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拉圭回合未曾涉及的新议题(论文文献综述)
姜偲[1](2021)在《WTO改革中发展中国家待遇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世界贸易组织自成立以来时至今日,对推动全球经贸发展起到了动关大局的作用,如今世贸组织正遭遇严峻形势,在改革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作为争议焦点热度不降。然而此原则在实际履行和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发达国家动摇或废除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意图,发展中国家立场的坚守,都指向对特殊与差别待遇展开深层次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进行探讨,首先对WTO中发展中国家享受的所有待遇进行简要分析,争议最大的当属特殊与差别待遇,并对其含义和理论基础加以论证。其次将特殊与差别待遇产生与发展的演变历程予以梳理,多哈回合不同国家对此待遇的主张进行阐释。接下来论证了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积极影响,也分析了其自身存在用语模糊、程序繁杂、过渡条款不符其实的问题。最后为建议提出部分,针对上一章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对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完善建议。
綦彦冰[2](2020)在《论WTO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进展、困境与前景》文中指出自多哈回合启动以来,WTO多边贸易谈判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一方面,WTO争端解决机制由于上诉机构成员的缺失而陷入停摆;而另一方面,区域及双边贸易协定谈判则如火如荼。目前,WTO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着空前危机。无论是世贸组织自身还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对WTO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及紧迫性都已达成深刻认识。同时,WTO的改革方向与核心问题也影响着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未来走向,主要贸易经济体之间对WTO改革方案各执己见,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在此背景下,中国主张WTO改革应坚决维护世贸组织的根本宗旨与基本原则。随着新兴经济体实力的不断增强,贸易体量的不断扩大,西方国家的传统治理模式正在面临失灵的困扰。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对世贸组织改革都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方案,目前主要存在着三种大体改革方向:一种是美国的“激进派”,意图抛弃WTO,另起炉灶;一种是以欧盟为代表的“中间线路”;还有一种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稳健派”,主张维护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立场差异,导致在多项条款及议题中都存在着较大矛盾,尤其是中美之间的博弈对WTO改革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中美两国在中国是否遵守了“入世”承诺问题、知识产权与投资利益、产品倾销问题、技术转让问题以及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等问题方面都存在分歧,中美在上述领域的分歧在WTO多边贸易体制改革过程中都不程度地有所体现,从而成为制约改革推进的重要因素。展望WTO改革的前景,大体上有五种可能的发展路径。中国应理性客观地看待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僵局,谨防其可能对中国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以避免陷入“二次入世”的被动局面。
钟英通[3](2019)在《WTO改革视角下的诸边协定及其功能定位》文中提出近年来,全球贸易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化,WTO亟待改革。贸易规则的制定模式是WTO改革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诸边协定制定贸易规则成为改革的可能发力点。诸边协定在外延上包含诸边贸易协定和ITA式的诸边协定,二者均在WTO法律体系中具备合法地位。从现有规定和实践来看,通过ITA式的诸边协定在WTO框架内制定贸易规则可能性更大。诸边协定为WTO供给贸易规则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直接通过诸边协定针对特定议题进行谈判;其二是通过诸边协定将区域贸易协定中符合条件的规则纳入WTO体系中,逐步实现多边化。诸边协定可能对WTO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这需要设计相应规则对诸边协定的谈判和适用进行严格约束。
唐嘉华[4](2017)在《多边经济外交研究 ——以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为中心》文中认为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发起了数次有关国际贸易规则的多边谈判,以解决世界经济合作中的障碍。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要数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乌拉圭回合以其时间之持久,议题之复杂,过程之曲折,成果之丰硕构成了国际贸易史上里程牌式的一次多边贸易谈判。针对多边经济外交的这一重要现象,我国学界的研究存在着诸多不足,特别是还没有以国际政治学的视角予以分析的学术成果出现。鉴于这一研究现状,本文以国际谈判学学者克伦普所提出的分析复杂性谈判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在对该框架予以整合之后,以修改过的理论框架对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过程予以分析。修改过的理论框架的主要内容为谈判过程的要素分析,据此本文对如下要素予以了研究:以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问题领域的发展脉络为内容的谈判背景分析;以各谈判势力之间的关系,主要参与者及其立场,以及国内政治层面的影响为内容的结构分析;以时间和议题当线索为内容的过程分析;以达成协议的方式,谈判结果的内容及深层含义为内容的决策分析。
钟英通[5](2017)在《WTO体制中诸边协定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各国通过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以下称为“RTAs”)制定贸易规则的趋势方兴未艾,这表明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称为“WTO”)决策机制的僵局致使其在规则供给方面不能满足WTO成员对国际贸易新规则的需求,WTO面临着逐渐离开国际贸易治理中心舞台的危险。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是二战以来国际经济秩序的支柱之一,为促进贸易自由化发挥了巨大作用。迄今为止,WTO不仅具有进行国际贸易治理的基石性作用,它本身还成为人类通过大型多边国际组织解决国际合作问题并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尝试,因此维护WTO在国际贸易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情形下,寻求一种可行的改革方案成为了学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在RTAs迅猛发展的同时,WTO体制中正在进行着一场贸易规则制定诸边化的试验。《信息技术协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以下称为“ITA”)的扩围谈判业已完成,《环境产品协定》(Environmental Goods Agreement,以下称为“EGA”)的谈判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已有诸多WTO成员(中国、美国与欧盟均参与其中)开始自觉将诸边协定作为改革WTO贸易规则制定模式的一种方案。在实践先行的情况下,对诸边协定的理论关注却相对缺乏。有鉴于此,澄清关于诸边协定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是必要的。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后,笔者认为学界对诸边协定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首要问题是诸边协定的概念界定并不清晰,理论上存在较大分歧,缺乏对诸边协定的类型化梳理。甚至有学者将RTAs及其他由部分WTO成员在WTO体制外达成的协定等同于诸边协定。因此,本文拟在借鉴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体梳理和重构对诸边协定的法律界定,提出WTO体制中诸边协定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本文的核心问题。本文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尚无法穷尽诸边协定所涉及的所有问题,因此本文重在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探讨诸边协定在WTO体制中生成的原因及其与WTO的适配性,发现诸边协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探索将诸边协定整体纳入WTO规则体系的路径。具体而言,本文总共分为5个章节,共计25万字,具体如下:第一章是诸边协定的概念与法律性质。本章的首要目的是厘定WTO体制中诸边协定的概念,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本文认为,诸边协定系指在WTO体制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WTO成员就某个或某类议题进行谈判且仅对接受它的成员具有约束力的协定。这一概念是在对“诸边协定”进行了语义分析并结合WTO的具体语境得出的。“协定”一词特指国际法中的条约,因此对诸边协定的理解重点在“诸边”。“诸边”首先具有数量上的含义,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WTO成员。诸边还具有实践中形成的含义,即自愿加入和志同道合者之间的合作。本文还特别指出,对诸边协定的理解应当是“在WTO体制中”。“在WTO体制中”包含五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诸边协定是WTO条约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二,诸边协定谈判的参与方是WTO的成员;其三,诸边协定的谈判应当在WTO谈判场所下依照WTO相关规则展开与结束。其四,诸边协定的签署成员之间因诸边协定而产生的争端适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予以解决。其五,诸边协定的运行接受WTO的监督,同时允许其他WTO成员的加入。将诸边协定置于WTO体制中予以理解的理由在于,诸边在WTO语境下才具有其独特的含义,并且诸边协定本身是WTO贸易规则制定的补充形式。随着现实中诸边协定实践的增多,作为WTO条约体系中的一种类型,诸边协定的概念愈发受到重视,但这一概念本身却并未得到清晰的界定,导致了概念的误用。学界对诸边协定概念的不同理解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狭义的诸边协定,仅指《WTO协定》附件4所列的“诸边贸易协定”。第二种类型是广义的诸边协定,除包含第一类外,还包括RTAs和其他在WTO体制外由多个国家达成的协定。第三类是以ITA为代表的WTO体制中的诸边协定。《WTO协定》并未对其法律地位作出明确规定。根据本文的定义,就现阶段而言,诸边协定的外延主要包括诸边贸易协定和以ITA为代表的贸易协定。为进一步明确诸边协定的概念,本文将诸边协定与RTAs、自由贸易协定、优惠贸易协定以及临界数量协定进行了逐一比较,澄清了诸边协定与这些概念之间的重要区别。本文对诸边协定的法律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类型的诸边协定在《WTO协定》中的地位存在差异,其中诸边贸易协定是《WTO协定》的组成部分,以ITA为代表的诸边协定却无此地位。但诸边协定均属WTO条约体系的组成部分。第二章是诸边协定的正当性解析。如果我们将诸边协定作为改革WTO贸易规则制定模式的一种手段,首先需要全体WTO成员的认可才能在WTO体制中广泛推行。其次,诸边协定在WTO体制中被更加广泛的应用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逐渐显现,这时就面临着WTO成员对诸边协定及其所代表的贸易规则制定方式的认可与接受的问题。诸边协定具有部分WTO成员制定贸易规则的特点,这很可能造成“俱乐部模式”的出现,导致大多数成员被排除在核心决策圈之外,由少部分成员预先制定规则,再由其他成员被动接受。这种贸易规则制定的方式极易遭到众多WTO成员的反对。因此,要使诸边协定成为WTO体制中的一种贸易规则制定方式,就必须对其正当性问题予以解决。本章试图从诸边协定的功能角度来证明其正当性。WTO面临的紧迫问题是贸易规则供给不足,若能利用诸边协定所具备的决策效率高的特点解决WTO的危机,将可能解决诸边协定的正当性困境。本章对正当性概念进行了解析,认为正当性是一种评价,它包含了主体、客体和评价标准这三大要素。本章还梳理了学界对WTO正当性问题的论述,发现这类论述可划分为“结果导向型评价模式”与“程序导向型评价模式”这两种类型。这体现了输入正当性与输出正当性的分野。WTO现阶段面临的正当性危机是输出正当性的缺失,体现为贸易规则供给难。作为改革WTO贸易规则制定模式的一种手段,诸边协定的正当性困境来源于输入端,解决其正当性困境可考虑在控制输入端弊端的同时强化其输出端的作用,通过解决WTO的问题来提升自身正当性。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WTO与RTAs之间的新型关系,诸边协定在其中可发挥连接器的作用。WTO与RTAs的新型关系表现为:RTAs是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先导,WTO为规则基准和稳压器,二者共同构建起动态的、双层次的国际贸易规则体系。在构建RTAs与WTO新型关系的过程中,诸边协定作为WTO与RTAs之间的连接器,以相对软性的方式将RTAs下运行成熟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经贸规则纳入到WTO体制中来,逐步多边化,从而实现WTO与RTAs之间的同向性发展。WTO的多边贸易规则将成为RTAs成熟规则的总结,形成国际贸易规则的“基准”,而RTAs则在WTO规则的基础上不断就更高水平的规则进行试错,为诸边协定提供素材。第三章是诸边协定的生成逻辑阐释。诸边协定在近年来的再度勃兴,是WTO成员面对WTO规则供给难的问题时作出的选择,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归因于WTO本身存在的制度问题。但这一解释所不能回答的问题是,在WTO相关制度未出现重大变革的情况下,诸边协定及其所代表的贸易规则制定方式缘何在WTO成立后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却在近年来再度兴起?本文认为,如果仅从WTO自身出发寻求答案,并不能为这一问题提供合理的解释。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展本文的研究视野,将目光集中到WTO所处的国际体系层面,解析国际体系的演化是如何为诸边协定的出现创造条件的。本章试图表明,新的诸边协定的生成是国际体系演化的内生性结果。本章选择国际政治研究中的社会演化范式为研究视角。在社会演化范式的指导下,本章认为,当前国际体系具有防御性现实主义的特征,既不是一个霍布斯式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也远非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体系。诸边协定正是在这样的国际体系内应运而生。社会演化范式强调,物质力量与观念力量及其相互间的互动共同影响着国际体系的演化。导致诸边协定在当前国际体系中再度出现的物质因素集中体现为国际结构的演化,即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分布和对比的变化。这一演化的特征是美国实力的衰落和其他国家相对实力的上升。国际结构的新变化在WTO中得到映射,WTO成员集体行动的难度提高,导致WTO多边贸易规则制定功能的缺失。与此同时,WTO成员对国际贸易规则的需求依然存在,因此它们转而寻求其他方式进行贸易规则的制定。这是诸边协定的出现的物质因素。在观念层面,作为WTO的指导性观念,多边主义不适配于以防御性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国际体系发展的现实诉求,少边主义因与当前国际体系相适应,故有勃兴之势。少边主义强调“解决问题所必要的最少数”,提高了决策效率,被许多国家所奉行。诸边协定恰为少边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这是诸边协定生成的观念因素。第四章是诸边协定的实证分析。本章试图对现有的诸边协定进行实证研究,其目的有三:其一,对现有的诸边协定进行类型化梳理;其二,通过对诸边贸易协定与ITA式的诸边协定进行研究,为前文进行的有关诸边协定的理论探索提供经验支撑;其三,总结现有诸边协定谈判和适用的实践,为设计调整诸边协定的有关规则奠定基础。WTO体制中的诸边协定主要包含两种类型:诸边贸易协定与ITA式的诸边协定。本章首先对诸边贸易协定的历史渊源和谈判与适用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其主要特点包括:1.发达国家是诸边贸易协定的主要参与方;2.诸边贸易协定项下的机构具有重要作用;3.诸边贸易协定只对签署成员产生权利和义务;4.诸边贸易协定具有持续更新的特质;5.《WTO协定》对诸边贸易协定采取了贬抑的态度。本章还对ITA式的诸边协定进行详细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ITA与正在谈判中的EGA。本文经分析后认为此类诸边协定具有5个主要特点:1.该类协定均属临界数量协定;2.该类协定是涉及具体部门的协定;3.在约束力上呈现“诸边约束,多边受益”的特点;4.ITA式的诸边协定具有高度开放性;5.此类协定在WTO中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本章最后对《服务贸易协定》(TISA)这一正在WTO体制外进行谈判,但可能在未来成为诸边协定的贸易协定进行了实证分析,它可能进一步拓展诸边协定的外延范围。第五章是诸边协定的主要规则设计。本章尝试提出有关诸边协定的初步规则设计。如果将诸边协定作为改革WTO贸易规则制定模式的一种途径,诸边协定在WTO体制中的数量将会增多,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可能对WTO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本文其他章节对诸边协定的研究,提出有关诸边协定的规则设计,以减轻其负面影响。因此在提出这种改革建议的同时,需要考虑设计相关规则来调整诸边协定从谈判到适用的全过程。本文经研究后认为,诸边协定的主要法律症结包括:议题选择上存在的问题、诸边协定对最惠国待遇造成侵蚀、可能带来俱乐部模式的弊端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参与诸边协定的积极性低。它们构成了诸边协定相关规则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诸边协定规则设计还应当遵循以下指导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善意原则、开放原则和协调原则。本章针对诸边协定所进行的主要规则设计包括:诸边协定谈判、运行和适用的主要工作。此外,本文还在诸边协定运行阶段和多边化阶段引入了临时适用的规则。由于涉及到对WTO规则体系的改革,本章所提出的规则设计需要WTO部长级会议或总理事会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形成WTO体制中的正式多边规则。理论上,通过本文的研究本应提出一套较为完整且可行的有关诸边协定的制度规则,但由于WTO自身规则的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发展进程,形成一套规则体系往往需要完善的理论作为指导和长期的实践作为检验,现阶段诸边协定仅有少数的实践且理论建构尚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很难短期内在WTO成员之间形成共识,故本章的规则设计是具有针对性而非涵盖所有问题。
杨冉[6](2016)在《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政府采购市场也正在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中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和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是大势所趋。基于现实谈判的需要,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国际化研究迫在眉睫。反过来,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对于中国积极参与政府采购国际规则的制定,设计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路径,也将大有裨益,因而具有相当程度的理论价值。本研究拟从中国正在进行的加入《政府采购协议》谈判这一背景出发,探讨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理论内涵,并分析其辐射效果、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然后以《政府采购协议》这一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实践成果为讨论框架,从各部分内容的历史发展脉络入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推动者的角色和作用,探讨其背后的规律。进而以协调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溢出效应为视角,分析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现存差距,以问题为导向探索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路径安排。本研究将分八章进行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本文选题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然后就有关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研究进行综述,最后是介绍本文研究框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综述主要包括对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本体论的研究、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制度论的研究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方法论的研究,在总结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趋势展望。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历史分析、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理论分析。首先是对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进行界定,主要包括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定义和主要内容。然后分析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两种辐射效应即溢出效应和渗入效应,进一步论述二者之间的交叉互动关系。进而讨论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方式和过程。最后讨论发展中大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取向,即以开放和保护为导向,注重国内制度溢出效应的培植。第三章是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受贸易自由化的驱动,各国开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进程。法律全球化、法律本土化、法律国际化为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准备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但受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这种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进度却不能超越其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均是以市场为基础来调节资源配置,但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尚不足以支撑西方发达的政府采购制度,因而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路径应当灵活、适当的学习借鉴国际政府采购制度。从对内改革的角度来讲,完善中国国内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应立足本国经济现状,从大而宏观的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角度入手,增强对政府的规范和对供应商的救济保护,营造实质上对等的政府采购竞争环境,培养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比较优势。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讲,加入《政府采购协议》的谈判,应当结合本国经济结构,注意“先、后、快、慢”的开放顺序,从发达地区和较优产业开始,逐步扩大承诺开放的范围,以适应当前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第四章是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目标、原则的国际化。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以贸易自由化为首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发展了三大基本原则,分别是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和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原则,其中非歧视原则是《政府采购协议》的首要原则,透明度原则是非歧视原则的保障,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原则是对非歧视原则的灵活适用。在对目标、原则发展脉络分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分析美国ito提议失败的原因、《政府采购协议》的制度来源、市场开放与利益保护的平衡以及竞争性政府采购市场的完善。最后落脚到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目标、原则的国际化,既要学习先进理念,也要发挥自身特色制度的溢出效应,分别以廉政建设目标和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原则为切入点,对未来《政府采购协议》的走向施加良性影响。第五章是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适用范围的国际化。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采购实体、采购客体和门槛价等问题。在采购实体的确定和扩大方面,先后经历了ito谈判的初步探索时期、确定适用于中央政府的oecd谈判时期、确定政府采购实体的名单列举形式的东京回合时期、确定政府采购实体范围的框架结构的乌拉圭回合时期和采购实体范围的扩大遭遇挫折的多哈回合时期。在采购客体和门槛价的确定方面,也经历了从oecd谈判、东京回合、乌拉圭回合到《政府采购透明度协议》的谈判等阶段。在对适用范围扩大和扩展的国际化历程进行研究之后,讨论政府采购法律制度适用范围国际化发展的困境,即《政府采购协议》成员国范围扩大的需要和加入标准不愿降低之间的矛盾。同时,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也有规则多边化的可能,这种可能已在透明度谈判和gats谈判中初现端倪。最后是对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适用范围国际化的路径分析,以当前谈判中面临的问题为导向,分析采购实体确定标准的选择、次级中央政府的选择、国企以及采购客体和门槛价的承诺等问题,总体思路是应分阶段、分地区、分产业的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第六章是中国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的国际化。首先分别从oecd谈判、东京回合谈判、乌拉圭回合谈判和《政府采购透明度协议》谈判入手,对采购方式和程序的演变过程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政府采购方式及其程序的发展演变被深深地打上了主导谈判的缔约方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烙印,尤以欧共体/欧盟《公共采购指令》的溢出效应最为明显。欧共体/欧盟作为一个超国家主体,为贯彻《单一欧洲法案》,促进共同市场的形成,在政府采购领域形成了高标准的公共采购法律体系,并不断推动《政府采购协议》等国际规则向着更高标准修改,属于利用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国际化发挥国(区域)内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溢出效应的典型代表。因而第二节以欧共体/欧盟《公共采购指令》为例,从其发展阶段和具体制度方面讨论其公共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过程中对于国际政府采购规则的溢出效应,最后讨论中国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的国际化路径。第七章是中国政府采购权利救济机制的国际化研究。本部分从《政府采购协议》权利救济机制的确立与发展为主线展开研究。首先是磋商程序,分别讨论了乌拉圭回合中的磋商程序和2012《政府采购协议》对磋商程序的新修订。需要注意的是,与WTO救济机制中的磋商程序不同,政府采购权利救济中的磋商程序并非强制性的前置程序。其次是国内审查(质疑)程序,1979年《政府采购守则》确立了国内审查程序;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政府采购协议》细化了国内审查的具体程序;其后在多哈回合和2012《政府采购协议》新修订中,国内审查程序的范围得到扩大。第三是争端解决程序,分别讨论了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确定及对《政府采购协议》的适用、《政府采购协议》双层争端解决机制的确定、争端解决程序回归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趋势等问题,还通过分析WTO成立以来政府采购国际争议的案例来分析争端解决机制的实施效果。在对历史材料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分析权利救济机制对于政府采购国际规则实施的保障作用,进而讨论我国政府采购权利救济机制现存不足,并探讨中国政府采购权利救济机制国际化的路径安排。第八章是结论部分。归纳全文,结合中国特色国情,总结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可能性、决定因素及具体安排。
杨安琪[7](2016)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重点议题及中国的应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经5年的艰难谈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12个成员国于2015年10月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举行的部长会议上达成基本协议并于2016年2月4日正式签署协定,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并在投资及知识产权、劳工、环境等广泛领域统一规范。规模占全球4成的巨大经济圈将应运而生。TPP的规则超出了传统的FTA内容,不但制定了高标准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国境的限制,要求成员国取消境内的非关税壁垒,并且规范成员国境内的市场制度、电子商务、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政府采购、劳工权益等全方位制度建设。可见,TPP的达成无论是对国际法还是国内法来讲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对TPP规则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TPP对WTO及传统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深化;另一方面,它着重强调了WTO鲜有涉及的劳工、环境、国企等“下一代自由贸易议题”,对WTO代表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进行了补充。因此,系统深入的研究TPP的相关规则,并提出中国的应对之策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梳理了TPP谈判的发展历程,简单介绍了其22轮谈判的要点。笔者将TPP协定文本的30章规则按其内容特点分为四类:WTO传统议题的深化、现有各类协定深度一体化议题、横向新议题和其他制度性议题,并根据上述分类逐一概述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深化程度。通过上文分析,归纳出TPP协定的特点,即协定包含WTO plus和WTO extra内容,纳入许多“21世纪新议题”;突破了传统区域性一体化的框架;以及开放、弹性的性质特征。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章节,从TPP与WTO的关系入手,阐述了TPP协定中涉及WTO传统自由贸易议题的争论焦点,并着重分析了TPP协定包含的更多“与贸易相关”的在WTO及传统贸易协定中鲜有涉及的重点新议题,而这些议题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未来自由贸易协定的重点。TPP对WTO原有协议规则的深化可能会淡化甚至违反WTO的现有规则,TPP还纳入了WTO未覆盖的许多新议题,这可能对陷入僵局的多哈回合谈判是一把“双刃剑”。但是,笔者认为TPP并无取代WTO的态势,而是有融入WTO的可能性。在TPP协定中WTO既有议题方面,笔者选取了原产地规则、投资章节和争端解决机制这三个重点议题,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这些规则是对WTO框架既有谈判成果的深化;在TPP协定中纳入的新议题方面,笔者对知识产权、劳工、环保和国有企业这四个重点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这些非传统贸易领域问题是对WTO的突破与补充。第三部分简析了TPP协定文本固有的缺陷及一旦生效后可能面对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对TPP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虽然TPP谈判落下帷幕,但由于其文本涉及的议题范围广且“门槛”又高,可能会为TPP“过关”成员国国会,顺利实施带来诸多障碍;TPP制定了具有一定排他性的加入条款,在今后吸收新成员方面可能面临难题;同时,TPP文本最终采取了与现存的诸多FTA同等有效、各成员国可以自主选择的开放性条款,成员国间既有FTA关税与TPP的协调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此外,TPP的达成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国内团体得失不均,也可能形成阻碍其在成员国国内实施的主要力量。因此,TPP的意义和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总体看来,其未来的适用范围极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发展前景还是较为乐观的。第四部分是TPP协定对中国的影响分析。在政经层面上,TPP会对中国的贸易、产业发展及管理机制产生影响并最终削弱我国在政经领域的话语权。在法律层面上,TPP可能会引起国内法的新一轮革新,也将影响到我国在“国际造法”中的主动权。当然,TPP并非洪水猛兽,其价值取向与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转型升级的大目标是一致的,终将倒逼我国的改革。第五部分根据上文的分析,为中国积极应对TPP提出了外交层面和法律层面的建议。其中外交层面的建议包括坚持推动WTO多哈回合谈判、积极开展自贸区谈判、增强话语权和规则的制定权;法律层面的建议涉及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强化劳工标准、强化我国自贸谈判环境保护和深化改革经济制度等。
王火灿[8](2015)在《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围绕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间的强耦合关系这一中心论题展开研究,旨在揭示此种耦合关系的现实表征并加以实证分析,进而探究其内在机理与理论根源,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企业在其国际化进程中针对WTO所建构的生态竞争环境需进行的相应战略调整与适配。在当代,所谓企业国际化即是在以WTO多边贸易体制为核心的国际游戏规则体系下,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与内外向国际直接投资等跨国经营业务和活动以及相应的国际化管理实践的过程。多边贸易体制(GATT/WTO)是在以企业国际化为载体的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作为一整套国际游戏规则,它又是在“WTO-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双层博弈”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这一博弈模式界定了企业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和体制实践的方式与途径。现有的WTO多边规则体系和制度框架结构,对企业国际化产生保障公平竞争、稳定商业预期、降低交易费用等主要效应或功能。本论文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耦合理论在经济管理中的机理与内涵,并从企业国际化的两大核心要素——企业国际竞争战略与企业国际竞争力出发,论述了企业国际化与WTO的耦合协调系统,构建了企业国际化与WTO的耦合评价模型。中国与GATT/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关系十分独特。在19482014年的67年中,以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为界,可分为两大阶段,即前32年——从短暂“原始缔约国”期到之后漫长的“失联期”;后35年则为复合期。在中国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目标之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复关/入世谈判进程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创建进程“三江并流”,并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大潮历史性汇合,终于在时机、理念和战略的“三重契合”下,于最近20多年中,造就了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强耦合关系,并在贸易、投资、制度和观念等四大维度上产生了强大的“四维共振”效应。不过,目前这种双向的强共振效应尚具有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WTO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四维”皆强格局,而中国企业国际化对WTO的影响在制度和观念两大维度上则相对较弱;在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FDI)这两大维度上,WTO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崛起,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这种快速崛起也对世界经贸的原有格局以及其他主要WTO成员(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对外经贸格局产生了“破格局性”的重大影响。中国为加入WTO和履行入世承诺,在短期内对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与WTO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直接相关的国际化制度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快速调整,在入世前后国内出现了罕见的“WTO热”等现象,均充分显示出WTO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制度和观念层面的巨大影响力。相反,作为长期游离于多边贸易体制之外、正处于转型中的后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对于WTO的制度建设和理念贡献尚十分有限。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WTO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Granger原因。利用耦合协调评价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耦合度指标反映出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基本上已处于高度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指标则反映出两者基本上处于中度及以上强度的耦合协调状态。本论文尝试提出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理论,旨在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间的强耦合关系。该理论指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异质性”由制度异质性、体制转型性、大国规模性、发展后起性、快速崛起性和国企主导性等六个方面组成,前三者与后三者分别构成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外生异质性”和“内生异质性”。它们共同刻画了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特殊外部和内部环境或属性。这六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且与WTO之间也存在密切的互动影响关系。由于基本社会政治制度的异质性、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矛盾性与趋同性以及作为后发性大国的快速崛起特性,决定了中国入世谈判和入世协议签订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同时也决定了入世以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快速崛起以及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强共振效应。WTO的动态发展趋势和一些新兴重大议题的谈判进展表明,包括贸易与环境、投资、竞争政策、政府采购、“超TRIPS”规则以及竞争中立、TPP等,可能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论文利用传统的“SWTO”(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分析法,从异质性和WTO体制两大视角,剖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环境因素,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资源、体制深化、内向与外向国际化的不平衡、低度化陷阱、技术创新乏力、贸易保护和转型升级等。最后,本论文从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强耦合关系出发,就中国企业国际化崛起进程中的“WTO战略”的原则、目标、实施路径等提出了看法和建议:即战略原则应是多边主义;核心战略目标是维护和推进WTO多边贸易体制更有效运行,以实现强化和确保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强耦合效应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为此,选择“学以致用”和“有效参与”两大战略路径,通过提高参与能力、改善和发挥行业协会功能与作用以及强化政企有效合作等来实施战略。本论文对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强耦合关系存在性的内在成因开展了理论探析,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战略适配建议,有助于丰富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能为政府和企业参与多边化和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许多[9](2013)在《WTO规范特惠贸易协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多边贸易和区域贸易路径一直是大多数国家自由化的两种核心选择。因此,这两种体制之间的关系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WTO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代表,在确定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基础上,将区域贸易体制作为了一个重要的例外。在货物贸易领域,WTO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特惠贸易协定的实体和程序规则,其中包括GATT1994第24条、《关于解释1994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24条的谅解》、《关于<区域贸易协定透明度机制>决议》。为保证规则的实施,WTO设立了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与贸易和发展委员会一起,作为审查特惠贸易协定通报的委托执行机构。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多年的实践中受理了 9起与GATT1994第24条有关的案件。可以说,WTO为了规范特惠贸易协定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自WTO成立以来,特惠贸易协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截止到2013年4月,已经有366个生效的特惠贸易协定向WTO进行了通报。而这其中,超过300个协定是在1995年之后通报的。目前,除蒙古外,全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已经或正在签订至少一个特惠贸易协定。同时,特惠贸易协定正经历着从双边特惠贸易协定向多边特惠贸易协定的转变。包括TPP协定在内的一些多边特惠贸易协定将取代双边特惠贸易协定,成为未来特惠贸易协定的主流。特惠贸易协定在高速发展中未能严格遵守WTO的相关规范。WTO成员方在签订特惠贸易协定时规定的关税减让承诺,通常未能达到GATT1994第24条及《关于解释1994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24条的谅解》的零关税减让要求。而针对《关于<区域贸易协定透明度机制>决议》的通报要求,WTO成员方也存在着通报时间上的拖延、通报内容上的不完整等情况。这些都极大的挑战着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不仅如此,数量众多的特惠贸易协定还带来了各不相同的特惠贸易协定优惠原产地规则,加剧了“意大利面条碗”现象,也降低了特惠贸易协定优惠税率的使用率。而现有这些问题,都暴露出WTO规范特惠贸易协定的不足。因此,改革并完善相关规范,是WTO成员方一项重要的任务。在目前进行的WTO多哈回合谈判中,WTO成员方已经就WTO关于特惠贸易协定机制的不足提出了改革的建议。但是,唯一成果仅仅是涉及程序性问题的《关于<区域贸易协定透明度机制>决议》,更为核心的体制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构成改革最大阻碍的原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主观上,WTO成员方的囚徒困境心理驱使成员方放弃存在潜在利益风险的多边贸易体制;客观上,WTO“一揽子承诺”的谈判模式与“协商一致”的决策机制又制约了谈判成果的顺利形成。此外,包括TPP协定在内的多边特惠贸易协定,由于能够在短期内为WTO成员方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转移了部分WTO成员方对WTO改革的精力,降低了他们的谈判热情,而且,还对多边贸易体制构成了威胁。毋庸置疑,从贸易自由化的整体与长远发展来看,与区域贸易体制相比,多边贸易体制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如何发挥这种优势,将WTO成员方的注意力重新拉回WTO改革,就需要WTO成员方确定更明确、现实的改革路径。在规范特惠贸易协定上,有效的改革依赖于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体制的共同努力。就多边体制层面而言,WTO成员方应当完善GATT1994第24条的实体要求,特别是澄清其规则内涵。同时,也要通过《关于<区域贸易协定透明度机制>决议》的程序规范保证实体规则的要求。就区域体制层面而言,应当努力实现特惠贸易协定多边化,引入“开放准入”条款。而对于已经生效的特惠贸易协定,WTO可以考虑通过改革GATT1994第24条,引入一个附条件的“祖父条款”进行规范。未来的世界贸易将呈现出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体制并存、且相互依赖的格局。WTO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极大的成功。而未来主流的多边特惠贸易协定除了能在非贸领域弥补WTO的不足之外,还能大大促进关税税率的降低,简化并统一优惠原产地规则,成为贸易自由化径路中多边贸易体制体制的最好补充。
沈鑫[10](2012)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贸易政治为研究视角考察美国对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形成的经济动因和政治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将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两个层面的研究视角进行整合,目的在于为美国对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实施构建一个基于贸易政策的解释框架。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霸权在国际经济竞争的压力下逐渐衰落,然而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美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竞争优势为美国经济的重新崛起提供了机遇。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的生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也为美国对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出台提供了基本动力。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继续保持并扩大贸易竞争优势,美国政府在“公平贸易”的政策背景下将贸易政策与知识产权保护挂钩,通过进一步强化贸易报复条款的方式为美国对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提供了充分的法理依据。与此同时,美国国会和行政部门还对国内政治决策体制进行了改革,并将利益集团的力量纳入美国贸易政策的决策圈,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对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在对外贸易领域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已经逐渐成为美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竞争的有利措施。从美国对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具体实施来看,美国主要通过运用对外贸易制度中的普惠制条款和“特别301条款”等双边措施来推动贸易伙伴加强对美国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在多边知识产权政策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出发,运用“体制转换”策略实现了知识产权国际立法保护体制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向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的转换。在GATT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政府与利益集团积极配合,不仅成功地将知识产权保护议题纳入谈判议程,而且还利用贸易政策推动了WTO/TRIPs体制的确立,最终实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美国标准”国际化的政策目标。
二、乌拉圭回合未曾涉及的新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拉圭回合未曾涉及的新议题(论文提纲范文)
(1)WTO改革中发展中国家待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WTO发展中国家待遇原则概述 |
第一节 WTO的基本待遇原则 |
一、WTO待遇原则的内涵 |
二、发展中国家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的含义 |
一、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具体内涵 |
二、不同国家对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态度 |
第三节 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的合理性 |
一、体现公平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
二、遵循国际合作发展的基本原则 |
三、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发展中国家享受特殊与差别待遇历史演化 |
第一节 GATT体制下特殊与差别待遇的产生 |
一、GATT贸易体制初立时期 |
二、幼稚产业保护条款的延革 |
第二节 GATT体制下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发展 |
一、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初步发展 |
二、特殊与差别待遇的重大进展 |
第三节 WTO谈判中特殊与差别待遇存在的争议 |
一、乌拉圭回合诸多谈判成果 |
二、多哈回合谈判僵持不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积极作用与不足 |
第一节 特殊与差别待遇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 |
一、增加发展中国家贸易机会 |
二、保障发展中国家权利减轻发展中国家义务 |
三、发展中国家享有履行义务的过渡期 |
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 |
五、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 |
第二节 特殊与差别待遇存在的不足 |
一、普遍存在大量模糊语句 |
二、适用程序繁琐复杂 |
三、过渡条款名不副实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发展方向与中国主张 |
第一节 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未来方向 |
一、坚守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 |
二、加强条款明确性和可执行性 |
三、增设专门的监督执行机制 |
四、恢复上诉机构正常运转 |
第二节 中国对特殊与差别待遇的主张 |
一、坚持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 |
二、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协调 |
三、积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进程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论WTO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进展、困境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3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WTO体制改革的背景与进展 |
2.1 WTO体制改革回顾 |
2.1.1 乌拉圭回合谈判及其影响 |
2.1.2 西雅图会议的失败 |
2.1.3 多哈回合谈判曲折 |
2.2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WTO体制改革现状 |
2.2.1 新一轮WTO体制改革缘起 |
2.2.2 美国掀开WTO体制改革序幕 |
2.2.3 WTO改革进展情况 |
2.3 WTO体制改革陷入困境的表现 |
2.3.1 争端解决机制陷入停摆 |
2.3.2 国家主权与国际机制的两难困境 |
2.3.3 谈判议题分歧显着 |
第3章 WTO体制改革陷入困境的原因 |
3.1 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 |
3.1.1 全球价值链深入发展 |
3.1.2 逆全球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
3.1.3 双边和区域协定积极发展 |
3.1.4 数字贸易与服务贸易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
3.2 全球贸易治理模式的分歧 |
3.2.1 西方国家的治理模式部分失灵 |
3.2.2 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 |
3.2.3 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分歧严重 |
3.3 主要成员及组织针对WTO改革立场不同 |
3.3.1 美国建议彻底改革WTO体制 |
3.3.2 欧盟、日本坚持改革的中间路线 |
3.3.3 发展中国家主张对现行规则进行调整 |
3.3.4 美日欧三国发表联合改革方案 |
3.3.5 渥太华会议提出WTO改革方案 |
3.4 各方改革立场的主要分歧 |
3.4.1 WTO体制改革各方立场的比较 |
3.4.2 基于博弈论原理对各方立场进行分析 |
第4章 中美两国在WTO改革中的冲突与分歧 |
4.1 中美经贸关系与WTO改革 |
4.1.1 中美经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
4.1.2 中美经贸摩擦延伸到WTO体制改革 |
4.1.3 国际社会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态度 |
4.2 中美两国在WTO改革中的矛盾点 |
4.2.1 关于中国是否遵守入世承诺的问题 |
4.2.2 知识产权与投资利益 |
4.2.3 产品倾销与WTO规则问题 |
4.2.4 技术转让问题 |
4.2.5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 |
4.3 中美经贸摩擦对WTO体制改革的影响 |
4.3.1 中美经贸摩擦的负面影响 |
4.3.2 中国针对WTO体制改革的核心诉求 |
4.3.3 美国针对WTO体制改革的核心诉求 |
4.3.4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可行性分析 |
4.3.5 中国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的策略 |
第5章 本文主要结论及WTO体制改革的前景 |
5.1 主要结论 |
5.2 多边贸易体制前景展望 |
5.2.1 多边贸易体系中的“三大原则” |
5.2.2 多边贸易体系前景展望 |
5.3 WTO体制改革前景分析 |
5.3.1 中国“让利不让理”对策总体生效 |
5.3.2 中美难以协调导致WTO制度改革失败 |
5.3.3 抛弃现行WTO构建更高水平现代化机制 |
5.3.4 世界主要经济体联手推动WTO现代化改革 |
5.3.5 以G20 机制推动WTO体制改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WTO改革视角下的诸边协定及其功能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WTO法律体系中的诸边协定 |
(一) 诸边协定在《WTO协定》中的地位 |
1. 诸边贸易协定与《WTO协定》的关系 |
2. 以ITA为代表的诸边协定与《WTO协定》的关系 |
(二) 诸边协定在WTO法律体系中的合法性 |
1. 协定形式与诸边协定的合法性 |
2. 谈判的授权与诸边协定的合法性 |
3. 贸易规则制定方式的革新与诸边协定的合法性 |
(三) 诸边协定的法律效力 |
二、WTO改革中诸边协定的功能定位 |
(一) WTO规则制定方式的改革与路径选择 |
(二) 诸边协定可针对特定议题制定贸易规则 |
(三) 诸边协定可发挥WTO与RTAs之间的桥梁作用 |
1. 构建WTO与RTAs间的新型关系 |
2. 诸边协定的桥梁作用 |
三、诸边协定的潜在问题及其应对 |
(一) 诸边协定的潜在问题 |
1. 议题选择上的问题 |
(1) 议题的选择范围 |
(2) 诸边协定可能成为争议议题被纳入WTO体制的工具 |
(3) 诸边协定可能造成WTO成员在特定议题上的中长期分歧 |
2. 诸边协定对最惠国待遇的侵蚀问题 |
3.“俱乐部”模式的问题 |
4. 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度问题 |
(二) 诸边协定潜在问题的应对 |
1. 关于议题选择问题的应对 |
(1) 议题的实体内容符合WTO的基本任务, 具有贸易相关性 |
(2) 诸边协定之间相同或相似议题不能重复 |
(3) 议题与《WTO协定》的关系 |
2. 诸边协定与WTO法律体系的协调 |
3. 增强诸边协定的透明度与开放性 |
4. 诸边协定谈判中的善意原则 |
四、结语 |
(4)多边经济外交研究 ——以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全文的框架安排 |
五、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多边谈判分析框架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西方多边谈判研究的现状 |
第二节 对克伦普谈判框架的分析 |
第三节 对克伦普谈判框架的改进 |
第二章 关贸总协定主持的历次多边贸易谈判回顾 |
第一节 关贸总协定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肯尼迪回合之前的历次多边贸易谈判 |
第三节 肯尼迪回合与东京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 |
第三章 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背景及结构 |
第一节 乌拉圭回合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乌拉圭回合谈判背景分析 |
第三节 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构分析 |
第四章 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过程及结果 |
第一节 乌拉圭回合谈判过程分析(以时间为线索) |
第二节 乌拉圭回合谈判过程分析(以议题为线索) |
第三节 乌拉圭回合谈判决策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WTO体制中诸边协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综述 |
三、理论与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本文拟创新 |
第一章 诸边协定的概念与法律性质 |
第一节 诸边协定的概念厘定 |
一、诸边协定概念的多样性 |
二、本文对诸边协定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诸边协定与相关概念 |
一、区域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协定与优惠贸易协定 |
二、临界数量协定 |
第三节 诸边协定的法律性质 |
一、诸边协定在《WTO协定》中的地位 |
二、诸边协定是WTO条约体系的组成部分 |
三、诸边协定的谈判具有WTO的正式授权 |
四、诸边协定法律性质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诸边协定的正当性解析 |
第一节 正当性的理论分析 |
一、正当性的含义 |
二、国际法中的正当性 |
第二节WTO的正当性问题 |
一、WTO正当性的分歧与争议 |
二、WTO正当性论述的主要特点 |
三、WTO正当性重塑 |
第三节 诸边协定正当性困境分析 |
一、诸边协定正当性分析框架 |
二、诸边协定正当性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
三、诸边协定正当性应注意的问题 |
第四节 诸边协定正当性困境的克服 |
一、WTO贸易规则制定的补充手段 |
二、诸边协定是整合贸易规则的有效路径 |
三、诸边协定谈判的进程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诸边协定的生成逻辑阐释 |
第一节 当前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
一、研究视角的选择 |
二、国际体系演化形态 |
三、对社会演化范式的反思 |
第二节 诸边协定生成的物质因素分析 |
一、国际结构含义 |
二、国际结构的新变化 |
三、新结构对WTO的影响 |
第三节 诸边协定生成的观念因素分析 |
一、作为观念的多边主义 |
二、多边主义的困境与少边主义的兴起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诸边协定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诸边贸易协定 |
一、从东京回合到乌拉圭回合 |
二、《政府采购协定》的形成与发展 |
三、《民用航空器贸易协定》的形成过程 |
四、诸边贸易协定的主要特点 |
第二节ITA式的诸边协定 |
一、《信息技术协定》谈判与适用的基本情况 |
二、《环境产品协定》谈判的基本情况 |
三、ITA式的诸边协定的主要特点 |
第三节WTO体制外具有诸边性质的协定分析 |
一、TISA谈判的基本概况 |
二、中国与TISA谈判 |
三、TISA谈判的借鉴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诸边协定的主要规则设计 |
第一节 诸边协定的主要法律症结 |
一、诸边协定的议题选择 |
二、诸边协定与最惠国待遇 |
三、诸边协定与俱乐部模式 |
四、诸边协定与发展中国家参与 |
第二节 诸边协定规则设计的指导原则 |
一、协商一致原则 |
二、善意原则 |
三、开放原则 |
四、协调原则 |
五、规则设计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诸边协定的主要运行规则 |
一、诸边协定谈判的主要规则 |
二、监督诸边协定运行的主要规则 |
三、诸边协定适用的主要规则 |
第四节 诸边协定临时适用的法律问题 |
一、国际条约临时适用的起源 |
二、国际条约的临时适用及法律约束力 |
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临时适用实践 |
四、诸边协定的临时适用规则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6)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
1.1.1 实践意义 |
1.1.2 理论价值 |
1.2 有关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研究综述 |
1.2.1 本体论研究 |
1.2.2 制度论研究 |
1.2.3 方法论研究 |
1.2.4 研究趋势展望 |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理论分析 |
2.1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内涵 |
2.1.1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定义 |
2.1.2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
2.2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辐射效应 |
2.2.1 国内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溢出效应 |
2.2.2 国外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渗入效应 |
2.2.3 渗入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双向互动关系 |
2.3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方式和过程 |
2.3.1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方式 |
2.3.2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过程 |
2.4 发展中大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取向 |
第3章 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
3.1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贸易驱动 |
3.1.1 贸易自由化的含义 |
3.1.2 贸易自由化的深化需要政府采购市场的国际化 |
3.1.3 政府采购市场的国际化需要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国际化 |
3.2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法律准备 |
3.2.1 法律全球化 |
3.2.2 法律本土化 |
3.2.3 法律国际化 |
3.3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的决定因素:市场经济发展水平 |
3.3.1 政府采购国际规则倡导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诉求 |
3.3.2 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应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
3.3.3 中国市场经济存在区域和产业上的差异性 |
第4章 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目标、原则的国际化 |
4.1 《政府采购协议》的主要目标 |
4.1.1 首要目标 |
4.1.2 其他目标 |
4.2 《政府采购协议》的基本原则 |
4.2.1 非歧视原则:《政府采购协议》的首要原则 |
4.2.2 透明度原则:非歧视原则的保障 |
4.2.3 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原则:非歧视原则的灵活适用 |
4.3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目标、原则国际化的深层分析 |
4.3.1 美国ITO宪章草案的失败:政府采购国际规则多方决定 |
4.3.2 《政府采购协议》的制度来源:WTO法律框架体系 |
4.3.3 各缔约方市场开放与利益保护的平衡 |
4.3.4 缔约方的义务在于构建竞争性政府采购市场 |
4.4 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目标、原则的国际化安排 |
4.4.1 先进目标、原则的渗入效应 |
4.4.2 特色目标、原则的溢出效应 |
第5章 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适用范围的国际化 |
5.1 采购实体 |
5.1.1 政府采购实体范围初探:ITO谈判 |
5.1.2 政府采购实体范围限定于中央政府:OECD谈判 |
5.1.3 确定政府采购实体的名单列举形式:东京回合 |
5.1.4 确定政府采购实体范围的框架结构:乌拉圭回合 |
5.1.5 采购实体范围的扩大遭遇挫折:多哈回合 |
5.2 采购客体和门槛价 |
5.2.1 采购客体之货物采购的确定:OECD谈判 |
5.2.2 门槛价的确定:东京回合 |
5.2.3 采购客体之服务(包括工程服务)采购的确定:乌拉圭回合 |
5.2.4《政府采购透明度协议》谈判中采购客体和门槛价的规定 |
5.3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适用范围国际化的困境和展望 |
5.3.1《政府采购协议》适用范围的发展困境 |
5.3.2 政府采购多边规则的发展展望:透明度谈判和GATS谈判 |
5.4 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适用范围国际化的路径分析 |
5.4.1 采购实体方面的内外安排 |
5.4.2 采购客体方面的内外安排 |
5.4.3 门槛价的确定 |
第6章 中国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的国际化 |
6.1 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的演变过程 |
6.1.1 OECD谈判中采购方式的规定 |
6.1.2 东京回合谈判中采购方式和程序的规定 |
6.1.3 乌拉圭回合谈判中采购方式和程序的规定 |
6.1.4 《政府采购透明度协议》谈判中对采购方式和程序的探讨 |
6.2 欧共体/欧盟《公共采购指令》的溢出效应 |
6.2.1 欧共体/欧盟公共采购规范体系的表现形式 |
6.2.2 欧盟公共采购法律制度溢出效应的历史脉络 |
6.2.3 《政府采购协议》对欧盟公共采购方式和程序的借鉴 |
6.3 中国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国际化的路径安排 |
6.3.1 完善公告制度 |
6.3.2 增强采购程序的竞争性 |
6.3.3 简化部分项目的采购程序 |
6.3.4 设计保护国内产业的采购方式和程序 |
第7章 中国政府采购权利救济机制的国际化 |
7.1 磋商程序 |
7.1.1 乌拉圭回合中的磋商程序 |
7.1.2 磋商程序的新修订:2012《政府采购协议》 |
7.2 国内审查程序 |
7.2.1 国内审查程序的一般性规定:1979《政府采购守则》 |
7.2.2 具体国内审查程序的确定:乌拉圭回合 |
7.2.3 国内审查程序范围的扩大:多哈回合和 2012《政府采购协议》 |
7.3 争端解决程序 |
7.3.1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确定及对《政府采购协议》的适用 |
7.3.2 《政府采购协议》双层争端解决机制的确定 |
7.3.3 争端解决程序回归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趋势 |
7.3.4 政府采购争端解决机制的实施效果 |
7.4 中国政府采购权利救济机制国际化的路径分析 |
7.4.1 当前中国政府采购权利救济机制的问题 |
7.4.2 中国政府采购权利救济机制的完善 |
第8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7)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重点议题及中国的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文章创新点 |
一、TPP协定概述 |
(一) TPP的发展历程回顾 |
(二) TPP协定的主要内容 |
1. WTO传统议题的深化 |
2. 现有各类协定深度一体化议题 |
3. 横向新议题 |
4. 其他制度性议题 |
(三) TPP协定的主要特征 |
1. 具有WTO plus与WTO extra内容 |
2. 突破传统区域性一体化的框架 |
3. 性质上具有弹性、开放的特点 |
二、WTO视角下的TPP协定 |
(一) TPP与WTO的关系 |
1. TPP对WTO现行制度的冲击 |
2. TPP对多哈回合谈判的影响 |
3. TPP与WTO融合的可能 |
(二) TPP协定对WTO的深化 |
1. 原产地规则的严格 |
2. 投资章节的比较 |
3. 争端解决机制的发展 |
(三) TPP协定对WTO的突破与补充 |
1. 知识产权规则的高标准 |
2. 劳动标准问题研究 |
3. 环保议题探讨 |
4. 竞争中立条款的制定 |
三、TPP协定的挑战与发展趋势展望 |
(一) TPP协定的固有缺陷 |
1. 谈判的议题过广,标准过高 |
2. 既有FTA关税与TPP的协调问题 |
3. 排他性的规则体系 |
4. 成员国国内团体得失不均 |
(二) TPP发展趋势展望 |
四、TPP协定对中国的影响 |
(一) TPP对中国政经层面的影响 |
1. TPP将对中国产生贸易转移效应 |
2. TPP将对中国产业发展及管理机制产生影响 |
3. TPP将削弱中国的政经影响力 |
(二) TPP对中国法律层面的影响 |
1. TPP将引起中国国内法的革新 |
2. TPP将影响中国在“国际造法”中的话语权 |
(三) TPP将倒逼中国改革 |
五、中国对TPP协定的应对 |
(一) 政经层面 |
1. 积极推动WTO多哈回合谈判,抗衡TPP |
2. 积极开展自贸区谈判,弱化TPP的冲击 |
3. 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 |
4. 增强话语权和规则的制定权 |
(二) 法律层面 |
1. 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
2. 提高劳工标准与国际接轨 |
3. 强化我国自贸谈判环境保护 |
4.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竞争规则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8)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1.3.1 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总体思路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框架结构和创新点 |
1.4.1 框架结构安排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
2.1 企业国际化理论 |
2.1.1 企业国际化的概念与内涵 |
2.1.2 企业国际化理论体系概述 |
2.1.3 企业国际化的内外共生条件 |
2.2 多边贸易体制的理论与实践 |
2.2.1 企业国际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耦合 |
2.2.2 多边规则的形成机制与企业的参与机理 |
2.2.3 WTO 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与作用机理 |
2.3 耦合理论与耦合评价模型 |
2.3.1 耦合的内涵与机理 |
2.3.2 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耦合协调系统 |
2.3.3 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评价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之间强耦合的现实表征 |
3.1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历史契合 |
3.1.1 中国与 GATT/WTO 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关系 |
3.1.2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
3.1.3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多边贸易体制的三重契合 |
3.2 WTO 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强共振效应 |
3.2.1 贸易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2.2 投资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2.3 制度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2.4 观念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3 中国企业国际化对 WTO 的共振效应 |
3.3.1 中国企业国际化快速崛起与全球经贸格局的裂变 |
3.3.2 中国企业国际化快速崛起对 WTO 其他成员经贸格局产生的影响 |
3.3.3 中国入世对 WTO 体制与观念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实证分析 |
4.1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因果关系分析 |
4.1.1 指标选择 |
4.1.2 检验过程及其解释 |
4.2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实证分析 |
4.2.1 基于宏观层面数据的耦合关系实证 |
4.2.2 基于企业微观层面数据的耦合关系实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强耦合的成因探析 |
5.1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的概念与内涵 |
5.2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
5.3 从异质性看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强耦合关系 |
5.3.1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与 WTO 之间的互动关系 |
5.3.2 从异质性看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强耦合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WTO 生态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环境分析 |
6.1 WTO 的动态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潜在影响分析 |
6.1.1 WTO 的动态发展趋势:从后乌拉圭回合到多哈回合 |
6.1.2 WTO 视野下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未来进程的重大议题 |
6.2 强耦合与异质性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
6.2.1 强耦合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
6.2.2 异质性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
6.3 中国企业国际化未来进程中的重大战略环境因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WTO 生态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思考与策略选择 |
7.1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WTO 总体战略” |
7.1.1 战略原则与战略目标 |
7.1.2 战略选择 |
7.1.3 战略实施 |
7.2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WTO 部门战略” |
7.2.1 贸易救济战略 |
7.2.2 破壁跨垒战略 |
7.2.3 TRIPS 战略 |
7.2.4 服务贸易战略 |
7.2.5 投资战略 |
7.2.6 国企战略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 |
致谢 |
(9)WTO规范特惠贸易协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本文的逻辑思路 |
第一章 WTO规范特惠贸易协定的现有机制 |
第一节 基础定位:WTO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 |
一、从帝国特惠贸易到国际协定 |
二、十九世纪:贸易冲击和协定扩展 |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区域主义的复活 |
四、最惠国和GATT的诞生 |
五、现代:区域贸易的三次“浪潮” |
第二节 实体规则 |
一、GATT1947第24条 |
二、《关于解释1994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24条的谅解》 |
第三节 程序规则 |
第四节 实施机构: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 |
一、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及其职权 |
二、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职权的变化 |
第五节 争端解决实践 |
一、实践的梳理 |
二、最重要的典型案例——印度诉土耳其纺织品及服装进口限制案 |
三、对争端解决实践的评价 |
第二章 特惠贸易协定的新发展及其问题 |
第一节 特惠贸易协定的发展 |
一、特惠贸易协定的类型化 |
二、特惠贸易协定发展的新特点 |
三、TPP协定:特惠贸易协定的新模型 |
第二节 特惠贸易协定问题一:不完全遵守关税减让的规范 |
一、中国的特惠贸易协定关税减让实践 |
二、美国的特惠贸易协定关税减让实践 |
三、小结 |
第三节 特惠贸易协定问题二:通报义务和审议程序的现实问题 |
一、贸易和发展委员会接受的通报数量过少 |
二、WTO发展中国家成员方通报的选择性 |
三、事实陈述的重叠 |
四、时间问题 |
第四节 特惠贸易协定问题三:优惠原产地规则的复杂化 |
一、优惠原产地规则中的企业选择 |
二、优惠原产地规则的负面效应——“意大利面条碗”现象的加剧 |
第三章 WTO规范特惠贸易协定的改革难点与实施困境 |
第一节 WTO成员方已有的改革努力 |
一、改革提案 |
二、改革成果 |
第二节 改革难点:体制性问题 |
一、难题一:关税减让 |
二、难题二:优惠原产地规则 |
三、难题三:合理持续时间的例外 |
第三节 改革受阻之内部成因 |
一、WTO成员方的囚徒困境心理 |
二、WTO谈判模式与决策机制 |
第四节 改革受阻之外部成因:以TPP协定为例 |
一、TPP协定更符合美国各州的利益 |
二、从州利益到联邦利益:美国对WTO改革的热情减退 |
第四章 改革的路径 |
第一节 路径一:完善GATT1994第24条 |
一、步骤一:澄清“实质上所有贸易”的含义 |
二、步骤二:确定“合理持续时间”的例外 |
三、其他 |
一、现有委托执行机构的工作协调 |
二、后多哈时代的透明度机制完善 |
第三节 路径三:特惠贸易协定多边化 |
一、从双边特惠贸易协定到多边特惠贸易协定 |
二、“开放准入”条款的设置 |
三、未来的努力 |
第四节 对改革前已生效特惠贸易协定的规范 |
一、理论上的最优:修改关税减让表 |
二、可行却无意义:既往不咎 |
三、附条件:“开放准入”条款 |
第五节 中国的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美国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导论 |
一、 本项研究的提出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 本项研究的研究范围与文献综述 |
三、 本项研究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内容安排 |
第一章 美国对外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形成的经济动因 |
第一节 国际竞争压力与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原因与表现 |
一、 国际竞争加剧与制造业危机:美国经济霸权衰落的原因 |
二、 美元危机与巨额贸易逆差:美国经济霸权衰落的表现 |
第二节 知识产权与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基于知识经济的实证分析 |
一、 知识经济与美国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宏观的视角 |
二、 知识经济与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微观的视角 |
第三节 促进国家利益:美国对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历史与现实 |
一、 美国经济发展与国家知识产权政策:一段早期的历史 |
二、 国家竞争战略:美国对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形成背景 |
小结 |
第二章 美国对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国内决策体制:一种基于美国贸易政治的分析视角 |
第一节 公平贸易战略:美国对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形成的贸易背景 |
一、 美国战后初期的自由贸易政策:国际动力与国内基础 |
二、 从自由贸易到公平贸易: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
第二节 贸易报复条款:美国对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执行的法律依据 |
一、 公平贸易政策与美国贸易报复条款的缘起 |
二、 贸易政治压力与美国贸易报复条款的形成 |
第三节 三位一体:美国对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国内决策体制 |
一、 美国国会:制定美国对外知识产权政策的立法机构 |
二、 行政部门:实施美国对外知识产权政策的执行机构 |
三、 利益集团:影响美国对外知识产权政策的关键变量 |
小结 |
第三章 美国双边贸易中的对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以普惠制与“特别 301 条款”为核心 |
第一节 普惠制中的知识产权条款:以贸易手段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起源 |
一、 国际贸易体制中普惠制的形成与实施原则 |
二、 美国贸易法中的普惠制及其实施方案 |
三、 附条件的优惠:美国普惠制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条款 |
第二节 利益集团与美国双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构:以“特别 301 条款”为中心 |
一、 《1979 年贸易协定法》:利益集团参与贸易决策的制度化 |
二、 美国对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中的利益集团及其影响:以辉瑞公司为例的分析 |
三、《1984 年贸易与关税法》:贸易战略与知识产权保护挂钩 |
四、《1988 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特别 301 条款”的形成与实施 |
小结 |
第四章 从 WIPO 到 GATT:美国贸易政策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的转换 |
第一节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史的视角 |
一、 《巴黎公约》与《伯尔尼公约》时期: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形成 |
二、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时期: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发展 |
第二节 从 WIPO 到 GATT:美国多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贸易动因与立法策略 |
一、 从 WIPO 到 GATT:发达国家推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转换的经济动因 |
二、 塑造议题:利益集团与美国多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形成 |
三、 体制转换:美国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纳入 GATT 立法议程的基本策略 |
小结 |
第五章 国际贸易谈判与 TRIPs 体制建构:美国多边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
第一节 《反假冒协定》:美国在 GATT 框架下保护知识产权的努力 |
一、 GATT 框架下的反假冒议题:缘起与发展 |
二、 《反假冒协定》:GATT 框架下的首次知识产权谈判及其影响 |
第二节 埃斯特角城宣言:美国将知识产权议题纳入 GATT 谈判的过程分析 |
一、 美国在 GATT 谈判目标的设定:基于政府部门与利益集团互动的视角 |
二、 知识产权委员会(IPC):美国多边知识产权政策的国内协调机构 |
三、 跨国动员与四国联盟:知识产权委员会在发达国家集团中的国际协调 |
第三节 美国贸易政策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建构:以《TRIPs 协定》为中心 |
一、 《反假冒协定》还是《TRIPs 协议》?:利益集团与知识产权谈判的议程设定 |
二、 单边制裁与利益交换:美国与发展中国家在 TRIPs 谈判进程中的政策博弈 |
三、 利益分歧与谋求共识:美国与发达国家在 TRIPs 谈判进程中的政策协调 |
小结 |
结论 |
一、 本文的研究发现与结论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 中文着作 |
(二) 中文译着 |
(三) 中文论文 |
(四) 英文着作 |
(五) 英文论文 |
三、 网络资源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后记 |
四、乌拉圭回合未曾涉及的新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WTO改革中发展中国家待遇问题研究[D]. 姜偲.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论WTO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进展、困境与前景[D]. 綦彦冰. 吉林大学, 2020(08)
- [3]WTO改革视角下的诸边协定及其功能定位[J]. 钟英通. 武大国际法评论, 2019(01)
- [4]多边经济外交研究 ——以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为中心[D]. 唐嘉华. 厦门大学, 2017(09)
- [5]WTO体制中诸边协定问题研究[D]. 钟英通. 西南政法大学, 2017(08)
- [6]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际化研究[D]. 杨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
- [7]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重点议题及中国的应对研究[D]. 杨安琪.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8]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D]. 王火灿. 东华大学, 2015(11)
- [9]WTO规范特惠贸易协定问题研究[D]. 许多. 南京大学, 2013(04)
- [10]美国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研究[D]. 沈鑫. 暨南大学, 2012(10)
标签:贸易协定论文;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论文; 乌拉圭回合论文; 新贸易理论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