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白山黑耀石之谜(论文文献综述)
东珠[1](2018)在《松花石》文中指出配得上对得起卡尔梅克人的歌,中元节请遵从我的泪水叫我村姑。猎狗追杀我是屈原的被香草熏个底朝天的村姑,诉说万物有灵又被乌拉的萨满神鼓纠正过的村姑。我钟情村姑这个称谓,胜过美女贤妻良母和白骨精还有白富美,还胜过云和东珠。现在我是唱着说。病蚌成珠我未成,积湿成云由白到黑反复无常分寸太难掌控,乳名决定了生存的长途路线和乘具,笔名险些断送了
王禹浪,王俊铮[2](2016)在《牡丹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民族的遗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牡丹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及古代民族遗迹包括镜泊湖畔的莺歌岭文化、牡丹江中游的宁安石灰场遗址、海林振兴遗址及下游的依兰倭肯哈达洞穴遗址等肃慎族遗存;东兴文化、河口文化、东康类型等早期铁器时代的挹娄族遗存;海林河口四期与振兴四期、海林渡口二期等勿吉族遗存,其晚期业已属于靺鞨族。渤海国的建立并定都上京城龙泉府开创了牡丹江流域辉煌的都市文明,推进了牡丹江流域的城镇化进程,并对周边地区形成强烈的辐射效应,成为牡丹江流域历史上文化最灿烂的时代。
刘燕[3](2016)在《关于《话说图们江》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中国东北部众多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悠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闪现出独特光芒,拥有特殊的存在意义,并且随着时间流逝社会发展更加具备深入了解研究的必要性。本书作者“以史为鉴”,通过重温图们江流域地区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各领域,温故而知新,包含着历史即是现实的珍贵映照的意义。现如今适逢中国正实施振兴东北计划,以此为背景的方案之一,就是大力促进将图们江流域打造成交通物流基建中心。这个宏伟计划打算将图们江流域开拓为东海新的出海通道并带动此地区自由贸易的活跃性最终成为东北地区新经济带的重要据点。该计划作为中国和朝鲜之间关于图们江流域的国际合作开发项目,最近正开展地如火如荼。通过翻译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中朝经济合作做出贡献。译者的硕士学位翻译项目为《话说图们江》,本项目共有三册,此书由延边人民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全集共三册,共约750000余字,是一部难得的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随笔文本。译者承担的翻译部分,朝文为66895万字,中文为53417字。本书是极少的以随笔形式生动叙述图们江流域历史及文化的优秀历史着作,将图们江流域的历史、文化、风俗、地理等方面或详尽或略致地加以描写,展现了图们江流域地区独特的历史气质,引人入胜。在本报告中,译者重点分析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明确了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并通过对翻译项目的介绍对翻译项目做出了明确的定位。其次,通过译前分析和准备对作品的语言风格、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一定的理解,通过查阅相关领域的历史素材资料等有了一个宏观上的把控。最后,针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标题和目录翻译、难点词语与句子的翻译以及专业术语、作品名称翻译的难点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并结合译者自身的翻译实践以及译前查阅的相关翻译理论书籍,提出了解决难点的合理对策。其中,对一些复杂的专用术语的翻译以及长定语、语序的处理都举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报告表明,只有译者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深入理解原文的表达思想,才能实现原文的再现,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人员。在今后的翻译中,应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素养,努力提高翻译能力。
王慧,王丽媛[4](2015)在《长白山景区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在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购"的需求弹性最大,旅游购物收入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成熟度。长白山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旅游商品的开发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旅游收入有限,发展潜力巨大。为促进长白山景区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有效利用长白山各种资源,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成为长白山景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吴大洋[5](2013)在《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青铜时代石构墓葬研究 ——兼论与中国东北邻境地区之比较》文中认为本文是以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青铜时代石构墓葬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兼论与中国东北邻境地区之比较。重点对朝中两地区青铜时代各类石构墓葬的分布状态、文化内涵、年代与相互关系及其阶段性特征等问题做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与研究。将朝中两地区不同时段的各类石构墓葬整合,并对文化内涵比较分析后,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三个特点:1、石构墓葬及附属文化同步发展的阶段性,尽管各区分期编年的时间上略有参差,并非完全整各划一,但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上表现出基本的一致性和同步发展的趋势。2、石构墓葬及附属文化的连续性。3、石构墓葬发展的不平衡性及附属文化的多元性。总体看,朝中两国相邻地区的石构墓葬上自夏代---下至西汉早期前后,唯石为葬这种特殊的丧葬形式延续了2000年,并覆盖的地域广大,在区域内无论是时间或是空间都存在着联系型,表明其蕴含了深刻的人文内涵。朝中的石构墓葬及发展过程与相邻考古文化地区墓葬形式及所属文化明显不同,由此形式独具特征的石构墓葬文化系统,成为东北亚地区主导性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对周邻文化区产生过巨大影响。
张倩玉[6](2012)在《长白山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今旅游业发展之快、之猛,已经成为世界上产业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强劲的新兴产业。旅游业对相关产业拉动之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旅游作为地区发展经济的重点产业及先导产业来发展。伴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已不满足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奇特性、多样性和可参与性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旅游消费者的成熟,通过旅游获得精神愉悦,丰富知识的深层次高品位旅游活动将是旅游市场的主体。愈来愈受到旅游者的关注与青睐。而文化旅游的开发,对扩大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推动旅游客源市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具有明显地域特征或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对旅游者而言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因此文化旅游将是未来一个时期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文化旅游开发,就是要挖掘地域特有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特色鲜明的、吸引力强的特色文化开发成为旅游产品,以实现发展旅游的目的,将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转化。本论文以文化学、旅游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为理论基础,主要以理论研究及实际分析两大部分。在理论研究中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文化旅游的定义、特征等基础理论进行总结、整理。在针对旅游发展及长白山文化旅游开发的实际分析过程中,通过对基础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梳理目前长白山整体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整理目前长白山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以相关理论及实际为依据,分析目前长白山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对策及建议的提出过程中,运用演绎法在得出具有针对性结论的基础上兼顾一般性力求为同类型的文化旅游开发提供相应的借鉴与参考。十二五期间宏观层面上国家颁布了《文化产业发展纲要》。中观层面上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颁布了,《关于印发“长白山文化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纲要》“明确指出实施长白山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搞好长白山文化建设是全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基础。”这些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上的指导性政策都给长白山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及发展机遇。因此本论文依据中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标准,对长白山旅游可利用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并按照卢云亭教授对旅游资源定性评价提出的“三三六”评价法,对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长白山区文化旅游开发不仅仅是顺应了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变化的需求,同时也是弥补长白山区旅游产品单一的有效途径,为长白山旅游可持续发展,拉动相关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旅游资源保证。
徐广伟[7](2011)在《东北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在赫哲族中的传承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流域陆续出土了大量肃慎族系渔猎先民的文化遗存,见证了这一古老的渔猎文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迁徙轨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原始图符纹饰具有独特的内涵。据考证:三江流域孕育了独特的渔猎文明,若要追溯其文明轨迹,你将被这里的悠久神奇所倾倒---仿佛听到一万三千年前一群远古人类手持石器削砍树木的回响;可以看到六、七千年前乌苏里江、挠力河畔肃慎先民雕琢的精美玉器和古朴神秘的陶罐;还可以见证两千年前挹娄王城的威严、祭坛的神圣。从古肃慎一直发展到挹娄时期及至汉魏晋,双鸭山地区还曾是区域政治、军事及文化的中心,而并非古代的荒蛮之地。这里从原始渔猎文明逐渐发展到农业和渔猎相结合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曾经先后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肃慎族系传承下来的渔猎文化,是今日满族、赫哲等(满一通古斯语族)各民族的先民文化。古代东北地区人口发展与民族文化演进比中原要晚,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民族,因文化传承的载体少,许多民族没有文字,靠口耳相传。历经岁月变迁,这种传承方式不免会出现神话的、添加的成分,也会有史料的缺失。肃慎、挹娄文化在历代汉文献中记载较少,满清入主中原也很少提及其祖先,于清代正史中,满族人对其族属文化及东北夷的历史往往避讳不谈,满文记载极少,不如历代汉文籍记述的多。其他民族如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从土语、习俗乃至血统皆与满族同脉,密不可分。尤其是人口较少的赫哲原住民族,在建国前仍保持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当代赫哲族依然传承下来很多渔猎先民的独特思维方式、独特的语言和原始艺术的符号,发展成为独具魅力的鱼皮纹饰、手工艺制作及丰富的民族图案应用。基于这种现状,笔者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后,从2008年12月起,多次前往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及三江冲积平原开展田野调查。把重点落在双鸭山市友谊、集贤、宝清等地古文化遗存中图形纹饰的调查;及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四排赫哲乡、同江津街口赫哲乡民俗文化的调查。再通过对古代汉文献及近现代中外着作以及图像研究的回顾和分析,对渔猎先民不同时期、不同特征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形成要素、艺术特征、相互联系和不同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令人欣慰的是:由于小南山出土陶器“阿穆尔涡旋纹”的发现,印证了黑龙江下游地区发现的岩石刻画的造型纹饰同属赫哲先民的文化图符遗存。自远古传承至今,原始的文化符号及独特的信仰在赫哲人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用,不管是宗教活动还是民俗文化场所,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结果,寻找到原住民族的原始图腾、文化符号及丰富的造型、纹饰,为渔猎文明及审美意象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料。全文共分四章,加入了彩图附录与白描插图。在中外学者对赫哲族文化艺术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民族学实地调查和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建立起自己的图文阐释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将原始文化遗存中的图符纹饰与宗教信仰、民族、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构成全景式的、纵横交错的文化景观。在原有的研究中主要关注图像文化的阐释,本文在以往的中外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范围,特别是将原始渔猎民族的图符纹饰与当代赫哲族传承的民俗文化、艺术语言共同作为区域文化资源作比较研究,把原始文化遗存放在原生态中,对其实物保护、传承应用、旅游开发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提出可观的、有针对性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及建设性意见。研究表明:肃慎族系原始图形、纹饰、阿穆尔涡旋纹、萨满绘画、赫哲族图案、各种神秘的图腾和文化符号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但体现了根植于本土的渔猎民族区域文化和生存环境随时代发展及外来文化影响也在变迁,还体现了当代赫哲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更体现古往今来的渔猎民族与自然抗争、向往美好生活和对自然的崇拜与敬慕。对挖掘区域艺术资源,弘扬民族精神,构建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理论上系统地对肃慎族系原始文化遗存及赫哲原住民族美术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契合点,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独特的民族元素。丰富了地方艺术资源,不仅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探究与完善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弘扬民族精神、对当代美术创作、对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平[8](2010)在《长白山水情》文中指出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位于我国的吉林省东端,地处闻名遐迩的长白山南麓,是以鸭绿江为域内起点,并以此为中朝两国的天然疆界,是我国惟一的朝鲜族自治县。长白县是以长白山为根,以鸭绿江为源。在这里,你会感到圣山之豪情,感受鸭绿江之神韵。在这里,你会看到绿水的涟漪。在这里,你的眼中会尽收天然的绿色和绚丽,你的耳中会听到不一样
刘爽,吴小红,陈全家[9](2008)在《黑曜岩产源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文中指出一、研究意义黑曜岩是一种岩浆喷出型的火山玻璃,其质地优良者经过打制边锋锐利,在远古时代被亚、非、欧、美等大陆的人类广泛用于制作工具,可随身携带并用于远程贸易。由于能够产生遗留至今的黑曜岩的火山数量有限,而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火山喷发形成的黑
刘爽,吴小红,陈全家[10](2008)在《黑曜岩产源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意义黑曜岩是一种岩浆喷出型的火山玻璃,其质地优良者经过打制边锋锐利,在远古时代被亚、非、欧、美等大陆的人类广泛用于制作工具,可随身携带并用于远程贸易。由于能够产生遗留至今的黑曜岩的火山数量有限,而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火山喷发形成的黑
二、长白山黑耀石之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白山黑耀石之谜(论文提纲范文)
(2)牡丹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民族的遗迹(论文提纲范文)
一、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文化与肃慎族群的遗迹 |
二、牡丹江流域的挹娄、勿吉文化与渤海历史遗迹 |
三、牡丹江流域的渤海筑城与都市文明 |
结语: |
(3)关于《话说图们江》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
2.1 作品简介 |
2.2 作者简介 |
第三章 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 |
3.1 译前分析 |
3.2 译前准备 |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
4.1 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
4.1.1 对词语的翻译 |
4.1.2 对难句的处理 |
4.1.3 添词、减词处理 |
4.2 翻译难点及解决方法 |
4.2.1 对专业术语的翻译 |
4.2.2 对人名地名的翻译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录A 译文 |
附录B 原文 |
(4)长白山景区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白山景区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
二、长白山景区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的原则 |
(一)地方特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
(二)艺术欣赏与纪念收藏相结合的原则 |
(三)实用与便携相结合的原则 |
三、长白山景区可开发完善的旅游商品 |
(一)旅游食品 |
(二)旅游饮品 |
(三)旅游纪念品 |
(四)旅游保健品 |
(五)旅游收藏品 |
(六)旅游书籍影像制品 |
四、长白山景区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的意义 |
(一)弘扬地域文化,宣传景区形象 |
(二)促进旅游消费,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经济效益 |
(三)延伸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
(四)传承传统工艺,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
(5)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青铜时代石构墓葬研究 ——兼论与中国东北邻境地区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空间时间范围 |
1.2 石构墓葬的类别与概念 |
1.3 考古发现与研究简史 |
1.3.1 第一阶段:19 世纪末至 1945 年 |
1.3.2 第二阶段:1945 年至 1970 年代末 |
1.3.3 第三阶段:1970 年代末至 1990 年代初 |
1.3.4 第四阶段:1990 年代中至今 |
1.4 选题意义与写作方法 |
第2章 支石墓分布与分类 |
2.1 支石墓基本资料的分析 |
2.1.1 平壤市支石墓举例 |
2.1.2 平安南道地区支石墓举例 |
2.1.3 黄海北道地区支石墓举例 |
2.2 以往分类研究评述 |
2.2.1 日本学术界的研究 |
2.2.2 韩国学术界的研究 |
2.2.3 朝鲜学术界的研究 |
2.2.4 中国学术界的研究 |
2.3 支石墓形制分类 |
2.3.1 板石型支石墓 |
2.3.2 块石型支石墓 |
2.3.3 混筑型支石墓 |
2.3.4 土坑型支石墓 |
第3章 石棺墓与石椁墓分布与分类 |
3.1 石棺墓和石椁墓的基本资料分析 |
3.1.1 平壤市的石棺墓和石椁墓举例 |
3.1.2 平安南道地区的石棺墓举例 |
3.1.3 平安北道地区的石棺墓举例 |
3.1.4 黄海北道地区的石棺墓和石椁墓举例 |
3.1.5 黄海南道地区的石棺墓和石椁墓举例 |
3.1.6 慈江道地区的石棺墓举例 |
3.1.7 咸镜北道地区的石棺墓和石椁墓举例 |
3.2 以往分类研究评述 |
3.3 石棺墓形制分类 |
3.4 石椁墓形制分类 |
第4章 石构墓葬分期、年代与阶段性特征 |
4.1 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青铜文化序列与编年 |
4.1.1 关于陀螺形陶器文化的讨论 |
4.1.2 关于美松里式陶壶的讨论 |
4.1.3 关于公贵里式陶器及相关遗存的讨论 |
4.1.4 关于金野-土城里类型讨论 |
4.1.5 小结 |
4.2 支石墓分期与年代 |
4.2.1 第一期支石墓 |
4.2.2 第二期支石墓 |
4.2.3 第三期支石墓 |
4.2.4 第四期支石墓 |
4.3 石棺墓、石椁墓的分期与年代 |
4.3.1 第一期石棺墓 |
4.3.2 第二期石棺墓与石椁墓 |
4.3.3 第三期石棺墓与石椁墓 |
4.3.4 第四期石棺墓与石椁墓 |
4.4 石构墓葬的分区与阶段性特征 |
4.4.1 第Ⅰ区石构墓葬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4.4.2 第Ⅱ区、第Ⅲ区青铜文化及石构墓葬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第5章 中国东北邻境地区青铜时代石构墓葬考察 |
5.1 积石墓 |
5.1.1 分布与形制特征 |
5.1.2 分期与年代 |
5.2 洞穴墓 |
5.2.1 分布与形制特征 |
5.2.2 分期与年代 |
5.3 支石墓 |
5.3.1 形制分类 |
5.3.2 辽东半岛区的支石墓 |
5.3.3 辽北吉南区的支石墓 |
5.3.4 西流松花江区的支石墓 |
5.4 石棺墓 |
5.4.1 形制分类 |
5.4.2 辽东半岛区石棺墓的形制与年代 |
5.4.3 辽北吉南区的石棺墓 |
5.4.4 西流松花江区的石棺墓 |
5.4.5 图们江流区石棺墓 |
5.5 中国东北邻境地区石构墓葬的分区与阶段性特征 |
第6章 朝鲜半岛北部与中国东北邻境地区石构墓葬之比较和整合研究 |
6.1 朝中石构墓葬分期与编年 |
6.2 朝中各类石构墓葬分布格局与阶段性特征 |
6.3 关于支石墓和石棺墓的传播与演变 |
6.3.1 支石墓的分布格局、传播与演变 |
6.3.2 石棺墓的分布格局、传播和演变 |
6.4 朝中石构墓葬文化圈的确认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长白山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
1.2.2 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旅游定义 |
2.1.2 旅游资源 |
2.1.3 旅游资源分类 |
2.1.4 旅游产品 |
2.1.5 文化定义及范围 |
2.1.6 文化旅游定义 |
2.2 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 |
2.2.1 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 |
2.2.2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 |
2.3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
2.4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
2.5 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
第三章 长白山旅游发展现状及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
3.1 长白山区地理环境分析 |
3.1.1 长白山区自然地理特征 |
3.1.2 长白山区历史文化特征 |
3.1.3 长白山区文化资源特征 |
3.2 长白山旅游发展及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
3.2.1 长白山旅游发展现状 |
3.2.2 长白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3.2.3 长白山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
3.3 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评价 |
3.3.1 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
3.3.2 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
第四章 长白山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
4.1 加大长白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
4.1.1 建立长白山历史文化苑(博物馆) |
4.1.2 “龙兴之地”专项游 |
4.1.3 采摘趣味游 |
4.1.4 民俗体验休闲游 |
4.1.5 重走抗联路、林海雪原游 |
4.1.6 宝玉石、观赏石鉴赏收藏专题游 |
4.2 促进长白山区文化旅游产品的营销 |
4.2.1 影视促销策略 |
4.2.2 旅游服务营销 |
4.2.3 聘请知名人士做长白山区旅游的形象大使 |
4.2.4 轰动效益策略 |
4.2.5 价格营销策略 |
4.3 完善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保障措施 |
4.3.1 政府方面 |
4.3.2 企业方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东北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在赫哲族中的传承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相关动态 |
三、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东北渔猎先民独特的艺术遗存 |
第一节 东北渔猎先民原始艺术的文化背景特点 |
一、原始图符纹饰的系统归属 |
二、赫哲族聚居地自然与人文概况 |
三、自然地理环境对原住民族区域文化系统的影响 |
第二节 东北渔猎先民原始艺术的文化类型分析 |
一、新开流文化 |
二、"小南山"见证远古文明 |
三、莺歌岭原始渔猎文化中的灵魂崇拜 |
四、滚兔岭文化的独特性 |
五、凤林文化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渔猎先民原始装饰艺术主题与赫哲民俗事项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赫哲族传说与类似主题的原始艺术图符 |
一、文化遗存中的祭祀图像与萨满习俗的联系 |
二、原始装饰艺术中的"祖先"与"神灵"崇拜 |
三、渔猎先民的审美观念及美化自身的能力 |
第二节 赫哲族萨满活动与原始图符的对应研究 |
一、赫哲族承传的萨满绘画 |
二、出土的"通天"法器与赫哲族萨满器具 |
三、传唱至今的赫哲英雄史诗一伊玛堪 |
第三章 原始文化符号与区域民俗艺术的对应研究 |
第一节 古老的鱼皮饰物承载的文化信息 |
第二节 丰富的装饰图案与独特的制作工艺 |
第三节 赫哲族民俗景观的图像对应研究 |
第四章 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的当代意义 |
第一节 在赫哲族工艺品中的传承与应用 |
第二节 对当代民族美术创作的启示 |
第三节 在区域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
结论 |
一、论文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二、论文研究的结论要点 |
三、论文课题的成果创新要点与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四、长白山黑耀石之谜(论文参考文献)
- [1]松花石[J]. 东珠. 作家, 2018(01)
- [2]牡丹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民族的遗迹[J]. 王禹浪,王俊铮. 满族研究, 2016(03)
- [3]关于《话说图们江》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刘燕. 延边大学, 2016(02)
- [4]长白山景区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研究[J]. 王慧,王丽媛.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01)
- [5]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青铜时代石构墓葬研究 ——兼论与中国东北邻境地区之比较[D]. 吴大洋. 吉林大学, 2013(04)
- [6]长白山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张倩玉. 延边大学, 2012(02)
- [7]东北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在赫哲族中的传承与应用[D]. 徐广伟.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1)
- [8]长白山水情[J]. 李平. 中国地名, 2010(04)
- [9]黑曜岩产源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J]. 刘爽,吴小红,陈全家. 边疆考古研究, 2008(00)
- [10]黑曜岩产源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J]. 刘爽,吴小红,陈全家. 边疆考古研究, 2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