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indows数据采集系统中的通信(论文文献综述)
李翔[1](2021)在《变电站电力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智能电网中,变电站电力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信息监测、采集及远程控制等,并主要基于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等软件实现。同时,业务管理服务分散在不同软件中,管理效率较为低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和实现了一套变电站电力信息管理系统,对变电站电力信息的管理业务进行集成维护。系统通过和SCADA系统进行跨平台交互,实现对变电站电力信息的远程监测及操作控制。在研究中采用.NET平台技术、UBD软件设计模式、SQL Server数据库等,对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实现。主要的研究如下:1.按照软件需求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系统研发目标进行拆分,分为功能需求、通信需求和性能需求等。按照系统的需求分析结果,确定了系统的技术选型及研发思路。2.按照系统的需求分析及技术选择,确立了系统的设计思路,按照总体设计、通信功能设计、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的顺序,详细阐述和介绍了系统的功能方案设计过程、方法、原理和成果,建立了系统的功能框架。3.基于系统的功能设计成果及开发技术选择,对系统的通信功能及数据采集、远程控制功能模块进行开发实现,详细介绍和分析具体的功能实现流程、关键代码,展示说明系统的功能运行界面。4.按照软件测试理论和方法论,介绍系统的测试方法及流程,并从通信功能、功能模块及性能表现等角度对系统进行测试和验证,得到系统达到了预期目标。系统的应用可以将SCADA系统等软件中的常用功能服务进行集成,并建立统一的变电站电力信息管理数据体系,解决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变电站管理人员提供一体化的工具支持,从而提高业务管理效率。
陈俊[2](2020)在《基于PCIe3.0的高速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雷达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雷达系统拥有如目标识别、SAR成像等复杂功能,通过高速采集系统将海量数据传输给计算机处理复杂算法已是趋势。系统在回波信号采集时,对靠近射频端的中频直接采样后进行数字下变频降速预处理,以此来减轻系统后续处理和传输压力。在计算机传输总线中,PCIe总线凭借着高带宽、高拓展能力的特点,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系统高速组件的互连中,因此将PCIe总线作为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传输媒介具有重要应用意义。本文在以FPGA+CPU的异构硬件平台下,对基于PCIe3.0总线的高速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进行了研究。在以FPGA为核心的采集卡中,首先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数字下变频降速预处理,然后利用乒乓缓存管理将其缓存在DDR3中,最后上位机通过PCIe总线实现采集卡与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传输。文中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对构建高速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进行了研究,根据设计需求对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模块规划,对方案实现中需要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字下变频原理和PCIe总线协议。2、设计了以FPGA为核心的高速数据采集卡,对板卡中各个模块的芯片选择与原理图设计进行了分析,对PCB设计中布局、叠层和高速信号走线等注意事项作了介绍。3、设计并实现了系统采集卡的FPGA逻辑程序。分别对模数转换器、数字下变频、DDR3高速乒乓缓存和PCIe总线模块的逻辑设计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对设计中模块的主要功能进行了逻辑功能仿真,通过对仿真时序的分析,初步验证了数字逻辑设计的正确性。4、设计并实现了系统上位机软件,分模块对设计与实现的方案作了介绍,包括Windows系统下PCIe总线驱动程序、控制程序以及基于MFC的人机交互界面。文章最后搭建了系统的测试环境,利用评估板对系统的上位机软件和FPGA逻辑程序进行了功能验证。测试数据表明,在前端数据采样率为2Gsps、中频信号带宽为1GHz情况下,8通道并行滤波器架构能在250MHz时钟频率下实时的完成下变频功能;基于PCIe3.0 x8的系统传输速率可达4700MB/s以上,符合系统高速传输需求。
段华伟[3](2020)在《基于MES的自动灌装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工业4.0”的理念广泛传播,中国制造业正实现由制造到智造的转变,MES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部分,对企业生产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企业的制造和管理能力,也是帮助企业完成智能制造转型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国内越来越多高校相继开设了有关MES技术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的MES教学平台,无法满足课程教学实训的需要。面对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对信息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亟需开发一套面向高校的MES教学实训平台。本文以引进的FESTO公司自动化灌装生产线为研究对象,研究设计了一套实用可靠的MES控制系统,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学习和研究MES及其应用的技术平台。在服务高校教学科研的同时,模拟实际工业生产过程,探索自动灌装MES系统优化设计,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自动灌装生产线硬件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现代流程工业典型的生产形式,对过程自动化工作单元、灌装和包装工作单元、传输和物流工作单元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教学实训MES系统应用场景,分析生产线各工作单元的功能结构、控制方式,奠定MES系统开发的硬件环境。其次,结合国际标准下MES系统相关理论架构,设计了MES系统整体方案,明确项目开发目的,对自动灌装生产线MES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对MES系统的开发环境进行配制,对MES系统的生产管理、订单管理、质量管理和数据库管理进行了详细设计。并依据数据库开发规范,对MES系统后台数据库进行设计。再者,对MES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和通信网络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数据采集的实现流程以及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数据采集的关键技术与理论:提出基于OPC UA技术和RFID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并实现PLC与MES的通信,构建生产线组网通信。最后,以Windows系统为开发平台,采用C/S体系架构,以Visual Studio 2010作为开发工具,用户接口使用VB.NET进行开发,将Access 2010作为系统实现的后台数据库,PLC控制器通过TCP/IP协议和数据库进行通讯,MES软件基于ODBC开放数据库连接技术对后台数据库进行访问,实现生产数据的存储与查询。通过研究和设计MES控制系统,使之成为自动灌装生产线生产信息化教学实训平台,满足高校对MES系统教学实训平台的需求。
于浩[4](2020)在《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研究》文中认为轧机刚度是指轧机在轧制过程中机架所能承受巨大轧制力的能力。目前,我国轧钢厂轧机刚度的计算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利用轧机所连接的压力与位移传感器在辊缝标定过程中所测得的数据在Excel软件中进行线性拟合。如何将辊缝标定过程中的数据实时采集并自动化进行相关计算与提高轧机刚度精度是目前轧钢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论文从轧钢厂的实际需求出发,以TCP socket通信为理论基础,提出了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采集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快捷化的解决方案,开发出一款基于Linux系统与OPC UA的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它可以实现对换辊现场标定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并对采集到的数据信号进行小波分析去噪处理,将刚度结果实时保存到数据库,并完成刚度数据的周期性呈现与云端实时发送等各种功能。首先论文以Qt为主要开发对象的环境,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实现编程语言开发思想,利用开源的open62541库开发可以在Linux系统上运行的OPC UA客户端,设计了监控页面与刚度管理数据库系统,实现了运行在非Windows平台的OPC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对接。然后根据采集到数据的特征规律利用Python的数据处理能力筛选出计算刚度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小波分析降噪处理,经试验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论文最后对Linux系统的启动与通信流程进行了探讨,根据软硬件的运行环境的需求编写了发送设备的Linux串口驱动文件并对数据库系统进行了设计。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采集系统替代了轧钢厂人工计算轧机刚度的传统方式。针对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信号的小波分析去噪使数据信号与计算出来的刚度更精确。目前,本系统已经基本完成,经过调试与测试,基本满足现场需要。
马和代[5](2020)在《水下阀门执行机构关键参数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陆地上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不断消耗,海洋油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势在必行。水下球阀执行机构作为重要的海洋石油开采设备之一,极大的促进了海洋油气的开采,保证海洋油气开采可以高效、有序且安全地运行。水下球阀执行机构测试系统是保障执行机构能够可靠运行的测试平台,可用于对其进行结构优化、批量生产、出厂检测等方面。水下球阀执行机构最主要的参数是输出扭矩,而一个扭矩测量方案合理,上位机UI(User Interface)界面友好,所需功能完备的测试系统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执行机构输出扭矩、使技术人员更方便的进行相关的操作与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扭矩测量方案,并根据该测量方案提出一种试验装置,然后利用WPF技术开发并实现了执行机构关键参数测试系统软件部分,该测试系统满足测量精度及功能需求。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介绍了水下球阀执行机构的机械结构及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力系分析、运动学分析为基础的扭矩测量方案,通过建立平面力系平衡方程以及根据速度、加速度合成定理,完成了扭矩测量方案的设计。该方案考虑了摩擦力、摩擦力矩以及加速度等影响因素,并通过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确定了这些影响因素对扭矩测量结果的影响,然后根据仿真结果简化了扭矩测量模型,提升测试系统整体性能。测试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是依据需求进行的,结合主要技术参数完成了整体框架的设计,并对测试系统试验装置的特点与功能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详细介绍了测试系统的扭矩测量功能和其功能的实现。水下球阀执行机构测试系统硬件方案的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实现的基石,主要介绍了编码器,压力传感器以及数据采集卡等,并且给出了所选传感器的电气接线图以及数据采集卡的原理图。最后根据测试系统的扭矩测量结果对实时性的要求,采用了多路共享AD转换器的数据采集过程方式。测试系统的软件开发采用了 WPF(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技术。运用WPF界面设计语言XAML(Extensible Application Markup Language)来完成测试系统上位机的UI界面设计,运用C#语言实现了测试系统软件的架构以及核心功能模块。本文实现的界面能够完全的显示扭矩测量的实时曲线,同时显示界面提供操作功能,可输入所测执行机构的基本信息等。本文设计实现的测试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包括通信模块、扭矩测量结果实时曲线模块、打印试验报表等。本文所设计的水下球阀测试系统实现了扭矩实时测量及其它需求功能,达到了预期目标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此外本文也指出了目前该测试系统所存在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并给出了对应的改善方式。
尚关卿[6](2020)在《面向智能制造车间的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智能制造车间产生的数据增长速度日益加快,对当前利用中心云集中式存储、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模式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边缘计算,旨在离设备距离更近的网络边缘就近提供数据采集、存储、计算和数据处理等服务。数控机床作为智能制造车间生产加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每天产生的数据中蕴藏着很高的工业价值。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面向智能制造车间的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当前技术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平台体系架构、平台功能结构和平台业务流程模型设计了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的整体架构,阐述了平台框架实现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控机床自适应数据采集、数控机床过程数据的边缘计算、OPC UA统一架构、MQTT统一接口等相关关键技术。(2)研究了几种主流数控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针对传统的等时间间隔采集机床数据造成的数据冗余问题,分别研究了基于一元线性回归和基于旋转门算法的自适应数据采集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种算法的适用场合,并设计实现了数控机床自适应数据采集模块。(3)研究了数控机床过程数据的边缘计算技术,采用基于Apache Flink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处理机床过程数据,针对实时效能、故障诊断、OEE指标、生产进度与剩余工时、刀具状态监控等具体业务,进行了计算方法分析,设计了边缘服务数据库存储结构以及数据的上下行传输方案,提出了基于AES对称加密的数据报文安全性设计方法。(4)研究了统一接口技术,智能制造车间数控系统种类繁多,涉及到的通讯协议多种多样,导致数据统一采集困难,通过对几种主流数控系统设备通讯集成中间件以及基于工业4.0标准的OPC UA统一架构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数控机床数据采集统一接口模块,对于物联网统一接口,基于MQTT应用模式,设计并实现了物联网平台统一接口模块。(5)设计并开发了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原型系统的各个模块,并基于学院实验室智能制造车间中的西门子、法兰克、海德汉数控系统的机床,测试了服务平台各项功能的可行性,最后,在MES系统中进行了集成与应用,验证了本文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罗德应[7](2020)在《地铁车载信号设备故障自动诊断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城市的日益发展,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普遍应用,地铁成为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车载信号设备是列车上的重要设备,关系着行车安全与行车效率。列车的长时间运行以及信号设备的老化,设备不可避免会发生故障,车载信号设备的故障检测处理与地铁的营运息息相关。目前,车载信号设备的维护处于“离线诊断”、“人工诊断”的状态。为了提高车载信号设备故障处理的效率,减少地铁延误运营的可能性,需要建立一套实时车载信号设备故障自动诊断系统。本文提出一种基于Windows消息机制和MSSIM的数据采集方法,构建一种改进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算法和四层的故障诊断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车载信号设备故障自动诊断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如下:故障数据的自动采集是自动诊断的首要步骤,而且也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首先,针对LZB700M列车信号控制系统,通过扩展采集接口,解决了串口独占使用问题,实现人与计算机交替采集数据;利用Windows消息机制向厂家所提供的车辆诊断程序发送相关消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并利用MSSIM算法判断故障数据是否采集完成。然后,根据故障与故障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设计构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四层故障诊断模型,包括设备元件层、B类故障码层、A类故障码层、紧急制动层。该模型由上而下地推理实现预警,由下而上地推理实现诊断。根据故障诊断模型是动态构建的思想,基于K2算法和车载信号设备故障模型的特征,提出一种性能高效的结构学习算法K2Plus。实验结果表明,K2Plus算法在保证正确率的情况下能快速地建立贝叶斯网络结构,从而缩短建模时间,为快速建模提供了基础。最后,设计并实现了车载信号设备故障自动诊断系统,采集端利用Windows消息机制自动采集故障数据并通过FTP上传到服务端,服务端利用MATLAB和FULLBNT工具建立的四层故障诊断模型及时进行故障诊断及预警,客户端通过WCF向服务端交互数据信息,实现了实时的车载信号设备故障自动诊断系统,提高了信号设备故障处理效率,为地铁车载信号设备的维护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马胡伟[8](2020)在《2米超声速风洞导弹虚拟飞行半实物仿真控制系统研制》文中指出本文设计了一套适用于2米超声速风洞的导弹虚拟飞行半实物仿真控制系统,与风洞模型支撑装置一起构成导弹风洞试验系统。该系统集指令收发与控制、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与显示于一体,为综合研究导弹飞行过程中的运动特性和气动特性提供重要保障。首先,在分析和论证风洞虚拟飞行试验系统方案设计可行性的基础上,根据系统性能和技术指标要求,提出了导弹虚拟飞行半实物仿真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基于工业控制计算机和PXI扩展机箱构建硬件系统,选用高性能的测控板卡实现数据采集和通信;软件平台采用Windows7+RTX64实时扩展解决方案,充分利用Windows的GUI资源,实现人机交互友好的界面设计。采用该总体设计方案,有效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研制成本,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和控制的高精度。然后,论述飞行仿真控制台、动力学仿真计算平台和电源模块硬件的选择和设计。具体分析工业控制计算机、扩展机箱、程控电源和各测控板卡的性能,设计各模块之间的物理连接和通信方式。接着,详细阐述了在RTX64下开发PXI总线测控板卡实时驱动程序的基本流程;设计RTSS进程、链接Rt Api实时库的Windows进程和普通Windows非实时进程之间通信方式,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和显示;针对风洞虚拟飞行试验对模型的控制要求,设计并简要分析舵机的三种执行模式;根据实际需求完成主控软件、电源监控软件、曲线显示软件和数据回放软件的设计。最后,给出系统的测试结果与分析。通过系统联试,各模块功能正常,能够按照导弹的工作时序实时同步采集天平、陀螺仪和编码器等传感器数据。针对不同的飞行模式,系统能正确控制舵机的偏转;试验结束时,通过对实时保存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控制算法的正确性。
刘雨鑫[9](2020)在《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液压试验台测控软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液压试验台测控系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工控领域辅助系统。该类测控系统的硬件结构中,工控机-工业以太网相结合的系统结构近年来发展迅速。本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在Windows环境运行的液压试验台测控软件开发系统,对软件系统的工业以太网编程接口、软件系统的实时性能以及液压试验台测控软件组件开发等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工业以太网交互接口设计和实现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工业以太网通讯特点和液压试验台工控软件编程接口需求,设计了工业以太网通讯编程接口。并以构建服务层的运行、配置服务模块为例,说明了这种接口层的使用方法;以Ether CAT工业以太网协议层构建为例说明数据交互层的实现方法。其次,本文对软件系统的实时数据交互方案进行了设计和优化。通过分析一般测控软件系统数据流向,并进行软件抽象提取,提出采用二级缓存机制结构解决数据流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软件实时性方面,用线程池调度优化手段和实时时钟技术分别对Windows非实时性问题和C#运行时钟精度过低的问题进行解决。而后用1k Hz实时数据采集案例测试软件系统实时性。最后,本文对液压试验台开发组件进行了设计和实现。应用层开发是制约液压试验台测控软件开发效率的重要瓶颈,本文以服务层模块为基础对液压试验台测控软件的模板、人机界面、变量管理系统、硬件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系统等组件进行了模块化封装,保留开发灵活性的同时提高系统应用层开发效率。最后,本文以比例方向阀试验台为开发对象对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液压试验台测控软件开发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了液压测控设计平台的高开发效率和高实时性能。
邱晨春[10](2020)在《压缩燃烧装置的远程实时测控与安全监测平台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网络通讯技术与实验室安全管理相结合,创造性地研制了一套集远程协助与安全管理于一体的均质压缩燃烧试验的实时测控系统,系统包括本地试验数据采集和试验远程协助与安全管理。该系统的研制工作主要有:对本地试验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改进,提升系统的实时响应性。针对均质压缩燃烧装置信号采集要求,基于STM32F103ZET6单片机,采用直接操作寄存器方式进行下位机程序开发,以活塞位移信号作为外部触发源信号,触发采集缸压信号,并在上位机程序采用MFC开发框架,以多线程并发方式读取串口数据、解析并保存数据,引入第三方高速绘图ChartCtrl控件进行实时绘图显示,从而提高系统的实时响应性。针对课题组研制的均质压缩燃烧装置的试验环境,进行试验远程协助与安全管理系统开发。系统基于摄像设备作为视觉传感器,利用软件开发包实现试验现场视频的实时抓取,基于OpenCV进行图像视觉处理,采用HOG+SVM行人检测算法,实现对试验现场环境的安全检测和报警。并在此基础上,基于TCP/IP协议模型集成远程实验协助功能,从而实现均质压缩燃烧实验的远程智能安全管理。最后对系统各功能模块分别进行了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本地试验数据采集系统单通道数据采集频率由原来的37kHz提高到了100kHz左右,外部触发的多通道数据采集也满足本压缩燃烧装置对采样精度和频率的要求;远程协助与安全管理系统对监控范围内以不同姿势出现的人物均能正确标记从而实现报警,并成功实现了远程控制实验启停、屏幕监控和远程试验数据下载等远程实验协助功能。
二、Windows数据采集系统中的通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ndows数据采集系统中的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1)变电站电力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变电站电力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1 业务与目标分析 |
2.1.1 业务分析 |
2.1.2 研发目标 |
2.2 功能需求分析 |
2.2.1 数据采集功能需求 |
2.2.2 远程控制功能需求 |
2.3 通信需求分析 |
2.4 性能需求分析 |
2.5 技术选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电站电力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
3.1 设计思路 |
3.2 总体设计 |
3.1.1 网络结构设计 |
3.1.2 功能模型设计 |
3.3 通信功能设计 |
3.3.1 功能方案设计 |
3.3.2 类结构设计 |
3.3.3 时序流程设计 |
3.4 功能模块设计 |
3.4.1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4.2 远程控制模块设计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逻辑设计 |
3.5.2 物理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电站电力信息管理系统实现 |
4.1 实现环境 |
4.2 通信功能实现 |
4.3 功能模块实现 |
4.3.1 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
4.3.2 远程控制模块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变电站电力信息管理系统测试 |
5.1 测试方法 |
5.2 通信测试 |
5.3 功能测试 |
5.4 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PCIe3.0的高速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1 PCIe总线的发展和现状 |
1.2.2 数据采集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
1.3 本文结构安排及内容概况 |
第二章 高速数据采集与传输介绍 |
2.1 系统的总体架构 |
2.1.1 系统设计需求 |
2.1.2 系统总体框架 |
2.2 数据采集基础 |
2.2.2 低通采样 |
2.2.3 带通采样 |
2.2.4 多速率信号处理 |
2.3 数字正交下变频技术 |
2.3.1 模拟正交下变频 |
2.3.2 数字正交下变频 |
2.4 PCIe总线协议分析 |
2.4.1 PCIe总线拓扑结构 |
2.4.2 PCIe总线配置空间 |
2.4.3 PCIe总线传输层次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数据采集卡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高速数据采集卡的总体设计 |
3.2 高速数据采集卡各模块的设计 |
3.2.1 ADC模块的设计 |
3.2.2 数据缓存模块的设计 |
3.2.3 FPGA模块的设计 |
3.2.4 时钟模块的设计 |
3.3 PCB的设计 |
3.3.1 板卡布局规划 |
3.3.2 PCB的叠层规划 |
3.3.3 高速信号走线的注意事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数字逻辑的设计 |
4.1 系统数字逻辑总体设计 |
4.1.1 FPGA逻辑总体框架 |
4.1.2 AXI4总线分析 |
4.2 ADC模块 |
4.2.1 ADC配置信息 |
4.2.2 ADC数据接收设计 |
4.2.3 源同步数据接收的实现与仿真 |
4.3 数字正交下变频模块 |
4.3.1 数字正交下变频模块的原理设计 |
4.3.2 模块的实现与仿真 |
4.4 DDR3高速数据缓存模块 |
4.4.1 高速数据缓存设计 |
4.4.2 DDR3控制器的设计 |
4.4.3 DDR3数据读写仿真 |
4.5 PCIe3.0总线传输模块 |
4.5.1 PCIe硬核模块简介 |
4.5.2 基于XDMA硬核的DMA传输设计 |
4.5.3 基于XDMA硬核的DMA传输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软件设计与系统功能测试 |
5.1 上位机软件简介 |
5.2 上位机软件的实现 |
5.2.1 驱动程序 |
5.2.2 控制程序 |
5.2.3 交互界面 |
5.3 系统功能测试 |
5.3.1 系统测试环境 |
5.3.2 高速并行数字下变频测试 |
5.3.3 系统数据缓存读写测试 |
5.3.4 系统传输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MES的自动灌装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动灌装生产线介绍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MES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自动灌装生产线硬件系统分析 |
2.1 自动灌装生产线总体分析 |
2.2 自动灌装生产线各工作单元研究与分析 |
2.2.1 过程自动化工作单元分析 |
2.2.2 灌装和包装工作单元分析 |
2.2.3 运输和物流工作单元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灌装生产线MES系统总体设计 |
3.1 设计目标 |
3.2 MES系统总体架构及开发环境 |
3.2.1 系统常见架构分析 |
3.2.2 MES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3 MES系统开发环境 |
3.3 MES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3.3.1 系统功能模块总体架构设计 |
3.3.2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
3.4 数据库的设计 |
3.4.1 数据库设计基本步骤 |
3.4.2 概念结构设计 |
3.4.3 数据库逻辑设计 |
3.4.4 数据库表的设计 |
3.5 数据库访问接口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采集系统和通信网络设计 |
4.1 基于OPCUA技术的数据采集 |
4.1.1 OPCUA原理概述 |
4.1.2 OPCUA层次模型与规范 |
4.1.3 OPC UA客户端与OPC UA服务器的通信概述 |
4.1.4 OPC UA客户端与OPC UA服务器的通信测试 |
4.1.5 OPC UA客户端与OPC UA服务器的通信实现 |
4.2 基于RFID技术的数据采集 |
4.2.1 RFID概述及系统组成 |
4.2.2 RFID基本原理 |
4.2.3 RFID系统在灌装站中的应用 |
4.2.4 RFID的 PLC程序设计 |
4.3 PLC与 MES的通信实现 |
4.3.1 MES与 PLC通信设计 |
4.3.2 PLC的调用查询设计 |
4.4 生产线组网设计与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软件结构及其功能体系 |
5.2 软件系统实现 |
5.2.1 关键软件功能界面功能设计 |
5.2.2 MES软件工具菜单栏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FB1100函数块SCL程序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4)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采集系统研究现状 |
1.2.2 OPC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基于ARM的数据采集系统 |
2.1 引言 |
2.2 嵌入式工业计算机硬件结构 |
2.3 开发环境的选择 |
2.3.1 开发平台与开发工具 |
2.3.2 Qt编程技术介绍 |
2.4 数据采集系统总体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Linux的 OPC UA客户端软件设计 |
3.1 引言 |
3.1.1 Linux系统简介 |
3.1.2 open62541简介 |
3.1.3 TCP socket通信 |
3.2 基于open62541的OPC UA客户端设计 |
3.2.1 open62541源码编译 |
3.2.2 服务器连接 |
3.2.3 浏览地址空间 |
3.2.4 数据订阅 |
3.3 OPCUA客户端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处理与仿真试验 |
4.1 引言 |
4.2 傅里叶变换 |
4.3 小波分析去噪 |
4.3.1 小波分析 |
4.3.2 去噪方式的选择 |
4.3.3 小波基的选择 |
4.4 小波分析在刚度数据中的消噪应用 |
4.4.1 数据的预处理 |
4.4.2 小波基选择与试验 |
4.4.3 小波基分解尺度的选择 |
4.4.4 阈值的选取与处理 |
4.5 仿真对比 |
4.6 消噪实例 |
4.7 Qt-Python联合仿真 |
4.7.1 运行环境配置 |
4.7.2 Qt调用Python脚本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设备驱动与数据库设计 |
5.1 引言 |
5.2 Uboot与 Linux内核定制 |
5.2.1 U-boot启动 |
5.2.2 Linux内核定制 |
5.3 驱动设计 |
5.4 数据库设计 |
5.4.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5.4.2 概念结构设计 |
5.4.3 逻辑结构设计 |
5.4.4 物理结构设计 |
5.4.5 实现与运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水下阀门执行机构关键参数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下阀门执行机构关键参数测试系统概述 |
1.2 课题来源与意义 |
1.3 测试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扭矩测量国内外发展现状 |
1.5 技术路线 |
1.6 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扭矩测量方案设计 |
2.1 执行机构运动机理 |
2.2 执行机构理论扭矩的分析与计算 |
2.3 摩擦力与加速度的分析计算 |
2.4 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 |
2.5 扭矩测量模型的建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试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3.1 功能需求分析 |
3.2 主要技术参数 |
3.3 引入规范 |
3.4 整体设计框架 |
3.5 试验装置 |
3.6 测试系统及其试验装置的功能说明 |
3.7 测试系统具体功能——扭矩测量的说明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系统硬件设计选型 |
4.1 系统硬件设计 |
4.2 传感器选型 |
4.3 数据采集卡选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PF的测试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WPF技术介绍 |
5.2 功能需求分析 |
5.3 测试系统的架构及界面设计 |
5.4 主界面设计实现 |
5.5 测量报表的设计 |
5.6 通信模块的实现 |
5.7 实时曲线模块 |
5.8 测试系统开发环境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6)面向智能制造车间的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情况 |
1.2.1 智能制造车间信息化发展现状 |
1.2.2 数控机床数据采集技术 |
1.2.3 工业互联网中的边缘计算技术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边缘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边缘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
2.2.1 边缘端服务平台体系架构模型 |
2.2.2 边缘端服务平台功能结构模型 |
2.2.3 边缘端服务平台业务流程模型 |
2.3 关键技术研究 |
2.3.1 数控机床自适应数据采集技术 |
2.3.2 数控机床过程数据的边缘计算技术 |
2.3.3 统一接口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控机床自适应数据采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3.1 主流数控机床数据采集方法研究 |
3.1.1 SIEMENS数控系统的通讯方式和数据采集方法 |
3.1.2 FANUC数控系统的通讯方式和数据采集方法 |
3.1.3 HEIDENHAIN数控系统的通讯方式和数据采集方法 |
3.2 自适应数据采集方法研究 |
3.2.1 传统等时间间隔采集问题分析 |
3.2.2 基于一元线性回归的自适应采集方法 |
3.2.3 基于旋转门算法的自适应采集方法 |
3.3 数控机床自适应数据采集方法与实现 |
3.3.1 二种数控机床自适应采集方法的效果分析 |
3.3.2 设计与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控机床过程数据的边缘计算技术研究与实现 |
4.1 基于Apache Flink的机床过程数据的处理方法 |
4.2 数控机床设备数据分析处理指标的确定 |
4.3 数据的计算分析 |
4.3.1 实时效能分析计算 |
4.3.2 故障诊断分析计算 |
4.3.3 OEE指标分析计算 |
4.3.4 生产进度统计与剩余工时分析计算 |
4.3.5 刀具状态监控分析计算 |
4.4 数据的存储 |
4.4.1 Mysql数据库的选择 |
4.4.2 本地数据库存储结构设计 |
4.5 数据的传输 |
4.5.1 数据上下行传输方案设计 |
4.5.2 数据传输报文安全性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统一接口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5.1 OPC UA工业统一接口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5.1.1 车间异构数控机床信息源模型建立的研究 |
5.1.2 基于OPC UA的数控机床信息源模型的映射 |
5.1.3 基于OPC UA工业统一接口的实现方法 |
5.2 数控机床集成通讯中间件设计 |
5.2.1 数控机床集成通讯中间件结构设计 |
5.2.2 数控机床数据采集点位地址分析 |
5.2.3 数控机床集成通讯库封装方法与实现 |
5.3 MQTT物联网统一接口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5.3.1 MQTT协议在系统中的应用模式 |
5.3.2 机床通讯报文到MQTT报文的封装 |
5.3.3 基于MQTT协议的物联网平台接口设计与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原型系统的开发与验证 |
6.1 开发环境选择 |
6.1.1 硬件环境选择 |
6.1.2 软件环境选择 |
6.2 原型系统平台总体功能设计 |
6.3 平台功能开发 |
6.3.1 用户登录管理模块 |
6.3.2 机床管理模块 |
6.3.3 自适应数据采集服务配置管理模块 |
6.3.4 边缘计算服务管理模块 |
6.3.5 云平台接口服务管理模块 |
6.3.6 OPC UA接口服务管理模块 |
6.3.7 实时监控模块 |
6.4 实验测试 |
6.4.1 连接OneNet云平台数据上下行测试 |
6.4.2 OPC UA Server统一接口测试 |
6.5 在智能制造实验室MES系统中的集成与应用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地铁车载信号设备故障自动诊断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轨道交通领域的故障研究现状 |
1.2.2 贝叶斯网络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知识 |
2.1 贝叶斯网络 |
2.1.1 网络结构学习 |
2.1.2 网络参数学习 |
2.1.3 网络推理 |
2.2 LZB700M列车信号控制系统 |
2.2.1 车载信号设备组成 |
2.2.2 车载信号设备故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Windows消息机制和MSSIM的故障数据采集 |
3.1 Windows消息机制 |
3.2 基于MSSIM采集状态检测 |
3.3 具有优先级的二对一串口通信机制 |
3.4 故障数据自动采集方法 |
3.4.1 采集方法 |
3.4.2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载信号设备故障诊断 |
4.1 故障诊断模型节点的确定 |
4.2 故障数据的预处理 |
4.2.1 人工数据的预处理 |
4.2.2 自动采集数据的预处理 |
4.3 基于K2Plus算法的结构学习 |
4.4 基于MLE的参数学习 |
4.5 车载信号设备的故障诊断与预警 |
4.5.1 故障诊断 |
4.5.2 故障预警 |
4.6 实验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载信号设备故障自动诊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2 故障自动诊断流程 |
5.3 系统的架构与功能设计 |
5.3.1 采集端设计 |
5.3.2 服务端设计 |
5.3.3 客户端设计 |
5.4 实现效果及说明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附录A 部分源码 |
A.1 部分采集源码 |
A.2 部分故障诊断源码 |
A.3 部分服务端数据处理源码 |
(8)2米超声速风洞导弹虚拟飞行半实物仿真控制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来源与意义 |
1.2.1 选题来源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系统工作原理 |
2.3 WTBVFT技术与仿真参数选择 |
2.3.1 WTBVFT技术 |
2.3.2 模拟参数范围确定 |
2.4 飞行控制算法仿真与分析 |
2.4.1 导弹弹体传递函数仿真分析 |
2.4.2 开环飞行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2.4.3 闭环飞行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2.5 RTX64 性能分析 |
2.5.1 RTX64 实时性保障策略 |
2.5.2 RTX64 实时性分析 |
2.5.3 RTX64 定时性能分析 |
2.6 系统技术指标要求 |
2.7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7.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
2.7.2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导弹飞行仿真控制台硬件设计 |
3.2.1 硬件组成及功能 |
3.2.2 硬件设计 |
3.3 导弹动力学仿真计算平台硬件设计 |
3.3.1 组成及功能 |
3.3.2 硬件设计 |
3.4 电源模块设计 |
3.4.1 飞行控制组件供电电源选择 |
3.4.2 舵机电路板和解锁供电电源选择 |
3.4.3 舵机电机供电电源选择 |
3.4.4 电压监测模块设计 |
3.5 系统硬件设备整体布局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板卡实时驱动程序开发基本流程设计 |
4.2.1 板卡从Windows到 RTX64 的转换 |
4.2.2 板卡的查找和初始化 |
4.2.3 板卡资源访问 |
4.2.4 板卡资源释放 |
4.3 板卡实时驱动程序开发实例 |
4.3.1 惯测模拟板卡的驱动程序实现 |
4.3.2 RS422 接口板的驱动程序实现 |
4.4 导弹飞行仿真控制台软件设计 |
4.4.1 载机模拟试验流程设计 |
4.4.2 电源监控管理软件设计 |
4.4.3 辅助保护模块设计 |
4.5 导弹动力学仿真计算平台软件设计 |
4.5.1 进程间关系概述 |
4.5.2 进程间通信设计 |
4.5.3 共享内存数据存储和读写设计 |
4.5.4 信号编解码模块设计 |
4.5.5 舵机执行模式设计 |
4.5.6 动力学仿真计算平台软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联调与测试结果分析 |
5.1 系统概述 |
5.2 系统调试与结果分析 |
5.2.1 模块级调试 |
5.2.2 系统级联调 |
5.3 系统研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3.1 BMK接口板寄存器访问问题 |
5.3.2 SSI转换板程序下载问题 |
5.3.3 定时器定时问题 |
5.3.4 c PCI7432 数字量IO接口板发送指令问题 |
5.3.5 舵机解锁标志量传递问题 |
5.3.6 舵控指令发送问题 |
5.3.7 电源状态监测问题 |
5.3.8 继电器控制问题 |
5.3.9 信号干扰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A:姿态角开环控制46s内舵指令和舵机反馈结果 |
附录 B:姿态角开环控制46s内导弹三通道角度变化采集结果 |
附录 C:姿态角闭环控制30s内舵指令和舵机反馈结果 |
附录 D:姿态角闭环控制30s内导弹三通道角度变化采集结果 |
附录 E:加速度闭环控制20s内舵指令和舵机反馈结果 |
附录 F:加速度闭环控制20s内导弹三通道角度变化采集结果 |
附录 G:加速度闭环控制20s内导弹三通道角速度变化采集结果 |
(9)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液压试验台测控软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液压测试技术简介 |
1.1.2 工业控制网络简介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液压试验台开发国内外现状 |
1.2.2 工控系统软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2 软件系统结构分析与设计 |
2.1 硬件架构简介 |
2.2 软件架构分析与设计 |
2.2.1 软件运行与开发环境 |
2.2.2 软件架构层次划分 |
2.3 本章小结 |
3 工业以太网交互接口设计及实现 |
3.1 工业以太网协议通用接口设计 |
3.1.1 工业以太网通讯特点 |
3.1.2 工业以太网通讯接口设计 |
3.2 服务层模块设计与实现 |
3.2.1 液压测试系统运行服务模块设计 |
3.2.2 液压测试系统配置服务模块设计 |
3.3 数据交互层和网络层的设计与实现 |
3.3.1 Ether CAT协议与通讯原理 |
3.3.2 Ether CAT接口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4 实时数据交互设计及优化 |
4.1 实时数据交互方案制定 |
4.1.1 数据流分析 |
4.1.2 二级缓存机制 |
4.2 软件系统实时性优化 |
4.2.1 线程池调度优化 |
4.2.2 实时时钟技术应用 |
4.3 测试:实时数据采集 |
4.3.1 测试环境软件架构 |
4.3.2 实时数据采集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液压试验台组件设计 |
5.1 模板库组件设计与实现 |
5.1.1 Visual Studio模板工具 |
5.1.2 项目模板 |
5.1.3 被试件模板 |
5.2 试验管理组件设计与实现 |
5.2.1 变量管理系统 |
5.2.2 硬件管理系统 |
5.2.3 日志管理系统 |
5.3 用户界面控件库组件设计与实现 |
5.3.1 控件需求说明与控件开发技术 |
5.3.2 图形交互界面控件软件架构设计 |
5.3.3 用户界面控件库使用 |
5.4 本章小结 |
6 液压试验台开发平台测试试验 |
6.1 试验对象和试验条件 |
6.1.1 试验台硬件结构 |
6.1.2 试验台试验项目说明 |
6.2 液压测控试验台开发过程 |
6.2.1 试验台项目新建 |
6.2.2 试验台系统信息配置 |
6.2.3 试验台被试件添加 |
6.2.4 试验台主界面开发 |
6.3 液压测控试验台测试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论文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10)压缩燃烧装置的远程实时测控与安全监测平台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均质压燃研究现状 |
1.2.2 实验室智能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2 系统结构及整体方案设计 |
2.1 本地试验数据采集系统 |
2.1.1 压缩燃烧实验台架 |
2.1.2 信号调理电路 |
2.1.3 嵌入式最小系统 |
2.1.4 本地实验数据采集软件系统 |
2.2 试验远程协助与安全管理系统 |
2.3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4 关键技术理论研究 |
2.4.1 图像分类 |
2.4.2 TCP/IP协议 |
2.4.3 Socket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本地实验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嵌入式最小系统软件设计 |
3.2.1 串口通信模块 |
3.2.2 A/D转换模块 |
3.2.3 外部中断输入模块 |
3.2.4 主函数程序 |
3.3 基于Windows系统上位机MFC程序 |
3.3.1 与下位机通信连接 |
3.3.2 接收、解析数据并保存 |
3.3.3 试验数据绘图显示 |
3.4 本章小结 |
4 试验远程协助与安全管理客户端设计 |
4.1 客户端功能概述 |
4.2 试验现场环境监测 |
4.2.1 试验现场环境视频抓取 |
4.2.2 环境安全检测报警 |
4.3 远程试验协助 |
4.3.1 远程试验协助整体实现方案 |
4.3.2 远程屏幕监控 |
4.3.3 远程实验数据下载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功能试验验证 |
5.1 本地试验数据采集系统功能试验验证 |
5.1.1 单路信号采集功能试验验证 |
5.1.2 外部触发的两路信号采集功能试验验证 |
5.2 试验远程协助与安全管理客户端功能试验验证 |
5.2.1 试验现场环境监测功能试验验证 |
5.2.2 远程试验协助功能试验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Windows数据采集系统中的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 [1]变电站电力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翔.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PCIe3.0的高速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陈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基于MES的自动灌装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段华伟.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4]轧机辊缝标定过程数据处理与传输研究[D]. 于浩. 燕山大学, 2020(01)
- [5]水下阀门执行机构关键参数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D]. 马和代. 宁夏大学, 2020(03)
- [6]面向智能制造车间的数控机床边缘端服务平台技术研究[D]. 尚关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地铁车载信号设备故障自动诊断系统的研究[D]. 罗德应. 江苏大学, 2020(02)
- [8]2米超声速风洞导弹虚拟飞行半实物仿真控制系统研制[D]. 马胡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9]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液压试验台测控软件系统研究[D]. 刘雨鑫. 浙江大学, 2020(06)
- [10]压缩燃烧装置的远程实时测控与安全监测平台研制[D]. 邱晨春. 浙江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