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院制度创新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王战军,李明磊[1](2021)在《中国高水平研究生院评价:特性、指标和方法》文中认为高水平研究生院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标志,是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支撑,对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剖析了我国研究生院的由来和基本状况,解析了高水平研究生院的特性,阐述了高水平研究生院评价的思想和指标设计原则,构建了包含卓越度、贡献度、支撑度、影响度等全新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数据采集和方法处理,评选出109所高水平研究生院。
赵娜[2](2020)在《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高校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当前,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背景下,深入地挖掘高校图书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动地发挥和释放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图书馆是图书馆的重要类型之一,不仅具有文献信息收集、管理、保存、传递等图书馆的基本功能,还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从这些基础性功能中延伸出来的。高校图书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适应时代发展上不谋而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随着历史的变迁,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形式上存在着差异,但无论是古代“书院藏书楼”还是现代高校图书馆,实际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未间断。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馆藏资源的价值引领功能;馆舍环境的文化熏陶功能;专业服务的示范激励功能;规章制度的行为规范功能;引导自学的品格塑造功能。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着育人意识不强;馆藏资源满意度低;服务示范效果不明显;环境熏陶效果欠佳;功能实践不畅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功能认识尚未到位;馆藏资源结构不尽合理;馆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育人合力机制尚未形成。为充分地挖掘和释放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图书馆育人意识;其次,要优化馆藏结构,发挥图书馆育人优势;再次,要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第四,要注重文化建设,优化图书馆育人环境;最后,要建立长效机制,凝聚图书馆育人合力。该论文有图23幅,表有2幅,参考文献101篇。
顾媛[3](2018)在《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双一流”建设对我国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发展,我国大学研究生院建设同样面临相应变革。在当前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充分认识新时期研究生院在发展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研究生院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系统分析法,试图从更加全面丰富的角度归纳总结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的全貌。选取29所高校研究生院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是对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的补充论证。第一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研究生院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转变、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第二章阐述了我国研究生院建设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高校发展的意义。第三章梳理、归纳了我国研究生院设立的历史,简要分析了我国研究生院的法律地位、功能定位和研究生院建设的四项基本内容。第四章着重于我国研究生院建设的经验与问题。自上而下的设置方式、研究生院职能的充分发挥、研究生院与基层培养单位的关系等都是我国研究生院建设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此同时,我国研究生院建设在法律地位、功能定位、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五章则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研究生院建设的思考与建议。第一,在法律地位上,坚持依法行政与行业自律并行原则,一方面给予研究生院应有的法律地位,重新设定在研究生院问题上的政府权限;另一方面依靠“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这种行业性的自律来发展组织的作用。第二,在功能定位上,要明确研究生院的管理定位,改革研究生院的基本职能。第三,在组织建设上,要优化研究生院组织结构,完善研究生院组织体系。第四,在制度建设上,要创新研究生院管理制度,强化学院二级管理机制。第五,在学科建设上,要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积极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第六,在导师队伍建设上,要适度扩大导师队伍规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导师队伍整体素质。
张文东[4](2016)在《教育史视野下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自1981年学位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的学位与研究教育更是突飞猛进,但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学科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当前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处于关键发展阶段,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改革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从数量建设到质量建设的转型,是当前教育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的时间为经,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为纬,主要运用宏观阐述与微观考究结合、制度与实态并重及比较、统计和定量分析、高校考察等方法,对三十余年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与演绎规律、经验教训与历史启示,进行系统与深入研究。本文认为:第一,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福建省学位教育经历恢复和起步(1981-1991年)、稳步发展(1992-2000年)、全面快速发展(2001-2011年)三个阶段;从培养单位和授权点看,福建省1981年开始就有培养单位和授权点,但发展较慢,三十年间仅有硕士培养单位13个,博士培养单位8个,且学科分布相对集中于某些培养单位。这反映了福建省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专业型学位教育虽得到大力发展,但教育体系不够成熟,整体教育水平不高。(2)从培养规模和经费保障看,福建省研究生教育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经历了初创与发展兴起阶段(1981-1991年)、规模扩大和调整改革阶段(1992-2004年)、深化改革和内涵发展阶段(2005-2011年)三个阶段;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也相应经历了由国家财政完全拨款到逐步呈现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承担或补偿研究生培养费用的格局。(3)从师资结构看,研究生导师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但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生师比也在增大;研究生导师呈现高职称、年轻化,并且女性研究生导师比例在逐步增加的趋势。第二,通过对福建省13所研究生培养高校实地考察发现:(1)研究生教育规模在扩大,但与全国比仍然偏小;工科类学位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发展相对滞后,与福建的社会、经济发展多样化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研究生教育布局不断完善,但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推进,但培养质量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着研究生教育的省级统筹和规划、学科建设水平与特色、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等诸多方面不够完善的问题。第三,在剖析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征、对培养高校做了实地考察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提出了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的五个“转变”:即从规模扩张向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从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转变;从单一招考制度向招考制度多元化转变;从集中统一管理向依法自主办学转变。第四,PEST分析表明,当前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在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差异化、协同发展、国际化、质量保障的发展战略思考和建议。总之,本文以时间为主轴,以教育史为视角,基于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两个层面,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学位制度建立30年(1981-2011年)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演绎特征,在史料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特点,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了 PEST分析法,分析了今后面临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战略前瞻和对策思考。
杨院[5](2009)在《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院制度探析 ——基于组织结构的视角》文中提出伴随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研究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层次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研究生院制度为载体的。明确研究生院制度的本质,探讨研究生院制度赖以运行的研究生教育组织结构,对于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研究生院制度实质是专业式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这种模式赖以发挥作用的研究生教育组织结构亦各不相同。本文以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院制度为研究对象,以研究生教育组织结构为切入点。首先,追溯了我国研究生院制度的起源,梳理了研究生院制度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我国研究生院制度确立以及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特点。而后探讨了美、日两大发达国家研究生院制度赖以实现的组织结构状况及其特点。并且系统的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院制度赖以运行的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组织结构的视角提出了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院制度应该实现的目标以及目标实现的策略。本研究力图构建一个符合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组织结构。在这个组织结构中,研究生教育成为研究型大学的主体部分、研究生教育系统内部能够实现相对合理的权力配置、研究生教育组织结构能够很好的兼顾不同的研究生教育目标。构建这样一个完整的研究生教育组织结构,要靠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政府应该继续实行宏观调控,但是必须要转变管理方式,给予研究型大学较大的自主权。对于高校而言,必须要积极调整研究生教育组织结构,重组研究生教育资源,从而不断的提高资源利用的效能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王庆东[6](2009)在《中国学位授权体系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中国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予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是对招收培养研究生和授予其学位的教育机构及其学科专业进行审核并给予授权的制度,是中国学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涉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高等学校等学位管理主体,学术评议审核过程中还涉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省级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和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学位授予监督管理体制是一整套针对相关各方的全方位、多层次、多重机构组合而成的激励机制。中国的学位授予权利是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并以国家所有制为具体形式,由政府代表人民行使所有权。从这个意义上讲,全体人民构成了委托人,政府作为代理人的身份出现;同时,政府并不能直接授予学位,而是间接通过高校或其它教育培养单位授予学位。在这两者之间,政府是委托人,高校是代理人;高校学位管理者也不直接参与招生、教学、科研和考核等活动,而是选择职业教师负责。于是,高校管理者是委托人,教师员工是代理人;教师员工和中间层次的所有代理人同时又是人民(最终所有者)的一部分,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多重的、循环的“委托——代理链”。这一“委托——代理链”的特点是多重循环委托——代理关系。本文应用委托代理理论与实证对比分析方法,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即(1)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学位体制多重循环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性问题;(2)研究和提出建议保障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问题;(3)研究和提出建议加强中介组织建设问题;(4)研究和提出建议学位授权定期评估制度的问题。由于中国的学位授权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部分,学位授权审核管理体系的制度安排关系到大学治理结构和学术自由,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目标具有重大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了若干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胡甲刚,夏小林[7](2007)在《关于高等学校加强研究生院建设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加强研究生院建设是新时期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实现研究生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在高等学校内部,加强研究生院建设,首先要明确研究生院的定位;其次要转变研究生院的职能;再次要加强研究生院的制度建设;再其次要构筑研究生院的物质保障体系;最后,要提高研究生院工作人员的素质。
谷峪[8](2006)在《日本社会转型期的职业技术教育 ——兼谈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启示》文中指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的经济改革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跨越式发展意味着我们要同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的目标。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需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因此,必须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放在同等的重要位置。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理论与实践上,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我们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必须借鉴外国的经验包括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切有益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其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职业教育事业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它的发展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对战后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执行的政策、取得的效果和经验教训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探讨其在日本社会转型期所发挥的作用、基本特点和一般规律,对改革与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是很有参考和借鉴意义的。 本论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期的职业教育整体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总结了日本在战后为了全面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形成了今天的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网,有学校、企业和社会几大类的职业技术教育。其职业技术教育结构,有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业教育,水平有高有低,时间有长有短,灵活多样,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既适应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需求,又为不同年龄、性别、学历的人提供了多种升学、培训、转业和提高的机会。
陶春莉[9](2006)在《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文中提出研究生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受到各国政府及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因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国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当代科技和人才竞争的重要阵地。研究生培养模式科学与否将制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优劣,影响到整个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社会、经济所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深入分析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对于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和战略选择具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首先在绪论中阐述了研究的原因、背景、意义和方法等,并指出了该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接下来从基本概念入手,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并且对本科生培养模式和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了区别比较。最后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发展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从大阶段来分,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大致分为新旧中国两个时间:一是旧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发展与规范化;二是新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及其时代特征。从模式的选择上又可分为:学习德、日模式时期,学习美国模式时期,学习苏联模式时期,再学习美国模式时期,从而使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保留了多种模式的印痕,形成了多种模式并存的特征。
张洁[10](2006)在《我国研究生事务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生事务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中的研究生事务管理包括研究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和德育管理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论文遵循“理论假设—现状分析—明确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从如下五个部分对研究生事务管理应依据的时代管理思想,研究生事务管理的比较研究,我国研究生思想、生活和身心发展特征,管理现状与问题,改革对策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 第一部分是导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描述了本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及其相关要求,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研究生事务管理、研究生德育管理、研究生“三助”、就业指导、学籍管理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此外,还指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论文逻辑框架、主要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等。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主要讨论了研究生管理思想。在对柔性管理思想全面讨论的基础上,对该管理思想运用于研究生事务管理的适切性,实施研究生事务柔性管理的概念、价值依据、目标,以及管理原则等进行了阐述,重点指出了研究生事务柔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原则要求在管理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以教师为本,相信和依靠导师、发挥导师在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确保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管理等。最后对实施“柔性管理”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作了讨论。 第三部分也就是第三章,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的比较研究。总结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演变的四个阶段:“父母替代制”——“学生人事”——“学生服务”——“学生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点。按照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德育管理、经济资助、学生社团组织、就业指导等六个方面,分别概括了美国、德国、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等四个国家和地区研究生事务管理的基本状况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国外研究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四个方面的特点:管理理念上重在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管理方式职业化、专业化;重视管理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法治管理等。 第四部分是现状调查和分析部分,包括第四、第五章。第四章是对我国研究生身心发展与思想、生活状况的现状调查。调查分为两部分,一是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上海市1999-2003年研究生新生性别、年龄、政治面貌等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二是通过问卷、访谈等,从基本情况、个人价值取向、个人生活状况等方
二、对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院制度创新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院制度创新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高水平研究生院评价:特性、指标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水平研究生院建设与特性 |
(一)研究生院发展状况 |
(二)高水平研究生院特性 |
第一,培养水平高。 |
第二,社会贡献大。 |
第三,办学资源强。 |
第四,社会影响广。 |
二、高水平研究生院评价指标体系 |
(一)评选思想和目的 |
(二)指标设计原则 |
1.导向性和代表性原则 |
2.客观性和有效性原则 |
3.可测性和易行性原则 |
(三)评选指标 |
三、高水平研究生院评价方法 |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
(二)数据处理方法 |
1.指标数据处理 |
2.数据标准化方法 |
3.标准分统计处理 |
四、高水平研究生院评价结果 |
五、讨论 |
(2)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
2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关问题概述 |
2.1 高校图书馆及其功能 |
2.2 高校图书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
2.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考察 |
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应然定位 |
3.1 馆藏资源的价值引领功能 |
3.2 馆舍环境的文化熏陶功能 |
3.3 专业服务的示范激励功能 |
3.4 规章制度的行为规范功能 |
3.5 引导自学的品格塑造功能 |
4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调查 |
4.1 关于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卷调查 |
4.2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
4.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欠佳的原因分析 |
5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
5.1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图书馆育人意识 |
5.2 优化馆藏结构,发挥图书馆育人优势 |
5.3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
5.4 注重文化建设,优化图书馆育人环境 |
5.5 建立长效机制,凝聚图书馆育人合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案例实证-以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书香校园,悦读人生”读书节为例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的背景 |
第一节 宏观背景: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 |
一、科教兴国战略思想 |
二、人才强国战略思想 |
三、“双一流”建设战略思想 |
第二节 中观背景: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
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 |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规范 |
三、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 |
第三节 微观背景:研究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
一、研究型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二、研究型大学是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
三、研究型大学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 |
第二章 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的意义 |
第一节 我国研究生院建设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 |
一、加强研究生院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
二、加强研究生院建设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起到示范作用 |
第二节 我国研究生院建设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意义 |
一、研究生院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 |
二、研究生院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 |
三、研究生院建设在科研管理中的作用 |
第三节 我国研究生院建设对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意义 |
一、培养一流人才与研究生院建设 |
二、创建一流学科与研究生院建设 |
三、建设一流大学与研究生院建设 |
第三章 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我国研高校究生院设立的历史沿革 |
一、我国高校研究生院设立的酝酿阶段 |
二、我国高校研究生院设立的试办阶段 |
三、我国高校研究生院的正式确立阶段 |
第二节 我国高校研究生院的法律地位及功能定位 |
一、我国高校研究生院的法律地位 |
二、我国高校研究生院的功能定位 |
第三节 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的基本内容 |
一、我国高校研究生院的组织建设 |
二、我国高校研究生院的制度建设 |
三、我国高校研究生院的学科建设 |
四、我国高校研究生院的导师队伍建设 |
第四章 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
第一节 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的经验 |
一、自上而下的设置方式 |
二、合理定位“研究生院”的地位和功能 |
三、协调“研究生院”和基层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关系 |
第二节 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高校研究生院的法律地位问题 |
二、我国高校研究生院的功能定位问题 |
三、我国高校研究生院的组织建设问题 |
四、我国高校研究生院的制度建设问题 |
五、我国高校研究生院的学科建设问题 |
六、我国高校研究生院的导师队伍建设问题 |
第三节 推动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的因素 |
一、大学: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的土壤 |
二、管理者: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的动力 |
三、研究生: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的源泉 |
第五章 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生院建设的经验 |
一、美国的经验: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
二、德国的经验:建立科学研究实体小组 |
三、日本的经验:研究生院组织形式多样化 |
第二节 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的发展思路 |
一、明确高校研究生院的定位 |
二、转变高校研究生院的职能 |
三、加强高校研究生院的制度建设 |
四、健全高校研究生院的物质保障体系 |
五、提髙离校研究生院工作人员的素质 |
第三节 加强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的建议 |
一、法律地位:坚持依法行政与行业自律并行原则 |
二、功能定位:明确研究生院的管理定位,改革研究生院的基本职能 |
三、组织建设:优化研究生院组织结构,完善研究生院组织体系 |
四、制度建设:创新研究生院管理制度,强化学院二级管理机制 |
五、学科建设: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
六、导师队伍建设:优化导师队伍规模结构,提高导师队伍整体素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教育史视野下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
三、国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
第三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综述 |
一、关于学位教育发展的研究 |
二、关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
二、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中国学位建立30年福建省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福建学位教育的发展阶段 |
一、福建学位教育的恢复和起步(1981-1991年) |
二、福建学位教育的稳步发展(1992-2000年) |
三、福建学位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2001-2011年) |
第二节 学位授予单位与授权点的发展历程 |
一、学位授予单位发展过程 |
二、学位授权点发展历程 |
第三节 福建学位授予规模与结构的历史变迁 |
一、学位授予规模 |
二、学位授予结构 |
第四节 福建不同门类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的历史特征 |
一、不同门类硕士学位授予的历史特征 |
二、不同门类博士学位授予的历史特征 |
第三章 中国学位建立30年福建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福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阶段 |
一、研究生教育初创与发展兴起阶段(1981-1991年) |
二、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和调整改革阶段(1992-2004年) |
三、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和内涵发展阶段(2005-2011年) |
第二节 福建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的发展历程 |
一、研究生招生规模和结构 |
二、在校研究生规模和结构 |
第三节 福建研究生导师规模与结构的发展过程 |
一、研究生导师规模 |
二、研究生导师的结构 |
三、生师比情况 |
第四节 福建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
一、福建省研究生教育保障机制的演化 |
二、不同阶段研究生资助保障制度对比 |
第四章 现阶段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问题与趋势(2012年以来) |
第一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特点 |
一、福建省13所研究生培养高校实地考察情况 |
二、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现状特点 |
第二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与分析 |
一、研究生教育的省级统筹和规划问题 |
二、学科建设水平和特色问题 |
三、导师队伍建设问题 |
四、研究生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问题 |
五、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问题 |
第三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
一、从规模扩张向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 |
二、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 |
三、从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转变 |
四、从单一招考制度向招考制度多元化转变 |
五、从集中统一管理向依法自主办学转变 |
第四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环境PEST分析 |
一、政治、政策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
二、经济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
三、社会、文化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
四、技术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
第五章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前瞻与对策 |
第一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前瞻 |
一、差异化问题 |
二、协同发展问题 |
三、国际化问题 |
四、质量保障问题 |
第二节 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政策和支撑保障,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
二、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夯实研究生教育发展基础 |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研究生综合创新能力 |
四、突出对台合作办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
五、重构教育治理体系,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 |
第六章 结语 |
附录1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大事记 |
附录2 论文相关图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院制度探析 ——基于组织结构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我国研究生院制度确立及发展历程回顾 |
第一节 我国研究生院制度的确立 |
第二节 建国后重点大学研究生院制度的探索 |
第三节 我国研究生院制度确立以及探索过程的特点 |
第二章 国外研究生院制度 |
第一节 美国研究生院的组织结构 |
第二节 日本研究生院的组织结构 |
第三节 借鉴国外研究生院组织结构的基础 |
第三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院制度分析 |
第一节 在重点大学中建立“研究生院”的评论 |
第二节 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院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生院组织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研究生院制度的优化 |
第一节 研究生院组织结构优化的目标 |
第二节 研究生院组织结构调整应处理好的关系 |
第三节 研究生院组织结构优化的保障机制 |
第四节 研究生院组织结构优化思路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中国学位授权体系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学位与学位制度 |
1.1.1 学位的定义 |
1.1.2 学位制度的产生及发展 |
1.1.3 与学位相关的概念 |
1.1.4 学位的性质 |
1.2 中国学位制度概况 |
1.2.1 中国学位制度发展历史与现状 |
1.2.2 中国的学位授权体系 |
1.2.3 举国统一的学位标准与授权实施 |
1.2.4 中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演进 |
1.3 研究现状 |
1.3.1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经历的主要阶段 |
1.3.2 研究领域 |
1.3.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学位授权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 |
2.1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
2.1.1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
2.1.2 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
2.1.3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
2.1.4 信号传递 |
2.1.5 激励机制设计 |
2.2 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2.2.1 委托代理 |
2.2.2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学位授权体系的委托代理分析 |
3.1 中国学位授权审核体系概述 |
3.2 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学位管理体制 |
3.2.1 多重、循环委托——代理关系 |
3.2.2 学位国有制与第一等级代理关系中的代理问题 |
3.2.3 学位教育的第二等级代理关系及其代理问题 |
3.3 中国学位授予监督管理体制中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
3.4 学位管理体系中监督和激励机制的分析 |
3.5 道德风险降低中国学位声誉 |
3.5.1 导致用人市场的"无区别推断" |
3.5.2 对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管理的分析 |
3.6 解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分析 |
3.6.1 解决道德风险问题的分析 |
3.6.2 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分析 |
第四章 世界主要国家学位体系比较及其委托代理问题分析 |
4.1 德国学位体系 |
4.1.1 德国传统的学位体系 |
4.1.2 德国引进学士和硕士学位教育的背景 |
4.1.3 德国学士和硕士学位教育现状 |
4.2 美国学位体系 |
4.2.1 美国学位体系发展概述 |
4.2.2 美国学位体系层级及其要求 |
4.3 日本学位体系 |
4.3.1 学分的积累是取得学位的途径 |
4.3.2 日本学位授予机构的基本要求 |
4.3.3 建立开放性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
4.4 俄罗斯(前苏联)学位体系 |
4.4.1 俄罗斯(前苏联)学位体系发展概述 |
4.4.2 俄罗斯(前苏联)学位管理体制 |
4.4.3 俄罗斯(前苏联)学位设置及要求 |
4.5 英国学位体系 |
4.5.1 英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学位 |
4.5.2 英国的学位授予权审批制度 |
4.5.3 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 |
4.6 法国学位体系 |
4.6.1 法国学位体系发展概述 |
4.6.2 法国学位设置 |
4.7 欧洲高等教育的博洛尼亚进程 |
4.7.1 博洛尼亚进程的系列文件 |
4.7.2 欧洲学士水平学位的变革及质量保证要求 |
4.7.3 欧洲硕士水平学位的变革及质量保证要求 |
4.7.4 欧洲博士水平学位的变革及质量保证要求 |
4.7.5 欧洲学位制度变革及质量保证的特点 |
4.8 世界主要学位体系委托代理问题分析 |
4.8.1 委托代理关系广泛存在于世界主要学位体系中 |
4.8.2 道德风险问题的比较分析 |
4.9 世界主要学位体系的比较分析与启迪 |
4.9.1 学位体系向广大自学成才者开放 |
4.9.2 学位进入企业教育领域 |
4.9.3 学位制度面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
4.9.4 启迪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5.2 本文的研究局限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
作者简介 |
(7)关于高等学校加强研究生院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确研究生院的定位 |
二、转变研究生院的职能 |
三、加强研究生院的制度建设 |
四、构筑研究生院的物质保障体系 |
五、提高研究生院工作人员的素质 |
(8)日本社会转型期的职业技术教育 ——兼谈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起 |
一、发展职业教育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要求 |
二、日本社会转型期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对我国有所借鉴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行研究 |
二、关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行研究 |
第二章 日本转向工业化社会期的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 工业化社会给日本带来的变化 |
一、政治形势的变化 |
二、经济恢复与高速增长 |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 |
四、产业界对教育的要求 |
第二节 学校体系中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 |
一、初、高中的职业技术教育 |
二、“各种学校”与“专修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 |
三、高等专门学校与短期大学的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三节 企业内的职业技术教育 |
一、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的种类 |
二、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法 |
三、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
第四节 日本转向工业社会时期的职业教育个案研究 |
一、综合计划期的产业教育计划 |
二、富山县教育的变迁 |
第三章 日本转向工业化社会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特点 |
第一节 政府立法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 |
一、制定产业教育振兴法 |
二、制定职业训练法 |
第二节 通过企业内教育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 |
一、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的种类、方法和特点 |
二、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 |
第三节 “产学合作”方式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 |
一、高中阶段的“产学合作” |
二、大学阶段的“产学合作” |
第四章 日本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 知识经济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变化 |
一、日本社会经济的成熟与人才需求的变化 |
二、市民社会的成熟以及城市化带来的一些问题 |
三、全球一体化 |
第二节 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 |
一、日本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背景 |
二、职业生涯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基础教育 |
三、职业生涯教育思想指导下基础教育的特点 |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教育 |
一、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 |
二、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研究 |
三、对高等教育使命的再认识 |
四、职业生涯教育思想下的本科教育改革 |
五、研究生院的职业生涯教育 |
六、产学官联合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
七、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四节 职业生涯教育背景下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
一、日本高校招生制度的现状 |
二、日本高校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三、职业生涯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近年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举措 |
四、日本大学入学考试改革今后面临的课题 |
第五章 日本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特点 |
第一节 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导思想的教育改革 |
一、职业生涯教育思想在基础教育中的体现 |
二、职业生涯教育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 |
第二节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
一、注重基础教育内部各阶段的连续性 |
二、注重高中与大学之间的互相衔接 |
第三节 产学官联合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
一、产学官联合的含义及方式 |
二、日本推进产学官联合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
三、产学官联合的具体实效 |
第四节 国家制定各种政策、法律保证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 |
第六章 借鉴日本经验谈跨越式发展中的我国职业教育 |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
二、我国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分析 |
第二节 借鉴日本经验对跨越式发展中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
一、日本社会转型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
二、对跨越式发展中的我国职业教育几点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后记 |
(9)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二部分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界定与内涵 |
第三部分 旧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及培养模式的形成 |
一、旧中国研究生教育产生的背景 |
二、旧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其模式的形成 |
第四部分 旧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与规范化 |
一、学位制度的确立与研究生教育的定型 |
二、公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予及其培养模式 |
三、旧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
第五部分 新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其模式的创建与发展(1949-1966) |
一、建国初期研究生教育的重建(1949-1956) |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及其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完善(1956-1966) |
第六部分 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模式的变革(1976-1999) |
一、1976年后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背景 |
二、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恢复及模式的形成(1977-1985) |
三、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1985-1992) |
四、全面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立及教学式研究生培养模式(1992-1999年) |
第七部分 世纪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及模式的时代特征(2000-2004) |
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
三、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战略选择 |
五、世界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及其借鉴意义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我国研究生事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述评 |
(二)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述评 |
三、基本概念释义 |
(一) 研究生事务管理的概念 |
(二) 研究生事务管理与学术管理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逻辑结构 |
(二) 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生事务“柔性管理”理念探究 |
一、“柔性管理”理念概述 |
(一) “柔性管理”的概念 |
(二) “柔性管理”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
二、“柔性管理”作为研究生事务管理指导思想的适切性 |
(一) “柔性管理”在我国有适宜的现实政治文化土壤 |
(二) “柔性管理”思想与大学的组织特性相适合 |
(三) “柔性管理”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目的的需要 |
(四) “柔性管理”符合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
三、研究生事务“柔性管理”理念 |
(一) 研究生事务“柔性管理”的概念 |
(二) 研究生事务“柔性管理”的核心价值依据 |
(三) 研究生事务“柔性管理”的原则:“以人为本” |
四、实施“柔性管理”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 |
(一)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 |
(二) 制度约束与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关系 |
(三) 制度规范与文化约束的关系 |
第三章 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的比较研究 |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演变 |
(一) 学生事务的萌芽阶段 |
(二) “父母替代制”时期 |
(三) “学生人事”时期 |
(四) “学生服务”时期 |
(五) “学生发展”时期 |
二、研究生事务管理的国别及地区比较 |
(一) 美国 |
(二) 德国 |
(三) 日本 |
(四) 中国香港地区 |
三、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
(一) 管理理念重在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
(二) 管理方式专业化、职业化 |
(三)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四) 重视相关法制及行业规范的健全与约束 |
第四章 我国部分研究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一、调查的目的、范围与方法 |
(一) 调查目的与调查过程 |
(二) 调查范围及抽样说明 |
(三) 调查方法与统计方法说明 |
二、我国部分高校研究生群体状况分析 |
(一) 基于研究生新生基本数据的分析 |
(二) 我国高校研究生基本特点 |
三、我国高校部分研究生思想、生活与身心状况调查分析 |
(一) 被调查研究生的相关背景分析 |
(二) 调查结果概述与分析 |
(三) 当前我国部分研究生思想、生活与身心状况的基本特点与问题倾向 |
第五章 我国高校研究生事务管理现状分析 |
一、我国目前研究生管理模式 |
(一) 我国目前研究生事务管理模式分析 |
(二) 我国现阶段研究生管理模式的总体特点及评价 |
二、我国当前研究生事务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 德育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二) 社团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三) 经济资助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四) 就业指导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五) 研究生导师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六章 我国研究生事务管理改革的对策研究 |
一、以“柔性管理”思想为指导,更新管理理念 |
(一)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二) 坚持依法民主管理 |
(三) 强调管理即服务意识、实现个性化管理 |
二、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 |
(一) 完善研究生事务管理领导体制 |
(二) 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依据进行部门和职能设置 |
三、管理途径和手段改革 |
(一) 加强德育管理,推进德育方式改革 |
(二) 支持研究生社团建设与自我管理 |
(三) 拓展经费来源,拓宽“三助”工作途径 |
四、以专业化为取向加强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 |
(一) 我国研究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 |
(二) 促进研究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
五、政策建议 |
(一) 完善法制建设 |
(二) 提高对研究生“三助”工作的支持力度 |
(三) 改革导师聘任与管理制度 |
(四) 建立职业准入制度 |
(五) 改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 |
(六) 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 |
调查问卷 |
调研采访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对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院制度创新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高水平研究生院评价:特性、指标和方法[J]. 王战军,李明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02)
- [2]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赵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3]我国高校研究生院建设研究[D]. 顾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4]教育史视野下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D]. 张文东.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5]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院制度探析 ——基于组织结构的视角[D]. 杨院. 厦门大学, 2009(12)
- [6]中国学位授权体系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D]. 王庆东. 东北大学, 2009(06)
- [7]关于高等学校加强研究生院建设的几点思考[J]. 胡甲刚,夏小林. 中国电力教育, 2007(07)
- [8]日本社会转型期的职业技术教育 ——兼谈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启示[D]. 谷峪. 东北师范大学, 2006(10)
- [9]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D]. 陶春莉. 兰州大学, 2006(09)
- [10]我国研究生事务管理问题研究[D]. 张洁.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