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铜矿资源现状及产销形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罗继岩[1](2021)在《金代禁榷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总结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金代的禁榷制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金代的禁榷制度主要借鉴于唐、辽、宋三代,然而在真正的贯彻中又呈现出与历代不同的特点。在金以前的历代禁榷制度中多为盐铁并举,即盐、铁皆为禁榷商品中最重要的两部分,但是金代的禁榷制度中仅以榷盐为主,铁的禁榷仅存在于金初的地方经济体系中,在海陵确立禁榷制度后,铁的禁榷已经不复存在;唐宋时期盛行的榷茶制度在金代则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官商合营的榷盐与榷铜制度中,以政府定价来保证政府收益、限制物价和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属于其首创。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崛起之后积极汲取汉地的制度文化以之完善自己的统治,并因时因地进行调整,形成适应自己发展的制度,这是难能可贵的。本文第一章对学界关于禁榷制度起源于春秋的管子“官山海”还是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营存在的争议进行了考证,得出“官山海”在春秋时确实存在并得到贯彻的结论,由此确定禁榷制度起源于春秋。同时,对不同时期、不同政权禁榷制度的演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从而梳理出金代以前禁榷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指出了不同时期诸政权采取禁榷制度的原因与目的。第二章在对金代禁榷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的论述中,指出在金初地方的经济体系中已经存在部分商品的政府专卖,但并未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经济管理制度,金代作为国家层面的禁榷制度确立于海陵时期。本章还就世宗至宣宗时期禁榷制度的变革以及变革的原因进行了阐述,指出金朝中后期社会的动荡、政府财政的窘迫是促使金朝变革禁榷制度的重要原因。第三章对金代的榷盐制度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在官商合营的禁榷制度中,由政府制定禁榷商品的价格是金代的首创;同时还指出金代的禁榷制度中存在着民族歧视因素。第四章对金代铜、铁等矿产资源的禁榷进行了论述,指出金代的禁榷制度中铁的禁榷仅作为一种经济管理形式存在于金初,在《金史》所载酒、曲、茶、醋、香、矾、丹、锡、铁、盐的榷货十目之外,金、银、铜、碱亦在禁榷范围之内,并对金、银、铜、锡等矿产资源的分布进行了考证,同时分析了各类矿产资源禁榷的特点。第五章对金代关于生活物资类商品酒、茶、香、醋的禁榷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对酒、香的禁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章宗以后频繁调整禁榷制度是为了解决因动荡导致的国用不足问题。第六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金代禁榷制度的特点与影响进行了分析,把金代禁榷制度的基本特征呈现出来。结语部分对研究金代禁榷制度的史学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及本文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方向作出简单的表述。
肖莹颖[2](2021)在《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电力、通信、航天、航空等领域对铜消费需求呈稳步上升的趋势,推动了铜加工行业进一步发展。同时,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产业标准提高、环境保护日益关注,我国铜矿资源依赖海外进口、上下游产业链供应结构不匹配、资源利用率低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创新科研水准远远不足等问题日益严峻,对我国传统铜加工企业造成巨大冲击。鹰潭G铜业公司是一家研发和生产铜基新材料的铜加工企业,主要生产焊料、换向器、铜棒、铜带、铜线等铜产品。该公司位于我国主要的铜产业基地江西省鹰潭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资源、产业等外部环境优势。同时,作为传统的铜加工企业,该公司主要通过粗铜加工等方式获取利润,盈利模式单一。在铜行业出现激烈的内部竞争,铜加工产品呈现同质化的大趋势下,该公司也面临着市场份额占比下降、产品核心技术薄弱、成本控制不足导致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作者将战略管理作为研究方向,选取鹰潭G铜业公司作为本次论文的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选取当地铜产业行业数据、重点企业的相关素材,并合理运用PEST分析、五力模型分析等多种分析模型对鹰潭G铜业公司所处的内外部发展战略环境逐个进行研判。此外,通过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鹰潭G铜业公司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分析对比出最适合鹰潭G铜业公司的战略选择并制定出相应的战略措施,为公司管理者在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扩充思路,提供参考。通过贯彻此次发展战略,便于鹰潭G铜业公司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外部威胁带来的弊端,实现公司稳健长足的发展;同时,为其他中小规模铜加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黄发富[3](2021)在《H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矿业有限公司作为东川民营龙头企业,担负着地方经济发展繁荣的重任和使命,如何准确把握“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是H矿业有限公司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合理的规划对企业否能够实现持续繁荣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作为铜矿行业的上游产业,近年来,H矿业有限公司遇到了发展瓶颈,一方面受到国际铜价走势、下游铜产品需求的制约;同时,受铜矿资源储量减少低,安全生产和环保政策的制约,这些因素是制约H矿业有限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H矿业有限公司要面对新的挑战,赢得主动,就要进行战略规划和思考,及早提出实施计划,赢得市场和发展空间。针对H矿业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多年工作环境的观察和思考,本论文提出了H矿业有限公司战略构想:一是立足实际,实施资源整合战略,扩大原矿资源储量,加大矿山开发和选厂技改,提高原料开采质量;二是实施技改方案,推广尾矿井下填充等新技术,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提高装备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三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拓展产业链;四是节能降耗,建设“绿色矿山”,发展循环经济,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绿色矿山”梦想。本文对H矿业有限公司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内部优劣势到外部机会与威肋、进行全面剖析,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适合H矿业有限公司自身发展实际的战略设想,提出保障措施,促进公司持续发展和壮大。
张琰[4](2020)在《JX铜业公司扩张型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JX铜业集团公司(后文简称JX铜业)成立于1979年7月,经过40年的逐渐发展,已经成为国内铜冶炼行业的领头羊。一个在行业内作为领先者的公司,往往首要任务是保持自身稳定性,控制风险,巩固市场地位。扩张型的企业发展战略必然是伴随风险的,JX铜业为何在此阶段仍然选择此种企业战略?在铜冶炼行业这样一个饱和度高、增量少的市场,它又如何规划自己的实施路径?基于以上两点疑问,再加上希望通过对其的战略评价来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供几点个人认为可行的改进意见,笔者创作了本篇论文。本论文专门针对JX铜业企业扩张战略这一具体案例,实地收集相关资料,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解析了 JX铜业企业扩张的原因,详细解析了此次扩张型战略所规划的实施路径。介绍实施路径时,为清晰明了,分为了资源储备扩张、产能规模扩张、经营领域扩张和国际化四个方面。随后从一致性、协调性、优越性和可行性四方面对其战略进行了评价,并针对存在的各点缺陷提出了改进方案,分为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机制四大块。通过以上分析,主要可以得出四点主要结论,关于JX铜业选择扩张型战略的原因,实施的扩张型战略的类型,对于其此次战略的评价以及可进行的改进。结论之后,笔者也介绍了几点个人的展望以及认为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总体而言,笔者认为JX铜业实施扩张战略案例,对相同或不同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是具备良好的借鉴意义的
曾涛[5](2020)在《中国铜资源供应安全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铜是工业发展重要的原材料,也是重要的国家战略储备资源。目前,我国精炼铜的年消费量超过全球的50%,然而我国铜矿资源并不丰富,需要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70%。铜资源供应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铜工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亟需准确把握国家铜资源供应的安全状况,预判风险,并提出合理措施,对国家经济发展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有其实际意义。首先,从国内供应、进口安全和市场因素三个维度建立中国铜资源供应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共有对外依存度、进口集中度、进口来源国稳定程度、储采比、储量增长潜力、生产增长率、消费强度、消费增速、价格稳定性九个预警指标。在此基础上,对各项预警指标数据历史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指出铜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有进口来源过于集中、海上运输路线存在隐患和铜价格受到牵制三个方面。其次,应用BP神经网络方法,根据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九个神经元完成预测预警研究,并使用训练好的模型对各项预警指标进行预测,得到2019年和2020年的安全程度分别为0.3856、0.3267。同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对预测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对比BP神经网络和灰色预测模型得到的结果,各指标平均误差的绝对值均在10%以内,说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可信,2019-2020年我国铜资源供应安全均处于重警状态。最后,针对未来两年我国铜资源供应安全都将处于危险状态,在我国铜资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提出建立铜资源供应安全预警体系、拓展运输航线、逐步扩大资源外交以及境外投资力度等建议,对分散风险,防范危机有着积极作用。本研究尚有不足,未来的研究中将探索对预警指标设立相应的警限,从而能够根据预警结果对预警指标进行反向追踪,大幅度提高预警的准确程度,同时还能提高预警研究的工作效率。
邱婵媛[6](2020)在《厄立特里亚EMBA DERHO铜多金属矿床特征与资源经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铜矿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和矿产资源之一,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关键阶段,对铜矿的需求量依旧保持较高热度。厄立特里亚Emba Derho铜多金属矿位于阿拉伯-努比亚地盾,显示块状硫化物成因特征,资源量巨大。本论文依托于四川路桥矿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收购的“阿斯马拉多金属矿”项目,通过对矿区的地质勘查资料和资源量的详细核实,研究了矿石选冶性能、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开发利用方案,分析项目开发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评价该项目经济可行性。通过实地对Emba Derho矿床野外调查和勘查工程核实,结合室内补充鉴定以及前人勘查成果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该矿床矿层底板为绢云母绿泥片岩,具有斑状流纹岩、流状角砾岩和长英质碎屑状凝灰岩的残余;矿化带由多层的稠密浸染-块状硫化物矿石,凝灰岩和火山熔岩夹层及重晶石层组成;顶板由枕状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层组成,具明显的绿帘石化-硅化。矿床已控制的矿体形态呈勺形的囊状,矿体长1250m,宽850m,最大控制垂深约500m。矿石结构以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为主,其次见网状结构,包含结构等,矿石构造主体为块状构造,部分为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黄铁矿,见少量黝铜矿、斑铜矿;综合研究认为Emba Derho矿床属于黑矿型块状硫化物(VMS)矿床。矿床开采境界内矿石总量为181,208 kt,矿石量54,535kt,平均品位Cu=0.63%,Zn=1.63%,Au=0.27g/t,Ag=9.03g/t。其中:氧化矿石量1,812kt;次生硫化物矿石量1,616kt;原生矿石量51,107kt。项目总投资为663,733千美元,其中初始投资(建设投资)为556,614千美元。矿区达产年平均总成本(含税)为每年129,664千美元。按照Emba Derho铜多金属矿400万吨/年的生产规模,17年服务年限计算,通过重新测算之后经济评价的结果为: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为15.13%,财务净现值(税后)为258,537千美元,投资回收期(税后)为7.25年,包括4年建设期。矿山利润总额为1,471,632千美元,净利润为1,049,731千美元。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项目为盈利项目,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及清偿能力。
武晓媛[7](2019)在《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文中提出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随一国工业演进发生、发展,是国家工业化的一种必然结果。手工艺作为一门古老的“营生”,是传统社会中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基本活动,并依赖“师徒相授、口耳相传”的知识模式世代传承。可以说,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核心生产力的手工艺,它不仅满足了人类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质需求,而且满足人类文化审美情趣的精神需要。它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础,又是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的“良方”,满足着社会大众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不同诉求,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有适度的存续和发展空间。尽管如此,受传统文化观念控制的古代中国一直没有给予手工艺及手工艺人应有的尊重和认同。近代以降,伴随西方的殖民侵略,近代机器技术与设备随即而来,这对传统工艺的存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先进的机器技术刺激并促进手工技艺的改良革新,但同时又与手工艺争夺资源、抢占市场,展开激烈地竞争。就近代中国传统工艺整体发展情形言,后者成为主要趋势,机器的冲击甚至造成手工艺的全面崩溃。时至今日,中国已由传统农业国跻身现代工业国前列,并可同世界工业强国开展技术角逐,但仍无法扭转和改变手工艺的生存困境,在现代激烈地商业市场竞争中许多手工艺正急剧衰退甚至消亡。如何使传统工艺与工业化和谐共生,如何使传统工艺理性传承以更好地适应工业现代化要求,成为一个从历史延续至今的重要议题。可见,“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对待传统工艺”,或者说“传统工艺应如何应对工业现代化”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和深入探究的问题。不过,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传统工艺在不同时代表现出来的功能不尽相同。在传统社会里手工艺是作为国计民生的支柱而存在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它更多地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所以对它的保护和利用因时代功能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本文重点关注关系民生日用的工艺品在近代中国技术社会转型时期的命运。基于此,本文既是一项关于传统工艺的历史研究,也是对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工艺出路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文章围绕“传统工艺如何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心议题,即如何克服和改进传统工艺的弊端,又如何保持和宏扬传统工艺的价值,立足晚清民国的时代背景,以“中国工业化早期的传统工艺发展策略”这一鲜有关注却极具时代意义的内容作为第一研究主题,以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支撑,探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之际,手工艺的工业现代化问题。通过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源头发展策略进行考察,发现在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国人就手工艺的出路问题曾提出过一系列的思想和行动方案,使“日用而不知”的传统工艺呈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下。在此基础上,厘清晚清民国工艺策略在整个手工艺工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当前传统工艺发展提供有效的历史借鉴。本文主体内容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难点及创新之处,提出晚清民国中国技术社会转型期应该如何思考和对待传统工艺的问题,并从源头策略上为手工艺寻找出路,以期获得一些新认识和新主张。第一章主要对工艺观念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起步时期的演变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工艺”是一个现代意义下的传统词汇,是经过近代多层内涵沉淀后的一种结果。立足于“工艺”的语言学考察,重点对“工艺”一词在近代包含的工业、工艺美术、手工艺等多重意义进行解读,揭示出技术转型期工艺概念演变的内在思想逻辑。同时界定了全文讨论的“传统工艺”范畴,列举了文中涉及的主要工艺门类,并以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作为全文的理论支撑。第二章阐释了晚清民国时期传统工艺问题的产生。自晚明起,资本主义萌芽在以手工为技术基础的工商业中萌生,致使封建统治者与工商业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封建政府开始全面抑制工商业发展,扩大对手工业的破坏。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却采取了与钳制手工艺完全不同的态度,提倡并鼓励西方机器工艺发展,手工艺在封建政府的打压和近代机器技术冲击的双重阻滞下艰难生存。但它却并未被机器技术取代而失去社会技术主体的地位。所以,传统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技术资源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早期的工艺思想和行动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的工艺发展策略大致沿着相同路径进行。首先由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商政界代表、经济学者以及工艺美术家等从思想层面探讨传统工艺的近代多元价值及其出路问题,对手工艺的认识和理解超出了传统社会的固有意义。而后在学者论证的前提下,再由中央政府主导制定且部分推行某些工艺策略,并且不同时期的工艺策略还体现出了自身的独特性。晚清时期在毫无经验可循的前提下,一切始于初探。社会中一批极具前瞻性认识的有识之士从经济、技术、知识、社会角色以及文化的不同视角阐释了手工艺的新价值,开启了国人从思想层面探索传统工艺如何进入现代社会。清政府积极配合,一改过去“薄手艺、贱百工”的态度和对手工艺的严格管控,从推行工艺教育、创办工艺局和征集手工艺品出洋参展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把零散、衰颓的传统工艺用新的理念和方式进行重组,适应并推动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北洋政府时期工艺思想和行动策略的最大特点则是继承延续。在“循序渐进”、“以工代赈”和“全面改良”工艺思想的指导下,北洋政府沿着清末“工艺新政”的路线,对晚清工艺策略进行局部调整和修正。它主张的手工艺政策在整个近代中国工艺发展策略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早期,经过工商政学界和工艺美术界热烈讨论,官员和学者对手工艺的价值及其工业现代化的认识已非常深刻,进行了针对手工艺与工业化关系、手工艺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国民政府尝试构建了复兴传统工艺的政策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工艺发展新模式,并次第开展复兴手工艺的行动计划,对中国手工艺事业作出统一规划和安排。经过三个时期演进,中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渐趋成熟。第六章重点研究了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倡导的工艺策略。这一时期手工艺的工业现代化问题由政府主导转向由社会团体承担。“国济”作为政府支持下的社会服务团体,开始独立领导起全国的手工艺事业,提出了“建设性救济”的独特工艺思路。从思想认识上看,“国济”对手工艺的认识已接近了传统工艺问题的本质,强调了传统工艺的改进是一个牵涉多方面的问题,不只依赖于技术改良和革新,还需要组织、资金、人才、市场等不同社会要素的配合;从具体行动上看,“国济”建立了分工兼合作的工艺组织体系,创办了《手工艺》杂志,提供给国人工艺思想交流的平台。在它的组织下手工艺事业发展成为了一场社会运动,增强了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感。第七章结论主要是在总结晚清民国工艺发展策略的演变路径和手工艺实际变化情形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分析了造成这一时期手工艺策略没有取得实效的原因。结合当前国家传统产业和乡村建设发展主题,思考工艺振兴对传统产业改造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以期对当前传统工艺传承与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谢玮[8](2019)在《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围绕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即社会时局、舆情民俗、制作特征等近现代中国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现象研究,还原民生设计销售方式、产业形态和设计创意,揭示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探究该地区民生状态、产业条件对近现代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影响和孵化、促进、提升的具体作用,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发展中对消费主体选择的变迁,并切实关注消费主体的成本考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可见,西北早期工业化的萌芽与发展、功能与作用,既反映了外来文化的碰撞与博弈,交流与融会,也折射出近代西北民生设计的演进与变化。现代化(工业化+文明化)社会是以工业化(以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为主要内容)为生产方式,以文明化(以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为主要内容)为生活方式。围绕着这种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成型的民生产品消费群体,是民生设计发展的关键所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产销业态的社会价值是逐渐接受文明生活方式与先进生产方式,正是与传统设计产销业态在本质上的差异,才造成新旧两种产业在西北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围绕着设计意识、生产方式、销售途径,形成冲突、突破、拓展,继而逐步实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与生产业态营造的社会氛围和文化语境,其有别于传统手工业发展的环境,本文正是在此条件下考量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发展的产业链。从设计行为的文化成因着眼,按时间节点全文分五部分,即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与设计的萌芽;晚清洋务运动与早期民生设计;“清末新政”中的西北经略;民国(抗战之前)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阐释与这些设计行为有关事物的血脉基因,得出西北地区民生生活与设计成长过程,是随着西式现代化工商业的不断引入、扩展,西北社会长期封建制度下的传统生产劳作方式和与之相匹配的生活消费方式均随之发生渐变的必然结果。
吴琼[9](2019)在《晚清鄂东南地区的矿产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1875~1911)》文中认为矿产开发,在古往今来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都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鄂东南地区自古以来作为我国重要的矿冶基地,在晚清时期随着列强侵略加剧、国家发展经济的客观需要以及“实业兴国”热潮兴起等,该地区的矿业发展迎来了又一重要的发展时期。本文先梳理了晚清鄂东南地区矿产开发兴起的背景以及矿产的分布,初步考察了这一时期鄂东南地区的矿冶企业及官方机构,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该地区矿业经营管理的状况,包括厂矿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的形成及其弊端、矿产开发中的突发事件与官府应对等。在这一时期,鄂东南地区的矿业先后经历了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以及商办这几种经营模式,反映的是在列强入侵下中国矿业曲折的发展历程。早期矿产开发过程中一些雇工与资源管理制度的形成体现的是官府为稳定矿区秩序保证矿业开发正常运行对矿区进行了严密的监督和防范。但是由于官办企业的固有弊端,晚清鄂东南地区的矿业开发存在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端。另外为应对矿产开发过程中罢工、矿难等突发事件,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机制并形成了一些早期的有关矿业的法律法规。反映出晚清时期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一个内陆地区矿业生产实现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文章最后探讨了矿产开发对鄂东南地区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矿产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社会风俗的变迁,使得该地区逐渐由之前闭塞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王艳双[10](2018)在《W集团铜期货套期保值方案设计》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使国内企业与国际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使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大大降低,国内外商品价格上下浮动幅度很大。面对这一环境条件,国内大宗商品交易的资源类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遭遇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管理难度加大,日常经营风险居高不下,企业应该设立价格风险防范体系,将价格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期货市场具有套期保值功能,企业常常以此来规避价格风险。套期保值主要是为了利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买入与卖出过程中方向不同的期货合约,通过对冲资产价格波动风险,避免因为价格波动产生不利影响,将价格波动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把国际化程度比较高,价格在国际上波动和交易数量巨大的铜企业为研究对象,比较具有代表性,通过调查分析国内几家铜产业上市公司的套期保值现状,归纳和总结国内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有效解决策略。而且以W集团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对W集团的经营现状以及运营特征展开详细分析,并以套期保值相关理论为指导,针对W集团上下游的产业特点,全面、系统的从不同环节的风险敞口入手,研究了铜期货套期保值问题,设计了 W集团铜期套期保值操作方案,做到合理的套期保值,规避风险。
二、中国铜矿资源现状及产销形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铜矿资源现状及产销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金代禁榷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金代禁榷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春秋至隋朝时期的禁榷制度 |
一、禁榷制度的兴起——“官山海” |
二、汉代禁榷制度的发展 |
三、三国至隋代的禁榷制度 |
第二节 唐代的禁榷制度 |
一、唐代禁榷制度的确立 |
二、刘宴的盐法改革 |
三、唐代的榷酒制度 |
四、唐代榷茶制度的兴起 |
五、唐代对矿产的禁榷 |
第三节 辽、宋时期的禁榷制度 |
一、辽代禁榷制度的发展 |
二、宋朝禁榷制度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金代禁榷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一节 金初地方的商品专卖 |
一、金初商品专卖的出现及其原因 |
二、金初商品专卖的管理 |
第二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确立 |
一、金代禁榷制度确立前的政治变革 |
二、金代禁榷制度的确立 |
第三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发展与没落 |
一、金世宗时期禁榷制度的发展 |
二、金章宗时期禁榷制度的改革 |
三、金宣宗时期禁榷制度的没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代的榷盐制度 |
第一节 金代盐务机构与职官的设置 |
一、金代盐务机构的设置 |
二、金代盐务机构职官的设置 |
三、金代盐务机构职官的选任 |
第二节 金代榷盐制度下的盐业运营 |
一、金代食盐的运营模式 |
二、盐课的征收 |
第三节 金代对私盐的打击 |
一、私盐兴起的原因 |
二、政府对私盐的打击 |
三、打击私盐的机构 |
第四节 盐官的管理 |
一、对盐务机构职官执法的监管 |
二、金代盐官的考核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代铜铁等矿产资源的禁榷 |
第一节 金代的榷铁制度 |
一、金初对铁的禁榷 |
二、金熙宗以后对铁的禁榷 |
第二节 金、银、铜的禁榷 |
一、金代金、银产地的分布与禁榷 |
二、金代铜的禁榷 |
第三节 矾、锡、丹、碱的禁榷 |
一、金代矾、锡、丹的禁榷 |
二、金代碱的禁榷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代酒茶等生活物资的禁榷 |
第一节 金代酒、曲的禁榷制度 |
一、金初对酒的禁榷 |
二、金代榷酒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三、榷酒制度下的管理机构及职官 |
第二节 金代茶、醋、香的禁榷 |
一、金代茶叶的禁榷 |
二、醋与香的禁榷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金代禁榷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
第一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特点 |
一、禁榷制度在政府的完全管控下运行 |
二、禁榷商品具有地域性和阶段性特点 |
三、禁榷商品表现为一家独大的局面 |
四、战争是促进金代禁榷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
五、金代的禁榷制度呈现“歧视”与“体恤”的双重性 |
第二节 金代禁榷制度的影响 |
一、金代禁榷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
二、金代禁榷制度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内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1.2.1 国外理论研究 |
1.2.2 国内理论研究 |
1.2.3 理论研究小结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 |
第2章 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2.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2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五力分析模型分析法 |
2.2.3 SWOT分析法 |
第3章 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3.1 鹰潭G铜业公司基本情况 |
3.2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1 资源分析 |
3.2.2 能力分析 |
3.2.3 内部环境分析小结 |
3.3 外部环境分析 |
3.3.1 宏观环境因素分析(PEST模型分析) |
3.3.2 行业环境因素分析(五力模型分析) |
3.4 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第4章 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4.1 鹰潭G铜业公司SWOT矩阵分析表 |
4.1.1 优势机会战略(SO战略) |
4.1.2 优势威胁战略(ST战略) |
4.1.3 弱点机会战略(WO战略) |
4.1.4 弱点威胁战略(WT战略) |
4.2 鹰潭G铜业公司战略选择 |
第5章 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
5.1 加大人才科研投入,深挖产品附加值 |
5.1.1 丰富产品种类,扩大市场覆盖面 |
5.1.2 推进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
5.1.3 引进高端人才,建立完备人才体系 |
5.2 扩大企业销售网络,拓展稳定客户群体 |
5.3 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整合资源提效增速 |
5.4 引入资本重组转型,延伸上下游产业链 |
5.5 完善企业组织架构,推动企业高效运行 |
5.6 壮大企业生产规模,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H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工具 |
第一节 战略管理理论 |
第二节 PEST分析模型 |
第三节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第四节 SWOT分析模型 |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章 H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概况 |
第一节 H矿业有限公司概况 |
一、公司基本概况 |
二、公司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 |
第二节 企业的战略目标 |
一、立足当前,把控风险 |
二、转变方式,增强实力 |
三、立足东川,繁荣经济 |
第三节 发展战略现状与问题 |
一、发展战略现状 |
二、公司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公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发展理念偏差 |
二、危机意识不强 |
三、人才储备不强 |
四、发展模式单一 |
第四章 H矿业有限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H矿业有限公司PEST分析 |
一、政策环境分析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四、技术环境分析 |
五、公司外部因素评价分析 |
第二节 H矿业有限公司的行业竞争分析 |
一、铜矿行业的特点 |
二、铜矿产业生产和消费结构 |
三、产业竞争环境分析:五力模型分析 |
第五章 H矿业有限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企业运营方面 |
一、资源条件分析 |
二、技术条件分析 |
三、人力资源分析 |
四、财务能力分析 |
第二节 H矿业有限公司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三、机会分析 |
四、威胁分析 |
五、SWOT矩阵分析 |
第三节 H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定位 |
一、发展战略定位 |
二、企业的战略目标 |
第四节 H矿业有限公司的战略选择 |
一、明确企业战略定位,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
二、坚持科技强企,提高综合利用率 |
三、拓展产业链深度,深化产品结构调整 |
第六章 H矿业有限公司的战略实施对策 |
一、拓展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 |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执行力保障 |
三、注重人才培育,提高队伍素质 |
四、加强技术革新,拓展产业链深度 |
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在思想引领力上下功夫 |
六、切实采取措施,促进地矿关系协调发展 |
第七章 结论和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JX铜业公司扩张型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基本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战略理论 |
2.1 企业战略的概念 |
2.2 扩张型企业战略 |
2.3 战略环境分析方法 |
2.4 企业战略管理 |
2.5 麦肯锡三层面理论 |
第3章 JX铜业公司的企业战略选择 |
3.1 JX铜业公司发展现状 |
3.1.1 JX铜业公司概况 |
3.1.2 JX铜业公司发展状况 |
3.1.3 JX铜业公司所处行业状况 |
3.2 JX铜业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内部体制问题 |
3.2.2 外部竞争问题 |
3.2.3 经营风险问题 |
3.3 JX铜业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
3.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
3.3.2 行业情况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
3.3.3 企业微观分析(SWOT模型) |
3.4 JX铜业公司的扩张型战略选择 |
3.4.1 选择扩张型战略的原因 |
3.4.2 扩张型战略的目标 |
第4章 JX铜业公司扩张型战略的实施路径 |
4.1 资源储备扩张 |
4.1.1 推进国内资源整合收购 |
4.1.2 积极参与新生资源探索 |
4.1.3 加大国外现存资源并购力度 |
4.2 产能规模扩张 |
4.2.1 并购重组现有产能为主 |
4.2.2 挖潜扩能、投资新建为辅 |
4.3 经营领域扩张 |
4.3.1 加大做强有色金属产业 |
4.3.2 大力推进金融、贸易产业 |
4.3.3 提质增效物流产业 |
4.4 国际化经营 |
4.4.1 品牌国际化 |
4.4.2 平台国际化 |
4.4.3 布局国际化 |
第5章 JX铜业扩张型战略的评价和改进 |
5.1 JX铜业公司扩展型战略的战略评价 |
5.1.1 一致性分析 |
5.1.2 协调性分析 |
5.1.3 卓越性分析 |
5.1.4 可行性分析 |
5.2 JX铜业公司扩展型战略的改进措施分析 |
5.2.1 组织形式改进 |
5.2.2 管理模式改进 |
5.2.3 创新体系改进 |
5.2.4 人力资源机制改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中国铜资源供应安全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铜资源供应安全概念界定 |
1.2.1 铜资源 |
1.2.2 铜资源供应安全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铜资源研究现状 |
1.3.2 矿产资源供应安全研究现状 |
1.3.3 预警应用的研究现状 |
1.3.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2 铜资源供应安全预警相关理论 |
2.1 预警的相关理论 |
2.1.1 预警的基本概念 |
2.1.2 预警基本要素 |
2.1.3 矿产资源供应安全预警机制 |
2.2 铜资源供应安全预警流程 |
2.3 预警的主要方法 |
2.3.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 |
2.3.2 灰色预测模型 |
2.3.3 预警方法比较 |
3 铜资源供应安全预警体系构建 |
3.1 预警指标体系内涵 |
3.1.1 指标体系的构成和功能 |
3.1.2 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铜资源供应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选取指标的依据 |
3.2.2 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 |
3.2.3 预警指标的解释和内涵说明 |
3.2.4 数据来源 |
3.3 预警指标的历史变化 |
3.3.1 进口因素指标 |
3.3.2 国内供应指标 |
3.3.3 市场因素指标 |
3.4 铜资源出口变化 |
3.5 铜资源安全状况分析 |
3.6 中国铜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挑战分析 |
3.6.1 铜资源进口来源过于集中存在的风险 |
3.6.2 铜资源运输存在安全隐患 |
3.6.3 主要的资源出口国对价格具有牵制作用 |
3.7 预警警限的划分 |
4 铜资源供应安全预警模型计算 |
4.1 基于BP神经网络对铜资源供应安全预警 |
4.1.1 BP神经网络预警流程 |
4.1.2 应用BP神经网络进行铜资源供应安全预警 |
4.1.3 模型预测 |
4.1.4 模型预警分析 |
4.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 |
4.2.1 主要步骤 |
4.2.2 对预警指标的计算 |
4.3 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
4.4 应对我国铜资源供应安全的建议 |
4.4.1 建立铜资源供应安全预警体系 |
4.4.2 运输航线的扩展 |
4.4.3 逐步扩大资源外交以及境外投资力度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对研究的建议和未来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厄立特里亚EMBA DERHO铜多金属矿床特征与资源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铜资源现状分析 |
1.2.2 锌资源现状分析 |
1.2.3 VMS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区概况及矿床勘查程度 |
1.3.1 自然地理与交通状况 |
1.3.2 矿床勘查程度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及主要研究成果 |
1.5.1 论文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2 主要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地层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矿体特征 |
3.4 矿石特征 |
3.4.1 矿石类型 |
3.4.2 矿石结构构造 |
3.4.3 矿石成分 |
3.5 矿床成因初步探讨 |
第4章 资源量估算 |
4.1 矿床资源模型 |
4.2 估算的资源总量 |
4.3 不同矿化带估算的台阶资源量 |
4.4 露天开采境界优化 |
4.5 对比国内标准 |
第5章 矿床开发技术条件 |
5.1 矿床开采条件概况 |
5.1.1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
5.1.2 外部交通运输条件 |
5.1.3 给排水条件 |
5.1.4 供电条件 |
5.1.5 通讯条件 |
5.1.6 土地使用情况 |
5.1.7 废物料的处理情况 |
5.2 矿床水工环技术条件 |
5.2.1 水文地质条件 |
5.2.2 工程地质条件 |
5.2.3 环境地质条件 |
5.3 矿石选矿性能研究 |
5.3.1 试验内容概述 |
5.3.2 试样及其代表性 |
5.3.3 试验及结果 |
5.3.4 建议的工艺流程、指标及条件 |
5.3.5 产品的检查 |
第6章 初步经济评价 |
6.1 经济评价方法概述 |
6.2 资源量的确定 |
6.3 评价参数的确定 |
6.4 内部财务评价 |
6.4.1 财务评价及其意义 |
6.4.2 评价方法 |
6.5 经济评价结论 |
6.6 不确定性分析 |
6.6.1 财务评价及意义 |
6.6.2 敏感性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图1 Emba Derho矿区地质图 |
附图2 Emba Derho矿区工程布置图 |
附图3 Emba Derho矿床100040N4勘探线剖面图 |
附图4 Emba Derho铜多金属矿100040N勘探线剖面图 |
(7)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起 |
0.2 研究现状 |
0.2.1 近代手工业经济史研究视角 |
0.2.2 传统工艺技术史研究视角 |
0.2.3 传统工艺艺术学研究视角 |
0.2.4 传统工艺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视角 |
0.3 研究思路与难点 |
0.4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工艺内涵界定和理论支撑 |
1.1 工艺内涵的演变 |
1.1.1 “工艺”词源考察 |
1.1.2 “工艺”的新内涵 |
1.1.3 本文讨论的工艺范畴 |
1.2 工艺的分类 |
1.2.1 分类依据 |
1.2.2 主要门类 |
1.3 理论支撑: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
1.3.1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引入 |
1.3.2 催生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根基 |
1.3.3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传统工艺的关系 |
第二章 晚清民国时期传统工艺问题的产生 |
2.1 自晚明始封建政府对手工业的打压和盘剥 |
2.1.1 封建政府对手工业扩大生产的钳制和打压 |
2.1.2 封建政府对手工业者加重摊派和勒索 |
2.1.3 手工业者反抗压榨与开明官吏求新求变 |
2.2 清中叶后封建政府对机器技术的重视和提倡 |
2.2.1 清政府鼓励创办近代机器工业的动机 |
2.2.2 全面推进机器工业发展:从军工到民用 |
2.3 传统工艺在双重压力下艰难生存 |
第三章 晚清传统工艺发展策略酝酿形成 |
3.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初探 |
3.1.1 经济价值:用传统工艺增进通商贸易 |
3.1.2 技术价值:用传统工艺补充机器技术促进生产与效率利用 |
3.1.3 知识价值:用传统工艺沟通实学与实业 |
3.1.4 社会角色价值:用传统工艺强化女性身份认同 |
3.1.5 文化价值:用传统工艺传承民族文化 |
3.2 清末“工艺新政”初步尝试 |
3.2.1 推行工艺教育,革新传统工艺传承方式 |
3.2.2 创办工艺局,改变传统工艺生产组织形式 |
3.2.3 征集工艺品出洋参展,拓宽传播渠道 |
第四章 北洋政府: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继承延续 |
4.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调整 |
4.1.1 “循序渐进”的工艺思想 |
4.1.2 “以工代赈”的工艺主张 |
4.1.3 “全面改良”的工艺思路 |
4.2 相关工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
4.2.1 开展工艺调查研究 |
4.2.2 普设工艺传习机构 |
4.2.3 鼓励购用手工国货 |
4.2.4 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
4.2.5 确立保护奖禁制度 |
4.2.6 普及推广工艺教育 |
4.2.7 北洋工艺政策的不足 |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现代探索 |
5.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深化 |
5.1.1 工商政学界关于手工业多重价值的讨论 |
5.1.2 手工艺价值探讨:工艺美术界的参与 |
5.2 国民政府复兴传统工艺的路径选择 |
5.2.1 构建传统工艺复兴的政策体系 |
5.2.2 探索行之有效的工艺发展新模式 |
5.2.3 次第开展复兴手工艺的行动计划 |
第六章 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主导的“手工艺运动” |
6.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主导力量转变 |
6.1.1 先前的国内手工业团体 |
6.1.2 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政府支持下的社会服务团体 |
6.1.3 “建设性救济”工艺思想的形成 |
6.2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升华 |
6.2.1 召开成都手工艺集谈会 |
6.2.2 “建设性救济”工艺思路的集中展现 |
6.3 “国济”振兴传统工艺行动方案 |
6.3.1 建立分工兼合作的工艺组织体系 |
6.3.2 提供社会工艺思想交流平台—《手工艺》 |
6.4 形成了一个社会运动—手工艺运动 |
第七章 结论: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反思与借鉴 |
7.1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演变 |
7.2 传统工艺的实际变化情形 |
7.3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反思 |
7.4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借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一、课题的来源 |
二、选题的依据和研究背景 |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 |
第二节 该选题方向现状及发展动态的理论梳理 |
一、涉及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研究成果 |
二、涉及近代全国范围或西北地区工业布局的研究成果 |
三、涉及交通条件变迁与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研究成果 |
四、涉及西北地区具体地域民生设计及工业化的研究成果 |
五、其他相关方志及调研考察 |
六、小结 |
第三节 工业化概念的运用限度与立论前提的确认 |
第四节 几点必要的说明 |
一、时间界定、地域范围界定 |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条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六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与设计的萌芽 |
第一节 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雏形 |
一、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历史前提 |
二、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本质及初期形态 |
三、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呈现 |
第二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的萌芽走向——设计形式的不断碰撞 |
一、设计中传统手工业与局部工业化继替发展的轨迹 |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对工业化体制的构建 |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发展嬗变 |
第三节 西北地区设计中工业化萌芽的特征 |
一、西北地区设计的多元萌生 |
二、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
三、设计文化的继替发展与不断碰撞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晚清洋务运动与早期民生设计(1861-1894年) |
第一节 晚清洋务运动与西北地区早期民生设计的多元汇集 |
一、晚期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
二、时代的新需求与旧有设计形式的交流转换与局限 |
三、洋务运动对西北地区早期民生设计的影响 |
第二节 晚清洋务运动促西北民生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
一、文明生活方式、先进生产方式的嬗变 |
二、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
三、工业化观念的发展 |
四、洋务运动跛足发展留下的遗憾(洋务官商体制与中国早期工业化) |
第三节 西北地区设计变革与工业化的特征 |
一、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的(碰撞、选择)交融发展 |
二、西北地区民生产业的主体形式特点 |
三、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
四、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中的瓶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清末新政”中的西北经略(1901-1911年) |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综合与突破 |
一、“清末新政”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凸显 |
三、地区民生设计产业对传统手工产业的继替与工业化的突破 |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对工业化程度的适应性 |
一、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的演进 |
二、工业化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中的共融 |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的必然原因——对地域特征的适应性 |
四、各方力量在西北地区工业化中的作用方式 |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中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
一、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及设计体制的定型 |
二、“清末新政”中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
三、“清末新政”中西北民生设计面临的挑战 |
四、文化自觉的形成:被唤醒的民生设计文化认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国(抗战之前)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1912-1937年) |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延续 |
一、抗战之前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形式 |
三、抗战之前西北地区产销业态与民生设计 |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对工业化程度的延续 |
一、文明生活方式、先进生产方式的融通 |
二、工业化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的延续 |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地域特征的显现 |
第三节 抗战之前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
一、社会共识下民生的文明教化 |
二、抗战之前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
三、抗战之前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产业化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1937-1949年) |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繁荣与引领 |
一、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
二、抗战时期乡村社会传统手工业的重要作用 |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产销业态与民生设计 |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程度的大发展 |
一、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推进 |
二、产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的工业化演进 |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扩散效应 |
第三节 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
一、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各种机制工业演进趋势 |
二、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特点与工业化的特征 |
本章小结 |
结论 |
第一节 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是中国现代设计的起源之一 |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特点与研究价值 |
第三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变革发展的关系与民生设计性质、功能的认识 |
第四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深层原因 |
第五节 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思考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晚清鄂东南地区的矿产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1875~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概念和时空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一章 鄂东南地区矿产开发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鄂东南政区和自然地理概况 |
一、鄂东南政区沿革 |
二、自然地理概况 |
第二节 地质条件和现代矿产资源 |
一、地质条件与矿产资源的形成 |
二、现代矿产资源 |
第三节 晚清以前鄂东南地区矿业开发史略 |
一、先秦至两宋时期鄂东南矿业的发展 |
二、元明时期鄂东南矿业的繁荣与曲折 |
三、清代前期关于“矿禁”政策的论战 |
第四节 晚清鄂东南矿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
一、列强势力入侵背景下的夺回矿权运动的开展 |
二、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
三、鄂东南地区发展近代煤铁事业独特的有利条件 |
第二章 晚清鄂东南矿产的分布与厂矿的管理 |
第一节 鄂东南矿产资源的种类及分布 |
一、矿产种类及主要矿点分布 |
二、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在利用上的优势 |
第二节 厂矿企业的经营特点分析 |
一、矿业开发官方机构 |
二、官办和商办厂矿企业及其典型代表 |
第三节 矿业开发的经营管理制度 |
一、雇工管理制度 |
二、资源管理制度 |
三、专门的管理部门 |
四、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弊端 |
第三章 矿产开发中的突发事件与官府应对 |
第一节 矿产开发“十难”与鄂东南矿业开发 |
一、矿产开发“十难”的提出 |
二、风水说——矿业开发中的困惑 |
三、华夷之辨——矿业开发中的敏感问题 |
四、问题的解决 |
第二节 工人的罢工斗争及官府应对措施 |
一、矿工的来源及类型 |
二、工人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
三、矿工罢工事件及官府的应对措施 |
四、官方应对罢工事件的机制 |
第三节 突发矿难与官府的应对 |
一、矿区隐患问题 |
二、矿难的发生及官府的应对 |
三、办矿章程中的对矿难处理的相关规定 |
第四章 矿产开发对鄂东南地区社会变迁的影响 |
第一节 矿产开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一、矿产开发带动了采矿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
二、矿产开发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 |
三、矿产开发促进了地方农、商业的发展 |
四、矿冶业的兴盛促进了新型矿冶城市的出现 |
第二节 对晚清湖北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
一、矿业开发对新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
二、聘请外来矿师——新型人才的引入 |
三、新式学堂的创办和新式课程的设置——新型人才的培养 |
四、新式教育对鄂东南地区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
第三节 矿产开发对社会风俗的影响 |
一、对地方民风的影响 |
二、特殊矿冶禁忌文化的形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10)W集团铜期货套期保值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述评 |
2 相关概念阐释和铜期货套期保值基本做法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相关概念 |
2.1.2 铜期货的功能 |
2.1.3 套期保值基本原则 |
2.1.4 铜期货套期保值的基本做法 |
2.2 套期保值的主要研究理论 |
2.2.1 传统套期保值理论 |
2.2.2 现代套期保值理论 |
2.2.3 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理论 |
2.3 套期保值理论比较及结论 |
3 W集团概况及其主要业务情况 |
3.1 铜及其产业链结构 |
3.2 W集团概况 |
3.3 W集团主要业务活动 |
4 国内外铜期货市场及国内铜期货套期保值的现状分析 |
4.1 国内外铜期货市场 |
4.2 铜期货市场的主要作用 |
4.3 我国铜企业套期保值的特点 |
4.4 国内铜企业套期保值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
4.4.1 我国铜企业套期保值开展情况 |
4.4.2 我国铜企业开展套期保值存在的问题 |
5 W集团主要经营风险分析及W集团铜期货套期保值方案设计 |
5.1 不同产业链环节的铜企业所面临的主要价格风险 |
5.1.1 铜企业所面临的主要价格风险 |
5.1.2 W集团面临的风险敞口 |
5.1.3 W集团铜价格风险控制 |
5.2 铜企业套期保值的做法 |
5.2.1 铜企业套期保值策略设计的做法 |
5.2.2 铜企业套期保值的策略设计 |
5.3 W集团铜期货的套期保值方案设计 |
5.3.1 W集团开展铜套期保值的背景及相关准备工作 |
5.3.2 W集团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机构及制度设置 |
5.3.3 W集团铜套期保值的具体策略 |
5.4 W集团开展套期保值的具体方案 |
5.4.1 买入的套期保值方案 |
5.4.2 卖出的套期保值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6.3.1 不足 |
6.3.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中国铜矿资源现状及产销形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金代禁榷制度研究[D]. 罗继岩. 吉林大学, 2021(01)
- [2]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肖莹颖.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H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黄发富.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JX铜业公司扩张型战略研究[D]. 张琰. 南昌大学, 2020(01)
- [5]中国铜资源供应安全预警研究[D]. 曾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6]厄立特里亚EMBA DERHO铜多金属矿床特征与资源经济评价[D]. 邱婵媛.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D]. 武晓媛. 山西大学, 2019(02)
- [8]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D]. 谢玮. 南京艺术学院, 2019(11)
- [9]晚清鄂东南地区的矿产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1875~1911)[D]. 吴琼. 暨南大学, 2019(02)
- [10]W集团铜期货套期保值方案设计[D]. 王艳双.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