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生态环境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对策

兴安盟生态环境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对策

一、兴安盟生态环境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武星彤[1](2021)在《内蒙古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根据不断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使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为前提背景,以农业产业结构演进作为出发点,展开探讨从1998年以来,居民收入明显提高的同时对内蒙古农业产业的结构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内蒙古从以往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类型转向多元化产业结构并朝着全方面发展。在此背景下,伴随着不断升高的人民消费水平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使其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开始转变并且带来地区竞争压力的急剧变化,在这一时期下的内蒙古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以内蒙古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并结合1998年至2018年的内蒙古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展开讨论。分别从其农业产业的总体现状及部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种植业和畜牧业内部结构演进的产业构成和变动趋势特征进行了总结。其次在此之上采用Moore结构变化指数与农业产业结构演进技术等测量指标,进而得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并将其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同时运用聚类分析,选取了产业结构演进相似系数、差异度指数,对不同地域间结构演进的相似性、差异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出其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及不利于发展的因素。最后根据内蒙古农业发展的情况,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后结合内蒙古自身的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此为基础最终对内蒙古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建议。研究得出,在内蒙古的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实际演进过程中,需要多方力量协调共同促进其走向更快的发展道路。

刘阳[2](2021)在《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但在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增收速度慢、生产流通脱节、资源集聚不均衡、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发展不协调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还赋能农业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如此背景下,研究和掌握电子商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动态,同时深入挖掘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丰富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内涵-过程-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以系统论、系统耦合理论、协同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剖析二者之间的内涵及特征,构建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重点分析2008-2018年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时序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揭示内在耦合机理。在宏观层面,依据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评价二者耦合发展过程,构建各自的指标体系,得出主要结论:(1)电子商务指标体系的四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业务因素权重49.41%、环境因素19.21%、服务因素15.78%、渠道因素15.60%,渠道方面所占比重较低,通过耦合农业产业链予以优化;(2)农业产业链指标体系的三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技术因素权重53.04%、组织因素26.44%、环境因素20.52%,环境因素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投入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要;(3)从时间变化过程看,存在协同发展,相互映照。具体表现为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708到2018年的0.4164稳步上升,呈现出由严重不协调演变为勉强协调;2015年起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要快于农业产业链。对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内在耦合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持续增长,趋于协调发展。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的耦合关系处于低水平、高耦合、勉强调和协调状态,说明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有序程度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要优化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2)短期波动,长期协整关系。构造VAR模型得出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有着长期协整的关系,从长远看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均衡关系,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通过短期偏离调整修复,以增加0.13的调整力度使之回到均衡状态,发展为一个长期的、均衡的稳定系统。在微观层面,小农户占内蒙古现有91.22%,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先后两年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提供微观数据支持。依次分析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1)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参与变量、服务质量、交通状况和认知程度对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有显着正向影响;(2)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随着农户收入增加,采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对收入的影响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3)基于37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种植类型、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地区的差异、性别与婚姻状况等变量对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有显着影响。综合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结论,探索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提出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加入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品牌。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借鉴系统论思想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视作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有助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的时序演化过程和内在耦合机理展开研究。

张箫予[3](2021)在《基于发展有机农业的内蒙古兴安盟水环境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机农业是目前对生态系统、动物和人类伤害最小的农业生产方式,被认为是生产、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更优选择。2002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之后逐步推行有机产品的标准制定。目前,国内有机农业产地对地表水灌溉用水的水质要求与生产普通农产品的产地水环境灌溉水质要求相同,但伴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种养业添加剂的普遍施加和工业污染猛增,水体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亟需制定有机农业产地用于灌溉的地表水环境相关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为评价有机农业产地水环境提供决策支撑。兴安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北纬44°14’动植物生长黄金地带,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工业污染少,具备发展有机农业的天然地理优势。调查分析2008~2019年内蒙古兴安盟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质,通过单因子评价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初步判断水质整体情况。基于AHP层次分析模型,选取以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和未来生态风险为准则的共计37项水质指标,建立有机农业地表水灌溉水质评价体系。参考美、日、韩及我国等国家农业灌溉用水和地表水水质标准,分析各项指标的急性毒性值和慢性毒性值,以在水质指标中长期暴露产生潜在生态风险的不同,将灌溉水质适宜性灌区划分为极适宜区、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备选区和不适宜区4个等级。在解读和借鉴国内相关文献与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兴安盟历年水质状况趋势和实际水质情况,从有机农业地表水灌溉水质评价体系中筛选出11项主要影响兴安盟地表水的水质参数,针对内蒙古兴安盟构建有机农业地表水灌溉水质适宜性评价的地方性标准和指标体系。基于内蒙古兴安盟主要河流有代表性的监测断面的地表水水质数据,采用熵权法、赋值和加权平均计算各断面水质综合指数,同时对水质数据进行单因子指数计算,通过单因子和综合指数结合共同对当地地表水环境进行等级评价及灌区划分。主要结论如下:(1)兴安盟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质状况长期较稳定,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浓度值极低,均在安全范围内。整体水质长期稳定在地表水Ⅰ~Ⅲ类之间,但部分断面有水质指标超标现象。单因子评价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初评结果都显示超标因子主要为DO、NH3-N和TP,超标的主要断面为洮儿河的斯力很、八里八断面;归流河贾家街断面和霍林河高力板断面。(2)权重结果表明兴安盟地表水中pH权重值最小、对水质影响最小,DO、Pb两项指标权重值最大、对整体水质影响最大,NH3-N、TP等指标超标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企业污染所致,从评价结果来看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与兴安盟地区实际水质情况相符。(3)6条河流、1座水库中,蛟流河水质情况最好,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Ⅲ类以内,Ⅱ类居多,在有机农业灌溉水质评价体系中属极适宜发展区;绰尔河和察尔森水库水质次之,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Ⅲ类以内,在有机农业灌溉水质评价体系中达到适宜发展区级别标准;霍林河、归流河水质相对较差,洮儿河水质最差,近十一年中有2年未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以DO、NH3-N及TP污染为主。去除或削弱N、P对水质评级结果的影响后,归流河和霍林河水质较好,基本满足有机农业灌溉水质需求。因这三条河流中微生物不活跃、分解有机污染物能力较弱,河流自然水质本底值存在CODMn超标状况,应予以重点关注。(4)各断面中,①流经乌兰浩特市以下的洮儿河斯力很、八里八断面整体水质最差,综合指数分别为41.435和41.357,低于适宜标准的单因子为NH3-N、TP,被划分为有机农业不适宜发展区域;②归流河贾家街断面和霍林河高力板断面综合指数分别为47.706、44.796,部分指标单因子结果低于适宜标准,被划分为有机农业一般适宜区备选发展区域;③察尔森水库西入口、东入口及出口三个断面综合指数分别为51.885、53.381和54.132,低于适宜标准的单因子主要是CODMn,被划分为有机农业一般适宜区备选发展区域;④蛟流河宝泉断面和绰尔河的绰尔河口断面水质最好,综合指数分别为56.274和53.971,所有指标单因子评价结果均在适宜标准以上,被划分为有机农业极适宜发展区域;⑤哈拉哈河大山矿断面水质较好,但因地理因素限制,发展有机农业规模受限。(5)根据有机农业地表水灌溉水质适宜性程度不同,依据农业区划理论和和土地规划理念出发,将兴安盟6大市(旗)细分成发展有机农业功能区、发展工业产业功能区、发展生态景观功能区三大主功能区,以及农业-城区过渡区、城市-生态过渡区和生态-城市过渡区三个过渡区域。有机农业发展核心区(科右中旗-扎赉特旗)以提升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机农业发展为目标,实现有机农业土地连片、集约化利用。工业产业发展核心区(乌兰浩特市)以创新为企业导向,推进清洁生产,提升城市生态化品质。生态景观发展核心区(阿尔山市)充分利用天然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保障生态环境优良发展。

李明文[4](2020)在《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基于县域面板数据的分析》文中提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也要适应并遵循这一趋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而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减少贫困发生率、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仍然依靠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等要素的投入,通过投入规模的扩大来实现农业产出的增加,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终究会后劲不足、难以为继,因此,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急需找到一个新的推动力,来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使要素配置趋优化,提高要素生产效率,是农业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泉。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要素禀赋是分析产业结构问题的逻辑起点,同样也是决定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因素。“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要素禀赋的基本状况,但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农业的要素禀赋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在耕地面积减少、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流失的现实约束下,如何突破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种瓶颈,来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突显问题?农业结构升级作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可通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来改善要素结构,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路径。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的科学问题:在农业劳动力要素不断转移、资本要素快速替代及土地要素稀缺程度升高的趋势下,农业要素禀赋变化是否会促进农业结构升级?而农业结构升级是否可以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来的效应如何?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及解答。本文基于2003-2017年中国1743个县域的农业面板数据,首先运用要素禀赋理论测度农业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的要素禀赋系数,利用空间SARAR模型实证分析要素禀赋对农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其次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揭示农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与作用路径;最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来的效应进行分析。本文一共分为九个章节,主要研究内容提炼如下:第一,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运用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上分析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变化成因、要素禀赋变化对农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农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其次,利用数理模型推导,尝试理论推导要素禀赋变化对农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农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第二,要素禀赋变化对农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首先,运用要素禀赋理论测度县域农业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的要素禀赋系数,并测度县域农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和服务化指数,分析其动态演变趋势;其次,利用空间SARAR和SEM模型实证分析要素禀赋变化对农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最后,基于技术进步偏向视角分析要素禀赋对农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第三,农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首先,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数,并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其次,采用Moran’s I指数检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数的空间溢出效应,利用空间SARAR和SDM模型实证探索农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服务化指标对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数的影响与作用路径;最后,利用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农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服务化指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数的非线性影响与作用路径。第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效应分析。从增长效应和收入效应两方面来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来的正向效应;首先,运用增长速度模型测度农业全要素生产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揭示其影响因素;其次,实证验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有:第一,2003-2017年资本要素在农业要素禀赋结构中所占份额逐年快速上升,而劳动力要素在农业要素禀赋结构中所占份额逐年下降,且2003-2009年中国县域要素禀赋结构出现固化迹象;县域农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而农业结构高级化在2008-2015年出现恶化情况之后得到缓解。资本要素禀赋系数的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服务化水平,土地要素禀赋系数的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结构合理化和服务化水平,而劳动力要素禀赋系数升高阻碍了农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服务化水平的提升,即农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适当提高资本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而适当降低劳动力要素的相对丰裕度;县域农业要素配置与技术进步偏向相匹配,两者共同作用可以促进农业结构的升级。第二,2004-2017年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波动中下降的趋势,而县域整体的技术效率水平相对较低,且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源泉;不同区域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中、东、西部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出依次递减的趋势,中部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快;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未呈现出显着的δ收敛趋势,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却存在显着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现象。第三,农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的提高均有利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农业结构服务化反而阻碍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其中农业结构高级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主要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来实现,而农业结构合理化和服务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作用完成。农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高均促进了东、中、西部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对东部县域的促进作用最大;农业结构服务化对东、中、西部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形成了阻碍作用,且对西部的阻碍作用最大;而农业结构高级化仅促进了东部和西部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中部县域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农业结构升级对东、中、西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均通过技术进步途径实现,技术效率实现途径不明显。第四,农业结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非线性的影响,当劳均耕地作为门槛变量时,存在单一门槛,且随着劳均耕地面积的增加,农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数的提升作用均不断增强,且农业结构服务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数的影响由阻碍转变为促进作用;当劳均资本作为门槛变量时,存在双重门槛,且随着劳均资本量的增加,农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数的提升作用均不断增强,而农业结构服务化在第一、二区间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数形成阻碍作用,当跨过门槛值0.2070时,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数的影响由阻碍转为促进作用。第五,2004-2017年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资本要素是农业产出贡献率的主要推动力,且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而农业资本要素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呈现出不断升高的态势;县域农业经济增长对资本要素投入的依赖程度有增强的趋势,这不利于农业经济转向效率和质量型增长;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增加可以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转型升级;2004-2017年县域整体及东、中、西部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均呈现出倒“U”型规律,且东、中、西部县域的城乡收入差距呈依次递增的规律,实证验证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可以显着减小县域的城乡收入差距。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有:第一、研究对象的创新。本文从县域层面出发,利用2003-2017年中国县域农业面板数据,分析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县域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以其作为研究对象更真实且更具代表性;而现有相关文献多从省级或市级层面进行研究,缺乏县域层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经验证据。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探索要素禀赋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把新结构经济学相关理论引入农业领域,把要素禀赋作为农业结构的研究起点,要素禀赋变化是否带来农业结构升级,而农业结构升级是否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农业层面,未有学者从此思路进行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第三、研究思路的创新。已有文献并未过多的关注农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本研究在揭示农业结构升级可以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门槛效应模型发现农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非线性的影响机理。

周佳丽[5](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小麦生产模式与效率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食品消费需求结构也不断变化,有机农产品需求快速增加,加之“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发展有机农业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同时,我国地少人多,资源环境压力大,有机农业的发展空间有限。如何在满足数量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有机农业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由于地缘、文化的相近,蒙古国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生产特点尤为相似,蒙古国一直以“保护环境,保持食物自然的味道”这一理念开展生产生活活动、发展经济,该国资源丰富、自然环境未受污染,生产的农产品拥有纯天然、有机的优势。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农业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但有机农产品生产很少。本文以蒙古国主要农作物小麦生产省-达尔罕乌拉省作为有机农产品生产区,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作为普通农产品生产区,以小麦作物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以蒙古国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有机小麦在成本收益、生产效率方面和内蒙古兴安盟在现代生产方式下生产的普通小麦有什么差别,从而从效率角度明确发展有机农业可能产生的损失,为我国明确有机农业发展战略、制定有机小麦进出口政策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视角,在分析内蒙古兴安盟与蒙古国达尔罕小麦生产方式基础上,对比分析内蒙古兴安盟普通小麦与蒙古国达尔罕有机小麦生产效率的差异,进一步采用DEA模型测度两地区样本农户小麦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第一,蒙古国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偏有机生产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采用保护性农业耕作方式。由于大多农户无化肥投入,为维持耕地生产力,采用休耕种植方式。而内蒙古兴安盟农户大多以追求产量为主,采用轮作种植方式,土地利用率较蒙古国达尔罕高。由于有机农业土地利用率低,农户有机生产理念不强,化肥投入多,内蒙古有机农业的发展时机还未成熟。第二,蒙古国达尔罕有机小麦亩均生产成本、亩均总收入和小麦亩均净利润均低于内蒙古兴安盟普通小麦。蒙古国达尔罕小麦亩均生产成本、亩均总收入为72.35元、125.39元,分别较内蒙古兴安盟低264.39元、309.41元。第三,内蒙古兴安盟普通小麦生产综合效率与规模效率均高于蒙古国达尔罕有机小麦,其中,有机小麦生产综合效率的平均水平是0.749,较普通小麦综合效率平均水平低9.08%。总的来看,由于蒙古国传统生产方式下有机小麦亩均总收入、亩均净利润和生产综合效率水平均低于内蒙古自治区普通小麦,即使有机小麦成本较普通小麦低,但损失的产量、效率可能使我国粮食数量安全受到威胁。加之,我国农作物生产成本高、有机农产品产量低、有机生产理念缺乏以及扶持力度弱,制约了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有机农产品需求应以国际市场供应为主,同时倡导科学生产理念,减少无效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搭建农户市场对接桥梁,为有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韩炜[6](2020)在《内蒙古草原地区种植面积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农三牧”作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关于推广高质量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要指示,创新北方农牧交错带种养结合新模式,着力推进粮改饲发展新型畜牧业。近年来内蒙古在实行草原生态与饲料地建设、开展草牧业试点政策多措并举的背景下,农牧业的发展方向尤为重要。因而研究如何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与农牧民收入,对于实现内蒙古牧区生产与生态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内蒙古粮食直接补贴和生态草牧业政策的发展情况。其次以呼伦贝尔、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锡林郭勒以及阿拉善地区六大草原地区为研究区域,以粮食播种与发展生态草牧业代表草原地区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两种集约化利用方式,分析2000年至2017年各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并结合气象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一步以“异方差-序列相关-截面相关”稳健型标准误面板回归模型分析粮食播种面积的增长以及粮食产量的增加是否会提高农牧民人均净收入。研究结果表明:在粮食补贴政策以及草牧业政策的利导因素下,内蒙古草原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以及人工草原面积均有明显增加,其中半农半牧业旗县的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尤为明显。草原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及粮食产量的增加促进了农业产出与区域经济发展。但就研究区域来讲,扩大粮食种植显着降低了研究区域29个牧业旗的人均净收入,因此,牧业旗的发展是否继续扩大粮食种植值得进一步思考。内蒙古作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以及重要的畜产品基地,亟需在保护草原的基础上,统筹协调草地生产功能,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总之,在内蒙古农区、半农半牧区,粮食播种面积增多有助于提高农牧民人均净收入,但对纯牧区粮食生产增长并不一定促进农牧民人均净收入增长,例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科尔沁等地区更加适宜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促进人均净收入的有效增长。

唐宇航[7](2020)在《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兴安盟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分析》文中指出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可以促进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己成为诸多国内外学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兴安盟为研究对象,在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充分论述的基础上,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系统的分析了兴安盟土地利用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兴安盟2007-2016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由灰色模型预测可知2019-2023年兴安盟土地生态足迹依然很高。结合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对兴安盟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实施效果、政策内容和政策工具的进行分析,得出兴安盟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效益不高、兴安盟的土地利用结构有待优化等结论。对于政策现存问题,论文站在兴安盟政府的立场,从促进政策本土化、优化政策资源配置及调整土地结构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政策制定者理顺政策逻辑因果关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政策实施效果提供参考,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促进政策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推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取得更好的成效。

安旭涛[8](2019)在《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增长的成果未能在城乡社会群体中得到有效的、公平的分享。2017年内蒙古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依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2,城乡发展不平衡与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收入分配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结构问题。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包容、共享、持续的经济增长,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前提条件。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稳增长、促公平的双重目标,是内蒙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应对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理,考察了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实证检验了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提出了促进内蒙古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收敛的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建议。首先,在系统梳理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体系与研究现状基础上,通过理论模型以及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路径两个方面的分析,阐述了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产业的异质性是影响城乡收入分配的基本因素,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无论是纵向演变还是横向演变,最终都是通过改变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和分布,而导致城乡收入分配状况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沿着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历史脉络,针对改革开放促进城乡关系向好阶段(1978—1984年)、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导致城乡再度分离阶段(1985—2003年)、统筹城乡战略驱动城乡关系趋好阶段(2004—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城乡全面发展阶段(2013—2017年)等四个不同历史时期,采用历史分析法直观地考察了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规律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演变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在城乡收入分配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共享,产业结构调整的收入分配功能未能得到良好的发挥,而且近年来又趋于弱化,内蒙古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进程中所面临的产业结构瓶颈日趋明显。再次,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从纵向看,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却加大了城乡收入的不平等;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明显脱节,缺乏应有的互动。从横向看,内蒙古各盟市之间存在产业同构现象,而且趋同程度处于逐步加大的趋势;内蒙古产业结构同构性与城乡收入分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二者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产业结构同构抑制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敛,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反过来又强化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同构性。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内蒙古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加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在农牧业提质增效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在劳动力转移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优化产业布局,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胡艳芳[9](2019)在《内蒙古农业生态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农业作为内蒙古农村牧区的支柱产业,无论是在农产品产量还是在经济产值方面都在不断提升。但是,盲目通过投入大量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经济产出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化肥、农药和农膜等要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碳排放也在与日俱增。在大力提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时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在生态经济学、低碳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基础上,以内蒙古地区农业(种植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内蒙古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基于2005-2016年12年11个盟市的农业面板数据,采用非径向、非导向的SBM-DEA模型测算了未考虑环境因素的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和考虑环境因素的农业生态效率,对二者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传统农业生产效率明显高于农业生态效率,大部分盟市处于低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和低农业生态效率的状态,资源浪费和农业污染问题严重;对农业生态效率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相对有效的盟市个数逐年减少,2010年以前,纯技术效率水平不高是制约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2010年开始,纯技术效率不断提高,规模效率下降成为制约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各盟市的农业生态效率存在一定差异;投入冗余和非期望产出冗余是造成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在农业生态效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人均农业增加值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农业规模化水平和种植业结构对农业生态效率有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为负。最后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提高农业生态效率的政策建议。

李鹏飞[10](2019)在《民族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结构调整是国家基于农业发展制定的重要农业政策,旨在通过合理的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进而提升农牧民收入水平。中国不仅是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农业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兴安盟位于内蒙古东部,农业较为发达且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因此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对民族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收入展开研究。使用农业结构调整转换系数得出农业结构调整同农牧民收入之间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础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农业结构调整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以及种植业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从微观层面,使用2018年7月和8月赴内蒙古兴安盟的调研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研究了农业结构调整对全体农牧民、不同收入层级农牧民以及贫困和少数民族农牧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牧民收入随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在宏观层面,内蒙古兴安盟农业结构调整对农牧民收入有显着正向影响,种植业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较为合理且与农牧民收入均有较强关联。在微观层面,内蒙古兴安盟农业结构调整对农牧民收入影响有显着正向效应,且不同收入水平农牧民的增收效应接近,但对少数民族和贫困家庭收入的影响略显不足。基于结论,建议应持续适度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并重视较低收入水平农牧民的参与度,改善贫困和少数民族家庭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不利因素。

二、兴安盟生态环境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兴安盟生态环境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结构
        2.1.2 农业产业结构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2 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第三章 内蒙古农业产业结构演进格局
    3.1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3.1.1 农业产业结构总体现状
        3.1.2 农业产业部门结构总体现状
        3.1.3 各盟市农业产业部门现状
    3.2 农业产业结构特征衡量
        3.2.1 ASI指数和Moore结构变化指数
        3.2.2 分析结果
    3.3 内蒙古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地域特征
        3.3.1 地域类型划分
        3.3.2 地域演进的相似性
        3.3.3 地域演进的差异性
第四章 内蒙古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因素
    4.1 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
        4.1.1 农业资源条件
        4.1.2 农业生产经营条件
        4.1.3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4.1.4 市场需求
    4.2 影响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因素的实证分析
        4.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2.2 模型构建
        4.2.3 ADF检验
        4.2.4 协整检验
        4.2.5 格兰杰检验
        4.2.6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4.3 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5.1 增强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的推动效用
    5.2 加大技术投资力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层次提高
    5.3 以区域优势为导向,引导农业产业结构演进
    5.4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产业链研究
        1.2.2 电子商务产业研究
        1.2.3 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
        2.1.2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电子商务
        2.1.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2.2 相关理论
        2.2.1 系统论
        2.2.2 系统耦合理论
        2.2.3 协同论
        2.2.4 产业融合理论
    2.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理论
        2.3.1 农业产业链理论
        2.3.2 网络外部性和平台理论
        2.3.3 创新扩散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和特征
        3.1.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现状
        3.1.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
        3.1.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特征
    3.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协调机制
        3.2.1 政府机制
        3.2.2 人力机制
        3.2.3 产业机制
    3.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宏观数据的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
    4.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数据来源
        4.1.3 指标的处理及权重计算
    4.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2 耦合发展关系的描述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机理分析
    5.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5.1.1 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
        5.1.2 耦合度的时序特征
        5.1.3 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5.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整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微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及其影响
    6.1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研究假说
        6.1.2 研究设计
        6.1.3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6.1.4 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6.2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6.2.1 数据来源
        6.2.2 问卷样本特征
        6.2.3 研究方法
        6.2.4 问卷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优化
    7.1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延长化-纵向一体化
    7.2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规模化-横向一体化
8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8.2.1 提高区域协同作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
        8.2.2 提高技术因素含量,强化农民技能培训
        8.2.3 提高组织因素含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
        8.2.4 提高环境因素含量,增强农业信息水平
        8.2.5 提高农业的软实力,培育特色产品品牌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基于发展有机农业的内蒙古兴安盟水环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机农业研究现状
        1.2.2 地表水水质评价研究现状
        1.2.3 农业灌溉用水水质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内蒙古兴安盟主要河流水环境现状及评价
    2.1 区域概述
        2.1.1 内蒙古兴安盟地理位置
        2.1.2 气候水文特征
        2.1.3 主要河流概况
    2.2 兴安盟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状况调研
        2.2.1 调研断面布设
        2.2.2 采样与检测
    2.3 内蒙古兴安盟水质现状评价
        2.3.1 兴安盟水质总体状况
        2.3.2 兴安盟各断面水质指标单因子评价结果
        2.3.3 兴安盟各断面水质指标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
        2.3.4 关键指标实测值月变化分析
    2.4 涉水工农业污染源调研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农业灌溉水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3.1 有机农业及灌溉水质的关系
        3.1.1 有机农业较常规农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3.1.2 有机农业的发展
        3.1.3 灌溉用水水质对有机农业的影响
    3.2 有机农业灌溉水质适宜性评价原则与模型选择
        3.2.1 有机农业灌溉水质适宜性内涵
        3.2.2 有机农业灌溉水质适宜性评价原则
        3.2.3 评价模型的选择
    3.3 有机农业灌溉水质适宜性评价指标选择
        3.3.1 各国产地水环境标准监测指标
        3.3.2 灌溉水质指标选取
    3.4 指标及标准值的确定依据
        3.4.1 基本指标项目类指标
        3.4.2 保护人类健康类指标
        3.4.3 保护生态环境类指标
    3.5 有机农业地表水灌溉水质适宜性评价体系阈值的确定
    3.6 权重的确定
        3.6.1 指标数值预处理
        3.6.2 指标的无量纲化
        3.6.3 权重方法的确定
    3.7 水质综合指数与单因子评价
        3.7.1 水质综合指数的确定
        3.7.2 单因子评价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兴安盟发展有机农业的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4.1 针对兴安盟有机农业灌溉用水指标选取与权重计算
        4.1.1 水质指标选取
        4.1.2 权重计算结果
    4.2 洮儿河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4.2.1 单因子评价结果
        4.2.2 综合指数结果
        4.2.3 综合评价分析
    4.3 归流河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4.3.1 单因子评价结果
        4.3.2 综合指数结果
        4.3.3 综合评价分析
    4.4 霍林河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4.4.1 单因子评价结果
        4.4.2 综合指数结果
        4.4.3 综合评价分析
    4.5 蛟流河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4.5.1 单因子评价结果
        4.5.2 综合指数结果
        4.5.3 综合评价分析
    4.6 绰尔河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4.6.1 单因子评价结果
        4.6.2 综合指数结果
        4.6.3 综合评价分析
    4.7 哈拉哈河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4.7.1 单因子评价结果
        4.7.2 综合指数结果
        4.7.3 综合评价分析
    4.8 察尔森水库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4.8.1 单因子评价结果
        4.8.2 综合指数结果
        4.8.3 综合评价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兴安盟发展有机农业水环境片区规划与管理建议
    5.1 兴安盟地域空间发展规划策略及思路
    5.2 主功能区及其过渡区域的规划建议
    5.3 有机农业区划的综合治理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基于县域面板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概念界定及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概念界定
        1.3.3 数据来源
    1.4 分析框架、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
        1.4.1 分析框架
        1.4.2 论文结构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要素禀赋理论
        2.1.2 要素稀缺诱致性技术进步理论
        2.1.3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1.4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有关要素禀赋与产业(农业)结构的研究文献
        2.2.2 有关产业(农业)结构变迁与升级的研究文献
        2.2.3 有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文献
        2.2.4 有关产业(农业)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文献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数理模型构建
    3.1 要素禀赋对农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3.1.1 理论分析
        3.1.2 数理推导
    3.2 农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3.2.1 理论分析
        3.2.2 数理推导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县域要素禀赋与农业结构升级的动态演变
    4.1 测度方法与数据处理
        4.1.1 测度方法
        4.1.2 数据处理
    4.2 农业要素禀赋动态演变趋势分析
        4.2.1 农业要素禀赋系数动态演变趋势
        4.2.2 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动态演变趋势
    4.3 农业结构升级动态演变趋势分析
        4.3.1 县域整体农业结构升级动态演变趋势
        4.3.2 不同区域农业结构升级动态演变趋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要素禀赋对农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与变量设定
        5.1.1 研究方法
        5.1.2 变量设定
    5.2 空间相关检验
        5.2.1 空间相关关系检验
        5.2.2 多重共线性检验
        5.2.3 BP及 Hausman检验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县域整体实证结果分析
        5.3.2 不同区域实证结果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影响机理讨论——基于技术进步偏向视角
        5.4.1 指数测度
        5.4.2 匹配分析
        5.4.3 实证检验
        5.4.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变化及收敛分析
    6.1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6.1.1 研究方法
        6.1.2 数据处理
    6.2 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动态演变
        6.2.1 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
        6.2.2 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变趋势
    6.3 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检验及分析
        6.3.1 δ收敛及分析
        6.3.2 绝对β收敛及分析
        6.3.3 条件β收敛及影响因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构升级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7.1 研究方法与变量设定
        7.1.1 研究方法
        7.1.2 变量设定
    7.2 空间相关检验
        7.2.1 空间相关关系检验
        7.2.2 多重共线性检验
        7.2.3 BP及 Hausman检验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
        7.3.2 门槛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
    7.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效应分析
    8.1 研究方法
    8.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效应分析
        8.2.1 贡献率测度
        8.2.2 贡献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8.2.3 稳健性检验
    8.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分析
        8.3.1 变量设定
        8.3.2 空间相关检验
        8.3.3 实证结果分析
        8.3.4 稳健性检验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5)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小麦生产模式与效率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1.4.2 指标对比评价法
    1.5 本文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农产品生产模式研究
    2.2 成本收益
    2.3 生产效率及测算
    2.4 文献评述
3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
        3.1.1 有机农产品
        3.1.2 生产效率
    3.2 理论基础
        3.2.1 比较优势理论
        3.2.2 投入产出理论
4 内蒙古与蒙古国达尔罕小麦生产模式分析
    4.1 小麦生产现状
    4.2 小麦生产经营主体现状
    4.3 禀赋特征与生产统计差异
    4.4 小麦土地权利模式现状
    4.5 小麦种植模式现状
5 内蒙古与蒙古国达尔罕小麦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5.1 生产成本分析
    5.2 生产收益分析
    5.3 内蒙古与蒙古国达尔罕小麦成本收益对比
6 内蒙古与蒙古国达尔罕小麦生产效率实证分析
    6.1 DEA理论与基本原理
    6.2 指标选取原则与变量选取
    6.3 内蒙古与蒙古国达尔罕小麦生产效率结果分析
7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基本结论
    7.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内蒙古草原地区种植面积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2)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牧民增收
        (3)创造适宜友好的生态环境
    1.3 文献综述
        1.3.1 土地利用相关研究进展
        1.3.2 草地资源集约利用与草牧业研究综述
        1.3.3 草原开垦利用存在机会成本
        1.3.4 农牧业生产研究述评
        1.3.5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研究的贡献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种植结构与种植结构调整
        2.1.2 草原类型
        2.1.3 集约化生产
        2.1.4 粮食产量
        2.1.5 牧业旗与半农半牧业旗县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草原生态系统的外部性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三、研究区域种植结构调整与生产情况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粮食安全问题与内蒙古粮食补贴政策实施概述
        3.2.1 粮食安全问题
        3.2.2 内蒙古粮食直接补贴政策
    3.3 内蒙古草原建设及草牧业试点政策实施概述
        3.3.1 内蒙古草原建设情况
        3.3.2 草牧业试点政策概述
    3.4 本章小结
四、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对人均净收入的影响分析
    4.1 模型建立
    4.2 计量检验
        4.2.1 检验个体效应
        4.2.2 检验时间效应
        4.2.3 Hausman检验
        4.2.4 时间固定效应
        4.2.5 异方差检验
        4.2.6 序列相关检验
        4.2.7 截面相关检验
        4.2.8 平稳序列
    4.3 内蒙古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4.3.1 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4.3.2 六大草原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1)六大草原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2)六大草原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3)粮食播种面积不同程度增加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五、粮食产量变化对于人均净收入的影响分析
    5.1 模型建立及计量检验
    5.2 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5.3 粮食播种面积不同程度增加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1.1 草原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均有明显增加
        6.1.2 草原地区发展粮食种植效率相对较低
        6.1.3 需要协调发展各草原区域的种植结构
    6.2 政策建议
        6.2.1 牧区可持续发展更应该走生态草牧业的路径
        6.2.2 大力发展草牧业产业集约化与规模化程度
        6.2.3 半农半牧业旗县应当大力发展粮改饲
        6.2.4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兴安盟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第一节 基础理论
    第二节 研究现状
    小结
第三章 兴安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三节 生态足迹预测
    小结
第四章 兴安盟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及分析
    第一节 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基本概况
    第二节 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效果分析
    第三节 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兴安盟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优化措施
    第一节 坚持生态优先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第二节 合理制定规划政策,遵循地方客观规律
    第三节 切实保证耕地面积,控制建设用地扩张
    第四节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促进替代能源发展
第六章 总结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
        1.2.2 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
        1.2.3 产业同构
        1.2.4 城乡收入差距
    1.3 研究目的与理论分析框架
        1.3.1 研究目的
        1.3.2 分析框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样本
        1.5.2 数据来源
    1.6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不足之处
    1.7 小结
2 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研究成果
        2.1.3 产业结构演变与产业同构的关系研究
        2.1.4 研究述评
    2.2 理论回顾与借鉴
        2.2.1 配第—克拉克定律
        2.2.2 库兹涅茨的部门结构变动理论
        2.2.3 保罗·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
        2.2.4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2.2.5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2.2.6 里昂惕夫产业关联理论
        2.2.7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3 产业结构演变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理分析
        2.3.1 理论分析模型
        2.3.2 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路径分析
    2.4 小结
3 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历史考察
    3.1 城乡关系趋好阶段(1978—1984年)
        3.1.1 1978—1984 年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状况及特征
        3.1.2 1978—1984 年产业发展状况及特征
        3.1.3 1978—1984 年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与特征
    3.2 城乡再度分离阶段(1985—2003年)
        3.2.1 1985—2003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状况及特征
        3.2.2 1985—2003 年产业发展状况及特征
        3.2.3 1985—2003 年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及特征
    3.3 城乡统筹发展阶段(2004—2012年)
        3.3.1 2004—2012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状况及特征
        3.3.2 2004—2012 年产业发展状况及特征
        3.3.3 2004—2012 年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及特征
    3.4 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2013—至今)
        3.4.1 2013—2017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状况及特征
        3.4.2 2013—2017 年产业发展状况及特征
        3.4.3 2013—2017 年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及特征
    3.5 内蒙古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变化趋势
        3.5.1 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5.2 重工业主导下的工业化的弊端
        3.5.3 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3.5.4 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3.5.5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总体特征
    3.6 小结
4 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分析:纵向视角
    4.1 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
    4.2 内蒙古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统计检验
        4.2.1 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测度
        4.2.2 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
    4.3 内蒙古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计量分析
        4.3.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4.3.2 实证模型构建及估计方法选择
        4.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4 实证结论与建议
    4.4 小结
5 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分析:横向视角
    5.1 产业同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
        5.1.1 产业同构、资本配置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5.1.2 产业同构、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5.2 内蒙古产业同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统计检验
        5.2.1 产业同构的测度
        5.2.2 产业同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
    5.3 内蒙古产业结构同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计量分析
        5.3.1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5.3.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3.3 实证结论与启示
    5.4 小结
6 新时代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6.1 加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在农牧业提质增效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6.1.1 推动农牧业科技进步,提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
        6.1.2 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创新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
        6.1.3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农牧区经济运行效率
        6.1.4 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构筑现代农牧业的载体
    6.2 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在劳动力转移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6.2.1 走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路线,延缓传统产业的就业衰减
        6.2.2 发展低碳经济,创造绿色就业
        6.2.3 发展草原文化产业,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6.2.4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发挥其就业主体作用
    6.3 优化产业布局,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6.3.1 科学编制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6.3.2 发挥禀赋优势,增强各地区产业发展联动性
    6.4 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6.4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6.4.1 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6.4.1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
        6.4.2 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发挥其城乡互动的纽带作用
    6.5 小结
7 研究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产业结构演变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因素
        7.1.2 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基本路径
        7.1.3 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7.1.4 内蒙古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
        7.1.5 内蒙古产业结构高级化加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
        7.1.6 内蒙古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缺乏应有的互动
        7.1.7 内蒙古产业同构抑制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敛
        7.1.8 产业结构优化是缩小内蒙古城乡收入差距的基本路径
    7.2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1978—1984年农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变化情况
    附表2 1985—2003年内蒙古农民家庭纯收入结构变化状况
    附表3 2004—2017年内蒙古传统服务业结构变化趋势
    附表4 2004—2017年内蒙古现代服务业结构变化趋势
    附表5 1978—2017年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
    附表6 1980—2017年内蒙古各盟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变化状况
    附表7 1980—2017年内蒙古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变化状况
作者简介

(9)内蒙古农业生态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农业技术效率研究综述
        1.2.1 传统农业生产效率研究
        1.2.2 农业生态效率研究
        1.2.3 农业技术效率主要测算方法研究
        1.2.4 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1.2.5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与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生态效率
        2.1.2 农业生态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低碳经济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其他相关说明
        2.3.1 研究范畴说明
        2.3.2 研究区域说明
3 内蒙古农业发展现状
    3.1 农业资源现状
        3.1.1 劳动资源
        3.1.2 土地资源
        3.1.3 水资源
    3.2 农业产出现状
    3.3 农业污染现状
4 内蒙古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
    4.1 指标选取及相关指标核算
        4.1.1 指标及变量选取
        4.1.2 非期望产出指标核算
    4.2 农业生态效率测算模型
    4.3 农业生态效率结果评价
        4.3.1 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生态效率差异分析
        4.3.2 农业生态效率的演变趋势
        4.3.3 农业生态效率的地区差异
        4.3.4 农业生态效率损失分析
5 内蒙古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及变量选择与说明
    5.2 回归模型构建
    5.3 回归结果分析
6 结论及建议
    6.1 主要结论
        6.1.1 农业发展受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
        6.1.2 传统农业生产效率高于农业生态效率
        6.1.3 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
        6.1.4 投入和非期望产出冗余是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
        6.1.5 不同因素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不同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率
        6.2.2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农业劳动力的自身素质
        6.2.3 发展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优化农业资源利用
        6.2.4 加强农业生产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6.2.5 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强化农业生态化发展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民族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1.2.2 农牧民收入的研究
        1.2.3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牧民收入影响的研究
        1.2.4 民族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与农牧民收入的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创新点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
二、农业结构调整与农牧民收入规律分析
    2.1 全国农业结构调整与农牧民收入分析
        2.1.1 全国农业结构调整现状
        2.1.2 全国农牧民收入现状
    2.2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牧民收入规律
三、宏观视角下农业结构调整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3.1 兴安盟农业结构调整与农牧民收入分析
        3.1.1 兴安盟农业结构调整现状
        3.1.2 兴安盟农牧民收入结构现状
        3.1.3 兴安盟农业结构调整对农牧民收入影响
    3.2 种植业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3.2.1 种植业和畜牧业比较优势状况
        3.2.2 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布局状况
        3.2.3 种植业和畜牧业比较优势与生产布局耦合分析
        3.2.4 结构调整耦合度与农牧民收入关联度分析
四、农户视角下农业结构调整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4.1 农业结构调整对全体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4.1.1 模型设定
        4.1.2 数据与描述统计分析
        4.1.3 实证结果分析
    4.2 农业结构调整对贫困和少数民族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4.3 农业结构调整对不同收入水平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持续适度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5.2.2 重视较低收入水平农牧民参与度
        5.2.3 改善贫困和少数民族家庭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兴安盟生态环境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武星彤. 延边大学, 2021
  • [2]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基于发展有机农业的内蒙古兴安盟水环境评价研究[D]. 张箫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基于县域面板数据的分析[D]. 李明文.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5]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小麦生产模式与效率的比较研究[D]. 周佳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内蒙古草原地区种植面积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研究[D]. 韩炜. 内蒙古大学, 2020
  • [7]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兴安盟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分析[D]. 唐宇航. 北方民族大学, 2020(04)
  • [8]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D]. 安旭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9]内蒙古农业生态效率研究[D]. 胡艳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民族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 李鹏飞. 内蒙古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兴安盟生态环境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