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提高护士的观察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凤春,宋晓萌,李翠景,芦文博,常红,张婧[1](2021)在《进展性案例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进展性案例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入职我院神经内科护士24名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入职的神经内科护士26名为试验组,实施进展性案例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培训1年后评价两组低年资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及考试成绩。结果:培训1年后试验组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为(291.27±3.32)分,对照组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为(261.04±1.4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情观察能力得分为(76.35±1.39)分,对照组病情观察能力得分为(70.88±1.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考试成绩为(80.92±1.12)分,对照组考试成绩为(73.42±0.9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案例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法可以提高低年资护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病情观察能力。
林红连,李红梅[2](2021)在《护理三级查房在实习护士病情观察能力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护理三级查房在实习护士病情观察能力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对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骨科80名进行规培的护士, 根据实施方案的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查房模式, 试验组采用三级查房模式。比较两组护士一般情况、重点病情、护理措施、健康教育评分、专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专科理论、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优秀率、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后, 试验组护士一般情况、重点病情、护理措施、健康教育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试验组护士专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显着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试验组护士专科理论、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优秀率显着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护理三级查房后, 提高了实习护士病情观察能力, 其中专科理论、操作技能等效果显着,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减少了医患矛盾的发生。
闫媛媛[3](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指出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田双芬[4](2021)在《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在对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较为系统、科学的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体系,旨在推进安宁疗护专科护士的标准化建设,提高护理人员临终照护质量,提升生命末期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质性研究——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初步构建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条目框架;2.运用修正式Delphi法,进行专家咨询,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确定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体系;3.运用优序图法和平均分配法运算各级指标权重;4.调查80名缓和医学科及肿瘤科护士,初步检验信效度。【结果】1.根据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结果,结合理论分析,初步构建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条目框架,包括一级指标(5个维度),二级指标(23个条目),三级指标(98个条目)。2.预咨询4位专家,女性3人,男性1人,年龄为45~57(51.75±5.74)岁,工作年限19~36(29.50±8.58)年,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将三级指标删减至83个条目。3.经过2轮Delphi函询后,问卷的回收率、有效率分别为90%、100%,判断依据为0.861,熟悉程度为0.867,权威系数(Cr)为0.864,说明专家积极性与权威性较高;协调系数在0.300~0.515之间(P<0.01),协调性较好,最终形成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73个。4.优序图法确定一级指标所占权重分别为:临床护理(0.2056)、心理护理(0.1944)、职业发展(0.0500)、支持性照护(0.1722)、叙事护理(0.1944)、伦理道德与法律(0.1852)。5.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S-CVI为0.863~0.945,S-CVI/Ave为0.960,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得分与所有指标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9~0.947、0.607~0.835(P<0.05),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较好。整个指标体系Cronbach’sα系数为0.964,信度较好。【结论】本研究确定了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2个概念内涵,形成一套系统、科学地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体系内容,包括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73个三级指标,为安宁疗护的人才培训、学科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提升生命末期病人的生存质量。
朱晓萍[5](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王钰[6](2021)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护理照护力量在预防深静脉血栓领域发挥的关键作用已得到肯定。2018年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同意开展加强肺栓塞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对进一步做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在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领域,指导护理实践的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层出不穷,循证资源丰富。然而目前尚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最佳护理实践方案。因此,亟需应用循证的方法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此外,当前我国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虽然实施循证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循证实践能力偏低。因此,为促进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开展和方案的推广应用,十分有必要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研究目的:(1)描述并剖析我国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实践现况,分析总结护理实践中存在的临床问题;(2)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解决护士预防知识欠缺和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的临床问题;(3)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循序渐进引入临床,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患者层面三个维度全面评价方案的应用效果;(4)以提炼循证护理实践中核心要素并形成概念框架为重点环节,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解决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的临床问题。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知识转化模式为指导,分为四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使用“骨科”或“关节置换”从一项多中心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内,提取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现况的相关数据,包括国内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现况。了解国内现况后,以北京协和医院关节外科病房为个案进行田野调查。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客观地分析观察所见和访谈所闻,探索目前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的本质,分析总结护理实践中存在的临床问题。第二部分采用文献研究、召开利益相关者会议、交谈法、专家论证法,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首先,通过系统检索、筛选、严格评价纳入的相关临床决策、证据总结、指南、共识及系统评价的质量,逐条提取证据,通过团队共识会确定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的证据汇总。然后将证据引入临床情境,以可行性、适宜性和临床意义为标准,召开利益相关者会议收集16名护理人员的意见,面对面交谈获取6名患者的意见,筛选出适宜临床情境的最佳证据。进一步召开专家论证会,对由循证实践小组制定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草案,进行可用性评价和调整,形成《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终稿。第三部分通过组建方案临床应用小组,开展方案临床应用前评估,明确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制定并实施应对措施,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循序渐进的引入临床。采用前后对照研究设计和嵌套型混合性研究方法,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患者层面三个维度全面评价方案的应用效果。第四部分通过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整合性反思,以理论域框架界定的14个概念域及其对概念域的定义为标准,提炼循证护理实践中核心要素,以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嵌套理论为原始理论,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以知识转化模式为基本框架,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目前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工作中主要存在4个临床问题,包括预防知识欠缺,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预防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第二部分汇总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包括34条证据,涉及风险评估、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健康宣教、促进指南临床应用六个方面。根据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筛选出了 24条具有可行性、临床意义和适宜临床情境的最佳证据。基于24条最佳证据,结合专家意见,修订并完成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方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风险评估等多维知识培训,6项工作流程(总流程、健康宣教流程、使用弹力袜流程、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流程、使用药物流程、质控流程)和3个辅助工具(健康宣教手册、健康宣教视频、运动打卡装置)。第三部分长期记忆效果欠佳,流程更改的地方较为琐碎,记忆困难,患者主动学习宣教视频的积极性低,患者主动参与运动打卡的积极性低和运动打卡落实情况受多因素限制,欠缺灵活的评价方法是方案引入临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通过实施培训、制作精简版内容卡、修改日常工作信息记录表单、增加岗位并调整职责等应对措施,方案被成功地循序渐进引入临床。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在系统层面,完善了相关流程,开发了辅助工具,增加了岗位并调整了职责;在护士层面,提高了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调查问卷平均正确率由73.4%提升至100%),提高了证据执行率(审查标准执行率由0~21%提升至72%~100%),提升了专业价值感;在患者层面,提高了患者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调查问卷平均正确率由75.6%提升至87.8%),降低了术后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发生率由9.6%降低至6.9%)。第四部分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中的10个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职业角色认同、结果信念、强化、意向、目标、环境和资源、社会影响、情绪;核心要素定义以理论域框架中对概念域的定义为基础进行了适应性修改;从个体理性和人际水平两个层面对核心要素间的关系进行了演绎,构建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包括6个部分,知识产生(证据汇总)、发现问题(提出临床问题)、本土化调试(筛选证据并制定方案)、知识应用(方案引入临床并评价应用效果)、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和知识的持续使用。研究结论:(1)目前预防THA和TKA术后DVT护理实践工作中主要存在4个临床问题,包括预防知识欠缺,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预防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通过进一步凝练出循证问题,明确了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和“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是两个有效干预措施。(2)本研究构建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方法科学,为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提供了循证决策依据,可改善现况,降低THA和TKA术后DVT发生率,减轻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构建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理论基础科学,临床基础扎实,适合我国国情,可为理解护士预防THA和TKA术后DVT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开展相关循证护理实践提供方法学指导。(4)本研究的开展,通过现身说法,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可为开展科学、规范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有力保证。
周壮志[7](2021)在《基于CBE模型构建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以CBE模型为理论框架、新护士的培训需求为导向,在2016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印发《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规范且符合云南省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为云南省有效开展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使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项目日趋完善,更加符合培训者和新入职护士的工作需要,增强新入职护士胜任岗位力。[方法]1.成立课题小组,通过文献分析法并结合《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通过小组头脑风暴法初步制定《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需求的调查问卷》条目池,通过专家审评后形成调查问卷初稿。2.采用方便抽样进行预调查,抽取某省级三甲医院护士 30名,并选取6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且拥有10年及以上的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经验的护理专家进行内容效度论证,形成《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需求的调查问卷》。3.运用德尔菲法选取20名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结合重要性赋值均值、变异系数对指标进行调整和修改,最终形成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结果]1.通过预调查30名护士和6名专家,结果显示本问卷Cronbach’α为0.982,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均在0.8以上,内容效度为0.895,因此本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2.调查对象对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需求程度较高,指标的均数均在4分以上,新入职护士的培训需求和护理岗位的培训需求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培训需求具有一致性。3.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制定的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包含3个一级指标(培训维度)、16个二级指标(培训模块)和137个三级指标(培训条目),并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比例分配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培训方案共200个学时,其中包括理论培训为92学时,技能培训99学时,态度与价值观培训9学时。本研究德尔菲咨询专家共20名,两轮专家咨询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为0.898,提出意见的人数分别是16人(80%)、6人(30%),两轮咨询后各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173~0.210(P均<0.001),显示本研究咨询专家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代表性。[结 论]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和德尔菲专家构建出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符合《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的要求和云南省新入职护士的特点。实施本方案的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效果优于传统培训,表明本方案具有实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为云南省构建科学、统一的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冯子豪[8](2021)在《标准模式下的专科化 ——基于各科室护士需求的护理单元空间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内综合医院高层住院楼护理单元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大量研究关注于标准化护理单元的空间环境优化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单元空间人性化设计,而护理单元是住院部医护人员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布局的合理性与空间环境的品质影响着医护人员的使用效率与满意度,进而影响护理效率与护理质量。从医学与护理学的角度,不同科室有着各自的专业特点,而护士护理效率与满意度是否会在标准护理单元空间环境下因不同科室专业性而产生差异未有定论。因此本研究提出了除妇科、产科、儿科等有特殊护理需求的科室及集中加强护理单元(ICU)外,一般科室护理单元中护士护理行为活动情况与对空间环境的需求是否因不同科室的实际护理需求而存在差异的论题。研究以一般科室标准护理单元中护士护理行为活动与使用评价为切入点,选取江苏省某三甲综合医院高层住院楼中的一般科室为调查对象,通过行为观察与现场测量与软件模拟等方法记录部分科室中护士行为活动、空间使用情况与空间环境现状,并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不同科室护士对现有护理单元空间环境的使用感受与满意度评价以及空间使用与优化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系统布置规划(SLP)方法与相关设计研究经验成果,从空间布局、空间环境与设施配置三个层级提出了现有各科护理单元空间优化设计策略与建议,以提高不同科室护士护理工作效率与满意度,满足护理工作需求,以期为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创造舒适高效的护理工作环境。
胡琳莉[9](2021)在《基于社会需求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社会大众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需求和对护士能力的期望,调查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态度和培训需求,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指标体系,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规范化培训、护理人力合理调配、护理安全保障提供依据。[方法]1.以问卷星的形式,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调查江苏省13个市的社会大众,采用自制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社会需求调查问卷,了解社会大众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需求和对护士能力的期望。2.以问卷星的形式,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调查江苏省13个市的护理管理者和护士,采用自制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理管理者调查问卷和“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了解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认知、态度及相关培训需求。3.采用文献回顾和小组讨论方法,基于社会需求初步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运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选取江苏省范围内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和护理教育32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结果]1.“互联网+护理服务”社会需求调查结果:社会大众中仅50.76%的人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57.35%的人认为需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76.57%的人希望护士来自公立医院,90.48%的人认为需要考虑护士所在医院级别,39.29%的人希望出诊费在100-200元,社会大众对护理项目的需求集中于基础护理项目,对护理安全、质量监管关注度高,90%以上的人认为需要建立三方评价体系。2.“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需求调查:80.11%的护理管理者和55.36%的护士了解“互联网+护理服务”,81.78%的护理管理者和55.75%的护士认为需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84.40%的护理管理者愿意支持护士利用业余时间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但担心护士安全问题,49.08%的护士不愿意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主要是自身时间不足和担心安全问题。87%以上的护理管理者和护士认为护士来源需要考虑医院等级,医院级别越低,护士资质要求越高。90%的护理管理者和80%以上的护士认为需要接受服务流程、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培训。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出诊费倾向于201-300元,护士报酬占比在50%-60%,护理管理者和护士认为可行的护理项目集中于基础护理项目。90%以上的护理管理者和护士认为需要建立三方评价体系,护士对平台应用能力还存在不足。3.“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研究结果:本研究对32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3.75%,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80,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203和0.136,最终确定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准入标准、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考核内容,22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81个四级指标,内容涵盖了“互联网+护理服务”概述、护士素质、法律法规、护理环境、应急处理、监管、质量控制、收费标准、护理安全、平台使用等一系列培训内容。[结论]1.“互联网+护理服务”社会知晓度低,需求度高,“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具有必要性。社会大众对护士资质期望高,对医保报销、服务安全、服务评价等方面存在需求,需要的护理集中于基础护理项目,研究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客观依据。2.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知晓度低,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均对“互联网+护理服务”安全性、平台运用、护理价格等存在顾虑,对服务流程、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培训需求度高,可为后期制定管理制度、培训方案提供参考。3.基于社会需求构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具体量化,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可为护理管理者后期培训“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提供借鉴,填补“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的空白。
金莲锦,陈萌,孙平,李罡[10](2020)在《基于医学教育认证的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教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医学教育认证的出台,更是为医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契机。作为临床医学专业极为重要的学科,麻醉学由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涉及到药理、生理、人体解剖以及临床麻醉、疼痛诊疗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医学教育认证及麻醉学教学特点,并结合当前麻醉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如何提高护士的观察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提高护士的观察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进展性案例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培训方法 |
1.2.1 对照组培训方法 |
1.2.2 试验组培训方法 |
1.2.2. 1 课前回顾 |
1.2.2. 2 具体实施 |
1.2.2. 3 讨论 |
1.3 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
1.3.1 批判性思维能力 |
1.3.2 护士病情观察能力 |
1.3.3 学习成绩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比较(见表1) |
2.2 两组护士病情观察能力比较(见表2) |
2.3 两组护士学习成绩比较(见表3) |
3 讨论 |
3.1 进展性案例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法可以提高低年资护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3.2 进展性案例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法可以提升神经内科低年资护士护理效能 |
4 小结 |
(3)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造口适应意义 |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
2 理论基础 |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
2.2 行动研究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 技术路线图 |
5 概念界定 |
6 研究内容 |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6.2 研究步骤 |
6.3 研究方法 |
7 伦理问题 |
8 质量控制过程 |
8.1 方法控制 |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参与者 |
3 研究内容 |
3.1 研究过程 |
3.2 研究工具 |
3.3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
5 讨论 |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
6 反思评价 |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过程 |
3.1 确定研究主题 |
3.2 文献检索 |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
3.4 数据评估 |
3.5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
5 反思评价 |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
5 研究结果 |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
6 讨论 |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
7 反思评价 |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收集数据方法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资料 |
3.2 个案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
5 反思评价 |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
1 讨论 |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
2 未来建议 |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
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意义 |
5 相关概念 |
6 国外研究现状 |
7 国内研究进展 |
8 理论基础 |
8.1 核心能力理论 |
8.2 系统化整体护理理论 |
8.3 希望理论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半结构式访谈对象 |
1.2 Delphi法函询对象 |
1.3 问卷调查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研究法 |
2.2 理论分析法 |
2.3 质性研究--半结构式访谈法 |
2.4 Delphi法 |
2.5 优序图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质量控制 |
5 伦理原则 |
6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1 文献研究结果 |
1.1 文献检索与阅读 |
1.2 参考指南、书籍 |
2 质性研究--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2.1 访谈对象基本资料 |
2.2 提炼主题 |
3 初步形成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框架 |
3.1 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
3.2 各级指标条目拟定及概念界定 |
3.3 预咨询确定德尔菲函询内容 |
4 Delphi咨询结果 |
4.1 专家函询结果 |
4.2 指标函询结果 |
5 优序图法与比例分配法确定指标权重 |
5.1 确定一级、二级指标权重 |
5.2 确定三级指标权重 |
6 信效度检验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1 科学性与可靠性分析 |
1.1 科学性分析 |
1.2 可靠性分析 |
2 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分析 |
2.1 症状、疼痛评估与管理能力是提升生命末期患者生命质量的重点 |
2.2 跨学科团队协作是促进安宁疗护发展的重要模式 |
2.3 叙事护理能力是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极具挑战的能力 |
3 指标体系内容与权重分析 |
结论 |
创新性 |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我国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发展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
三、研究目的 |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
五、研究内容 |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二)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人权保护措施 |
九、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
(四)讨论 |
(五)小结 |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
(四)干预措施 |
(五)资料收集方法 |
(六)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研究结果 |
(九)讨论 |
(十)小结 |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五)小结 |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质量控制措施 |
(六)研究结果 |
(七)讨论 |
(八)小结 |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的局限性 |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附录 |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总体思路 |
(一) 研究目的 |
(二)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深静脉血栓概况 |
(一) 概念及危害 |
(二) 流行病学特点 |
(三) 预防措施 |
(四) 预防措施的临床应用情况 |
(五) 促进预防措施临床应用的策略 |
二、国内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
(一) 资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一) 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 |
(二) 健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
四、小结 |
第三章 临床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实践现况的国内调查 |
(二) 实践现况的田野研究 |
三、研究结果 |
(一) 实践现况的国内调查结果 |
(二) 实践现况的田野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一)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应涵盖知识培训、护理流程和辅助工具 |
(二) 循证实践工作模式应重点关注实践中的核心要素及其关系 |
第四章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证据汇总 |
(二) 最佳证据筛选 |
(三)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三、研究结果 |
(一) 证据的汇总结果 |
(二) 最佳证据的筛选结果 |
(三) 构建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 |
四、讨论 |
(一)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科学性 |
(二)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可行性和适宜性 |
第五章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临床应用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场所 |
(三) 评价工具 |
(四) 资料收集方法 |
(五) 资料分析方法 |
(六) 质量控制 |
三、研究结果 |
(一) 方案引入临床的过程 |
(二) 方案临床应用对护理实践的改变 |
四、讨论 |
(一) 方案在临床情境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宜性分析 |
(二) 方案在临床情境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 |
第六章 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的构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研究设计 |
(二) 质量控制 |
三、研究结果 |
(一) 循证护理实践中的核心要素 |
(二) 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 |
(三) 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 |
四、讨论 |
(一) 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及工作模式的合理性 |
(二) 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及工作模式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
第七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四、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参与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证据引入临床的利益相关者一般信息调查表 |
附录3 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论证专家一般信息调查表 |
附录4 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质量审查表 |
附录5 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调查问卷 |
附录6 患者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7)基于CBE模型构建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3 相关概念 |
4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过程及结果 |
1 初步构建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 |
1.1 成立课题小组 |
1.2 编制《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需求的调査问卷》(详见附录一) |
1.3 新护士及其岗位规范化培训需求调査 |
2 德尔菲专家咨询确定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 |
2.1 德尔菲专家咨询过程 |
2.2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
2.2.1 函询专家基本资料 |
2.2.2 函询专家可靠性分析 |
2.2.3 各级指标修订 |
2.2.4 权重确定 |
第四章 讨论 |
1 新护士规范化培训需求分析 |
2 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的构建 |
2.1 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
2.2 方案的可靠性分析 |
2.3 方案的内容分析 |
2.4 方案的权重分析 |
2.5 构建方案的意义和实用性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标准模式下的专科化 ——基于各科室护士需求的护理单元空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相关概念定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5.1 论文结构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标准护理单元专科优化体系及相关理论支撑 |
2.1 标准模式下护理单元专科优化体系 |
2.2 护理单元专科化重要性及医护人员护理需求——专科优化的依据 |
2.2.1 护理单元空间环境专科化的意义与重要性 |
2.2.2 医护人员护理需求概述 |
2.2.3 护理效率的相关研究 |
2.2.4 护理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2.2.5 护理效率与护理工作满意度影响要素的相关研究 |
2.3 医院建筑开放体系——专科优化的操作框架 |
2.3.1 层级理论 |
2.3.2 多层级变率 |
2.3.3 层级控制 |
2.3.4 系统分离 |
2.3.5 护理单元专科优化对象与要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对象要素界定与研究方法论述 |
3.1 调查研究对象要素 |
3.1.1 调查研究对象概况 |
3.1.2 护理单元空间环境现状 |
3.1.3 护理单元功能空间界定 |
3.1.4 护士工作活动概述 |
3.2 调查研究方法论述 |
3.2.1 调查数据收集方法 |
3.2.2 调查数据分析方法 |
3.2.3 基于问卷的不同科室护士需求评价预调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科室护理单元护士活动与需求评价分析 |
4.1 本章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
4.2 基于问卷调查的不同科室护士使用评价分析 |
4.2.1 调查问卷设计 |
4.2.2 调查对象统计 |
4.2.3 护理效率评价分析 |
4.2.4 护士满意度评价分析 |
4.2.5 小结 |
4.3 基于访谈质性研究的不同科室护士护理工作感受与需求评价分析 |
4.3.1 研究对象 |
4.3.2 研究方法 |
4.3.3 研究结果 |
4.3.4 小结 |
4.4 基于行为观察的不同科室护理单元使用情况与护士活动分析 |
4.4.1 不同科室护士行为活动空间与时间分布 |
4.4.2 不同科室护士行为空间联系与步行情况 |
4.4.3 不同科室护士交流沟通行为分析 |
4.4.4 小结 |
4.5 基于测量与模拟的护理单元物理环境现状和可视性评价及需求分析 |
4.5.1 光环境测量与评价分析 |
4.5.2 声环境测量与评价分析 |
4.5.3 可视性模拟与评价分析 |
4.5.4 小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层级下护理单元空间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
5.1 本章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
5.2 空间布局层级 |
5.2.1 相关理论支撑 |
5.2.2 研究对象与要素界定 |
5.2.3 活动-关系亲密度等级划分依据 |
5.2.4 医疗空间活动-关系亲密度评价 |
5.2.5 护理单元空间布局优化 |
5.3 空间环境层级 |
5.3.1 光环境 |
5.3.2 声环境 |
5.3.3 视觉环境 |
5.4 设施配置层级 |
5.4.1 专科特点需求与配置优化建议 |
5.4.2 普遍性需求与配置优化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预调研问卷 |
附录2:综合医院护理单元护士评价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9)基于社会需求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1 文献回顾 |
1.1 “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概念 |
1.2 国内外“互联网+护理服务”研究现状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3.1 理论意义 |
3.2 实际意义 |
4 研究思路 |
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互联网+护理服务”社会需求调查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社会大众基本资料 |
2.2 “互联网+护理服务”认知及态度调查 |
2.3 “互联网+护理服务”需求调查 |
3 讨论 |
3.1 “互联网+护理服务”宣传不足 |
3.2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能力欠缺 |
3.3 服务项目开展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 |
3.4 质量监管受高度重视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需求调查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基本资料 |
2.2 “互联网+护理服务”认知及态度调查 |
2.3 平台应用现状 |
2.4 “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需求调查 |
2.5 质量监管 |
3 讨论 |
3.1 “互联网+护理服务”有待推进 |
3.2 “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需求度高 |
3.3 “互联网+护理服务”价格有待规范 |
3.4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理项目有待分层落实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培训体系确定原则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工具 |
1.4 调查方法 |
1.5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专家基本资料 |
2.2 专家积极性系数 |
2.3 专家权威程度 |
2.4 专家协调程度 |
2.5 专家意见集中度 |
2.6 专家修改意见 |
2.7 专家函询结果 |
3 讨论 |
3.1 专家函询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分析 |
3.2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内容分析 |
3.3 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的意义 |
4 结论 |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
1 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 |
3 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设想 |
3.1 研究局限性 |
3.2 进一步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医学教育认证的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医学教育认证概述 |
2 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特点 |
2.1 涉及医疗风险高 |
2.2 理论实践要求高 |
2.3 临床处理复杂性 |
2.4 人性化教学管理 |
3 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
3.1 教学法的应用问题 |
3.2 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
3.3 实验室设施的问题 |
4 基于医学教育认证的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教学改革 |
4.1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
4.2 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
4.2.1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
4.2.2引入案例教学法 |
4.2.3 多媒体案例再现 |
4.3 构建专业教师队伍 |
4.4 推动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
4.5 完善教学质量评估 |
四、如何提高护士的观察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进展性案例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 刘凤春,宋晓萌,李翠景,芦文博,常红,张婧. 护理研究, 2021(22)
- [2]护理三级查房在实习护士病情观察能力中的应用[J]. 林红连,李红梅.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20)
- [3]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D]. 闫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田双芬.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6]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王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基于CBE模型构建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D]. 周壮志.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8]标准模式下的专科化 ——基于各科室护士需求的护理单元空间优化研究[D]. 冯子豪.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9]基于社会需求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培训体系构建研究[D]. 胡琳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基于医学教育认证的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教学改革研究[J]. 金莲锦,陈萌,孙平,李罡. 中国现代医生, 2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