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机场现状看航空物流业发展的侧重点(论文文献综述)
张羿[1](2021)在《国土空间规划下大连多式联运发展的空间战略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连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东北地区国际贸易的主要门户。将城市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是大连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自然地理、历史与政治等因素,海铁联运是大连多式联运体系发展的重心,且保持着较高的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运动的推进,大连的多式联运体系正朝着更加多样化的方向迈进。在后续多式联运体积构建过程当中,规划工作者需要去思考如何认识物流产业的空间属性,如何开展物流设施的空间规划,来承载物流发展规划的意志。在这种背景下,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的空间问题需要被更多的探讨。本文立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路--经济空间化,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研究大连多式联运设施的空间问题,思考大连多式联运体系的建设发展。在梳理现状空间设施基础上探讨未来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方向,对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物流专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讨论国土空间规划下城市规划人员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再认识、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对多式联运发展空间的影响,并从政策经济等角度分析大连现状多式联运的发展环境,探寻“一带一路”给大连多式联运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一方面聚焦市区,从陆路体系、港口、机场、物流场地四个方面调查大连市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的布局概况,重点关注海铁联运,发掘市区现状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的不足。通过物流场地面积演变与城市经济的相关性分析,分析大连物流业特征。另一方面观察市域,梳理现状在建物流节点、港口体系建设情况,重点关注空港物流园的空间规模预测。将市域多式联运的“点”与“线”叠加起来,分析市域多式联运体系的空间格局。通过综合调查分析,最终提出大连多式联运发展的空间战略建议以及未来发展探索。研究大连多式联运发展的空间问题,对大连国土空间规划的物流课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竣仁[2](2020)在《“港、产、城”融合视角下空港工作区功能构建及空间形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航空业务的蓬勃发展,空港吸引了各种高新产业的聚集,临空经济区的建设也越来越快,临空产业的发展使得空港地区成为大量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汇点,同时带动了相关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了航空城的形成。为了减少发展过程中空港、临空产业和航空城三者之间的矛盾,提高空港地区的综合开发效益,不少空港地区纷纷提出了“港、产、城”三者融合发展的理念。空港工作区是空港的重要保障设施区,交通条件优越,在“港、产、城”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吸引了许多商务办公和休闲娱乐等产业服务设施的布局,同时其门户地位得到加强,推动了建筑和空间形象的塑造以及景观环境品质的提升。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空港工作区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在“港、产、城”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如何进行功能方面的构建以及空间形态的塑造。本文第一章首先明确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创新点,界定了研究对象和范围,同时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论文的研究方法,并构建了整个研究框架。第二章对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概念进行了阐述,总结了临空经济区和临空产业的发展布局特点,分析了临空经济进行“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缘由、必要条件、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阐述了空港工作区的概念、设计特点和发展问题,最后明确了本文在工作区空间形态设计上的主要内容。第三章结合笔者实地调研、参与实际项目以及文献调研等过程中所收集的案例资料,对“港、产、城”融合趋势下空港工作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包括工作区的产业和功能发展、交通系统的建设、建筑高度和密度的控制以及景观形象和环境品质的塑造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最后两章从对比的角度分析了“港、产、城”融合趋势下的工作区和传统工作区在功能构建以及空间形态上的区别,第四章主要进行了两者在功能配置、功能布局模式、设施布局策略等方面的对比,第五章则分析了两者在路网、街道形态、开放空间形态和建筑形态等方面的区别,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突出“港、产、城”融合趋势下的空港工作区在功能和空间形态方面的特点。“港、产、城”融合模式下的空港工作区在设计上比传统工作区增加了许多非航的产业和功能,现代化和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设计过程中要协调控制“港”、“产”和“城”三个系统的平衡,将不同地块和不同功能设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消除工作区与周边城市之间的隔阂,塑造工作区的门户形象,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景观空间环境,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赵阳[3](2020)在《QD国际机场集团战略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方之间的联系不断深化,机场经营集团的战略管理机场枢纽的影响愈加深远。QD国际机场集团需要在当前的条件下,尽可能发挥其专业性,来提升改善自己,更好的发展,便需要建立集团的战略协同。同时随着集团经营腹地的不断扩大,其经营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这也需要集团做好定位,制定发展战略,推动集团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新旧动能转换和企业转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QD国际机场集团的研究背景、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及相关概念和分析方法。具体通过PEST分析法等方式与其他机场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确定机场集团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通过SWOT分析确定QD国际机场集团确定具体的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与定位,更加合理地进行规划与布局、产业结构等,确定QD国际机场集团的定位与战略发展方向。通过对国外相关机场经营集团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获得其建设经验与启示。在此基础上,对QD国际机场集团的发展与定位提出具体的意见与建议。本文的研究对其他机场集团的战略定位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肖凯云[4](2020)在《基于大数据的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电子商务兴起等因素的促进下,中国航空货物运输业飞速发展。采用什么标准和方式对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水平作出准确定量的表示十分重要,这影响着中国航空货运发展的方向和侧重点。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基于大数据的思想对中国航空货运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测算了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本文基于Python编程语言设计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爬虫系统,包括URL模块和内容下载模块两部分,进行网页请求、网页解析和数据存储,建立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文本信息库。经现有文献研究明确航空货运的内涵特点以及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态势,根据指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结合高频关键词统计,基于LDA主题模型分析,以反映中国航空货运发展综合水平的思路,构建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指标体系。运用高频关键词频数及熵值法确定指数指标体系权重,对无量纲的原始数据进行加权计算,得到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与安全、服务、保障、经济、效率五个分类指数。研究表明中国航空货运业近10年的发展指数得分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对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的分析,提出中国航空货运发展相关建议。
陈秋吉[5](2020)在《基于机场群协调发展的航线网络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的支撑,尤其是具有高效优势的民航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中国民用航空局相继提出的发展要求和相关政策文件都明确表示我国将要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三大世界级机场群,这标志着我国的民航发展已经逐渐从单一、功能性导向时代过渡到以机场群为核心的区域化协同发展阶段,以各个区域机场群为载体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等对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机场群内各机场在保持相对竞争的格局下形成差异化、面向全球的协调航线网络是机场群协同和一体化进程的基础,因此,航线网络的协调发展是机场群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基于机场群和其协调发展的特征,从航线协调度评价变化和网络拓扑结构性质演变两个角度着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机场群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航线协调策略。从航线协调角度,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研究机场群航线网络的演变,根据航线演变“四阶段”的特征分析,合理选取指标构建机场群航线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HGF(四元集成)算法求解评价结果;从网络拓扑角度,根据机场群航线的特征和实际运行,把图论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相结合,构建机场群航线网络拓扑结构并运用Gephi进行可视化处理,分别测算网络的节点性质和整体性质;最后选取长三角机场群2014-2018年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运用MATLAB求解航线协调度的演变结果,分别构建并测算国内和国际航线网络的节点和整体拓扑性质,并单独分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航线网络演变特点,最后运用相关性分析研究协调度变化和拓扑结构演变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探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长三角机场群航线协调发展对策,为未来网络的布局和决策提供借鉴意义。
王九禾[6](2020)在《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影响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随着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紧张,机场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机场产生的噪声、污染气体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不仅影响了机场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健康,也限制了机场自身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机场展开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和可持续发展影响机理研究,根据机场的历史发展情况,为机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方针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分析有关机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了我国机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并据此展开对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影响机理的研究。首先,从机场可持续发展维度出发,采用目标分析法从已有的评价指标集中选取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统计与计算指标样本值,并通过非参数贝叶斯模型进行指标优化,构建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以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选取综合指数评价法,并参考Benefit of the Doubt模型建立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同时与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传统综合指数构建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再次,结合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利用并行遗传算法对定性分析后得到的机场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采用Tobit模型研究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具有多个变量的一阶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趋势,利用预测模型验证影响机理;最后,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例,分析其在2008~2017年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影响机理,验证评估方法的可行性。
陈羿方[7](2019)在《大连机场航空客运市场拓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航业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在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航空运输因其独有的快捷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在我国航空运输市场中,机场不仅是航空运输的基础,而且本身具有稀缺性和垄断性的特点,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大连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机场)致力于东北亚门户枢纽建设,成就大连“三个中心”城市建设的使命,2018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875.8万,航班起降14.6万架次,计划到2020年实现旅客吞吐量2200万,航班起降16.7万架次,建设现代化机场,实现由门户到枢纽的转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连机场航空客运市场,结合大连机场在发展的同时遭遇到的瓶颈,旅客量和航班量增长速度的放缓,运输生产指标在全国民航机场中排名的下滑,剖析影响航空客运市场的宏观环境、竞争环境和内部环境,以航空公司为市场拓展对象制定符合大连机场实际情况的境内、境外航空客运市场拓展策略以及策略实施保障措施,对大连机场航空客运市场起到完善航线网络布局、增强机场通达性的作用,推进大连机场东北亚门户枢纽建设。通过对大连机场航空客运市场拓展策略的研究,为未来公司航空市场发展方向的策略调整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对正处在新老机场过渡期内的大连机场航空客运市场的规划和布局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国内其他机场的航空市场发展起到借鉴的作用。
田圆[8](2019)在《临空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哈尔滨航空小镇协同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哈尔滨太平机场被定位为我国十大国际航空枢纽之一,哈尔滨太平机场与临空经济区升级建设面临新时期。航空小镇规划建设将充分发挥机场功能并弥补机场临空服务缺失,形成更多资源的聚集,提升临空经济区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临空经济区由单中心圈层扩散发展向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演进,从而为临空经济区功能与空间的优化升级供以帮助。当前特色小镇普遍存在“昙花一现”的现象,规划方面研究工作的重点已经由特色产业培育转变为可持续发展。航空小镇位于临空经济区这一特殊发展区位中,充分借助临空经济区的资源、客货流、信息流是航空小镇保持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文章以哈尔滨临空经济区建设为背景,立足于协同发展视角,对哈尔滨航空小镇进行协同发展需求和问题分析,对航空小镇和临空经济的协同发展从空间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了规划发展策略。文章以文献分析、实地考察和理论实践结合的方法,首先,对临空经济区与特色小镇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评价,明确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重点;其次,对临空经济区的空间布局特点和产业类型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临空经济区发展的一般模式,在此基础上对航空小镇进行分类,探讨了航空小镇的发展类型与发展模式,总结了航空小镇3种发展模式的共性与特性,并分析国内外临空经济区内规划建设服务组团的相关案例,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与解读完成了相关基础研究;然后,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规划,分析航空小镇与临空经济区发展现状,综合考虑哈尔滨临空经济区产业和空间的现状与规划背景,提出哈尔滨航空小镇协同发展规划需求,总结航空小镇协同发展面临的产业与空间层面的问题;最后,通过对需求与问题的分析,制定航空小镇协同发展规划总体构想,明确航空小镇与临空经济区协同发展规划的目标、思路与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临空经济建设背景下,航空小镇与临空经济区协同发展规划的路径方法,继而从功能定位、人群需求、产业结构的产业层面,以及功能布局、交通体系、生态优化的空间层面提出航空小镇协同发展规划策略。
王紫建[9](2019)在《J国际机场旅客服务营销组合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民航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民用航空机场在计划经济时代始终身处垄断运营的环境下鲜有竞争压力,“机场相对独立于市场竞争之外”、“民用机场的营销对象主要是针对航空公司”等营销观念根深蒂固。伴随着航空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着手研究通过采取行之有效地服务营销措施,推进民用航空机场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对国内外各行业,尤其是航空业服务营销详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了波特五力分析法、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以及7Ps服务营销组合分析法,针对机场服务营销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J机场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宏观营销环境,竞争环境、内部资源与能力等微观营销环境进行问题分析。最后,根据问题分析结果,针对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人员策略、过程策略和有形展示策略等方面,提出持续优化航线网络结构、优化地面交通、引进更多的航空公司投入运力、区域一体化销售、寻求政府打造临空经济、组建战略合作、丰富营销推广方式、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细化乘机流程、尽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应的对策。本研究不仅有助于J机场服务营销策略的完善,也将对S省机场管理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法。
王国海[10](2019)在《航空货运业务模式研究 ——以南航四川分公司为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我国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人们对物流运输的需求越来越高。航空运输以其快捷高效的运输优势,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客户的青睐。航空物流作为民航新的利润增长点,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然而,我国航空物流发展相对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存在着物流价值链短、航空物流网络不健全、经营业务模式传统单一等问题,使得许多航空企业的航空物流发展受到限制。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实时更新,如何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和技术延伸航空物流价值链,提高航空企业的航空物流服务质量,实现航空企业从传统货运向现代综合物流的转变,是航空企业提高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系统地归纳国内外学者关于航空货运、航空货运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再造、价值链理论、预测方法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的基础之上,对我国航空货运市场以及航空货运业务模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并以南航四川分公司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我国航空货运业务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最终明确综合型航空货运业务模式作为航空公司货运业务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对综合型航空货运业务模式进行了综合具体分析,包括航空货运业务模式转型的内涵、航空货运业务模式实施转型的影响因素、不同战略阶段航空货运业务模式的选择、综合型航空货运业务模式的应用前景展望等。最后,以南航四川分公司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公司的业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南航四川分公司航空货运业务模式的构建提出改进的思路及具体转型战略。引入时间序列中的二次指数平滑预测方法,对南航四川分公司未来五年的航空货运量进行预测分析,并对结论的可信度进行阐述。最后对预测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结合航空货运量的预测结果判断目前南航四川分公司航空货运业务模式所处的阶段,并根据南航四川分公司未来五年的航空货运量增长和我国航空货运市场的变化趋势论证南航四川分公司开始进行航空货运业务模式转型战略选择是正确的,转型后的效果是显着的。再将目光返回到我国航空货运市场,几乎目前我国所有的航空货运公司都面临同样的业务现状、存在类似的问题,结合我国航空货运发展的现状和我国航空货运巨大的市场,因此,我国航空货运公司要抢抓发展的机遇,明确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减少对航空货代的依赖,运用航空货运价值链和业务流程分析来找到发展过程中的短板,采取行之有效的战略进行优化升级,实现自身综合实力整体提升。根据所处的发展战略阶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航空货运业务模式,客货兼营阶段的航空公司选择航空代理型货运模式进行生产运作,客货兼营的航空公司成立其独立的货运公司时采用战略联盟型货运业务模式进行生产运作,独立的航空货运公司处于发展上升阶段采取综合型航空货运业务模式进行生产。同时密切关注航空货运量趋势走向和我国航空货运市场的整体变化趋势,为航空公司实施航空货运业务模式转型战略提供精准参考。航空货运量较小发展趋势不明显则可继续沿用航空货运代理业务模式,航空货运量饱和发展趋势明显则可采用战略联盟型货运业务模式,航空货运量超过运载极限发展趋势强劲则须采用综合型货运业务模式。通过本文的研究,由此说明航空货运公司在转型时需要综合考虑运作成本和自身综合实力,不能盲目地由航空货运代理业务模式过渡到综合型航空货运业务模式,只有通过缓慢过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式地进行业务模式转型,最终才能实现航空货运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而且航空货运公司在转型期间需要革新陈旧的经营理念和思维,拓展航空货运价值链,深化战略联盟合作,开发具有增值创新产品,构建航空货运网络,整合物流信息系统,优化货物收运流程,优化航空货运配载,采取多种符合自身实际的措施积极向综合型航空物流运作模式进行过渡,只有这样才能在效率和效益上均有提高,提高我国航空物流整体运作水平,提升我国航空物流行业总体竞争实力。
二、从机场现状看航空物流业发展的侧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机场现状看航空物流业发展的侧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1)国土空间规划下大连多式联运发展的空间战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持续增长的国内沿海港口货运吞吐量 |
1.1.2 需要转型升级的大连港铁联运体系 |
1.1.3 积极倡导多式联运建设的国家政策 |
1.1.4 被国土空间规划释放的多式联运内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多式联运概念界定 |
1.3.1 多式联运的定义 |
1.3.2 多式联运的路径 |
1.3.3 多式联运的设施 |
1.4 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多式联运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
2.1 国内外多式联运与枢纽经济的相关研究 |
2.1.1 多式联运与内陆港型枢纽 |
2.1.2 多式联运与海港型枢纽 |
2.2 国内外多式联运与空间优化的相关研究 |
2.2.1 区域与路径优化 |
2.2.2 节点与基础设施 |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2.4 国外多式联运的实践案例 |
2.4.1 “孟菲斯”美国空港的崛起 |
2.4.2 鹿特丹港的核心竞争力 |
2.4.3 德国多式联运常态化发展 |
2.5 国内多式联运的实践案例 |
2.5.1 郑州物流产业建设对标“孟菲斯” |
2.5.2 青岛港升级转型初步成果 |
2.5.3 “枢纽重庆”的多式联运建设 |
2.6 成功案例的重要启示 |
3 大连多式联运的发展环境 |
3.1 国土空间规划下对多式联运的再认识 |
3.1.1 国土空间规划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
3.1.2 国土空间规划的政治内涵 |
3.1.3 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内涵 |
3.1.4 国土空间规划的经济内涵 |
3.1.5 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分析多式联运 |
3.2 国土空间规划对多式联运的空间发展影响 |
3.3 大连区域物流角色的战略定位背景 |
3.3.1 设施发展历程 |
3.3.2 地理区位优势 |
3.3.3 城市经济环境 |
3.3.4 政策指导积极 |
3.4 搭乘“一带一路”的发展新机遇 |
3.4.1 “三星班列”与“辽满欧” |
3.4.2 辽海欧 |
3.4.3 其他班列 |
4 大连市区多式联运的设施现状与问题 |
4.1 货运陆路体系 |
4.1.1 高速公路空间现状 |
4.1.2 铁路发展空间现状 |
4.1.3 道路体系问题总结 |
4.2 沿海港口体系 |
4.2.1 港口体系空间现状 |
4.2.2 港口与城市社会经济 |
4.2.3 主体港区空间规模探究 |
4.2.4 港口问题总结 |
4.3 空港 |
4.3.1 空港发展空间现状 |
4.3.2 空港问题总结 |
4.4 物流场地 |
4.4.1 物流场地空间现状 |
4.4.2 大连市物流场地空间特征 |
4.4.3 物流场地问题总结 |
4.5 大连物流场地面积与城市经济的相关性 |
4.6 本章小结 |
5 大连市域多式联运体系建设现状 |
5.1 大连在部署物流节点 |
5.1.1 大连金州湾新机场 |
5.1.2 太平湾港区 |
5.1.3 栗子房(海洋红)港区 |
5.2 完善大连港口体系建设 |
5.2.1 港口功能调整 |
5.2.2 港务机构改革 |
5.3 多式联运体系建设的空间格局 |
5.4 本章小结 |
6 多式联运空间发展战略探索 |
6.1 国土空间规划下联运设施体系的空间发展战略 |
6.1.1 现状设施问题总结 |
6.1.2 完善多式联运现状设施 |
6.1.3 现状体系问题总结 |
6.1.4 加快大连联运体系建设 |
6.2 国土空间规划下大连多式联运的未来发展探索 |
6.2.1 大连港逐步向第四代港口转型 |
6.2.2 大连联运体系实现海陆空“三港联动”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文的局限性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名词解释 |
附录B 图片说明 |
附录C 表格说明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港、产、城”融合视角下空港工作区功能构建及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缘起 |
1.1.3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和领域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航空城及临空产业方面的相关研究 |
1.3.2 “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 |
1.3.3 空港工作区的相关研究 |
1.3.4 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 |
1.3.5 对既有研究的分析评价 |
1.4 研究方法、框架和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
2.1 空港经济与产业发展分析 |
2.1.1 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概况 |
2.1.2 临空产业类型和发展 |
2.1.3 临空产业的布局特点 |
2.2 “港、产、城”融合发展分析 |
2.2.1 临空经济区“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提出 |
2.2.2 “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概念及发展阶段 |
2.2.3 “港、产、城”融合模式的基本前提条件 |
2.2.4 “港、产、城”融合发展现状 |
2.2.5 “港、产、城”融合发展存在问题 |
2.3 空港工作区概述 |
2.3.1 空港和空港工作区相关概念 |
2.3.2 空港工作区设计特点 |
2.3.3 空港工作区发展问题分析 |
2.4 空间形态要素构成与设计内容 |
2.4.1 空间形态要素构成 |
2.4.2 路网街道形态组织 |
2.4.3 建筑形态控制 |
2.4.4 景观开放空间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港、产、城”融合趋势下空港工作区发展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工作区产业和功能的发展 |
3.1.1 案例调研分析 |
3.1.2 产业类型和发展特点 |
3.1.3 产业开发模式及趋势 |
3.1.4 功能配置的影响因素 |
3.1.5 功能构成与分类 |
3.1.6 功能用地兼容性的考虑 |
3.2 工作区交通系统建设 |
3.2.1 案例调研分析 |
3.2.2 交通系统类型与发展特点 |
3.2.3 路网设计与城市标准的衔接 |
3.3 工作区建筑密度和高度的控制 |
3.3.1 案例调研分析 |
3.3.2 飞行净空限制面的影响 |
3.3.3 限高、土地价值和城市形象的综合考虑 |
3.4 工作区景观形象和环境品质营造 |
3.4.1 案例调研分析 |
3.4.2 景观环境的发展特点 |
3.4.3 景观开放空间的层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港、产、城”融合趋势下的工作区与传统工作区的功能构建对比研究 |
4.1 功能配置对比 |
4.1.1 功能多样性对比 |
4.1.2 功能配置比例对比 |
4.2 整体功能布局策略对比 |
4.2.1 功能布局模式对比 |
4.2.2 对交通资源的利用对比 |
4.2.3 与周边产业的联动对比 |
4.3 主要设施布局策略对比 |
4.3.1 商务商业 |
4.3.2 酒店旅馆 |
4.3.3 会展会议 |
4.3.4 公共停车设施 |
4.3.5 运营配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港、产、城”融合趋势下的工作区与传统工作区的空间形态对比研究 |
5.1 路网与街道形态的对比 |
5.1.1 路网密度和区块尺度的对比 |
5.1.2 主要道路建筑贴线率对比 |
5.2 开放空间形态对比 |
5.2.1 空间节点体系对比 |
5.2.2 轴线空间系统对比 |
5.2.3 门户节点形态对比 |
5.3 建筑形态的对比 |
5.3.1 布局形态和整体肌理对比 |
5.3.2 建筑风格协调性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QD国际机场集团战略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1.3.1 境外研究情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分析方法 |
2.1 相关概念 |
2.2 相关分析方法 |
第3章 QD国际机场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QD机场总体概述 |
3.2 建设QD国际机场的价值与意义 |
3.2.1 新机场是落实青岛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 |
3.2.2 QD国际机场建设是促进青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3.2.3 新机场建设是青岛民航发展的需要 |
3.3 QD国际机场集团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3.1 政治环境分析(P) |
3.3.2 经济环境分析(E) |
3.3.3 社会环境分析(S) |
3.3.4 技术环境分析(T) |
3.4 QD国际机场集团机场SWOT分析 |
3.4.1 发展优势(S) |
3.4.2 内部劣势(W) |
3.4.3 外部机遇(O) |
3.4.4 外部威胁(T) |
3.5 QD国际机场集团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
3.5.1 QD国际机场集团协同度不够 |
3.5.2 各方利益相关者利益模糊和不均衡 |
第4章 国外机场经营集团建设的案例借鉴与启示 |
4.1 法国航空-荷兰皇家航空集团运营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 |
4.2 仁川国际空港公司运营的韩国仁川国际机场 |
4.3 英国机场管理公司运营的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 |
4.4 国外机场经营集团发展建设经验总结与启示 |
第5章 QD国际机场战略定位研究 |
5.1 QD国际机场定位分析 |
5.1.1 航空网络定位分析 |
5.1.2 价值区位分析 |
5.1.3 定位选择分析 |
5.1.4 机场发展条件分析 |
5.2 QD国际机场定位选择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大数据的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航空货运研究现状 |
1.2.2 发展指数及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
1.2.3 大数据研究现状 |
1.2.4 启示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基础理论综述 |
2.1 航空货运的相关概念 |
2.1.1 航空货运的内涵 |
2.1.2 航空货运的特点 |
2.2 指数方法相关概述 |
2.2.1 指数的概念和性质 |
2.2.2 指数的计算与作用 |
2.2.3 指数的分类及各类别指数的含义 |
2.3 大数据相关概述 |
2.3.1 大数据的界定及特点 |
2.3.2 网络爬虫 |
2.3.3 Python编程语言 |
2.3.4 基于词频统计的分词技术 |
2.3.5 LDA主题模型 |
第三章 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爬虫系统设计与研究 |
3.1 抓取对象分析 |
3.2 爬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2.1 爬虫系统的总体设计 |
3.2.2 爬虫系统的实现 |
第四章 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指标构建及权重的确定 |
4.1 .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
4.1.1 指数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 |
4.1.2 基于LDA模型的指数指标主题 |
4.2 发展指数指标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数据处理 |
4.3 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指标权重确定 |
第五章 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测算 |
5.1 发展指数的结果 |
5.2 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预测 |
5.3 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最佳值探讨 |
5.4 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指标格兰杰因果分析 |
5.5 中国航空货运发展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件: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爬虫系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机场群协调发展的航线网络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场群协调发展 |
1.2.2 航线网络演变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机场群协调发展及航线网络演变理论 |
2.1 机场群基本理论 |
2.1.1 机场群界定及形成原因 |
2.1.2 主要特征和结构模式 |
2.2 机场群协调发展理论 |
2.2.1 协调发展内涵 |
2.2.2 协调发展内容 |
2.3 机场群航线网络演变发展 |
2.3.1 “四阶段”演变发展 |
2.3.2 航线协调一般性对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场群航线网络协调度评价研究 |
3.1 研究方法概述 |
3.2 机场群航线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 评价方法的选择及原理 |
3.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3.3.2 DHGF算法的可靠性 |
3.4 DHGF算法的步骤 |
3.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3.4.2 熵技术修正权重 |
3.4.3 确定综合权重 |
3.4.4 灰色聚类分析评价权矩阵 |
3.4.5 模糊评判法确定评价等级 |
3.4.6 量化评价结果 |
3.5 评价结果说明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场群航线网络拓扑结构研究 |
4.1 网络的拓扑性质及结构 |
4.1.1 网络的性质 |
4.1.2 网络的结构 |
4.2 网络的研究方法 |
4.2.1 研究方法的分类 |
4.2.2 研究方法的确定 |
4.3 航线网络的构建及性质测算 |
4.3.1 航线网络的构建 |
4.3.2 网络性质的测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三角机场群航线网络演变实证分析 |
5.1 长三角机场群概况 |
5.2 航线网络协调度演变 |
5.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2 综合评价 |
5.2.3 演变结果及分析 |
5.3 国内航线网络演变 |
5.3.1 航线网络的构建 |
5.3.2 特征测算及演变过程 |
5.4 国际航线网络演变 |
5.4.1 航线网络整体演变 |
5.4.2 “一带一路”航线网络演变 |
5.5 综合分析及航线网络协调发展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长三角机场群2014-2018年指标原始数据 |
(6)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影响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机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 |
1.2.2 机场可持续发展影响机理研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
2.1 机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 |
2.2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2.2.1 评价指标维度 |
2.2.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2.2.3 已有评价指标集 |
2.3 评价指标初选方法 |
2.4 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 |
2.4.1 定义 |
2.4.2 数据来源与统计 |
2.5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 |
2.5.1 定义 |
2.5.2 数据来源与计算 |
2.6 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 |
2.6.1 定义 |
2.6.2 数据来源与计算 |
2.7 运行可持续发展指标 |
2.7.1 定义 |
2.7.2 数据来源与统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3.1 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 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化 |
3.2.1 指标标准化 |
3.2.2 指标独立性筛选 |
3.2.3 指标代表性筛选 |
3.2.4 非参数贝叶斯模型 |
3.3 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
3.4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实例 |
3.4.1 指标标准化 |
3.4.2 经济指标筛选 |
3.4.3 环境指标筛选 |
3.4.4 社会指标筛选 |
3.4.5 运行指标筛选 |
3.4.6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
3.4.7 白云国际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 |
4.1 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 |
4.1.1 权重分配方法 |
4.1.2 综合指数构建方法 |
4.2 基于改进BoD模型的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 |
4.2.1 基于改进BoD模型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
4.2.2 基于改进标准值的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 |
4.3 实例分析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标准值的选定 |
4.3.3 方法对比 |
4.3.4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机理研究 |
5.1 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5.1.1 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5.1.2 基于并行遗传算法的影响要素提取 |
5.1.3 实例分析 |
5.2 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机理分析 |
5.2.1 Tobit模型 |
5.2.2 实例分析 |
5.3 基于GM(1,N)模型的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 |
5.3.1 GM(1,N)模型 |
5.3.2 实例分析 |
5.3.3 对比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7)大连机场航空客运市场拓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航空客运市场概述及大连机场发展现状 |
2.1 航空客运市场概述 |
2.1.1 航空客运市场的特点 |
2.1.2 航空客运市场的要素 |
2.2 我国机场航空客运市场现状 |
2.3 大连机场航空客运市场现状 |
2.3.1 公司概况 |
2.3.2 公司战略 |
2.3.3 市场现状及问题 |
3 大连机场航空客运市场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竞争环境分析 |
3.2.1 竞争机场 |
3.2.2 哈大高铁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运行保障能力 |
3.3.2 基地航空公司 |
3.3.3 航空腹地空间 |
3.3.4 新机场建设 |
4 大连机场航空客运市场拓展策略制定 |
4.1 境内市场拓展策略 |
4.1.1 哈大沿线和辽中南地区 |
4.1.2 东北和蒙东地区 |
4.2 境外市场拓展策略 |
4.2.1 日本 |
4.2.2 韩国 |
4.2.3 其他国家 |
5 大连机场航空客运市场拓展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5.1 加强策略的组织与评估 |
5.1.1 建立高效的管理组织 |
5.1.2 加强沟通与任务分解 |
5.1.3 建立绩效评估与反馈机制 |
5.2 加强运营风险管理 |
5.2.1 防范策略风险 |
5.2.2 防范社会责任风险 |
5.3 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
5.3.1 加强对外合作 |
5.3.2 争取政策支持 |
5.3.3 建立协同管理的内部协调机制 |
5.4 创新用人机制与激励机制 |
5.4.1 探索市场化用人和激励机制 |
5.4.2 加强企业内部的造血功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临空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哈尔滨航空小镇协同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哈尔滨机场建设面临新时期 |
1.1.2 哈尔滨市临空经济区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
1.1.3 国家与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临空经济区相关研究 |
1.3.2 特色小镇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
2.1 临空经济区的产业类型与空间发展模式 |
2.1.1 临空经济区产业类型 |
2.1.2 临空经济区空间发展模式 |
2.2 航空小镇的类型与发展模式 |
2.2.1 航空小镇类型 |
2.2.2 航空小镇发展模式 |
2.2.3 三种模式对比分析 |
2.3 相关案例研究 |
2.3.1 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永宗区 |
2.3.2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临空新城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哈尔滨航空小镇现状与协同发展问题剖析 |
3.1 现状概况 |
3.1.1 哈尔滨临空经济区现状概况 |
3.1.2 哈尔滨航空小镇现状概况 |
3.2 临空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哈尔滨航空小镇产业规划需求 |
3.2.1 功能定位需求 |
3.2.2 产业类型需求 |
3.2.3 产业结构需求 |
3.3 临空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哈尔滨航空小镇空间规划需求 |
3.3.1 用地布局需求 |
3.3.2 交通规划需求 |
3.3.3 生态格局需求 |
3.4 哈尔滨航空小镇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3.4.1 产业层面 |
3.4.2 空间层面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尔滨航空小镇协同发展规划策略 |
4.1 哈尔滨航空小镇协同发展规划总体构想 |
4.1.1 明确协同发展规划目标 |
4.1.2 理清协同发展规划思路 |
4.1.3 总结协同发展规划内容 |
4.1.4 形成协同发展规划方法 |
4.2 哈尔滨航空小镇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策略 |
4.2.1 哈尔滨航空小镇功能定位协同发展规划 |
4.2.2 哈尔滨航空小镇人群需求协同发展规划 |
4.2.3 哈尔滨航空小镇产业结构协同发展规划 |
4.3 哈尔滨航空小镇空间协同发展规划策略 |
4.3.1 哈尔滨航空小镇用地布局协同发展规划 |
4.3.2 哈尔滨航空小镇交通体系协同发展规划 |
4.3.3 哈尔滨航空小镇生态格局协同发展规划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J国际机场旅客服务营销组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服务营销的研究 |
1.2.2 关于航空业服务营销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服务的概念及特征 |
2.1.2 机场旅客服务的概念及特点 |
2.1.3 服务营销的概念及特征 |
2.2 相关理论 |
2.2.1 竞争五力模型 |
2.2.2 PEST分析法 |
2.2.3 SWOT分析法 |
2.2.4 服务营销组合(7Ps) |
第三章 J机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J机场发展概况 |
3.2 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
3.3.1 竞争环境分析 |
3.3.2 内部环境分析 |
3.4 营销环境SWOT分析 |
3.4.1 内部优势 |
3.4.2 内部劣势 |
3.4.3 外部机会 |
3.4.4 外部威胁 |
第四章 J机场旅客服务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J机场旅客服务营销现状 |
4.1.1 J机场服务营销现状分析 |
4.1.2 J机场服务满意度分析 |
4.2 J机场旅客服务营销组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产品策略(Product)方面的问题 |
4.2.2 价格策略(Price)方面的问题 |
4.2.3 渠道策略(Place)方面的问题 |
4.2.4 促销策略(Promotion)方面的问题 |
4.2.5 人员策略(People)方面的问题 |
4.2.6 过程策略(Process)方面的问题 |
4.2.7 有形展示策略(Physical evidence)方面的问题 |
第五章 J机场旅客服务营销组合策略的改进及实施保障 |
5.1 J机场旅客服务营销组合策略的改进 |
5.1.1 产品策略(Product)的改进 |
5.1.2 价格策略(Price)的改进 |
5.1.3 渠道策略(Place)的改进 |
5.1.4 促销策略(Promotion)的改进 |
5.1.5 人员策略(People)的改进 |
5.1.6 过程策略(Process)的改进 |
5.1.7 有形展示策略(Physical evidence)的改进 |
5.2 改进策略的实施保障 |
5.2.1 制度保障 |
5.2.2 人才队伍保障 |
5.2.3 文化认同保障 |
5.2.4 思想统一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航空货运业务模式研究 ——以南航四川分公司为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航空货运业务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航空货运业务模式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2 航空货运业务模式的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2.1 航空货运及业务模式 |
2.1.1 航空货运 |
2.1.2 航空货运业务模式 |
2.2 物流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3 价值链理论 |
2.4 预测方法 |
2.4.1 定性预测方法 |
2.4.2 定量预测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航空货运市场分析 |
3.1 我国航空货运发展现状 |
3.1.1 航空货运增速国际领先 |
3.1.2 航空货运呈现“三极”分布 |
3.1.3 航空货运业务结构变化大 |
3.1.4 货运机队增加带动载运比例上升 |
3.1.5 快递公司投资航空运输意愿凸显 |
3.2 我国航空货运的主要问题 |
3.2.1 舱位预定周期短 |
3.2.2 议价处于被动地位 |
3.2.3 货运网络不健全 |
3.2.4 货运产品结构单一 |
3.3 航空货运业务模式的价值链分析 |
3.3.1 航空货运价值链 |
3.3.2 航空物流服务的流程环节 |
3.3.3 航空货运价值链与航空物流流程环节的关系 |
3.3.4 航空货运价值链中薄弱的航空物流流程环节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航空货运业务模式分析 |
4.1 发展航空货运业务的措施分析 |
4.1.1 进行舱位控制 |
4.1.2 完善航空运输网络 |
4.1.3 加快货运运载速度 |
4.1.4 产品及服务创新 |
4.2 航空货运业务模式的分类 |
4.2.1 航空代理型货运业务模式 |
4.2.2 战略联盟型货运业务模式 |
4.2.3 综合型航空货运业务模式 |
4.3 航空货运业务模式比较分析 |
4.4 航空货运业务模式转型内涵 |
4.4.1 业务范围转型 |
4.4.2 资源整合转型 |
4.4.3 航线网络转型 |
4.5 航空货运业务模式实施转型的影响因素 |
4.6 不同战略阶段航空货运业务模式的选择 |
4.7 综合型航空货运业务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南航四川分公司货运业务模式实证分析 |
5.1 公司业务现状 |
5.1.1 公司组织架构 |
5.1.2 货运业务种类 |
5.1.3 货运业务流程 |
5.1.4 货运信息系统 |
5.1.5 货运业务模式 |
5.2 南航四川分公司货运存在问题 |
5.2.1 业务经营模式单一 |
5.2.2 航空货运价值链短 |
5.2.3 货运信息系统未整合 |
5.2.4 业务流程差错率较高 |
5.3 南航四川分公司货运业务模式构建 |
5.3.1 南航四川分公司发展规划 |
5.3.2 货运业务模式发展方向 |
5.3.3 航空货运业务流程再造 |
5.4 南航四川分公司货运业务模式转型战略 |
5.4.1 深化战略联盟合作 |
5.4.2 开发创新增值产品 |
5.4.3 构建航空货运网络 |
5.4.4 整合物流信息系统 |
5.4.5 优化货物收运流程 |
5.4.6 优化航空货运配载 |
5.5 南航四川分公司货运业务模式转型效果预测 |
5.5.1 预测方法及模型的选择 |
5.5.2 南航四川分公司货运量预测 |
5.5.3 南航四川分公司预测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从机场现状看航空物流业发展的侧重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土空间规划下大连多式联运发展的空间战略探究[D]. 张羿.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港、产、城”融合视角下空港工作区功能构建及空间形态研究[D]. 关竣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QD国际机场集团战略定位研究[D]. 赵阳. 青岛大学, 2020(02)
- [4]基于大数据的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指数研究[D]. 肖凯云.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5]基于机场群协调发展的航线网络演变研究[D]. 陈秋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6]机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影响机理分析[D]. 王九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大连机场航空客运市场拓展策略研究[D]. 陈羿方.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8]临空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哈尔滨航空小镇协同发展规划研究[D]. 田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J国际机场旅客服务营销组合策略研究[D]. 王紫建. 青岛大学, 2019(02)
- [10]航空货运业务模式研究 ——以南航四川分公司为实证分析[D]. 王国海.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