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硝苯地平治疗腹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欠[1](2021)在《桂枝桃仁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桂枝桃仁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进行临床观察,进一步探究中医药运用“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的治则,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机理,并证明该疗法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临床意义。研究性质为临床观察。方法:将符合实验标准的72例中医属寒凝血瘀证的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36例患者组成的治疗组,给予桂枝桃仁汤加减中药制剂,另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少腹逐瘀颗粒,同样包含36例患者。从经前第7天开始服药,连服10天为一个疗程,服用3个疗程后停药。结果:经过临床观察,得出结果为,桂枝桃仁汤加减组总有效率为91.18%,少腹逐瘀颗粒组总有效率为81.25%。桂枝桃仁汤加减组无效3例(8.82%),治愈6例(17.65%),显效20例(58.82%),有效5例(14.71%);少腹逐瘀颗粒组无效6例(18.75%),治愈3例(9.38%),显效7例(21.88%),有效16例(50.00%),表明治疗组桂枝桃仁汤加减中药制剂优于对照组中成药少腹逐瘀颗粒。对实验数据进行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结论:经过实验研究桂枝桃仁汤加减对于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疗效,最终结果证明其疗效确切且患者服药后未出现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朱钟妍[2](2021)在《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1 目的观察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2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针灸科门诊、妇科门诊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气滞血瘀型PD患者,采用SPSS 26.0软件产生随机数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试验组采用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治疗,对照组参考指南采用常规针刺疗法。两组均于月经来潮前1周内治疗3次,隔日 1次,即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两组治疗前及第1、2、3疗程后分别进行观察并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X 痛经症状量表(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中医证候评分,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价。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 结果3.1 基线比较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6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其中,试验组因患者不能坚持参与研究脱落1例,对照组因自行接受了其他的治疗剔除1例,故最终试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入组时的年龄、病程、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进行分组统计与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组时各项基本资料及病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3.2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2疗程及3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每个疗程后与前一疗程比较,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1疗程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疗程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疗程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MSS严重程度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3疗程后试验组3例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1例痊愈,4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8.13%,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安全性本研究过程中,对照组1例出现针刺穴位皮下出血,无其他明显不适,嘱患者自行热敷,患者诉6天后瘀血消失。无其它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表明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安全性可靠。4结论(1)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与常规针刺疗法均能改善气滞血瘀型PD患者的VAS评分、CM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2)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且安全性可靠。(3)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对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在初期无明显差异,但随着疗程的增加,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对于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优于常规针刺疗法。虽然两组3个疗程内对CMSS严重程度评分的改善无明显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点的变化,两组改善痛经症状严重程度的趋势不完全一致,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疗效趋向更佳。
诸晓燕[3](2021)在《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探寻中医药结合热敏灸治疗此病的疗效和优势,拓宽临床上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75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三组,即联合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各25例。联合组采用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中药组口服良方温经汤,西药组口服布洛芬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的痛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比较三组的疗效差异。结果:1.治疗前对三组患者年龄、病程、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痛经症状评分比较:三组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后,三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VAS评分比较: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三组治疗后RI、PI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2%,中药组总有效率80%,西药组总有效率76%。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中药组、西药组(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着,可以缓解痛经症状,减轻疼痛程度,改善子宫微循环状态,无不良反应,疗效优于中药组、西药组。
陈文贵[4](2021)在《硝苯地平的临床新用途》文中研究说明硝苯地平商品名心痛定,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各种类型高血压。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发现硝苯地平还有止痛等新用途。现简介如下,供读者参考。治疗痛经年轻女性痛经发作时,舌下含化10~20毫克的硝苯地平(只需含化一次),一般30分钟后痛经即可缓解。也可在月经来潮前40分钟含化本品10~20毫克,预防痛经发作。其原理是该药能抑制和减轻平滑肌收缩,减轻痛经。
曹意珠[5](2020)在《基于温经化瘀止痛的经舒饮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温经化瘀止痛为理论基础,开展经舒饮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经舒饮对该病的治疗机理。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研究标准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纳入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口服经舒饮)和对照组(30例,口服痛血康胶囊),分别于治疗前后对其各项症状评分作对比。结果: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愈显率为73.33%;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0.00%,愈显率为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子宫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A/B(收缩期与舒张期峰值之比)均下降,Vm(平均流速)、FL(血流量)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比较:患者疼痛程度通过VAS评分来评估:(1)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论是经舒饮还是痛血康胶囊,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均有疗效。(2)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两组治疗后均能减轻患者疼痛,但经舒饮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痛血康胶囊。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治疗后积分更低,说明经舒饮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优于痛血康胶囊。结论:通过临床观察的结果可以发现,基于温经化瘀止痛的经舒饮可有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
刘晶晶[6](2020)在《自拟痛经通治方治疗中重度原发性痛经的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自拟痛经通治方和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中重度原发性痛经(PD)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二者疗效的差异,探讨自拟痛经通治方治疗中重度PD的作用机制与优势,为治疗本病提供切实的方案,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PD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在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入选保定市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北院中西医结合门诊中重度PD患者112例,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相关月经情况,采用简单随机法分组,分为治疗组(自拟痛经通治方组)和对照组(布洛芬缓释胶囊组),共脱落病例32例,最终纳入统计学分析80例,每组各40例。两组均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并随访停药后的前两个月经周期,使用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中医症状体征评分和CMSS痛经症状严重程度评分四个观测指标对患者月经情况进行评定,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各疗程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一、二随访期,治疗组上述指标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各疗程及第一、二随访期CMSS痛经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与治疗前比较,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治疗组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经色紫黯、经血量少、乳房胀痛、畏寒或手足欠温、月经后期、腰部酸痛的评分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第一、二随访期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畏寒或手足欠温、腰部酸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与治疗前比较,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治疗组腹痛、腰痛、面色变化、抑郁、易激惹、神经质、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痛、腹泻、乏力的评分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第一、二随访期腹痛、腰痛、面色变化、抑郁、易激惹、神经质、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乏力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腹痛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一、二随访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痛经通治方治疗中重度PD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以显着改善患者腹痛程度、时间及痛经相关伴随症状体征,且远期疗效确切,可在临床使用与推广。
李月颖[7](2020)在《山术消积止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60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口服山术消积止痛汤,观察患儿治疗前、治疗后的各项症状积分变化,客观评价山术消积止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的临床疗效,以便临床应用及推广。方法:本试验将临床收集的60例病例进行随机分组,分别纳入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儿给予导师自拟“山术消积止痛汤”免煎制剂口服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沙棘干乳剂”口服治疗,用药疗程为1周,服用2个疗程。对两组的临床症状、中医症候等疗效进行观察,记录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变化,收集两组的临床数据资料,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客观的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1)组间比较:治疗1周,两组腹痛发作频率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相当,其余各症积分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两组嗳腐吞酸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相当,其余各症积分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周、治疗2周积分改善情况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2)组内比较: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的下降积分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在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均有疗效。(3)疗效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疗效总体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短时间内,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更有效的降低复发率。结论:山术消积止痛汤有较强的燥湿健脾、消积止痛作用,对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有显着临床疗效,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王依娜[8](2020)在《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热敏灸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治疗前后痛经指标变化情况,评估其疗效性、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90例,采用临床试验性研究中的随机分配原则,按1:1:1分成三组,即中药组、热敏灸组、联合组,治疗过程中无剔除、脱落病例。中药组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热敏灸组采用热敏灸疗法,联合组在中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热敏灸疗法,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痛经程度、痛经症状、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等各项指标,同时观察该疗法的安全性。结果:1.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年龄、痛经年限、痛经程度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痛经程度比较:三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较治疗前均有显着差异(P<0.01)。3.痛经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和停药随访时三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的评分低于其他两组(P<0.05)。4.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后和停药随访时,联合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3个周期后中药组总有效率83.33%,热敏灸组总有效率73.33%,联合组总有效率96.67%。联合组分别与中药组、热敏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停药随访3个周期后中药组总有效率66.67%,热敏灸组总有效率73.33%,联合组总有效率96.67%,联合组分别与中药组、热敏灸组比较,证候疗效有显着差异(P<0.01),中药组与热敏灸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6.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中药组总有效率83.33%,愈显率33.33%;热敏灸组总有效率86.67%,愈显率26.67%;联合组总有效率96.67%,愈显率66.67%。三组间临床症状疗效有差异(P<0.05)。停药随访中药组总有效率83.33%,愈显率40.00%,热敏灸组总有效率96.67%,愈显率26.67%,联合组总有效率96.67%,愈显率66.67%,联合组疗效分别与中药组、热敏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热敏灸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热敏灸疗法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能够降低痛经程度、痛经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评分等,联合疗法近期、远期疗效优于单一疗法,具有较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李影[9](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许润三及弟子王清治疗痛经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TCMISS V2.5)的数据挖掘技术,对国医大师许润三及其传承人王清教授治疗痛经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用药的性味归经、高频药物及功效分类,探究许氏及其传承人治疗痛经的辨证特点和用药规律,同时比较许氏及其传承人治疗痛经的异同,探索许氏妇科流派在传承中的创新。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2019年1 1月1日就诊于许润三教授门诊,2015年1月1日~2019年1 1月1日就诊于王清教授门诊的首诊痛经患者病例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录入数据,挖掘其证候分型、性味归经、高频药物、组方规律、核心处方及潜在新方,并对挖掘出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通过对患者年龄进行统计分析,两位教授纳入的病例在26~35岁之间的患者最多,占35%,26~45岁的患者占整体65%以上,整体呈正态分布,以育龄期女性居多。(2)许教授治疗痛经的中医证候以肾虚肝郁证、气虚血瘀证、肾阳虚衰证、气滞血瘀证为主,其后依次是寒凝血瘀证、湿热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血瘀证、气血亏虚证、阳虚内寒证、肝郁脾虚证、脾肾亏虚证和痰瘀互结证;王教授治疗痛经的中医证候以寒凝血瘀证、肾虚肝郁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为主,其后依次是气虚湿盛证、阳虚内寒证、血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阴虚火旺证、脾肾两虚证、肝郁脾虚证和肾虚血瘀证。(3)在四气方面,两位教授用药均以温、寒、平为主。在五味方面,许教授用药以辛、苦、甘为主,王教授以苦、甘、辛为主。在归经方面都主要归肝、脾、肾、心4条经。(4)在高频药物方面,许教授使用的高频药物依次是当归、柴胡、川芎、益母草、香附、黄芪、紫河车、赤芍、丹参、山茱萸;王教授使用的高频药物依次是赤芍、甘草、黄芪、丹参、莪术、茯苓、当归、三七粉、桂枝、柴胡。(5)在药物功效方面,许教授组补益药占26.84%,活血化瘀药占21.24%,散结药占6.01%;王教授组活血化瘀药占19.03%,补益药占16.77%,散结药占7.86%,清热药占 5.07%。(6)在药物剂量和处方药味数方面,许教授组处方药味数少,药量大,平均每个处方7~11味中药,王教授组平均每个处方12~15味中药。(7)通过关联规则分析用药模式:许教授常用的药物模式:柴胡-当归-紫河车、柴胡-当归-益母草、香附-紫河车-益母草、当归-紫河车-香附、柴胡-紫河车-香附等;王教授常用的药物模式:赤芍-黄芪-甘草、赤芍-莪术-甘草、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甘草-三七粉等。(8)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潜在新方:许教授组发现1个新方:黄芪、赤芍、香附、莪术;王教授组发现2个新方:①赤芍、白芍、菟丝子、益母草;②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柴胡。研究结论:1.许教授治疗痛经分为虚证、虚实夹杂证、实证3类,常见证型为肾虚肝郁证、气虚血瘀证、肾阳虚衰证、气滞血瘀证。用药以温、寒、平,辛、苦、甘为主,归肝、脾、肾、心4经。用药模式为补肾疏肝、养血活血、调经止痛。核心处方为:柴胡、当归、川芎、紫河车、益母草、香附。从用药模式及核心处方的立法体现出,许教授治疗痛经在补虚与泻实中,更偏重补虚的一面。王教授治疗痛经分为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3类,常见证型为寒凝血瘀证、肾虚肝郁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用药以温、寒、平,苦、甘、辛为主,归肝、脾、肾、心4经。用药模式为温经散寒、补气养血、活血止痛。核心处方为: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甘草、柴胡、黄芪、丹参、三七粉、莪术、蒲黄、五灵脂。从用药模式及核心处方的立法体现出,王教授治疗痛经在补虚与泻实中,更偏重泻实的一面。2.许教授组痛经患者非经期治疗常从肾虚肝郁或肾阳虚衰角度论治,用药模式为补肾疏肝、行气调经,核心处方为调冲方加减;月经期常从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等角度论治,其中气虚血瘀证较为常见,用药模式为益气活血、调经止痛,核心处方为黄芪、赤芍、川芎、莪术、三七粉;对于因子宫腺肌病、急慢性盆腔炎等导致的继发性痛经,则从气滞血瘀的角度论治,用药模式为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核心用药为通络煎加减。王教授组治疗非经期痛经患者与许教授一致,从肾虚肝郁角度论治,核心处方为调冲方加减;月经期则以实证居多,常从寒凝血瘀、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等角度论治,其中寒凝血瘀证用药模式为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核心处方为温经汤合失笑散或桂枝茯苓丸合失笑散,气滞血瘀证用药模式为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核心处方为四逆散加减,对于因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导致的继发性痛经,王教授常从痰瘀互结角度论治,核心处方为桂枝茯苓丸合消瘰丸。
程雅雅[10](2020)在《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归葫止痛方与少腹逐瘀汤对比,以评价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76例,采集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地点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以病人的就诊顺序编号,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8例。均于月经来潮的前5天开始服药,连服7天,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本研究以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WHOQOL-BREF评分作为最终的疗效评价指标,以评价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结果:1.痛经症状疗效评价: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5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愈显率为25.00%,总有效率为88.89%;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愈显率为52.78%,总有效率为91.67%。经检验两组愈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痛经症状的改善,归葫止痛方优于少腹逐瘀汤。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总愈显率为25.00%,有效率86.11%;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愈显率为50.00%,总有效率91.67%。经检验两组愈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中医证候的改善,归葫止痛方优于少腹逐瘀汤。3.VAS疗效评价: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止痛,且两组止痛效果类似。4.WHOQOL-BEEF疗效评价: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两组改善效果类似。5.完成治疗的7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归葫止痛方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特别是在改善痛经症状和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少腹逐瘀汤。因此临床使用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二、硝苯地平治疗腹痛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硝苯地平治疗腹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桂枝桃仁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古代医家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1.1 病名的演化提出 |
1.2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 |
1.3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 |
2.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2.1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发病机制 |
2.2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治疗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脱落病例处理方案 |
1.7 评分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注意事项 |
2.4 观察指标 |
3.疗效判定标准 |
3.1 VAS判定标准 |
3.2 中医证候评定标准 |
4.统计方法 |
5.结果分析 |
5.1 一般资料比较 |
5.2 临床疗效比较 |
5.3 安全性观察结果 |
5.4 结果 |
讨论 |
1.立项依据 |
2.桂枝桃仁汤加减药物组成及组方分析 |
2.1 药物组成 |
2.2 组方分析 |
2.3 单味药物论述及现代药理研究 |
3.口服中成药分析 |
4.结果分析 |
5.体会 |
6.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
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西医治疗现状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及中药治疗 |
1 历史沿革 |
2 现代中医认识 |
3 中药治疗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
1 古代针灸疗法 |
2 古代针灸疗法小结 |
3 现代针灸疗法 |
4 现代针灸疗法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方法和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
2.4 安全性检查 |
2.5 伦理问题 |
2.6 统计方法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基线比较 |
3.3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齐刺法治疗PD的理论依据 |
1.1 齐刺法的起源 |
1.2 齐刺法的操作及作用 |
2 选穴依据分析 |
2.1 穴位分论 |
2.2 选穴依据总论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基线分析 |
3.2 总有效率分析 |
3.3 VAS评分分析 |
3.4 CMSS总频率评分分析 |
3.5 CMSS严重程度评分分析 |
3.6 中医证候评分分析 |
3.7 安全性分析 |
4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材料与诊断标准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脱落标准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 样本量的确定 |
2 分组方法 |
3 治疗方案 |
3.1 中药组 |
3.2 联合组 |
3.3 西药组 |
4 观察项目 |
4.1 一般资料 |
4.2 疗效观察指标 |
4.3 安全性评估 |
5 疗效评定标准 |
6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病例中断及脱落情况 |
2 基线情况比较 |
3 疗效对比分析 |
4 热敏灸治疗过程中热敏化腧穴分布情况 |
5 安全性分析 |
第四章 分析和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古代医家对痛经的论述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
2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西医对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 |
3 温经汤加减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理论探讨 |
3.1 证型来源依据 |
3.2 选方出处及运用依据 |
3.3 与《金匮要略》“温经汤”异同之处 |
3.4 方药分析研究 |
3.5 热敏灸疗法溯源及其理论特色 |
3.6 热敏灸疗法在原发性痛经的应用进展 |
3.7 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可行性分析 |
3.8 热敏灸介入时机及选穴参考依据 |
4.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选择 |
5.研究结果分析 |
6.创新性 |
7.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基于温经化瘀止痛的经舒饮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的纳入、排除、脱落及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评分方法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5 安全性观察 |
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疗效 |
讨论 |
1. 现代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1.1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 |
1.2 现代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2.3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 |
3. 组方依据及药物分析 |
3.1 中药分析及方药配伍 |
3.2 具体药物分析 |
4. 结果分析 |
4.1 治疗效果比较 |
4.2 疼痛程度比较 |
4.3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5. 作用机制探讨 |
6. 本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治疗研究概况 |
1.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治疗概况 |
1.1 口服药物治疗 |
1.2 手术治疗 |
1.3 其他治疗 |
2.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概况 |
2.1 中医内治法 |
2.2 中医外治法 |
2.3 中医内外兼治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痛经程度评分标准 |
附录二 视觉模拟料法(VAS评分) |
附录三 痛经轻重程度评分标准 |
附录四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6)自拟痛经通治方治疗中重度原发性痛经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2 原发性痛经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1.2.1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 |
1.2.2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
1.3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研究现状 |
1.3.1 古代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
1.3.2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 |
1.3.3 中重度原发性痛经的病机特点 |
1.3.4 通治方源流与痛经 |
1.3.5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临床分组 |
2.2.2 样本量的估算 |
2.2.3 治疗方案 |
2.2.4 临床观测指标 |
2.2.5 疗效评定标准 |
2.2.6 统计分析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病例中断、脱落情况 |
2.3.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3.3 两组治疗后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1.1 中重度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理论及病机探讨 |
3.1.2 自拟痛经通治方组方与方药解析 |
3.1.3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
3.1.4 对照组药物选择 |
3.1.5 结果分析 |
3.1.6 患者体征改善与方药的关系 |
3.1.7 安全性分析 |
3.2 结论 |
3.3 创新点 |
3.4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山术消积止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6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
1 古籍对小儿腹痛的记载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 |
二、西医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
1 发病机制的认识 |
2 药物治疗 |
三、结语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和方法 |
3 诊断标准 |
4 研究内容 |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6 研究结果 |
7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立论依据 |
2 组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3 对照组药物组成及主治 |
4 疗效分析 |
5 预防与调护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8)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材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
6 伦理学要求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 样本量的确定 |
2 病例分组 |
3 治疗方案 |
3.1 中药组 |
3.2 热敏灸组 |
3.3 联合组 |
4 观察项目 |
4.1 一般资料 |
4.2 疗效观察指标 |
4.3 安全性评估 |
5 疗效评价方法 |
5.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6 质量控制 |
7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 |
3 治疗前后痛经指标比较 |
3.1 治疗后痛经情况 |
3.2 不同时间点痛经症状积分比较 |
3.3 不同时间点痛经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4 三组近期临床疗效判定比较 |
5 三组远期临床疗效判定比较 |
6 热敏灸治疗过程中热敏化腧穴分布情况 |
7 不良反应情况 |
第四章 分析和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医对痛经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1.3 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2 艾灸疗法在原发性痛经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2.1 艾灸疗法的溯源及特点 |
2.2 艾灸疗法在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现状 |
2.3 热敏灸疗法的理论基础及特色 |
3 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立题依据 |
3.1 治疗方法的选择 |
3.2 热敏灸选穴参考依据 |
3.3 治疗时机选择的临证依据 |
4 少腹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5 主要热敏腧穴归经、主治分析及现代机理研究 |
6 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热敏灸临床结果分析 |
6.1 对痛经程度及痛经症状积分的影响 |
6.2 对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分析 |
6.3 对痛经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 |
6.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
6.5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基于数据挖掘的许润三及弟子王清治疗痛经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痛经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1.1 内分泌因素 |
1.2 解剖因素 |
1.3 免疫因素 |
1.4 其他因素 |
2 诊断 |
2.1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 |
2.2 继发性痛经的诊断 |
3 治疗 |
3.1 一般治疗 |
3.2 药物治疗 |
3.3 手术和其它治疗 |
4 小结 |
综述二 痛经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古代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2 现代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痛经的治疗 |
2.2.1 辨证论治 |
2.2.2 周期疗法 |
2.2.3 专方专治 |
2.2.4 外治疗法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规范 |
2.2 数据录入 |
2.3 数据统计 |
2.4 数据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结果 |
2 证候分布特点 |
3 总体用药规律 |
3.1 药物四气 |
3.2 药物五味 |
3.3 药物归经 |
3.4 药物使用频率 |
3.5 药物功效分类 |
3.6 药物剂量 |
3.7 处方药味数 |
4 数据挖掘部分 |
4.1 用药模式分析 |
4.2 核心处方 |
4.3 潜在新方分析 |
4.4 常见证型组方规律 |
讨论 |
1 证候分布特点 |
1.1 许教授治疗痛经证候分布特点分析 |
1.2 王教授治疗痛经证候分布特点分析 |
2 总体用药规律分析 |
2.1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2.2 药物频次及功效分析 |
2.3 药物剂量及处方药味数分析 |
3 总体组方规律分析 |
3.1 用药模式分析 |
3.2 潜在新方分析 |
3.3 常见证型组方规律分析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痛经及温经散寒中药治疗PD的中医文献梳理 |
1 中医古籍对痛经的论述 |
2 痛经病因病机 |
3 中医古籍对实寒性痛经的论述 |
4 温经散寒中药治疗痛经的当代应用 |
5 温经散寒中药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不良反应观察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6 一般资料 |
7 治疗结果 |
8 不良反应结果 |
9 小结 |
讨论 |
1 立论依据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法则 |
4 服药时机及中医调摄 |
5 选方依据 |
6 少腹逐瘀汤对痛经的治疗作用 |
7 疗效性分析 |
8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1 痛经病名的发展源流 |
2 现代医家对PD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治疗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 |
2 原发性痛经的流行病学研究 |
3 原发性痛经的相关因素 |
4 原发性痛经的病理机制 |
5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硝苯地平治疗腹痛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桂枝桃仁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刘亚欠.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朱钟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诸晓燕.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硝苯地平的临床新用途[J]. 陈文贵. 家庭医学, 2021(02)
- [5]基于温经化瘀止痛的经舒饮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曹意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自拟痛经通治方治疗中重度原发性痛经的效应研究[D]. 刘晶晶. 河北大学, 2020(08)
- [7]山术消积止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60例临床疗效观察[D]. 李月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观察[D]. 王依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基于数据挖掘的许润三及弟子王清治疗痛经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研究[D]. 李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归葫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D]. 程雅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