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圣诞节的由来(搞笑版)(论文文献综述)
祖燕飞[1](2019)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抑郁、焦虑情绪的临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患儿的沟通、社会互动能力上有质的障碍,并且有局限、重复且刻板的行为、活动和兴趣,以上特质会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发展与适应有着不易了解的特性,预后通常也难以预测,容易造成母亲的不确定感。长期的抑郁、焦虑和压力等负性情绪影响母亲对儿童的照顾品质、自身的身心健康甚至家庭的稳定。与一般儿童或有其他障碍儿童的母亲比较,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的生活品质较差。基于文献、理论和数据统计分析,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不良情绪的形成与儿童疾病症状严重程度、疾病的认知、应对方式等方面相关。本研究基于认知理论和情绪情感理论,按照“理论建构—现状评估—机理分析—干预实践”的研究路线,从“应激”、“不确定感”、“亲职压力”、“哀伤”等不同视角着手,综合文献分析、问卷评估、干预训练、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等方法,构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不良情绪干预运作模式,评估儿童父母现状,揭示不良情绪改变的发生条件和变化路径,探索影响母亲抑郁、焦虑的各种因素,研究提升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心理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的方法。整个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对在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就诊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的抑郁情、焦虑情绪、亲职压力和不确定感进行评估和分析。研究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心理状况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明确构成不良情绪和压力的根源。通过统计分析得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的抑郁和焦虑与儿童症状严重程度正相关。其中,家庭月收入3001-5000元、儿童年龄7-12岁、教养方式不一致、夫妻不和睦,父母的亲职压力、抑郁、焦虑情绪最大。儿童症状严重程度和母亲抑郁、焦虑情绪交互作用影响。(2)构建自闭症谱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半结构团体心理干预模式。从抑郁、焦虑以及亲职压力的不同维度设计干预路径并开展实验研究,探索应激、不确定感、亲职压力对母亲的影响,在团体干预过程中发现母亲血压、心率等客观生理指标与不良情绪之间的关系。(3)实验研究个体内隐态度对不良情绪之间的影响。明确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以及训练效果,降低不确定感和应激带来的负面作用。从内在因素,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干预调整。发现通过内隐态度的改变可以改变母亲的不良情绪。(4)构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与母亲同时干预的社交PEERS(Program for the Education and Enrichment of Relational Skills)训练模式。从母亲和儿童两个角度,在心理调整和训练技术学习两个层面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共同干预不但能提高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交能力,更能降低母亲的疾病不确定感和抑郁情绪。为降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和程度,提高母亲的自我效能感和训练技能,本文探讨了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进行心理团体咨询和临床案例咨询的多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半结构化的心理团体咨询和个案咨询,可以显着降低母亲的负面情绪。
陶丽[2](2017)在《师生机体论 ——机体哲学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建构》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师生关系不仅是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手段,也是师生生命的重要构成。然而,在后现代时期的师生关系中,其内在价值失落引发了深刻的实践困境——师生互动冲突频繁、权力博弈激烈、交往过于功利和形式化等。对于师生关系研究而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境不能仅停留于师生关系表面问题的修修补补,而要着重对其内在的价值与精神进行厘清,这就需要从整体上变革师生关系研究的思维范式。不仅如此,从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走向一种过程性和关系性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师生关系研究所体现出来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弥合主客二分认知哲学、填补科学与人文鸿沟的形而上学代表,怀特海机体哲学以其包容性、深邃性和建设性的过程-关系思维独树一帜。以这一视角来审视师生关系这种经验性活动,能够为理解当前的师生关系提供一种深刻的理论视角,为未来理想师生关系的建构指明方向。以机体哲学的视角来审视师生关系,首先意味着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师生有机整体,即“师生机体”。这一概念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本质的、内在的、构成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在师生产生之后作为外在属性派生于师生个体的,而是其得以形成的内在本性,教师和学生内在于这一关系而界定自身。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相互动态生成的关系。其本质不是先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而既定存在,而是二者在互动中共同建构的,师生发展是基于师生内在生长冲动的转变过程。发展性和共生性是其根本特征。在这一概念之下,机体哲学为理解师生关系问题提供了知识、主体、秩序和价值这四重范畴。具体来说,在师生机体中,师生以知识为媒介构筑起来的教学交往活动应被理解为一种智慧养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以友伴和盟友的身份“同游”在求知之路上,追求着一种实践善好最终通达自由与幸福的“整全之知”。这一“整全之知”即是智慧,它起于知识,显于风格,达于自由,代表了最为完满的生活方式,并通过智力习惯和审美能力表现出来。对于师生机体而言,走向活力性知识、关注互动中的浪漫精神、重视学习的机能性情景是实现智慧的关键。在主体要素上,机体哲学呼唤师生机体由师生主客体和师生主体间性这类实体性主体性教育理论走向超体性教育理论。对于师生机体而言,“超体”概念之区别于主客体教育理论的地方在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主体,且是心理极和物理极共同参与的感觉者;区别于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地方在于师生共同构成多样化统一的有机体,奇异性和共生性是其本体构成。这一师生超体理论强调教师在善诱者的角色、学生在自我负责者的角色上作出重点努力。而对于当前师生关系中十分凸显的秩序要素,机体哲学强调师生机体要超越以规训为目的的机械论理性秩序,追求一种“未特化的集合体”美学秩序。后者所意指的是师生在教育学意向的引领下,积极参与互动所生成的丰富性、创造性的和谐美感。这种美感的实现不仅象征的是师生教育学意向的实现,而且象征着师生互动中有序占主导下的人际亲缘状态,还包括师生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冲突。师生在交往时摆脱“科学时间”与“固定空间”的局限,将成为“好人”的“内在秩序”置于逻辑优先,和其他同仁一道创生学校“道德共同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助于实现未特化的集合体。对于表达师生机体根本旨趣的价值范畴,机体哲学强调师生机体要对古代目的论的师生关系与近现代契约型的师生关系进行整合,在“创造性的和谐”理念下实现师生关系价值与目的的统一。“创造性的和谐”是师生以追求真知而达至至善所不断开展与形塑的新的生命形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和谐的构造自我身份的生命实践活动,在根本上与宇宙内在的“道”一致。对于师生机体而言,走向解放旨趣的教师专业身份和自我觉醒的学生身份是创造性的和谐实现的关键。简言之,师生机体即是师生有机体,所表达的是一种作为友伴关系、互摄关系、审美关系和同志关系的最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它具有发展性和共生性两个根本特征,并通过知识、主体、秩序和价值这四重要素表现出来——知识要素上追求智慧、主体要素上追求超体、秩序要素上追求未特化的集合体、价值要素上追求创造性的和谐。由两大特征、四重范畴所构架起来的师生机体概念体系,即是透过机体哲学视角审视师生关系问题所得的思维成果。这一研究对完善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诸如教育主体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研究、课程与教学价值取向研究等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陈家玮[3](2015)在《天涯论坛网络语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又呈现了不同的姿态,论坛就是新时代下网民们形成的一个新的讲话社区,只要有言语交流的地方就有新的词汇、表达方式出现,论坛网络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作为一种新型的汉语语言变体,属于网络用语的论坛网络语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天涯论坛搜集了大量语料,以论坛网络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论坛网络语言的语言特征。研究的直接意义在于通过天涯论坛这个中国最大的网络交流媒介收集最新的论坛网络用语类型,并对其成因和语法结构进行研究。首先,本文从语言的三要素及语言的修辞手法对论坛发展初期的论坛网络语做了举例、描述与分析。在语言的三要素上,从论坛网络语在语音方面、词汇方面、语法方面上的运用做了举例归纳。“潜水”“楼主”“马克”等等这一类论坛初期网络语的出现表现了这个时候的论坛网络语已出具自身独特性。它们大多属于字数相当少的谐音词或者字母词,基本上都属于词的范畴,很少有长的短语或者句子。这个时候的网民们还处于一个网络发展的初、中时期,网民们“看”多于“参与”。其次,本文在共时层面上对最新的论坛网络语进行描写分析,对它的衍生方式的研究,采用了分析归纳法。这时的论坛网络用语的类型越来越多元化,不再像之前仅仅局限在名词上谐音、缩写、比喻等创作手法,渐渐的出现网络短语和句子。不但有文体的改变,还有因为网络语言屏蔽机制所创造出的论坛网络用语。可见,论坛网络用语也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最后,本文总结了论坛网络语有别于其他语言变体的语言特征和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不同于其他网络用语,论坛网络语它虽自身具有论坛网络用语地理空间性,实时性,社会轰动性等特性,但同时它也有大环境中网络用语的复杂多元,创新和传播迅速等特点。论坛给广大网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为网络的互动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论坛,网民们得以更方便的交流,更便捷的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论坛来征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在论坛的交流过程中,无论喜怒哀乐都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也避免了正面的尴尬和冲突等,在论坛中,网民们被赋予了“楼主”“楼上的”“爬墙头的”等身份,这也是论坛文化的一个象征。但是,我们都知道语言是变化发展的,甚至是会消亡的。对于论坛网络语,我们现在只能将之归之于“社会方言”的范畴。任何一个新词的产生都是约定俗成并经使用者共同认可的。那么论坛网络用语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一样,它有其自身产生的基础。能否被大众接受,需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不是无视或者敌视它就能改变的。
潘燕敏[4](2015)在《城乡结合地区一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家庭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阅读是获取知识、信息最重要的基本途径,是人类获取思想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民族文化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培养低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国民阅读量不高,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孩子在青少年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无论是阅读的数量还是质量,都亟需改善。即使同一个国家,城市家庭的孩子阅读情况较好,城乡结合地区家庭孩子的阅读现状普遍不如城市家庭的孩子;在农村的家庭中,孩子的阅读现状与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又不一样。论文立足于家庭对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作用,选取城乡结合地区一年级孩子的家长作为探究切入点,历时两年多的调查、采访、通过对家长和孩子的调查、访谈,对教师的采访,以及对孩子读书的观察等方式,收集大量的资料,通过分析研究,旨在了解城乡结合地区的家庭对一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的现状,研究其存在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有效对策。论文首先梳理国内外儿童的阅读现状、家长陪伴孩子阅读的现状,对孩子进行阅读指导的方法等。阐述培养阅读兴趣的必要性;接着对城乡结合地区——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周边小学的学生家庭进行调查,分别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旨在了解这一地区一年级学生的阅读现状,深入探究阅读在家庭中的实施情况,家长所持的阅读观念,以及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做法。接着进一步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提出影响阅读兴趣的因素及阅读指导的原则。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阅读兴趣的培养行为策略。通过四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科学有效的策略和建议: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情感的形成、让阅读变成“悦读”四方面。最后紧密结合所提出的策略,对城乡结合地区三个代表家庭实施的阅读实例进行详实的记录。并对案例进行剖析,结合策略分析具体的操作方法。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进行研究,企图探讨家庭有效的阅读兴趣培养方法,为城乡结合地区的家庭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
华彦娟[5](2014)在《成就动机和幽默感视角下大学生交往类型与问题形成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从大学生的文本分析和前期访谈出发,了解了大学生交往当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学生交往状态”的研究。本文采用心理理论、冲突解决、合作、幽默感和成就动机的情境投射测验测查57名大学生,根据被试对测验题目的反应,从心理理论、冲突解决和合作三个维度区分大学的交往状态,并从成就动机和幽默感的视角探讨大学生交往类型的心理状态和交往问题形成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交往状态分为善交往、直接表达、压抑和攻击类型。善交往类型的个体具有三重视角的心理理论,采取沟通或包容的方式解决人际冲突,并出现较高的合作行为;直接表达类型的个体具有两重视角的心理理论,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解决冲突,并出现较高的合作行为;压抑类型的个体具有单一视角心理理论,采取压抑的方式解决冲突,并出现顺从他人的合作行为;攻击类型的个体具有单一视角的心理理论,采取吵架、避免交谈等方式解决冲突,并出现强制性的合作行为。就成就动机的角度而言,善交往和直接表达类型的个体倾向于高任务卷入,压抑类型倾向于低任务卷入,攻击类型倾向于高自我卷入和低自我卷入。就幽默感的角度而言,善交往类型具有幽默的双重意识;压抑和攻击类型的个体感受不到幽默,前者倾向于将幽默理解为“自责”,而后者倾向于将幽默理解为“受责”;直接表达类型的个体在理解不同情境幽默上没有统一的倾向性。就交往类型的个体发展趋势而言,善交往类型的个体的交往状态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系统,而压抑和攻击类型的个体则要借助外力转变交往状态的发展方向。
年颖[6](2014)在《手机短信写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于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文化境域之中,以大量具体的手机短信文本为研究对象,力图从写作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手机短信的写作规律。全文共五个部分,包括绪论、三个章节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选题的研究对象与价值,认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手机短信已成为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而对国内外学界虽然对此有较广泛的关注和多元化的探讨,但相关研究成果尚不成体系,显得比较浅显。第一章从手机短信篇幅的确认立足,认为要写好手机短信需要先从篇幅上把握手机短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继而指出压缩法、省略法、符号法是三种行之有效的叙事策略。第二章从手机短信体式的把握着眼,结合一些手机短信文本的具体表现程式,在抒情类、叙事类、应用类等三大类别中分别论说了具体类别中应该运用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第三章从手机短信价值的诉求出发,审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这一媒体平台进行文字狂欢的现象,指出资讯传递、喜庆祝福、情绪宣泄当为短信写作基本的价值诉求。结语部分则对手机短信的写作风格结语了概括性描述,认为短信尽管受到垃圾短信、黄色短信、诈骗短信等歪风邪气的影响,遇到了一些尴尬、坎坷和阻力,但作为人际交流宠儿,手机短信写作依然将充满魅力。总之,本文在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手机短信的写作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观点和浅显看法。
杨华,关妹然[7](2012)在《英国人的红鼻子和绿帽子》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3月13日,我们在伦敦第一次遇到了"红鼻子日"(Red Nose Day)。当时,英国的大街上有许多人在叫卖一种圆形的塑料红鼻子道具,一个一英镑。看到满大街许多英国人戴着红鼻子道具甚至染红自己头发,很是好奇:在这个以盛产绅士淑女的国度里,那些平时风度翩翩的人们怎么都在同一时间扮成了马戏团的小丑?难道这是英国除诺丁山狂欢节(Notting Hill Carival)之外的另一个狂欢节?带着疑问,问了学校里的英国老师才知道这个类似狂欢节的"红鼻子日"大有文章:每个红
郜亚楠[8](2012)在《卡通总动员 ——新世纪好莱坞卡通大片的文化阐释》文中提出自从詹姆斯·斯图尔特·布莱克顿于1907年完成逐格拍摄的第一部卡通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后,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野,美国卡通片的历史由此开始。卡通片以其独特的艺术品格逐渐在纷繁复杂的类型电影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不断剖离出卡通自身有别于电影、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的本体性形态特征。一个世纪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卡通电影人的不懈追求与努力经营,卡通电影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层面——卡通大片时代的来临。整片论文的写作始终围绕着新世纪的好莱坞卡通大片,对近十余年来好莱坞的卡通大片文本进行系统地梳理,依据卡通大片特有的审美特征对日益显性的卡通文化现象做出深入地探讨,结合当下“戏谑、重构、碎片化、娱乐化、消费主义”等符号标签,阐释后现代语境中好莱坞卡通大片的文化内涵。因此,通过对新世纪好莱坞卡通大片审美特征的探寻来确立后现代语境中的卡通文化显现便是论文不懈努力的目标。围绕这一中心议题,整篇论文的总体框架如下:绪论:包括本文的研究缘起、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对象的界定以及与本论题相关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第一章:新世纪好莱坞卡通大片概观。这一部分主要是结合相关的电影理论对新世纪以来好莱坞出品的卡通大片做出系统地梳理。包括卡通类型片的源流、近十年来卡通大片的述评以及基于不同研究角度的详细分类。第二章:新世纪好莱坞卡通大片的审美特征。这一部分总结出“高概念”电影模式下卡通大片本体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艺术特性。为了使抽象的论述更为具体更为详尽,本章节特选取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卡通大片,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将卡通大片的审美特征融合进具体案例中,促成本论述的完成。第三章:新世纪好莱坞卡通大片的文化内涵。这一部分探讨后现代语境下好莱坞卡通大片的文化显现。将卡通大片的审美现象以及卡通本体的艺术品格和后现代的文化特征相结合,阐释好莱坞卡通大片在后现代文化范畴里的内向及外延表现。
赵春香[9](2012)在《浅谈快乐英语教学的创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底子薄,学生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以及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学应该采用各种方法给英语教学注入快乐因子,使课堂变成学生的快乐天堂。本文将对愉快教学法加以探讨研究,从而使课堂爆发出艺术的魅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杨玉霞[10](2011)在《情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情感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二、圣诞节的由来(搞笑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圣诞节的由来(搞笑版)(论文提纲范文)
(1)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抑郁、焦虑情绪的临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自闭症谱系障碍 |
1.1 自闭症谱系障碍概念的发展与诊断 |
1.2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筛查、辅助诊断工具 |
1.3 自闭症谱系障碍患病率及人数 |
2.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情绪和压力相关研究 |
2.1 抑郁和焦虑情绪 |
2.2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抑郁、焦虑情绪相关研究 |
2.3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照顾者压力相关研究 |
3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的心理干预研究 |
4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干预相关研究 |
4.1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干预方法的发展 |
4.2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干预有效性的研究 |
5 行动研究 |
5.1 行动研究的起源 |
5.2 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目的 |
5.3 行动研究的过程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构想 |
1 干预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
1.1 干预理论研究的局限 |
1.2 干预方法的局限 |
1.3 干预实践研究的局限 |
1.4 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干预研究匮乏 |
2 问题提出 |
3 研究设计 |
4 研究假设 |
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5.1 研究逻辑和研究框架 |
5.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5.3 研究方法 |
6 研究对象 |
7 研究意义 |
7.1 理论意义 |
7.2 实践意义 |
8 预期创新 |
8.1 理论创新 |
8.2 实践创新 |
第三部分 评估分析及干预研究 |
研究一: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情绪与压力现状评估研究 |
1.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不良情绪现状评估 |
1.1 研究工具 |
1.2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行为症状、父母抑郁、焦虑情绪数据统计分析 |
1.3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相关分析 |
1.4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行为、症状、母亲情绪与亲职压力回归分析研究 |
2.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人口学资料、情绪、亲职压力分析结论 |
2.1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情绪、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结论 |
2.2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亲职压力情况总结 |
2.3 研究结论 |
2.4 讨论 |
研究二: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内隐态度实验研究 |
1.内隐态度相关研究 |
1.1 内隐态度的定义及理论 |
1.2 病耻感与消极内隐态度 |
1.3 情绪调节与内隐态度 |
2.内隐态度的改变研究 |
2.1 内隐态度的认知加工模型 |
2.2 内隐态度的改变 |
3.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3.3 研究假设 |
4.研究对象 |
5.研究工具 |
5.1 实验一: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单类内隐联想测验调查 |
5.2 评估工具 |
6.研究过程 |
7.研究结果 |
7.1 研究对象人口统计学资料 |
7.2 母亲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数据分析 |
8.研究结论 |
9.讨论 |
研究三: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的抑郁、焦虑情绪团体干预与历程分析研究 |
1.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情绪团体一、团体二研究 |
1.1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策略 |
1.2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团体心理辅导 |
1.3 结果分析 |
1.4 实验二情绪干预团体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内隐态度的影响 |
2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情绪团体三研究 |
2.1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团体三基本信息 |
2.2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团体三情绪变化结果 |
2.3 .团体三母亲在不同时间段的生理指标变化 |
3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团体一、团体二与团体三分析结论 |
3.1 团体一与团体二对比分析 |
3.2 团体一与团体三母亲情绪指标对比研究 |
3.3 团体二与团体三母亲情绪指标对比研究 |
3.4 团体一、团体二与团体三母亲的亲职压力指标差值比较分析 |
4 自闭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情绪干预团体历程分析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4.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结果 |
5 研究结论 |
6.讨论 |
6.1 情绪、认知、行为改变历程 |
6.2 同质性团体干预有效因子 |
6.3 多元文化的背景因素 |
研究四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社交训练干预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假设 |
3.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工具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基本信息 |
4.2 社交训练团体母亲情绪、儿童行为症状统计结果 |
4.3 实验三社交训练团体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内隐态度影响分析 |
4.4 社交训练团体对母亲情绪变化的影响 |
4.5 社交训练团体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效果 |
4.6 社交训练团体对母亲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
4.7 社交训练团体对母亲亲职压力的前后测对比检验 |
4.8 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内隐态度的差异分析 |
4.9 社交训练团体对母亲内隐态度前、后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情绪团体和社交团体的对比分析 |
5.1 情绪团体和社交团体对母亲内隐态度的对比分析 |
5.2 情绪团体和社交团体对母亲情绪状况的对比分析 |
5.3 情绪训练和社交训练对母亲亲职压力的影响分析 |
5.5 实验四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子社交互动干预脑间同步研究 |
6 结论 |
7 讨论 |
研究五 上海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个案心理咨询研究 |
1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个案心理咨询研究 |
1.1 一例焦虑、抑郁情绪的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母亲个案咨询分析 |
1.2 一例有自伤行为自闭症儿童、母亲的亲子游戏疗法个案咨询分析 |
2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个案咨询结论与讨论 |
第四部分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抑郁、焦虑情绪的研究创新、局限与展望 |
1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 |
2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五部分 总结论 |
一.研究回顾和现状调查 |
二.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抑郁焦虑情绪临床干预研究 |
三.实验研究 |
第六部分 总讨论 |
1.关于本研究的干预思路 |
2.关于本论文的实验研究 |
3.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的负性情绪干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师生机体论 ——机体哲学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六、机体哲学作为方法论的适切性 |
第一章 师生机体的意蕴 |
一、师生机体的内涵 |
(一)机体 |
(二)师生机体 |
二、师生机体的根本特征 |
(一)发展性 |
(二)共生性 |
三、师生机体的意义 |
第二章 师生机体的范畴 |
一、师生机体范畴的由来 |
二、师生机体范畴的构成 |
(一)知识 |
(二)主体 |
(三)秩序 |
(四)价值 |
三、师生机体范畴间的关系 |
第三章 师生机体的知识诉求:由知识走向智慧 |
一、历史的钩沉:师生机体与知识的关系 |
(一)知识学习追求的是整全之知 |
(二)知识学习是师生的“同游”之旅 |
(三)师生从“记问之学”走向“智慧之学” |
二、智慧:师生机体的知识意蕴 |
(一)智慧的含义 |
(二)智慧的特征 |
三、师生机体中智慧实现的关键 |
(一)走向活力性知识 |
(二)关注儿童的浪漫精神 |
(三)重视学习的机能性情景 |
第四章 师生机体的主体表达:由实体走向超体 |
一、作为一个范畴:教育主体的确立与深化 |
(一)师生主客体之争:基于理性原则的个体性主体性教育理论 |
(二)师生主体间性: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理论 |
(三)师生超体:对实体性主体性教育的超越 |
二、超体:师生机体的主体意蕴 |
(一)师生是作为感觉者的主体:超体之区别于主客体 |
(二)师生构成多样化统一的有机体:超体之区别于主体间性 |
三、师生超体实现的关键 |
(一)教师之为善诱者 |
(二)学生之为自我负责者 |
第五章 师生机体的秩序建构:由规训走向未特化的集合体 |
一、现实之窘:机械论师生关系的弥漫 |
(一)作为规训的师生互动秩序 |
(二)从机械秩序走向美学秩序:师生机体的秩序 |
二、未特化的集合体:师生机体的秩序意蕴 |
(一)未特化的集合体的含义 |
(二)未特化的集合体的特征 |
三、未特化的集合体实现的关键 |
(一)“科学时间”与“固定空间”的超越 |
(二)师生“内在秩序”的逻辑优先 |
(三)学校作为“道德共同体”的创生 |
第六章 师生机体的价值创造:由契约走向创造性的和谐 |
一、价值与目的的合分:师生关系的价值变迁 |
(一)古代:作为目的的师生关系 |
(二)近现代:作为契约的师生关系 |
(三)走向机体论:作为价值与目的统一的师生关系 |
二、创造性的和谐:师生机体的价值意蕴 |
(一)创造性的和谐的意蕴 |
(二)创造性的和谐的特征 |
三、创造性的和谐实现的关键 |
(一)走向解放旨趣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 |
(二)走向自我觉醒的学生身份建构 |
第七章 师生机体的现实图景 |
一、由理论图景走向现实图景 |
(一)精神相遇与智慧养成:师生知识教学中的智慧图景 |
(二)个性张扬与生命共存:师生主体生成中的超体图景 |
(三)返璞归真与美学和谐:师生秩序建构中的未特化的集合体图景 |
二、迈向创造性的和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天涯论坛网络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对象及意义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2章 论坛网络用语的产生 |
2.1 点击率的需要 |
2.2 交流的需要 |
第3章 论坛发展初期网络用语的类型 |
3.1 论坛网络用语在语音方面的用法 |
3.1.1 数字谐音代替汉字 |
3.1.2 汉字音译英语 |
3.1.3 汉字之间的谐音 |
3.1.4 方言谐音 |
3.1.5 摹声 |
3.2 论坛网络用语在词汇方面的运用 |
3.2.1 拼音缩写词 |
3.2.2 英文的字母缩写形式 |
3.2.3 旧词新用 |
3.3 论坛网络用语在语法方面的应用 |
3.4 论坛用语在修辞手法上的运用 |
3.4.1 比拟 |
3.4.2 比喻 |
第4章 论坛新增网络用语类型 |
4.1 取音节的声母造句使文字雅化 |
4.2 反切造词法 |
4.3 同音或谐音字替代使含蓄化 |
4.3.1 特殊词语“委婉化” |
4.3.2 表感情色彩谐音网络词 |
4.4 改自于小说或影视作品中的用语 |
4.4.1 原文原句类 |
4.4.2 明星语录流行类 |
4.5 网络内涵词 |
4.5.1 网络四字成语 |
4.5.2 缩略性三音节词类型 |
4.6 表动作类网络用语 |
4.7 游戏和动漫术语网络用词 |
4.8 XX狗XX党XX宅 |
4.9 模仿文体类 |
4.10 论坛回复类 |
4.11 论坛网络管制类 |
4.11.1 屏蔽类引申其他词代替 |
4.11.2 政治敏感词类 |
第5章 社区网络用语个性与共性的对比研究 |
5.1 论坛网络用语的特点 |
5.1.1 地理空间性(归属感) |
5.1.2 实时交流性 |
5.1.3 话题性 |
5.1.4 社会轰动性 |
5.1.5 板块用词区别性 |
5.1.6 调侃性 |
5.2 网络用语总的特点 |
5.2.1 复杂多元性 |
5.2.2 创新活泼性 |
5.2.3 传播迅速性 |
5.3 个性与共性的对比 |
第6章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城乡结合地区一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家庭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研究价值 |
1.3 概念界定 |
1.3.1 阅读 |
1.3.2 阅读兴趣 |
1.3.3 亲子阅读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对儿童阅读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外对儿童阅读的关注和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设计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设计 |
2 培养阅读兴趣的必要性 |
2.1 阅读的价值 |
2.2 低年级阅读的意义和目标 |
2.2.1 培养非智力因素 |
2.2.2 培养智力的发展 |
2.2.3 构建基础知识结构 |
2.3 低年级孩子的阅读现状与误区 |
2.3.1 低年级孩子的阅读现状 |
2.3.2 低年级孩子的阅读误区 |
3 城乡结合地区一年级孩子的阅读现状调查分析 |
3.1 白云区太和镇一年级孩子阅读现状的调查 |
3.1.1 问卷调查的结果 |
3.1.2 白云区太和镇一年级学生阅读的状况 |
3.2 白云区太和镇家长对一年级子女阅读兴趣的培养情况调查 |
3.2.1 问卷调查的结果 |
3.2.2 访谈调查的结果 |
3.3 父母培养子女阅读兴趣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
3.3.1 缺乏对阅读活动的真正含义的理解 |
3.3.2 缺乏指导阅读的知识和能力 |
3.3.3 阅读量不足和阅读材料单一 |
4 城乡结合地区的家庭培养一年级子女阅读兴趣的影响因素 |
4.1 家庭的因素 |
4.2 孩子自身因素 |
4.3 学校的因素 |
4.4 影响阅读兴趣的原则 |
4.4.1 耐心原则 |
4.4.2 非功利心原则 |
4.4.3 恒心原则 |
5 城乡结合地区家庭培养子女阅读兴趣的有效行为策略 |
5.1 营造阅读氛围,形成阅读环境 |
5.2 结合阅读需要,善于选择材料 |
5.3 掌握阅读方法,激发阅读情感 |
5.4 采取多样阅读,使阅读成“悦读” |
6 城乡结合地区家庭有效培养子女阅读兴趣的实践分析 |
6.1 行动实践一 |
6.2 行动实践二 |
6.3 行动实践三 |
7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成就动机和幽默感视角下大学生交往类型与问题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幽默研究 |
1.2.2 心理理论研究 |
1.2.3 冲突解决研究 |
1.2.4 合作研究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构思和目标 |
2.2 研究框架 |
2.3 研究步骤 |
2.3.1 前期调查 |
2.3.2 投射测验设计 |
2.3.3 投射施测 |
2.3.4 提炼编码准则 |
2.4 数据处理说明 |
3 结果分析 |
3.1 前期调查结果分析 |
3.1.1 交往作业分析 |
3.1.2 访谈结果分析 |
3.2 交往状态投射结果分析 |
3.2.1 心理理论投射测验 |
3.2.2 冲突解决投射测验 |
3.2.3 合作投射测验 |
3.2.4 评分者一致性 |
3.2.5 交往状态聚类分析 |
3.2.6 交往类型分析 |
3.3 成就动机投射反应结果分析 |
3.3.1 评分者一致性 |
3.3.2 各交往类型被试成就动机投射反应比较 |
3.4 幽默感反应结果分析 |
3.4.1 评分者一致性 |
3.4.2 各交往类型被试的幽默感反应比较 |
3.5 交往类型与成就动机、幽默感的关系 |
3.5.1 成就动机及幽默感总体分析 |
3.5.2 交往类型与幽默感及成就动机的相关性分析 |
3.6 多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4 讨论 |
4.1 大学生交往状态 |
4.1.1 善交往类型特征 |
4.1.2 压抑类型特征 |
4.1.3 直接表达类型特征 |
4.1.4 攻击类型特征 |
4.2 交往状态与幽默的关系 |
4.3 交往状态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
4.4 交往类型的发展趋势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投射反应汇总表 |
附录2:文本分析 |
附录3:投射测验题目 |
后记 |
(6)手机短信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手机短信写作篇幅的确认 |
第一节 压缩法 |
第二节 省略法 |
第三节 符号法 |
第二章 手机短信写作体式的把握 |
第一节 抒情类 |
第二节 叙事类 |
第三节 应用类 |
第三章 手机短信写作价值的诉求 |
第一节 资讯传递 |
第二节 喜庆祝福 |
第三节 情绪宣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篇目以“手机短信”为关键词的硕士论文一览表 |
附录二:篇目以“短信写作”为关键词的期刊论文一览表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8)卡通总动员 ——新世纪好莱坞卡通大片的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一) 好莱坞业内宏观环境的改变 |
(二) 好莱坞卡通制片行业内部格局的完善 |
(三) 好莱坞卡通大片在社会文化影响上的增强 |
(四) 好莱坞卡通大片在电脑技术运用上的成熟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 国内文献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章 新世纪好莱坞卡通大片概观 |
1.1 好莱坞卡通电影源流 |
1.2 新世纪好莱坞卡通大片述评 |
1.3 新世纪好莱坞卡通大片分类 |
1.3.1 按照卡通大片剧作的类型来分 |
1.3.2 按照卡通大片题材的地域性选择来分 |
1.3.3 按照卡通制作形式来分 |
第2章 新世纪好莱坞卡通大片的审美特征 |
2.1 “高概念”与卡通大片 |
2.1.1 类型范式的高度融合 |
2.1.2 文本阅读的全面成人化 |
2.1.3 他性文化元素的再造 |
2.1.4 制作形式的数字化与3D化 |
2.1.5 续集效应的借势造势 |
2.2 从《怪物史莱克1》到《玩具总动员3》看卡通大片审美特征的衍变 |
2.2.1 文本选择价值 |
2.2.2 新世纪好莱坞卡通大片审美特征的衍变 |
第3章 新世纪好莱坞卡通大片的文化内涵 |
3.1 作为显性文化现象的好莱坞卡通大片 |
3.1.1 好莱坞卡通大片文化地位的强化 |
3.1.2 后现代语境中的卡通文化消费 |
3.2 介质论意义上的好莱坞卡通大片 |
3.2.1 绘制性与幻动性 |
3.2.2 双重简约性 |
3.3 新世纪好莱坞卡通大片的后现代美学特征 |
3.3.1 新世纪好莱坞卡通大片对童话原型的消解 |
3.3.2 新世纪好莱坞卡通大片对童话叙事的重构 |
3.3.3 新世纪好莱坞卡通大片对童话寓意的重拟 |
结语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及影像作品 |
(9)浅谈快乐英语教学的创建(论文提纲范文)
1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
1.1 巧妙导入 |
1.2 巧设情景 |
1.3 巧用竞赛 |
1.4 巧玩游戏 |
2 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
3 精心设计课外活动 |
(10)情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情感的内涵 |
二、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
1. 课堂上观察学生听课效果, 适时改变授课内容, 保证学生在精力集中的状态下接收重要信息。 |
2. 利用语言教学的多样化, 借助多媒体的影音效果强化 |
3. 组织各类活动, 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 既锻炼了英语的听说能力, 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
四、圣诞节的由来(搞笑版)(论文参考文献)
- [1]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母亲抑郁、焦虑情绪的临床干预研究[D]. 祖燕飞.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师生机体论 ——机体哲学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建构[D]. 陶丽. 西南大学, 2017(12)
- [3]天涯论坛网络语研究[D]. 陈家玮. 西南大学, 2015(12)
- [4]城乡结合地区一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家庭培养策略研究[D]. 潘燕敏. 四川师范大学, 2015(03)
- [5]成就动机和幽默感视角下大学生交往类型与问题形成研究[D]. 华彦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1)
- [6]手机短信写作研究[D]. 年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7]英国人的红鼻子和绿帽子[J]. 杨华,关妹然. 英语知识, 2012(11)
- [8]卡通总动员 ——新世纪好莱坞卡通大片的文化阐释[D]. 郜亚楠. 西南大学, 2012(09)
- [9]浅谈快乐英语教学的创建[J]. 赵春香.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2(01)
- [10]情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杨玉霞. 语文学刊, 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