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李姣[1](2021)在《BRD4天然抑制剂3’,4’,7, 8-Tetrahydroxyflavone的发现及其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与蛋白结构解析技术的不断提高,针对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大量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发病过程中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行为运用单纯的中心法则已经无法解释清楚,而表观遗传学的发展使得对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认识更加深刻。表观遗传(epigenetic inheritance)是指在不改变遗传物质DNA序列的情况下改变遗传性状的可遗传变化。目前表观遗传主要是通过对组蛋白翻译后修饰、DNA修饰和非编码RNA的调控等方式进行。近年来随着对癌症发展过程中关键表观事件的研究不断深入,新的表观遗传学关键靶点不断被发现,设计研发针对这些靶点的新一代药物是表观靶向治疗学的主要策略和方向。溴结构域识别蛋白4(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BRD4)是溴结构域超末端蛋白(Bromodomain and extra terminal protein,BET)众家族成员中研究最为广泛的一员,它可以通过两个结构域(BD1和BD2)识别并结合组蛋白氮端尾部的乙酰化赖氨酸残基,参与表观遗传组蛋白翻译后修饰乙酰化信号的传递,调控下游基因转录。当BD1和/或BD2被抑制时会导致不同的表型,说明两个结构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目前为止,虽然已有部分BRD4抑制剂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但相似的结构骨架可能为该类靶向抑制剂将来的临床应用带来潜在的耐药性风险,因此发现全新结构骨架的BRD4抑制剂仍具有重大意义。而天然化合物作为大自然进化产生的“天然分子库”,具有多样的化学骨架、广泛的生物活性、丰富的资源等优点,长期以来都是人类药物的重要来源。因此,本文基于BRD4蛋白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带来的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天然化合物自身优势,从筛选结构新颖的天然抑制剂、探索苗头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等角度着手,进行BRD4天然抑制剂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利用AlpHaScreen assay从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中筛选了 一个全新结构骨架的BRD4天然抑制剂-3’,4’,7,8-Tetrahydroxyflavone(以下简写 3478),并结合 Counter assay 分析3478分别对BD1及BD2的亲和作用。结果表明3478对BRD4具有较好亲和活性,而其他结构相似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衍生物无明显活性,这说明3478自身特异的结构骨架对BRD4的亲和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亲和作用并非黄酮类化合物普遍存在的性能。同时,3478对BD2的亲和活性(IC50=204nM)约是对BD1(IC50=17.9μM)的100倍,具有BRD4-BD2选择性;2.选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细胞MV4-11作为研究对象,观察3478在体外对MV4-11细胞增殖、凋亡、原癌基因c-Myc及BRD4表达等的影响,探索3478的生物活性及可能的分子调控机制。结果显示3478可以抑制MV4-11细胞增殖、促进MV4-11细胞凋亡,同时可以下调原癌基因c-Myc mRNA水平以及c-Myc表达;3.构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小鼠模型,研究3478在体内对干预白血病细胞皮下移植瘤组织生长的作用及潜在的分子调控机制,为天然化合物3478可能干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结果发现3478在不影响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情况下可以减缓皮下移植瘤组织体积及重量的增长,同时也可以下调原癌基因c-Myc mRNA水平,降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c-Myc的表达;4.利用蛋白质晶体学的技术手段,通过解析3478分别与BD1及BD2的复合物结构、分析他们在结合模式、结合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解释3478对BRD4亲和活性及潜在选择性背后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中解析了 3478分别与BD1和BD2 1.3 A和1.73 A的高分辨率复合物晶体结构,发现3478与BD1和BD2的结合方式非常相似,与BD1 N140及BD2的N433均形成氢键,且通过水分子与BD1 Y97位及BD2的Y390均形成氢键,同时化合物的7-羟基与BD1 P82及BD2 P375均形成氢键,这3个氢键分别将化合物骨架环紧紧固定在 BD1 及 BD2 口袋内。另外,BD1 的 V87、1146、194 及 BD2 的 V380、V439、L387 与3478均形成较强的疏水相互作用。这些结合特点从分子水平阐明了 3478对BD1及BD2均具有亲和活性的机理。此外,在BD1-3478复合物晶体中,化合物的苯基电子密度较弱,表明该苯基与BD1相互作用较弱,相比之下,其密度在BD2中明显较好,表明3478在BD2中具有更稳定的构象且相互作用更强。并且BD2 N433附近的水分子与3478形成一个额外的氢键,同时H437的NH指向化合物苯环上的两个碳原子,可能会形成疏水作用,而在BD1中的对应位置为D144,其侧链距离化合物太远,无法建立有效的相互作用。近来研究也发现BD2 H437是设计BD2选择性抑制剂的重要氨基酸位点,这些结构特点揭示了 3478对BRD4-BD2的活性明显高于BRD4-BD1的分子机理。3478的化学骨架及其与BRD4溴域的结合模式,与迄今为止报道过的BRD4抑制剂截然不同。鉴于3478对BRD4不同结构域均具有较好的亲和活性,化学骨架及与BRD4活性口袋的的结合模式均较新颖,对BD2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且分子量也较小(MW:286.24),还有较大的结构改造和结构优化的空间等优点,该化合物值得作为BRD4先导化合物进行进一步探索,以启发癌症及其他BRD4相关疾病的药物研发。
周露[2](2021)在《热敏灸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症状改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中医外治法热敏灸对老年AML(非M3)化疗后患者的干预作用,探讨热敏灸对老年AML化疗后相关症状改善的有效性,为热敏灸在老年AML化疗后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46例老年AML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予以去甲基化化疗,实验组在化疗的基础加上热敏灸治疗,热敏灸选穴为大椎穴、膈俞穴、肾俞穴、脾俞穴、胃俞穴,热敏灸治疗从化疗第1天开始,每天1次,每次治疗持续时间为热敏化现象消失时,连续治疗至化疗第21天;两组均予以止呕、护胃、护肝等,必要时抗感染、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于化疗前、化疗第14天、化疗第21天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血细胞计数包括WBC、NEUT、HGB及PLT;化疗前及化疗第14天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期间红细胞悬液、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统计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组间数据的差别。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骨痛症状除实验组在化疗第21天明显轻于化疗第14天外,余组内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化疗第14天、第21天两组骨痛积分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热敏灸对骨痛症状的改善不明显。化疗第14天两组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积分均较化疗前增加(P<0.05);说明化疗加重了两组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等症状;化疗第21天两组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积分较化疗第14天均有所下降,但除实验组纳差症状有明显好转外,余症状好转均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化疗第14天及第21天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均轻于对照组,说明热敏灸可以有效改善瘀斑、头晕、乏力、纳差症状。化疗第14天、第21天两组发热症状积分与前一时间点组内比较均增加,除对照组在化疗第14天与化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余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化疗可加重患者发热症状;实验组化疗第14天、第21天发热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化疗第14天两组比较差异性不大,化疗第21天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说明热敏灸可改善发热症状。中医症状总积分为各个症状积分的总和,化疗第14天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明显增加(P<0.05),说明化疗会加重患者不适症状;化疗第21天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较化疗第14天减少(实验组P<0.05,对照组P>0.05),在化疗第21天不适症状有所减轻,但对照组减轻不明显;实验组化疗第14天、化疗第21天不适症状均明显轻于对照组,说明热敏灸能够改善患者总体不适症状。2.中医疗效比较:化疗第21天相对于化疗第14天,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有效率为3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6%,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热敏灸可有效提高中医疗效。3.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在化疗第14天均有明显的降低,但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热敏灸对提高患者化疗后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疗效。4.血细胞计数: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化疗第14天两组血细胞计数包括WBC、NEUT、HGB及PLT均明显降低(P<0.05),说明化疗会引起骨髓抑制,导致血细胞的下降;化疗第21天两组血细胞计数均较化疗第14天有所上升(P<0.05),说明化疗第21天骨髓缓慢恢复,血细胞计数缓慢上升,但仍处于低水平。组间比较显示:实验组化疗第14天、化疗第21天血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热敏灸可有效减轻骨髓抑制,并可促进骨髓的恢复。5.治疗期间输血情况比较:治疗期间实验组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其中红细胞悬液输注量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说明热敏灸可有效减少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说明热敏灸对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影响不明显。结论:热敏灸能改善老年AML化疗后相关症状,提高老年AML化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有效减轻化疗后骨髓抑制,减少血液制品的用量;此观察显示:除中医内治法外,热敏灸也是老年AML患者化疗的有效干预手段。
李萌[3](2021)在《低剂量PRF诱导的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自噬与分化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具有特征性的t(15;17)(q22;q21),表达PML-RARα融合基因及蛋白,导致髓系细胞的正常发育分化受阻,是发生APL的关键因素。作为一种经典的诱导分化剂,全反式维甲酸(ATRA)已经广泛地应用于APL的临床治疗,与三氧化二砷(ATO)具有协同效应,被公认为是肿瘤靶向治疗最成功的范例。它们可以直接或协同作用于PML-RARα融合蛋白,经过泛素-蛋白酶或自噬这两种途径降解致病靶蛋白,又或抑制mTOR激酶从而激活自噬降解融合蛋白,继而促进APL细胞分化。葛根总黄酮(PRF)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PRF诱导多种急性白血病细胞株凋亡,以NB4细胞最为显着。近几年来课题组对上述研究结果的分子机制开展原创性渐进性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研究结果。近年来我们发现低浓度PRF(10μg/ml)虽可有效抑制NB4细胞增殖,但并未观察到细胞凋亡,但BCL-2、ERK磷酸化水平和Beclin1蛋白表达却明显增加,与30~50μg/ml PRF处理组变化趋势一致。那么,较低剂量(10μg/ml)的PRF诱导NB4细胞自噬与凋亡有何关联?与细胞分化有无必然联系?自噬在其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发了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因此,结合相关文献,本研究拟探讨低剂量PRF诱导的NB4细胞自噬在NB4细胞生存及转归中的作用,利用自噬以及MEK/ERK相关信号分子的变化等揭示可能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低剂量PRF对NB4细胞自噬表达的影响NB4细胞经梯度浓度(0、5、10、15μg/ml)PRF处理48h,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的表达变化;q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自噬相关基因 ATG5、Beclin1的表达变化;10μg/mlPRF作用48h后,单丹磺酰尸胺(MDC)染色及透射电镜技术检测NB4细胞中自噬小体的变化。2.自噬在低剂量PRF诱导NB4细胞分化的作用NB4细胞经3MA(5mM)预处理1h后,再给予PRF(10μg/ml)作用48h,采用WB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以及PML-RARα融合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瑞士-吉姆萨染色(Giemsa-Wright’s staining)检测NB4细胞形态学改变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来检测NB4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 1b的表达阳性率以及细胞改变。3.低剂量PRF诱导NB4细胞自噬及分化可能的分子机制NB4细胞经10μg/mlPRF作用48h后,运用WB检测MEK和ERK1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该通路抑制剂SCH772984(10μM)预处理NB4细胞1h后,再给予 10μg/mlPRF 作用 48h,WB 检测 ERK1、LC3-Ⅱ、PML-RARα 蛋白表达的变化;MDC染色和Giemsa-Wright’s staining观察NB4细胞中酸性自噬溶酶体和细胞形态学的变化;运用FCM检测NB4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 1b的表达以及细胞周期变化;qRT-PCR技术分析不同浓度梯度(0、5、10、15μg/ml)PRF作用48h后的NB4细胞以及抑制剂SCH772984(10μM)预处理后ERK1、LC3-Ⅱ、PML-RARα在mRNA水平的表达。研究结果1.PRF体外可诱导NB4细胞自噬。PRF(10μg/ml)药物作用48h后自噬水平提升明显,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及Beclin1的表达升高;ATG5及Beclin1在mRNA水平表达增多;PML-RARα融合蛋白在mRNA水平表达减少;细胞中自噬小体的数量增多。2.自噬抑制剂3MA(5mM)预处理1h,再予以PRF(10μg/ml)作用48h后,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的表达下调,融合蛋白PML-RARα的表达下调,Beclin1、LC3-Ⅱ、MEK、ERK1在mRNA水平表达减少,PML-RARα融合蛋白在mRNA水平表达增多;抑制NB4细胞向正常粒细胞分化的形态学也发生改变,阻断自噬也降低了 PRF诱导的CD11b表达下降,抑制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的现象。3.PRF(10μg/ml)作用NB4细胞48h后可显着上调MEK和ERK1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路抑制剂SCH772984(10μM)预处理1h后,10μg/ml PRF诱导的ERK1、LC3-Ⅱ的蛋白表达及PML-RARα的降解程度均受抑,Beclin1、LC3-Ⅱ、MEK、ERK1在mRNA水平表达减少,PML-RARα融合蛋白在mRNA水平表达增多;NB4细胞中酸性自噬溶酶体比例下降,抑制细胞形态改变,表面分化抗原CD11b表达下调,表明NB4细胞分化受阻。结论低剂量(10μg/ml)PRF通过激活MEK/ERK信号通路促进NB4细胞的自噬,引起致癌蛋白PML-RARα的降解,最终诱导NB4细胞向正常粒细胞分化。低剂量(10μg/ml)PRF诱导的NB4细胞自噬与分化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通过体内实验验证。
王志清[4](2020)在《芪附扶正合剂联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的疗效分析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传统低剂量化疗方案联合和不联合芪附扶正合剂(Modified Qifu Fuzheng Decoction,QFFZD)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非M3)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缓解率、中医症候积分、复发率、生存率及感染发生率等,客观评价QFFZD在老年AML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再通过体外实验探讨QFFZD协同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寻其分子学作用机制,为临床QFFZD辅助治疗AML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方法: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是否联合口服芪附扶正合剂中药,将58例老年AML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联合QFFZD口服,对照组仅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CR率、诱导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复发率、中位生存期、总生存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诱导期感染发生率及远期感染发生率。实验研究方法:(1)采用20只SD雄性大鼠,适应性饲养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与QFFZD治疗组,分别予2mL生理盐水和2mL生药浓度为1.68 g/mL QFFZD灌胃,连续7天。第8天麻醉后主动脉取血,分离得到上层血清,-80℃保存备用;2.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检测不同浓度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和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和48h后对其的增殖抑制作用;(3)PI单染流式细胞术(FCM)用于检测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4)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5)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QFFZD含药血清、Ara-C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兔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及其剪切体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以及Akt/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6)免疫印迹实验被用于检测Akt特异性抑制剂MK-2206 2HCL干预HL-60细胞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CR率分别为66.7%、6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导化疗结束后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5.0%和5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远期生存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估计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1.818.7个月和16.8±5.7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60.3±9.4)%和(56.7±9.4)%,3年生存率分别为(39.0±9.8)%和(27.2±9.6)%,5年生存率分别为(27.9±9.7)%和(20.4±9.3)%,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13);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诱导期感染发生率(46.7%)与对照组(46.4%)相差不大;观察组远期的感染发生率(28.0%)低于对照组(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研究结果:1.MTT比色分析法结果显示,相同干预时间下,QFFZD含药血清(2%、4%、6%、8%、10%)和 Ara-C(0.5μmol/L、1μmol/L、2μmol/L、4μmol/L、8μmol/L)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均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QFFZD含药血清和Ara-C单独和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和48h后,其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相同干预时间下,二者联合使用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二者单独使用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I单染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μmol/L)单独以及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后,均能将HL-60细胞阻滞于G1期,两药联合时对HL-60细胞的周期阻滞作用更加明显(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μmol/L)单独以及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后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显示,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均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且两药合用时凋亡效果更加明显(p<0.05)。4.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μmol/L)单独以及联合干预HL-60细胞24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促凋亡蛋白Bax以及执行凋亡程序的关键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则低于空白组(p<0.05)。与此同时,Akt/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Akt的表达水平各给药组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而p53的表达水平各给药组则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5.在用QFFZD含药血清(10%)和Ara-C(8 μmol/L)共同干预HL-60细胞前,予Akt特异性抑制剂MK-2206 2HCL(5 nmol/L)预处理24h后,以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Akt特异性抑制剂预处理后,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则有所升高(p<0.05)。结论临床研究表明,QFFZD联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AML较单纯应用化疗有一定优势,尤其体现在可以改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远期感染发生率;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一定程度上可延长中位生存期,提高3年及5年生存率的趋势(虽未达到统计学差别)。实验研究表明,1.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在体外单用和联合使用均能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有效地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而且表现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或叠加效应。2.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在体外单用和联合使用均能明显地提高处于G1期的HL-60细胞比率,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3.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可诱导HL-60细胞发生凋亡,其过程可能是通过调控Akt/p53信号通路从而启动内源性细胞凋亡途径发挥作用。
吴艳云[5](2020)在《益气养阴方联合D-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方联合D-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的临床效果,观察患者的缓解情况、中医证候疗效、生存质量情况及不良反应,研究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价值,以期为临床下一步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随机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病科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0例符合气阴两虚证的老年AML(非APL)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5例,其中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D-CAG方案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益气养阴方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生存质量及不良作用等指标,并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疗程治疗后,观察组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6例,未缓解4例,总有效率(CR+PR)为73.33%;对照组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5例,未缓解5例,总有效率(CR+PR)为61.54%;两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2.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3.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两疗程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5.观察组患者在恶心、呕吐和便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益气养阴方联合D-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在中医证候改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疗效显着,亦降低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作为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选择方案。
赵欢[6](2020)在《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文中认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造血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克隆性增殖异常分化的恶性细胞浸润骨髓、血液及其他组织为特点,是全球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成人白血病的20%。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生物靶向治疗是其主要手段,目前的化疗使将近80%的患者缓解期达到10年以上,随着复发现象的发生,最终治愈率约为25~40%[1]。骨髓移植及多药联合强化治疗方案的应用,ALL临床治愈率进一步提高,但仍有一些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研究表明,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是ALL复发和难治的重要因素[2-4]。因此发现逆转ALL多药耐药的药物对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复方浙贝颗粒是我科陈信义教授针对急性白血病“痰瘀互阻”基本病机拟定的针对白血病复发难治的中药复方,在前期大量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复方浙贝颗粒联合化疗可减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缓解率,并在基础研究中证实复方浙贝颗粒可以降低AML多药耐药相关耐药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化疗敏感性,对AL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验证复方浙贝颗粒是否在ALL的治疗中具有类似的机制,我们复制了小鼠ALL耐药模型,从药效学和逆转多药机制的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的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构建L1210/CDDP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从药效学和多药耐药机制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2.构建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从药效学探讨复方浙贝颗粒对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1.L1210/CDDP细胞经维持耐药培养,于小鼠右腋下注射细胞1×106个构建荷瘤ALL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该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2.应用real-time PCR方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Mdr-1基因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p-gp、GST、TopoⅡ、Bcl-2、Bax 表达的影响。3.构建L1210/CDDP尾静脉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1.注射细胞7天后成功复制L1210/CDDP模型,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干预后可减小荷瘤小鼠的肿瘤体积,减轻瘤质量,增加抑瘤率,并延长生命时长。2.与模型组比较,CDDP 组 Mdr-1、p-gp、Topo Ⅱ、bax 表达升高,GST、Bcl-2 表达降低,(P<0.05)。与CDDP组比较,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中剂量联合组Mdr-1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中、高剂量联合组P-gp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TopoⅡ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剂量联合组GST表达升高,中、高剂量联合组GST表达降低;中剂量复方浙贝组Bcl-2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Bcl-2表达降低;中剂量联合组Bax表达升高(P<0.05)。3.尾静脉注射L1210/CDDP细胞21d后,随机抽取6只小鼠,取骨髓,作涂片,观察计算原始细胞比例在5~15%之间。外周血未见骨髓原始细胞外排,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生存期延长、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降低(P<0.05);与CDDP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升高(P<0.05)。结论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可延长L1210/CDDP荷瘤小鼠生存期,减小肿瘤质量、体积,增加肿瘤抑制率;对于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可延长小鼠生命期、降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保护血象,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即可以提高两种ALL耐药模型治疗效果并可通过Mdr-1、P-gp、GST、Bcl-2、Bax机制逆转L1210/CDDP多药耐药,增强化疗有效性。
李紫璇[7](202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WT1基因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AML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研究,探讨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WT1基因表达量及AML预后分层的关系,以期为AML的中医预后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方向。方法:按研究要求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AML患者,共计14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过化疗,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及《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判定其疗效,根据四诊信息,确定中医证型,将患者分为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热毒炽盛证、毒瘀互结证、正虚邪实证5种证型。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除WT1基因的测定值外,收集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检测报告、基因突变检查,综合上述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预后的危险分层。整理以上数据,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探讨AML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WT1基因表达量及疾病预后分层的关系、预后的危险分层与WT1基因表达量的关系、AML各亚型(M1-M7,不包括M3)与WT1基因表达的关系。本研究中,所有病人WT1基因实时定量PCR检测由北京海斯特医学检验机构测定,利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样本中WT1基因的m RNA表达量,WT1的表达水平以WT1拷贝数与ABL拷贝数的比值乘以104表示,检出WT1拷贝即认为是阳性。结果:(1)144例患者均接受过化疗,包括化疗后缓解者59例,化疗后未缓解者39例,复发难治者46例;其中气血两虚证20例(缓解13例,未缓解5例,复发难治2例),气阴两虚证23例(缓解21例,未缓解2例);热毒炽盛证28例(未缓解7例,复发难治21例),毒瘀互结证患者8例(未缓解2例,复发难治6例);正虚邪实证65例(缓解25例,未缓解23例,复发难治17例),其中虚实相间证的患者数最多,而仅表现为虚证(气血两虚证或气阴两虚证)或实证(热毒炽盛证或毒瘀互结证)的患者数相对较少。(2)统计144例AML患者,男性患者64例,占44.4%,女性患者80例,占55.6%,男:女=4:5。对各组中医证型的性别进行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本研究认为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性别无相关性。(3)144例AML患者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79岁,中位年龄用M±Q标示为56±11岁,将全部患者按年龄段分为三组:18岁-39岁(20例),40岁-59岁(66例),≥60岁(58例),统计各年龄组患者WT1基因表达量,发现AML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相关(P<0.05)。在18-39岁患者中,气阴两虚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气血两虚证与正虚邪实证比例相当;在40-59岁患者中,正虚邪实证例数最多,占总数50%,其次为热毒炽盛证,为22.7%,气血两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相当,毒瘀互结证例数最少;在≥60岁患者中,正虚邪实证比例最高,为44.8%,热毒炽盛证次之,其余三证例数相当。(4)分析各年龄组患者WT1基因的表达情况,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各年龄阶段与WT1基因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将各年龄组两两比较,18-39岁组与40-59岁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0-59岁患者WT1基因中位表达量高于18-39岁患者;18-39岁与≥60岁患者相比较,≥60岁组患者中位表达水平较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59岁与≥60岁组相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AML各亚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关系中,经统计分析,WT1表达水平在AML亚型中分布不同(P<0.05)。将AML各亚型进行两两比较,仅M1与M5、M2与M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5患者WT1表达水平高于M1组与M2组,而在其余各组的两两比较中,在本次研究中均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统计各危险分层组中WT1基因表达量,WT1基因表达水平与疾病危险分层有关(P<0.05)。高危组WT1基因表达量高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的WT1表达水平亦高于低危组(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WT1基因在高危组及中危组中表达水平较高,而在低危组中表达水平相对较低。AML不同危险分层提示不同的预后,因此,WT1基因表达水平高者预后较差,而表达量低者预后相对较好。(7)在AML的疾病预后分层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中,气血两虚证与气阴两虚证的低危患者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85.0%、82.6%,中危组与高危组患者数极少;在热毒炽盛证与毒瘀互结证中高危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0.7%、62.5%;在正虚邪实证中,中危组患者例数最多,所占比例为40.0%。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得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ML患者5种中医证型与疾病危险分层相关。(8)统计5个中医证型组WT1基因的m RNA表达量,5组WT1基因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中医证型分布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相关。进一步进行5组中医证型非参数检验后的两两比较,发现热毒炽盛证及毒瘀互结证患者WT1基因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正虚邪实证,而气血两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患者WT1基因表达水平最低。结论:AML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性别无相关性,与患者年龄、AML亚型、WT1表达水平及AML危险分层相关,老年患者WT1基因表达量高,M5患者WT1表达水平高于M1组与M2组;WT1基因表达量与AML危险分层也表现出相关性,而疾病危险分层往往提示着不同的预后结果,因此AML中医证型及WT1表达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着预后,其中,热毒炽盛证、毒瘀互结证预后差,WT1表达水平高者预后差;本研究对AML中医辨证治疗的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王梦亚[8](2020)在《升麻鳖甲汤加减方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血液系统疾病,表现为白血病干细胞的恶性增殖而导致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受抑,从而引起一系列全身多脏器功能受累。具有较高的异质性,死亡率高,预后不良。目前的主要治疗多以标准化的化疗方案、造血干细胞为主,后者是潜在性治愈白血病的有效方案,近年来免疫疗法的研究也在进一步开展。研究表明,血管新生在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骨内膜存在的广泛血管网供给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以及进一步分化,病理状态下,白血病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刺激生长因子的失衡进而导致病理性血管的形成,影响疾病的化疗敏感性及预后,增加耐药几率,同时会提高并发症的发病几率。升麻鳖甲汤原方来源于《金匮要略·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目前临床已用于皮肤病、免疫组织疾病等疾病治疗中,临床数据显示其具有调节免疫、抗炎等作用。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我们通过对升麻鳖甲汤原方进行加减后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疗后不良事件(如造血受抑、免疫缺陷、胃肠道反应等)的发生率,提高化疗有效率,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本课题组在前期的实验研究中表明升麻鳖甲汤加减方(ShengMa BieJia Decoction,SMBJD)在荷瘤鼠体内具有抑制移植瘤生长的作用,体外研究显示其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具有细胞毒性作用,且通过MAPK通路诱导AML细胞的凋亡。鉴于白血病发病机制与血管新生之间的联系,本研究拟探讨SMBJD的抗白血病作用是否与其在AML中的抗血管新生作用有关,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研究通过鸡胚尿囊膜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SMBJD对体内微血管密度的影响;通过构建HL60荷瘤鼠模型研究不同浓度SMBJD对小鼠移植瘤瘤体组织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WB)和聚合酶链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SMBJD介导抗血管新生的相关因素表达。2.体外实验研究高压液相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升麻鳖甲汤加减方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利用MTT实验分别检测SMBJD对HUVECs和AML细胞株的细胞活性影响,根据结果提取经SMBJD干预AML细胞后无细胞毒性的药物浓度培养AML细胞提取上清液即为条件培养基(conditional medium,CM),MTT法检测CM对HUVECs的细胞活性影响;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和体外管腔形成实验分别观察经SMBJD和条件培养基干预后的HUVECs的趋化、迁移及体外成管能力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AML细胞的VEGF分泌表达情况;利用WB和PCR技术检测相关蛋白和mRNA的变化。研究结果1.体内实验结果荷瘤鼠实验观察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SMBJD(20,40,80 g/kg)对荷瘤小鼠体重的影响组间无明显差异,瘤体体积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给药组与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标记结果中CD31和VEGFR2表达的受抑制,且抑制程度与给药浓度成正相关。鸡胚尿囊膜试验中证实,SMBJD对于体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具有削弱作用,且随着浓度增加而削弱作用逐渐增强。2.体外实验结果升麻鳖甲汤加减方HPLC结果显示,其中的有效成分分别为甘草苷(liquiritin),阿魏酸(ferulic acid),升麻素(cimifugin),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和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细胞增殖活性检测结果显示,SMBJD在所给药剂量范围内(2,4,8 mg/mL)对HUVECs和AML细胞系均无明显细胞毒性。因此均选取2,4,8 mg/mL三个浓度作为后续实验的给药浓度。在非细胞毒性药物浓度的作用下,SMBJD干预后的HUVECs的迁移、趋化和体外成管能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该抑制作用在8 mg/mL最为显着。无细胞毒性的SMBJD干预后的AML细胞培养上清即CM,对HUVECs亦无明显细胞毒性,但是削弱了 HUVECs的迁移、趋化和成管能力;ELISA结果显示,非毒性浓度的SMBJD抑制了 AML细胞系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o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分泌。经内皮细胞刺激因子—VEGF165刺激后的HUVECs在SMBJD干预后,呈现出与给药浓度正相关的活性抑制,且这种抑制作用与不经VEGF165刺激相比有所下降;划痕、Transwell实验、体外管腔形成实验也受到抑制;WB和PCR结果均显示出,无论是SMBJD干预、VEGF165刺激还是条件培养基培养的HUVECs,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o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及 mRNA 的表达均受到负向调节作用,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另外,信号通路相关的PI3K、AKT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和mRNA的调控也受到负导向作用,其中8 mg/mL的作用更显着。研究结论1.SMBJD体内具有减少鸡胚尿囊膜微血管密度的作用,下调荷瘤鼠模型瘤体组织中VEGF、VEGFR2和mRNA,以及免疫标记CD31、VEGFR2的表达;2.SMBJD体外抑制HUVECs的生理功能,抑制AML细胞中VEGF的分泌;3.条件培养基干预后的HUVECs,随条件培养基中SMBJD浓度的提升,VEGF、VEGFR2、P13K和AKT磷酸化蛋白以及mRNA的表达下降;4.SMBJD的抗血管新生作用的潜在机制可能与负调控AML细胞中VEGF的水平和PI3K/AKT通路有关。
沈明月[9](2019)在《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干预KG-1a人白血病细胞线粒体氧化呼吸与能量代谢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KG-1a细胞株建立人急性髓系白血病体外模型,研究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干预线粒体氧化呼吸与能量代谢以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通过研究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对KG-1a细胞线粒体凋亡相关因子的调控作用,验证芪莲益髓清毒颗粒与线粒体结构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芪莲益髓清毒颗粒诱导线粒体凋亡途径及其他相关信号通路。采用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并进行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分析,为确定相关药物治疗靶点提供有力依据。方法:1.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检测芪莲益髓清毒颗粒中有效成分,借助生信分析预测药物可能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靶点。2.培养人白血病KG-1 a细胞作为体外研究平台,CCK8法筛选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干预细胞的有效浓度和作用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学改变,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水平、线粒体膜电位、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人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活性来观察中药对KG-1a细胞株氧化呼吸功能的影响。seahorse XF24细胞线粒体压力测试,检测细胞能量代谢受到重要的影响。3.高通量基因测序,GO和KEGG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干预人白血病细胞凋亡相关机制。4.micro RNA转染,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通路相关凋亡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检测线粒体凋亡相关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LC-MS共检测到芪莲益髓清毒颗粒中有9580个物质峰,其中代谢物数量为3336,通过富集分析,有效成分与调节炎症、氧化应激以及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2.CCK8法筛选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干预KG-1a细胞的有效时间和浓度为0.2mg/mL,24h,药物干预后线粒体活性氧簇水平提高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Ⅱ、Ⅲ、Ⅳ有显着差异,能量代谢显着抑制。3.高通量基因测序筛选得到差异的LncRNA和差异的mRNA,通过靶基因富集和分析,发现中药干预后的白血病细胞组中的通路和靶基因与氧化呼吸和能量代谢有关联,验证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可以通过线粒体途径影响白血病细胞KG-1a的凋亡。4.通过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MicroRNA 125a 转染,促凋亡蛋白 p53、bax、caspase-3、caspase-8 和 caspase-9 的表达增加,而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1的表达减少。结论:1.芪莲益髓清毒颗粒中含有干预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功能的有效成分。2.中药复方颗粒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并对白血病细胞的氧化呼吸和能量代谢有干预作用。3.中药复方可通过NF-κB途径影响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凋亡。
苗振云[10](2019)在《以高三尖杉酯碱为主化疗方案治疗不同中医证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差异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高三尖杉酯碱(HHT)治疗不同中医证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分析中医证型对HHT治疗反应的差异以及对AM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滨院区和下沙院区)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M3除外)患者。根据初诊时中医临床症状,按照我院“急性白血病中医临床路径”,进行辨证分型。观察以HHT为主方案诱导治疗AML患者的疗效指标如血象、缓解率、中医证候积分等:毒副反应指标如骨髓抑制程度、各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记录患者缓解、复发及死亡时间。采用独立t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Kaplan-Meier等多种统计学方法作统计分析。结果1.根据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危险度分层,瘟毒内蕴型中,预后良好13例(54.2%)、预后中等9例(37.5%)、预后不良2例(8.3%);正虚型中,预后良好7例(25.9%)、预后中等15例(55.6%)、预后不良5例(18.5%)。两型患者预后等级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41),提示瘟毒内蕴型较正虚型预后好。2.经HHT诱导治疗2疗程后,瘟毒内蕴型CR21例(87.5%)、PR2例(8.3%)、NR1例(4.2%)。正虚型CR22例(81.5%),PR3例(11.1%)、NR2例(7.4%)。两型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P=0.555)。3.经HHT诱导治疗2疗程后,两型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其疗效评价分别为:瘟毒内蕴型无效1例(4.2%),有效8例(33.3%),显效15例(62.5%),临床痊愈0例(0%);正虚型无效2例(7.4%),有效16例(59.3%),显效9例(33.3%),临床痊愈0例(0%)。两型患者总体中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45),提示瘟毒内蕴型较正虚型中医疗效好。4.骨髓抑制期,瘟毒内蕴型中位NE最低值为0.30(0.00~0.40)×109L-1,中位PLT最低值为13(3~16)×109L-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至>0.5×109L-1的中位时间为14(2~35)d,血小板>20×109L-1的中位时间为14(7~32)d,中位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为12(0~28)U,中位单采血小板输注量为72(22~228)U;正虚型中位NE最低值为0.20(0.00~0.40)×109L-1,中位PLT最低值为11(2~17)×109L-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至>0.5>×109L-1的中位时间为16(3~17)d,血小板>20>×109L-1的中位时间为15(8~38)d,中位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为16(2~30)U,中位单采血小板输注量为90(25~232)U。各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瘟毒内蕴型较正虚型骨髓抑制程度轻。5.比较各不良反应发生率:①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瘟毒内蕴型8例(33.3%);正虚型17例(63.0%);两型皮肤黏膜出血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35),瘟毒内蕴型较低。②恶心呕吐:瘟毒内蕴型10例(41.7%);正虚型19例(70.4%);两型恶心呕吐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39),瘟毒内蕴型较低。③余感染、消化道及颅内出血、肝肾功能损伤、心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瘟毒内蕴型患者对HHT的耐受性更高。6.截至随访时间结束:①瘟毒内蕴型死亡5例(20.8%),1年OS率为84.8%;正虚型死亡8例(29.6%),1年OS率为70.6%。两型患者OS曲线有统计学差异(P=0.033),瘟毒内蕴型1年OS率较正虚型高。②瘟毒内蕴型复发3例(14.3%),1年RFS%为87.0%;正虚型复发5例(22.7%),1年RFS%为63.2%。两型患者RFS曲线有统计学差异(P=0.041),瘟毒内蕴型1年RFS率较正虚型高。提示瘟毒内蕴型患者长期疗效较正虚型好。结论以HHT为主化疗方案治疗AML,瘟毒内蕴型和正虚型的完全缓解率无明显差异,但瘟毒内蕴型中医疗效及长期疗效均好于正虚型,且瘟毒内蕴型对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程度及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正虚型。以上结果均提示瘟毒内蕴型患者对HHT的治疗反应好于正虚型,这与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危险度分层结果相符。本文为临床预测AML患者对HHT治疗反应及预后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BRD4天然抑制剂3’,4’,7, 8-Tetrahydroxyflavone的发现及其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表观遗传概述 |
1.3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 |
1.3.1 组蛋白乙酰化 |
1.3.2 组蛋白磷酸化 |
1.3.3 组蛋白甲基化 |
1.4 Bromodomains家族蛋白概述 |
1.5 研究BET亚家族及BRD4的意义 |
1.6 BET亚家族蛋白抑制剂研究进展 |
1.7 天然化合物的优势及开发 |
1.8 台湾相思及其活性成分3',4',7,8-Tetrahydroxyflavone的相关研究 |
1.9 急性髓系白血病在表观遗传方面的进展 |
1.10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BRD4天然抑制剂3478的发现 |
2.1 引言 |
2.2 实验药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AlphaScreen Assay |
2.3.2 AlphaScreen Counter Assay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筛选出对BRD4-BD1具有较好活性的天然化合物3478 |
2.4.2 3478对BRD4-BD2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
2.4.3 AlphaScreen Counter Assay验证筛选结果是可信的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3478体外对MV4-11细胞生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药物及细胞株 |
3.2.2 实验耗材 |
3.2.3 实验试剂 |
3.2.4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的培养 |
3.3.2 细胞增殖试验 |
3.3.3 细胞凋亡试验 |
3.3.4 Western blot检测MV4-11细胞中BRD4以及c-Myc的表达水平 |
3.3.5 数据处理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BRD4在MV4-11细胞中显着高表达 |
3.4.2 3478对MV4-11细胞生长的影响 |
3.4.3 3478对MV4-11细胞生长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3478体内抑制MV4-11皮下移植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药物 |
4.2.2 实验细胞 |
4.2.3 实验动物 |
4.2.4 实验耗材、试剂及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的培养 |
4.3.2 人髓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MV4-11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4.3.3 各实验组给药处理 |
4.3.4 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中BRD4蛋白以及肿瘤因子c-Myc的水平 |
4.3.5 免疫荧光检测瘤组织中c-Myc的表达 |
4.3.6 qRT-PCR检测瘤组织中c-Myc的mRNA水平 |
4.3.7 数据处理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各组小鼠生长状况观察 |
4.4.2 各组小鼠瘤组织生长状况观察 |
4.4.3 瘤组织取材及观察 |
4.4.4 3478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4.4.5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478对瘤组织中c-Myc mRNA的影响 |
4.4.6 免疫荧光法检测3478对瘤组织中肿瘤标志物c-Myc的影响 |
4.4.7 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中BRD4、c-Myc蛋白表达水平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3478与BRD4蛋白共晶结构的解析及其抑制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质粒及菌株 |
5.2.2 化学试剂及耗材 |
5.2.3 试剂盒 |
5.2.4 实验仪器 |
5.2.5 常用溶液及配制方法 |
5.3 实验方法 |
5.3.1 感受态细胞制备方法 |
5.3.2 质粒转化 |
5.3.3 蛋白表达 |
5.3.4 蛋白纯化及检测 |
5.3.5 蛋白质结晶 |
5.3.6 数据收集及结构解析与建模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蛋白质纯化结果 |
5.4.2 3478与BRD4-BD1及BD2复合物晶体 |
5.4.3 X-射线衍射复合物晶体结果 |
5.5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附: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附: 综述 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AML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疗原则 |
1.3 辨证论治 |
2 中医药治疗AML |
2.1 自拟方治疗 |
2.2 中成药治疗 |
2.3 协定处方治疗 |
3 中医药治疗AML的机制研究 |
3.1 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 |
3.2 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 |
3.3 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
3.4 提高机体免疫力、增效减毒 |
3.5 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热敏灸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症状改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研究对象与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剔除或终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 |
2.5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治疗前一般情况分析 |
3.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3 中医疗效比较 |
3.4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3.5 治疗前后血细胞计数变化比较 |
3.6 治疗期间输血情况比较 |
3.7 不良反应 |
4.讨论 |
4.1 热敏灸应用的理论及临床依据 |
4.2 选穴依据 |
4.3 研究结果分析 |
5.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3)低剂量PRF诱导的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自噬与分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中医对白血病的认识与研究 |
二、中药及中药提取物治疗白血病的研究 |
三、自噬在肿瘤中的研究概况 |
四、MEK/ERK信号通路 |
五、NB4细胞 |
第二部分 葛根总黄酮体外诱导NB4细胞自噬与分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药物 |
(一) 实验细胞株 |
(二) 主要试剂及配制 |
(三) 主要仪器设备 |
二、方法与步骤 |
(一) NB4细胞培养和传代 |
(二) 细胞周期的分析实验 |
(三) 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的检测 |
(四) 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 |
(五) 单丹磺酰尸胺(MDC)染色 |
(六) 透射电镜检测细胞自噬形态 |
(七) qReal-time PCR实验 |
(八) Western Blot实验 |
(九) 数据统计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一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芪附扶正合剂联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的疗效分析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西医治疗现状与进展 |
1.标准化疗(强化化疗) |
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3.低强度化疗 |
4.靶向治疗 |
5.免疫治疗 |
参考文献 |
2.当代中医治疗急性白血病概况 |
2.1 关于急性白血病的中医病名 |
2.2 急性白血病的病因病机 |
2.3 “伏邪(毒)”概念的提出 |
2.4 治疗概况 |
2.5.讨论 |
参考文献 |
3.扶正中药在急性白血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中的现状 |
3.1 扶正中药的临床研究 |
3.2 扶正中药的基础研究 |
3.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材料和方法 |
2.1 病例纳入标准 |
2.2 病例排除标准 |
2.3 一般资料 |
2.4 治疗方案 |
2.5 支持治疗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价 |
2.8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近期效果比较 |
3.2 远期效果比较 |
3.3 感染并发症比较 |
4.讨论 |
4.1 芪附扶正合剂组方合理性探讨 |
4.2 芪附扶正合剂取得临床疗效的原因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研究目的 |
2.QFFZD含药血清的制备(实验一)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QFFZD含药血清和Ara-C对HL-60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实验二)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4.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和阿糖胞苷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三)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5.芪附扶正合剂含药血清协同阿糖胞苷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实验四)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缩略词表 |
急性白血病症状分级量化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益气养阴方联合D-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入组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1.5 研究方法 |
1.6 安全性观察指标 |
1.7 疗效评定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分析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4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情况比较 |
2.5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
讨论 |
1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现状分析 |
2 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D-CAG)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分析 |
3 益气养阴方组方基础及科学依据 |
3.1 益气养阴方组成与释义 |
3.2 益气养阴方之单药研究 |
4 结果分析 |
4.1 总体疗效 |
4.2 主要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4.3 中医证候有效率分析 |
4.4 生存质量评价 |
4.5 不良反应分析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和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1. ABC转运体 |
2. 细胞质/核内蛋白 |
3. 细胞凋亡与耐药 |
4 癌相关基因 |
5 其他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诊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 |
2 临床研究 |
3 基础研究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抑制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7)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WT1基因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西医学诊断标准 |
1.4 中医学辨证分型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2 研究步骤 |
2.1 病例收集 |
2.2 资料分析 |
2.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及关系 |
3 中医证型的年龄分布及关系 |
4 AML患者年龄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5 AML各亚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6 AML危险分层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7 AML中医证型与疾病危险分层的关系 |
8 AML中医证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讨论 |
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 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4 AML患者各年龄段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5 AML各亚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6 AML危险分层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7 AML中医证型与疾病危险分层的关系 |
8 AML中医证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西医诊疗进展 |
1 西医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 |
2 中医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WT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
1 WT1基因在AML中的表达 |
2 WT1基因对AML的预后影响 |
3 WT1基因在AML诊疗中的应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升麻鳖甲汤加减方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一、西医研究进展 |
(一)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概况 |
(二) 病因学 |
(三) 分类标准 |
(四) 基因突变及预后 |
(五) 血管新生与血液系统肿瘤的关系 |
(六) 治疗方法 |
二、中医研究进展 |
(一) 中药复方治疗AML |
(二) 中药化合物治疗AML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影响荷瘤小鼠血管新生能力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升麻鳖甲汤加减方抑制HUVECs的功能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干预的AML细胞上清影响HUVECs功能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四部分 升麻鳖甲汤加减方抑制VEGF165刺激的HUVECs功能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五部分 升麻鳖甲汤加减方抑制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9)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干预KG-1a人白血病细胞线粒体氧化呼吸与能量代谢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词 |
引言 |
理论探讨 |
一、中医学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
1 历代医家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
2 现代中医学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
二、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1 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在治疗白血病目前的实验研究思路 |
2 中药复方治疗白血病目前的实验研究思路 |
三、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在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1 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与氧化呼吸功能障碍 |
2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因子 |
3 线粒体DNA |
4 线粒体异常与白血病 |
5 基因通路 |
6 急性髓系白血病生物标志物的国内外研究 |
实验部分 |
一、基于LC-MS的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储存液的物质基础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数据分析 |
4 结论 |
二、QLYSQD诱导人髓性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分析 |
三、QLYSQD对KG-1a细胞株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影响 |
1 实验器材与设备 |
2 主要实验试剂 |
3 透射电镜制片步骤 |
4 观察结果 |
5 讨论 |
四、QLYSQD对KG-1a细胞株线粒体氧化呼吸功能的影响 |
(一) 呼吸链复合体Ⅰ、Ⅱ、Ⅲ、Ⅳ的检测 |
1 实验用品和试剂 |
2 方法 |
3 QLYSQD对KG-1a细胞呼吸链复合体活力值的影响 |
(二) 中药干预KG-1a细胞对线粒体活性氧簇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1 方法 |
2 结果 |
(三) 讨论 |
五、QLYSQD对KG-1a细胞株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的影响 |
(一)XF24线粒体压力测试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六、高通量测序联合分析QLYSQD诱导白血病细胞的凋亡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七、探讨microRNA-125a过表达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一、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二、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线粒体与肿瘤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技查新报告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
(10)以高三尖杉酯碱为主化疗方案治疗不同中医证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病例 |
(一) 诊断标准 |
1. 西医诊断标准 |
2. 危险度分层 |
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1. 纳入标准 |
2. 排除标准 |
3. 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 治疗方案 |
2. 疗效观察指标 |
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一)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二) 两组患者预后等级比较 |
(三)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
1. 西医疗效比较 |
2. 中医疗效比较 |
(四) 安全性指标比较 |
1. 两组骨髓抑制程度比较 |
2. 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 |
(五) 长期疗效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 祖国医学对白血病的研究 |
1. 中医对急性白血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中医对急性白血病辨证分型的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 |
(二) 现代医学对HHT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 |
1. HHT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
2. HHT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
(三) 研究结果分析 |
1. 预后等级差异分析 |
2. 西医疗效差异分析 |
3. 中医疗效差异分析 |
4. 骨髓抑制程度差异分析 |
5.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
6. 长期疗效分析 |
(四)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BRD4天然抑制剂3’,4’,7, 8-Tetrahydroxyflavone的发现及其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机制研究[D]. 李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热敏灸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症状改善的临床研究[D]. 周露.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低剂量PRF诱导的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自噬与分化的作用机制[D]. 李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芪附扶正合剂联合低剂量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的疗效分析及机制研究[D]. 王志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益气养阴方联合D-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疗效观察[D]. 吴艳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D]. 赵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WT1基因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D]. 李紫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升麻鳖甲汤加减方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D]. 王梦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干预KG-1a人白血病细胞线粒体氧化呼吸与能量代谢的机制研究[D]. 沈明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以高三尖杉酯碱为主化疗方案治疗不同中医证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差异研究[D]. 苗振云.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论文; 急性髓性白血病论文; 化疗药物论文; m3白血病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