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观察与护理

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观察与护理

一、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潘珺俊,冯敏山,徐惠青,张振宇,韩潇箫,苏红,万友红,李美姣,司江涛[1](2021)在《基于文献研究的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现状统计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国内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的现状,促进针刀治疗的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针刀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期刊文献研究,检索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Embase的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病例报道类文献,对使用的针刀类型、不良事件类型、相应病例数、原发疾病、不良事件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有效文献181篇,共1 126例。针刀治疗不良事件主要发生部位在腰臀部、膝部、颈部及手指部位,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疼痛、皮下出血或血肿、晕针刀、神经损伤等,也包括脊髓损伤、内脏损伤甚至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针刀治疗在关键的解剖位置和复杂疾病时的安全性尚待提高,针刀治疗标准化是提高其安全性的重要途径,相关工作亟待开展。

姜鑫鑫[2](2021)在《全程疼痛护理干预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疼痛状况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全程疼痛护理干预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术后疼痛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传统疼痛护理的50例CSM患者,纳入对照组;选取采用全程疼痛护理的50例CSM患者资料,纳入观察组。分别于术后1、7、30d和6、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护理依从性和满意度。结果术后1、7、30d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VAS评分相近(P>0.05);观察组护理总依从率和总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CSM患者实施全程疼痛护理干预,能更好地缓解其术后疼痛,使其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提高。

勾东杰[3](2021)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患者为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且行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患者,共计80例,结合患者采用护理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我院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提供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只有1例切口感染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为2.50%,而对照组则有1例尿路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和4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更低,P <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为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进行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保障生活质量。

康玉玲[4](2021)在《构建小组制护理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植骨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析构建小组制护理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植骨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植骨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构建小组制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术前两组的JOA评分相差不大;术后观察组评分比对照组高;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以上几组指标存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植骨术患者采用小组制护理,能加快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徐荣锋[5](2021)在《电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以期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治疗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提供新治疗思路和方案。方法选择2020年0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因“脊髓型颈椎病”住院,并在福州市第二医院脊柱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出现轴性症状,并符合标准、自愿参加该课题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收集25例。对照组与试验组均采用术后常规治疗,主要包括预防感染、脱水消肿、营养神经治疗及早期功能锻炼。在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试验组使用电针联合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连续治疗两周。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Tsuji评分、NDI评分,同时随访两组患者开始治疗3月后的颈椎轴性症状的复发率,评估远期疗效。并随访记录治疗前和开始治疗3月后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以评价临床疗效。同时,对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统计评估,统计分析运用SPSS 20.0软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Ρ>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Tsuji评分、NDI评分组间对比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Ρ>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的Tsuj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Ρ<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N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Ρ<0.05),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轴性症状均得到改善。3、试验组在VAS评分、Tsuji评分、NDI评分以及中医症候积分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5),说明试验组治疗轴性症状的疗效比对照组更佳。4、试验组与对照组开始治疗3月后的中医症候疗效指数分别为84%、72%,两组总优良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说明试验组治疗轴性症状的疗效比对照组更优。5、试验组与对照组开始治疗3月后的复发情况比较:开始治疗后持续随访3个月,两组间复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Ρ<0.05),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试验组。说明试验组的远期疗效比对照组更好。结论电针联合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及单纯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均能改善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但电针配合洛索洛芬钠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洛索洛芬钠,远期疗效也更佳,说明电针可改善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

王国壮[6](2021)在《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与ACDF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脊柱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与ACDF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病例,其中24例行脊柱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内镜组),26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组)。收集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记录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进行比较;记录术前、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及VAS评分并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病例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对患者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内镜组平均年龄(56.9±13.4)岁,男13例,女11例,单节段18例,双节段6例;ACDF组平均年龄(55.0±11.4)岁,男女均为13例,单节段19例,双节段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症状及体征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76.9±27.7)min、平均出血量(9.9±6.1)ml、平均住院时间(5.1±1.7)d;ACDF组平均手术时间(118.0±23.3)min、平均出血量(52.3±30.6)ml、平均住院时间(10.4±2.7)d;内镜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ACDF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CDF组,组间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3.内镜组术前JOA评分、NDI、VAS评分分别为(9.0±1.4)分、(45.3±10.5)%、(6.6±0.2)分;ACDF组术前JOA评分、NDI、VAS评分分别为(8.9±1.7)分、(47.4±9.5)%、(7.1±0.1)分;内镜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VAS评分分别为(13.8±1.5)分、(12.7±5.9)%、(2.9±1.2)分;ACDF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VAS评分分别为(13.9±1.6)分、(12.6±7.0)%、(2.8±1.2)分;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NDI与VAS评分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在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内镜组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为(59.7±18.1)%,ACDF组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为(61.1±16.6)%,两组JOA改善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内镜组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评定优良率为75%,ACDF组末次随访时优良率为80.8%,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内镜组无并发症发生,开放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术后2月恢复正常。结论1.脊柱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可取得相同的临床疗效。2.脊柱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相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具有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谢志刚[7](2021)在《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轴性症状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脊柱外科并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且接受颈前路手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编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各25例,并且对两组患者都进行术后常规康复功能锻炼+口服止痛药(塞来昔布)的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下+针刺治疗,对照组则单纯基础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2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Tsuji评分、NDI评分及颈椎活动度。通过门诊、住院或电话随访采集以上评分量表分值并记录,然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50例,随访时间为2个月,纳入研究的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并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各个随访时间点的VAS评分及NDI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显着降低,且试验组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2个月时VAS评分及NDI指数的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比更加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各个随访时间点,各方向颈椎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所改善,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2个月时,试验组的各向颈椎活动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各个随访时间点的轴性症状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在治疗后2个月的随访时间点,试验组的轴性症状评分改善度较对照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法,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手术满意度,加快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值得我们的应用与推广。

牟帅[8](2021)在《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对比及手术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经皮完全内镜下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目前流行的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手术方式,本文通过对比两者的临床应用,探讨PPECD的疗效、优点、手术风险点及控制策略,为临床提供PPECD相关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成都363医院成都中山骨科医院等医院骨科行经皮完全内镜下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术(PPECD)和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例,对比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住院时间,并对切口疼痛程度、症状缓解情况、颈椎功能评价及手术并发症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术后6小时、1个月的切口疼痛程度及术前、术后6小时、术后1个月、术后1年的颈部和(或)上肢疼痛程度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1年的颈椎功能改善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采用改良Odom’s分级评定法评价两组术后1年的手术疗效。同时,对于PPECD手术中的风险点进行总结并对相关风险的控制方法进行讨论。结果:共纳入完整随访病例92例,其中PPECD组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0.84±9.29岁,ACDF组32例,男性17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1.37±10.19岁,PPECD组术前的颈部和(或)上肢疼痛VAS评分为8.45±1.46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为29.22±6.32分,ACDF组术前的颈部和(或)上肢疼痛VAS评分为8.46±1.52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为30.59±6.14分,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PPECD组平均手术时间150.38±28.02min。切口大小1.21±0.18cm,住院时间2.05±0.87天,ACDF组平均手术时间70.66±11.31min。切口大小5.27±0.55cm,住院时间5.31±1.87天,两组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PPECD组术后6小时的切口疼痛VAS评分为2.06±0.32分,ACDF组术后6小时的切口疼痛VAS评分为3.06±0.54分,两组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个月PPECD组改善至1.05±0.39分,ACDF组改善至1.21±0.48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颈部和(或)上肢疼痛程度的VAS评分PPECD组术后6小时2.51±0.47分,ACDF组术后6小时3.79±0.83分、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PPECD组术后1月改善至1.24±0.38分,术后1年为0.42±0.05分,ACDF组术后1月改善至1.56±0.51分,术后1年为0.31±0.09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PPECD组术后1个月NDI改善为14.87±4.89分。ACDF组术后1个月NDI改善为18.78±5.56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NDI指数分别改善至10.46±2.75分和11.90±2.86分,术后1年为6.40±1.82分和5.90±1.56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PPECD组的手术疗效评价(改良Odom’s分级评定法)优49人,良6人,中4人,差1人,优良率91.7%;ACDF组的手术疗效评价优23人,良7人,中1人,差1人,优良率93.7%,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回顾性总结手术过程中穿刺定位、扩张及建立通道、镜下显露V点、建立Keyhole、显露神经根及硬膜囊外缘、摘除髓核等手术要点及风险6条,并讨论每个手术要点的注意事项及风险相应对方法。两组病例中均无硬膜囊撕裂、椎动脉或颈神经根损伤、开孔不准确造成小关节不稳定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无手术切口感染发生。但ACDF 3例发生喉部不适,经对症处理好转。结论:相较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经皮完全内镜下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术(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微创、安全、减压精准、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同时,该术式具有较高的学习曲线,对手术者手术技巧及熟练程度要求较高,手术过程中,需掌握每个手术步骤的手术要点,并做到全面的手术风险管控,可以将并发症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陈树军,解妍琪,王巧英,唐晓杰,王春晓[9](2021)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颈椎间盘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颈椎病行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自2017年1月—2018年9月科室收治的17例(23个节段)因颈椎病行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术前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围手术期应用ERAS理念,术前给予全面评估及治疗相关原发病、多方式详尽的术前指导,减轻患者心理负面情绪、超前镇痛、术前6小时禁食、2小时禁饮、不常规留置尿管;术中加强体温管理、限制液体入量、不放置切口引流管;术后保证有效可行的镇痛、全麻清醒后即可漱口、饮水,术后4~6小时开始进食、术后第1天佩戴颈托,下床活动,术后第4天去除颈托等措施。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的上下肢运动、感觉、躯体感觉及膀胱功能评分。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例(%)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7例患者均获得连续随访,数据采集在术前、术后1个月进行。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未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脊髓功能改善,患者手术前后上下肢运动及膀胱功能JOA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下肢及躯干感觉JOA评分均有差异,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术后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复查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无变化,未出现偏移、下沉。结论将ERAS理念应用于颈椎病行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围手术期,有利于减轻患者围手术期的焦虑,缓解术后疼痛,降低术后不适,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成本效益。

霍明娜,尚静波,李仁波[10](2021)在《综合护理结合颈椎保健干预对颈椎手术患者心理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综合护理结合颈椎保健对颈椎手术患者术后心理状况的改善作用及各种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行颈椎手术后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进行简单随机化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综合护理结合颈椎保健干预,观察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经过综合护理结合颈椎保健干预后,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为(50.14 ± 3.51)分、试验组为(30.27 ± 1.1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134,P<0.05);对照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50.45 ± 1.11)分、试验组为(39.45 ± 2.2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293,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45%(14/51),试验组为9.80%(5/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0.409,P<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91.11 ± 5.32)分、护理质量(90.41 ± 2.30)分、护理责任心(92.82 ± 4.69)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7 ± 3.51)、(80.21 ± 4.43)、(80.78 ± 4.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151、14.671、16.124,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结合颈椎保健干预能够改善颈椎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二、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研究的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现状统计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选择检索词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1.5 分析方法
2 针刀治疗不良事件检索结果
    2.1 不同年度针刀不良事件统计
    2.2 针刀治疗不同操作部位出现不良事件统计
    2.3 针刀治疗不同疾病出现不良事件统计
    2.4 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类型统计
3 针刀治疗产生不良事件分析
    3.1 晕针刀反应
    3.2 断针及滞针
    3.3 疼痛
    3.4 皮下血肿、淤青、血管损伤
    3.5 局部关节肿胀
    3.6 神经损伤、麻木感
    3.7 肌腱损伤
    3.8 脊髓损伤或脊髓刺激
    3.9 内脏损伤
    3.10 死亡
    3.11 感染
    3.12 胃肠道反应
    3.13 皮肤反应
    3.14 头晕、晕厥、失眠、耳鸣、血压升高等相关神经系统反应
    3.15 其他
4 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的应对策略
    4.1 加强针刀从业人员培训与管理
    4.2 针刀操作规范化
    4.3 影像、超声技术的联合应用
    4.4 针刀治疗不良事件发生后处理
5 讨论

(2)全程疼痛护理干预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疼痛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临床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2.2 两组护理依从性比较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3)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
    2.2 VAS评分、JOA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
3 讨论

(4)构建小组制护理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植骨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5)电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症侯评价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剔除标准
        2.8 脱落、剔除病例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分组及盲法
        3.2 治疗方案
        3.3 观察指标
        3.4 指标评定时点
    4 安全性观测
    5 不良事件的处理
    6 随访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3.1 治疗前后颈椎VAS评分比较
        3.2 治疗前后Tsuji评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
        3.4 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3.5 开始治疗3 月后的复发率比较
讨论
    1 西医学对颈后路术后AS的认识
        1.1 西医学对AS的认识
        1.2 西医学对AS发生的病因机制的认识及治疗
    2 祖国医学对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AS的认识
        2.1 针灸选穴分析
        2.2 电针治疗
    3 关于实验结果的讨论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两组患者VAS评分结果分析
        3.3 两组患者Tsuji评分结果分析
        3.4 两组患者NDI评分结果分析
        3.5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3.6 两组患者开始治疗3 月后复发率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中医症候积分表
    附录 C 临床数据收集表
    附录 D VAS评分表
    附表1 Tsuji评分表
    附表2 NDI评分表
文献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与ACDF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法
    1.3 疗效评价及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两组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对象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3 两组对象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脊柱内镜手术治疗CSS的可行性
    3.2 脊柱内镜手术治疗CSS的适应症
    3.3 内镜手术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临床疗效的比较
    3.4 脊柱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的手术操作及注意事项
    3.5 内镜手术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手术情况的比较
    3.6 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的优势
    3.7 研究的局限性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椎管狭窄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2.4 安全性观测
        2.5 不良事件的处理
        2.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两组患者各项疗效评价指标对比
        2.1 VAS评分对比分析
        2.2 轴性症状评分对比分析
        2.3 颈椎NDI指数评分对比分析
        2.4 颈椎活动度变化对比分析
        2.5 安全性观察及随访结果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认识及治疗
        1.1 现代医学对轴性症状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轴性症状的发病原因及机制的认识
        1.3 现代医学对轴性症状的治疗现状
    2 祖国医学对颈椎术后轴性症状的认识
    3 关于针刺治疗颈椎术后轴性症状的取穴
    4 针刺治疗轴性症状的作用机理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基线资料分析
        5.2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结果分析
        5.3 轴性症状评分(Tsuji)结果分析
        5.4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的结果分析
        5.5 颈椎活动度(ROM)的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对比及手术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录 1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附录 2
经皮全内镜下颈后路手术的应用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颈椎间盘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Mobi-C假体介绍
    1.3 手术情况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ERAS护理措施
    3.1 术前措施
        3.1.1 术前筛选出对患者手术和康复的影响因素
        3.1.2 心理护理
        3.1.3 健康教育
        3.1.4 手术前准备
    3.2 术中措施
        3.2.1 围手术期低温管理
        3.2.2 控制液体出入量
    3.3 术后措施
        3.3.1 术后早期进食
        3.3.2 术后镇痛
        3.3.3 术后引流管、尿管护理
        3.3.4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与康复训
    3.4 出院指导
4 讨论

四、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研究的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现状统计及对策分析[J]. 潘珺俊,冯敏山,徐惠青,张振宇,韩潇箫,苏红,万友红,李美姣,司江涛. 北京中医药, 2021
  • [2]全程疼痛护理干预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疼痛状况的影响[J]. 姜鑫鑫.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20)
  • [3]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勾东杰. 中国医药指南, 2021(25)
  • [4]构建小组制护理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植骨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康玉玲.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3)
  • [5]电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荣锋.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与ACDF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对照研究[D]. 王国壮. 延安大学, 2021(09)
  • [7]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效观察[D]. 谢志刚.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对比及手术风险控制研究[D]. 牟帅.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9]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颈椎间盘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 陈树军,解妍琪,王巧英,唐晓杰,王春晓.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09)
  • [10]综合护理结合颈椎保健干预对颈椎手术患者心理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 霍明娜,尚静波,李仁波.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04)

标签:;  ;  ;  ;  ;  

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观察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