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渍土地区高等级公路设计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山[1](2021)在《粗粒盐渍土盐胀及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西北地区存在显着的强蒸发、少降雨的气候特点,水盐迁移剧烈,并由此引起的次生盐渍化严重,岩盐土分布极为广泛,而粗粒盐渍土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盐渍土具有盐胀、溶陷等工程特性,其力学性能与传统路基填料有较大差异。而目前在盐渍土路基的应用上主要仍存在填料工程特性研究不深入、力学行为认识不足以及设计控制标准不完善等工程技术及学术问题。因此,为解决盐渍土地区粗粒盐渍土填筑路基的关键控制指标和技术难题,本文以粗粒盐渍土(硫酸盐和氯盐)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与分析、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及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不同含盐量、含水率及应力状态下的粗粒盐渍土路基进行了力学行为研究;解析粗粒盐渍土的盐胀及力学特性,并提出了粗粒盐渍土路基的填筑控制标准,确保粗粒盐渍土路基在温度、水分、盐分及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变形可控性,实现盐渍土的合理有效利用。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有:(1)粗粒盐渍土盐胀特性研究以温度、含水率及含盐量为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室内盐胀试验分析了粗粒盐渍土在不同测试工况下的盐胀量变化规律,提出盐胀率预测模型,并对其盐胀性进行了评价,进而控制粗粒盐渍土作为路基填料的适用指标。(2)粗粒盐渍土力学特性研究通过室内重复加载三轴试验和承载比(CBR)试验,研究了粗粒盐渍土回弹模量(MR)与CBR值受应力、含水率及含盐量影响的演变规律,获取的回弹模量预估模型具有较高的决定系数并建立了基于物性指标的模型参数预估公式。最后,对其路用性能进行了双重指标的评价,提出基于CBR值的动态回弹模量预测模型,以填料的路用性能来控制粗粒盐渍土路基的填筑标准。(3)粗粒盐渍土作为路基填料的控制指标基于盐胀及力学特性研究基础,本文选取盐胀性和路用性作为盐渍土路基填料的两大控制标准,并对影响两大控制标准的因素进行分析,以路面综合破坏值确定路基破坏的指标界限值,进而得到不同湿度下粗粒盐渍土用于路基各层位填料的含盐量界限值。(4)粗粒盐渍土路基设计方法与处治技术基于粗粒盐渍土盐胀性和路用性两大指标受温度、湿度及盐分等主要因素影响的试验规律,本文对现有路基设计规范中的设计原则与处理要求进行补充和归纳,并结合已有盐渍土盐胀和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从“治盐、防水、控温”三大方面提出粗粒盐渍土路基的处治方法和盐胀变形的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粗粒氯盐渍土的盐胀量受温度、盐分及水分影响波动较小且几乎不发生盐胀变形;而粗粒硫酸盐渍土的盐胀量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变大并最终趋于平稳状态;同时随水分的增加,其盐胀量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随盐分的增加,其膨胀量不断增大。粗粒盐渍土CBR值对应力级位具有依赖性;同时受水分和盐分影响显着,且盐分较水分更为明显。粗粒盐渍土动态回弹模量(MR)具有显着的应力依赖性;受水分和盐分影响明显,且盐分较水分更为显着;获得的NCHRP 1-28A模型和Ni模型具有较高的决定系数。同时获取的盐胀率及路用性指标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基本在0.9以上,与含盐量和含水率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最终提出了粗粒盐渍土用于路基不同层位填料的含盐量界限指标。采用分布广泛的粗粒盐渍土作为路基填料,不仅可有效解决盐渍土地区优质路基填料缺乏的问题,而且可以避免取土对耕地、农田的破坏,为盐渍土提供合理的利用途径。因此粗粒盐渍土作为筑路材料的推广应用,对于西北地区道路工程的建设水平意义重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盐渍土地区路基设计控制标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单伶燕[2](2021)在《塞内加尔的红土粒料修筑公路路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路基工程一般土方量巨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本应是路基土方工程的基本原则。在塞内加尔地区从事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遵循欧洲规范,主要是法国规范。塞内加尔地区的路基土材料、潮湿状况、服役条件与法国有着较大差异,缺乏充分的试验数据支撑、忽略特有地材的路用性能,将法国本国的土的分类法进行死搬硬套,就会造成与工程实际出现较大偏差,造成较多的工程浪费。本文首先对塞内加尔地区修筑路基材料调研,并选取了18种地材进行研究,开展了颗粒组成、矿料组成、工程性质及力学性质研究。结合塞内加尔地区特有的红土粒料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按照法国规范《公路垫层和路堤施工可采用的材料类型》(NFP11-300)中的技术要求进行合理的土质分类。其次,提出了塞内加尔地方性材料用于土基下部、土基上部(即PST层)和路基改善层(即CDF层)中的应用技术方案。即提出了土基下部可用红土粒料作为包边、砂土作为填充物的“砂填芯”的填筑方式。在盐渍土地区应铺设一定厚度的塑性指数低、非盐渍性砂,其上铺设30cm掺加少量红土粒料的砂,之后再铺设PST层。PST层优先选择红土粒料填筑。当天然砂土更丰富时,采用红土粒料和砂混填,掺砂比例需现场CBR确定,一般最大掺量可达40%。也可采用低水泥剂量的水泥处治砂进行填筑。CDF层应结合路面整体结构形式综合考虑,可采用水泥稳定砂、水泥稳定红土粒料或者水泥稳定掺砂红土粒料进行填筑,水泥剂量可使用中、低剂量。最后,依托塞内加尔捷斯-图巴高速公路建设,提出了利用集中厂拌实现材料供应的连续性,采用配备GPS高程系统的平地机实现大厚度水泥处治红土粒料的摊铺作业,利用压路机与平地机的合理工艺组合实现大厚度结构层的碾压,成功指导了该高速公路路基改善层的规模化施工,为后期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的支撑。
张杨[3](2021)在《土凝岩改良盐渍细砂土直剪试验及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青藏高原地区广泛分布着盐湖和盐碱地,盐渍土中的易溶盐在含水率较低时析出,充当骨架作用,当含水率升高,易溶盐溶解后会造成土体结构的破坏,由于盐渍土的特殊工程性质,会引起路基冻胀、沉陷以及翻浆等病害。采用土凝岩作为改良剂,为了明确改良盐渍土的力学性能以及改良盐渍土填筑的路基边坡稳定性,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对现场钻孔采集的两个土样进行含盐量测定试验、筛分试验、液塑限试验和击实试验,得到了土样的含盐类型、液塑限、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分析了液塑限、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率和土样含盐量的关系,给出了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率关于含盐量的函数,分析物理试验参数得知两种土样均为细砂土,之后对这两种土样进行直剪试验,得到了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其次,在素土中掺入3%、6%、9%、12%的土凝岩,探究掺量对土凝岩改良盐渍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发现掺量和盐渍土抗剪强度呈现线性规律,进而提出了考虑掺量影响下的土样粘聚力分段函数,基于改良土直剪试验结果,分析了破坏强度变化规律。最后,建立了改良盐渍土填筑的“包覆式”路基边坡模型,提出了不同的改良土填筑厚度方案,利用geo-studio软件中的SLOPE/W模块计算和分析了不同填筑厚度和不同坡度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含盐量的增加,土样的塑限下降趋势明显,幅度达到53.0%。由于土壤中的盐分增加,盐分溶于水并达到饱和状态,且多余的盐分以盐结晶的形式存在于土中,相比于土颗粒,盐结晶的塑性较差,因此,土样塑性随着含盐量的增加而降低。(2)分析素土的直剪试验数据,得知:高含盐量盐渍土在剪切试验过程中一般呈现脆性破坏,并且含盐量对土样粘聚力的影响较为敏感,随着含盐量的增加,土样的粘聚力增大,增大幅度达到了13.5%,含盐量对土样粘聚力的影响程度大于对内摩擦角的影响程度,随着含盐量的增加,土样的内摩擦角减小了6.69°。(3)分析了土凝岩改良土直剪试验数据,探究了土凝岩掺量对土样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给出了考虑掺量影响下的土样抗剪强度表达公式,同时总结了土凝岩掺量对破坏强度的影响规律。(4)建立了一种“包覆式”路基边坡模型,将改良土填筑在路基边坡坡面和坡顶,经过计算,对于LS-1土样来说,采用素土填筑的路基边坡安全系数为2.356,采用改良土样填筑的路基边坡安全系数最佳为2.876,将土样改良后填筑在路基边坡,安全系数增加了22.1%;对于LS-2土样来说,采用素土填筑的路基边坡安全系数为2.308,采用改良土样填筑的路基边坡安全系数最佳为2.877,采用改良土样填筑的路基边坡安全系数增加了24.7%。说明该模型的改良效果较为显着。(5)确定了边坡坡顶改良土填筑厚度为5cm,坡面改良土填筑厚度为10cm的填筑方案。(6)在最佳填筑厚度条件下,设计了1:1.25、1:1.5、1:1.75三个不同坡度的边坡模型,对于LS-1土样来说,随着坡度放缓,安全系数先减小后增大,对于LS-2土样来说,随着坡度放缓,边坡安全系数呈现增大趋势。
杨露[4](2020)在《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新疆伊犁地处我国西北部,自治区居民居住地分散且彼此之间距离较长。公路作为新疆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保障公路的使用功能极为重要。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是一条重要的省级干线公路,由于路线经过的地区特殊土较多,路基路面病害较多,严重影响该段公路的正常使用功能。本文在分析省道219线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基础上,对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和路面病害及处理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的处治措施对保障省道219线的使用功能具有实际意义,有利于促进伊犁地区交通和经济发展。在分析了省道219线沿线的自然地理情况、区域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分区、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基础上,发现该路段不良特殊性土较多,对公路路基稳定和路面结构的影响较大,为分析该路段特殊土路基和路面病害原因提供了基础。通过调查省道219线原有路基基本情况和路基损坏状况,分析了省道219线常见盐渍土、湿陷性黄土、软弱土、杂填土等特殊土路基病害特征。结合勘察结果,系统提出了省道219线不同类型的特殊土路基处置措施和方法,为省道219公路特殊土路基病害的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详细调查了省道S219线路面结构和路面病害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路面病害路段的特殊土分布情况和路基病害状况,分析了省道219线路面病害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了路面状况技术评价和路面结构强度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省道219的路面损坏情况比较严重,主要病害是裂缝和车辙。最后,在对沥青路面各类病害处置措施进行分类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省道219线的路基和路面病害调查资料,分析发现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主要是由特殊土路基病害引发。提出了在处理路面病害前必须先行处理路基病害,再根据交通资料,重新设计道路结构层的处理方法。对于基层压实度尚可,稳定性较好的路段,总结提出了沥青路面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和其他类型的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
崔添毅[5](2020)在《赤泥基土凝岩固化黄土路用性能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强度高、干缩和温缩小、耐久性好的路面结构层材料一直是道路工程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土凝岩作为一种新型土壤固化剂,在道路工程建设中减少对天然砂石料资源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工程造价等方面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目前有关土凝岩固化黄土路用性能的研究尚不多见,其路用经济与技术性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依托甘肃省二车公路芦家湾连接线改移道路土凝岩底基层试验段项目,通过研究土凝岩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干缩性、耐久性,对比分析土凝岩固化土与其他类型固化剂固化土的上述路用性能,初步探究了土凝岩固化土用于公路工程路面结构层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土凝岩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结果显示,所用的土凝岩属于硅钙系胶凝材料,在硅酸盐词典中属于无熟料水泥。水胶比为0.4时,土凝岩净浆试件3天抗压、抗折强度比水泥净浆试件的相应强度偏低,但3~28天抗折、抗压强度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143%、318%,远大于水泥净浆的49%、88%。土凝岩固化土及对比混合料强度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各掺量下土凝岩固化土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高于水泥固化土,也高于水泥、粉煤灰等稳定材料复合固化土。土凝岩稳定土七天无侧限强度可达2.0-5.0MPa,通过调整掺量可满足路面各结构层的技术要求。土凝岩固化土、水泥固化土和水泥稳定碎石的耐久性试验结果显示,土凝岩固化土的早期水稳定性系数略优于水泥稳定土,后期则刚好相反;水稳定性远低于水稳碎石;土凝岩固化土的抗冻性优于水泥固化土,但显着弱于水泥稳定碎石;土凝岩固化土的冲刷后质量完整度与水泥固化土的冲刷后质量完整度十分接近,土凝岩固化土的抗冲刷性显着弱于水泥稳定碎石;土凝岩固化土干缩性能优于水泥固化土。施工及试验段验证方面,土凝岩固化土施工不推荐使用路拌法,条件允许时尽量选择厂拌法。土凝岩改良土(掺量4%-6%)不推荐代替水泥用于各等级公路路基换填。掺量在10%-12%时,土凝岩固化土代替水泥稳定碎石、水泥混凝土、级配碎石用于路面结构层,相对传统材料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在砂石料匮乏区的二级及以下公路底基层可铺筑试验段进行初步验证,总结施工经验,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为进一步研究补充数据支撑与技术指导。
李魁魁[6](2020)在《基于电阻率测试的江苏海相盐渍土工程特性评价与微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盐渍土分布广泛,且有着不同的成因历史、矿物成分、工程特性,对当地工程建设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建设项目也日益增多,这里分布的海相盐渍土对工程建设造成的危害也日益严重。系统地研究江苏海相盐渍的形成与演化,采用最新测试手段对其盐渍土特征和工程特性展开研究,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首先对土体的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有所了解,形成对其矿物成分、演进过程、盐分来源的系统认识。然后选用合理有效的测试手段,对土体展开相应的深入探究。电阻率法是一种近年来比较受推崇的研究土体新手段。土体的不同矿物组分、结构特征都会表现出不同电阻率特征,利用电阻率特征与土体工程特性建立联系,能够对工程特征提出新的评价角度。室内电阻率测试能够通过控制变量法,测定土体电阻率随变量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电阻率与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建立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土体电阻率的数学模型。原位多功能电阻率孔压静力触探(RCPTU)技术,可以在准确进行土层划分、快速获取土体工程特性指标的同时,获取土体的电阻率特征,而且这种测试手段方便、快捷,节省人力、物力,同时具有准确度高、数据采集丰富的特点。借助RCPTU对工程特性指标和电阻率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可以为土体工程特性评价提供新的补充完善手段。从微观尺度对土体展开的分析,能够更加直观而准确的对其矿物组分、颗粒及孔隙的微结构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对宏观特性的表现有进一步更好的解释。本文展开江苏海相盐渍土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文献调研,对江苏海相盐渍土的分布特征、形成机制、盐分组成、演化方向展开研究,结合气候环境、植被类型、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对其积盐过程和脱盐过程进行分析,形成对其系统性的认知。(2)通过自行设计的尺寸可调节室内土体电阻率测试盒开展室内试验,对不同含盐量、含水率条件下江苏海相盐渍土试样进行电阻率测定,测得24组不同水盐配比的土样的电阻率数据,在对测试数据进行相应误差修正后,分析电阻率与含盐量、电阻率与含水率的相关关系,并基于推广阿尔奇公式确定了的江苏海相盐渍土电阻率模型。(3)开展微观试验,对江苏海相盐渍土微观特征展开定性、定量探究。利用X射线衍射试验对江苏海相盐渍土的矿物组分展开定量分析。将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与压汞试验相结合,探究了江苏海相盐渍土颗粒与孔隙的大小、形态、结构等微观形态特征,并对二者微观结构的复杂程度进行了评价。(4)基于江苏省某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在现场开展原位RCPTU测试工作。由原位测试所获取的锥尖阻力、侧摩阻力、孔隙水压力等数值,基于土类指数分类方法对场地土层进行划分,并结合原位电阻率特征对各层含盐量进行定性评价。以原位RCPTU测试数据,由经验公式求得江苏海相盐渍土的工程特征指标,进行工程特性指标与原位电阻率相关性研究。
吕强[7](2019)在《盐渍土地区钢筋混凝土裹体桩土工布袋工程性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西北盐渍土分布区域,在建构筑物荷载作用、不良地质环境等多种不利因素叠加作用下,地基基础部分钢筋混凝土遭受到非常剧烈的腐蚀破坏。目前对钢筋混凝土基础的防腐蚀问题认识仍不够成熟,还处于不断分析研究阶段。本文借助哈密南—郑州直流线路桩基工程项目,对大直径钢筋混凝土裹体灌注桩进行现场试验分析研究,其目的是解决防腐袋制作材料和工艺的优化和下放安装工效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钢筋混凝土裹体桩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文根据“盐渍土地基应用的防腐蚀钢筋混凝土裹体桩”新技术专利的设计构想,从阻断腐蚀劣化分子接触桩体的防腐布袋构成材料入手,在材料造价相对合理的品类众多的土工布和土工膜中进行遴选,经试验测试防腐防渗性能符合规范要求,最终选定WJF-1型聚丙烯(丙纶)长丝机织土工布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防渗土工薄膜,采用“两布一膜”热轧工艺成型复合土工布,再加工制成专用防腐袋,既能满足设计对桩基础防腐的要求,又能够节约工程造价。通过对现场下放安装防腐土工布袋工艺的研究,从注排置换法所用浆液的力学模型和注排置换法机理入手,找到注排置换法的理论依据,进一步科学规范施工所需技术参数。经过分析研究找到影响下放安装防腐土工布袋时效的主要原因是浮力问题和活塞效应,改进了注排置换法施工参数和袋体底部配重体技术参数,并现场对改进效果对比测试分析,提高了下放安装施工效率。通过现场对基桩承载力的测试分析研究,从桩侧和桩端阻力两方面进行试验性的研究总结,找到影响基桩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诸如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荷载、砂土液化、尺寸效应、布土摩擦阻力等,并逐一分析,提出对基桩承载力标准值公式进行系数修正的建议,使理论计算值更加贴合现场工程地质条件,为大直径钢筋混凝土裹体灌注桩在今后的工程项目应用推广做一些辅助性的分析研究工作。
闫晓辉[8](2019)在《荒漠区风积沙路基盐渍化积聚机理》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区部分高速路路面发生盐渍化病害展开较系统地调查研究,病害路段的路基沿线地下水位远离地表(>50m),气候干燥,土壤水分含量极低,风积沙路基毛细通道被隔断,仍引起盐渍化病害。对于温差大的地区公路这一病害现象尤其明显,纵使对病害处路基填土进行换填,相应的病害部位仍继续发生破坏。由于路基土的盐渍化常导致路面病害发生,降低路面使用品质,但目前对当地的盐渍化治理与预防仍无有效措施,对何时达到盐渍化的时间效应无定性结论。因此,本文通过现场调研、室内、室外土柱试验以及多场耦合有限元软件模拟的基础上,研究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区风积沙路基内部水分和盐分迁移聚集规律,在有效时间内防治该地区非盐渍土地区路基盐渍化的产生以及路基盐渍化所引起的道路病害,对于优化路基处置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得到如下几点结论:1.通过对病害路段区域赋存气候环境的调查分析以及病害路段土样进行现场取样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非病害路段所取试样中含盐率低,为非盐渍化土;病害路段基层绝大部分试样的易溶盐总量大于0.5%,盐渍化程度为中、强等级。病害路段试样成分含盐量普遍高于0.3%,病害路段基层、路基均出现了明显的盐渍化现象,为典型的硫酸盐盐渍土,硫酸盐盐渍化物质主要来源于海相沉积的地层环境;路基土体中硫酸钠在温度降低时结晶、析出,体积膨胀,是导致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区出现路面横向隆起病害的重要原因。2.根据风积沙路基室内水汽试验和室外水盐迁移试验研究成果,传统认为压实风积沙具有阻盐、隔盐效果,是没有充分考虑盐渍化时间效应,压实风积沙只是阻隔了毛细水携带盐分迁移的作用通道,而没有考虑到风积沙路基在荒漠气候环境条件下,路基内部水分主要以汽态水与薄膜水的形式迁移,所以荒漠地区利用风积沙填筑路基并不能阻止路基盐渍化。3.通过室内外水盐迁移试验研究表明:风积沙路基浅层区域盐分的积聚,受温度影响土层内赋存的薄膜水和汽态水,二者同时存在并为盐分迁移提供了载体。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压实风积沙路基土层内部温度变化幅度随埋深增加趋于平缓,分影响剧烈区(050cm)与影响薄弱区(50120cm),各层温度到达峰值具有滞后效应;压实风积沙土层深层区域盐分的迁入是硫酸钠盐地基下垫面与初始素土风积沙土层含盐量的浓度梯度为其提供了原始动力。在整个盐渍化过程中重力势、土层浓度梯度、土层压实度、外界环境温度、时间等因素均对风积沙路基盐渍化存在影响。4.在现场调研、室内与室外水盐迁移试验基础上,研究了荒漠区风积沙路基内部水、热、盐迁移的时空分布规律与理论分析,并构建了水、热、盐的迁移方程;利用室内土柱试验和COMSOL Multiphysics多场耦合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非盐渍土风积沙路基盐渍化进程中的盐分迁移规律,建立了关于非盐渍化风积沙路基内部发生盐渍化所需时间与环境温度、路基初始含水率、初始含盐率的回归公式,预估风积沙路基盐渍化(含盐量超过0.3%,以此为临界判别条件)形成的时间节点。5.根据风积沙路基土盐渍化的机理,提出在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区阻止风积沙路基土盐渍化的阻隔技术要从源头上防止盐分迁入路基内部,在新建公路路基下垫面地基铺设碎石垫层的防治技术措施。
赵新瑞[9](2019)在《德香高速公路地震液化及盐沼泽共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德令哈至香日德高速公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属青海省西北部海西州境内,是交通运输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八纵八横”骨架路网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65km。其沿线广泛分布有盐渍土、盐碱沼泽、风积沙、地震液化土等特殊地基,沿线土质以粉细砂为主,粉粘土颗粒含量极低,地基土地震液化特征明显,同时兼具盐碱沼泽等软土地基特征,给德香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带来挑战,也给德香公路施工及运营质量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地震液化及其和盐碱沼泽共生路段地基处理技术已经成为德香公路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根据德香高速公路地震液化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现状,依托德香高速公路建设,对可液化土地基提出合理的判别方法,通过优化设计选择合理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案,提出相关质量检验控制标准指标和方法,提出青海省地震液化及其与盐碱沼泽共生地基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方法。通过对德香高速强夯置换法处理中等液化路基段和挤密碎石桩处理严重液化路基段施工方案和现场实验检测及分析,发现强夯置换法处理中等液化路基是成功的,粉砂地基经过强夯置换法处理后,强夯置换墩的承载力达到300kPa,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达到160kPa,符合设计要求。施工碎石桩时,质量控制重点为灌砾石量及振动挤密的过程。通过动力触探试验得知,桩间土和碎石桩均满足中密以上要求。结合德香公路盐渍土及粉砂土地基的处理工艺,有计划地在地基不同处理区域对土压力、地表沉降、地下水位进行观测研究,发现复合地基中桩(墩)间土桩(墩)体的作用是非线性关系,桩土应力比为非线性变化,其大小随着施加荷载的增大而发生改变,最后会随着复合地基桩(墩)间土和桩(墩)的变形协调,一起承担荷载,桩土应力趋于稳定。结果表明,采用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碎石桩“桩土应力比”宜取1.2—1.5,“桩土应力比”宜取2.5—2.7;若桩体密实度提高,可增大桩土应力比。
金东东[10](2018)在《新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新疆公路建设跨越式发展,许多高速修建完成,高速公路早期破坏的问题比较突出。路面病害的发生会影响高速公路运营效益的发挥,频繁的养护工作会增加公路运营成本,因此研究如何提高高速公路耐久性,保持路面良好使用性能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新疆高速公路建设历程、以及独特的自然地理、地形、气候状况等因素,选择了典型研究区域——吐乌大高速公路。对典型研究区域内地形地貌、气候状况、交通结构组成及筑路材料、路面结构、路面养护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历年沥青路面检测数据,选择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对研究区域路面使用性能进行分析。并对路面病害进行调查,探究病害发展规律及成因。根据研究区域内路基土质类型分布情况,进行土质划分,对比不同土质路基条件下研究区域路面和路基技术状况,探究土质类别与路面使用性能之间的联系。选择研究区域典型路面结构参数,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不同基层材料厚度以及弹性模量情况下,各路面结构层力学响应,并预估道路的疲劳寿命。通过对吐乌大高速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随道路使用年限增长的特征及规律研究,分析可得结构设计不尽合理,疲劳寿命较短。路面结构选择合理可靠,特别是基层厚度的正确选择,可以有效提高了路面结构承载力。这为后续新疆耐久性路面设计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
二、盐渍土地区高等级公路设计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渍土地区高等级公路设计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粗粒盐渍土盐胀及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盐渍土概述 |
1.2.1 盐渍土的定义 |
1.2.2 盐渍土的分类 |
1.2.3 粗粒盐渍土的形成及分布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盐渍土盐胀特性研究 |
1.3.2 盐渍土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3.3 盐渍土路用性能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粗粒盐渍土盐胀特性研究 |
2.1 盐胀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1.1 盐胀变形机理 |
2.1.2 盐胀变形的影响因素 |
2.2 粗粒盐渍土室内盐胀试验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案 |
2.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3.1 粗粒硫酸盐渍土盐胀特性 |
2.2.3.2 粗粒氯盐渍土盐胀特性 |
2.3 粗粒盐渍土的盐胀性分析 |
2.3.1 盐渍土的盐胀性判定 |
2.3.2 粗粒盐渍土的盐胀率η计算 |
2.3.3 粗粒盐渍土盐胀性评价及其规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粗粒盐渍土力学特性研究 |
3.1 粗粒盐渍土CBR试验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案 |
3.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粗粒盐渍土动态回弹模量试验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案 |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3.1 粗粒氯盐渍土动回弹特性 |
3.2.3.2 粗粒硫酸盐渍土动回弹特性 |
3.3 粗粒盐渍土路用性能评价 |
3.3.1 回弹模量评价 |
3.3.2 承载比(CBR)评价 |
3.3.3 基于CBR值的动态回弹模量预测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粗粒盐渍土作为路基填料的控制指标 |
4.1 粗粒盐渍土用于路基填料的控制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
4.1.1 粗粒盐渍土控制指标的选取 |
4.1.2 控制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粗粒盐渍土路基破坏的指标分界值 |
4.2.1 路基综合破坏值的确定 |
4.2.2 盐胀有效深度的确定 |
4.2.3 粗粒盐渍土指标分界值计算 |
4.3 粗粒盐渍土用于路基填料的指标界限值 |
4.3.1 基于含盐量和含水率的盐胀率预测模型 |
4.3.2 基于含盐量和含水率的路用性指标预测模型 |
4.3.3 粗粒盐渍土用于路基不同深度的含盐量界限值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粗粒盐渍土路基设计方法与处治技术 |
5.1 粗粒盐渍土路基设计方法 |
5.1.1 盐渍土地区路基设计原则 |
5.1.2 盐渍土地基处理要求 |
5.1.3 盐湖地段路基设计要求 |
5.2 粗粒盐渍土路基处治方法(技术) |
5.2.1 控制路基填料中盐分及含盐量 |
5.2.2 隔断水盐的迁移(设隔断层) |
5.2.3 控制路基内土体温度(设保温层) |
5.2.4 加强路基路面结构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塞内加尔的红土粒料修筑公路路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路基设计体系 |
1.2.2 路基材料分类 |
1.2.3 红土粒料的应用 |
1.3 研究目标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原材料基本性质评价 |
2.1 材料分布情况 |
2.1.1 塞内加尔地区材料调研 |
2.1.2 材料的选择 |
2.1.3 样品表观状态 |
2.2 颗粒组成 |
2.2.1 按照法国标准分析情况 |
2.2.2 按照中国标准分析情况 |
2.3 矿料组成 |
2.3.1 化学组成分析 |
2.3.2 红土粒料岩性分析 |
2.3.3 盐碱性分析 |
2.4 工程性质 |
2.4.1 界限含水率试验分析 |
2.4.2 亚甲蓝试验分析 |
2.4.3 击实试验分析 |
2.5 力学性质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类型土的工程分类及应用建议 |
3.1 中法路基设计体系对比 |
3.1.1 中法路基结构组成对比 |
3.1.2 中法土质分类指标对比 |
3.1.3 法标土质分类方法 |
3.2 红土粒料的分类 |
3.3 天然砂土及特殊性质土的分类 |
3.4 材料应用建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红土粒料的工程应用分析 |
4.1 红土粒料工程性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红土粒料液限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2 红土粒料击实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红土粒料掺砂的应用设计 |
4.2.1 红土粒料掺砂后性能击实试验 |
4.2.2 红土粒料掺砂后CBR性能 |
4.2.3 应用方案推荐 |
4.3 红土粒料在CDF层的应用 |
4.3.1 材料设计 |
4.3.2 施工工艺 |
4.3.3 工程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土凝岩改良盐渍细砂土直剪试验及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工程背景 |
2.1 盐渍土分类 |
2.2 工程总体情况 |
2.3 沿线盐渍土分布情况 |
2.4 气象情况 |
2.5 本章小结 |
3 盐渍土物理参数试验 |
3.1 含盐量测定实验 |
3.2 筛分试验 |
3.2.1 制备试样 |
3.2.2 试验过程 |
3.2.3 试验结果 |
3.3 液塑限实验 |
3.3.1 试验步骤 |
3.3.2 数据处理 |
3.3.3 试验结果 |
3.4 击实试验 |
3.4.1 试验步骤 |
3.4.2 试验结果 |
3.5 盐渍土工程特性评价 |
3.5.1 盐渍土土性分析 |
3.5.2 液塑限随含盐量变化特性 |
3.5.3 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随含盐量变化特性 |
3.6 本章小结 |
4 盐渍土的抗剪强度 |
4.1 土的抗剪强度理论 |
4.1.1 土的抗剪强度理论分析 |
4.1.2 莫尔-库仑破坏准则 |
4.2 素土直剪试验 |
4.2.1 试验步骤 |
4.2.2 试验结果 |
4.3 土凝岩改良盐渍土直剪试验 |
4.3.1 土凝岩介绍 |
4.3.2 试验设计 |
4.3.3 试验结果 |
4.3.4 土凝岩最佳掺量的确定 |
4.4 掺量对土凝岩改良盐渍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
4.4.1 掺量对粘聚力的影响 |
4.4.2 掺量对内摩擦角的影响 |
4.4.3 抗剪强度表达公式 |
4.5 考虑掺量影响下破坏强度变化规律 |
4.6 本章小结 |
5 边坡稳定性分析 |
5.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5.2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
5.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5.2.2 模型求解步骤 |
5.3 改良盐渍土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 |
5.3.1 不同填筑厚度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
5.3.2 不同坡度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公路病害系统的集合性 |
1.3.2 公路病害系统的层次性 |
1.3.3 公路病害系统的相互性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的沿线自然地理概况分析 |
2.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自然环境情况 |
2.1.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水文条件 |
2.2 区域地质构造、地震 |
2.2.1 区域地质构造 |
2.2.2 地层岩性 |
2.2.3 新构造运动 |
2.3 工程地质分区 |
2.3.1 Ⅰ类区 |
2.3.2 Ⅱ类区 |
2.4 特殊性岩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原路基情况、病害分析及处置措施 |
3.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原有路基状况调查 |
3.2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基损坏状况分析总结 |
3.2.1 路肩边沟不洁 |
3.2.2 水毁冲沟(路基边坡) |
3.2.3 土路肩损坏 |
3.2.4 路缘石缺损 |
3.3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情况分析 |
3.3.1 盐渍土 |
3.3.2 湿陷性黄土 |
3.3.3 软弱土 |
3.3.4 杂填土 |
3.4 不同类型特殊土路基病害防治方法和要点 |
3.4.1 盐渍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4.2 黄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4.3 软弱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4.4 杂填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
3.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处理方法的选择研究 |
3.5.1 盐渍土段路基处理 |
3.5.2 湿陷性黄土段路基处理 |
3.5.3 软弱土段路基处理 |
3.5.4 杂填土段路基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调查分析 |
4.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及主要病害原因分析 |
4.1.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 |
4.1.2 沥青裂缝类病害 |
4.1.3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 |
4.1.4 沥青变形类路面病害 |
4.1.5 沥青路面其他病害 |
4.2 伊犁省道219线路面结构调查 |
4.2.1 原路段具体情况 |
4.2.2 病害调查结果 |
4.3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
4.3.1 横向裂缝 |
4.3.2 纵向裂缝 |
4.3.3 块状裂缝 |
4.3.4 路面车辙 |
4.4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状况技术评价 |
4.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结构强度评价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研究 |
5.1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处置 |
5.1.1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修复材料 |
5.1.2 沥青裂缝维修措施 |
5.1.3 裂缝修补办法 |
5.2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处置措施 |
5.2.1 沥青路面坑槽处治措施 |
5.2.2 沥青路面麻面、松散处治措施 |
5.3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处治方法 |
5.3.1 沥青路面车辙处治方法 |
5.3.2 沥青路面雍包处治方法 |
5.3.3 沥青路面沉陷处治方法 |
5.4 沥青路面其他病害处置措施 |
5.4.1 沥青路面冻胀翻浆处治措施 |
5.4.2 沥青路面泛油处治措施 |
5.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处置方案研究 |
5.5.1 沥青路面裂缝病害处置 |
5.5.2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处置 |
5.5.3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处置和其他病害处置 |
5.6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结构(补强+新建)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赤泥基土凝岩固化黄土路用性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赤泥基类固化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赤泥基类固化剂固化土研究现状 |
1.2.3 土凝岩固化剂概述 |
1.3 赤泥基固化剂土凝岩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案 |
2.1 试验材料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
2.1.1 土 |
2.1.2 土凝岩 |
2.1.3 水泥 |
2.1.4 粉煤灰 |
2.1.5 石粉 |
2.2 试验方案 |
2.2.1 赤泥基土凝岩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案 |
2.2.2 土凝岩固化土耐久性试验方案 |
2.2.3 赤泥基土凝岩固化土底基层现场试验段铺筑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赤泥基土凝岩固化土强度性能研究 |
3.1 试验方法 |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赤泥基土凝岩固化土耐久性能研究 |
4.1 水稳定性 |
4.2 抗冻性 |
4.3 抗冲刷性 |
4.3.1 试验方法 |
4.3.2 试验设备介绍 |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干缩特性 |
4.5 外观变化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凝岩固化土底基层现场验证分析 |
5.1 试验段工程概况 |
5.2 施工工艺 |
5.3 现场检测结果与施工总结 |
5.3.1 压实度 |
5.3.2 弯沉 |
5.3.3 施工总结 |
5.4 后期监测研究 |
5.5 土凝岩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 |
5.5.1 产品成本分析 |
5.5.2 与传统路基路面材料成本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电阻率测试的江苏海相盐渍土工程特性评价与微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盐渍土的认知 |
1.2.2 土体电阻率基本理论 |
1.2.3 土体电阻率室内测试研究现状 |
1.2.4 土体电阻率原位测试研究现状 |
1.2.5 标定罐试验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江苏海相盐渍土的形成与演化概述 |
2.1 滨海盐渍土基本特征 |
2.1.1 分布特征 |
2.1.2 物理化学特征 |
2.2 积盐过程 |
2.3 影响因素 |
2.3.1 气候的影响 |
2.3.2 植被演化的影响 |
2.3.3 人类活动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苏海相盐渍土室内电阻率特征 |
3.1 试验材料基本特性 |
3.2 试验装置 |
3.3 土样制备与电阻率测试 |
3.4 电阻率值的修正 |
3.4.1 温度修正 |
3.4.2 系统误差的修正 |
3.5 影响电阻率因素分析 |
3.5.1 电阻率含盐量的关系 |
3.5.2 电阻率与含水率的关系 |
3.6 电阻率模型建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江苏海相盐渍土微观结构特征 |
4.1 基于XRD试验的矿物组成 |
4.1.1 试验原理及仪器设备 |
4.1.2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法 |
4.1.3 江苏海相盐渍土的矿物成分 |
4.2 基于SEM试验的微观图像分析 |
4.2.1 试验原理及仪器设备 |
4.2.2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法 |
4.2.3 江苏海相盐渍土的微观图像特征 |
4.2.4 基于IPP软件的SEM图像处理 |
4.2.5 微观结构定量分析指标 |
4.2.6 土体微观结构定量分析 |
4.3 基于MIP试验的孔隙分析 |
4.3.1 试验原理及仪器设备 |
4.3.2 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法 |
4.3.3 江苏海相盐渍土孔隙特征定量分析 |
4.3.4 江苏海相盐渍土的分形维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RCPTU测试的江苏海相盐渍土现场工程特性评价 |
5.1 场地基本概况 |
5.2 仪器设备及现场试验 |
5.3 原位RCPTU测试数据处理 |
5.3.1 原始数据的修正 |
5.3.2 土层划分 |
5.3.3 土工程特性参数计算 |
5.4 原位RCPTU测试结果 |
5.4.1 基于原位RCPTU测试的土分类 |
5.4.2 原位电阻率对含盐量的评价 |
5.4.3 土工程特性参数与电阻率相关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7)盐渍土地区钢筋混凝土裹体桩土工布袋工程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工程简介 |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2.2.1 地层及地下水情况 |
2.2.2 水、土腐蚀性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3 钢筋混凝土裹体桩桩体防腐材料分析 |
3.1 复合土工布材料比较与组合 |
3.1.1 土工布 |
3.1.2 土工膜 |
3.1.3 复合土工膜的组合 |
3.2 土工合成材料性能要求及耐久性试验测试 |
3.2.1 直剪试验 |
3.2.2 耐静水压试验 |
3.2.3 CBR顶破试验 |
3.3 复合土工布性能组合 |
3.4 钢筋混凝土裹体桩用土工防腐布袋性能 |
3.4.1 土工防腐布袋基本性能 |
3.4.2 土工防腐布袋技术参数指标 |
3.4.3 土工防腐布袋材料性能试验技术分析 |
3.4.4 土工防腐布袋综合质量检测评定 |
3.5 本章小结 |
4 钢筋混凝土裹体桩土工布袋下放安装工艺研究 |
4.1 注排置换法所用浆液的力学模型 |
4.2 注排置换法机理的探究 |
4.2.1 泥浆水头差计算公式 |
4.2.2 泥浆的技术要求 |
4.3 影响下放安装防腐土工布袋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
4.3.1 下放防腐袋过程中的浮力问题 |
4.3.2 下放防腐袋过程中的活塞效应 |
4.3.3 防腐袋的防护措施 |
4.4 注排置换浆法施工工艺 |
4.4.1 制备泥浆阶段 |
4.4.2 钻孔清孔阶段 |
4.4.3 安装防腐袋阶段 |
4.5 袋体底部施加不同重量和几何形状配重体的效果对比分析 |
4.5.1 散体编织袋组合配重 |
4.5.2 预制混凝土配重 |
4.6 本章小结 |
5 钢筋混凝土裹体桩承载力研究 |
5.1 相关规范中承载力计算方法的适用性问题 |
5.2 影响钢筋混凝土裹体灌注桩承载力不利因素分析 |
5.2.1 影响桩端承载力的相关因素 |
5.2.2 影响桩侧承载力的相关因素 |
5.2.3 防腐布袋与桩周土摩擦特性对桩侧承载力的影响 |
5.3 混凝土裹体灌注桩常用承载力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5.3.1 现行规范中承载力计算方法 |
5.3.2 计算承载力公式的比较分析 |
5.3.3 对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修正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荒漠区风积沙路基盐渍化积聚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盐迁移研究进展 |
1.2.2 水热盐迁移研究进展 |
1.2.3 水热盐耦合迁移模型研究进展 |
1.2.4 盐渍化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土样基本性质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特点 |
2.2 野外调查和取样 |
2.3 粒度成分与化学性质分析 |
2.3.1 粒度成分分析 |
2.3.2 化学成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热盐迁移试验研究 |
3.1 水汽试验研究 |
3.1.1 水汽试验设备与设计方案 |
3.1.2 水汽试验分析与结论 |
3.2 室外水热盐迁移试验 |
3.2.1 室外试验设备与设计方案 |
3.2.2 室外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 室内水热盐迁移试验 |
3.3.1 室内试验设备与设计方案 |
3.3.2 室内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盐渍化时间效应研究 |
4.1 数值模拟方程建立 |
4.1.1 基本假设 |
4.1.2 水分平衡方程 |
4.1.3 热平衡方程 |
4.1.4 溶质平衡方程 |
4.2 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分析 |
4.2.1 初始边界与参数选取 |
4.2.2 试验设置 |
4.2.3 试验与模拟对比分析 |
4.2.4 水盐运移规律仿真平台 |
4.3 盐渍化时间效应分析 |
4.3.1 时间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2 时间效应回归方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隔断层技术研究 |
5.1 防治路基盐渍化技术分析 |
5.2 隔断层铺设原则 |
5.2.1 隔断层的类型 |
5.2.2 隔断层铺设位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成果 |
(9)德香高速公路地震液化及盐沼泽共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震液化土地基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盐碱沼泽地基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可液化土地基判别技术 |
2.1 地震液化的判别方法 |
2.1.1 德香高速公路地震液化判别 |
2.2 德香高速公路粉细砂物理特征 |
2.2.1 颗粒级配 |
2.2.2 击实特征 |
2.3 德香高速公路粉细砂力学特征 |
2.3.1 加州承载比(CBR) |
2.3.2 回弹模量 |
2.3.3 抗剪强度指标 |
2.4 粉细砂地震液化的动三轴试验研究 |
2.4.1 试验设备 |
2.4.2 试验方法 |
2.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震液化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
3.1 地基处治方案比选 |
3.2 强夯置换法处理中等液化地基技术研究 |
3.2.1 强夯置换法和强夯法的加固机理 |
3.2.2 实体工程设计与施工 |
3.2.3 数据分析与成果总结 |
3.2.4 本节小结 |
3.3 碎石桩处理严重液化地基技术研究 |
3.3.1 碎石桩加固机理 |
3.3.2 实体工程设计与施工 |
3.3.3 数据分析与成果总结 |
3.3.4 本节小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震液化与盐沼泽共生地基处理研究 |
4.1 地震液化与盐沼泽地基处治方案比选 |
4.2 德香高速公路地震液化与盐沼泽共生地基处治方案 |
4.3 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效果试验研究 |
4.3.1 碎石桩处治设计 |
4.3.2 碎石桩处治施工 |
4.3.3 现场测试 |
4.3.4 试验数据分析 |
4.4 强夯置换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效果试验研究 |
4.4.1 强夯置换处治设计 |
4.4.2 强夯置换处治施工及施工工艺改进 |
4.4.3 现场测试 |
4.4.4 强夯置换复合地基试验结果分析 |
4.4.5 强夯复合地基加固效果试验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新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疆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新疆高速公路建设概况 |
2.2 新疆公路自然条件特征 |
2.3 研究区域概况 |
2.3.1 研究区域选取 |
2.3.2 地形、地质条件 |
2.3.3 气候条件 |
2.3.4 交通量 |
2.3.5 路面结构形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区域路面使用性能调查与分析 |
3.1 路面使用性能概述 |
3.2 路面技术状况调查内容 |
3.2.1 路面技术状况检测 |
3.2.2 路面破损状况 |
3.2.3 路面行驶质量 |
3.2.4 路面结构承载力 |
3.2.5 路面抗滑性能 |
3.2.6 路面车辙状况 |
3.3 路面病害调查与分析 |
3.3.1 病害成因分析 |
3.3.2 病害类型调查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区域不同土质条件对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分析 |
4.1 新疆公路土质分布概况 |
4.2 研究区域路基土质分布类型与土质参数 |
4.2.1 路基土质分布类型 |
4.2.2 路基土质参数 |
4.2.3 路基相同土质类型划分 |
4.3 研究区域不同土质条件下路面使用性能对比 |
4.3.1 路基技术状况 |
4.3.2 路面技术状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区域路面结构力学分析 |
5.1 构建有限元分析模型 |
5.1.1 有限元软件ANSYS简介 |
5.1.2 路面结构参数的选定 |
5.1.3 几何模型的建立 |
5.1.4 车辆荷载轮压的确定 |
5.2 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分析 |
5.2.1 路面弯沉 |
5.2.2 水平应力 |
5.2.3 竖向应力 |
5.2.4 剪切应力 |
5.3 路面结构疲劳寿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6.2 适应性分析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盐渍土地区高等级公路设计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粗粒盐渍土盐胀及力学特性研究[D]. 王金山. 新疆大学, 2021
- [2]塞内加尔的红土粒料修筑公路路基技术研究[D]. 单伶燕.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土凝岩改良盐渍细砂土直剪试验及边坡稳定性研究[D]. 张杨.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D]. 杨露. 长安大学, 2020(06)
- [5]赤泥基土凝岩固化黄土路用性能初步研究[D]. 崔添毅. 长安大学, 2020(06)
- [6]基于电阻率测试的江苏海相盐渍土工程特性评价与微观特征研究[D]. 李魁魁. 东南大学, 2020(01)
- [7]盐渍土地区钢筋混凝土裹体桩土工布袋工程性状研究[D]. 吕强.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8]荒漠区风积沙路基盐渍化积聚机理[D]. 闫晓辉.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9]德香高速公路地震液化及盐沼泽共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D]. 赵新瑞.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10]新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分析与评价[D]. 金东东.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