能分析平台和噪声控制管理体系,分别对平台和体系进行功能阐述后,本着前期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的原则提出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噪声控制策略。为提高整体降噪效率,提出按线路实际情况进行噪声控制的综合设计方案,最大限度降低高速铁路噪声影响。

郭兆枫[2](2021)在《声子晶体对变电站低频噪声调控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法律法规的日益严格以及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变电站的噪声问题已经成为变电站投诉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变电站声环境实测分析,可知其噪声特性主要体现在工频与低频方面,频谱特性显示出噪声峰值集中于50Hz、100Hz、200Hz和400Hz。然而,由于受限于质量定律,传统降噪材料或结构很难对低频噪声进行有效的控制,无法满足变电站降噪需求。因此,需要研发出针对变电站频谱特性且拥有优异声学性能的新型降噪材料。亚波长声子晶体与声学超材料的出现,为变电站低频噪声控制开辟了新思路与方向,使困扰了电力系统多年的顽疾有了解决的可能。本文针对目前变电站低频噪声控制的难点,分别从噪声预测与控制方面,开展了基于有限元法的变压器类设备声源模型建立以及声子晶体与声学超材料对变电站低频噪声调控机理及应用的研究。在噪声预测方面,本文对变电站噪声的声压法测量、声强法测量和振动法测量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各自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利用变电站噪声测量的近场布点方法和衰减布点法对变电站噪声进行实测及分析。以实测数据与有限元-边界元理论为基础建立变电站主设备等效声源模型,并基于所建声源模型对变压器、电抗器进行噪声预测研究。研究发现,基于有限元-边界元耦合的理论下建立的声源模型可以使声波的干涉效应得到很好的体现。通过与实测数据比对,仿真值与实测噪声值平均误差基本控制在3dB以内,可较精准的预测变压器类设备噪声的传播与衰减。在噪声控制方面,本文提出使用声子晶体和声学超材料作为变电站低频噪声控制的材料,并引入空腔结构以提升声子晶体板通带内的声传输损失(Sound Transmission Loss,STL)。结果显示声子晶体空腔板的平均STL相比普通声子晶体板增大了 30dB以上,其峰值可高达100dB。为了明晰声子晶体和声学超材料的降噪机理,本文从动力减振机理、动态质量密度、模态参与因子、振型位移分析和等效质量-弹簧模型等多种角度对声子晶体和声学超材料的降噪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不同角度的机理分析进行异同点与优缺点总结,基于板式和膜式声子晶体提出机理研究分析范式。基于对声子晶体降噪机理的分析研究,提出一种混合声弹超材料,结合模态与振型位移对其带隙、STL和振动传输损失(Vibration Transmission Loss,VTL)特性进行研究,基于等效质量-弹簧模型对混合声弹超材料进行机理分析,并对其STL、VTL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能带解耦后代表面内波(S波)的xy模式对应VTL,z模式面外波(P波)对应STL。证实了虽然超材料的周期性只体现在xy方向,但是能带计算的空间自由度是三维的。通过对解耦后的能带进行模态分析,可知xy模式带隙的起点为x、y方向散射体-包覆层的平移拉伸模态,终点为x、y方向基体-包覆层的平移拉伸模态。z模式带隙的起点为z方向散射体-包覆层的平移剪切模态,终点为z方向基体-散射体的平移剪切模态。等效质量-弹簧模型计算频率与传输损失峰值频率平均误差小于3Hz。在影响因素中,扇形环硅橡胶开角对VTL和STL的影响最大。为了突破声学超材料在低频噪声控制领域的瓶颈,提出一种前置径向膜声学超材料,结合模态与振型位移对其带隙、STL特性进行研究,基于动态质量密度与等效质量-弹簧模型分别对膜与板进行机理分析,并对其STL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前置径向膜声学超材料具有低频宽带的声学特性,在0-100Hz的范围内拥有三个声传输损失大于30dB的频带,分别为8-33Hz、48-52Hz和54-100Hz,总带宽为75Hz,声学特性远优于常规声学超材料。通过对模态振型与声强流线的综合分析,发现在0-100Hz内前置径向膜声学超材料的降噪机理为膜的(0,0),(2,0)和(0,2)模态以及板的z方向散射体-包覆层覆共振及两者第一阶共振频率之间的桥连耦合。在影响因素中,膜厚与板厚对STL的影响最大,膜厚越薄,板厚越厚,前置径向膜声学超材料的低频与宽带声学特性越优异。最后,对声子晶体的工程应用进行探索和研究,针对声子晶体的特点提出其工程应用的普适性流程。根据变电站噪声频谱特性与相关法规标准,提出一种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板轻量化设计方法。基于此方法,设计出一种针对变电站噪声频谱特性的轻量化超胞声子晶体板,并对其STL特性进行数值计算,同时通过振型位移及声压级复合声强流线图对其降噪机理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旨在提高变电站变压器类设备声源模型噪声预测的准确性,从多角度研究声子晶体与声学超材料的低频噪声控制机理,并基于降噪机理设计出适用于低频噪声控制的声子晶体和声学超材料,以期实现声子晶体与声学超材料在变电站等低频噪声领域的应用。研究结论可以为变电站噪声的预测与控制、声子晶体与声学超材料的低频振动与噪声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为降低新建或在运变电站的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增加电网建设与运行的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电网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臧传臻[3](2021)在《主被动降噪设施对地铁轮轨噪声的降噪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地铁列车行驶以及进、出车站时的噪声以轮轨噪声为主,其主要频率范围由低频段和高频段组成。过大的列车行驶噪声会影响地面段沿线的较大范围区域,干扰该区域内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过大的站台噪声会降低站务工作人员及乘客的舒适度,并影响广播系统的语音清晰度。为了显着降低轮轨噪声污染,所采用的降噪措施需确保高频噪声和低频噪声均能被明显消减。因为传统隔声结构对高频噪声的降噪效果显着,对低频噪声的降噪效果差,致使轮轨噪声传播至隔声结构的声影区内时,噪声的低频成分对噪声总声压级的贡献量明显提高;有源降噪(即噪声主动控制)设备通过声波干涉相消的方法,可使低频噪声实现显着降低。本文构建一种主被动降噪(即噪声主被动控制)设施,该设施由有源降噪设备与隔声结构组成,有源降噪设备只释放低频率的有源声波,从而消减隔声结构声影区内噪声的低频成分,以提高总声压级插入损失。目前将有源降噪设备应用于轨道交通降噪的研究很少,本文在理论计算、数值仿真及现场试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主被动降噪设施的降噪特性。建立了由地铁列车、轨道结构、声屏障、地面、噪声源所共同构成的声学间接边界元模型,从而模拟轮轨噪声半自由场,并基于北京地铁13号线地面段沿线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建立了由地铁列车、隧道、屏蔽门、站台区域、噪声源所共同构成的声学有限元模型,从而模拟轮轨噪声长空间场,并基于北京地铁6号线地下站台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基于动力学理论建立车辆-线路动力学模型,从而模拟车辆在曲线段的动力响应,研究不同车速、曲线段线路参数条件下的车辆横向位移规律,并以确保各动力响应指标不超限为控制条件,确定与轮轨对应的曲线地段设备限界,从而为声场模型中有源降噪设备的布设提供限制条件。在所建立的声学仿真模型中,沿轨道纵向增设有源点声源列,相邻有源点声源的间距均相等,并令有源点声源列位于列车设备限界与直立型隔声结构之间所夹的区域内,从而研究有源降噪频段、有源声源的最佳位置、有源降噪区的位置、有源降噪量、隔声结构的合理高度。基于辐射声波叠加原理,构建由双点噪声源所辐射噪声波与有源声波叠加所得的受声点处合成声压数学模型,通过理论推导来研究有源降噪频段、有源声源的最佳位置、有源降噪区边界。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确定了该主被动降噪设施的设计参数值:有源点声源列的位置应满足与轨道中心线的横向距离等于噪声波长、与噪声源具有相同高度、纵向间距小于噪声半波长;在车体两侧对称设置有源声源及隔声结构时的降噪效果比只在单侧设置时更好;有源声源沿横向距轨道中心线的最近距离宜为1.1m;当隔声结构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为3m、3.5m、4m、4.5m、5m、5.5m、6m时,隔声结构高度分别不宜低于4.5m、4.35m、4.2m、4.1m、3.95m、3.85m、3.8m。(2)确定了地面区段半自由声场内主被动降噪设施的降噪效果:有源降噪频段为150~320Hz,频率越高则有源降噪区域的面积越大;合理设置有源声源可使隔声结构声影区内受声点的总声压级普遍降低3~12d B,使声影区外受声点的总声压级增量普遍小于3d B,对车内声场影响很小。(3)确定了地下车站长空间声场内主被动降噪设施的降噪效果:有源降噪频段为150~340Hz;合理设置有源声源可使隔声结构声影区内(即站台区)受声点的总声压级普遍降低3~9d B。

夏林[4](2020)在《磁致伸缩效应对永磁同步电机振动噪声的影响》文中提出造成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噪声的力源包括电磁力和磁致伸缩力,在以往的电机振动噪声研究中,麦克斯韦电磁力通常被认为是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振动噪声的主要力源,随着对永磁同步电机振动噪声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数值仿真更加接近电机实际工作的情况,因此,在仿真计算过程中必须考虑磁致伸缩效应对永磁同步电机振动噪声的影响。(1)首先介绍了完整的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场理论,分别介绍永磁体磁场、绕组磁场及开槽效应对永磁体磁场和绕组磁场的影响的理论,并通过MATLAB软件进行编程计算得到不同情况下的磁密曲线;再与ANSOFT仿真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最后根据麦克斯韦应力法计算电磁力,分别得到随时间、空间变化的电磁力和电磁力谐波分量等数据。(2)通过ANSYS对电机定子和定子机壳装配体进行模态分析,计算其前六阶振型图和固有频率,防止电机结构的固有频率与气隙中径向电磁力频率相接近,避免出现共振现象,加剧电机的电磁振动噪声,损伤人的听力,损坏重要的机械设备,并且可以在电机设计阶段通过优化改进电机结构来避免共振现象。(3)建立了考虑磁致伸缩效应的定子铁心磁-机耦合模型,解析计算了电磁力密度及磁致伸缩力密度。数值计算了定子振动位移、振动速度、加速度和声压分布。将所得结果与定子铁心在电磁力单独作用下的振动噪声响应进行对比,在考虑磁致伸缩效应时,定子齿径向力密度幅值比电磁力单独作用时增加了13%,定子铁心的变形量比电磁力单独作用时变形量增加了 13.4%,振动速度、加速度和声压级也明显增加,表明磁致伸缩效应对于电机振动噪声具有重要贡献;并且通过实验验证考虑磁致伸缩效应时电机噪声仿真结果误差更小,更接近实际测量值。因此在低噪声永磁同步电机的研发设计阶段,不能忽略磁致伸缩效应的影响。

舒永先[5](2020)在《火电厂冷却塔落水噪声特性及降噪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火力发电厂冷却塔运行噪声高低对发电机组运行的绿色、安全、经济性具有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电厂工作人员以及厂界居民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因此,研究火力发电厂冷却塔噪声污染的影响,对于合理规划厂区噪声源布置、指导火电机组健康运行、冷却塔降噪与运行成本、优化冷却塔通风条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论文根据冷却塔运行过程、冷却塔噪声的产生机理,理论分析与图表结合分析了影响冷却塔噪声产生与传播的主要因素及影响规律,并根据主要因素及影响规律提出设计并实施了合理的降噪措施。以湖南某发电公司2×660MW火电机组配有的两座设计淋水面积为10000m2的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为研究对象,基于试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声源对噪声传播的影响、空气吸收对噪声传播的影响、声的叠加对噪声传播的影响等方面研究了噪声的产生、传播与衰减规律。研究过程中,结合冷却塔的噪声历史监测数据,研究噪声产生、传播特点,以及冷却塔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出冷却塔噪声主要来源是:塔体噪声、布水噪声、循环水泵噪声、落水噪声。其中落水噪声是影响冷却塔噪声产生与传播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单个水滴撞击水面模型以及多个水滴合成噪声计算模型,进一步确定了影响冷却塔落水噪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水滴直径(大小)、水滴撞击末速度、循环水流量。根据研究内容设计提出了两种高效、低成本、绿色、且不影响冷却塔工作效率的冷却塔降噪方案。实施了其中的隔音墙联合降噪网降噪技术方案,验证了不同降噪阶段的降噪效果。试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火电厂自然通风冷却塔噪声控制技术优化方案,可保证冷却塔低噪声且运行稳定,居民区噪声平均降低10 dB(A)以上,噪声在昼间低于55dB(A),夜间低于50 dB(A),法定厂界昼间噪声值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第1类标准55 dB(A),夜间噪声值符合该标准第2类标准50 dB(A)。该方案成本低,符合环保要求。

秦鹏程[6](2019)在《新津县声环境质量现状特征及评价》文中提出噪声污染作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有效控制噪声污染已成为我国现阶段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建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技术规范及区划标准,对该县2011-2015年期间声环境定点普查监测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评价了该时期新津县声环境质量状况及噪声污染分布特征;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γs定量分析环境噪声变化趋势(当置信度a=5%时,N=5时,Wp=0.90),结合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研究其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与机动车流量、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人口密度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对噪声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在64.5 d B(A)~66.6d B(A)之间,各年度均值达到“好”的等级,其中2011年和2012年最高;其年际变化呈显着下降趋势,与机动车平均流量的年际增长趋势满足负相关性(r2=0.8577);污染分布具有较明显的时空特征,轻度以上污染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的交通干道汇聚、企事业单位集中分布、通行效率较低的路段。表明新津县道路交通环境质量并非简单受车流量增加单一因子的影响,而是受城市发展规划布局、作息时间、地铁施工、道路车辆状况以及交管、环保执法部门的管制力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在51.5 d B(A)~53.0d B(A)之间,各年度均处于“较好”水平,其中2014年最高;其年际变化总体呈不显着上升趋势,与地区经济(GDP)的年际增长不成倒U形曲线关系,传统EKC理论对新津县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排放指标不完全适用;污染分布具有明显的区位性和类别性,影响范围最广的是总比例约占50%的生活噪声,其次为工业噪声。表明新津县城市区域环境质量状况较为复杂,并非只受到GDP增长这一因素的显着影响,而可能还受人们生活活动范围、文化娱乐方式、商业经营活动、工业生产强度以及城市管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3)功能区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均达到相应标准限值,其中2011年最高,全县昼夜等效声级达到53.1d B(A)。功能区4类标准适用区夜间噪声年际变化呈显着上升趋势,与新津县城区人口密度年际变化情况存在一定相关性(r2=0.2601)。说明新津县城区交通干线两侧夜间噪声污染一定程度上受人口密度的影响。(4)功能区1、2、3类标准适用区噪声在昼夜及4类标准适用区噪声在昼间时段均无显着变化;污染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和梯度性,城区噪声污染水平总体符合声环境功能区划相关标准,呈现出正常的声环境污染分布特征,但依然存在局部区域、不同时段的超标情况,噪声污染时空分布极不平衡。表明新津县城区最近并未发生明显倾向性基础设施建设或规划调整,城市格局保持基本稳定,人口流动频繁,生活方式多样化、工业企业生产周期及其监管随机性强、城区施工时间和位置的不确定等。根据以上结论得出,2011-2015年期间新津县建成区内噪声污染水平总体变化趋于平稳,各监测点位的超标率在昼间、夜间均较低。最后,提出了加强城市交通的建设管理和疏导,倡导绿色出行,完善噪声防护设施、加强建筑施工活动的监管,强化引导和宣传,避免人口过度集中,注重社会管理(尤其是夜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政府环保投资力度、合理规划布局、信用管理以及建立完善噪声相关政策体系等防治措施和对策建议。

靳行[7](2019)在《内燃机车振动噪声源辨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国内某型号内燃机车司机室降噪工程技术难题为出发点,紧紧围绕振动噪声的源辨识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为了实现闭环的系统工程分析与高性能数字化综合分析,一个完善信号处理技术与有限元模型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环节。为此笔者经过六年的努力,开发了一套基于VMD的源辨识信号处理软件,对所研究内燃机车建立了结构、声腔和声振耦合有限元模型。研究过程中,解决了VMD参数选择问题、真实BIMF分量筛选问题、时频分辨率发散问题以及盲源分析中的欠定盲源分离问题。对所研究车辆的型式试验中振动噪声数据,应用VMD方法对车辆结构模态、子系统振动特性、部件振动特性、动力室噪声特性以及司机室噪声源辨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科学问题深入研究,最终攻克某型号内燃机车司机室降噪技术难题。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VMD参数设置的问题,研究了罚参数α与层数参量K对信号分解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层数参量K合适的情况下,罚参量α是一个与信号能量相关的值,为了获得VMD最优分解结果,本文提出一种对罚参量α选择的新方法,并给出了公式。当罚参量α确定时,随着层数参量K的变化会导致伪分量,研究表明伪分量的拟合频率会随着层数参量K的变化而变化,但真实分量则与层数参量K的变换无关,因此提出一种基于BIMF特性的VMD参数选择方法,该方法通过观察层数参量K对BIMF分量信号拟合频率与拟合阻尼变化,根据稳态结果选择信号的真分量并剔除伪分量。2.研究了基于VMD稳态参数下的线性与非稳态模态分析方法,通过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有效识别线性模态试验中的模态参数,还可以有效识别非稳态模态试验中的时频特性。3.为了合理分析试验结果,完善了测试车辆结构模态有限元分析、司机室声腔模态有限元分析及声振耦合模态有限元分析,为噪声源辨识与控制建立理论基础。4.详细分析了内燃机车振动源、受迫振动及噪声的时频特性。验证本文提出的VMD稳态参数时频分析法较传统的CWT时频分析法和HHT法具有更好的分辨率,可以更有效的揭示工程应用中噪声与振动信号的时频特性。5.针对盲信号分离中测试信号不足的欠定问题,以及VMD参数选择无法实现自适应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由数据驱动的VMD参数选择方法QVMD,并在QVMD的基础上,提出采用Fast ICA法和PCA的欠定去噪源分离新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处理平稳与非平稳信号,而且可以通过较少的观测信号实现对较多源信号的溯源分离处理。研究表明,所分析的内燃机车主要噪声源为动力室混响、辅助齿轮箱振动、柴油机振动和车外空气路径噪声。6.结合本文分析方法的结论与有限元仿真,对内燃机车进行了降噪控制设计,通过现场试验研究证明了,识别的噪声源特征准确,实现司机室噪声控制,司机室降噪量达到8.3d BA。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主机厂某内燃机车司机室噪声偏大的工程问题。

王豪[8](2019)在《重庆市居住小区声环境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城市环境噪声对于居住区的污染日趋严重。如何改善和提高居住区的声环境,已成为实现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亦是绿色建筑设计最关注的范畴之一。重庆是一座典型山地城市,由于其独特的地貌梯度特征,其居住小区往往面临更复杂的噪声源,其声环境也更为恶劣。本文以重庆市典型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对既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和综述,采用现场实测调研、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计算机软件模拟等方法,对重庆市居住小区声环境进行了全面深入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适宜于重庆地区的居住小区降噪策略,从声环境优化视角下为重庆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及优化改造提供有力支撑。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对重庆市居住小区特征及噪声源进行了分析,筛选出14个典型居住小区进行大范围问卷调查,总结受访者对调研小区的主观声评价,并探究声环境主观评价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居住年限及沿街开窗等居住特征与居住小区的主观声评价相关性显着。优选棕榈泉国际花园小区进行声漫步实验,通过调研团体对声漫步路线9个独立声景点的实地测评,对居住小区的声喜好以及声景和视觉景观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统计研究。针对前期调研统计的重庆市居住小区主要噪声源展开现场实测,探究噪声源特性。开展各等级道路24h交通噪声连续测量,并沿道路两侧及临街建筑和内部建筑垂直高度上布置多测点短时测量,探究交通噪声水平及垂直方向传播规律。同时对轨道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及广场舞噪声的声源特性及其对噪声敏感建筑的实际影响进行了实测研究。基于调研和实测研究建立典型居住小区的声学模型,并利用实测结果对Cadna/A软件模型进行验证。结合计算机软件模拟分析,对居住小区的声场分布特征及降噪策略展开研究,集中探讨道路退距、声屏障设计、小区绿化以及声景设计等降噪策略的有效性及应用实例。提出针对重庆市居住小区声环境的优化设计方法,并结合声环境主观评价结果,提出营建符合人们心理层面需求的舒适居住区声环境设计策略。

陆维姗[9](2019)在《基于声场分布特性的高速铁路声屏障降噪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和运营,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出行的便捷性,但其产生的噪声问题对于沿线部分区段居民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了降低高速铁路噪声影响,常采用的控制措施是在铁路线两侧安装声屏障。声屏障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操作性最强的噪声控制措施,受铁路维护检修、安全限界等方面的限制,我国高速铁路声屏障以直立式为主,但影响声屏障降噪效果的因素较多,声源分布特性、声屏障材质及吸隔声性能、声屏障高度、声屏障顶端结构形式等均对声屏障降噪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高速铁路声屏障应用现状、降噪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及综合试验,研究高速铁路声场特性及声屏障降噪效果空间分布特性,系统分析声屏障高度、声屏障材质、声屏障结构、声屏障结构振动及二次噪声、动车组运行速度等关键因素对高速铁路声屏障降噪效果影响。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首先,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声屏障应用现状及研究成果,从声屏障材质、高度及结构形式等方面对声屏障降噪效果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距线路中心线25m、轨面以上0m处,声屏障的降噪效果随动车组运行速度提高而降低,每提速100公里,声屏障降噪量降低23dB(A)。动车组以200 km/h和260km/h通过桥梁声屏障时,声屏障高度每增加1m,降噪量提升24dB(A)。采用金属声屏障比非金属声屏障能获得更好的降噪效果,并根据声屏障插入损失频谱分析出,低于200Hz的低频段降噪量普遍较低,在640Hz以上的中高频段降噪量较高。其次,对京沪高速列车以300km/h通过时桥梁区段及声屏障区段声场分布特性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高速铁路噪声声场分布指向特征明显,且声屏障对受电弓等高位置声源降噪效果较差,对轮轨区域及部分车体区域噪声降噪效果较好,因此,高速铁路声屏障降噪效果计算必须考虑动车组声源分布及声场分布特性。最后,基于高速铁路车外噪声源定量化分析结果,根据不同声源特性划分为三等效声源,结合Virtual.Lab声学仿真软件,基于声线追踪法,建立高速铁路声屏障降噪效果仿真计算模型,并对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验证:距线路中心线25m处非声屏障区段计算值与实测值偏差在1dB(A)以内,设置声屏障后最大计算偏差仅为0.1dB(A),充分表明本文分析构建的声屏障降噪效果仿真分析模型可满足我国高速铁路声屏障工程应用分析要求。将本文建立的声屏障仿真计算模型用于分析声屏障不同高度以及顶端结构的降噪效果,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声屏障高度增加,各测点声衰减与声屏障高度呈对数增长。(2)国内最常用的2m3m直立型声屏障降噪效果与实用性较好。(3)声屏障高度受限时,在3m高声屏障基础上采用顶端倒L型或T型结构,相对于等高度的直立式声屏障而言,在距线路25m处声场能得到1.73.2 dB(A)附加降噪效果,但顶端结构附加降噪效果主要在近场,距线路中心线60m以外附加降噪效果较小。

闫苗苗[10](2019)在《基于声子晶体的旋涡风机降噪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员因素是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工人长期工作在环境噪声超出标准的工业生产制造场所时,不仅会产生健康问题,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从而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且较高的环境噪声还会掩盖事故的前兆和危险报警信号,使操作人员听不到报警信号,从而发生工伤事故,影响到工人的劳动安全,因此,解决噪声问题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之一。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以旋涡风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旋涡风机声子晶体隔声罩,隔断风机辐射噪声的传播路径,并采用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声子晶体隔声罩的降噪散热特性进行评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九点测量法和近场声压阵面法,对风机在真实环境工作下辐射的噪声值及频谱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风机在标定工况下的整体辐射噪声声压级值为84.2dB(A),超过标准规定达14.2 dB(A),确定目标降噪量为15 dB(A);通过对整机噪声的频谱分析数据处理,得出风机在200Hz315Hz的低频段和1250Hz2000Hz的中高频段辐射噪声值最大,尤其以251Hz和1581Hz为中心频率的频段处声压级最大;确定了所研究的旋涡风机主要噪声源位置为泵头侧和驱动电机侧。(2)探究结构参数和材料参数对声子晶体带隙特性的影响规律。首先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声子晶体单胞的能带特性,验证了带隙的存在。其次对内嵌型和外凸型局域共振声子晶体板进行能带特性和隔声性能的计算,结果表明外凸型局域共振声子晶体板在整个频段处都有较好的隔声效果,且不会对其他频段造成影响。最后研究材料参数和结构参数对外凸型声子晶体原胞带隙的影响规律。通过改变材料参数,研究包覆层的弹性模量和密度,不同基体材料和振子材料组成的复合板对外凸型声子晶体带隙的影响规律;改变结构参数,研究包覆层厚度和振子厚度,基体材料厚度,组元横截面尺寸和空腔结构对外凸型声子晶体带隙的影响规律。针对风机在200Hz350Hz的低频处出现噪声声压级峰值,本文选取基体材料为厚度3mm的钢,晶格常数为50mm;振子材料为厚度2mm,半径5mm的铅圆柱;包覆层材料为厚度10mm,外径10mm,内径有6mm空腔的硅橡胶。(3)依据旋涡风机的工作原理,设计基于声子晶体的旋涡风机隔声罩,并进行降噪散热性能的仿真计算。用Virtual Lab Acoustics对所设计的隔声罩进行隔声性能的分析,得出声子晶体隔声罩在200Hz350Hz的频段处出现带隙特性,在1500Hz2250Hz的中高频段处,出现两个隔声峰值,都为40dB(A)的,仿真计算得到声子晶体隔声罩的平均隔声量为22.1dB(A);但通风百叶板处的噪声泄露严重,采用U型挡板通风结构进行改进,改进后隔声罩的平均隔声量为24.8dB(A),比改进前提升了12.2%;用Fluent对隔声罩内的流场特性进行分析,计算出空气的流动情况,证明设计的隔声罩在降噪和散热两方面都符合要求。(4)严格按照模拟和优化参数,制备外凸型局域共振声子晶体隔声罩,与传统隔声罩进行实际降噪效果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传统光板隔声罩的插入损失为13.9dB(A),未达到目标降噪量15dB(A),且低频处的降噪效果不理想,而声子晶体隔声罩的插入损失为18.6dB(A),满足目标降噪量,降噪性能比传统隔声罩提升了33.8%,而且有效降低了低频段的噪声,尤其在251Hz处,将风机的辐射噪声峰值从87dB(A)降到了52.1dB(A),验证了声子晶体隔声罩的低频降噪特性。

二、城市固定噪声源之一风机噪声的综合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固定噪声源之一风机噪声的综合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高速铁路噪声研究
        1.2.2 高速铁路噪声控制措施
        1.2.3 交通运输外部性研究
        1.2.4 既有研究不足
    1.3 论文研究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研究
    2.1 外部性理论
        2.1.1 外部性定义
        2.1.2 外部性理论发展
        2.1.3 外部性经济学分析
        2.1.4 外部性理论启示
    2.2 环境成本内在化理论
        2.2.1 溯源与分类
        2.2.2 内容及研究热点
        2.2.3 经济学分析
    2.3 博弈模型理论
        2.3.1 博弈论分析
        2.3.2 博弈论分类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4 全寿命周期理论
        2.4.1 全寿命周期内涵
        2.4.2 典型全寿命周期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研究
    3.1 高速铁路项目物品分类探讨
        3.1.1 公共物品项目
        3.1.2 准公共物品项目
        3.1.3 经营性项目
    3.2 高速铁路项目效益分析
        3.2.1 经济效益
        3.2.2 社会效益
    3.3 高速铁路外部性表征分析
        3.3.1 定义及分类
        3.3.2 正外部性表征
        3.3.3 负外部性表征
    3.4 高速铁路噪声影响解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速铁路噪声外部成本量化模型研究
    4.1 外部成本理论分析
        4.1.1 外部成本内涵
        4.1.2 外部成本量化必要性
    4.2 外部成本量化方法研究
        4.2.1 损害成本法
        4.2.2 规避成本法
        4.2.3 重置成本法
        4.2.4 价值转移法
    4.3 单位值转移法技术路线
        4.3.1 欧盟噪声成本计算方法
        4.3.2 单位值转移法技术路线
    4.4 噪声外部成本量化模型构建
        4.4.1 模型参数设置
        4.4.2 噪声平均成本模型
        4.4.3 噪声总成本模型
    4.5 量化模型验证
        4.5.1 模型变量计算
        4.5.2 噪声平均成本及趋势分析
        4.5.3 噪声总成本及趋势分析
        4.5.4 中国与欧盟噪声成本对比分析
    4.6 解决噪声外部成本的基本思路
    4.7 本章小结
5 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博弈模型研究
    5.1 博弈均衡作用机理分析
        5.1.1 作用过程机制
        5.1.2 博弈条件分析
        5.1.3 论文涉及的典型博弈关系
    5.2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5.2.1 模型假设与参数设定
        5.2.2 博弈模型构建
        5.2.2.1 博弈树
        5.2.2.2 战略组合
        5.2.2.3 支付矩阵
        5.2.2.4 支付函数
        5.2.3 博弈均衡探讨
        5.2.3.1 逆向归纳法求解博弈均衡
        5.2.3.2 混合纳什均衡——企业
        5.2.3.3 混合纳什均衡——地方政府
        5.2.3.4 混合纳什均衡——中央政府
        5.2.4 博弈均衡解深度分析讨论
        5.2.4.1 中央政府监管分析
        5.2.4.2 地方政府监管分析
        5.2.4.3 企业投入治理分析
    5.3 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博弈分析
        5.3.1 模型假设与参数设定
        5.3.2 博弈表述
        5.3.3 求解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5.3.4 博弈均衡解分析
    5.4 博弈工具对解决噪声外部性的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高速铁路噪声成本内在化控制策略研究
    6.1 外部性内在化方法研究
        6.1.1 政府公共政策
        6.1.2 私人解决方法
    6.2 我国环境成本内在化阶段性表述
        6.2.1 初步建立阶段
        6.2.2 完善与发展阶段
        6.2.3 全新发展阶段
    6.3 环境成本内在化政策实施问题分析
        6.3.1 价格激励政策应用性范围受限
        6.3.2 税收政策体系仍有完善空间
        6.3.3 生态补偿激励政策效果欠佳
    6.4 高速铁路噪声成本内在化策略
        6.4.1 健全噪声内在化制度
        6.4.2 合理建立价格激励方案
        6.4.3 建立主体责任考核机制
        6.4.4 重点工程示范激励机制
        6.4.5 加强供应链环境成本管理
        6.4.6 加强环境成本控制核算
    6.5 本章小结
7 高速铁路全寿命周期噪声控制策略研究
    7.1 全寿命周期控制策略概述
        7.1.1 全寿命周期划分
        7.1.2 噪声控制基本原则及研究依据
    7.2 全寿命周期噪声控制体系
        7.2.1 控制总体目标
        7.2.2 噪声管理体系
        7.2.3 噪声智能监测与分析平台
    7.3 各阶段噪声控制策略
        7.3.1 高速铁路噪声控制顶层研究
        7.3.2 设计阶段
        7.3.3 建设阶段
        7.3.4 运营阶段
    7.4 噪声综合控制策略
        7.4.1 策略实施路径
        7.4.2 组合方案应用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声子晶体对变电站低频噪声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变电站噪声
        1.2.1 噪声概述
        1.2.2 低频噪声及其危害
        1.2.3 变电站噪声特性
        1.2.4 变电站噪声控制
    1.3 声子晶体与声学超材料
        1.3.1 声子晶体概述
        1.3.2 声子晶体的研究现状
        1.3.3 声学超材料概述
        1.3.4 声学超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声学理论基础
        2.1.1 声的机理与声速
        2.1.2 声的传播与波动方程
        2.1.3 声压与声压级
        2.1.4 声强与声功率
    2.2 声子晶体理论基础
        2.2.1 固体物理基础
        2.2.2 弹性波波动理论
        2.2.3 周期性理论
        2.2.4 Bloch定理
        2.2.5 带隙计算方法
    2.3 弹性力学与有限元理论及其关系
        2.3.1 弹性力学基础
        2.3.2 有限元理论
第3章 变电站噪声及其等效声源模型
    3.1 变电站噪声测量方法
        3.1.1 声压法测量
        3.1.2 声强法测量
        3.1.3 振动法测量
    3.2 变电站噪声布点方法
        3.2.1 近场布点法
        3.2.2 衰减布点法
    3.3 变电站噪声实测及其特性
        3.3.1 变电站噪声实测
        3.3.2 变电站噪声频谱特性分析
        3.3.3 变电站主要噪声源
    3.4 变电站主设备等效声源模型
        3.4.1 变压器等效声源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3.4.2 三相电抗器等效声源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声子晶体的带隙及声传输损失特性分析
    4.1 声子晶体的带隙特性
        4.1.1 计算方法
        4.1.2 带隙特性分析
    4.2 声子晶体的声传输损失特性
        4.2.1 计算方法
        4.2.2 声传输损失特性分析
    4.3 空腔声子晶体板的带隙与声传输损失特性分析
        4.3.1 引言
        4.3.2 材料与模型
        4.3.3 结果与分析
        4.3.4 结构参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声子晶体降噪机理研究
    5.1 动力减振降噪
    5.2 动态质量密度
    5.3 模态参与因子
    5.4 振型位移分析
    5.5 等效质量-弹簧模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混合声弹超材料的带隙与声振特性
    6.1 引言
    6.2 材料与结构
    6.3 带隙特性
    6.4 传输损失特性
    6.5 减振与降噪机理分析
    6.6 传输损失的影响因素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前置径向膜声学超材料的带隙与声学特性
    7.1 引言
    7.2 材料与结构
    7.3 带隙特性
    7.4 声传输损失特性
    7.5 降噪机理分析
        7.5.1 膜的动态质量密度
        7.5.2 板的等效质量-弹簧模型
    7.6 声传输损失的影响因素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声子晶体的工程应用探索
    8.1 工程应用的普适性流程
    8.2 变电站低频噪声控制工程
        8.2.1 变电站噪声相关法律与标准
        8.2.2 声子晶体在变电站的应用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主被动降噪设施对地铁轮轨噪声的降噪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1.1.2 地铁噪声危害及限值
        1.1.3 地铁车外噪声组成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声屏障降噪
        1.3.2 轨道吸音板降噪
        1.3.3 有源降噪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地铁轮轨噪声实测及特性分析
    2.1 采集变量
        2.1.1 A计权声压级
        2.1.2 倍频程及频谱
    2.2 噪声采集设备
    2.3 地面沿线区域噪声
        2.3.1 采集方法
        2.3.2 采集结果
        2.3.3 噪声特性分析
    2.4 地下车站站台噪声
        2.4.1 采集方法
        2.4.2 采集结果
        2.4.3 噪声特性分析
    2.5 交通噪声评价
        2.5.1 评价指标
        2.5.2 噪声特性评价
    2.6 小结
3 建立受主被动降噪设施影响的地铁轮轨噪声场模型
    3.1 有源降噪设备仿真模型建立
        3.1.1 有源降噪设备组成结构
        3.1.2 有源声控制基本原理
        3.1.3 有源声控制电路原理
        3.1.4 有源降噪设备仿真模型验证
    3.2 受声点合成声压数学模型建立
    3.3 半自由声场边界元仿真模型建立
        3.3.1 声学间接边界元理论
        3.3.2 声屏障降噪原理
        3.3.3 仿真模型的参数
        3.3.4 噪声源的设置
        3.3.5 有源降噪设备的设置
        3.3.6 半自由声场模型验证
        3.3.7 轮轨噪声超限区
    3.4 长空间声场有限元仿真模型建立
        3.4.1 声学有限元理论
        3.4.2 声学边界原理
        3.4.3 仿真模型的参数
        3.4.4 声源的设置
        3.4.5 长空间声场模型验证
    3.5 确定有源降噪设备在曲线地段的布设限界
        3.5.1 车辆-线路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3.5.2 动力响应评价指标及限值
        3.5.3 曲线地段动力响应变化
        3.5.4 有源降噪设备布设限界研究
    3.6 小结
4 主被动降噪设施对地面沿线区域的降噪特性研究
    4.1 确定有源声源的设计参数值
        4.1.1 基于数值仿真
        4.1.2 基于理论计算
    4.2 分析主被动降噪设施的降噪效果
        4.2.1 主被动降噪设施与有源声源对低频声场的降噪差异
        4.2.2 声屏障参数对主被动降噪设施低频降噪效果的影响
        4.2.3 主被动降噪设施与声屏障对总声场的降噪差异
    4.3 小结
5 主被动降噪设施对地下车站站台的降噪特性研究
    5.1 确定有源声源的设计参数值
        5.1.1 基于数值仿真
        5.1.2 基于理论计算
    5.2 分析主被动降噪设施的降噪效果
        5.2.1 车站断面形状对主被动降噪设施低频降噪效果的影响
        5.2.2 车站断面尺寸对主被动降噪设施低频降噪效果的影响
        5.2.3 屏蔽门高度对主被动降噪设施低频降噪效果的影响
        5.2.4 增设天花板吸声材料对站台低频噪声的影响
        5.2.5 主被动降噪设施与屏蔽门对总声场的降噪差异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地铁轮轨噪声实测曲线
附录 B 地下车站长空间场内平均声压级改变量的变化趋势图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磁致伸缩效应对永磁同步电机振动噪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硅钢片磁致伸缩特性
        1.2.1 磁致伸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1.2.2 硅钢片的发展历程及检测标准
    1.3 考虑磁致伸缩效应的电机振动噪声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场分析
    2.1 气隙磁场的解析计算
        2.1.1 转子永磁体磁场的计算
        2.1.2 定子绕组磁场的计算
        2.1.3 定子开槽对气隙磁场的影响
        2.1.4 电磁力计算理论
    2.2 气隙磁场及电磁力的仿真分析
        2.2.1 永磁体磁场仿真
        2.2.2 定子绕组磁场仿真
        2.2.3 定子开槽后气隙磁场仿真
        2.2.4 电磁力仿真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 永磁同步电机模态分析
    3.1 模态分析理论简介
    3.2 定子模态分析
    3.3 定子机壳装配体模态分析
    3.4 电机模态测试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机械耦合模型的建立
    4.1 硅钢片磁性能测试
    4.2 磁致伸缩力的计算
    4.3 磁-机械耦合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永磁同步电机声场理论及仿真实验研究
    5.1 永磁同步电机声场理论
    5.2 永磁同步电机振动响应分析
    5.3 永磁同步电机噪声响应分析
    5.4 永磁同步电机振动噪声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火电厂冷却塔落水噪声特性及降噪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噪声形成与传播的基本理论
    2.1 噪声的产生
    2.2 噪声的特征参数
    2.3 声源与传播
    2.4 空气对声的吸收
    2.5 影响噪声传播的因素
        2.5.1 声源对噪声传播的影响
        2.5.2 空气吸收对噪声传播的影响
        2.5.3 声的叠加对噪声传播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却塔落水噪声的机理与特性
    3.1 火电机组及冷却塔设备系统
    3.2 火电机组及冷却塔设备系统噪声现状
    3.3 冷却塔噪声机理分析
        3.3.1 冷却塔结构及工作原理
        3.3.2 冷却塔噪声产生机理分析
    3.4 冷却塔落水撞击噪声
        3.4.1 水滴撞击固体
        3.4.2 水滴撞击水面
    3.5 单个水滴撞击模型
    3.6 水滴合成噪声计算
        3.6.1 合成噪声计算假设条件
        3.6.2 直接合成计算噪声
        3.6.3 结合线声源合成计算噪声
    3.7 影响冷却塔噪声的因素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却塔降噪方法研究
    4.1 降噪网降噪技术
    4.2 仿真草坪降噪技术
    4.3 660MW火电机组冷却塔降噪案例研究
        4.3.1 冷却塔降噪方案研究
        4.3.2 改造效果测试
    4.4 测试结果及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6)新津县声环境质量现状特征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噪声的形成及危害
        1.2.2 声环境监测及评价
        1.2.3 声环境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
        1.2.4 噪声的防治措施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环境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社会环境概况
        2.2.1 社会概况
        2.2.2 经济概况
        2.2.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2.4 环境治理与保护
        2.2.5 生态文明建设
    2.3 土地利用规划概况
    2.4 小结
第三章 声环境质量监测及评价
    3.1 监测区基本特征
    3.2 相关术语和定义
        3.2.1 A声级
        3.2.2 等效连续A声级
        3.2.3 昼间、夜间
        3.2.4 累积百分声级
        3.2.5 交通干线
        3.2.6 噪声敏感建筑物
        3.2.7 突发噪声
    3.3 声环境区划等级划分依据及相关标准
        3.3.1 声环境等级划分依据
        3.3.2 声环境功能区分类
    3.4 监测要求和评价方法参数
        3.4.1 测量、校准仪器
        3.4.2 气象条件
        3.4.3 监测时间及监测频次
        3.4.4 监测方法
        3.4.5 评价方法
        3.4.6 评价参数
    3.5 声环境监测
        3.5.1 道路交通噪声监测
        3.5.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
        3.5.3 功能区噪声监测
    3.6 声环境质量评价
        3.6.1 道路交通噪声评价
        3.6.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评价
        3.6.3 功能区噪声评价
    3.7 小结
        3.7.1 道路交通噪声
        3.7.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3.7.3 功能区噪声
第四章 声环境变化趋势和污染分布特征
    4.1 道路交通噪声
        4.1.1 声环境变化趋势
        4.1.2 声环境污染分布特征
    4.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4.2.1 声环境变化趋势
        4.2.2 声环境污染分布特征
    4.3 功能区噪声
        4.3.1 声环境变化趋势
        4.3.2 声环境污染分布特征
    4.4 小结
        4.4.1 道路交通噪声
        4.4.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4.4.3 功能区噪声
第五章 噪声防治措施及对策
    5.1 道路交通噪声防治措施
    5.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防治措施
    5.3 功能区噪声防治措施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内燃机车振动噪声源辨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内燃机车噪声源概况
        1.2.1 柴油发动机噪声
        1.2.2 冷却风扇噪音
        1.2.3 结构振动噪音
        1.2.4 电机噪音
        1.2.5 轮轨噪声
        1.2.6 空压机噪声
    1.3 时频分析方法概述
        1.3.1 短时傅里叶变换
        1.3.2 连续小波变换
        1.3.3 魏格纳-维尔分布
        1.3.4 希尔伯特-黄变换
        1.3.5 Teager能量算子
        1.3.6 盲源分离方法
        1.3.7 变微分模态分析
    1.4 内燃机车振动噪声信号分析面临的问题
        1.4.1 时频分辨率对比
        1.4.2 VMD参数的选择
        1.4.3 内燃机车型式车辆中的时变噪声的识别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VMD的瞬时频率识别方法
    2.1 变分模态分解基础
        2.1.1 维纳滤波器
        2.1.2 希尔伯特变换和信号分析
        2.1.3 变分模态分解原理
    2.2 变分模态分解中罚参量的影响
    2.3 变分模态分解层数参量对稳态的影响
    2.4 基于结构系统参数的VMD参数选择法
    2.5 瞬时频率及其计算方法比较
        2.5.1 希尔伯特谱
        2.5.2 Teager能量算子法
        2.5.3 基于VMD参数的时频谱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参数化时频分析方法研究
    3.1 时不变参数的理论线性模态分析
    3.2 时变参数的理论非线性模态分析
    3.3 数值模型建立与传统分析法
    3.4 线性结构系统识别
    3.5 非线性结构系统识别
    3.6 VMD非线性系统结构瞬时频率的鲁棒性
    3.7 内燃机车模态有限元分析
        3.7.1 车体结构模态有限元分析
        3.7.2 司机室内声腔模态有限元分析
    3.8 声振耦合分析
        3.8.1 声振耦合理论及应用
        3.8.2 声振耦合分析中的系统非线性问题
    3.9 基于VMD稳态的线性模态参数识别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VMD时频分析的振动噪声源辨识
    4.1 内燃机车振动源时频分析
        4.1.1 辅助变速箱振动信号分析
        4.1.2 柴油机振动信号分析
        4.1.3 变速箱振动信号分析
    4.2 内燃机车受迫振动时频分析
        4.2.1 座椅振动信号分析
        4.2.2 司机室端墙振动分析
    4.3 内燃机车噪声时频分析
        4.3.1 排气噪声分析
        4.3.2 司机室耳旁噪声分析
        4.3.3 变速工况下的司机室时频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VMD的盲信号分离方法与噪声控制方案
    5.1 主成分分析
    5.2 快速独立分量分析
    5.3 二阶统计量盲辨识
    5.4 二次估计型可变微分模态和主成分分析的欠定去噪源分离
    5.5 基于BIMF分量相关矩阵的PCA的源数估计
    5.6 仿真信号分析
    5.7 适应性与可靠性
    5.8 内燃机车司机室噪声源识别研究
    5.9 噪声传播途径控制
        5.9.1 辅助变速箱噪声控制
        5.9.2 动力室混响场噪声控制
    5.10 司机室噪声控制
    5.11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司机室声腔模态分析结果比较
附录2 振动测点位置说明与不同工况下有效值与平均值统计结果
附录3 不同工况下测点A计权声压级(dBA)
附录4 术语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重庆市居住小区声环境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居住区声环境现状及评价研究
        1.2.2 居住区噪声源特性研究
        1.2.3 居住区噪声控制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声环境理论概述
    2.1 声音的基本特性
        2.1.1 声波的描述
        2.1.2 声音的频带
        2.1.3 声音的计量
    2.2 声音传播规律
        2.2.1 声音的叠加
        2.2.2 声音的衰减
    2.3 居住区噪声及评价研究
        2.3.1 居住区噪声源分类
        2.3.2 居住区声环境评价方法及标准
    2.4 小结
3 重庆市居住小区声环境现状研究
    3.1 居住区声环境现状概况
        3.1.1 国外居住区声环境现状
        3.1.2 我国居住区声环境现状
        3.1.3 重庆居住区声环境现状
    3.2 重庆市居住小区声环境现状调研
        3.2.1 典型居住小区调研对象的选取
        3.2.2 调研问卷的设计
        3.2.3 受访者样本特征
        3.2.4 居民对声环境的主观评价分析
        3.2.5 声环境主观评价的影响因素
    3.3 重庆市居住小区声漫步实验
        3.3.1声漫步评价实验
        3.3.2 声漫步实验结果分析
        3.3.3 声景与视觉景观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3.3.4 声压级与声景、视觉景观评价的相关性
        3.3.5 声喜好的主观评价
    3.4 小结
4 重庆市居住小区声环境实测研究
    4.1 测评方法
    4.2 道路交通噪声实测分析
        4.2.1 不同等级道路交通噪声实测
        4.2.2 居住小区道路交通噪声传播规律研究
    4.3 轨道交通噪声实测分析
    4.4 建筑施工噪声实测分析
    4.5 社会生活噪声实测分析
        4.5.1 商业经营噪声实测分析
        4.5.2 广场舞噪声实测分析
    4.6 小结
5 重庆市居住小区降噪策略研究
    5.1 典型居住小区声环境模拟及验证
        5.1.1 Cadna/A软件介绍及模型建立
        5.1.2 Cadna/A模型验证及误差分析
    5.2 居住小区降噪策略研究
        5.2.1 噪声控制原则
        5.2.2 道路退距降噪分析
        5.2.3 声屏障降噪分析
        5.2.4 小区绿化降噪分析
        5.2.5 小区声景设计降噪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重庆市居住小区声环境评价问卷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基于声场分布特性的高速铁路声屏障降噪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2 铁路声屏障研究
    2.1 声屏障降噪原理
    2.2 高速铁路噪声源分析
        2.2.1 轮轨噪声
        2.2.2 气动噪声
        2.2.3 集电系统噪声
        2.2.4 构筑物噪声
    2.3 国内外铁路声屏障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声屏障降噪效果研究现状
        2.4.1 材质对声屏障的影响研究
        2.4.2 高度对声屏障的影响研究
        2.4.3 顶端结构对声屏障的影响研究
        2.4.4 声屏障的插入损失计算方法
    2.5 高速铁路声屏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2.6 小结
3 高速铁路声屏障声场分布特性分析
    3.1 高速铁路声屏障降噪效果现场测试
        3.1.1 测点选择
        3.1.2 测点布置
    3.2 声屏障降噪效果试验结果分析
        3.2.1 噪声源强时域特征
        3.2.2 声场分布特性
        3.2.3 声屏障降噪效果频谱特征
    3.3 小结
4 高速铁路声屏障降噪效果影响因素实测分析
    4.1 声屏障高度对降噪效果影响分析
    4.2 声屏障材质对降噪效果影响分析
    4.3 声屏障结构对降噪效果影响分析
        4.3.1 半封闭声屏障降噪效果分析
        4.3.2 全封闭声屏障降噪效果分析
    4.4 声屏障结构振动及其二次噪声对声屏障降噪效果影响分析
    4.5 列车运行速度对声屏障降噪效果影响分析
    4.6 小结
5 高速铁路声屏障降噪效果仿真分析
    5.1 高速铁路噪声源模型确定
    5.2 三等效声源仿真流程相关参数设定
    5.3 高速铁路声屏障降噪效果仿真模型建立
    5.4 不同高度声屏障降噪效果仿真分析
    5.5 不同结构形式声屏障降噪效果仿真分析
    5.6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声子晶体的旋涡风机降噪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声子晶体概述
        1.2.1 声子晶体基本概念
        1.2.2 声子晶体的带隙机理
        1.2.3 Bloch定理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及现状
        1.3.1 新型声学材料的研究发展及现状
        1.3.2 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的隔声特性研究发展及现状
        1.3.3 声子晶体在隔声罩中的应用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旋涡风机噪声源识别及分析
    2.1 旋涡风机噪声源识别试验方法
    2.2 整机辐射噪声声压级试验
    2.3 噪声源近场声压阵面识别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声子晶体隔声罩的罩板带隙特性研究
    3.1 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板的带隙计算方法
        3.1.1 平面波展开计算法
        3.1.2 有限元计算法
    3.2 局域共振声子晶体板的隔声特性对比研究
        3.2.1 内嵌型声子晶体板的隔声特性分析
        3.2.2 外凸型声子晶体板的隔声特性分析
    3.3 影响外凸型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带隙的因素分析
        3.3.1 材料参数对外凸型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带隙的影响
        3.3.2 结构参数对外凸型局域共振声子晶体带隙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声子晶体隔声罩的设计及仿真分析
    4.1 隔声罩隔声原理及性能评价
    4.2 隔声罩的设计
        4.2.1 确定隔声罩的外形尺寸
        4.2.2 功能板块的设计
    4.3 基于声子晶体隔声罩的仿真分析
        4.3.1 隔声罩隔声性能的仿真
        4.3.2 通风散热板的优化设计
        4.3.3 隔声罩内部流场的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声子晶体隔声罩的降噪性能试验验证
    5.1 声子晶体隔声罩的制备
    5.2 声子晶体隔声罩降噪效果试验验证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城市固定噪声源之一风机噪声的综合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铁路噪声负外部性表征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D]. 宣晓梅.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声子晶体对变电站低频噪声调控机理研究[D]. 郭兆枫.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主被动降噪设施对地铁轮轨噪声的降噪特性研究[D]. 臧传臻.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磁致伸缩效应对永磁同步电机振动噪声的影响[D]. 夏林.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2)
  • [5]火电厂冷却塔落水噪声特性及降噪方法研究与应用[D]. 舒永先.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6]新津县声环境质量现状特征及评价[D]. 秦鹏程.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7]内燃机车振动噪声源辨识研究[D]. 靳行.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8]重庆市居住小区声环境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D]. 王豪. 重庆大学, 2019(01)
  • [9]基于声场分布特性的高速铁路声屏障降噪效果研究[D]. 陆维姗.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8)
  • [10]基于声子晶体的旋涡风机降噪应用研究[D]. 闫苗苗.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城市固定噪声源之一风机噪声综合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